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初二物理目录 沪科版 八年级数学初二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学期全套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单元一:代数表达式教学目标:1. 了解代数表达式的概念及基本性质,能够正确读写代数表达式。

2. 掌握分式的含义及其基本运算,能够进行基本运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3. 能够应用代数表达式和分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代数表达式的概念及基本性质。

2. 分式的概念及基本运算。

3. 应用代数表达式和分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应用代数表达式和分式解决实际问题。

2. 倒数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内容及安排:1. 代数表达式的概念及基本性质(2课时):1. 代数表达式的概念及简单实例的讲解。

2. 代数表达式的基本性质:同类项的加减、因式分解。

3. 代数表达式与数的关系。

4. 常见代数表达式的读写方法。

2. 分式的概念及基本运算(3课时):1. 分式的含义及简单实例的讲解。

2. 分式的基本运算:加减乘除。

3. 分式的约分和通分。

4. 分式的应用实例。

3. 应用代数表达式和分式解决实际问题(5课时):1. 代数表达式和分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利用代数表达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3. 利用分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4. 倒数的概念和性质(1课时):1. 倒数的概念及简单实例的讲解。

2. 倒数的性质及简单应用。

教学方法:1. 引导式教学法:通过发现问题、引导发问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

2. 演示法:通过实例演示和解析,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3. 讨论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和创新。

课时安排:本单元共计11课时。

单元二:数与式的运算教学目标:1. 了解有理数、无理数的概念和性质,能够正确读写各种类型的数。

2. 掌握数的四则运算的基本概念、规律和方法,能够运用数的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3. 应用有理数进行计算,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数的概念和性质;2. 数的四则运算的基本概念、规律和方法;3. 应用有理数进行计算。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教案(全册)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教案(全册)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声现象2. 第二章光现象3. 第三章物态变化4. 第四章测量5. 第五章运动和力具体内容如下:1. 第一章声现象: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回声与超声波等。

2. 第二章光现象:光的传播、光的折射、平面镜成像、紫外线等。

3. 第三章物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的特性,以及物态变化的规律。

4. 第四章测量:长度的测量、质量的测量、时间的测量等。

5. 第五章运动和力: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牛顿三定律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现象、光现象、物态变化等基本物理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平面镜成像、物态变化的规律等。

2.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光的传播和折射、物态变化、测量方法、运动和力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声波发生器、光具、温度计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作图工具、实验报告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声音的产生、光的传播等,引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光的传播、折射和平面镜成像等。

3. 例题讲解:分析和解题,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声音的传播距离、光的折射角度等。

4.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板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板书,突出重点知识,如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光的传播、折射和平面镜成像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特点是什么?(2)光的传播和折射的原理是什么?(3)物态变化的规律有哪些?2. 答案:(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特点: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如空气、水等)传播,具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特性。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课设计1—2 运动的描绘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知道参照物的观点●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广泛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成立辨证唯心主义世界观教课重难点1.要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由于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状况是能够不同的。

教课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阅读课本前言,让他们有个印象:运动相同拥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深入认识体育,还可以深入认识自然。

(二)讲解新课1.机械运动让学生议论课本图 11.1—1 所示的运动以及相近似的运动。

让学生议论平时生活中相关运动的现象。

针对学生的议论,提出以下问题:①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②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履行有什么不同?③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依据什么?指引学生从议论和回答中得出:(1)机械运动:物体地点的改变。

(板书)提出问题:①图中的那些物体能否在做机械运动?②我们四周的树木,房子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议论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子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

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广泛的运动。

2.参照物播放一部分选择不同参照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课VCD 。

使学生回想近似的场景,而后发问:“为何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组织学生议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此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

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进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

让学生议论回答:①选用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仍是静止?②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仍是静止?③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仍是静止?得出参照物的观点:参照物:描绘物体是运动仍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

2024年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标准教案全册1

2024年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标准教案全册1

2024年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标准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主要围绕第一章《力学》展开,详细内容包括:第1节《力概念》、第2节《重力》、第3节《摩擦力》和第4节《力合成与分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概念,掌握力三要素。

2. 使学生解重力概念,学会计算物体所受重力。

3. 帮助学生解摩擦力产生原因及影响摩擦力因素。

4. 让学生掌握力合成与分解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2. 教学重点:力概念、重力和摩擦力影响因素、力合成与分解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滑轮组、斜面、小车等。

2.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生活中常见力学现象,引发学生对力兴趣。

2. 新课导入:让学生观察力作用效果,引导他们思考力概念。

3. 讲解力概念:介绍力定义、单位、三要素等。

4.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哪些现象与重力有关。

5. 讲解重力:介绍重力概念、计算方法等。

6. 例题讲解:讲解摩擦力产生原因、影响因素,并通过例题加深理解。

7. 力合成与分解:通过讲解与演示,让学生掌握力合成与分解方法。

8.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力合成与分解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力概念:定义、单位、三要素。

2. 重力:概念、计算方法。

3. 摩擦力:产生原因、影响因素。

4. 力合成与分解:原理、方法、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力概念及三要素。

(2)计算一个物体所受重力。

(3)分析摩擦力影响因素,举例说明。

(4)力合成与分解应用题。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概念、重力、摩擦力和力合成与分解掌握程度较好,但仍有个别学生对力合成与分解应用题存在困难,需加强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力学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教案全册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教案全册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与测量2. 力的合成与分解3. 牛顿第一定律4. 摩擦力5. 压力与压强6. 浮力7. 简单机械8. 功与能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概念,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2. 使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理解摩擦力、压力与压强、浮力的产生原因及其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简单机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功与能的基本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浮力计算、简单机械原理。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摩擦力、压力与压强、浮力、功与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滑轮、斜面、杠杆、砝码、液体(如水、盐水等)。

2.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如体育运动、日常生活中的力学现象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a. 提问:力的作用是什么?2. 新课导入:a. 讲解力的概念,演示力的测量。

b. 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通过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巩固知识。

3. 牛顿第一定律:a.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

b. 演示实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

4. 摩擦力、压力与压强、浮力:a. 讲解摩擦力、压力与压强、浮力的产生原因及计算方法。

b. 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5. 简单机械:a. 讲解简单机械原理。

b.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应用。

6. 功与能:a. 讲解功与能的概念。

b. 通过例题讲解、随堂练习,让学生掌握功与能的计算方法。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与测量2. 力的合成与分解3. 牛顿第一定律4. 摩擦力、压力与压强、浮力5. 简单机械6. 功与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计算题:力的合成与分解、浮力计算。

b. 分析题: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应用。

c. 论述题:牛顿第一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精品教案全册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精品教案全册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精品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章节一:机械运动和力1.1 速度和速率1.2 力的作用1.3 重力2. 章节二:牛顿运动定律2.1 牛顿第一定律2.2 牛顿第二定律2.3 牛顿第三定律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机械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2. 教学重点:速度、速率、力的概念;牛顿三定律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车、滑轮、砝码、斜面、计时器等。

2. 学具:直尺、圆规、铅笔、橡皮、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运动员百米赛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运动和力的关系。

2.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体会速度、速率和力的概念。

3. 例题讲解:例题一:求物体在斜面上下滑动的速度和速率。

例题二:分析物体受到的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4. 知识讲解:讲解速度、速率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介绍力的作用和分类,引导学生掌握重力的概念。

讲解牛顿三定律,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实验演示:进行小车滑动的实验,验证牛顿运动定律。

六、板书设计1. 一级机械运动和力、牛顿运动定律2. 二级速度、速率力的作用、重力牛顿三定律3. 关键词:速度、速率、力、重力、牛顿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物体在斜面上下滑动的速度和速率。

分析生活中受到的力的作用,并说明其运动状态。

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速度、速率、力的概念掌握较好,但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还需加强。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了解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机械能》的第一节《动能和势能》。

教材主要内容包括:动能的概念、影响动能的因素;重力势能的概念、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弹性势能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认识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了解影响它们的因素。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难点:1. 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2. 如何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小球、弹簧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奥运会田径比赛视频,让学生关注运动员跑步时的动能和势能变化。

2. 讲解:讲解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验证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变化规律。

4. 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探讨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5. 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运动员跑步时的动能和势能变化,分析汽车行驶过程中的能量转化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动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 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3. 弹性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4. 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解释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 举例说明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3. 计算一个物体从高处下落到地面时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

答案:1.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重力势能是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

弹性势能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与形变程度和弹簧的劲度系数有关。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全册)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全册)

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一章略第章运动的世界一、考点知识:1.能用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2.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及参照物概念;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4.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5.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

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二、重点难点:.重点: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难点:速度计算题三、易错点:参照物的选取及刻度尺读数里准确值和估读值的判读四、本章注意事项:参照物的选取和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平均速度的定义及平均速率的关系教学过程:一、讲授新课一、参照物、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例题、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

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机械运动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优质教案全册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优质教案全册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优质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物体的运动》:1.11.3节,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概念及计算。

2. 第二章《力的作用》:2.12.4节,包括力的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一定律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能运用相关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知识分析生活中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加速度的计算、力的合成与分解。

2. 教学重点: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车、滑轮、砝码、斜面、计时器等。

2.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小车在不同斜面下滑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

2. 例题讲解:讲解物体运动的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计算给定情境下的物体运动参数,巩固所学知识。

4. 力的作用: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以及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活中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第一章板书:物体的运动、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概念及计算公式。

2. 第二章板书:力的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一定律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给定位移、时间和速度,求解加速度。

(2)分析给定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求解合力或分力。

(3)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答案:详见附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物体运动概念和力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1)研究物体在不同受力情况下的运动状态。

(2)探索力的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摩擦力、重力等。

(3)开展实验活动,验证牛顿第一定律。

本教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套)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套)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套)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八年级学生全面掌握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并提供详细的教学步骤和练题,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内容本教案涵盖了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中的以下主题:1. 科学与生活2. 物体的重量和质量3. 物体与地球4. 飞行和航天5. 难以捉摸的光6. 复和总结教学步骤科学与生活1. 介绍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实验的过程和方法。

3. 进行几个简单的科学实验,如水的沸腾点实验等。

物体的重量和质量1. 解释物体的重量和质量之间的区别。

2. 使用天平和弹簧测力计等实验仪器测量物体的重量和质量。

3. 练计算物体的重量和质量。

物体与地球1. 探讨万有引力对物体的影响。

2. 介绍物体在地球表面上自由下落的运动规律。

3. 进行自由下落实验,并观察物体的落地时间和落地距离。

飞行和航天1. 讨论飞行的原理和航天的发展。

2. 研究不同类型的飞行器和航天器。

3. 设计并制作简易的飞行器模型,进行飞行实验。

难以捉摸的光1. 探究光的传播方式和光的反射现象。

2. 进行光的传播和反射实验,观察光的行为。

3. 研究镜子的原理和应用。

复和总结1. 复前面学过的知识。

2. 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总结本单元的研究成果,并展示学生的作品。

练题1. 解释物体的重量和质量之间的区别。

2. 如何测量物体的重量和质量?3. 什么是自由下落?物体在自由下落时有什么特点?4. 举例说明光的反射现象。

5. 什么是镜子的焦距?以上是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的概况和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物理知识,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练习。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物体的运动》:第1节~第4节,主要包括运动的描述、速度、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 第二章《力的作用》:第5节~第8节,主要涉及力的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摩擦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理解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含义;学会力的合成与分解,了解牛顿第一定律及摩擦力的作用。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滑轮、测力计等)。

2. 学具:学习笔记,实验报告,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物体运动和力的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计算;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一定律及摩擦力的作用。

3. 实践: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体运动和力的作用效果,收集数据。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例题,讲解物体运动和力的相关计算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列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公式、定律等。

2. 示意图:展示物体运动和力的作用效果示意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填空题:关于物体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

(2)计算题:求解速度、加速度,力的合成与分解。

(3)实验题:分析实验数据,讨论力的作用效果。

2. 答案:详细解答见课后作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相关物理知识,如力学单位制、牛顿第二定律等。

3. 生活实践: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沪科版八年级上物理全套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上物理全套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上物理全套教案一、教学内容1. 章节一:物理学的基本概念1.1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2 物质的测量2. 章节二:力的作用2.1 力的概念与测量2.2 力的合成与分解2.3 质量与重力3. 章节三:牛顿运动定律3.1 牛顿第一定律3.2 牛顿第二定律3.3 牛顿第三定律二、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掌握物质的测量方法。

2. 掌握力的概念、测量、合成与分解,了解质量与重力的关系。

3. 掌握牛顿三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2. 教学重点:物质性质与变化的理解,力的概念与测量,牛顿三定律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天平、弹簧秤、滑轮组等),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教材、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物体下落实验,激发学生对力的好奇心。

2. 新课导入:讲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引导学生学习物质的测量方法。

3. 课堂讲解:通过例题讲解力的概念、测量、合成与分解。

结合实验,讲解质量与重力的关系。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阐述牛顿三定律的原理及应用。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2. 力的概念、测量、合成与分解3. 质量与重力4. 牛顿三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测量物体的质量与重力,计算重力大小。

给定一个力的合成问题,求解合力。

分析一个实际案例,应用牛顿三定律。

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针对不足之处进行调整。

2. 拓展延伸: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深入理解其性质与变化。

探究力的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机械、建筑等领域。

学习更多关于牛顿三定律的实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力的合成与分解:这是力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涉及向量运算和空间想象力。

沪科版八年级上物理全套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上物理全套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上物理全套教案一、教学内容1. 简单运动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及公式2. 力与运动摩擦力、重力、弹力的概念及计算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第三定律3. 能量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及计算能量守恒定律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基本物理量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使学生理解并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3. 培养学生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重点:位移、速度、加速度的计算;力的作用效果;能量守恒定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练习本、计算器、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实验演示物体在不同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的改变,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

2. 例题讲解讲解位移、速度、加速度的计算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4. 知识拓展介绍牛顿运动定律的发现过程,加深学生对定律的理解。

5. 课堂小结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八年级上物理教学2. 内容:简单运动:位移、速度、加速度力与运动:摩擦力、重力、弹力;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动能、势能、机械能;能量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根据已知条件,计算物体的位移、速度、加速度。

(2)分析题: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3)综合题: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2. 答案:(1)位移:s = vt;速度:v = s/t;加速度:a = (v u)/t(2)根据牛顿运动定律进行分析。

(3)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进行解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位移、速度、加速度的计算掌握较好,但对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还有一定难度,需要加强练习和讲解。

上海科技出版社 八年级物理 全一册(上学期) 课时教案(含单元复习)

上海科技出版社 八年级物理 全一册(上学期) 课时教案(含单元复习)

上海科技出版社八年级物理全一册(上学期)课时教案目录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1第一节走进神奇 ------------------------------------------------------------------ 1第二节探索之路 ------------------------------------------------------------------ 4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7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 11 第一节动与静------------------------------------------------------------------- 11 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第1课时) ----------------------------------------- 16 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第2课时) ----------------------------------------- 19 第三节快与慢(第1课时)----------------------------------------------------- 23 第三节快与慢(第2课时)----------------------------------------------------- 28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31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单元复习 ------------------------------------------------- 36 第三章声的世界 ---------------------------------------------------------------- 44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44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第1课时) ------------------------------------------------ 51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第2课时) ------------------------------------------------ 55 第三节超声与次声 -------------------------------------------------------------- 58 《第三章声的世界》单元复习---------------------------------------------------- 63 第四章多彩的光 ---------------------------------------------------------------- 68 第一节光的反射(第1课时) -------------------------------------------------- 68 第一节光的反射(第2课时) -------------------------------------------------- 73 第二节平面镜成像 -------------------------------------------------------------- 79 第三节光的折射(第1课时) -------------------------------------------------- 85 第三节光的折射(第2课时) -------------------------------------------------- 90 第四节光的色散 ---------------------------------------------------------------- 94 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第1课时) ----------------------------------- 100 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第2课时) ----------------------------------- 105 第六节神奇的眼镜 ------------------------------------------------------------- 108 《第四章多彩的光》单元复习--------------------------------------------------- 115 第五章质量与密度 ------------------------------------------------------------- 123 第一节质量 -------------------------------------------------------------------- 124 第二节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 129 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134 第四节密度知识的应用-------------------------------------------------------- 139 《第五章质量与密度》单元复习 ------------------------------------------------ 143 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 149 第一节力 ---------------------------------------------------------------------- 149 第二节怎样描述力 ------------------------------------------------------------- 154 第三节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 158 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 161 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 ------------------------------------------------------ 166 《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单元复习-------------------------------------------- 173介绍几种特殊的测量方法:⑴测多求少法(累积法)如:测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第一节走进神奇教学目标1.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自然界让人惊叹的神奇。

2.通过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人类智慧结晶的神奇。

3.通过解释一些神奇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知识,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4.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让学生体验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2)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难点(1)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2)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3)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具准备饮料罐、玻璃杯、钻子、筷子、装有水的碗、拉链、圆珠笔、烧杯、冰棒、茶壶、实物投影仪、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大自然的神奇师:清同学们观看媒体动画。

(动画中配有配乐朗诵:浩潮太空,群星闪烁,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生活的地球在宇宙的什么地方?当夕阳西下,天边为何常有红色的霞光?当天公“发怒”时,狂风暴雨常伴随电闪雷鸣,是闪电在前,还是雷声领先?生发万物的大地,为什么有时会山崩地裂,喷吐岩浆?流淌的江河,为何既能输运航船、灌溉良田,也会奔腾咆哮、冲垮河堤、摧毁房屋?巍巍雪山,高耸人云,为何甚至一声喷嚏就可能导致雪崩?变幻莫测的龙卷风,为何平地而起,直冲云霄,来势汹汹?)师:看了刚刚播放的媒体动画,你有什么感受?生:大自然很神奇,惊心动魄,令人震惊。

师:看了刚刚播放的媒体动画,你最想知道什么?生甲:我最想知道天上的星星从哪里来?生乙:我最想知道雷鸣与闪电是怎样产生的?是闪电在前,还是雷声领先?生丙:我最想知道龙卷风是怎么产生的?……师:以上大家提问题提得很好,希望今后再接再励,学会善于提问题。

教师简要回答学生提出的部分问题,如天上的星星是宇宙大爆炸形成的;闪电是云层和云层或云层与地面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而放电时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就是雷鸣,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因为闪电传播速度是3 10m/s,而雷声传播速度约340m/s,所以,我们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教案概述这份教案针对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旨在帮助教师有效地教授物理课程。

教案涵盖了全册内容,并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研究需求进行了设计。

教案结构教案按章节划分,每个章节包含了以下教学要点:1. 章节标题和概述:对本章节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研究目标:明确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指导学生的研究方向。

3. 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出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4. 教学步骤:详细描述每个教学步骤,包括引入、讲解、示范、练等环节。

5. 教学方法和资源:列举适用的教学方法和辅助教学资源,提供丰富的教学手段。

6. 检查与评价:提供相应的检查与评价方式,帮助教师评估学生的研究情况。

7. 拓展与应用:提供与本章节相关的拓展和应用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案特点本教案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编写,旨在帮助教师高效地备课和教学。

教案中的内容经过筛选和整理,确保不涉及法律问题和无法确认的引用内容。

同时,教案也不会简单概括内容,而是提供具体并可操作的教学步骤和方法。

使用说明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的研究需求,灵活调整和使用本教案。

每个章节的教学步骤和方法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风格进行自由组合和调整。

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和教学效果,自行增加或精简教学步骤。

以上就是《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的简要介绍。

希望这份教案能够为教师提供有力的教学支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教案(全册)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教案(全册)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第一节走进神奇知识与技能了解自然界中的神奇。

过程与方法通过大自然中的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重点1.让学生体验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2.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难点1.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2.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饮料罐、玻璃杯、钻子、筷子、装有水的碗、拉链、圆珠笔、烧杯、茶壶。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将接触一门新的学科——物理,学习物理将学习什么内容呢?今天我们将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板书标题: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初中物理只是学习物理的启蒙课,将学习一些粗浅、基础的知识,而第一章则是启蒙课的开篇,相当于绪论课。

我们用3节课的时间完成。

哥白尼说:“人的天职在于勇敢探索真理”。

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索物理现象中的真理。

物理是很神奇的,到底神奇在哪里呢?(板书:第一节走进神奇)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一自然中的神奇1.老师讲述:从茫茫的星空到辽阔的大地,从高耸的雪峰到澎湃的江河,神奇无处不在。

2.请大家欣赏课本图1-1至图1-4,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老师针对问题解答:哈雷彗星一般是由彗头、彗尾组成。

彗星含量中冰最多。

中国民间将彗星叫做“扫帚星”。

“彗”在中国有扫帚的意思。

世界公认中国是对彗星观察和记录最早的国家。

中国古书《淮南子·兵略训》中记录了公元前1057年的一次彗星,它就是后来命名为“哈雷”的彗星。

哈雷彗星是根据埃德蒙·哈雷的名字命名的。

哈雷最广为人知的贡献是他对哈雷彗星的出现时间的准确预言,哈雷的预言在其死后17年准确应验:1759年、1835年、1910年。

图1-2闪电是云层和云层之间或云层和地面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而放电时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就是雷鸣。

闪电在前,因为光速远大于声速。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备课教案 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备课教案 沪科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沪、粤版)物理教学设计方案八年级(上册)目录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第四章物质形态及其变化1.1 希望你喜爱物理 4. 1 从全球变暖谈起1.2 测量长度和时间 4. 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1.3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的应用 4. 3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1.4 尝试科学探究 4. 4 升华和凝华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4. 5 水循环与水资源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第五章我们周围的物质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5. 1 物体的质量2.3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 5. 2 探究物质的密度测量2.4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5. 3 密度的应用第三章光和眼睛 5. 4 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3.1 光世界巡行 5. 5 点击新材料3.2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3.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3.4探究光的折射规律3.5奇妙的透镜3.6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3.7眼睛与光学仪器3.8揭开色彩的奥秘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一、课标要求1.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2.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3.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是教材的入门篇,共安排了4节内容。

在整个教材中,相当于一个大的引言。

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什么是物理学?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怎样学好物理学?首先介绍了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然后介绍两种最常见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最后通过探究摆的奥秘,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章内容丰富,立意高远,对学生学习物理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既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又是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必要基础。

对于“什么是物理学”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在后面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和体会,所以这里教材处理的比较简单。

通过两个现象和实验引出了“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声、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科版初二物理目录最新沪科版 2016-2017学年八年级数学初二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学期全套教学
设计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最新沪科版2016-2017学年八年级数学初二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学期全套教学设计”的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
第11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11.1 平面上点的坐标
第1课时平面上点的坐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有序实数对的概念,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如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横轴、纵轴、原点等.
2.理解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能写出给定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某一点的坐标.已知点的坐标,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
3.能在方格纸中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来描述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1.结合现实生活中表示物体位置的例子,理解有序实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作用.
2.学会用有序实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入有序实数对、平面直角坐标系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解决与数学的发展之间有联系,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写出坐标平面内点的坐标,已知坐标能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点.
【难点】
理解坐标系中的坐标与坐标轴上的数字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如果让你描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你会怎么说?
生甲:我在第3排第5个座位.
生乙:我在第4行第7列.
师:很好!我们买的电影票上写着几排几号,是对应某一个座位,也就是这个座位可以用排号和列号两个数字确定下来.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师:在以上几个问题中,我们根据一个物体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的数量来表示这个物体
的位置,这两个数量我们可以用一个实数对来表示,但是,如果(5,3)表示5排3号的话,那么(3,5)表示什么呢?
生:3排5号.
师:对,它们对应的不是同一个位置,所以要求表示物体位置的这个实数对是有序的.谁来说说我们应该怎样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呢?
生:用一个有序的实数对来表示.
师:对.我们学过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有序实数对是不是也可以和一个点对应起来呢?
生:可以.
教师在黑板上作图:
我们可以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取向右为
正方向;竖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两轴交点为原点.这样就构成了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个平面叫做坐标平面.
师:有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内的点就可以用一个有序实数对来表示了.现在请大家自己动手画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教师指正学生易犯的错误.
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如图,由点P分别向x轴和y轴作垂线,垂足M在x轴上的坐标是3,垂足N在y轴上的坐标是5,我们就说P点的横坐标是3,纵坐标是5,我们把横坐标写在前,纵坐标写在后,(3,5)就是点P的坐标.在x轴上的点,过这点向y轴作垂线,对应的坐标是0,所以它的纵坐标就是0;在y轴上的点,过这点向x轴作垂线,对应的坐标是0,所以它的横坐标就是0;原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都是0,即原点的坐标是(0,0).
教师多媒体出示:
师:如图,请同学们写出A、B、C、D这四点的坐标.
生甲:A点的坐标是(-5,4).
生乙:B点的坐标是(-3,-2).
生丙:C点的坐标是(4,0).
生丁:D点的坐标是(0,-6).
师:很好!我们已经知道了怎样写出点的坐标,如果已知一点的坐标为(3,-2),怎样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找到这个点呢?
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在x轴上找出横坐标是3的点,过这一点向x轴作垂线,横坐标是3的点都在这条直线上;在y轴上找出纵坐标是-2的点,过这一点向y轴作垂线,纵坐标是-2的点都在这条直线上;这两条直线交于一点,这一点既满足横坐标为3,又满足纵坐标为-2,所以这就是坐标为(3,-2)的点.下面请同学们在方格纸中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并描出A(2,-4),B(0,5),C(-2,-3),D(-5,6)这几个点.
学生动手作图,教师巡视指导.
三、深入探究,层层推进
师:两个坐标轴把坐标平面划分为四个区域,从x轴正半轴开始,按逆时针方向,把这四个区域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注意:坐标轴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在同一象限内的点,它们的横坐标的符号一样吗?纵坐标的符
号一样吗?
生:都一样.
师:对,由作垂线求坐标的过程,我们知道第一象限内的点的横坐标的符号为+,纵坐标的符号也为+.你能说出其他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符号吗?
生:能.第二象限内的点的坐标的符号为(-,+),第三象限内的点的坐标的符号为(-,-),第四象限内的点的坐标的符号为(+,-).
师:很好!我们知道了一点所在的象限,就能知道它的坐标的符号.同样的,我们由点的坐标也能知道它所在的象限.一点的坐标的符号为(-,+),你能判断这点是在哪个象限吗?
生:能,在第二象限.
四、练习新知
师:现在我给出几个点,你们判断一下它们分别在哪个象限.
教师写出四个点的坐标:A(-5,-4),B(3,-1),C(0,4),D(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