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望天门山》《望天门山》1《望天门山》原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翻译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望天门山》注释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望天门山》2教学目标:1、理解《望天门山》这首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通过诗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教学时间:一课时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他的作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释题: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
二、范读诗歌三、自读诗歌,提出疑问。
四、试讲诗歌大意1.同座对讲。
2.指名试讲。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五、指导朗读这首诗热情赞颂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气势十分雄伟。
从中充分展现了诗人自己那开阔的胸襟和热情豪放的性格。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六、动手做根据这首诗的诗意,参考书上的插图,请你用彩笔画一幅图。
图上要有青山、江水、孤帆、太阳。
七、板书设计:张贴学生的画。
幼儿唐诗《望天门山》原文译文鉴赏
幼儿唐诗《望天门山》原文|译文|鉴赏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是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作的。
我们也通过这首诗感受一下天门山千年前的风采吧!幼儿唐诗《望天门山》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及注释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注释⑴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⑶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⑷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⑸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赏析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
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
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古诗《望天门山》赏析
古诗《望天门山》赏析古诗《望天门山》赏析古诗《望天门山》赏析1《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望天门山》原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翻译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
《望天门山》赏析这首诗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
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
“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
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
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李白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先世西凉武昭王李嵩之后,与李唐皇室同宗。
幼时内迁,寄籍剑南道绵州(今四川省江油昌隆县)。
李白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活跃于盛唐,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与杜甫合称“李杜”。
被贺知章惊呼为“天上谪仙”。
古诗《望天门山》赏析2清晨,我拿上几两银子,来到楚江边。
看见附近有一个小船经过,我就大声把它叫来了,然后给了船夫几两银子,上了船观赏风景。
我先抬头看看前面这天门山,立刻感叹道:“好雄伟啊!”只见天门山从中间断开,看起来就像是一座大门。
两座山像巨人一样守护着这里,楚江就从它们脚下流过。
岸的两边还有几片枫林,叶子火红火红的,简直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它们“哗哗”地舞动叶子,仿佛在迎接人们的到来。
小学古诗《望天门山》注释及译文
望天门山
唐代: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
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注释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望天门山古诗原文与鉴赏翻译
望天门山古诗原文与鉴赏翻译《望天门山》原文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注释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3、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4、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5、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望天门山》翻译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奔流到这里回旋徘徊。
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望天门山》赏析【赏析一】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
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
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望天门山解释全诗的意思
望天门山解释全诗的意思(原创版)目录1.介绍《望天门山》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2.详细解读诗中的每一句3.阐述诗中的主题和意境4.总结全诗的意义和价值正文《望天门山》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诗篇。
李白被誉为“诗仙”,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著称,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诗的原文如下: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描绘的是天门山独特的地理景观。
天门山位于楚江之中,江水至此分为两道,环绕山脚而过。
这一句诗生动地描绘了天门山的雄伟壮丽,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描述的是江水的流向。
楚江水清澈碧绿,从西向东奔流,流经天门山时,由于山体的阻挡,江水形成了回流。
这一句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
第三句“两岸青山相对出”,描绘的是天门山两侧的风光。
山脚下江水环绕,两岸青山对峙,形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这一句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敬畏。
第四句“孤帆一片日边来”,描述的是一艘孤帆在夕阳映照下驶向天门山。
这一句诗以动景作结,为整首诗增添了生机与活力,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在欣赏自然美景时的喜悦心情。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望天门山》这首诗的主题是描绘自然风光,展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诗人通过对天门山、楚江的细腻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山水之间,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望天门山》古诗_作者李白_古诗望天门山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语文迷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译文及注释译文一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出现,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慢慢飘来。
译文二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
浩浩荡荡的长江东流到此(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回旋着向北流去。
两岸边的青山,相对着不断现出,(令人有两岸青山迎面扑来的感觉)。
我(仿佛乘坐)着一艘小船(从天边)披着阳光顺流而下。
注释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所以叫“天门”。
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楚江:即长江。
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出:突出,出现《望天门山》艺术特色“望”字统领全这是一首江行写景的七绝诗,题为“望天门山”,可见作为描写对象的天门山风光,系诗人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
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之山形水色融为一体,雄奇壮伟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
诗人身在船上,眼望两岸青山,有船不动而山在动的错觉,故写出“两岸青山相对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远来的孤帆,颇富情趣。
山水互为映衬诗中的山水是紧密关联,互为映衬的。
楚江浩荡,似乎把“天门”冲“开”,而“天门中断”使楚江得以奔腾而出。
天门两峰横夹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门。
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连,景象壮观。
“碧水东流”为山峰所遏制,故至天门而回旋,山为水开,水为山回,互为制约,又融为了一体。
“相对出”的“两岸青山”,与水中的“孤帆一片”,点面结合,动静相衬,构成一幅完整而动人的画面。
通览全诗,山形水势,或合说,或分写,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关,互映互衬,展现出了极为宏阔壮观的景象。
《望天门山》原文及赏析
《望天门山》原文及赏析《望天门山》原文及赏析5篇《望天门山》原文及赏析1《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赏析】: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
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
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
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
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
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
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
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原文及注释
《望天门山》原文及注释《望天门山》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一起来看看为大家整理的:《望天门山》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望天门山》原文及注释望天门山唐代: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注释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鉴赏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
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
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李白《望天门山》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李白《望天门山》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本文是关于李白《望天门山》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感谢您的阅读!【原文】: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还。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⑴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⑶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⑷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⑸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翻译】: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奔流到这里回旋徘徊。
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赏析】:《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
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给人一种新鲜的意趣。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
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
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
《望天门山》古诗意思
《望天门山》古诗意思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作,全文为: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的意思是: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
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西边落日的地方悠悠驶来。
此诗描绘了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形象地展示了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全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充分展现了李白豪放洒脱的诗风。
盛唐李白《望天门山》原文、译文及注释
盛唐李白《望天门山》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李白《望天门山》。
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是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作的。
原文:
望天门山
盛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翻译: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注释:
〔天门山〕今安徽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
东梁山在今芜湖市,西梁山在今马鞍山市,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
〔楚江〕长江中下游部分河段在古代流经楚地,所以叫楚江。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望天门山》全文解释是什么
《望天门山》全文解释是什么《望天门山》全诗的意思是: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1、原文《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创作背景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当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春夏之交,二十五岁的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初次经过天门山所作。
3、作品赏析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
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游天门山》是黄锦祥一首意境开阔,言词精炼、富有想象力的写景诗。
内容是:绝壁千峰万仭哉,迂回栈道上云台。
天门雾锁晴还雨,洞宇弥烟拨不开。
诗人黄锦祥围绕着天门仙洞和大自然的气候变化展开描写,讴歌了张家界天门山嵯峨高峙的自然风光。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刻画出天门洞独有的雄奇美景,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却字字玑珠耐人寻味,这首赞美张家界的诗歌至今被广泛传诵。
李白的诗歌《望天门山》不同于黄锦祥的《游天门山》,黄锦祥诗作《游天门山》位于湖南,而李白《望天门山》则写于安徽,虽然两者的创作地点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同地域的“天门山”各具特色,黄氏此诗以“游”中所见来描写“山”之秀色,而李白之诗则用“望”入江河去描绘“水”之气势,使一山一水的两座天门山相映成趣传为佳话。
故此,黄锦祥在赋诗后感概道:“太白无缘经此处,三翁感幸把诗题”,句中“三翁”即是黄锦祥别名,意指李白或因路途崎岖未曾到过张家界天门洞,因而李白把这次赋诗的机会留给了自己!李黄纵使相隔千年,这两首赞美南北“天门山”的诗歌依然令人迷醉,延续着不同的山水传奇故事。
【古诗词】望天门山的古诗意思及注释
【古诗词】望天门山的古诗意思及注释《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
本文整理了《望天门山》翻译及注释,欢迎阅读。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楚江:即长江。
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开掘;开通。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创作的《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壮丽的景象,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意趣。
诗的前两句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待考证),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望天门山一年级古诗
一年级古诗《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赞美自然景色的诗歌。
【原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翻译】: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峰,碧绿的江水向东流淌,到了这儿被天门山阻挡,转向回流旋绕。
江水两岸,木船在飘荡,帆影在飘荡,历历可见。
情思未尽,顺水而下只见一片白帆悬空,漂向天边。
【赏析】:
这首诗用形象描写的手法,把长江对峙的壮观景象,生动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起笔就惊动高峰入云之概,令人心胸一开。
接着,诗人又把目光转向对峙的天门山,这是眼前景。
但“中断”两字说明两山隔江对峙,距离远。
“碧”字说明江水之清且深,“流”字说明江水之急,“回”字说明漩涡之深。
从而刻画出天门山活生生的动态形象。
然后诗人纵目远眺,放舟长江,只见“两岸青山相对出”,使整个画
面气势磅礴起来。
个人感悟:
读完这首诗,我深深地被李白的才华所震撼。
他用极其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天门山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置身其中。
同时,我也感受到了李白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激情。
他以豁达、豪放的胸怀,将生活中的点滴感受融入到诗歌之中,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和思想深度。
望天门山古诗原文与鉴赏翻译
望天门山古诗原文与鉴赏翻译望天门山古诗原文与鉴赏翻译《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望天门山》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望天门山古诗原文与鉴赏,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望天门山》原文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返回目录《望天门山》注释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3、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4、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5、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返回目录《望天门山》翻译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奔流到这里回旋徘徊。
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返回目录《望天门山》赏析【赏析一】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
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的赏析
李白《望天门山》的赏析李白《望天门山》的赏析《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一首七言绝句。
为开元十三年(725)李白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白《望天门山》的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天门山朝代:唐朝|作者: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翻译/译文雄伟的天门山被长江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相对耸立着拔地而起,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注释1、天门: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所以叫“天门”。
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3、楚江:即长江。
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4、开:劈开,断开。
5、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6、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7、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8、出:突出,出现9、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赏析/鉴赏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
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
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与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
“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
“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
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与感情。
望天门山原文及赏析
望天门山原文及赏析《望天门山》是唐朝文学家李白所著。
其全文古诗如下: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前言)(注释)⑴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⑶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⑷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⑸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翻译)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奔流到这里回旋徘徊。
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赏析)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是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发的。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
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认诗字
望、断、楚、孤、帆、
五、悟诗情
青山、绿水、孤帆、红日好一幅美轮美奂的画面,短短的几句诗却表达了作者美丽的山水真情。
出示图片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从这幅美丽画面中看到了什么?
师小结: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让我们再次欣赏古诗,(播放动画)感受这青山绿水带给我们的享受。
六、拓诗境
小朋友们如果是你在小船中望天门山,你能看到哪些美丽的景物呢?
引导幼儿根据自己对意境的感知,把自己脑海里所呈现的天门山画出来。
活动反思
中班国学:
《风》
科区第三幼儿园
张丽丽
活动领域
国学领域
活动名称
《望天门山》
授课教师
科区第三幼儿园张丽丽
活动班级
科区第三幼儿园中二班
活动目标
1、理解古诗大意,感受古诗中的意境。
2、能用多种方式诵读古诗。
3、培养幼儿对古诗的兴趣。
活动准备
古诗课件、挂图、配乐动画、汉宫秋月古筝曲
活动重点
理解古诗大意,感受古诗中的意境。
活动难点
能用多种方式诵读古诗。
师小结: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
2、用什么动作表现呢?幼儿自由表现自己的动作,师引导幼儿做统一动作。
(三)理解古诗第三句
1、出示幻灯片,指读古诗第三句,齐读两遍,引导幼儿说一说这句写了什么景象?尝试说一说含义。
师小结: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
2、用什么动作表现呢?幼儿自由表现自己的动作,师引导幼儿做统一动作。
活动过程
一、引诗题
教师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图片上都有什么?幼儿自由回答。
师小结:这座山叫天门山,当年25岁的诗人李白朝气蓬勃,乘舟沿江而下,欣赏到天门山的美丽景色,诗性大发,写了一首诗《望天门山》,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播放动画,初步感受古诗意境。
二、明诗意Hale Waihona Puke (一)理解古诗题目及第一句
1、小朋友这首古诗叫什么名字?是谁写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呢?出示幻灯片题目及作者。
(四)理解古诗第四句
1、出示幻灯片,指读古诗第四句,齐读两遍,引导幼儿说一说这句写了什么景象?说一说含义。
师小结: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2、用什么动作表示呢?幼儿自由表现自己的动作,师引导幼儿做统一动作。
三、诵诗文
1、师配乐朗读古诗;
2、扮演小诗人齐读古诗再次感知意境;
3、配乐做动作读古诗;
师小结:站在远处看天门山
2、出示幻灯片,指读古诗第一句,齐读两遍,说一说这句描写的是什么?尝试说一说含义。
师小结: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
2、用什么动作表现呢?幼儿自由表现自己的动作,师引导幼儿做统一动作。
(二)理解古诗第二句
1、出示幻灯片指读古诗第二句,齐读两遍,引导幼儿说一说这句写了什么景象?尝试说一说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