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曲式教案

合集下载

曲式与作品分析

曲式与作品分析

《曲式与作品分析》教案(上)(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赖朝师)说明:本教案是音乐本科教学的基础技术理论课。

它包括曲式分析与音乐分析两个方面的内容;在曲式方面讲授了简单曲式与复杂曲式两大类别。

其中,简单曲式包括一段式、二段式、三段式,复杂曲式包括三部曲式、变奏曲式、回旋曲式、奏鸣曲式、回旋奏鸣曲式等。

音乐分析包括了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旋律发展的基本手段,曲式组合的基本原则,以及用大量的音乐作品进行引证。

由于篇幅的缘故乐谱没有直接加入,但在本书中都有表明。

第一讲一、教学内容曲式的定义与曲式发展的基本情况,曲式中的六大基本术语二、教学重点定义与六大基本术语三、教学过程第一章绪论一、曲式的定义及概述音乐作品的结构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如旋律、节奏、和声及音色等都是构成音乐的结构要素。

这些要素,在一个作品中也都有自身的结构,如旋律的结构,和声的结构等。

但这些都是局部性结构。

而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则不同,它是整体性的。

音乐是时间艺术,音乐的形式是在时间的过程中形成的。

因此,曲式也就是音乐过程的结构。

换言之,由各种音乐要素所构成的一些或同或异的音乐事件在一起有起讫的时间过程中按一定的逻辑加以分布、组合所形成的整体结构关系,便是音乐作品的曲式。

就严格的意义而言,每一首具体的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都是不尽相同的。

但是,曲式作为人类的音乐思维方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又积淀形成某些共同的规律。

这些共同的规律不仅体现为某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曲式结构原则,而且也形成某些具有相当稳定性的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曲式程式类型。

我们要学习曲式的基本知识,也就是要掌握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曲式结构原则以及历史地形成的具有规范意义的各种曲式类型。

当然,人类的音乐实践是无止境的,音乐作品中的曲式现象也处于流变、更新的过程之中,曲式学的内容也是不断发展更新的。

本书所提供的仅仅是曲式分析的最基础的知识,不可能穷尽曲式学的全部复杂问题。

有兴趣的习者,在学完本教程后可进一步自修,以求对曲式学作更深一层的研究。

音乐小辞典 组曲 音乐要素——速度 学堂乐歌 曲式——乐句、乐段-沪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音乐小辞典 组曲 音乐要素——速度 学堂乐歌  曲式——乐句、乐段-沪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音乐小辞典组曲组曲是指由多个独立曲目组成的音乐作品集合。

组曲一般都有主题或叙事性的结构,表现出一系列的情感和情节。

另外,组曲还分为不同的模式,比如序曲式、间奏曲式、变奏曲式等等。

组曲的代表作有巴赫的《Brandenburg协奏曲》,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以及贝多芬的《圆舞曲》等。

音乐要素——速度速度是音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它指的是音乐的节奏和韵律的快慢。

速度不仅仅影响着音乐的节奏感,对于表达情感和创造个性化音乐语言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速度通常用音乐术语来表示,例如和声节奏,表现音乐快慢的术语可以分为:- 标准速度(Moderato):快板,行板,变化号,音乐表现中庸缓和的风格。

- 延缓(Adagio):缓板,弱板,表现歌曲比较慢,音乐较为忧郁的情感。

- 急促(Presto):表现非常快,有冲动的感觉,通常是音乐术语中的比较快的速度。

-中庸(Andante):表现适中的平衡音乐节奏,为音乐家们常用的术语。

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一种特别的音乐演唱形式,在学校教育中推广和应用极为广泛。

学堂乐歌的特点是古典和流行的音乐元素结合,歌曲情感丰富多样,曲风轻松活泼。

在演唱技艺上,学堂乐歌注重唱法和表情的准确性和复古感,这就要求音乐家能够掌握一定的演唱技巧,同时发挥音乐的艺术性,让学堂乐歌在演唱中展现出更加优美动人的音乐效果。

曲式——乐句、乐段-沪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曲式是音乐中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它用来安排乐曲中不同需求的乐句和乐段。

乐句是一组音符,每个乐句通常由4至8个音符组成,这些音符通过重复或变幻方式协调整个曲子的内部结构。

乐段是一组乐句的集合,也可以看成是较长时间内的音乐进展。

沪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中涉及到常见的曲式大致可以分为序奏、主题、副歌、桥段等等。

这些曲式采用的乐句和乐段布局等等方法各不相同,配合曲式表现出来通常会有鲜明的风格和特色。

《牧童短笛》教案

《牧童短笛》教案

《牧童短笛》教案《牧童短笛》教案1设计意图:《牧童短笛》是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所作,这是一首风格清新、富有田园风味的乐曲。

我在《中国传统文化》主题下设计了此节音乐欣赏活动。

这首乐曲的旋律优美、淳朴,具有鲜明的音乐形象和浓郁的江南风情,是三段体音乐,第一段四分之四拍的节奏,舒缓、悠扬,描绘了美丽的田园景色,牧童骑在牛背悠扬的吹着笛子;第二段转换为四分之二的节拍,以欢快、跳跃的节奏,展示牧童和水牛在水中、田间嬉戏的的场面,和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三段再现第一段的音乐主题,夕阳西下,牧童返回乡村,给人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感觉。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人之发展水平,幼儿通过多种感官欣赏音乐,理解音乐,感受音乐的风格特点。

活动目标:1、区分音乐的性质,了解乐曲ABA三段体曲式的结构特点。

2、尝试用多种形式表现音乐、理解音乐。

3、感受民乐与水墨结合的优美意境。

活动重点:区分乐曲的音乐结构。

活动难点:分析了解乐段的表现情绪。

活动准备:1、《牧童短笛》音乐。

2、《牧童短笛》水墨动画。

3、水墨材料及笛子。

教学手段:口头语言,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技术。

活动过程开始部分:一、幼儿演唱歌曲“什么乐器在歌唱”。

师:什么乐器在歌唱?(钢琴、小铃、铃鼓)师:小朋友还知道什么乐器会唱歌呢?我们来听一段音乐。

基本部分:一、欣赏音乐《牧童短笛》了解笛子的演奏特点(1)幼儿静听欣赏音乐。

师:听到什么了?感觉怎么样?(悠扬、欢快)猜猜看,这段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回答后出示笛子)(2)认识乐器————笛子。

师:见过这个乐器吗?见过谁吹笛子?怎么吹笛子的?这么美的音乐会在什么地方吹呢?小结:笛子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一种吹奏乐器,演奏的时候把它横着放在嘴边,它能吹美妙的音乐来。

教师:笛子演奏的这段音乐有几段呢?我们接着听。

二、再次完整欣赏音乐,感受音乐ABA的曲式结构。

师:听出来了吗?有几段?音乐的节奏都一样吗?哪一段是舒缓优美的?哪一段是欢快活泼的?小结: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听出了优美、平和的感觉,有的听出了欢快、跳跃的感觉。

音乐小辞典 组曲 音乐要素——速度 学堂乐歌 曲式——乐句、乐段-沪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音乐小辞典 组曲 音乐要素——速度 学堂乐歌  曲式——乐句、乐段-沪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音乐小辞典组曲组曲是由多首乐曲组成的一种音乐形式,通常按照主题、情节或者故事情节将多个音乐作品合并成一个总体。

组曲的形式和内容各不相同,可以由两首至数十首音乐作品组成。

对于作曲家来说,组曲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创作手法。

组曲既可以将多个不同的主题、情感或故事情节联系在一起,又可以使每一首乐曲独立存在,具有自己的独特性。

在西方古典音乐中,组曲最为常见的类型是巴洛克时期的组曲,如巴赫的《英国组曲》、《法国组曲》以及汉德尔的《华丽舞曲》等。

音乐要素——速度速度是音乐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它直接关系到音乐的节奏和情感表达。

音乐速度通常用速度记号表示,如 allegro(快板)、andante(行板)等等。

不同的速度记号代表了不同的速度,因此演奏速度的选择是非常关键。

例如,一首节奏明快的音乐应该选择比较快的速度记号,如 allegro 或 vivace;而一首抒情悠扬的曲子则应该选择行板的速度,如 andante 或 adagio。

同一首音乐在不同的演奏者或指挥的处理下,速度也可能会有所不同。

因此,速度与音乐的个性和风格密切相关,演奏者应该根据作品的特点选取最为合适的速度来演奏。

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一种流行于中国台湾地区的音乐形式,它与西方流行音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又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

学堂乐歌的产生主要归功于台湾的民歌运动,其音乐风格通常简单、明快,歌词则以表达青春、情感和爱心等为主题。

学堂乐歌最早出现在1960年代末,当时的台湾社会大力推崇民族歌曲运动,因此学堂乐歌被视为一种民族音乐,也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和认可。

学堂乐歌曾经风靡一时,并在90年代后期重新流行。

曲式——乐句、乐段曲式是音乐作品的骨架,定义了一首音乐作品的结构和组成。

乐句、乐段则是曲式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乐句通常由两个或三个乐段构成,它是音乐中最基本的表达单元,以强制性终止完成,有自我独立性,同时也是曲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乐句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构成更完整的曲式。

《故乡的小路》教案

《故乡的小路》教案

《故乡的小路》名师教案教材分析:《故乡的小路》是一首两段体的优美抒情歌曲。

4/4、3/4拍,曲调流畅而又抒情,通过对故乡小路的描述回忆起童年的幸福时光,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歌曲采用大调式,与周期性的变化的节拍,单二部曲式。

第一乐段平稳的曲调描绘了人们怀着思绪万千的心情走在熟悉的小路上,从而勾起了对往事美好的回忆。

第二部分:合唱部分,情绪渐渐得以抒发,随着音区升高,由衷地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通过这首歌曲的演唱,意在使学生初步掌握弱起、变拍子、变化音、延长音、等要素在烘托歌曲情绪,表现浓郁的思乡韵味。

同时能使学生初步感悟到歌曲表达委婉缠绵的思念之情。

学情分析:教学中我以思乡为主线进行教学,从相关的音乐导入思乡主题,本课中根据学生的实际音乐学习能力,力求学生在感知作品音乐要素的基础上,能运用其初步唱出歌曲的第一声部的风格韵味和音乐要素,表现歌曲情感,同时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表现歌曲的情感内涵。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歌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能够用优美、抒情的声音,充沛的情感来演唱歌曲《故乡的小路》。

2、了解变拍子与变音记号,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拍子、四拍子乐曲的特点,加强对变拍子的认识。

3、能用连贯的气息,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进一步提高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用优美、抒情的声音,充沛的情感来演唱歌曲《故乡的小路》。

教学难点:尝试学习二声部合唱,变拍子节奏、临时变化音等的准确掌握。

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

教学流程:一、组织教学:1、课前律动《乡间的小路》师:伴随着一首动听的《乡间的小路》,开启了我们今天的音乐之旅,这首歌,勾起了很多儿时故乡的美好回忆。

教学说明:能够精神饱满、自信地进行律动;用自然、亲切的声音师生问好,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中进入课堂。

二、导入新课:1、教师忆故乡。

2、最美故乡景,最浓故乡情,在外上大学、工作时的日子里,思乡之情常驻心头,我想念那里的亲人、朋友,特别是那条深深地印着我成长足迹的故乡小路。

(教案)曲式分析2017 第一学期

(教案)曲式分析2017 第一学期

巢湖学院艺术系教案教研室:音乐教研室课程名称:曲式与作品分析授课对象: 2017级音乐表演本科专业主讲教师:周泽汉教材名称:《曲式与作品分析》(第二版)吴春福编制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年版章节名称第一章绪论授课方式集体授课与个别讲解相结合授课时数 4 教学方法分析法、例证法、实例分析法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曲式这一概念,理解一些基本术语,建立初步的学科概念,为以后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本课程的名称及相关问题第二节本课程包含的基本内容基本第三节本课程的考试方式第四节关于曲式结构图示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曲式;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发展手法、陈述结构等。

教学难点:怎样理解曲式这一抽象概念以及主题的意义与判断。

课程名称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编号0431Z01、0431Z02 授课专业音乐学班级2017级本科课程类型必修课专业课();专业必修课(√);公共基础课()选修课专业选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考核方式考试(√)考查()课程教学总学时数64 学分数 4学时课堂讲授学时数32 实践课学时数32实验学时数0 课堂讨论学时数0 使用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曲式与作品分析》(第二版)吴春福湖南艺术出版社2019年主要教学参考书书名作者出版时间及出版社《曲式与作品分析》《音乐分析与创作》《曲式分析基础教程》吴祖强杨儒怀高为杰2002年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小结无再现二段曲式乐曲虽然侧重于对比,但也有统一因素在乐曲中教学过程第一节本课程的名称及相关问题曲式:音乐是时间艺术,因此,作为音乐结构的曲式就是由各种音乐要素所构成的一些或同或异在一个由起止的时间过程中按照一定的逻辑加以分布、组合所形成的整体结构关系。

第二节本课程所包含的基本内容1..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旋律、节奏、节拍、调式、调性、和声、织体、速度、力度、音色、音区等内容。

2.音乐发展的基本手法:重复、再现、模进、迭奏、变奏、宽放、紧收、溯型、演化、出新等一系列从简单到复杂的音乐发展手法。

小诙谐曲 教案

小诙谐曲  教案

《小诙谐曲》
一、教材分析
1.谢列凡诺夫:前苏联著名的作曲家,在我国经常被提及的作品是小诙谐曲(Op.3 No.3)。

2.“谐谑”是指用音乐来表现诙谐,幽默的情趣。

主要特点是速度轻快,节奏活跃而明确,常出现突发的强弱对比,带有舞曲性与戏剧性的特征。

3.乐曲分段:乐曲可分为三个部分,ABA形式带再现的二段曲式。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好跳音和连奏
2.双手掌握连奏与跳音的协调性
三、教学重点
1.小连奏手腕带动弹奏
2.跳音干净利落
3.左手双音跳音
四、教学方法
1.示范演奏
放慢速度给学员示范弹奏,强调指法的正确运用。

体会手腕带动
连奏弹法,随音的逐渐增高强度逐渐增强。

通过教师示范弹奏第一段和第二段及再现段中的一部分,让学生来想想可以把乐曲分为几段,并说出相同的一部分。

2.哼唱引导
教师哼唱乐曲主旋律让学生跟着唱掌握好音乐的律动性,增强乐感,让学生增强音乐听辨能力。

3.强弱对比
乐曲是很滑稽的,强弱对比变化较多,要让学生体会乐句之间的强弱变化特点,掌握好各种渐强渐弱的的音乐符号。

4.慢速练习
通过慢速练习,让学生充分做好指法的记忆,并能用正确的指法进行弹奏。

要在分手练熟的基础上,慢慢去练习双手之间连奏和跳音的协调性。

左手和声音程和和弦要慢练两个音和三个音一起弹下,要弹得整齐,并注意八分休止符的时值。

单独练习跳音干净而又清晰的声音特点,体会左手跳音的伴奏音型,重视结束“ppp”弱收。

右手的十六分音符要单独慢练,把握强拍音位,要弹的均匀平稳。

同时要注意掌握乐曲中的变化音升C和降B音。

音乐教案《木瓜恰恰恰》

音乐教案《木瓜恰恰恰》

音乐教案《木瓜恰恰恰》教材分析:《木瓜恰恰恰》是一首充满印尼风情的叫卖题材民歌。

旋律优美流畅、节奏明快简洁、段落规整清晰、歌词通俗上口,描绘出“印尼果农带着新鲜美味的热带水果到集市上叫卖、城里人都争先购买”的热闹景象。

歌曲内容生活化,很有感染力,特别是衬词“恰恰恰”的运用更有特色,既增添欢快活泼的情绪,又显露开朗豪放的性格特点。

歌曲结构为三段体,大调式。

第一乐段:以弱起小节贯穿,四个乐句的节奏形态相同,并用“跳进递增与模进”的表现手法,使旋律上扬富有朝气,流畅而优美。

在每个乐句结束时都加进了“恰恰恰”的衬词,更显得活泼潇洒,富有异国情调。

第二乐段:由两个乐句组成,节奏形态相同,旋律也基本类同,只是结尾两个音稍作变化。

旋律运用了连续的切分音节奏,突出了叫卖的独特风采,增添了劳动欢乐与美好生活的感受。

第一乐句旋律大跳向上、小跳与级进有规则的交错、力度渐强、结尾上扬,把欢乐的情绪推向高潮。

第二乐句旋律与第一乐句基本相同,但力度渐弱、平缓下行,最后落到“do”上收尾,音乐形象清晰完整。

第三乐段重复再现了第一乐段。

学生分析:小学四年级学生处于中年级、培养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结合发展阶段。

学生特点活泼好动,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喜爱音乐。

在此课之前,学生没有接触过叫卖题材的音乐作品,也未欣赏过印度尼西亚民族音乐。

学生学过弱起小节和切分音的知识,但还从未演唱过这类弱起小节与切分音连续并用的歌曲,学生在唱出连续切分音节奏和4/4拍弱起的强弱感觉方面的确有困难。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用热情的声音演唱《木瓜恰恰恰》,感受歌曲的欢快情绪和喜悦心情。

2、能够听辨出歌曲ABA三段曲式结构。

3、通过学唱歌曲《木瓜恰恰恰》,激发学生热爱劳动、赞美生活、热情好客、积极向上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1、通过学唱歌曲,让学生了解叫卖歌曲的艺术形式。

2、准确掌握弱起小节和切分节奏。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电钢琴、打击乐器等。

教学内容:一、组织教学1、聆听音乐进教室。

小学音乐《哦十分钟》教案

小学音乐《哦十分钟》教案

小学音乐《哦十分钟》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感受歌曲两段曲式的特点,体会例外乐段所表现的例外情绪以及歌曲表现的喜悦之情。

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体验歌曲塑造的音乐形象,能够用轻盈、舒展的声音确凿有感情的表现歌曲,培养学生歌唱能力。

3•情感目标:能够加入动作表现歌曲,充分表现孩子们对课间十分钟由衷欢迎的欢愉心情。

教学重点:能用轻盈、舒展的声音歌唱,充分表达歌曲情感。

教学难点:666 I I I 5 | 043 I音准、切分节奏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听音乐进教室放《哦,十分钟》的伴奏音乐2. xx互问好3.发生练习®3511.71176516132111111156153432111— 11—LA②666 I I I 5 I 6I|5-|6I|5-二、新授课(一)导入:看课件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看一看屏幕里的同学们正在做什么?生:说屏幕里同学们做的事情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这是课间十分钟同学们在活动的情景。

师:那一提到下课十分钟,你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生:高兴的、欢愉的、喜悦的师:屏幕上的同学们和你们的心情是一样,现在,我想请同学们来做一下你们在课间做过的活动,亲身感受一下当时高兴的心情。

生:跳绳、踢毬、做游戏师:在课间还有很多活动,如:……,(根据当时情况老师予以补充)现在我想请同学们按大屏幕出现的节奏,来做一做这些活动。

(师出示图片伴有节奏型)设计的节奏是书中出现的节奏型师引导学生按照节奏来做各种活动。

拍皮球:II跳绳:II投篮球:II溜溜球:II1.生做,师订正2.集体做3.统统做一遍(二)引入本课内容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同学们课间十分钟的歌曲。

(出示大屏幕揭示课题)生读课题(三)唱谱1.听录音范唱师:同学们先来听一遍,然后告诉老师歌曲带给你什么样的音乐情绪?生:情绪(欢乐、开朗)师:歌曲有几个乐段组成?生:歌曲分为两个乐段。

第一乐段:情绪开朗,第二乐段:柔美、抒情。

加伏特舞曲教案

加伏特舞曲教案

加伏特舞曲教案加伏特舞曲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加伏特舞曲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加伏特舞曲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通过音乐律动,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以及音高的变化,能够用动作体现的节奏与音高;2、通过聆听和体验,初步了解三段体曲式结构3、激发学生用快乐的心情、幸福的表情进行表演,从而培养学生表演的自信心及表现力。

二、教学重点:1、聆听《加伏特舞曲》,通过编创动作让学生感受音高变化;2、通过表演,感受歌曲的舞蹈性,用编创适当的动作配合节拍表演。

三、教学难点:1、感受音乐旋律及音高的变化2、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四、教学准备1、学生:铅笔两枝(一枝可以书写),白纸一张;2、教师:教学设计(6份)、课件U盘(视频播放程序和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今天这节音乐课,来了许多我们不认识的老师,孩子们有感到紧张吗?……因为这些我们不认识的老师都是成都市音乐骨干班的老师,请孩子们和我一起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到来。

现在孩子们跟随音乐去到音乐的王国里……(二)、聆听全曲,体验、感受音乐。

1、初听:感受作品情绪。

师:初听到这首乐曲你的心里感受到了乐曲什么样的情绪?(提示听乐曲后的心情)过渡语:这是一首快速、欢快的乐曲。

2、复听全曲:感受作品速度师:说说这段乐曲的速度和给你的感觉。

(播放《加伏特舞曲》主题)生回答以上问题。

3、猜一猜:乐曲的名字师:今天我们听到的这首音乐你能帮他取个名字吗?(……)4、适时评价,了解乐曲资料师:我们班的孩子真能干,大家的回答真不错,这是一首由荷兰的作曲家戈塞克创作的《加伏特舞曲》。

它从诞生到现在已经有200多岁了。

(三)、聆听主题A:1、体验旋律的高低变化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乐曲的第一段,老师为这段音乐编了动作,请孩子们仔细看,然后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了您的手一会高一会低……师:老师的手为什么一会高一会低呢?这段乐曲你体验到了音的什么?(因为音乐里音有高低,音高的时候,手就高)师:还有呢?(手扭来扭去,像在跳舞一样)生:(老师的手扭来扭去,像在跳舞一样。

分析如何作曲与作曲教案

分析如何作曲与作曲教案

《歌曲分析与创作》教案第一讲歌曲的曲式结构一、教学要求掌握歌曲的曲式结构的意义及歌曲写作技巧歌曲曲式结构的应用原则一、内容要点1.两段体(单二部曲式)的概念与特点(1)有再现的两段体(单二部曲式)的概念与特点(2)没有再现的两段体(单二部曲式)的概念与特点(3)带副歌的两段体(单二部曲式)的概念与特点2.三段体(单二部曲式)的概念与特点(1)有再现的三段体(单二部曲式)的概念与特点(2)没有再现的三段体(单二部曲式)的概念与特点歌曲曲式结构的应用原则三、重点难点歌曲曲式结构的应用原则四、教学建议要求学生熟记并掌握各种节奏、节拍表现作用及各音区在实际歌曲创作中灵活运用。

五、课后训练(本讲之后)两段体结构和三段体结构歌曲创作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曲式结构形式。

第一节两段体结构一、两段体的概念及特点两个按对比原则构成为一体的曲式结构,称为两段体,又称为单二部曲式。

两段体的结构图式:A + B特点:A段:具有乐思初步陈述的性质,音乐平稳,形象单一,为后段的发展留有余地。

B段:具有乐思发展的性质,通过主题的发展、在节奏、节拍、调式、调性、音区等方面与A段形成对比,进一步深化主题。

二、两段结构可分为以下三种:(一)有再现的两段体有再现的两段体就是在二部曲式的第二段(B段)的尾部重复或变化重复第一部分(A段)的音乐素材。

B段就分成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称为“中段”(对比段),第二部分称为“再现段”。

结构图式: A B起——承转(对比)—合(再现)例:《大海啊,故乡》《人民海军向前进》《长城谣》《游击队歌》(二)没有再现的两段体A段:无再现单二部曲式的A段与有再现单二部曲式的A段结构特征基本相同。

B段:无再现单二部曲式的B段只担负陈述对比主题的功能,所以不再分为两个部分。

由于无再现单二部曲式的两个乐段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因而其对比的因素更为宽泛,可以有多种对比手段。

没有再现的两段体:并置对比、派生对比例:绒花——王酩曲(三)带副歌的两段体在一些分节歌中,往往有一部分的歌词相同或基本相同,常是歌曲的主题思想的核心,具有总结概括的意义,这相同部分称为“副歌”。

《祝酒歌》教案

《祝酒歌》教案

《祝酒歌》教案
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著名音乐家施光南,掌握歌曲《祝酒歌》的曲式结构。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欣赏、分析一部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力。

教育学生要爱国,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点:
反复欣赏作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使学生感受其艺术感染力。

教学难点:
作品曲式分析:复二部曲式
课时:一课时
课型:欣赏课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老师演唱歌曲提问:这首歌曲情绪有什么特点?导出课题:《祝酒歌》
二、作者简介
三、欣赏:
1、初听作品(视频欣赏)提问:表现的是什么?
2、歌曲背景简介(粉碎四人帮视频)
3、复听作品,看曲谱分段落(学生讨论、发言)
4、分层次欣赏、分析
5、再一次欣赏整部作品,归纳作品曲式。

四、情感升华:
学生谈欣赏感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五、总结,布置作业,下课。

中班音乐节奏谱图文教案

中班音乐节奏谱图文教案

中班音乐节奏谱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音乐节奏谱图文的基本知识,能够初步理解音乐的节奏结构。

2. 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激发他们的音乐表达能力。

3. 提高幼儿的听觉感知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能够初步理解音乐的节奏结构。

2. 能够根据音乐节奏谱图文进行简单的音乐表达。

三、教学难点。

1. 能够准确理解音乐节奏谱图文的含义。

2. 能够准确表达音乐的节奏感。

四、教学准备。

1. 音乐节奏谱图文教材。

2. 音乐播放设备。

3. 音乐节奏乐器。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老师播放一段简单的音乐,让幼儿跟随音乐的节奏拍手、跺脚或者跳舞,让他们感受音乐的节奏。

2. 学习音乐节奏谱图文。

老师向幼儿介绍音乐节奏谱图文的基本知识,包括音符、节拍、拍子等概念,并通过实际的音乐节奏谱图文进行讲解和示范,让幼儿初步了解音乐的节奏结构。

3. 听音乐、感受节奏。

老师播放一段带有明显节奏感的音乐,让幼儿闭上眼睛,用手指或者脚尖跟随音乐的节奏拍打,让他们感受音乐的节奏。

4. 音乐节奏乐器体验。

老师向幼儿介绍一些常见的音乐节奏乐器,如小鼓、铃铛、木鱼等,让幼儿亲自体验这些乐器,感受它们所发出的节奏声音。

5. 制作音乐节奏谱图文。

老师让幼儿动手制作简单的音乐节奏谱图文,可以用彩纸剪纸或者画画的方式,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表达音乐的节奏感。

6. 集体表演。

老师让幼儿分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制作的音乐节奏谱图文,选择相应的音乐节奏乐器,进行简单的集体表演,让他们通过表演来展示自己对音乐节奏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初步了解了音乐的节奏结构,培养了对音乐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听觉感知能力。

同时,也为今后的音乐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八、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重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也要注重巩固幼儿的学习成果,通过反复的训练和练习,让幼儿真正掌握音乐的节奏结构,提高他们的音乐表达能力。

铁匠波尔卡(教案)-人音版音乐一年级下册

铁匠波尔卡(教案)-人音版音乐一年级下册
(5)唱一唱,找音高(出谱子)
师:弹奏钢琴只练这两处音高,211、655。加入柯尔文手势辅助音高。
(6)师播放音乐,指挥学生分组演唱。
(7)听音乐指导学生加入小锤动作边唱边打。
3、感受记忆音乐A段(b主题)
(1)(播放大锤音乐)听请生模仿大锤的动作,当听到大锤音乐出现时,请做抡大锤的动作。
(2)师:男女生合作女生表现x的部分,男生表现抢大锤,(互换)
(1)师生接龙师:小锤打铁,小锤打铁小锤打铁。(师手打稳定拍)出示口诀
(2)师:在音乐中听听.这个动作连续做了几遍听到后用手势表示。(放音乐,师做动作)
(3)师讲解这段音乐是由四个乐句构成,跟老师一起随着音乐做4次。
(4)4次叮叮叮音高相同吗?哪两个乐句较高,哪两乐梭句较低?用动作表示,音低手拍低,音高手拍高。
2、生跟随师的指挥跟随旋律分组跳起波
尔卡。
1、生完整听音乐表演
2、第三段音乐跟A段一样。3生掌握歌曲歌曲结构。
聆听乐曲的创作背景
通过视频媒介听赏音乐,养成在生活中聆听音乐的习惯。
本环节通过“念口号”的形式,带领学生熟记a主题并感受乐句结尾音高的不同,进一步加深了解a主题结构对每一遍的欣赏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每一遍欣赏都有不同的目的,学生在玩中不留痕边地学习音乐。
(师:出示16宫格图形谱,讲解每次大锤图形就是双手抡锤动作,x就表示抢起大锤前的准备动作。)
(3)师:打铁时还需要哪些工作?从生活经验出发,应如何拉动风箱。(师讲解原理)
(4)师播放拉风箱音乐让生跟随音乐做动作感受。
(5)师:如果将拉动风箱和抡起大锤音乐融合,你能表演吗?试一试?(播放音乐)
(6)验证(出示图形谱)
4、通过听辨,感受A段曲式结构

高中音乐教案:《音乐欣赏基本阶段、要素》

高中音乐教案:《音乐欣赏基本阶段、要素》

高中音乐教案:《音乐欣赏基本阶段、要素》一、教学目标1. 了解音乐欣赏的基本阶段。

2. 了解音乐欣赏的基本要素。

二、教学重点1. 音乐欣赏的基本阶段。

2. 音乐欣赏的基本要素。

三、教学难点1. 音乐欣赏的基本要素与实际操作的结合。

2. 培养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准备1. 音乐欣赏的教学材料。

2. 音乐欣赏的相关音乐或音频资源。

3. 录音机或其它音频设备。

4. 小黑板或白板、粉笔或白板笔。

五、教学过程1. 音乐欣赏的基本阶段(1)引入:向学生介绍音乐欣赏的基本概念,并问学生最想听哪种类型的音乐。

(2)讲解: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音乐欣赏的基本阶段,如感性阶段、感知阶段、分析阶段、理解阶段和欣赏阶段。

(3)实例分析: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请学生尝试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体验这些阶段,并用自己的话描述每个阶段的感受。

2. 音乐欣赏的基本要素(1)引入:向学生介绍音乐欣赏的基本要素,如旋律、节奏、和声、色彩、表现手法等。

(2)讲解:逐一讲解每个要素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并通过示范和实例演示给学生了解。

(3)实践操作:选择一段含有多种要素的音乐,让学生通过听音乐来感受和分析其中的要素,并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3. 练习与巩固(1)分组练习: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音乐,并根据所学的阶段和要素进行讨论和分析。

(2)小组展示: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讨论和分析的成果,并与全班进行分享和交流。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音乐欣赏的基本阶段和要素。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音乐,提高音乐欣赏的能力。

七、作业布置请同学们自行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音乐,并配以文字形式,按照音乐欣赏的基本阶段和要素进行分析和评价。

八、板书设计高中音乐教案:《音乐欣赏基本阶段、要素》九、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音乐欣赏的基本阶段和要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

课堂上通过实例演示和分组练习等形式,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曲式结构常识-鲁教五四学制版九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曲式结构常识-鲁教五四学制版九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曲式结构常识-鲁教五四学制版九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曲式结构的概念曲式结构是指乐曲在时间轴上的组织形式,包括了整体结构、小节结构和旋律结构等多个层面。

在音乐创作中,曲式结构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表现主题和情感的有力手段。

二、常见的曲式结构1. 三部曲式结构三部曲式结构是指由三个部分组成的曲式结构,分别为“A段-B段-A段”或“A段-B段-C段”。

其中,A段通常为主题部分,B段为转换部分,C段为再现部分。

这种曲式结构简单直接,常用于古典音乐中。

2. AB曲式结构AB曲式结构是指由两个部分组成的曲式结构,分别为“A段-B段”。

其中,A段为主题部分,B段为变化部分。

这种曲式结构灵活多变,适用于各类流行音乐。

3. Rondo曲式结构Rondo曲式结构是指由一个主题和多个间奏部分组成的曲式结构,通常为“ABACA”或“ABACABA”等形式。

其中,A为主题部分,B为间奏部分,C为转换部分。

这种曲式结构重复程度高,能够反复呈现主题并体现旋律的优美。

三、曲式结构的应用曲式结构在音乐的表现中具有重要地位。

应用合理的曲式结构能够更好地传达音乐表达主题和情感。

在音乐创作中,要把握曲式结构与旋律的关系,让旋律与曲式相互协调,更好地表现主题和情感。

四、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了解曲式结构的基础知识。

第二课时:模仿练习,通过模仿不同曲式结构的音乐作品来加深对曲式的理解。

第三至四课时:实践操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风格设计一个符合特定曲式结构的音乐作品。

五、教学目标1.了解曲式结构的基本概念,并熟悉常见的曲式结构。

2.能够通过模仿练习来加深对曲式结构的理解,为自己的音乐创作积累经验。

3.能够根据特定的曲式结构设计出自己的音乐作品,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和情感。

六、教学重点1.曲式结构的概念及常见的曲式结构。

2.模仿练习的方法及技巧。

3.音乐创作中曲式结构与旋律的关系。

七、教学难点1.如何在模仿练习中准确理解曲式结构,从而加深对曲式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三部曲式(一)
一、概述:
1、意义和特点:
(1)定义:以三个功能不同的乐段为基础,按照三部性原则构成的曲式。

(2)结构原理:
单三部曲式的基本图式为:
①三段式是“三句式”的各种类型中,那些具有三部性特点的各种类型的单位升级;
②三段式也可以理解为有再现二段式的演化。

2、各部分的结构功能:
第一部分:具有呈示型功能,因此被称为“呈示段”。

第二部分:由于三段式是有再现二段式的升级,因此,中段也就是中句的升级,因此,它像有再现二段式那样,也可以分为“展开性”、“对比性”和“综合性”再加上一个“复杂性”共四种类型,中段成为区别三段式的不同类别的重要标志。

结构成分:中段的本体+回头过渡(即连接,“并行进入”与“延伸进入”是回头过渡比较常见的处理方式)
第三部分:有四种类型。

(1)“静止再现”,也称为“准确再现”/“原始再现”等,即原封不动地重复呈示段音乐。

在一些比较简单的、方正形的、舞蹈性或其它一些非戏剧性的音乐作品中,常运用这种再现:
(2)“动力再现”,也称为“变化再现”,即在再现时采取或强化、或弱化处理。

按照动力化处理的方式,又可以分出两种主要的类型:
a、“增强性”再现。

增强可以有多种方式,比如:音区提高,声部加厚,织体加密,以及和声、节奏、速度等方面的强化等。

尤其突出的是,增强性再现常常引起音乐的展开,使篇幅加长,力度加强,并且常常出现高潮;
b、“减弱性”再现。

与增强性再现相反,它的手法与增强性再现也相反,比如:音区降低、声部减少、织体由密变疏。

旋律简化,力度减弱等。

有时也引起篇幅的减缩。

3、三段式所含各段的反复问题(在三段式中,“反复”有多种可能性,在判
断作品类型时,如有反复出现,很容易引起误解.因此.需对它有充分的了解):
(1)|:A :|+B+A :呈示段单独反复次,即“(A+A)+B+A ”。

这时,很容易被看作是有再现的二段式,需注意辨别:
(2)A+|:B :|+A :二、三段联合反复一次,即“A+(B+A)+(B+A)”。

这时,从数量上看有五个部分,与回旋监.式很相似,但它仍然是三段式;
(3)|:A+B+A :|:整体反复的情况,在独立作品中较为少见(萧邦喜欢这样。

用各种反复把篇幅扩大);
(4) |:A+|:B :|+| A :|:每一个段落分别反复一次的情况,在三段曲式的声乐曲中比较多见。

二、展开性三段式(使用展开性中段的三段式):
1、特点:整个曲予中只有一个主题,因此也被称为单主题三段式(单主题展开性三段式)。

2、中段展开的主要手法:展开的手法是多种多样、无穷无尽的。

[例]圣-桑([法]1835-1921):《动物狂欢节》(1886年)第13首——《天鹅》 乐谱:曲集上册 音响②-2 时间:3’ 15’’
图式:
引子1+A 8[a 4(2+2)+a 4(2+2)]+A ’8[a ’4 (2+2)+a ’’4(2+2)]+A 9[a 4(2+2)+a ’’’5]+coda. G: I/b:VI~i G: F: a(A):G:V G:
如上图所示,这首作品的结构为带有引子与尾声的展开性三段式.
呈示段长度8小节,为方正并行的两句式乐段;
中段保持了呈示段的8小节规模,主要在调性上体现出对呈示段的展开,但处理得比较复杂,带来较多的色彩变化.具体来说,中段在第10小节从主调G 大调进入,第12小节向下二度模进,转入F 大调,第14小节有a 旋律小调的色彩,第16小节又有A 和声大调的特征,第17小节后一半到达主调G 大调的4
3V 为
再现作预备。

再现段结构稍又扩充,长度9小节,第二乐句音区提高。

且采用分裂进行,属于动力再现。

三、对比性三段式:
1、特点:中段使用对比主题,因此也叫双主题三段式。

2、两种对比:
(1)派生对比:和呈示段、和已经陈述过的音乐形象或音乐素材保持潜在联系的基础上而建立的对比。

分析要求:首先必须指出对比的因素,其次要找到对比之间的潜在联系,如果确认是形象问的联系,就必须从标题构思的角度作出逻辑性的说明,如果确认这种联系是材料间的联系,就必须从具体关系上作出技术性说明。

(2)并置对比:纯粹、绝对的对比。

3、再现段的处理:与展开性三段式比较而言,对比件三段式中再现段的处理显得更为复杂。

对比性二段式中再现段的动力化处理,最重要的是综合再现。

(1)B
A B A +
+有四种方式显得很特别: (2)A
B B A ++把并置关系变成对置关系 (3)AB B A ++形成“奏鸣性”综合再现
(4)A B B A )++形成“对称性”(从材料上说)综合再现 穆索尔斯基(1938-1881)《图画展览会》第6首——《两个犹太人》
(一)关于《图画展览会》的两点说明:
l 、《图画展览会》是穆索尔斯基参观了他去世好友一一一位饿罗斯画家和建筑师的造作展览后有感而写的一套钢琴作品。

2、这部作品“用音乐的手法描绘了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景物”,从而引起了很多音乐家的重视,为这部作品配器的版本有9种之多,其中,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的配器最为出色,被广为流传,也为这部作品速写为了新的生命力。

(二)关于第6首《两个犹太人》的分析
1、结构:使用并置对比中段与综合再现,且含有尾声的三段式。

图式:
A 8(a 2+a ’2+a ’2+a 2)+
B 6[(b 2+b ’2)+Re 2]+
A B 7(3+4)+Coda 4 b b: b d: b d
b b b d:
2、对比的方面:
3、统一的方面:
(1)呈示段开放地结束在b d音上,但这个音延长下去,成为了中段的主音,使音乐自然地延续下去;
(2)更重要的是,两种强烈对比的形象,在再现段中综合起来,全曲描绘了一幅完整的画面。

4、画面的联想:
表现了一个穷人和一个富人的形象、刻画出他们各自的心理和他们之间的对话。

有如一幕小小的戏剧。

(1)呈示段:肥胖的富人趾高气扬地走出大门。

(2)中段:瘦弱的穷人看到了富人(由b d音的延续能够产生如此联想),似乎见到了希望,独自站在墙角目视着富人,想上前借钱但又止不住内心的害怕,加上饥寒交迫,不自禁地瑟瑟发抖;
(3)连接:“穷人”的节奏型增加了两次波浪型的旋律进行,表现了穷人的徘徊犹豫;
(4)综合再现段:鼓起勇气(变单声部为8度),紧紧地跟上富人,唠唠叨叨地向他乞求,但富人对他置之不理,再现段的最后一个和弦(用sf 的力度),像是富人的一声怒喝——“干什么”,随后的休止像是气氛顿时凝滞下来;
(5)尾声:穷人不折不挠,继续低三下四地两次乞求(p 的力度),但都被富人的呵斥打断(谱面的两个sf 处),像是在说:“滚”,最后两小节只剩下富人的音调,使人联想到富人撇下穷人,扬长而去。

四、综合性三段式
1、定义:指曲式的中段既有“展开”,又有“对比”。

2、特点:
(1)可能引起规模的扩大——包含多个乐段;
(2)可以有“展开+对比”和“对比+展开”两种情况;
贝多芬《第2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呈示部
图式:
A 8(4+4)+{A 11[(4+4)+3]+
B 13(6+7—)}+A 12[4+4]+4]
A : A :#f: #g: #g: E:A:D:A: 3
4V A
如上图所示,这首作品的结构为综合性三段式。

呈示段(第1-8小节):结构为方正假并行的两句式乐段,调性为A 大调,第一乐句停留在由3
6DD -V 构成的半终止上,第二乐句以主调完全终止结束,调
性统一。

中段(第9-32小节):分为“11+13”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9-19小节)运用调式变体的手法对呈示段材料加以展开,按照呈示段8小节规模为基础,加上了三小节补充,调性先后经过A 大调、#f 小调和#g 小调;
第二阶段(20-33小节)由“本体”和“连接”两部分组成,本体6小节(第20-25小节),出现类似“命运动机”的音调和全曲最密集的分解和弦织体,与前后形成对比,调性处于#g 小调,第23小节到达#g 小调的完全终止,后加上两小节补充;连接7小节(第26-33小节),经由E 大调-A 大调-D 大调的连续属七和弦进行,停留在A 大调的3
4V 和弦上,为再现作预备。

再现段为静止再,但加上了4小节的补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