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而不思则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而不思则罔
摘要:课堂改革,犹如一股春风,吹暖数学课堂,作为数学教师应认识到教而不思则罔,要在不断的反思中,使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多了动感、生机与活力;学生在课堂上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学生不受束缚,可以充分放飞思维,可以充分培养能力,从而形成一种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 新课程情景讨论自主
《数学课程标准》为数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中学数学教学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中学数学教师应积极、迅速地反思过去和现在的数学教学,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中学数学教学观。
传统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新课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促进者;数学教师如何深刻理解新课标,认真钻研新教材,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反思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创设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在宽松舒畅的环境中自觉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创新素质,使学生真正地热爱数学。
一、思趣----创设数学情景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教材内容的呈现,特别注意反映数学发展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材创设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活动提供了空间,这种以“数学情境”为基础,以“提出问题”为纽带的教学,学生得出的尽管是前人已经发现的结果,但数学化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已经具有一种再创造的因素,从而有效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启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运用动机原理,
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内驱力,学习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结合教学实际,恰当地创设一定数学问题情境,使学生引起认知冲突或臵身于渴望解决问题的情境中。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释疑的强烈愿望,并且善于在特定的情境中,用自己的头脑去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既情绪激昂,又头脑冷静,最终获取新知识。
创设数学情境是“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对可用的情境进行比较,选择具有较好的教育功能的情境。
例如:引入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时,创设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情景----上课时,我问同学们:“晚饭后,你和爸爸、爷爷一起喝潮汕工夫茶,当茶香扑鼻的时候,你应该把第一杯茶先递给谁?第二杯?第三杯呢?如果恰好来了一个客人,又应该先递给谁呢?”学生反映激烈,并根据日常的礼仪自然而然就能说出:“第一杯茶给爷爷喝,第二杯茶给爸爸喝,第三杯茶才给自己喝,如果客人开了第一杯茶就请客人喝。
”我接着说“大家的礼仪都很好啊,都能根据辈分说出喝茶的顺序,其实在有理数的运算中也是有辈分的,乘方最高级,接着是乘除,最后是加减。
那大家能不能说出有理数的顺序呢?”这样,学生都能说出有理数的运算顺序,同时对其加深理解。
又如:以儿歌“青蛙跳水”作为情景引入字母表示数的问题。
让学生接力赛似的回答出:“一只青蛙一张嘴,两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个眼睛八条腿,扑通两声跳下水;三只青蛙三张嘴,六个眼睛十二条腿,扑通三声跳下水;… …”。
“当池塘边的青蛙越来越多的时候,这句话将如何表达?”学生已经多次学过用字母表示数学公式,虽然他们并不知道那就属于字母表示数,但学生对于这个问题不用字母是
很难表达出来的,被逼无奈的情况下自然就想到用字母来表示:“n只青蛙n张嘴,2n个眼睛4n条腿,扑通n声跳下水”。
二、思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河兰著名学者费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
也就是说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由学生本人有目的的自觉探索,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即“自主学习”。
它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成长,学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学生在学习中快捷高效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是一次学习上的革命!传统教育教师教的活动掩盖了学生学的活动,其典型表现是: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进行“死灌硬塞”,学生学习发展被牵着走,学生的学习似乎成了他人的事情,是被动的,不是学习主体的自主活动。
即使将主动回答问题视为课堂上参与积极性的标志,这种积极性相当程度上只是更多地体现在少数学生(干部学生,成绩好的学生)身上,这样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个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以积极心态调动原有知识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的积极构建过程,这个过程必须靠学生自己完成,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替代学生思考,独立思考是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
例如:在“(m+b)(n+a) = m(n+a)+b(n+a) = mn+ma+bn+ba”的教学中,是先请四名同学分别代表m、b、n、a(其中m、b为一组表示甲队,n、a为一组表示乙队)。
假设你们两队的队员不认识,当有人在旁边介绍时,出于友好,你们会怎么做呢?会握手问好,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说。
那么我们就让这四位同学示范给大家看看。
此时,让
同学们认真观察(教师作相应的提示和指导),通过观察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提问1:他们每人分别握了几次手?
“两次”,学生会很快回答。
即m与n、a握了手,b也与n、a握了手;
提问2:问什么m和b或者n和a不握手呢?
因为他俩是一个组的,早已认识了的,就无须再握了。
提问3:刚才都认真观察了,谁能说出他们握手时的手形与我们学过的哪个运算符号类似呢?
“乘号”即“×”号,同学们一边动手操作一边回答。
教师介绍:由于他们表示的是两个不同的小组,那么我们就把他们握手的情景写成(m+b)×(n+a),
提问4:既然如此,能不能把m与n、a握手用m×(n+a)的形式,b
与n、a握手用b×(n+a)的形式表达出来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可以
教师引导: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他们的握手的情景又表示成m(n+
a)+b(n+a);
提问5:m与n、m与a、b与n、b与a单独握手又该如何表示呢?
可以表示为:m×n;m×a;b×n;b×a。
教师引导:这样又可以得到m×n+m×a+b×n+b×a。
我们在前面学过,以上出现的这些乘号都可以省略。
即有
(m+b)(n+a) = m(n+a)+b(n+a) = mn+ma+bn+ba
此时再观察,发现大多数同学疑惑的眼神已经不复存在。
(他们早已乐在其中)
就此,我们可以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叫做……
还未说完,同学们早有了答案:“握手法”
另外,“自主学习”要让学生多交流,教师也要参与学生的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认知范围不断扩大,从而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识。
交流可分为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这是全员参与的最好形式。
例如:几何《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一节,教学伊始教师先让学生动手剪裁一个三角形,实物操作找出判定它是等腰三角形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设想添加什么条件可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学生分组讨论大胆尝试,设计出了六种方案:①两边相等;②两角相等;③角平分线和高线重合;④角平分线和中线重合;⑤中线和高线重合;⑥两边上的高相等。
通过进一步交流研讨,学生还找出了证明自己设想的不同方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们摆脱了对教师的依赖性,克服了以往学生只求“师”不求“思”,当忠实“听众”的不良习惯,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解决问题,“相互交换意见的过程往往与结果同样重要”。
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尝试新知,做到: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包办代替,要
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尝试成功的欢乐,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
又如代数《分式的基本性质》一节与学过的《分数的基本性质》相似,所以教学时教师只需稍加引导,便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类推,教师不必花更多的时间去讲解。
三、思论---课堂讨论的实施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而课堂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主要是通过“课堂讨论”的途径来实现的.“课堂讨论”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方法的过程中互相合作,主动参与,探究知识,进行交流的一项活动;是使学生在探究数学问题中互相启发、补充,获取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提高数学素养,实现学习目标的教与学方式。
在明确讨论目的课堂中展开讨论,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师在组织课堂讨论前尽可能要做到心中有数: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
在组织数学课堂讨论中要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特别是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决不能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上的点缀,而要把它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把重视学生的经历、重视学生的体验真正落到实处。
例如:在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延展讨论题:有一张长方形的桌面,它的四个内角和为360度,现在锯掉它的一个角,剩下残余的桌面所有的内角和是多少呢?学生刚开始很多只想到其中的一种
或两种情况,但在分组讨论后,学生交流发表各自的想法,在小组汇总后大多都能列出所有可能的图形。
在课堂讨论中,应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例如,在学习公理“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时,设计的讨论问题:从上海到广州,一般可以坐火车,路程约为1810 公里,也可以坐轮船,航程约为1 690 公里,还可以乘飞机,大约1 200 公里.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并进行小组讨论:“你能发现什么数学问题?” , “对于这三种行程,你们能发现什么?”,“为什么三种行程各不相同?” , “为什么飞机行程最短?” .让学生自己逐渐概括和抽象出几何图形(建模),并进一步发现和得出公理内容.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能不能找出日常生活中与这个公理相关的实例?”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
四、思言----多方位的教学语言
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是语言运用的最高境界,也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之一。
数学是最注重、最讲究语言的规范性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吸取营养,更新教学理念,创造宽松的语言环境,巧用非常规的语言,机智幽默,不落俗套,生动比喻,从多角度搞活课堂教学,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必定会加深学生的印象。
例如:讲“数形结合”时,引用数学家华罗庚的词:“数与形,本是两倚依,焉能分作两边飞?”“数缺形,少直观;形缺数,难入微。
”这样,“数形结合思想”肯定会在学生大脑里留下深刻的烙印。
又如:在讲“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时,让学生思考:“同弦或等弦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吗?” 生答:不相等。
教师趁热打铁:对,绝不能等闲(弦)视之。
因此,教师要不断吸收教学理念的养料,提高自身理论修养,以增强数学教学语言的艺术表现力,将语言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总之,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必须总结经验教训,研究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水平,从而形成适合于自己、有益于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特点。
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取知识,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学数学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中学教学参考杂志社
3、中学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