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考点全面整合
考研政治毛中特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949~1956手段途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对象目标:私有制一公有制)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1、(多)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评价:○1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2他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社会形态○3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社会主义萌芽阶段)○4社会主义的因素(公有制)已经居于领导地位2、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五种经济成分:○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3、○2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3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4私人资本主义经济○5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4、中国社会基本的阶级力量:○1工人阶级(国营)○2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个体)○3民族资产阶级(私人)5、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集中表现为:○1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2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6、(多)1952.12标志着:○1土地改革完成○2国民经济恢复○3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7、毛泽东等领导同志对原来的设想有了新的认识的原因:○1国民经济得以恢复○2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已经完成8、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1最大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2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3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经验9、(多)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10、(多)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遵循○1自愿互利○2典型示范○3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11、(多)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针:坚持○1积极领导○2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12、(多)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内容:初级社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实行集体劳动、产品分配采取按劳分配和土地入股分红相结合,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13、社会主义萌芽性质:手工业供销小组半社会主义性质:手工业供销合作社社会主义性质: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4、(多)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和平赎买其性质:国家有偿的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15、(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的必要性:○1有利于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2有利于争取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有利于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3有利于发挥民族资产阶级中大多数人的知识、才能、技术专长和管理经验16、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赎买的原因:○1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坏)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好)1919~1949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软弱性):◇1革命性◇2动摇性○2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3我国已经有了强大的国家政权和国营经济,这就造成了私人资本主义在政治上、经济上对社会主义的依赖○4当时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销售○5资本主义企业中工人群众对资本家的监督等因素17、(多)国家资本主义的评价:○1国家直接控制和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经济○2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经济联系若,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3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4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5带着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国家资本主义:○1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18、(多)形式:(四马分肥)◇1委托加工◇2计划订购◇3统购包销◇4经销代销○2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1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19、四马分肥)◇2全行业的公私合营20、(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井举○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21、1956.1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1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4为当代中国ー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5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6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1949.10的伟大飞跃:专制一民主。
考研政治: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考点总结
考研政治: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考点总结考研政治复习,首先要把考点进行梳理,然后再各个击破。
对考研政治有整体把握,才能更好地系统复习。
小编把毛中特重要考点进行了总结,分享给大家。
希望2015考研生做出自己的计划,按部就班完成复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考点1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1)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2) 过渡时期的基本特征:在经济上,新民主主义存在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
在政治上,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人民民主专政。
在文化上,发展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 过渡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考点2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基本内容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
考点3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 社会主义改造的依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理,从我国实际出发,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2)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①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②农业合作化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③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④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由互助组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发展阶段。
高级社实行生产资料农民集体所有制,具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毛概6
六、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主要考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202页)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
(辨析题、选择题)(06年选择题: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05年辨析题考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经济结构上,存在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05年选择题: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是没收官僚资本;07年选择题: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新中国建立了国营经济。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领导作用;(06年选择题: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
)基本矛盾:1.1949年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内主要矛盾仍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2.在解决土地问题之后(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国内是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选择题、辨析题)(09年辨析题: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参考答案给分要点:(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2分)(2)1949年新中国建立初期到1952年底,国内主要矛盾仍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主要任务是清除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残余势力,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4分)(3)1952年底全国范围土地改革完成后,标志着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
在国内,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在国外,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主要任务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底基本完成。
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向社会主义转变的 “不可转移的、必要的”过渡形式。
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也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 件。
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三个步骤
初级形式 工业中:加工、订货、统购、包销
商业中:经销、代销
高级形式—公私合营
个别企业公私合营 全行业公私合营
四马分肥
资本家红利20.5%
国家税收34.5%
企业公积金 30%
职工福利15%
定息制度
在分红问题上,国家对私股实行支付固定股息 制度,资本家按照合营时的私股份额每年领取 固定息率5%的“定息”。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机器,不是手工,……由农业基础 到工业基础,正是我们革命的任务。”
——毛泽东:《1944年8月致博古的信》 “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 的富强。”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案例
旧中国的经济十分落后。在国民经济中,旧式农业和手工业占90%,现 代工业只占10%。
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和社会主义改 造的紧密 结合, 体现了解放生产 力与发展生产力、变 革 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 的有机统一。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复兴之路——中国新生》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 判》明确有一个过渡时期的问题和变革所有制 的方法。(暴力没收和和平赎买)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本章知识要点 1、过渡时期及其社会性质。 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及其特点。 3、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原则方针和步骤。 ◆4、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法、依据步骤。
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2015年最新版)
二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 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避免了在改造期间可能发生的剧烈的社会震荡 和经济破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无论是资本 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 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小农经济的局限性;
土地改革后,农村农民
毛 泽
积极性高涨,能够也必
东 在
须积极引导;
家 乡
韶
国营经济在国家经济生
山 与
活中居领导地位,可以
农 民
控制国民经济的脉搏。
座 谈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道路:走农业合作化道路 ♣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 家帮助。 ♣政策:依靠贫下中农,团结其他 中农,限制、消灭富农剥削。 ♣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三)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 1956年底,中国生产资料私 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
1956 年的拖广1拉东机月省在某作1农3业日社使,用北新型京国药业全上行海业江南公造私船合厂万营吨,轮下水 乐松生手捧大红喜报代表北京市工商界人士向毛泽东报喜。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3.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
★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 会主义过渡
★政治上实现大陆的解放,建立各级 地方政府;
★经济上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 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中共初步总结了一些实践经验。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4.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只只有有➢对实农实现业社现、会国手主工家义业工工和业业资化本化,主国,义家是工才商国能业独家进立独行和社立富会和主富义改强 造强,。才能在的中国物确质立基社会础主和义先制度决。条件
毛概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2.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1953 年6 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 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
(党在在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 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
“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三: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3: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第一阶段主要是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
第二阶段主要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第三阶段是发展高级社。
)B: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小组,第二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第三步是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步骤: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第三步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1956 年,全行业公私合营进入高潮。
1 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毛特概述总结笔记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两个阶段1、第一阶段(既头三年,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同国民党残余势力、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的矛盾。
党和人民的中心任务是: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制度,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主要措施:抗美援朝、新解放区的土改、镇压反革命、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三反、五反”、整党运动2、第二阶段(后四年。
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国内主要矛盾:在新解放区土改和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后,已转化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党和人民的中心任务是: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
主要措施:在前一阶段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初步经验的基础上,开始比较稳妥地推进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1、担负着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即反帝反封的任务;2、在经济上,是多种经济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即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包括私人资本主义、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合作社经济并存的经济制度;3、在政治上,新民主主义政权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的人民民主专政;4、在文化方面,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5、在新民主主义社会里,一些措施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思想过渡时期总路线体现了变革生产关系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辩证统一关系(三)、新中国面临的困难建国初期新中国的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尚未完全结束,国民党还有上百万军队在中南、西南、华东一些地方以及沿海岛屿顽抗,国民党大批特务、土匪也威胁着新生的人民政权经济上: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状态,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拒绝承认新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方针,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
版毛概知识点梳理第三章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征: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其性质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因为:2、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经济上,是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经济结构,除国营经济外,还有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主要经济成分为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3、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
4、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5、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民主革命胜利后,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解决;从国际环境看,中国也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初步的设想:第一,关于过渡的时间,估计大约15年至20年时间。
第二,关于转变的条件,认为只有先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私营企业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第三,关于过渡的步骤和方式,毛泽东的提法是“全线进攻”,一举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但方式是和平地和有代价地消灭资本主义。
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三改”)这条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高频考点
社会主义改造高频考点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应当“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中央领导人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大致是: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估计至少要lO年,多则15年或20年),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就可以采取“严重的社会主义的步骤”,一举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对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步骤,中共中央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1952年9月24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我们要在“十年到十五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不是十年以后才过渡到社会主义。
刘少奇、周恩来等也都论述过“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设想。
这种认识上的改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彻底完成,国内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952年6月,毛泽东指出:“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
”这说明,明确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已经成为必要的了。
另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即生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
这集中地表现在公私比例的变化上。
以工业为例,1949年到1952年,国营经济从33.9%上升到50%,私营经济从62.7%下降到42%。
这种变化,用周恩来的话说,就是“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一天一天增加,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一天一天加强。
这说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在实际上已经开始了。
正是从以上两个方面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出发,1953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了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考研政治毛中特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949~1956手段途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对象目标:私有制一公有制)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1、(多)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评价:○1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2他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社会形态○3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社会主义萌芽阶段)○4社会主义的因素(公有制)已经居于领导地位2、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五种经济成分:○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3、○2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3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4私人资本主义经济○5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4、中国社会基本的阶级力量:○1工人阶级(国营)○2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个体)○3民族资产阶级(私人)5、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集中表现为:○1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2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6、(多)1952.12标志着:○1土地改革完成○2国民经济恢复○3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7、毛泽东等领导同志对原来的设想有了新的认识的原因:○1国民经济得以恢复○2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已经完成8、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1最大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2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3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经验9、(多)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10、(多)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遵循○1自愿互利○2典型示范○3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11、(多)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针:坚持○1积极领导○2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12、(多)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内容:初级社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实行集体劳动、产品分配采取按劳分配和土地入股分红相结合,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13、社会主义萌芽性质:手工业供销小组半社会主义性质:手工业供销合作社社会主义性质: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4、(多)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和平赎买其性质:国家有偿的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15、(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的必要性:○1有利于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2有利于争取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有利于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3有利于发挥民族资产阶级中大多数人的知识、才能、技术专长和管理经验16、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赎买的原因:○1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坏)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好)1919~1949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软弱性):◇1革命性◇2动摇性○2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3我国已经有了强大的国家政权和国营经济,这就造成了私人资本主义在政治上、经济上对社会主义的依赖○4当时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销售○5资本主义企业中工人群众对资本家的监督等因素17、(多)国家资本主义的评价:○1国家直接控制和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经济○2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经济联系若,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3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4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5带着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国家资本主义:○1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18、(多)形式:(四马分肥)◇1委托加工◇2计划订购◇3统购包销◇4经销代销○2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1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19、四马分肥)◇2全行业的公私合营20、(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井举○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21、1956.1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1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4为当代中国ー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5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6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1949.10的伟大飞跃:专制一民主。
毛中特(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1、对农业的改造(1)三个阶段:互助组(萌芽)——初级社(半社会主义)——高级社(社会主义)(2)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3)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4)步骤:循序渐进2、对手工业的改造三个阶段:供销小组(萌芽)——供销合作社(半社会主义)——生产合作社(社会主义)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1)方法:赎买(2)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中共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统一战线的关系已经建立起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统购统销及对资本家的监督(3)过渡形式:国家资本主义初级形式: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公私合营个别行业公私合营(半社会主义性质,”四马分肥“)全行业公私合营(社会主义性质,定股定息)4、历史经验(1)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显著特点)(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3)和平方式进行改造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属于社会主义体系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2、五种经济成分并存(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领导地位)(2)个体经济(占绝对优势,本身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3)私人资本主义经济(4)两种过渡性质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向集体过渡)国家资本主义(私营向国营过渡)3、阶级构成及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仍具两面性)既剥削工人,又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主要矛盾资本主义vs 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vs 工人阶级两个阶级4、过渡时期总路线(1)内容:“一化三改”(一体两翼)(2)实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解决所有制的问题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确立的表现(1)经济结构变化:公有制为主体(2)政治制度确立:人大制度、政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3)阶级关系变化:剥削制度被消灭,劳动人民成为国家主人2、确立的意义(1)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2)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3)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考研政治毛中特高频考点精解(十一)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二)来源:文都教育在考研政治基础复习阶段,第一步要了解考研政治中各科目各章的复习要点及命题特点,第二步我们要理解考研政治各科的高频考点知识。
现在,文都考研政治辅导老师根据大纲考查重点,为大家精解考研政治毛中特高频考点。
一、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理,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制定并实行了一整套适合中国特点的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广大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这种积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体经济的积极性;二是互助合作的积极性。
党中央正确分析了农民这两方面的积极性,提出一方面不能挫伤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提倡组织起来,发展互助合作的积极性。
这样,在土地改革后,党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受到农民的拥护和支持。
这实际上成为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准备。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农民既是私有者又是劳动者,对他们不能采取剥夺的办法,只能引导、说服和教育,使其自愿地走合作化的道路。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土地改革后,贫农、雇农由于分得了土地等生产资料,有半数人迅速上升为中农。
根据中农在生产中的地位、生活状况和对社会主义的态度,毛泽东把中农分为上中农和下中农。
党制定并贯彻执行了依靠贫农、下中农,团结其他中农:由限制到逐步消灭富农剥削的农村阶级政策。
这使农业合作化进程有了坚实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采取逐步过渡的办法,是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一项重要的创造性的过渡办法,易使农民接受。
在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也对个体手工业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毛概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 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 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工业化
总路线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主要矛盾:
1949年—195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各族人民与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 的矛盾
1952年—1956年:两条道路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之 间的矛盾 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
一是,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没收官官僚资本、进行土地改革、镇压 反革命) 二是,在进行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 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1资本主义工商业规模小资本主义工商业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技术设备落后难以满足国计民生及工业化建设的需要难以满足国计民生及工业化建设的需要资本主义生产的弊端资本主义生产的弊端32有相对强大并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有相对强大并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广大农民有走互助合作的要求和愿望广大农民有走互助合作的要求和愿望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商业中出现了加工订货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商业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当时的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当时的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33总之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总之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出反映了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尽快消灭剥削摆脱贫困迅速尽快消灭剥削摆脱贫困迅速发展经济变农业国为工业国的发展经济变农业国为工业国的愿望其基本方向是正确的
毛概专题五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_OK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人文社科学院
28
失误和偏差
“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 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 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 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 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 理也很不适当。”
34
讨论
改造与改革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都是顺应历史发展 的需要,两者的历史发展方向是一致的。改造是改 革的前提,改革是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 对其遗留问题和缺陷作改正和弥补。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都是社会主义发展 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项目 四马分肥 定息 资本家高薪 共计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人文社科学院
支出 13亿 11亿 8亿5千万 32亿5千万
26
到1956年底,全国私营工业的99%,私 营商业的82.2%分别实现了全行业公私 合营。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人文社科学院
27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 主义改造同时并举,这是党在过渡时期 总路线的明确要求。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人文社科学院
35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2.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4.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人文社科学院
36
人文社科学院
24
四马分肥 (全行业公私合营前的利润分配)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考点全面整合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考点全面整合一、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经历了一个过程。
党和毛泽东对于何时向社会主义过渡、怎样过渡的问题,经历了一个从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到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即逐步过渡的发展变化过程。
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
即在过渡的时间上,认为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一般估计为15年到20年时间;在转变条件上,认为只有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在过渡的步骤和方式上,认为当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的时候,就可以进一步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从1949年至1952年,党领导人民首先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与此同时,实际上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这主要是: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完成土地改革以后的农村及时地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在调整工商业过程中,采取对私营工商业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等方式,广泛发展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经过三年的努力,到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得以恢复,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已经完成,政治、经济及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时,毛泽东和党中央对原来的设想有了新的认识,认为我国正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在农村和城市开始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已经成为必要并有实现的可能,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机已经到来,于是重新思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间和步骤问题。
1952年9月,毛泽东在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而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过渡,这是酝酿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开始。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知识点2011-03-28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知识点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为了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它属于社会主义范畴和从新民主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社会。
(P90)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及其性质:“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P90-91)五种经济形式中,有两种经济成分是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形式: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P91)总之: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它们彼此斗争着。
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都处于领导地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
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限制与反限制、改造与反改造的斗争。
这种矛盾的斗争和结果,决定着中国社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方向。
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P91—92)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P92—96)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953年12月,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写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
在毛泽东亲自修改审定的中宣部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形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准确地表述。
专题四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文化——文化上要发展马克思主义指 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由于社会主义的因素在政治上和经济 上都处于领导地位并起着决定作用,因此, 它属于社会主义的体系,并必然过渡到社 会主义社会。
2020年3月7日星期六
10
专题四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 必然性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2020年3月7日星期六
4
专题四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 的社会,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 会主义转变是历史的必然。
2020年3月7日星期六
5
专题四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2020年3月7日星期六
21
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 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 的条件和手段。一方面强调只有社会 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是实现中国工 业化的唯一正确道路;另一方面表明 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 力,为了实现工业化,反对离开生产 力谈社会主义。
2020年3月7日星期六
18
专题四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
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
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
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
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020年3月7日星期六
19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考点全面整合一、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经历了一个过程。
党和毛泽东对于何时向社会主义过渡、怎样过渡的问题,经历了一个从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到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即逐步过渡的发展变化过程。
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
即在过渡的时间上,认为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一般估计为15年到20年时间;在转变条件上,认为只有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在过渡的步骤和方式上,认为当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的时候,就可以进一步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从1949年至1952年,党领导人民首先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与此同时,实际上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这主要是: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完成土地改革以后的农村及时地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在调整工商业过程中,采取对私营工商业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等方式,广泛发展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经过三年的努力,到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得以恢复,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已经完成,政治、经济及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时,毛泽东和党中央对原来的设想有了新的认识,认为我国正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在农村和城市开始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已经成为必要并有实现的可能,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机已经到来,于是重新思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间和步骤问题。
1952年9月,毛泽东在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而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过渡,这是酝酿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开始。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
”“唯一”这个提法反映了当时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还缺乏科学的认识。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
“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之所以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原因在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不能离开对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造而孤立地进行,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证明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必然性。
第一,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就必须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而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就是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
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证明,中国社会经济状况不允许走资本主义道路,我国已经丧失了通过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强国行列的机遇,如果搞资本主义只能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
而当时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的新特点又促使中国人民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也决定了中国必然走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对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客观需要。
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越来越不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在私营企业和国家各项经济政策之间、私营经济和国营经济之间,以及私营企业内部资本家与职工之间,利益冲突越来越明显。
只有加快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才能适应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发展农业和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
党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充分考虑了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由于现代工业的固定资产中官僚资本占80%,国家没收这一部分资本,不仅建立起了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而且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
经过1949年到1952年三年的努力,国家已经掌握了重要的工矿企业、铁路、银行等国民经济的命脉。
国营企业大多技术比较先进,劳动生产率比较高,职工在国营企业中主人翁意识强、生活稳定、劳动热情高涨。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明显表现出相对于其他经济成分的优越性。
到1952年,国营工业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经增加到56%,国营批发商业的营业额占全国批发商业营业总额的60%,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实际上已居于相对强大的地位。
这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党在一些老解放区大力推广农业互助组,并着手组织以土地入股为主要特征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合作社。
党总结这些经验,认为这些互助合作形式是帮助贫苦农民战胜自然灾害、克服困难、增加生产、避免农村重新出现两极分化、引导农业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适当形式。
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这些本来主要是为了帮助私营工商业克服生产困难而采取的措施,不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有效的利用和限制,也很自然地加深了它们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的联系,引起它们在生产关系上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
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
这也成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帝国主义对我国军事上侵略威胁、经济上严密封锁,政治上孤立遏制,但当时资本主义国家也很不景气。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社会主义国家正充满向上发展的活力。
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此外,朝鲜战争停战也使世界的形势开始和缓。
这为实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二、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一)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理,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制定并实行了一整套适合中国特点的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广大农民从封建剥削制度下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这种积极性表现两个方面:一是个体经济的积极性;二是互助合作的积极性。
当时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不仅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如果任其自发的发展下去,必然会出现两极分化。
党中央正确分析了农民这两方面的积极性,提出一方面不能挫伤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提倡组织起来,发展互助合作的积极性。
党在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农民组织起来,使农业能够由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变为合作经济,使农民逐步摆脱贫困状况而过上共同富裕的生活。
这样,在土地改革后,党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受到农民的拥护和支持。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毛泽东认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
农民既是私有者又是劳动者,对他们不能采取剥夺的办法,只能引导、说服和教育,使其自愿地走合作化的道路。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土地改革后,贫农、雇农由于分得了土地等生产资料,有半数人迅速上升为中农。
根据中农在生产中的地位、生活状况和对社会主义的态度,毛泽东把中农分为上中农和下中农。
贫农和下中农在一起,约占农村人口的60%到70%,都是党在农村的依靠力量,从而解决了在农村依靠农民大多数和建立无产阶级优势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党制定并贯彻执行了依靠贫下中农,团结其他中农,发展互助合作,由逐步限制到最后消灭富农剥削的农村阶级政策。
这使农业合作化有了坚实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在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各级领导机关主动加强领导,采取逐步过渡的办法,使农民容易接受。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
互助组由几户或十几户农民自愿组成,土地耕畜和其他生产资料仍属农民个人所有,但在生产力方面组织起来,互帮互助,是农业合作化的最初过渡形式,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第二阶段主要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初级社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实行集体劳动,产品分配采取按劳分配和土地入股分红相结合,耕畜和大农具也付给一定的报酬,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第三阶段是发展高级社。
高级社实行生产资料农民集体所有,具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在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也对个体手工业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与城乡人民生活有密切关系,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重。
但是,作为个体经济的手工业,经营分散,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很低,因此必须通过合作化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之能够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由于手工业者同个体农民一样,也是小私有的独立劳动者,因此,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类似改造个体农业的逐步过渡的方法。
当然,手工业也有与农业不同的特点,如手工业个体经济是商品经济,生产活动离不开市场;手工业者经营灵活,主要凭手艺吃饭,有行业帮会传统等。
这些特点客观上又要求对手工业的改造采取一些与农业合作化不同的方针政策。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在方法步骤上,从供销合作入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
具体来说,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小组。
加入这个组织的成员,由国营商业或者供销合作社供给原料,包销产品。
它虽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但已经把个体手工业者组织起来,使之开始脱离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供销轨道,因而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