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综合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土壤是由气候、植被、人类活动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在一定地域空间形成了气候—植被—土壤相对应的整体性分布特征。高黎贡山位于横断山脉西部断块带。下图是高黎贡山土壤垂直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导致高黎贡山两坡黄棕壤、黄壤分布下限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B.坡度

C.海拔D.坡向

2.图中褐红壤地带分布的自然植被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温带落叶阔叶林

C.短刺灌丛或草本植物D.温带针阔混交林

3.高黎贡山西坡的黄壤分布区( )

A.降水量最大B.土壤肥力最高

C.光照条件最好D.应防止水土流失

解析:第1题,高黎贡山位于横断山区,呈南北走向,阻挡了西南季风的东进,使东西两坡水热条件明显不同,因此导致高黎贡山两坡的植被出现差异。根据“气候—植被—土壤相对应的整体性分布特征”判断气候、植被的差异导致土壤出现差异,所以高黎贡山两坡黄棕壤、黄壤分布下限不同的主要因素是坡向;从图中可知,高黎贡山东西坡的纬度、海拔和坡度都相差不大。第2题,图中5为褐红壤,其主要分布在龙川江河谷、高黎贡山东坡等地区,这些地区受干热风影响,气温较高,降水较少,适合耐旱的短刺灌丛或草本植物生长。第3题,结合图示信息可以判断,黄壤分布区水分条件较好,但在高黎贡山西坡黄壤分布的海拔低,气流仍会继续沿山体上升形成降水;黄壤肥力不是最高;黄壤分布区降水相对较多,光照条件不会是最好;黄壤所在地坡度大,降水较多,而且海拔较低,植被易遭人类破坏,因此应防止水土流失。

答案:1.D 2.C 3.D

(2019·韶关模拟)森林可以吸收大量的CO2,而森林土壤是CO2产生的重要来源,土壤CO2主要来自微生物呼吸、植物根呼吸和土壤动物呼吸。某科研小组对武夷山同一海拔、同

一坡向、同一优势树种(米槠林)的土壤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4~6题。

4.武夷山森林土壤CO2排放量最高值出现在( )

A.1-2月B.4-5月

C.7-8月D.10-11月

5.同海拔、同树种的武夷山东坡比西坡的土壤CO2排放量大,其主要原因是( ) A.降水较多B.蒸发较大

C.气温较高D.枯枝落叶较多

6.研究表明,天然米槠林土壤比人工米槠林土壤CO2排放量大,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土壤温度较高

B.土壤湿度较大

C.土壤含水量较高

D.枯枝落叶量较多

解析:第4题,图示森林土壤CO2排放速率与土壤温度、含水量、枯枝落叶量呈正相关,而武夷山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则夏季排放量最大。第5题,武夷山东坡为夏季风迎风坡、西坡为背风坡,则土壤含水量东坡大于西坡,使土壤CO2排放量东坡大于西坡。第6题,天然林一般要比人工林更稠密,则土壤光照较少而温度可能较低,土壤含水量一般相差不大;但因稠密而枯枝落叶量更多,故土壤CO2排放量较大。

答案:4.C 5.A 6.D

(2018·高考天津卷)结合图1和图2中的信息,回答7~8 题。

7.最有可能观察到图1中景观的地点,是图2中的( )

A.甲地B.乙地

C.丙地D.丁地

8.在图1所示地区,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带应位于( )

A.终年积雪区B.高山草甸带

C.云杉林带D.山麓草原

解析:第7题,甲地海拔约为1 000 m,位于天山西部的伊犁河谷地带,为草原景观,受来自大西洋的湿润气流影响,山腰多地形雨,降水较多,形成云杉林景观,云杉林往上形成高山草甸、高山积雪景观,A正确。乙地位于天山山脉北面的准噶尔盆地中,附近是荒漠景观,B错;丙地海拔为3 000~5 000 m,处于终年积雪区,观察自然景观的海拔越来越低,与图1不符,C错;丁地位于天山山脉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因地形封闭,湿润气流难以深入,气候干旱,故天山山脉南坡没有云杉林分布,D错。第8题,根据上题分析,图1景观的观测地点在甲地,甲地所在的伊犁河谷受大西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山腰地带降水较多,形成云杉林带。

答案:7.A 8.C

下图示意我国30°N附近某河谷山坡聚落分布及植被随海拔分布状况。读图回答9~11

题。

9.该山地海拔2 000~2 800 m地段内聚落数量多,其原因主要是( )

A.气候湿润,地势和缓B.水源充足,光照充足

C.气候温凉,交通便利D.地势高,免受洪水侵袭

10.该地随海拔的变化依次出现干旱灌木、针叶阔叶混交林、高山草甸景观,其呈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D.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1.调查发现该河谷地带针叶阔叶混交林的林线比15年前下降了几十米,其影响因素最有可能是( )

A.气候变暖B.河流改道

C.修筑梯田D.人工育林

解析:第9题,根据图中信息,海拔2 000~2 800 m地段,分布有针叶阔叶混交林,说明气候较湿润,该地段等高线稀疏,说明地势和缓,A对;远离河流,水源不够充足,光照条件无法确定,B错;位于河谷坡地,交通受限,C错;虽能免受洪水侵袭,但不是主要原因,D错。故选A。第10题,景观的形成体现了地形、土壤及气候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虽然沿山坡出现了垂直变化,但干旱灌木出现的位置海拔最低,且接近河流,不符合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图中所示现象出现在较小尺度的地域范围内,符合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故选C。第11题,该河谷地带,若气候变暖,河谷气温升高,会使干旱区面积扩大,林线会升高,A错;河流受山地束缚,不易改道,B错;修筑梯田、毁林开荒会导致树木减少,林线上升,C错;15年间,林线下降几十米,说明林地覆盖范围增大,生态环境有所改善,这种短期内的变化最有可能是人为所致,D对。故选D。

答案:9.A 10.C 11.D

二、非选择题(共46分)

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白马雪山地处横断山脉中段,该地区气候随海拔的升高而变化,形成河谷干热和山地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