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反切的起源及其局限性
反切_百度百科
淘汰
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了国语注音字母(声母二十四个,韵母十六个),反切法遂被淘汰。
反切原理
用作反切的两个字,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简称切上字或上字,后一个字叫反切下字,简称切下字或下字。
清代李光地、王兰生《音韵阐微》和清代刘熙载《四音定切》。这两部书分别完成于1726年和1878年。《音韵阐微》作者是在满文十二字头的启发下,吸取《交泰韵》、《类音》等所有改良反切的长处而写成的。《四音定切》则是以《音韵阐微》为基础,而比它更加精密和严谨。这两部书的改良反切已经达到最佳状态了,但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韵母为[徲]、[宐]的字,就没有以元音开头的字可用,只能用带辅音的字做反切下字,因此在拼合过程中仍有扞格不入的现象。
③现代汉语拼音除了有双拼法之外,还有三拼法、四拼法。从书写形式上看,一个音节可以用1~4个音素字母表示;而反切只能用双拼,只容许用两个字。即使是零声母字,也必须有反切上字。例如在普通话里,“爱,乌代切”,被切字“爱”ai是零声母。如果是拼音,声母就可以不必表示了。反切注音法,则必须用一个“乌”字代表零声母来做反切上字。即使是既有韵头又有韵尾的韵母,也只能用整个字做反切下字。例如,“劝,去愿切。”被切字“劝”的韵母是üan,包含3个音素。反切注音法只用一个与“劝”韵母相同的“愿”字做反切下字。
明代吕坤《交泰韵》,清代潘耒《类音》。这两部书立志革除旧反切的弊病,设计反切的基本出发点是尽量使两字连读就能拼出被切字音来。他们的改良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①反切上字不仅考虑到与被切字的声纽相同,清浊一致,而且也考虑到等呼相应。被切字是洪音字,上字用洪音;被切字是细音字,上字用细音;被切字是开口字,上字用开口;被切字是合口字,上字用合口。
反切-古代注音法
其中的一部分也随之传入。
在汉末和三国时期,随着译经活动的增多,反切法逐渐发展并
03
得到广泛应用。
反切法的定义与特点
反切法是一种通过两个汉字来注 音的方法,取上字声母,下字韵
母和声调。
反切法具有简单易学、注音准确、 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因此在古代
被广泛使用。
与现代汉语拼音相比,反切法更 加注重声调的标注,能够更准确
反切法在语言学研究中的价值
提供语音研究的资料
反切法作为一种古代注音方法,为现代语言 学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语音研究资料。通过 研究反切法,可以了解古代汉语的语音体系 和演变规律。
丰富语言学研究方法
反切法作为一种独特的注音方法,为语言学 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通过对反切法 的研究,可以深入探究古代汉语的语音特点、 方言差异以及语音与语义的关系等问题。
01
语音历史研究
02
方言比较研究
03
语音学理论构建
通过研究古代文献中的反切注音, 现代语言学家可以了解古代语音 的演变过程。
反切法可以用于比较不同方言的 语音差异,有助于方言研究和保 护。
反切法为现代语音学理论构建提 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和实证材料。
反切法在现代汉语拼音中的体现
声母和韵母
现代汉语拼音中的声母和韵母与 古代反切法中的声母和韵母基本 一致,反映了语音的演变规律。
02
反切法的基本原理
上字取声母
反切法是一种古代汉语注音方法,通过两个汉字的音来标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 上字取声母,即用来反切的第一个字(上字)的声母被用来标注被反切字的声母 。
在反切中,上字的声母是决定被反切字声母的关键因素,通常要求上字和被反切 字的声母相同。
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名词解释反切的意思
名词解释反切的意思反切,是一种汉字音韵学上的解析方法,用来判断古汉语汉字的音值。
它是指将一个字音拆分成两个部分,分别称为声和韵,通过这种方式确定汉字的发音。
反切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一书中,成为了汉字音韵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在古代,汉字的发音并不像现代汉语那样规范,没有标准的拼音方案。
因此,研究者们通常需要借助反切来确定汉字的发音。
反切的基本原理是将一个字分成两个音节,音节称为声,而韵则是指由声构成的音韵组合。
例如,对于“父”字,其反切为“付”和“尤”,表示该字的发音类似于“付”和“尤”的音合。
通过反切,研究者们能够还原古代汉字的发音规律。
在古代,反切在确定字音上具有重要作用。
尤其是在古代音韵上存在着复杂的变化规律时,反切可以提供有力的证据。
通过反切,研究者们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真实发音,从而对古代文字和语言有更深入的了解。
反切的具体方法有多种,最常见的是上下两回合反切。
这种方法基于声母和韵母的变化规律,通过将一个字从声母和韵母方面进行分析,最终确定其发音。
例如,对于“汉”字,可以通过将“汉”反切为“亥”和“安”,就可以得到该字的古代发音。
在反切的过程中,研究者们需要运用各种古代文献资料和词典,以及对音韵学的深入研究和理解。
通过不断的梳理、分析和比对,才能最终确定一个字的反切。
这种研究方法在字符学和音韵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虽然反切在研究古代汉字发音上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和缺陷。
首先,古代文献资料有限,难以完全还原古汉语的发音系统。
其次,反切需要严格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比较困难。
此外,反切只能给出一个大致的音值,无法具体判断具体的音韵变化。
在现代,随着拼音方案的趋于规范,反切的应用越来越少。
尽管如此,反切仍然是汉字音韵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对于研究古代汉字和古代汉语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反切,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汉字的历史和发音规律,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汉语这一古老的语言系统。
论反切的起源
论反切的起源作者:刘超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5期摘要:本文探讨了反切的起源,主要探究了反切产生的原因,其中也涉及到反切产生的时间、条件等问题。
通过对前人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的总结与分析,提出了从内因与外因两方面来探求反切的起源的方法。
关键词:反切;内因;外因中图分类号:H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098-01一、反切产生的时间关于此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反切起源于三国时期曹魏的孙炎。
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音辞篇》中记载“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第二种观点认为反切并非孙炎首创,而是起源于早于孙炎的汉末人服虔、应劭等人。
日僧安然的《悉昙藏》引用唐朝玄武的《韵铨·反音例》中称到“服虔始作反音”。
第三种观点认为反切在中国古已有之。
清代刘熙载所著《说文双声·序》中“切音……起于始制文字者也。
……许氏论形声及于‘江’‘河’二字。
方许氏时,未有迭韵、双声之名,然‘河’‘可’为迭韵,‘江’‘工’为双声,是其实也。
后世切音,下一字为韵,取迭韵;上一字为母,取双声,非此何以开之哉?”第四种观点主张反切传自西域,沈括《梦溪笔谈·艺文二》中说“切韵之学,本出于西域,汉人训字止曰读如某字,未用反切。
”所以基于此种观点,反切应该产生于佛教以及佛经大量传入中国之后。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可以得出反切这种注音方法至迟在汉末已经出现了,而且反切的创造应该并非一人之功,而是众多汉儒的共同发现。
此外,佛教的传入对反切的产生具有推动作用,反切的产生应该受到了梵文拼音方法的启发和影响。
二、反切产生的原因反切的产生是许多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我们把它们分成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来进行分析,将会更加清晰地为我们揭示出反切是如何产生的。
(一)内部原因反切产生的内因主要是指汉语自身的特点对反切创造的影响,主要包括学术发展的客观需要与汉语语音中所具有的一些使用特点等等。
试论反切的起源_拼读规则及其改良
333第26卷第6期绥化学院学报2006年12月 Vol.26 No.6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 Dec.2006ΞΞΞ试论反切的起源、拼读规则及其改良马克冬(西南大学文学院 重庆北碚 400715)摘 要:本文重点介绍反切的起源、拼读规则及改良,并涉及其概念、作用等诸方面内容。
反切是东汉末年出现的一种汉字注音方法,拼读时要注意其一般规则与变例;其局限性已经被《汉语拼音方案》彻底解决。
关键词:反切;起源;拼读规则;改良中图分类号:H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99(2006)06-0143-03 反切是古代学者在分析汉字语音结构的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注音方法,例其原理是用二字为一字注音,上字取其声,下字取其韵、调。
如,“德,多则切”就是用“多”和“则”两个字来给“德”字注音。
反切方法利用了双声迭韵的原理,最初叫“反”或“翻”,后来叫“切”。
顾炎武《音论》说:“《礼部韵略》曰:‘音韵辗转相协谓之反,亦作翻,两字相摩以成声韵谓之切。
’其实一也。
”下面分三个部分就反切的起源、拼读规则、改良等问题作具体分析。
一、反切的起源与原则(一)反切的起源。
反切这种方法是什么人发明的,到现在还没有定论。
大致共有5种观点。
1.反切始于孙炎(字叔然,三国的魏国人)。
颜之推和陆德明都持此种观点:《颜氏家训・音辞篇》说:“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
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陆德明在《经典释文・叙录》里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蔓衍实蕃。
”2.反切始于孙炎之前的应劭、服虔等人。
因为在孙炎之前一些注解经史的著作中已经开始使用反切。
例如,在《史记・留侯世家》的“良与客狙击秦皇博浪沙中”这句话之下,应劭(汉末人,普任泰山太守)注曰:“狙,伺人。
音七豫反。
”再如,《汉书・张良传》:“鲰生说我距关毋内诸侯。
”服虔(汉灵帝中平末曾任九江太守)注:“鲰音七垢反。
”又如,《史记・陈涉世家》:“涉之为王沈沈者。
反切-古代注音法
反切法的起源地点
01
反切法的起源地点在中国,具体来说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洛 阳和长安地区。
02
这一地区是当时的政治、文化和佛教中心,聚集了大量的学者
和僧人,为反切法的产生提供了人才和知识储备。
随着佛教的传播,反切法逐渐向其他地区流传,成为汉字注音
02
反切法的基本原理
反切法的定义
• 反切法:古代汉语注音方法,通过两个汉字来标注一个汉字的 读音。第一个字称为“反切上字”,第二个字称为“反切下 字”,被注音字和反切上字、下字的声母、韵母相同,声调不 同。
反切法的使用方式
反切上字
取与被注音字声母相同的字,作为反切上字。
反切下字
取与被注音字韵母相同的字,作为反切下字。
03
的重要方法之一。
反切法的起源背景
反切法的起源背景是复杂的 ,其中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
素。
1
首先,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民 族大融合的时期,不同方言 和语音的交流为反切法的产
生提供了语音基础。
其次,佛教的传入和译经活 动的兴起,为反切法的产生 提供了实际需求和应用场景 。
最后,当时的学者和僧人对 于语言和语音的研究和探索 ,为反切法的产生提供了理 论和实践基础。
反切法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古代汉语教学
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反切法是教授语音的重 要手段之一,有助于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正 确发音。
语音训练
通过学习反切法,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汉语的语音特 点,提高语音辨析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比较与现代汉语
反切法可以帮助学生比较古代汉语与现代汉 语的语音差异,加深对现代汉语语音系统的 认识和理解。
反切寻源
反切探源江明镜摘要:本文探讨反切之所以产生在东汉末的历史根源。
通过对前人在这个问题上几种说法的分析比较,进而提出一种合理的结论。
关键词:反切梵语文化交流反切是如何起源(包括产生时间和产生原因产生条件等)的呢?历来众说纷纭,主要观点有如下几种:1、起源于三国魏人孙炎。
这种说法最早见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中的《音辞篇》:“孙叔然(孙炎)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清陈澧也赞同这种说法,但他否认反切产生受佛教影响,在《切韵考卷六》中说:“顾炎武《音论》:‘反切之语自汉以上已有之’,引沈存中、郑渔仲所云:‘何不为盍,不可为叵……’”,“乃谓始于西域,岂古圣贤之智乃出梵僧下耶?”2、起源于东汉末服虔、应劭。
日本释安然《悉昙藏》引用唐朝武玄的《韵诠》中称到:“服虔始作反语。
”清·郝懿行《晒书堂文集》还找出了应劭的反切注音以证明此说。
3、来自西域。
宋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三:“反切之学,自西域入于中国,至齐梁间盛行。
”4、中国古已有之。
清代刘熙载所著的《说文双声·叙》说道:“切音……起于始制文字者也。
……夫六书之中较难知者,莫如谐声。
迭韵、双声,皆谐声也。
许氏论形声及于‘江’‘河’二字。
方许氏时,未有迭韵、双声之名,然‘河’‘可’为迭韵,‘江’‘工’为双声,是其实也。
后世切音,下一字为韵,取迭韵;上一字为母,取双声,非此何以开之哉?”5、中印文化结合的产物。
沈括在《梦溪笔谈·艺文二》卷十五中写道:“切韵之学,本出于西域,汉人训字止曰读如某字,未用反切。
然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之类,似西域二合之音,盖切字之源也。
”似是认为反切以汉字本身已有的合音字为基础,在西域梵文的影响下而产生。
上面的几种说法中,第一、第二两种,都主张反切是中国本土土生土长的产物,只是时间的早晚略有差异,从目前我们能见到的资料来看,正式运用反切应该是服虔和应劭,而大量使用反切注音的,则是孙炎,这也是比较得到公认的。
反切
一、什么是反切反切是我国传统的注音方法。
它产生于东汉末年,一直应用到本世纪二下年代国语注音字母出现的时候,历时一千多年。
古代汉语各种文献,包括字书、韵书上的注音绝大多数采用的是这种方法。
反切是用两个字来为另一个字注音,如“东,德红切”,“德红”就是“东”的反切,也叫做“切语”或“反语”。
其中第一个字“德”为反切上字,第二个字“红”为反切下字;“东”为被切字。
“反”和“切”都是“相拼”的意思。
唐代中叶以前,切语一般作“某某反”,有时也作“某某翻”;后来避“反”作切,则作“某某切”。
如“东”字,《切韵》作“德红反”,《广韵》作“德红切”。
反切的产生是建立在人们对字音结构分析的基础之上的。
人们知道,汉语一个音节总是分为声、韵两大部分,声调主要是附着在韵母之上的。
因此反切就有可能用已知的两个字来拼切另一个新字的读音,上字取其声母,下字取其韵母及声调,然后拼读成一个新的音节。
这就是反切的原理和切音的方法。
所以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相同;反切上字只取其声母,而不计其韵母及声调;反切下字只用其韵母和声调,而不计其声母。
要学会这种方法,对古人来说,并不是那么容易。
宋代郑樵说“文人学士,论及反切,便瞪目无语,以为绝学。
”古书里教人学反切,都是告诉人们要把上下两字反复连读,最后合成一个音节。
清人熊士伯《等切元声》卷二:“世传反法,如宫字居隆反,调云‘居隆、居隆、居隆宫’;居字宫闾反,调云‘宫闾、宫闾、宫闾居’”。
都宗切东徒含切谭相邀切宵北朗切榜五何切鹅胡到切号二、反切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反切是用汉字给汉字注音,而汉字的使用具有跨时空的特点,相同的汉字在时间上通用于古今,在空间上通用于不同的地区。
可是同样的字,古今的读音却有差别,方言间的读音也是不同的,因此反切就有时代性和地域性。
反切产生以后,一直使用了一千八百多年。
在这样长的时间里,每个时代都有新的反切出现。
古代的反切到现代有的反切还适用,有的反切已经不适用。
反切的名词解释古代汉语
反切的名词解释古代汉语反切是古代汉语学中一种重要的音韵学方法,用于推测古汉语词汇的音读。
反切主要是通过比较不同古籍中相同字的音读,并结合相近语言现象,来推断其古代汉语的音韵规律。
这种方法在古代汉字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我们了解古汉语的发展变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一般而言,每个汉字由声符和义符两部分组成。
声符是用来表示字的音读,而义符则表示字的意思。
在古代汉字研究中,我们可以通过反切方法推测出古代汉字的音读,从而更好地理解古汉语在发音方面的规律。
反切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比较不同古籍中相同字的音读,寻找共同点。
在汉字的音读中,有许多音节是由两个音节组合而成的。
例如,一个汉字的正字反切是ba,那么它的音读就可以是"b+ā"。
这种音读在古汉语中并不多见,所以通过反切可以推测出这个字的读音相对较早。
另外,反切也可以通过音近字和谐音来推测汉字的音读。
例如,一个字的反切是nuò,我们可以通过查找其他音近字的读音来推测这个字的音读。
如果有一个音近字的读音是"rěn",那么我们可以推测这个字的音读可能是n-。
通过反切方法,我们可以推测出古代汉字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音读。
这些音读可以帮助我们完善古代文献的读音体系,理解文献中出现的异读现象。
同时,反切也为研究古汉语的语音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通过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反切,我们可以了解古代汉语的发展变化,推测出不同语音现象的形成原因。
然而,反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古代汉字的音读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可能存在差异,所以反切得出的音读并不一定是准确的。
此外,由于古汉语在发音规律上的复杂性,反切方法也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尽管有这些限制,反切方法仍然是古代汉字研究中一种重要的工具。
通过反切,我们可以还原古代汉字的音读,并了解古代汉语的发展变化。
这对于研究古代文献、汉字的形成和汉语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反切是古代汉语学中一种重要的音韵学方法,用于推测古汉语词汇的音读。
反切,古代注音法
反切法的起源 反切法的基本原理 反切法的应用 反切法的局限性和缺陷 反切法的现代研究和发展 总结与展望
contents
目 录
01
反切法的起源
反切法的起源和历史背景
反切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最初是为了解决汉字注音问题而创造的一种注音方法。
在汉朝之前,汉字的读音主要依靠口口相传,缺乏准确的注音方式,而反切法的出现为汉字注音提供了一种准确、简便的方法。
直音法是用一个汉字来标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相比之下,反切法更加灵活,能够更准确地标注汉字发音。
与直音法的比较
拼音法是用字母来标注汉字的发音,相比之下,反切法更加简单易学,但在标注复杂读音时不如拼音法准确。
与拼音法的比较
反切法与其他注音方法的比较
03
反切法的应用
反切法在古代文献中的应用
反切法是古代汉语注音的一种方法,通过将两个汉字组合起来,表示一个汉字的读音。在古代文献中,反切法被广泛用于注音和解释字义。
总结
随着现代语音学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于语音的认识已经越来越深入。在未来,我们可以通过更加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反切注音法,进一步揭示其内在规律和特点。
未来我们也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来进行语音分析和语音合成,从而更加准确地还原古代语言的发音。这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加准确的语音资料,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
此外,我们也可以将反切注音法与其他语言学研究方法相结合,例如声学分析、生理学研究和语言演化研究等,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语音的演变和方言的形成。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揭示语言的本质和特点,为语言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望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VS
虽然现代汉语已经不再使用反切法,但其影响仍然存在。现代汉语中的一些词语、音节和声调与反切法有关。
举例说明反切的原理
反切的原理反切,是中国古代音韵学中一种确定字音的方法。
它通过对比两个字的读音,利用声母和韵母的组合特点,来推测出一个字的读音。
反切法在古代对于研究汉字的读音、构造以及演变起到了重要作用。
基本原理反切法是根据声母和韵母在古汉语中的演变规律来进行推测的。
它基于以下两个基本原理:1.声母推测:古代汉语中声母有辅音和清辅音两类,同一个声母下的发音会有一定规律。
通过比较两个字在同一个声母下是否发生了变化,可以推测出待研究字的声母。
2.韵母推测:古代汉语中韵母有单韵和复韵两类,同一个韵母下的发音也有一定规律。
通过比较两个字在同一个韵母下是否发生了变化,可以推测出待研究字的韵母。
通过以上两个原理,结合对于古代汉语发音演变规律的了解,可以得出一个字的反切。
举例说明以“切”字为例,现在我们要推测它的声母和韵母。
我们找到一个与“切”字反切的字,比如“叶”。
根据反切法的原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声母推测:比较“切”和“叶”,发现它们在声母上没有发生变化。
“切”的声母应该是/k/。
2.韵母推测:比较“切”和“叶”,发现它们在韵母上有变化。
根据古代汉语韵母演变规律,/i/这个韵母在后来演变成了/ie/。
“切”的韵母应该是/i/。
综合以上推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切”字的反切是“亦”。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反切法通过对比两个字的读音,利用声母和韵母的组合特点来进行推测。
当然,在实际研究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或者异读字等问题,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和分析。
反切的应用反切法在古代汉字音韵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古代字的读音,还可以揭示汉字的构造和演变规律。
在古代,反切法被广泛应用于字典编纂、文字研究、音韵学研究等领域。
王力先生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就运用了反切法来解释汉字的意义和读音。
反切法也对于研究汉字的源流和族谱有一定的帮助。
通过对比不同字之间的反切关系,可以推测出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和发展轨迹。
反切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在古代对于研究汉字音韵和构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反切的概念及原理
反切的概念及原理反切是中国古代汉字音韵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对比不同字的读音,找出它们的共同音韵规律,从而推测出古汉语的读音和音变规律。
反切的原理是以字与字之间的发音关系为基础,通过判断和推断字音的相对位置,从而找到它们的共同点,以此揭示古汉语的音韵规律。
在古代,汉字的发音方式和我们现在的拼音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记载古汉语的读音,最早的方法是直接用汉字形式的注音来表示。
这样的注音方法虽然能够准确地表达字的读音,但是却无法反映出字音的相对关系。
为了找到古代汉字读音之间的关联和规律,学者们开始使用反切的方法。
反切是一种通过字音的对比和分析来推测字音的方法。
在反切法中,会将一个汉字的读音划分为声母和韵母两部分,并根据字音的相对位置进行反切。
具体来说,声母指的是汉字的开头发音,韵母指的是汉字的结尾发音。
声母和韵母的组合就构成了一个汉字的读音。
在反切法中,通过对比不同字的读音,找到它们共同的音韵规律,推测古代汉字的读音。
常用的反切方法有两种:广韵反切和切韵反切。
广韵是南朝时期的一部声韵字典,它按照字音的母音和韵尾进行了分类,并编写了相应的反切方法。
切韵则是后来的一种反切方法,以杨凌为代表的学者们总结出不同字的音韵规律,并编写了相应的反切表。
反切的过程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步:首先,选取一组字,这些字的读音已经比较确定;其次,根据这些字的读音,找出它们的共同音韵规律;然后,根据这些共同规律,推测出其他字的读音;最后,通过对比和验证,进一步完善和修正推测的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反切法只能推测汉字的读音和音变规律,而无法确定它们的声调和声母变化。
古代汉字的声调和声母变化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需要通过其他方法进行研究和推测。
此外,反切法的推测结果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因为古代汉字的发音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都会有所差异,反切法只能推测一种可能的读音和音变规律,并不能完全还原古汉语的真实读音。
总之,反切是一种通过字音的对比和分析来推测汉字的读音和音变规律的方法。
什么是反切
什么是反切反切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
是中国传统的注音方法。
有时单称反或切。
【反切发展过程】起源汉语本来的注音方式是读如某字(直音法),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其声明学为汉语引入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
另据考证,反切的产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孙炎,字叔然,名炎)陆德明《经典释文》也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
”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
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
隋唐的反切是研究中古汉语语音系统的基本资料,是汉语音韵学的基础之一。
据历史学家范文澜研究,音韵学开始于东汉末年,当时某些儒生受梵文拼音字理的启示,创反切法来注字音.孙炎作《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一般认孙炎为反切的创始人。
唐代时,僧人守温取汉字为三十六声母,宋人又以韵书的韵母字作为韵母。
反切法益为精密,成为最通行的注音法。
改良用反切注音,有很大的局限性。
这表现在三方面:①反切上下字都含有多余成分,在拼合时有一定障碍;②反切上下字可用的字过多,使用的人难于掌握;③有些窄韵,不得不偶尔借用其他韵的字作反切下字,造成切音不准确的弊病。
正因为早期反切存在这样严重的缺陷,所以后代人不断从各方面对反切进行改良。
代表性的主张反映在下面几种书里:明代吕坤《交泰韵》,清代潘耒《类音》。
这两部书立志革除旧反切的弊病,设计反切的基本出发点是尽量使两字连读就能拼出被切字音来。
他们的改良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①反切上字不仅考虑到与被切字的声纽相同,清浊一致,而且也考虑到等呼相应。
被切字是洪音字,上字用洪音;被切字是细音字,上字用细音;被切字是开口字,上字用开口;被切字是合口字,上字用合口。
②下字尽量用不带辅音声母的字。
③不全用与被切字声调相同的字作反切上字。
在这个问题上,吕坤、潘耒的做法不完全一致。
反切是最古老的漢字造字方法反切:古文注音方法
反切是最古老的漢字造字方法反切:古文注音方法反切是最古老的漢字造字方法【反切】用兩個字拼成另一個字的音,是(漢字)傳統的一種注音方法。
反切上字與所切之字聲母相同,反切下字和所切之字韻母和聲調相同。
即上字取聲,下字取韻和調。
《辭海》舉一個例子說明反切的原理:華字可以是胡化切,或呼瓜切。
取前者胡的聲母h和後者瓜的韻母和聲調uá相切,便是華字的讀音:huá;強字是巨良切。
取前者巨的聲母q和後者良的韻母和聲調iáng相切,便是強字的讀音:qiáng。
強的古字寫作彊,實際上它的讀音就是組成本字的兩個意符相切:弓畺切。
先秦時代的弓、巨、居、彊是同屬一個聲母。
王力認為:“反切方法的發明,是漢語音韻學的開始”。
因此反切的發明年代就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學術問題。
那麼反切的方法究竟是什麽時候開始的呢?清代劉熙載《說文雙聲序》說:“切音……起于始制文字者也。
許氏《說文》于字下系之以聲,其有所受之矣。
夫六書中較難知者莫如諧聲,疊韻、雙聲,皆諧聲也。
許氏論形聲,及于江河二字,方許氏時未有疊韻、雙聲之名,然河可爲疊韻,江工爲雙聲,是其實也。
"顧炎武《音學五書》說:“按反切之語,自漢以上即已有之。
宋沈括謂古語已有二聲合爲一字者,如不可爲叵,何不謂盍……鄭樵謂慢聲爲二,急聲爲一,慢聲爲者焉,急聲爲旃,慢聲爲者與,急聲爲諸,……,是也。
愚嘗考之經傳,蓋不止此。
如《詩·牆有茨》傳,茨,蒺藜也,蒺藜正切茨字……。
”《顏氏家訓·音辭》說:“孫叔言創《爾雅音義》,是漢末人獨知反語。
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黃侃說:“反切出而後始有孫炎作《爾雅音義》。
音韻學從此可言。
”《文字聲韻訓詁筆記》章炳麟說:“服、應訓說《漢書》,其反語已著于篇,明其造端漢末,非叔然創意爲之。
且王子雍與孫叔然,說經相攻如仇雠,然子雍亦用反語,其不始叔然可知也。
”(引自黃侃《聲韻略說》)吳承仕《經典釋文序錄疏證》說:“尋顔師古注《漢書》,引服虔、應劭反語,不下十數事。
什么是反切?谈反切和京剧字音
什么是反切?谈反切和京剧字音一、什么是反切古代没有音标,也没有拼音字母,只能用文字作为注音工具,给另外的汉字注音。
应用范围最广、使用时间最长的方法是“反切”注音法。
古人的注音方法是逐渐改进的。
汉代人为了读懂先秦典籍,一直在探索为汉字注音的方法,曾经有“直音”、“譬况”、“读若”等注音方法。
直音,是直接用同音字来注音。
此法最便捷准确,但有很大限制:如果找不到同音字,或者找到了同音字,但是个生僻字,起不到注音的作用。
譬况,是拿一个字作为参照,说明要注音的字和参照字在发音上有什么不同。
也可以把两个字(或一字的两个读音)放在一起加以对比,说明其间的不同。
读若或读如,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提示要注音的字的读音。
东汉末年,发明了反切,汉字注音方法前进了一大步。
反切,又叫“反语”或“切语”,是用两个汉字给另外一个汉字标注读音。
被注音的字是“被切字”,注音的两个字是“反切上字”、“反切下字”。
关于“反”和“切”的含义,“所谓反切者,盖反复切摩而成音之意也。
”古人不了解拼音的原理,认为反切的关键是“反复切摩”,把两个反切字反复连读,最后才能合成一个音节。
学会这种方法,对古人来说,不是那么容易的。
宋代人说:“文人学士,论及反切,便瞪目无语,以为绝学。
”用拼音的原理来理解反切就很容易了。
反切的原理是: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两者结合成另外一个音节,就是被切字的读音。
例如:秋,七由切,即‘七’的声母q和‘由’的韵母iu:读作qiu。
风,方戎切,即‘方’的声母f和‘戎’的韵母ong:读作fong.。
起,墟里切,即‘墟’的声母x和‘里’的韵母i:读作xi。
(风、起的反切音和普通话读音不同,我们这里且不管它,只是关注反切的方法。
)反切的产生在中国文化史和语文学史上有很重要的意义。
反切解决了在书面上有效的给汉字注音这样一个重大课题,也促成了汉语音韵学的建立。
因为有了反切,才知道如何分解汉字的字音,才能产生出韵书。
现代汉语工的反切法音标
现代汉语工的反切法音标摘要:一、反切法音标的定义与起源二、现代汉语拼音与反切法音标的对比三、反切法音标的优缺点分析四、现代汉语中反切法音标的应用与价值五、结论正文:现代汉语工的反切法音标是一种古老的注音方法,起源于我国古代的汉字注音。
反切法音标通过两个汉字来表示一个音节,这两个汉字分别代表声母和韵母,声母在前,韵母在后。
反切法的命名来源于其注音原理,即将声母和韵母切割成若干部分,然后通过组合这些部分来表示音节。
现代汉语拼音是现代汉语的官方注音方法,它采用了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表示音素,使得汉语学习变得更加简便。
然而,反切法音标作为我国传统的注音方法,在某些方面仍具有优势。
首先,反切法音标具有较高的表意性。
由于反切法音标采用汉字表示,因此对于学习者来说,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此外,反切法音标能够反映音节中的声调信息,对于声调语言的学习和掌握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反切法音标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作为我国传统的注音方法,反切法音标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反映了我国古代的语言观念和语音观念。
然而,反切法音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汉字的复杂性,反切法音标难以准确地表示音素的细微差别。
此外,反切法音标的推广和普及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特别是在国际交流中,反切法音标的使用受到限制。
在现代汉语中,反切法音标仍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对于学习者来说,掌握反切法音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的音韵规律。
此外,对于研究者来说,反切法音标是研究古代汉语语音和音韵的重要资料。
总之,现代汉语工的反切法音标作为一种传统的注音方法,虽然在现代汉语拼音的冲击下,其地位有所下降,但仍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
反切简说
反切簡說關於反切産生的年代,一般認爲是在東漢後期大約西元二世紀前後,其産生的背景是佛教傳入中國後人們受到梵文這種拼音文字的啓發,創立了反切注音法,當時叫“某某反”或“某某翻”,唐代宗大曆以後,統治者忌諱“反”這個字,於是將“反”改爲“切”,“反”是反復的意思,“切”是切摩的意思,反切就是兩個字反復切摩出一個新的字音。
雖然反切的原理很簡單,但是我們在閱讀利用古人的反切時,會覺得困難重重,這是因爲古今語音在不斷的變化,我們按照現代漢語的語音去讀古人的反切,就往往切不出正確的讀音來。
下面我們分幾點來談談這方面的問題。
〈1〉如果反切下字是平聲字,那麽被切字應該讀陰平還是陽平,需要根據反切上字來確定,例如:古紅切公同都切徒苦寒切刊息林切心徒幹切壇九魚切居上面的反切之所以不能直接由反切上下字拼合出被切字的讀音,是因爲反切下字與被切字的聲調不符合。
原來在中古漢語中,只有一個平聲聲調,到後來這個平聲分化成陰平和陽平兩個聲調,分化的條件是聲母的清濁,清聲母字演變成陰平字,濁聲母字演變成陽平字,圖示如下:中古平聲具體到平聲字的反切問題上,反切上字跟被切字的聲母是相同的,所以反切上字如果是中古清聲母字,那麽被切字自然也是清聲母字,在現代漢語中就應該讀陰平;而反切上字如果是濁聲母字,那麽被切字也是濁聲母字,在現代漢語中就應該讀陽平,在這種情況下,反切上字便成了決定被切字是陰平還是陽平的標誌了。
〈2〉先看下列反切:渠記切忌徒故切度其遇切懼這幾個例子,反切上字都是送氣的,而被切字都是不送氣的,兩者不合,因而不能直接拼合。
這是因爲中古的全濁聲母到後代分化爲送氣和不送氣兩套聲母,分化的條件是聲調的平仄(古人把四聲分爲兩類,平聲爲一類,仍然叫平,上去入爲一類,統稱爲仄聲。
)圖示如下:渠徒其中古全濁聲母忌度懼〈3〉先看下列反切:呼教切孝古詣切計口陷切歉中古讀g、k、h的聲母,到現代漢語中分化爲兩組:g、k、h和j、q、x,分化的條件是韻母的四呼。
反切_百度百科
反切_百度百科反切——百度百科反切,是对汉字音韵进行标注的一种方法,通过组合两个汉字的声调和音韵来表示一个字的读音。
它是中国古代汉字音韵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也是研究古代汉语音韵体系的基础。
本文将对反切的概念、应用以及相关研究进行探讨。
一、概念反切是一种标记汉字读音的方式,它由两个部分组成,即声与韵。
其中,声个指的是声母,韵个指的是韵母。
声个和韵个通过组合来表示一个汉字的读音。
具体来说,声个通常是一个辅音,韵个则是一个韵母或一个音节。
二、应用反切在古代汉字音韵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反切,可以确定一个古代汉字的音韵,从而恢复和研究古代汉语的发音规则。
古代的汉字字典中常常采用反切的方式标注读音,方便读者查找和理解词语的读音。
在古代文献研究中,反切也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通过反切,可以确定古代文献中模糊的音韵信息,帮助研究者理解和翻译文献中的内容。
另外,反切还对研究古代汉字的变异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线索。
三、相关研究反切作为一种古代汉字音韵学的标记方法,自古以来就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和研究。
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学者进行了反切的研究。
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切的研究逐渐丰富和深化,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目前,对反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反切的字形演变、反切的发音规律以及反切在古代文献研究中的应用等。
通过对反切的深入研究,学者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汉字的发音和用法,为古代文献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线索和证据。
总结:反切是对汉字音韵进行标注的一种方法,通过组合两个汉字的声调和音韵来表示一个字的读音。
它在古代汉字音韵学和古代文献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反切的研究内容丰富,主要集中在字形演变、发音规律和在古代文献中的应用等方面。
通过对反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古代汉字的发音和用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反切的起源及其局限性
摘要:本文重点探讨反切的起源和它的产生原因,并涉及其概念、作用、局限性等方面内容。
关键词:反切、起源、原因、作用、局限性
反切是古代学者在分析汉字语音结构的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注音方法,例其原理是用二字为一字注音,上字取其声,下字取其韵、调。
反切方法利用了双声迭韵的原理,最初叫“反”或“翻”,后来叫“切”。
顾炎武《音论》说:“《礼部韵略》曰:‘音韵辗转相协谓之反,亦作翻,两字相摩以成声韵谓之切。
’其实一也。
”
一、反切的起源
关于此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 反切始于三国时期的孙炎。
颜之推和陆德明都持此种观点:《颜氏家训·音辞篇》说:“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
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陆德明在《经典释文·叙录》里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蔓衍实蕃。
”
2. 反切始于孙炎之前的应劭、服虔等人。
如在《史记·留侯世家》的“良与客狙击秦皇博浪沙中”这句话之下,应劭注曰:“狙,伺人。
音七豫反。
”再如《, 汉书·张良传》:“鲰生说我距关毋内诸侯。
”服虔注“鲰音七垢反。
”
3. 反切出自西域。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出:“切韵之学,本出于西域,汉人训字止曰读如某字,未用反切”。
4. 反切是中国固有的。
顾炎武最早提出“汉以上即已有之,古已有二声合一字者,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之乎为诸。
”反切不始于汉末,而源于先秦,即合音说。
5. 反切是在双声、叠韵的基础上受梵文拼音的启发、影响而产生的。
清代学者洪亮吉《北江诗话》说:《诗经》到唐诗中的双声、叠韵的使用非常广泛,诗人逐渐对声韵进行分割,即分解字音,并在梵文拼读法的基础上形成反切。
尽管众说纷纭,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反切的最早使用是在东汉末年。
二、反切产生的原因
反切的产生是许多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反切产生的内因主要是指汉语自身的特点。
首先,汉代末期,印刷术的发展,书籍的增多,使师生的学术交流不仅仅通过口耳相传了,这就对注音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时人们通常使用的“读若”、“直音”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因此,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更加方便准确的注音方法,这种要求是反切产生的内部的根本的原因。
其次,汉语语音自身具有一些使用特点,使人们在使用汉语的过程中逐渐具有了某种语感,为反切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反切的发明具有其固有的时代条件,是当时社会发展、学术进步的客观要求。
反切的外部原因是指反切的产生,受到佛教的传入与梵语语音特点的影响。
两汉之交时,大量的佛经传入中国。
印度的佛经都是由梵语写成的,需要通晓两种语言的人进行翻译,这时期的佛经翻译过程是外僧背诵佛经,传言者口译成汉语,再由汉人揣摩传言者的意图,笔录成汉文,并进行修饰。
而译者唯恐违背经旨,一般采用直译法,为保留原貌,多采用音译,这就使他们能够直接感受到拼音文字与汉字的差异。
大量的译经活动,使他们能够从梵文拼音和汉字读音的对比中,慢慢悟出拼音的原理,并结合汉语的双声叠韵法,来分析汉字语音的声韵调,从
而发明了反切的注音法。
三、反切的作用
反切作为一种注音方法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它是当时最先进的拼音方法,而且今天学习反切却有助于阅读古籍和从事汉语史的研究;同时,这也是研究汉语语音及其发展变化的需要。
例如,阅读《十三经》时,如果懂得一些反切的基本知识,就可以在不查阅字典的情况下确定某些切语的今音, 同时可以检验今人的注音是否正确。
另外,一个时期的反切可以反映一个时期的语音。
例如《切韵》反映魏晋南北朝、隋朝的语音系统。
要想了解汉语语音及其发展的情况,就有必要研究反切。
四、反切局限性
首先,部分反切不能切出现代音。
其次,反切上写字含有多余成分。
最后,切语用字纷繁。
这样,就有必要对反切进行改良,不同朝代的学者都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良。
直到1918 年公布的《注音字母》,在拼合方法上是一种新反切,共有39 个字母,它们都是用最简单的汉字充当的,有的略微加以变通。
它“可以说是反切改进之登峰造极,而它也是音韵史上的反切的殿军了。
”1958 年出台的《汉语拼音方案》继承了直音、反切和注音字母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采用拉丁字母,基本上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素,拼读时不牵连,容易学习和使用,解决了反切拼读时所遇到的所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