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上《分桃子》教后反思
《分桃子》教学反思
《分桃子》教学反思
《分桃子》是“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节课主要是小数目的平均分,通过分桃子的过程使学生感受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体验平均分的意义。
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小于份数。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小猴子分桃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着我又让学生用手中的小棒代替桃子动手分一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去从事分桃子的活动。
对于学生来说,想要明白分得公平就要分得一样多的理解并不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这样的体验,这就要靠我们老师怎样去引导,才能使学生对平均分有更深刻、透彻的理解。
大部分的学生都能想到要分就要分的一样多,这样才公平,只有部分同学想到了其他的分法。
有小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没有很好的利用小棒进行分一分,有个别学生可能不明白要怎样去分,而把小棒分成三堆或没有去分,个别学生还拿着小棒在玩。
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这节课主要以小猴一家的活动贯穿整个过程,小猴分完桃子后,又去看望好朋友小猫和小狗,帮助小猫和小狗解决了所遇到的难题等,让学生在兴趣的带领下充分感知分的过程。
在教学中应要多关注学生,及时的与学生进行交流,随时了解课堂中的学生状态,并做好调整。
在学生动手过程中,要事先做好明确的要求,使学生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
学生的倾听能力还需要不断培养,教师的评价语言还不够丰富,这些都是我需要改进的地方。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桃子》教学设计 评课 反思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桃子》教学设计评课反思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桃子》教学设计评课反思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桃子》说课稿一、教学内容1、教材: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综观全部教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自学过百以内的一位数乘坐、除两位数的口算和二位数乘法,这为本课教学提供更多了科学知识铺垫的思路孕伏,而本课教学又为今后稳步自学除数就是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打下基础,因而本节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中处在非常关键的边线。
教材创设了猴子两次分桃子的情境,第一次2只猴子平均分48个桃子,这题中十位上的数能被2整除,这个内容在第一单元口算除法中学习过,在这里主要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以及竖式中每一步运算的意义。
第二次是3只猴了平均分48个桃子,十位上的数不能被3整除,口算就不太容易了,需要列竖式计算,教学时要组织学生用学具动手操作,并做到操作与思维的有机结合,真正理解竖式每步的含义。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认知和掌控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与算理,培育学生的自学兴趣和较好自学习惯,因为这就是能够恰当解题的关键。
而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又较太少,在教学中,应当充份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在动手操作方式、独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悟竖式的计算方法。
2、学生:小学三年级学生充满著好奇心和对数学自学的激情,但他们由于受心智水平的管制以及生活经验的缺少,很难只通过课本和教师的轻易讲授去自学,他们天生开朗,思维活跃,讨厌动手,多通过轻易体验、亲身课堂教学去累积经验,对自己感兴趣的事会全身心资金投入,他们就是由兴趣而步入自学过程的。
3、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就是一堂课的中心任务,所有教学环节都就是为此服务的,课程标准表示:数学教学不仅必须考量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当遵从学生自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并使学生赢得对数学认知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获得进步和发展。
分桃子课后反思
《分桃子》教学反思云会中心小学李建丽《分桃子》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3册的内容,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在“分一分”的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初步领悟除法的意义,了解平均分的必要性,经历把小数目实物平均分的操作过程,体会并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够运用图示(连线、画图、画集合圈等)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3、结合实际问题初步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小于份数。
针对这样的目标我在教学前设计了这一课的教案。
从两个教学班的授课结果来看,本节课教学效果有忧有喜,现结合本课教学将教学中值得思考的地方记录如下:一、成功之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所以,一上课我根据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抓住儿童心理创设了一个童话故事《小猴分桃子》,童话故事对年龄较小的学生是很具吸引力的,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要在童话故事里得到满足,这样的设计就是为了一开课就能牢牢抓住整个课堂上的学生。
随后我又创设了:你能用手中的小棒代替桃子分一分吗?让孩子感觉融入到童话故事中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愿意去从事分桃子的活动。
整节课中老师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故事情境,随着故事的展开教学目标也在得以一个一个的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爱心也得到发挥,他们是在帮助小猴、小猫、小狗这些儿童非常喜欢的动物解决问题中度过。
学生在课堂上有分有和,兴趣盎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二、不足之处: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总有不足之处,需要我们不断的改进,找出不足,探究不足产生的原因,促进今后的教学。
通过失败之后的反思,使我们达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教学目的。
回顾本课的教学,发现有以下几点有待改进:1、在学生帮助小猫把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时,教师还是包办的太多,不放心学生是否做到了平均分,指导学生直接把3条鱼圈一圈。
使学生缺少必要的自主性,没有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分12条鱼的具体过程。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桃子》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桃子》教学反思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享受到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喜悦。
这节课一开始,我以故事引出问题:猴妈妈要把8个桃子全部分给他的两个猴宝宝,有几种分法?请大家用圆片代替桃子分一分(学生很愿意动手分),通过全班交流,列出各种分法。
接着问:你认为哪种分法能让两个猴宝宝都满意?说出你的想法。
(每个猴宝宝分到的桃子一样多)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体验平均分的意义。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理解既不发生于主体,也不发生于客体,而发生于联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活动之中。
“平均分”的理解,是小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
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我引导学生参与到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当中,循循善诱,从一个总数分成2份到多份,从“随意分”到“分到同样多。
” 在参与这些操作活动的过程中,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协助学生体验理解了数学知识,即“平均分”的理解。
3.展开有效的小组合作与交流,感受分法的多样化与答案的统一性。
在“小猫分鱼”的活动中,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来协助小猫解决“12条鱼,4只小猫想分到同样多的鱼,每只小猫分到几条呢?”小组4位同学分别扮演4只小猫、用12根小棒代替鱼,动手分一分,分好后,派代表汇报是怎么分的,(即交流分的过程,说出不同的想法),得到什么结果。
感受分法的多样化与答案的统一性。
这既尊重了学生生活经验、认知特点等的差异,又为学生展示个性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然后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分鱼的过程和结果。
总之,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不足的是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争取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扬长避短,为成为优秀的数学老师而努力。
篇二《分桃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实行教学的。
而本节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本节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分桃子》教学设计和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分桃子》教学设计和反思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材,将笔算除法三个核心版块分布在二下、三上和四上进行教学。
具有代表性的三课是二年级下册《分苹果》、三年级上册《分桃子》和四年级上册《买文具》。
本课教学属于承上启下的衔接桥梁,教材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分桃子”情境,鼓励学生在情境中寻找数学信息,根据实际问题中蕴涵的数量关系,在操作中理解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计算原理,并逐步掌握计算方法。
练习中“先估计、再计算”的提示表明,教材有意为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创造空间。
学情分析学生已有了竖式格式的初步认识,具备了被除数是整十整百的口算经验,教材注重将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主张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入计算。
在处理竖式计算教学时,都以口算为基础,重视展示学生探索算法的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同时还注重从问题情境出发,让学生在经历直观的操作过程中,理解算理,抽象算法。
考虑到分桃子不利于学生通过操作理解竖式,故本课将学习的情境设计成为“分小棒”教学目标1、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从具体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经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不比除数小)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笔算算理,掌握竖式的列法及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二、自主探究,明确算理三、巩固练习四、联系生活五、回顾小结课件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两只小猴在想什么?你能帮帮他们吗?教师板书课题 48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猴子,每个猴子分多少个?1、师读题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
《分桃子》教学反思
《分桃子》教学反思《分桃子》"分桃子"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是通过"分一分"等操作活动,体会平均分及除法运算的意义.在教学《分桃子》这一课时,我主要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来理解"平均分"这一过程.我以小学生喜欢的故事创设情景:2只猴子到小兔家做客,小兔拿出8个桃子招待2 只猴子.同学们想一想,每只猴子可能吃到几个桃子你能帮一帮它们吗再让学生用8个圆片代替桃子,动手分一分,看一看这8个桃子要分给2只猴子,可以怎样分学生兴趣很高,动手分"桃子".不一会儿,许多学生都把手举得高高的,他们有的说:"可以一只猴子分7个,一只猴子分1个."有的说:"可以一只猴子分6 个,一只猴子分2个."有的说:"可以一只猴子分5个,一只猴子分3个."有的说:"还可以一只猴子分4个,另一只猴子也分4个."我又进一步引导说:" 在这么多的分法中,你们认为哪一种分法才能使两只猴宝宝都满意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最后一种."我又追问一句"为什么"他们都说得很有道理.生1说:"这样才公平,两只猴子才都满意."生2说:"这样两只猴子分得的桃子一样多,就会满意."生3说:"两只猴子分得同样多的桃子,它们都会满意的."生4说:"这样平平分,两只猴子一定都很高兴.对.像这样每只分得数量同样多的分法我们叫它"平均分".学生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后,在"分一分"和"试一试"这两道题中,我再一次让学生用学具代替题目中的物品进行具体地分一分,自主探索要怎样分才合理,并在小组内交流分的方法,这样学生就能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已经在学生动手分一分的过程中达到了.我想:学生的思维往往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最容易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像这种比较抽象的知识时,我们要为学生多创设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摆摆,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操作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探索规律,这样学生就能运用规律去解决问题,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但也存在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如学生倾听的习惯还没养成,作为教师的我激励性的语言还不够丰富,还需不断学习.《分桃子》教学反思《分桃子》是“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一个分一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知识包括:1、分物体时出现不同情况;2、理解分得同样多——平均分:正好分完;有剩余。
《分桃子》教学反思
《分桃子》教学反思《分桃子》这一课是第六单元《除法》中的第一课时,这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表内除法)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基础上,学习用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方法,并为计算多位数除法打基础。
通过情景引入、自主探索、分层练习、课堂小结,使学生经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过程,初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并形成运算技巧。
下面将这节课的得失总结如下:1.帮小猴摘桃、分桃,送小猴回家,整个故事情境贯穿与全课,符合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我充分利用课本创设的“分桃子”的情境,在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独立思考、汇报交流的全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新课标指出在计算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等思维方式,运用归纳、类比等合情推理主动探索出计算法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理解算理,运用时才能举一反三,发展思维、提升能力。
为此我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算理,学生有前面口算的基础,都能计算出结果,为了让学生理解算理,我通过让学生摆小棒来理解,先分整捆的再分单根的,因为动手操作具有形象具体,便于建立表象,使学生逐步体会理解“形”和“数”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中理解算理。
为了突破难点,结合分的过程同步板书相应的竖式,主要是让学生结合操作并结合竖式思考以下问题:(1)从哪一位除起?(2)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3)竖式第二个4、8分别表示什么?通过观察、思考及摆小棒的过程,学生很容易理解。
运用动手操作、迁移的方法引导学生尝试解决48÷3,这道题的重点是解决十位上有余数怎么办?3.笔算算理与语言表达相结合。
言语是思维的工具,学生语言内化的过程既是对知识的内化过程,也是其思维提升的过程。
在掌握“48÷2”和“48÷3”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当小老师讲竖式的计算过程,最后在小结时学生能顺利地总结出竖式的计算方法。
《分桃子》反思
《分桃子》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小猴分桃为线索,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探究;情境延伸,自主探索;情境再现,巩固强化等几个环节,将枯燥乏味的计算教学置于充满童味的“小猴分桃”的故事情境中,把除法算式的写法与小圆片演示紧密结合起来。
本节课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是引导者,教师遵循“学生能做到的,教师绝不代替”的思想,本节课还重视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学习策略,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在教法上要做到扬弃,凡是该学生发现的知识,老师绝不包办,但对于学生不易理解、不易探究的问题,教师的指导要适时适度,要看准时机,掌握技巧,控制分寸,点到为止,该给学生讲清楚的要讲清楚,真正把握好教师的角色。
通过本节课:1.我创设了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将枯燥乏味的计算教学置于充满童趣的“小猴子分桃子”的故事情境中展开教学,最后又续编故事延伸到课外学习中,变无趣为有趣,体现了愉快教学的思想。
2.重视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提高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扶放结合。
恰当引导学生共同解决,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自主探究,难点处理得科学到位,既考虑学生的现实能力基础,有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权,有助于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深化。
4.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体验感受。
利用教师评、学生评等多元评价来激励学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灵山小学雷延法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分桃子教学反思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分桃子教学反思教案
《分桃子》教后反思
小学笔算除法历来是小学计算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容易出现多种问题。
教材总安排的两个例题是“48÷2”和“48÷3”,对于第一道例题,学生在第一单元的口算中已学习过,所以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马上能口算答案24。
如果直接让孩子们先口算再笔算,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因此我在课堂一开始便创设“帮猴王分三组桃子”的情境,让孩子们觉得口算很难算出,得出笔算的必要性,然后再从简单入手分析笔算除法算理。
抓住孩子们好胜心理,先让他们试算,得出三种算法,尤其是第二种算法最多,正确的算法最少的情况,教师再逐一对他们的算法进行点评,确定第三种方法才正确,然后抓住学生心理进行算理探究,以摆小棒为脚手架,理解笔算算理。
然后再引入例2“48÷3”,让孩子们在对比中发现,第一题,4能除以2,但是这道题目4不能整除3,回到生活原型,来理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利用课件的直观性,突破这个难点。
本堂课,以教师引导为主,适时让学生尝试,利用摆小棒的操作活动来理解算理,注重规范书写格式,同时对教材的内容合理进行安排,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内容留在下一节课来学习,给予学生更多时间来掌握基础的计算技能。
当然,本堂课在注重算法优化的同时,算法的多样化究竟要不要突出一下,注重引导学生探究,但课堂40分钟又显得少,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不多,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2019年《分桃子》教学反思总结
《分桃子》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尝试用除法列竖式计算,“一层楼”的写法是我上课前都预计到的问题,原因是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及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有了这些知识基础,学生能够直接口算出答案,所以就出现了这种写法。
但在课堂中发现,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这样写的,是一个共性问题。
怎样帮助学生建立除法竖式的模型,突破这个难点呢?【片段】48÷2等于多少呢?同学们可以用小棒分一分,也可以在练习本上算一算,选择你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①口算:40÷2=20,8÷2=4,20+4=24②分小棒(边分边说):每只小猴先分到两捆,再分到4根,每只猴子得到了24根小棒。
③竖式:(展示生“一层楼”的写法)生:40÷2=20,2写在十位上,8÷2=4,4写在个位上,所以48÷2=24师:从你的竖式中,我们能看出来是分了2次吗?【做法】1、回忆分小棒的过程。
刚才分桃子的过程分了二步。
第一步先分整捆的,第二步再分单个的。
2、结合刚才分小棒的过程,一起列竖式。
步骤:(1)48除以2,我们第一步先分哪里的桃子?也就是这里的几?4在十位上表示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个猴子得到几篮?2写在什么位上?也就是4个十÷2=2个十。
2只猴子一共分了几篮桃子?也就是分了2×2=4,分掉了4个十。
整篮的有没有了?(第一步我们分完了)这里写0吗?为什么?没分完,好,那我们继续分。
(2)第二步分哪里的桃子?也就是这里的几?8在这里表示8个一,为了看清楚这是我们第二次分的,除的时候我们要把8移下来,平均分成2份,每个猴子得到几个?4写在什么位上?也就是8个一÷2=4个一。
2只猴子又分了几个桃子?也就是分了4×2=8,分掉了8个一。
《分桃子》优秀教学反思
《分桃子》优秀教学反思1、《分桃子》优秀教学反思《分桃子》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材创设了许多分一分的情景,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来体验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时,我首先创设了一个情景,猴子妈妈带回8个桃子,要分给两只小猴子吃,问每只小猴子可能分到几个桃子?孩子们表现的很积极,各自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大部分孩子都认为应该是每只小猴分4个桃子,可是班里一向有主见的李文浩说出了自己不同的意见,他认为猴子哥哥应该分3个,弟弟分5个。
正好为其他学生平均分造成的冲突。
这时候有学生马上在下面说,那样不公平。
我故意疑惑的问:为什么呢?其中一个孩子迫不及待地说,就不平均了。
说的正中下怀,由此我引出了平均分这个概念,并再一次让学生两人合作用摆小棒的方法将8个桃子分成同样多的两份。
并进行全班汇报,说出自己分的`方法。
有的孩子一个一个分,有的孩子两个两个分,有的孩子先分三个再把剩下的两个各分一个,这时候,我正想总结孩子们的分法,机灵的胡润航说他和别人的不同,他只分了一次就分好了。
班里的孩子们都好奇的看着他,只见他不慌不忙的站起来说,他是想24=8,用乘法来想的。
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回答,心想:这个问题我该怎么解决呢?是深入下去解释还是一带而过呢?这时候爱问问题的陈阳举手问了,2和4是怎么来的呢?我灵机一动,就请他们自己来解答这个问题吧。
于是我笑着说:是啊,胡润航的这个算式怎么来的呢,你能摆摆小棒,自己找找2、4、8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吗?相信你一定能找到答案的。
话音落下,孩子们拿出小棒开始摆起来,过了一会儿,陈阳高兴的举起了手,说老师我知道了。
我示意他等等,当大部分孩子有了自己的答案时,我请他来介绍自己的发现,他说:通过摆小棒,他发现2是两只小猴子,8是桃子的总数,4正好就是两只小猴子分得的桃子。
其它的孩子似乎也有同样的发现,都鼓掌表示同意。
最后胡润航说:分桃子的时候他先数出了桃子的个数,然后想2和几相乘等于8就知道每只小猴分几个了。
《分桃子》教学反思2篇
《分桃子》教学反思2篇Reflections on the teaching of "dividing peach es"《分桃子》教学反思2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分桃子》教学反思2、篇章2:《分桃子》教学设计篇章1:《分桃子》教学反思《分桃子》教学反思《分桃子》这一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5以内的乘法的基础上来学习的,让孩子们动手操作(如:分一分、摆一摆、填一填、圈一圈、画一画等),逐步体会什么是“同样多”、“一样多”、“平均分”。
这节课的教学在学生今后学习除法知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上课我根据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抓住儿童心理创设了一个童话故事《小猴分桃子》,童话故事对年龄较小的学生是很具吸引力的,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要在童话故事里得到满足,这样的设计就是为了一开课就能牢牢抓住整个课堂上的学生。
随后我又创设了:你能用手中的小圆片代替桃子分一分吗?让孩子感觉融入到童话故事中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愿意去从事分桃子的活动。
在本节课中我创设了以小猴一家一天的生活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样的情境创设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小猴分完桃子,猴爸爸又请小猴来分6个小木块;分完小木块小猴又去看望好朋友小猫和小狗,帮助小猫小狗解决了所遇到的难题等等。
在兴趣的带领下学生充分感知分的过程。
《分桃子》教学反思
#《分桃子》教学反思1. 引言《分桃子》是一篇经典的寓言故事,以一个简单的情节揭示了合作与分享的重要性。
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故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享精神。
本文将针对在教学中使用《分桃子》这个故事的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
2.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希望学生达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方面的目标。
在使用《分桃子》这个故事进行教学时,我们可以设定以下几个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会他们在合作中取得成就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的分享意识,让他们明白分享的乐趣和价值。
•帮助学生理解故事背后寓意,并能够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3. 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使用《分桃子》这个故事时,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目标。
以下是几种适合的教学方法:3.1 故事讲解法故事讲解法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
通过引导学生仔细听故事,理解故事情节,并分析故事中的人物、事件和寓意,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在《分桃子》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两只猴子的不同行为,帮助学生理解合作和分享的重要性。
3.2 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一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故事情节,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在使用《分桃子》进行角色扮演时,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分别扮演故事中的猴子角色,通过互动交流来加深对合作和分享的理解。
4. 教学过程4.1 导入故事通过简短的导入,引起学生对故事的兴趣,为接下来的教学过程做好铺垫。
4.2 故事讲解逐段讲解故事情节,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的关键点,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问题。
4.3 分析故事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和寓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4.4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故事情节,进一步加深对合作和分享的理解。
4.5 反思总结通过让学生回顾整个故事教学过程,总结教学中的收获和体会,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5. 教学效果评估在教学结束后,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评估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反应,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分桃子教学反思范文
分桃子教学反思范文
分桃子教学反思
(一)优点
1、教师教态自然、大方,整体素质良好。
2、课前的口算练习环节好。
3、情境导入简洁明了。
4、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书写习惯。
(二)缺点
1、在教学时间的分布上应该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有新授也要有稳固练习,节奏前松后紧。
2、总结方法时,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不要用课件出示“城市化”的语言。
3、算理之间的联系不够透彻,要让学生都动手参与“分”的'过程,把动手分的过程与除法竖式、口算的方法充分联系起来,从而明晰算理。
4、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归纳,教师不要代劳。
本节课,我将枯燥乏味的计算教学置于充满童味的“小猴分桃”的故事情境中,把除法算式的写法与小棒演示严密结合起来。
本节课表达了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是引导者的思想,重视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学习策略,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表达了算法多样化,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但也有很多值得商榷之处:本节课在课堂节奏上过于拖沓。
我可能对孩子没有信心,不敢确定学生能否学会,所以反复让学生摆小棒,理解分的过程。
其实摆小棒只是最根底的方法,让学生了解
一下,知道怎么分就可以了,重点在于探索后面48÷3的方法。
因此整堂课显得前松后紧,时间没有调控好。
总之,整堂课的缺乏之处很多,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学习好的教学方法,多听优质课,多读一些教育文章,由此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北师大版第三册《分桃子》实录反思
北师大版第三册《分桃子》实录反思〖教学目标〗1.在“分一分”的实践活动中,初步领悟除法的意义。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3.能对数目比较小的东西进行平均分。
〖教材分析〗本内容是新教材增加的,意图是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数目比较小的东西,体验平均分的意义,感受平均分与生活的联系。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学会了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体会除法意义的重要基础。
〖课堂实录〗(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生:喜欢。
师:谁来说一说,你最喜欢哪种小动物。
生:我喜欢小猫。
……生:我喜欢小猴。
师:你为什么喜欢小猴呀?生:小猴可爱。
生:小猴聪明。
师:真巧,老师也喜欢小猴。
小猴不但聪明,而且很能干。
有一天猴哥哥、猴弟弟(课件出示:两只小猴)和妈妈一起到山上摘桃子,兄弟俩可能干啦,一会儿就摘了一大篮子又大又红的桃子,猴妈妈可高兴了,挑了8个最好的桃子(课件在2只小猴子中间呈现8个桃子)准备奖给两只小猴,可是分给哥哥几个,弟弟几个呢?猴妈妈发愁了,谁愿意帮帮猴妈妈?(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师:这么多同学愿意帮助猴妈妈,真不错,请同桌两个同学用桌面上的8张桃子卡片,帮猴妈妈分分看,可以怎么分?(板书:分桃子)(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活动一:分桃子。
师:能把你们的方法告诉全班同学吗?生:我们是这样分的:哥哥吃5个,弟弟吃3个。
师:为什么这样分,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是这样想的,哥哥大,跳得高,摘的桃子就多,哥哥就该多吃点。
生:我们是这样分的,哥哥2个,弟弟6个。
师:为什么这样分,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们认为哥哥年龄大,弟弟小,哥哥应该让弟弟。
生:我们是这样分的,哥哥分4个,弟弟也分4个。
师:你为什么这样分呢?生:因为这样分公平。
生:这样分,它们分的一样多,就不会吵架。
……师:刚才同学们分得都很好,都有自己的道理。
你们认为这样分得公平,猴妈妈可高兴了,就把8个桃子分给兄弟俩,每只小猴都分到了4个桃子。
数学教学反思 分桃子教学案例9篇
数学教学反思分桃子教学案例9篇分桃子教学案例 1《分桃子》教学反思《分桃子》这一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5以内的乘法的基础上来学习的,让孩子们动手操作(如:分一分、摆一摆、填一填、圈一圈、画一画等),逐步体会什么是“同样多”、“一样多”、“平均分”。
这节课的教学在学生今后学习除法知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上课我根据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抓住儿童心理创设了一个童话故事《小猴分桃子》,童话故事对年龄较小的学生是很具吸引力的,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要在童话故事里得到满足,这样的设计就是为了一开课就能牢牢抓住整个课堂上的学生。
随后我又创设了:你能用手中的小圆片代替桃子分一分吗?让孩子感觉融入到童话故事中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愿意去从事分桃子的活动。
在本节课中我创设了以小猴一家一天的生活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样的情境创设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小猴分完桃子,猴爸爸又请小猴来分6个小木块;分完小木块小猴又去看望好朋友小猫和小狗,帮助小猫小狗解决了所遇到的难题等等。
在兴趣的带领下学生充分感知分的过程。
整节课中老师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故事情境,随着故事的展开教学目标也在得以一个一个的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爱心也得到发挥,他们是在帮助小猴、小猫、小狗这些儿童非常喜欢的动物解决问题中度过。
学生在课堂上有分有和,兴趣盎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总有不足之处,需要我们不断的改进,找出不足,探究不足产生的原因,促进今后的教学。
通过失败之后的反思,使我们达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教学目的。
课堂授课时,在学生帮助小猫把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时,教师还是包办的太多,不放心学生是否做到了平均分,指导学生直接把3条鱼圈一圈。
使学生缺少必要的自主性,没有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分12条鱼的具体过程。
另外,学生帮助小猴把9个气球分给4个客人,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引导不够及时,在学生研究过程中,出现了新的问题---有一个气球没有分出去。
新认识,新起点 ——《分桃子》教学反思
新认识,新起点——《分桃子》教学反思这次一人一节课活动让我突然间对课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原因不言而喻就是在磨课中同组老师的指点、听课后老师们的交流中给我带来的潜移默化的思想转变,或许这种转变来得有些晚,可它的到来让我欣喜。
转变一,课的实质。
一节课关注的是目标的达成,重难点的突破。
主动思考要想达到目标需要设计哪些环节(为了学习目标的达成去设计有效的学习环节,保证每个环节的设计一定要有实效)。
在各个环节有效的前提下思考每个小环节在师生教与学中会出现的情况要如何处理。
转变二,备课的方式。
在备课时先阅读教材自己揣摩课的目标以及一节课与前备知识和后续学习的知识的上下联系,把遇到的问题拿出来与同组老师进行交流、进行学习。
然后再和教师用书进行对比看自己的思考有哪些没有考虑到的知识点和小细节,再和同组老师进行交流、学习。
我发现经过这样的备课下来自己确实4个4个分2341、分鱼活动的设计存在问题。
由于告诉了学生鱼缸里鱼条数12条,并且是每个学生自己独立动手操作,出现了学生说不出一个一个分的方法的情况,无论怎样引导都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如果用四人小组代替4只小猫来平均分12个圆片这样的活动就更合适,非常容易就会出现一个一个分的方法,先每个小朋友分一个,接着再每个小朋友分一个,剩下4个在每人分一个,共分了3次,每个小朋友得到3个圆片,也就是每只小猫分到3条鱼。
四人小组可以让每位学生都尝试分发圆片,这样就可以达到所有学生都动手参与到分发活动中去的目的。
2、如何引导的问题。
在“分鱼”活动中语言不准确,导致学生的回答总是起不到应有的展示和示范作用。
如果学生在此活动后汇报分法时,直接就表达了每只小猫分3条鱼时,如何引导学生说清楚3是怎么想到的呢?这个问题有两种回答:回答一,3个3个分,一次恰巧分完,每只小猫分3条;回答二,12条鱼分给4只小猫,每只小猫分到3条,用乘法口诀计算出来的。
在引导时可以问学生你是怎么想到这个3的?(而我却说这个3你是怎么得到的,一字之差孩子就不知道怎么去解释了)如果学生还解释不出来,可以再进一步问是恰巧一次分完的还是根据什么算出来了的?对于低年级孩子的引导是门儿大学问。
分桃子教学反思
《分桃子》教学反思《分桃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用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节课主要的特点有:一、通过分桃子的情景,引发学生兴趣通过“分48个桃子”导入课题,从一开始学生自主获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4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几个呢?”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孩子们都沉浸在情境中,用愉快的心情去探究。
二、关注探究过程,关注算理学生得到“48÷2=24”的算式后,教师引导性的提出了问题:“你是怎么样计算的?”学生说出了不同的计算方法,有口算和笔算,笔算中有的学生采用直接列式计算,有的利用竖式。
传统的“除法竖式”教学就是以“告诉”为主,告诉学生被除数在哪里,除数写在哪里,商一定要写在哪里,完全没有进行知识的“再发现”,没有一丁点的思考。
本节课教师通过不断追问“先分什么?再分什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试图引导学生弄清分的过程,加深了对除法的体验和感悟。
三、创造性的改变题意,深化知识本课教学,把“48个桃子分给2只猴子”进一步变成了“分给3只猴子”为学生创设了充满趣味的、生活化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运用“除2”的知识来解决“除3”的问题,使知识深化。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先把40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仍有剩余,应该将剩余的1个桃子和9个桃子合在一起再平均分给3只猴子。
弄清了分的过程,竖式除法的问题就解决了。
四、通过比较,总结规律全课总结时,将48÷2=24和48÷3=16的计算过程进行比较,找出两者的不同点,形成规律,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使技能进一步提高。
本节课仍有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1、教学时最后应该出现完整的除法竖式,让学生“整体感知”,从而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完整的了解,避免给学生片段、不完整的知识印象,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书写习惯;2、“除法竖式”的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而更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横式和竖式的联系;3、在计算方法上,应该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但对方法的优化也是值得思考的;4、在教学时间的分布上应该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有新授也要有巩固练习。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桃子》教学反思
《分桃子》教学反思2014.9今天上完了公开课,静下心来回忆一下整个教学过程,可谓有喜有忧。
《分桃子》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是在学生已掌握百以内的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为进一步探索商中间和末尾有零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奠定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呈现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
根据新课程新理念的要求教学应该由原来教师单纯的教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操作中掌握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总结整节课,优点主要概括为以下三点:1、以分桃情境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堂。
这节课的设计以“分桃子”为主线索,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巩固练习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用主线索以故事的形式来呈现,将枯燥乏味的计算教学置于充满童趣的“小侯子分桃子”的故事情境中展开教学,变无趣为有趣,体现了愉快教学的思想。
2、重视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动手操作,培养探索能力。
在自主探究、理解算法这个环节中在这一大环节中我基本上是采用了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
在过程的安排上第一,操作体验、直观感知。
学生通过摆小棒来体验分法,这样达到对“48÷2”的直观认识。
第二,小组合作、探讨算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学习的作用,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并从中择优,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1、动手操作环节的设置不够细致,课前预设不到位,从而意图体现不充分。
可再设计为学生试摆,教师示范摆,学生再摆。
让全体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感知,以突破教学难点,即除法竖式要从高位除起。
2、小组活动的有效性不够,学生参与积极度不高。
纵观整堂课,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活动探究得更加有效?活动的时间如何控制?这些还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待加强的地方。
3、由于时间的紧迫,所以在归纳算理时,我过份包办,应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师再适时作出归纳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三上《分桃子》教后反思
本月我们数学组进行的是“如何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研讨,为此,我选择了本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分桃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竖式除法)做为本次的研讨课。
小学笔算除法历来是小学计算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容易出现多种问题,特别是第一课时。
本节课教材总共安排了两个例题是“48÷2”和“48÷3”,对于第一道例题,学生在第一单元的口算中已学习过,所以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马上能口算答案24 。
为了让学生能很好地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一步的算理,在教学中我增加了让学生上台操作课件演示分桃子的过程:先把4篮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2篮;再把剩下的8个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又分得了4个,最后得出每只小猴分得24个桃子。
紧接着我又让学生在观察分桃子的操作过程后又再次重复口算算理,加强认识把48平均分成2份,需要分2次。
为了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过程和方法,我先让他们先进行试算,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得出了二种算法:尤其是第二种算法最多,正确的算法最少。
于是我指名同学进行板演,对比两种竖式的异同。
由于学生能轻松口算出48÷2的结果,以致于在进行竖式计算时他们也都错误地认为可以直接得出结果,而对分的步聚和过程却完全没有在意。
因此,在规范竖式书写格式时我花了较大精力与时间。
我回过头,又让学生重新认识分桃子的过程,并进行针对性地提问:每只小猴24个桃子是我们分了几次才得出的结果?引导学生加强认识第一次是把40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第二次是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
最后让学生结合这两次分的过程在除法竖式中表现出来。
有了这一要求,学生独立进行了第二次探索,这时大多数同学已能正确利用除法竖式计算48÷2了。
紧接着,我又指名学生结合除法竖式第三次口述算理,巩固对除法竖式计算过程的认识。
由于时间关系,例2已没有时间让学生去尝试探索了。
于是,本节课我结合学生对新知的掌握程度临时调整了教学内容,删掉了例2的教学内容。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又让学生独立试做了48÷4、69÷3、86÷2三题,并2人一小组进行了互评,在相互交流中学生又多了一次学习的机会,并能及时发现、改正自己的错误了。
课后,数学组的全体老师针对我这节课进行了评课。
由于没能按教学预案完成教学任务,老师们一致认为是由于我让学生在探索除法竖式的过程中浪费了较多时间,只注意了口述算理,而没有注重动手操作,所以导致学生对分的过程在头脑里没有形成一个清晰地印象,才会在书写除法竖式时无所适从。
对此,我也深表赞同。
本想借助课件代替学生的动手操作,却忽
略了学生对操作过程的理解,这也是我以后在教学中需注意的一点,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只有在学生充分理解了算理的情况下他才能进行正确地计算。
另外,经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也有一困惑:如果我在新授时改学生探索为教师讲授,由老师直接板书除法竖式,边板书边讲解算理。
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这样会不会节约很多时间、少走一些弯路呢?探索新知与讲授新知又该如何取舍?
201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