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
曼昆 宏观经济学 第33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 [兼容模式]
Y2
Y
产量
为什么短期中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 The Misperceptions Theory 错觉理论 • The Sticky-Wage Theory 粘性工资理论 • The Sticky-Price Theory 粘性价格理论
为什么短期中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 错觉理论(幻觉)
• 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会暂时误导供给者对他们 出售其产品的市场发生的变动的看法:
P P2 P3
0
长期总 供给
A B
C
短期总供给, AS1
AS2 3……但随着时间 推移,短期总供给 曲线移动……
1.总需求减少…..
总需求, AD AD2
Y2
Y
4……产量恢复到其
自然产量率水平。
产量
经济波动的两个原因
• 总供给的不利移动
• 总供给决定因素中任何一种降低都使总供给 曲线向左移动:
• 产量下降到自然就业率水平以下。 • 失业率上升。 • 物价水平上涨。
• 净出口开支的增加意味着物品与劳务的需 求量更大了。
为什么总需求曲线会移动
•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物价水平下降 增加了物品与劳务的总需求量。
• 但是,许多其他因素也影响既定物价水平时 的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 当这些因素中的一种变动时,总需求曲线移 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为什么总需求曲线会移动
• Shifts arising from
移动起因于
• Consumption
消费
• Investment
投资
• Government Purchases 政府购买
• Net Exports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讲解】
目 录第一部分 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篇 导 言第1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1.1 复习笔记1.2 课后习题详解1.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2章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2.1 复习笔记2.2 课后习题详解2.3 考研真题详解第3章 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3.1 复习笔记3.2 课后习题详解3.3 考研真题详解第2篇 市场如何运行第4章 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4.1 复习笔记4.2 课后习题详解4.3 考研真题详解第5章 弹性及其应用5.1 复习笔记5.2 课后习题详解5.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6章 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6.1 复习笔记6.2 课后习题详解6.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3篇 市场和福利第7章 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7.1 复习笔记7.2 课后习题详解7.3 考研真题详解第8章 应用:赋税的代价8.1 复习笔记8.2 课后习题详解8.3 考研真题详解第9章 应用:国际贸易9.1 复习笔记9.2 课后习题详解9.3 考研真题详解第4篇 公共部门经济学第10章 外部性10.1 复习笔记10.2 课后习题详解10.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1章 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11.1 复习笔记11.2 课后习题详解11.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2章 税制的设计12.1 复习笔记12.2 课后习题详解12.3 考研真题详解第5篇 企业行为与产业组织第13章 生产成本13.1 复习笔记13.2 课后习题详解13.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4章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14.1 复习笔记14.2 课后习题详解14.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5章 垄 断15.1 复习笔记15.2 课后习题详解15.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6章 垄断竞争16.1 复习笔记16.2 课后习题详解16.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7章 寡 头17.1 复习笔记17.2 课后习题详解17.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6篇 劳动市场经济学第18章 生产要素市场18.1 复习笔记18.2 课后习题详解18.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9章 收入与歧视19.1 复习笔记19.2 课后习题详解19.3 考研真题详解第20章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20.1 复习笔记20.2 课后习题详解20.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7篇 深入研究的论题第21章 消费者选择理论21.1 复习笔记21.2 课后习题详解21.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22章 微观经济学前沿22.1 复习笔记22.2 课后习题详解22.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二部分 模拟试题及详解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一)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二)第一部分 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篇 导 言第1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1.1 复习笔记1.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以使人类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讲解】
目 录第一部分 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篇 导 言第1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1.1 复习笔记1.2 课后习题详解1.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2章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2.1 复习笔记2.2 课后习题详解2.3 考研真题详解第3章 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3.1 复习笔记3.2 课后习题详解3.3 考研真题详解第2篇 市场如何运行第4章 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4.1 复习笔记4.2 课后习题详解4.3 考研真题详解第5章 弹性及其应用5.1 复习笔记5.2 课后习题详解5.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6章 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6.1 复习笔记6.2 课后习题详解6.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3篇 市场和福利第7章 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7.1 复习笔记7.2 课后习题详解7.3 考研真题详解第8章 应用:赋税的代价8.1 复习笔记8.2 课后习题详解8.3 考研真题详解第9章 应用:国际贸易9.1 复习笔记9.2 课后习题详解9.3 考研真题详解第4篇 公共部门经济学第10章 外部性10.1 复习笔记10.2 课后习题详解10.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1章 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11.1 复习笔记11.2 课后习题详解11.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2章 税制的设计12.1 复习笔记12.2 课后习题详解12.3 考研真题详解第5篇 企业行为与产业组织第13章 生产成本13.1 复习笔记13.2 课后习题详解13.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4章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14.1 复习笔记14.2 课后习题详解14.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5章 垄 断15.1 复习笔记15.2 课后习题详解15.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6章 垄断竞争16.1 复习笔记16.2 课后习题详解16.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7章 寡 头17.1 复习笔记17.2 课后习题详解17.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6篇 劳动市场经济学第18章 生产要素市场18.1 复习笔记18.2 课后习题详解18.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9章 收入与歧视19.1 复习笔记19.2 课后习题详解19.3 考研真题详解第20章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20.1 复习笔记20.2 课后习题详解20.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7篇 深入研究的论题第21章 消费者选择理论21.1 复习笔记21.2 课后习题详解21.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22章 微观经济学前沿22.1 复习笔记22.2 课后习题详解22.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二部分 模拟试题及详解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一)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二)第一部分 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篇 导 言第1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1.1 复习笔记1.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以使人类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
(NEW)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
目 录第1篇 导 言第1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第2章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第3章 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第2篇 市场如何运行第4章 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第5章 弹性及其应用第6章 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第3篇 市场和福利第7章 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第8章 应用:赋税的代价第9章 应用:国际贸易第4篇 公共部门经济学第10章 外部性第11章 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第12章 税制的设计第5篇 企业行为与产业组织第13章 生产成本第14章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第15章 垄 断第16章 垄断竞争第17章 寡 头第6篇 劳动市场经济学第18章 生产要素市场第19章 收入与歧视第20章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第7篇 深入研究的论题第21章 消费者选择理论第22章 微观经济学前沿第1篇 导 言第1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一、概念题1.稀缺性(scarcity)答: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和经济物品都是以稀缺性为前提的。
稀缺性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也就是资源的有用性与有限性。
人类消费各种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满足这种欲望的物品,有的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而随意取得,称之为自由物品,如阳光和空气;但绝大多数物品是不能自由取用的,因为世界上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是有限的,这种有限的、为获取它必须付出某种代价的物品,称为“经济物品”。
正因为稀缺性的客观存在,地球上就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的欲望与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任务就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抉择,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土地、劳动、资本品如机器、技术知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进行消费。
”也就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使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2.经济学(economics)答: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以使人类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
时下经常见诸国内报刊文献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词,大多也都在这个意义上使用。
曼昆 《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六版
P $2.00 $2.50 $3.00
Q 1000 1100 1200
增加:
= $6,000 = $8,250
37.5%
= $10,800 30.9%
例:
年份
2005 2006 2007
皮萨
P
Q
$$1100
400
$11
500
$12
600
拿铁咖啡
P
Q
$2.00
1000
$2.50
1100
$3.00
1200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区别
• 研究对象不同 • 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
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宏观 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 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 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 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 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 关系进行分析。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 平均量。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31
例:
年份 2005 2006 2007
名义 GDP $6000 $8250 $10,800
真实 GDP $6000 $7200 $8400
• 名义GDP是用当期价格来衡量 • 真实GDP是用不变的基年价格来衡量(本例中以2005年
作为基年)
一国收入的衡量
32
例:
年份
名义 GDP
真实 GDP
2005 2006 2007
D. 通用汽车公司生产了价值5亿美元的汽车,但消费者 只购买了价值4.7亿美元的汽车
《曼昆—宏观经济学》 重点总结
第23章一国收入的衡量—GDP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研究个别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
宏观经济学(macroe conomics)研究整个经济,包括通货膨胀、失业率和经济增长。
一GDP1定义: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GDP)是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2组成:GDP(用Y代表)被分为四个组成部分: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Y=C+I+G+NX3实际GDP与名义GDP:实际GDP=名义GDP-通货膨胀率,衡量的是生产的变动,而不是物价的变动。
4GDP平减指数:,是经济学家用来检测经济平均物价水平,从而监测通货膨胀率的一个重要指标。
(GDPdeflator)5GDP与经济福利:由于GDP用市场价格来评价物品与劳务,它就没有把几乎所有在市场之外进行的活动的价值包括进来,特别是,GD P漏掉了在家庭中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价值。
GDP没有包括的另一种东西是环境质量。
GDP也没有涉及收入分配。
二衡量收入的其他指标: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国永久居民(称为国民)所赚到的总收入。
它与GDP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包括本国公民在国外赚到的收入,而不包括外国人在本国赚到的收入。
国民生产净值(NNP):是一国居民的总收入(GNP)减折旧的消耗。
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第24章生活费用的衡量—CPI一CPI1定义: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priceindex,CPI)是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标准2计算:定义篮子→找出价格→计算费用→选择基年并计算指数→计算通货膨胀率消费者物价指数=*1003衡量生活费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替代倾向新产品的引进无法衡量的质量变动。
4GDP平减指数与消费者物价指数差别1:GDP平减指数反映了国内生产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的价格,而消费物价指数反交映了消费者购买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的价格。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第32章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32章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可贷资金市场与外汇市场的供给与需求1.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模型的两个假设(1)经济的GDP是既定的,用真实GDP衡量的一个经济物品与劳务的产量是由生产要素供给和所得到的投入变为产出的生产技术决定的。
(2)经济物价水平是既定的,物价水平的调整使货币的供求平衡。
2.可贷资金市场(1)假定金融体系只包括一个可贷资金市场。
所有储蓄者都到这个市场上存入他们的储蓄,所有借款者都从这个市场上得到他们的贷款。
在这个市场上,存在一种利率,它既是储蓄的收益,又是借款的成本。
(2)储蓄、投资及其与国际流动的关系式由31章内容可知,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有:=+S I NCO储蓄=国内投资+资本净流出这个恒等式的两边代表可贷资金市场的双方。
可贷资金的供给来自国民储蓄(S),可贷资金的需求来自国内投资(I)和资本净流出(NCO)。
(3)可贷资金的含义可贷资金应该解释为国内产生的可用于资本积累的资源流量。
无论是购买国内资本资产还是购买国外资本资产,这种购买都增加了可贷资金的需求。
由于资本净流出既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所以它既可以增加也可以减少由国内投资引起的可贷资金的需求。
当0NCO>时,一国有资本净流出,此时对海外资本的净购买增加了对国内产生的可贷资金的需求;当0NCO<时,一国有资本净流入,此时来自国外的资本资源减少了对国内产生的可贷资金的需求。
(4)可贷资金量的决定可贷资金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取决于真实利率。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讲解】
目 录第一部分 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8篇 宏观经济学的数据第23章 一国收入的衡量23.1 复习笔记23.2 课后习题详解23.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24章 生活费用的衡量24.1 复习笔记24.2 课后习题详解24.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9篇 长期中的真实经济第25章 生产与增长25.1 复习笔记25.2 课后习题详解25.3 考研真题详解第26章 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26.1 复习笔记26.2 课后习题详解26.3 考研真题详解第27章 基本金融工具27.1 复习笔记27.2 课后习题详解27.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28章 失 业28.1 复习笔记28.2 课后习题详解28.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0篇 长期中的货币与物价第29章 货币制度29.1 复习笔记29.2 课后习题详解29.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30章 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30.1 复习笔记30.2 课后习题详解30.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1篇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第31章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31.1 复习笔记31.2 课后习题详解[视频讲解]31.3 考研真题详解第32章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32.1 复习笔记32.2 课后习题详解[视频讲解]32.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2篇 短期经济波动第33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33.1 复习笔记33.2 课后习题详解33.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34章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34.1 复习笔记34.2 课后习题详解34.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35章 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35.1 复习笔记35.2 课后习题详解35.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3篇 最后的思考第36章 宏观经济政策的六个争论问题36.1 复习笔记36.2 课后习题详解36.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二部分 模拟试题及详解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一)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二)第一部分 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8篇 宏观经济学的数据第23章 一国收入的衡量23.1 复习笔记1.经济的收入与支出在一国的宏观经济中,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34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流动性偏好理论(theory of liquidity preference)答:流动性偏好理论是解释实际货币余额的供给与需求如何决定利率的理论。
流动性偏好是人们为应付日常开支、意外支出和进行投机活动而愿意持有现金的一种心理偏好。
该理论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M·Keynes)于1936年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
它根源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交易动机是为了日常交易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预防动机是为了应付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
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数量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并且是收入的增函数。
投机性动机是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持有货币以便从中获利的动机。
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与现实利率呈负相关。
该理论假设中央银行选择了一个固定的货币供给,在此模型中,价格水平P也是固定的,所以实际货币余额供给固定。
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取决于利率——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当利率很高时,因为机会成本太高,人们只会持有较少的货币。
反之,当利率很低时,因为机会成本较低,人们会持有较多的货币。
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利率会调整到使实际货币余额供给与需求相等的水平。
2.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答:财政政策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宏观经济学笔记整理(33)
宏观经济学笔记整理(曼昆三版)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一)名词解释(1)衰退(recession):真实收入下降和失业增加的时期。
(2)萧条(depression):严重的衰退。
(3)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model of aggregate demand and aggregate supply):大多数经济学家用来解释经济活动围绕其长期趋势的短期波动的模型。
(4)总需求曲线(aggregate-demand curve):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时,家庭、企业、政府和外国客户想要购买的物品和劳务数量的曲线。
(5)总供给曲线(aggregate-supply curve):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时,企业选择生产并销售的物品和劳务数量的曲线。
(6)自然产量率(natural rate of output):一个经济在长期中当失业处于其正常率时达到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
(7)滞胀(stagflation):产量减少而物价上升的时期。
(二)课后习题1.Why do you think that investment is more variable over the business cycle than consumerspending? Which category of consumer spending do you think would be most volatile: durable goods (such as furniture and car purchases), nondurable goods (such as food and clothing), or services (such as haircuts and medical care)? Why? (E)答:(1)经济周期中投资的变动比消费支出的变动大。
原因:①企业缩减投资一般要比家庭缩减消费支出要容易一些,投资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都大于消费。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35章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北京师范大学2004研;北京工业大学2005、2006研;山东大学2006研)答:菲利普斯曲线是指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
这条曲线表示,当失业率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低,反之,当失业率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高。
因此,如图35-1所示,横轴代表失业率(U),纵轴代表货币工资增长率(W),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根据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理论,货币工资增长率决定了价格增长率,所以,菲利普斯曲线也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当失业率高时,通货膨胀率低;反之,当失业率低时,通货膨胀率高。
图35-1 菲利普斯曲线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把菲利普斯曲线作为调节经济的依据,即当失业率高时,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以承受一定通货膨胀率为代价换取较低的失业率;当通货膨胀率高时,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借助提高失业率以降低通货膨胀率。
货币主义者对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提出了质疑,并进一步论述了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以进一步解释在不同条件下,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32章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资料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32章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贸易政策(trade policy)答:贸易政策指直接影响一国进口或出口物品与劳务量的政府政策。
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是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对本国进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它是为国家最高利益服务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反映。
它包括:对外贸易总政策、国别对外贸易政策、进出口商品政策。
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是这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而改变,同时它也反映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反映各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力量和地位,另外它还受到一国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影响。
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有两种基本类型: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2.资本外逃(capital flight)答:资本外逃指出于安全或保值方面的考虑,短期资本持有者迅速将其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的行为或过程。
引起资本外逃的具体原因有三种:①一国政局动荡不稳,资本外逃以求安全。
②一国国内经济情况日益恶化,国际收支持续逆差,其货币可能发生贬值,资本逃至币值稳定的国家以期保值。
③一国加强外汇管制或颁布新法,使资本使用受到限制或资本收益减少,资本外逃以免遭受损失。
在本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欧美等国家曾出现过大规模的资本外逃现象。
近年来,发生大量资本外逃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的国内经济形势严峻,债务负担沉重,国际收支状况不断恶化以及国内政局动荡。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第三十三章总需求与总供给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调整
总需求和总供给在经济中会随着不同因素的变化而发生调整。 - 多样化需求引发的调整: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引发了不同行业的需求调整。 - 总产出的调整:总产出的变化反映了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情况。
总需求
总需求是宏观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代表了整个经济中所有产品和服务的总体需求。
影响总供给的因素
总供给的变动受多个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决定了国家经济能够生产的总量。 - 生产能力:国家经济体系能够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和服务总量。 - 技术进步:技术的改进使得在相同资源条件下能够生产更多的产品和服务。 - 劳动力供给:人们的劳动力参与到经济活动中的总量。 - 自然资源:国家经济可利用的自然资源总量和质量。
总需求与总供给
总需求和总供给是宏观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描述了经济中所有产品和 服务的总体需求和总体供给。 - 总需求的概念:总需求反映了社会各界对产品和服务的总体需求。 - 总供给的概念:总供给表示经济中所有产品和服务的总体供给。 - 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关系:总需求和总供给在经济中相互影响和调整。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第三十 三章总需求与总供给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概述及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概述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现象的学科,关注经济的总体表现和相互关系。 - 定义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整体运行规律及其对社会福祉的影响。 -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国家经济的总体规模、求的变动受多个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会改变人们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 私人消费支出:个人和家庭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 投资支出:企业购买资本设备、建筑物等的支出。 - 政府支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 净出口:国外对本国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减去本国对国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曼昆宏观经济学笔记重点
曼昆宏观经济学笔记重点————————————————————————————————作者:————————————————————————————————日期:第23章 一国收入的衡量—GDP微观经济学(mic roec onomics)研究个别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
宏观经济学(macr oe co nomics )研究整个经济,包括通货膨胀、失业率和经济增长。
一 GD P1 定义:国内生产总值 (gro ss domestic produc t, GDP ) 是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2 组成:GDP(用Y 代表)被分为四个组成部分:消费(C)、投资(I )、政府购买(G )、净出口(N X):Y = C + I + G + NX3 实际GDP 与名义GDP:实际GDP=名义GDP -通货膨胀率,衡量的是生产的变动,而不是物价的变动。
4 GDP 平减指数: 100⨯=GDPGDP GDP 实际名义平减指数,是经济学家用来检测经济平均物价水平,从而监测通货膨胀率的一个重要指标。
(GDP defl ator )5 GDP 与经济福利:➢由于GDP 用市场价格来评价物品与劳务,它就没有把几乎所有在市场之外进行的活动的价值包括进来,特别是,GDP 漏掉了在家庭中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价值。
➢GD P没有包括的另一种东西是环境质量。
➢G DP 也没有涉及收入分配。
二 衡量收入的其他指标:➢国民生产总值(GNP ):是一国永久居民(称为国民)所赚到的总收入。
它与GDP 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包括本国公民在国外赚到的收入,而不包括外国人在本国赚到的收入。
➢国民生产净值(NNP ):是一国居民的总收入(GNP )减折旧的消耗。
➢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 第24章 生活费用的衡量—CPI一 CPI1 定义:消费物价指数 (co ns um er price i nd ex,CP I) 是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标准2 计算:定义篮子 → 找出价格 → 计算费用 → 选择基年并计算指数 → 计算通货膨胀率 消费者物价指数=基年一篮子的价格格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价*1001001122⨯-=CPICPI CPI 年底年第年第年的通货膨胀率第3 衡量生活费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替代倾向新产品的引进无法衡量的质量变动。
宏微观经济学-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
为了了解短期经济,需要建立一个新的模型,为此,我们需要放弃古典二分法与货币中性。
1
2
3
2.1短期和长期的不同
短期经济波动模型建立在对两个变量关系的分析,第一个变量是用实际GDP衡量的经济的物品与劳务的产量;第二个变量是用CPI或GDP平减指数衡量的物价总水平。
由于产量是实际变量,而物价是名义变量,模型分析的是两者之间的关系,所以说模型打破了古典二分法。
物价水平与消费:财富效应
设想您每月的收入10000元和您的银行存款1000000元不变,而物价总体水平下降一半(可理解为所有物品与劳务价格下降50%),请问您的消费行为将发生什么变化?
您不仅会不知不觉地买更多的衣服、书籍、化妆品……而且您选择这些物品的档次也会不知不觉地向上提升。
您本来还未纳入计划的汽车、MP4现在也许提前买回来了……
02
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量的变动与经济中劳动力利用的变动是密切相关的。即当实际GDP减少时,失业率上升。
这一事实也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经济衰退确实反映了经济中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一方面,这个时候很多人想要工作,但社会却不能为他们提供岗位;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更多的人参与物品与劳务的创造,社会财富在下降。
政府购买的变动是最直接的移动总需求曲线的办法。
1
政府建设大型公共设施、上马大型工业或工程项目、增加军费开支等,都会使总需求增加,即导致总需求曲线右移;反之,使其左移。
2
(3)政府购买多,比如,在物价水平既定时,一国汇率的变动——汇率上升或下降;贸易政策的改变;主要贸易伙伴经济的景气或衰退等等。
尤其不要产生不必要的困惑:总供给在长期内怎么会是不变的呢?
垂直的长期总供给曲线实际上来源于古典二分法。因为该理论认为,实际变量并不取决于名义变量,而产量是实际变量,物价水平是名义变量,所以前者不受后者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12篇短期经济波动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关于经济波动的三个关键事实1.经济波动是无规律的且不可预测的经济中的波动通常称为经济周期。
经济波动与经济状况的变动是相对应的。
当真实GDP 增长迅速时,经济状况就比较好。
在这种经济扩张时期,大多数企业会发现,顾客很多,且利润在增长。
当在衰退时期真实GDP减少时,大多数企业经历了销售和利润的减少。
经济波动根本没有规律,而且几乎不可能较为准确地预测。
2.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同时波动真实GDP是最普遍地用于监测经济中短期变动的一个变量,因为它是经济活动的一个最全面的衡量指标。
真实GDP既衡量了某一既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价值,也衡量了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根据通货膨胀调整过的)。
大多数衡量某种收入、支出或生产波动的宏观经济变量几乎是同时变动的。
当真实GDP 在经济衰退中减少时,个人收入、公司利润、消费者支出、投资支出、工业生产、零售额、住房销售额、汽车销售额等也都减少。
由于衰退是经济的总体现象,所以它们反映在宏观经济数据的许多来源上。
虽然许多宏观经济变量同时变动,但它们波动的幅度并不相同。
3.随着产量减少,失业增加当真实GDP减少时,失业率上升。
因为当企业选择缩减其产品和劳务生产数量时,它们就会解雇工人,从而使失业大军扩大。
二、解释短期经济波动1.古典经济学的假设(1)古典二分法古典二分法是把变量分为真实变量(衡量数量或相对价格的变量)和名义变量(按货币衡量的变量)。
根据古典经济学理论,货币供给的变动影响名义变量,而不影响真实变量。
(2)货币中性货币中性表示货币变动对实际经济变量没有影响,只对名义价格水平产生影响。
在某种意义上税,在古典世界中货币无关紧要。
物价变动是名义的,人们只关注货币实际购买力。
2.短期波动的现实性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古典理论描述了长期世界,但并没有描述短期世界。
在超过几年的一个时期,货币供给的变动影响物价和其他名义变量,但并不影响真实GDP、失业以及其他真实变量——正如古典理论所说的。
然而,在研究逐年的经济变动时,货币中性的假设就不再适用了。
在短期中,真实变量与名义变量是高度相关的,而且货币供给的变动可以暂时地使真实GDP背离其长期趋势。
3.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1)总需求与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aggregate-demand curve)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时,家庭、企业、政府和外国客户想要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数量。
总供给曲线(aggregate-supply curve)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时,企业生产并销售的物品与劳务的数量。
(2)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用图33-1所示的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来分析经济波动。
纵轴表示经济中的物价总水平,横轴表示经济中物品与劳务的总产量。
产量和物价水平调整到使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平衡。
图33-1 总需求与总供给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和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的模型完全不同的。
考虑某个特定市场——比如冰淇淋市场——的需求与供给时,买者与卖者的行为取决于其把资源从一个市场转移到另一个市场的能力。
当冰淇淋价格上升时,其需求量减少是因为买者将用他们的收入去购买其他产品而不买冰淇淋,使供给量增加是因为卖者通过雇用从其他经济部门来的工人,生产冰淇淋的企业可以增加冰淇淋的产量。
这种从一个市场转向另一个市场的微观经济替代对整个经济来说是不可能的。
毕竟真实GDP——衡量了所有市场上所有企业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总量。
三、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说明在任何一种既定的物价水平时经济中所有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是根据一个既定的货币供给量做出的。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这意味着,物价水平与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反方向变动。
1.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1)物价水平与消费:财富效应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第一个原因:物价水平下降提高了货币的真实价值,并使消费者更富有,这又鼓励他们更多地支出。
消费者支出增加意味着物品与劳务需求量更大。
相反,物价水平上升降低了货币的真实价值,并使消费者变穷,这又减少了消费者支出以及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2)物价水平与投资:利率效应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第二个原因:物价水平下降降低了利率,鼓励更多的用于投资品的支出,从而增加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相反,物价水平上升提高了利率,抑制了投资支出,并降低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3)物价水平与净出口:汇率效应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第三个原因:当美国物价水平下降引起美国利率下降时,美元在外汇市场上的真实价值下降了。
这种贬值刺激了美国的净出口,从而增加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相反,当美国物价水平上升并引起美国利率上升时,美元的真实价值就会上升,而且这种升值减少了美国的净出口以及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2.影响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许多其他因素影响物价水平既定时的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当这些因素中的一种变动时,总需求曲线就会移动。
(1)消费变动引起的移动任何一个改变人们在物价水平既定时想消费多少的事件都会使总需求曲线移动。
在物价水平既定时,使消费者支出增加的事件(减税、股市高涨)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在物价水平既定时,使消费者支出减少的事件(增税、股市低迷)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2)投资变动引起的移动任何一个改变企业在物价水平既定时想投资多少的事件也都会使总需求曲线移动。
物价水平既定时,使企业投资增加的事件(对未来的乐观,由于货币供给增加引起的利率下降)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在物价水平既定时,使企业投资减少的事件(对未来的悲观,由于货币供给减少引起的利率上升)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3)政府购买变动引起的移动决策者使总需求曲线移动的最直接的方式是通过政府购买。
政府对物品与劳务购买的增加(增加对国防或高速公路建设的支出)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政府对物品与劳务购买的减少(削减国防或高速公路建设支出)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4)净出口变动引起的移动在物价水平既定时,增加净出口支出的事件(国外经济繁荣、引起汇率下降的投机)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在物价水平既定时,减少净出口支出的事件(国外经济衰退,引起汇率上升的投机)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四、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说明在任何一种既定的物价水平时企业生产并销售的物品与劳务总量。
与总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不同,总供给曲线的走势取决于所考察的时间长短。
在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而在短期中,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1.长期总供给曲线垂直的原因在长期中,一个经济的物品与劳务生产(它的真实GDP)取决于它的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的供给,以及可得到的用于把这些生产要素变为物品与劳务的生产技术。
由于货币量并不影响技术以及劳动、资本与自然资源的供给,也就并不影响经济中物品与劳务的产量。
同样,物价水平并不影响这些真实GDP的长期决定因素,所以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如图33-2所示。
垂直的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古典二分法与货币中性的图形表示。
古典宏观经济理论是以真实变量不取决于名义变量的假设为基础的。
长期总供给曲线意味着产量(真实变量)不取决于物价水平(名义变量)。
图33-2 长期总供给曲线2.影响长期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长期总供给曲线处于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或自然产量率的位置。
经济中任何改变自然产量率的变动都会使长期总供给曲线移动:(1)劳动变动引起的移动①设想一个经济中移民的增加使工人的数量增多了,因而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也增加了。
结果,长期总供给曲线将向右移动。
相反,如果许多工人离开这个经济去了国外,那么长期总供给曲线将向左移动。
②自然失业率的任何一种变动都会使长期总供给曲线移动。
例如,如果国会大幅度提高最低工资,自然失业率就会上升,从而经济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就会减少。
结果,长期总供给曲线将向左移动。
相反,如果失业保险制度改革鼓励失业工人更努力地寻找新工作,自然失业率就会下降,长期总供给曲线将向右移动。
(2)资本变动引起的移动经济中资本存量的增加提高了生产率,从而增加了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
结果,长期总供给曲线将向右移动。
相反,经济中资本存量的减少降低了生产率,从而减少了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会使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无论是物质资本的增加,还是人力资本的增加都将提高经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因此都会使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3)自然资源变动引起的移动经济的生产取决于自然资源,包括土地、矿藏和天气。
新矿藏的发现使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使农业减产的天气变化使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在许多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从国外进口的。
这些资源的可获得性的变动也会使总供给曲线移动。
在历史上,世界石油市场所发生的事件是美国和其他石油进口国总供给曲线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4)技术知识变动引起的移动今天的经济较之上一代产量更高的最重要原因也许是技术知识的进步。
①电脑的发明已经使人们可以用任何既定量的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生产出更多的物品与劳务。
随着电脑应用在经济中的普及,它已经使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了。
②开放国际贸易与发明新的生产过程有类似的作用,因为它使一个国家专门从事生产率更高的行业,所以它也会使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相反,如果政府出于对工人安全与环境的考虑,通过了阻止企业利用某种生产方法的新规定,结果就将使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3.用总需求和总供给来描述长期增长与通货膨胀在图33-3中,主要由于技术进步,经济一直在越来越好地生产物品与劳务,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同时,增加货币供给,总需求曲线也向右移动,它导致了产量增长(用Y 的增加表示)和持续通货膨胀(用P的上升表示)的趋势。
图33-3 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中的长期增长与通货膨胀长期趋势是短期波动叠加的结果。
应该把产量与物价水平的短期波动视为对持续的产量增长和通货膨胀长期趋势的背离。
4.短期中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因为在长期中物价总水平并不影响经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但在短期中物价水平确实影响经济的产量。
这就是说,在一年或两年的时期内,经济中物价总水平上升往往会增加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而物价水平下降往往会减少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
结果,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1)说明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理论宏观经济学家提出了三种说明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