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调研报告
++县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具体举措和实际成效说明报告
++县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具体举措和实际成效说明报告
**县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具体举措
和实际成效说明报告
一、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取消户籍的身份属性,建立按居住地进行登记和管理的户籍制度,根据实际赋予农民自由迁徙、“用脚投票”的权利。
二、健全市场机制,拓宽就业渠道。
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使进城务工农民和市民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
同时,切实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及时收集、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实现城乡、区域信息共享,推进规范的就业中介组织建设,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
三、搭建交流平台,促进融入社区。
鼓励引导农民工参与城市社区管理、社区文体活动等,为他们搭建与城市居民沟通交流的平台,促进全社会形成不同群体之间平等交往、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融洽氛围,逐步消除认同偏差和歧视。
引导社会舆论,营造良好氛围,缓解进城农业转移人口的心理焦虑,增强进城落户农民的自信心和归属感。
四、开展教育培训,提升能力素质。
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需求,2017年在****等乡镇开
展就业技能培训班**期,培训电工、焊工等就业技能人才**余人,开展创业培训**期,针对有创业意愿人员培训**人次,实现创业**人,创业带动就业**人次。
有序推进内蒙古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探析
有序推进内蒙古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探析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牧业转移人口涌入城市,这对内蒙古自治区的市民化进程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何有序推进内蒙古农牧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成为当前需要重视的问题。
本文将从当前形势出发,探讨有序推进内蒙古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和措施。
一、内蒙古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挑战随着农牧业转移人口日益增多,内蒙古自治区的城市化进程也在加快。
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由于许多农牧业转移人口来自贫困地区,他们的文化教育水平较低,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不足,导致他们在城市中面临就业、居住、医疗等方面的困难。
由于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尤其是草原地区人口相对分散,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不足等问题。
随着农牧业转移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生活资源面临一定压力,城市环境与社会秩序也面临一定的挑战。
针对上述问题,有序推进内蒙古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需要全面谋划、综合施策。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策探析。
1. 加强农村教育和培训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加强农村教育和培训是关键的一环。
只有提高农村人口的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增强就业竞争力。
内蒙古自治区可以通过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建设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等途径,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为其城市化提供更好的保障。
2.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针对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不足等问题,内蒙古自治区可以采取增加基础设施投入、扩大公共服务覆盖面等措施,提升城市吸纳农牧业转移人口的能力和水平。
特别是要加强对基层社区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3. 实施产业扶贫和创业帮扶内蒙古自治区可以通过产业扶贫和创业帮扶等措施,鼓励农牧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创业就业,增加其经济收入。
可以通过提供贷款支持、技术培训、创业指导等方式,帮助农村人口在城市立足,实现就业创业的目标。
2019年关于如何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调研报告
关于如何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调研报告根据安排,我们于今年8月,对如何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情况进行调研,先后召集市、区人社、发改、教育、农业、公安、住建、规划、民政等部门进行了座谈,深入xxx进行了调查,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建议。
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我市目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展情况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市各县(区)农民纷纷“跳出农门”,进城打工、经商,或者供子女上学,很多人从农村走进了城市。
特别是XX年《xx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若干意见》出台之后,进城的农民越来越多。
据统计,XX年至XX年6月底,全市农业转移人口293527人,其中XX年111659人,XX年124920人,XX年上半年56948人,这些人中,80%以上集中在市、县(区)主城区。
其中进神木县城的人数最多,达38344人,其次是xx城达30811人,也有少数人去XX、西安和南方城市打工、经商(详见附表1)。
我市农业转移人口主要构成是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城中村农民、随迁投靠人员、大中专和高中毕业生,分别占同期农业转移人口的40.5%、22.8%、9.8%和9.6%(详见附表2)。
我市农业转移人口的数量大,实际落户的很少,有关政策落实的不够。
据 XX年至XX年6月底统计,全市农业转移人口61008户、181868人中,换领城市居民户口簿的15803人,占8.7%,享受免费职业培训、保障住房、平等义务教育、社会保险和税收扶持政策的分别占15.2%、5.9%、11.8%、13.4%和2.7%(详见附表3)。
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就业情况不良。
由于文化技能偏低,又缺乏创业资金,所以,大部分农业转移人口靠出卖苦力维持生活,从事职业主要是建筑装潢、货运安装、酒店餐饮服务、商场销售以及食品、服装加工等,真正自己从事个体经营的很少,人数不到20%。
进城打工农民平均月收入在1000-2000元左右,低而不稳。
有序推进内蒙古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探析
有序推进内蒙古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探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中国重要的畜牧业和农业基地,也面临着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问题。
如何有序推进内蒙古农牧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成为了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对策探析,以期为内蒙古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内蒙古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状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重要的农牧业基地,拥有丰富的草原资源和农田资源。
随着农牧业的现代化和规模化发展,农牧业的劳动力需求逐渐减少,导致农牧业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速度每年逐渐加快,而这些转移的农牧业人口需要更多的市民化的机会。
二、内蒙古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挑战在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内蒙古自治区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户籍问题,农牧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定居后面临着户籍转移的问题,户籍转移不仅需要符合相关政策和条件,还需面临较高的费用和手续审批周期较长等问题。
其次是市民化后的就业问题,农牧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化过程中需要解决其就业问题,而由于教育程度、技能素质参差不齐,市民化后的找工作难度较大。
最后是在城市居住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农牧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居住需要解决其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包括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困难。
三、内蒙古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探析为了有序推进内蒙古农牧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措施。
首先是加强相关政策的支持,各级政府应该出台一系列的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相关政策,包括户籍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就业政策等,支持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提供相关的政策保障和补助。
其次是加强教育和培训,为了提高农牧业转移人口的市场竞争力,需要加强对农牧业转移人口的教育和培训投入,提高其就业能力和市民化的素质。
再次是加强住房保障和医疗保障,为了解决农牧业转移人口的基本生活困难,需要加强对农牧业转移人口的住房保障和医疗保障,提高其在城市的生活质量。
20XX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调研报告
20XX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调研报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调研报告(一)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做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关事项的通知》(庆人大常办电发[20XX]9号)要求,正宁县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成立专门调研组,与县政府办公室联合,深入全县XXX个乡镇及公安、统计、计生、民政、人社、教育、住建等职能部门,对我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
期间,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数据汇总分析、走访调查、会议座谈、发放问卷等方式,深入调查了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近期,调查组按照市人大办公室下发的调研工作补充通知,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再次调查核实,对调查报告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现将有关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基本现状(一)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基本情况20XX年底,全县总人口XX.X万人(人口变动调查数),常住人口XX.X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XX.X万人。
农村总人口XX.X万人,户籍人口XX.X万人,常住人口XX.X万人,流动人口XX.X万人。
(1)农村流出地农业转移总人口XX.X万人,其中转出本县的总人口(含家庭人口)XX.X万人,流向省外XX.X万人,流向省内XX.X万人,且流转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
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
农业转移人口从业人数XX.X万人,其中男性XX.X万人,占转移人口的XX%,年龄在16—50岁的男性XX.X万人,占转移人口的XX%,超过50岁以上的比重较低;女性XX.X万人,占转移人口的XX%,16—50岁的女性XX.X万人,占转移人口的XX%。
(2)1993至20XX年,全县总新生儿56XXX人,其中农村新生儿33XXX人,占XX.X%,农村新生儿年平均1XXX人。
1993年至20XX年,全县新生儿转移人口3XXX人,其中农村新生儿转移人口1XXX人,占XX.X%。
从农村转移人口新生儿数量看,我县1993年为XXX人、20XX年为XXX人、20XX年为XXX人,这反映出我县农业转移人口总量总体上在逐步增长。
关于如何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调研报告
关于如何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调研报告第一篇:关于如何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调研报告关于如何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调研报告根据安排,我们于今年8月,对如何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情况进行调研,先后召集市、区人社、发改、教育、农业、公安、住建、规划、民政等部门进行了座谈,深入xxx进行了调查,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建议。
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我市目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展情况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市各县农民纷纷“跳出农门”,进城打工、经商,或者供子女上学,很多人从农村走进了城市。
特别是XX年《xx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若干意见》出台之后,进城的农民越来越多。
据统计,XX年至XX年6月底,全市农业转移人口293527人,其中XX年111659人,XX年124920人,XX年上半年56948人,这些人中,80%以上集中在市、县主城区。
其中进神木县城的人数最多,达38344人,其次是xx城达30811人,也有少数人去XX、西安和南方城市打工、经商。
我市农业转移人口主要构成是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城中村农民、随迁投靠人员、大中专和高中毕业生,分别占同期农业转移人口的40.5%、22.8%、9.8%和9.6%。
我市农业转移人口的数量大,实际落户的很少,有关政策落实的不够。
据XX年至XX年6月底统计,全市农业转移人口61008户、181868人中,换领城市居民户口簿的15803人,占8.7%,享受免费职业培训、保障住房、平等义务教育、社会保险和税收扶持政策的分别占15.2%、5.9%、11.8%、13.4%和2.7%。
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就业情况不良。
由于文化技能偏低,又缺乏创业资金,所以,大部分农业转移人口靠出卖苦力维持生活,从事职业主要是建筑装潢、货运安装、酒店餐饮服务、商场销售以及食品、服装加工等,真正自己从事个体经营的很少,人数不到20%。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情况汇报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情况汇报各位领导:根据上级文件要求,我们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进行了全面汇报。
具体情况如下:一、工作总体情况自国家实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以来,我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断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的投入力度。
通过多种方式,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水平。
二、政策措施1. 完善市民化政策:针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市着力完善市民化政策,特别是对于市民化补贴、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和完善,确保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权益得到保障。
2. 加大资金支持:政府出资设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资金,用于对农业转移人口进行市民化补贴、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持,有效解决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的资金困难问题。
3. 多渠道引导就业:我市积极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城市劳动力市民化水平。
三、工作成效1. 市民化率不断提升: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资金支持的加大,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率不断提升。
截至目前,我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率达到了80%以上。
2. 就业创业效果明显:通过政府资金支持和引导就业创业,农业转移人口不断增加,就业创业效果明显,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 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政府出台多项政策,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了社会保障覆盖面,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保障。
四、存在问题及对策1. 资金支持不足:目前,市民化资金虽然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但仍然不足以满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需求。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市民化资金的投入力度,确保资金支持到位。
2. 就业培训不够精准:目前,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培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培训内容和形式不够精准,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培训,提高其就业质量和技能水平。
3. 社会融入程度有待提高:部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后,社会融入程度有待提高,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融入培训和帮扶力度,提高其社会融入能力。
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
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欠发达地区是指经济相对较为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人口相对贫困的地区,这些地区往往面临着农业发展滞后、城市化进程缓慢的问题。
在这些地区,农业转移人口是一个重要的群体,他们在农村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下选择外出务工,成为城市劳动力的主力军。
由于这些人口在城市中缺乏市民权,一些法律权益无法得到保障,使得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并不理想。
如何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成为当前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亟需解决的问题。
通过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中的市民地位,可以有效促进其在城市中的生活质量和工作稳定性,进一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研究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在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问题与挑战,深入分析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现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意义及相关现状,挖掘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因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这项研究,旨在为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制定可行的政策措施,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提升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通过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的探讨和研究,进一步拓展相关领域的知识,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2. 正文2.1 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现状农业转移人口是指从农村地区转移到城市地区从事非农务工活动的人口。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但他们在城市中的市民化过程并不顺利。
农业转移人口面临着市民身份认同困难的问题。
他们大多来自农村,习惯于农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进入城市后往往感到孤独和失落,很难融入城市社会。
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中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并不理想。
由于缺乏城市户口,他们无法享受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福利,工作环境也常常比较艰苦。
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
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业转移人口涌向城市,成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然而,在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中,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相对缓慢且存在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探讨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问题。
一、农业转移人口的现状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公共服务不健全等原因,吸引力相对较小。
然而,在大城市生活成本高涨的背景下,不少农民工选择返乡或向小城市转移。
据统计,农业转移人口在一些中小城市的总人口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但他们的市民化进程并不顺利。
1. 行政管理问题在许多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行政管理水平较低,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人口管理难度大。
这就导致一些农业转移人口身份难以得到认可,市民化进程滞缓。
2. 福利保障问题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许多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的福利保障水平也较低。
对此,许多农业转移人口存在不同的心理和态度,市民化的吸引力降低。
3. 经济问题在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就业机会也较少,许多农村转移人口只能从事一些低端、劳动密集型的工作岗位,收入水平较低,难以在城市中立足。
三、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措施1. 加强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需要加强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简化市民化手续,提高市政管理水平,为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创造良好的条件。
城市管理者需要优化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福利保障水平,满足农业转移人口的基本需求,增强市民化的吸引力。
政府需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的经济投入力度,引导企业投资,建设产业园区,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更好地实现市民化进程。
综合而言,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过程。
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逐步打破市民化的障碍,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实现互惠互利的发展。
2023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调研报告
2023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调研报告
报告摘要:
本报告主要对2023年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行了调研分析。
调研结果显示,2023年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展顺利,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以下是报告的主要发现和结论:
1. 市民化政策的推动力度加大:2023年,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支持,推出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提供购房补贴、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等,吸引和鼓
励农业转移人口选择在城市定居。
2.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城市化进程在2023年进一步加快。
农业转移人口选择在城市落户的机会增多,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3. 就业机会丰富:2023年,城市就业机会较多,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选择就业的机会增加。
调研发现,许多农业转移人口通过就业提升了收入水平,并提高了生活质量。
4. 教育和医疗资源得到改善:城市化进程中,教育和医疗资源得到了改善,提供更好
的教育和医疗条件。
这对于农业转移人口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吸引力,使他们更倾向
选择在城市定居。
基于以上发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的有效推动对于市民化进程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城市化进程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提升生活水平的机会。
3. 教育和医疗资源的改善使得农业转移人口更加倾向选择在城市定居。
然而,报告也指出市民化进程中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比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
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并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以确保市民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有序推进内蒙古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探析
有序推进内蒙古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探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农牧业大省,农牧业占据着该地区经济的重要地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牧业转移人口涌入城市,希望在城市中谋求更好的生活。
这种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象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内蒙古的农牧业转移人口在城市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包括就业机会不足、社会保障待遇不明确、文化适应不足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农牧业转移人口的生活质量,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如何有序推进内蒙古农牧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找到合适的对策和措施,才能更好地引导农牧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生活,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这个背景下,本文将对内蒙古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希望为推进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 问题意义问题意义: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同时也是农牧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地区之一。
随着农牧业现代化和产业升级的推进,大量农牧业转移人口涌入城镇,成为城市化的重要力量。
在这一过程中,内蒙古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如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不平衡发展,影响了他们在城市的融入和生活质量。
深入探讨内蒙古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意义重大,有助于加深对该问题的认识、找准解决问题的方向和路径,推动内蒙古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更加有序、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现状分析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区域,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当前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牧业转移人口涌入城市,其中一部分人选择在城市定居,逐渐融入城市生活,实现市民化。
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在内蒙古仍存在不少问题。
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速度较慢,市民化过程不够顺畅。
由于一些转移人口缺乏城市生活的技能和适应能力,他们在城市面临就业、居住和教育等问题,导致市民化进程受阻。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具体举措和实际成效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具体举措和实际成效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具体举措和实际成效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旨在提升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本文将探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具体举措和实际成效。
一、具体举措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具体举措包括政策支持、社会保障、教育培训等方面。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政策支持。
这包括提供住房、就业机会和创业支持等。
政府可以通过购买农村土地、建设公共租赁住房等方式,为农民工提供稳定的住房环境。
同时,政府还应鼓励企业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并提供相关的创业支持政策。
社会保障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举措。
农民工在市民化过程中应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待遇,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
政府应建立健全相关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农民工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
教育培训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投入,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条件。
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职业培训、技能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增加其就业竞争力。
二、实际成效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具体举措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成效。
在政策支持方面,各地政府积极推行相关政策,为农民工提供住房和就业机会。
例如,北京市通过购买农村土地建设公共租赁住房,为农民工提供了稳定的住房环境。
此外,各地政府还鼓励企业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建立就业信息平台等方式,提供便利的就业渠道。
在社会保障方面,政府不断加大社会保障力度。
农民工逐渐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待遇。
例如,各地政府建立了覆盖农民工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民工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在教育培训方面,政府加大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投入。
各地政府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条件,改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环境。
此外,政府还开展了职业培训、技能培训等活动,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水平,增加其就业竞争力。
关于如何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调研报告.doc
关于如何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调研报告[摘要] 1 、当前我市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化进程。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各县(区)的农民纷纷“跳出农业大门”,到城市打工经商或为子女提供教育。
许多人从农村进入城市。
我市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要构成是农民工和商人、城市里的农民、随他们一起迁移的人、大中专毕业生。
他们分别占同期农业转移人口的40.5%、22.8%、9.8%和9.6%(详见表2)。
我市农业转移人口数量大,实际落户人数少。
相关政策执行不够。
二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是就业状况差,第二是生活条件差,第三是0岁以上儿童上学困难。
4、医疗保障不到位,5、服务不能均等化,3 、问题原因分析,1、现行户籍制度不利于农业转移人口向城镇居民转化,2、部分农业转移人口不愿向城镇居民账户转化,3、城镇承载力低,政府投入跟不上。
根据安排,今年8月,我们进行了一项关于如何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调查。
我们先后召开了市级、区人民团体、发展改革、教育、农业、公安、住房建设、规划、民政等部门讨论。
我们对xxx 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调查报告如下:1 、当前我市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化进程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各县(区)农民纷纷“跳出农业大门”,进城务工经商或为子女提供教育。
许多人从农村进入城市。
特别是2010年《xx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到城市定居的若干意见》颁布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市。
据统计,2011年至2013年6月底,全市农业转移人口为293,527人,其中2011年为111,659人,2012年为124,920人,2013年上半年为56,948人。
其中,80%以上集中在城市、县(区)的主要城区。
其中,神木县人口最多,为38,344人,其次是xx市,为30,811人,少数人去北京、Xi和南方城市工作、经商(详见表1)。
该市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要构成为:农民工和商业农民、城中村农民、随迁人员、大中专毕业生=0,分别占同期农业转移人口的40.5%、22.8%、9.8%和9.6%(详见表2)。
最新-关于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调研报告 精品
关于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调研报告按照省、市人大关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调研的有关要求,由市人大法工委牵头,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市公安局、市住建局、市统计局、市政府研究室等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分别开展了深入调研。
现将调研情况汇总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基本情况XX市辖7县1区,116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61个行政村。
市域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3.6万,其中农业人口231.46万人。
2019年底,全市常住人口222.27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66.59万人,城镇化率29.59%。
(一)农业转移人口总数和构成情况。
全市农业转移人口49万人。
从转移人口构成看,主要由专业务农经营者、进城务工人员、失地农民及其家庭成员组成,分别占同期农业转移人口的38.3.%、23.2%、6.9%。
从转移人口流向看,转向省外35.3万人,占转移人口的72.04%,其中从业人员24.4万人,主要流向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和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打工经商;省外转入本市6.02万人,其中从业人员4.1万人;本市农业人口转入其他市州从业人员6.5万人,转入所在地市州从业人员6.4万人。
从转移人口文化程度看,小学及以下6万人,占.2%;初中24.8万人,占50.6%;高中11.4万人,占23.3%;职校3.4万人,占6.9%;大专2.3万人,占4.7%;本科1.1万人,占2.2%。
从转移人口年龄结构看,16-18岁4.4万人,占8.98%;18-30岁19万人,占38.8%;31-40岁15.2万人,占31%;41-50岁8.7万人,占17.8%;51-60岁1.7万人,占3.5%。
(二)农业转移人口户籍管理和登记情况。
户籍城镇化率,我市户籍城镇人口总数为33.7万人,户籍城镇化率为.72%,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相差16.87个百分点。
农转非管理,目前我市实行转移人口落户必须具备合法稳定的住所和稳定的职业2个条件,合法稳定的住所是指购买了商品住房且有房屋产权证;稳定的职业是指在县(区)国家行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有序推进内蒙古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探析
有序推进内蒙古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探析【摘要】内蒙古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农牧业转移人口现状的分析,发现由于种种因素影响,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存在困难。
在文章详细探讨了影响内蒙古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因素,以及促进其市民化的对策。
加强政策引导和发展适合农牧业转移人口的就业岗位被认为是关键措施。
在文章总结了内蒙古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探析,同时展望未来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内蒙古地区的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内蒙古、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策、政策引导、就业岗位、发展、未来发展、影响、现状分析、探讨、展望、问题意义、背景介绍、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区之一。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内蒙古农牧业面临着人口外流的问题。
大量农牧业转移人口涌入城市,带来了就业压力、社会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也影响了内蒙古的农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如何有效推进农牧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成为当前内蒙古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内蒙古的农牧业转移人口主要包括从事畜牧和农业生产的农民、牧民以及其家属。
他们通常来自基层的牧区和农村,由于缺乏城市生活的技能和文化素养,他们在城市里往往面临着就业困难、社会适应问题等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制定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农牧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过程,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
也需要加强对农牧业转移人口的培训和教育,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
1.2 问题意义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当前内蒙古农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牧业转移人口涌入城市,但市民化程度不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牧业转移人口在城市中往往面临就业困难、住房问题、社会保障缺失等诸多困境,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市民化进程。
有序推进内蒙古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探析
有序推进内蒙古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探析1. 引言1.1 内蒙古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的背景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的重要农牧业区域之一,拥有广阔的草原资源和丰富的畜牧业养殖产业。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内蒙古的农牧业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问题。
内蒙古的农牧区域人口众多,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大量的农牧业转移人口涌向城市,希望能够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
由于缺乏必要的技能和教育背景,这些农牧民在城市中常常遭遇就业困难、生活拮据等问题。
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不仅影响着个体农牧民的生计,也对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如何有效推进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他们顺利融入城市生活,成为当前内蒙古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1.2 内蒙古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性1. 经济发展:农牧业是内蒙古的支柱产业,但由于资源环境约束和市场需求变化,需要向现代农牧业转型升级。
推进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可以有效调整人口结构,提升农牧业人才素质和管理水平,推动农牧业加快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2. 社会稳定:农牧业是内蒙古农村的主要生计来源,但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传统农牧业生产方式逐渐失去竞争力,农牧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受到影响。
推进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可以帮助农牧民实现就业转岗,增加收入来源,改善生活条件,提升社会稳定性。
3. 生态环境:传统农牧业生产模式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推进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可以引导人口向城市转移,减轻农村资源环境压力,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内蒙古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是推动内蒙古全面建设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2. 正文2.1 推进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状分析内蒙古是我国的重要农牧业区域,但由于气候条件、资源禀赋等因素限制,农牧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促进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内蒙古需要推进农牧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
关于推进我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我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调研报告一、引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任务,也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
为深入了解我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状和问题,探索推进市民化的有效路径,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
二、我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状(一)农业转移人口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截至_____年,我区农业转移人口数量已达到_____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_____%。
(二)就业状况有所改善在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中,从事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行业的比例逐渐增加。
同时,政府和社会也加大了对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培训力度,提高了他们的就业技能和竞争力。
(三)居住条件逐步改善部分农业转移人口通过购买商品房、租赁住房等方式在城镇定居,居住环境和条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此外,政府也加大了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为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提供住房保障。
三、我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的问题(一)户籍制度改革仍需深化尽管户籍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限制和障碍。
如一些大城市的落户门槛仍然较高,农业转移人口在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仍存在差距。
(二)就业质量不高农业转移人口大多从事低技能、高强度、低收入的工作,就业稳定性差,职业发展空间有限。
同时,他们在就业过程中还面临着劳动权益保障不足、工资拖欠等问题。
(三)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城镇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方面的供给能力还不能满足农业转移人口的需求。
例如,学校学位紧张,导致农业转移人口子女入学难;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农业转移人口难以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四)融入城市困难由于文化差异、生活习惯不同等原因,农业转移人口在融入城市社会方面面临着诸多困难。
他们在社交、心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压力,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
四、推进我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建议(一)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降低大城市落户门槛,简化落户手续,逐步消除户籍制度背后的福利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如何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调研报告根据安排,我们于今年8月,对如何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情况进行调研,先后召集市、区人社、发改、教育、农业、公安、住建、规划、民政等部门进行了座谈,深入xxx进行了调查,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建议。
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我市目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展情况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市各县农民纷纷“跳出农门”,进城打工、经商,或者供子女上学,很多人从农村走进了城市。
特别是XX年《xx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若干意见》出台之后,进城的农民越来越多。
据统计,XX年至XX年6月底,全市农业转移人口293527人,其中XX年111659人,XX年124920人,XX年上半年56948人,这些人中,80%以上集中在市、县主城区。
其中进神木县城的人数最多,达38344人,其次是xx城达30811人,也有少数人去XX、西安和南方城市打工、经商。
我市农业转移人口主要构成是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城中村农民、随迁投靠人员、大中专和高中毕业生,分别占同期农业转移人口的%、%、%和%。
我市农业转移人口的数量大,实际落户的很少,有关政策落实的不够。
据 XX年至XX年6月底统计,全市农业转移人口61008户、181868人中,换领城市居民户口簿的15803人,占%,享受免费职业培训、保障住房、平等义务教育、社会保险和税收扶持政策的分别占%、%、%、%和%。
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就业情况不良。
由于文化技能偏低,又缺乏创业资金,所以,大部分农业转移人口靠出卖苦力维持生活,从事职业主要是建筑装潢、货运安装、酒店餐饮服务、商场销售以及食品、服装加工等,真正自己从事个体经营的很少,人数不到20%。
进城打工农民平均月收入在1000-XX元左右,低而不稳。
有的没有固定职业,找不到就业门路,在城市里流浪,个别人甚至走上盗窃、抢劫的犯罪道路。
2、居住条件不佳。
绝大多数农业转移人口没有钱买房,并连好点的房子也租赁不起。
只好在城乡结合部或者“棚户区”赁房,公共设施不完善,环境卫生很差,为了省钱,有的几户合并赁房。
我们在xx城区调研时,就发现有4户人家11人共同租居在一院3间平房里。
有的甚至是危房,存在安全隐患。
3、子女上学困难。
由于学校普遍生源膨胀,他们又没有城市户口,所以子女上学报不了名,只好托人找关系,多花钱才能入学,全市实行的15年免费教育,对大多数农村转移人口并没有得到真正实惠。
4、医疗得不到保障。
因为户口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规定,农民看一般病应在乡镇医院,否则,不予报销医疗费。
这给进城农民看病造成了困难。
造成小病不治,拖成大病。
5、服务不能均等化。
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保障体系不统一,用工单位多用少养,进城农民根本享受不到市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待遇。
例如:没有资格享受经济适用房及廉价房,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低保的标准都没有市民的高,甚至连肇事死亡的赔偿标准,也远远低于城市居民。
这些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出力流汗的农民工被挡在了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大门之外,真正被城市边缘化。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1、现行户籍制度不利于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市居民。
XX年,《xx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若干意见》中规定,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实行两种形式,城市居住制度和城市居民制度。
截至目前,城市居住制度在全市都没有实施,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只能实行城市居民制度,条件相对比较严格,要同时符合具有连续的工作且已签订了劳动合同、在城镇具有经常居住地和连续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达到规定年限等三个条件,真正能达到这些条件的进城农民很少。
XX年,xx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十部门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放宽条件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意见》对本市籍农村居民在原户籍所在县县城或中心镇有合法稳定住所和经济收入,且居住在一年以上即可选择实行居民制度,但实行两年来,真正转为城市居民的并不多。
附属在原户籍制度上的城乡二元体制则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一大瓶颈。
2、部分农业转移人口不愿转为城市居民户口。
首先是城中村、城郊村镇、矿产资源开发区和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园区建设涉及到的农村居民,既得利益和获得利益的期望很高,不仅自己不愿意转为城市居民,而且想方设法把已经转出去的家庭成员再转回去。
神木县为了解决农业转移人口住房问题,在县城中建了“幸福家园”和“和谐家园”,幸福家园解决农村大中专毕业生的住房租住问题,和谐家园解决农村转移人口的住房问题,这些人租住或购买了住房也不愿意转户口。
绥德县张家砭镇某村30多名大学生,毕业后落户张家砭镇居民户口,集体要求迁回本村。
其次是农村居民不愿意放弃已有的承包地和宅基地。
农村转移人口普遍存在“恋土情结”,担心离开土地就会失去生活依靠,没了退路。
第三是农村居民的计划生育政策优于城市居民,夫妻双方都是农村居民的,只要头胎是女孩的,在规定时限内允许生育二胎,但城市居民严格实行一孩化;农村居民即使头胎是男孩,大部分违规生育了二胎,处罚比城市居民轻得多,因此,在不能享受到较大利益之前,农村居民不会轻易放弃农村户籍。
这也是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一个因素。
3、城镇承载能力低,政府投资跟不上。
全市共有建制镇125个(不含12个县区城市所在建制镇),中心镇区人口规模超过5万人的一个也没有,人口规模超过3万人的镇只有神木的锦界和大柳塔,绝大多数镇人口规模只有3000——5000人。
一般认为,小城镇人口规模只有达到5万人左右时,才能正常发挥城镇聚集功能和规模效益。
我市小城镇平均人口规模小,城镇规划起点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没有形成吸纳农民就业的产业。
因而我市小城镇不仅缺乏对企业、对经济发展的凝聚力和聚集效应,而且不能有效引导周边乡村人口就地城镇化。
xx城区及其他11个县城的承载能力也很低,公共设施不完善,服务能力有限,幼儿园、学校、医院和社会保障性住房,都赶不上大量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需要。
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XX年《城市蓝皮书》,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约为13万元,政府至今没有设立专项资金,投资严重不足。
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建议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城镇户籍准入条件。
在今年6月26日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关于《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中指出,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
结合我市实际,我们认为本县农业转移人口在本县城、乡镇、各类园区落户,全面放开,不要设限制条件。
市内农业转移人口在xx城区落户条件进一步放宽,已经划入城区规划范围内的农村居民全部成建制转为城市居民;已经在城区有合法稳定职业或稳定住所的农业转移人口,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父母,均可落为城市户口;允许成年子女单独落户;各类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参军离开农村的义务兵和服役期未满10年的士官,退役后愿意到城区落户的,允许在合法稳定住所或人才服务中心集体落户。
鼓励市外有本科学历的、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或投资创业纳税满三年的人员在我市落户。
2、尽快实现居住证制度,畅通农业转移人口进城渠道。
在全市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持居住证的农村转移人口可在多个领域享受市民待遇,包括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卫生、证照办理、公共交通、职称评审等,并规定从居住证持有人员转为户籍人口的具体年限。
比如规定,持居住证的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工作满三年,可根据本人意愿登记为城市居民户口。
3、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消除农业转移人口的思想顾虑。
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明确农村转户进城居民在农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宅基地使用权。
农村居民整户或部分家庭成员在城镇落户的,在法律规定的承包期内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原承包人去世后,其法定继承人可依法继承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村集体及各级政府不得强制要求其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
农村居民整户或部分家庭成员在城镇落户的,保留宅基地及农房权益,各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不得强制要求其退出原有宅基地及农房。
农村居民整户或部分家庭成员在城镇落户,原已享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收益分配权的人员,在法律规定的承包期内,保留转户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存量资产收益分配权。
帮助农村转户进城居民实现宅基地、承包土地和林地有偿退出;盘活农村转户进城居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资产权益。
4、调整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使农业转移人口享受城市居民同等待遇。
一是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支持。
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范围,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聘用农业转移人口。
要进一步加强对进城农民的技能培训,鼓励他们自主创业,以小额贷款等形式支持他们搞个体经营。
对就读中职学校的农村籍学生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进行学费减免包干补助,扩大对农村籍学生就读职业院校的生活费、学费补助覆盖面。
二是改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的居住条件。
农业转移人口租住公共租赁房或廉租房的条件应与城市居民一样对待。
同时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购买自有住房,包括经济适用房。
三是改革完善社会保险政策,改革城乡二元体制,统一保障标准,实现与其他城市居民无差别待遇。
四是健全完善移民安置保障措施。
对于因国家、省、市实施异地扶贫搬迁工程、生态移民工程、避险移民工程、城镇扩容工程和大型交通、水利等工程项目产生的迁移人口,尽可能将有条件的安置在城镇转变为城镇居民,已转变为城镇居民的,继续享受移民安置的相关扶持政策。
5、加快产业培育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吸纳农村转移人口的承载能力。
首先要加强对城镇、园区和新农村社区的产业培育,强化产业支撑。
一是各县区应选择3--5个重点镇,根据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和现有产业基础等特点,培养成不同类型的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产业聚集区,吸纳农民进镇从业。
二是提升现有各类园区承载力,从园区规划开始,坚持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可持续发展,使各类园区成为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创业发展的聚集区。
三是结合新农村建设和移民搬迁,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把农村社区建成具有小城镇功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民变市民不需要“离土离乡”。
其次要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服务功能。
政府应设立这方面的专项资金,列入预算,在加大政府投资的基础上,多渠道筹资,集中使用,建设和完善城镇的水、电、路、气、绿化、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特别要加强幼儿园、学校、医院、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提高城镇的承载能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真正使进城农民“进得来,留得住,有收入,有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