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五章教材文言文复习必修三二讲义

合集下载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专题五文言文阅读(新教材新高考)第03讲 文言句式(讲义)(解析版)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专题五文言文阅读(新教材新高考)第03讲 文言句式(讲义)(解析版)

第0讲文言句式目录1.命题特点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大意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的内容进行翻译,考查的是学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翻译能力,文言虚词的翻译在试题上比较直观的就是第2小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以及第4小题“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但是关于断句、理解文言文文意的试题其实是隐形地考查了文言句式的掌握程度,对于文言文而言,翻译是解决所有试题的基础。

2、文言句式的考查主要是判断句、被动句、状语后置、省略句、宾语前置、固定句式、主谓倒装等几种。

以《赤壁赋》为例文言句式(1)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3)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4)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句)(5)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6)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7)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8)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9)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考点一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1)用“者……也”表判断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3)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记》)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①且相如素贱人。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6)用“非”表示否定判断①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7)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例如:①刘备天下枭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注意点: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五章教材文言文复习必修二讲义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五章教材文言文复习必修二讲义

学案2 必修二——《阿房宫赋》《六国论》[学案目标] 1.系统归纳两篇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语言现象,并“瞻前”而“顾后”,进一步完善知识网络。

2.背诵其中的主要段落,对关键句进行精准翻译。

3.把握重要的古今异义词——古今同形异义词。

1.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患⎩⎪⎨⎪⎧诸侯之所大患.担心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忧虑,担心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厌恶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祸患 ②使⎩⎪⎨⎪⎧ 使.负栋之柱让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宜可使.出使③暴⎩⎪⎨⎪⎧暴.秦之欲无厌残暴暴.霜露冒着忠义暴.于朝廷显露④举⎩⎪⎨⎪⎧ 举.以予人拿函谷举.拔,攻占杀人如不能举.全、尽2.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决定)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座,所) B.⎩⎪⎨⎪⎧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第二次)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C.⎩⎪⎨⎪⎧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丧失,丢失)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趋) D.⎩⎪⎨⎪⎧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底)六王毕.,四海一(结束)答案 B解析 再:两次。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①⎩⎪⎨⎪⎧ 暴秦之欲无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②⎩⎪⎨⎪⎧ 秦爱.纷奢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③⎩⎪⎨⎪⎧ 始速.祸焉不速.之客④⎩⎪⎨⎪⎧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⑤⎩⎪⎨⎪⎧ 或.未易量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⑥⎩⎪⎨⎪⎧ 李牧连却.之却.匈奴七百余里A .①②③B .④⑤⑥C .①③⑥D .③④⑤答案 C 解析 ①均为满足;③均为邀请,前一个是形象的说法,招致;⑥均为使退却,打败;②喜欢/爱惜;④大概/危险;⑤或许/有的人。

4.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情况,并解释其义。

①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用作动词,礼待 ②未云何龙.:名词用作动词,出现龙 ③义.不赂秦:名词用作动词,坚守正义 ④朝歌夜弦....: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夜里;歌、弦,名词用作动词,唱歌,弹琴 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⑥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坚持到底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盘盘焉.始速祸焉.B.⎩⎪⎨⎪⎧ 不敢言而.敢怒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 其势弱于.秦齐人勿附于.秦D.⎩⎪⎨⎪⎧ 苟以.天下之大不赂者以.赂者丧答案 B解析 B 项均为表转折的连词。

(人教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讲义课件第五章 文言文阅读 5 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

(人教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讲义课件第五章 文言文阅读 5 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

(2)选项构成是先概括后分析。概括,是对传主某一
扼要的归纳;分析,是对概括的陈述、解释,多以事例 细节。
(3)只选错误的一项。设误点在“分析”部分,在“
2.掌握解答步骤 (1)全面理解,整体把握 别注意以下内容: 防内容上的断章取义,或者范围、作用、程度等不明确。 防人物与事件之间张冠李戴、事件杂糅或无中生有。 错误。
原文中的“爱”是“吝惜”意,非选项中的“爱好
(2) 原文:六岁教书, ( 王充 ) 恭愿仁顺,父未尝笞,母未 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 喜欢结交杰出高雅的朋友。
选项:王充幼年时恭顺仁厚,未曾受父母责备鞭打。他
答案
原文“ 徼”是“求取”意,“ 不好徼名于世”,
好追求名声”,而不是“追求好名声”,曲解文意。
第五章 专题三
核心突破三 概括和分析文本
——仔细
掌握关键能力
概括和分析内容题的解答步骤和方法
一、认识题型特点,掌握解答步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彭时,字纯道,安福人。正统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
王监国,令同商辂入阁预机务。闻继母忧,力辞,不允, 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
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
解答概括和分析内容题需要对全文进行阅读理解和把
①传主生平主要事迹。严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颠倒
②传记中的重要人物及其关系。对传记中的人物要有
③人物的对话。严防内容上的主次不分、因果关系不明
④文言现象。对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句
作出合理的解释,严防对文中信息的错解或误译。
(2)关注细节,依文索义
A.彭时真诚坦率, 没有地域偏见。 李贤对他曾有抵触, 但相处 √
“真君子”; 皇帝要求他选用北人任庶吉士, 他认为不可压

(人教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讲义课件第五章 文言文阅读 5 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

(人教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讲义课件第五章 文言文阅读 5 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

(3) 只选错误的一项。设误点在 “分析 ”
2.掌握解答步骤
(1)全面理解,整体把握 特别注意以下内容:
解答概括和分析内容题需要对全文进行阅读
①传主生平主要事迹。严防事件发生的先后
严防内容上的断章取义,或者范围、作用、程度等
②传记中的重要人物及其关系。对传记中的
严防人物与事件之间张冠李戴、事件杂糅或无中生
闻盗则挺身出,纠里中壮士为守御。贼大恨,卒
游侠之流也。 最终被害,是值得敬佩的游侠士。
答案
选项:作者认为,徐谦尊在群盗大起之际,冒着
③人物的对话。严防内容上的主次不分、因果
(2)关注细节,依文索义
错误选项通常是把某一情节通过添加、转移
的改动。所以我们在审读选项时,再细微的情节
人物的品评、动作的施动与受动、时间空间上的
选项对文中信息的描述有两种方式:直述和转述
注意转述的句意是否与原文保持一致。判断选项
中找到原句,再结合上下文语境准确理解词句的
(1)原文:亓诗教复劾正春( 指传主翁正春 )科场徇
去。帝虽慰留,然自是不安其位。寻改吏部,掌
选项:翁正春遭人弹劾,辞官自辩。在处理韩敬
而请求去职,皇帝虽然安慰留任他,却不想让他 答案
“ 皇帝虽然安慰留任他,却不想让他再
“帝虽慰留,然自是不安其位”是“皇帝虽然安
(2) 原文:范述曾字子玄,吴郡钱唐人也。幼好 王者师。” 脱颖而出,受到老师吕道惠的称赞和奖赏。 答案
帝惑之,曰:“去贤,行专用时矣。”或传其语
五年,得疾在告。逾三月,帝趣赴阁视事
雪。疏言:“光,以惠小民。”
山东、河南旱,请免夏税盐钞,及太仆寺赔课马
储五十万石平粜。并从之。时以旧臣见倚重,遇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五章 教材文言文复习 3 必修三(一)讲义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五章 教材文言文复习 3 必修三(一)讲义

学案3 必修三(一)——《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学案目标] 1.把本学案四篇文言文分散的语言点集中归类,重点掌握多义实词。

2.从本学案所具有的语言特点出发,重点掌握使用“类聚法”积累实词、辨识文言偏义复词以及利用对称特点推断词义的方法。

1.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间⎩⎪⎨⎪⎧ 得间.奔真州机会间.以诗记所遭有时,间或 ②按⎩⎪⎨⎪⎧ 按.诛五人追究,查办缇骑按.剑而前握③殆⎩⎪⎨⎪⎧ 殆.例送死接近于以父母之遗体行殆.危险④视⎩⎪⎨⎪⎧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比较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看,观察 ⑤治⎩⎪⎨⎪⎧ 德不厚而望国之治.治理得好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治理⑥易⎩⎪⎨⎪⎧以乱易.整,不武代替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容易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改变⑦除⎩⎪⎨⎪⎧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授官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治⑧已⎩⎪⎨⎪⎧无能为也已.同“矣”,了亦已.众矣太,极学不可以已.停止⑨请⎩⎪⎨⎪⎧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请示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申告⑩诚⎩⎪⎨⎪⎧竭诚.则吴越为一体诚心诚.能见可欲如果 ⑪相⎩⎪⎨⎪⎧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互相则噪而相.逐偏指一方,他 2.解释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则⎩⎪⎨⎪⎧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连词,就北虽貌敬,实则.愤怒连词,却 ②其⎩⎪⎨⎪⎧吾其.还也副词,表婉商,还是其.可忽乎副词,表反问,难道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大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表肯定,一定3.注意句式特点,翻译下列句子。

①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译文:在贾家庄(我)几乎被巡查的军官凌侮逼迫而死。

句式:被动句②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现在(情况)紧急却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句式:判断句③夫晋,何厌之有?译文:晋国,(它的欲望)有什么满足?句式:宾语前置句1.用“类聚法”记实词。

通常,对于实词,尤其是多义词的记忆,采用的是以本义为中心向引申义扩散的辐射法。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3古诗文阅读专题5文言文阅读分点理解文言实词课件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3古诗文阅读专题5文言文阅读分点理解文言实词课件

【参考译文】 吴王赦免了越王以后,越王勾践返回越国,(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复 国)于是就每天让自己的身体劳累,让自己焦虑地思索,还把一个苦胆挂 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仰头看看苦胆,吃饭喝 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他常常对自己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 山上所受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 菜,从不穿有两种颜色以上的衣服;对贤人彬彬有礼,能委曲求全,对 待宾客热情诚恳;能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越王想让 范蠡管理国家政务,范蠡回答说:“用兵打仗之事,文种不如我;镇定
文言文中使用古今异义词,翻译的时候就要按照古义进行翻译。特 别注意单音节词和复音节词的不同。同一个词,古今意义不同,最容易 出现望文生义、曲解文意的错误。尤其需要注意不要把古代的两个词当 成现代的一个词,如“妻子”“指示”“地方”“至于”等。当然,也 不要把古代的一个词当成两个词拆开来理解,如“布衣”“社稷”“左 右”“足下”等。
【参考译文】 徐绩字元功,是宣州南陵人。考中进士,选任为桂州教授。朝廷的 军队讨伐交趾,转运使发文征召徐绩从军。运军饷的道路凶险瘴气弥 漫,应当服役的百姓大多躲避藏匿,(官府)捕获一千多人,使者命徐绩 杖打百姓,徐绩说:“这些人的确有罪,但都是些饥饿瘦弱困乏之人, 不能承受杖打,姑且染黑臂膀以示警诫,这样做就可以了。”使者发 怒,想要连同徐绩一起弹劾,徐绩据理力争,秉持自己的主张,使者不 能让他改变主张。
偏义复词在意义上偏向其中一个语素,完全由特定的语言环境决 定,并不是所有情况下都是偏义的,因此判定偏义复词的“偏义”和 “正义”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分析上下文词语的照应;联系前后文相 承贯通的句意;考虑遣词造句的语法关系;忽略单纯为凑足音节需要而 连带提及的偏义词。对于偏义复词,翻译时,要将“陪衬义”去掉。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讲义名师课件 必修5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讲义名师课件 必修5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
2.乐琴.书.以消忧(
)
3.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
4.襟.三江而带.五湖(
)
5.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
6.目.吴会于云间(
)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8.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
9.徐孺下.陈蕃之榻(
)
10.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18.“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头之间 的词
二、一词多义
豫 故章 夫故 知郡 效一,官洪都《新逍府遥游 《》滕王 阁序》


1.故桓 且侯 以故 一使 璧人 之问 故之 逆强《秦扁之鹊欢见蔡《桓廉公颇》蔺相 如列传》


故作不良计《孔雀东南飞》
17.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则刘病日.笃(
)
1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
–[参考答案]
–1.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琴书,名词作 动词,弹琴、读书
–3.棹,名词作动词,划 4.襟、带,意动用 法,以……为衣襟、以……为衣带 5.雾、星, 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涌起,像流星一样 6. 目,名词用作动词,看、望 7.南,名词用作 动词,南行 8.上、下,名词用作动词,向上 飞、落下 9.下,使动用法,使……放下来 10.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1.日,名词作状 语,一天天地 12.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 马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五章教材文言文复习5必修三必修四讲义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五章教材文言文复习5必修三必修四讲义

学案5 必修三(三)、必修四——《秋水(节选)》《非攻(节选)》《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学案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过、相、窃、凶等)、虚词(焉、之、以等)、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

背诵相关名句。

2.重点辨析“焉”的用法,掌握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特点。

3.翻译重点句式(如“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等)。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B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C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D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答案 C解析 A 项“有事”是“用兵”之意。

B 项“河东”是“黄河以东”之意。

D 项“以为”是“把……作为”之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①( )A.⎩⎪⎨⎪⎧ 是谁之过.与无乃尔是过.与B.⎩⎪⎨⎪⎧ 秋水时.至斧斤以时.入山林C.⎩⎪⎨⎪⎧ 以亏.人自利也亏.无为之大道哉D.⎩⎪⎨⎪⎧ 入人园圃,窃.其桃李臣窃.以为其人勇士,宜可使答案 C解析 C 项均为损害,毁坏。

A 项过错/责备。

B 项按时节/时节。

D 项偷窃/私下,表谦副词。

②( )A.⎩⎪⎨⎪⎧夫如是.,故远人不服无乃尔是.过与 B.⎩⎪⎨⎪⎧河内凶.臣以险衅,夙遭闵凶.C.⎩⎪⎨⎪⎧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则将焉用彼相.矣 D.⎩⎪⎨⎪⎧ 材木不可胜.用也刑人如恐不胜.答案 D解析 D 项均为尽,全。

A 项这样/与“尔”同义。

B 项收成不好,荒年/不幸。

C 项辅佐/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③( )A.⎩⎪⎨⎪⎧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C.⎩⎪⎨⎪⎧ 固而.近于费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D.⎩⎪⎨⎪⎧ 虎兕出于.柙移其粟于.河内答案 B解析 B 项均为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A 项……的时候/……的人。

C 项表递进/表转折。

D项从/到。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填然鼓.之,兵刃既接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既来之,则安.之答案 D解析D项为使动用法,其他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五章教材文言文复习必修五二讲义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五章教材文言文复习必修五二讲义

学案7 必修五(二)——《逍遥游(节选)》《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并诗》[学案目标] 作为必修教材最后一册的最后三篇文言文,自身语言点丰富,又可与前几册联系梳理,构成系统化的知识网络。

对此,复习时要实现下列目标:1.全面梳理教材语言点,重点突出三篇文言文丰富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特点,掌握“之”“且”重点虚词以及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被动句、固定句式等。

2.背诵三篇中的重点段落。

1.用“类聚法”写出表示“怎么、哪里”之义的文言疑问代词:何、安、曷、奚、胡、恶、焉等。

写出表示“流放”之义的文言实词:流、放、迁、谪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①( )A.⎩⎪⎨⎪⎧ 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B.⎩⎪⎨⎪⎧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C.⎩⎪⎨⎪⎧ 夫人之相与..于是舍人相与..谏曰D.⎩⎪⎨⎪⎧ 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答案 B解析 B 项均为一般人。

A 项应付,周旋/比喻短暂。

C 项相处,相交/一起,共同。

D 项用来……的/……的原因。

②( )A.⎩⎪⎨⎪⎧ 虽趣.舍万殊梦亦同趣.B.⎩⎪⎨⎪⎧ 暂.得于己如听仙乐耳暂.明C.⎩⎪⎨⎪⎧ 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举.世皆浊我独清D.⎩⎪⎨⎪⎧ 适.足取辱耳且适.南冥也答案 C解析 C 项均为全。

A 项同“取”/同“趋”,往、赴。

B 项暂时/突然。

D 项恰好/到,往。

③( )A.⎩⎪⎨⎪⎧ 控蛮荆而引.瓯越引.以为流觞曲水B.⎩⎪⎨⎪⎧ 一言均赋.横槊赋.诗C.⎩⎪⎨⎪⎧ 滕王阁序.兰亭集序.D.⎩⎪⎨⎪⎧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胜.地不常,盛筵难再答案 C解析 C 项均是一种文体。

A 项接引/导引。

B 项写作/吟诵。

D 项盛大的/有名的,风景优美的。

3.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B .之二虫又何知C .彼且奚适也D .大王来何操答案 A解析 A 项为否定句中宾语前置,其他三项均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人教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讲义课件第五章 文言文阅读 5 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

(人教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讲义课件第五章 文言文阅读 5 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

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时颇怀忧。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 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非其义不取,有古大臣风。
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燕居无惰
(节选自《明史· 彭时传》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拔,参与国家机要事务,深受皇帝倚重。
A.彭时富有才华,深受重用。他先是经过殿试考中了状元,后来被破例
有经济才,何可去?”因力直之。且曰:“贤去,时不得独留。”
五年,得疾在告。逾三月,帝趣赴阁视事,免朝参。是冬,无
疏言:“光禄寺采办,各城门抽分,掊克不堪。而献珍珠宝石者,
估增直,渔竭帑藏。乞革其弊,以惠小民。”帝优诏褒纳。畿辅、
东、河南旱,请免夏税盐钞,及太仆寺赔课马。京师米贵,请发仓
五十万石平粜。并从之。时以旧臣见倚重,遇事争执无所避。而是
(3)只选错误的一项。设误点在“分析”部分,在“分析”中的
2.掌握解答步骤 (1)全面理解,整体把握 别注意以下内容: 防内容上的断章取义,或者范围、作用、程度等不明确。
解答概括和分析内容题需要对全文进行阅读理解和把握,阅读时
①传主生平主要事迹。严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颠倒或错位,还
②传记中的重要人物及其关系。对传记中的人物要有全面的把握
“ 他向皇上建议 …… 制度 ” 错,原文为 “ 贤称善,即奏行之 ”
解析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彭时真诚坦率, 没有地域偏见。 李贤对他曾有抵触, 但相处久了也称赞他 √
“真君子”; 皇帝要求他选用北人任庶吉士, 他认为不可压制有才能的
B.彭时为人正直, 力挺被诬同僚。 门达构陷李贤时, 他认为李贤有经世济民
那十有八九是无中生有。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五章教材文言文复习必修三三必修四讲义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五章教材文言文复习必修三三必修四讲义

学案5 必修三(三)、必修四——《秋水(节选)》《非攻(节选)》《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学案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过、相、窃、凶等)、虚词(焉、之、以等)、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

背诵相关名句。

2.重点辨析“焉”的用法,掌握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特点。

3.翻译重点句式(如“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等)。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B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C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D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答案 C解析 A 项“有事”是“用兵”之意。

B 项“河东”是“黄河以东”之意。

D 项“以为”是“把……作为”之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①( )A.⎩⎪⎨⎪⎧ 是谁之过.与无乃尔是过.与B.⎩⎪⎨⎪⎧ 秋水时.至斧斤以时.入山林C.⎩⎪⎨⎪⎧ 以亏.人自利也亏.无为之大道哉D.⎩⎪⎨⎪⎧入人园圃,窃.其桃李臣窃.以为其人勇士,宜可使 答案 C解析 C 项均为损害,毁坏。

A 项过错/责备。

B 项按时节/时节。

D 项偷窃/私下,表谦副词。

②( )A.⎩⎪⎨⎪⎧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无乃尔是.过与B.⎩⎪⎨⎪⎧ 河内凶.臣以险衅,夙遭闵凶.C.⎩⎪⎨⎪⎧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则将焉用彼相.矣 D.⎩⎪⎨⎪⎧ 材木不可胜.用也刑人如恐不胜.答案 D解析 D 项均为尽,全。

A 项这样/与“尔”同义。

B 项收成不好,荒年/不幸。

C 项辅佐/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③( )A.⎩⎪⎨⎪⎧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今我睹子之.难穷也C.⎩⎪⎨⎪⎧ 固而.近于费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D.⎩⎪⎨⎪⎧ 虎兕出于.柙移其粟于.河内答案 B解析 B 项均为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A 项……的时候/……的人。

C 项表递进/表转折。

D 项从/到。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C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 .既来之,则安.之答案 D解析 D 项为使动用法,其他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五章 教材文言文复习 3 必修三(一)讲义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五章 教材文言文复习 3 必修三(一)讲义

学案3 必修三(一)——《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学案目标] 1.把本学案四篇文言文分散的语言点集中归类,重点掌握多义实词。

2.从本学案所具有的语言特点出发,重点掌握使用“类聚法”积累实词、辨识文言偏义复词以及利用对称特点推断词义的方法。

1.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间⎩⎪⎨⎪⎧ 得间.奔真州机会间.以诗记所遭有时,间或 ②按⎩⎪⎨⎪⎧ 按.诛五人追究,查办缇骑按.剑而前握③殆⎩⎪⎨⎪⎧ 殆.例送死接近于以父母之遗体行殆.危险④视⎩⎪⎨⎪⎧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比较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看,观察 ⑤治⎩⎪⎨⎪⎧ 德不厚而望国之治.治理得好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治理⑥易⎩⎪⎨⎪⎧以乱易.整,不武代替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容易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改变 ⑦除⎩⎪⎨⎪⎧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授官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治 ⑧已⎩⎪⎨⎪⎧无能为也已.同“矣”,了亦已.众矣太,极学不可以已.停止⑨请⎩⎪⎨⎪⎧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请示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申告 ⑩诚⎩⎪⎨⎪⎧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诚心诚.能见可欲如果⑪相⎩⎪⎨⎪⎧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互相则噪而相.逐偏指一方,他 2.解释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则⎩⎪⎨⎪⎧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连词,就北虽貌敬,实则.愤怒连词,却②其⎩⎪⎨⎪⎧ 吾其.还也副词,表婉商,还是其.可忽乎副词,表反问,难道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大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表肯定,一定3.注意句式特点,翻译下列句子。

①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译文:在贾家庄(我)几乎被巡查的军官凌侮逼迫而死。

句式:被动句②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现在(情况)紧急却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句式:判断句③夫晋,何厌之有?译文:晋国,(它的欲望)有什么满足?句式:宾语前置句1.用“类聚法”记实词。

通常,对于实词,尤其是多义词的记忆,采用的是以本义为中心向引申义扩散的辐射法。

近年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五章教材文言文复习3必修三(一)讲义(2021年整理)

近年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五章教材文言文复习3必修三(一)讲义(2021年整理)

学案3 必修三(一)——《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学案目标] 1.把本学案四篇文言文分散的语言点集中归类,重点掌握多义实词。

2.从本学案所具有的语言特点出发,重点掌握使用“类聚法”积累实词、辨识文言偏义复词以及利用对称特点推断词义的方法。

1.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间错误!②按错误!③殆错误!④视错误!⑤治错误!⑥易错误!⑦除⎩⎨⎧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授官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治⑧已错误!⑨请错误!⑩诚错误!⑪相错误!2.解释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①则错误!②其错误!3.注意句式特点,翻译下列句子.①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译文:在贾家庄(我)几乎被巡查的军官凌侮逼迫而死.句式:被动句②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现在(情况)紧急却求您,这是我的过错.句式:判断句③夫晋,何厌之有?译文:晋国,(它的欲望)有什么满足?句式:宾语前置句1.用“类聚法”记实词。

通常,对于实词,尤其是多义词的记忆,采用的是以本义为中心向引申义扩散的辐射法。

其实,为了更快更多地掌握词义,还可以使用“类聚法”,即把相同意思的词放在一起集中记忆。

例如:表示“去、到、往"意思的文言词语有“之"“如”“适”“造”“至”“诣"“趋”等. (1)请说出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除、拜、迁.(2)请说出表示假设意思的连词:若、使、苟、诚、向、如、而。

(3)请说出表示“不久”“没有多久”的复音词:已而、既而、未几。

(4)请说出表示“随即"“立刻”“马上”的词语:①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②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③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④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2.如何辨识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辨识它对理解文言文不可或缺.应如何辨识偏义复词呢?首先,了解特点。

①由两个相对或相反的词或语素构成;②词义不是两个单音词词义相加,而是偏指一方,即只取其中一个单音词的词义,另一个单音词仅作陪衬,凑音节。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文言文复习(人教)必修3(二)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文言文复习(人教)必修3(二)

必修 3(二)——《过秦论》《师说》教案目标 1.识记《过秦论》《师说》中的各知识考点。

2.掌握文言文倒装句式的用法。

3.掌握词类活用的一般规律,正确判断文言活用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全文背诵并默写《过秦论》最后三段以及《师说》全文,掌握易错难写字的字形。

一、理解常有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写出以下通假字的本字,并解说其义《过秦论》(1)合从缔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赢粮而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说》(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说以下句中加点的实词《过秦论》(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以外:____________________..(2)氓隶之人: ________..(3)然秦以区区之地: ______..《师说》(4)句读之不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君子不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说以下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过秦论》(1)致使天下之士..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由所形成的结果( 多指不好的结果) 。

【文言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五章教材文言文复习3必修三一讲义

【文言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五章教材文言文复习3必修三一讲义

【关键字】文言文学案3 必修三(一)——《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学案目标] 1.把本学案四篇文言文分散的语言点集中归类,重点掌握多义实词。

2.从本学案所具有的语言特点出发,重点掌握使用“类聚法”积累实词、辨识文言偏义复词以及利用对称特点推断词义的方法。

1.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间②按③殆④视⑤治⑥易⑦除⑧已⑨请⑩诚⑪相2.解释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则②其3.注意句式特点,翻译下列句子。

①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译文:在贾家庄(我)几乎被巡查的军官凌侮逼迫而死。

句式:主动句②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现在(情况)紧急却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句式:判断句③夫晋,何厌之有?译文:晋国,(它的欲望)有什么满足?句式:宾语前置句1.用“类聚法”记实词。

通常,对于实词,尤其是多义词的记忆,采用的是以本义为中心向引申义扩散的辐射法。

其实,为了更快更多地掌握词义,还可以使用“类聚法”,即把相同意思的词放在一起集中记忆。

例如:表示“去、到、往”意思的文言词语有“之”“如”“适”“造”“至”“诣”“趋”等。

(1)请说出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除、拜、迁。

(2)请说出表示假设意思的连词:若、使、苟、诚、向、如、而。

(3)请说出表示“不久”“没有多久”的复音词:已而、既而、未几。

(4)请说出表示“随即”“立刻”“马上”的词语:①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②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③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④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2.如何辨识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辨识它对理解文言文不可或缺。

应如何辨识偏义复词呢?首先,了解特点。

①由两个相对或相反的词或语素构成;②词义不是两个单音词词义相加,而是偏指一方,即只取其中一个单音词的词义,另一个单音词仅作陪衬,凑音节。

其次,掌握方法。

第一步,看组成。

看这个复合词是否由两个单音词——相对或相近的单音词组成。

第二步,看语境。

偏义复词不是“天生”的,而是由语境决定的。

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第五章文言文阅读掌握关键整体阅读能力

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第五章文言文阅读掌握关键整体阅读能力

专题一掌握重点的整体阅读能力[ 专题微语 ]同学们做阅读题,总是轻阅读,重做题。

这一点在文言文阅读中表现得特别突出。

其实,文言文也与现代文相同,需要整体阅读,掌握马虎。

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某次做题,你把所给的文言文都读懂了,读透了,题目几乎所有答复正确。

这就是整体阅读之效。

文言文整体阅读其实很简单,读了下面的内容,你自然就会理解。

一、建立正确的阅读观——整体阅读1.看整体文言文阅读不但要关注一字一词一句,还要关注文章的整体,看文章整体写了什么内容,哪些人、哪些事、什么性格质量,这些都是要先掌握住的。

不要急于做题,不要急于破解哪个词、哪句话,首先要弄清文章整体的内容及行文特点,这是整体阅读的核心内容之一。

2.整体看不要以为阅读完文本资料,就算整体掌握了。

文本自己诚然重要,但标题、文后说明、试题这些内容也绝不能忽略,它们是整体掌握文意、解决疑难的重要辅助内容。

整体看,就是先抓住文本自己;其次,看标题、选文出处、文后说明及试题,看这些工程为整体掌握供应了哪些或明或暗的辅助信息。

总之,就是要看标题,看正文,看出处,看说明,看试题。

全都看完了,才能整体掌握文意。

二、阅读方法和步骤1.阅读方法(1)勾画圈点法:边阅读,边画出人名、地名、时间词、事件起讫词语及文中议论性词句,画出较难理解的词句等,同时思虑总结“何人何时何事〞等内容。

(2)主线阅读法:阅读时牢牢抓住“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过什么事,事情的结果怎样〞这条主线来精选信息,划分层次,掌握内容纲要。

(3)借题解文法:要借的这个题就是几乎每卷必有的文意概括题。

所给四个选项均是命题人对文意的概括,其中只有一项不正确,即使这个不正确项,也不是全不正确,错误只在个别词语上。

这样,该题绝全局部正确文意即是我们读懂内容最好的“提示〞和“拐杖〞,必然要借“此题〞而解文。

(4)以文解文法:就是借用文章中的话来理解。

文章中的诸多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限制、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是读者解文的一种依据,阅读时仔细挖掘,前后文会给你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4 必修三(二)——《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鸿门宴》[学案目标] 1.作为高考重点考查的两个重点篇目,对其所涉及的各种语言现象作全面梳理,重点掌握。

2.重点掌握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的规律特点。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 .于是相如前进..缻B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C .传之美人,以戏弄..臣D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答案 C2.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引⎩⎪⎨⎪⎧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引.觞满酌拿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导②负⎩⎪⎨⎪⎧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让……承担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倚仗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③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罪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道谢乃令张良留谢.辞谢④幸⎩⎪⎨⎪⎧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宠幸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宠幸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幸亏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幸.勿为过希望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组是()A.⎩⎪⎨⎪⎧ 且庸人尚羞.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B.⎩⎪⎨⎪⎧ 卒廷.见相如常以身翼.蔽沛公 C.⎩⎪⎨⎪⎧左右欲刃.相如臣活.之 D.⎩⎪⎨⎪⎧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毕礼而归.之答案 B解析 B 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A 项意动用法/使动用法。

C 项名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

D 项意动用法/使动用法。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文:衡量这两个计策,宁可答应,而让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要点:均,之,负)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译文:我实在担心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带着璧回去,抄小路已到赵国了。

(要点:诚,负,间,被动句)③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译文:范增屡次向项王使眼色,举起所佩玉玦多次给项王示意。

(要点:数,目,示)1.名词作状语有什么规律、特点?(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应怎样解释?它们的用法有何共同规律、特点?①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 ②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向西 ③间.至赵矣:抄小路 ④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 ⑤(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在夜里 ⑦(樊哙)头发上.指:向上 上述词的活用属名词作状语。

它的活用有一个特点:该名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如果不构成主谓关系,那么,它一定作状语,或者说,只要是处于主谓之间的名词一般都作状语。

如“天高地迥”,这是主谓关系。

而“人皆得以隶使之”,该句主谓关系为“人使之”,而“隶”(奴隶)这个名词处在其中,只能作状语,“像奴隶一样”。

名词作状语的规律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不构成主谓关系)=状语+动词或形容词(2)演练体悟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名词,并解释其义,体会其活用规律。

①草行露宿:草,在草中;露,在露天中②北虽貌敬:貌,表面上③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向东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犬马,像犬马一样⑤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亲手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日⑦骊山北构而西折:北,向北;西,向西⑧天下云集响应:云,像云一样;响,像响声一样2.名词用作动词有什么规律、特点?(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应怎样解释?它们的用法有何共同规律?①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安置②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穿衣;怀揣着③左右欲刃.相如:杀④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⑤沛公欲王.关中:称王⑥刑.人如恐不胜:对……施刑⑦臣乃敢上.璧:献上⑧道.芷阳间行:取道⑨君子不齿.:值得说起⑩沛公军.霸上:驻军⑪去今之墓.而葬焉:筑墓⑫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称王,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名词用作动词的规律性强,但情况较复杂:a.副词后名词活用,因为副词只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如上面④⑨⑫。

b.名词+名词(组成动宾关系),前一个名词活用,如上面①②⑥⑦⑧⑩。

c.能愿动词(欲、得)后名词活用,如上面③⑤。

d.名词+而+动词(不构成主谓关系)或动词+而+名词(不构成动宾关系),该名词用作动词,如上面⑪。

(2)演练体悟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名词,并解释其义,说出其活用特点。

①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十步,跑出十步,能愿动词后名词活用②缇骑按剑而前:前,走上前,名词+而+动词,名词用作动词③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名词+名词,组成动宾关系④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函,用棺材收殓,“之”前名词用作动词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能愿动词后名词活用⑥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笼,用笼子装,名词+名词,前一个名词活用⑦顺流而东也:东,向东进发,动词+而+名词,名词用作动词⑧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官,使……做官,副词后名词活用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组是( )A.⎩⎪⎨⎪⎧ 亚父南.向坐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B.⎩⎪⎨⎪⎧ 东犬西.吠西.望夏口C.⎩⎪⎨⎪⎧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 臣乃敢上.璧怒发上.冲冠答案 B解析 B 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A 项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

C 项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

D 项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词性全部活用的一组是( )A.⎩⎪⎨⎪⎧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赵王遂行,相如从.B.⎩⎪⎨⎪⎧吾当王.关中请指示王. C.⎩⎪⎨⎪⎧ 大王必欲急.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 东.犬西吠顺流而东.也答案 C解析 C 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

A 项前“从”使动用法。

B 项前“王”名词用作动词。

D 项后“东”名词用作动词。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译文:您替我请他进来,我必得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

(要点:为,替、给;兄,名词作状语) ②季布(人名)名所以益闻(出名)者,曹丘(人名)扬之也。

译文:季布的名声更加显扬的原因,是曹丘传播了它呀。

(要点:“所以……者,……也”句式的翻译)4.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

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

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

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国为华,不闻以妾与马。

”(选自《国语·鲁语上》)①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

译文:季文子在宣公、成公时做国相,家中没有穿丝绸的妾妇,马也不喂粮食。

(相:做国相。

衣:穿。

均为名词用作动词)②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译文:人们都认为您是一个吝啬的人,而且使国家也显得不光彩吧?(华:使……光彩。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③无乃非相.人者乎!译文:这恐怕不是做国相的人应该做的吧!(相:做国相。

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有规律可循,只要多做练习巩固即可。

值得注意的是它们的译法。

名词作状语一般译作:①像……一样(表状态);②在……,向(表时间、处所);③用……(表凭借);④每日(月),一天天地(时间副词)。

名词用作动词,一般要用这个名词加上一个动词来译。

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字,宜译作“使眼色”,不能译为“示意”“暗示”。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儒家哲学中,“中”的最基本含义是“标准”、“限度”的意思。

由于“中庸”强调坚持某个标准和限度,因而在社会激剧变动时期就有可能成为维护某种旧事物,调和矛盾,反对变革的观点和方法,这是“中庸”思想局限性的一面。

但是,“中庸”思想中也包含着任何事物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向其对立面转化的思想。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这句话,最具体地体现了“中庸之道”。

仅就强调“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一点来说,其目的确实是要调和“文”与“质”。

但是,这种调和并不是对矛盾的简单地否定或抹杀,而是在意识到对立面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的前提下,在实践行为中保持矛盾的某种平衡,从而取得最好实践效果的办法。

因此,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提出和坚持把握一定的“标准”或“限度”即用中或用和,作为实践行为的准则,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客观需要。

但“用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

相反,他们是把坚持一定的原则作为贯彻“和”的前提。

不讲原则的为和而和是不可行的,不用礼的原则加以节制的和也是不可行的。

为此,儒家严格区分“和”与“同”这两个概念。

“和”是指不同性质的事物或意见之间的互相补充与配合,而“同”则是指相同性质的事物或意见的彼此附和与合流。

不同性质事物的相互配合,就能产生新的事物,而相同性质的事物放在一起,则不可能生出新事物。

所以,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其次,“和”或“中”也包含有不要陷于某一偏面,而应兼备两面或多面的意思。

三国时的刘劭以“兼德”来解释“中庸”。

他说:“兼德而至,谓之中庸。

”(《人物志·九征》)他认为,仁、礼、信、义、智五种品德,是各有所偏的,只有兼备此五德的人,才是最完美的,而“中庸”就是指的能兼备五德的品德。

同时,他还认为,“中庸”之德有防止人在行为方面的过分拘谨或放肆,以及指明人的短处而弥补其不足等重要的作用。

“用中”或“用和”是反对无原则的为中而中与为和而和的,但是如果对坚持“用中”和“用和”的原则作僵死的理解,而不懂得根据不同情况加以变通,那么其结果同样是陷于为中而中与为和而和的偏面。

“用中”不仅需要有坚持原则的一面,而且也要有灵活变通的一面。

(摘编自楼宇烈《用中和时中》)1、下列对文中“中庸”一词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中庸”有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等思想局限性,是因为强调坚持某个原则和限度。

B.“中庸”思想中也包含着任何事物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向其对立面转化的思想。

C.“中庸”也指兼备仁礼信义智五德,有防止人在行为方面过分拘谨或放肆等作用。

D.“中庸”具有辩证观,不仅需要有坚持原则的一面,而且也要有灵活变通的一面。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论述“中庸”思想时,主要采用了两两对比的方法,如优劣正反全偏等等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