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印激战楚舒勒:中国用火炮摧毁了印军意志

合集下载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简述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简述

中印边境⾃卫反击战简述

中印边境⾃卫反击战简述

发⽣在60年代初的中印边境⾃卫反击战以印度军队的惨败⽽告终。此战发⽣在中国与美苏交恶,国家经济情况极度困难,台湾国民党残匪疯狂反扑,西藏农奴主叛乱和新疆暴乱时期。虽然反击作战仅改善了西段边境态势,没有乘胜收复全部争议地区,但是粉碎了印度的“北进政策”,维持了中印边境近四⼗年的和平局⾯,超过当时“⼀场胜仗管30年”的估计。更粉碎了超级⼤国利⽤印度牵制中国的美梦。

中印边境的战区地处青藏⾼原边缘地带,海拔⼀般在4500—5000⽶以上;⾼寒,零下30度以下;缺氧,⼈的体能仅相当于平地的40-50%,⾏军速度和负重能⼒要低⼀半,登⼭速度每⼩时100⽶左右;道路稀少;⽓候恶劣,多雪崩、泥⽯流,对作战⾏动和后勤保障有很⼤影响。每年仅9⽉—11⽉间适合进⾏⼤规模作战⾏动。

由于战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其他因素限制(印度空军因顾虑中国空军轰炸印度城市⽽没有出动,中国⼼脏地区离战区在印度空军打击范围之外,这是中国地理上的优势)作战任务主要由步兵担任,因此轻武器的作⽤就显得特别突出。本⽂着重从轻武器和直接配属步兵分队的武器的⾓度,回顾当时的历史,总结双⽅的经验和教训。

武器性能对⽐

弹药

中⽅步兵连主要使⽤56式7.62*39mm⼝径弹(仿前苏联M43弹),是前苏联参考了德国的突击步枪弹,于⼆战末期研制成功的。配⽤56系列半⾃动步枪、冲锋枪、班⽤机枪。有普通弹,穿甲燃烧弹,燃烧曳光弹,曳光弹等弹种。

印军步兵连主要使⽤英国0.303in步枪弹,⼜名7.7*56mm R步枪弹或MK VII式

揭开中印之战四大谜题

揭开中印之战四大谜题

10

1962年10月至11月间,中国和印度之间因边界问题展开了一场军事较量。最终,以中国的绝对胜利而告终。但是,中国政府没有就此收复失地,而是选择了主动停火和撤军。几十年来,关于中国政府当时的选择有种种猜测,但是研究学者也只能通过一些回忆录类的文章而进行揣测。

2008年11月13日,外交部档案馆开放了1961年至1965年的外交档案。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1962年中印之战的档案解密。

解密一:

战争胜利后为何主动撤军

46年前,中国和印度之间的战争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从10月20日至11月21日的这场持续了1个月左右的战争中,中国军队取得了绝对的胜利。可是,此后中国军队主动停火并后撤。至今,仍有一些人表示不理解,认为中国外交过于软弱,当时应当将本属于中国的领土夺回,那样就不会留有后遗症。但是,本次解密的外交档案中,却向我们表明了中国外交的宽宏大量。

在1963年1月的一份解密档案里,提到中国的主动停火并主动后撤。这份档案里写道:为了争取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中国边防部队不仅主动停火、主动后撤,而且还把战斗中缴获的军用物资主动交还给印度方面。1962年12月14日和16日,中国政府曾两次照会通知印度政府,中国方面表示,中印边界问题应当通过和平方式而不应当通过武力解决,希望中印边境冲突不要再起……向印方移交军用物资,就是中国政府为了争取

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所采取的许多

友好步骤中的一个。

可是,“中国方面采取的每一个

善意行动,至今都没有从印度方面得

到积极的响应。相反,却往往遭到印

政府的歪曲和污蔑,称中国的自卫反

一九六二·对印自卫反击战

一九六二·对印自卫反击战

一九六二

1962年,在中印边界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战争——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俗称对印自卫反击战)。

对于这场战争,甚至于法国、以色列等国都高声赞叹“内行人的战争!”“潇洒至极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以阵亡722人、负伤697人、被俘0人的代价,击毙印军4383人、击伤1047人、俘虏准将以下3968人并缴获大量装备;但对于国人来说,这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因为在中国军队成功击溃侵略印军,直逼传统习惯边界线后,却主动无条件撤回至战前实际控制线(麦克马洪线)我方20公里以内地区,放弃了我们所声称的9.2万平方公里土地。

对于为什么撤军?又为什么撤回至麦克马洪线我方20公里以内地区?中国政府从未给出过明确的解释,唯一的答复就是周总理所说的“显示正义”(详见《关于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十个问题》第六个问题);而民间也是众说纷纭。而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国际形势的严峻。当时我国正处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围困当中,同时又与苏联关系破裂,可以说是处在前所未有的孤立之中。而我们面对的印度则是得到了美苏两国以及其所领导的两大集团的极大支持,绝不完全统计,截止停战前,印度军队已经接受了来自苏联的13个陆军师和2个空军师的全套制式装备,以及来自北约的18个步兵旅的全套美式装备,并且仍有装备和物资在源源不断的运往印度。此外,当时美军航母已经开赴孟加拉湾企图干预,而苏联也是重兵压境。因此如果继续作战,中国将陷入史无前例的困境之中,而通过主动后撤,不仅使印度失去了继续战争的借口,而且也让美苏集团无话可说,避免了陷入被动的局面。

惹怒中国的后果很严重揭密中印建交及62年这顿暴揍军迷圈

惹怒中国的后果很严重揭密中印建交及62年这顿暴揍军迷圈

惹怒中国的后果很严重揭密中印建交及62年这顿暴揍军

迷圈

先从中印关系说起吧1949年10月天安门上一嗓子,全世界震了一下。识相的明里暗里开始着手与中国建交,当然印度也不例外,他的宗主国大英帝国在50年代也早早承认了新中国,但碍于美英联盟,迟迟未与中国建交。抗战期间民国政府和印度关系也算是很融洽的,蒋总统带着老婆还去访问过印度。1943年11月30日,蒋夫妇在结束开罗会议后,立即访问印度,并在蒙巴顿将军的陪同下,视察了驻印新一军。孙立人向他们介绍了部队战力和困难。而中印公路能否通畅,也关系着抗战补给线的生死大事。圣雄甘地也千里迢迢的坐着民主的火车到了新德里与蒋相会,蒋公见甘地,英雄惜英雄。可见到蒋夫人,甘地开始哆嗦,不是脑血栓呀,是真激动。于是甘地在会谈时向老蒋提了要求,翻译撤下,直接让蒋夫人翻译,因为夫人的声音太迷人了,他想一直听下去。从外交礼仪来说太离谱了,看在甘地真诚相求的面上,老蒋算答应了,幸好甘地没说夫人身材太迷人了,他想一直摸下去。1945年1月开通的中印公路,盟军正在通过这条血肉之路向中国运送物资,车辆只趟单趟,到了中国就不再返回。印度对中国抗战来说非常重要,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果他们靠向日本人,

则万分不利,中印关系在战略上是极其重要的。到了新中国一成立,印度就面临是否承认的问题。原驻华大使潘尼迦和尼赫鲁意见一致,应当及早承认。但印度国内另一派是完全反对的,还想与台湾保持官方关系。时不我待,这事慢了真不好办。苏联是两个小时后就承认新中国了,尼赫鲁始终拿不定主意,1949年10月11日他去美国访问。一个星期下来,原来说好的援助居然被美国人和政治挂钩起来,美国要求印度延迟承认新中国,与西方结盟。三哥这点自尊还是有的,临走前放话,他对美国很失望,并扬言年前就要承认新中国。可尼赫鲁回到国内,选择困难症一犯,又犹豫起来。因为印度的独立是非暴力得到的,中共对此很不以为然。经常冷嘲热讽印度当局是傀儡、民族解放的恶棍、革命的叛徒直到美国的奴仆,最终尼赫鲁还是往好的方面想,毕竟不了解嘛。不急。等TG主动一些。但11月却发生了一件让印度捉急的事,新加坡英联邦会议后,英国密电各英联邦国家,就是说英国准备在1950年1月上旬承认新中国。你们看着办。本质上这是英美矛盾的体现。三哥有点蒙圈了,他一直摇摆在承认时间上,早还是晚?英国要承认,那不成。三哥的无原则性和虚无的自尊又出现了。尼赫鲁决心马上承认,一定要比英国快。理由是,三哥是从英国手中独立的,如果英国先承认了,印度再承认,显得好像还是英国的跟班,跟着英国走。于是,急赶慢赶尼赫

中印边境冲突的根源

中印边境冲突的根源

中印边境冲突的根源

中印边境冲突的根源如下:

当时的印度总理尼赫鲁一直在做印度“大国梦”,常常以“亚洲领袖”自居。正是他的这种地区扩张主义,酿成了60年代初期中印边界战争。

到1962年8月,在中印边界的东西两段,印度共集结了32000余人。10月10日凌晨,印度“里窝那作战行动”

开始,印军对准尺冬山下林间草场上的中国边防部队开火,当场打死打伤中国官兵11人。接着又向河北岸的中国边防部队射击,打死打伤中方22人。克节朗河地区成为印军向中国大举进攻的战场。与此同时,印度政府和印度军方也加紧进行扩军备战,印度的总兵力,由1959年的41万增加到60万。军费开支也猛增。

1962年10月17日,中央军委下达了反击

入侵印军的作战命令。按照中央的命令,西藏边防部队组成东线指挥部,由张国华任东段指挥部司令;新疆边防军向喀喇昆仑

山地区集结,由南疆军区司令何家产任西段指挥部司令。10月20日前,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全线已准备就绪。

196

2年10月20日清晨7时,印军达尔维准将下令向克节朗河谷中国边防哨所炮击。战斗开始,我西线边防部队集中了4个多团约9千人的优势兵力,向入侵印军发起全面反击。中国边防军反击攻势凌厉,到上午10点40分,战斗全部结束。印军2

70余人被击毙,42人被俘。

中印边界西段,我边防部队向入侵奇普恰普河谷和加勒万河谷以及阿克赛饮地区的一些据点进行攻击,切断印军向河谷逃跑的退路。这时,在提斯浦尔的印度第四军参谋长辛格准将,不得不下达撤退的命令。

在一个星期的反击作战中,中国边防部队共歼灭入侵印军3000余人,其中俘虏印军官兵927人,包括步兵旅长达尔维准将及7名校

冷汗淋漓!中印边境对峙前因后果

冷汗淋漓!中印边境对峙前因后果

冷汗淋漓!中印边境对峙前因后果

中印在洞朗地区的边境对峙,已经一个多月了,尽管中国发出了“界线即是底线”的通牒式警告,但印军没有丝毫撤兵的意思,这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

虽然不少国人都会煞有介事地在“强国论坛”或者微信朋友圈“抗印”,但多数国人并不认为这次边境对峙是什么大的威胁,这源于我们宣传上一直以来对印度的刻意忽视、矮化与贬损,以及对55年前(1962年)那场规模不大的边境战争细节的选择性记忆。

中印边境对峙也不是第一次了,我们习惯于认为这个超过13亿人口、近300万平方公里土地、拥有5艘航母并完全控制印度洋中国石油生命线,堪称庞然大物的邻居,只是一个不可能构成任何威胁的弱国……

很少有人去认真思考印度国防部长那句“今日印度已不是1962年的印度”的真正含义,也少有人产生哪怕丝毫的疑惑:既是泥足巨人,焉何有如此胆量,明目张胆越界世界第二大经济国家边界,月余而不撤?

本次中印冲突的核心原因

双方对峙从6月16日开始,中方使用推土机拆掉了印度之前设立的碉堡。有些人不知道事件经过是什么,就在网上跟着瞎嚷嚷开打。中国在中方固有领土原为不丹控制的洞朗地

区修路,修路目标是2014年建立的蔗草场哨所,一旦修通,将能够实际控制该地区,改变以前不丹控制的局面。张胡子而洞朗地区距离印度西里古里走廊只有几十公里,如果洞朗被中国控制,印度在东北邦的驻军将面临战略上的合围局面。

这是印度无法容忍的根本原因。所以这次到底是谁的原因引起就不言而喻,中国的应对很大程度上是剧本内的预案。

毕竟不说其他地区,光是洞朗地区和印度的大规模冲突也不是第一次(比如1994年中印在洞朗地区有过一次小规模的冲突),印度的反应基本是可以预料的。

亲历中印边境西段自卫反击作战

亲历中印边境西段自卫反击作战

亲历中印边境西段自卫反击作战

作者:暂无

来源:《读报参考》 2017年第3期

1962年10月至11月,印度军队越过中印边界东段、西段双方实际控制线,悍然向中国边

防部队发动大规模进攻。中国西藏、新疆的边防部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进行自卫反击

作战。受命这一任务的是新疆军区步兵某师炮兵团。

开进昆仑高原

10月9日下午7点多,炮团接到上级“组织部分炮兵参加中印边境反击作战”的命令,要

求于10月14日4时前到达天文点防区做好战斗准备。

根据战区高原严寒的地理气候条件和上级下达的任务、要求,炮团党委决定以机动性较强

的迫击炮营携120毫米迫击炮12门、加农炮营第2连携76毫米加农炮4门参战,以汽车运载

开进天文点防区。从驻地喀什到天文点防区,正常摩托化行军需要一周多的时间,部队要4天

内赶到,时间紧迫。经过一夜的准备和动员,炮团于10月10日5时许出发。

第一天行军,当近黄昏时,部队已行程260余公里,到了叶城基地。根据基地首长的介绍:作战地区人烟稀少,补给困难,最少需要带两个月的作战物资,否则将影响战斗任务的完成。

炮团出发时,由于车辆所限,只带了不到1个月的给养,弹药、油料仅有1个基数,帐篷一顶

未带。又因火炮都是装在车上,各车已经满载,无法再增加物资。怎么办?经大家出主意想办法,决定加高车厢,增大装载容量。于是,每台车都就地找了不少木杆子,绑在车厢板上,四

周用绳子围起来,人坐在车厢上抱住木杆,防止掉下来。这样,在车厢里又增装了各种作战物资,使2.5吨载重量的车装到了3吨多,载重量4吨的超过了5吨,克服了车辆不足的困难。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战士用双腿堵机枪素材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战士用双腿堵机枪素材

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战士用双腿堵机枪1962年10月,中印边界爆发了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我军打出了军威,打出了中国的威严。这一仗,成了印度50年的噩梦,也让印度老实了50年。

但是在这场胜利的背后,付出了是我中华无数将士的鲜血和生命。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发生在中印之战战场上的一个故事。

印军入侵我边界蓄谋已久,印军在入侵沙则之后,构建了数百个或明或暗的地堡。他们躲在地堡里,用机枪扫射我军将士。火舌喷出,吞噬着我军将士的生命。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被这些入侵者夺走。

而沙则对于我军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攻占沙则可直接威胁克朗地区的印军指挥机关。沙则成了我军必争之地。

在沙则之战中,敌人暗堡的火力非常的猛,拔掉暗堡成了我军将士最想做的事情。九连二班班长张映率领全班,连续攻克敌人4个地堡。但是在攻克第5个地堡的时候,张映不幸受伤。

身受重伤,如果此时能够及时撤退,一定能保住自己的性命。但是他仍然拖着重伤的身体,向敌人的地堡里投入了最后一枚手榴弹,用双腿堵住了敌人的枪眼。而他的战友们,此时一鼓作气,攻克了沙则。

战争是残酷的,因为战场之上生命就如草芥一般廉价。但是在国家大义面前,任何有敢挑衅我国威者,我等中华儿女必将以鲜血护我国门!

附:提高作文水平技巧:

1.细观察。细致观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金钥匙。只有仔细地观察,才能从生活现象的矿藏中发现碎金璞玉,于泥沙混杂中攫取闪光的宝物。

2.多阅读。广泛阅读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前提条件。要写出好文章,就必须多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强调既要多读,又要选择地读,更要读进去,理解所读文章的结构技艺,语言特点”等。

76岁老兵回忆1962年中印之战

76岁老兵回忆1962年中印之战

76岁老兵回忆1962年中印之战

作者:叶宏亮朱东君

来源:《百姓生活》2017年第12期

2017年6月18日,印度边防人员在中印边界锡金段进入中方境内,阻挠中国边防部队在洞朗地区的正常活动,引发局势紧张。中国边防部队在现地采取了紧急应对措施。经中方多次严正交涉,8月28日,印方将越界人员和设备全部撤回边界印方一侧。这次中印边境对峙,让很多人想起了1962年的中印之战。76岁的老兵叶宏亮,曾在1962年10月随部队奔赴中国对印度自卫反击战的前线。在他的讲述里,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细节……

迎着枪炮声向阵地进发

1962年,我入伍3年,在55师当卫生兵,部队驻扎在青海。10月末,等战备物资和武器弹药一运到,我们就连夜奔赴前线。当时第一阶段的战斗已经结束,我们参加第二阶段的战斗,要攻打的西山口位于达旺南边。

当时部队有很多1962年8月才入伍的新兵,入伍就到农场,刚放下锄头就上了战场。到了达旺,他们才学怎么投手榴弹、怎么打枪。那时我们的枪还是单发的,打一枪要退一下弹壳,上一下膛,而印军都用半自动的了。我们把这种训练称为“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为了赶路,我们不眠不休走了两三天,那时我搭着前面人的肩膀,走着都能睡着。最终,我们在11月中旬到达了达旺前沿。达旺是坡地,坡底是达旺河,过了达旺河就是西山口,印军驻扎在山顶。

1962年11月16日晚上,我们吃了大战前的最后一顿晚餐,把带的好东西都做了,肉烩菜里还加了粉条海带。那之前,我们吃了半个多月半生不熟的米饭,没有油水的土豆、萝卜、冻白菜,还有面条。能吃上这样一顿飘着肉香的饭,真是满足。

徐焰讲军史2(10集)

徐焰讲军史2(10集)

徐焰讲军史2(10集)

690)this.style.width='690px';" height="360">

我军军史公开、公正、客观、权威的评述。

第一次以镜头的形式记录下徐焰将军多年来对我军历史的深入研究与分析,片中体现了国民党军队、日本军队、北伐时代各派系的特征、世界局势、国际关系与决策内幕等方面的内容。《徐焰讲军史2》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第3集-深远迂回东段大捷.1962年10月下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印边界东西两段同时开始了自卫反击的第一阶段作战,在东段歼灭了印军一个旅,在西段扫除了入侵印军的大部分据点。不过,印度尼赫鲁政府拒绝谈判,又向边界调动兵力,仍想继续较量。为了达到使入侵者得到教训的目的,中央军委确定了第二阶段更大的反击目标,并从兰州军区抽调第55师、从重庆抽调第54军第130师入藏进入前线。《徐焰讲军史2》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第4集-乘胜即收以打促和有许多中国人对胜利形势下为何停火后撤不理解,这主要是不了解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和中印边界的战场形势。在反击战开始前,中共中央在内部就讨论了究竟打到什么程度为好,当时提出既要“打狠打痛”,给入侵者一次有力教训,《徐焰讲军史2》西沙海战奏凯歌-第一集面对挑衅及时出手1974年1月,人民解放军在南海的西沙海域实行自卫反击作战,在海战中一举打退了南越政权的挑衅攻击,开创了近代以来中国海军同外国海军作战的首次胜利纪录。随后,中央军委及时做出决策,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配合,迅速收复了南越伪军侵占的西沙三岛,从而使几十年来长期遭受外国入侵的西沙群岛完全回到了祖国怀抱。这一系列中,我们就讲诉西沙海战奏凯歌的故事。

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原文)

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原文)

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纪念太原战友参加中印边境

自卫反击战四十八周年

赵天贵

如今,年长者都知道,一九六二年初冬,在我国和印度边境曾发生过一埸战争,这就是中印边境自卫反战。但不一定知道在这次战斗中,还有我市八十八名战士参加。其中有三人荣获三等战功,一人受团部嘉奖,多人荣获五好战士称号,牺牲一人。

中印边界反击战虽然过去四十八年了,但我作为当时参战的一名普通战士仍然历历在目。

一場不该发生的战爭.

中国和印度都是几千年来的世界文明古国,从古以来就是友好邻帮,从未划过国境线,双方都是按照传统习惯线管理着自己的国家,从耒没有因为国境线发生过边境冲突。两國经济文化非常发达,两国相处十分友好,人民往来也十分融洽。不幸的是一八六零年,印度加入了英法联军,对我国实施了抡夺烧杀政策,对我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这才使印度在我国人民心目中的友好形象发生了变化。尽管这样,我国人民还是宽宏大度,不计前嫌,仍然和印度人民友好往来。我们清楚地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印度文化在中国很盛行,人人都爱看印度电影,个个都能哼几句拉兹之歌,但印度的当权者们却不是这样,他们秉承了英国殖民主义侵略政策,忘想接收英国殖民主义遗产。把英国殖民者麦克馬洪,随意在中国地图上非法划了的一条“麦克馬洪

线”强加在中國人民头上,企图霸占我国领土,侵占我国边疆。

. 一九五一年我国刚刚解放不久,正处在百废待兴之际, 又爆发了朝鲜战争,经济十分困难。中国人民及中国政府,除了应对战争以外,还的应对国际事务,一时无暇顾及中印边境之事。印度尼赫鲁政府便乘人之危,极力阻挠我进軍解放西藏,派出一百余名军士人员侵入我国西臧达望地区,赶走了当时当地西藏的地方政府,把这一地方变成了印度侵入该地方区的地方政府,积极帮助西藏当时上层贵族组织武装叛乱。更为严重的是:一九五九年三月,尼赫在给周总理的信中,无耻的赤裸裸地,提出无理的领土要求,不仅要把所谓的“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九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划归印度,而且还把要印度人从未侵入过,的三万四千多平方公里的新疆阿克赛钦地区,也划入印度。并单方修改了地图,企图通过以修改地图为名,行侵略我国边疆之实,忘想,使之丑恶的侵略行径“固定化”“合法化”。

1962年中印战争:新中国对外作战中最响亮的一仗

1962年中印战争:新中国对外作战中最响亮的一仗

1962年中印战争:新中国对外作战中最响亮的一仗

1962中印战争,主帅是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的林彪,张国华主要是前线攻击的指挥。对印反击战是建国以来对外的所有作战中最漂亮的一仗。

林彪在军事作战中是不可多得的天才。中印边境关系紧张以后,当中央决定准备作战时,时任国防部长的林彪主动请战,并在很短的时间就做好了战前准备(参战的部队大部分仍然是林彪的旧部─原第四野战军的部队)。

作战初期,林彪以小部队出击,诱使印军以为我军失败,以胜利者的姿态长驱直入。

林彪继而命令部队且战且退。直至印军三个集团军纵深我国境内达70余公里。

而这三个集团军中有在1840年随英军入侵北京、参加火烧圆明园的印军王牌部队,第一任军长正是尼赫鲁的心腹考尔将军,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北非、南欧、东南亚诸战场作过战,自吹嘘为“打遍欧、亚的劲旅”。声称要再次打进北京。

林彪在得知这支部队先行入境后,下死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把这支部队给我从地球上抹掉”。“以雪百年国耻”。

战前动员也以八国联军在中国的种种罪行激励战士,使得我军将士对印军恨之入骨,总攻命令一下,我军犹如猛虎下山,势如破竹,风捲残云一样打的印军毫无还手能力。

仅用了一个营的部队就把印军的三个集团军牢牢地封在了事先準备的口袋里。

在不足三天的时间里就将这个王牌军连同其他入境的印军全部干净的消灭了,无一幸免。

此一战,印军部队的斗志几乎丧失贻尽,我军长驱直入。印军四散溃逃。战后世界军事家称之谓:“小刀切黄油的战争”。

由于交战地点是在崇山峻岭之间,双方的后勤补给都很困难。作战部队的给养都不能保障。加之部队推进速度太快。接受俘虏根本就是不可能的问题。故我军几

对印自卫反击战战争故事

对印自卫反击战战争故事

对印自卫反击战战争故事

印度和中国是两个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国家,两国之间的边界争议早在几十年

前就存在了。1962年发生的对印自卫反击战便是其中一次重要的冲突。

在1962年10月,印度和中国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争。这场战争主要集中在喜

马拉雅山脉的东段地区,被称为“中印边界冲突”。

当时,中方声称在这片争议区修建公路,而印度则坚持自己对该地区的主权。

双方在中印边界进行了长期的对峙,紧张局势逐渐升级,最终导致了军事冲突的爆发。

印度原本希望通过劝和谈判的方式解决争端,但中国却坚持军事行动。中国军

队以数量优势和先进战术装备,迅速占领了印度的一些重要据点。

然而,印度军队并没有轻易屈服。他们采取了坚守和顽强抵抗的策略,同时向

国际社会寻求援助。虽然印度最终无法在战争中取得较大胜利,但他们表现出的坚定和勇气令世界瞩目。

在此次战争期间,印度军队展现出悍勇的战斗精神和坚毅的意志力。他们在艰

苦的条件下进行战斗,面对中国的进攻勇敢地抵御,并展示了高超的战术技巧。

最终,中印双方达成了停火协议,结束了战争。然而,这场战争留下了深刻的

伤痕,对两国关系产生了长期的负面影响。

对印自卫反击战的战争故事告诉我们,尽管战争带来了破坏和伤害,但军队的

勇气和意志力是不可忽视的。在最困难的时刻,印度军队表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完整。

同时,这场战争也提醒我们,对于国际争端,通过和平谈判解决是最好的选择。战争只能带来痛苦和损失,而友好合作和对话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和平,加强国际关系,避免类似的冲突再次发生。只有通

1962年中印战争:解放军用白刃战消灭一百多印度兵

1962年中印战争:解放军用白刃战消灭一百多印度兵

1962年中印战争:解放军用白刃战消灭一百多印度兵年中印战争:解放军用白刃战消灭一百多印度兵

编者按年中印边境战争以中国完胜告终。今年适逢中国对印自卫反击战周年,本刊特别选取其中一个战例,文中资料大部分来自印度方面,

听闻达旺兵败和中国寻求和谈的消息,印度政府不是想着就此罢手,而是谋求在军事上扳回一局。印军总部紧急抽调部队增援”麦克马洪线”以南的所谓“东北边境特区”(,即被印度非法侵占的中国藏南),由于担心巴基斯坦会借机对印控克什米尔发起攻势,印军不敢从西部调动师级战斗单位。只好从别的地方调兵。当时,以第军第师为主的印军东

北特区作战体系沿从北向南延伸的两个山脊展开。第一道山脊的主要据点是靠近不丹的色拉( ),它的纵深防御依托是东面千米外的邦迪拉( ),它是第二道山脊的核心据点。在两个据点之间,还有一个小镇德让宗( )。这三个地方遥相呼应,形成拦阻解放军南下收复失地的三道屏障。不过,首战惨败让印军总部惊慌失措,没法正确评估中国军队的

的特色,过去被英国殖民政府列为“善战民族”的男子组成的单一民族部队被印军视为主力,往往被送到战斗最激烈的地方,比如我们常见的锡克族、贾特族、拉吉普特族和廓尔喀族部队等。事实证明,这种按民族划分部队战力强弱的方式,严重影响了印军内部的团结和士气,对作战指挥构成不良影响。当时,第拉吉普特营有名军官名士官和名士

兵。按照命令,该营将驻守邦迪拉山口左侧,而另一支印军第马德拉斯营将驻守山口右侧。月日,第拉吉普特营刚赶到邦迪拉附近的新米萨马尔村( ),突然又接到命令,改赴德让宗北边,归入第旅的建制。原因是新任印军第师师长·帕塔尼亚少将()决定将司令部设在德让宗。这下部队乱成了一锅粥,再加上运输能力不足,有限的运输资源被争来抢去,

中印战争的详细过程

中印战争的详细过程

中印战争的详细过程

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在藏南边境战争,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印度则称之为瓦弄之战(Battle of Walong)。下面是店铺分享的中印战争的详细过程,一起来看看吧。

中印战争的过程介绍

印军在中国境内部署了100多个据点。这些据点最近的距中国哨所几十米甚至几米远,形成“面对面”的对峙,有的楔入中国哨所之间,有的还插到了中国边防哨所背后来了。印度军队一步逼近一步,显然要打上门来闹事了。

印度军队加快了武装入侵中国的“推进”速度,东段已越过麦克马洪线,进入西藏山南的扯冬地区。

西藏新疆两军区准备自卫还击。沿川藏公路输送大量的物资不断送往前线。中国边防部队恢复巡逻。

反击克节朗河谷的印军,以取得和印军大规模作战的经验,该地区甚至在印度主张的麦克马洪线以北,我方打之有理,国际上也不会有什么不利。

东线达旺战场麦克马洪线就在这里,这里也是中印战争的主战场,印军考尔的部队就是沿达旺—邦迪拉—德让宗一线展开的,中国军队的反击最早就是在这一战场打响的,战争一开始,中国军队就打垮了达维尔准将的一个旅,俘虏了达维尔准将,打过了麦克马洪线,中国军队宣布就地停战,等待印度回应。

中印边界反击战时,印度军队在这一地段并没有挑起事端,但驻有一定力量的兵力设防,中国军队突然间用一个师的兵力发动进攻,进展神速。

当时考尔乘苏联援助还是由苏联人驾驶的米—8正在此地视察,还没反应过来,直升机就被中国军队缴获,害得考尔坐牛拉的敞篷吉普冒雨而逃,要不是一个穿插的连队迷路,劳尔就被中国人优待了。这架米—8直升机就是中国缴获的唯一一架印军的直升机,中国战后

中印战争

中印战争

中印战争:表面打赢印度实是击败美苏两强

1962年解放军反击印度侵略军的战斗场景

印军士兵在前沿修建了战壕

美国美联社新闻纪录局曾经拍摄了一些很少被人知道的关于美国派驻印度战地记者拍摄的一些中印局部战争的资料影片。虽然,当时美苏处于冷战期间。但是,作为同为印度后台的两大军事强国的美苏,此次也是进行了仔细的分析以及资料秘密共享。因此上,那次战争,可以说等于处于中国1:3的绝对劣势局面。表面上中国打赢的是印度。但是,事实实质是打赢印度就等于中国一同击败美苏当时的两大军事世界强国。但是,时至今日,在美国国家新闻中心,被解禁的中印战争资料中仍然找不到这份影片资料。而后来的俄国俄罗斯档案中心仅有文字记载。因此,美国人约翰·劳尔称:“其实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期,由于

中美出现秘密接触,在尼克松表示对华友好态度的同时,美国军方秘密销毁了一些“有碍总统东方战略的不适合的资料”。美国远东情报军事中心原派驻官员霍华德·本杰明是这样评述那场战争的:“那是一场印度最为愚蠢的战争。印度政府当时紧急接受了来自前苏联的13个陆军师,2个空军师的全套武器制式援助。作为当时的华盛顿军方,十分尴尬的“中美韩战”结果,急需要军事领域里面取得一次对华战争的胜利。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扩展美国在中亚战略位置上的“主导”地位。因此,即在苏联援助第3天,由英美以及北约成员国组成“亚洲军事发展态势委员会”决定对印度援助18个步兵旅的全部美式装备,其中一些装备是来自英国2战期间剩余军事物资。在由美苏联合支持下,并且有苏联军事顾问专家团进行亲自整训的印度武装部队,使得当的印度首脑尼赫鲁,产生了“超级亚洲”的可怕思想。因此,他在当年撕毁了与中国签署的“和平边境互不侵犯条约”,以3个“王牌”主力旅为先锋,越过“麦克马红线”,在中印交接西藏、青海的地区对中国实施武装打击。而中国军队在初期,仅有少量边防军的观察哨所驻扎在这里,总兵力约2-3个连人数不足500人,而印度先期的抵达第1旅则是拥有6000人满员苏制编制主力旅。中国于是开始逐步失去很多哨所。但是,其中一些主要的哨所,都是中国人自己主动放弃的。中共当时多次警告印度政府,但是这种善意的口头警告,在印度当时的“欧美+苏联武器过热症”的极度蔓延情况下,根本就是毫无用处。因此,中国的伟人毛泽东,果断命令中国军队对印度进行“教训型”打击。随即,中国军队开始了快速的战争部署。速度可以说“惊人”,短短12天中国军队就在山下集结了1个军团即中国原18军后来的中国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62年中印激战楚舒勒:中国用火炮摧毁了印军意志


直到今天,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仍令一些印度人耿耿于怀。一些人宣称,如果印度当年没有听信美国中央情报局夸大中国空军实力的情报,大胆使用空军的话,印度就会赢得那场战争。可见,这场仅持续一个多月的冲突还是印度人的心结。近日,当年曾参加过中印边境西段作战的印度退役准将L.N·萨勃拉曼尼亚(L.N.Subra-manlan),发表了一篇介绍中印两军争夺阿克赛钦要地楚舒勒(Chushul)的战斗。本刊编译此文,并非证实其观点,仅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总是中国人主动撤离
楚舒勒是位于中印边界查谟一克什米尔地区的一处狭长沙质山谷,海拔4 337米,北边是清澈迷人的班公湖,东边和西边是海拔5 700米的连绵山脉。1959年,印军在山谷南面建起简易机场,成为其蚕 食中国领土的重要基地。楚舒勒山谷同时也是从喜马拉雅山通往印控拉达克首府列城的必经要道,一旦楚舒勒易手,列城将完全暴露。出于这种担心,印军在楚舒勒以东高地上修筑工事,并积极向中国境内渗透蚕食,以期扩大防御纵深。
这些哨所最初由印度克什米尔国民军(J&K militia,性质同民兵)把守,随着1959年以后中印边境局势日趋紧张,1961年,印度陆军西部司令部请求国防部以一个师(四旅制)的兵力来加强列城及附近边境哨所的防务。但截至1962年9月,只有印军第114旅派来的廓尔唁第8步枪联队第1营(1/8th Gorkha Rifles)和第5贾特营(5th Jat)在列城外围布防。由于防线长,这点兵力散落在相距甚远的哨所里,对决心收复失地的中国部队来说,无异于螳臂当车。
1962年5月的一天,国民军把守的阿尔法哨所遭到解放军两个连的包围,当时解放军距哨所仅110米,并保持着战斗姿态。哨所里的印度兵极度惊慌,也不敢开火。但只想警告印度人的中国军人选择主动撤离。7月1O日,廓尔喀人把守的一个哨所也发生同样一幕;中国边防军推进到距哨所约180米的位置,给印军造成恐慌后,未发一枪一弹便主动撤离。廓尔喀人是印度从尼泊尔花钱招来的职业雇佣兵,中国人通常用扩音喇叭劝告他们不要为“印度大地主资产阶级”卖命,这种心理攻势极大动摇了印度军心,起到一定效果。需要强调的是,直到1962年10月中国军队发起全面进攻之前,双方间的武装对峙都是以中国军队主动脱离接触告终,这成为中印冲突尤其是西段冲突的早期常规模式。
楚舒勒告急
直到解放军发起进攻前夕,印军在楚舒勒山谷至班公湖南部部署的兵力都不多。10月19日夜,解放军对位于加勒万河谷(Galwanvallev)、斗拉特(DalMat)及奇普恰普河谷

(chiChapValley)内的所有印军哨所发起攻击。当时加勒万河谷谷底哨所由第5贾特营把守,斗拉特和奇普恰普河谷哨所由国民军第14营把守。
中国军队第一个攻击的是国民军防区北边的察安迪尼哨所(Chandi-ni)。该哨所是于当年5月被印军占领的,位于奇普恰普河谷西侧达普桑盆地东端,为一座独立山包。哨所北边为悬崖,不易攀登,西南两方坡度较缓,有三层台地,山脚下西南方向地势开阔,被印军辟为空投场。哨所里仅有30人,工事坚固,但在500名中国军人的强势攻击下,不到一天印军就落荒而逃。
在对加勒万河谷的印军据点发动攻势时,中国军队遇到较强抵抗。当地山高坡陡,谷深沟窄,悬崖绝壁,河水湍急,交通极为不便。从1962年7月起,印军加强了加勒万哨所的力量,由哈萨布尼斯少校(Hasabnis)指挥的第5贾特营一个连驻守。尽管如此,中国边防军采取标准的“炮火准备,步兵占领”战术,用122毫米榴弹炮和120毫米迫击炮连续射击一整天,随后步兵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哨所,取得进入河谷的咽喉要道。
接二连三的失利让印军惊恐万分,许多阵地都先行弃守。海拔5181米的帕尔莫达克哨所(Parmodak)本来守军就不多,眼见中国人冲上来,多数士兵先行逃窜,只剩下哈瓦达尔.拉姆少校(HavaldarRam)领着12个人用仅有的一挺布伦轻机枪顽抗,没多久也葬送了自己。
毕山哨所(Bishan)海拔5683米。守军只有12名国民军外加少校阿南德(Anand),解放军炮击45分钟后开始发起试探性攻击,遭印军火力拦阻后,保持对据点的包围。随后心理崩溃的印军选择放弃阵地。哨所一侧是陡峭的悬崖,中国边防军没有设防,阿南德少校带领大家由此逃窜,结果摔死了一多半。在加勒万河谷南部,印军设有一个巡逻基地,驻扎此地的是印军一个排,任务是观察中国边防军的动向,遇到情况及时撤退并进行汇报。没想到遭到攻击后,糊涂的印军排长居然选择抵抗,没过多久就被全歼。
接下来的战斗发生在西里扎普一号哨所(srijapI)和西里扎普二号哨所(sriapⅡ)。西里扎普位于班公湖北岸,湖边一块小高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南临班公湖,其余三面均为平坦草地。这两处哨所由廓尔喀第8步枪联队第1营把守。这个营战斗力相对较强,从早晨6时开始,中国边防军开始炮火攻击,在两波兵力进攻后,双方互有损失。第三波进攻中,双方竞发生白刃格斗,印军少校丹罕·辛格·塔帕(DhanSinghThapa)亲自率部疯狂反扑,中国军人异常顽强。战至10月20日上午8时30分,仅有少量印军逃生。塔帕少校被解放军生俘,他后来还被印度政府授予国家最高荣誉勋章(PVC)。此战中,中国军队

也阵亡近百人。
越战越勇的中国边防军决定一鼓作气,拔除楚舒勒北部所有印军据点,其中主要战斗发生在绝拉沟(JaraLa)和羌山口(changLa)。绝拉沟位于班公湖以北60余千米处,沟宽200~300米,两侧为海拔5000余米高山,地势险要,印军第5贾特营第1连一个排于6月28日在此设立据点。经过四个小时的战斗,解放军于10月22日晚间拿下绝拉沟,印度守军全部被俘,但这些投降印军竟乘我军疏于看守而逃离。羌山口的印军在中方炮火攻击下抱头鼠窜,被中国边防军轻松收复。
战至10月24日,中国边防军肃清了班公湖南北岸及楚舒勒以北地区的所有31个印军据点,楚舒勒已处在孤立无援的境地,驻守楚舒勒的只有第1廓尔喀营营部以及一个中型机枪分队。期间,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中国西线边防部队遵照政府声明。于10月28日停止对印军的反击,集结在甲岗、日土宗地区休整待命。
一字长蛇阵
由于解放军在第一阶段作战中有效歼灭印军有生力量,印军在西线的主力第114旅被迫选择退守列城外围,因为一旦列城失陷,中国军队就打开了通往拉达克乃至克什米尔腹地的门户。但由于在楚舒勒的第1廓尔喀营营部及其配属的中型机枪分队已四面楚歌,印度国防部严令第114旅火速增援楚舒勒。该旅长期驻防克什米尔地区,受过山地战训练,士兵射击技术较好,具有一定的战斗力。但该旅内部存在严重的地域和宗教歧视,官兵之间隔阂较深,各存戒心,战时互不支持。且多数士兵为养家糊口当兵,雇佣观念浓厚,失去指挥时缺乏独立作战能力。
第114旅旅长赖纳准将(Raina)清楚楚舒勒的险境,但他不想飞蛾扑火。可是,国防部的急电一个挨着一个,甚至断了他的后路--按照新的部署命令,列城将成为印军第3步兵师师部所在地,师长布德·辛格少将(BudhSingh)将率第70、163步兵旅换防列城,其它开赴列城的部队还包括两个坦克连,一个野战炮兵团,一个重迫击炮连及支援部队,印度空军将提供苏制安-12飞机为这些部队调防提供保障。
赖纳别无选择,只好硬着头皮去解救楚舒勒。1O月28日,赖纳准将乘米-4直升机飞到楚舒勒,旅部人员则从陆路向楚舒勒进发。此时,第114旅由第l贾特营(它是赖纳同新德里官僚们死缠烂打,才从驻旁遮普邦的第161旅挖来的)、第5贾特营、第13库马盎营(13thKumaon)、第1廓尔喀营以及国民军第7营组成,另外还有第20枪骑兵联队两个连、第13野战炮兵团第38连、第32重迫击炮团一个连及马哈尔中型机枪团一个分队(连级规模)。
抵达前线后,印军赶忙开挖战壕,修筑工事。破天荒的,第114

旅此次获得后方补给倒还迅速,而且也挺充足。尽管如此,印军却没有足够人力将补给搬到高地上的据点中。由于害怕中国军队下一步作战会出动装甲部队,赖纳准将亲自监督士兵们在所有可能通行车辆的道路上布雷,在道口安排装在威利斯吉普车上的美制106毫米无后坐力炮。印军还将英制25磅野战炮和坦克、装甲车进行伪装,不仔细还看不出来。另一方面,他们又将油罐车、卡车、压路车装扮得像坦克一样,迷惑中国边防军。印军似乎做好在楚舒勒同中国边防军决战的准备。但从整个战场来看,第114旅共5个营20多个连队,3000余人分散在北起嘻喇昆仑山口,中间楚舒勒,南至狮泉河谷的近80千米防线上,每个据点多则两个排,少则一个班,兵力高度分散,不少据点间空隙大,支援不便,利于中国边防军各个击破。
浴血古荣山
印度在第一阶段作战中虽遭惨败,但拒绝接受中国三项和平建议,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成立“紧急情况内阁”,从全国各地向边境增派军队,赶运武器,一心与中国再决雌雄。11月中旬,印军已在中印边境东西两段增加了2个师部9个旅,及炮兵、装甲兵各一部,总兵力达到3万人,东线印军于11月14日在瓦弄向解放军发动猛烈反扑。鉴于此,中国决心再给印度以沉重打击,命令东西两线边防军恢复攻势。
11月18日清晨,中印边境西段异常寒冷。拂晓时分,楚舒勒山谷显得如此宁静,时间似乎已经凝滞。4时35分,楚舒勒战斗正式打响。中方首轮炮火打击的目标主要是印军伪装的油罐车、火炮阵地以及坦克部队,但由于印军精心准备,首轮炮击收效不大。
由于天黑,情况不明,焦急不安的赖纳要求前沿各营立即上报防区情况。在获知只有第1廓尔喀营和第13库马盎营的阵地遭受炮火袭击后,赖纳命令第38炮连用25磅炮为这两个营提供火力支援。5时15分,第1廓尔喀营汇报说有中国部队借夜色向其阵地东面移动。5时45分,解放军向镇守古荣山(GurungHill)的两个廓尔喀排发动攻击。遭到抵抗后,解放军改用炮火轰炸山头。此时印军第38炮兵连也开始轰击埋伏在阵地前沿准备突击的中国军队。由于距印军阵地太近,解放军的进攻发起点被印军观察哨看得一清二楚,得到引导的印军炮火给解放军造成很大伤亡,印军得到喘息之机。
不久,解放军已集结完毕,准备向印军古荣山据点发起再次攻击。在观察哨的引导下,印军炮火依然猛烈,不过解放军仍以潮水般的攻势向印军阵地冲击。由于弹药有限,据点里的印军直到解放军接近到140多米距离时才开火。战斗中,一些解放军从斯潘古尔峡谷(SpanggurGap)沿着通往古

荣山的谷地前进,途中遭遇印军第20枪骑兵联队B中队的多辆AMX-13坦克。面对潮水般的中国边防军,印军坦克却卡了壳,一些坦克的装弹系统被冻僵,坦克兵不得不手动装填,在一通漫无目标地盲且射击后,打光弹药的印军坦克一哄而散。战至上午9时,中国军队终于粉碎廓尔喀人的抵抗,拿下古荣山外围哨所。虽然之后双方仍进行了拉锯战,但明显败局已定的印度指挥官选择了放弃,他请求后方炮火轰炸自己的阵地,并伺机逃窜。但这一次中国人抢先了一步,曾给解放军造成较大伤亡的印军前沿炮兵观察哨被中国人用火箭筒端掉。
激战热赞山口
解放军在进攻古荣山的同时,还对相邻的热赞山口(RezangLa)发起攻击,目的是完全割裂印军第114旅的防御体系。热赞山口是一个海拔达到5180米的高地,紧挨着楚舒勒谷地东南口。驻守于此的是印军第13库马盎营C连,连长是塞尔坦·辛格少校(ShaitanSingh)。C连下辖三个排,统共118号人部署在两千米的战线上,其中7排在山口北侧2743米的地方设哨,9排阵地在山口南面1000米的地方,8排则在9排南面1460米的地方,山口腹地是连部和3英寸迫击炮阵地。与古荣山不同,此次印军没有纵深炮火支援,虽然掘壕为战,但准备并不充分,前方未设雷区,指挥哨也没有对空保护。由于距其它印军阵地较远,一旦遭到攻击,得不到任何支援的C连难逃一劫。
11月17日夜,C连照例派出巡逻队。晚上22时,山口刮起暴风雪,狂风呼啸,一下就是两个小时。大雪过后,能见度一下增加不少。18日子夜2时,8排长途巡逻队发现800米开外有一队中国军人沿着山口向己方阵地移动,巡逻队迅速返回将情况报告排长。8排旋即向阵地前沿部署轻机枪实施伏击,还向其它排发射示警信号弹,C连预感到危险来临了。
其实8排碰上的只是中国边防军的一个侦察队,他们切断了C连的电话线,使其与第13库马盎营以及各排相互之间失去联系,特别印度后方炮兵无法向热赞山口提供有效支援了。很快,C连各排乱成一团,纷纷派出巡逻哨出去一探究竟。4时35分,混乱的C连阵地遭到解放军雨点般的炮火急袭,印度士兵认为中国人动用了最具威力的122毫米榴弹炮。炮击持续了20分钟,C连的3英寸追击炮完全丧失效力,但部署在阵地前沿的轻机枪却没有损失。当解放军发起试探性进攻时,遭到印军机枪和手榴弹的猛烈阻击。
5时05分,中国军队向C连7排阵地发起攻势,印军用机枪阻止了解放军进一步推进。10分钟后,解放军撤退休整。其后50分钟里,双方只有侦察兵规模的冲突,塞尔坦少校感到中国人似乎是在佯攻,于是命令各排注意侧翼。很快

,解放军将带防盾的53式7.62毫米重机枪和56式班用机枪调到印军7排阵地前方约550米处,利用强大的压制火力,掩护步兵冲击至距7排阵地约55米处。印军妄图打掉解放军的机枪点,但他们先后派出的两名突击兵都未得手。
当7排阵地岌岌可危之际,解放军还将一挺53式重机枪和几门迫击炮摆到C连9排和连部对面。很明显,中国人下一波攻势必然是先割裂印军C连各阵地的联系,然后拿下7排和8排据点,最后集中对付9排和C连连部。早晨6时55分,太阳升起,解放军再次用重炮轰炸印军据点,随后中国步兵在敲掉前置的机枪据点后,相继冲入7排和8排阵地。印度人的抵抗意志崩溃了。早晨8时许,解放军打出绿色信号弹,象征着印军7排和8排的覆灭。
但战斗并未结束。敌7排阵地清理完毕后,解放军向9排和C连连部发起进攻。塞尔坦少校指挥手下用轻机枪、手榴弹阻击解放军,特别是9排等中国军人进入90米的射程才内开火,峡谷里堆满了两军士兵的尸体。面对胶着战局,解放军迅速增派400人迂回到热赞山口侧后进攻,印军猝不及防,塞尔坦也被中国狙击手打成重伤,但他继续留在战场上。随着解放军越聚越多,塞尔坦命令C连残部撤退,自己则和伤兵留下掩护,他最终被击毙。这场战斗中,C连123人阵亡达109人,14个幸存者中9人负重伤被解放军俘虏,只有5个人逃走。中国军队以恰当的军礼收殓了塞尔坦的尸体,11月21日中印停战后便将尸体移交给印方。战后,塞尔坦被印度国内吹捧为“中印战争中最伟大的英雄”。
相继丢掉古荣山和热赞山口后,遭受重大损失的印军第114旅已无心恋战,所有部队仓皇逃往列城,楚舒勒谷地已无一兵一卒。印度人都知道,楚舒勒离新德里仅300多千米,新德里已经开始挖战壕了……但达到作战目的的中国边防军没有选择乘胜追击,只是在其主张的边界线上停下来。11月21日,中国边防军宣布停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