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心理契约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 精品

合集下载

基于心理契约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思考

基于心理契约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思考
中 图分 类号 : 6 7 G4 文 献标 识码 : A
随着我 国高等教育 的大 发展 , 高校 “ 卖方市 场” 的优 势逐渐被弱化 , 学生 主体意识增强 , 双方 建立在平 等基 础 上 的交 流与 对 话 也 日益 增 多 , 心 理 契 约 ” 题 逐 渐 浮 现 “ 问 出来 。而原有的管理模式 与方 法已经不 能完全适应新 形 势 发展 的需要 , 这无疑是对高校学生管理 的挑 战与促进 。 如何更好 的加强和改进 高校 学生管 理 , 如何找 到一个 高 校学生管理创新 的切人 点 , 使得 高校学生 管理 能够适 应 学生 、 时代 、 校 的 变 化 和 要求 ?这 是 学 生 教 育 管 理 者 不 学

应遵守的校规校纪 。但 是 , 教育 的高速发 展和学 生成长 特点的急剧变化 , 使学 校 的刚性制 度逐渐 与频频 出现 的 各种新 情况、 新问题脱节甚至不相适 应 , 以继续处理学 难 生和学 校之间的各种新关 系。因此 , 高校应通过 了解 、 沟
通并进 一步满足学生合理期 望 , 使学 生在价 值观 念和发 展 目标 上与学校形成共识 , 建 出有 效 的学 校与 学生之 构 间的心理契约 , 促进学校 、 学生之 间的和谐发展 。 2 深化 “ . 以人 为本 ” 教育宗 旨的需要 。
基 于 心理 契约 的学 生教 育 管理 模 式 思 考
樊 立 三 隋 鹏
摘 要: 随着 高等教 育的迅 速发展 , 学生与 学校之 间关 系 日渐平等 , 为两个 平等主体 间的对话 互动活 成 动 , 关注人 、 “ 管理心” 成为教 育管理的重要 内容和手段 。通过运 用情感激励 、 建立沟通机 制、 建立操行 考评体 系、 创设 良好的心理契约环境等管理 手段 , 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 式 , 增强教育管理 实效。 关键词 : 心理 契约 ; 管理模式 ; 感激励 情

论心理契约视角下高校师生关系问题

论心理契约视角下高校师生关系问题
1 4
的教学水平和职业道德受到质疑 , 学生不尊重教师 的现象时有发生 , 师生交往频率低 的现象普遍存在
等等 。 ( ) 德水 平 下滑 , 一 师 重教 书 轻育 人 部 分 教 师还 存 在 道 德 水平 的 下滑 问题 , 能 够 不
个优美 、 有序、 便利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还应为 大学生与教师平等对话 、 交流思想提供 自由的空间,
的广 泛关 注 。这种 不 和 谐 的师生 关 系 , 重 地影 响 严
了高校的文化建设和长足发展。究其原因是师生之
间缺 乏 心 理 契 约 的 基 础 , 能 够 建 立 和 谐 的 师 生 不
关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心理 契约 的 内涵与 功能
心理契 约是 西方 组织行 为学 和人力 资源 管理 交 叉 的一 个研究 领 域 。心理 契约这 一概 念是 由美 国著
关系是学校中最重要、 最基本 的社会关系 , 是其他一 切关系的基础。良好 的师生关系是 满足教学需要、 协同教学活动、 实现教学 目 的基础和保证 , 标 是构建
和谐 校 园的缩 影 。然而 , 由于师 生 之 间没 有建 立 良
好的心理契约 , 出现了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 如教师
收稿 日期 :09 l 5 2 0—0 —O 作者简介 : 刘佳龙 (9 3 )男 , 18 一 , 吉林通榆人 。华南师范大学教科 院硕士研究生。
论 心理契约视角下高校师生关 系问题
刘佳 龙
( 南师 范大 学 教 科 院 , 东 广州 50 3 ) 华 广 161
摘 要: 师生关 系作为高校 内部最为重要的人际关 系之一 , 它的好坏直接影响 到教 学质量和 高校发 展前途 。本 文从心理 契

论心理契约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论心理契约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p l ia d c t n t e o c p f f x b e o i c l e u ai , c n e t o e il ma a e n s o t o h l n g me t i t t i s d n s o s i u n s , g lt te e d o td n s r n t e t c n co s e sr u a e h n e s f su e t a u e
Th l g t d n s I e l gc la d Poiia u a i n e Co l e S u e t ’ d o o ia n l c l Ed c t e t o
校对学生 的期待包括 良好的道德品质 、 成绩优异 、 有社会责 任感等 。心理契约从 满足学校与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为出 发点 , 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的一种创新 , 更是思政工
b h vo; o i l n te ce i ss m o h be t e e a irs t mp me t h rdt yt f t o jc v i e e e i
r q ie n s S rn t e e p s ie p b ii r m o e h n e e u r me t. te gh n t o i v u l t f h t c y o t n a c
sud n s s ns fi e iy n n e moi n l ommunc to , t e t e e o d nt ;e ha c e to a c t ia in
随着高校规模不断扩大 、社会对人才素质需求的不断提高 等一系列外部力量对高校的冲击 ,以及学生主体特点的变 化和学生的差异及其主观能动性 的不同 ,使得纯粹刚性管 理模式弊端 日渐显露 , 以适应现代 高等教育的要求 。柔性 难

论心理契约双向视角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

论心理契约双向视角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 : 心理 契约ຫໍສະໝຸດ ; 双向视 角; 高校教 育 ; 用 应
K e r :Ps c oo ia nr c;wo wa es e tv ; ih re u ain; p lc to y wo ds y h lgc lCo ta t t - y p rp cie hg e d c t o a pi ain
中圈 分 类 号 :4 G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6 4 1 (0 0)5 0 7 — 2 10 — 3 1 2 1 3 — 14 0
1 心理 契 约 理 论 概 述 为组 织 代 理人 的管 理 方在 心 心 理 契 约 (sc o g a w r o t c)理 论 的研 究 由来 已久 。 理 契 约 形 成 中 的作 用 。 在 此 pyhl i l okcnr t oc a 16 9 0年 美 国著 名管 理 心理 学 家 C r ryl hi A gr s s在其 { n es n ig 基 础 上 ,..atr n 等 人 U d ra dn t S Ms s S eo O gn a oa B hv r r i t nl eai )著作 中就 曾探讨 了一种隐性及非正式的企 主 张 实 质 上 存在 两 种 心理 契 a zi o 业 中 的 理 解 与 默 契 关 系 ,并 称 之 为 “ 理 工 作 契 约 ”1 16 心 1 9 2年 约 : 人 契约 和 非 个 人契 约 。 2 。 个 L v sn P c 等 人通 过研 究 支 持 了 C r ryi 发现 , 认 为 心 ei o ,r e n i hi Agr s s的 并 由此 便 产 生 了两 种 不 同 理 契 约 是 雇 主 与 雇 员 之 间 的相 互 期 待 ,其 在 很 大程 度 上 是 无 形 的 , 的 心 理 契 约 流 派 . 古 典 学 “ 与 R usa 。 R us u 1 5 e 9 并 处在 不 断 的 变 化 中口 1 后 , ..ce 。随 EHSh i 两 者研 究 的基 础 上 将 心 派 ” “ o seu学 派 ”前 者 图 1 心理契约建构模型( os a , 9 ) n在 理 契 约 定 义 为 :在 组 织 中 , 个 成 员 和 不 同 的 管理 者 , “ 每 以及 其 他 人 以英 国学 者 G etC n a 、 er t 为 代 表 ,从 双 向视 角 来研 究 心 u s o w v H ro 等 、 i 之间, 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没 有明文规定 的一整套期望。” 进一步 理 契 约 心理 契 约 理 解 为 “ 佣 双 方 对 交 换 关 系 中 彼 此 义 务 的 一 , 将 雇 明确 了心 理 契 约对 于 行 为和 动 机 的重 要 意 义 。 恩 的观 点 长 期 影 响 套 相 互 期 望 ”认 为 心 理 契 约 关 系 中存 在 两 个 主 体 ; 者 以 美 国学 者 施 , 后 了该 领 域 的 研 究 方 向 。 R usa . oisnMor o 人 为代 表, 从 员 工 的 单 一视 角考 察 o s u R bno 、 r sn等 e i 只 2 0世 纪 8 0年 代 , 于 企 业 竞 争 、 科 技 的 引入 和 对 利 润 的 追 组织 与 员 工 之 间 的 相 互 责 任 , 心 理 契 约 理 解 为 “ 工 单 方 关于 雇 由 高 将 员 逐, 导致雇佣 关系的性质 发生改变, 雇员忠诚度 明显降低 。于是 , 沉 员和组织之间交换协定 的个体信念” 认为心理 契约仅 有一个主体。 , 寂许 久 的心 理 契 约 问题 再 次 回到 人 们 的 视 野 , 且 其 被 证 实 是 对 文 可 以看 出 , 个 学 派 的 学 术 分歧 根 源于 对 心理 契 约 概 念 的界 定 存 在 并 两 本契约是有力补充、 对员工工作态度和行 为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最 差异 。 是 , 们 都 认 为 一般 来说 心理 契 约 具 有 以下 几 个 特 点 : 但 他 内隐 重 要 的研 究 是 组 织 行 为 学 家 R usa oseu对 心 理 契 约 概 念 的 重 新 界 性 、 主观性 、 非正式性、 互惠性 、 态性 、脆弱性。 动 定 : 在{ scooi l n m l dC nrc nOgnzt n) 她 Pyhlg a adI pi ot t i r i i s 中讲 c e as a ao 2 教 育 环境 中心 理 契 约 的功 能及 其 表 现 到, 心理 契 约 实 质 上 是 当事 者 的主 观 信 念 , 且 其 形 成 过 程 是 一 个 并 在 教 育 组 织 中 ,心 理 契 约 是 联 系个 体 与 组 织 的 心里 纽 带 和 桥 在 实践 中逐 步 建 构 的过 程 。 R usa 出 , oseu提 心理 契 约 是 对 于 雇 佣 双 梁 , 是提高个人和组织行为效率的最 有效方式之一。心理契约的 良 能使 个体 在 动 态 的条 件 下 与 组 织 保 持持 续联 系 , 个 人 发 将 方 相 互 责 任 与 义 务 的认 知 , 组 织 作 为契 约 的一 方 , 提 供 了 形 成 好 建 立 , 而 只 心理 契 约 的背 景 和 环境 , 织 本 身 并 不具 备 建构 心理 契 约 的认 知 加 展 融 合 到 教 育 的 组 织 环 节 中 ,从 而 形成 一 个 充 满 活 力 的 生 命 共 同 组 工 过程 。 R bno 、 ra 、 oseu在 此 基 础 上 进 一 步 提 出 心 理 契 体 , 进教 育 目标 的最 终 实 现 。 其 对 教 育 的促 进作 用 主要 表 现 在 以 o isn K at R usa z 促 约 是 个 体 雇 佣 关 系背 景 下 对 雇 佣 双 方 相 互 义 务 的一 种 理 解 或 有 关 下 几 个 方面 … . 信 念 。 这种 信 念 是 指 雇 员对 外显 和 内在 的雇 员 贡 献 ( 力 、 努 忠诚 等 ) 21保 持 高校 人 际 关 系 的平 稳 健 康 发展 ,增 强组 织 凝 聚 力 心 . 与 组织 诱 因 ( 酬 、 升 等 ) 间 的 交换 关 系 的承 诺 、 解 和感 知 。 报 晋 之 理 在 理 契 约客 观 存 在 于 人 际 交往 的 关 系 中。 育 中 的 心理 契 约 是 以社 会 教 它存 在 于 契 约 双 方 的 心 里 , 约 双 方 契 这 个 意 义上 , 心理 契 约 不 再 被 看作 是 双 方 同 意 或 默认 的结 果 , 此 , 情 感 交 换 为 基 础 的契 约 关 系

心理契约视角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心理契约视角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心理契约视角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摘要]文章将心理契约理论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研究高校专职思想政治辅导员与学生两个主体之间的心理契约关系,阐述了思政心理契约的定义、特征、构建方式和内容以及维护良好思政心理契约的对策。

[关键词]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契约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契约的界说心理契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霍桑实验,然而心理契约这一概念真正被引入管理学领域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

研究者使用这一概念是为了强调在员工和组织的关系中,除了正式的经济契约(体现在雇佣合同中)规定的内容之外,还存在着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这一期望构成了心理契约的内容,同样也是决定员工行为的重要因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契约同样存在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一些学者对于“心理契约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如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心理契约研究、高校师生相互期望与心理契约的演进与调控等。

但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两个主体——专职思政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契约研究较少。

结合多年工作实际,笔者赞同心理契约双向论学派基本观点,认为心理契约是当事人的期望未通过某种显然的形式直截了当地表达,但双方借助各种心理暗示的方式,相互感知、认可各自的某些期望,并形成的一套隐形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也就是有关双方经某种方式的“要约—承诺”暗示,各自的部分期望被对方默契认同的一套权利、义务关系的隐形协议。

据此,笔者定义专职思政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契约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持续交往互动中,彼此感知对方的期望并内化为对方所提供的责任。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无形的心理契约较之于有形的规章制度更能影响和决定学生的心理、行为和结果。

二、思政心理契约的特征作为心理契约的一种特殊形式,思政心理契约除具备心理契约的一般特征诸如主观性、动态性、非正式性等特点外,还具备自身的特征。

基于心理契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化探析

基于心理契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化探析
生 形 成 不 良的 心 理 观 念 和 行 为 习惯 。
参 与, 即心 理健 康 教育 内化 的程 度 受教
学 过 程 中学生 与学 生之 间 、 教 师与 学生 之 间 以及 学 生 与 学 校 之 间合 作 行 为 的
本 身对 心理健 康知 识和 行为 的渴望 以及
内部环 境的优化结果 。 1 . 采取 主动 情感 模 式 。 从 内在 需要
【 关 键词 】 心理契约 大学生
健 康 教 育 内化
心理
程 并不 是教 育主体 外部 灌 输 的过 程 , 而 是 大学生个 体 内化并 将其加 以实践 的过
程, 充 分发 挥 了大学生 的主 观能动性 , 是 大 学生 自我 教育 性 发挥 作用 的过 程 。因 此, 在大学生心理健 康教育 工作 中, 应 有
和外部 环境两个方面 , 建构优化大学生心 理健康 教育 内化模式 的可行性 方案。
( 一) 优 化 内部 环境 模 式。心理 契 约
并引导 个体 的行 为趋 向某一 特定 目 标,
用以满足 自身某 种需 要 的意愿 和特 殊心
的建构 是教育 者与受教 育者双 主体互 动 的结果 , 大学 生心理 健 康教 育 内化 的主 体 是大 学 生 自身 , 心理 健康 教育 内容真
学 校、 社会 等 外在 群体 因素 的制 约 和规
主体性 , 引导大 学生 自觉 主动 、 科 学地 进 美 国管理 心 理学 家施 恩 指 出, 心理 契 约是 个人将 有所 奉献 与组织 欲望 有所 获取 之 间 , 以及组 织 将 针对个人期 望 收 获 而有所 提 供 的一 种 配合。施 恩认 为 ,
的基 本 动力 。 动 机是 指 由特定 需要 引起

心理契约理论及其应用前景研究

心理契约理论及其应用前景研究

心理契约理论及其应用前景研究摘要: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心理契约的相关文献,指出了心理契约理论在概念、维度、违背等方面的争议,概述了心理契约理论近几年在各行业中的应用情况,并指出了心理契约理论未来可能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心理契约应用情况应用前景一、心理契约的概念心理契约最初是由组织行为学家Argyris(1960)年提出,他强调员工与组织的相互关系存在着一种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契约和相互期望。

Levinson(1962)年对心理契约的概念做了界定,他认为,心理契约是用来描述雇员与企业之间一种不成文的、内隐的契约或理解。

Kotter(1973)认为心理契约是存在于个体与其组织之间的一种内隐契约,它将双方关系中一方希望付出的代价以及从另一方得到的回报具体化。

20世纪90年代至今,关于狭义与广义的心理契约之争还在继续,但是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亦有学者提出不同于两派之间的观点,Jeffery A.和Thompson David W. Hart(2006)从纳米级的视角提出心理契约是社会契约论的一部分,人们在社会契约发展的过程中自然的形成了一种期望规范,当人们破坏了这种规范时,就会受到惩罚。

Wayne O’Donohue和Lindsay Nelson(2009)则提出,心理契约是一种道德行为准则。

他们的研究指出,雇佣双方以一种社会价值观和信念来维持一种契约,这种契约就是心理契约。

学者结合中国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对心理契约进行的新研究,拓宽了心理契约的概念。

陈加州等(2001)认为心理契约是雇佣双方主观心理约定,这种约定是雇佣双方对雇佣关系中彼此权利与义务的主观心理约定,约定的核心成份是雇佣双方内隐的不成文的相互责任。

李原、郭德俊(2002)在回顾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对心理契约概念作了系统的研究。

他们指出心理契约具有主观性、动态性特点,并强调心理契约与期望之间存在差异以及心理契约与组织承诺之间存在差异。

曹威麟(2007)则指出心理契约是一种隐性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协议,这种协议是当事人并未直接而明确地进行意思表达,但却通过各种心理暗示的方式,使双方相互感知并认可各自的期望,进而形成的一套隐性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心理契约”理论在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心理契约”理论在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1 . 心理 契约理论 的内涵
“ 心 理契约 ” 是美 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 恩( E . H.
S c h e i n ) 教授 提出的一个名词 。 他认 为 , 心理契约是“ 个
理 契约理论在研 究生教育 管理工作 中 的运 用具有特
殊 的意 义与价值 。
人将有所奉献 与组织 欲望有所获取之间 , 以及组织将 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提供的一种配合” 。
收稿 日期 : 2 0 1 2 — 1 0 — 2 1
基金项 目: 中国科学 院大学教育研究会立项课题“ 中国科学院博 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 2 O l 1 J Y 一 0 0 7 )
作者简介 : 马明霞( 1 9 8 0 一) , 女, 山 东泰安人 , 华 中科技大学教 育科 学研究院博士研 究生; 李 涓( 1 9 7 2 一) , 女, 天津宝坻人 , 中国科 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 究所人教处处长。
加强对管理各环节 的人性化思考 , 将为实现科学 的育 人理念 , 探索研究生教育中的共性规律发挥积极作用。


理 论框 架
心理契约 的构建 , 力求使我 国研究生教育过程更加人 性化 、 理性化 , 是 实现教育本真 回归的重要 途径 。 我 国
目前对心理契约 的研究还处在起步 阶段 , 因此研究心
与修订 。 第 三, 心理契约具有功能性 , 这是进 行心理 契 约管理 的基础 。 心理契约虽然不如经济契约那样具有 刚性 的外在约束效度 , 但其功能性极为明显 。 “ 心理 契约 ” 概念提 出之初 , 人们 对它的研究 主要 集 中在经济组织 的雇佣关系上。 随着人们对心理契约 的研究不 断深入 , 心理契约逐渐被应用到其他各个领 域 。在教育领域 , 心理契约是联系学校 、 教师 、 学生的 重要纽带 。从满足教育主体间 的心理需求 出发 , 通过

最新 心理契约理论的形成与应用进展-精品

最新 心理契约理论的形成与应用进展-精品

心理契约理论的形成与应用进展心理契约的内容因组织的性质不同而异,一般分为组织的责任义务和组织成员的责任义务两个方面,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心理契约理论形成的,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心理契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一)心理契约的概念提出与发展心理契约的概念最早由阿基里斯(Argyris)提出。

他在《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提出"心理工作契约"(Psychological Work Contract)概念来描述"员工与其工头之间的关系,以及对这种关系含而未宣的理解"〔1〕.之后,哈里·莱文森(Harry Levinson)等人经过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将心理契约定义为"未书面化的契约"(Unwritten Contract),主要描述未曾表述的、内在的组织和员工之间的相互期望的总和〔2〕.而Kotter将心理契约界定为个体与组织间的一种内隐契约,它将双方关系中一方期望另一方付出的内容和得到的内容具体化〔3〕.因此,心理契约实际上是双方对对方对应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的认知与期望的结合。

当双方感知到对方实际履行责任和义务与自己期望或原先对方的承诺相一致时心理契约形成,如果对方食言或因为某种原因未能实现其心理承诺,与原先双方的期望不一致或者差距太大时心理契约很难形成或破裂。

在组织管理中,并不是所有的期望都是心理契约的内容,而是能体现对方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并且对方也认可的期望才是心理契约的内容。

随着心理契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心理契约概念的把握越来越准确,对缔约双方的划分越来越精细,如组织和员工、员工和员工、员工和管理者等,因此究竟谁是"对应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的理解的主体"这个问题上出现了不同的见解和争论,导致了学派之争〔4〕.到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两个较有影响力的学派。

对"理解的主体"不同认定导致研究心理契约的视角不同。

心理契约视角下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实效性探析

心理契约视角下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实效性探析


当前大 学生 诚信 教 育现状
在 大学生诚信 教育上 , 大 多高校采 用单 向灌输 教育 , 比 如开 展班会 , 直接宣传 诚信 的重要性 ; 或通 过强化外 在约束
力, 制定强制性诚信惩罚机制 约束学生做到诚实守信 。实践 表 明, 传 统德育方式方法实效性并不高 。
为此 , 本 项 目针 对 我 校 通 信 工 程 系 1 1 级 学生做 了一次
8 7 . 4 %的同学认 为诚信很重要 ,这说 明大部分学生明 白诚信 的重要性 。对 于诚信 缺失的原 因, 有一半的同学认为受周 围
同学 影 响 比较 大 , 同时也有 同学认为奖 助学金利益 的 冲突 、
字记 录 , 它是 以契约 双方相互期 待的形式存 在双方 心理 , 从 心理层面架构起的相互期待 , 需要双方的理解 、 评估 。 二是不
奖惩 力度不够 、 教师 的言传身 教 、 家庭 因素以及社会 大环境 的影 响都有或多或少的关系 。 当被 问及诚信教育 中占主导地
位 的 人时 , 有 6 5 . 5 %的 同 学 认 为 学 生 占 主 导 地 位 , 同 时 有
8 7 . 6 %的同学认为 自我约束力在诚信教育 中重要。 基于 以上调查 , 本项 目组成 员对 以往诚信教育方法进行 了研究调查 。根据 调查 显示 , 传 统的德育 比较适用于受教育

要: 目前 高校诚信教 育实效性不足 , 而建立在 双向心理契约上的诚信教 育将会有助 于提 高实效性 : 利 用心理
契约非功利性 特点 , 实施情 感激励手段 ; 注重心理契约主观性 、 动态性特 点 , 加 强与学生之 间沟通机 制的建立 ; 把握 大 学生心理 契约导 向性特点 , 提 高教 育者的诚信意识 ; 构 建 良好 的校 园诚信氛 围。 关键词 : 心理 契约 ; 诚信教育 ; 大学生

心理契约在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心理契约在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 本 文 从 心 理 契 约 视 角 关 注 高 职 学 生教 育 管 理 , 论 述 了心 理 契 约 管 理 的 意义 和特 点 . 分 别 探 讨 了心 理 契 约 视
角 下 的 高 职 学 生 的特 点 、心 理 契 约在 学 生 管 理 中的 应 用 及 注 意 事 项 其对 学 生 的全 面发 展 和 高 职 院校 人 才 培 养 目标
或阶级性 , 体现 出明显的政治倾 向。三是教育性 。心理契约
的教育性是 由我国高职院校的教 育性 质决定的 。
s d n n e scdo c ot c adte pl a o f s- t etu dr yh g a cn at n pi tno y u s p 学 生 教 育 管理
On t e Ap l a o f Ps c o o ia n r c o S u e t h p i t n o y h l gc l Co t a t t t d n ci Ed c t n a d M a a e n n Hi h r Vo a o a l g u a o n n g me ti g e c t n lCo l e i i e
uc to ndm a a e n a ina n g me t
2 高职 院校 学生特 点
21高职 院校学生的思想特点 . 当前 , 高职 院校在校生绝 大多数属于 “ O后” 9 。他们成 长在我国社会 主义 现代化建设取 得伟 大成就和社会主义市
Au h rSa d e s in s o dS in eC l g ,2 0 3Hu n t o ’ d r s a guF o ce c ol e2 3 0 , ma , J e
ta t i e p est ini c nc n h r ce itc y h lg r c ,ntr r t hesg f a ea d c a a trsiso ps c o o - i f

心理契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契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育心理契约表达了思想政治教育双方的主 观期望,这种主 观期望是来自于现实生活的, 对受教育者心理期望的把 握, 可以使 思想政治教 育脱离 "空, 大, 假" 的弊病 , 向 生活世界 回归. 二, 思想 政治教育主 体观. 心理契约 是以教育 主体的 独立性, 自主性为前提, 以思想政治教育主 体的内在需要为 基础的, 它强调教育者的自我选择, 自我负责,充分体现了思 想政治 教育的主体 性. 三, 思想政治教 育发展观 . 心 理契约 的主体生活在不断变迁的时代,他们的思 想将随着时间的 推移, 随着环境的表化和自身心理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 化, 具有动态性和不确定性.思想政治教育必 须根据心理契约 内容的变化及时调整教育内容, 与时俱进, 不断 发展. 四, 思 想政治教育综合观.心理契约是思想政治 教育关系主体之 间一系列期望的集合. 它既包括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 期望, 又包括教育对象对教育者的要求.思想 政治教育要设法保 持两者之间的期望相容, 从教师与学生的综合视角, 实行总 体调控, 既充分考虑到教育对象的意愿和要求, 同时又要对 教育对象一些不切实际和不合理的需求进 行引导,形成思 想政治教育目的, 内容及价值体认的一致性. 2. 促进了教育过 程的互动性. 传统的思 想政治教育 中, 教师总是高高在上, 以一种权威的身份, 试 图将一种社会规 范, 政治观 点强行灌输 给学生, 而完全 忽视学生的 需求, 其 结果导 致了思想政 治教育成为 了教师独 唱高调的 独角戏 . 而心理契约的引进,它弥补了思想政治过 程中单向性的缺 陷, 它将教育关系双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成为了一对利益 的共同体, 具有共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教育动机 . 它鼓 励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在平等,真诚 的前提下进行深层 次, 高效率 的心灵沟通 , 教 师要高度重 视学生的需 求, 并且 有责任和义务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样极 大地提高了思想政 治教育 对象在思想 政治教育活 动中的参 与度和参 与热情 , 实现了教育关系双方的良性互动. 3.增加了教育方法的多样性. 针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

心理效应在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效应在教学中的应用
依据这个试验,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在一九八二年提出了一个据说是著名的“破窗理论”,其观点是:如果有人打破了一个建筑物的—块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没有得到及时的维修,则别人就可能受到一种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破更多的窗户玻璃,甚至会把所有的窗户打烂。久之,这个建筑物就会变得破烂不堪。
由此,可以得知,任何一种不良现象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个信息必然导致这种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因此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防范机制。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声称自己是占星术家,能够遥测每个不相识者的性格。广而告之后,信件纷至沓来。这位心理学家根据读者来信寄出了数百份遥测评语。有二百多人回信感谢,称赞他的遥测准确、十分灵验。谁料心理学家寄出的竟是内容完全相同的标准答案:“您这个人非常需要得到别人的好评,希望被人喜欢和赞赏,不过并非每个人都如此对您;您的想象力丰富,有上蕴藏的潜力无穷,相比之下,已经发挥出的却不多;在某种情况下,您会产生烦恼,甚至犹豫动摇,但到关键时刻,您的意志还是坚定不移的……”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主要是就智力而言的,其实在学生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最近发展区”。教师应该围绕“最近发展区”大做文章,通过联系簿、周记、作业本、期末鉴定、书信等载体给学生写评语,让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明确努力的目标,获得前进的动力,一步一步地发展自己,一点一滴地完善自己。
打印本页

心理契约视角下大学班级管理新探

心理契约视角下大学班级管理新探

个 性化 的 、 非正 式 的和知 觉 性等特 点” 之 外 , 具 有 自身 的 一些特 征 : 还 一是 教 育 性。 大 学班 级 管理 工 作 本 身就 是 高等教 育 的重 要 组成部 分 , 其根 本 目的是 教 育好 学 生 , 为社会 培养 更 多 的优 秀人 才 。二是 服 务性 。大 学班 级 管理是 为 高校教 书育人 和 大学 生成 长成 才服 务 的 , 因此其 中的心理 契约 自然也 必须 为此服 务 , 这也 是 大 学班 级心理 契约 的 目的和 归宿 。 三是 情 感 性 。大 学 班 级心 理 契约 可 以促 使 班 主任 ( 导 员 ) 学 生建 立 辅 和 良好 的师生 关 系, 而形成 一个 气氛和 谐 、 从 沟通 顺 畅 、 性相 融 的班集 体 , 个 成为 师 生主观 感 受和精 神体 验 的栖 息地 。 四是过 程性 。班 级 管理 的价值 实现 贯穿 于教 育全 过 程 , 像 “ 不 智力 ” 育那 样 更看 重结 果 , 成 效 绝 教 其 非 一朝 一夕就 可 以显 现 出来 的。心 理层 面 的主观 约定 可 以不 断地 促进 师 生在教 育 过 程 中加 强 互动 , 深 内 加 心体验 , 而逐 渐产 生教 育 影 响并沉 淀 。五 是深 远 性。如 果 班级 心理 契 约能够 得 以很 好 地构 建和 维 护 , 从 则会 产 生 强大 的驱 动力 , 最终 实 现教 育 目标 。反之 , 班 主任 ( 导 员) 学生 之 间的信 任 关 系遭 到破 坏 , 若 辅 与 则会 直 接 影 响大 学 生的学 习生活规 划 乃至健 全 人格 的形 成 。
三、 心理 契约 在 班级 管理 中的作用
( ) 合作 用 一 整
心 理 契约 的整合 作用 主 要体 现在 合作 关 系 的整合 和 交换 关 系的整 合这 两个 方面 。现 代 师生观 要 求建 立 种 民主 、 等 、 作 的新 型 师 生关 系 , 平 合 班级 管理 就 是 为 了组 织 、 划 、 计 协调 、 制这 种 合 作 关 系。 当班 主 任 控 ( 辅导 员) 学 生之 间的这 种合 作 关 系难 以维持 时 , 和 如果 能够建 立起 和谐 的心理 契约 就 可 以调 整教 师和 学 生 的心理 和行 为朝 着有 利 于这 种合作 关 系 的方 向健康 发 展 , 自觉地 避 免 有损 于 这 种合 作 关 系 的行 为 发 生 。 同

浅析高校师生心理契约及其实践意义

浅析高校师生心理契约及其实践意义

洁。本文试图从心里契约的Βιβλιοθήκη 度分析高校师生关 系,通过引导高
校 管 理 者 的理 性 思 考 ,重视 心 理 契 约对 师 生 行 为 的影 响 ,以期 高 校在 今 后 的 管 理 中能 够 充 分发 挥 心理 契 约 独 特 的 功 能 。
二 、 心 理 契 约 概 述
契约 和 传 统 的思 想 教育 , 已经 不 能 充分 而 有 效地 引 导 和规 范 师生 行为 。教 育活 动 的属 性 和 教育 行 为 的 天职 自身 隐含 了师 生 双方 的
在 独 立学 院寻 求 错 位 发展 和 培 养应 用 型 人 才 的要 求 下 ,大学 英 语 教学 改 革 也应 当更 加 尊 重学 生 个 体人 格 、关注 个 体 差异 。大 学 英 语是 一 门 普遍 开设 的 公共 基 础 课 程 ,长 期 面 临学 生 英语 水 平 参差 不 齐 的 困难 ,是 否要 求 所 有学 生 “ 步 走 ” 成 为大 学 英语 教 齐 学 者 的 困惑 。学 生 的 个体 差异 决定 了大 学英 语 教 学 绝对 不 能 执行 “ 步 走 ” 的 教学 方法 。教 师 要 按 照 学 生 层 次 特 点 ,将 学 生 归 纳 齐 为不 同的 水平 等 级 ,针 对 学 生 的不 同特 点 ,开 展难 度 不 一 ,丰 富
( 1)教 育 主 客体 心理 的 “ 济 性 ” 经 。大 学 生是 教 育 活 动 的参 与者 和 教 育价 值 的 实现 者 ,更 是教 育商 品 的购 买者 和 消 费者 。教 师 只 有 与学 生 构建 了心 理 契 约 ,才 能真 切 感受 学生 的心 声 ,从 而 变 换 “ 合 时 宜 ” 的教 育 产 品 的 服务 形 式 和 服 务 内 容 。 不 ( 2)教育 心 理 的过 程 性 。教 师 教和 学 生学 是 基 于双 方 共 同探 索知 识 、真理 的情 感共 鸣 和 成功 体 验 。这 表 明教 育 产 品支 付 和获 得 是 在 某 段 时 间 弹 性 区 间 内 而不 是 某 个 点 。 ( 教 育 活 动心 理 的互 动 性 。教 师怎 么教 、教 哪些 内容 、用 3) 什 么 方 式 教 以及 教 到何 种 程 度 是 老 师 自身 的 问 题 ,有 其 个 性 特 征 。然而 ,学生 作 为 大量 接 受 的客 体 ,以其 数量 和 喜好 的不均 而 难 以使 教 师 匹配 ,所 以二 者 的互 动 协调 是 必然 的 ,学 生 应 当尽 量

10个心理学效应在教育上的应用

10个心理学效应在教育上的应用

10个心理学效应在教育上的应用心理学效应是指人们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的一种规律性现象。

以下是 10 个常见的心理学效应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1. 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信任能够对学生的表现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师应该对学生抱有积极的期望,鼓励他们发挥潜力。

2. 门槛效应:指的是当个体接受了一个较小的要求后,更容易接受更大的要求。

教师可以利用门槛效应,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要求,以帮助他们逐步提高学习能力。

3. 破窗效应:指的是一个不良行为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处理,就会引发更多的不良行为。

教师应该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以避免破窗效应的发生。

4. 首因效应:指的是第一印象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教师应该重视第一印象的重要性,注意自己的形象和言行举止,以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5. 近因效应:指的是最近的印象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保持一贯的良好形象,以避免近因效应的影响。

6. 晕轮效应:指的是一个人的某个优点或缺点会影响人们对他的整体评价。

教师应该避免晕轮效应的影响,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表现,避免因为某个缺点而忽视学生的其他优点。

7.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个群体的固定看法和偏见。

教师应该避免刻板印象的影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避免对学生进行歧视和偏见。

8. 从众效应:指的是人们在群体中往往会跟随大多数人的行为和意见。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避免从众效应的影响。

9. 反馈效应:指的是及时的反馈能够促进学习和改进。

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

10. 情感效应:指的是情绪和情感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状态,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心理学效应在教育上的应用非常广泛,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效应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新时期大学生教育过程中心理契约的构建

新时期大学生教育过程中心理契约的构建

约 双 方 的 内 心 中 的 , 有 形 成 正 式 的 文 字 记 录 , 有 固定 没 没
观 性 和 不 确 定 性 使 得 这 种 高 级 需 要 通 过 常 规 的 约 定 难 以
维 系 ,但 心 理 契 约 基 于 共 同 的 信 念 和 追 求 可 以 激 励 大 学
思 想 观 念 也 在 不 停 地 变 化 ,这 就 导 致 了 心 理 契 约 的 内 容 与 形 式 也 在 不 停 地 变 化 更 替 。促 使 大 学 生 的 教 育 观 念 不 断 地更 新 , 适 应 发展 的需要 。 以 2有 利 于 激 励 大 学 生 的 进 取 拼 搏 . 心 理契 约 具有 强 大 的激 励作 用 。 大学 生 而 言 , 人 对 进 大 学 之 后 绝 大 部 分 学 生 都 基 本 形 成 了 独 立 学 习 的 能 力 与 方 法 , 们 更 加 注 重 自我 能 力 的 实 现 。 理 契 约 是 以满 足 他 心 人 的 心 理 需 要 为 基 础 的 。美 国 心 理 学 家 马 斯 洛 需 要 层 次 理论 认 为 , 有 生理 需 要 、 全 需 要 、 交 需要 、 重 的需 人 安 社 尊 要 、 自我 实 现 的 需 要 。 人 的 低 一 层 次 需 要 得 到 一 定 程 度 当 的满 足 后 , 会 追求 更 高一 级 层 次 的需 要 。 因此 , 断产 就 不 生 的需 要 成为 推 动人 们 继续 努 力奋 斗 的内在 动 力 。大 学 生 只 有 在 较 高 层 次 的 需 要 获 得 满 足 之 后 才 能 获 得 较 强 的 满 足 感 和 幸 福 感 , 能 调 动 其 积 极 性 与 主 动 性 , 而 产 生 才 从 激励 作 用 , 也 是心 理 契约 最 大 的特 点 。 于人 本 身 的主 这 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契约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
一、阐述心理契约的概念特征心理契约不是明文书写的合同,是基于主观体验产生的,不具有法律上的约束效力,因此心理契约具有非正式性;一旦成员不能够遵守契约,双方之间失去了对彼此的信任,那么心理契约也就不复存在,因此心理契约具有脆弱性。

二、分析心理契约双向视角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和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关键环节,而调查研究发现原本产生于企业的心理契约论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存在较强的耦合性。

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心理契约是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增强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纽带;是缓解大学生阻抗心理,增强大学生幸福感的良药;是实现教育目标,促进个人和组织共同发展的平台。

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借助一根无形的绳索将组织中的每个人牢牢拴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劲的力量,提升个人和组织的活力,壮大个人和组织的综合实力,是心理契约在高校教育中的主旨所在。

具体而言,心理契约双向视角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1、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突出组织的凝聚力心理契约产生并存在于、发展于人与人的交际之中,在高校教育活动中,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教师和学校之间在交往、交流的过程中不自觉地产生了情感上的互动,并逐渐衍生出一种无形的默契关系,这种默契是以互利互惠为基础的,为了维持这种互惠,双方愿意敞开胸怀,认同对方的行为观点,并改善自己以让对方信任自己。

当双方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时候,心理契约便初见雏形,同时催生出一种融洽、温馨、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氛围,增强了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加强人文关怀,缓解大学生的阻抗心理心理阻抗代表了个体对一种不安情绪的消极对抗,对某种痛苦经历的抵触,对某种既定事件的回避,或是对某种认知行为的排斥等。

心理阻抗是心理问题患者为维护其自尊,保护其身心不受伤害,而对他所感到的某一威胁性事件所暴漏出来的抵抗与逃避。

受主观、客观因素的制约,在大学教育中,学生对教育内容所产生的阻抗心理是学校教育中无法避免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现象。

大学生心理教育过程中,由于对教育内容存在思想上的抵制,学生会逐渐形成冷淡、漠视的学习态度。

大学生教育过程中心理阻抗主要表现在行动上对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抵触、不配合和心理上的逆反。

具体而言,学习态度消极落后、遇到问题时抱怨诉苦、倾向于理论辩驳、盲目质疑教师权威、将原因归结于他人、拒绝从自身寻找问题原因、课堂提问上答非所问或者不置可否、转移组织的话题、挑衅学校的管理制度等。

而一旦产生心理契约,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到来自对方的承诺信号,从而敢于试着接受对方、融入组织。

长此以往,学生的阻抗心理慢慢减弱,所感受到的爱、热情、积极、乐观、舒畅、好奇等积极情绪越来越多。

积极情感的积累则有助于提升人的幸福指数,增强人体的生理免疫系统,激发学生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教育活动。

3、完善教学过程,促进个人和组织共同发展教学过程中心理契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完成各自目标的过程中,不仅注重自己的目标实现,同时也尊重、理解对方的目标。

自我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被认为是同步的、协调进行的,而不是各扫门前雪。

教与学的过程绝对不是教师高屋建瓴、强制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

双方在实现各自目标和共同目标的过程中处于互帮互助、相互友爱、和谐温馨的关系中。

在教学过程中,不单单是学生接受了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在某种程度和意义上,教师也通过学生上课的配合,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实现了自己的教学任务。

教师在进行知识的传递时更注重照顾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尊重学生提出的意见,重视学生给出的不同观点,适时给与学生表彰和激励。

课堂上提倡鼓励学生敢说、敢想、敢质疑、敢发问,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对话、真诚交流,进一步激发全体学生不同层次的个性思维,促进个人和组织的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契约是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与人际关系的保证性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