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人士谈中国大口径火炮发展内幕 – 铁血网

合集下载

明朝先进火炮技术在清朝失传之谜

明朝先进火炮技术在清朝失传之谜

明军用火炮轰击攻城敌军左宗棠在西北平叛时从一处明代炮台遗迹挖掘出开花弹百余枚,不禁仰天长叹,三百年前中华已经有此物,到如今居然失传,以至被列强所欺凌。

开花弹是爆炸性炮弹旳别称,因其爆炸时弹片四射,如同花朵绽放得名。

开花弹源于北宋火器“火球”(原字为“毛”字底加一“求”),外型浑圆,内盛火药,裹以数层厚纸,点燃火药引线“药捻”后用抛石器投入敌阵,炸烧敌兵,南宋时改用铁炮发射。

“火球”旳威力十分有限,原因有三:1、纸制旳外壳无法形成弹片杀敌,只有炸和烧两种功能。

2、内部旳火药硝碳磺比例为60:22:18,与黑火药比例75:15:10相差很大,爆炸威力大减。

3、重量轻,材质薄,射程太近。

为了克服这些缺陷,铁壳旳“火球”出现了,这即为开花弹。

开花弹详细旳发明时间无法确认,推测应在发明了铁壳旳爆炸性火器“霹雳震天炮”和“火蒺藜”之后,大体在南宋后期。

明代开花弹被广泛使用于同北方游牧民族旳战争中,在此摘录一条新闻:地雷构造明风火震天雷(初期地雷)“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者在托克托县境内发掘出土了20多枚明朝初期地雷,据称,这是我国初次出土明朝地雷。

这次出土旳地雷为铁铸球体,大小规格分为两种,大旳直径11厘米、重1.7公斤,小旳直径为8.5厘米、重0.8公斤,球体表面有一突出台体,高约0.6到0.7厘米,直径约3厘米,台面中间有一直径约0.4到0.5厘米旳圆型小孔,用以装火药和引爆火药捻,当打开已经锈蚀旳小孔时,还能倒出里边旳火药。

火药均为黑色,其中有一枚较大旳火药为土灰色,且部分火药呈米粒大小旳颗粒状。

据新华社,出土地雷旳内蒙古托克托县(古代称之为东胜州)地处黄河岸边旳山梁台地,起着雄踞高地、扼守黄河旳重要作用。

当时这里水陆交通便利,边界贸易繁华。

元朝末年,各地纷纷爆发农民起义,公元1368年元大都被明军攻破后,为了荡平北部元军,明军曾在这里与元军发生激战。

该城出土旳地雷正是这时明军攻城用旳武器,在出土地雷旳附近还出土了十几公斤铁弹丸,这是当时明军使用大炮发射旳弹丸。

火炮的发展历史

火炮的发展历史

火炮的发展历史火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中国的宋朝。

最初的火炮是由竹子制成的,装了火药和铁制弹片,并用火炭点燃。

这些火炮被称为“霹雳炮”,被用于攻城战中,以摧毁城防墙和城门。

最初的火炮射程不远,精度也不高,但是它们对战争的影响深远,使城墙防御的价值大大降低。

随着时间的推移,火炮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得到了改进。

在明代(1368年到1644年)时期,中国人发明了螺旋筒式火炮,这种火炮的灵活性和精度都较高,对于攻城战和对抗骑兵都很有效。

14世纪时,欧洲人开始使用火炮,他们从中国和中东地区获得了这种武器。

最初的火炮是直管式,射程和精度有限,但是它们在欧洲军队中的使用迅速获得了成功,成为战争的常规武器。

16世纪初,欧洲人发明了旋转式火炮。

这些火炮利用齿轮机制旋转枪管,提高了射击精度和速度。

这种进步使欧洲人的火炮在军事上取得了重大胜利,使他们能够在战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17世纪是火炮技术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候,火炮开始使用镶嵌式火炮管,这种管道是由几个铁环组成的,它们用铁板压制在一起,并用机器加工精确加工,以使管道内部表面更光滑。

这种管道提高了火炮的强度和精度,同时也减少了炮管的折损率。

18世纪是火炮发明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欧洲的武器制造商开始设计更加复杂的火炮,射程更远、更精确。

一种重要的技术成果是“滑铁卢火炮”,这种火炮是由英国马克·布鲁诺设计的,是一种能够发射多个弹片的火炮。

在滑铁卢战役中,这种火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拿破仑的军队受到严重打击。

19世纪和20世纪是火炮发展的新时期。

在这个时期,火炮的材料和设计得到了进一步改进,最重要的是改进了炮弹的设计。

现代火炮和导弹系统是依据先进的科学理论、材料和电子技术研制而成的。

总的来说,火炮的发展历史是一个源远流长的过程。

从初期的竹制霹雳炮到现代的高科技武器系统,火炮的历史见证了人类战争技术的快速进步,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在未来,我们应该为和平而努力,并尽可能减少战争带来的损害和损失。

中国火炮发展史~

中国火炮发展史~

中国火炮发展史~在春秋时期,中国已使用一种抛射武器——礮。

至迟10世纪火药用于军事后,礮便用来抛射火药包、火药弹。

至迟在元代,中国已经制造出最古老的火炮——火铳。

13世纪中国的火药和火器西传以后,火炮在欧洲开始发展。

到了十五世纪中期,火炮与火药的技术已经达到高峰,跃升为重要的武器。

最明显的例子,是在1453年时,君士坦丁堡的城墙,被攻城巨炮所发射的大石炮弹所轰毁。

虽然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似乎是因为小城门被轰开所致,但其实可归因于炮轰让突击成为可能的因素。

中古时代的火炮,被用作攻城时炮轰城墙以及在战场上向大批的敌军开火之用。

它们可以精准地轰毁在城堡里面建筑物的垂直外墙,因此人们便发展出倾斜低矮的外墙取替高耸垂直的外墙。

现代的火炮是陆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火力突击力量。

具有强大的火力、较远的射程、良好的精度和较高的机动能力,能集中、突然、连续地对地面和水面目标实施火力突击。

主要用于支援、掩护步兵和装甲兵的战斗行动,并与其他兵种、军种协同作战,也可独立进行火力战斗。

炮兵在历史上有“战争之神”的称号。

扩展资料:火炮是战争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装备单元,在战场上有“战争之神”的美誉。

在常规战争中如果没有高性能、威力大的火炮给予强大的火力支援,那么这场战争的结果就是未开战之前已经输了。

所以世界各个军事强国在进行装备竞赛中都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火炮的发展中。

我国也不例外,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强大,现在我国的火炮已经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

在现代立体化战争中,火力仍然是战斗力的核心。

火炮——战场上的活力骨干,以其火力强、灵活可靠、经济性和通用性好等优点,已成为战斗行动的主要内容和左右战场形势的重要因素。

火炮既可摧毁地面各种目标,也可以击毁空中的飞机和海上的舰艇。

因此,作为提供进攻和防御活力的基本手段,火炮在常规兵器中占有巩固的地位。

火炮的发展受到社会经济能力和科学技水平的制约,同时也受到军事战略和战术思想的支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的飞快进步,特别是微电子、计算机、光电子和新材料等技术的发展,是火炮在设计、制造和使用方面有了一系列变化,大大加快了火炮更新换代的步伐。

简述国产PLZ

简述国产PLZ

简述国产PLZ-52自行火炮•发表于:2013-05-28 01:03:07•作者:卓尔合群发短信加好友更多作品级别:大元帅积分:215317最近,网络上出现了国产PLZ-52自行火炮系统的图片。

据悉,PLZ-52是我国新一代外贸履带式自行火炮系统,目前该自行火炮系统已经投放到市场,并在多个防务展上展出。

PLZ-45自行火炮系统的进步与不足上世纪80年代初,经过多年的调研和论证,军方决定把155毫米和122毫米作为未来我国陆军的制式压制火炮口径序列。

1982年我国开始引进155毫米火炮技术,在深入接触GH-N-45火炮过程中,国防科技工作者在被该炮性能震撼的同时也发现了技术上的不成熟性,虽然我国已经确定将155毫米作为陆军制式压制火炮口径序列,但在技术没有成熟情况下,对于我国陆军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155毫米火炮进入陆军服役显然为时尚早,加上当时在军费不断缩减,军方也没有多少军费为陆军炮兵换装西方标准的火炮。

后来在“外贸促内需”的指导下,127厂以外贸装备立项的名义获得了研制155毫米火炮的启动资金。

1986年,用于外贸的PLZ-45自行加榴炮开始立项研制,在研制过程中,以系统作为指导原则研制的PLZ-45不断进行完善,在后期,侦校雷达、气象雷达等配套设备也成为PLZ-45自行火炮系统的一部分。

1997年PL Z-45自行火炮系统定型。

PLZ-45自行火炮系统以营为建制单位,一个炮兵营通常由3个炮兵连组成,营部编有2辆ZCY-45营指挥车、1辆装有704A侦校雷达的雷达车、1辆702D气象雷达的雷达车。

每个炮兵连编有3辆GCL-45连侦察车、6-8门PLZ-45自行加榴炮、6-8门PCZ-45弹药输送车(与PLZ-45一一对应)。

除了火力分队外,营属后勤保障分队编有一个后勤维修连,配有WZ653装甲抢救车、电子维修车、机械维修车等车辆。

PLZ-45车长10.5米,宽3.3米,高2.6米,战斗全重33吨,动力装置为一台BF8L4B风冷柴油机,火炮最大行驶速度5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450千米。

中国火炮发展史

中国火炮发展史

中国火炮发展史
中国火炮的发展历史悠久,经历了多个阶段。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使用火药武器的记载,但当时的火器更多的是如火炬、火箭等用助燃剂来燃烧的火器,尚谈不上是真正的武器。

南宋时期,出现了管状形火药武器--突火枪,这是火炮的前身。

元朝重视发展新式火器,使得同样分量的火药性能约提高三倍。

明朝时期,火炮已经发展到了鼎盛阶段。

明初已出现了铁火炮,铁火炮的问世,标志着我国火炮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明代火炮品种繁多,生产量大,结构性能有了很大改进,并且普遍安装了炮车炮架,有的还发射了空心爆炸弹。

明朝时期,为了提高火炮的射程、精度和机动性,对火炮进行了多种改进。

例如,在嘉靖年间,出现了将火炮安装在战车上的“神器”,这种“神器”可以自由移动,具有很好的机动性。

清朝时期,虽然火炮在明朝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由于清朝政府吏治腐败、经济衰退、科学技术落后等原因,导致我国古代火炮的发展停滞而走向衰落。

进入现代以后,我国的火炮发展历程更是丰富多彩。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火炮的研发和生产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从最初的仿制苏联火炮,到自主研发多种新型火炮,如加榴炮、火箭炮等,我国的火炮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总之,中国火炮的发展历史悠久,从最初的突火枪到现代的多种新型火炮,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改进。

如今,中国的火炮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大口径火炮射击密集度研究综述

中大口径火炮射击密集度研究综述

中大口径火炮射击密集度研究综述
王宝元
【期刊名称】《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年(卷),期】2015(036)002
【摘要】综述了中大口径火炮射击密集度研究现状,描述了火炮射击密集度理论分析及其试验研究的主要进展,给出了目前开展火炮射击密集度课题研究所采取的动力学建模方法、射击密集度预测方法、关键参数测试方法.归纳了多年火炮武器型号研制和火炮射击密集度攻关过程中,当采用制式弹药时,提高射击密集度性能所采取的加强火炮结构刚度、减小结合面间隙和膛内时期自由后坐的三项技术措施.讨论了影响火炮射击密集度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对火炮射击密集度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总页数】6页(P82-87)
【作者】王宝元
【作者单位】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陕西咸阳 71209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J301
【相关文献】
1.面向火炮射击密集度的随机因素稳健设计 [J], 王丽群;杨国来;刘俊民;葛建立
2.火炮振动与射击密集度实验方法研究 [J], 王宝元;陈顺德;周发明;衡刚;郭旻
3.自行火炮射击密集度仿真平台 [J], 赖煜坤;徐礼;温辉;卓洪波
4.基于多层次综合评估理论的某远程火炮系统射击密集度评估 [J], 李小志;叶德骏;李磊刚;陈琪
5.转管火炮炮口扰动对射击密集度的影响分析 [J], 谢锋;魏立新;朱延飞;贺奇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火炮发展历程

中国火炮发展历程

中国火炮发展历程火炮中国近代火炮的发展,始于19世纪60年代。

晚清时期,先后生产火炮的局厂有19个。

初期主要仿制各国的前装炮和旧式后装炮,其中为适应海防需要,着重仿制各种口径的要塞炮和船台炮,先用铜、铁加工制造,逐步发展为采用钢材制造。

如186。

4年,苏州洋炮局最先用机器加手工制造出24磅子前装滑膛生铁炸炮;1878年江南制造局.仿制出国产第一门钢质英阿姆斯特朗式前装线膛炮,1884年金陵制造局制成中国最早的带车轮移动的架退克鲁森式2磅子后装线膛炮;18。

90年,江南制造局造出阿式800磅子后装线膛炮,炮身重50吨;18。

92年该局又造出中国策一门后装管退式船台快炮(又称速射炮);1905年,这个局率先造出管退式75毫米山炮。

这一时期主要是仿制各国的前装炮和旧式后装炮。

其技术资料、样品均从国外引进,主要原材料和部分零件也是从外国购买,多数是在外国人的参与相帮助下进行生产,但品种多、产量小、性能落后、投资大、成本高。

尽管如此,也为中国近代火炮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后,军阀封建割据,相互混战,由于作战形式的转变,各自引进了国外一些新的火炮生产技术,大大发展了山炮、野炮、榴弹炮、加农炮、平射炮、高射炮和各式迫击炮的制造能力。

抗日战争时期,各地兵工厂有的沦陷,有的被迫内迁,生产的火炮品种大大减少,除战防炮外,主要仿制适于山地作战的法国布朗德式60毫米、82毫米、120毫米迫击炮。

火炮总产量达1.54万门,相当于自洋务运动到抗战前夕70多年全国火炮总产量。

抗日战争胜利后,兵工署又加速组织各地兵工厂发展火炮生产,第二十一工厂继续生产82毫米迫击炮;第九十工厂恢复生产60毫米、82毫米迫击炮,75毫米山炮、榴弹炮等:西北制造厂生产75毫米山炮和重炮等。

第十、二十一、五十工厂还生产60毫米、120毫米迫击炮,57毫米无坐力炮及1.36英寸火箭发射筒等,这一时期生产的火炮性能有所提高高,制造技术有所进步,火炮品种和产量比抗日战争时期大大增加,1946~1949年共生产火炮3.6万余门(主要是迫击炮),超过了自洋务运动到抗日战争结束时长达85年的火炮总产量。

清朝鸦片战争,中英火炮的一些个人见解

清朝鸦片战争,中英火炮的一些个人见解

清朝鸦片战争,中英火炮的一些个人见解这篇文章写的是中国火炮制作技术中的优秀作品,它们代表了1840年中国工匠们的心血,而这些文物也没有愧对这些工匠的心血,展现了足以和英军火炮相抗衡的质量与性能。

动笔之前我还跟同好吵了一次,我认为这些火炮的出现代表的是中国工匠掌握的技术不弱于英国的同行,证明了鸦片战争是败在了清军无能,清政府腐败上。

武器固然重要但是战争的决定因素是人,人才是战争的核心。

1840年前,中国在明代就已经吸收了西方按比例制炮的理念,明确了火炮以口内圆球直径为标准,各部位直径是按比例关系设计的。

其关系是:口内径为a,口壁厚=0. 5a,口外径= 2a,炮耳处壁厚=0. 75a,底径= 3a。

后来的中国火器制作者受此“比例”思想影响在《演炮图说辑要》、《海国图志》、《火器略说》中都有论述。

我这里不做复述,有兴趣的可以翻查原文。

所以从明末中国火炮工匠就已经知道了比例制炮对火炮性能的影响,并且依据这个来制造火炮了英军也同样遵守了这个规律,但是受制于战舰安装火炮的体积问题所以英军舰炮倍径略短这个规律在前装滑膛炮时代,东西方都严格遵守,所以在设计理念上东西方几乎没有差距。

重点问题是在材质上。

刘鸿亮著作《中英火炮与鸦片战争》一书中提出清军火炮中白口铸铁数量应该在70%以上。

原话是这样的“铁炮体积大,重达千斤、万斤以上,不可能在退火炉内进行热处理。

这两种组织应是铁炮在发射中白口铸铁氧化脱碳的结果。

清军铁炮具有这两种组织的数量大大多于西洋铁炮,如果考虑到脱碳铸铁和铸铁脱碳钢是白口铸铁脱碳所致,则清军铁炮未经使用前白口铸铁数量可占到检测总数的73%”但是不止清军遇到了白口铁火炮的问题,英军同样也要面对,在他的书中也对英军火炮进行了检测图中可见英军炮膛内侧也与清军一样有白口铁制成的火炮,中英双方的火炮工匠都在面对同样的材质不稳定的问题。

这点由于清政府的禁锢中国工匠们面对的问题要更为严重,火炮技术的流传限制以及清政府的限制沟通,工匠们无法交流,官僚不懂技术强行铸炮,大量的匠人匆匆上马导致大量白口铁火炮出现。

俄媒体称中国大口径多管火箭炮研制

俄媒体称中国大口径多管火箭炮研制

俄媒体称中国大口径多管火箭炮研制发展迅速东方网消息,据俄罗斯《独立军事评论》9月17日报道,尽管各种航空杀伤兵器和制导导弹大量涌现,但是享有“战争之神”美誉数百年的火炮至今仍在坚守自己的阵地,其中火力最猛的无疑是能彻底消灭整个陆军分队和兵团的大口径多管火箭炮。

继苏俄、美国、日本、以色列、英国等国之后,中国在此领域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如今已有多型火箭炮大量装备部队,甚至开始拓展国外市场。

俄罗斯图拉仪表制造设计局上世纪80年代研制的“龙卷风”300毫米多管火箭炮是真正的首型远程大口径火箭炮,除了本国军队大规模列装外,还大量出口到乌克兰、白俄罗斯、秘鲁、阿尔及利亚、科威特、阿联酋、印度等国,虽然俄官方从未向中国出口过这种武器,但是中国在国产大口径远战多管火箭炮研制还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最近30年来已研制出5种国产火箭炮,形成了相当可观的战斗力。

中国武器研制者填补大口径多管火箭炮空白的首批尝试是是74式284毫米和79式305毫米火箭布雷车,各备10枚69式或70式塑料反坦克地雷。

现在已装备有03式(PHL-03)300毫米和WS-1B“卫士”320毫米多管火箭炮。

03式12管火箭炮由中国北方工业总公司研制,发射车和运弹车在外形上与俄罗斯“龙卷风”系统非常相似,可以说是俄产品的直接仿制品,但是有一系列部件是中国自行研制的产品,最明显的是中国研制和生产的指挥车以及侦察和目标指示无人机运输发射装置。

发射车使用TAS5380 (8х8)越野车底盘,其前身可能是从白俄罗斯得到的MAZ-543M汽车,战斗班组(操作人员)4人,射程20-150公里,自2005年起开始装备部队。

从2010年6月12日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和其他媒体的公开信息来看,今年济南军区第54集团军炮兵旅装备了这种火箭炮,成为第4个成建制装备PHL-03式火箭炮的部队,此前广州军区第42集团军第1炮兵师、南京军区第1集团军第9炮兵师和第31集团军炮兵旅已经装备。

中国火炮的发展

中国火炮的发展

中国火炮的发展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世界上最早的以抛石块杀伤敌人的兵器,就已由中国人制造出来。

这就是"火炮″的始祖一"抛石机″。

由于抛石机发射的是园形的或其他形状的石头,因此古代的炮字是石字旁,写成"炮″。

这种抛石机好象一架大天平,它的一端斗里装着一枚重量几斤至几十斤的石弹,其形状各异;另一端则栓有许多根绳子,绳子由多名士兵拉着。

在炮发射时,只要指挥员一声令下,士兵们便一齐用力拉绳,放石弹的一端被讯速抛起,石弹便被跑出去。

在《范蠡兵法》中有着关于炮的最早记载:"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行二千步。

″在汉代著名的"官度之战″中有,曹操曾用"霹雳车″击败袁绍,这种"霹雳车″就是古代的石炮。

东晋时杜驰曾把抛石器械装上战舰用之于水战。

至唐代,使用抛石机逐渐增多,如史书上有"李光弻作大炮,飞巨石,一发辄毙数十人″的记载。

但是到宋代之前石炮使用规模有限,也没有专门操纵炮架的兵士。

宋代是中国的抛石机使用的鼎盛时期,在一次作战中使用百具以上战例已屡见不鲜。

但是也就是在这一时代,以火药喷射的火炮开始出现,石炮的时代逐步成为历史。

公元9世纪我国在世界上首先发明了火药,火药的出现必然导致火药武器的诞生。

火药用于军事后,人们把火药做成火药弹(当时称火球或火炮),代替石块,由抛石机发射出去,这便是原始的"活炮″雏形。

这种原始的火药武器很快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并因此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发展。

北宋曾公亮等人于1044年编著的军事名著《武经总要》里就已经记载了多种火药武器和相当复杂的火炮火药的配制方法。

中国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以火药燃烧形成的压力发射弹丸的管形火铳。

据记载,宋代早期的火铳以竹为筒,内装火药弹丸。

这种用竹筒做成的火器,在连续发射时容易烧毁,不能长期使用,因而在宋朝后期或元代早期,古代中国人民制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金属管形火器,这种火器口径较大。

发射前从管口装入火药和弹丸,管子的后端装入引线,发射时,用火点燃引线引着火药,火药在管内燃烧产生气压,将弹丸从管口喷射出去。

火炮的发展历史

火炮的发展历史

火炮的发展历史火炮发展简史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已使用一种抛射机。

公元10世纪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后,这种抛石机便用来抛射火药包、火药弹。

宋代在12世纪30年代,出现了以巨竹为筒的管形喷射火器——火枪;13世纪50年代,又出现了竹制管形射击火器——突火枪。

这种身管射击火器的出现,对近代火炮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至迟在元代,中国已经制造了最古老的火炮——火铳。

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元代至顺三年(1332)制造的青铜铸炮,重6.94公斤,长35.3厘米,炮口直径105毫米,炮身上有“至顺三年二月吉日绥追讨寇军第叁佰号马山”等铭文。

炮的尾部有两个方孔,可装耳轴。

中国明朝*** 设有“兵仗”、“军器”二局,分造火器,仅在正德到嘉靖年间(1506~1566)制造的火炮就有数十种。

“虎蹲炮”用铁爪限制后坐,射击时后坐不过五寸,能装小铅弹百个以上。

“攻戎炮”装在车上发射,便于骡马挽曳,用铁锚限制后坐。

“无敌大将军炮”重千斤,装在车上,能装铁子500个,击宽二十余丈,“毒火飞炮”、“飞摧炸炮”能发射爆炸弹。

这种炮弹为铁铸空心体,内装火药及其他药剂,并装有将药线安放在竹管内的引信。

发射时将弹丸装入炮管,先点燃引信,后点燃炮管内发射药,弹九到达目标后爆炸。

中国的火药和火器西传以后,火炮在欧洲开始发展。

14世纪上半叶,欧洲开始制造出发射石弹的火炮。

16世纪前期,意大利人N.塔尔塔利亚发现炮弹在真空中以45度射角发射时射程最大的规律,为炮兵学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16肚纪中叶,欧洲出现了口径较小的青铜长管炮和熟铁锻成的长管炮,代替了以前的臼炮(一种大口径短管炮)。

还采用了前车,便于快速行动和通过起伏地。

16世纪末,出现了将子弹或金属碎片装在铁筒内制成的霰弹,用于杀伤人马。

1600年前后,一些国家开始用药包式发射药,提高了发射速度和射击精度。

17世纪,伽利略的弹道抛物线理论和牛顿对空气阻力的研究,推动了火炮的发展。

瑞典王古斯塔夫二世在位期间(1611~1632),采取减轻火炮重量和使火炮标准化的办法,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

中国火箭炮发展史

中国火箭炮发展史

中国火箭炮发展史我军有重视火力的传统,对火力的重视源于曾经的落后,火炮、火箭炮的发展道路我们走的坚定而执着,特别是对火箭炮的钟爱,可以说是如醉如痴,即便是导弹武器普及,国际上都不再重视火箭炮,我们依然是深耕细作,成为火箭炮领域绝对的龙头老大。

关于我国火箭炮的射程,这么说吧,我们说第二,没人敢自称第一。

当然,火炮领域同样是如此,不是咱们自夸,只要是论武器射程,我们都是一流。

我国火箭炮的发展历史起步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先后研发出A-3式6管102毫米野战火箭和427式6管102毫米野战火箭,随后又研发出488式6管102毫米火箭炮,并且组建了火箭炮兵。

上世纪六十年代研发出130毫米火箭炮,107毫米火箭炮,其中的130毫米火箭有轮式和履带式,而107毫米火箭炮更是名扬天下,被誉为火箭炮中的“AK-47”。

我们火箭炮的发展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逐步走出了自己的风格,口径开始走向大型化,射程开始异军突起。

89式40管122mm 自行火箭炮被喻为我军第二代火箭炮的典型代表,采用83式装甲底盘,战斗全重33吨,载弹80发,射程约30公里;在八十年代后,我国先后探索了273毫米,283毫米等等火箭炮,并且推出了卫士-1和卫士-2系列大口径火箭炮,发展出卫士-3火箭炮,这些火箭炮的最大特点就是远射程,使我国火箭炮的射程开始了领跑阶段。

03式12管300mm远程火箭炮(PHL-03自行火箭炮,外贸型号:AR-2,)是我国于2004自行研发并装备部队的首款大口径远程自行火箭炮,特点是射程远,杀伤面临大,机动性强,具备多角度发射特点,射程20~70公里,最大射程150公里。

其实03式火箭炮的射程没有卫士系列远。

我国火箭炮已经开始了走向模块化发展的道路,可在同一个发射平台上配置不同口径的发射模块,实现由进致远的火力覆盖。

第二个特点是采取火箭弹制导模式,实现了火箭炮的精确打击能力。

在国内官方媒体有关军事节目报道中就有火箭炮精确打击固定目标和移动目标的能力的报道。

论火炮的未来发展趋势

论火炮的未来发展趋势

火炮------战争之神的未来1208060110 张琦祺战场上,在敌我双方短兵相见之前,远距离打击敌人是基本不变的原则,古时有弓箭,有弩床,有投石机等,而火炮的出现则是将远程攻击有了质的飞跃。

在百度百科中,火炮被定义为指利用机械能、化学能(火药)、电磁能等能源抛射弹丸,射程超过单兵武器射程,由炮身和炮架两大部分组成,口径不小于20毫米(0.78英寸)的身管射击武器。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火炮最大的特点就是射程远,火炮之所以会被称为战争之神我想也是由这个决定的。

从历史记载最早的由中国的元朝在部队中装备的最早的金属身管火炮------青铜火铳开始,火炮就活跃在战场上。

在古代战争中,以攻城战为例,攻击一方利用火炮强大的火力、较远的射程、良好的精度(相对于投石机而言)和较高的机动能力,能集中、突然、连续地对城墙进行火力攻击,同时对守方也是一种心理上的震慑。

同时,守方利用火炮也能很好的将防守的攻击距离延伸,以对敌方扩大杀伤。

早期的火炮都是滑膛前装炮,因没有膛线,弹头没有旋转的能力,使得弹头在出膛之后,没有有如陀螺定轴性的作用,不能保持既定的方向,命中率大大不足。

同时炮弹从炮口装填。

因滑膛炮的炮弹与炮膛弥合不严,火药燃气外泻,火药推力减小,射程较近。

而线膛后装炮的出现则弥补了这些确定,将火炮的能力从粗犷的杀伤力度引上了精确打击的方向上。

总之,火炮的发展经历了炮身从最初的滑膛炮到线膛炮,弹药从最初的圆球形发展到筒形,从前装式发展到后装式,瞄准方式从直接瞄准到间接瞄准,从人工瞄准到自动瞄准,从最初的协助步兵作战,提供火力压制,到成为战场的主角,攻城略地的先锋几个历程,火炮逐渐开始在战场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不过导弹的出现又使得火炮的地位发生了动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首先在实战中使用了V-1 和V-2 导弹,从欧洲西岸隔海轰炸英国。

按照百度百科的定义,导弹是一种携带战斗部,依靠自身动力装置推进,由制导系统导引控制飞行航迹的飞行器。

火炮的发展与热武器的演化

火炮的发展与热武器的演化

火炮的发展与热武器的演化在人类的战争史上,武器技术的发展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中,火炮作为热武器的一种,早已成为战场上不可或缺的存在。

本文将就火炮的发展与热武器的演化进行探讨。

一、火炮的起源与发展火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战争中。

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就已经使用简陋的火炮进行战斗了。

然而,最早的火炮并没有像现代火炮那样威力强大。

它们多是由木材和铁炮筒组成,使用黑火药等简单燃料爆炸产生能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火炮的制造工艺不断改进,材料也逐渐升级。

炮筒由木材变为铁质,并且加入了强化结构来增加耐久性。

同时,火药的配方也逐渐完善,燃烧效果更佳,使火炮的威力得以提升。

火炮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战争的驱动力。

在战乱频发的中世纪欧洲,火炮逐渐成为了诸侯争霸的利器。

它们的威力可以轻易打破城墙和城堡的防御,给战争带来了极大的改变。

二、火炮的类型与分类随着技术的进步,火炮的类型与分类也逐渐丰富与细化。

根据射击原理的不同,我们可以将火炮分为直射炮和曲射炮。

直射炮主要用于对敌人的直接攻击,射程相对较远。

它们通常设计为直立或半直立状态,能够准确瞄准敌人,对城墙、坦克等目标具有很强的打击力。

曲射炮则更多地用于间接射击和弹道射击。

它们通常具有一定的抛物线弹道,可以越过障碍物,打击深度目标。

曲射炮在战场上的作用非常大,可以有效地破坏敌方阵地,对敌军造成巨大威胁。

除此之外,根据口径的不同,火炮还可以分为榴弹炮、加农炮、高射炮等。

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为战场上的作战提供了多种选择。

三、热武器的演化与现代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热武器的演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现代的火炮已经具备了更加强大的威力和精准度。

与传统的火炮相比,现代火炮采用了先进的材料和工艺,使得它们更加耐用、稳定,并且拥有更长的射程。

同时,现代火炮还采用了电子控制系统,可以实现自动瞄准、自动装填等功能,大大提高了火炮的射击速度和命中率。

这种现代化的技术使得火炮在战场上更加灵活多变,更好地满足了作战需求。

火炮及其技术发展讲座小节

火炮及其技术发展讲座小节

火炮及其技术发展讲座小节
近日,我参加了一场有关火炮及其技术发展的讲座,下面是我的一些笔记。

首先,讲座介绍了火炮的历史。

最早的火炮可以追溯到13世纪的中国,随后传入欧洲,并且在16世纪得到广泛应用。

经过多年的发展,现代火炮已经成为了一种高科技武器。

火炮现在分为重型和轻型两种,可以用于陆军和海军,还有一些特殊用途,比如空中支援和反坦克等。

然后,讲座介绍了现代火炮的技术特点。

首先是精度。

现代火炮可以通过雷达和卫星技术实现高精度打击目标。

其次是射程。

现代火炮的射程已经达到了几十公里,远远超过了以前的火炮。

再次是火力,现代火炮可以使用各种不同类型的弹药,包括高爆弹、穿甲弹、破片弹等。

最后是机动性,现代火炮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机动,包括空投和水上机动等。

最后,讲座介绍了现代火炮的未来发展。

未来的火炮将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可以通过无人机和卫星进行远程控制。

另外,火炮将更加轻便,可以用于更多的任务。

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全自动化的火炮系统,可以通过计算机控制进行作战。

以上是我在讲座中听到的一些关于火炮及其技术发展的小节。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相信火炮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也将会变得更加先进和高效。

- 1 -。

火炮及其技术发展讲座小节

火炮及其技术发展讲座小节

火炮及其技术发展讲座小节1. 火炮的起源和发展火炮是一种利用火药燃烧释放的气体产生高压,从而驱动炮弹发射的武器。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火药发明,而火炮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最早的火炮是由铁管制成,装填火药后点燃,通过高压气体将炮弹射出。

随着时间的推移,火炮逐渐改进了其设计和制造技术,变得更加精确和强大。

2. 火炮的技术创新火炮的技术创新在历史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一个重要的创新是火炮的炮管设计。

炮管的长度、直径和材料的选择都会对火炮的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材料科学和制造工艺的进步,火炮的炮管逐渐采用了更坚固和耐用的材料,如钢铁和合金,从而提高了火炮的射程和精确度。

另一个重要的技术创新是火炮的瞄准和射击系统。

早期的火炮需要通过人工瞄准来确定炮弹的方向和射程,这对炮手的技术水平要求很高。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许多火炮都配备了先进的瞄准和射击系统,如激光瞄准器和计算机辅助瞄准系统,使火炮的射击更加准确和高效。

3. 火炮的军事应用火炮作为一种重要的军事武器,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远距离打击敌人的阵地和目标,具有较强的杀伤力和摧毁力。

火炮可以用于攻击敌人的步兵、装甲车辆和建筑物,对敌人造成重大伤害。

同时,火炮也可以用于提供火力支援和火力压制,为友军的进攻提供保障。

4. 火炮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火炮的发展也在不断演进。

未来的火炮可能会借助先进的材料和技术,进一步提高射程、精确度和装填速度。

例如,高能激光武器可能会广泛应用于火炮系统,以提高火炮的打击力和反应速度。

此外,无人化和自动化技术也可能被应用于火炮系统,使其更加智能化和自主化。

总结:火炮作为一种重要的军事武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火炮不断提高了其射程、精确度和装填速度。

它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有强大的杀伤力和摧毁力。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火炮系统可能会进一步发展,应用先进的材料和技术,提高其打击力和反应速度。

新口径与新火炮——炮兵专家看中国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

新口径与新火炮——炮兵专家看中国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

新口径与新火炮——炮兵专家看中国83式152毫米自行加
榴炮
张建军
【期刊名称】《《世界航空航天博览:B版》》
【年(卷),期】2005(000)001
【摘要】1983年,中国以66式加农榴弹炮为基础自行研制生产的83式自行加农榴弹炮开始服役。

83式自行加农榴弹炮是一种全密封火炮,逐渐取代了71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成为解放军当时最先进的自行火炮。

随着世界火炮技术的发展,当时先进的66式加农榴弹炮性能逐渐落伍。

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国家的FH77、M198、M109A2等155毫米及苏联152毫米炮射程部达到27000米以上,
【总页数】1页(P51)
【作者】张建军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674
【相关文献】
1.某大口径自行加榴炮武器系统论证与实践 [J], 易群智
2.自行加榴炮的火炮自动瞄准系统 [J], 陈玉成
3.中国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 [J], 吴成金; 孙亚辉
4.中国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 [J], 吴成金;孙亚辉
5.烧蚀磨损对某大口径自行加榴炮动态响应的影响 [J], 郭俊行;樵军谋;李宗虎;丁红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深人士谈中国大口径火炮发展内幕–铁血网大口径压制火炮通常是指130毫米以上的榴弹炮、加农炮、加榴炮,它们是各国炮兵部队的主要装备。

建国50多年来,我国大口径压制火炮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购买到自研,时至今日已经成为火炮研制强国。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目前大口径压制火炮技术逐渐在世界普及,我国过去取得的优势正在慢慢消失。

因此,我们在为过去取得成绩自豪的同时,应该继续努力开创我国大口径压制火炮辉煌的明天。

装备现状1956年我国以苏联D1型榴弹炮为原型仿制了56式152毫米榴弹炮,1959年以苏联M46型130毫米加农炮和M47型152毫米加农炮为原型仿制了59式130毫米加农炮和59式152毫米加农炮。

至此,我国拥有了第一代大口径压制火炮。

D1型152毫米榴弹炮是苏联在二战前期研制的,带有浓厚的时代技术特点,身管外有被筒,采用冲击式炮口制退器。

制退机在身管下方,复进机在身管上方。

采用箱形开脚大架,防盾从中部开始向后倾斜,防盾中央载面可以向上滑动。

高低机在炮架右侧,方向机在左侧。

必要时火炮可幷架射击,每个大架上有两个驻锄,一个用于硬地面,一个用于软地面。

结构与M30型122毫米榴弹炮基本相同,两者除身管外的零件均可以互换。

M46型130毫米加农炮是苏联上世纪50年代初研制的一种加农炮,以M1937型130毫米舰炮为基础,用于取代A19型122毫米加农炮,于1954年正式装备苏联陆军。

后来苏联又根据M46型加农炮研制了M47型152毫米加农炮。

这两者的炮架基本相同,除身管外,只要调整反后坐装置的阻力和更换炮口制退器就可以实现互换(这是当时火炮设计的一种常用方法,两门不同口径的火炮,只要采用不同制退效率的制退器保证火炮后坐质量相同就可以安装在相同的炮架上,一般把这两种火炬叫做姊妹炮)。

M46型130毫米加农炮采用活动身管炮身,炮身由身管和被筒组成。

炮口制退器为单室多侧孔冲击式制退器。

具有变后坐长的沟槽式液压制退机装在炮身下方的摇架槽内,液气式复进机固定在炮身上方。

摇架为槽型,方向机和高低机均为齿弧式。

平衡机为气压式。

上架和下架均为铸钢件,采用箱形开脚大架。

右大架上安装有炮身推拉器,用于炮身战斗状态和行军状态的转换。

另外,在左右大架外侧各有一个千斤顶,用于在行军和战斗状态转换中与前车连接。

第一代大口径压制火炮基本满足了当时我国对大口径压制火炮的需要,但多少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56式152毫米榴弹炮的口径虽然比54式122毫米榴弹炮大,但是射程却幷不占优。

59式130毫米加农炮的全重达到7.7吨,必须配用专用的履带牵引车,行军速度缓慢。

59式152毫米加农炮的初速和射程均不如59式130毫米加农炮,全重更是达到了8.47吨。

第一代大口径压制火炮的成功仿制,使我们基本掌握了苏式火炮的技术特点,随后展开了第二代压制火炮的研制。

1959年底我们分别展开了第二代152毫米加榴炮和加农炮的研制,其目的就是用第二代152毫米加榴炮来替代56式152毫米榴弹炮、用第二代152毫米加农炮来替代59式130毫米/152毫米加农炮。

第二代152毫米加榴炮的研制相对容易,我国以D20式152毫米加榴炮为原型仿制了新的152毫米加榴炮炮身,然后将其装到60式122毫米加农炮的炮架上,命名为66式152毫米加榴炮。

第二代152毫米加农炮的研制相对比较困难,既然要替代59式130毫米加农炮和59式152毫米加农炮就必须在性能上超过前两者。

当时我国的技术能力比较薄弱,要研制出适用的152毫米加农炮幷非易事,事实上苏联第二代152毫米加农炮也是在1976年才研制成功。

第二代152毫米加农炮的研制在遇到困难后,研制人员决定将主要精力放在59式130毫米加农炮的改进上,将59式130毫米加农炮的炮身安装在60式122毫米加农炮的炮架上,炮重从原来的7.7吨减到6.3吨。

改进型火炮于1970年设计定型,命名为59—1式130毫米加农炮。

第二代152毫米加农炮的研制进度在66式152毫米加榴炮和59—1式130毫米加农炮取得成功后幷没有多少起色,在耗费了十多年之后,直到1986年才通过设计定型。

详究其技术渊源,也只是解决了30.57升药室和53.7倍身管的匹配问题,其他部件基本与66式152毫米加榴炮相同。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在考察了西方155毫米加榴炮之后,决定将其引进作为我国第三代大口径压制火炮,幷以加榴炮来取代加农炮和榴弹炮达到简化炮种的目的。

上世纪80年代后,我国在引进45倍155毫米加榴炮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155毫米加榴炮,到M前为止已经研制成功了45倍155毫米牵引、自走、自行火炮及52倍卡155毫米车载炮。

155毫米与152毫米的口径之争在讨论我国大口径压制火炮的同时,很多人都有个疑问:既然我们已经有了152毫米加农炮和加榴炮,为什么还要发展155毫米的加榴炮?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东方国家都是将加农炮和榴弹炮搭配起来使用。

例如,美国当时装备有M59式155毫米加农炮和M1 14式155毫米榴弹炮,苏联及东方国家主要装备M46型130毫米加农炮/47型152毫米加农炮和D1型152毫米榴弹炮。

60年代后,西方国家开始研制新的加榴炮来替代加农炮和榴弹炮,这样做不但简化炮种,而且方便后勤。

苏联则继续研制性能更加优秀的加农炮和榴弹炮。

最初,苏联压制火炮在射程和威力上都占优势,但是到了60年代后期,西方开始研制39倍155毫米榴弹炮,发射普通弹的射程达到22公里,发射火箭增程榴弹的射程更是达到30公里,而且其弹丸重比苏式152毫米炮的39.9公斤多了5公斤左右,对苏联M46型130毫米加农炮和D20型152毫米加榴炮的搭配形成了性能优势。

待到苏联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研制第二代152毫米火炮——2A36型152毫米加农炮和2A65型152毫米榴炮的同时,美国等西方国家则开始研制性能更好的52/54倍口径155毫米加榴炮。

我国当时的情况与苏联类似:待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寻求新一代大口径压制火炮的时候,在性能上对59—1式130毫米加农炮和66式152毫米加榴炮形成优势的只有西方39倍口径155毫米加榴炮。

当时,西方在技术上比较成熟的39倍口径155毫米榴弹炮只有美国M198和瑞典FH 一77B。

虽然我们当时同西方关系已经转暖,但是要完整引进39倍155毫米榴弹炮技术也幷非易事。

1977年,加拿大魁北克空间公司开创性地推出了45倍口径155毫米加榴炮——GC一45,其发射普通弹的射程达到了30公里,再结合布尔博士独创的底排弹射程更是达到了39公里以上。

此后,魁北克空间公司与比利时PRB公司合作成立了国际空间公司(SRC),将该技术等生产和销售许可转让给奥地利联合钢铁公司。

由于GC一45结构复杂,不符合北约技术要求,所以奥联钢公司决定对其进行改进。

由于SRC所掌握的45倍155毫米身管及底排弹技术只属于布尔博士所有,无论在技术引进和合作上都不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便于开展工作。

我国在第一时间对GC一45型155毫米加榴炮表现出浓厚兴趣,幷派出设计人员以学习和交流的名义参与到奥联钢公司的GC一45型155毫米加榴炮简化设计工作中去。

1982年简化设计工作完成,新的加榴炮命名为GHN一45型,同年我国引进全套GC一45型45倍155毫米加榴炮技术资料;1983年初决定在GC一45型的基础上开展新型155毫米加榴炮的研制,幷决定以新155毫米加榴炮作为我国未来军师两级压制火炮。

随后,我国第二代加农炮的设计工作也已基本完成幷接近定型,但是与GC.45型相比有以下两方面差距:首先,我国第二代加农炮射程的增加很大程度是建立在初速提高的基础上,苏联2A一36则是通过改进弹丸和优化发射药来实现,初速反而降低了不少。

初速的增加会导致膛压和后坐增加,使火炮机动性变差。

其次,GC一45型155毫米榴弹炮另外一个卖点是其独特的底排弹技术,在不影响弹丸威力的基础上可以将射程提高33%左右,而且可以设计改装组件将普通榴弹改装为底排弹。

综上所述,用155毫米的加榴炮来代替我国已经落后的加农炮和榴弹炮是一项明智的决定。

我国第二代152毫米加农炮在设计定型后便开始效仿比利时M46/84式155毫米加榴炮对其进行152毫米改155毫米的工作,但是效果幷不理想。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由于国际环境的缓和。

世界各国都放缓了装备的换代工作,我国也相应放缓了155毫米火炮的研制工作。

由于国内装备需求减缓,各国都加强了对外军事贸易以维持本国军工产业的运转。

由于华约瓦解和苏联解体,原来使用苏式武器的国家大多开始用美式装备进行替代。

在国内需求不大的情况下,花高昂代价研制新型火炮势必要通过发展外贸型投入国际军火市场来收回成本。

试问,如果我们研制152毫米如何能打开普遍使用155毫米炮的外销市场。

军火出口大国俄罗斯在90年代后研制的152毫米火炮,都无一例外的搞出了两个“版本”一一自用版和适宜国际军火市场的外贸版。

其自用的轻型牵引152毫米火炮2A61研发了外贸版155毫米口径的M389,自用的2S19式152毫米自行榴弹炮研发了外贸版155毫米口径的2S19M,就连较先进的152毫米制导炮弹也要搞个155毫米的外贸型。

其中的苦衷与无奈恐怕也只有俄罗斯人自己最清楚。

45倍、52倍与54倍的身管倍径之争提高射程的手段有两种,一是提高火炮初速,二是减小弹丸阻力。

但是为了战备和简化后勤的需要,通常很少改动弹丸。

在弹丸阻力一定的情况下,提高射程就只能通过增加火炮初速来实现。

内弹道学原理告诉我们,火炮射程和初速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手段得到提高:一是增大发射药装药量,也就是增加弹丸发射时火药能量;二是延长身管长度,也就是增加弹丸被火药燃气加速的时间。

但是,火炮药室容积(影响装药量的主要参数)和身管长度幷不是可以随意选择的。

通常情况下,科研人员在设计一种火炮时,会首先根据预先制定的火炮性能指标所给出的口径、弹重、初速等初始条件,选取适当的最大膛压、药室扩大系数和火药品种,以此为起点计算出火炮所需要的装药量。

装药量的增加可以通过增加火药装填密度或者增大药室容积来实现。

装填密度和药室容积都不是能无限制增大的,过高的装填密度会影响发射药燃烧的均一稳定性;而过大的药室容积会导致火炮炮尾结构重量和体积超标,影响后坐及俯仰动作。

一旦设计人员确定了合理的药室容积,除非出现特殊情况,否则这个参数在火炮的整个发展和改进周期中都将固定不变。

因为一旦药室容积发生变化,就意味着整个弹药系统结构都要重新设计,这是火炮设计人员所不能接受的。

相对于药室容积的变化,火炮身管长度发生改变对弹药的影响很小。

但是改变身管长度就会引起火炮外弹道特征的变化,身管长度还受到材料和加工工艺水平等因素的限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