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统编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1个生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5个词语。

2.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语文要素】

3.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4.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教学重难点]

1.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多件事情串联的方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会写15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归纳出课文讲述的三件事。(重点)

3.圈画出文中体现“中华不振”的语句。

一、出示图片,揭题导入

1.有一位伟人,他胸怀祖国,心系人民。逝世后,举国哀痛,十里相送。他就是我们敬爱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这节课我们学习他少年时代的故事。

2.齐读课题,提示“崛”的读音。思考:“崛起”是什么意思?“崛”字呢?“崛”和“起”的意思相近,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词,所表示的语义更深了。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检测预习,梳理事件

1.词语教学。

(1)重点指导读好“分量”,理解“抱负”“光耀门楣”。

(2)找出与“崛起”构词方式相同的词语。(清晰、胸怀、赞叹、疑惑、训斥)

2.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课文写了周恩来少年时期的几件事,标出相关自然段。

(2)指导把握第一件事情的内容。

回顾第四单元把握一件事的方法,说说本文第一件事的主要内容。思考:周恩来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关注主要人物及表现,可以说得更简洁。)

(3)自主把握第二件和第三件事的内容。

学生尝试从主要人物周恩来的角度,关注人物表现,把握另两件事的主要内容。

小结:关注课文主要人物,想想“他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事件内容。

三、圈画“中华不振”的语句

课文中哪些句子具体地阐述了“中华不振”?先来关注后两件事情。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走进那段沧桑的历史。一边读一边将表现“中华不振”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将课文中的三件事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重点)

2.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难点)

3.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一、体会屈辱,感受志向

1.聚焦人物,体会“中华不振”。

(1)默读第16自然段,圈画人物表现的关键词,与同桌交流感受。

(2)妇女的指望与巡警的训斥进行对比品读。这些人物中多次提到的是妇女。对于她,你圈画了哪些关键词?妇女多么渴望巡警能够为她撑腰,为她做主,然而事实却是——巡警把她训斥了一通。你有什么感受?

(3)围观的中国人内心的愤恨与无奈相碰撞。围观的中国人尽管气愤不满,紧握拳头,但敢怒不敢言,只能安慰一下妇女,什么办法都没有。你又作何感想?

(4)课文中没有具体写“这个外国人”的表现,你能否也通过关键词,想象当时他的表现?

(5)师生对读。正因为“中华不振”,那位妇女——(生接读)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

只能哭诉;正因为“中华不振”,中国巡警——(生接读)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正因为“中华不振”,中国人——(生接读)都紧握着拳头,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2.结合资料,体会“中华不振”。

(1)是呀,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到相关信息。

(2)学生结合伯父“沉郁”的表情和“热闹非凡”的场景谈对“中华不振”的理解。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中华不振”的资料。教师播放影像资料,并简述这段屈辱的历史。

小结:“占据地”就是“国中之国”,外国人可以无视中国的主权,哪怕撞死了人也能免除中国司法的审判。在那个年代,它仅仅是当时“中华不振”的一个缩影。

3.回读“明志”,感受周恩来伟大的抱负。

(1)正是“中华不振”的现状让少年周恩来思考怎样拯救中国、拯救人民,于是就立下了宏大的志向。让我们回到那节修身课,再去感受他博大的胸怀和伟大的抱负。

(2)体悟周恩来的内心,读好人物语言。

引导学生抓住“默默”“若有所思”“清晰而坚定”等词走进周恩来的内心,思考:周恩来当时会想些什么?

(3)指导分角色朗读。

(4)引读最后一自然段,升华情感。

二、厘清事件关系,把握全文内容

1.结合板书,厘清三件事之间的关系。

我们了解了每件事的内容,感受了“中华不振”,体会了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那全文主要写了什么?你能否连起来说说课文的内容?把握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前需要我们先弄清三件事情之间的关系。结合板书,同学们有什么发现?(第一件事是结果,后两件事是原因,第二件事也是第三件事的原因。)你准备按怎样的顺序串联这三件事?

2.串联三件事,把握全文内容。

预设1:在新学年的修身课上,周恩来表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是因为他听伯父说起“中华不振”又亲眼目睹了“中华不振”的一幕。

除了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用上关联词串联三件事,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串联?

预设2:周恩来初到奉天,听伯父谈起“中华不振”,疑惑不解。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目睹了一位中国妇女受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件后,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在新学期的修身课上,表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把握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时不能按照写作顺序串联,要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串联,这样会说得更清楚。

小结:把握由多件事情组成的文章内容,先要明确课文主要人物,从主要人物角度梳理每件事情的内容,再厘清事情之间的关系,最后按事情的相互关系或先后顺序进行串联,注意事与事间的连接语。

3.了解倒叙的写法。

作者将“表明志向”安排在前,把“耳闻目睹‘中华不振’”放在后面,你觉得有什么用意吗?(设置悬念,激起读者兴趣。突出少年周恩来伟大的抱负。)

三、反思“成长”,书写志向

1.出示: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1)这是周恩来远赴日本求得“济世穷”良方时立下的誓言。指读。

(2)简单了解诗句意思。再读。

(3)出示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生平。

2.小练笔。

(1)周恩来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如果今天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又会怎样回答呢?学习倒叙的写法,先写志向,再写清楚理由。

(2)交流点评。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有家国情怀,树立人生理想,并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懈前行。让我们记住这铿锵有力的声音吧!齐读课题。

[教学板书]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立志

疑惑不解沉思

沉思

中华不振概括文章写的三件事→厘清事件关系→串联三件事→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