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沈德鸿

合集下载

茅盾

茅盾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第一次设立 的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是中 国长篇小说的最高文学奖项之一。 茅盾文学奖是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将 自己的25万元稿费捐献出来设立的, 在中国文坛的影响较大。茅盾文学 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 先生生前遗愿于1981年设立,当时 决定由巴金担任评委会主任。此奖 项的设立旨在推出和褒奖长篇小说 作家和作品。当时规定每三年评选 一次,参与首评而未获奖的作品, 在下一届以至将来历届评选中仍可 获奖。首届评选在1982年确定。
第八届(2007~2010) 第八届 (2011年,五部长篇小说) 《你在高原》(10册)张炜 《天行者》刘醒龙 《蛙》莫言 《推拿》毕飞宇 《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
1974
12
茅 1981



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刑天、刑风、沈余、微 明、东方未明、石萌等,都是他用过的笔名,他还有许多笔名, 有几十个。不过,茅盾和蒲牢是他最常用的笔名。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武汉的汪精卫和南京的蒋介石实行了臭名 昭著的宁汉合流,对革命人士大肆屠杀,国内形势急转直下,非 常险恶。沈雁冰由于参加革命活动,不得不离开武汉,最后到了 上海,住在景云里。恰好,这时鲁迅和叶圣陶也住在这里。沈雁 冰不便出门,又没有工作,生活上便出现了问题,于是就动手写 起小说来。可有许多的报社都不登他的文章,于是他写文章的时 候内心十分矛盾,所以他在手稿上署的笔名是“矛盾”。后来, 他把写好的小说手稿给叶圣陶看,叶圣陶看后非常高兴,就决定 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可叶圣陶认为“矛盾”是个哲学名词, 不像一个人的名字,且“矛”不像是姓氏,并且在当时那样的环 境下使用如此尖锐的笔名不太好,就自作主张在“矛”字上加了 一个草字头,改作“茅盾”。沈雁冰对这一改动也很满意,以后 就一直以此为笔名了。

茅盾原名叫什么

茅盾原名叫什么

茅盾原名叫什么茅盾是中国近代最为知名的作家之一,他在文学领域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

那他原名是什么呢?下面是搜集整理的茅盾的原名,希望对你有帮助。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1916年与郑振铎、叶圣陶、王统照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现实主义文学,任《小说月报》编辑、主编,《民国日报》主笔,1928年东渡日本,1930年回国加入左联,抗战爆发后与巴金等人在上海合编《呐喊》、《烽火》,后任香港《文艺阵地》主编,新疆学院文学系主任,中苏文化协会新疆分会理事,1940年赴延安在鲁艺讲学,后在重庆、香港等地从事文化活动,1946年访问苏联,回国后任《小说月刊》主编,1949年后历任文化,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人民文学》、《译文》杂志主编,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副主席。

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1年3月27日,茅盾逝世。

茅盾的一生是怎样茅盾出生于1896年,因为当时正是清末民初,因而很多的思想都竞相交融碰撞,茅盾便在这样一个变动的社会背景之下长大。

茅盾早年虽然十分不幸,但是他的母亲给予他非常好的教育。

起初,茅盾并没有想要成为小说作家,而是对画画情有独钟,但是因为现实种种压迫,茅盾最终走上了一条小说创作的道路。

茅盾在文坛中取得了非常重大的成就,他的很多代表作品都已经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标志。

茅盾出生于浙江桐乡市,早年就失去了父亲,可以说他的童年都与母亲相依为命。

茅盾的母亲十分开明,她鼓励茅盾前去读书,而茅盾也非常用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但是由于家境贫寒,茅盾的求学梦想不得不中断。

但是茅盾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辛苦地工作,用自己的工资成功地就读了高中。

之后,茅盾又开始从事创作,在很多知名的报刊上发表了很多作品。

当茅盾的小说《子夜》正式发布的时候,立即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并且也受到了一致的好评,而茅盾也正式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中。

茅盾文学常识

茅盾文学常识

茅盾文学常识
1.文学常识:茅盾的原名叫什么1、茅盾的原名叫:沈德鸿。

2、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

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

茅盾

茅盾
茅 盾 的 小 说
生平简介
茅盾(1896—1981),生于浙江桐乡乌镇一个地主 家庭,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1914年进入北京大 学预科,1916年入商务印书馆工作,1921年主编 《小说月报》,同时与郑振铎等发起文学研究会。 提倡“文学为人生”的艺术主张,是社会剖析派小 说的主将。解放后,曾担任过文化部长、文联名誉 主席、作协主席,《人民文学》主编等职务。1981 年逝世,捐出25万元,设立 “茅盾文学”基金会, 鼓励长篇小说创作。
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前途是十 分黯淡的,他们软弱而且动 摇。当时,他们的出路只有 两条:投向帝国主义,走向 买办化,或者与封建势力妥 协。
主题思想: 以 20 世纪 30 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上
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资本家赵伯
韬的矛盾冲突为主线,充分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
各种矛盾和斗争,展现了金钱的罪恶,描述了动荡
我是真实地生活,经验了动乱中的最复杂的
人生的一幕,终于感得了幻灭的悲哀,人生 的矛盾,在消沉的心情下,孤寂的生活中, 而尚受生活执着的支配,想要以我的生命力 的余烬从别方面在这迷乱灰色的人生内发一 星微光,于是我就开始创作了。 ——茅盾
《蚀》三部曲
时代痛苦的结晶
痛苦地反思、真诚地记录着 一批“可爱、可同情”的青年 如何在旋兴旋落、急进急逆的 大革命浪潮中被扑打得天旋地 转、六神无主,而这场轰轰烈 烈的革命又如何在偷天换日的 鬼蜮伎俩中被淹没在令人心惊 肉跳的血泊里。
农村三部曲
《子夜》所遗落的题材的横向拓展
我的原定计划比现在写成的还要大许多。例
如农村的经济情况,小市民的意识形态(这 决不像某一班人所想像那样简单),以及一 九三0年的《新儒林外史》。 ——《子夜· 跋》

茅盾名家简介图片

茅盾名家简介图片

茅盾--名家简介(图片)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出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矛盾从1916年开始从事文学活动,对中国新文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是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

他的大量作品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富。

1930年他同鲁迅一起参加组织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他十岁丧父。

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

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

接着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

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

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

左联期间他写出了《子夜》、《林家铺子》、《春蚕》。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出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矛盾从1916年开始从事文学活动,对中国新文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是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

他的大量作品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富。

1930年他同鲁迅一起参加组织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他十岁丧父。

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

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

茅盾文学批评

茅盾文学批评

一、关于茅盾茅盾(1896~1981)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

1896年7月4日(清光绪二十二年五月二十四)生于浙江桐乡一个秀才之家。

幼年受父母启蒙,1905年入小学,1909年至湖州入浙江省第三中学,1911年秋转入嘉兴中学堂。

不久,辛亥革命爆发,茅盾积极投身革命。

后转入杭州安定中学。

1914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毕业,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从事译著和编辑工作。

他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郑振铎、叶圣陶等十二人发起成立中国新文学运动最早的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文学,反对文坛上的复古派、唯美派、颓废派;主持编辑《小说月报》后选载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进步文学作品。

他于1921年在上海先后参加了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国共产党。

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茅盾曾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推动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

他参加领导了五卅运动和商务印书馆职工的罢工斗争,曾任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宣传部部长和中央宣传部秘书,北伐战争时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官和汉口《民国日报》主编。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茅盾隐居上海,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写出《幻灭》、《动摇》、《追求》三部连续的中篇小说。

1928年7月东渡日本,著有长篇小说《虹》、短篇小说《创造》等以及文学论著《中国神话研究ABC》、《西洋文学通论》等。

1930年4月从日本回到上海,著有《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同时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任执行书记,与鲁迅合编《前哨》、《文学》、《译文》等刊物,推动革命文学运动。

1936年10月,茅盾和许多文艺工作者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号召建立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爆发后,茅盾先在汉口主编《文艺阵地》,继去香港《立报》主编副刊《言林》,并著长篇小说《你往那里跑》。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时,他被选为理事。

茅盾简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茅盾简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茅盾简介茅盾 (1896~1981)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都是他常用的笔名。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

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

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

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我走过的道路》)。

1909年,他考入浙江湖州第三中学堂插班二年级读书,1911年秋季转入嘉兴中学堂。

辛亥革命爆发后,茅盾和几个同学发动,抨击了一个不得众望的学监,而被学校除名。

于是,他便转入杭州安定中学校学习,并在那里毕业。

在中学时代的生活中,固然有些师长,给茅盾以深刻的印象和积极的指导,但整个的学习空气是陈旧的。

“书不读秦汉以下,骈文是文章之正宗,诗要学建安七子;……气度要清华疏旷”(《我的中学时代及其后》)。

这一切曾给茅盾以古典文学的修养,但在他的回忆里更多的却是平凡、灰色和令人窒息的东西,他几乎把课余时间都消磨在看小说上。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

预科毕业后,由于家庭经济的窘迫,便开始工作谋生。

1916年8月,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

开始在英文部修改英文函授生课卷,继之和别人合作译书。

有《衣食住》、《中国寓言》等。

1920年初,“五四”文学革命深入开展中,茅盾开始主持大型文学刊物《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的编务工作。

这时连续撰写了《小说新潮宣言》、《新旧文学平议之平议》和《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等论述,表露了茅盾早期的文学见解。

同年11月,茅盾接编并全部革新了《小说月报》;12月底,与郑振铎、王统照、叶绍钧、周作人等联系,并于1921年 1月成立了“文学研究会”。

据不完全统计,1921年度,茅盾发表的译著约130余篇。

他以充沛的精力,致力于文学革命活动。

两年后,由于商务印书馆守旧派对《小说月报》的革新不满,茅盾辞去了该刊的主编职务,转到国文部工作。

茅盾

茅盾

茅盾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汉族,浙江嘉兴桐乡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这是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毗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里成就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茅盾于1981年3月27日辞世。

]创作前提《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是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的一篇散文。

当时,伟大的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

国民党反动政府阴谋制造了“皖南事变”,进犯抗日根据地;日寇也因此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

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全国人民,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与毛泽东的领导下,毫不妥协,坚持抗战。

这篇散文就是作者以昂扬的革命激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茅盾的作品大部分是着力暴露旧社会黑暗的,正面歌颂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作品并不多,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

但是,当他一踏上解放区的土地,便深深地被那里的一切所感动。

于是,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把解放区的新鲜空气带给了国统区的广大人民,用笔表示了他对共产党、对根据地军民的衷心赞美,写下了《白杨礼赞》这样热情洋溢的赞歌。

象征手法本文手法:本文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形象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学习本文,我们将——1.在充分认识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及内在气质的基础上,理解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茅盾

茅盾

上 下 一 一 页 页
生平简介〃笔名由来
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刑天、刑风、沈余、微明、东方未
明、石萌等,都是他用过的笔名,他还有许多笔名,有几十个。不过,茅盾和蒲 牢是他最常用的笔名。 “茅盾”由来:
内 容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武汉的汪精卫和南京的蒋介石实行了臭名昭著的宁汉
合流,对革命人士大肆屠杀,国内形势急转直下,非常险恶。沈雁冰由于参加革 命活动,不得不离开武汉,最后到了上海,住在景云里。恰好,这时鲁迅和叶圣 陶也住在这里。沈雁冰不便出门,又没有工作,生活上便出现了问题,于是就动 手写起小说来。可有许多的报社都不登他的文章,于是他写文章的时候内心十分 矛盾,所以他在手稿上署的笔名是“矛盾”。
上 下 一 一 页 页
生平简介〃个人生平
酝酿期 从1922年到1927年,沈雁冰在文学上虽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但始终
内 容
没有离开文学的圈子,不仅是“人生派”文学的重要理论家和批评家,而且还是
革命文学的最早倡导者,并在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文学与社会、革命和人生 的关系方面处于先锋地位。在政治方面,沈雁冰则是当时最为活跃的文学家。 1925年年底,被选为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正式代表,第二年年初 离沪赴粤,曾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 1927年,在“大革命”高潮中赴武汉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教官、汉口 《民国日报》主编。
内 容
奠基人之一。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是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
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毗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 方,这里成就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他十岁时父亲就去世了。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 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 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他参与 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

八年级——中考常考作家介绍

八年级——中考常考作家介绍

八年级——中考常考作家介绍一、现代作家/诗人1、【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中国革命文艺奠基人。

提倡现实主义文学。

代表作品:《子夜》,《霜叶红似二月花》,《春蚕》,《白杨礼赞》等。

作品风格/特色:小说特色:现实主义文学观是茅盾的文学思想的核心。

其作品关注现实题材和都市题材,作品深刻结合中国的文艺运动实际和作家的创作实际,其在叙事上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其散文善于使用以托物言情寄意和以实衬虚的叙述手法,如《白杨礼赞》。

2、【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代表作品:《隔膜》《线下》《倪焕之》《脚步集》《西川集》《稻草人》等。

作者评价: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

”作品风格/特色:藏而不露、冷隽含蓄(批判现实主义)。

3、【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毕业于清华大学。

他是中国近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代表作品:新诗集《红烛》、《死水》等。

作品风格/特色:在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古典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规范下,形成了炽热浓烈、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4、【马克·吐温】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亦是著名演说家。

代表作品:著名的有短篇小说《竞选州长》、《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和《百万英镑》等,长篇小说《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王子与贫儿》等。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他的最优秀的作品,曾被美国小说家海明威誉为是“第一部”真正的“美国文学”。

作品风格/特色:幽默讽刺风格别具特色,融幽默与讽刺一体。

茅盾与现代长篇小说

茅盾与现代长篇小说

茅盾与现代长篇小说※生平及文学成就一、生平茅盾(1896-1981)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生于1896年,1981年逝世,享年86岁,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人。

茅盾是他1927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时所用的笔名。

茅盾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父亲沈永锡是清末的秀才,思想比较开明,注重自然科学,希望儿子学实业,没想到茅盾却和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由于父亲早逝,茅盾是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的。

茅盾的母亲陈爱珠是大家闺秀,通文理,有远见,对孩子们要求严格,茅盾称自己的母亲是他"第一个启蒙老师",非常敬佩。

茅盾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因为家里穷中止了学业,同年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作编辑。

1920年开始主持《小说月报》的"小说新潮栏",发表了一些重要文章,同年11月接编并且开始着手改革《小说月报》,1920年年底至1921年1月,和郑振铎、王统照、周作人等人一起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提出了"为人生"的文学主张、现实主义艺术精神以及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新文学建设理论。

二、文学成就茅盾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新文学理论倡导、新文学创作批评、外国文学介绍和文学创作等各个方面。

(一)新文学理论建设在1927年茅盾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以前,其主要的精力集中在新文学理论的建树和批评上。

从"五四"时期提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到1925年之后向前推进,演变为革命现实主义,他都是核心人物之一,可以说,茅盾为我国现代文学中革命现实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形成,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所提出的"为人生"的文学观,对于文学研究会宗旨的形成也产生过重要影响。

茅盾认为:文学的目的,不是高兴时的游戏与失意时的消遣,文学是为表现人生而作的。

"为人生"这一命题的反命题,不是后来出现的创造社的"为艺术",而是民国初年的通俗小说如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派等"全然脱离人生的滥调的中国式的唯美的文学作品"。

茅盾作品解析及介绍

茅盾作品解析及介绍

作者简介: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

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茅盾的对作品选材的注意力一直放在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上,捕捉和传达那些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将当代重要的政治经济事件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

茅盾在这些事件尚未从当代人的印象中消退时,便将它们纳入和熔铸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

他的大多作品都可以说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艺术的大事记,是纪实的文学报告,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现实主义的编年史。

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的反映,以显示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

茅盾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性的特征。

其题材主题具有重大性与时代性。

如《蚀》的第一部是在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的四个月后动笔写成的,第二部是在同年11月份开始写作,第三部写于1928年4-6月,仅仅在事件发生一年之后,就完成了对大革命经验的记录和艺术概括。

而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真实反映了三十年代初中国农村“丰收成灾”的现实和农民的觉醒、反抗的过程。

他的散文及报告文学亦然,同样取材于当下发生的事件,如《白杨礼赞》描写的西北地区的白杨树而实际则是赞扬当时抗战的战士们,《访苏实录》则实实在在地描写了作者自己在苏联的所见所闻。

可以说茅盾的这些题材的作品是中国现代革命史和现代思想史的最佳文学记录。

在关注现实题材的基础上,茅盾也开拓了都市题材作品的创作,他的《子夜》直接记录和概括了1930年春夏间在大都市上海发生的经济和政治斗争,而《幻灭》、《动摇》和《追求》的故事也同样发生在两个都市之中,这些小说深深扎根于都市的大环境中,并以此为背景展开故事的脉络向前推进。

茅盾

茅盾

又逐渐演变成革命现实主义文学观,但是无论观念的变化如何,他都 紧紧结合着中国的文艺运动实际和作家的创作实际,来从事理论批评 工作。同时茅盾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文艺应与中国的革命取同一步调, 长期坚持反对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注重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的探 索,积累了关于选材构思、谋篇布局、提炼情节、塑造人物、运用语 言等一系列的成熟经验。茅盾一贯主张广大创作者学习世界文学中对 自身有益的东西,在革命文学领域内重视艺术规律,以促进现代文学 内容与形式的不断进步,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作出贡献。
.







1938年,1-2月,在香港、广州、武汉等地活动。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 敌协会成立,被选为理事。4月,他主编的《文艺阵地》在广州创刊,同时编 香港《立报· 言林》。12月,应杜重远的邀请赴新疆迪化。 1939年3月,抵新疆,在新疆学院任教。后被推举为文协为委员长。 1940年,4月底离开新疆,经兰州、西安于抵延安。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 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处讲学。10月,从延安到达重庆,任郭沫若主持的文化 工作委员会常委。此时,陆续完成优秀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的创作。 1941年,离开重庆到香港。5月,任《大众生活》编委;开始创作《腐蚀》。 9月,主编《笔谈》半月刊,计7期。12月,离开香港达桂林。在桂林期间, 写下长篇《霜叶红似二月花》。 1945年,4月开始创作剧本《清明前后》,6月,文艺界为纪念茅盾创作活动 二十五周年举行庆祝会,并发起茅盾文艺奖金征文。 1946年,赴苏联访问。 1947年,4月,归国到达上海。年末,再赴香港。 1948年,年底去解放区,并在香港发表小说《锻炼》。 1949年,2月,达北平。7月,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0月,任中央人 民政府文化部长职务,主编《人民文学》杂志。

名人档案—茅盾

名人档案—茅盾

名人档案—茅盾人物简介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

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茅盾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人物生平人物经历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

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1920年初,主持《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编务工作。

同年11月,茅盾正式接编《小说月报》。

1921年,1月,参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接编并改革《小说余月报》。

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转为正式党员。

1923年,辞去《小说月报》主编职务,转商务印书馆国文部工作。

1925年,被选为出席广州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26年,留广州工作,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作秘书。

3月,返沪。

1927年,1月赴武汉,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官。

约4月,任汉口《民国日报》主编。

7月间,从武汉至南昌不顺,阻于牯岭。

8月,南昌起义失败,试图与党组织取得联系而不得,从此失去与党组织失去联系。

9月,于上海以茅盾为笔名发表小说《幻灭》。

1928年,1月,完成6月,先后完成《动摇》《追求》──即三部曲《蚀》的创作。

7月,东渡日本,期间写有长篇小说《虹》(未完)和《从牯岭到东京》等。

1929年,论文《读<倪焕之>》发表。

1930年4月,回上海。

不久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1年,开始创作《子夜》1932年,7月,发表《林家铺子》。

【精编范文】茅盾简介-优秀word范文 (4页)

【精编范文】茅盾简介-优秀word范文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茅盾简介篇一:茅盾简介茅盾简介茅盾(1896 - 1981),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

浙江嘉兴桐乡人。

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父亲沈永锡,是开明的维新派,于茅盾童年时逝世;母亲陈爱珠,是茅盾的第一个启蒙老师。

1921年,茅盾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失掉组织联系,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被任命为文化部部长。

茅盾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81年中共中央恢复其中国共产党籍,从1921年起计算党龄。

其在故乡桐乡乌镇的居所茅盾故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文学创作方面,茅盾于1928年发表首部小说《蚀》(《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

著名的作品有代表作《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除此之外,茅盾亦著有《西洋文学通论》。

中国文学评论家夏志清曾说:“《子夜》一直被评家称为最伟大的杰作,我偏认为它比不上他早期的《蚀》、《虹》和后期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茅盾无疑仍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共产作家,与同期任何名家相比,毫不逊色”。

茅盾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

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茅盾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著名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篇二:茅盾简介茅盾简介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茅盾

茅盾

4、在小说结构方面,茅盾小说追求宏大而 严谨的布局,他的作品总是人物众多,情 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而严密完整,适应 了长篇小说的创作;而鲁迅短篇小说单纯 而严正布局:作品规模不大,人物不多, 故事情节不太曲折,矛盾冲突不太复杂。 大抵有一个中心人物,配上少量陪衬人物, 借助一件事或几件事的发展而组成全篇。
一.开创新的文学范式
• 建立起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开 创了一个崭新的文学时代,形成建筑在理 性分析之上的社会剖析小说。 • 构思长篇巨制,彻底改变五四中长篇小说 的幼稚状态,使之走向完善。 • 适应了30年代生活内容的变化,由短篇小 说文体向中长篇延伸,提高小说反映生活 和人的心灵的深广度。
二、茅盾的小说成就
(一)首先表现在题材的选择与主题的开掘上。
他的小说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 性,要求创作与历史事变尽量地同步,自 觉地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 历史内容”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 诗性。
史诗性特征
如果把他的作品按其反映的历史时代先后 排列起来看,五四运动前后到40年代末近 半个世纪内现代中国社会风貌极其变化, 各个阶层的生活动向及彼此之间的冲突, 都得到了充分的艺术反映。可以说,茅盾 为我们提供了一部20世纪上半时段中国社 会的编年史。(P173-175)
(二)、适应以长篇小说为主的小说艺术 发展的需要,在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茅盾也有着独特的艺术追求。
茅盾更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 复杂性,将任务的行为、情感、心理、 个性诸点,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 的油画效果。 《子夜》中的吴荪甫最能体现此类艺术 追求
进行了“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造 在他的笔下,主要创造了民族资本家和时 代新女性两个形象系列,这些人物在他的 写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中不断出现,形 成了形象系列,从而各自构成了某一类型 人物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历史。

茅盾先生的简介

茅盾先生的简介

茅盾先生的简介茅盾是一个学贯中西的文学巨匠,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共产作家,下面是搜集整理的茅盾先生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1916年与郑振铎、叶圣陶、王统照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现实主义文学,任《小说月报》编辑、主编,《民国日报》主笔,1928年东渡日本,1930年回国加入左联,抗战爆发后与巴金等人在上海合编《呐喊》、《烽火》,后任香港《文艺阵地》主编,新疆学院文学系主任,中苏文化协会新疆分会理事,1940年赴延安在鲁艺讲学,后在重庆、香港等地从事文化活动,1946年访问苏联,回国后任《小说月刊》主编,1949年后历任文化,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人民文学》、《译文》杂志主编,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副主席。

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1年3月27日,茅盾逝世。

茅盾先生的小故事志在鸿鹄8岁时茅盾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

在学校里,茅盾的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特别是他的作文更是出色。

受父母的影响,茅盾很小就心怀天下。

十二岁时茅盾在会考作文中就写出了他一生的追求和信仰:“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

在父母亲的鼓励下,十三岁的茅盾踏上到湖州的火车,开始了中学生活。

有一次,先生布置的作业是自命题写作,很多学生茫然不知所措。

茅盾却借鉴庄子《逍遥游》中的寓意,写了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志在鸿鹄》。

文中写了一只大鸟展翅高飞,在空中翱翔,嘲笑下边仰着脸看却无可奈何的猎人。

茅盾借对大鸟形象的描写,表明了自己的少年壮志。

而且,文章的题目又与茅盾的名字德鸿相合,形象生动,故借此自抒胸臆。

先生很是赏识,夸赞他“将来能为文者”。

字迹潦草1913年夏天,茅盾中学毕业,报考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

他自己觉得考得不错,便安心地回家等候消息了。

想不到发榜时竟没有沈德鸿的名字,茅盾非常失望。

茅盾

茅盾

茅盾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现代著名作家、理论批评家,曾用玄珠、方璧、形天等笔名。

茅盾是1927年发表第一个中篇小说《幻灭》时始用的笔名。

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人。

从小酷爱文学,喜欢读中国古典小说。

1913年茅盾中学毕业后考进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预科毕业,因家境窘迫辍学,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开始了早期的文学活动:译介外国文学作品和从事文艺理论批评。

1920年1月,他发表了第一篇文学论文《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初步地表达了“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同年十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1年茅盾与郑振铎、叶绍钧等人发起组成了文学研究会,主编并革新《小说月报》,积极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

同时;了参加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革命活动。

1925年,他连续发表了《论无产阶级艺术》,《告有志研究问学者》、《问学者的新使命》等文章,较系统地提出了建设无产阶级艺术的主张,标志着茅盾的“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发展到了无产阶级文艺观的新阶段。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同年茅盾完成《幻灭》、《动摇》,1928年完成《追求》,1930年,在三部中篇合成一部长篇出版时,把书名定为《蚀》,表明书中写的人和事,正像月蚀日蚀一样,是暂时的,最后胜利是必然的。

作品描绘了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剧烈变革,刻画了那一历史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面貌和心路历程,即表现了当时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在革命浪潮中所经历的三个时期:“一、革命前夕的亢奋和革命既到面前的幻灭;二、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三、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

”作品对时代生活进行了广阔的描写,对复杂社会矛盾中的人物进行了深刻的刻画,对人物心理状态进行了细致的披露。

但是,由于受到作家当时痛苦消沉思想情绪的的影响,作品的基调特别是《追求》的基调比较低沉。

1928年茅盾东渡日本,写了《神话杂论》、《西洋文学通论》等著作,同时创作了长篇小说《虹》,这一命题具有象征意义。

4、茅盾

4、茅盾

一、作者简介13

左联先后创办的机关刊物有《萌芽月刊》、《拓荒者》(二 刊系接办)、《巴尔底山》、《世界文化》、《前哨》(第 2期起改名为《文学导报》)、《北斗》、《十字街头》、 《文学》、《文艺群众》、《文学月报》、《文学新地》等 等;还秘密发行了《秘书处消息》和《文学生活》;并在 《时事新报》副刊《青光》主办《每周文学》。另外有外围 刊物《文艺新闻》。北平左联机关刊物有《文学杂志》、 《文艺月报》等。东京分盟办有《东流》、《新诗歌》、 《杂文》(后改名《质文》)。左联盟员以个人名义编辑的 刊物有《无名文艺》(叶紫、陈企霞)、《文艺》(周文、 刘丹)、《春光》(庄启东、陈君治)、《中华日报》副刊 《动向》(聂绀弩)、《译文》(鲁迅,后为黄源)、《太 白》(陈望道)、《新小说》(郑君平,即郑伯奇)等。左 联领导的中国诗歌会有会刊《新诗歌》。
一、作者简介3+
4、文学研究会: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团体 《新青年》社、《新潮》社 “综合性” 郑振铎、沈雁冰、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耿济 之、瞿世英、郭绍虞、叶绍钧、孙伏园、许地山、 王统照等12人发起, 1921年1月4日 在北京中央公园(现中山公园)来今雨轩正式成立。 在成立之初有20余人 到1928年正式登记的会员有172人。
封建余一作者简介10?冯乃超华汉阳翰笙龚冰庐孟超莞尔邱韵铎沈端先潘汉年周全平洪灵菲戴平万钱杏邨阿英鲁迅画室冯雪峰黄素郑伯奇田汉蒋光慈郁达夫夫陶晶孙李初梨彭康徐殷夫朱镜我柔石林伯修杜国庠王榴沈叶沉杜国庠王一榴沈叶沉冯宪章许幸之等40余人
茅盾的小说
一、作者简介
一、作者简介1
(一)简介:茅盾(1896—1981年),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桐乡人。小说家、文学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幼时在乌 镇的一所教授新学的小学就读。从1911年起先后就读于浙江 省湖州府中学堂、嘉兴省立第二中学和杭州安定中学等学校。 1913年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后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 工作。192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1年与郑振铎、叶绍 钧等组织文学研究会,与欧阳予倩、陈大悲等组织上海民众 戏剧社,接办和改革了《小说月报》。1923年在上海大学任 教。1926年以左派国民党党员的身份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 大会,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1927年任汉口《民国日 报》总主笔。1928年7月东渡日本。1930年4月返回上海,不 久,参加左翼作家联盟,并一度担任左联的行政书记。1938 年3月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同年在香港主 编《文艺阵地》和《立报》副刊《言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 的繁 荣
1956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百__花__齐_放___,_百_家__争__鸣__” 的方针,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文革”后,特别是_改_革__开__放___以来,文艺工作者迎 来又一个创作的春天。
艺术 的发 展
改革开放以来,_电_视___逐步进入每个家庭,影视艺术 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想一想
为什么建国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迅速?
第4 环节
1956年 定战略, 双百方针出成果。 文学繁荣题材多,红岩长篇好小说。 青春之歌唱赞歌,平凡世界新生活。 文革以后更活跃,优秀作品流成河 回忆苦难旧中国,东亚病夫苦难说。 自从建立新中国,体育列为重点课。 开展大全民健身,竞技体育更不错。 九零承办亚运会,零八奥运到中国。
11球9990单5年9打年,世,中容界国国冠第团军一获次中承国办第亚一运个会乒乓
• 第二环节:看图片识明星
(并说出他们参加的体育项目)
走向世界体育强国
时间 1988年 1992年 1996年 2000年 2004年 2008年
奥运会届数 第24届 第25届 第26届 第27届 第28届 第29届
竞 从_乒__乓_球___队开始,中国运动员走出国门,赢 技 得了世界的瞩目。 体 从_射__击_运_动____开始,中国运动员在奥林匹克 育 运动会上不断夺得金牌。
1990 年和 2008 年,中国相继成功举办了
亚_运__会____和_奥_运__会___。
第3 环节 性质: 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革命
动脑筋
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文学作品来源于现实又反映现实生活。
第二轮:体育常识 知多少?
你还知道哪些 体育项目?
旧中国的竞技体育发展的怎么样?
奥运第一人 ——刘长春1932年单刀赴会
1984年许海峰为中国在奥运会上获第一块金牌
第一环节:中国体育史上的“第一” (每组依次说出)
5、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一共获多少枚金牌? A.48枚 B.49枚 C.50枚 D.51枚
6、阅读下列材料: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⑴这句话是谁说的?从这句话里可以体会出文艺作品
与现实的关系是?
⑵他的主要话剧作品是什么?这部作品反映的主要内 容是什么?
A.弘扬民族道德精神 B.改革开放的新成就
C.反思“文革”
D.革命时代的斗争生活
3、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是
()
A《梁山伯与祝英台》 B《歌女红牡丹》
C《渔光曲 》
D《茶馆》
4、为我国获得第一枚夏季奥运会金牌和冬季奥运会金牌 的运动员分别是
A.容国团、杨杨
B.庄则栋、杨阳
C.许海峰、杨杨
D.许海峰、叶乔波
第1 环节
1、知道新中国诞生至今中国文学艺术和体育事业 的。发展情况。 2、分析文学艺术作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及重要 作用。 3、认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成长过程,是新中国 综合国力的过程。
重点:.文学艺术作品的地位和作用,体育成就 难点: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第2
环节
10分钟
方法
结合课本和学案自主扎实记忆基础知识, 力争全部过关,教师检测学生基础知识掌 握的效果。
4、文革后,反映老师疗救被《“班四人主帮任”》坑害的
学生的小说。
5半、个以世旧纪北的京风的云生变活幻面,貌成为为《蓝戏本茶剧,艺馆描术绘》殿了堂中的国一近颗
明珠的话剧。
6、1982年第一届茅盾(原名沈德鸿 )文学奖获
《徐奖作茂品和。他的女儿们》、《冬天里的春天》、 《李自成》等
红色娘休子息丝军驿路站花—雨—图片赏析
第一轮:建国后文学艺术 作品知多少?
第一环节:快速反应
看文字描述,猜文艺作品(每题5分)
• 1作、所罗集广中斌营、的杨敌益我言斗合争著,《,歌描颂红写地岩山下城》工重作庆者中英美勇合、
顽强的革命精神的小说。
2、作者杨沫,பைடு நூலகம்造了林道《静等青青春年之学生歌走》上革命
道路的小说。
3、讴歌数学家陈景润的《报哥告文德学巴。 赫猜想》
要求: 1. 先一对一讨论,在组内交流。 2.组内互相请教,小组长控制好讨论节奏,做好疑 难问题记录和展示点评分工。 3.时间:15分钟
一、新中国成立后文学艺术的繁荣
• 思考:建国后,文艺创作迎来了哪两个 创作高峰期,原因是什么?
(提示:可从国家方针的调整和时代的变化角度谈) 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的提出。 2、时代的变化,可创作内容丰富。
金牌数 5 16 16 28 32 51
世界排名 第十一 第四 第四 第三 第二 第一
说 一 新中国体育史的重大事件 说 1959年,容国团获中国第一个乒乓球单打世界冠军
1984年许海峰为中国在奥运会上获第一块金牌
1990年,中国北京第一次承办亚运会 2008年,中国第一次承办奥运会,金牌总数第一
新中国的绘画、书法和戏剧、音乐等艺术丰富了人 民的精神生活。

旧中国:中国人被外国人耻笑为“_东_亚__病__夫___”。
向 世 界
新 中
群众性
体育运 群众性体育运动,普遍开展起来。

毛泽东对学生提出“健__康_第__一___”的要求。


体育课被列为学校重点课程。

竞技体育


20 世纪 90 年代,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第5 环节
《金榜学案》P49-50中
的课时训练1-13题!
参考答案:1—5ACDCB 6—10AABBB
谢谢合作!
知识巩固
1、著名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的主要内容是反映 ( ) A.青年学生走上革命道路 B.当代大学生的奋斗生活 C.地下工作者斗争生活 D.青年男女情感问题
2、改革开放初期的文学作品反映的主要内容是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