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婚俗小记
汉民族传统婚礼中的主要婚俗、婚仪简介及释义——六
汉民族传统婚礼中的主要婚俗、婚仪简介及释义——六概略⽽⾔,我国传统婚礼⼤约分为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三个阶段;整个婚礼可概括为“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种婚前礼,加上正婚礼时的亲迎,即所谓的“六礼”了。
★婚前礼:在婚姻筹划、准备阶段所举⾏的⼀些仪节。
古代婚姻取决于“⽗母之命,媒妁之⾔”,因此,婚前礼的⼀切仪节,从择偶⾄筹备正式婚礼的⼀系列环节,⼏乎都由⽗母双⽅的家长包办,真正婚姻的当事⼈根本⽤不着操⼼——操⼼也没⽤啊。
【周礼婚制】经典的“五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世俗婚制】在“五礼”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出催妆、送妆、铺房等仪节。
婚前礼的仪程及含义:『纳采』男⽅向⼥⽅正式求婚的第⼀步。
采⽤活雁作为贽见礼物。
以雁为礼有三种象征意义:1. 雁为候鸟,秋天往南飞,春天北归,来去有时,从不失时节,所以⽤雁来象征男⼥双⽅信守不渝的象征。
2. 雁为随阳之物,⼤雁⾏⽌有序,雁群在迁徙飞⾏时成⾏成列,领头的是强壮之雁,⽽幼及弱者追随其后,从不逾越。
将这个原则⽤于嫁娶,长幼循序⽽⾏,不越序成婚。
3. 雁雌雄⼀配⽽终,象征忠贞和⽩头偕⽼(后来有所发展,也⽤羔⽺、⽩鹅、合欢、胶漆等作为贽礼的)『问名』问名⼀般是⼥⼦姓名、排⾏、出⽣年⽉⽇及时⾠等,发展到后世,称换庚帖。
这⼀过程也相当于订婚。
『纳吉』《仪礼.⼠昏礼》载:归⼘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
后来民间把纳吉改叫合婚了。
就是把男⼥双⽅的⽣肖及⽣⾠⼋字合⼀下,看⽣肖是否相克,⼋字是否相配。
纳吉和纳采⼀样,也⽤雁。
『纳征』《仪礼.⼠昏礼》载:征,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婚礼。
币,原意为彩⾊丝,后世所谓的“彩礼”就是来⾃这个传统。
最初,天⼦⽤“⾕圭”,诸候⽤“⼤璋”,⼠庶则⽤⽞纁⾊的束帛和俪⽪,但到了后世,彩礼的内涵就丰富多了。
『请期』定成婚吉⽇的礼,由男⽅决定,然后正式通知⼥⽅。
后代婚礼在演变中发展出来催妆送妆铺房,这三项仪节在先秦⽂献中未见记载。
中式汉代婚礼习俗
第二天
成亲次日起床,须由新郎开房门,梳洗之
后,新妇拜于祖庙。 之后向家中长辈问安。新娘须向婆婆公公 敬茶。公公婆婆须给新娘红包。
THANK YOU!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家属~
花轿进门,男家奏乐放炮仗迎轿。
1)新郎向轿门射箭正夫刚
轿中的 新娘
2)新娘自己挑轿帘表心甘情愿嫁入
3)新郎背新娘离轿并跨马鞍
4)新娘跨火 盆去新娘霉气
(3)盥礼
(4)入席
(5)进酒
(6)拜堂
(7)敬茶
拜完堂,接下来入洞房
繁缛的拜堂仪式毕,由两个小儇捧龙凤花烛导行, 新郎执彩球绸带引新娘进入洞房。
洞房之闹洞房
闹新房的习俗是婚礼始举乐的最突出的表现,此俗 正始于汉代。“嫁娶之夕,男女无别”,可以不讲 传统礼仪,男女可以随便嬉戏。甚至有酒醉出格的 举动。据记载,汉代汝南有个叫杜士的人娶妻,大 家前来祝贺,喝了许多酒。他的一个叫张妙的朋友 在闹新房时开玩笑,把杜士捆起来捶20下,又把杜 的手足高悬于梁,杜竟一命呜呼了。 闹洞房除逗乐之外,还有其他的意义,诸如把洞房 闹得热闹红火,驱除冷清之感,增加新婚的欢乐气 氛,因而有些地方又称“暖房”
一 、纳采
纳采为六礼之首。一般是由男家请媒人到女
家提亲,纳采有礼物,皇帝纳采,多用雁、 璧、乘马、束帛。其余礼物不详。而大臣纳 采,礼物有多至三十种者,有玄纁、羊、雁 等。每种礼物各有其象征意义,并提有赞文。
二、问名
二为问名,询问女子之名。经过媒人的纳采,女家 表示同意后,男方再派人到女家,向主人问名,互 换“庚贴”(年龄、生辰八字)压于灶君神像前净 茶杯底,以测神意。如三日内家中无碗盏敲碎、饭 菜馊气、家人吵嘴、猫狗不安等“异常”情况,则 请算命者“排八字”,看年庚是否相配、生肖有无 相尅。女家则设宴款待。 三年小冲;男婚年龄逢双, 女子十九不嫁;谓鸡狗(鸡犬不和)、龙虎(龙虎相斗)、 虎羊(羊落虎口)、蛇鼠(蛇吞老鼠)难相配,待认为周 全后始议亲。问名的目的,是将女子之名、出生时 辰等作一占卜,以测定婚配的吉凶。
汉族民俗之婚俗
汉族民俗之婚俗汉族民俗之婚俗《礼记-昏义》中的“昏”,原文作“昬”,得名于先民的亲迎礼于黄昏时进行,此时,日月渐替,含有“阳往阴来”之意,讲究天人合一的华夏先民选择了这么一个微妙的时刻,巧妙地诠释了婚义,同时也给这个仪式带上了神圣虔敬的情愫。
后来,当“昏”字加上了“女”字偏旁写作“婚礼”的时候,亲迎便不再限于静谧的黄昏了,当然这一仪式的神圣意识也逐渐淡去。
昏礼属于嘉礼之一,嘉礼以亲万民。
周制昏礼是后世婚礼的范本,后世的婚礼在各种异族文化的交流中有所发展,也融合了不少新的习俗,不过从纳采至亲迎、合卺而入洞房,即使内涵风韵数易其容,但基本仪制的结构没有明显变化。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
《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
”从此,俪皮(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
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 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
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
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流传至今。
一、看亲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
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
这种由男方在媒人的副食下到女家作初次访问的活动,称之为“看亲”。
雅称“相亲”。
相亲的日子是由媒人预先定好并通知男女双方的,因此,双方都要作好准备。
男方要根据妇方父母的爱好,准备一点礼物;妇方要洒扫庭院,准备接待客人。
作为当事人,男女二人都要打扮得尽可能有风度,有光彩一些,以便给对方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看亲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对待。
礼物虽无非烟酒点心之类,并不在乎数量多,价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触犯对方父母的'禁忌;衣着打扮要大方入时;言行举止要谦虚有礼。
古时看亲时,男子只能由媒人创造机会偷偷看姑娘一眼,现在不同了,男女双方可以直接见面、谈话。
汉族古代婚俗
俗话说“男大当婚 女大当嫁 的确 女大当嫁” 的确,结婚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确 结婚 是人生的大事,而且是人生四大喜事之一 而且是人生四大喜事之一,所 是人生的大事 而且是人生四大喜事之一 所 以,各地的各个民族都非常重视这一人生大 各地的各个民族都非常重视这一人生大 于是,中国文化苑中便出现了一支奇葩 事.于是 中国文化苑中便出现了一支奇葩 于是 中国文化苑中便出现了一支奇葩----婚俗文化 婚俗文化. 婚俗文化
婚礼是古代嘉礼的一种。婚嫁之礼。 婚礼是古代嘉礼的一种。婚嫁之礼。即男女 双方正式结为夫妇的礼仪形式。 双方正式结为夫妇的礼仪形式。我国中原地 区华夏民族, 区华夏民族,婚姻礼仪的出现在原始社会晚 期,对偶婚的末期与单偶婚(一夫一发制) 对偶婚的末期与单偶婚(一夫一发制) 的初期。 的初期。 实行婚礼的程序和仪节, 实行婚礼的程序和仪节,表明父权制为生育 自己的嫡亲子女,以继承自己的财产, 自己的嫡亲子女,以继承自己的财产,并世 代相传的目的。 代相传的目的。
纳徵
后世俗称“纳财” 后世俗称“纳财”、“送盘”、“大聘”、 送盘” 大聘” 过大礼” 下财礼” 古代婚姻“ “过大礼”、“下财礼”等。古代婚姻“六 之四。此为纳吉之后, 礼”之四。此为纳吉之后,男家送聘礼给女 家的仪式。女家受物复书, 家的仪式。女家受物复书,标志婚姻完全成 从此男女双方作为亲家往来。 立,从此男女双方作为亲家往来。纳徵礼品 然历代虽民间也多以金银器为聘礼。 ,然历代虽民间也多以金银器为聘礼。故贫 寒之士每有成年而无财以聘婚者。 寒之士每有成年而无财以聘婚者。
结婚当天的步骤
同心结发和谢媒:现代的娶亲仪式, 同心结发和谢媒:现代的娶亲仪式,很多都 是把该在洞房里的事搬出来展示。 是把该在洞房里的事搬出来展示。比如说结 应是新人在洞房里相互剪些头发, 发,应是新人在洞房里相互剪些头发,作为 夫妻关系的信物放在一起保存, 夫妻关系的信物放在一起保存,现在则是当 众表演。之后双方母亲同点龙凤烛, 众表演。之后双方母亲同点龙凤烛,新人交 换香书美玉做信物,再请出媒人赠送蹄膀。 换香书美玉做信物,再请出媒人赠送蹄膀。
婚礼汉人婚俗
满汉婚礼相同之点甚多,大体说来,满族注重排场,汉俗注重礼节;满俗似“官场派”,汉俗似“学者派”。
其明显不同之点,汉俗在问名纳采过程中有所谓相看新郎新妇的规矩。
汉俗婚礼的通信放大定,多半没有玉如意,但礼物中却增加了棕.栗、柿、藕、猪羊腿、猪羊肉、茶、糖、白面、脂粉等物,较满俗能多至十抬以上。
考究起来这些物品乡合古礼中婚嫁礼仪的物品,只是名词古今不同罢了。
汉礼中乡间或贫困人家也有女方要彩礼的,世家却是没有要的。
娶嫁时执事除用金灯以外,余者相差无几。
古礼婚娶都是夜间,现在只乡间如此,城内无论满汉都巳不在夜队只以牛角灯、金灯示意而已。
汉礼娶亲太大穿绣八团红青褂子,百沼大红裙子。
新娘梳时式头,官宦人家戴凤冠霞帔,等于满族的钢于。
在婚礼次日黎明,由新郎报告贞操,即派仆役驰拄女家报喜,时尚未明,“报喜来了”之民出巷外直达女家门前不但女家知晓,巷内外各邻居都已知道某家个姐有贞操,在那时代确是一种无上荣耀。
也有不报喜的,只以男家门前结采否为凭。
若接回门的娘家人见男家门前撤了彩子,便不敢再进门了。
汉俗吃酒的人头四位八位以至十六位,并且有时不限定是成年人,少女也可随行,但必须都要携带礼物,新娘下地见礼新郎拜见吃酒人吮要增与礼物的。
汉代婚俗与婚恋文学研究
汉代婚俗与婚恋文学研究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不仅在政治和经济上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也对婚俗和婚恋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主要探讨汉代的婚俗传统以及当时的婚恋文学。
汉代的婚俗传统相对于之前的秦代有了一些改变。
在汉代,婚姻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与此结婚的年龄也有所提前。
按照当时的习俗,男子通常在二十多岁时就可以成婚,而女子则在十六岁左右就可嫁人。
这一改变主要是由于汉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婚姻观念的转变所引起的。
在汉代,婚礼仪式也相对庄重隆重。
最重要的是“聘礼”和“嫁资”。
聘礼是男方家庭送给女方家庭的礼物,通常包括金银首饰、丝绸织品等。
嫁资则是女方家庭准备的新婚用品和财产,例如嫁妆、房产等。
在双方家庭商定婚约后,还会进行婚礼仪式,包括交换婚戒、行拜天地等环节。
在婚礼仪式之后,新婚夫妻还要举行新房入宅的仪式,以示婚后美满和幸福。
除了婚礼仪式外,汉代的婚俗还有一些特殊的习惯。
新娘在过门时要踏过丈夫家门槛,这被认为是新娘正式融入丈夫家庭的象征。
在汉代的宴席上,新娘通常会被抬上新房的床上,以示贞洁和幸福。
在汉代,婚俗传统的婚恋文学也经历了一定的发展。
汉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期之一,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婚恋文学作品。
以《古今婚姻通考》最为有名。
这本书是司马迁所著,详细记录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婚姻制度和婚俗习惯。
这本书不仅对汉代的婚俗有详细的记载,还对婚姻观念和婚育制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汉代还有一些流传至今的经典婚恋诗歌。
唐玄宗时期的诗人王之涣所创作的《登鹳雀楼》是关于婚姻美满和幸福的诗歌。
诗中描绘了一个美丽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婚姻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汉代是中国古代婚俗和婚恋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代的婚俗传统相对于之前的时代有了一些改变,婚礼仪式更加庄重,男女结婚的年龄提前等。
与此汉代的婚恋文学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经典的婚姻题材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婚姻观念和婚俗习惯,也对后世的婚恋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汉代婚礼礼仪知识有哪些
关于汉代婚礼礼仪知识有哪些汉代婚礼没有繁缛的挑盖头、闹洞房这类观赏式的仪式,整体来说,是古代婚礼最简单的仪式。
下面是小编整理了汉代婚礼礼仪知识有哪些,来欣赏和学习吧,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汉代婚礼流程1、新人入场在汉朝婚礼中,开始是由手捧红烛的侍女成双成对的入场;然后才是新郎新娘一起入场且站立,再者新人面向各位来宾行拱手礼。
之后夫妻相互鞠躬,男子的左手在上右手在下,而女子是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且手藏在衣袖里鞠躬90度。
2、亲醮子礼结婚时最应该感谢的就是父母,所以在汉式婚礼上需要向父母敬礼,然后由父母赐酒,父母在赐酒的时候会给新人一些嘱托,同时还会给新人送上准备的礼物,代表对新人的喜爱和认可。
3、行沃盥礼举办汉式婚礼除了赐酒,新郎还需要拿干净的水清洗自己的脸和手,代表除旧迎新的寓意,新娘由于脸上有妆,所以只擦手就可以了,双方都清洗完毕代表着新生活的开始,对夫妻生活有非常吉祥的寓意。
4、行同牢礼新人需要在汉式婚礼上一起吃一种动物的肉,这个仪式代表两个人正式成为一家人,从此需要同甘共苦,代表了对婚姻的祝福,可以保佑爱情的长久稳固。
5、行合卺礼汉朝婚礼也少不了新人要行合卺礼,由新婿为其倒酒,新人各喝一半然后交换喝掉,夫妻共饮后愿夫妻二人从此能够相互扶持及照顾,夫妇双方一体永不分离,结婚就代表两个人是一家人了,所以一起喝酒也是汉式婚礼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这个环节代表两个人的融合,从此成为了一家人,代表着合二为一。
6、行解缨结发礼婚礼最后新郎新娘还应该行解缨结发礼,新郎会在定情之时赠与心上人一缕红缨。
在两人圣洁的婚礼中由新郎将红缨解下,再各取自己一缕发丝,结在一起,作为爱情永远的美好与纪念。
7、拜堂礼汉式婚礼的最后一个流程就是夫妻对拜,两个人需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最后夫妻对拜,表示对宾客的感谢、对婚姻的祝愿。
汉代婚礼习俗从爱情到婚姻,不仅仅是一段情的距离,更是两个家庭的结合,更是一段风俗礼制的演练过程。
婚姻相比于爱情,少了一些浪漫,多了安然和稳固。
汉族传统婚俗
部分婚礼用品(3张)花轿:分四人抬、八人抬二种,又有龙轿、凤轿之分。轿身红幔翠盖,上面插龙凤呈祥, 四角挂着丝穗。
旗锣伞扇:在迎亲队伍之中,花轿之前。令整个迎亲仪式热闹、壮观。
鞭炮:迎亲礼车在行列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表示庆贺。
凤冠霞帔:嫁女的人家无论贫富对嫁衣都十分讲究,内穿红袄,足蹬绣履,腰系流苏飘带,下着一条绣花彩 裙,头戴用绒球、明珠、玉石丝坠等装饰物连缀编织成的“凤冠”,再往肩上披一条绣有各种吉祥图纹的锦缎 “霞帔”。
汉族传统婚俗
汉族传统民俗
01 历史
03 流程 05 禁忌
目录
02 礼俗 04 用品
汉族先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 汉族人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所以传统婚礼习俗总以大红色烘托着喜庆、热烈的气氛。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 礼上的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3、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 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抬床的人、铺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 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
4、嫁妆:女方家里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嫁妆最迟在婚礼前一天送至夫家。
完婚后三日,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俗称“回门”,回门当天须在日落前赶回夫家,如果实在来不及,新人 在女方家留宿,切记不可同房,必须要分开睡,以免因此给娘家人造成晦气。除此之外,新人最好不要在外过夜。 新婚的四个月内也禁止参加任何的婚丧喜庆。
二:出嫁仪式的禁忌
安新床后到新婚前夜,准新郎最好找个未成年的男童一同睡新床,否则犯了睡空床的禁忌,所谓“困空铺, 不死尪,亦死某”,认为是凶兆。新郎到新娘家中迎娶新娘,新娘离家时应喜极而泣,且哭的越快越大声越好, 这叫留下“水头”旺女家,有越哭越发之意。
汉族古代婚俗
问名
古代婚姻“六礼”之二。即男家正式求婚女家同
意后,男家再请媒人执雁问议婚之女生母的姓名, 本人的名字及出生年月日等,以回去占卜吉凶。 女家将女子年庚八字,裹以红纸,副以红米、千 年红、由媒人交付男家。媒人默然不语,持至男 家厨房,供于灶神座下。如三日内家中平安,即 请算命者合婚,或求签贞卜。若三日内有碎碗破 钵等事,或八字相克,则借故将八字退还女家。
结婚当天的步骤
合卺(jǐn ): 古代婚礼
仪式之一。即新夫妇 在新房内共饮合欢酒。 起于上古。夫妇共饮, 表示从此成为一体, 名为“合卺”。后世 改用杯盏,乃称“交 杯酒”。宋代并有行 “合卺”礼毕,掷盏 于床下,使之一仰一 覆,表示男俯女仰、 阴阳和谐的习俗,
结婚后的步骤 妇见舅姑 :亦称“谒舅姑”。古
汉族古代婚俗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 当嫁”,的确,结婚是人 生的大事,而且是人生 四大喜事之一,所以,各 地的各个民族都非常重 视这一人生大事.于是, 中国文化苑中便出现了 一支奇葩-----婚俗文化.
婚礼是古代嘉礼的一种。婚嫁之礼。即男女
双方正式结为夫妇的礼仪形式。我国中原地 区华夏民族,婚姻礼仪的出现在原始社会晚 期,对偶婚的末期与单偶婚(一夫一妻制) 的初期。 实行婚礼的程序和仪节,表明父权制为生育 自己的嫡亲子女,以继承自己的财产,并世 代相传的目的。
跨火盆和射箭:古礼中是新娘坐花轿过炭火
盆,不过现在通常都是新娘在媒人的搀扶下 直接跨了。然后在下轿之前,新郎还得拉弓 朝轿门射出3支红箭,用来驱除新娘一路可能 沾染的邪气
结婚当天的步骤
拜堂:也称“拜天地”。古代婚礼仪式之一。
所拜为天地、祖宗、舅姑(公婆),并夫妻 交拜,表示从此女子成为男家家族的一员, 因而成为婚礼过程中最要的大礼。
汉代婚俗与婚恋文学研究
汉代婚俗与婚恋文学研究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的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在文化艺术方面也有很多的特色。
婚俗与婚恋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代也有着独特的风采和特点。
本文将从婚俗和婚恋文学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汉代婚姻制度和男女关系的社会现象,以及通过汉代文学作品了解当时的婚恋风俗。
一、汉代婚俗1. 婚姻制度在汉代,婚姻制度表现出了一定的宽松和灵活的特点。
汉代的婚姻多是通过家族、亲戚、朋友介绍牵线的方式进行的。
汉代也出现了许多跨越地域、阶层的婚姻,女性在婚姻上的选择权比较大,她们可以选择自己的伴侣。
汉代还出现了许多择偶自由、离婚自由的现象。
这些都表明了汉代婚姻制度的某种程度的开放和自由。
2. 嫁娶仪式在汉代,嫁娶仪式也有着独特的风格。
一般而言,汉代的嫁娶仪式分为三步:求亲、定亲、迎亲。
求亲是男方派人到女方家提亲,拜见女方父母,商议婚姻的细节。
定亲是男女双方家族举行的仪式,正式确定婚姻关系。
迎亲是男方在婚礼当天派人去女方家接新娘,然后在一系列的程序后,新娘进入新郎家,正式成为妇。
3. 夫妻关系汉代的夫妻关系也有着一定的特点。
虽然男性地位高于女性,但妇女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也是相当重要的。
夫妻之间一般以忠诚、互敬、相知、相爱为准则,对于婚姻也是相当看重的。
婚内外发生的种种矛盾、纠纷也可以依法诉诸官司解决。
二、汉代婚恋文学汉代的古典文学作品中涉及了大量关于婚姻的题材。
例如《楚辞》中的《离骚》、《天问》等篇目,都反映了古代婚姻的痛苦和生活的无奈。
《古文尚书》、《论语》、《孟子》等经典作品中也反映了当时的婚姻观念和风俗习惯。
2. 爱情题材文学在汉代的文学作品中,也涉及了很多关于爱情的题材。
例如《长歌行》、《离骚》等作品都表现出了作者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一些散文、诗歌中也描绘了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当时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对汉代婚俗和婚恋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当时社会,婚姻制度和夫妻关系都体现出一定的自由度和开放性。
汉族传统婚俗的流程及禁忌_汉族传统婚俗的相关历史
汉族传统婚俗的流程及禁忌_汉族传统婚俗的相关历史汉族先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汉族传统婚俗的流程及禁忌,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汉族传统婚俗的流程三个阶段1、婚前礼,即“订婚”、“纳采”;2、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古亦称作“昏礼”,就是日暮行礼、夫妻结合的意思;3、婚后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后的扮演的角色。
在汉族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基本过程包括南方出门前祭祖、迎亲车队出发、燃炮、女方一男童侍持茶盘等待新郎、新娘闺密讨喜、新娘拜别、新娘出门、新娘上礼车掷扇、燃炮、新娘摸橘子、男方长辈牵新娘、喜宴、送客、闹洞房等。
中国传统婚礼禁忌一:出嫁时间的禁忌出嫁的时间要尽量避开六月,三月和七月。
传统习俗认为在农历六月完婚的新娘又称“半月妻”,因为六月是整年的一半,六月新娘即等于半个新娘,相当于有前无后,夫妇婚后容易离异。
倘若家中突然有直系亲属辞世,那么该年均不宜办喜事也不宜去婚姻登记,否则是“生入死出”的冲犯。
另外农历的三月和七月是鬼魂多出没的日子。
对长辈来说,以上这几个特殊月份完婚意头都不太好,所以要尽量避开。
完婚后三日,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俗称“回门”,回门当天须在日落前赶回夫家,如果实在来不及,新人在女方家留宿,切记不可同房,必须要分开睡,以免因此给娘家人造成晦气。
除此之外,新人最好不要在外过夜。
新婚的四个月内也禁止参加任何的婚丧喜庆。
二:出嫁仪式的禁忌安新床后到新婚前夜,准新郎最好找个未成年的男童一同睡新床,否则犯了睡空床的禁忌,所谓“困空铺,不死尪,亦死某”,认为是凶兆。
新郎到新娘家中迎娶新娘,新娘离家时应喜极而泣,且哭的越快越大声越好,这叫留下“水头”旺女家,有越哭越发之意。
三:出嫁方位地点要注意安新床时要把床置放正位,不要与桌子衣橱或任何物件的尖角相对。
汉代婚礼礼仪
汉代婚礼礼仪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汉代婚礼礼仪呀!这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有意思的事儿呢。
你想想,在汉代,婚礼那可是一件超级重要的大事儿。
那场面,那讲究,真不是现在随随便便就能比的。
男方要是看上哪家姑娘啦,就得先派个使者去女方家提亲。
这使者可不能随便找,得是能说会道,还得懂礼数的。
到了女方家,那得恭恭敬敬地把男方的心意传达过去。
女方家要是同意了,这事儿就成了一半啦。
接下来就是订婚啦!男方得送好多好多礼物过去,什么大雁啦,丝绸啦,金银财宝啦。
这大雁可有意思了,为啥要送它呢?因为大雁是最忠贞的鸟儿呀,象征着夫妻以后要恩恩爱爱,不离不弃。
就像那大雁一样,飞去哪儿都一块儿。
然后就是婚礼当天啦!那场面,啧啧啧,绝对让你大开眼界。
新郎得穿着一身大红喜袍,骑着高头大马,带着迎亲队伍浩浩荡荡地去接新娘。
新娘呢,在家里也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头上戴着各种漂亮的首饰,就等着新郎来接。
到了新娘家,新郎还得经过一道道关卡才能把新娘接走呢。
新娘的姐妹们会出各种难题为难新郎,这可考验新郎的智慧和诚意啦。
等新郎好不容易把新娘接到了,那就得去拜堂啦!一拜天地,感谢老天爷让他们相遇;二拜高堂,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夫妻对拜,以后就要相互扶持,白头偕老啦。
拜完堂还不算完呢,还有婚宴呢。
亲朋好友们都聚在一起,吃吃喝喝,好不热闹。
大家都送上祝福,祝愿新人以后的日子甜甜蜜蜜,和和美美。
你说这汉代婚礼礼仪是不是特别有意思?这可比现在一些简单的婚礼要有仪式感多了吧!这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呀,我们可不能忘了。
虽然现在时代变了,很多礼仪都简化了,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这些礼仪中感受到古人对婚姻的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也应该像古人一样,珍惜婚姻,珍惜身边的人,一起创造幸福美满的生活呀!你们说是不是呢?。
汉式婚礼全知道
婚前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正婚礼:亲迎→共牢合卺→解缨结发婚后礼(成妇礼):妇见舅姑→舅姑醴妇→妇馈舅姑→庙见成妇★婚前礼1.纳采男方向女方求婚,以雁为贽见礼物。
《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
用雁。
”2.问名纳采后,问得女方之名,以便占卜成婚与否、吉凶如何。
《仪礼·士昏礼》:“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
”3.纳吉问名之后,男方“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仪礼·士昏礼》)。
男方问名后,占卜男女双方生辰八字,若得吉兆,派使者带雁到女家报喜,仪如纳釆。
4.纳征男方遣使者向女家纳聘以订婚。
《仪礼·士昏礼》:“征,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婚礼。
”纳征以后,婚姻进入正式准备阶段。
5.请期男方择定成婚吉日,正式约定女方,以雁为贽见礼物。
《仪礼·士昏礼》:“请期,用雁。
”郑玄注:“夫家必先卜之,得吉日,乃使使者往辞,即告之。
”★正婚礼1. 亲迎新夫亲往迎娶新妇。
2. 同牢合卺“同牢”指新夫新妇共食一鼎所盛之肉。
“合卺”指新夫新妇各执一合卺杯,相对饮酒。
《礼记·昏义》:“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
”3. 解缨结发“解缨”指新夫亲手解下新妇头上许婚之缨。
“结发”指各剪取新夫新妇一束头发,以红缨梳结在一起。
★婚后礼(成妇礼)1. 妇见舅姑妻称公公为“舅”,称婆婆为“姑”。
成婚后的第二天清晨,新妇早起、沐浴,端着盛有枣、栗和腶修的竹器到公婆寝门外等待。
“枣”取早起之意,“栗”取颤栗之意,“腶修”取振作之意。
2. 妇馈舅姑新妇亲自侍奉公婆进食,待二老食毕,妇要象征性地吃公婆的余食以示恭孝。
另有一说,“妇馈舅姑”指新妇过门后第三天,就要下厨烧饭做菜,以馈舅姑,以示自此后主持中馈,以尽孝道。
唐代有“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谴小姑尝”的民俗记录。
3. 舅姑醴妇公婆为新妇安食漱口,并以“一献之礼”酬新妇,以示长辈的关怀。
两汉婚姻制度和风俗:在儒家思想的渗透下,女子的地位正在下降
两汉婚姻制度和风俗:在儒家思想的渗透下,女子的地位正在下降婚姻,作为社会风俗和伦理关系的重要表现,是中国古代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礼》曰:“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婚姻制度和风俗受到当时思想观念支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通过婚制和婚俗,可以探讨当时的精神文明程度。
秦汉时期的婚姻制度在先秦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但是又和宋朝理学强化后的婚俗有了很大的区别。
本文从婚姻制度、婚姻仪式和婚姻风俗来介绍一下两汉时代的婚姻。
一,两汉的婚姻制度关于婚姻的年龄,《周礼》规定:“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
”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并未遵循其规定。
根据史料记载,汉代普遍的初婚年龄为男子二十,女子十五。
据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研究发现,有的甚至男子十五、六岁而娶,女子有十三、四岁而嫁。
因此,在古代的婚姻年龄并未受到严格的法律规定。
在汉朝初期,由于人口大量减少,社会缺乏劳动力,政府便鼓励早婚早育。
西汉王吉曾批评早婚现象,他认为早婚是不利于后代的教育的,“世俗嫁娶太早,未知为人父母之道而有子,是以教化不明而民多天。
”但在古代将人口繁殖作为家庭兴旺的标志,因此王吉等人的批评是不会受到重视的。
汉代婚姻制度在先秦“同姓不婚”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并对其作出而来进一步的规定。
如禁止亲属通婚,禁止于逃亡的人通婚,禁止良贱通婚(如禁止男主和女奴通婚)。
这些禁令是不准违背的,一旦被发现,必定严惩不贷。
同时汉代法律还命令禁止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如禁止强奸、通奸。
另外汉代还规定在守丧期间不准发生男女关系,否则予以处罚。
两汉时期的婚姻在制度上规定为一夫一妻制,然而实际上,一夫多妻制普遍存在。
除了皇帝有三宫六院之外,贵族、官僚、地主、商人等也姬妾成群。
经济能力稍微的人家也可能拥有小妻、小妇、少妇、傍妻等。
此外,还有“妾”、“婢”等身份地位更加低下的女奴。
两汉还盛行“外妇”,相当于“情妇”。
当然,一夫多妻主要是在有钱人家,一般的平民家庭,基本都是一夫一妻制。
汉族婚俗
三书六礼
三朝回门 交杯酒 哭嫁
婚礼中必备的物品有: 花轿:分四人抬、八人抬二种,又有龙轿、凤轿之分。轿身红幔翠盖,上 面插龙凤呈祥,四角挂着丝穗。 部分婚礼用品(3张)旗锣伞扇:在迎亲队伍之中,花轿之前。令整个迎亲仪 式热闹、壮观。 鞭炮:迎亲礼车在行列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表示庆贺。 凤冠霞帔:嫁女的人家无论贫富对嫁衣都十分讲究,内穿红袄,足蹬绣履, 腰系流苏飘带,下着一条绣花彩裙,头戴用绒球、明珠、玉石丝坠等装饰 物连缀编织成的“凤冠”,再往肩上披一条绣有各种吉祥图纹的锦缎“霞 帔”。 盖头:古时新娘身着凤冠霞帔的同时都用红布盖头,以遮羞避邪,红色取 吉祥之意。这块盖头要入洞房时由新郎揭开。 马鞍:“鞍”“安”同声,取其“平安”长久之意。多放于入洞房洞房门 槛上,让新娘跨,表示新娘跨马鞍,一世保平安。 火盆:放置于大门口的一盆火,让新娘跨过去,寓意婚后的日子红红火火。 花烛:在婚礼中使用大红色的成对蜡烛,点燃于厅堂及洞房之内。因其上 多有金银龙凤彩饰,故称“花烛”。 秤杆:入洞房后,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的红盖头,取意“称心如意”。
昨夜洞房停红烛
待晓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唐代以后,皇太子开始请迎,而亲皇的婚礼都会依随 最初的婚礼形式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从相 六礼。后来暨“问名”于“纳采”和“请期”于“纳 传始于伏羲时代的定婚“以俪皮(成对的鹿皮) 汉平帝元始三年,刘歆等杂定婚礼,四辅公卿大 成”;是故虽然概念上还是依六礼而行,实际上只有 为礼”逐渐演进,到夏商时的“亲迎于堂”, 夫传千朗史家属可行亲迎,次年立皇后亦纳采、 “纳采”“纳吉”“纳征”和“亲迎”四礼。而朱子 再到周代所具备的完整的“六礼”,已初步奠 卜吉。 魏晋南北朝时,皇太子的婚礼都没有请 家礼更将“纳吉”和“纳征”合为一礼,所以只有三 定汉族传统婚礼的基础。又经历代的发展,使 迎,自东汉到东晋时很多时都不依六礼成婚。 礼。各种各样的婚礼仪节更趋繁缛、热烈。
汉式婚礼全知道【范本模板】
婚前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正婚礼:亲迎→共牢合卺→解缨结发婚后礼(成妇礼):妇见舅姑→舅姑醴妇→妇馈舅姑→庙见成妇★婚前礼1.纳采男方向女方求婚,以雁为贽见礼物。
《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
用雁。
"2.问名纳采后,问得女方之名,以便占卜成婚与否、吉凶如何。
《仪礼·士昏礼》:“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
"3.纳吉问名之后,男方“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仪礼·士昏礼》)。
男方问名后,占卜男女双方生辰八字,若得吉兆,派使者带雁到女家报喜,仪如纳釆。
4.纳征男方遣使者向女家纳聘以订婚。
《仪礼·士昏礼》:“征,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婚礼。
"纳征以后,婚姻进入正式准备阶段。
5.请期男方择定成婚吉日,正式约定女方,以雁为贽见礼物。
《仪礼·士昏礼》:“请期,用雁。
”郑玄注:“夫家必先卜之,得吉日,乃使使者往辞,即告之。
”★正婚礼1。
亲迎新夫亲往迎娶新妇。
2. 同牢合卺“同牢”指新夫新妇共食一鼎所盛之肉。
“合卺”指新夫新妇各执一合卺杯,相对饮酒。
《礼记·昏义》:“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3. 解缨结发“解缨"指新夫亲手解下新妇头上许婚之缨。
“结发”指各剪取新夫新妇一束头发,以红缨梳结在一起。
★婚后礼(成妇礼)1. 妇见舅姑妻称公公为“舅”,称婆婆为“姑"。
成婚后的第二天清晨,新妇早起、沐浴,端着盛有枣、栗和腶修的竹器到公婆寝门外等待。
“枣"取早起之意,“栗”取颤栗之意,“腶修”取振作之意。
2. 妇馈舅姑新妇亲自侍奉公婆进食,待二老食毕,妇要象征性地吃公婆的余食以示恭孝。
另有一说,“妇馈舅姑”指新妇过门后第三天,就要下厨烧饭做菜,以馈舅姑,以示自此后主持中馈,以尽孝道。
唐代有“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谴小姑尝"的民俗记录。
汉代婚俗与婚恋文学研究
汉代婚俗与婚恋文学研究汉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古代婚俗和婚姻制度发生变化的时期。
在汉代,婚姻制度逐渐从父权制向婚姻自由制倾斜,女性地位有所提高。
同时,汉代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繁荣发展的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婚恋文学作品。
本文将对汉代婚俗和婚恋文学进行研究与探讨。
一、汉代婚俗1. 婚姻制度汉代的婚姻制度逐渐从父权制向婚姻自由制倾斜。
在父权制下,婚姻是由父母决定的,女儿没有主张权利。
而在婚姻自由制下,男女可以自由选择对象,如果双方心意相投,就可以成婚。
这使得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有所提高,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决策。
2. 婚礼习俗在汉代,婚礼习俗非常热闹,其中最有趣的莫过于“迎亲”和“送亲”。
男家要派人迎娶女方,女家则要在门前摆放“拦门石”,男方需要给出一笔礼金才能进门。
在送亲时,男方要送给女方一些钱财、物品等礼品,表示送娘家的人不孤单,家中用品充足。
3. 婚房布置在汉代,婚房的布置也十分重要。
一般来说,新婚夫妻要挑一个吉日,再由长辈安排婚房布置。
婚房内要摆放一些吉祥物,如蜜蜂、鸳鸯、龙凤等图案,寓意夫妻情深、美满幸福。
在汉代,由于婚姻制度的变革和女性地位的提高,许多关于婚姻和婚恋的文学作品也应运而生。
1.《琵琶赋》《琵琶赋》是汉代大文学家崔颢所作的一篇赋文。
文中通过“琵琶”这一乐器,讲述了辛苦入仕的妇女尹氏在夫未归时独守空房、思念丈夫的故事。
这篇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女性的无奈和悲苦,也寄托了作者对幸福家庭的渴望。
2. 《离骚》《离骚》是汉代文学家屈原所作的一篇诗歌。
文中通过叙述自己的失意之事,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生命和爱情的讴歌。
《离骚》的写作体裁处于散文与诗歌之间,有着独特的文学魅力。
3.《长恨歌》《长恨歌》是唐代史学家和文学家白居易所作的一篇诗歌,但其情节和人物都出自汉代史书。
文中通过叙述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反映了当时婚姻制度和女性地位的不足。
通过对汉代婚俗和婚恋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和人文精神,也可以从中汲取营养、悟出人生智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家婚俗小记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如今婚姻自主、双双愿意之后就“启媒”,及寻找媒人。
之后是“看家”“订婚”、“送礼”“回亲”“讨婚”日子定好了,就开始嫁娶。
出家的日子一般在单日上,女方家的亲朋好友都来齐了,大家都带来礼品,然后吃一会酒席,叫做“添香“。
娶媳妇的日子一般在双日。
就在女方家“添香”的日子里,男方家也忙的不可开交,除了办酒席外,就物色娶亲的人。
一般有娶亲爷爷、娶亲奶奶、媒人、新人等。
到晚上十二点钟,娶亲的队伍就出发了,他们带着请帖,“添香”的礼品、肉方子、还有针线包袱,带到女方家门口。
女方家大门早就给锁了。
娶亲的人就在门口燃放一阵子鞭炮,然后就敲门了。
门内问:“门外何人”
门外答: “六路财神”
门内问:“干啥来了”
门外答: “送金银财宝来了”
门内问:“头上带的啥?”
门外答: “头戴紫金冠”
门内问:“身上穿的啥?”
门外答: “身上穿蟒袍”
门内问:“腰里勒的啥?”
门外答: “腰里勒的玉带”
门内问:“快开门”
门外答: “锁子太大,钥匙不大开不开”
于是一只只红包塞进去,红包里是大小不等的钱。
门开了,客人们进屋,一阵寒暄,然后吃“上马席”,即半桌席。
娶亲奶奶打开包袱,什么头巾、头绳、花儿、手套、袜子、鞋子、大衣一股脑地取出来,娘家人一个劲的挑毛病,作也不行,右也不满意。
娶亲爷爷娶亲奶奶一个劲的央求,最后在媒人的说和下才告一段落。
新娘打扮好了,穿的都是婆家哪来的衣服。
新娘新郎带花挂红,告别新娘的父母,父母对新娘有一番交代,嘱托新娘到婆家后孝敬公婆,勤恳周到,新娘和父母洒泪告别。
这时候,有人要说起送辞。
玉杯水酒双眉上
手巾打在脸盆上
脱掉旧鞋换新袜
儿女扒了爹娘的心肝花
姐儿啊你双膝往前跪
句句话儿听明白
你明日早上上花轿
高茶贵饭孝公婆
扫地了别叫它土罡
离你三尺有佛像
洗锅甭叫碗盏响
恐怕是儿女们出口疮
隔面甭叫箩儿响
你丈夫出门讨吉祥
煨炕甭叫木铁锨响
公婆说好像炕洞里牛钻上
灶火里没柴叫你拦
小姑儿不做了你甭管
早饭站在公婆的炕沿边
儿男子孙在两边
全家人一条心
黄土儿变成金
早有人站在门口,向新人头上将大红筷子撒去。
临行,还跟这送亲爷爷送亲奶奶“压轿娃”。
来到新郎家大门口,鞭炮迎接。
“压轿娃”不肯下车,塞几个红包才肯下轿。
新人们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百对方,之后入洞房。
夫妻俩抢着入洞房。
俗称“抢枕头”据说谁先抢到手,谁就在日后的日子里“站上风头。
送亲奶奶邀请一人禳床。
一老汉端一蒲蓝,内有白馒头、红枣、核桃、硬币之类,老汉一边撒,一边上床念叨;
我禳床的人不脱鞋,
金银元宝滚进来
祝贺新人结成对
白头偕老合得来,
我左脚踏了左青龙,
我右脚踩了右白虎,
禳得凶煞快躲开,
禳得灾殃尽消散。
禳床让出,
儿女满炕
单核桃,双枣儿,
养哈的尕娃尕宝儿,双核桃、单枣儿,
养哈的姑娘叫巧儿。
养儿令郎,
将来上个学堂,。
名字挂上红榜。
养女灵巧,
将来坐个绣阁,
供奉一家大小。
新郎新娘带红花,
儿女是个科学家……还有不同的禳床词
天缘地缘
天配的良缘。
堂屋地(哈)拜花堂圣灵保吉祥。
新人入洞房,
喜天喜地喜中央,
喜神娘娘坐中央,
右面照的长命灯。
床上坐的新贵人。
新贵人,你甭忙,
邀我慢慢来禳床。
左脚踏了白虎头,
七十对骡子八十对牛。
右脚挽了白虎尾,
七十担谷子八十担米。
四面高楼粉笔墙,
凤凰落在石碑上。
展一展翅膀抖一抖毛,新贵人带着万担粮。
踏一脚青龙出房门,房门上挂的宝雕弓。
宝雕弓上三根箭,
养下儿子翰林院。
三根箭上三点红,
养下女儿发正宫。
双双核桃双双枣,
养下娃娃满炕跑。
双核桃,单枣儿,
养下儿子双宝儿,
双枣儿,单核桃。
养下女儿绣荷包。
绣的荷包实在好,
夫妻二人配到老。
你俩喧了慢慢睡,
这俩个馒头我不给。
还有还有比较简单的禳床词
双双的核桃双双的枣,
养哈的娃娃满炕跑。
双核桃、单枣儿,
养哈的尕娃是尕宝儿,
单核桃,双枣儿,
养哈的姑娘叫巧儿。
养儿令郎,入个学堂,
将来挂个红榜;
养女灵巧,心灵手巧,
供奉一家大小。
新娘放屁,大吉大利
再有再放,钱财发旺。
禳床禳床,金玉满堂
禳床完了,喜客们吃“下马席”。
此时,天空已发白,恭喜的人络绎不绝。
首先要入席的是娘家人。
娘家人在入席前要“摆针线”。
摆针线,抬针线至下午,娘家人散去,东家将公公,“阿伯子”抹成黑脸,谓之“火爷”,“灰哥”,供在高处,让新人进酒。
“火爷”和“灰哥”须在酒盘内放红包。
乡村的人们兴致未尽,将“火爷”倒骑在牛背上,在土巷里“游行”。
至晚上,“点烟”开始了。
据说三天没大小,小孩子家也可以点烟。
孩子说:“我是猫儿刺沟的太太太爷。
”
新娘说:“请猫儿刺沟的太太太爷抽个烟。
”
孩子说:你叫我并糖个哥哥甜哥哥,麻椒哥哥麻哥哥,青盐哥哥咸哥哥辣椒哥哥辣哥哥。
“
新娘也跟着叫了。
过一日,娘家人来“下面“,带着挂面等礼物,婆家人用酒宴招待。
过一日,新娘要“进厨房”,年长的嫂子让他端着面粉进了厨房,从此,新娘就开始为一家人做饭了。
再过一日,新郎家请老人们喝“茅茶。
一般是奶茶,喝茶的老人们都在娘端的茶盘里放一点儿钱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