诗意的栖居--—主题探析

合集下载

诗意的栖居——中国人的宜居梦想

诗意的栖居——中国人的宜居梦想

诗意的栖居——中国人的宜居梦想“诗意的栖居”,最早出自诗人荷尔德林的诗作:“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之上”,因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借用并赋予其哲学内涵而闻名。

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的栖居”,是想明白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解释人的“本真”的存在是什么,并非指物质层面上的东西;过分的追求物质的东西就会让人的生活失去“诗意”,从而陷入苦闷。

这里的“栖居”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占有居处,或者是物质性获得的筑居,而是为了获得与心性相通的、使自己心灵得到安置和张扬的精神居所,是关于人生境界的至高情怀。

“人自由地居住在大地上”是一种诗意,这种充满诗意的自由情怀就是人与自然的契合与融合。

2000年,我在《理想家园》一书中,明确的将“诗意的栖居”理念引入人居环境学建设,认为美好的居住就应该是“诗意的栖居”,就应该是满足物质与精神双重生活需求的美好家园,它既能为人们提供生物体所需的寄居空间,更能为人们获得与自然相融相生的精神愉悦创造条件,从而回归中国人追求美好人居环境的矢志不渝的梦想和情怀。

一、“诗意栖居”的文化理想中国人的本性是尚诗的,中国文化始终是充满诗意的文化。

中国人在很大程度上习惯于“诗性”的思维方式,表现出很强的“诗性智慧”。

众所周知,《诗经》是中国汉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核心经典之一,对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诗性智慧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如《诗经·硕鼠》中说:“硕鼠硕鼠,无食我黍(shǔ)!三岁贯女(rǔ),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yuán)得我所!……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作者从“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到“乐国”、“乐郊”,提出了建立“乐土”、“乐国”、“乐郊”的美好理想,人人平等、幸福,再也不会过哀伤悲叹的日子,是早期的“乌托邦”思想的萌芽,有似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蓝图。

从人居环境的角度来讲,中国古代文人山水诗、山水画所表达出来的诗意情怀,就足以反映中国人几千年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在诗词鉴赏中诗意地栖居

在诗词鉴赏中诗意地栖居

在诗词鉴赏中诗意地栖居【摘要】诗词鉴赏是一种深入文化内涵的艺术享受,通过阅读和理解诗词,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中蕴藏的深刻意义和美好情感。

诗意栖居则是一种心灵的栖居方式,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诗词的魅力在于其言简意赅却又意蕴丰富,能够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思考。

通过诗意栖居的方式,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诗歌带来的美好情感和启发。

诗歌中的隐喻与意象则是给予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让我们通过诗词的解读和欣赏来更好地理解生活和自己。

诗词鉴赏的重要性在于能够提升个人的审美品味和情感体验,同时诗意地栖居也能够使我们更加热爱生活并从中获取快乐与满足。

诗词与生活的联系也体现在诗意栖居的实践中,让我们在琐碎的生活中找到美与意。

【关键词】诗词鉴赏、诗意、栖居、魅力、心灵共鸣、隐喻、意象、实践、重要性、美好意义、生活联系。

1. 引言1.1 诗词鉴赏的意义诗词鉴赏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在欣赏诗词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深意和情感,还可以领略到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和创造力。

通过细致入微的品味和思考,我们能够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培养对美的感知和追求。

诗词鉴赏也是一种陶冶情操、涵养心灵的精神活动。

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理,能够触动人心,引起共鸣。

在忙碌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感到压力重重,精神空虚。

而诗词鉴赏可以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与慰藉,滋养心灵,提升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诗词鉴赏是一项具有深刻意义的文化活动,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更能够启迪心灵、陶冶情操,提升个人修养,为人们的精神世界添彩添彩。

1.2 诗意栖居的概念诗意栖居的概念是指通过诗词的审美,将自己内心的情感与生活体验融入达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心灵栖居状态。

在忙碌繁杂的现代社会中,诗意栖居成为一种重要的精神抚慰和心灵寄托。

通过诗歌的优美语言和深刻意境,人们可以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美好。

诗意的栖居_三毛散文的人生注释

诗意的栖居_三毛散文的人生注释

诗意的栖居———三毛散文的人生注释殷 羽,韦永升(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贵港市高中,广西 贵港 537100)摘 要:三毛是一个用生命去写作的作家,在她散文化的生命世界里,她为了追寻梦中的橄榄树而流浪,流浪是为了追寻。

她的生命形式是自由的,她的人生踪迹是脱俗的,她的生命存在是本真的。

她的散文为她的人生的“诗意的栖居”作了最美的注解。

关键词:三毛散文;生命;本真;诗意的栖居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80X(2009)S1-0087-02 一、自由的生命形式诗意的栖居,在海德格尔看来,首要问题是人在世界中存在。

存在的可能必须依赖于语言,因此,“语言是存在的家”。

散文,本质上是存在的一种文学样式,它被认为是最具人性的。

它直面社会人生的现实关怀,平等地对待每一个生命,珍重地对待生活。

散文,运用理解和欣赏的态度,感受那些还未遭到现代工业社会解构的处于自然状态的生活,从中发现那些让人心动的东西,在这种全身心投入的表现中,使自己的心灵得以安置和张扬。

三毛曾说过:“我的写作生活,就是我的爱情生活;我的人生观,就是我的爱情观。

”①三毛正是在她的散文里过出了我们彼此另一个向往的自己,那便是如《谈心》里所言:“生命的意义和最终目的到底是什么?那便是寻求真正的自由,然后享受生命,布置房间,买一件美丽又实用的衣服,淡色化妆品,一双新鞋,交一些朋友,自己写札记,自己欣赏。

”三毛的散文是自叙式的人生传记。

不修饰,不做作自由自在,大大方方,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故而将人性中至诚至真的爱淋漓尽致地倾倒。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然美构成作品独特的生命姿态。

三毛重笔之下大书特书杨柳编的小菜蓝,几间农舍,几畦菜园。

在《马德拉游记》中郑重宣称:“这个地方,天人早已不分,人就是自然的一部分。

”三毛这种渴望回归家园,向往自然释放的生活,亦是现代人精神流向的反映。

二是以自然本色的文字作生活的见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意的栖居议论文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意的栖居议论文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意的栖居议论文“诗意的栖居”,这美丽的词语,诞生于荷尔德林的诗句,因海德格尔的引用并加以哲学的阐发而成为行走于历史和未来中的神谧之物。

它更是一个美好的梦想,一缕理想的光辉,一汪人类渴求的泉水,生命自由而逍遥的歌唱……让我们携手走进荷尔德林所神往的《远景》踏青吧:“当人的栖居生活通向远方,在那里,在那遥远的地方,葡萄季节闪闪发光,那也是夏日空旷的田野,森林显现,带着幽深的形象。

自然充满着时光的形象,自然栖留,而时光飞速滑行,这一切都来自完美;于是,高空的光芒照耀人类,如同树旁花朵锦绣。

”这美好的景象,这高山流水一样的情愫,这来自天上的神秘力量,震撼着二十一世纪贫乏的心灵。

但它不独属于荷尔德林,也不为海德格尔私藏于锦囊。

为什么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诗意的栖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样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诗人真正的人生,“栖居”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此句出自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为什么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诗意的栖居?诗意的方式有千百种,我最为赞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栖居。

那闲云野鹤的生活,那悠然自得的意趣。

我赞赏安然淡定的心态诗意地栖居。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世间万物,不论是良善抑或是丑恶,用公平的眼界去看待,会发现没什么大不了的。

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答案自是不同,有一句话说的好“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

守住本心,拥抱最单纯的自己。

任落花洒满一地,我漫步游走,平静的心海不泛波澜,会为美好驻足,但心不会染上颜色,为了心灵的纯净而喝彩,我愿远离高楼大厦,只愿闲适安居一竹屋。

【高三作文】诗意的栖居

【高三作文】诗意的栖居

【高三作文】诗意的栖居人类的一生有如一幅画,而栖居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笔。

栖居既是人的一种精神支柱,更是人的一座精神港湾,在这座港湾中,人们追逐着内心的梦想,实现着自我价值。

诗意的栖居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的空间,更是一个艺术的殿堂。

它为人提供了一种创造与欣赏的场所,人们可以在这片土地上撒下心灵的种子,倾注心血培育出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花。

无论是音乐、绘画还是文学,都需要一个静谧的环境来撷取灵感,而诗意的栖居便是提供这种环境的场所。

在这里,人们可以沉淀思绪,感受大自然的灵动之美,陶冶情操,培养艺术鉴赏力。

诗意的栖居仿佛是一幅画卷,人们可以在这里品味生活的芬芳,感受艺术的奇妙,融入大自然的怀抱。

诗意的栖居也是一个灵感的源泉,是智慧的摇篮。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思维和心智可以通过环境的营造而得以引导。

一个人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都是通过独特的生活环境得以培养和激发的。

诗意的栖居可以给人提供一个宽广的思考空间,没有喧嚣的世俗扰人,没有琐碎的杂念环绕,人们可以在这里自由地思考和沉思。

而思考和沉思是智慧的源泉,是创造力的滋养,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才可以迸发出无尽的智慧火花。

诗意的栖居还是一个人文的庇护所,承载着人们对家庭、友情和爱情的信仰和渴望。

诗意的栖居是一个温暖的家,是亲情的寄托。

在这里,人们可以舒展身心,享受家庭的温馨与和谐,感受亲人的关怀与爱意。

诗意的栖居也是友情的结舌,无论是好友还是朋友,都可以在这里交流分享,获得快乐与支持。

诗意的栖居也见证了爱情的芬芳,在这里,人们可以共同分享爱与被爱的幸福时光,一同创造美好的回忆。

诗意的栖居也是一个人格的熔炉,磨砺着人的品质和情操。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往往沉溺于物质的诱惑,忽视了心灵的修养。

诗意的栖居却给了人们一片纯净之地,人们可以抛却功利的纷纷扰扰,脱离物欲的牵绊,专注于心灵的培养和修炼,追求一份精神的自由和纯净。

在这里,人们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人居与环境诗意的栖居教案反思

人居与环境诗意的栖居教案反思

人居与环境诗意的栖居教案反思
在教授“人居与环境——诗意的栖居”这一主题时,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总结。

以下是我的教案反思:
1. 教学内容和目标:本节课的主题是探讨人居与环境的关系,并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诗意的栖居。

我通过讲解、讨论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这个概念,并激发了他们对环境与生活质量的兴趣。

2. 教学方法和手段: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

我让学生分组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和讨论,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意的栖居的含义。

同时,我还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了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人居与环境的关系。

3. 学生反馈和参与:在课程中,我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并对他们的观点给予反馈。

我发现学生们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他们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观点进行深入的讨论。

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 教学效果和评估:课后,我对本节课的效果进行了评估。

我发现学生们对人居与环境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也更加认识到诗意的栖居的重要性。

同时,他们的讨论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也得到了提高。

5. 改进和提升: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案。

同时,我也会进一步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直观的学习材料。

总的来说,这次教学让我受益匪浅。

我相信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我能提供更优质的教学体验。

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 第四单元 主题三 人居与环境——诗意的栖居

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 第四单元  主题三 人居与环境——诗意的栖居

• 问题三: 我们为什么要对中国传统建筑加以保留?
• 主要探讨议题: 中国传统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
关系。
• 学习任务或方案:
搜集包含中国各地城镇乡村建筑风貌的 老照片,比较其今昔异同,讨论得失。
从中国传统小说、诗歌、绘画等文学艺 术作品中,搜集涉及中国传统建筑的案例, 讨论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 问题二: 中国传统建筑在哪些方面不能适应现代
生活的需要?
• 主要探讨议题: 传统建筑与现代生活的矛盾。
• 学习任务或方案:
考察与体验一座本地古建筑,讨论其建 材与功能上的缺陷。
通过典型案例,了解与考察城镇乡村中 传统社区的拆迁改造原因。
阴暗
潮 湿
易失火
缺少卫生设施
• 总结与提示:
中国传统建筑景观的改变经历了一个过程。自清末以来,一 批欧洲古典主义建筑首先在中国各地出现,将西方建筑样式传入 中国。改革开放后,世界上各种新的建筑理念、流派、样式如雨 后春笋般涌现,在矗立起座座现代化的办公大楼、住宅小区的同 时,也反映出一些问题,比如建筑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割裂,破 坏了各地原本丰富多彩的文化样貌等,由此引发出人们关于环境 景观与“乡愁”关系的讨论。
• 问题五: 我们应该怎样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诗意
家园?
• 主要探讨议题: 中国传统建筑建造的现代转换。
• 学习任务:
讨论:完全使用中国传统材料与方法建 造现代建筑的可能性。
讨论:怎样把中国传统建造方法与现代 技术相结合,建造出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建 筑?
讨论:怎样在中国当代建筑中延续中国 传统文化精神?
旧景
新貌
宋 代 山 水 画 里 的 楼 阁
根据《红楼梦》建造的大观园。

《诗意的栖居——感受阿尔法阿尔托》的魅力之讲稿

《诗意的栖居——感受阿尔法阿尔托》的魅力之讲稿

《诗意的栖居——感受阿尔法阿尔托》的魅力之讲稿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抒情性的温和主义大师”(20世纪20年代铝材、塑料)与其它激进的现代主义大师不同,在国际风格的大潮横扫欧洲大陆之时,阿尔托强调现代主义的人情化、地域化和个性化改良,为探索现代主义的出路增添了浓厚的人文色彩。

他认为工业化和标准化必须为人的生活服务,适应人的精神要求。

(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赖特)他终生倡导人性化建筑,主张一切从使用者角度出发,其次才是建筑师个人的想法。

他的建筑融理性和浪漫为一体,给人亲切温馨之感,而非大工业时代下的机器产物。

他也是一名爱国的建筑师,他将芬兰当地的地理和文化特点融入建筑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芬兰现代建筑。

总而言之,鲜明的民族个性与芬兰人特有的山水亲缘使他在欧美众多现代大师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白色时期:虽然图仑▪沙诺马特报业公司大楼和帕米欧肺病疗养院的设计,明显地表现出他已经完全掌握了现代主义设计语汇,但是维宝图书馆、玛丽亚别墅等建筑均表示阿尔托的建筑已经走上了人性化的道路。

玛丽亚别墅(第二张图,与周边关系)玛丽亚别墅是古里申夫妇于1936年委托给阿尔托设计的私人别墅,它位于努玛库一个长满松树的小山顶上。

古里申夫人玛丽亚不仅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而且还是一个艺术爱好者,曾经前往巴黎学习绘画,拥有大量的艺术藏品。

在玛丽亚别墅上,阿尔托将自己对于现代主义空间语言的地域性运用,与芬兰人天生的对与该民族共存共生的大自然的异常热爱,体现鲜明得令人印象深刻。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玛丽亚别墅,具体感受芬兰建筑师阿尔托的建筑语言。

(一层平面图)具体看一下,门厅、起居室、餐厅、琴房,他们之间都有明显的连通性,行走于其中,由于较大的面积以及模糊的片墙、柱分隔,整个空间显得层次极为丰富,宽敞而灵动,这一点已为我们当代的很多别墅设计所运用。

同时,在阿尔托的设计中看不到对称的建筑布局,也摆脱了严格的轴线控制与网格法则。

何为“诗意地栖居”

何为“诗意地栖居”

何为“诗意地栖居”何为“诗意地栖居”“诗意地栖居”意思是说:置⾝于诸神的当前之中,并且受到物之本质切近的震颤。

此在在其根基上“诗意地”存在——这同时也表⽰:此在作为被创建(被建基)的此在,绝不是劳绩,⽽是⼀种捐赠。

诗不只是此在的⼀种附带装饰,不只是⼀种短时的热情甚或⼀种激情和消遣。

诗是历史的孕育基础,因⽽也不只是⼀种⽂化现象。

更不是⼀个“⽂化灵魂”的单纯“表达”。

我们的此在在根基上是诗意的,这话终究也不可能意味着,此在根本上仅只是⼀种⽆害的游戏。

诗的活动领域是语⾔。

因此,诗的本质必须从语⾔之本质那⾥来获得理解。

然⽽我们清晰地看到:诗乃是对存在和万物之本质的创建性命名——绝不是任意的道说。

⽽是那种⾸先让万物进⼊敞开域的道说。

我们进⽽就在⽇常语⾔中谈论和处理所有这些事物。

所以,诗从来不是把语⾔当作⼀种现存的材料来接受。

相反,是诗本⾝才使语⾔成为可能。

诗乃是⼀个历史性民族的源语⾔。

这样,我们就不得不反过来从诗的本质那⾥来理解语⾔的本质。

⼈类此在的根基是作为语⾔之本真发⽣的对话。

⽽原语⾔就是作为存在之创建的诗。

可是,语⾔却是“最危险的财富”。

所以,诗是最危险的活动——同时⼜是“最清⽩⽆邪的事业”。

实际上,唯当把这两个规定合为⼀来思考之际,我们才能理解诗的全部本质。

诗⼈遭受神的闪现。

诗看起来就像⼀种游戏,实则不然。

游戏虽然把⼈们带到⼀起,但在其中每个⼈恰恰都把⾃⼰忘记了。

⽽在诗中,⼈被聚集到他的此在的根基上。

⼈在其中达乎安宁。

当然不是达乎⽆所作为、空⽆⼼思的假宁静,⽽是达乎那种⽆限的安宁。

在这种安宁中,⼀切⼒量和关联都是活跃的。

诗给⼈⾮现实和梦幻的假象,似乎诗是与我们⼗分熟稔的触⼿可及的喧嚣的现实相对⽴。

实则不然,相反地诗⼈所道说说和采纳的就是现实的东西。

所以,诗的本质貌似浮动于外观的固有假象上,⽽实则凿凿可定。

其实,诗本⾝在本质上就是创建——创建意味着牢固的基础。

虽然任何创建都脱不了⼀种⾃由的赠礼,⽽且荷尔德林也听说:“让诗⼈像燕⼦⼀样⾃由”。

“诗意的栖居”--研究当代环境装置艺术的开题报告

“诗意的栖居”--研究当代环境装置艺术的开题报告

“诗意的栖居”--研究当代环境装置艺术的开题报告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当代艺术领域中,环境装置艺术已成为一项热门的艺术形式。

环境装置艺术是指艺术家将环境作为创作素材,通过调整、改变、增加或减少环境中的元素来达到艺术表现的目的。

环境装置艺术不仅可以艺术化环境,还可以通过对环境进行艺术化处理来传达人类对环境的认识、思考和情感。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环境的认知与情感也在不断变化。

在这个背景下,环境装置艺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艺术家对环境的改造和重构,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社会对于自然资源和人类环境的认识和态度。

此外,环境装置艺术也成为了当代艺术中新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为人类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研究方法和流程: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综述法和实证研究法。

首先,通过收集和归纳相关文献,对环境装置艺术的概念、类型、特点和发展历程进行系统的阐述和剖析;其次,通过实证研究法,结合艺术作品的具体案例,分析环境装置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研究内容:本文将主要围绕“诗意的栖居”这一主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一、环境装置艺术:概念、类型和特点;二、环境装置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当代表现;三、环境装置艺术的作用和意义:以“诗意的栖居”为例,探析环境装置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四、环境装置艺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

预期成果: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环境装置艺术的概念、类型、特点、历史演变和当代表现,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同时,我们也将对于环境装置艺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有更加明确的认识和认识。

最终,本文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推动环境装置艺术的发展和创新,增进人类对于环境和艺术的认识和思考,为人类文明和艺术的繁荣做出贡献。

诗意的栖居作文素材

诗意的栖居作文素材

诗意的栖居作文素材诗意的栖居。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人们总是忙忙碌碌,追逐着名利和金钱,很少有时间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宁静。

然而,有一种生活方式,让人们可以放慢脚步,享受宁静,那就是诗意的栖居。

诗意的栖居,并不意味着豪华和奢侈,而是一种内心的宁静和对生活的热爱。

它可以是一个小小的农舍,也可以是一间简朴的小屋,甚至可以是一个温馨的小阁楼。

无论是怎样的栖居,它都散发着一种淡淡的诗意,让人心灵得到净化。

诗意的栖居,通常都离城市很远,它们隐藏在山林间、湖畔旁或者田园里,远离了喧嚣和污染。

在这里,人们可以看见蓝天白云,听见鸟语花香,感受大自然的馈赠。

每当清晨醒来,可以看见朝阳从山巅升起,每当夜幕降临,可以数着星星入睡。

这样的生活,让人心灵得到了滋养,找回了内心的平静。

诗意的栖居,也意味着简朴和自给自足。

在这里,人们可以种菜养花,养鸡养鱼,自己动手,享受劳作的乐趣。

每当收获自己种植的蔬菜,品尝自己养的鱼,那份满足和幸福,是金钱无法买来的。

在这里,人们可以远离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享受简单的快乐,感受生活的美好。

诗意的栖居,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

在这里,人们可以静下心来,阅读诗书,弹奏乐器,写下心情。

可以和家人朋友一起聊天,一起烹饪,一起观赏美景。

在这里,人们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净土,让心灵得到滋养,得到升华。

诗意的栖居,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它可以是每个人的选择。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都可以找到一方属于自己的净土。

只要我们愿意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就可以找到诗意的栖居。

诗意的栖居,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

在这里,人们可以找到内心的平静,感受生活的美好。

让我们放下浮躁和焦虑,去追寻诗意的栖居,让心灵得到净化,找回内心的宁静。

“诗意的栖居

“诗意的栖居

“诗意的栖居摘要: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资源与现代文明的传播共享中心,集文献荟萃之大成,是高等学校开展教学与科研服务的重要平台。

图书馆在美育实践中充分利用艺术及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审美媒介,为大学生架起一条思想与情感沟通的桥梁,成为他们求知、求美的殿堂。

本文力图以图书馆文献藏书与网络资源、特色馆藏、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多彩的美育活动以及高素质的师生员工等丰富的审美内涵为内容,提出切实可行的美育策略,使大学生在图书馆“诗意地栖居”,并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改造自己。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大学生美育策略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流里,美育是一叶缓缓航行的扁舟。

但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历史等种种原因,美育的社会地位与育人价值往往不受重视,以致于画家吴冠中先生曾有“美盲多于文盲”之言论。

美育作用不可替代,呼唤美育回归正位是素质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与执着诉求。

如今,高校图书馆与第一课堂共同担起美育的旗帜,在大学生的心里播下一颗优质的种子,只为在往后的某一天里,它能够生根、发芽。

一、高校图书馆与美育席勒曾在《美育书简》中提出了“如果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使他先成为审美的人”的美育概念,認为通过审美教育才能实现人的真正自由、全面的和谐发展。

美育,通过示受教者以科学的审美内容,直接作用于人的思想情感,提升人的审美修养从而塑造健康的人格。

而高校图书馆作为开展教育活动与信息服务工作的重要平台,也就必然担负着美育的职责,对学生实施美育正是它本身价值的审美诉求。

图书馆的美育职能是在图书馆工作中应用美学,以美的价值取向达到服务育人的目标。

图书馆拥有其它部门无可比拟的得天独厚的美育条件: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完善的多媒体辅助系统、优雅别致的自然环境、极具历史感与艺术美的建筑大楼、多姿多彩的带有美育性质或元素的娱乐活动等。

图书馆发挥美育职能,要寓美育于读者,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以及追求理想境界,提高人格素养的能力,从而达到塑造人、发展人的根本目的。

诗意的栖居的几层含义

诗意的栖居的几层含义

诗意的栖居的几层含义1. 什么是“诗意的栖居”“诗意的栖居”这个词,听上去就像是在云端飘着的梦,实际却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追求。

简单来说,它就是希望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美好,感受生活的细腻。

咱们常说“心有所向”,这份向往就是让我们在琐碎中寻找灵感的动力。

想象一下,早晨阳光透过窗帘洒在床上,闹钟响了,你的心情是不是瞬间好了一点?这就是诗意,它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等着我们去发现。

1.1 生活中的小确幸在生活中,找到“诗意”的那种感觉,就像在沙滩上捡到一颗美丽的贝壳,特别幸福。

比如,喝着热乎乎的茶,看着窗外的鸟儿叽叽喳喳,突然觉得一切都那么美好。

你会发现,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往往是生活给予我们的馈赠。

朋友聚会时,几句打趣的话语能让我们捧腹大笑;夜晚一杯微醺的红酒,搭配悠扬的音乐,让人瞬间放松,这些都是生活的“诗意”。

1.2 心灵的栖息地“诗意的栖居”其实还代表了心灵的安放之处。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咱们总是忙忙碌碌,有时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

可心灵需要一个“家”,一个能让你卸下疲惫、充电再出发的地方。

或许是在书房里,静静地翻阅一本好书;或者是在公园,和朋友聊聊心事,分享生活的点滴。

这些都是心灵的栖息地,让我们找回自我。

2. 自然的诗意再说说大自然,它是我们“诗意的栖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想象一下,春天的花海,夏日的绿荫,秋天的落叶,冬天的雪景。

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韵味,就像不同的歌曲,时而轻快,时而沉静。

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视觉的美,还有心灵的震撼。

就像老话说的:“人是自然的孩子”,我们归根到底还是需要和自然亲密接触。

2.1 与自然对话当你走在山间小道上,微风拂面,耳边传来鸟儿的歌唱,那一刻,心中会升起无尽的感慨。

那种与自然对话的感觉,真的是无可替代。

你会发现,原来生活的烦恼在大自然面前显得那么渺小,仿佛一切都能迎刃而解。

用心去倾听自然的声音,我们的心灵便能获得一种平静。

2.2 诗意的生活方式而这种“诗意的栖居”其实也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

人居与环境——诗意的栖居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

人居与环境——诗意的栖居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美术年级高一学期秋季课题人居与环境——诗意的栖居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和了解传统建筑与时代、环境、历史文化的关系。

从传统建筑独特技术、布局,“天人合一”思想,“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三个方面诠释传统建筑在城镇化进程中所具有的保存价值,阐明如何协调中国当前城市发展与古建筑保护的关系,给出具体措施与建议。

举例说明和谐的现代人居环境应有的样子,并引领学生认识构建人、城市、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性,具备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和态度。

2.过程与方法:以家乡的古建筑平遥古城图片作为本课导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了解中国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将发展与保护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为城镇发展献计献策。

培养协助合作精神,分组进行讨论探究。

通过对古建筑保护议题的分析、探讨,引导学生探究如何有效协调中国当代城镇发展与古建筑保护的关系,认识生活中遇到问题的复杂性,加强综合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城镇的保护与发展和每个公民相关,通过课堂专题鉴赏与课后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树立公民意识,参与社群建设,唤起积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

认识传统建筑在传承传统文化过程中的意义,对古建筑、古村落、古城的保护与开发有较中肯的见解,对营造新时代的和谐人居环境有创造性的想法,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思考如何协调传统建筑保护与城镇建设的关系。

2.认识对传统古建筑进行保护、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如何在强调古建筑的历史与文化价值的同时正确认识其在设施与功能上的局限性。

2.了解如何在新的城镇建设中延续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

看待民间美术中的原始思维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提问:同学们,在我们的家乡有古建筑群吗?他们现在状况怎样?有没有成为当地的旅游景点?学生回答:平遥古城,现在是旅游胜地……多媒体出示图片:平遥古城风貌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

诗意地栖居材料理解作文

诗意地栖居材料理解作文

诗意地栖居材料理解作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荷尔德林的这句诗,就像一阵清风,吹进了我们忙忙碌碌、充满喧嚣与浮躁的生活。

那到底什么是诗意地栖居呢?在我看来,诗意地栖居可不是非得住在什么世外桃源,周围全是鸟语花香,自己每天吟诗作对才叫诗意。

就像我那邻居大爷,他家就住在一个老小区里,房子不大,还被各种高楼大厦围着。

可是大爷在他家的小阳台上种满了花花草草,什么月季啊,吊兰啊,还有一些我都叫不上名字的小花。

每天早上,大爷就坐在那阳台的小板凳上,给花浇浇水,修剪修剪枝叶,哼着小曲儿,那小日子过得可惬意了。

大爷说:“看着这些花啊,就觉得心里敞亮,一天的心情都好了。

”你看,这就是一种诗意地栖居。

大爷虽然身处城市的小角落,但他把自己的小天地打造成了一个充满生机和乐趣的小花园,他在平凡的生活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诗意。

再说说我自己吧。

我特别喜欢在晚上的时候,找个安静的地方,抬头看看星星。

城市里的星星可没有乡下那么多、那么亮,但是只要能看到几颗闪烁的星星,我就觉得特别美好。

有一次,我在楼顶的天台上看星星,那天晚上有点风,吹在脸上凉凉的。

我就躺在那旧旧的躺椅上,看着星星,脑海里开始想象那些星星背后的故事,什么牛郎织女啊,还有那些遥远的星系里是不是也有像我们一样的生物在生活着。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仿佛脱离了日常的烦恼,什么考试啊、作业啊,都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我想,这也是一种诗意地栖居吧,哪怕只是在忙碌生活中的一小段宁静时光,只要能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放松和愉悦,那就是诗意。

诗意地栖居,还可以是对生活的一种热爱和积极的态度。

我有个朋友,是个厨师。

他每天都在厨房里忙得不可开交,切菜、炒菜、摆盘,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

可是他特别热爱他的工作,他说:“每一道菜就像一件艺术品,我要把我的感情都融入进去。

”他会根据不同的季节,选用新鲜的食材,然后精心搭配颜色和口味。

他做的菜,不仅仅是为了填饱顾客的肚子,更是在传递一种对美食、对生活的热爱。

诗意的栖居议论文

诗意的栖居议论文

诗意的栖居议论文
昨晚,看完了沈从文的《边城》,说不出的感觉,就好像朱自清的“荷塘”,一切都是淡淡的,有点小压抑,庆幸自己生活在今天——一个可以不必再压抑情感的年代。

当然,也被作者清淡的文风,还有他笔下那个偏远宁静、民风淳朴的湘西山城所吸引,恨不能“协下生双翼”飞到渡船去,和翠翠同呼吸、共命运。

边城写的是一个恋爱的故事,情节简朴优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码头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城边碧溪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但翠翠心里爱的是傩送,当天保明白了这三角恋爱的实情,深深明白不能勉强,主动退出了竞争,又加上老船夫有点误会,就在痛苦中离家去桃园。

而翠翠独自承担所有的变故,在等着,等着那个也许永远不会来,也许明天回来的人。

如诗的边城,诗意的演绎着人生,诗意的演绎着生活。

书中所示的一切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无限期待又显示着不完美,她和傩送本来可以完美结合在一起,培育出美丽的爱情之花的。

可惜二人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长的遗憾,傩送为了亲情放弃了爱情,亲情固然重要,但为了亲情而放弃了爱情,也是可悲的。

而翠翠又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爱而忧郁落水身亡,不知道傩送是因为不能得到她的爱而离乡远行,也不知道爷爷突然离世全是由于替自己的幸福思虑奔忙而心力交瘁,后来在陪伴她的杨马兵向她说明后,她如梦而醒,这实在让人不能不为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边城就是这么一个纯洁而又弥漫有淡淡哀愁和浓浓诗意的爱情悲剧和人生的悲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意的栖居--—主题探析“当人的栖居生活通向远方,/在那里,在那遥远的地方,/葡萄季节闪闪发光,/那也是夏日空旷的田野,/森林显现,带着幽深的形象。

/自然充满着时光的形象,自然栖留,/而时光飞速滑行,这一切都来自完美;/于是,高空的光芒/照耀人类,如同树旁花朵锦绣。

”——荷尔德林《远景》在曾文正公的荷叶塘,我看见了美女秋瑾与蔡畅,在花明楼,我看见两弯明月,在荷叶上诗意地栖居!——邹岳奇《韶山的天光》新世纪以来,邹岳奇先生提出了自己独立而引人关注的诸多学术与文学主张,比如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三种运行模式的主张、建立当代中国的自然山水诗派的主张、以文学地理学开创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新格局的主张等,其中,建立当代中国的自然山诗派的主张引起诗坛上下的特别关注。

而他以十四行诗的形式写作自然山水诗,则具有相当的开创性。

据考证,十四行诗这种诗体形式源于意大利的彼特拉克,后在英国的弥尔顿、莎士比亚、华兹华斯、雪莱、齐慈等诗人的推动下,渐趋成熟;英美当代十四行诗代表,有美国诗人弗洛斯特、英国诗人玛丽莲·哈克等,只是在西方专门从事十四行诗创作的诗人,越来越少。

在中国,从“五四”时期开始就有人习作十四行诗,诗人闻一多、朱湘、徐志摩等,都写作有不少精致的十四行诗作;当然,中国十四行诗真正的集大成者是冯至、卞之琳和屠岸等人,他们的十四行诗写作在中国的诗界和学界都产生了影响。

如今,中国当代的诗歌前景,似乎越来越不容乐观;对于十四行诗这种有着一定规则的诗歌体式,涉猎者越来越少。

在这种情况下,《岳奇山水十四行抒情诗100首》的写作与出版,可谓标志着一种诗坛新象,也许更是“异军突起”。

这些十四行诗作品在中外文学讲坛博客以及相关的诗刊与报章发表后,也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关注。

诗人江天在读了这些作品以后,在中外文学讲坛的留言中写到:“这是一种新的,其实也不太新的,诗歌样式。

我们的诗歌没有多大发展,诗人苦恼,读者也有怨言。

抛开其他原因不说,是不是可以借鉴一下新的形式?”这种看法,可谓是对岳奇先生十四行形式的肯定和推崇。

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白劲鹏教授读到岳奇山水十四行抒情诗中的一些作品后,对此十分惊讶:“我原来不知道国内还有人在按英诗的格律创作诗歌。

现代白话诗受人垢病,很大程度上就是太随意了,如前一段时间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梨花体’。

我的观点可能很保守,但我觉得写诗一定要有限制,如果诗人自觉地接受一些限制、甚至自己设定一些限制,那一定能有所成就。

可惜,现在这样的诗人不多,多是以激情取胜,而不是以艺术见长。

您的诗作坚定了我的这一观点。

”未署名的网易博友留言说:“只知道邹师是著名的诗评家,没想到近年诗兴勃发,组诗语言朴实,感人至深;纵横捭阖,收放自如。

”华中师大文学院张卫中教授在读到岳奇先生的十四行诗后,也曾经这样评论道:“十四行诗很到位,感情深沉,诗意浓郁,韵味很长,引得我思绪绵绵,情不能已。

如今,哪怕是老教师中,能写这么好的’十四行’的学者恐怕不多了。

这很难得,令人钦佩! ”《岳奇山水十四行抒情诗100首》由我的同门师姐周兰美编选并作注,即将出版发行。

这本诗集共由24组十四行诗构成,可见诗人所作的是十四行组诗,并不是一般的十四行诗。

其中的大多数作品,为诗人在游历祖国大好河山之后,所感所思,欣然命笔,题而为诗。

从内蒙古大草原到长江三峡,从毛泽东的故乡韶山到蒋介石的老家奉化,从武汉桂子山到发生大地震的汶川,从承德避暑山庄到作者的老家内江与越溪,诗人足迹所至,诗情萌发,因此诗中的所有意象也来自祖国的大江南北,当然也是来自于诗人丰富的想象与纯美的心灵。

在这些诗作里,首首承载着诗人饱满的感情,处处洋溢着诗人对自然与人事的真诚,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过往的缅怀、现世的思考。

从诗歌的创作主题来看,有感怀故土的诗,有感慨历史沧桑的诗,有面对开阔神奇自然的诗,有忧国忧世的赤子情怀的抒写。

总之,岳奇先生在自己的诗作里,融入了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使得其多数诗作诗意隽永,韵味深长。

本文试对其十四行诗的主题构成,作一个初步的分析。

我认为其诗作的主题,主要由以下四个方面所构成:一、乡愁——浓重与绵密1984年,岳奇先生从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之后来到武汉,远离了自己的家乡;繁忙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使得他难于经常回到自己的老家。

所以浓重的故土之思,成就了其多数十四行诗作品。

在本诗集所收的24组诗里,对于乡愁的描写贯穿始终,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感怀,包括《越溪的明月》、《成都的南方》、《内江的风景》、《天鹅湖的想象》、《西越的风情》等。

在这些作品中,诗人描写了故乡令人神往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在外游子那浓浓的思乡情怀。

从开篇的《序诗》开始,这种以乡愁为主要内容的思绪就开始漫延开来,让读者受到深深的震动。

2008年7月,诗人回到四川南部的越溪老家,在那段曾走过无数次的小路上,虽然对眼前的风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却无论如何再也找不回那少年时代的心境,更找不到少年时代的影子,于是“只好再次回到太阳和月亮同在的老屋/这百年的风声将他那绿色的心灵照亮/他与两位老人回忆起那些淘气的日子/那淘气的日子是山崖上百合花的芳香”(《序诗》)。

“百合花”的芳香似乎可以闻到,却是那么的遥远而不可触及;正如童年与少年时代所度过的那段淘气的时光,只能留在绵长的回忆里,似乎再也无法追回,再也无法复制。

再往前看,在2004年,岳奇先生借到重庆开会的机会,于中秋时节回到自己的老家。

这是他离家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唯一的一次在中秋时节到自己的故乡,当他看到故乡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尤其是最容易点燃思乡之情的“月亮”,顿生感慨。

多年没有回家,眼中所见的是世事变化,耳中所闻的是人间沧桑,但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土,他依然感觉到那么亲切。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这是他平生第一次创作十四行诗歌,却成为他的处女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了。

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毛凌滢副教授在读过这组诗之后,受到了深深的震动与感染,她对岳奇先生诗歌中表达的思乡之情,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在现代社会,人有了更多的空间的移动,而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加大,也常使人身不由己。

回归故乡,亲人团聚往往也成为不太容易做到的事。

因此,“26年了,26年之后的一个深山的中秋”,诗人才终于“从遥远的江上之风中逃离月之手”,在一个有特别意义的日子——中秋节回到故乡。

其急切之情充满字里行间。

这时一切外在的景物也都投射了诗人的情感与想象,“山峰”、“大鸟”、“长蛇”、甚至“月光”也都具有了与诗人同样的心情与感受。

虽然在异乡也有美好的生活,比如“东湖的鸟鸣”以及“桂子山的花香”,但是“异乡的月亮再亮,总好像缺这少那的呵,故乡的月亮再弯,却像当年割草的镰刀一样柔”。

思乡之情总是游子内心最为敏感最为温柔的一根神经,于是在诗人的心中,连故乡锋利的割草的镰刀也变成柔软的了。

人生的航船,“不得不在汪洋大海中返航”,虽然诗人不得不离别故土回到当下的生活环境,但故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故乡中如诗如画的青春记忆,以及如歌的生命激情将穿越岁月、穿越时空永远定格在诗人的脑海之中。

它成为诗人生命的原动力,伴随着诗人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前行。

它给与诗人温暖,给予诗人力量,使诗人更加惬意更加诗意地栖居在华夏大地上。

“乡愁”是诗歌永恒的主题。

这从西方有那么一句谚语:“East or west/home isbest。

”中可以得到说明。

家是温馨的港湾,是人生旅途的加油站,而除了家而外,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有一个始终令人梦牵魂萦的地方,那就是故乡。

对于远离故土的游子而言,无论故乡在空间距离上多么遥不可及,但在心理与时间上,它始终都是在场的,是融入到我们灵魂深处的一种最亲切的情感。

所以,挥之不去的故乡情结,从离开故乡的那一刻起,就深深地缠绕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理。

在岳奇先生的《越溪的明月》这组诗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诗人对故乡——越溪热切的渴望和深情的眷恋,感受到了诗人即将返回故乡的急切与喜悦,以及在故乡短暂停留之后不得不“返航”时的无奈,以及那种也许是与生俱来的淡淡的忧伤。

故乡承载着诗人少年的记忆,承载着诗人少年的情怀。

从“怀春的少女”与“钟情少男”青春的情感萌动,到油灯下与庄子对话的那个才华横溢少年;从让人难以入睡的“蛙声”到“核桃树下”外婆温情的歌喉,再到金花庙上令人敬畏的“长风”,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地让人如此怀念!尽管逝者如斯,26年的时光使情窦初开的少年有了中年的沧桑;尽管“岁月的尘土可以封闭少年的心事”,可少年的记忆却如“桐树沟里的深秋”。

这些印象如此鲜明深刻地烙印在诗人的心中。

无情的岁月改变了人的容颜,改变了人生的际遇与生活的环境,却难以改变诗人内心的敏感与纯朴的情感记忆。

正如有的评论者已经指出的那样,那故乡山坡上“长角的山羊”、“可爱又可惧”的“总让我骑不上去的老黄牛”的动物意象,“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可爱的画面,为本诗平添了不少的动感与生活趣味,以及充满张力的想象空间。

”虽然远离家乡,诗人对故乡却依然充满深情,故乡的过去与现在,故乡的山与水、人与物,点点滴滴,都清晰地呈现诗人的记忆里。

在《天鹅湖的想象》中,诗人以故乡的景点——“天马蜂”、“五梅花”、“罗汉寺”、“俩母山”等九个具有传说和神奇色彩的地名为题,一草一木、一山一峰,以及当地所有的民间传说与历史故事,都深深地印在了游子的心里,并得到了生动与丰富的表现。

在《内江的风景》中,诗人满怀敬意地抒写了故乡的八位“大师”——艺术大师张大千、新闻大家范长江、草鞋书记杨汝岱、西学大师罗念生、当代作家刘心武、诗人元帅陈毅、少年将军熊克武、人大校长吴玉章等。

诗人在那整齐的诗行里,用或抒情或沉重的语言,记叙了他们的生平与事迹,歌吟了他们的个性与风采,展示了他们的形象与品格,这些诗作融纪实与传奇为一体,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赞美之心,洋溢在整组诗的字里行间。

岳奇先生对故乡的满腔深情,成为其诗作的主要内容与情感基调,其实也是他写诗的最深厚的心理基础。

一个人如果没有对自己的故乡、对自己的童年与少年时代的感情,那他不可能成为一个诗人。

未留下姓名的网友这样留言到:“看来邹师对老家的感情非常深厚,他简直就是自然的儿子,就是他的故乡的儿子。

我们也看过一些照片,那里的自然山水的确有一种气象,山环水绕、龙蛇奔走,阔大的空间中自然是更适合于人的成长。

”甚至是,让邹师如此眷恋的故土,让我们萌生了一种强烈的到那里参观与采风的心情:“什么时候我们可以到邹师的老家看一看、走一走呢?”二、历史——厚重与沧桑游览名胜古迹,不仅仅是要看到那里的自然山水风景,更重要的是要在游览自然风景的时候,要能够发现其背后所隐藏的文化底蕴。

对于喜欢读史、有着深厚文化修养的岳奇先生来说,更是喜欢在游览自然山川之后,思考自然风景与文化传统背后那深层的历史与文化意蕴。

韶山——毛泽东的老家,一般的人并不陌生;岳奇先生在最近几年曾经两度来到这里,这里浓厚的文化和独具特色的自然山水吸引了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