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面积》小学数学听课笔记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知识点
教学点
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
认知
1、观看图形(三角形)
2、说说自己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办法
1、看: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动手操作:
3、小组汇报:形转化成我们自己已经学过的图形。发现图形与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表达
用语言描述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1、我们把三角形沿着中间对折剪开,然后再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2、我们是把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3、我们是把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4、我们是把两个完全相同的钝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5、小结: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1、看: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动手操作,将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3、小组汇报:
①、我们把三角形沿着中间对折剪开,然后再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②、我们是把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③、我们是把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④、我们是把两个完全相同的钝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4、总结: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
运用
能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来计算图形的面积
1、看:分析,理解题意。
2、想:
3、算: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能正确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创新
会计算不同三角形的面积
能用不同方法探究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能灵活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角形的面积》重难点阐述
《三角形的面积》重、难点阐述《三角形的面积》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充分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掌握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安排的。
其推导方法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有相通之处。
同时本课也是学习梯形、组合图形面积的基础,在实际生活中这部分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所以本课内容的学习是很重要的。
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究过程,掌握三角形面积公式,并会用字母表示,会用公式计算三角形面积。
2.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讨论、归纳等探究学习中,体验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严密性和公式的确定性,进一步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设计理念如何能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自己探索的空间,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去,就成为了我设计本节课的基本理念。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通过实践,体悟掌握新知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是我的基本出发点,我注重渗透“转化”思想,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我认真研究分析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我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来引入新课。
课件演示:秋天来了,森林的小动物可高兴了,这一天,小狗、小猫、和大公鸡聚到了一起。
,它们都认为自己的三角形最大,可是谁也说服不了对方。
同学们,你们愿意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那么“要比较三角形的大小就是比较什么呢?”学生会很轻松地回答“要比较三角形的大小就是比较三角形的面积。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从而揭示课题:三角形面积计算,并板书课题。
)让学生猜测三角形的面积可能和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有关系?学生独立思考后得出:可能与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关系。
《三角形的面积》教材、学情分析
《三角形的面积》教材、学情分析三角形的面积教材学情分析1. 引言三角形的面积是数学中基本的概念之一,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和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分析教材中关于三角形的面积的内容以及学生在研究和掌握该知识点方面的情况。
2. 教材内容分析教材中关于三角形的面积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三角形面积的定义:教材会介绍三角形面积的定义,即底边乘以高并除以2。
-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材会详细介绍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包括通过底边和高、通过两边和夹角等方法。
- 实例和练题:教材会提供一些实例和练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三角形面积的能力。
3. 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学情调查和观察,以下是学生在研究和掌握三角形的面积方面的情况:- 理解困难:部分学生对三角形面积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理解困难,容易混淆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 计算错误:学生在计算三角形面积时,常常出现计算错误,特别是在处理复杂三角形时容易出现错误。
- 缺乏应用: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三角形面积的能力较弱,对于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仍不够熟练。
4. 改进建议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三角形的面积,以下是一些建议:- 引入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利用图形、实物等辅助工具来展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过程,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 组织互动练:通过组织小组活动、讨论、练等互动形式,激发学生参与,提高学生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准确性和速度。
- 针对实际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 结论三角形的面积是重要的数学概念之一,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该知识点方面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和引导学生进行实际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三角形面积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 》听课记录
《三角形的面积》听课记录
我校举行了数学教研活动,听了由张学建老师执教《三角形的面积》一课。
《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听了张老师的《三角形的面积》,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上课开始,先出示教材的情景图导入,揭示生活处处有数学。
再出示三角形,求面积,学生困难,师提示:如何转换?导入环节,简洁,数学味浓。
2、给予学生充分动手操作的机会。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感悟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反馈交流环节,教师的引导非常到位。
通过小组内的交流和班级的交流使每个学生对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联系掌握比较熟练,在交流过程中注重了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准确性。
通过师生的有效对话,交流总结出三个要点:完全相同;三角形的面积=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等底等高。
4、练习环节,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对于新知掌握起到了很好的巩固,并做了有效提升。
这样的练习设计,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综观整节课的课堂教学,注重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
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时激发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真正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真正的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三角形面积》小学数学听课笔记
《三角形面积》小学数学听课笔记◆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三角形面积》小学数学听课笔记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三角形面积》小学数学听课笔记数学的学习:一、学习是基于学生学习起点的。
新课教学必须熟悉学生原有知识的起点,并对此进行梳理,为新课教学服务。
二、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究寻找的。
有时候必须放开让学生自主探究。
结合三角形面积这堂课,同桌合作,探讨三角形面积与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得出之间的关系,这里吴教授提到回到面积的原点进行教学,也许是另外一种方法(就是小方格的形式,1平方厘米这样的小方格)。
三、学习是基于多元感观参与的。
结合心理学上的协同律,五觉。
数学更应该重视视觉和触觉。
四、学习是变式不断呈现,去总结一个规律的过程。
结合三角形的高,提供丰富的变式,高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下到上,等等。
五、学习是关注过程和方法的。
六、真正有价值的学习,学了要用的,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举有价值的例子。
如这堂课中的第二个例子,四个三角标志牌的面积。
吴老师提到小学几何教学,对于三角形的研究是最完备,最全面,最充分的,各个要素,各个内涵和外延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到。
所以我们应该正确对待三角形教学在小学几何教学的地位。
有效教学做到:一、有效果;二、有效率;三、有效益;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之一基于学生的三点:一、学生的学习起点1、生活经验;2、直觉体验;3、学习积累;二、学生的学习难点(通过错误表现)1、与直觉经验的不同之处;2、容易混淆之处;3、负迁移之处;三、学生的差异点1、起点差异;“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2.2《三角形的面积》教案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2.2《三角形的面积》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2.2《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特性以及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在计算三角形面积时,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实际操作和实践环节充满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理解。
2.三角形面积计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过程。
2.利用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三角形模型的教具和学具。
2.准备计算三角形的面积的实际问题素材。
3.准备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三角形模型,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三角形面积是如何计算的吗?”让学生思考并分享各自的想法。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观察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利用三角形模型的教具和学具,自己动手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10分钟)教师呈现一些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解答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刚刚学到的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
小学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我们学校有一批小朋友要加入少先队了,学校为他们做了一批红领巾,要我们帮忙算算要用多少布?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动手拼一拼,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1.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教学反思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加强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这样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印象深刻。
3.在学生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中,教师可适当指导。
小学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三角形的面积》
姓名
教师姓名
任教学科
数学
学校
学校名称
教龄
6年
教学内容分析
,能够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难点: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2.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推导之后,学生再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通过动手拼一拼,应用转化方法,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3.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正方形)
学生通过去探索、去发现,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印象深刻。
小学五年级数学(人教版)《三角形的面积(第1课时)》-教学设计、课后练习、学习任务单
教学设计积。
15分钟二、操作探究(一)利用两个三角形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1.明确用“转化”的方法研究。
师:你们打算怎么研究?预设:像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那样,把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研究。
配合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思考转化图形的方法。
师:想一想,怎样把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预设:试着用两个三角形拼成学过的图形。
下面请你们动手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3.独立探究。
出示活动建议。
①选择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并贴在纸上。
②找一找原来的三角形和转化后的图形之间有哪些等量关系。
③试着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4. 汇报交流。
(1)通过错例交流,明确用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才能拼成学过的图形。
(2)用两个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学过的图形。
预设1:两个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长方形,观察发现三角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相等,三角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相等,长方形面积等于2个三角形的面积,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
预设2:用两个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组织学生观察拼摆方法,并经历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师小结:都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学过的图形,拼的方法不同,拼成的图形也不同,但都得到同样的结论。
(3)用两个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公式。
(4)用两个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公式。
5.归纳小结。
呈现以上四种拼摆转化的方法,组织学生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预设1:只要是2个一样的三角形,就可以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预设2: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用两个一样的三角形就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
预设3:发现三角形的底和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三角形的高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由此推出三角形面积=底×高÷2。
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面积》教案及反思
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面积》教案及反思一、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在学习三角形面积之前,学生对三角形的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理解图形之间的转化关系。
但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尚属新知。
由于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涉及到底和高、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关系等概念,学生可能在理解和应用上存在难度。
因此,本课需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能力,逐步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内容:《三角形面积》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旨在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剪拼法,探索并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三角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具体内容包括: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等活动,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情感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1.理解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通过转化的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
2.掌握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计算方法。
小学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与反思小学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与反思文昌市第二小学数学何瑞兴教学目标:1、创设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通过引导学生用转化、平移、变换等多种方法帮助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会正确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面积及解决生活中有关三角形面积计算的简单问题。
2、通过交流、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类推迁移的能力.4、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具使用:小黑板每个学生准备四个三角形(有2个是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红领巾教学流程:一、激发、引入课题:1、出示平行四边形提问:(1)这是什么图形?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生回答:师板书(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2)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2、出示三角形。
说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3、出示红领巾揭示新课题:我们鲜艳的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用多少布可以做一条红领巾?它的面积是如何计算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师板书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二、探索新知(一)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1、拿出手里的平行四边形,想办法剪成两个三角形,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学生动手操作2、质疑提问:你能计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吗?学生在思考、我观察有些学生已经心中有数,有的学生感到困难。
3、启发提问:你能否按照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探究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然后再计算面积吗?4、操作探究、讨论提问:(1)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形拼一拼,能拼成什么图形呢?让学生认识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6.2《三角形的面积》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6.2《三角形的面积》教案一. 教材分析《三角形的面积》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四边形、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他们能够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然而,部分学生在计算三角形面积时,容易混淆公式,对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他们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思考,深入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运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能够解决与三角形面积相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思考,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运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难点:学生对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应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受三角形面积的实际应用。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操作实践法:教师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直尺、剪刀、彩纸、黑板、多媒体设备。
2.学具:学生每人准备一份三角形纸片、彩笔。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物体,如三角尺、金字塔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三角形,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应该如何计算呢?2. 呈现(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提出: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梯形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评课记录
《三角形的面积》评课记录
新课的引入,改变了由旧课导入的模式,而是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出发遵循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把长方形的地如何分成相同的两半?让学生用以有的知识来解决,特创设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同时又使学生明确探索目标和方向,为学生学好这节课做了铺垫。
在探索阶段时,让学生拿出自己在课前准备的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通过自己操作,小组合作,在观察、比较、推理等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学生的拼、摆共出现三大层面。
为更好地为学生展示,充分利用微视频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了解所学知识的重点内容。
对红领巾的面积会测量计算吗?让学生自己解决课前的问题,让学生感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我会自己测量红领巾的底和高,并会计算要多少布才能做出一条红领巾,交通警示牌的安全教育以及如何计算面积,让学生带着所学知识走向生活,走向自然去探索,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有所收获,有所感受体验,同时也有新的问题产生,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
程,学生在操作中用时多,而是走了过程,在学生汇报的时候不能清楚的表达出来,自己是怎样得出的,这就可以暴露出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不够;在感知理解完全一样的两个三角形以及同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不能真正落实到位,在最后拓展提高方面不能正确应用,给学生留下障碍。
这就要求教师必需去深挖教材,研究教材。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面积》评课稿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面积》评课稿1. 引言《三角形的面积》是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理解三角形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文将对这节课进行评课,从内容设计、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2. 内容设计2.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旨在使学生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了解三角形面积的概念;•掌握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2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三角形面积的概念介绍;•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讲解;•通过例题演示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实际问题解决。
2.3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针对难点,教师采取了多种教学策略,如例题演示、引导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教学过程3.1 导入和概念解释教师通过引入一个生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教师可以问道:“大家注意一下身边的物体,有哪些形状是三角形?”学生可以动手指出身边的三角形物体,并向教师提问。
然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的概念,解释三角形的定义和特点。
3.2 讲解计算公式教师在引入公式之前,可以通过几个简单的例子来引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通过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案例,让学生尝试计算其面积,并说出他们的方法。
接着,教师向学生介绍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面积 = 底边× 高÷ 2。
教师通过实际操作来解释公式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
3.3 例题演示教师通过几个例题演示,让学生熟悉面积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如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一般三角形,让学生计算其面积。
在解题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丽江小学(北片小学数学结对学校教研活动) 周浩明《三角形的面积》活动记录
12月17日,丽江小学举行北片小学数学研讨活动。
参与本次活动的有北片教育指导中心教研员、小学数学学科中心组成员及洛浦街兄弟小学,共29位数学教师。
活动中,丽江小学的周浩明老师上了一节成功的研学后教研讨课《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给听课老师带来很多启发和思考,课后听课老师积极参与评课交流活动。
此次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为洛浦街的小学数学教师搭建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为今后进一步提高研学后教的课堂教学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课教学以问题为开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围绕问题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探究问题时,让学生自主研究,尝试将新知识转化为已有知识解决问题。
各小组在小组研学合作后,上讲台合作演示,同学们在专心地聆听。
同学们在交流研学案
积极参与评课交流活动。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面积》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面积
——教材教法分析
《三角形的面积》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
本课是建立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的,重点是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依据儿童“从直观的动作思维到具体的形象思维,最后达到抽象的逻辑思维”的认知规律,所引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学生操作学具,把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结合起来,在操作中使“操作”与“思维”紧密结合,从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课例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按照永登县城关小学“目标导学”的课堂模式展开教学,通过让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分别将三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比较每个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同时在操作中向学生渗透旋转、平移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和感知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说课稿(附反思、板书)课件
师:同学们,如果用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三角形的高,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面积的字母公式是什么? 生:S=ah÷2。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现在我们就用三角形 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好吗?(好) 教学例1 师:要求出流动红旗的面积,必须要知道哪些条件? 生:必须知道流动红旗的底和高。 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 反馈答案:28×25÷2=350(cm2)
师:学完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呢?跟大家说说吧! 学生讨论。 老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转化的方法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 样的转化方法还有很多,所以希望同学们在课下也利用这些方法来了解身 边的事物,学习没有学过的数学知识。
板块三、课堂练习 新课讲授完以后,出示练习题。 一、计算下面三角形的面积。
八、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操作中掌握方法,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教师创设的问题要尽可能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 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或与伙伴合作,找到最佳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学 生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才能让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三、说教学目标
1、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 式,并能利用公式进行计算。 2、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解 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通过操作、视察、比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概括能力和推理 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五、说教法学法
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 样的。面对问题,每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无论哪个学生,凡 是以自己的学习方式,根据自己的特点,以自己的步调进行学习,都是有 效的。为此在教学时我十分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 方法的多样化,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听课心得反思评课稿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听课心得反思评课稿需要影像去突破,也需要扎实地训练----评杨甫老师课题研讨课《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听课感受在****年11月6日上午听了杨甫老师的农村远程教育课题研讨课--《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节课给我的感受就是课件的有效利用的确可以助长老师的教学效果,但是老师的教学引导和教学策略也在一节课的整体效果中承受重要的份量。
杨老师在这堂课上,采纳了农村远程教育模式三中的情境教学法和情境联想法。
我认为课文开始利用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平面图,让同学们观测,老师引导同学,并且利用课件演示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旋转、移动、拼合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观测、小结出平行四边形中包含了两个等面积的三角形,由此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2倍,反过来也就是说一个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二分之一。
比如底用a表示,高用h表示,面积用s表示,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s=ah,而三角形的面积自然就是s=ah÷2.假如只是用传统的讲解的方法,那么同学可能很难明白四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的倍数关系,现在利用模式三下的有效资源对同学进行演示,同学很简单明白并且相信它们的倍数关系。
班级许多同学都明白了这一点,这样的难点很轻易的就被突破了,这不能不说是课件的巨大功劳。
假如老师只是过分依靠课件,那么课堂的效果和老师的精彩教学就不能很好的表达出来。
老师开了一个好头后,老师就让同学计算书上的题目,算三角形的面积;孩子计算的过程中,设计出不同难度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特别是老师设计的判断题,我认为也很新奇而有效果。
记得有个判断题是这样的: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肯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这样的题目能训练孩子的发散思维技能,孩子们需要开动脑筋,分别想象到不同的底、不同的高,不同的角的问题,同学的空间想象技能得到提高。
还有最末布置的作业也有意义,求三角形的面积。
记得第一题是:底是5,高是8,面积是多少?第二题是:底是16,底是高的2倍,面积是多少?第三题是:底和高都是12厘米,面积是多少?第四题是:底是15厘米,高是2分米,面积是多少?我认为这样的题目,步步推动,让同学的思维一步一步的扩展,螺旋式上升,同学的智力水平就在这样的思维训练中,渐渐的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形面积》小学数学听课笔记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三角形面积》小学数学听课笔记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三角形面积》小学数学听课笔记数学的学习:
一、学习是基于学生学习起点的。
新课教学必须熟悉学生原有知识的起点,并对此进行梳理,为新课教学服务。
二、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究寻找的。
有时候必须放开让学生自主探究。
结合三角形面积这堂课,同桌合作,探讨三角形面积与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得出之间的关系,这里吴教授提到回到面积的原点进行教学,也许是另外一种方法(就是小方格的形式,1平方厘米这样的小方格)。
三、学习是基于多元感观参与的。
结合心理学上的协同律,五觉。
数学更应该重视视觉和触觉。
四、学习是变式不断呈现,去总结一个规律的过程。
结合三角形的高,提供丰富的变式,高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下到上,等等。
五、学习是关注过程和方法的。
六、真正有价值的学习,学了要用的,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举有价值的例子。
如这堂课中的第二个例子,四个三角标志牌的面积。
吴老师提到小学几何教学,对于三角形的研究是最完备,最全面,最充分的,各个要素,各个内涵和外延都在小学数学
教学中提到。
所以我们应该正确对待三角形教学在小学几何教学的地位。
有效教学做到:
一、有效果;
二、有效率;
三、有效益;
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之一
基于学生的三点:
一、学生的学习起点
1、生活经验;
2、直觉体验;
3、学习积累;
二、学生的学习难点(通过错误表现)
1、与直觉经验的不同之处;
2、容易混淆之处;
3、负迁移之处;
三、学生的差异点
1、起点差异;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
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2、直觉差异;
3、思维差异;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半天的功夫,感受到吴老师的高瞻远瞩,给我们举了不少她身边经典例子,让我们受益匪浅。
有效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教师的一切行为,无论是课前,课中,课后,都应该关注学生的学情,不然,有效教学无从说起,成绩的提高也无从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