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2单元孟子蚜第4课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第2单元《孟子》选读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羽旄.(máo) 立于沼.(zhǎo)上
第二页,共49页。
麋.(mí)鹿 灵囿.(yòu) 濯濯.(zhuó) 朝儛.(wǔ) 巡狩.(shòu) 夏谚.(yàn) 角.(jué)招.(sháo)
经始勿亟.(jí) 麀.(yōu)鹿攸.(yōu)伏 於.(wū)牣.(rèn)鱼跃 放.(fǎnɡ)于琅邪.(yá) 春省.(xǐnɡ)耕 徵.(zhǐ)招 畜.(xù)君何尤
第二十三页,共49页。
【答案】 在节选的第二、三则中,孟子引用了古代典籍中的记载和故事 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第二则中引用了《诗经》中记载的周文王贤明而百姓拥戴 的故事和《尚书》中《汤誓》一篇记载的百姓痛恨夏桀的事例。第三则中引用 了过去齐景公问晏子的故事,说明该如何出游。这样,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面对这些前朝先例,统治者更应该幡然醒悟, 否则,就会重蹈覆辙。
第十八页,共49页。
在“孟子见梁惠王”一章中,孟子从惠王一句“贤者亦乐此乎”的问话引 申出去,谈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并引用古代故事来说 服梁惠王,让其在何去何从中同意孟子的观点,时机抓得准确,论证有力。
“齐宣王见孟子”一章,孟子也是在回答了齐宣王“贤者亦有此乐乎”的 问话后提出“与民同乐”的观点,然后借齐景公问晏子出游一事来阐明应“乐 以天下,忧以天下”,借古讽今,很有说服力。
第二十五页,共49页。
其 庶 几 乎!” 庄暴:齐国大臣。于:介词,被。语(yù): 王道)该差不多了吧。”告诉。好乐(yuè):爱好音乐。何如:怎
么样?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其:语气助词,表揣测,也许。庶几(jī):近似、差不多。
他 日,见 于 王 曰:“王 尝 语 另一天,(孟子)被齐宣王召见,说:“大王曾经把爱好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系列先秦诸子选读课件: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共21页)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创设情境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 着。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么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把名字刻入 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 的火燃烧。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 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仁人之心 它的源头就在——孟子
知识梳理
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① 今之乐由古之乐 ②可得闻与 ③直好世俗之乐耳 ④时日害丧 ⑤予及女偕亡 ⑥畜君者 ⑦景公说
知识梳理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①王语暴以好乐 ② 王变乎色曰 ③今王鼓乐于此 ④经之营之 ⑤庶民攻之 ⑥遵海而南 ⑦秋省敛而助不给 ⑧为诸侯度 ⑨民乃作慝 ⑩师行而粮食
合作探究
① 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宣王谈话的气氛,使谈话顺 利进行? 引入话题 →转换话题 →直切正题 →得出结论 投其所好
请君入瓮
形象生动 水到渠成
由谈乐(yuè )而言乐(lè ) 正反对照引出与众乐乐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可王天下
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
明确:一开始,齐宣王把自己与孟子对立起来,“王变 乎色”,是因为齐宣王喜欢世俗之乐,而儒家学者把音乐 分为两类:一类是先王之乐(古代圣贤之君的音乐),即 雅乐,一类是世俗之乐,即俗乐,儒家推崇的是先王之乐, 齐宣王喜欢世俗之乐,感到自己不正派而惭愧,所以变了 脸色。而孟子却说“今之乐由古之乐”, 这话是承接齐宣 王的“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而言的,但更应引起我 们注意的是这当中孟子已经改变话题,改变了原来的概念。 于是,出现了四个概念:“先王之乐”、“世俗之乐”、 “今之乐”、“古之乐”。这使孟子转换了话题,为齐宣 王钻进自己的圈套作好了准备。至此,孟子就已经完成了 化被动为主动的转移。要指出的是,孟子为了缓和谈话气 氛所用的手段,并没有改变自己原来对音乐的立场,却把 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创设情境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 着。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么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把名字刻入 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 的火燃烧。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 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仁人之心 它的源头就在——孟子
知识梳理
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① 今之乐由古之乐 ②可得闻与 ③直好世俗之乐耳 ④时日害丧 ⑤予及女偕亡 ⑥畜君者 ⑦景公说
知识梳理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①王语暴以好乐 ② 王变乎色曰 ③今王鼓乐于此 ④经之营之 ⑤庶民攻之 ⑥遵海而南 ⑦秋省敛而助不给 ⑧为诸侯度 ⑨民乃作慝 ⑩师行而粮食
合作探究
① 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宣王谈话的气氛,使谈话顺 利进行? 引入话题 →转换话题 →直切正题 →得出结论 投其所好
请君入瓮
形象生动 水到渠成
由谈乐(yuè )而言乐(lè ) 正反对照引出与众乐乐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可王天下
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
明确:一开始,齐宣王把自己与孟子对立起来,“王变 乎色”,是因为齐宣王喜欢世俗之乐,而儒家学者把音乐 分为两类:一类是先王之乐(古代圣贤之君的音乐),即 雅乐,一类是世俗之乐,即俗乐,儒家推崇的是先王之乐, 齐宣王喜欢世俗之乐,感到自己不正派而惭愧,所以变了 脸色。而孟子却说“今之乐由古之乐”, 这话是承接齐宣 王的“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而言的,但更应引起我 们注意的是这当中孟子已经改变话题,改变了原来的概念。 于是,出现了四个概念:“先王之乐”、“世俗之乐”、 “今之乐”、“古之乐”。这使孟子转换了话题,为齐宣 王钻进自己的圈套作好了准备。至此,孟子就已经完成了 化被动为主动的转移。要指出的是,孟子为了缓和谈话气 氛所用的手段,并没有改变自己原来对音乐的立场,却把 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
语文:2.4《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课件(1)(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直好世俗之乐耳 “直”通“只”,只是。 只是。
词类活用
王语暴以好乐 与人乐 独乐乐,与人乐乐 名词作动词, 名词作动词,告诉 名词作动词, 名词作动词,欣赏音乐 名词作动词,成就王业, 名词作动词,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形容词作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形容词作名词,少数人, 则王矣
6、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假如君王您能同百姓一起娱乐,那么就能称王于天下了。 假如君王您能同百姓一起娱乐,那么就能称王于天下了。
问题探讨
1、读第一段:庄暴见齐王,王 读第一段:庄暴见齐王, 语暴以好乐,暴为何未有以对也? 语暴以好乐,暴为何未有以对也?这 样写有什么好处? 样写有什么好处? 引出一段庄暴与孟子的对话, 引出一段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至 少有这样几个作用: 少有这样几个作用: 正面提出论题; 正面提出论题; 制造议论悬念; 制造议论悬念; 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 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说明此论 题的难度,反衬孟子论辩术的高明。 题的难度,反衬孟子论辩术的高明。
问题探讨
2、齐宣王“变乎色”说明什么? 、齐宣王“变乎色”说明什么? 齐王变了脸色, 齐王变了脸色,并称自己喜好的不 是先王之乐,只是世俗之乐。 是先王之乐,只是世俗之乐。齐王变了 脸色,固然是“惭其好之不正” 脸色,固然是“惭其好之不正”(朱熹 孟子集注》 《孟子集注》),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 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 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但他也知道孟 子是主张先王之乐反对世俗之乐的, 子是主张先王之乐反对世俗之乐的,他 正面承认自己爱好世俗之乐, 正面承认自己爱好世俗之乐,也就把自 己和孟子的立场对立起来了。 己和孟子的立场对立起来了。这时的谈 话气氛并不融洽。 话气氛并不融洽。
大王曾经告诉庄暴说您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 大王曾经告诉庄暴说您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蚜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
——苏洵 13.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
——苏轼
14.从来治国者,宁不忘渔樵。 ——谢榛
15.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清·黄宗羲
16.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大权乃归之天子。 ——顾炎武
17.圣人治天下,体民之情,遂民之欲。 ——清·戴震
18.王者所以得天下者,以得民也。得民者,以得其心也。 ——宋·汪藻
3.试分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这句话。 答:
提示:这句话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可以从其 内涵分析。
答案:以天下人之乐为乐,以天下人之忧为忧,这句
话强调国君与民同乐同忧是统一天下的前提和基础。孟 子强调的国君与民同乐同忧的主张,表现出他反对暴政, 深切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情感。孟子的这句名言,深深 地扎根在中华民族的内心之中,成为后世许多思想家、 政治家和有志之士批判暴政的有力武器。
19.善治必达情,达情必近人。 ——清·唐甄
夯基础
一、字音
管籥.( )
麀.鹿( )
麋.鹿( )
灵囿.( )
巡狩.( )
睊.睊胥.谗( )( )
羽旄.( )
疾首蹙. ( )( )
民乃作慝.( )
二、通假字
1.时日害.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畜.君何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景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天下顺治在民
8.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老子
9.先顺民心,故功名成。 ——《吕氏春秋》
10.用百人之所能,则得百人之力;举千人之所爱,则得千 人之心。
——苏轼
14.从来治国者,宁不忘渔樵。 ——谢榛
15.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清·黄宗羲
16.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大权乃归之天子。 ——顾炎武
17.圣人治天下,体民之情,遂民之欲。 ——清·戴震
18.王者所以得天下者,以得民也。得民者,以得其心也。 ——宋·汪藻
3.试分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这句话。 答:
提示:这句话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可以从其 内涵分析。
答案:以天下人之乐为乐,以天下人之忧为忧,这句
话强调国君与民同乐同忧是统一天下的前提和基础。孟 子强调的国君与民同乐同忧的主张,表现出他反对暴政, 深切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情感。孟子的这句名言,深深 地扎根在中华民族的内心之中,成为后世许多思想家、 政治家和有志之士批判暴政的有力武器。
19.善治必达情,达情必近人。 ——清·唐甄
夯基础
一、字音
管籥.( )
麀.鹿( )
麋.鹿( )
灵囿.( )
巡狩.( )
睊.睊胥.谗( )( )
羽旄.( )
疾首蹙. ( )( )
民乃作慝.( )
二、通假字
1.时日害.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畜.君何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景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天下顺治在民
8.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老子
9.先顺民心,故功名成。 ——《吕氏春秋》
10.用百人之所能,则得百人之力;举千人之所爱,则得千 人之心。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
• 5.统观《孟子》一书。孟子善辩,在大部分的对话体文章中,显示了 孟子高明的论辩艺术。《庄暴见孟子》一文,孟子要说服的对象是齐 王。孟子是怎样说服他的?
• (1)循循导入,借题发挥。作者并不是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 而是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 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谈起,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
• 3.“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壁垒分明,可是作为儒家大师的孟子 为什么会说“今之乐由古之乐”呢?
• “今乐”“古乐”本不可混同,但孟子深知齐宣王不会放弃对“今乐” 的爱好,所以存异求同,以便进一步劝导齐王在爱好“今乐”的情况下 实现“与民同乐”。所谓“今之乐由古之乐”,问题不在于爱好“今 乐”还是爱好“古乐”,而在于能否与民同乐。若能与民同乐,则古今 无异。如果能够施行“仁政”,即使齐王爱好“今乐”也会得到人民的 拥护。
• 而后来谈话之所以还能继续进行,是因为孟子并不反对他爱好“世俗之 乐”。也有人认为:“齐宣王感到作为国君而爱好音乐,当为舆论所不 许,怕受到孟子的批评,因而脸上表现得有点惭愧。”(李炳英《孟子 文选》)其实,战国时期爱好“世俗之乐”的国君不乏其人,齐宣王也 用不着为此而感到“惭愧”。所以,齐王的“变乎色”应是“愠怒之 色”。
【主旨感悟】 这首诗用新婚夫妇的生活——新妇的问话,表达对自己行 卷的探问,也表达出了对关系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的不安 和期待。
【艺术鉴赏】 1.精雕细琢,刻画入微。 古代风俗,头一天晚上结婚,第二天清早新妇才拜见公婆。 此诗描写的重点,乃是她去拜见之前的心理状态。首句写成婚, 次句写拜见,由于拜见是一件大事,所以她一大早就起了床, 在红烛光照中妆扮,等待天亮,好去堂前行礼。在用心梳好妆, 画好眉之后,还是觉得没有把握,只好问一问身边丈夫的意见 了。由于是新娘子,当然带点羞涩,而且,这种想法也不好大 声说出,让旁人听到,于是“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即“我”的妆扮是不是合时尚呢?细节描写真是精雕细琢,刻 画入微。
先秦诸子选读 第二单元 4民之乐忧民之忧 (共26张PPT)
孟子在此故意不直接阐述自己的道理。用 这两问做铺垫,其目的一是转换话题,另 一方面也是为了蓄势, “与人”“与众” 会更快乐的基础上,引导齐王在思想上趋 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
揣摩语气与感情
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控诉、责难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猜测、祝愿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
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可王天下
穷年忧黎元 叹息肠内热 ——杜甫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 迅
(介词,把) (介词,用来)
3、何以能田猎 (介词,凭借)
庶几:1、则齐国其庶几乎 (副词,差不多)
2、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副词,也许,大概 )
研习课文 庄暴与孟子对话
庄暴为什么来见孟子?
他到底为一个什么话题来的?
这个论题有没有难度呢?我们从句中哪一句话可 以看出来?
孟子对这个问题怎么回答呢? 齐宣王使人吹竽, 必三百人。南郭处
音乐
先王之乐 世俗之乐
治国 投其所好
今之乐 古之乐
暗度陈仓
4、在齐宣王态度发生改变之后,孟 子直接提出“臣请为王言乐”这个 要求了吗,他是怎样做的,作用是 什么?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转换话题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引蛇出洞
臣请为王言乐
乐(lè)
4、在齐宣王态度发生改变之后,孟 子直接提出“臣请为王言乐”这个 要求了吗,他是怎样做的,作用是 什么?
宾语前置句
王语暴以好乐
状语后置句
见羽旄之美
定语后置句
9
重点词语: 王语暴以好乐 (告诉)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相当于“之乎”)
揣摩语气与感情
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控诉、责难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猜测、祝愿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
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可王天下
穷年忧黎元 叹息肠内热 ——杜甫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 迅
(介词,把) (介词,用来)
3、何以能田猎 (介词,凭借)
庶几:1、则齐国其庶几乎 (副词,差不多)
2、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副词,也许,大概 )
研习课文 庄暴与孟子对话
庄暴为什么来见孟子?
他到底为一个什么话题来的?
这个论题有没有难度呢?我们从句中哪一句话可 以看出来?
孟子对这个问题怎么回答呢? 齐宣王使人吹竽, 必三百人。南郭处
音乐
先王之乐 世俗之乐
治国 投其所好
今之乐 古之乐
暗度陈仓
4、在齐宣王态度发生改变之后,孟 子直接提出“臣请为王言乐”这个 要求了吗,他是怎样做的,作用是 什么?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转换话题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引蛇出洞
臣请为王言乐
乐(lè)
4、在齐宣王态度发生改变之后,孟 子直接提出“臣请为王言乐”这个 要求了吗,他是怎样做的,作用是 什么?
宾语前置句
王语暴以好乐
状语后置句
见羽旄之美
定语后置句
9
重点词语: 王语暴以好乐 (告诉)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相当于“之乎”)
高中语-第二单元《孟子》选读 4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鉴赏
庄暴见孟子 好乐——独乐——众乐 鼓乐、田猎:疾首蹙 怨——不与民同乐 欣欣然有喜色 爱——与民同乐 结论:与民同乐,则王矣 (借题发挥、正反对比——高明的论辩艺术)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鉴赏
一个完美的战例 ——《庄暴见孟子》赏析 《庄暴见孟子》主要记叙了孟子和齐宣王关于“乐”的一次谈话。孟子 劝说齐王要“与民同乐”,施行仁政,只有这样才能最终“王天下”。在谈话过程 中,孟子细致入微地把握了齐王的心理,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牢牢掌握了谈 话的主动权。在这之前,齐王的大臣庄暴曾经被齐王召见,且被告之以“好 乐”;庄暴当时“未有以对”,因此特来向孟子请教。显然,“他日,(孟子)见于王”, 并非偶然、盲目前往,而是有备而往的:不但有明确的谈话内容、谈话目标, 而且设计了精密的谈话步骤。这生动体现了《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 不殆”的战略思想。以下的战斗在孟子的操纵下有条不紊、尽如人意地展 开。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鉴赏
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 百 姓的快乐为快乐的,百姓也会以君主的快乐为快乐。以百姓 的 忧 虑为忧虑的,百姓也会以君主的忧虑为忧虑。 点评:孟子明确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当然,他并不 是 在 说百姓的地位比国君的地位高,而是说国君在治国时,如果不照顾到老 百 姓 的利益,就很难维持自己的统治。因为孟子认为,国家存在的根本不在 于 “天 时、地利”,而在于“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劝诫统治者要与 民 同 忧同乐。所谓的“同忧同乐”也不仅仅是指同百姓一道娱乐,一道忧苦, 更 主 要的是指统治者要推己及人,施恩于民,关心百姓疾苦,想百姓之所想, 急 百 姓之所急。只有达到此种境界,才能君民上下一心,实现仁政理想。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4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课件(共1)
好一个完善的伏击战例!
-16-
-8-
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走进新课
阅读鉴赏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译文:如果王非常喜欢音乐,那么齐国就差不多了! 今天的音乐和古代的音乐是一样的。 点评:今乐、古乐本不可混同,但孟子深知齐宣王不会放弃对今 乐的爱好,所以存异求同,以便进一步劝导齐王在爱好今乐的情况 下实现“与民同乐”。所谓“今之乐由古之乐”,问题不在于爱好今乐 还是爱好古乐,而在于能否与民同赏。若能与民同赏,则古今无异。 如果能够施行仁政,即使齐王爱好今乐也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另一 方面,在齐宣王听到孟子提及“好乐”而“变乎色”时,孟子及时肯定了 好乐有助于治国,以此语来消除齐王的羞惭之心,这样就抓住了对 话进行下去的关键,并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
2.主旨归纳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这一主题贯串了本课三则选文的始终,表现 了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怀。 “庄暴见孟子”一则,采用假设论证,说明君王应与民同乐。“孟子 见梁惠王”一则,援引历史事例,揭示了君主贤明,才能拥有沼泽苑囿 之乐的主旨。“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一则,引用历史故事,阐述了古 之圣君与今之国君的不同做法:古之圣君巡狩,急民之所急;今之国 君巡游,恣意享乐,耗费民力。一个是顺天而行,顺天者自然是昌;一 个是逆天而动,逆天者自然是亡。
走进新课
阅读鉴赏
-3-
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4.解多义 钟鼓之声,管籥之音
乐器
(1)鼓 今王鼓乐于此 演奏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击鼓
(2)疾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 到……去 (3)适 始适还家门 出嫁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适合,合乎
-16-
-8-
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走进新课
阅读鉴赏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译文:如果王非常喜欢音乐,那么齐国就差不多了! 今天的音乐和古代的音乐是一样的。 点评:今乐、古乐本不可混同,但孟子深知齐宣王不会放弃对今 乐的爱好,所以存异求同,以便进一步劝导齐王在爱好今乐的情况 下实现“与民同乐”。所谓“今之乐由古之乐”,问题不在于爱好今乐 还是爱好古乐,而在于能否与民同赏。若能与民同赏,则古今无异。 如果能够施行仁政,即使齐王爱好今乐也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另一 方面,在齐宣王听到孟子提及“好乐”而“变乎色”时,孟子及时肯定了 好乐有助于治国,以此语来消除齐王的羞惭之心,这样就抓住了对 话进行下去的关键,并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
2.主旨归纳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这一主题贯串了本课三则选文的始终,表现 了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怀。 “庄暴见孟子”一则,采用假设论证,说明君王应与民同乐。“孟子 见梁惠王”一则,援引历史事例,揭示了君主贤明,才能拥有沼泽苑囿 之乐的主旨。“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一则,引用历史故事,阐述了古 之圣君与今之国君的不同做法:古之圣君巡狩,急民之所急;今之国 君巡游,恣意享乐,耗费民力。一个是顺天而行,顺天者自然是昌;一 个是逆天而动,逆天者自然是亡。
走进新课
阅读鉴赏
-3-
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4.解多义 钟鼓之声,管籥之音
乐器
(1)鼓 今王鼓乐于此 演奏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击鼓
(2)疾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 到……去 (3)适 始适还家门 出嫁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适合,合乎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孟子》选读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全,都 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_______
抬起 举头望明月: _____
②举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___________ 推荐,选用
发动 举大计亦死: _____ 攻下,占领 戍卒叫,函谷举: ___________
句首发语词 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___________ ③夫 人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___ 成年男子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________ 丈夫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_______ 到……去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_________ 女子出嫁 ④适 始适还家门:_________ 适合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_____
从事某种活动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______________ 治理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______ 修养 ⑤修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_____
修建,修造 乃重修岳阳楼:____________
长,高 邹忌修八尺有余:________
(3)古今异义 ①兄弟妻子离散 妻子儿女。 古义:_________ 今义:男子的配偶。 ②于是始兴发补不足 在那里。 古义:__________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 起的。
通过陈述晏婴劝齐景公不要只图自己享乐,要施行仁政与民同忧乐的
故事,证明了自己“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的观点。
语言积累
犹
如同 只、仅仅
欤 只
曷 汝
语气词
何日、何时
你
慉
悦 韶
喜欢、喜爱
高兴 古代乐曲名
(2)一词多义 疾首蹙 ①疾 痛 :___
痛恨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_____ 猛烈的 疾风知劲草: ________ 强 声非加疾: _____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百家(课件PPT)第二单元《孟子》选读-第四课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共44张PPT)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蚜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
2021/7/13
20
2021/7/13
温家宝总理到田间地头视察西南旱情
21
2021/7/13
贵州省大方县第三中学
22
谢谢观看!
2021/7/13
贵州省大方县第三中学
24
语气助词,欤
7曰:“独乐乐,与人乐乐,
孰乐?”
疑问代词,哪一个
8曰:“不若与人。”
不如
9曰:“与少乐乐Βιβλιοθήκη 与众乐乐,孰乐?”10曰:“不若与众。”
6
11“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
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 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 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 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 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 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 蹙頞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 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 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 不与民同乐也。
(作用:说这话的前提是齐王忍不住主动地说“可 得闻与?”孟子在此故意不直接阐述自己的道理, 其目的很明确,一是蓄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 重谈话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上趋向自己与民同 乐的观点。)
2021/7/13
13
写作特色 1.孟子在论证中善用比喻。
以欣赏音乐和打猎为喻,形象生 动,易于接受 。
2.孟子在论证中,善于用对比,把百姓对国君取乐两种 不同的态度作对比,增强了说服力。
1、完成同步作业。 2、预习第二则:读译,画出疑难点。
2021/7/13
17
1962年4月,周恩来在云 南西双版纳和傣族群众欢 度泼水节。
18
2021/7/13
18
2021/7/13
19
5月13日,温家宝总理在四川 都江堰市新建小学察看灾情时, 看见救援人员正在教学楼废墟 里抢救一名被困的小学生。温 家宝蹲坐在废墟上对着孩子说, 我是温家宝爷爷,孩子们一定 要挺住,一定会得救!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蚜4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2
四、写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兄弟﹒妻﹒子离散
古义:_指__妻__子__儿__女__ 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2.﹒无﹒非事者
古义:_“__无__”__是__“__没__有__”__;__“__非__”__意__为__“__不__是__”__ 今义:意为只、不外乎
五、判断下面句子的句式类型并翻译 1.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判断句) 译文:_得__不__到__这__种__快__乐__而__责__怪__、__非__难__他__们__的__君__王__,__是__不__对__的__。__ 2.善哉问也!(主谓倒装) 译文:_问__得__好__啊__!__ 3.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宾语前置) 译文:_我__们__的__王__不__巡__游__,__我__们__如__何__能__够__休__息__?__
好处: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面对这些前 朝先例,统治者更应该幡然醒悟,否则,就会重蹈覆辙。
休息时间到啦
同学们,下课休息十分钟。现在是休息时间,你们休息 一下眼睛,
看看远处,要保护好眼睛哦~站起来动一动,久坐对身 体不好哦~
【备选要点】 1.这三则选文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来说理,请举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 蹙 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 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 而 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 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 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 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 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 则王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答:庄暴与孟子的谈话是一个引子,只有短短几句,由庄暴之言, 提出齐王“好乐”,而孟子的简单回答,则直接提出了本文的论题, 齐王好乐与齐国大治的关系:“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但这一部分的对话没有论述为什么齐王好乐齐国就能大治,也许是 孟子根本没有与庄暴详谈,更大可能是有意留在记载与齐王谈话时 再写出,更恰当有力。在下文中孟子面对齐王展开论述“与民同乐” 的观点前,引出一段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正 面提出论题;制造议论悬念;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说明此论题的 难度,反衬孟子论辩艺术的高明。《孟子》是对话体的文章,这种 以对话形式切入论题,也是孟子散文的常见手法。
沼.( zhǎo )中 於.( wū )牣.( rèn ) 省.( xǐnɡ )耕 角.( jué )招
2.掌握通假
(1)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2)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 (3)景公说.,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 (4)畜.君何忧
由通“犹”。 害,通“曷”,女通“汝”。 说通“悦”。 畜通“慉”
3.一词多义
新课标导学
语文
先秦诸子选读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第四课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1
学习目标
2
课前预习
3
进入课堂
4
学业质量标准测评
学习目标
• 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 2.重点学习第1、3则选文;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领悟孟子的游 说艺术。
• 3.领会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并体会这一思想在现实社会中 的积极意义。
⑤理直.气壮 正确 的道 理 ①今之乐.由古之乐 yuè, 音 乐 (2)乐②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欣 赏 音 乐 ③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快乐
Biblioteka (7)修③④乃不重期修修..岳古阳,楼不法 常 可修 建
学 习、 研究
⑤⑥此掌地修.有国崇史山 峻 岭编 写, 、茂撰林写 修. 竹
①钟鼓.之声,管籥之音 乐 器
(3)鼓② ③今 一王鼓.鼓 作.气乐,于再此而 衰演 奏, 三 而 竭
击 鼓
• 中心观点:本文记述了孟子与齐宣王关于“好乐”的谈话,表现了 孟子主张人君应“与民同乐”的仁政思想。
• 论证思想:孟子见到齐宣王后并没有开门见山地向齐宣王提出要求 行仁政、与民同乐的建议,而是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对话中 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最后归纳到与民同 乐的主旨上。在与庄暴的谈话中,孟子只有一句话,“王之好乐甚, 则齐国其庶几乎”,点出了齐王好乐与齐国政治的关系这个论题, 然后与齐王两问两答,从谈话气氛上和思想感情上把齐王引导到自 己的论题上,从而进入自己的谈话主旨。
①疾.首蹙安页 痛 (5)疾② ③君 疾.子风知疾.劲夫草舍曰 欲猛 烈之的而 必 为 之 辞 痛 恨
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 《孟子》评说
• 读《论语》《孟子》一类书,当分两种目的,其一为修养受用,其 二为学术的研究。为修养受用起见,《论语》如饭,最宜滋养; 《孟子》如药,最宜祓除及兴奋。读《孟子》,第一,宜观其砥砺 廉隅,崇尚名节,进退辞受取与之间竣立防闲,如此然后可以自守 而不至堕落。第二,宜观其气象博大,独往独来,光明俊伟,绝无 藏闪,能常常诵习体会,人格自然扩大。第三,宜观其意志坚强, 百折不回,服膺书中语,对于环境之压迫,可以增加抵抗力。第四, 宜观其修养,下手工夫简易直捷,无后儒所言支离、玄渺之二病。 要之《孟子》为修养最适当之书,于今日青年尤为相宜,学者宜摘 取其中精要语熟诵,或抄出常常阅览,使其精神深入我之“下意识”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管籥.( yuè ) 麋.( mí )鹿 朝儛.( wǔ ) 睊睊.( juàn )
蹙.( cù ) ( è ) 灵囿.( yòu ) 琅邪.( yá ) 作慝.( tè )
羽旄.( máo ) 麀.( yōu )鹿 巡狩.( shòu ) 徵.( zhǐ )招.( sháo )
• 答:在“孟子见梁惠王”一节中,孟子从梁惠王一句“贤者亦乐此 乎”的问话引申出去。谈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 也!”并引用古代故事来说服梁惠王,让其通过故事来思考自己的 观点,时机抓得准确,论证有力、得当。
• “齐宣王见孟子”一节,孟子也是在回答了齐宣王“贤者亦有此乐 乎”的问话后提出“与民同乐”的观点,然后借齐景公问晏子出游 一事来阐明应“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借古讽今,很有说服力。
)
(5)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意动用法,以……为乐
)
(6)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意动用法,以……为忧
)
(7)述职者,述所职.也( 名词活用为动词,履行职守
)
5.特殊句式
王语暴以好乐( 介词结构后置句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句
)
进入课堂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 1.“庄暴见孟子”一节为什么一开始要先写庄暴与孟子的谈话?
• (2)把话题引入预先构想的范围。当齐王对所谈的话题感兴趣后,孟 子并未顺着原来的思路说下去,而是及时转换话题谈“独乐乐,与 人乐乐,孰乐”“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的问题。而齐王一 时摸不着头脑,顺着孟子的思路回答“不若与众”。既然承认“不 若与众”,那就得承认下文所说的“与民同乐”的观点。
(3)对比和重复。本文写国君是否与民同乐,人民的不同感受,造成的不 同政治局面,运用的是对比方式。两段话在内容上是对立的,但语言上既有相 对之句(如“举疾首蹙 安页而相告曰”和“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又有重 复之语(如“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和“今王田猎于 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这样论述,就强调了国君同样的享 乐活动,引起人民不同的感受,形成不同的政治局面,原因只在于是否与民同 乐,从而突出了论题。
④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吹 动
(4)王① ②今 则王 王. .与 矣百 姓称 王同,乐动 词
大 王
• 2.“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壁垒分明,可是作为儒家大师的 孟子为什么会说“今之乐由古之乐”呢?
• 答:“今乐”“古乐”本不可混同,但孟子深知齐宣王不会放弃对 “今乐”的爱好,所以存异求同,以便进一步劝导齐王在爱好“今 乐”的情况下实现“与民同乐”。所谓“今之乐由古之乐”,问题 不在于爱好“今乐”还是爱好“古乐”,而在于能否与民同乐。若 能与民同乐,则古今无异。如果能够施行“仁政”,即使齐王爱好 “今乐”也会得到人民的拥护。
(4)用形象说理。通过一系列对话,孟子水到渠成地谈到“与民同乐”的 正题。他并没有去说道理,而是描绘了两幅图画。这两幅图一反一正,用形象 把道理讲得很清楚。同时,议论语言也很生动形象,如写齐王的“变乎色”, 写老百姓“疾首蹙安页”“欣欣然有喜色”等。
④声非加疾. 强
①天子适.诸侯曰巡狩 到 … … 去 (6)适②始适.还家门 女子 出嫁
①直.好世俗之乐耳副 词 , 只 , 仅 仅 (1)直③ ④②侯 屈木生 平受摄 正绳敝 道则衣直直..冠行直,, 行直与.为“上正曲直载” 公相 对子 上 坐 副 词 , 径 直 , 一 直
高
4.词类活用
(1)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名词活用为动词,欣赏音乐
)
(2)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少、众: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
(3)则王.矣( 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
(4)而民乐.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 3.统观《孟子》一书。孟子善辩,在大部分的对话体文章中,显 示了孟子高明的论辩艺术。《庄暴见孟子》一文,孟子要说服的对 象是齐王。孟子是怎样说服他的?
• (1)循循导入,借题发挥。作者并不是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 来,而是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 发挥,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谈起,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
③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适合
①②吾修.何守战修.之而具可以 比 于整先治 、王治观理也
从 事 某 种 活 动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 1.齐王听到孟子谈到“好乐”一事,为什么会“变乎色”? • 学界出现了这样三种解释:齐王有不悦之色,认为孟子不该问自己
“好乐”的事;齐王有羞愧之色,认为自己不应该“好乐”;齐王 有愠怒之色,认为庄暴不该把他“好乐”的事告诉给孟子。权衡上 述几说,以第三说为最佳。据《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齐宣 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禀食以 数百人。”供养这样一支乐队,势必劳民伤财,并影响政事。
• 3.如何理解“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沼.( zhǎo )中 於.( wū )牣.( rèn ) 省.( xǐnɡ )耕 角.( jué )招
2.掌握通假
(1)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2)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 (3)景公说.,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 (4)畜.君何忧
由通“犹”。 害,通“曷”,女通“汝”。 说通“悦”。 畜通“慉”
3.一词多义
新课标导学
语文
先秦诸子选读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第四课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1
学习目标
2
课前预习
3
进入课堂
4
学业质量标准测评
学习目标
• 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 2.重点学习第1、3则选文;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领悟孟子的游 说艺术。
• 3.领会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并体会这一思想在现实社会中 的积极意义。
⑤理直.气壮 正确 的道 理 ①今之乐.由古之乐 yuè, 音 乐 (2)乐②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欣 赏 音 乐 ③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快乐
Biblioteka (7)修③④乃不重期修修..岳古阳,楼不法 常 可修 建
学 习、 研究
⑤⑥此掌地修.有国崇史山 峻 岭编 写, 、茂撰林写 修. 竹
①钟鼓.之声,管籥之音 乐 器
(3)鼓② ③今 一王鼓.鼓 作.气乐,于再此而 衰演 奏, 三 而 竭
击 鼓
• 中心观点:本文记述了孟子与齐宣王关于“好乐”的谈话,表现了 孟子主张人君应“与民同乐”的仁政思想。
• 论证思想:孟子见到齐宣王后并没有开门见山地向齐宣王提出要求 行仁政、与民同乐的建议,而是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对话中 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最后归纳到与民同 乐的主旨上。在与庄暴的谈话中,孟子只有一句话,“王之好乐甚, 则齐国其庶几乎”,点出了齐王好乐与齐国政治的关系这个论题, 然后与齐王两问两答,从谈话气氛上和思想感情上把齐王引导到自 己的论题上,从而进入自己的谈话主旨。
①疾.首蹙安页 痛 (5)疾② ③君 疾.子风知疾.劲夫草舍曰 欲猛 烈之的而 必 为 之 辞 痛 恨
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 《孟子》评说
• 读《论语》《孟子》一类书,当分两种目的,其一为修养受用,其 二为学术的研究。为修养受用起见,《论语》如饭,最宜滋养; 《孟子》如药,最宜祓除及兴奋。读《孟子》,第一,宜观其砥砺 廉隅,崇尚名节,进退辞受取与之间竣立防闲,如此然后可以自守 而不至堕落。第二,宜观其气象博大,独往独来,光明俊伟,绝无 藏闪,能常常诵习体会,人格自然扩大。第三,宜观其意志坚强, 百折不回,服膺书中语,对于环境之压迫,可以增加抵抗力。第四, 宜观其修养,下手工夫简易直捷,无后儒所言支离、玄渺之二病。 要之《孟子》为修养最适当之书,于今日青年尤为相宜,学者宜摘 取其中精要语熟诵,或抄出常常阅览,使其精神深入我之“下意识”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管籥.( yuè ) 麋.( mí )鹿 朝儛.( wǔ ) 睊睊.( juàn )
蹙.( cù ) ( è ) 灵囿.( yòu ) 琅邪.( yá ) 作慝.( tè )
羽旄.( máo ) 麀.( yōu )鹿 巡狩.( shòu ) 徵.( zhǐ )招.( sháo )
• 答:在“孟子见梁惠王”一节中,孟子从梁惠王一句“贤者亦乐此 乎”的问话引申出去。谈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 也!”并引用古代故事来说服梁惠王,让其通过故事来思考自己的 观点,时机抓得准确,论证有力、得当。
• “齐宣王见孟子”一节,孟子也是在回答了齐宣王“贤者亦有此乐 乎”的问话后提出“与民同乐”的观点,然后借齐景公问晏子出游 一事来阐明应“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借古讽今,很有说服力。
)
(5)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意动用法,以……为乐
)
(6)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意动用法,以……为忧
)
(7)述职者,述所职.也( 名词活用为动词,履行职守
)
5.特殊句式
王语暴以好乐( 介词结构后置句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句
)
进入课堂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 1.“庄暴见孟子”一节为什么一开始要先写庄暴与孟子的谈话?
• (2)把话题引入预先构想的范围。当齐王对所谈的话题感兴趣后,孟 子并未顺着原来的思路说下去,而是及时转换话题谈“独乐乐,与 人乐乐,孰乐”“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的问题。而齐王一 时摸不着头脑,顺着孟子的思路回答“不若与众”。既然承认“不 若与众”,那就得承认下文所说的“与民同乐”的观点。
(3)对比和重复。本文写国君是否与民同乐,人民的不同感受,造成的不 同政治局面,运用的是对比方式。两段话在内容上是对立的,但语言上既有相 对之句(如“举疾首蹙 安页而相告曰”和“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又有重 复之语(如“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和“今王田猎于 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这样论述,就强调了国君同样的享 乐活动,引起人民不同的感受,形成不同的政治局面,原因只在于是否与民同 乐,从而突出了论题。
④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吹 动
(4)王① ②今 则王 王. .与 矣百 姓称 王同,乐动 词
大 王
• 2.“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壁垒分明,可是作为儒家大师的 孟子为什么会说“今之乐由古之乐”呢?
• 答:“今乐”“古乐”本不可混同,但孟子深知齐宣王不会放弃对 “今乐”的爱好,所以存异求同,以便进一步劝导齐王在爱好“今 乐”的情况下实现“与民同乐”。所谓“今之乐由古之乐”,问题 不在于爱好“今乐”还是爱好“古乐”,而在于能否与民同乐。若 能与民同乐,则古今无异。如果能够施行“仁政”,即使齐王爱好 “今乐”也会得到人民的拥护。
(4)用形象说理。通过一系列对话,孟子水到渠成地谈到“与民同乐”的 正题。他并没有去说道理,而是描绘了两幅图画。这两幅图一反一正,用形象 把道理讲得很清楚。同时,议论语言也很生动形象,如写齐王的“变乎色”, 写老百姓“疾首蹙安页”“欣欣然有喜色”等。
④声非加疾. 强
①天子适.诸侯曰巡狩 到 … … 去 (6)适②始适.还家门 女子 出嫁
①直.好世俗之乐耳副 词 , 只 , 仅 仅 (1)直③ ④②侯 屈木生 平受摄 正绳敝 道则衣直直..冠行直,, 行直与.为“上正曲直载” 公相 对子 上 坐 副 词 , 径 直 , 一 直
高
4.词类活用
(1)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名词活用为动词,欣赏音乐
)
(2)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少、众: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
(3)则王.矣( 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
(4)而民乐.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 3.统观《孟子》一书。孟子善辩,在大部分的对话体文章中,显 示了孟子高明的论辩艺术。《庄暴见孟子》一文,孟子要说服的对 象是齐王。孟子是怎样说服他的?
• (1)循循导入,借题发挥。作者并不是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 来,而是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 发挥,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谈起,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
③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适合
①②吾修.何守战修.之而具可以 比 于整先治 、王治观理也
从 事 某 种 活 动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 1.齐王听到孟子谈到“好乐”一事,为什么会“变乎色”? • 学界出现了这样三种解释:齐王有不悦之色,认为孟子不该问自己
“好乐”的事;齐王有羞愧之色,认为自己不应该“好乐”;齐王 有愠怒之色,认为庄暴不该把他“好乐”的事告诉给孟子。权衡上 述几说,以第三说为最佳。据《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齐宣 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禀食以 数百人。”供养这样一支乐队,势必劳民伤财,并影响政事。
• 3.如何理解“乐以天下,忧以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