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评估研究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形成逻辑、规模估算及分担机制——以浙江省为例
目前,关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的研究 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
作者: 徐慧枫,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编辑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 城乡互动。邮编: 221116 * 基金项目: 浙江省党校( 行政学院) 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九批规划课题“浙 江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估算及分担机制创新研究”( ZX19039) 的研究成果。
化的推进依然进展缓慢。市民化进程需要大量的资 金投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主体模糊、责 任不清、分担机制欠缺是当前面临的重大突出问题。 因此,厘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的形成逻辑和 基本构成,并在此基础上对浙江省农业转移人口市 民化成本进行货币估值,针对当前成本分担中的困 境创新分担机制,对于加快浙江省农业转移人口的 市民化进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基础设施成 本 低。[10] 代 际 差 异 方 面,有 关 调 查 表 明 由于购房意愿及养老保险缴费的代际差异使得江苏 省第一代外来农民工与新生代外来农民工市民化成 本存在 3.1 万元的人均差额。[11]
( 三) 有关成本分担主体的讨论 经验层面上,学界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分 面。政府是农业转 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的主要承担者,不仅要处理好同 企业等其他经济主体的关系,同时也需明确中央政 府与地方政府———农业转移人口流出地政府与流入 地政府的权责义务划分。[12]-[13]此外,慈善机构等社 会组织可通过法律维权和社会资助等方式为农业转 移人口的市民化提供支持。[14] 不难看出,已有研究对于市民化成本的成本构 成及分担主体多从经验层面出发进行论证,缺少理 论支撑。因此,本文将从社会成本理论视角出发,厘 清市民化成本形成逻辑,并基于此讨论市民化成本 的基本构成及分担主体。已有研究成果中鲜有浙江 省省级层面市民化成本估算的实证分析。浙江省农 业转移人口比例较高,是外来农民工主要流入地,尽 管经济基础较为扎实,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仍面 临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其在市民化进程中遇到的问 题更加复杂多样。本课题选取浙江省作为样本进行 市民化成本的估算并探讨成本分担存在的困境和对 策,颇具典型性。
关于如何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调研报告
关于如何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调研报告根据安排,我们于今年8月,对如何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情况进行调研,先后召集市、区人社、发改、教育、农业、公安、住建、规划、民政等部门进行了座谈,深入xxx进行了调查,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建议。
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我市目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展情况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市各县农民纷纷“跳出农门”,进城打工、经商,或者供子女上学,很多人从农村走进了城市。
特别是XX年《xx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若干意见》出台之后,进城的农民越来越多。
据统计,XX年至XX年6月底,全市农业转移人口293527人,其中XX年111659人,XX年124920人,XX年上半年56948人,这些人中,80%以上集中在市、县主城区。
其中进神木县城的人数最多,达38344人,其次是xx城达30811人,也有少数人去XX、西安和南方城市打工、经商。
我市农业转移人口主要构成是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城中村农民、随迁投靠人员、大中专和高中毕业生,分别占同期农业转移人口的%、%、%和%。
我市农业转移人口的数量大,实际落户的很少,有关政策落实的不够。
据 XX年至XX年6月底统计,全市农业转移人口61008户、181868人中,换领城市居民户口簿的15803人,占%,享受免费职业培训、保障住房、平等义务教育、社会保险和税收扶持政策的分别占%、%、%、%和%。
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就业情况不良。
由于文化技能偏低,又缺乏创业资金,所以,大部分农业转移人口靠出卖苦力维持生活,从事职业主要是建筑装潢、货运安装、酒店餐饮服务、商场销售以及食品、服装加工等,真正自己从事个体经营的很少,人数不到20%。
进城打工农民平均月收入在1000-XX元左右,低而不稳。
有的没有固定职业,找不到就业门路,在城市里流浪,个别人甚至走上盗窃、抢劫的犯罪道路。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及政策涵义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及政策涵义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及政策涵义一、引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
在这个过程中,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及相应的政策涵义也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背景、成本分担机制的建立和政策的涵义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和探讨。
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更加频繁。
大量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成为城市化进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一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中的生活、工作和社会保障等方面遇到了诸多困难,这就需要建立相应的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以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三、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的建立1. 定义: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是指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各方共同分担其带来的各项成本,包括生活成本、医疗保障、教育支持等方面的支出。
2. 目的:建立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的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地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中的合法权益,使其能够顺利融入城市生活。
3. 机制建立: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的建立主要包括政府补贴、企业承担和个人自我负担等多种方式,其中政府在其中扮演着主导和协调者的角色。
四、政策的涵义1. 社会保障政策:在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中,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保障是至关重要的,包括医疗保障、养老保险和住房保障等方面,这将有助于缓解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压力。
2. 就业政策: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包括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等方面的政策,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的工作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3. 教育政策:农业转移人口的子女在城市中接受教育也是一个重要问题,相关政策应当加大对其教育的支持力度,确保他们获得与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机会。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及相应的政策涵义对于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权益和促进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的社会成本
一
4
一
于各级政府公共财政 的目的之一。 现在关于农 民工市民化的 公共成本有多种算法 , 据2 0 0 6年住建部的调研结果显示 : 每 新增一个城市人 口需要增加 的基础设施配套 费 , 小城市是 2 万元 , 中等城 市是 3万元 , 大城市 是 6万 元 , 特大城 市是 l 0 万元。2 0 1 0年国务院发展研究 中心的课题组 曾经对重庆 、 武 汉 、郑州和浙江省嘉兴市的市 民化成本进行 了重点调研 , 测 算出: 一个农 民工 如果成为城 市市 民, 需要增加政 府 的支 出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1 2 — 1 5
成本 主要是政府 为进 城农 民工提供的就业 、 教育 、 医疗 、 保险 等 社会 保障和公共 服务 ( 产品) 、 基本权力 保护 、 城 市生活融 入等问题 的资金投入 , 这些满足公共需要 的投人 本来就应属
作者简 介 : 胡文静 ( 1 9 6 2 一 ) , 女, 安徽 合肥人 , 副主任 , 副教授 , 硕士研 究生 , 从事收入 分配理论 、 城 乡统 筹、 在城 镇化 中的农
“ 农业” 是指 包括农 、 林、 牧、 渔 在内的第一产业 ; “ 转移人 口” 是说农 业人 口所在地域 的转移 , 即由农村转移 到城镇 , 这 既有 就地转移 , 也有异 地转移 ; 而“ 转移 人 口” 既包含 想要从
农村迁移 至城镇 就业居住的农业人 口, 也包含在农村 和城镇
二、 农 业 转 移 人 口的 主 体 。 农 民工 市 民化 的 社 会成 本 构 成
摘
要: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 的快速推 进 , 大量农 业转移人 口摆 脱土地进入城 市, 并逐步 实现“ 四融入” 即个人 融
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质疑与辨析
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质疑与辨析【摘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是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从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入手,探讨了建立分担机制的必要性和优势。
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质疑。
进一步对这些质疑进行辨析,指出其在实际操作中的一些误解和不足。
提出了建议和展望,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农村劳动力的市民化进程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
【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质疑、辨析、优势、问题、建议、展望、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转移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在城市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所需的医疗、教育、社保等公共服务也面临挑战。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健全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导致一些问题和争议不断出现。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的分担涉及到政府、企业、农民工本人等多方面利益,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障碍。
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的必要性、优势、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的质疑和辨析,旨在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提出建议和展望。
1.2 研究意义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的建立对于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一直是我国面临的重要挑战,解决这一问题将有助于缓解城市人口过快增长的压力,推动城市资源更加有效地配置。
建立合理公平的成本分担机制有利于激发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城市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公平与稳定。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的解决也将有助于强化农村劳动力的市场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增长点,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研究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无限供给转入有限供给。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但是我国的乡城人口转移模式独具中国特色,体现为从农民到市民的职业转换和地域转移的非同步化、非合一性和非彻底性,人口的城镇化进程落后于土地的城镇化进程等特殊现象。
“十八大”以后,我国针对上述粗放型的城镇化模式,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但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却面临着巨大的成本问题,即农业人口由农民转变为市民不仅是户籍身份的转变,而且是公共服务内容和水平的提升,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因此,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央政府首次提出“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多元化城镇建设投融资等机制”,体现了政府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决心和所面临的困境。
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面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特殊性及市民化成本巨大的双重挑战,在分析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现状及市民化成本的基础上,尝试建立一个系统可行的、多元主体参与的成本分担机制,最终促进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向城镇的有序转移,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顺利进行。
本文从上述研究背景和目的出发,围绕研究主题,按照层进式研究思路,在内容上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本文研究前提和理论基础部分,包含绪论、国内外文献综述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三章;第二部分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产生的历史与现实基础的研究,是文章的第四章部分;第三部分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是什么的分析,探讨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产生的原因、特征及测算规模等;第四部分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影响的分析,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利用扩展的家庭联合迁移模型,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家庭市民化行为的影响因素;第五部分是为什么进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的原因分析,主要解决成本分担的原因及成本分担机制是如何演化的问题;第六部分是如何构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的研究。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国路径” ——农村人 口的城市 化过程被分割 成“ 转 移” 和“ 转化” 两个 子过程 : 第一 阶段是农村人 口向
城 市 的 迁居 、 由分 散 趋 向集 中的 空 间转 移 过 程 , 即 从农 民 ( 农村 剩 余 劳 动 力 ) 到城 市成 为 农 业 转 移 人 口的 过 程 , 目前 已无 障碍 ; 第 二 阶段 是 已居 住 在 城
和对策建议意义重大 、 刻不容缓 。 关键 词 : 农业转 移人 口; 市 民化 ; 路径 ; 对策
党 的十八 大 报 告 明确 指 出 , 要“ 加 快 改 革 户 籍 制度 , 有 序 推进农 业 转移 人 口市 民化 ” ; 中央经 济 工
到市 民的职业 、 身份转换 和地 域转 移 同步 、 合一 、 彻 底 的改 变 , 而 是 呈 现 出与 发 达 国家 迥 然不 同 的 “ 中
口市 民化 。
近年来 , 浙江省高度注视农业转移人 口市 民化 城 镇 居 民的 同城化 , 从 而全 面推 进 本 省农 业 转 移人
问题 , 大 力 推 进 统筹 城 乡综 合 配 套 改 革 , 全 面 实 施 流 动人 口居住 证制 度 , 有效 促 进 了农 民向 中心 村 和 中心镇集 聚 以及 外来 人 口在 居住 地 的定 居 落 户 , 农 业转 移人 口市 民化 进 程 稳 步推 进 。 目前 浙 江 省 农 村人 口的城 市 化 处 于 农 业 人 口转 移 和 市 民化 并 举 推 进 的发 展 阶段 , 特别 是 新 世 纪 以来 , 已有 大 量 先 期迁 居城 市 的农 业 转 移 人 口进 入 市 民 化 阶段 。当
各城 市 生 活 和 居住 多 年 , 但 由于 二 元 体制 等 原 因 , 出现 “ 农 村退 出” 和“ 城 市 进入 ” 两 头 难 的 困境 , 以转变为资产携带进城 , 同时在城市难
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质疑与辨析
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质疑与辨析【摘要】本文探讨了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的必要性和现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在质疑部分,文章提出政府能否承担成本和市民是否应承担成本的问题,并进行了相应的辨析。
对于政府责任分担和市民承担成本的合理性,文章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讨论。
结论部分指出了建立此机制的重要性,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和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的问题,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成本分担机制、政府责任、市民责任、合理性、重要性、研究方向、政策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速度正在加快,大量农业转移人口涌入城市,这对城市社会管理、资源分配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带来了诸多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上,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市后,由政府统一承担他们市民化的成本,包括住房、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费用。
随着农业转移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市民化成本的增加,政府的负担也在逐渐加重。
如何建立一种合理行之有效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既能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基本权益,又能减轻政府负担,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即在此背景下,本文旨在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进行分析,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争议,并提出建议和思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分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政府和市民在该机制中应当承担的责任,以及如何合理分配成本。
通过对现有机制进行质疑和辨析,旨在提出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的政策建议,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顺利推进。
通过本研究对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深入讨论,为相关部门未来政策制定和研究方向提供参考依据。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与对策
03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探讨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放宽落户条件
降低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的落户 门槛,打破户籍壁垒,促进人口
自由流动。
实行居住证制度
推行居住证制度,使农业转移人口 在城市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和权益。
简化户籍迁移手续
简化农业转移人口户籍迁移手续, 降低迁移成本,提高迁移效率。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01
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他们享
受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待遇。
提高保障水平
02 逐步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保障水平,与城市居民
实现均等化。
完善跨地区转接制度
03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跨地区转接制度,保障农业转移人
口在流动过程中的社会保障权益。
增加教育资源供给
01
扩大教育资源总量
加大财政投入,增加城市教育资 源总量,满足农业转移人口子女 教育需求。
02
促进教育公平
03
提高教育质量
取消农业转移人口子女入学的户 籍限制,确保他们平等接受义务 教育。
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子女学校的 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 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04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建议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户籍壁垒
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以实现 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机会。这一过程中,农业转移人口面临许 多挑战和机遇,需要采取相应对策来促进其市民化。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状
人口规模
农业转移人口数量庞大,已成为城市人口增长的 重要来源。
地域分布
农业转移人口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及其周边地区 ,部分地区出现集聚现象。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教育成本收益研究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常来讲,“农业转移人口”是指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不再居住在农村的农业户籍人口;“市民化”是指这样的农业户籍人口在职业、住所等向城市转移和转变的前提下,获得与城市户籍人口基本相同的权利和福利待遇,全方位融合、参与所在城市的各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活动的过程,从而“实现经济立足、社会接纳、身份认同和文化交融”。
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教育是产生重要作用的环节。
从农业转移人口自身的教育、培训到随迁子女的教育,都会涉及到成本投入,也将产生收益。
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教育成本-收益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明晰教育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支持促进作用,有助于政府和个人明确教育支出责任,提高城镇化和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
一、教育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1.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必要性。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是新型城镇化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领域的最权威文件,明确提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要求。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人的城镇化是核心问题。
能否使农业转移人口较好地融入城镇,从而实现自身的市民化,是衡量各地城镇化质量、水平和效益的重要判断标准。
农业转移人口自身素质的高低、市民化的水平影响着城镇化的进程,而随着农业转移人口数量不断攀升,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变得更大。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转移人口的数量不断上涨,截止到2013年,我国己经有1.66亿农业转移人口,其市民化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城镇化的质量和速度。
2.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个人成本构成。
农业转移人口从农村来到城市,在城市就业、生活,从个人角度需要付出一系列成本,包括迁移成本、日常生活成本、教育培训成本、住房成本、社会保障成本等,还包括由于迁移而失去的已有人际关系网带来的成本以及在城市就业失败带来的风险成本。
最近,有两则社会新闻引起热议。
一是广州市政府办公厅颁布的《广州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工作方案》提到的“租售同权”政策,二是上海中产家庭“月薪三万元,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其对应的实际上就是城市特别是一二线城市住房和子女教育成本的高企,已经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测度研究
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测度研究作者:张江雪汤宇来源:《人口与经济》2017年第05期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大样本调查数据,采用biprobit模型对农业转移人口留城意愿和住房情况的影响因素进行联立分析,并计算不同代际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可能性及其抑制程度。
研究发现:个人因素(稳定的职业、受教育程度、高收入)、社会融合因素(社保、人际关系)、区域因素(跨省流动、流入地)直接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经计算,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程度为6.4%,以“80后”最高,“90后”最低;其市民化抑制程度为89.9%,以“90后”最高,“80后”最低。
最后提出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第一代;新生代;biprobit模型中图分类号: C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49(2017)05-0108-08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7.05.010A Research on Citizenization Measurement of Rural-Urban Migrants in China: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Transfer Population in the 8 Cities ofthe Whole CountryZHANG Jiangxue, TANG Yu(School of Economics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Abstract: It is the main task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promote the citizenization of rural-urban migrants. Based on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dynamic survey data of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we analyzed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rural-urban migrants’ decision for settlement and housing conditions using biprobit model. We calculate the possibility and the degree of inhibition of citizenization of rural-urban migrants. Results show that personal factors (stable occupation, level of education, high income), social integration factors (social security, interpersonal relation), regional factors (inter provincial migration,inflow region) directly affect the citizenization of rural-urban migrants. After calculation, the degree of citizenization of rural-urban migrants is 6.4%, the highest is the cohort born in 1980s,while the lowest is the cohort born in 1990s; and the degree of inhibition is 89.9%, the highest is the cohort born in 1990s, while the lowest is the cohort born in 1980s. Finally, we put forwards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promote the citizenization of rural-urban migrants.Keywords: rural-urban migrants; citizenization; first generation; new generation;biprobit model一、引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现三个“1亿人”,即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完成约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测算研究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测算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的测算研究,探讨了影响成本的因素、构建了成本测算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教育水平、社会保障、医疗资源等。
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的具体数据,并探讨了降低成本的策略。
本文的研究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参考,对于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测算、影响因素、模型构建、实证分析、成本降低策略、农民城市化、农村转型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测算研究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大量农民工逐渐进入城市,这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过程面临着各种成本问题。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问题,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背景部分,需首先分析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状和特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转移人口不断增加,他们所面临的市民化成本也日益显现出来。
由于这部分人口来自农村,他们在城市中适应生活、就业、教育等方面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市民化成本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问题的研究,可以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为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提供指导。
深入了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也可以帮助相关部门更好地规划和管理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过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测算的相关问题,具体目的包括以下几点:1. 分析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的因素,包括经济、社会、政策等多方面因素,从而全面了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结构。
2. 构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测算模型,通过建立科学的模型框架,量化不同成本因素的影响程度,为后续的实证分析提供可靠的基础。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测算研究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测算研究【摘要】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议题。
本文通过概念界定、影响因素分析、测算方法探讨、案例分析以及成本优化措施等方面,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发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就业机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成本差异。
针对成本测算方法,本文探讨了不同指标的选取和计算方式,为进一步的实证分析提供了方法参考。
在案例分析中,发现不同地区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存在差异,且不同政策措施对成本优化具有重要作用。
结论部分对影响因素、测算方法和成本优化措施进行了总结,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指导意义。
【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测算、影响因素、测算方法、案例分析、成本优化措施。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测算研究的背景是当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规模庞大,城乡差距明显,农民居住、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项成本较高,市场化转型进程中,农民进城务工后面临的市民化成本愈发凸显。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其市民化成本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的测算方法、影响因素及成本优化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政府和企业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的顺利进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开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测算研究对于促进农村人口市民化、加快城市化进程、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具有积极作用。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的测算方法,分析影响这一成本的因素,以及提出成本优化的措施。
通过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实际成本,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具体展示不同情况下的成本差异,帮助决策者更好地理解成本的构成和变化趋势。
最终的研究目的是为了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的顺利进行,提高市民化的效率和可持续性,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综述与展望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主要是指农民不断地进入城
用的固化成本,包括保障性住房成本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成
市生活、转化为真正的市民而产生各种成本,主要由公共成
本;另一方面,经常性成本是指农业转移人口进城生活后,维
本、个人成本以及企业成本等构成。 通过对当前已有文献的
持生活方式市民化所必须投入的刚性成本,包括政府强制要
的预算更好地分担市民化成本。 通过对当前农业转移人口
市民化成本测算的文献进行分析,对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成本测算方法绝大多数采用的是模型公式法。 陆成林
[11]
采
约为 8 万元。 魏澄荣等[8] 通过对福建省农民工市民化成本
进 行 测 算, 认 为 福 建 省 农 民 工 市 民 化 的 平 均 成 本 为
populations. It elaborates on aspects such as the composition of cost-sharing for urbanization of migrant agricultural populations, precise calculation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of cost-shar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ost-sharing mechanisms. By combing and summarizing the existing research literature, the paper continuously promotes the in-depth study on the cost sharing of citizenization of the migrant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公共服务成本测算及分摊机制研究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公共服务成本测算及分摊机制研究王志章,韩佳丽【摘要】摘要: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核心,而成本分摊机制的构建则是确保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
本文首先从随迁子女教育、医疗保障、养老保险、其他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城市公共成本六个方面,计算出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所需增加的人均支出额约为3.2万元。
由于我国农民工总量多、基数大,农民工市民化需要庞大的资金,全部由财政负担并不现实。
因此,本文在分析当前市民化公共服务成本的分摊机制现状的基础上,从农业转移人口、企业和政府“三位一体”的成本分摊机制入手,提出了创新成本分摊机制的政策建议。
【期刊名称】中国软科学【年(卷),期】2015(000)010【总页数】10【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务成本测算;分摊机制城镇化是每个国家及地区在自身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客观规律,也是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过程,城镇化也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一个标志。
目前,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都在70%以上,美国、德国、日本分别达到了82%、74%、91%,相比而言,我国2014年的城镇化率仅为54.77%。
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城镇化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如何推进农业转移人口* 在中国当前社会转型的特殊背景下,农民工是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在接下来的论述中不区分二者的概念。
市民化,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因此,党的十八届三中会提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强调“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
党中央的英明决策为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确立了目标,指明了方向,表明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我国新型城镇化集约、高效、绿色、低碳、包容、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这对保持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调研报告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调研报告建国以来,我国对从农村向城镇转移的人口的称谓经历了多次演变。
其中,“农业转移人口”是在近几年的人口城镇化进程中逐步产生的,其内涵与之前的称谓有了一定的差别。
下面聘才XX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调研报告。
欢迎大家阅读!!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调研报告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做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关事项的通知》(庆人大常办电发9号)要求,正宁县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成立专门调研组,与县政府办公室联合,深入全县10个乡镇及公安、统计、计生、民政、人社、教育、住建等职能部门,对我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
期间,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数据汇总分析、走访调查、会议座谈、发放问卷等方式,深入调查了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近期,调查组按照市人大办公室下发的调研工作补充通知,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再次调查核实,对调查报告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现将有关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基本情况XX年底,全县总人口万人(人口变动调查数),常住人口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万人。
农村总人口万人,户籍人口万人,常住人口万人,流动人口万人。
(1)农村流出地农业转移总人口万人,其中转出本县的总人口(含家庭人口)万人,流向省外万人,流向省内万人,且流转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
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
农业转移人口从业人数万人,其中男性万人,占转移人口的58%,年龄在16—50岁的男性万人,占转移人口的56%,超过50岁以上的比重较低;女性万人,占转移人口的42%,16—50岁的女性万人,占转移人口的40%。
(2)1993至XX年,全县总新生儿56915人,其中农村新生儿33755人,占%,农村新生儿年平均1662人。
1993年至XX年,全县新生儿转移人口3189人,其中农村新生儿转移人口1965人,占%。
从农村转移人口新生儿数量看,我县1993年为58人、XX年为76人、XX年为154人,这反映出我县农业转移人口总量总体上在逐步增长。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财政成本的分类评估及核算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财政成本的分类评估及核算张彰;郑艳茜;庄勇杰【摘要】当前我国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尤为迫切,解决该问题的核心在于政府在此过程中全面就位并承担职责,而对政府承担职责的成本规模的把握,是保障政府全面就位的关键步骤.鉴于此,文章通过构建成本-收益测算模型,对全国和云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财政成本进行分类估算,得出如下结论:(1)政府面临的主要成本压力集中于保障性住房、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管理三个方面,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与社会保障的负担相对较小,但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同时,云南省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能原因在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性共同决定了其相对成本较高.(2)财政经济收益对财政成本的弥补作用明显,如果忽视政府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获得的收益,无形中将夸大财政成本和压力.(3)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并非"一蹴而就",是一个持续投资的过程.从长期来看,现实中所需要的财政投入可能远远高于本文的测算值.【期刊名称】《西北人口》【年(卷),期】2018(039)001【总页数】9页(P15-22,31)【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财政成本;估算【作者】张彰;郑艳茜;庄勇杰【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昆明650221;云南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昆明650221;云南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昆明6502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12.42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农业转移人口数量持续上涨,截止2015年达到2.77亿人,占城镇人口比重为37%。
随着农业转移人口规模的扩张,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2015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对已在城镇就业和居住但尚未落户的外来人口,以居住证为载体提供相应基本公共服务,建立财政转移支付与市民化挂钩机制,合理分担农民工市民化成本;2016年8月9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创新机制、扩大覆盖,精准施策、促进均衡,强化激励、推动落户,维护权益、消除顾虑”四个基本原则下,提出了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十条具体政策措施,涵盖了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涉及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支出结构的重大调整,凸显了落户、加钱、不动地三条主线。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的实施意见-甬政发〔2017〕81号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的实施意见正文:----------------------------------------------------------------------------------------------------------------------------------------------------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的实施意见甬政发〔2017〕81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直及部省属驻甬各单位: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实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的通知》(国发〔2016〕44号)精神,加快促进我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中央、省、市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适应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居住证制度和公共服务管理改革的新形势,建立健全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政策体系,逐步将持有居住证人口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范围,创造条件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扶持政策,积极推进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政策,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引导各区县(市)根据新型城镇化规划要求,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二、基本原则(一)政府主导,各方参与。
坚持以各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引导各方面力量参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水平。
(二)综合施策,均衡发展。
坚持基础公平、机会均等,综合考虑农业转移人口特点、地区间财力差异,以及户籍人口、持有居住证人口和常住人口等因素,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引导财力较好地区通过调整支出结构,逐步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适度加大对财力薄弱地区的转移支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浅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的社会成本
浅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的社会成本作者:胡文静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06期摘要: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量农业转移人口摆脱土地进入城市,并逐步实现“四融入”即个人融入企业、家庭融入社区、子女融入学校、群体融入社会,逐步实现了由农业转移人口向市民的转变。
这一过程既是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逐步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和社会价值的过程,也是对城市各产业的承载能力和社会成本分摊机制的考验。
关键词:市民化路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成本;“四融入”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6-0004-03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民摆脱土地的束缚进入城市,并逐步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转换,这一过程既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也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必然结果。
在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人的城镇化”是基本同步的,但在中国,由于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这一过程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呈现出与其他国家迥然不同的“市民化路径”——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被分割为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是从农业剩余劳动力到进城农民工的职业转变,目前已实现自由转换;第二阶段是从农民工到市民的身份转换,由于政府对这一过程的社会成本分担机制尚未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依然步履维艰。
这是中国新型城镇化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内涵“农业”是指包括农、林、牧、渔在内的第一产业;“转移人口”是说农业人口所在地域的转移,即由农村转移到城镇,这既有就地转移,也有异地转移;而“转移人口”既包含想要从农村迁移至城镇就业居住的农业人口,也包含在农村和城镇之间流动的“两栖人”。
目前,因为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农业转移人口中的主力——农民工群体。
他们最能体现进城农民的身份和职业,也是实实在在的农业转移人口的代表。
现有的“农业转移人口”中,既有农民工群体,又包含农村非劳动年龄人口,我们探讨农业转移人口主要是:户籍在农村,但已从农村迁移到城镇或在城乡间流动的农业劳动人口——农民工个体及家庭,他们在农业转移人口中占较大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