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大众化探析——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合集下载

发现纪录片中的“真善美”——以《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为例

发现纪录片中的“真善美”——以《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为例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以美食为背景,运用旁白诉说小故事的方式,向大众表现了民间百姓平常生活的饮食类纪录片。“相较于《大国崛起》这样阐述治国方略的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题材新颖独特而又平凡,它着眼于民生、美食,将镜头瞄向普通百姓家的厨房,”[3]没有野生动物,也没有高端食材,里面的一个个小故事却又蕴含着大道理。作品通过一道道精美的菜肴,向中国以及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特色美食,传播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对于传承我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至关重要。
关键词: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真、善、美”
Discover the "Truth, Goodness and Beauty" in the Documentary
----Take the Second Quarter of "A Bite of Chinan Qian
Key words: documentary, China on the tip of the tongue, "truth, goodness, beauty"
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关于纪录片,它没有一个确定的含义,它的概念是相对的,模糊的。约翰.格里尔逊曾经第一个使用“纪录片”这一概念,他提出:纪录片是“对现实生活的创造性处理”。 [1]纪录片创作的是一个变幻无常的动态领域,大家总是在尝试各种不同的方法实践并不断更改创新,因此让纪录片的定义充满了模糊性。纪录片不能随意更换环境,不能变更生活进程的特点以及其“内涵的复杂性和外延的扩张性,这些均让纪录片难以拥有一个确定的含义”。[2]但是纪录片创作要坚持真实客观,同时也要坚持审美底线,这是纪录片创作的基本特征。若以题材内容概括,当今纪录片可以划分为社会人文类和自然科学类,社会人文类又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而饮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则属于社会人文类。

论电视纪录片的文化展示功能及其叙事策略——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论电视纪录片的文化展示功能及其叙事策略——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第2 9 卷 第2 期
V0 1 . 2 9 No . 2
廊 坊 师 范 学 院 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L a n g f a n g T e a c h e r s C o l l e g e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电视纪 录片 《 舌尖 上的 中国》 ( 共 7集 ,分别 为
趋 势。同质而平庸 的消费文化充斥 于大众传媒 , 严重
挤压 了精英文化与原 生态文 化的生存空 间。消费文 化 事实 上是反智 主义 的( A n t i — i n t e l l e c t u l a i s m o法 国 社 会学 家 波德里 亚 ( B a u d r i l l a r d ) 在《 消费 社会 》 一书 中说 : “ 大众传播将文 化和知识排斥 在外 。 ” …无论在

1 0 2・
色 与 口味等 的介绍辅 助 了受众对 制作 方法 的理 解 。 而《 舌 尖上的 中国》 更 为重视 中国饮 食所代 表的生活
经成 为文化展示 的重要方式 之一 。《 舌尖上 的 中国》
( A B i t e o f C h i n a ) 等经典作 品就充分地证 明了 电视纪
收稿 日期 : 2 0 1 3 一 O 1 — 0 2
是 以美食 的制作方法 为核心 的 , 对各 大菜系历 史 、 特
作者简介 : 李勇( 1 9 8 0 一) , 男, 陕西蒲城人 , 文学博士 , 咸 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讲师 , 主要研究影视艺术。
中 图分类 号 : G 1 2 2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4 — 3 2 1 0 ( 2 0 1 3 ) 0 2 — 0 1 0 2 — 0 5

浅谈纪录片的平民化趋势——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浅谈纪录片的平民化趋势——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浅谈纪录片的平民化趋势——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前言纪录片一直以来都是媒体传播中的一大类别,随着纪录片市场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平民观众进入了这个领域。

本文将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分析纪录片平民化趋势的兴起及其背后的原因。

纪录片的平民化趋势在过去,纪录片通常是由高端制作团队策划、制作,投资成本高昂,以精美的画面、高深的思想内涵、高雅的文学风格等特点而被人熟知。

但近年来,纪录片出现了一些改变:制作成本越来越低,投资门槛也越来越低。

同时,平民化趋势的兴起,让很多普通观众也有了机会观看到高品质的纪录片。

在这个过程中,《舌尖上的中国》慢慢成为了代表性的平民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展示的是民间美食的魅力,以纪实的电影手法精细呈现了中国丰富多彩的食文化,以及其背后的人文情感,打动了国内外观众的心。

如今,纪录片平民化的趋势已经形成。

原因分析纪录片平民化的背后,有许多原因。

第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过去,高端制作团队需要大量的人工和物力物质,高额的制作成本是不争的事实。

而现在,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蓝光类”高分辨率影像剪辑和处理软件等技术的日益成熟完善,大大降低了制作的成本。

第二、平民消费层的扩大作为产品,纪录片自然也无法摆脱市场运作,纪录片观众的多寡直接影响着纪录片的收益。

社会上的平民消费层正在扩大,他们对于文化消费和视听娱乐需求逐渐增加,成为广大观众需要被挖掘和开发的市场,平民观众对于纪录片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第三、多样化娱乐需求的满足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对于文化娱乐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看电影、看电视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娱乐需求,纪录片的产品性质和风格也得到了更多的认可。

更广泛的观众群体需要涵盖他们的文化娱乐消费,即使是普通人也能够轻松地观看到高质量的纪录片。

总结基于种种原因,纪录片的平民化趋势正在发展,并有望在未来继续扩大。

《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表明,平民化纪录片的时代已经到来,它所体现的价值和思考,也许正是更多观众所需要的。

纪录片解说词创作理念探析——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纪录片解说词创作理念探析——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D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3 - 8 2 6 8 . 2 0 1 4 . O 1 . 0 1 5
纪 录 片解 说 词创 作 理 念 探 析
— —
以《 舌பைடு நூலகம் 上的 中国》 为例
佟 延 秋
( 重庆 交通 大学 人 文学 院 , 重庆 4 0 0 0 7 4 )
的 分 析 与 总 结 。认 为 纪 录 片 解说 词 的 创 作 要 以影 视 创 作 的 思 维 方 式 进 行 , 不 仅 需 要 对 纪 录 片 的 受 众 定位 与 传
播 内容进行研 究 , 还要具有一 定的拍摄 与剪辑意识。 关键词 : 纪录片 ; 解说词 ; 声 画结合 ; 传播学
作者简介 : 佟延秋 ( 1 9 8 0 - ) , 男, 辽 宁鞍 山人 , 讲师, 主要从事纪 录片创作 、 广播 电视技 术研 究。

9l ・
绪, 而这种情 绪反过来又会对其行 为产生影响 J 。 《 舌尖 上 的 中 国》 第三集 《 转 化 的灵 感 》 在 讲
到黄酒 时呈现 的解说 词是 这样 的 : “ 时 间越 久 , 酒越 醇香 。黄 酒 绵 长 而厚 重 , 中
国人 可 以从 这 一 种 饮 品 里 , 同时品味 出 ‘ 柔’ 和
‘ 刚’ 两种境界 。 ”
是美 的必要 条件 。 ” 《 舌尖 上 的中 国》 没 使用华 丽 的 道具 , 也没有 采 用 大量 的 C G技术 , 画面 中所 展 现 的都是 中国各 个 地 域 的 普 通 老 百 姓 , 有 些 人 甚 至
直接 外化 。

之际, 在众 多本 土文 化 , 抑 或是 迷 失 在世 界 文 化 星 罗棋 布 的题 材 中不 知 所 措 时 , 中 央 电视 台 的 编 导 们在 拍摄 题 材 和 对 象 的 选 择 上 实 现 了重 大 转 变 ,

浅析电视美食节目的创新之路--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浅析电视美食节目的创新之路--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浅析电视美食节目的创新之路--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电视美食节目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传承阶段、升华阶段和创新阶段。

其中,《舌尖上的中国》是电视美食节目发展的创新代表之一。

一、传承阶段
传承阶段的电视美食节目是以介绍食物和食品文化为主。

此阶段的美食节目注重历史和文化的解析,通过介绍地方菜肴、食材和餐饮文化,让观众了解各地饮食习惯和文化底蕴。

代表性节目有《华夏美食》、《舌尖上的中国》等。

二、升华阶段
升华阶段的电视美食节目强调厨艺和制作艺术,注重将食材制作成高品质的美食,以激发观众的食欲和欣赏意识。

代表性节目有《妈妈再爱我一次》、《天厨传奇》等。

三、创新阶段
创新阶段的电视美食节目注重创意和创新,以食品为媒介表现不同的文化和故事。

代表性节目有《舌尖上的中国》、《吃吃更健康》等。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其主要的创新点如下:
1、把食物作为文化、生活、品质和收获等元素的表现形式,让观众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的多彩食文化。

2、以极高的审美标准和极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完美的展现了美食的高品质,成为观众的品位与生活方式的指南。

3、以食材、民俗、历史、文化、地域等多种元素,科学理论与
专业知识相结合,让观众深入了解中国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魅力。

总之,电视美食节目的创新之路是在不断追求创意和创新的同时,注重加强文化层面的表现和传递,以情感为表达手段,真实生
动地展示中国独特的饮食文化。

浅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之处

浅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之处

浅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之处摘要: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自播出以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收视率甚至超过了同时段热播的影视剧,成为中外业界和广大受众关注的焦点。

而《舌尖上的中国》的走红绝非偶然,它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中国电视纪录片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因此,《舌尖上的中国》的创新正是对中国电视纪录片传统模式的一种突破和创新。

本文分析了这步纪录片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首先是美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其次是平民化理念与生活化场景的衔接;最后是故事化模式与温情元素结合。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成功由央视纪录频道制作的7集高清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A Bite of China)自2012年5月在央视首播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收视率甚至超过了同时段热播的影视剧,成为中外业界和广大受众关注的焦点。

2012年,央视纪录频道完成自制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首秀,该片首轮播出的平均收视率达到0.5%,第4集《时间的味道》收视最高,达到0.55%,这个成绩已经和BBC纪录片所能达到的收视率差不多,并超过了所有同时段的电视剧收视率。

虽然没有超过《故宫》播出时的0.6%,考虑到国内电视媒体竞争的激烈程度和收视群体的不断分流,由“舌尖”引起的市场连锁效应已足以令人侧目。

在“2012年第49届法国春季戛纳电视节”期间,法国纪录片公司的卡特琳娜女士看完《舌尖上的中国》的片花后表示:片子精彩,质量很高,具备世界水平,她有意购买。

该片有望实现央视纪录片海外销售市场的历史性突破,海外单集销价也很可能打破《故宫》保持的单集5到6万美元中国纪录片交易纪录。

有网友在一篇博客中这样讲到自己的观后感受:“七集看下来,感触最深的并不是某个地区某道菜品,而是中国人民勤劳朴实的性格和坚韧乐观的智慧。

《舌尖上的中国》其实是想通过饮食这种人人都有感触体会、人人都有的说的题材,来窥探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劳作方式和处事态度。

它并不是一部介绍美食的片子,也不是一部宣传地方特色的噱头,而是一种至纯至朴的精神。

人文类纪录片中镜头的组接技巧——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人文类纪录片中镜头的组接技巧——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引言 (1)1人文类纪录片的镜头组接技巧综述 (3)1.1纪录片的界定 (3)1.2人文纪录片的含义及特征 (3)2纪录片的镜头组接 (5)2.1纪录片镜头组接的要求 (5)2.2纪录片镜头组接的要求 (5)2.3镜头组接的意义及影响 (7)3《舌尖上的中国》镜头组接技巧 (8)3.1《舌尖上的中国》镜头组接技巧整体概况 (8)3.2镜头组接的逻辑性:以故事的形式组接镜头 (8)3.3镜头组接中的动与静 (10)3.4镜头组接中空白镜头的作用 (11)4《舌尖上的中国》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13)4.1交叉蒙太奇的运用 (13)4.2交叉蒙太奇:跨时间多地域拍摄镜头的运用 (14)结论 (16)参考文献 (18)致谢 (19)摘要纪录片的创作发展越来越快,文艺类纪录片脱颖而出,与普通纪录片不同的是文艺类纪录片在纪实的基础上,通过情景再现、现场模拟等手段还原事件当时的景象。

既然是故事的情景再现那么镜头的组接手段在其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用怎样的镜头组接方式才能更好的将观众带入再现的故事中,本文将以近年来热映的文艺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浅析其中的镜头组接技巧。

本文中论述的主要问题,首先从纪录片方向来看,对纪录片含义的界定,人文类纪录片与纪录片的区别,其次从镜头组接的方式上来看,镜头的组接规律与组接技巧分别是什么。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与其他纪录片镜头组接手法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哪,以影片中实际运用的组接手段进行详细的分析。

为什么《舌尖上的中国》可以获得如此高的收视率。

本文的论述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以纪录片的概况为主,将从两个方面对纪录片进行解析,首先是对纪录片的界定,什么样的纪录片才被称为人文类纪录片,纪录片中镜头组接技巧的应用。

第二部分将对于镜头的组接规律及组接手段技巧进行详细的分析,镜头组接方式不同,能为纪录片带来怎样的叙事效果,第三部分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主要分析对象分析镜头组接技巧,首先以《舌尖上的中国》中的具体镜头组接方式分析镜头组接的应用。

饮食文化类纪录片的叙事特征——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饮食文化类纪录片的叙事特征——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来 对 电 视新 闻制作 进 行有 效 创新 , 要做 到 以下两 点 : 是 电视 新 闻采 写 的直播 模 式 ,直 播模 式 能 够 生 动 形 象 地反 映新 闻事 件 的真 实 性 和不 可 预测 性 ,能够

让 观 众第 一 时 间获 知 新 闻事 实 的进 展 。能 够 对 观 众 产 生 一定 的感染 力 和 影 响力 ;二是 实 现 电视 新 闻 信 息 播 出 的滚 动 式 , 从 不 同角 度 、 不同视角 、 不 同层 面
有创 新 就 没有 活 力 。电视新 闻要追 求 更 高 的新 闻价 值, 赢得最大化的效益 , 实现快速发展 , 就需 要 不 断 创新 , 只有 创 新 , 电视新 闻才能 满 足观 众 不断 增加 的 精神需 求 。因此 , 电视 新 闻的创新 是 新世纪 电视 新 闻 传播 发 展 壮 大 的必 由之 路 ,也 符合 广 大 观众 对 于社
然后转到浙江的冬笋广西柳州的酸笋云南大理的诺邓盐与诺邓火腿湖北的莲藕吉林查干湖上的冬季捕鱼如果在中国地图上来看的话我们不难发现其在地域上存在极大的跳跃但细细一想节目的叙述是存在内在关联的虽然讲述的是不同地方的独特食材以及对于食材的制作方法但不同地方的中国人在从自然界获取食材时的观念是一致的那就是与自然和谐相处不竭泽而渔即猎杀不绝
《 舌 尖 上 的 中 国》 是 由中央 电视 台纪 录 片频 道 制 就 有 了“ 魂” . 片子 在 思 想 境 界 上 就 提 升 到 一 个 较 高 作, 在央视一套《 魅 力 中 国》 栏 目首 播 的一 部 大 型 饮 层 面 , 而不 再 仅 仅 是 技 巧 、 形 式 层 面 内容 的展 示 。 也 食文 化类 纪 录片 。这部 纪 录片 的播 出 , 在 国内观众 中 不 仅仅 局 限于简 单 的记 录。 引发 了收 视热 潮 , 同时也 受 到 专业 人 士 的关 注 , 并 在 《 舌 尖上 的 中国》 是一 部关 于饮食 文化 的纪录 片 , 定 时 间段 内设 置 了公众 议 题 .产 生 了较为 广 泛 的 但 与 以往 的饮食 节 目不 同 , 该部 纪 录片不 是具 体教 观 社会 影 响 。 众 如何 做 菜 的 . 而是 主要 以食 材 为基 点 , 表 现 中 国人 为 什么 一部 与 中 国饮 食 文化 相 关 的 纪 录片 会 产 如 何从 自己的生 存 环境 中获取 食 材并 与 周 围环 境保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叙事分析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叙事分析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叙事分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风靡全国的纪实性影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该片通过摄影镜头的记录,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各地的美食文化和人文特色。

本文将对《舌尖上的中国》的叙事方式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引发观众共鸣和情感上的独特魅力。

首先,片中使用了大量精心构图的食物特写镜头。

影片通过逼真细腻的近景镜头,将食物的颜色、质地、形状以及烹饪过程中的冒烟蒸腾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种视觉描绘不仅能够激发观众的味觉感受,更能够唤起对食物背后文化和记忆的共鸣。

例如片中展现的酱肉炒年糕,不仅有咸香的味道,还有家常菜的温暖和情感的附加值。

这种细腻而真实的呈现方式,使观众对食物产生了共鸣,进而引发一系列美食话题的讨论与分享。

其次,影片采用了纪实的叙事手法。

从影片开头开场的忙碌集市,到乡村里采摘时的欢快场景,再到厨师的灶台上熟练的手艺,片中通过真实的记录展现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迷人之处。

观众仿佛亲临其境,置身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感受到了纪录片的真实与魅力。

这种真实的叙事手法使观众能够深入了解中国的餐桌文化,领略到食物背后的辛勤和智慧,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时间的流转和生活的变迁。

第三,影片透过食物呈现不同地域的人文特色和民俗风情。

《舌尖上的中国》将不同的地方美食和食用文化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通过片中人物的生动解说,展示了食物背后的文化背景。

例如,山西的刀削面,不仅是一道美味佳肴,更是当地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四川的火锅,则彰显了川渝人民豪爽和热情的性格。

这种将食物和地域风情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丰富了影片的内涵,更加贴近观众的情感需求。

最后,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通过对食物文化的刻画,不仅展示了中国饮食的多样性,更传达了人们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影片给人以美味和享受的感觉,同时也引发了对人文思考和情感共鸣。

观众通过电影一窥中国各地的美食文化,不仅收获了知识和美食启发,更与人性的普遍需求和情感共鸣相结合,产生了情感共振和思考的效果。

浅谈纪录片的平民化趋势——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浅谈纪录片的平民化趋势——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对 人 和 食 材 的 关 系 的 微 妙 理 解 ,十 肖
几 个 方面 来探 讨 《 舌尖 上 的 中国 》
在 创 作 上 是 如 何 体 现 平 民 化 意识 的 。
然传 达 出几 千年 来 中 国人在 劳 动 中
所 产生 的 智 慧思考 以及 味觉 审 美 ,
二、从 平 民意识 出发 以 人物 故 事为叙述载体 《 舌尖上的中国 》之所 以获得成 作 体 现 了 一 个 纪 录 片 创 作 的理 念 , 功 是 因 为这部纪 录 片用 一 个个真 实 就 是 纪 录 片 的 平 民化 和 故 事 化 。 片 的故事 营造味道 ,以平民意识 出发 , 中有人物 、 有故事;有美食、有情怀 , 讲 述 老百 姓 身边 的故 事 ,赞 美普 通 用 真 诚 打 动 观 众 :片 中 也 有 地 域 特 劳 动者 的精神 来打 动 观 众。该 片 虽 色、民族特色 ,能够引起观众 共鸣 , 然 是 美 食 纪 录 片 , 但 是 所 谈 的 问 题 吃 正 是 这些特 色 使纪 录 片实 现 了平 民 并 不 仅 仅 是 “ ” ,通 过 美 食 代 表 化 的表 达 ,拥 有 了打 动 人 心 的 力量 。 人 物故 事 化 的讲 述 ,从 他们 身 上挖 平民化是一种 态度 掘 美 食 的 意 义 , 将 人 作 为 叙 事 的 载 体 , 记 录 中 国 多 个 地 域 饮食 习惯 , 在 纪录 片 “ 民化”的创作理念 , 平 可 以理 解 为 是 一 种 基 于 平 民 视 角 , 见识 中 国特 色食材 以及 与食物相 关、 具 有 观众 意识 ,创作 出让观 众喜 闻 构成 中 国美食特 有 气质 的 一 系列 元 乐 见 的 作 品 的 创 作 态 度 。 这 种 创 作 素、 了解 中华饮 食 文化 的精 致 和源 态度又体现在 :节 目题材 的选取上 , 远 流长 的同 时,把 更 多的镜 头 献给 要 从 老百 姓 的生 活视 角、 审 美趣 味 了创造 或发掘 这 些 美食 的人 ,截取 出发。 贴 近时 代、 贴 近社 会、贴 近 他 们 生 活 中的一 段 流程 ,摄 录、剪 生 活 ,贴 近 百 姓 , 反 映 老 百 姓 关 注 取 生 活原 貌 中有 意 义的精 彩 片段 , 的题 材 :节 目内容 的叙述 上 ,运用 真 实记 录 下创 作 这些 美食 的人 的精 清 拍摄 的高科 技 手段 ,文 案 的编 写 也 美 轮 美 奂 , 更 重 要 的 是 该 片 的 制

纪录片中的广告宣传现象浅析——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纪录片中的广告宣传现象浅析——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N E W S W O R L D l 广告在线
纪录 片 中的广告 宣传 现象 浅析
以 舌 尖上 的 中 国 为 例
。李 琳
【 摘
要】 舌 尖上的 中国》 是一部介绍 中国各 地美食 的纪录片, 但 它与传统 的美食 节 目不同 , 它是 以美食作 为媒介 , 从 而对美食
因为他 的非强制 性 , 自然 传播 。 这样 的广
更 能 告直接灌输 给受众 , 往往会产 生不 良的传 告 不 会 给受 众造 成 潜 在 的 心理 压 力 ,
1 6 6 2 0 1 3 年 第9 翔
蝴释
广告在线I N E W S W O R L D
被 大众所 接受 。 相反, 由于 某些 商业广 告
方式 , 新颖独特 的叙述方法对 中国大江南 北的美食进行 了介绍 , 与此 同时促使某些 食品销量大增 , 对食 品起 到了广告 的宣传 作用 。 据淘宝 数据 显示 : 安 徽特 产 “ 毛 豆
特的传播方式 为 《 舌尖上的 中国》 这部纪
录片赢得 了不少的观 众 , 同时 , 在潜移 默 化中产生 了广告的宣传 效果 。 广告 有广 义和狭义之分 , 广义广告包 括非 经济广告 和经 济广告 。 非经济广告指 不以盈利为 目的的广告 ,又称效 应广告 , 如政府行 政部门 、 社会事业单位乃至个人 的各种公告 、 启事 、 声明等 , 主要 目的是推
告 的强迫性和灌输性 , 这种传播方式不会 给受众心理造成潜在 的心理压力 和反感 , 也基本不会使受众产生抵触情绪 。 在这种 情 况下人们 往往会 很容 易接 受这 种无形
二、 对 《 舌 尖上 的中国》中广告 宣传
现 象 的 思 考 1 、 纪 录 片 中 的 广告 宣传 方 式 对 现 代

我国纪录片的亲民路线——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我国纪录片的亲民路线——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该摆正 的是制作者 自身的心态 。 2 严谨安排 纪录片结构, 、 注重故事性 希拉 ・ 柯伦 ・ 伯纳德 曾在 《 录片也 纪
过对 《 舌尖上 的中国 》 的成功 因素进行分 析, 并探讨纪 录片向亲民路线发展 的可行 性。 纪录片的内容或是制作 手段 如果向更 贴近受众心理的方向转变 , 用更能迎合受 众 口味的方式进行内容的加工 , 录片的 纪
了中国纪录 片 目前发展 的瓶颈 。 回归本
源 , 国 纪 录 片 想 要 扩 展 受 众 群 , 先 应 中 首
会上引起 了一定 的关 注 , 却并 没有 像 《 舌 尖 1 中 》 一 样在各类媒介 上引起 高 . 的
度 讨论
数, 由此可见 , 饮食 文化类纪 录 片在 纪录
片的未来 市场 中 ,还有很深 的挖 掘空 间。 《 舌尖 上的中国》 的导演 陈晓卿也表示 , 《 舌尖上 的中国》 将会在年底开始拍摄第
内掀 起 了一 阵广泛 的 “ 美食潮 ”, 甚至被 网友诙谐 地打趣 为 “ 吃货必 看”, 的落 它 幕并没有使这一热潮衰退 , 随之涌现出来
的是 更 多 以 “ 尖 上的 … … ” 为标 题 的 舌 “ 尖 上 ”现 象 。 舌

事实上 ,作 为美食类 的纪 录片 , 舌 《 尖上 的中国 》并非先 例 , 在此 之前 , 同 不 国家 、 不同类型的饮食文化纪录片不在少
功 了一 半 。
引起 受众 的共 鸣 , 但对于一部需要够得 上 精 良标 准的纪 录片来说 。是 远远不够 的。 如《 面条之路 》 这部纪 录片 , 它是 由著名 的华裔美 食家覃 荣辉引领 观众进 行的 一
场 对 于 面食 历 史 发 展 的追 溯 之 旅 , 在 社 也

平民化视角浅谈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平民化视角浅谈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以说是 中国纪录片的一次 巨大的成功。电视 关食纪录片 《舌尖上的 中国》以关食为切入点,以众多人物故事为
叙述载体 ,通过平 民化独特视角,以情动人,带给我们关食饕餮的同时,又给观众展现 了普通劳动者的生活的艰辛
与 智慧 。 由 《舌 尖上 的 中 国 》的 成功 可见 电视 纪 录片 平 民化 意识 的发 展 已经 成为 一种新 的趋 势 。
第 5卷 第 l5期 2014年 11月
新 闻研 究导 刊
Joum ̄of News Research
V01.5 NO.15 November 2014
平 民化视 角浅谈纪录片 《舌尖上 的中国 》
梁 鑫 张 志 强
(甘肃政 法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 :《舌 尖上 的 中国 》在 央视 综合频 道 首播 ,引起 全 国 范围 内的强 烈反 响 ,甚 至掀起 了一股 “美食 热”,可
该 片 的成 功 不仅 是 运 用 了高 清拍 摄 的高科 技 手 段 ,文 案 的编写也美轮美奂 ,更重要的是该片的制作体现 了一个 纪 录片创 作的理 念,就是 纪录片的平 民化视 角来选 题 、纪 录、制作。片中有人物 、有故事 ;有美食 、有情怀 ,用真诚打 动 观众 ;片 中也 有地 域特 色 、民族 特色 ,能够 引起 观众 共 鸣 , 正 是 这 些 特 色使 纪 录 片实 现 了平 民化 的表 达 ,拥 有 了 打动 人 心 的力 量 。
纪 录 片 《舌 尖 上 的 中 国 》选 取 中 国美 食 作 为题 材 ,中 国人 历 来讲 究 “民以食 为天 ”,选 取 这样 看似 简单 但 又无 比 重 要 的 主题 ,是 央视 纪 录 片创 作 者 们 和纪 录 片 频道 的一 次 极具 战 略意 义 的积极 尝 试 。人类 学 家 、美 国科学 院院 士 、哈 佛 大学 教授 张光 直 曾断 言 :“达 到一个 文化 核 心 的最佳 途 径 之一 ,就是 通 过它 的肚 子 。”著名 美籍 历史 学 家孙 隆基 教授 在其代表作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中 ,将 以 “吃”、“口 腔化”为突出特征的 “身体化生存”视为中国文化最重要 、 最坚 固 的深 层 结构 之 一 。 可 以说 ,《舌 尖 上 的 中 国 》选题 展现 的独 具 魅力 的文 化 特色 是一 个 国家 多 民族对 于各 地美 食 的文 化 记忆 ,展 现 了美食 与 中国 人 、与 中 国家庭 、与 中国 社会 和谐 共 生 、互 为依 托 的密切 关 系 ,该 片是对 央 视之 前 大

浅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浅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浅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专业:12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01班学号:2012100316姓名:聂依华纪录片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融合思想性、艺术性、纪实性于一体,具有展示现实、传递观念、传承文化、提升审美等功能。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后,却令人眼前一亮。

这部原创大片自2012年5月14日十点半开播,连续七天播出。

首轮播出的平均收视率达到0.5%,而第四集《时间的味道》收视最高,达到0.55%,这个成绩已经达到与BBC纪录片所能达到的收视率,并超过了所有同时段的电视剧收视率。

引发公众对纪录片的强烈兴趣,由“舌尖”引发公众对美食、民俗、文化认同等方面的探讨。

之所以引发公众对此纪录片的热烈反响,笔者将从纪录片的制作精良、平民理念、社会文化认同以及商业化运作四个层面对其进行审视与思考,以期对当今的纪录片创作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和启示。

一、纪录片制作精良,中国艺术审美的独特情怀《舌尖上的中国》制作精良,首先是人员的投入,该纪录片由美食家蔡澜、沈宏非两位专业人士担任顾问,动用前期调研员3人,导演就有8人,15位摄影师拍摄,并由3为剪辑师剪辑完成。

另外,该摄制组跨越我国国内自北向南的60个地区,涵盖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70个拍摄地,基本展现我国地大物博的资源,风情迥异的饮食文化。

整个纪录片共七集,分别以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7个主题,讲述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饮食习惯与文化传承。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国内首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在摄影方式上采用微距摄影。

摄像机在近距离的拍摄,为观众呈现食材本身的纹理构造,这样天然的图案都因此表现得非常唯美。

《舌尖上的中国》的宣传海报即是明显的例证,美丽的山水风光,远山近水与轻舟,其实是筷子与肉的微观特写。

该片通过这种新颖的拍摄手法让人们从这个独特的角度,发现了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

艺术的本质在于展现生命力,人的审美情趣则从人的本性上要求艺术回归本真,表达出人们的某些共同情感历程。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电影化——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电影化——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电影化——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目录引言 (1)第1章电视纪录片发展概述 (3)1.1我国电视纪录片发展历程 (3)1.2我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现状 (4)1.3我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的又一高峰——《舌尖上的中国》 (5) 1.3.1《舌尖上的中国》创作背景 (6)1.3.2《舌尖上的中国》制作团队简介 (7)第2章《舌尖上的中国》电影化艺术特色分析 (10)2.1电影化的视听符号 (10)2.1.1用电影化镜头传递画面语言 (10)2.1.2细节描写传递人文精神 (14)2.1.3暖色调色彩丰满画面语言 (15)2.1.4画外音与解说词完美阐释乡愁 (16)2.1.5片段式音乐与画面水乳交融 (18)2.2《舌尖上的中国》的蒙太奇表现手法 (20)2.2.1《舌尖上的中国》叙事蒙太奇分析 (21)2.2.2《舌尖上的中国》表现蒙太奇分析 (23)2.3美味背后的乡愁与深思 (24)第3章《舌尖上的中国》国际化传播营销 (27)3.1高质量的纪录片制作和人文关怀迎合了受众审美需求 (27) 3.1.1传输器材和接收器材的改进提高了大众审美需求 (27)3.1.2通过“舌尖”感召受众的归属感 (27)3.2国际化营销传播 (28)3.2.1多平台多渠道国内营销 (29)3.2.2通过参加国际电影节进行国际营销 (30)III第4章从《舌尖上的中国》看中国电视纪录片的问题和发展方向(32)4.1《舌尖上的中国》满载盛誉之下的思考 (32)4.2挖掘本土文化,主题多元化 (32)4.3专业化制作,打造精品电视纪录片 (33)4.4国际化市场营销,走市场化道路 (34)4.4.1国际化市场营销 (34)4.4.2推广、传播、播放媒体多样化 (35)结语 (36)参考文献 (37)致谢 (38)IV引言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但是电视纪录片的质量参差不齐,并且在大众的传播过程中没有突破“精英的文化”这一现象,但是《舌尖上的中国》自第一季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就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刷新了电视纪录片首播的收视成绩,也呈现出了我国电视纪录片制作的高标准、高水平,其所呈现出来的精致的画面语言和听觉符号以及它巧妙地叙事结构都可以与电影相媲美,使其成为电视纪录片中的经典之作,引领中国电视纪录片向更精致、更具有吸引力的电影化方向发展,对于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舌尖上的中国作品分析

舌尖上的中国作品分析

舌尖上的中国作品分析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国的热播引起了全国人民对“吃”这个词的连锁反应--关于美食关于中国文化关于吃的历史引起了大家的广泛讨论由这部纪录片引发的”;舌尖体”也在网络上流行起来。

这部纪录片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美妙绝伦的视觉饕餮盛宴的同时也唤起了观众和我一种对中国文化的崇敬之情。

在这个片段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过七旬的鱼把头在严寒中起早贪黑的张网打鱼并在除夕夜当晚与家中大厨一起为全家奉上了一桌美味的全鱼宴也为观看纪录片的观众送上了一次绝美的视觉享受。

这部记录片的结构是传统的绘圆法结构即纪录片的主题就是一个圆心以这个主题为圆心不断地向外扩充内容。

这一集的主题是“自然的馈赠”整集片子的画面内容都围绕着”;馈赠”二字展开片中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带给我们丰富的物产--莲藕东北的大鱼以及海鱼等等。

所有的内容都围绕在主题这个圆心的周围将主题不断地扩展和充实。

随着记录片艺术的不断改革进步现在的纪录片不再仅仅追求对一个完整事件的全称跟踪记录而是在创作过程中追求纪录片主题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命运化即纪录片的主题通过一个完整的故事去呈现而在故事中要突出一个主要的人物和他的命运发展。

在渔船的船长带领着他的船员们出海捕鱼的那个片段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重担在身的船长他一个人的决定掌握了周围所有人的命运他的决定就决定了能不能捕到鱼。

在这一部分中导演将人物命运化刻画的非常的好。

第一次打捞捞起的渔网中竟然没有鱼而是只有几只水母这也就宣告了这次捕鱼的失败。

在这里捕鱼失败是导演有意再造的一个喜剧性场景其目的就是为了无限的放船长在捕鱼失败后的焦虑和迷茫从而增强影片的戏剧性。

从这一个事件中就将人物的命运感体现了出来为观众留下了悬念和遐想的空间。

导演对于人物命运感的成功塑造也给观众留下了想像的空间让观众在看美味食物的同时也参与到片中人物的命运中去。

导演有意的在片中加入一些“波折”看似与食物本身无关但却是一种深深的情感融入到食物中去。

在片中导演对于人物的刻画也比较细致入微。

电视纪录片的叙述者角色探析———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电视纪录片的叙述者角色探析———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随着人们对电视纪录片关注度的增加,电视纪录片已经逐渐成为电视领域的一种重要叙事文本。

纪录片的叙述者作为叙述主体,主宰着纪录片叙述内容,对纪录片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在具体的纪录片文本中讨论叙述者的角色类型及其变化。

一、“叙述世界”中的叙述者及其变项1、“叙述世界”叙述者“基本的原型是一个大声说话的人”,①作为故事之外的讲述者,会与故事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

在特定的文本中,叙述者也可能成为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又不可避免地会与故事产生某种联系。

莎拉·考兹洛夫将叙述理论运用到电视叙述领域,进一步分析了叙述者与他/她的故事之间的关系,以及叙述者与那个故事世界之间关系的问题,以此构成了电视领域的“叙述世界”。

②2、“叙述世界”中的六个变项“叙述世界”中的叙述者,根据他/她与故事关系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角色类型。

叙述者的角色特征由叙述世界中的多个变项决定,其中最重要的六项分别为:1、叙述者可以是他们所讲述故事中的人物;2、叙述者是置身于故事之外的;3、叙述者讲述的是整个故事抑或是被套嵌在大故事架构内的小故事;4、叙述者对于故事的时间和空间与讲述的时间、空间之间的距离把握度;5、叙述者在透明度、反讽、自我意识中表现出的程度;6、叙述者的可靠程度以及叙述者的全知全能程度。

③由此可知,不同文本中的叙述者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叙述世界中六个变项中的第一、二项决定了叙述者在叙述文本中的空间位置,第三、四项决定了叙述者对故事塑造的结构和形态,第五、六两项决定了叙述者的叙述视角和可靠程度。

在电视纪录片中,只有将所有的变项运用到具体叙述情景中分析,才能把握叙述者在其中的位置及其角色特征。

二、《舌尖上的中国》及其叙述者2012年5月《舌尖上的中国》(下文中简称《舌尖》)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魅力纪录”栏目和纪录频道播出,作为一档不仅记录美食,更关乎文化传扬的纪录片,取得了良好的收视反响,获得了成功。

《舌尖》的成功与叙述者的叙事策略、写实风格与真挚的情感表达密不可分。

浅谈纪录片的平民化趋势——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浅谈纪录片的平民化趋势——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浅谈纪录片的平民化趋势——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摘要]电视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美食为切入点,以众多人物故事为叙述载体,通过平民化的叙述方式,以情动人,带给我们美食饕餮的同时,又给观众展现了普通劳动者的生活的艰辛与智慧。

由《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可见电视纪录片平民化意识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纪实风格。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平民化XX年5月,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于中央电视台一套综合频道《魅力纪录》时间播出,该片为央视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全篇共分为7集。

以“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等7个主题讲述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饮食习惯,展现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

该片的播出不仅引起了收视狂潮,同时也在微博等网络上引起热议,该片的成功不仅仅是运用了高清拍摄的高科技手段,文案的编写也美轮美奂,更重要的是该片的制作体现了一个纪录片创作的理念,就是纪录片的平民化和故事化。

片中有人物、有故事;有美食、有情怀,用真诚打动观众;片中也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能够引起观众共鸣,正是这些特色使纪录片实现了平民化的表达,拥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一、平民化是一种态度纪录片“平民化”的创作理念,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基于平民视角,具有观众意识,创作出让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的创作态度。

这种创作态度又体现在:节目题材的选取上,要从老百姓的生活视角、审美趣味出发。

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反映老百姓关注的题材;节目内容的叙述上,运用故事化的表达方式,使观众唤起心理认同和感情共鸣;从审美效果上说,“平民化”追求自然和本色,记录普通人群最朴实最自然的生活实况;除此以外,纪录片平民化创作趋势最重要的意义还在于通过刻画日常生活空间背后隐藏的深刻的真实,挖掘日常生活空间背后蕴涵的普遍的人性。

下面我们也将从这几个方面来探讨《舌尖上的中国》在创作上是如何体现平民化意识的。

二、从平民意识出发以人物故事为叙述载体《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这部纪录片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营造味道,以平民意识出发,讲述老百姓身边的故事,赞美普通劳动者的精神来打动观众。

电视纪录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价值探析——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电视纪录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价值探析——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电视纪录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价值探析——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课本知识的局限性和滞后性更加明显,高中地理教学已进入多媒体教学时代,地理教师重视多媒体教学资源已经形成共识,尤其是由声音、影像、画面和文字等元素组成的地理视频资源能真切地展现自然风光、人文环境等各类地理现象,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将“有趣、有用、生活化”的地理视频信息融入地理教学中,使学生感觉到地理就在身边,地理是鲜活、有趣的,这不仅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同时也符合传播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跨越中国天南海北的地域观,具体描述神州大地的美食文化,并彰显美食文化背后的海洋、山岳、森林、平原、荒漠等自然风光,揭示美食文化中渗透的各形各色的生产生活习惯、民俗风情、民族文化和古老的农耕文化等中国文化及其演化历程,同时,又是能帮助学生丰富地理学科知识、拓展地理视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地理素养、树立正确人地观的良好素材。

本文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从区域与区域差异、农业生产活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可持续发展等角度探析《舌尖上的中国》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前景和教学参考价值。

一、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拓展地理视野、激发学习热情随着影视传播技术的发展,视频资源对身心处在巨变时期的青少年所产生的影响越发明显,仅仅依靠现有的教材资源、教师语言或者少量图片的地理课堂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实课堂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或唤醒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地理素养已迫在眉睫。

在中图版必修三第一章的第一节“区域与区域差异”中,主要的教学重点是比较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特征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材中只提供了有关三大自然区的文字资料和几张图片,要求学生完成三大自然区地理特征表。

因为本节内容没有难点,大多数教师往往采用的是阅读教材,引导学生完成填表,致使教学枯燥无味,无法拓展学生的视野,更无法激发学习热情。

中国电视媒体发展与本土文化的结合—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中国电视媒体发展与本土文化的结合—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中国电视媒体发展与本土文化的结合—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摘要:2012年的五月,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犹如电视荧幕上的一匹黑马受到中华儿女们的极力热捧,引发了新一轮的观片热潮。

这部满怀情感,文化底蕴的纪录片不仅向观众介绍了中华的各色美食,更向观众传递出浓浓的思乡之情,怀旧之感。

无论是技术上还是思想上它都不愧是一部极其成功的纪录片。

笔者通过分析其内容与形式,来分析其走红的原因:以本土文化为着眼点,从而为中国电视媒体的发展作借鉴。

关键词:本土文化;电视媒体;发展《舌尖上的中国》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生活中的人物、故事将中国各个地方的特色美食串联起来。

节目不单单是引导我们走进厨房,走向餐桌,享受美食,还让我们回归自然,欣赏各个地方的地理环境,深刻体会到“民以食为天”这个极具中国特色的观念。

在整个节目制作过程中,浓厚的亲情乡土气息和爱国情节贯穿始终,打动了世界各地的中华儿女,可以说是“舌尖上的乡愁”。

1 一炮走红的原因1.1 材料贴近生活又高于生活——从生活美食上升为文化认同感根据一项关于中国纪录片存在的问题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受访者认为纪录片题材单一,并且一味追求宏大叙事或猎奇边缘化生存,远离大众生活,还有些人认为精英化倾向严重,过于高高在上。

可见一部好的纪录片对题材内容的要求很高,离观众太远会让人觉得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太近了又会显得过俗、意义不深刻。

《舌尖上的中国》以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气息打破一般纪录片令人望而生畏的感觉,展现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食物不为人知的一面,每一集都深入百姓生活,覆盖不同的地域,更加引发人们对“家”的热爱。

他抓住大众的品味,通过普通人的日常美食切入,不仅让唾液受到刺激,也让心灵得到温暖,凝聚起华夏的文化认同。

它讲述的不仅仅是美食,还是文化传承,人在向自然所取食物的同时还要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比如在第一集中讲述吉林人们捕鱼的时候用大洞的鱼网,都是为了刻意地让小鱼得以逃生,还有捕鱼前的祭祀活动等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度, 开 拓 市 场 。两 季 《 舌 尖 上 的 中 国》 为 纪 录 片 走 向大 众 化 、市 场 化 提 供 了 有
益 的借 鉴 。 比如 :
《 舌 尖 》 选 取 的是 平 民化 的 大 题 材 。《 舌尖》 围 绕 着美 食 做 文 章 , 有 着 浓
郁 的 生 活 气 息 和 乡 恋 乡 愁 ,不 同 于 那 种 历 史 感 很 强 的 严 肃 的 宏 大 叙 事 。 同 时. 这一 题材 又很 大 , 不仅“ 民 以 食 为
段 大 众 化 的 辉 煌 时期 .那 时 候 纪 录 片
可 以同 电视剧 “ 掰掰 手腕 ” , 占据 了 电 视 台 的 一 些 黄 金 时段 。 后 来 纪 录 片 陷 入 了低 谷 。新 世 纪 以来 , 纪 录 片一 直在 “ 爬坡” .期 间 也 有 一 些 有 广 泛 社 会 影 响 力 和 美 誉 度 的 作 品 出现 ,还 有 一 些 纪 录 片 频 道 开 播 ,巩 固 了纪 录 片 的小
大 一 一做 到 了 大 气 接 地 气 — — 这 在 过
去 二十 多年纪 录 片发 展 的历程 中 , 并
不 多 见
实频 道 的纪录 片创 作 可谓风 生水 起 , 涌 现 出一 批 人 文 类 、 社会类 、 自然 及 环
据《 中 国纪 录 片 公 众 形 象 调 查 》 指
《 舌尖》 采 用 了 类 碎 片化 的叙 事 方
台: 而 央 视 纪 录频 道 则 抓 住 机 遇 , 联 合
跃 的、 开放 的 . 而 不是 完 整 的线 性 结 构 ;
Hale Waihona Puke 娱 乐 节 目相 比 ,普 通 观 众 对 纪 录 片 的
认知程度还有待提高 . 4 8 % 的公 众 不 知
道 纪 录 片为 何 物 . 2 8 %的公 众 近半 年 内
它 保 留 了题 材 本 身 的 主 要 看 点 . 同时 规 避 了复 合 故 事 那 种 高 难 度 的 多 线 推 进 、
式 , 既非 “ 跟着感觉走 ” , 又 跟 纪 录 片 的 “ 故 事化 创 作 ” 有所不 同, 它 更 多 地 去 凸
境 类 纪 录 片 佳 作 ,而 且 实 现 了 制 播 分 离 ,在 北 京 和 上 海 都 有 很 多 民 间 纪 录 片公 司 、 影视 公司与之合 作 , 但 在 多 数 省、 地 市 级 电视 台 , 纪 录 片创 作 还 远 不
传 播 技 巧
Co mmu n i c a t i o n
纪录 片大众化探析
— —
以《 舌 尖上的 中国》 为例
今 年上 半年 , 《 舌尖 上 的中 国》 第
独 立 纪 录 片 是 纪 录 片 创 作 的 一 股 重 要 力 量 ,也 是 纪 录 片 的 一 道 独 特 风 景. 它 往 往 能 给 观众 提 供 看 问题 的不 同
度 比较 可 观 .但 这 几 年 随 着 摄 影 工 具 的普 及 , 这 股 力 量 反 而 弱下 去 了 , 现 在 已很 少 有 人 再 去 拍 纪 录 片 : 即 便 在 网 络 上 ,一 些 原 创 的 纪 实 影 像 也 越 来 越 表 面 化 和 娱 乐 化 .缺 少 纪 录 片 应 有 的 深 度 和 思 考
天” . 而且 以“ 舌尖 ” 为 支点 , 承 载 的 是
众化 阵地 , 但 距 离 纪 录 片 走 出低 谷 , 还
差那么一股劲儿 、 一 口气 儿 。
大 学 生 群 体 是 纪 录 片 创 作 的后 备 力 量 ,但 这 个 群 体 至 今 没 有 发 挥 出 太
大的影响力 。 目前 , 他 们 的 创 作 视 野 还 比较 狭 小 .选 取 的 题 材 也 是 老 少 边 穷
如人意 , 甚 至 没有 专 门 的创 作 力 量 。 去年 , 国 家新 闻 出版 广 电 总 局 下 发
出, 在 纪 录片《 舌尖 上 的 中国》 第 一 季
播 出后 , 他 们 在北 京 、 上 海 和 广 州 三 地 进行 居民调查发现 : 与新 闻 、 电 视 剧 和
显 典 型 的 情 节 和 细 节 , 而 不 是 大 的 故 事 ,其 结 构 更 多 的是 点状 辐 射 式 的 、 跳
交 叉 剪接 和 “ 烧脑 ” . 并且大大地增加 了
《 关于做 好 2 0 1 4年 电 视 上 星 综 合 频 道 节 目编 排 和 备 案 工 作 的通 知》 ,要 求 卫
视 每天 播 出 3 0分 钟 纪 录片 ,没 有 创 作 力 量 的 电视 台 . 则 沦 为 纪 录 片 播 出 的 平
居多 , 没有切入社会主流 。 3、 大 众 对 纪 录 片认 识 需提 高
纪 录片 存在 的 问题
1 、 官 方 创作 实 力 两极 分化 最近几年 , 央 视纪录频 道 、 上 海 纪
“ 中 国” 。所 以 , 《 舌尖》 在 大题 材 里 具有
平 民 色 彩 . 在 平 民 题 材 里 又 不 失 宏
◎ 史兴 庆
些 纪 录 片 在 完 成 播 出 之 后 , 就 被 收 入 磁 带 库 。”
二季播 出 , 相 比 于第 一 季 , 第 二 季 引 起 的社会关 注更为广泛 , 《 舌 尖 》 系 列 也
有 望 成 为 纪 录 片 走 出 低 谷 、 大 众 化 归 来的拐点。 上 世 纪 九 十 年 代 ,纪 录 片 有 过 一
视 角 ,揭示 生 活 表 象 下 被 遮 蔽 的 部 分 。
国 内 的独 立 纪 录 片 创 作 一 直 没 有 停 滞
纪 录 片的 大众化 之 路
纪 录片要 想解 决存 在 的 问题 , 走 出低 谷 ,需 走 向 大 众 ,提 高 商 品 化 程
但 无 论作 品还 是 创 作 者 . 其 影 响力 越 来 越弱 , 越 来 越 局 限 于小 众 化 传 播 。 民间 纪 录 片 爱 好 者 的 D V创 作 , 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