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解读弟子规范文第二部分
弟子规第2段
弟子规第2段弟子规,即中国传统教育经典之一,被广泛运用于教育子弟的行为准则。
它的第2段主要教导了孩子们如何与人相处,培养良好的待人之道,以下是对这一段的阐述。
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无过不成人,人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小焉。
这一段以“人孰无过”开篇,表明了人人都会犯错,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
正因为如此,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并且学会改正。
作者在这里提到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即“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这意味着改正错误是一种最伟大的善举。
无论过错如何轻微或严重,只要能够及时改正,就应该受到赞赏和鼓励。
无过不成人,人孰能无过?接着,第2段强调了过错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没有犯过错误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完全的人的。
因为过错是人们成长、发展和进步的机会,通过改正错误,我们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和能力。
所行不正,虽折不央。
在这句话中,虽然字数简单明了,但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教育理念。
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的行为不合适、不正当,即使在外在环境压力下可能会受到损失,但这丝毫不会改变我们应当坚持正义的决心。
即使我们会受到牺牲,也要坚定地选择正确的道路。
所谓君子,儿孙敬之;友有信,小人用之;虽远必诚,言而有信。
这段的最后四句话侧重于讲述如何与他人相处。
君子之道在于让自己的儿孙对自己敬畏有加。
这就是要求我们作为一位君子,要以言传身教,塑造自己的风范,培养下一代对我们的尊敬。
同时,作者还告诉我们朋友间要保持诚信,因为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我们都应该言行一致,言而有信。
通过仔细分析弟子规第2段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它强调了人人都会犯错的普遍性,而改正错误是一种伟大的品质。
这一段还表明了过错对于个人成长的必要性,我们应该不断改正自己的过错,努力做一个更好的人。
而在与他人相处方面,我们需要培养子孙对我们的敬畏,并与朋友保持真诚和信任的关系。
弟子规是一部古老而又经典的教育文本,它的教诲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弟子规全文带及注解详解
弟子规全文带及注解详解弟子规是中国古代儿童教育的重要经典著作,由清代朱熹所编纂。
全文共120首,是作为教育下一代子弟的根本性文化教材之一。
下面将对弟子规全文逐一进行详解。
第一首,弟子规第一章:弟子的修养《弟子规》的第一首告诉我们,一个好的弟子应该具备的品质。
首先,要尊敬父母,孝顺父母是儿女应尽的责任;其次,要善于和其他人相处,要有礼貌、待人真诚;最后,要保持身心的纯洁,从小培养自己的良好习惯。
第二首,弟子规第二章:弟子的行为在《弟子规》的第二首中,我们学到了如何正确地行为。
首先是“起”“躬”,早起要勤奋工作,不怠慢而不懒散;其次是“着”“谨”,注重衣着整洁,并且要三思而行;最后是“戒”“躁”,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不骄傲自满。
第三首,弟子规第三章:弟子的学习在《弟子规》的第三首中,我们了解到学习的重要性。
首先,要有恒心,要勤奋地学习;其次,要有诚心,对待知识要真实地渴求和尊重;最后,要有耐心,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有毅力去坚持下去。
第四首,弟子规第四章:弟子的思考在弟子规的第四首中,我们学到了思考的重要性。
首先,应该谨慎思考,不要轻易下结论;其次,要慎独思考,发自内心地思考问题;最后,要持久思考,做到持续不断地思考问题。
第五首,弟子规第五章:弟子的规劝在《弟子规》的第五首中,我们学到了帮助他人的重要性。
首先要帮助朋友和同学,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其次要帮助老师,积极参与学习和活动;最后要帮助家人,共同分担家务。
第六首,弟子规第六章:弟子的修身在弟子规的第六首中,我们学到了如何修身养性。
首先要保持言行一致,言行要一致;其次要保持守时,不要拖延;最后要保持节制,要量力而行,不要过度消费。
第七首,弟子规第七章:弟子的要求在《弟子规》的第七首中,我们学到了对自己的要求。
首先要自律,要严格要求自己;其次要尽力而为,不怕困难;最后要反省,要经常检查自己的行为和思维。
第八首,弟子规第八章:弟子的言谈在弟子规的第八首中,我们学到了言行的重要性。
弟子规第二则阅读心得
弟子规第二则阅读心得《弟子规》是一本经典的儿童教育读物,其内容涵盖了人生道德、行为准则等方面的教育内容。
第二则规则是“父母呼,应勿缓”,它强调了孩子对于父母的尊重和服从。
阅读这一则规则,我不禁深入思考,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个多么重要又简单的行为准则。
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人生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关系之一。
父母是孩子的指导者和榜样,而孩子则是父母的希望和延续。
父母的话语和要求,对于孩子来说应该是至高无上的。
因此,《弟子规》要求孩子在父母呼唤时,要立即回应,不可迟缓。
这体现了孩子对于父母的尊重和顺从,让孩子明白了自己作为子女应有的态度和行为。
尊重和服从父母对于孩子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这是对父母的尊重和感恩的表达。
父母的养育之恩无以言表,他们为了我们的成长付出了太多。
尊重和服从父母,是对他们的最基本的回馈和感恩方式。
其次,这是孩子个人品德修养的表现。
顺从父母的要求,意味着孩子具备了良好的纪律和自控能力,懂得尊重他人和遵守规则,这都是与父母身教相关的。
尊重和服从父母也能够对孩子的成长造成积极的影响。
首先,这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
当孩子听到父母的召唤,立即回应并完成要求,这体现了孩子对于自己责任的认识和承担。
其次,这锻炼了孩子的执行力。
当孩子能够及时回应父母的召唤,并做到要求的事情,他学会了主动行动和坚持完成任务。
这将为他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孩子往往会忽视或迟滞父母的呼唤。
可能是因为孩子的自我意识过于强烈,不愿受制于父母的要求;也可能是因为父母的要求频繁而琐碎,让孩子感到厌烦。
无论原因如何,这种不尊重和缓慢的回应都是不妥当的。
反过来,孩子如果真的遵循了这一准则,对于整个家庭的和谐和孩子的成长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对于我个人而言,阅读这一则规则让我有了许多感悟。
首先,作为子女,我要更加尊重和顺从父母的要求。
无论是家庭中的日常事务,还是课业和学习,我都应该时刻牢记父母的期望,并努力去做到,这是作为一个孩子应有的态度。
《弟子规》完整版及其解读
《弟子规》完整版及其解读第一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这句话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对于父母的召唤和命令,不能有任何迟疑和懒惰。
第二篇:“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尊重父母的教诲和指导,不得轻视或反抗;同时,在父母的责难和批评面前,要虚心接受,认真改正自己的错误。
第三篇:“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根据季节和时间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第四篇:“出必告,反必面,事必问,错必改。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行动中要保持诚实守信,出门要告知家人,回家要面对家人;在做事情时要认真思考和请教他人,发现错误及时改正。
第五篇:“有德之人,先难后获;无德之人,先获后难。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具备道德品质和修养的人才能够经受住困难和挫折的考验,最终取得成功和成就。
第六篇:“言必信,行必果,硕学力行,不舍昼夜。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言出必信,行出必果,同时要具备坚韧不拔、孜孜以求的精神,不断积累知识和实践经验,锤炼自己的实际能力和素质。
第七篇:“有始有终,无咎无誉。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有始有终,不能中途放弃或半途而废;同时,做事情不要只是为了追求名利,而是应该以责任和心态为先。
第八篇:“言必信,行必果,胜人一步,不可夺也。
”这句话同第六篇,重申了言行一致的原则,并强调了抢先一步的重要性。
第九篇:“事勿忙,访思定。
即思勿疑,有容乃大。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做事情时不要急躁,要冷静思考、周密计划,遇到困难要及时调整方案;同时,对于别人的言行要给予充分的容忍和理解。
第十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明主闻之,资政育民。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同人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作为领导者要听取不同观点的建议,尽可能做到公正、客观;同时,以此为基础进行治理和教育。
第十一篇:“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急功近利,要有耐心和恒心,只有脚踏实地,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精读弟子规全文带详解
精读弟子规全文带详解弟子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重要经典,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传授了做人做事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弟子规》全文进行精读,并给出详细解释和解读。
第一章:弟子规弟子规是教授德行教育的根本经典,它首先强调了作为一个弟子,最基本的要求是要“父母呼,应勿缓”,即当父母叫唤时,要立即回应,不能拖延。
这个规定体现了孝敬父母的重要性,家庭是孩子成长的起点,孝顺父母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同时,《弟子规》还特别强调了“父母敬,才能养”,这意味着只有恭敬地对待父母,我们才能被父母所认可,并受到他们的关怀和照顾。
尊敬父母,是培养良好家庭关系的关键。
接下来,《弟子规》对待兄弟姐妹间的相处之道也有详细的要求。
它强调了要“兄弟孝,媿不孝”,这表示要尽孝道之责,不辜负父母对兄弟姐妹之间感情的期望。
同时,它还要求弟弟要恭敬哥哥,妹妹要敬爱姐姐,这样才能和睦相处。
在学校中,《弟子规》也提供了一系列的规范,如要“先识书,后学文”,即要先学基本的文化知识,再深入学习更高层次的学问。
它还要求学生要恭敬师长,尊重老师,这是培养良好师生关系的重点。
第二章:弟子的修养第二章主要强调了弟子的修养和品行。
首先,《弟子规》要求弟子要“起床早,药不过三”,这表示一个合格的弟子应该早起,不贪睡,且遵守药物的限制。
其次,《弟子规》提到了弟子要有良好的饮食习惯,要“食有节,饭有充”,意思是要节制饮食,不暴饮暴食,但又要保证营养充足。
此外,《弟子规》还强调了弟子要珍惜时间,“勿损友,勿嗛嚼”,这意味着要把时间用在正确的事情上,不浪费在无意义的活动中。
它还要求弟子要守口如瓶,不说伤人的话,不进行娱乐等不当行为。
第三章:弟子的学习第三章具体讲述了弟子的学习要求,它强调了学生要“文不违,礼不崩”,即在学习上要保持虚心谦逊的态度,不能违背社会的礼仪规范。
同时,《弟子规》还指出了学生应该尊重师长,遵守学校的纪律,“席不倾,座不移”,学生要安静地坐在座位上,不打扰别人。
弟子规2
弟子规2(出则悌)润水《弟子规》出则悌兄道友,弟道恭。
兄弟睦,孝在中。
译文:为兄为姐的准则,是要友爱弟弟妹妹;为弟为妹的准则,是恭敬哥哥姐姐。
如果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对于他们共同的父母而言,孝道也在其中了。
润水说:兄弟姐妹各自履行好各自的准则,去爱对方,则没有不和睦的。
而兄弟不和,最难受的当属他们的父母,这就像是自己身上的手足相残。
在现代的职场和官场,一个老板/领导最难受的也是手下间的不和。
在其中打拼的我们能否体会到这点呢?《弟子规》出则悌(续)财物轻,怨何生。
言语忍,忿自泯。
译文:如果兄弟间都重视感情,而看轻财物,他们之间的怨恨从何处生起呢?如果双方都少说几句,不要到最后说出了伤人的话语,兄弟间的憎恨自然也就消失。
润水说:兄弟姐妹间,深仇大恨无从谈起,他们间的怨恨与矛盾,大多是从财物与言语上生起。
他拿了我的东西,我占了他的地盘,这些细小的财物如何能比上手足之情?他说了我一句,我也要骂回来不吃亏,继而引出伤人的话语,甚至肢体伤害。
这不更是祸从口出么?《弟子规》出则悌(续)或饮食,或坐走。
长者先,幼者后。
译文:不管是饮茶,就餐,还是入座,行走。
都要遵从长幼顺序,让长辈和兄长先行,吾等小辈在后。
润水说:在儒家文化的体系中,预设了不同人的优先顺序,及其该尽的责任,这就是人伦。
目的是让社会按照这一规则有序,而良好的运行。
长者先,幼者后这一伦理的设定,既给长者提供了优先权,也给长者加与了持家,谋断,承担一切的责任。
黑社会组织能维系稳定,靠的就是兄弟人伦,如若弟者想僭越此规则,祸乱就会不可收拾地铺开。
《弟子规》出则悌(续)长呼人,即代叫。
人不在,己即到。
译文:长辈呼唤某人的时候,要帮长辈叫他过来;此人不在的时候,自己就要跑到长辈跟前,问是否可以效劳。
润水说:小时候我们一群孩子在一起玩耍。
父母在老远就呼喊某个小孩的名字。
听见了的,就会对他说:"喂,你妈叫你!"。
人不在这儿的,我们就会跑过去告诉长辈:"某某某不在,啥子事?"去年回家,我也是要找某个小孩。
弟子规第二段内容带解释
弟子规第二段内容带解释弟子规概述《弟子规》是一本古代儿童教育的经典读物,以传授儿童基本礼仪和行为规范为目的。
其中的第二段内容是让孩子们学会做人的基本原则与道德价值观。
本文将为您解读《弟子规》第二段的内容,并为每一条原则提供解释。
弟子规第二段内容1.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解释:不能以外貌判断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就像无法用量杯来测量海水的深度一样。
外表只是表象,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应该通过其内在的品德和行为来判断。
2.苟不学,性乃迁。
解释:如果一个人不肯努力学习,那么他的天性将会受到负面的改变。
学习可以提高我们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培养我们的能力和品格。
3.才不长,志不立,瞬息之间,蒸得席薪。
解释:如果一个人只有才华而没有坚定的志向,他的才华将毫无意义。
才华需要志向作为支撑,否则就像一根短暂燃烧的薪火,瞬间就会耗尽。
4.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每个人在出生时都是有良好品质的,都有做好事的天性。
但是由于后天的环境和习惯的影响,人们的行为和品德会有差异。
所以我们要警惕不良的习惯和恶劣的环境对我们尤其是儿童成长的负面影响。
5.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父母或老师不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本性将会受到损害。
而教育要以专注的态度去进行,不能马虎敷衍。
只有专心专意地教育孩子,才能保证他们的良好品德和正确行为的培养。
总结《弟子规》第二段内容提供了孩子们学会做人的基本原则和道德价值观。
通过这些原则,我们可以认识到外貌不是判断一个人的标准,学习对发展个人能力和品德至关重要,才华和志向是相互依存的,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但是习惯和环境的影响会改变人的行为,而正确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希望孩子们在遵守《弟子规》中的规则的基础上,能够自觉遵守这些原则,做一个优秀的人。
《弟子规》第二篇——出则悌
《弟子规》第二篇——出则悌【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是同气连枝,血浓于水,是同一个父母所生,所以兄弟很有可能是陪我们一生走过最长路的亲人。
法昭禅师曾经写了一篇描述兄弟情谊的一首词,叫做「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
「同气连枝各自荣」,兄弟就好像同一棵树延伸出来的树枝一样。
「些些言语莫伤情」,人与人相交往,家里的人最常沟通就是用言语,所以言语当中要柔软,要和谐,绝对不要讲话很冲。
所以,我们《弟子规》才说『言语忍,忿自泯』,人与人的冲突,一半以上都是因为什么?言语不合。
「一回相见一回老」,确确实实我们上了三、四十岁以后,每次看到兄弟姐妹都会有这么一点感觉,你的白头发多了一点。
所以「能得几时为弟兄」,我们愈大代表人生的路就走得快到尽头了,要好好珍惜这段情谊。
所以「弟兄同居」,一起居住,「忍便安」,懂得互相忍让,谦让。
「莫因毫末起争端」,不要因为小小的事故就起了争执。
「眼前生子」,眼前兄弟姐妹都生孩子了,他们又各有兄弟姐妹,我们上一代应该做出兄友弟恭的榜样,才能「留与儿孙」做好榜样看。
法昭禅师这首诗词值得我们细细去品味。
这首让我想起了杨淑芬老师曾经跟我提到,她说确实兄弟姐妹是同气连枝,她就会去想到怎么样让父亲非常的欢喜快乐。
她说唯有子孙贤孝,子孙都有很好的发展,才能让她的父亲非常宽慰。
由于她有这一分心,希望她父亲、母亲这棵大树枝叶能够愈来愈茂盛,所以她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教导她的甥侄辈读圣贤的经典,还写书法。
杨老师有十八个甥侄辈的晚辈,总共十八个,十八个人都被她教过。
由于她有这一分心,他们的下一代非常优秀,很多是老师,还出了几个医生。
确实,一个家族能好,必然是长辈要怎么样?要带头示范,要真心付出。
所以兄友弟恭,不只是在他们那一辈,还把这一分兄友弟恭延伸到哪里?下一代子孙。
《弟子规》全文及解释
《弟子规》全文及解说第一章<总序 >● 弟子规,贤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译:作为子弟所要谨守的规劝,古圣先贤所传下的教训,第一就是要我们在家能孝敬、出外能敬长,其次是敬业而守信誉。
●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译:多关爱众生,亲密有仁德的人。
假如道德培育差不多了,就能够去学习汲取经典的知识。
第二章<入则孝 >● 父亲母亲呼,应勿缓;父亲母亲命,行勿懒。
译:父亲母亲叫我们,不可以够慢悠悠的;父亲母亲交代事情,要勤劳仔细,不可以够懒散懒惰。
● 父亲母亲教,须敬听;父亲母亲责,须顺承。
译:父亲母亲亲有所教育,要恭顺听取;父亲母亲有所责怪,也要肩负采取。
●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译:天冷或天热,要关怀父亲母亲亲的寒暖;早起或晚睡,准时的问候父亲母亲起居安好。
● 出必告,反必面。
居有常,业无变。
译:出门或返家,都向父亲母亲报告一声;居家作息有必定的规矩,工作行业则不要常常改换。
●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译:固然是小事情,也不行擅作主张;假如私自作主,就不合作为子弟的身分了。
●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固然是小东西,也不行私自珍藏;假如个个藏为己有,就会惹父亲母亲亲悲伤悲伤了。
●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译:父亲母亲亲所喜爱的事物,我们要全力准备稳当;父亲母亲亲不喜爱的,我们要留神防止。
●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译:身体假如受伤了,会让父亲母亲亲担忧;道德假如败坏了,会让父亲母亲亲蒙羞。
●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译:父亲母亲亲喜爱我,要孝敬一点都不难;父亲母亲亲不喜爱我,我仍旧孝敬那才是真贤良。
●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译:父亲母亲亲有过失,想方法劝谏让他们更正,可是要怡颜悦色,要声音柔婉。
●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译:假如父亲母亲不听劝谏,和悦的再劝,甚至用呜咽来求父亲母亲答应,就算被责打也无牢骚。
● 亲有疾,药先尝;日夜侍,不离床。
弟子规全文经典解读
弟子规全文经典解读《弟子规》是中国古代儿童教育的经典著作,由清代文学家李毓秀所编。
本文将对《弟子规》全文进行经典解读,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和理解其中的内容。
【篇首语】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题目之“篇首语”,正式引导读者进入全文的主题——弟子规,并明确了弟子的修养内容:首先是孝悌,然后是谨慎和诚信;在此基础上,培养齐整的精神态度和学习文化知识的能力。
【一、父母悲】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这一部分强调了对父母的敬重和听从,无论是在父母呼唤时,还是在遵循父母的命令和接受父母的教诲时,都应该以敬畏心态服从顺从,不应懈怠或抗拒。
【二、家道忧】家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
苟擅为,子道亏,不学礼,无所归。
本部分强调保持家庭的稳定和事业的持续发展,不可随意改变。
即使面对一些看似微小的事务,也不要随意妄为主张。
如果违背了这一原则,就会导致道德修养和学习礼仪的退步。
【三、友于兄】先友友,后敬友,友过侵,不怨反。
反躬自省,问自讼,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这一部分强调了与兄长的友善相处。
应先主动友好待人,然后要对待朋友保持敬意。
如果朋友犯错侵害自己,应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不应责怪。
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反躬自省,自我反省,慎重思考自己是否也有过错,并积极进行自我批评和改进。
君子要展现出高尚的品质,而不是走上邪路。
【四、慎言谨行】过则勿惮,改则得善。
凡是人,皆须忍。
忍人所不能忍,言不可不慎。
这一部分强调了对自己的言行要保持谨慎和审慎。
遇到错误或过失,不要怕困难,要勇于改正,从而获得善果。
凡是人都需要忍耐,忍受别人难以忍受的事情,同时,自己的言辞也需要慎重选择,言行不可草率从事。
【五、因材施教】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朝与暮,每日改。
可则让,否则坚,温故而知新。
本部分强调根据不同的材料和情况进行教育。
如果有错误,及时改正;如果没有错误,就要加强努力。
弟子规全文解释及译文
弟子规全文解释及译文《弟子规》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教育经典,主要用于儿童及青少年的教育。
以下是《弟子规》的全文解释及译文,这里提供的是一种解释方式,不同版本的解释可能有细微差异。
《弟子规》全文解释及译文:第一篇:弟子规第一-三节1.原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解释:《弟子规》是由圣人所教导的,首要学习孝道和悌道,其次要谨慎言行,保持诚信。
2.原文: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解释:要广泛地关爱他人,尤其要亲近仁德之人,如果有多余的精力,就要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3.原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解释:在贫困的时候,要专注改善自己;在达到富裕的时候,要考虑帮助别人,共同造福天下。
第二篇:弟子规第四-六节4.原文:有德不孤,无德免共。
解释:有德行的人不会孤独,没有德行的人宜避免共处。
欲养正气,所安在何?解释:要培养正直的品质,关键在于在哪里寻找安定。
6.原文:孝悌顺友,斯可谓良朋友矣。
解释:孝顺父母、悌亲兄弟,遵从长辈,这样才能算是良好的朋友。
第三篇:弟子规第七-九节7.原文:所过何事,有善后之。
解释: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考虑事情发生后的善后处理。
8.原文:人不见亲,久不见兄,亲之恩,或可忘也。
解释:人们常常见不到亲人,长时间不见兄弟,对亲人的恩德有时会被遗忘。
9.原文:不见亲,如思父母,见亲如呼在。
解释:在不见父母的时候,要像想念父母一样;见到父母时,要像呼唤在身边一样。
第四篇:弟子规第十-十二节10.原文:身有伤病,虽全不言。
解释:身体有伤病,即使全好了也不要大肆夸耀。
身有伤病,言可者也。
解释:身体有伤病,可以向医生诉说。
12.原文: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解释:没有人是完美的,就像黄金无法完全纯净一样。
这里提供的是对《弟子规》部分节选的简要解释及译文,全文较长,如果有需要,可以找到完整的中文文本并逐句进行解读。
不同的解释版本可能存在细微的差异,可以根据个人的理解选择合适的版本。
弟子规第二篇
弟子规第二篇:尊敬兄长,礼貌待人《弟子规》第二篇一、尊敬兄长,礼貌待人。
在家庭中,尊敬兄长是重要的道德准则。
我们应该始终保持敬畏和尊重的态度,不得轻视或忽视他们的意见和感受。
我们应该在言语和行为上表现出礼貌和谦逊,避免使用粗鲁或冒犯的语言或行为。
在与他人交往时,我们应该用温和、友好、真诚的态度对待他人,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二、尽己所能,帮助他人。
我们应该秉持仁爱之心,尽己所能去帮助他人。
无论是家人、朋友还是陌生人,我们都要在对方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
我们应该主动关心他人的需求和困难,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
通过我们的行动,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三、不占人便宜,不偷懒。
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诚实和勤奋的品质。
不占人便宜,不偷懒,不逃避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和资源,勤勉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成功。
四、守信用,不欺诈。
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诚信的品质。
守信用,不欺诈,不欺骗他人。
我们应该言必行,行必果,做到言行一致。
我们应该秉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遵守诺言,不失信于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五、懂得谦让,不争强好胜。
我们应该懂得谦让,不争强好胜。
在面对名利和荣誉时,我们应该保持谦虚和低调的态度,不得过于炫耀或傲慢。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不与他人争抢或冲突。
我们应该以和谐、合作、共赢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
六、守规矩,不逾越。
我们应该遵守规矩,不逾越礼法。
在家庭、社会和公共场合中,我们应该遵守相应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不得侵犯他人的隐私和尊严。
我们应该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七、听从父母教诲,不违背。
我们应该听从父母的教诲,不得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期望。
我们应该孝顺父母,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我们应该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状况,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我们应该以自己的行动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
弟子规二的意思解释
弟子规二的意思解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弟子规二》是《弟子规》的续篇,是古代中国孩子学习修身养性的经典读本。
它通过言简意赅的文字,道出了一些人生道理和修身养性的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解释《弟子规二》的一些章节的意思。
1.《勿以惡小而為之》: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因为一件事情看起来微不足道就去做。
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误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让我们后悔莫及。
2.《人所過宜自責》:当我们犯了错的时候,不要怪罪他人,而应该自我反省,承担责任。
只有通过反思和改正自己的错误,我们才能不断进步。
3.《有德之人,必有德之人助》:这句话告诉我们,品行端正的人往往会得到他人的帮助。
正直善良的人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支持,从而更容易获得成功。
4.《有過必改,善莫大焉》:人无完人,我们都会犯错。
但是只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这就是最大的善举。
因为只有不断地改善自己,我们才能走向更好的未来。
5.《昔孟母,擇鄰處》:《弟子规二》中提到了孟母三迁,这是为了给孟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这告诉我们,要选择一个良好的环境来养育自己,因为环境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6.《色厲以內方》: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外表看起来温和斯文的人,内心可能是坚强果断的。
我们要具备外在温和的形象,同时内心要坚强果断,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
7.《國小,不可侮》:无论我们所处的环境有多小或者有多不起眼,我们都不能轻视它。
因为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它的价值和意义,我们要尊重并珍惜所拥有的一切。
通过以上对《弟子规二》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到这部书对于修身养性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虽然这些古代的道理看起来有些陈旧,但是它们包含着深刻的智慧和道理,依然值得我们去珍惜和学习。
希望我们能够从《弟子规二》中汲取智慧,不断努力成长和进步。
【这里可以加入更多的内容,或者对以上内容进行拓展】。
第二篇示例:弟子规二是《弟子规》的续篇,也被称为《弟子规卷二》。
它是一本关于教育子女的经典著作,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弟子规二的意思解释
弟子规二的意思解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弟子规二》是《弟子规》的第二篇章节,也是这部儒家经典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详细解释《弟子规二》的意思,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和教诲。
《弟子规二》一共包含了六个部分,分别是“开宗明义”、“怀德自嗣”、“融德修性”、“达理致知”、“足文立言”和“传家盛德”。
这六个部分涵盖了儒家思想中的许多重要概念和原则,是教育子弟、培养人格的重要指南。
《弟子规二》中的“开宗明义”部分强调了孝敬父母、敬老尊贤的重要性。
在儒家传统中,孝道一直被认为是人伦关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也是一切德行的基础。
只有懂得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才能树立正直、忠诚、谦和的品德。
《弟子规二》中的“怀德自嗣”部分强调了要继承前人的美德和传统。
我们生活在一个文明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是前人劳动的结果,都应该感恩前人的付出,学习前人的优点,传承前人的美德。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不断完善自我。
《弟子规二》中的“融德修性”部分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强调修己以教人,先正己后纠人。
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无法控制,如何去引导他人?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做到言行一致,端正心态,塑造崇高品格。
其四,《弟子规二》中的“达理致知”部分强调了要理解事情的道理,追求知识的真理。
在现代社会,知识是最宝贵的财富,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才能够不断进步、不断改变。
我们要以理智、思辨的态度对待世界,尊重事实、讲究逻辑,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第五,《弟子规二》中的“足文立言”部分强调了要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
言行举止是一个人的品格和修养的体现,也是社会交往的基础。
我们要做到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言行者无忧,言行者必成。
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让自己更加完善,更加完美。
《弟子规二》中的“传家盛德”部分强调了要传承家族的美德,发扬家族的家风。
一个人如果只追求个人成功和享乐,而忽视了家庭和社会的责任,那他终将会身败名裂。
弟子规第二章读后感
弟子规第二章读后感
《弟子规》是中国古代经典教育读物,是中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第二章主要讲述了孝
道和敬老的重要性。
读完这一章,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孝道的伟大
和敬老的重要性。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之一。
在《弟子规》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故事和教诲,向我们阐述了孝
道的内涵和意义。
其中最经典的故事莫过于《孝感动天》了。
这个
故事讲述了一个孝顺的儿子在父亲逝世后,用自己的血来填补坟墓,以表达对父亲的思念和孝顺之心。
这个故事让人感动,也让人深刻
地认识到了孝道的伟大。
在现代社会,孝道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应该尊敬父母,孝顺父母,这是我们作为子女应尽的责任
和义务。
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也
逐渐受到了冲击。
然而,在《弟子规》中,作者却一再强调了尊老
爱幼的重要性。
在《尊老》这一节中,作者告诉我们要尊敬老人,
不要轻视老人,要尊老爱幼,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美德,尊重老人,关爱孩子,让
这一美德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通过阅读《弟子规》第二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孝道和敬老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美德,尊敬父母,尊重老人,关爱孩子,让这一美德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相信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我们一定可以让这一美德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弟子规讲解(第二集)
弟子规讲解(第二集)【事虽小。
勿擅为。
茍擅为。
子道亏。
】从字面上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事虽小』,就是泛指一切事情无论大小,即使很小很小的一件事情,『勿擅为』,这个「擅」就是随自己的意思,擅自的意思。
也就是说事情即使是非常小,也不可以不经过同意就擅自去做它。
譬如说有很多小朋友,他在家里,爸爸妈妈不在的时候,他就好象造反一样,什么事情都碰,父母的房间、抽屉翻箱倒柜,很好奇的都去翻阅它,这些都是不对的。
《中庸》里头告诉我们,人要懂得慎独。
什么叫慎独?也就是说在没有人看到的时候,我们内心也要很恭敬,绝对不可以随心所欲,自己想要怎么做就擅自去做。
曾子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这个意思也是告诉我们,人要经常怀有这种警戒之心,即使没有人看到,或者在没有人的地方,这种独处的时候也要很谨慎。
孔子也说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也再再告诉我们,一个人对自己要能有所节制,同时也要懂得尊敬别人;你能尊敬别人,别人才有可能尊敬你。
我们可以在公共场所,或者在一些很多人聚集的地方,我们也看到一些小朋友或者一些大人,没有经过同意,因为好奇心的驱使,往往会不自禁的东摸西摸,这些都是犯了事虽小他擅为的情形。
所以这里告诉我们,凡是没有经过同意的一些事情,我们都不可以擅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
为什么?你去做了以后,有可能你闯了大祸。
有一些人他非常的好奇,看到电铃,看到这个按铃,或者有按钮,他随便一按,结果就闯出了大祸,这都有可能。
或者小朋友不晓得,在家里随便乱开瓦斯,或者电器的开关,这些也都非常的危险。
所以从小在家里,为人父母的就要告诫小孩,凡是不能做的、没有经过同意的,都不可以随便好奇,然后就去做它、去摸它、去碰它,这些不但很危险,同时也是不礼貌的。
我们再看下一句,『茍擅为,子道亏』。
事情尽管是这么小,不能做。
万一你去做,这个「茍」就是假使,假使你去做它。
「子道亏」,就有损为人子女的品德。
「亏」,就是指缺陷、不完美。
弟子规第二则阅读心得(33篇)
弟子规第二则阅读心得(33篇)弟子规第二则阅读心得(精选33篇)弟子规第二则阅读心得篇1近读了一本叫做弟子规的书,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
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
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
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
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
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
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
仁,代表仁慈、亲仁。
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吗!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
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
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解读弟子规范文第二部分“解读”中同时提出了父母的四种意义:一、生养我们的人,把我们带到世界上并一生奉献、不求回报的父母;二、老师,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而老师给了我们“第二条生命”,没有人能够生而知之,老师含辛茹苦地教我们学习与做人、认清是非和美丑,我们才有了正确的人生观,正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作为学生理应敬仰和感恩老师;三、提供工作机会与创造生活财富的单位、领导和客户,他们也如同父母一样重要,生活中经常说起的“衣食父母”就是这个意思,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得以经济上的保障和富有;四、国家和所在的城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国家和所在的城市做出贡献,是胸怀大志的大孝与大爱。
“解读”中十分详尽的为《弟子规》加了注解、译文、分享和反思,不但是对原文进行解释,同时对内容进行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的论证,加入更多古今中外的生活和工作中的故事,耐人寻味、道理明晰。
让贴近生活、让朗朗上口的《弟子规》更加通俗易懂,再通过反思的点睛发人深省,令人茅塞顿开。
还特别把《弟子规》全篇翻译成英文,共外籍人士一同与国人分享先贤智慧,有知名学者乐称为:“这是一本国际化的《弟子规》”。
中国著名书法家、中国楷书第一人何俊田先生义务将《弟子规》书成楷书字帖,为初学书法者提供了绝好的临摹书帖。
解读弟子规(1)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未成年人正处在长身体的时候,绝对不可饮酒;而成年人饮酒要适量,饮酒过度有害健康,如醉酒就会胡言乱语,丑态百出,让人贻笑大方。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各个组织器官的发育尚未完善成熟。
而饮酒对正常的生理功能及发育会带来严重影响。
经科学家实验证明,酒精能使生殖器官的正常机能衰退,如果经常饮酒,会使性成熟的年龄推迟2年至3年。
青少年的食道黏膜细嫩,管壁浅薄,经不起酒精的刺激,可引发炎症或使黏膜细胞发生突变。
同样,胃黏膜也比较嫩,酒的刺激可以影响胃酸及胃酶的分泌,使胃壁血管充血而导致胃炎或胃溃疡的产生。
酒精进入人体后,要靠肝脏来解毒,而青少年的肝脏分化尚不完全,肝组织较脆弱,饮酒会给幼嫩肝脏难以胜任的负担,这样会破坏肝的功能,甚至引起肝脾肿大。
青少年的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健全,饮酒会造成头晕、头痛,注意力涣散、情绪不稳、记忆力减退等,这对青少年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
很多国家把法定饮酒年龄限制在16岁至19岁之间,但美国却把最低的饮酒年龄限制在21岁,即21岁以下的年轻人一般情况下是不许饮酒的,至少不能在公共场所饮酒,同时也要求商家不能向21岁以下的青年出售含有酒精的饮品。
尽管我国在法律、法规方面也有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措施,然而执行效率不高、监管的缺失、商家的无德、教育的偏失、家长的纵容、媒体及影视剧的误导等,都是导致未成年人饮酒得不到有效遏制的重要原因。
饮酒低龄化趋势十分堪忧,因饮酒导致未成年人斗殴、死亡事件时有发生,饮酒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所造成的严重危害,需进一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家长要管好孩子,商家应该提高法律意识、加强道德修养,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有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和宣传力度,一个有利于未成年人远离酒类商品的良好氛围才能形成。
作为成年人过量饮酒带来的危害也不少。
每年有太多人因喝酒造成意外,把命断送在酩酊酣热之际,健康消失在瓶罐之间。
世界卫生组织一组数据显示,由酒精引起的死亡率和发病率,是麻疹和疟疾的总和,而且也高于吸烟引起的死亡率和发病率。
一位患急性黄疸型肝炎后,肝功能刚恢复正常出院的中年患者,适逢新春佳节,婚宴接二连三,开始他还能牢记出院时医生的嘱咐,做到了不管什么酒,也不管什么人劝说,确实一滴不沾。
可就在一次特殊的餐桌上,一位挚友问他闻到什么味道时,他终于拒绝不了扑鼻而来的茅台酒香气的诱惑,心想只饮一小杯尝尝总该不会出事吧!可就是在喝下这杯酒后的第二天,他发现自己小便发黄了,并且感到乏力、恶心……就是这杯酒引起他肝炎复发,并很快发展成急性重型肝炎,终因抢救无效而丢掉了性命。
过量饮酒不仅酿成了不胜枚举的悲剧性事件,而且还严重影响到个人甚至国家的形象。
1994年9月的一天,时任俄罗斯总统的叶利钦从华盛顿飞回莫斯科,按计划他将在途中与爱尔兰总理雷诺兹进行40分钟会谈。
就在离开华盛顿的前一天,美国总统克林顿宴请他,尽管餐桌上没有烈酒,但葡萄酒应有尽有,叶利钦只吃了一小块肉,却频频举杯,杯杯见底。
当飞机抵达会面地点善农机场时,叶利钦醒酒了,夫人把衬衫递给他,但他扣纽扣的手总不听使唤。
陪同的官员经过一番讨论后,决定让副总理代表总统与雷诺兹举行短暂会谈。
当副总理下机后,叶利钦掉下了眼泪,对陪同官员羞愧地说:“你们这么做,让我在世界面前丢尽了脸”。
反思:青少年,请坚决不要饮酒!成年人,请一定控制饮酒解读弟子规(2)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走路时步伐应当从容稳重,不慌不忙,不急不缓;站立时要端正,须抬头挺胸,精神饱满,不可以弯腰驼背,垂头丧气。
问候他人时,不论鞠躬、拱手以及敬礼都要真诚恭敬,不能敷衍了事。
进门时脚不要踩在门槛上,站立时身体也不要站得歪歪斜斜甚至靠在物体上,坐的时候两腿不可以平直伸出,腿更不可以抖动,这些都是很轻浮、傲慢、随便的举动,有失君子风范。
中国是礼仪之邦。
礼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文明举止,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礼貌。
而礼貌的本质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友善,这种心理需求,是超越时代的,是永存的。
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的形式,却没有谦让之心,那么,他也不会真正懂礼。
谦让是谦虚、平等的表现,是礼貌的重要内涵。
谦虚礼貌包含着我们的祖先对自然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
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
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
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这个故事不但强调了礼貌的重要性,还用更多的语言阐述了做人的行为规范。
学生的坐姿男生女生是不同的:女生如果穿裙子,入座时应将衣裙向前收拢一下,立腰挺胸,两手自然搭握在两腿之间;男生就座时,双膝可以略为分开,双手放在膝盖上或交叉放在两腿中间,腰背挺直给人沉着稳重之感。
切记在公共场所或有其他人在场的时候,两腿不能毫无顾忌地平伸出去,更不能双腿抖动,旁若无人,像个簸箕一样坐着,这给人一种傲慢和轻浮的感觉,一定要引以为戒。
在站姿上男女也有不同,女生站立时脚跟紧靠,脚掌分开呈“V”字形,右手搭在左手上,贴于腹部。
男生站立的时候两脚与肩同宽,抬头挺胸,双手体前交叉或自然下垂,总之要像“青松”一样端正、挺拔。
走路不能歪歪扭扭,更不能斜靠在某个物体上,尤其女人更要注意,旧社会电影中风尘和烟花女子的形象,就是靠在门边上的低俗形象。
“勿践阈”是说不要踩在门槛上。
门槛的本意是挡雨水的,后来引申了,既挡财气又挡命,所以在说一个人不顺利时就说“遇着槛了”。
当我们外出旅游去寺庙时,过门槛一定不能踩,门槛被誉为佛祖的肩膀,踩门槛是对佛祖大不敬。
古代的门槛象征着地位和身份,所以不能踩,踩门槛意味着把地位和身份踩在脚下。
从现代的角度来看,踩在门槛上的样子总有些头重脚轻根底浅的感觉,父母也一直认为踩门槛是不尊敬和不吉利的行为,所以《弟子规》才对“勿践阈”的要求极为严厉。
反思:见面与人微笑了吗?打招呼真诚吗?自己站、立和坐姿标准吗?如不标准请调整一下吧,别给人留下笑柄!解读弟子规(3)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做事不要急急忙忙、慌慌张张,因为忙中容易出错,不要畏惧辛苦与困难而犹豫退缩,更不可以草率答应,随便应付了事。
2010年9月,《东方早报》报道,小王在本市一自动柜员机上存款再转账后便匆匆离开,将银行卡遗留在了自动柜员机内。
随即,老张来到同一自动柜员机前,直接将其1万元存入。
存款后,老张才发现自己的银行卡仍在手中,而钱已存入小王的账户。
当即,老张找自动柜员机所属银行反映。
事后银行致电小王,告知其银行卡留在自动柜员机里及老张误将现款存入其账户这一情况,并提出希望小王来银行将此钱款归还老张未果。
老张将小王诉至法院。
审理中,原告老张表示,事发当天自己的事情特别多。
当时自己心情焦急,根本没意识到机器里的银行卡不是自己的,只想着按提示操作,误把自己的1万元存入了小王的账户。
等发现自己的银行卡仍在手中而钱已进入了机器里时,赶紧核对了账单上的银行卡号与自己手上的银行卡号,才发现自己的钱已进入小王的账户中。
于是赶忙与银行负责人取得联系,并告诉其整个事情的经过,希望通过银行与小王的交涉,小王能把此钱款归还自己,但当时银行给出的回复说,小王拒绝了。
这就是忙中生错的典型案例,给双方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从而影响到工作和生活。
1796年的一天,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很有数学天赋的19岁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每天例行的三道数学题。
前两道题在两个小时内就顺利完成了。
第三道题写在另一张小纸条上,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画出一个正17边形。
他感到非常吃力。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第三道题竟毫无进展。
困难反而激起了他的斗志:我一定要把题做出来!他拿起圆规和直尺,一边思索一边在纸上画着,尝试着用一些超常规的思路去寻求答案。
当窗口露出阳光,青年长舒一口气,他终于完成了这道难题。
见到导师时,青年有些内疚和自责,他对导师说:“您给我布置的第三道题,我竟然做了整整一个通宵,我辜负了您对我的栽培……”导师接过学生的作业一看,当即惊呆了,他用颤抖的声音对青年说:“这是你自己做出来的吗?”青年有些疑惑地看着导师,回答道:“是我做的。
但是,我花了整整一个通宵。
”导师请他坐下,取出圆规和直尺,在书桌上铺开纸,让他当着自己的面再做出一个正17边形。
青年很快做出了一个正17边形。
导师激动地对他说:“你知不知道?你解开了一桩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阿基米德没有解决,牛顿也没有解决,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你是一个真正的天才!” 原来,导师也一直想解开这道难题。
那天,他是因为失误,才将写有这道题目的纸条交给了学生。
每当这个青年回忆起这一幕时,总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道,我可能永远也没有信心将它解出来。
”这个青年就是数学王子高斯。
所谓“真正的很扰人的困难”实际上并不存在,“畏难”,是一味闪躲、一腔托词,拈轻怕重、好逸恶劳;“轻略”,是不重视,是不当回事,是敷衍了事。
做了没做好,比不做更糟糕。
每个人都会从不同的方面对自己有一个认定,如智力方面“聪慧与愚蠢”,性格方面“坚强与懦弱”,办事方面“果断与畏缩”,事业方面“成功与失败”,容貌方面“美丽与丑陋”等,将压力变动力、化自卑为自信比任何心态都重要,希望我们都做一个既不“畏难”,也不“轻略”的人!反思:心安为福,心劳为祸,不要让忙碌占据了整个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