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

第12篇短期经济波动

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关于经济波动的三个关键事实

1.经济波动是无规律的且不可预测的

经济中的波动通常称为经济周期。经济波动与经济状况的变动是相对应的。当真实GDP 增长迅速时,经济状况就比较好。在这种经济扩张时期,大多数企业会发现,顾客很多,且利润在增长。当在衰退时期真实GDP减少时,大多数企业经历了销售和利润的减少。经济波动根本没有规律,而且几乎不可能较为准确地预测。

2.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同时波动

真实GDP是最普遍地用于监测经济中短期变动的一个变量,因为它是经济活动的一个最全面的衡量指标。真实GDP既衡量了某一既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价值,也衡量了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根据通货膨胀调整过的)。

大多数衡量某种收入、支出或生产波动的宏观经济变量几乎是同时变动的。当真实GDP 在经济衰退中减少时,个人收入、公司利润、消费者支出、投资支出、工业生产、零售额、住房销售额、汽车销售额等也都减少。由于衰退是经济的总体现象,所以它们反映在宏观经济数据的许多来源上。虽然许多宏观经济变量同时变动,但它们波动的幅度并不相同。

3.随着产量减少,失业增加

当真实GDP减少时,失业率上升。因为当企业选择缩减其产品和劳务生产数量时,它们就会解雇工人,从而使失业大军扩大。

二、解释短期经济波动

1.古典经济学的假设

(1)古典二分法

古典二分法是把变量分为真实变量(衡量数量或相对价格的变量)和名义变量(按货币衡量的变量)。根据古典经济学理论,货币供给的变动影响名义变量,而不影响真实变量。

(2)货币中性

货币中性表示货币变动对实际经济变量没有影响,只对名义价格水平产生影响。在某种意义上税,在古典世界中货币无关紧要。物价变动是名义的,人们只关注货币实际购买力。

2.短期波动的现实性

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古典理论描述了长期世界,但并没有描述短期世界。在超过几年

的一个时期,货币供给的变动影响物价和其他名义变量,但并不影响真实GDP、失业以及其他真实变量——正如古典理论所说的。然而,在研究逐年的经济变动时,货币中性的假设就不再适用了。在短期中,真实变量与名义变量是高度相关的,而且货币供给的变动可以暂时地使真实GDP背离其长期趋势。

3.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1)总需求与总供给曲线

总需求曲线(aggregate-demand curve)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时,家庭、企业、政府和外国客户想要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数量。

总供给曲线(aggregate-supply curve)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时,企业生产并销售的物品与劳务的数量。

(2)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用图33-1所示的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来分析经济波动。纵轴表示经济中的物价总水平,横轴表示经济中物品与劳务的总产量。产量和物价水平调整到使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平衡。

图33-1 总需求与总供给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和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的模型完全不同的。考虑某个特定市场——比如冰淇淋市场——的需求与供给时,买者与卖者的行为取决于其把资源从一个市场转移到另一个市场的能力。当冰淇淋价格上升时,其需求量减少是因为买者将用他们的收入去购买其他产品而不买冰淇淋,使供给量增加是因为卖者通过雇用从其他经济部门来的工人,生产冰淇淋的企业可以增加冰淇淋的产量。这种从一个市场转向另一个市场的微观经济替代对整个经济来说是不可能的。毕竟真实GDP——衡量了所有市场上所有企业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总量。

三、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曲线说明在任何一种既定的物价水平时经济中所有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是根据一个既定的货币供给量做出的。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这意味着,物价水平与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反方向变动。

1.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1)物价水平与消费:财富效应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第一个原因:物价水平下降提高了货币的真实价值,并使消费者更富有,这又鼓励他们更多地支出。消费者支出增加意味着物品与劳务需求量更大。相反,物价水平上升降低了货币的真实价值,并使消费者变穷,这又减少了消费者支出以及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2)物价水平与投资:利率效应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第二个原因:物价水平下降降低了利率,鼓励更多的用于投资品的支出,从而增加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相反,物价水平上升提高了利率,抑制了投资支出,并降低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3)物价水平与净出口:汇率效应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第三个原因:当美国物价水平下降引起美国利率下降时,美元在外汇市场上的真实价值下降了。这种贬值刺激了美国的净出口,从而增加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相反,当美国物价水平上升并引起美国利率上升时,美元的真实价值就会上升,而且这种升值减少了美国的净出口以及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2.影响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

许多其他因素影响物价水平既定时的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当这些因素中的一种变动时,总需求曲线就会移动。

(1)消费变动引起的移动

任何一个改变人们在物价水平既定时想消费多少的事件都会使总需求曲线移动。在物价水平既定时,使消费者支出增加的事件(减税、股市高涨)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在物价水平既定时,使消费者支出减少的事件(增税、股市低迷)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2)投资变动引起的移动

任何一个改变企业在物价水平既定时想投资多少的事件也都会使总需求曲线移动。物价水平既定时,使企业投资增加的事件(对未来的乐观,由于货币供给增加引起的利率下降)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在物价水平既定时,使企业投资减少的事件(对未来的悲观,由于货币供给减少引起的利率上升)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3)政府购买变动引起的移动

决策者使总需求曲线移动的最直接的方式是通过政府购买。政府对物品与劳务购买的增加(增加对国防或高速公路建设的支出)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政府对物品与劳务购买的减少(削减国防或高速公路建设支出)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4)净出口变动引起的移动

在物价水平既定时,增加净出口支出的事件(国外经济繁荣、引起汇率下降的投机)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在物价水平既定时,减少净出口支出的事件(国外经济衰退,引起汇率上升的投机)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四、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曲线说明在任何一种既定的物价水平时企业生产并销售的物品与劳务总量。与总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不同,总供给曲线的走势取决于所考察的时间长短。在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而在短期中,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1.长期总供给曲线垂直的原因

在长期中,一个经济的物品与劳务生产(它的真实GDP)取决于它的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的供给,以及可得到的用于把这些生产要素变为物品与劳务的生产技术。

由于货币量并不影响技术以及劳动、资本与自然资源的供给,也就并不影响经济中物品与劳务的产量。同样,物价水平并不影响这些真实GDP的长期决定因素,所以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如图33-2所示。

垂直的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古典二分法与货币中性的图形表示。古典宏观经济理论是以真实变量不取决于名义变量的假设为基础的。长期总供给曲线意味着产量(真实变量)不取决于物价水平(名义变量)。

图33-2 长期总供给曲线

2.影响长期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

长期总供给曲线处于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或自然产量率的位置。经济中任何改变自然产量率的变动都会使长期总供给曲线移动:

(1)劳动变动引起的移动

①设想一个经济中移民的增加使工人的数量增多了,因而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也增加了。结果,长期总供给曲线将向右移动。相反,如果许多工人离开这个经济去了国外,那么长期总供给曲线将向左移动。

②自然失业率的任何一种变动都会使长期总供给曲线移动。例如,如果国会大幅度提高最低工资,自然失业率就会上升,从而经济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就会减少。结果,长期总供给曲线将向左移动。相反,如果失业保险制度改革鼓励失业工人更努力地寻找新工作,自然失业率就会下降,长期总供给曲线将向右移动。

(2)资本变动引起的移动

经济中资本存量的增加提高了生产率,从而增加了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结果,长期总供给曲线将向右移动。相反,经济中资本存量的减少降低了生产率,从而减少了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会使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无论是物质资本的增加,还是人力资本的增加都将提高经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因此都会使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3)自然资源变动引起的移动

经济的生产取决于自然资源,包括土地、矿藏和天气。新矿藏的发现使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使农业减产的天气变化使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在许多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从国外进口的。这些资源的可获得性的变动也会使总供给曲线移动。在历史上,世界石油市场所发生的事件是美国和其他石油进口国总供给曲线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4)技术知识变动引起的移动

今天的经济较之上一代产量更高的最重要原因也许是技术知识的进步。

①电脑的发明已经使人们可以用任何既定量的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生产出更多的物品与劳务。随着电脑应用在经济中的普及,它已经使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了。

②开放国际贸易与发明新的生产过程有类似的作用,因为它使一个国家专门从事生产率更高的行业,所以它也会使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相反,如果政府出于对工人安全与环境的考虑,通过了阻止企业利用某种生产方法的新规定,结果就将使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3.用总需求和总供给来描述长期增长与通货膨胀

在图33-3中,主要由于技术进步,经济一直在越来越好地生产物品与劳务,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同时,增加货币供给,总需求曲线也向右移动,它导致了产量增长(用Y 的增加表示)和持续通货膨胀(用P的上升表示)的趋势。

图33-3 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中的长期增长与通货膨胀长期趋势是短期波动叠加的结果。应该把产量与物价水平的短期波动视为对持续的产量增长和通货膨胀长期趋势的背离。

4.短期中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

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因为在长期中物价总水平并不影响经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但在短期中物价水平确实影响经济的产量。这就是说,在一年或两年的时期内,经济中物价总水平上升往往会增加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而物价水平下降往往会减少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结果,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1)说明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理论

宏观经济学家提出了三种说明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理论。

①黏性工资理论

根据黏性工资理论,名义工资对经济状况变动的调整缓慢,即工资在短期中是“黏性的”。在某种程度上,名义工资调整缓慢是由于工人和企业之间签订了固定名义工资的长期合同,有时这种合同的期限是三年。此外,名义工资调整缓慢也可能是由于影响工资确定的社会规范和公正的观念变动缓慢。

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是因为名义工资是基于预期的物价确定的,并且当实际物价水平结果不同于预期水平时,名义工资并不会立即对此做出反应。工资的这种黏性激励了企业在实际物价水平低于预期水平时生产较少的产量,而在实际物价水平高于预期水平时生产较多的产量。

②黏性价格理论

黏性价格理论则强调一些物品与劳务的价格对经济状况变动的调整也是缓慢的。这种缓慢的价格调整,部分是因为调整价格要付出成本,即菜单成本。这些菜单成本包括印刷和分发目录的成本,以及改变价格标签所需要的时间。由于并不是所有价格都根据变动的经济状况而迅速调整,未预料到的物价水平下降使一些企业的价格高于合意水平,而这些高于合意

水平的价格抑制了销售,并引起企业减少它们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当货币供给和物价水平结果高于最初确定价格时企业的预期时,在价格调整滞后的企业以较低的价格经营的期间内,物价总水平和产量之间就存在正相关关系。这种正相关关系用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来表示。

③错觉理论

根据错觉理论,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会暂时误导供给者对自己出售产品的个别市场发生的事情的看法。由于这些短期的错觉,供给者对物价水平的变动做出了反应,并且这种反应引起了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假设物价总水平降到供给者预期的水平之下。当供给者看到他们产品的价格下降时,他们可能会错误地认为,他们的相对价格下降了。这就是说,他们会认为与经济中其他价格相比,他们的产品价格下降了。较低的物价水平引起供给者对相对价格的错觉,而且这些错觉又引起供给者对较低物价水平做出减少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的反应。

当实际物价水平高于预期的水平时,类似的错觉也会产生。物品与劳务的供给者可能只注意到自己产品的价格上升了,并错误地推断他们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了。他们就会得出结论,这是生产的好时机。在他们的错觉得到纠正之前,他们对高物价水平的反应是增加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这种行为就引起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2)三种理论的联系

对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有三种不同的解释:①黏性工资;②黏性价格;③对相对价格的错觉。所有这三个理论都表明,某个市场的不完全性引起经济中供给一方的短期行为与长期不同。当实际物价水平背离人们预期的物价水平时,短期产量就背离其长期水平(自然产量率)。用数学公式表述如下:

产量的供给量=自然产量率+a(实际物价水平-预期的物价水平)其中,a是决定产量对物价水平未预期到的变动做出多大反应的数字。

当经济中的实际物价水平背离了人们预期的物价水平时,供给量就背离了其长期水平或自然水平。当物价水平高于人们预期的水平时,产量就高于其自然率;当物价水平低于预期水平时,产量就低于其自然率。

无论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是由于黏性工资、黏性价格还是错觉,这些情况都不会持久存在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名义工资和价格将变得没有黏性,并且对相对价格的错觉也将得到纠正。

5.影响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

短期总供给曲线表示短期内在任何既定物价水平时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这条曲线与长期总供给曲线相似,但由于黏性工资、黏性价格以及错觉的存在,它不是垂直的,而是向右上方倾斜。使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有:

(1)劳动引起的移动:可得到的劳动量增加(也许是由于自然失业率的下降)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可得到的劳动量减少(也许是由于自然失业率的上升)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2)资本引起的移动: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增加,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减少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3)自然资源引起的移动:自然资源可获得性的增加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自然资源可获得性的减少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4)技术引起的移动:技术知识进步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可得到的技术减少(也许由于政府管制)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5)预期物价水平引起的移动:预期物价水平下降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预期

物价水平上升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五、经济波动的两个原因

1.分析宏观经济波动的四个步骤

(1)确定某个事件是使总需求曲线移动,还是使总供给曲线移动(或者两条曲线都移动)。

(2)确定曲线移动的方向。

(3)用总需求和总供给图说明这种移动如何影响短期的产量和物价水平。

(4)用总需求和总供给图分析经济如何从其新的短期均衡变动到其长期均衡。

2.总需求移动的影响

(1)总需求一定的影响分析

经济波动的一个可能原因是总需求的移动。假设悲观的情绪突然笼罩了经济。这种悲观情绪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

①由于悲观情绪影响支出计划,所以它影响总需求曲线。

②由于家庭和企业现在在任何一种既定的物价水平时想购买的物品与劳务量减少了,所以这个事件减少了总需求,如图33-4所示,总需求曲线从1AD 向左移动到2AD 。

图33-4 总需求紧缩

③通过比较最初均衡和新的均衡,可以说明总需求减少的影响。在短期中,经济沿着最初的短期总供给曲线1AS 从A 点变动到B 点。产量从1Y 下降到2Y ,而物价水平从1P 下降到2P 。产量水平下降表明经济处于衰退中。企业对低销售和低生产的反应是减少就业。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引起总需求移动的悲观主义是自我实现的:对未来的悲观引起收入下降和失业增加。

④从短期均衡向长期均衡的转变。由于总需求减少,物价水平最初从1P 下降到2P 。因

此,物价水平低于在总需求突然减少之前人们的预期水平(1P )

。随着时间的推移,预期赶上了这种新的现实,预期物价水平也下降了。预期物价水平的下降改变了工资、价格和感觉,这又影响了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位置。因此,预期物价水平下降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从图33-4中的1AS 移动到2AS 。这种移动使经济接近于C 点,新的总需求曲线(2AD )与长期总

供给曲线在这一点相交。

在新的长期均衡C 点时,产量回到了其自然率。经济纠正了自己:即使决策者不采取任何行动,长期中产量的减少也会逆转。尽管悲观情绪已经减少了总需求,但物价水平大大下降(到1P )

抵消了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影响,而且人们也会预期到这种新的低物价水平。因此,在长期中,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完全反映在物价水平上,而根本没有反映在产量水平上。换句

话说,总需求移动的长期效应是一种名义变动(物价水平下降),而不是真实变动(产量相同)。

(2)关于总需求移动的结论

①在短期,总需求移动引起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量的波动。

②在长期,总需求移动影响物价总水平,但不影响产量。

③影响总需求的决策者可以潜在地减缓经济波动的严重性。

2.总供给移动的影响

(1)总供给移动的影响分析

经济波动的第二个可能原因是总供给的移动。再设想一个经济处于长期均衡。现在假设一些企业的生产成本突然增加了。分析这种生产成本增加的宏观经济影响:

①由于生产成本影响供给物品与劳务的企业,所以生产成本的变动改变总供给曲线的位置。

②由于高生产成本使销售物品与劳务变得不太有利可图,所以企业现在在任何一种既定的物价水平时都要减少供给量。因此,如图33-5所示,短期总供给曲线从1AS 向左移动到

2AS 。

(为了简化,假设长期总供给曲线不会移动。) ③比较最初的均衡与新的均衡。在短期中,经济沿着现在的总需求曲线从A 点移动到B 点。经济中的产量从1Y 减少为2Y 而物价水平从1P 上升为2P ,经济经历了滞涨。

④从短期均衡转向长期均衡。企业和工人最初对高物价水平的反应是提高它们对物价水平的预期,并确定更高的名义工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成本还会再上升,而且短期总供给曲线将进一步向左移动,这将使滞胀问题加剧。高物价引起高工资,高工资又引起更高的物价,这一现象有时被称为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

图33-5 总供给的不利移动

在某一点时,这种工资和物价的螺旋式上升会放慢。低产量与低就业水平将压低工人的工资,因为当失业率较高时工人的议价能力就小了。当名义工资下降时,生产物品与劳务变得更有利可图了,短期总供给曲线将向右移动。当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回1AS 时,物价水平

下降了,而且产量也接近于其自然率。在长期中,经济又回到了A 点,总需求曲线与长期总供给曲线在这一点相交。

在现实世界中,控制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决策者会力图通过移动总需求曲线来抵消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的一些影响。如图33-6所示,政策变动使总需求曲线从1AD 向右移动到

2AD ——正好足以阻止总供给移动对产量的影响。经济直接从A 点移动到C 点,产量仍然

为其自然率,而物价水平则从1P 上升为3P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决策者抵消了总供给的

移动。抵消性政策为维持较高的产量和就业水平而接受了持久的高物价水平。

图33-6 抵消总供给的不利移动

(2)关于总供给移动的两个结论

①总供给移动会引起滞胀——衰退(产量减少)与通货膨胀(物价上升)的结合。 ②那些能影响总需求的决策者可以潜在地减缓对产量的不利影响,但是只能是以加剧通货膨胀问题为代价。

以上内容为跨考网整理的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答案解析的一部分,限于篇幅原因,如果同学还想获得更多经济学课后习题资料,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平台索要经济学考研资料,你想要的资料都在这儿→jjxkyzs 。 想了解经济学考研高分的秘密吗?请点击>>>:经济学考研解题技巧

跨考经济学考研辅导提醒您: 成功的原因千千万,失败的原因就那么几个,加入我们的经济学考研交流群,考研经验交流,规避风险,锁定名校一次进!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第26章 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 第26章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美国经济中的金融机构 金融体系(financial system)是指经济中促使一个人的储蓄与另一个人的投资相匹配的一组结构。金融体系由帮助协调储蓄者与借款者的各种金融机构组成。金融机构可以分为两种类型——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 1.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financial markets)是储蓄的人可以借以直接向想借款的人提供资金的机构。经济中两种最重要的金融市场是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 (1)债券市场 债券(bond)是规定借款人对债券持有人负有债务责任的证明。 债券就是借据(IOU),规定了贷款偿还的时间,称为到期日,以及在贷款到期之前定期支付的利息的比率。 在美国经济中有几百万种表面上不同的债券,这些债券由于三个重要特点而不同。 ①第一个特点是债券的期限——债券到期之前的时间长度。一些债券是短期的,也许只有几个月,而另一些债券的期限则长达30年。(英国政府甚至发行了永不到期的债券,称为永久债券。这种债券永远支付利息,但从不偿还本金。)债券的利率部分取决于它的期限。长期债券的风险比短期债券大,因为长期债券持有人要等较长时间才能收回本金。如果长期债券持有人在到期日之前需要钱,他只能把债券卖给其他人,也许还要以低价出卖,此外别无选择。为了补偿这种风险,长期债券支付的利率通常高于短期债券。 ②第二个重要特点是它的信用风险——借款人不能支付某些利息或本金的可能性。这种不能支付称为拖欠。借款人可以通过宣布破产来拖欠他们的贷款。当债券购买者觉察到拖欠的可能性很高时,他们就需要高利率来补偿这种风险。由于一般认为美国政府有安全的信用风险,所以政府债券倾向于支付低利率。而财务状况不稳定的公司通过发行垃圾债券来筹集资金,这种债券支付极高的利率。债券购买者可以通过各种私人机构(如标准普尔公司)的核查来判断信用风险,这些机构可以评定不同债券的信用风险。 ③第三个重要特点是它的税收待遇——税法对待债券所赚到的利息的方式。大多数债券的利息是应纳税收入,因此债券所有者必须将一部分利息用于交纳所得税。与此相反,当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时,这种债券的所有者不用为利息收入支付联邦所得税。由于这种税收利益,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券支付的利率低于公司或联邦政府发行的债券。 (2)股票市场 ①股票 股票(stock)是企业部分所有权的索取权。出售股票来筹资称为股本筹资,而出售债

《曼昆—宏观经济学》 重点总结

第23章一国收入得衡量—GDP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研究个别家庭与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研究整个经济,包括通货膨胀、失业率与经济增长。 一GDP 1 定义: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 product,GDP) 就是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得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得市场价值。 2组成:GDP(用Y代表)被分为四个组成部分: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 Y = C + I +G +NX 3 实际GDP与名义GDP:实际GDP=名义GDP-通货膨胀率,衡量得就是生产得变动,而不就是物价得变动。 4 GDP平减指数: ,就是经济学家用来检测经济平均物价水平,从而监测通货膨胀率得一个重要指标。(GDPdeflator) 5 GDP与经济福利: ?由于GDP用市场价格来评价物品与劳务,它就没有把几乎所有在市场之外进行得活动得价值包括进来,特别就是,GDP漏掉了在家庭中生产得物品与劳务得价值。 ?GDP没有包括得另一种东西就是环境质量。 ?GDP也没有涉及收入分配。 二衡量收入得其她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GNP):就是一国永久居民(称为国民)所赚到得总收入。它与GDP得不同之处在于:它包括本国公民在国外赚到得收入,而不包括外国人在本国赚到得收入。 ?国民生产净值(NNP):就是一国居民得总收入(GNP)减折旧得消耗. ?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 第24章生活费用得衡量—CPI 一CPI 1定义: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就是普通消费者所购买得物品与劳务得总费用得衡量标准 2 计算:定义篮子→找出价格→计算费用→选择基年并计算指数→计算通货膨胀率 消费者物价指数=*100 3 衡量生活费用过程中存在得问题 替代倾向 新产品得引进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第6章 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 第6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价格控制 1.价格上限 (1)价格上限的两种后果 价格上限(price ceiling)是某种物品与劳务价格的法定最高价格,比如租金控制。政府强制推行价格上限,有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后果: ①如果价格上限设在均衡价格之上,它就不能起到约束作用。这种价格上限称之为非限制性的价格上限,如图6-1(a)所示。 ②如果价格上限设在均衡价格之下,它能起到约束作用时,就导致短缺,如图6-1(b)所示。由于引起了短缺,卖者必须以某种方式在买者中配给物品或劳务,出现了非价格配给、排长队和卖方歧视等问题。 图6-1 有价格上限的市场 (2)案例研究:短期与长期中的租金控制 租金控制政策的目标是通过使得住房变得更有可能支付得起的方式来帮助穷人。图6-2(a)表示租金控制的短期影响:由于公寓的供给与需求较为缺乏弹性,租金控制法实行的价格上限只引起了住房的少量短缺。图6-2(b)表示租金控制的长期影响:由于公寓的供给与需求较为富有弹性,租金控制引起了住房的大量短缺。因此,一位经济学家称租金控制是“除了轰炸之外,毁灭一个城市的最好方法”。

图6-2 短期与长期中的租金控制 2.价格下限 (1)价格上限的两种后果 价格下限是某种物品或劳务的法定最低价格,比如最低工资。当政府强制推行价格下限时,有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后果: ①如果价格下限设在均衡价格之下,它就不能起到约束作用。这种价格下限称之为非限制性的价格下限,如图6-3(a)所示。 ②如果价格下限设在均衡价格之上,它能起到约束作用时,就导致剩余出现。这种价格下限称之为限制性的价格下限,如图6-3(b)所示。 图6-3 有价格下限的市场 (2)案例研究:最低工资 最低工资法规定任何雇主可能支付给劳动力的最低可能工资水平。 图6-4 自由劳动市场 图6-4表示工资自发调整,使劳动供给与劳动需求平衡的市场。如果政府不干预,工资将自发调整,使劳动的供求达到平衡。

曼昆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中文版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的课后答案 复习题 1、由于整个经济的事件产生于许多家庭与许多企业的相互作用,所以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必然是相互关联的。当我们研究整个经济时,我们必须考虑个别经济行为者的决策。由于总量只是描述许多个别决策的变量的总和,所以宏观经济理论必然依靠微观经济基础。 2、经济学家是用模型来解释世界,但一个经济学家的模型往往是由符号和方程式构成。经济学家建立模型有助于解释GDP、通货膨胀和失业这类经济变量。这些模型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们有助于我们略去无关的细节而更加明确地集中于重要的联系上。模型有两种变量: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一个模型的目的是说明外生变量如何影响内生变量。 3、经济学家通常假设,一种物品或劳务的价格迅速变动使得供给量与需求量平衡,即市场走向供求均衡。这种假设称为市场出清。在回答大多数问题时,经济学家用市场出清模型。 持续市场出清的假设并不完全现实。市场要持续出清,价格就必须对供求变动作出迅速调整。但是,实际上许多工资和价格调整缓慢。虽然市场出清模型假设所有工资和价格都是有伸缩性的,但在现实世界中一些工资和价格是粘性的。明显的价格粘性并不一定使市场出清模型无用。首先偷格并不总是呆滞的,最终价格要根据供求的变动而调整。市场出清模型并不能描述每一种情况下的经济,但描述了经济缓慢地趋近了均衡。价格的伸缩性对研究我们在几十年中所观察到的实际GDP增长这类长期问题是一个好的假设。 第二章宏观经济学数据 复习题 1、GDP既衡量经济中所有人的收入,又衡量对经济物品与劳务的总支出。 GDP能同时衡量这两件事,是因为这两个量实际上是相同的:对整个经济来说,收入必定等于支出。这个事实又来自于一个更有基本的事实:由于每一次交易都有一个买者和一个卖者,所以,一个买者支出的每一美元必然成为一个卖者的一美元收入。 2、CPI衡量经济中物价总水平。它表示相对于某个基年一篮子物品与劳务价格的同样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现期价格。 3、劳工统计局把经济中每个人分为三种类型:就业、失业以及不属于劳动力。一 失业率是失业者在劳动力中所占的百分比,其中劳动力为就业者和失业者之和。一 -I、奥肯定理是指失业与实际GDP之间的这种负相关关系。就业工人有助于生产物品与劳务,而失业工人并非如此。失业率提高必定与实际GDP的减少相关。舆肯定理可以概括为等式:实际GDP变动百分比-3%-2×失业率的变动,印如果失业率保持不变,实际GDP增长3% 左右。这种正常的增长率是由于人口增长、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引起的。失业率每上升一个百分比,实际GDP一般减少2个百分比。一 问题和应用一 1、大量经济统计数字定期公布,包括GDP、失业率、公司收益、消费者物价指数及贸易结余。GDP是一年内所有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失业率是要工作的人中没有工作的人的比例。公司利润是所有制造企业税后会计利润,它暗示公司一般的财务健康情况。消费者物价指数是衡量消费者购买的物品的平均价格,它是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贸易结余是出口物品与进口物品之间的价差。一 2、每个人的增值是生产的物品的价值减去生产该物品所需的原材料的价值。因此,农夫增值是1美元,面粉厂的增值是2美元,面包店的增值是3美元。GDP就是总的增值,即为6 美元,它正好等于最终物品的价值。一 3、妇女与她的男管家结婚,GDP减少量等于男管家的工资。这是由于GDP是衡量经济中所有人

经济学原理第7版(曼昆)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

第23章 1.对于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2.国内生产总值(GDP ) 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通常是一年或一个季度(3个月);衡量的生产价值局限于一个国家的地理范围之内,不管是由本国的国民还是住在本国的外国人生产;只包括现期生产的物品,不包括过去生产的物品;生产并合法出售的所有东西;只包括最终物品的价值;包括有形的物品,也包括无形的劳务;使用市场价格。 3.GDP的四个组成部分是消费(C )、投资(I )、政府购买(G )和净出口(NX )。 (1)逍费是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与服务的支出 (2)投资是用于资本设备、存货和建筑物的支出,包括家庭用于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3)政府购买包括地方、州和联邦政府用于物品与服务的支出 (4)净出口等于外国对国内生产的物品的购买(出口)减国内对外国物品的购买(进口) 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之和 4.真实GDP和名义GDP 真实GDP :按不变价格评价的物品与服务的生产(是用不变的基年价格来评价经济中物品与服务生产的价值) 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反映产的产量的变动 名义GDP :按现期价格评价的物品与服务的生产(是用当年价格来评价经济中物品与服务生产的价值) GDP平减指数 GDP平减指数是用名义GDP与真实GDP的比率乘以100计算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标 即GDP平减指数=(名义GDP/真实GDP)*100 通货膨胀率=[(第2年的GDP平减指数-第一年的GDP平减指数)/第一年的GDP平减指数]*100 第24章

1 .消费物价指数CPI 答:指普通消费者购买的物品与服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指标。 即:CPI =(当年一篮子物品与服务的价格/基年一篮子的价格)*100 计算消费物价指数:固定篮子、找出价格、计算这一篮子东西的费用、选择基年并计算指数、计算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率:从前一个时期以来物价指数变动的百分比 通货膨胀率=[(第二年CPI-第一年CPI)/第一年CPI ]*100% 生产物价指数:企业所购买的一篮子物品与服务的费用的衡量指标 衡量生活费用中的三个问题。(CPI高估了生活费用的增加) (1)替代倾向。CPI使用了一篮子固定不变的物品。 (2)新产品的引进。CPI基于固定不变的一篮子物品和服务,没反映出因引进新物品而引起的货币价值的增加。 (3 )无法衡量质量的变动。 GDP平减指数与CPI的差别: (1)GDP平减指数反映国内生产的所有物品与服务的价格, CPI反映消费者购买的所有物品与服务的价格 (2)CPI比较的是固定的二篮子物品与服务的价格和基年这一篮子物品与服务的价格,GDP平减指数比较的是现期生产的物品与服务的价格和基年同样物品与服务的价格 2.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矫正经济变量 今天美元的数量=T年美元的数量* (今天的物价水平/T年的物价水平) 指数化:根据法律或合同按照通货膨胀的影响对货币数量的自动调整 真实利率和名义利率 名义利率指通常公布的、未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的利率(货币数量) 真实利率指根据通货膨胀校正的利率(货币购买力) 真实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核心讲义(第36章 宏观经济政策的六个争论问题)

第13篇最后的思考 第36章宏观经济政策的六个争论问题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决策者是否应该试图稳定经济 第一个争论问题涉及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决策者是否应该用他们所控制的工具来试图平缓经济周期的上升与下降 1.赞成:决策者应该试图稳定经济 经济本质上是不稳定的,并相信政府可以管理总需求,以便抵消内在的不稳定性。 通过“逆经济变动的风向行事”,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可以稳定总需求,从而稳定生产和就业。当总需求不足以确保充分就业时,决策者应该刺激政府支出、减税并扩大货币供给。当总需求过大,有引起更高通货膨胀的危险时,决策者应该削减政府支出、增税并减少货币供给。这些政策行为通过引起一个更稳定的经济,并有利于每一个人而使宏观经济理论得到最好的运用。 2.反对:决策者不应该试图稳定经济 决策者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并不能立即影响经济,其作用要有一个相当长的时滞。由于预期是困难的,而且,很多冲击是不可预期的,稳定政策应该根据未来经济状况有根据地推测,错误预期会使经济政策引起不稳定。政策的第一个规则应该是“不伤害”,因此,决策者应该抑制对经济的日常性干预。 二、政府反衰退应该增加支出还是减税 1.赞成:政府应该增加支出来反衰退 在衰退期间,社会基本问题是总需求不足。终结衰退的关键在于把总需求恢复到与经济中劳动力充分就业一致的水平,对此可实施相应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过增加支出来反衰退。 2.反方:政府应该减税来反衰退 减税对总需求和总供给都有重要的影响。减税可以:第一,增加总需求;第二,增加总供给(通过刺激工作予以实现);第三,分散了支出决策。相对而言,家庭、企业决策优于政府集中支出决策。 另外,在衰退期间增加政府支出存在各种问题:第一,政府支出乘数变小;第二,快速的花钱,购买没什么公共价值的东西不能适时地增加总需求;第三,谨慎而细致的计划支出存在着较长的时滞。 三、货币政策应该按规则制定还是相机抉择

曼昆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中英文)

宏观经济学 第十五章MEASUREING A NATION’S INCOME一国收入的衡量 Microeconomics the study of how households and firms make decisions and how they interact in markets. 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他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 Macroeconomics the study of economy-wide phenomena,including inflation,unemployment,and economic growth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GDP is the market value of final goods and services produced within a country in a given period of time. 国内生产总值GDP:给定时期的一个经济体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Consumption is spending by households on goods and services, with the exception of purchased of new housing. 消费:除了购买新住房,家庭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 Investment is spending on capital equipment inventories, and structures, including household purchases of new housing. 投资:用于资本设备、存货和建筑物的支出,包括家庭用于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Government purchases are spending on goods and services by local, state, and federal government. 政府支出:地方、州和联邦政府用于物品和与劳务的支出。 Net export is spending on domestically produced goods by foreigners (exports) minus spending on foreign goods by domestic residents (imports) 净出口:外国人对国内生产的物品的支出(出口)减国内居民对外国物品的支出(进口)。 Nominal GDP is the production of goods and services valued at current prices. 名义GDP:按现期价格评价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 Real GDP is the production of goods and services valued at constant prices. 实际GDP:按不变价格评价的物品和服务的生产。 GDP deflator is a measure of the price level calculated as the ratio of nominal GDP to real GDP times 100. GDP平减指数:用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率计算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标。

人大802考研曼昆《宏观经济学》(第7版)重点章节及重点课后重点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7版重点章节及重点课后习题 I 曼昆《宏观经济学》重点章节或知识点 一、导言(第1、2章 1、宏观经济学科学(第1章 (1宏观经济学。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三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后面所有章节都是围绕这三个变量展开的、本书框架(有利于加深对宏观体系的认识。 (2价格黏性与伸缩性。短期和长期,价格情形,也是不同学派分析的角度或出发点。 (3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了解下即可。 2、宏观经济学的数据(第2章 (1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收入,总产出。重点掌握:概念和内涵;核算中的特殊处理;名义GDP、实际GDP和GDP平减指数;GDP核算指标的缺陷和改进。 (2国民收入核算。重点掌握:国民收入核算三种方法的区别和联系,GDP与其他国民收入指标(GNP、NNP、NI、PI、PPI的关系。 (3消费者价格指数(CPI。重点掌握:CPI的含义。CPI与GDP平减指数的关系。 说明:第1、2章比较基础,初级宏观看过的考生,可以直接看讲义,教材直接略过就行。 二、古典理论:长期中的经济(第3、4、5、6章 重点章节在4、5、6。其中,最最重要的章节在第4章。

1、国民收入:源自何处,去向何方(第3章 (1国民收入的分配。重点掌握:企业对要素需求的决定,欧拉定理。 (2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函数。该函数的性质必须掌握。 (3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重点掌握: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均衡的条件、利用储蓄和投资曲线分析问题。 2、货币与通货膨胀(第4章 (1货币数量论。重点掌握:数量方程式和货币数量论,表达式及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利用数量方程式来解释通货膨胀。(12年真题 (2通货膨胀与利率。重点掌握:费雪效应与费雪方程。 (3名义利率与货币需求。重点掌握:货币需求函数,货币、价格与利率的关系。 (4通货膨胀的社会成本。重点掌握:预期通货膨胀的成本VS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的成本。 (5古典二分法。重点理解古典二分法含义,实际变量与名义变量的含义与区别。 说明:货币与通货膨胀这一章的比较重要,建议能在这些重点的基础上,全面掌握下,本章不难。 3、开放的经济(第5章 (1开放经济下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 (2小型开放经济的一般均衡模型。重点掌握:①小型开放经济的特点和假设条件; ②各种政策对贸易余额的影响。

曼昆微观经济学原理第六版第六章答案0001

第六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复习题 1 ?举出一个价格上限的例子和一个价格下限的例子。 答:为了保障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需求,国家对城镇居民中的安居工程售房制定最 高限价。为了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对粮食的国家合同定购部分收购时制定最低限价,以保护农民的利益;。 2?什么引起了一种物品的短缺?是价格上限还是价格下限?用图形证明你的答案。 答:当价格上限低于市场均衡价格时会引起一种物品的短缺。当价格下限高于市场均衡 价格时会引起一种物品的过剩。 3?当不允许一种物品的价格使供给与需求平衡时,配置资源的机制是什么? 答:当政府对竞争市场实行限制性价格上限时,就产生了物品的短缺。卖者必然在大量 买者中配置稀缺物品。这时的配给机制可能是排长队,或者是卖者根据自己的偏好来配给物品。当政府对竞争市场实行限制性价格下限时,就产生了过剩。过剩会引起一些不合意的配 给机制,例如那些也许由于种族或家族之故而受买者青睐的卖者能比那些没有受到青睐的卖者更好地出售自己的物品。 4 ?解释为什么经济学家通常总是反对价格控制? 答:因为在市场经济中,价格对资源配置起着调节作用。如果人为的控制价格,往往会 造成某种物品的过剩或短缺,从而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受到伤害,破坏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 5?假设政府取消向一种物品的买者征税,而向这种物品的卖者征同样的税。税收政策的这种变动如何影响买者为这种物品向卖者支付的价格、买者所支付的包括税在内的货币量、卖者扣除税收得到的货币量以及销售量? 答:税收政策的变动对它们都不产生影响。因为税收的归宿取决于供给和需求的价格弹性,而不取决于向买者征税还是向卖者征税。 6 .一种物品的税收如何影响买者支付的价格、卖者得到的价格,以及销售量? 答:一种物品的税收使买者支付的价格上升,卖者得到的价格下降,销售量下降。 7.什么决定了税收负担在买者与卖者之间分摊?为什么? 答: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决定了税收负担在买者与卖者之间的分摊。税收负担将更多地 落在缺乏弹性的市场一方身上。因为弹性实际上衡量当条件变得不利时,买者或卖者离开市 场的意愿。当对某种物品征税时,市场中其他合适选择少的一方不能轻而易举地离开,从而必须承担更多的税收负担。 问题与应用 1古典音乐的爱好者说服了国会实行每张门票40美元的价格上限。这种政策使听古典音乐 会的人多了还是少了? 答:如果40美元高于门票的市场价格,对市场没有影响,听古典音乐会的人数不会改变。如果40美元的价格上限低于门票市场价格,会有更多的人想购票去听音乐会。但是,在40美元的价格下,古典音乐会的举办者所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音乐会门票数量比实行价格上限之前下降,市场上形成了短缺。这种价格控制政策使听音乐会的人少了。 2 ?政府确信奶酪自由市场的价格太低了。 A ?假设政府对奶酪市场实行限制性价格下限。用供求图说明,这种政策对奶酪价格和奶酪销售量的影响。是存在奶酪的短缺还是过剩? 答:从图中看,存在奶酪的过剩。 图6—1奶酪市场供求图 B ?农民抱怨价格下限减少了他们的总收益。这种情况可能吗?解释原因。

曼昆《经济学原理》笔记

曼昆《经济学原理》汇总 第一章 个人做出决策的四个原理: 1)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做出决策的时候人们不得不在不同的目标之间做出取舍) 2)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比如读大学,要考虑到不能工作带来的工资损失) 3)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比如应该读到什么时候才能拿到最好的工资,博士,硕士呵呵) 4)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比如去超市买东西很便宜,于是我们去买,结果买了很多的不需要的东西,反倒花了更多的钱) 经济相互交易的三个原理: 5) 贸易能使每个人的状况更好(想想如果没有贸易,我们还处于自然经济的状况,那么我们需要做所有的事情,需要去做冰箱,彩电……不可能吧。没有贸易就没有竞争了,那么我们就可能在某一领域被人们垄断,想想封闭的中国,我们可能不能得到很多的先进的科技,但是我们现在和很多的国家贸易,这样我们可以享用更多的先进的技术) 6)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这个东西从我学过的邓小平理论当中可以反复地看到,无形的手,价格!) 7) 政府有的时候可以改善市场结果(我们需要政府来维持这个社会的治安……,抄一句:促进效率和促进公平〈尽管很多的时候他们是一对矛盾,有的时候政府也不一定能做到这一点〉市场失灵)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的三个原理: 8)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就是劳动生产率,你工作一个小时,那么你能够创造出多少的财富。那么我们要提高生活水平,我们就需要去得到良好教育,现在我就在这么做,呵呵,拥有生产工

具——我现在需要一台电脑,速度要快些,屏幕要液晶的更好,以及获取最好技术的机会——这我需要向导师和图书馆,师兄多多请教了,还要自己去争取机会!)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6版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章课后习题答案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 6 版微观经济学分册第 6 章课后 习题答案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 6 版微观经济学分册第5 章课后习题答案P132-P134第六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 复习题 1(举出一个价格上限的例子和一个价格下限的例子。 答: 为了保障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需求,国家对城镇居民中的安居工程售房制定最高限价。为了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对粮食的国家合同定购部分收购时制定最低限价,以保护农民的利益; 。 2(什么引起了一种物品的短缺, 是价格上限还是价格下限?用图形证明你的答案。 答: 当价格上限低于市场均衡价格时会引起一种物品的短缺。当价格下限高于市场均衡价格时会引起一种物品的过剩。 3( 当不允许一种物品的价格使供给与需求平衡时,配置资源的机制是什么? 答: 当政府对竞争市场实行限制性价格上限时,就产生了物品的短缺。卖者必然在大量买者中配置稀缺物品。这时的配给机制可能是排长队,或者是卖者根据自己的偏好来配给物品。当政府对竞争市场实行限制性价格下限时,就产生了过剩。过剩会引起一些不合意的配给机制,例如那些也许由于种族或家族之故而受买者青睐的卖者能比那些没有受到青睐的卖者更好地出售自己的物品。 4( 解释为什么经济学家通常总是反对价格控制? 答: 因为在市场经济中,价格对资源配置起着调节作用。如果人为的控制价格,往往会造成某种物品的过剩或短缺,从而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受到伤害,破坏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

5( 假设政府取消向一种物品的买者征税,而向这种物品的卖者征同样的税。税收政策的这种变动如何影响买者为这种物品向卖者支付的价格、买者所支付的包括税在内的货币量、卖者扣除税收得到的货币量以及销售量, 答: 税收政策的变动对它们都不产生影响。因为税收的归宿取决于供给和需求的价格弹性,而不取决于向买者征税还是向卖者征税。 6( 一种物品的税收如何影响买者支付的价格、卖者得到的价格,以及销售量答:一种物品的税收使买者支付的价格上升,卖者得到的价格下降,销售量下降。 7( 什么决定了税收负担在买者与卖者之间分摊?为什么? 答: 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决定了税收负担在买者与卖者之间的分摊。税收负担将更多地落在缺乏弹性的市场一方身上。因为弹性实际上衡量当条件变得不利时,买者或卖者离开市场的意愿。当对某种物品征税时,市场中其他合适选择少的一方不能轻而易举地离开,从而必须承担更多的税收负担。 问题与应用 1(古典音乐的爱好者说服了国会实行每张门票40 美元的价格上限。这种政策 使听古典音乐会的人多了还是少了? 答:如果40 美元高于门票的市场价格,对市场没有影响,听古典音乐会的人数不会改变。如果40 美元的价格上限低于门票市场价格,会有更多的人想购票去听音乐会。但是,在40 美元的价格下,古典音乐会的举办者所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音乐会门票数量比实行价格上限之前下降,市场上形成了短缺。这种价格控制政策使听音乐会的人少了。2( 政府确信奶酪自由市场的价格太低了。 A(假设政府对奶酪市场实行限制性价格下限。用供求图说明,这种政策对奶酪价格和奶酪销售量的影响。是存在奶酪的短缺还是过剩? 答: 从图中看,存在奶酪的过剩曼昆《经济学原理》第 6 版微观经济学分册第5 章课后习题答案P132-P134 图6,1 奶酪市场供求图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五版宏观经济学习题答案(中文)

第20章货币制度 1、为什么银行不持有百分百的准备金银行持有的准备金量和银行体系所创造的货币量有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 银行不持有百分百的准备金是因为把存款用于放贷并收取利息比持有全部存款更有利可图。银行持有的准备金量和银行体系通过货币乘数所创造的货币量是相关的。银行的准备金率越低,货币乘数越大,所以银行存款的每一元钱可以创造更多的货币 2、考察以下情况如何影响经济的货币制度。 a、假设雅普岛的居民发现了一种制造石轮的简单方法。这种发现如何影响石轮作为货币的有用性呢并解释之。 b、假设美国某个人发现了一种仿造100美元钞票的简单办法。这种发现将如何影响美国的货币制度呢并解释之。 参考答案: a、如果有一种制造石轮的简单方法,雅普岛上的居民就会制造多余的石轮,只要每个石轮的货币价值大于制造它的成本。结果,人们会自己制造货币,于是就有太多的货币被制造出来。最有可能的是,人们会停止接受石轮作为货币,而转向其他资产作为交换的媒介 b. 如果美国有人发现了伪造百元面值美钞的简单方法,他们就会大量地生产这种假钞,而降低百元美钞的价值,结果可能是转为使用另一种通货。 3、伯列戈瑞德州银行(BSB)有亿美元存款,并保持10%的准备率。 a)列出BSB的T账户。 b)现在假设BSB的大储户从其账户中提取了1000万美元现金。如果BSB决定通过减 少其未清偿贷款量来恢复其准备率,说明它的新T账户。 c)解释BSB的行动对其他银行有什么影响 d)为什么BSB要采取(b)中所描述的行为是困难的讨论BSB恢复其原来准备金率的另 一种方法。 参考答案: a. BSB的T账户如下:: b. 当BSB的大储户提取了1000万美金现金,而BSB通过减少其未清偿贷款量来恢复其准备率,它的T账户如下: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4篇公共部门经济学 第10章外部性 10.1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外部性的含义 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人产生了影响,但并不为此承担相应成本或获得相应收益。外部性分为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正的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人产生了好的影响,但并没有获得相应收益;负的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人产生了不好的影响,但并没有为此承担相应成本。 2.外部性与经济效率 外部性的影响会造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或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因此容易造成市场失灵,使市场无效率。负外部性使生产的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所以社会供给曲线位于市场供给曲线之上,市场生产的数量大于社会合意的数量,该产品的生产出现过剩。正外部性使生产的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所以社会价值曲线位于市场需求曲线之上,市场生产的数量小于社会合意的数量,该产品的生产出现短缺。 3.解决外部性的方法 (1)科斯定理 科斯定理是揭示市场经济中产权安排、交易成本和资源配置效率之间关系的原理。其内容是:在交易费用为零时,只要产权初始界定清晰,并允许经济当事人进行谈判交易,就可以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科斯定理在于说明,只要假设条件成立,市场势力就足够大,从而外部性问题总能通过市场自身来解决,而不需要政府的干预。 (2)私人解决外部性的方法 ①用道德规范和社会约束来解决; ②慈善行为; ③通过依靠有关各方的私利来解决外部性问题; ④利益各方签订合约。 私人经济主体可能通过以上方式解决外部性问题,但在现实中,由于一些限制性因素,使得私人主体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外部性引起的问题。比如交易成本可能很昂贵;各方都可能竭力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使谈判破裂;或者因为所涉及的利益主体太多,要协调各方利益不太可能。因此,需要政府的介入来解决外部性问题,使外部性内在化,进而达到帕累托最优。 (3)政府解决外部性的方法 ①征收庇古税(矫正税) 庇古税是用于纠正外部性影响的税收。按照庇古的观点,当企业的活动具有外部性时,

宏观经济学(曼昆)读书笔记

Macroeconomics (Sixth Edition) N.Gregory Mankiw 第一篇 导言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的科学 1.宏观经济学是对整体经济-----包括收入的增长、价格的变动和失业率的研究。 三个重要指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率、失业率。 2.模型 (1)内生变量是一个模型要解释的变量,外生变量是一个模型接受为给定的变量,模型说明外生变量的变动如何影响内生变量。 (2)举例:供求关系模型(比萨饼市场模型) Q d =D(P,Y) Q s =S(P,P m ) Q d =Q s (P :比萨饼的价格;Y :总收入;P m :原材料价格) 这个比萨饼市场模型有两个外生变量和两个内生变量。 例如:总收入增加,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比萨饼的需求增加,均衡价格和均 衡数量都上升;原材料价格上升,供给曲线向左移动,比萨饼的供给减少,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因此,该模型说明了总收入或原材料价格的变动是如何影响比萨饼市场的价格和数量的。 (3)模型的建立:没有一个模型能回答所有的问题。一个模型仅仅是建立在假设基础上,且一个适用于某种目的的假设对其它的目的可能是误导。 对于不同的目的,我们应该建立不同的模型,而且要略去无关细节而集中于 必要的联系上。所有的模型都会许多简化的假设。 比如,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解释奶酪的价格如何影响比萨饼的平均价格和销售 量,那么多种比萨饼价格也许就是无关紧要的,简单的比萨饼市场模型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我们的目的是解释为什么有三个比萨饼店的城镇的比萨饼比萨饼的价格,P 比萨饼的数量,Q 均衡价格 均衡数量

价格比只有一个比萨饼店的城镇低,那么上述模型的作用就很小了。 需求的移动 供给的移动 3.价格:伸缩性与黏性 4.微观经济思考与宏观经济模型 由于总量只是描述许多个别决策的变量的总和,所以宏观经济理论是建立在 微观经济基础之上的。 尽管微观经济决策,是构成所有经济模型的基础,但在许多模型中,家庭和 企业最优化行为是隐性的,而不是显性的。比萨饼市场模型就是一个例子。家庭比萨饼的价格,P 比萨饼的数量,Q P 2 P 1 Q 1 Q 2 比萨饼的价格,P 比萨饼的数量,Q Q 2 Q 1 P 2 P 1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五版宏观经济学习题答案(中文)

第 20 章货币制度 1、为什么银行不持有百分百的准备金?银行持有的准备金量和银行体系所创造的货币量 有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 银行不持有百分百的准备金是因为把存款用于放贷并收取利息比持有全部存款更有利 可图。银行持有的准备金量和银行体系通过货币乘数所创造的货币量是相关的。银行的准备金率越低,货币乘数越大,所以银行存款的每一元钱可以创造更多的货币 2、考察以下情况如何影响经济的货币制度。 a、假设雅普岛的居民发现了一种制造石轮的简单方法。这种发现如何影响石轮作为货 币的有用性呢?并解释之。 b、假设美国某个人发现了一种仿造100 美元钞票的简单办法。这种发现将如何影响美 国的货币制度呢?并解释之。 参考答案: a、如果有一种制造石轮的简单方法,雅普岛上的居民就会制造多余的石轮,只要每个 石轮的货币价值大于制造它的成本。结果,人们会自己制造货币,于是就有太多的货币被制 造出来。最有可能的是,人们会停止接受石轮作为货币,而转向其他资产作为交换的媒介 b.如果美国有人发现了伪造百元面值美钞的简单方法,他们就会大量地生产这种假 钞,而降低百元美钞的价值,结果可能是转为使用另一种通货。 3、伯列戈瑞德州银行(BSB)有 2.5 亿美元存款,并保持10%的准备率。 a)列出 BSB的 T 账户。 b) 现在假设BSB的大储户从其账户中提取了1000 万美元现金。如果 BSB决定通过减 少其未清偿贷款量来恢复其准备率,说明它的新T 账户。 c) 解释 BSB的行动对其他银行有什么影响? d) 为什么 BSB要采取 (b) 中所描述的行为是困难的?讨论BSB恢复其原来准备金率的 另一种方法。 参考答案: a. BSB的 T 账户如下: : 伯列戈瑞德州银行(BSB) 资产负债 准备金$25 million存款$250 million 贷款$225 million b.当 BSB的大储户提取了 1000 万美金现金,而 BSB通过减少其未清偿贷款量来恢复其 准备率,它的 T 账户如下: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笔记(第5章 开放的经济)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 第5章开放的经济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资本和产品的国际流动 (1)净出口 净出口也称贸易余额,一般用NX表示,是本国向其他国家出口的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减去外国向本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反映国际间产品与服务的流动。用EX表示出口,用IM表示进口,则(EX IM -)就是净出口。 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Y C I G NX =+++ 改写为:() =-++ NX Y C I G 这个式子说明,在一个开放经济中,国内支出无须等于产品与服务产出。如果产出大于国内支出,则净出口是正的;如果产出小于国内支出,则净出口是负的。 (2)国际资本流动和贸易余额 资本净流出也称国外净投资,是国内储蓄和国内投资之间的差额S I -,反映国际间为资本积累融资的资金流动。 根据储蓄和投资重写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可以推导出: =+++ Y C I G NX --=+ Y C G I NX ()() --+-=+ Y C T T G I NX -= S I NX (3)结论 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S I NX -表示资本净流出,NX表示净出口,表明 -=,式中S I 国外净投资总等于贸易余额,即国际间为资本积累筹资的资金流动和国际间产品和服务的流动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2.小型开放经济模型 (1)假设 ①资本完全流动; ②利率r必定等于世界利率*r,即* =; r r ③经济的产出由生产函数和生产要素固定,(), ==; Y Y F K L ④消费C与可支配收入() =-; C C Y T -正相关,消费函数为() Y T

曼昆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DOC)

曼昆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 宏观经济学之所以成为宏观,是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是一国经济运行,包括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而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市场或家庭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滥觞于凯恩斯,至今已经和微观经济学分庭抗礼,而且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活动中作用十分巨大。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部分开篇讨论宏观经济中各种数据,当然,在宏观经济学中数据始终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指标监控基础上形成的各种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工具是决策者的宠儿。 第二十三章中,曼昆论述了一国收入的衡量。一般来说,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可以从收入和支出两个角度来计算,而在一个经济活动中必然有一个收入对应一个支出,所以两种方法得到的结论是一样的。在这里,无论微观还是宏观,基本上都逃不掉如下这幅图: 接下来,曼昆讨论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含义。众所周知,国家会统计每季度的GDP,并在年末获得年度GDP。国民生产总值是在一定时间内一个国家所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深刻理解国民生产总值含义要抓住每一个词汇,这是宏观里非常重要的概念。与GDP相似的还有如下几个收入概念:

GNP GDP NNP GNP NI NNP PI NI =+=-=-=-本国国民民国外所得-外国国民本国所得 折旧 企业间接税+企业贴补 企业留存收益+其他所得 可支配收入=PI-个人所得税 按照四部门经济模型,我们可以有如下GDP 构成: GDP C I G NX =+++ 这里必须强调投资和我们平时所讲的投资是有区别的,这里投资主要是购买用于生产物品的物品,也就购买生产资料,包括机械、建筑等。 在第二十三章最后一节里,曼昆阐述了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名义GDP 、真实GDP 和GDP 平减指数。概而言之,名义GDP 是以当年价格乘以生产数量而得到的数字;真实GDP 主要排除了价格的影响,以一个年份的价格作为不变价格,乘以当年生产数量从而得到真实GDP ,主要反映生产数量的变化,可以更好的衡量一国的经济福利;GDP 平减指数是用来衡量价格变动的指标,GDP 100GDP GDP =?名义平减指数真实。需要指出, GDP 平减指数可以用来测量通货膨胀的一个指标,这就要通过以下公式计算GDP 平减指数的变动: 100%GDP GDP GDP GDP -=?第二年平减指数第一年平减指数平减指数第一年平减指数 当然,GDP 并不是完美的,在环境、收入分配等环节上是无法通过GDP 反映的。虽然如今很多经济学家都在呼吁绿色GDP 或者GDP 重新改革,而目前我们国家还有太多需要发展,经济水平还是偏下,在东部也许可以重新衡量GDP 统计,在中西部则还是弊大于利。GDP 衡量体系一旦变化,这些地区将面临更加不利发展的经济环境。这就好比教导三岁小孩要先天下之忧而忧,他又真能做到如此?经济就像人生,经历波澜壮阔、起起伏伏之后才能把握住最美、最好的一幕,让一个还没有发展的经济区域妄谈环境、低碳必会引来因噎废食。 接着在二十四章里,曼昆谈论了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 Prize Index )。这是一个非常有大众缘的指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媒体CPI 的确是一个抢眼的词汇。首先,曼昆介绍了消费物价指数含义和计算方法。所谓的消费物价指数,是消费者购买一篮子商品和劳务所支付的总价格。根据各种商品在消费者消费中重要程度高低赋予一定的权重,计算出当年总支出。再确定某一个基期价格,利用下面公式: 消费者物价指数=(当期总物价/基期总物价)×100 然后通过计算相邻年份或月份CPI 的变动率,也就是通货膨胀率就可以衡量一定时期内价格变动的比率。当然,消费者物价指数有其固有的弱点。消费者物价指数反映不了消费偏向导致的消费结构的变化,所以一揽子商品必须适时而变。消费者物价指数无法反映新产品和质量的变动。 如消费者物价指数,GDP 平减指数也是反映通货膨胀一个指数,而且这两个指数可以相互配合来确定当年物价变动状况。而两者又存在一些差别。从对象上看,GDP 平减指数反映的是所有生产的物品和劳务,而CPI 仅仅是消费者购买的物品和劳务,这就导致石油价格上涨时非产油国的CPI 与GDP 平减指数有较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