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前、后》教案

合集下载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2.1 上 下 前 后 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2.1 上 下 前 后   人教版

标题: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2.1 上下前后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上、下、前、后四个方向词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

2.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上、下、前、后四个方向词的含义和运用。

2. 利用上、下、前、后四个方向词描述物体位置。

3. 解决实际问题,运用上、下、前、后四个方向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上、下、前、后四个方向词的含义和运用。

2. 教学难点:利用上、下、前、后四个方向词描述物体位置。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谜语、故事等形式引出上、下、前、后四个方向词,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探究新知(1)出示教材第22页的例1,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物体的位置关系。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上、下、前、后四个方向词的含义。

(3)教师总结上、下、前、后四个方向词的定义,并板书。

3. 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23页的练习1,让学生运用上、下、前、后四个方向词描述物体位置。

(2)完成教材第23页的练习2,让学生根据方向词找出隐藏的图形。

4. 实际应用(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体,用上、下、前、后四个方向词描述它们的位置关系。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互相描述对方的位置关系。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上、下、前、后四个方向词的含义和运用。

6. 布置作业完成教材第24页的练习3,让学生运用上、下、前、后四个方向词描述物体位置。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践,使学生掌握了上、下、前、后四个方向词的含义和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新知”环节中的学生自主描述上、下、前、后四个方向词的含义。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上、下、前、后》13-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上、下、前、后》13-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上、下、前、后》13-人教版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使用数词“上、下、前、后”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2.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准确运用“上、下、前、后”的概念。

3.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学会使用数词“上、下、前、后”。

2.理解和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1.区分并正确使用“上、下、前、后”的概念。

2.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准备1.教材:《2.1上、下、前、后》13-人教版。

2.教具:图片、实物等展示物体位置。

3.课件:展示物体位置关系的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图片或实物让学生感受“上、下、前、后”的概念。

2.引导学生描述图片或实物中物体的位置关系。

二、讲解1.呈现教材中的例题,解释“上、下、前、后”的含义。

2.让学生互相示范,进行角色扮演演示位置关系。

三、练习1.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练习,互相纠正。

四、拓展1.提出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讨论物体的位置关系。

2.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描述物体位置,如家里的家具摆放等。

五、总结1.回顾所学知识点,让学生总结“上、下、前、后”的应用规则。

2.收集学生的作品展示,评选优秀作品。

六、作业1.布置练习题作业,巩固今天所学内容。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注意物体的位置关系并记录。

教学反思1.教学中要充分引导学生探究,激发他们观察和思考能力。

2.要把握好知识的难易度,让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进度。

3.重视综合运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上、下、前、后”的概念,提高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希望本节课的教学能够给学生带来收获,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2.位置《上、下、前、后》 教案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2.位置《上、下、前、后》 教案

教案: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2.位置《上、下、前、后》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上、下、前、后”四个方向的概念,能正确辨别和表达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和感知。

3.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上、下、前、后”四个方向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辨别和表达物体位置关系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学生对“上、下、前、后”四个方向的理解和运用。

2. 学生在合作活动中如何有效地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 教学素材,如图片、模型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体,提问:“你们能告诉我,你们的位置在哪里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位置,这个位置可以用‘上、下、前、后’来形容。

”二、探究(10分钟)1. 教师展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有两个物体,一个在上面,一个在下面。

教师提问:“你们能告诉我,哪个物体在上面,哪个物体在下面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上面的物体在下面物体的上方,下面的物体在下面物体的下方。

”3. 重复以上步骤,展示“前、后”的位置关系。

三、实践(10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活动。

2. 每组学生用提供的素材(图片、模型等)进行实践,辨别和表达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3. 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确保他们正确理解和运用“上、下、前、后”四个方向。

四、巩固(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图片,要求学生用“上、下、前、后”来形容图片中物体的位置关系。

2.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反馈和纠正。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提问:“你们今天学到了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上、下、前、后’四个方向的概念,知道了如何用这些词语来形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

小学一年级数学位置

小学一年级数学位置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教案第一单元位置教学内容:“上、下”、“前、后”、“左、右”和“位置”。

(教材第1~9页)一、本单元内容分析:(一)结合新课标的理念对教材的分析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

也就是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主动的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

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与图形和空间有关,“位置”这一教学内容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感的特点,它是学生认识生活空间的一个起点。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学前的学习,对上、下,前、后,左、右等常识性的方位知识已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

(二)编排特点本单元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

先“上、下”,再“前、后”,最后是“左右”。

先以“自我为中心”区分方位,再以“自然标志”区分方位,最后能以“抽象的形式”区分方位。

并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和一系列实践活动,帮助儿童体验空间方位。

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物体间的这种上下、前后、左右的相对位置。

在帮助学生学会辨别上下、前后、左右的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例如某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的情况,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三)地位和作用这单元内容是以后继续学习图形与位置的重要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用意识以及初步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教材重难点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是体会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特别是左右的相对性。

二、教学目标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人教版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 位 置教案整理

人教版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 位  置教案整理

第二单元位置教学设计第1课时上、下、前、后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第9页内容及第11~13页练习二的第1、3小题。

内容简析教材在具体的场景中呈现“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让学生初步学会确定物体的“上、下”“前、后”方位,知道“上”的位置高,“下”的位置低,面对的位置是“前”,背对的位置是“后”。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景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

2.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3.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法与学法1.本课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即上是指高处,下是指低处,面对着的是前面,背对着的是后面,再结合情景图,引导学生去理解、去感悟,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观察、讨论,并且应用物品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在操作中感悟,在感悟中交流。

承前启后链复习:参照点,也叫参照物,是判断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的。

指向地球的一方是“下”,相反的方向是“上”,以“活动者”为参照点,他“面”朝的方向是“前”,相对的方向就是“后”。

学习:辨别物体的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会判断如:二楼的上面是三楼,二楼的下面是一楼等类型的题。

延学:能根据左、右手确定左、右的位置关系,会做形如:在小兔卡片的左边贴上小狗卡片等类型的题。

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联系生活,揭示课题法:师:布置预习时,老师让同学们做了一个小调查,谁能说一说教室的上面有什么?教室的下面有什么?指名回答,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师:谁再说一说教室的前面有什么?后面呢?学生汇报并由此导入本课课题,教师板书:上、下、前、后。

(详见配套课件部分)【品析:利用学生身边现实的情景,让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为学生学习“上、下”“前、后”奠定基础。

】多媒体课件展示法:播放课件,画面显示长江大桥上车船往来的情景,有火车、汽车、轮船等。

中班数学教案认识上下前后左右

中班数学教案认识上下前后左右

中班数学教案认识上下前后左右教案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在游戏和活动中掌握并应用上下前后左右的概念。

教案步骤:Step 1: 引入目标概念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打算通过一个小游戏来引入上下前后左右的概念。

我将在教室里放置五个不同颜色的方向标志物,分别代表上、下、前、后、左、右。

我将让学生站在其中一个标志物附近,并问他们站在哪个方向。

然后我会解释每个方向的概念并示范一下。

Step 2: 游戏活动我将通过几个游戏和活动来巩固学生对上下前后左右的理解。

活动一:寻找方向我会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会有一个地图。

地图上会有标有不同方向的图片,如箭头或者物体。

我会给每个小组一个任务,让他们根据任务要求在地图上找到对应的方向。

例如,我会说:“请找到地图上的箭头,指向上方。

”学生需要根据任务要求找到正确的方向并标出。

活动二:方向迷宫我会绘制一个简单的迷宫并贴在墙上。

学生需要根据我给出的方向指令来穿过迷宫。

例如,我会说:“向前走三步,然后向右转,再向前走五步。

”学生需要听懂指令并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

活动三:方向游戏我会在教室里放置一些具有明显方向的物体,如桌子、椅子等。

我会让学生轮流来到教室中央,我会给他们一个方向指令,他们需要按照指令找到对应的物体位置。

例如,我会说:“走到教室里的右边,找到一张桌子。

”Step 3: 总结在活动结束之后,我会和学生一起回顾上下前后左右的概念,并再次强调它们的意义和运用。

我会问学生在游戏和活动中是否遇到了什么困难,让他们分享自己的体会。

Step 4: 家庭作业为了巩固学生对上下前后左右的理解,我会布置家庭作业。

我会要求学生观察家里的环境,并在作业本上画出家里不同房间的布局和物品位置。

然后他们需要在图上标出各个方向的箭头,表示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

总结: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们将能够掌握并运用上下前后左右的概念。

通过游戏和活动的形式,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上下前后拍打歌幼儿园教案

上下前后拍打歌幼儿园教案

上下前后拍打歌幼儿园教案上下前后拍打歌幼儿园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具体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

教具、学具准备各种水果图片(梨、萍果、香蕉、草毒、葡萄),楼梯图,交通情景图。

教学设计创设情境,感知位置师:现在交通便捷,非常有序,司机和小朋友都很遵守交通规则,想不想去看一看呢?请看画面。

(1.汽车通过十字路口,行人在等待;2.汽车停止前进,行人通过斑马线。

)仔细观察,理解位置1.上、下。

师:这么有序的交通,你知道是什么在指挥吗?(红绿灯。

)师:对,是红绿灯,它的作用可真大。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红、黄、绿灯是怎么摆的呢?(与同桌小朋友轻声说一说。

)学生交流。

(红灯在黄、绿灯上面,绿灯在红黄等下面,黄灯上面是红灯,黄灯下面是绿灯,红灯下面是黄灯,绿灯的上面是黄灯。

)联系实际提问:刚才,同学们把3盏灯的上、下位置关系说得很完整,(板书:上下)再看看,在我们的教室、有这样上、下的位置关系吗?身体呢?2.前、后。

下面,请小朋友继续看画面,绿灯亮了,汽车继续前行,这时,画面上有几辆车,你能不能用前、后来说一说它们又是怎么排的呢?学生交流。

(摩托车的前面是小轿车,小轿车的后面是摩托车;摩托车后面是公交车,公交车前面摩托车。

)学生交流中出示板书:“前”“后”。

师:你喜欢哪辆车,就用前、后说说它的位置。

联系实际问:汽车有前、后位置关系,(板书:前后)你的座位也有前、后这样位置关系,看看你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也可以说,你在这个同学的______,在这个同学的______(被念到的同学请站起来)从前往后数,他在第几个,从后往前数呢?他的前面有几个人,后面呢?3.左、右。

师:刚才小朋友介绍得很完整,老师很满意,建议小朋友鼓鼓掌为自己鼓励鼓励。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认位置(上下、前后)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认位置(上下、前后)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认位置(上下、前后)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上下、前后等基本位置关系。

2. 能够正确识别各种大小方向的物品,并通过语言表述出它们的位置关系。

教学重点:1. 上下、前后等基本位置关系的理解与识别。

2. 通过语言表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语言表述出物体的位置关系,并描述正确的方向。

教学过程:Step1:导入1. 班务处理2. 独立观察当教师进入教室时,要求学生各自找到自己的位置,站在教室中央,不许移动,用手指指向上、下、前、后,并表述出它们的位置关系。

3. 热身(画图)教师带领学生画出上下、前后等基本位置图形,并复习上课所学内容。

Step2:讲授1. 学生对上下、前后等基本位置关系的理解与识别。

教师通过干、净、高、短、厚、薄等形容词,指导学生理解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例如:苹果在桌子上面,矮的学生站在高的学生身后等。

2. 学生通过语言表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通过上课所学的基本位置关系和形容词,教师与学生一起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关系。

Step3:练习1. 观察练习教师利用课本中的图片,进行观察练习,要求学生识别上下、前后等基本位置关系,并用语言描述出它们的位置关系。

2. 学生合作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在桌子上或地下放置不同大小的物品,要求学生识别上下、前后等基本位置关系,并通过语言表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Step4: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目标及重点,并请学生一起回答总结问题。

如:在学了本节课的内容后,我们应该知道什么?在使用上下、前后等基本位置关系时,我们应注意什么?Step5: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找出家中某个物品,并通过语言表述出它的上下、前后等基本位置关系。

教学反思:1. 教师在上课前,应将教案制定好,确保课堂上的流程能够顺畅进行。

2.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指导,以保证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上下、前后等基本位置关系。

3. 对于学生在掌握上下、前后等基本位置关系上的不足之处,教师应耐心地给予指导,让学生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提高掌握技能的能力。

认识方位上下左右前后教案

认识方位上下左右前后教案

认识方位上下左右前后教案教案标题:认识方位上下左右前后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使用方位词汇:上、下、左、右、前、后。

2. 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准确描述和指示方位。

3.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和游戏巩固方位词汇的应用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方位词卡片,包括上、下、左、右、前、后各两张。

2. 教师准备一些小道具,如玩具汽车、小球等。

3. 学生准备纸和铅笔。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教师出示方位词卡片,并向学生解释每个方位词的意义和用法。

2. 教师利用教室或者班级的物品,引导学生用方位词描述物品的位置,例如:“教室的门在左边。

”3. 教师鼓励学生互相指示方位,加深对方位词的理解和运用。

探究活动: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两人。

2. 教师给每组一些小道具,如玩具汽车和小球。

3. 教师让一人将小道具放在桌子上的不同位置,另一人则用方位词描述道具的位置。

4. 学生交换角色,继续进行描述和指示的练习。

拓展活动:1. 教师让学生在纸上画一个简单的地图,包括几个房间和一些物品。

2. 学生用方位词描述地图上物品的位置,并与同伴交流。

3. 学生可以互相出题,让对方根据描述找出正确的位置。

总结活动:1. 教师复习本节课学习的方位词,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

2.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巩固对方位词的掌握程度。

评估活动:教师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指导。

拓展延伸:1. 学生可以在家庭环境中继续应用方位词,例如:“书架在客厅的右边。

”2. 学生可以通过户外活动,如定向越野,巩固方位词的应用能力。

注:教案中的活动和步骤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适应。

2.1 上、下、前、后(教案Word)2023-2024学年一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人教版)

2.1 上、下、前、后(教案Word)2023-2024学年一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人教版)

教案标题:2.1 上、下、前、后(教案Word)2023-2024学年一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上、下、前、后四个方向词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

2.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的乐趣,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1. 认识上、下、前、后四个方向词。

2. 学会使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位置。

3. 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上、下、前、后四个方向词。

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上、下、前、后四个方向词的含义。

2. 培养学生运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位置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学生对于空间方向的感知能力较弱,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加强理解。

2. 学生在描述物体位置时,容易混淆上、下、前、后四个方向词。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上、下、前、后的示意图。

2. 一些实物,如铅笔、橡皮、书本等,用于实际操作。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如教室、公园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物体所在的方向。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肯定和纠正。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展示上、下、前、后的示意图,让学生初步认识这四个方向词。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示意图,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上、下、前、后的含义。

3. 教师总结并板书:上表示在物体的上方,下表示在物体的下方,前表示在物体的前方,后表示在物体的后方。

三、实践操作(10分钟)1. 教师将准备好的实物(如铅笔、橡皮、书本等)摆放在讲台上,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指令进行操作,如“把铅笔放在书本的上方”、“把橡皮放在书本的下方”等。

2. 学生操作完成后,教师进行检查并给予反馈。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根据题目描述,画出物体的位置。

2. 学生完成后,教师进行讲解和纠正。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上、下、前、后的含义。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2《位置 上、下、前、后》学案2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2《位置 上、下、前、后》学案2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2《位置上、下、前、后》学案2一、教学目标1.能认识和理解“上、下、前、后”等位置词。

2.能辨认不同方向的位置关系。

3.能在生活中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

二、教学重点1.掌握“上、下、前、后”等位置词的含义。

2.能准确使用“上、下、前、后”等位置词描述物体位置。

三、教学难点1.区分“上、下”与“前、后”两组词的使用情境。

2.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准备1.课件:包含图片和文字说明“上、下、前、后”等位置词的课件。

2.教具:小熊玩具、方向标示牌等教具。

3.活动准备:针对位置词的练习活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出示课件图片,向学生引导讨论“上、下、前、后”等位置词的意义,让学生讨论物体在图片中的位置。

2. 学习“上、下”(15分钟)1.老师出示小熊玩具,向学生说明“上、下”位置词的意义。

2.多个例子演示“上、下”位置关系,让学生亲自操纵物体进行实践。

3. 学习“前、后”(15分钟)1.老师出示方向标示牌,向学生说明“前、后”位置词的意义。

2.多个例子演示“前、后”位置关系,让学生亲自操纵物体进行实践。

4. 操练及综合运用(15分钟)1.设计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图片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纠正错误并表扬正确的表现。

5. 小结及出口(5分钟)回顾当天学习内容,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并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六、课堂延伸1.带领学生到校园或者教室里寻找各种物体,让他们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2.通过游戏或者手工制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加熟练掌握“上、下、前、后”等位置词的使用。

七、课后作业1.完成《位置上、下、前、后》相关练习题。

2.自行寻找物体,用“上、下、前、后”等位置词描述其位置关系。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上、下、前、后”等位置词的使用,加强他们在生活中的方向感和空间认知能力。

让我们一起享受这段有趣的学习之旅吧!。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1上、下、前、后》15-人教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1上、下、前、后》15-人教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1上、下、前、后》15-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认识和学会掌握上、下、前、后的基本方位概念。

2.能够正确使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位置。

3.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对上、下、前、后的理解。

4.锻炼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上、下、前、后的含义。

2.使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位置。

难点1.区分上下、前后的概念。

2.灵活运用上、下、前、后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含上、下、前、后的图片和示意图。

2.教学实物道具:例如文具盒、书本、板擦等。

3.计算机或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上、下、前、后的概念,通过提问和图片展示让学生猜测物体的位置。

•学生互动,讨论并确定上、下、前、后的含义。

2. 讲解(10分钟)•讲解上、下、前、后的具体定义和用法。

•展示图片和实物道具,让学生理解上、下、前、后的概念。

3. 操练(15分钟)•让学生在课桌上放置文具盒,并使用上、下、前、后描述文具盒的位置。

•组织学生相互之间交流,巩固对上、下、前、后的运用。

4. 拓展(10分钟)•鼓励学生到教室不同角落,用上、下、前、后描述周围物体的位置。

•挑战性练习:老师描述某个物体的位置,学生根据描述找到该物体。

5. 小结与反馈(5分钟)•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总结上、下、前、后的规律。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或分享自己对上、下、前、后的认识。

五、课堂延伸1. 实践活动•室内或室外进行追逐游戏,老师用上、下、前、后的指令引导学生行动。

•让学生自由组合实物道具,描述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2. 课外作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记录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布置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上、下、前、后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上、下、前、后的概念展开,通过实物展示和互动练习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概念。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加趣味性和实用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方位词的使用方法。

《第2单元 位置:上、下、前、后》教案、说课稿(共5篇)

《第2单元 位置:上、下、前、后》教案、说课稿(共5篇)

第二单元位置《上、下、前、后》教学设计学生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和游戏能使学生更清楚的了解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初步了解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2、使学生形成辨别一定的空间方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上下、前后空间位置关系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认识物体空间位置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一定的辨别空间方位的能力。

教学情境图,课件。

一、谈话导入1、现在,我们就和聪聪、明明一起进入神奇的数学王国吧!2、揭示课题。

聪聪问我们:“鼻子下面是什么?嘴巴上面有什么?”“小明前面是谁?后面呢?”同学们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上、下、前、后。

(板书课题:上、下、前、后)二、探究新知1、你能说一说我们生活中有关上、下、前、后的例子吗?2、观察画面,体会上、下、前、后的含义。

(1)你们听说过南京长江大桥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南京长江大桥是什么样子的?下面我们就一起去南京长江大桥看一看,开开眼界,好不好?(2)出示主题图课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告诉大家好吗?(3)大家发现了这么多东西,真了不起!谁能说出:汽车下面有什么?轮船上面有什么?大货车前面是什么?小汽车后面有什么?你能像老师这样提出问题吗?3、看书第9页,完成书上填空并完成做一做。

指名口答并订正。

三、活动1、拍手游戏(1)教师发口令,学生上下拍手。

(2)听反语:教师说“上”学生在下面拍手,教师说“下”学生在上面拍手。

2、小组活动小组长发口令,其余的同学动手摆。

如,把本子书放在数学书上面,把文具盒放在书上面……3、做个老鹰抓小鸡的小游戏小华做老鹰,小林、小东、小平、小云、小玉5人依次抓着前面一个人的后衣角,开始游戏,老师提问,小东前面是谁?小云在小玉的哪个面?看图再说一说,老师找学生起来,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并解答。

《上下前后》教案

《上下前后》教案

《上下前后》教案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上下前后》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上下前后》教案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页的例题,第10~11页想想做做的习题[教材简析]本课教学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教材提供学生熟悉的教室场景,让学生通过观察,领会上下、前后的含义,认识上下、前后的方位,再组织学生领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想想做做通过看一看、摆一摆、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上下、前后位置关系的习惯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物体之间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教学目标]1 在具体场景里体会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方位2 能按上下、前后的方位要求,解决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初步学会用上下、前后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3 在分组学习中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1 观察:小朋友观察自己宽敞、漂亮的教室,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黑板、讲台、课桌椅、小朋友)2 设疑: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呢3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一认它们之间的位置。

(板书:认位置)二、讨论交流,感悟新知1 出示主题图教室提问:观察主题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教室)教室里有些什么(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说一说) 告诉学生图中四个小朋友的姓名2 讨论交流(1)组内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什么位置小明在小军的什么位置(2)小组汇报。

板书:国旗在黑板的上面,小明在小军前面(3)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上面,还可以怎么说小明在小军的前面,又可以怎样说3 分组讨论提问:你还能找出图中哪些物体有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讨论后汇报:地球仪在讲台的上面,讲台在地球仪的下面小红在小平的前面,小平在小红的后面4 联系教室真实场景,感悟位置关系小组学生相互说一说、指一指,教室里的人或物的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指出:两物体之间有一定的位置关系,如果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面,那么另一个物体就在这个物体的下面。

位置前后上下小学数学教案

位置前后上下小学数学教案

位置前后上下小学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认识位置前后上下
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理解和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2. 能够正确使用位置词语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3. 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准确使用位置词语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
1. 理解位置前后上下的基本概念。

2. 运用位置前后上下的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
1. 灵活运用位置前后上下的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2. 图示和实物结合,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位置前后上下的概念。

教学准备:
1. 教案、黑板、粘贴纸、实物模型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识
老师在黑板上写出“前、后、上、下”四个位置词语,然后让学生讨论这四个词语的意思,并举一些例子来说明这些词语的用法。

二、讲解位置前后上下的概念
1. 让学生看图,了解位置前后上下的概念。

2. 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物品的位置,让学生用位置词语描述物品的位置。

三、练习
1. 让学生分组,观察教室内的物品,并用位置词语描述物品的位置。

2. 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操练,相互提问并回答,运用位置词语描述物品的位置。

四、总结
让学生总结位置前后上下的概念,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位置前后上下的定义。

五、作业
完成练习册上关于位置前后上下的练习。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讲解和练习,引导学生掌握位置前后上下的概念和用法,通过实物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位置前后上下的概念。

同时,需要关注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并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2《位置 上、下、前、后 》教案1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2《位置 上、下、前、后 》教案1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2比大小》1-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掌握比大小的基本概念,能够正确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等表示符号。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比较大小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学习的习惯,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二、教学重点1.掌握比大小的基本概念。

2.正确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等表示符号。

三、教学难点1.理解“大于”、“小于”的含义,并能正确比较大小。

2.能够用图形或数字表示大小关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呈现一些不同大小的图形或物体,让学生自由讨论、比较,引出比较大小的话题。

2. 概念讲解1.向学生介绍“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让学生通过比较图形或数字来理解这些概念。

2.给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目,让他们尝试用这些符号来表示大小关系。

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出一些图形或数字,让学生合作讨论、比较大小关系。

4. 整合应用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些练习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延伸1.将比大小的概念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比较大小关系。

2.鼓励学生用比较大小的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大于”、“小于”概念时出现了一些困难,下一次需要更加耐心地解释和示范,让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并掌握这些概念。

以上就是本次课程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比大小的知识,培养其观察、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取得优异成绩!。

5教资面试-游戏导入逐字稿-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二_1《上、下、前、后》

5教资面试-游戏导入逐字稿-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二_1《上、下、前、后》

教学片段实录听指令,做游戏(教学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生:喜欢!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轻松一下,看看谁做得最好。

听清楚老师说的话,按老师的口令做。

听明白了吗?生:听明白了。

师:鼻子的上面是什么?鼻子的下面是什么?向上看一看,向下看一看,向前指一指,向后看一看,向下蹲一蹲……(生按老师的口令做游戏)师:从刚才的游戏中,你能找出哪些表示方向的字?生1:上。

生2:下。

生3:前。

生4:后。

师:同学们听得非常仔细,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些方位。

(板书:上、下、前、后)赏析: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游戏导入,从学生自身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问学生鼻子的上面是什么,鼻子的下面是什么,让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手、动口又动脑,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情境体验,感知上、下(教学重点)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南京长江大桥吗?你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主题图)师:仔细看图,你发现了什么?生1:有汽车。

生2:有火车。

生3:还有轮船。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现在我们先看看汽车和火车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生1:汽车在上面。

生2:火车在下面。

师:请同学们再具体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生1:汽车在火车的上面。

生2:火车在汽车的下面。

师:“上、下”是一组相对的位置关系。

我们接着观察,汽车在轮船的什么位置?生:汽车在轮船的上面。

师:说得真好!大家再次观察这幅图,想一想,我们能直接说火车在上面吗?为什么?生:不能。

因为火车在轮船的上面,汽车的下面,所以不能直接说火车在上面。

师:你分析得真棒!以后我们在表述位置时,应该说清楚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选择的参照物不同,位置也就不同。

赏析:从现实中的南京长江大桥入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上的物体,体会“上、下”的相对性。

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个人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的过程,使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使“上、下”这一概念真正纳入到学生自己的认知系统中。

上下前后教案15篇

上下前后教案15篇

上下前后教案15篇上下前后教案1活动目标:1、能区别两个物体之间的上下关系。

2、在操作中能正确使用方位词表达两者之间的上下关系。

3、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

活动重点:能区别物体之间的上下关系,并使用方位词表达。

活动难点:感知物体间上下方位的相对性。

活动准备:1、玩具娃娃一个、帽子一顶、袜子一双。

2、玩具柜的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一、常规活动:指五官幼儿坐在椅子上玩“指五官”,教师加快速度增加其趣味性。

二、师生共同探索。

1、教师出示玩具娃娃,请幼儿说出眼睛和鼻子、鼻子和嘴巴的上下关系。

2、教师给玩具娃娃戴上帽子,穿上袜子。

请幼儿说出帽子和袜子的上下关系。

3、幼儿感知上下的方位。

师:“大灰狼明天要开一个玩具店,可是货架上的东西还没有摆上去,谁能来帮帮大灰狼呀?4、区别两个物体的上下关系。

请幼儿将玩具放入货物架中。

(幼儿自由操作)5、初步感知上下的相对性。

小结:在表述物体的位置时一定要说完整的话,如“××在××的上面,××在××的下面”。

6、看图说一说。

出示挂图,引导幼儿有序地观察:三.师总结讲评,并请幼儿分别说一说自己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或某某小朋友前面是谁?后面呢?四:做游戏。

(上拍拍,瞎拍拍,前拍拍,后拍拍)上下前后教案2第一课时认识上下学习内容:学习教科书第9页,认识上、下。

学习目标:1.使学生初步了解上、下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使学生辩别空间方位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4.使学生掌握方向上、下以及谁在谁上,谁在谁下的方向。

学习重点:主要让学生判别两个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

学习难点:教师要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或改变物体的位置,使学生感受上下方位的相对性。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设计思路:首先对话引出课题,再通过课件体会主题图上下的含义,并理解以谁为准的上下关系。

〖整理〗《上、下、前、后 预习学案》优秀教学教案4

〖整理〗《上、下、前、后 预习学案》优秀教学教案4

1 上、下、前、后
预习指南:
上下的位置是相对的,高处的事物所处的位置是“上”,低处的事物所处的位置是“下”。

前后的位置是相对的,事物面朝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

温故知新1排队的时候,要从往排。

2小猫在桌子的面,桌子面有书。

新课先知3教材第9页主题图。

说shuō一yi说shuō图tú中hōnɡ交jiāo通tōnɡ工ɡōnɡ具jù相iānɡ互hù之hī间jiān的de位wèi置hì关ɡuān系jì。

1上是相对的,高处的物体在面,低处的物体在面。

从汽车和火车的位置来看,汽车在火车的面,火车在汽车的面。

2 后是相对的,物体正对的方向是,背对的方向是。

大桥上,大卡车正对的是,所以在大卡车的面;小轿车的是大卡车,所以大卡车在小轿车的面。

大客车正对的方向有和,所以大客车的前面是和。

预习检验。

小鸟在小狗的面,
小狗在小老鼠的面,
小老鼠在小狗的面。

à、前qián后hòu描miáo述shù图tú形ínɡ与yǔ鸭yā子i的de位wèi置hì。

参考答案
1 前后
2 下上
3 1下上下上下2前前后
小轿车小轿车前背对后小轿车大卡车小轿车大卡车
4 上前后
5 三角形在鸭子的前面,五角星在鸭子的后面,圆在鸭子的上面,正方形在鸭子的下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下前、后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2页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参与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建立“上、下”、“前、后”方向感;
2、能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及其相对性,能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方位感。

教学难点:辨别“上、下”、“前、后”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出示图片,学生观察,抢答苹果的上面是();面包下面是();()上面是牛奶;()下面是苹果。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上、下。

(板书课题:上、下)
二、探究新知
(一)上、下。

1、举出生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

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吗?(生举例)【注意引导学生规范数学语言】
2、观察主题图体会上、下含义。

小朋友们听说过南京长江大桥吗?谁知道南京长江大桥是什么样子的?想知道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到南京长江大桥去开开眼界。

(课件出示主题图)
提问: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你能用“上下”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生回答)
我们小朋友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那谁能说出,汽车的下面有什么?(生回答)你们有什么想问大家的吗?(学生提问,其余同学解决)
3、把课本的第1页空白的地方补充完整。

4、做一做(课本第2页“做一做”第1题)。

(1)把数学书放在铅笔的下面(同桌互相检查),把铅笔盒放在铅笔的上面。

(老师检查)
(2)感受上下的相对性:谁能把它们的位置调整一下?(指名2生改变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其余同学摆。

)
(3)提问,数学书没有变过位置,为什么一下子说它在上面,一下子说它在下面?
(二)前、后。

1、主题图教学,初步感知“前、后”。

(课件出示主题图)
公交车要开了,只听见一个小朋友说:“等一下,我后面还有3个人。

”你知道是谁说的吗?(穿蓝衣服的小女孩)你怎么知道是她?(板书课题:前、后)
让我们认识一下这3位小朋友吧,他们都是谁?(李林、王英和张宁)
谁能用前、后来说一说他们是怎么排的?(可以有多种说法,引导学生说得越多越好)提问:同样是王英这位小朋友,她在队伍中的位置没有变,为什么大家一会儿说她在前面,一会儿又说她在后面呢?[启发学生理解,要确定前后,需要看以什么为参照物(与什么比)。

王英对于李林而言是在他后面,而对张宁来说却在他前面]
2、车站牌教学,深入理解“前、后”。

(点击课件放大)
口答:李林、王英和张宁从第1站上车要去少年宫,应在第几站下车?
填空:少年宫的前一站是()。

从文化馆到展览馆,一共有()站。

和剧场相邻的是()和()。

3、小狗游泳比赛。

(投影出示)
问题:谁在最前?谁在最后?谁还能说说小狗之间的其它前后关系?
4、联系实际。

(1)你的座位也有前、后位置关系,看看你座位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2)请一生起立,提问:从前往后数,他在第几个,从后往前数呢?他的前面有几个人,后面呢?
(3)从前往后数,他在第几个?跟他的前面有几个人?哪里不一样?
三、课堂作业
1、拍手游戏:上拍拍,下拍拍,请把小手伸向前;前拍拍,后拍拍,请把小手伸回来。

(反复做3遍)学生会了以后,自己找好朋友合作做。

(巩固上下、前后概念)
2、思维训练。

(可以让学生拿数字卡片摆一摆)
有一场汽车比赛,去采访的记者阿姨发来了手机短信,关于到终点的次序有这样几条信息(课件出示信息:2号车排在最前面;1号车在4号车和3号车的后面;3号车的前面是4号车。

)你能判断他们分别是第几名吗?
四、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设计:
1、完成《课堂作业本》P1和《口算天天练》P1
2、用“上、下、前、后”各说一句话。

3、聪明题:
小红住在小英家的上面,小英住在小兰家的楼上。

()在最上面;()在最下面。

板书设计:
上下前后
教后反思:
亮点:
1、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有趣的数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只见课堂各个坐端正仔细倾听,积极思考,争相回答问题呢。

如:以抢答引入,抢答成功的孩子能得到电脑老师的掌声;教学“上、下”后,开展“摆一摆”数学书、铅笔盒、铅笔的活动,学具既简单又有效;还开展小组合作活动,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前后面都是谁?有几个人?;最后玩起了拍手游戏,还能当课中操使用,学生学得快乐又扎实。

不足之处:
1、感觉个别提问的设计有待提高。

在教学“上、下”突破难点时,不知道问题该如何提问是好,琢磨了会才提问:同样是指铅笔,为什么一会儿说是上面?一会儿说是下面?铅笔到底是在上面还是下面?为了让孩子体验方位的相对性,引导学生规范数学语言,把话说完整、说清楚!
2、列车、火车、动车
查了资料:高速列车一般指时速在200公里以上的火车。

那么主题图上的列车也可以说火车,可以说动车吗?我告诉孩子们应该可以的,因为告诉列车头部很像动车,而且瑞安动车站也叫火车站。

有学生说是地铁,应该不行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