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简答题

合集下载

心理学常考简答题

心理学常考简答题

心理学常考简答题
1. 请解释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关系。

条件刺激指的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条件化训练后,能引起特定
反应的刺激。

无条件刺激则是一种能自动引起特定反应的刺激。


经过条件化训练后,条件刺激会与无条件刺激建立起一种关联,从
而能引起相同的反应。

2. 简要说明经典条件作用的基本原理。

经典条件作用是一种研究过程,其中通过反复将一个无条件刺
激与一个中同时呈现,最终使中能够引起与无条件刺激相同的反应。

这种研究过程主要依赖于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关联建立。

3. 请简述固定比例附近的响应模式。

固定比例附近的响应模式是指在一定比例条件下,产生一定数
量响应的现象。

在此模式下,完成一定数量的响应之后,会出现一
次强化。

这种模式比较容易导致快速响应的行为,但在强化之后可
能会出现短暂的休息期。

4. 请解释负条件刺激的作用。

负条件刺激是指在给予预期的正条件刺激之前,先给予无条件刺激,而无条件刺激会减低正条件刺激的价值。

这种条件刺激可以降低对正条件刺激的期望,从而降低对正条件刺激的反应。

5. 简要说明自传记忆的特点。

自传记忆指的是对自己个人生活经历的回忆和认识。

它具有以下特点:以自我为中心、以时间为轴、持续性和非专门化。

自传记忆是由个人的个体经历所构成,反映了自己的身份和珍贵的过去经历。

以上是心理学常考简答题的回答,希望对您有帮助。

心理学简答题

心理学简答题

心理学简答题一、如何理解“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1)心理反映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就是在头脑里形成客观世界的映像的过程。

2)人的心理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反映。

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能镜像、摄影一样的机械、刻板,它是一个积极能动的反映过程,人总是在实践生活中积极能动地反映着客观世界。

二、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1、刺激物的特点1)刺激物的强度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3)刺激物的运动变化4)刺激物的新异性5)刺激作用的开始与终止6)刺激物的情绪色彩2、人的主观状态1)人们的需要、兴趣和态度2)人们的精神状态和情绪状态三、在直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1、在观察之前,要指导青少年做好观察的准备工作1)有关知识的准备2)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制定观察的计划2、在观察过程中,要指导青少年积极参与观察活动1)重视主观精神状态的作用,培养积极的观察态度2)灵活运用五项基本功(讲写做画演)3、在观察之后,要指导青少年做好总结工作1)及时作好观察记录并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2)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四、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1、识记的目的和任务2、识记材料理解与否、材料的数量和性质3、识记方法与态度。

4、吝惜记时的环境与时间5、合理的作息制度与用脑6、健康的体魄和稳定而愉快的情绪五、创造想象产生和发展依赖的条件1、社会要求和个人的创造愿望2、知识经验和表象储备3、原形启发4、积极的思维活动5、灵感的作用六、采取决定的过程包括哪几个环节1、动机的斗争2、目的的确立3、方法的选择4、计划的制定5、决策的作出七、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学习目的性教育3、适时适当地开展竞赛活动4、老师的期望与评价5、培养独立进取的个性,使学生自我激励八、气质的类型1、多血质。

活泼好动是其最显著的特点2、胆汁质。

急躁冲动是其最显著的特点3、黏液质。

稳重安静是其最显著的特点4、抑郁质。

多愁善感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九、性格的结构特征1、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个体在对现实生活各个方面的态度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特征。

心理学试题库—简答题

心理学试题库—简答题

心理学试题库—简答题心理学简答题1、人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主要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其中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感知、思维、想象、记忆等等)、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和理想等)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

2、知觉有哪些基本特性?答: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和知觉的恒常性3、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哪些答: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注意的选择作用、知觉者本身的主观因素4、什么是记忆?记忆过程包括哪几个基本环节?答:记忆是个体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或再认)5、影响识记效果的条件有哪些?答:目的任务对识记效果的影响、活动的任务、性质对识记的影响、材料的数量和性质对识记的影响、识记方法对识记的影响6、影响遗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止遗忘?答:原因:衰退说: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压抑说: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提取失败:在提取有关的信息的时候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针对遗忘产生的原因及遗忘发展的先快后慢的规律,一、正确地组织复习和练习,以便及时强化,加深理解,纳入经验系统,巩固所记内容。

正确组织复习的方法是:趁热打铁,及时复习;制定复习计划要有科学性;复习要经常性和多样化和经常运用识记过的材料。

二、(一)掌握科学有效的识记方法良好的记忆方法:第一,意义识记和理解识记。

第二,多通道协同记忆。

第三,记忆术。

目前最流行而又取得公认的记忆术是PQ4R法。

三、(三)加强正确再认和回忆的实践1、阅读与试图回忆。

2、有效地进行追忆7、如何正确组织复习?答:趁热打铁,及时复习;制定复习计划要有科学性;复习要经常性和多样化和经常运用识记过的材料8、什么是思维?思维的基本过程有哪些?答: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10、在概念教学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答:正确对待已有经验、正确地使用变式、恰当地使用概念的否定例子、适时给概念下定义、在实践中运用概念11、什么是问题解决?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答: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心理学简答题

心理学简答题

心理学简答题1.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简答题答案要点:(1)有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2)培养间接兴趣;(3)自觉与干扰作斗争;(4)注意实际操作。

2.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答案要点:(1)明确观察目的任务,激发学生观察兴趣;(2)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第一,要让学生在观察之前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第二,指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观察;第三,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多辨、多思;第四,要指导学生做好观察总结;(3)对学生进行观察的实践训练。

3.简述遗忘规律及避免措施。

答案要点: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揭示了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避免措施:有效地组织复习;适当地超额学习;科学用脑。

4.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答案要点:(1)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博学广识;(2)教师应树立创造教育观念,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加强训练;(3)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参加创造性活动5. 简述情绪与情感的联系与区别。

答案要点:(1)联系: ①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②情绪受制于情感,情感作为比较稳定深刻的心理反应,一定程度影响着情绪的表现。

(2)区别: ①情绪更多的是表现为生理性,是生理需要满足与否而引发的心理体验;情感则更多表现出其社会性,是与社会性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②情绪具有情境性、短暂性和冲动性;而情感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③情绪具有外显性,而情感具有内隐性。

6.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答案要点:(1)明确学习的具体目的和知识的具体意义;(2)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3)更新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探求兴趣;(5)适当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学生学习成功。

7.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答案要点:(1)家庭教育;(2)学校教育;(3)社会教育;(4)自我教育。

1.学习心理学的实践意义有哪些?答案要点:(1)心理学对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活动,提高生产劳动效率有重要意义;(2)心理学有助于做好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3)心理学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4)心理学对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心理学简答题

心理学简答题

六、简答题(每题5分)1.为什么说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回答要点:①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②人能认识世界,创造性地改造世界;③人能认识自己,控制自己,完善自己。

2.如何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回答要点:①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和培养间接兴趣;②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③加强意志力的锻炼与培养。

3.影响创造性解决心理问题的因素有哪些?回答要点:①创造动机;②知识经验;③思维定势;④功能固着;⑤个性特征。

4.判断一个人的记忆好坏的标准有哪些?回答要点:①记忆的敏捷性;②记忆的持久性;③记忆的准确性;④记忆的准备性。

5.心理发展的条件有哪些?回答要点:①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前提;②社会环境是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③学校教育对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④实践活动和自觉能动性也是极其重要的。

6.什么是观察?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回答要点:(1)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也叫思维的知觉。

(2)培养:①激发知欲,培养兴趣;②丰富知识,提高观察广度和深度;③教会方法,获取有价值的信息;④提供机会,养成随时观察的习惯。

7.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是什么?如何运用其规律组织课堂教学?回答要点:(1)条件:①明确的活动目的和任务;②合理地组织活动;③良好的间接兴趣;④坚强的意志力;(2)教学:①进行学习的性教育,激发和培养间接兴趣;②科学组织课堂教学;③加强意志力的锻炼与培养。

8.研究气质的实践意义是什么?回答要点:①气质类型影响人的活动效率和行为方式。

②气质是择业和选拔人才的依据之一。

③气质是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心理基点。

④学生气质特征是因材施教的依据之一。

9.什么叫性格?培养良好的性格需注意哪些教育因素?回答要点:(1)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比较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2)培养需注意:①家庭教育;②学校教育;③社会教育;④自我教育。

10.什么是有意注意,如何利用有意规律组织教学?回答要点:(1)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付出一定意志努度的注意。

心理学简答题

心理学简答题

三、简答题:1.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

知觉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四个方面:(1)知觉的整体性。

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2)知觉的选择性。

指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

(3)知觉的理解性。

指人们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去理解和解释事物,并用语词加以标志的知觉特性。

(4)知觉的恒常性。

指人们在刺激变化的情况下把事物知觉成稳定不变的整体的现象,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与颜色恒常性等。

2.简述教师的社会角色。

教师的社会角色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学习的指导者。

在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

(2)行为规范的示范者。

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当起行为规范的示范者。

(3)心理保健者。

教师要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当学生心理健康维护者或保健者、辅导者的角色。

(4)班集体活动的领导者。

班级是学校里最主要的正式团体,教师要担当好班集体的各项活动的领导者。

(5)教育科研人员。

教师要适应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成为专家型、科研型教师。

(6)家长代理人。

当儿童进入学校后,心目中的权威就从父母换成了教师,所以教师要充当好家长代理人的角色。

3.简述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

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学习辅导。

具体内容有:<1>学习方法辅导;<2>学习动机辅导;<3>学习习惯辅导;<4>应试心理辅导。

(2)人格辅导。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特征;二是帮助学生矫正不良人格特征。

(3)社会与生活适应辅导。

具体内容有:<1>日常生活辅导;<2>自我保护辅导;<3>人际交往辅导;<4>情绪辅导;<5>学校适应辅导;<6>性问题辅导;<7>升学与择业辅导。

4.简述智力三元论。

“智力三元论”是由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腾伯格于1985年提出的,认为智力是个体对内外情景中的信息刺激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由以下三部分组成:(1)成分智力。

心理学简答题

心理学简答题

简答题心理的实质:(1)心理是脑的机能;(2)心理对客观现实的依存性;(3)人的心理反映的主观性、能动性;(4)人的心理反映的社会制约性。

知觉的一般特征:(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

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1)阶段性;(2)连续性;(3)顺序性;(4)联系性;(5)差异性。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遗传素质是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社会生活环境和教育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心理发展的动力:在儿童和青少年不断积极活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他们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他们原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这个内因或内部矛盾也就是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大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征:情绪和情感丰富多彩,复杂多样;情绪、情感不稳定,易激动,具有明显的两极性;情绪、情感表现具有内隐性、文饰性与表现性并存;情绪的心境明朗化;爱情逐渐成为情感体验的一个方面;高级情感日趋成熟、稳定,并逐渐成为个性特征的一部分。

动机冲突的类型:(1)双趋冲突;(2)双避冲突;(3)趋避冲突;(4)双重趋避冲突。

影响概念学习的主要因素:(1)经验与智力;(2)本质特征与无关特征;(3)肯定例证与否定例证;(4)变式与比较创造性学习的过程:(1)准备阶段;(2)孕育阶段;(3)豁朗阶段;(4)检验阶段。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及其教学含义:理论:奥苏伯尔——认知结构的特点有可利用性、巩固性、清晰性。

教学含义:“为迁移而教”,实际上是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的问题。

为此:(1)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

教材中必须有一种具有较高概括性、包容性和强有力解释效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改进教材呈现,促进迁移。

应根据“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的方式组织与呈现教材。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1)交往动机的迫切性;(2)交往的对象以同龄人为主;(3)交往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范围广泛;(4)交往的标准。

心理学简答题

心理学简答题

简答题1.简述知识学习的环节?答:(1)知识的获得;(2)知识的保持;(3)知识的提取与应用。

2.简述问题解决的特点?答:(1)问题情境性;(2)目的指向性;(3)操作序列性;(4)认知操作性。

3.简述问题解决的过程?答(1)发现问题;(2)解决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4.简述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答:(1)相似性(结构特征与表面特性的相似);(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3)认知技能与策略;(4)定势的作用。

5.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答:(1)配合运用正例、反例;(2)正确运用变式;(3)科学地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自觉概括。

6.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答:(1)问题特征;(2)已有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指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7.什么是群体?群体的特点是什么?答:群体是指人们彼此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方式结合到一起彼此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

特点:(1)共同目标;(2)有一定结构;(3)存在依存关系。

8.教育心理学包括哪些内容?答:(1)教育心理学是什么;(2)学生学的心理规律;(3)教师教的心理规律。

9.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哪3种水平?答:(1)描述;(2)解释;(3)预测与控制。

10.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形成过程(阶段)?答:(1)角色认知阶段;(2)角色认同阶段;(3)角色信念阶段。

11.师爱的功能?答:(1)激励;(2)感化;(3)调节;(4)榜样。

12.大学教师的能力素质?答:(1)教学效能感;(2)教学反思;(3)教学监控能力;(4)教育机智。

13.学生学习的分类?答:(1)知识的学习;(2)技能的学习(心智技能的学习,操作技能的学习);(3)行为规范的学习。

14.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答:(1)效果律;(2)练习律;(3)准备律。

15.条件反射的类型?答:(1)经典型条件反射(应答型);(2)操作型条反射(工具性)16.学习的基本规律?答:(1)获得律与消退律;(2)刺激泛化与分化律;(3)高级条件利用率。

心理学简答题

心理学简答题

心理学简答题第一章1.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内容包括哪些?心理学是研究的对象是心理现象,是个体行为及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

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心理动力包括需要、动机、价值观、世界观、理想、兴趣等;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注意、感知觉、记忆、思维等)、情绪过程、意志过程;心理特征包括:能力和人格。

2.心理学家进行研究的目标是什么?一般来说,人类渴望了解和解释自己行为、更渴望控制和改善自己的行为,心理学家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探索,找出如下五个问题的答案:(一)一种行为的本质是什么?(描述行为)(二)这种行为为什么会产生?(解释行为)(三)这种行为将在什么时候更容易发生呢?(预测行为)(四)影响这种行为的条件包括哪些?(控制行为)(五)怎样才能使这种行为发生变化呢?(改善行为)3.人的心理的实质是什么?心理是脑的机能,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

人的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脑的反射活动,但就其内容来说,都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

4.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有哪些?(包括:代表人、产生时代、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研究方法、基本观点、评价)包括:代表人、产生时代、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研究方法、基本观点、评价)一.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该学派于19世纪末产生于德国。

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

该学派是用实验法独立研究心理学问题的学派,促进了西方心理学派的兴起和美国心理学的发展。

它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现代心理学组成部分。

但由于它确定的研究对象过于狭窄并陷入元素主义与内省主义境地,因而遭到许多心理学家的反对。

二.机能主义美?威廉詹姆斯。

19世纪末在美国兴起。

研究对象:意识的过程。

基本观点:意识是对环境适应的产物,认知,行为是适应环境的手段。

这一观点推动了美国的心理学研究面向实际,也吸引了大批一般民众的注意。

三.行为主义学于1913年产生于美国,其创始人是华生,杰出代表人还有斯金纳、班杜拉。

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并提出“刺激—反应”(S—R)的行为公式。

心理学简答题整理(含答案)

心理学简答题整理(含答案)

1..简述智力的个体差异。

(1)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

(2)智力的结构差异,即组成方式上有所不同。

另外,人的智力发展有早晚差异。

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

2.试述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一、遗忘的原因的两种解释:(1)消退说: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说:遗忘是由于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它刺激的干扰。

二、影响因素:不能回忆主要是缺少提取信息的线索。

一个线索对提取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以下因素(条件):(1)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

(2)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

(3)情绪的作用。

3. 人格结构包含哪些成分各个成分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人格结构包括:(1)知——情——意系统。

(2)心理状态系统。

(3)人格动力系统。

(4)心理特征系统。

(5)自我调控系统。

关系:以上五种人格系统之间并非完全独立,相互之间会有重合,这种重合使各成分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4. 试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5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人的需要层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例如,对食物、水、空气、睡眠、性等的需要;在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便是安全需要,即表现为个体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免除恐惧和焦虑等;这之后是归属和爱的需要,即个体要求与他人建立感情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等;随后出现的是尊重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受到他人的尊重。

在上述这些低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便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量层次。

(2)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它具有两方面的含义,即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以及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心胸开阔,独立性强,具有创造性;他们知道自己的需要,能意识到自己实际上是怎样一个人,自己的使命是什么。

心理学简答题

心理学简答题

心理学简答题1简述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即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其中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为主。

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一般把它分为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两大方面。

心理过程是指人对现实的反应过程,是一个心理现象的动态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

它包括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

2简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以马斯诺和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猛烈冲击着当代西方心理学体系,冲击着在美国很有势利的精神分析心理学派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了当代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从而形成了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主要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人的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3试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行为主义心理学有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1913年创立,其主张中最重要的有:强调科学心理学应研究有客观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构成型为基础的是个体的反应,集多个反应可知行为的整体;个体行为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被动学习的;经由对动物或儿童实验研究所得到的行为的原理或原则,可推论来解释一般人的同类行为。

这种纯粹以“客观的客观”为标准的行为主义叫做激进行为主义。

20世纪30年代以后,有些学者把意识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另一主题,称之为新行为主义。

4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对活动的目的和任务的理解;对活动过程的合理组织;对活动的间接兴趣;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5感觉和知觉的区别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而知觉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属性的整体反映;从生理机制来看,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合作进行综合分析的结果。

心理学---简答题

心理学---简答题

心理学------简答题1-1、简述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1-2、简述人的心理的实质。

1-3、简述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1-4、什么是观察法?应用观察法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1-5、简述测验法的优点和缺点。

1-6、简述问卷法。

1-7、简述个案研究法。

1-8、简述实验室实验法。

1-9、简述自然实验法。

1-10、简述谈话法。

1-11、简述20世纪40年代后,心理学在发展方向上的特点。

2-1、简述两种信号系统。

2-2、什么是非条件性抑制?它包括哪两种类型?2-3、什么是条件性抑制?它包括哪两种类型?2-4、简述工具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关系? 2-5、简述神经冲动的产生及其传导过程。

2-6、简述相互诱导的含义及种类。

2-7、什么是兴奋或抑制的扩散与集中?举例分析决定兴奋或抑制的扩散与集中的重要条件。

2-8、简述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含义及其形成的基本条件。

2-9、简述边缘系统的含义及其功能。

2-10、举例分析什么是消退抑制。

2-11、举例分析什么是分化抑制。

3-1、简述动物心理发展的阶段。

3-2、简述人类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的含义。

3-3、简述人类心理的基本特点。

3-4、简述人类心理社会制约性的表现。

3-5、简述语言在人类心理发生中的作用。

3-6、简述劳动在人类心理发生中的作用。

3-7、简述环境和教育在人类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3-8、简述人类心理发展的动力。

3-9、简述华生在儿童教育方面的主张。

3-10、简述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

3-11、简述维果斯基的教学与发展的关系观。

3-12、简述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4-1、简述感觉的同时对比现象。

4-2、简述错觉及几何图形错觉的种类。

4-3、什么是观察?主要的观察品质有哪些?4-4、什么是深度知觉?形成人的深度知觉的线索有哪些?4- 5、什么是似动知觉?并请举例分析。

4-6、什么是感觉的适应现象?并请举例说明。

4-7、简述感觉的继时对比现象。

4-8、简述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定律。

心理学简答题

心理学简答题

心理学简答题1. 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行为以及心理过程的科学。

它探索人类心灵的运作方式,研究人类的认知、情感、人际关系、发展变化等方面。

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心理学研究主要采用实证方法,包括实验研究、观察研究和调查研究。

实验研究通过控制和操作变量,对特定因果关系进行检验;观察研究通过观察和记录行为来揭示现象的规律;调查研究通过问卷和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以了解群体特征和个体经验。

3. 什么是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知觉、记忆、研究和问题解决等认知过程的分支学科。

它关注人类信息处理的各个方面,在探索人类思维活动的同时,通过实验证据验证认知理论。

4. 什么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是以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流派。

它将心理学定义为对可观察行为的研究,忽略了心理过程和思维。

行为主义心理学注重外部刺激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主张通过条件反射和强化来解释行为。

5.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个体在群体中的互动关系的学科。

它研究人们是如何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影响的,涉及到人们的态度、偏见、信念、亲社会行为等方面。

6.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有哪些?心理学应用广泛,涵盖了许多领域。

临床心理学关注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教育心理学研究研究与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工业与组织心理学致力于提高工作效率和组织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员工招聘、培训和评估等也需要心理学知识。

7. 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是什么样的?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不同的学派和理论的兴衰。

从哲学的心灵哲学到实证科学的心理实证主义,再到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兴起,心理学不断拓展和深化了我们对人类心智和行为的认识。

以上是对心理学常见问题的简单回答。

心理学是一门复杂而庞大的领域,各个分支和学说都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心理学简答题

心理学简答题

1、什么是思维?思维和感知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部规律性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思维和感知的关系:思维与感知觉虽然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他们分别属于对事物不同角度和不同水平的认识。

①从反映的内容看,感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表面现象及外部联系,而思维反映的是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和内部规律性。

②从反映的形式来看,感知觉属于感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的直接反映,而思维属于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的间接反映。

宗旨,感知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思维的源泉和基础,二思维则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感知的进一步深化,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2、思维和语言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思维和语言并不等同。

表现在: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而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思维与客观事物之间是反映与被反映关系,两者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而语言与客观事物是标志与被标志的关系,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思维的内容是由概念组成的,而构成语言的材料是词;不同民族的思维规律是相同的,而不同民族的语言及其语法结构不会完全相同。

3、什么是想象?想象的种类有哪些?想象是指人脑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的种类有:根据想象活动有无自觉目的性,可以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刺激的作用下,人不由自主地想起某种事物形象的过程叫无意想象。

有意想象:根据一定的目的,自觉地进行的想象,叫做有意想象。

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描述或图表描绘,在人脑中产生新表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指在刺激物的作用下,人脑独立地构成新表象的过程;幻想是指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4、什么是情感?它与认识过程有什么关系?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检。

情感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但反过来又对认识过程产生重要影响,积极良好的情感能激励认识的积极性,促进认识过程顺利的展开,提高认识的效果;反之,消极不良的情感削弱了认识的积极性,阻碍认识过程的进行,降低了认识的效果。

(完整版)心理学简答题汇总

(完整版)心理学简答题汇总

1. 学习教育心理学对教师主要有哪些作用?学习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2. 简要说明学生作为要素之一从哪些方面影响学与教过程。

学生这一要素从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

以年龄差异为例,年龄差异主要体现为思维水平的差异。

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它们是所有学习和教学的重要内在条件。

在学生这一要素中,无论群体差异还是个体差异,都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2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1.如何指导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1)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①通过别人评价逐步过渡到自我评价②从外部行为的评价过渡到内心世界和个性品质的评价(2)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自我体验①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帮助学生建立自尊感②帮助学生克服闭锁性和自卑感(3)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力①通过实践帮助学生锻炼自我控制能力②教授自我控制的策略和方法。

2.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1)创设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个别化教学。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

3.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1)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2)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3)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4.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1)家庭教养方式,专制型、威信型、放任型、忽视型(2)学校教育(3)同辈群体。

5.如何进行健康人格的构建?健康人格是统合人格,人格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1)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统合(2)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社会的统合(3)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自己实践活动的统合。

3学习的基本理论1.实现有意义学习的主要条件?意义学习即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答:艾里克森心理发展八阶段论分别为:1获得信任,2获得自主性,3发展主动性,4获得勤奋感,5形成自我同一性,6获得亲密感,7获得繁殖感,8获得完善感.。

第一阶段为婴儿期(0~1岁半),发展的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儿童获得的积极成果是身体舒适和安全感。

第二阶段为儿童早期(或称学步期,1岁半~3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和疑惑,体现着意志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坚持的能力和自主的能力。

第三阶段为学前期(或称游戏期,3-6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掌握新任务的主动性。

第四个阶段为学龄期(6~12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创造力发展和掌握技能。

第五阶段为青春期(青年期)(12~18岁),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自我同感能力的发展。

第六阶段为成年早期(18~25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立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亲爱。

第七阶段为成年中期(25~50岁),主要获得生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关怀后代。

第八阶段为成年晚期(50岁以后直到死亡),主要为获得综合的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恶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积极的成果为体验完成人生的使命感。

2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答:针对大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的原因,结合相关的动机理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生动机进行培养。

1、社会要重塑社会的价值观。

应改变当前社会以金钱衡量人成不成功的价值观,弱化以追求功利,追求金钱为目标的行为。

2、多种渠道提高大学生就业及创业渠道,树立大学生成功的典型,并进行宣传。

这就要求学校的教育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相连,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大学生,能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3、及时向学生反馈学习情况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可以加强其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给予及时反馈,多表扬学生进步的方面,建立多种渠道的评价方式和方法。

4、帮助学生设立学习的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内驱力。

建立的目标应该确实可行,即能达到又有一定的难度,又有办法实现。

当学生通过努力达成任务之后,学生的自主性就会增强,学习的内在动机就会得到激发及增强。

5、教学设立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小团体,并适当开展竞赛和竞争。

竞赛取胜是获得自尊和自我求成需要的诱因之一,也是鼓励进取,反对懈怠的措施之一。

设立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小团体,可以增强每个大学生对小团体贡献和成就感,获得更多人的认同以及帮助。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外在动机,同时获得更多人的认可也能激发它的内在动机。

尽管有很多学习激发动机的方法,但要注意适度,并不是动机越强,学习的效果就越好,要找到每个人学习的最佳动机水平,使得教学效果更好。

3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思考答: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的高级心理活动。

创造性思维是政治家、教育家、科学家、艺术家等各种出类拔萃的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心理学认为:创造思维是指思维不仅能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

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

卓别林为此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和拉提琴或弹钢琴相似,思考也是需要每天练习的。

”因此,我们可以运用心理上的“自我调解”,有意识地从几个方面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1)展开“幻想”的翅膀心理学家认为,人脑有四个功能部位:一是以外部世界接受感觉的感受区;二是将这些感觉收集整理起来的贮存区;三是评价收到的新信息的判断区;四是按新的方式将旧信息结合起来的想象区。

只善于运用贮存区和判断区的功能,而不善于运用想象区功能的人就不善于创新。

据心理学家研究,一般人只用了想象区的15%,其余的还处于“冬眠”状态。

开垦这块处女地就要从培养幻想入手。

想象力是人类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和设想的思维能力。

在思维过程中,如果没有想象的参与,思考就发生困难。

特别是创造想象,它是由思维调节的。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就是从他幼时幻想人跟着光线跑,并能努力赶上它开始的。

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就是从人们幻想造出飞鸟的翅膀而开始的。

幻想不仅能引导我们发现新的事物,而且还能激发我们作出新的努力,探索,去进行创造性劳动。

青年人爱幻想,要珍惜自己的这一宝贵财富。

幻想是构成创造性想象的准备阶段,今天还在你幻想中的东西,明天就可能出现在你创造性的构思中。

(2)培养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倘若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那就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考的方向往外散发,找出适当的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只找一个正确的答案。

人在这种思维中,可左冲右突,在所适合的各种答案中充分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性成分。

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获得者、美国科学家格拉肖说:“涉猎多方面的学问可以开阔思路……对世界或人类社会的事物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于抽象思维。

”比如我们思考“砖头有多少种用途”。

我们至少有以下各式各样的答案:造房子、砌院墙、铺路、刹住停在斜坡的车辆、作锤子、压纸头、代尺划线、垫东西、搏斗的武器……如此等等。

(3)发展直觉思维所谓直觉思维是指不经过一步一步分析而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

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它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它即是发明创造的先导,也是百思不解之后突然获得的硕果,在创造发明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物理学上的“阿基米德定律”是阿基米德在跳入澡缸的一瞬间,发现澡缸边缘溢出的水的体积跟他自己身体入水部分的体积一样大,从而悟出了著名的比重定律。

又如,达尔文在观察到植物幼苗的顶端向太阳照射的方向弯曲现象时,就想到了它是幼苗的顶端因含有某种物质,在光照下跑向背光一侧的缘故。

但在他有生之年未能证明这是一种什么物质。

后来经过许多科学的反复研究,终于在1933年找到了这种物质植物生长素。

直觉思维在学习过程中,有时表现为提出怪问题,有时表现为大胆的猜想,有时表现为一种应急性的回答,有时表现为解决一个问题,设想出多种新奇的方法、方案等等。

为了培养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当这些想象纷至沓来的时候,可千万别怠慢了他们。

青年人感觉敏锐,记忆力好,想象极其活跃,在学习和工作中,在发现和解决问题时,可能会出现突如其来的新想法、新观念,要及时捕捉这种创造性思维的产物,要善于发展自己的直觉思维。

(4)培养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是创造力的三个因素。

流畅性是针对刺激能很流畅地作出反应的能力。

灵活性是指随机应变的能力。

独创性是指对刺激作出不寻常的反应,具有新奇的成分。

这三性是建筑在广泛的知识的基础之上的。

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曾采用所谓急骤的联想或暴风雨式的联想的方法来训练大学生们思维的流畅性。

训练时,要求学生像夏天的暴风雨一样,迅速地抛出一些观念,不容迟疑,也不要考试质量的好坏,或数量的多少,评价在结束后进行。

速度愈快表示愈流畅,讲得越多表示流畅性越高。

这种自由联想与迅速反应的训练,对于思维,无论是质量,还是流畅性,都有很大的帮助,可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5)培养强烈的求知欲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说过,哲学的起源乃是人类对自然界和人类自己所有存在的惊奇。

他们认为: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在人们感到“惊奇’时,在情感上燃烧起来对这个问题追根究底的强烈的探索兴趣时开始的。

因此要激发自己创造性学习的欲望,首先就必须使自己具有强烈的求知欲。

而人的欲求感总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没有精神上的需要,就没有求知欲。

要有意识地为自己出难题,或者去“啃”前人遗留下的不解之迷,激发自己的求知欲。

青年人的求知欲最强,然而,若不加以有意识地转移地发展智力,追求到科学上去,就会自然萎缩。

求知欲会促使人去探索科学,去进行创造性思维,而只有在探索过程中,才会不断地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不枯不竭,永为活水。

一个人,只有当他对学习的心理状态,总处于“跃跃欲试”阶段的时候,他才能使自己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积极主动“上下求索”的过程。

这样的学习,就不仅能获得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能进一步探索未知的新境界,发现未掌握的新知识,甚至创造前所未有的新见解、新事物。

4国外主要学习理论及应用答:国外的主要18种学历理论及其应用如下;1、经典的条件反射学习指美国和西方心理学家对И。

П。

巴甫洛夫关于条件反射形成的学说而言。

为了和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说相区别,西方心理学家就把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形成的学说,称为经典的条件作用说。

2、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相对的一种学习方式。

即学习者把已见成的定论的形式呈现给自己的学习材料与其已形成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以实现对这种学习材料的掌握的学习方式。

接受学习这种方式不依靠学习者的独立发现。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D.P.奥萨贝尔是倡导这种学习方式的代表。

接受学习常被人认为是鹦鹉学舌式的机械学习。

奥萨贝尔用有意义学习理论加以科学的分析,指出它不能与机械学习划等号,而完全可以是有意义的。

接受学习是机械的还是有意义的,取决于学习发生的条件。

有意义学习需要具备两个条件:①学生要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把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关联起来的意向。

②学习材料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可以和学生认识结构中的有关观念联系。

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会导致机械学习。

这就是说,不管学习的材料内容有多大潜在意义,如果学生的心向是要逐字逐句记住它,学习就可能是机械的;反之,不管学生有怎样的有意义学习心向,如果学习的材料内容纯属任意的联想,学习也不能是有意义的。

然而,倘若符合上面提到的条件,教师能将有潜在意义的学习材料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学生也能采取相应的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进行学习,那么在这样条件下发生的学习将是有意义的。

奥萨贝尔的接受学习故特称为有意义接受学习。

3、认知结构论用认知结构及其组织特性解释学习的心理机制的一种学习理论。

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

广义地说,它是学习者全部观念的内容和组织。

狭义地说,它则是学习者在某一知识领域内观念的内容和组织。

个人的认知结构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同化作用,在心理上不断扩大并改进所积累的知识而组成的,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一旦建立,又成为他学习新知识的极重要的能量或因素。

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和实验研究表明:采取一定手段有意地控制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提高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稳定性与清晰性,以及可辨别程度等,对于有效的学习和解决问题是有作用的。

4、程序学习旨在帮助教师将课堂的集体情境改变为个人的学习情境,而把学习材料分成许多小的步子,并系统地排列成便于学习的程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