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财政分配关系

合集下载

公共财政概论重点归纳

公共财政概论重点归纳

绪论1.财政学与公共财政概论的区别;公共财政学与公共财政概论的关系2.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的关系P12,一切财政都是国家的财政(公共财政不是中国特有的)3.政府组织是第一部门,个人和企业是第二部门,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是第三部门4.财政学的研究对象: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财政分配关系,总体来说财政对经济的影响是间接的。

5.中国公共财政的研究对象●公共财政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应的新的财政模式6.财政收入的两大来源:税收和非税收收入,非税收主要包括:公债、收费和捐赠收入7.我国税收是不完全分税制,中央和地方共享,分税:国税和地税8.清楚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实证分析:是否,影响程度;规范分析:大,小●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越来越广泛应用于实证分析中9.如何观察和思考财政现象、财政活动(1)搞清公共部门应该从事哪些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是如何组织的(决策和实施)(2)尽可能理解和预测政府经济活动的全部结果(3)评价政府政策第一章公共财政与公共财政思想1.财政的起源,历史范畴与经济范畴(分别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关系角度)2.财政的主体与客体(1)主体:国家(政府、居民、领土的总称)或政府(2)客体: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剩余产品和价值,公共权利具有强制性,政府参与公共产品分配主要是来自V和M,主要是来自M(剩余产品的扩大再生产),剩余产品越多,潜力越大。

3.原始社会初期不产生财政,财政随着奴隶制国家的产生而产生。

4.财政的概念●不同社会制度下的财政具有不用性质,国家性质决定财政的性质(财政的本质属性)(1)财政是以政府为主体参与国民收入分配所形成的特殊分配关系,具体表现为政府的一系列收支活动(2)财政是国家为了维护并依靠它所拥有的公共权利,强制占有一部分社会产品,从整个社会产品的分配中独立出来的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3)财政是以国家(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活动,通过多种收入形式,集中一部分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其职能需要的收支活动。

财政习题(知识讲座)

财政习题(知识讲座)

《财政学》习题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一、填空题。

、、、和。

和。

4.既具有公共物品特征,又具有私人物品特征的物品被称作物品。

公平和公平。

、、。

、、。

二、单项选择题1.公共物品主要的提供者是: ( )2.市场活动中存在未被补偿的损失或应得未得的收益的现象被称作: ( )3.以下情况能形成垄断的是: ( )4.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或额外收益被称作: ( )5.在市场活动中,资源配置处于无效或低效率的状态被称作: ( )6.外部效应是指: ( )上: 〔〕8.公共物品是指: ( )A.人人都需要的产品B.具有社会共同利益的产品9.混合物品是指: ( )10以下对社会公共需要特征表述不正确的选项是: ( ) A公共需要是每个社会成员个人需要的总和B公共需要由每一社会成员无差异的共同享有C享有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一定代价D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来源于剩余产品11.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 ( )12.政府干预经济(调节经济)主要是因为: ( )13.政府干预经济过程中也有缺陷,导致政府缺陷的根源是: ( )14.寻租是指: ( )1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作用主要是: ( )16.财政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其活动的主体是: ( )17.财政是随着( )的产生而产生的:18.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 )19.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是: ( )20.资源配置在本质上是解决: ( )A.经济资源在不同产业合理分布的结构性问题B.劳动力结构问题2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表达为: ( )A.财政收支平衡B.国际收支平衡三、多项选择题1.市场效率的前提条件是: ( )2.市场失灵表现在哪些方面: ( )3.以下具有外部正效应的是: ( )4.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物品是: ( )5.公共物品不同于私人物品的特征是,公共物品具有: ( )6.公共需要的特征有: ( )C.一个社会成员在享用公共需要时,不排斥他人享用7.寻租行为的表现有: ( )8.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作用应该是: ( )9.财政的基本特征有: ( )10.财政的职能有: ( )11.经济稳定和发展的含义包括: ( )四、判断题1.外部效应是微观厂商活动对他人造成的损害. ( )2.外部正效应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而外部负效应损害社会经济发展.( )3.公共产品可以由私人生产但由政府提供. ( )4.无论消费者是否购买,公共产品带来的好处可为消费者享有. ( )5.混合产品由于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和排他性,不能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6.私人产品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是市场提供的. ( )7.混合产品可以采取公共提供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混合提供的方式. ( )8.社会公共需要的内容在任何社会都是相同的. ( )9.政府干预外部效应的手段有行政手段、法律手段、财政手段( )10.公平分配是财政的主要职能. ( )五、名词解释1财政2公共物品3混合物品4公共需要5配置资源6稳定经济7外部效应8市场失灵1公共需要有哪些特征?2市场失灵表现在哪些方面?3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市场为什么是失效的?4政府干预市场的手段有哪些具体表现?5政府干预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什么?6财政如何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发展?1怎样从市场与政府的相互关系来理解财政对经济的干预?2.财政的职能表现为哪几方面?财政采取哪些政策手段来实现其职能?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一、填空题和两大类。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财政分配关系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财政分配关系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4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产出 中美 中央政府 个人所得税 60年嬗变 60年变迁
1 1 1 1 1 1 1
2011年 科研热词 非税收入 收入分配差距 分税制 预算管理 预算体制 转移支付制度 资源产权 财税制度 财政经济 财政政策 财政收入 财政支出 财政分权 调节收入分配 西部矿产 能源矿产资源 缩小收入差距 统计评价 税收共享 社会保障税 机会均等 政府收入 收入分配格局 循环经济 地方税体系 地方政府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回收资源 区域协调互动 剩余索取权 制度缺陷 利益受损 利益分割 再生资源 共同富裕 公司绩效 公共服务均等化 体制效应 会计契约 优化 价格机制 主体税种 中央政府 个人所得税 "三大块"预算区 推荐指数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第三章财政收入二cxmf

第三章财政收入二cxmf

2.企业奖励基金制度
(1953—1957)(1962—1977) 企业完成:产量、质量、成本、利润计划,按企 业工资总额3.5%从实现的利润中提取企业奖励基 金。 其余全部上缴财政,作为财政收入,企业所需资 金全部由国家预算拨款。
3.企业基金制度
(1978)
企业完成:产量、质量、成本、利润、品种、 消耗、劳动生产率、流动资金占用计划,按企 业工资总额5%从实现的利润中提取企业基金。
(3)主要内容
①实行税利分流、分征和分渠道管理; ②统一企业所得税率为33%; ③基建贷款改税前还贷为税后还贷; ④取消调节税,停止征收“两金” ,实行税后 利润多种办法承包。 8.税制改革与取消利润上缴(1994-2007) 9.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分配(2008)
三、国有资产管理与资本运营
(一)国有资产管理
(3)承包形式 两包一挂:包上缴利润、包技术改造项 目,工资总额同上交利税挂钩; 上交利润递增包干; 上缴利润基数包干,超收按比例分成; 微利、亏损企业利润包干或亏损包干; 行业投入产出包干:石油、煤炭、石利分流制度
(88年试点) (1)概念
国家将企业利润中凭借政治权力应征收的 所得税和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应获得的利润分 渠道征收,并改税前还贷为税后还贷的利润分 配制度。 (2)理论依据 ①国家对国有企业具有双重身份和双重职能; ②两权分离理论。
1.概念
是指国家以产权为基础,以提高国有资产运营的经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以资产占有者和使用者为 对象开展的管理活动。
2.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内容
投入的管理 存量经营的管理 收益分配的管理 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3.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目标
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确保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

分税制改革后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走向分析

分税制改革后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走向分析

①2005年3月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Mar.2005第26卷 第2期I NNER M ONG O LI A S OCI A L SCIE NCESV ol.26 №.2分税制改革后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走向分析宋兴义(中国人民大学 财政金融学院, 北京 100872) [摘要]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建立了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基本框架,但是出于稳定和减少改革阻力的考虑,在1994年的制度中有明显的维护既得利益的特征,1994年改革前的补助、上解和有些结算事项继续按1994年前的体制运转。

这使得分税制改革没有完全实现“提高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和“合理调节地区之间财力分配”的指导思想,中央财力集中度仍然不理想,地方间财力不均衡的程度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拉大甚至有恶化的趋势。

[关键词]分税制;财政关系;财政体制[中图分类号]F810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5281(2005)022*******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建立了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基本框架,但是出于稳定和减少改革阻力的考虑,在1994年的制度中有明显的维护既得利益的特征,1994年改革前的补助、上解和有些结算事项继续按1994年前的体制运转。

这使得分税制改革没有完全实现“提高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和“合理调节地区之间财力分配”的指导思想,中央财力集中度仍然不理想(图1),地方间财力不均衡的程度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拉大甚至有恶化的趋势。

为了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中央政府出台了多项措施,增加中央财政对收入增量的分享和增强平衡地区财力差距的力度。

但是这些措施带有很明显的行政性特征,鲜明地体现了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财政制度演变的特点。

一、1994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收入分配政策的主要变化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基本奠定了我国分级财政体制的框架,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改革之初确定的各项目标并没有完全实现;而且,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在这期间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现代财政分配关系的财政法分析

现代财政分配关系的财政法分析

本 文 系作 者 主 持 的辽 宁 省 教 育 厅 2 0 0 7年 创 新 团 队 项 目计 划 (0 7 0 1 市 场 经 济秩 序 与 政 府 法 治 研 究 ” 2 0 T 6
%作 者 简 介 : 际 , 宁 大 学 教 授 、 士 生 导 师 , 际法 研 究 中 心 主任 。 任 辽 博 国
21 第 1 0 0年 0期
法 治 研 究
现代财政分配关系的财政法分析
任 际
摘 要 : 财政 法研 究 的 深 入 , 以使 得 研 究 者 对 财 政 关 系进 行 不 同 角度 的 切 入 , 际上 由 于 学科 研 究 可 实
的 多元 性 . 对 财 政 分 配 关 系的研 究 也 有 不 同的 理 论 方 法 。 针 即使 是 以 法 学 分 析 财 政 关 系 , 可 以产 生 不 同 也 方法 . 政 法分析只是其 中的一种基本研 究。 财 财政 法 可 以从 调 整 对 象 的 特 征 性 出发 , 于财 政 关 系的 具 体 对 内容 主 导 财政 分 配 关 系 的社 会 关 系进 行 归 结 。 重 要 的是 , 方 法表 现 , 最 就 财政 法 对 财 政 分 配 保 证 具 有 直接
实 而不 可 或 缺
配 关 系 ( 下 直 接 称 为 财 政 分 配 关 系 )对 于财 政 分 配 关 以 。 系. 由于 不 同 的研 究 方 法 或 不 同 的 研 究 领 域 . 有 不 同 会 的 研 究 结 论 . 以 . 财 政 分 配 关 系 的 基 本 内 涵 也 就 有 所 对 不 同 的认 识 在 财 政 法 研 究 中 . 于财 政 关 系 已经 有 着 不 同 的 看 对 法 。 有 代 表 性 的 是 , 观 点 用 具 体 分 析 的方 法 将 财 政 较 有 关 系 归 为 几 个 方 面 : 政 收 支 管 理 关 系 、 政 活 动 程 序 财 财

财政学相关概念

财政学相关概念

导论1.财政分配关系: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财政活动只能存在于分配环节之中,因而财政体现着一种分配关系,也就是说,财政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

2.财政政策:是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任务,在财政方面制定的处理各种财政活动的规则和秩序,是对财政关系的强制规定,它是根据统治阶级利益处理财政活动关系的准绳。

3.财政制度:是根据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的财政工作的依据和规范,即规范财政活动关系的具体形式。

4.实证分析法:就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描述事物,说明研究对象“是什么”,它着重刻画经济现象的来龙去脉,概括出若干可以通过经验证明正确或不正确的基本结论。

5.规范分析法:即确定若干准则,并据以判断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状态是否符合这些准则,如果有偏离,应当如何调整。

它要回答的问题是“应当是什么”。

1.财政: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及财产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活动,或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包括组织收支活动、调节控制活动和监督管理活动等。

2.社会总产品: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由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C+V+M)。

3.国民收入: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由物质生产部门新创造出来的那部分价值(V+M)。

4.财政本质:财政本质从自然属性这一层次来看,就是指财政与信用、价格、工资、财务等的质的差异,或者指财政在同一社会或不同社会的共性;就社会属性这一层次来看,除了财政的共性特征之外,作为具有社会属性的财政,还具有社会(制度)特征,即在不同性质的社会中,财政还有着特殊的差异。

5.社会主义财政本质:基于社会主义财政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的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基础上的,体现着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整体与局部、长远与眼前利益的关系,可以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来概括。

6.经济:就是指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社会再生产过程。

7.价格分配:是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从而引起价格背离价值的一种分配。

公共财政概论客观题及参考答案

公共财政概论客观题及参考答案

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应的财政模式是()。

A.民主财政B.计划财政C.公共财政D.集中型财政2.公共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

A. 社会生产活动B. 财政分配活动及其规律性C.社会产品流通D.社会产品消费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社会生产关系与分配关系之间的关系是()。

A. 相互决定的关系B. 两者之间没有影响C. 分配关系的性质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D. 特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分配关系的性质4.学习公共财政学的基本方法是()。

A.实证分析方法B.规范分析方法C.比较分析方法D.案例研究方法E.唯物辩证法5.我国进入新时代之后,对公共财政的功能定位是:财政是国家治理的()。

A.财力保障B.制度保障C.基础和重要支柱D. 特殊调控方式二、多选题1.学习公共财政概论的意义,主要包括()。

A 有助于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的财政学理论B 有助于指导我国财政工作实践C 有助于理清市场和政府的关系D 有助于正确把握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对财政的要求2.在公共财政概论学习中坚持唯物辩证法,应该做到()。

A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来考察分析财政现象、财政活动B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来正确理解公共财政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范畴C 应当掌握“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D 学以致用,将财政理论紧密联系并指导财政实践3.关于规范分析方法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回答“应当是什么”B 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C 主要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D 先确定相应的准则,再根据准则进行判断4.关于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描述,正确的是()。

A 规范分析要以实证分析为基础B 实证分析离不开规范分析的指导C 一般来说,规范分析更重要D 实证分析更重要5.公共财政概论的研究方法,包括()。

A 唯物辩证法B 比较分析法C 案例分析法D 实证分析法E 规范分析法答案:单项选择题1.C2.B3.D4.E5.C多项选择题1.ABCD2.ABCD 3 ABD 4.AB 5.ABCDE第一章公共财政与公共财政思想一、单项选择题1.财政分配从氏族公社单一的社会产品分配体系中分化并独立出来的必要条件是()。

财政学(陈共第六版)选择题(有答案)

财政学(陈共第六版)选择题(有答案)

第一章市场经济下的政府与财政一,单选1,现代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运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因而被称之为(C)A 市场过程B 现代生产C 市场经济D 社会经济2,某一个体单位从事其经济活动对其他个体单位产生了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是指(A)A 外部效应 B 外部作用 C 经济作用 D 经济活动3,三元经济系统指:家庭,政府和(B)A 要素市场B 企业C 商品市场D 社会4,用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称为(B)A 公共商品B 公共产品C 公共服务D 社会产品5,收入分配的主体是(D)A 社会B 银行C 税收D 政府二,多选:1,政府的经济作用表现在(ABD)A 融入并影响现代经济的运行过程B 利用国家权力干预经济运C 强制干预微观经济立体的活动D 实施宏观调控2,导致政府失灵的原因有(ACD)A 内部性B 外部性C 垄断性D 政治性3,公共产品特征(BC)A 非盈利性B 非排他性C 非竞争性D 非垄断性4,财政的要素(ABCD)A 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B 财政分配的客体是一部分国民收入C 财政分配形式是实物形式,力役形式,价值形式D 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5,公共财政的特征(ABCD)A 公共性B 非盈利性C 法治性D 民主性6,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是(ABCD)A 在市场上有众多的买者和卖者B 各种资源都能够自由地通过市场转移C 生产者和消费者具有完全信息D 生产者所提供的同种产品是同质的第二章财政职能一,单选题1,财政职能以政府与(B)的关系为基本立足点.A 居民B 市场C 社会D 税收2,判断资源配置优劣的标准是(C)A 福利最大化B 利润最大化C 帕累托最优D GDP最大化3,可就业人口的就业率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比例是指(D)A 低失业B 高就业C 消灭失业D 充分就业4,提高财政配置工具的使用效率主要方法是(C)A 降低政府开支B 提高经济建设资金C 降低税收成本D 加快资金循环二,多选题1,市场失灵可以分为(ABC)A 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失灵B 市场在收入分配方面的失灵C 市场在监督方面的失灵D 市场在宏观方面的失灵2,国民收入分配包括两个基本的层次(BC)A 工资分配B 初始分配C 再分配D 福利分配3,经济增长用(ABCD)衡量A GNPB GDPC 人均GNP水平D 人均GDP水平4,经济活动的两个准则是(CD)A 赢利准则B 守法准则C 公平准则D 效率准则5,在正确认识和处理收入差距与效率关系时,应注意(AB)A 收入差距的扩大应建立在要素分配的基础上B 收入差距要适度C 共同富裕D 允许非法暴富6,经济稳定包括(ABD)A充分就业 B 物价稳定 C 经济持续增长 D 国际收支平衡7,国际收支逆差导致(AC)A 该国外汇储备减少B 该国外汇储备增加C 本国货币对外币汇率下降D 本国货币对外币汇率上升第三章财政支出结构与规模一,单选:1,政府从个人和企业购买原材料和土地,劳动力,资本的生产性服务并由政府直接使用的支出称为(A)A 购买性支出B 转移性支出C 生产支出D 基础支出2,政府在公民之间再分配购买力的支出称为(C)A 分配支出B 福利支出C 转移性支出D 购买力支出3,社会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上升而快速(D)A 不变B 减少C 不确定D 递增二,多选1,根据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从静态角度将财政支出划分为(ACD)A 补偿性支出 B 投资性支出 C 消费性支出 D 积累性支出2,按国家职能将财政支出分为(ABCD)A 经济建设费B 国防费C 社会文教费D 行政管理费3,财政支出按国家职能分类的意义在于(ABCD)A 能够了解国家执行了怎样一些职能B 能够了解国家侧重了哪些职能C 对一个国家的支出结构纵向分析,可知道该国的职能的演变D 对若干国家的支出结构横向分析,可揭示各国职能的差别4,财政支出分析的主题大致可分为(ABC)A 结构分析B 总量分析C 效益分析 D资金分析5,公共支出的性质可划分为(CD)A 预防性支出B 创造性支出C 消耗性支出D 转移性支出6,财政支出的国际分类方法(CD)A 经济分类B 国际分类C 理论分类D 统计分类7,置换效应包括对以前的(AB)的置换A 财政支出水平B 私人部门支出C 国防支出D 教育支出8,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ACD)A 经济性因素B 环境性因素C 政治性因素D 社会性因素第四章财政支出效应分析一,单选:1,人们在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所得”与"所费”的对比关系是指(C)A 效用B 利益C 效益D 得失2,政府项目使用的直接投入物的成本(A)A 直接成本 B直接费用 C 间接成本 D 直接消耗3,政府项目所导致的产出增加或生产率提高并由该项目产品的直接使用者享有的效益是指(D)A 直接利益B 直接收益C 间接利润D 直接效益4,最常用的成本--效益分析决策标准是(A)A 净现值标准B 成本最小化C 利润最大化D 配置最优二,多选1,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BCD)A 考虑资源在公私部门的配置采用机会成本分析法B 一些支出项目如电站投资,其效益是经济的,可以采用成本——效益法C 一些支出项目如军事,成本易于计算,效益不易衡量,采用最低费用选择法D 一些支出项目如公路邮电,成本易于衡量,效益不易计算,通过这些支出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可以部分或全部进入市场交易,可采用"公共定价法"2,政府项目目标的确定要考虑哪些因素(ABD)A 众多目标的选择B 目标实现的时间转移C 外部效益干扰对目标的判断D 目标之间发生的冲突3,市场价格不能反映其成本的原因(ABCD)A 垄断存在B 税收因素C 资源处于闲置状态D 经济发展劳动力过剩4,选择决策标准主要有(ACD)A 内部收益率标准B 外部收益率标准C 净现值标准D 收益——成本比率标准5,最低费用选择法的特点(CD)A 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B 多项严格假定C 只计算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D 不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备选的财政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6,从定价政策来看,公共定价包括(AB)A 纯公共定价 B管制定价 C 厂商定价 D 地方政府定价7,政府采购的特点(ABCD)A 资金来源的公共性B 资金用途的非营利性C 采购活动的政策性D 采购制度的规范性8,政府的采购行为必须遵循原则是(ABCD)]A 竞争原则B 公开原则 C使用商业标准原则 D透明原则9,政府采购范围从采购对象的性质角度可分为(BCD)A 武器B 货物C 服务D 工程10,政府采购模式可分为(ACD)A 集中采购模式B 自由采购模式C 分散采购模式D 集中和分散相结合11,政府采购合同的类型有(AB)A 固定费用合同B 成本加比例费用合同C 固定费用加比例费用合同D 固定费用加激励费用合同第五章购买性支出一,单选1,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司法检察机关和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的费用支出指(C)A 政府指出B 非生产支出C 行政管理支出 D财政支出2,财政用于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指(B)A 教育支出B 文教科卫支出C 文化支出D 政府指出3,用于国防建设和人民解放军方面的费用指(B)A 军事支出B 国防支出C 政府指出D 财政支出二,多选1,下列对社会消费性支出表述正确的是(BC)A 社会消费性支出是生产性消费支出B 社会消费性支出是社会再生产正常运转所必须C 社会消费性支出本质是满足纯社会共同需要D 社会消费性支出是转移性支出2,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包括(ABD)A公法检支出 B 国家安全支出 C 国防支出 D 行政支出3,行政管理支出增长率很快的主要原因(AB)A 行政人员数量增加B 行政人员报酬提高C 行政业务费增加D 行政修缮费,设备购置费提高4,直接影响行政管理规模的因素是(ABCD)A 经济总体增长水平B 财政支出规模C 政府机构的设置D 行政管理支出本身的效率5,安排投资规模应注意(ABD)问题A 投资规模适度B 投资结构合理C 注重投资竞争性D 注重投资效益6,与政府投资相比,非政府投资具有怎样的特点(ABCD)A 营利性B 短期效应C 自身积累社会筹资D 忽略社会效益7,影响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所占比重的因素主要有(BC)A 政治制度差异B 社会经济制度的差异C 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D 文化差异第六章转移性支出一,单选1,国家和社会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的一项重大社会政策是指(B)A 国家再分配B 社会保障C 社会福利D 国家保障2,社会保障的实施主体是(A)A 国家B 社会C 企业D 家庭二,多选1,下列哪些属于转移性支出(AC)A 社会保障支出B 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支出C 税式支出D 国防支出2,社会保障支出的特征(ABCD)A 覆盖面的社会广泛性B 参与上的强制性C 制度上的立法性D 受益程度的约束性3,社会保障体系框架主要构成是(ABCD)A 社会保险B 社会福利C 社会救助D 社会优抚和安置4,财政补贴的内容从补贴同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关系来看,可分为(BCD)A 生产环节补贴B 流通环节补贴C 消费环节补贴D 分配补贴5,财政补贴的形式有(BD)A 货币补贴B 实物补贴C 国家补贴D 社会补贴6,下列关于财政补贴表述正确的是(BCD)A 财政补贴与社会保障支出一样与价格直接相关B 财政补贴可以纠正不合理的价格结构和纠正市场缺位C 财政补贴是各国运用调节经济的手段D 我国的财政补贴主要是价格补贴7,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D)A 由于税式支出是一种隐蔽型财政补贴支出,因此税式支出不可估B 税收抵免是指是指准许企业把一些合乎规定的特殊支出,以一定的比率或全部从应税所得中扣除,以减轻其税收负担.在累进税制下,纳税人的所得越高,这种抵免的实际价值就越大.C 加速折旧使税负前轻后重,使政府损失了一部分收入的”时间价值"D 照顾性税式支出在于扶持国家希望发展的亏损或微利企业以及外贸企业第七章财政收入结构与规模一,单选1,财政分配的对象都是社会产品中剩余产品或与其对应的(C)A 产值B 利润C 价值D 收益2,政府以国家信用为依托取得的财政收入是(B)A 存款B 公债C 税收D 罚款二,多选1,关于财政收入表述正确的是(BD)A 财政分配的对象是社会产品B 我国现阶段财政收入形式由税收,国有资产收益,国债和其它收入构成C 专项收费是指国家机关为居民或各类组织机构提供某些特殊服务时所收取的手续费和工本费D 在许多国家,财政收入的90%以上要靠税收来保证,以至于可以近似地用税收收入的分析来观察整个财政收入的状况。

财政学学习重点

财政学学习重点

财政学学习重点魏萍第一章导论1、财政产生的政治和经济条件国家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同时又是一个历史范畴。

国家财政不是人类历史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在原始社会末期,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迅速发展,剩余产品不断增加,产生了私有制的基础--家庭,社会上出现了两个根本利益相对立的阶级--奴隶主和奴隶。

为了维护富有阶级奴隶主的整体利益,就需要掌握一种拥有暴力的统治工具以镇压奴隶阶级的反抗。

这样,原来处理原始公社内部事务的氏族组织逐步转变为国家。

奴隶主国家为了维持其生存和实现其职能的需要,需要占有和消耗一定的物质资料。

由于国家本身不能进行物质生产,它本身的物质需要就只能依靠国家的政治权力,强制地、无偿地把一部分物质产品据为己有。

于是,在整个社会产品分配形式中,就逐步分化独立出一种由国家直接参与的分配社会产品的形式,这种新型的分配形式就是财政分配。

可见,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物质基础,是财政产生的经济条件。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财政是因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2、奴隶制国家财政的收支项目奴隶制国家财政的收入项目:(1)王室收入和土地收入。

即国王强制奴隶从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劳动者创造的财富。

(2)贡物收入和掠夺收入。

即诸侯国和臣僚的贡品,战利品和掠夺品。

(3)军赋收入。

为保证战争和供养军队需要而征集的财物。

(4)捐税收入。

对自由民中占有少量生产资料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征收的捐税。

奴隶制国家财政的支出项目:(1)王室支出。

大奴隶主即天下的国王,家和国之间没有严格的区分,王室支出就是国家支出。

(2)祭祀支出。

祭祀天地、鬼神、祖宗的支出。

(3)军事支出。

用于战争和军队的支出。

(4)的俸禄支出。

大臣幕僚的俸薪支出。

(5)生产性支出。

用于农业和水利、公路等工程的支出。

3、封建制国家财政的特点(1)国家财政收支和国王个人收支逐步分离。

财政学第三章 财政职能

财政学第三章 财政职能

• 四、财政政策工具 • 1、税收 • 2、公共支出(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 ) • 3、政府投资 • 4、公债
• 五、财政政策类型 • 1、按在调节社会总需求中发挥作用 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自动稳定的财 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 2、按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时,对经 济产生的效果不同,可分为扩张性 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中性 财政政策
• 3、取得的成绩 • (1)拉动了需求和GDP的增长 • (2)办成了多年想办的大事 • (3)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活力 • ( 4 )缩小了东西部地区间的差 距 • ( 5 )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促进 了各项事业的发展
• 4、存在的问题 • (1)国债使用效益不高,出现 了大量的豆腐渣工程 • (2)会引发财政风险
文盲率(00)
• • • • 美国0.6% 日本0.3% 中国6.72%; 2010年为4.08%
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构成 (2000年)
• • • • 产业 世界平均 中国 美国 德国 第一 5.2% 17.6% 1.7% 1.1% 第二 31.4% 49.4% 26.2% 28.4% 第三 63.4% 33% 72% 70.6%
• 采用政策 工具: 政府投资
政府投资、所得 税、转移支付 社会有效需求
• 调节对象:民间投资
2、设计累进税率的所得税制和社 会救济、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 度,使其起到自动“稳定器”的 作用,使经济达到自动均衡。---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级数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速算扣除数
1
2
不超过1500元
• • • •
二、收入分配职能的基本内容 1.调节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 2.调节部门及产业间的收入分配关系 3.调节地区间的收入分配关系

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1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知识点

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1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知识点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个人收入的分配、财政与税收)什么是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指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的原因: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2)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要求。

3)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按劳分配的作用:1)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2)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级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发展,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因: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制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作用: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效率、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含义分别是什么?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公平是指收入分配的公平,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效率优先,实质是发展生产力优先,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首要目标;兼顾公平,是指社会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1.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财政与税收》课程练习题

《财政与税收》课程练习题

《财政与税收》课程练习题《财政与税收》练习题第一章总论一、单项选择题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①企业②国家③家庭④社会团体与组织2.财政分配属于社会再生产的()①生产环节②分配环节③交换环节④消费环节3.( )形式在社会主义的社会产品和国民收人分配中居于主导地位①财政分配②信贷分配③价格分配④工资分配4.财政分配的目的是()①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国家②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效益③实现国家职能④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5.主张“财政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财政是国家财政”的观点是()①国家分配论②价值分配论③国家资金运动论④社会共同需要论5.财政产生的首要条件是()①社会条件②历史条件③经济条件④政治条件6.财政产生的必要条件是()①社会条件②历史条件③经济条件④政治条件7.现实经济生活中,客观存在着这样的一些物品——它们满足我们的共同需要,在同一时间中可使多个个体得益,并无须通过竞争来享用,这些物品被叫做( )①私人产品②混合产品③公共产品④集体产品8.属于典型的负外部性的例子的是( )①海上灯塔②汽车尾气③企业对资源的配置④义务教育9.下列那一项不是财政稳定经济职能的目标构成要素( )①充分就业②税负不变③物价稳定④国际收支平衡10.马斯格雷夫的财政三职能包括( )①宏观调控、收入分配、稳定经济②配置资源、监督管理、稳定经济③配置资源、收入分配、稳定经济④配置资源、监督管理、维护国家二、多项选择题1.财政产生的条件有()①社会条件②文化条件③经济条件④历史条件⑤政治条件2.奴隶制国家的财政支出主要是()①战争②王室费用③祭祀④兴修水利支出⑤纳贡支出3.下列属于产生正外部性的例子有( )①知识或发明的产生②河水污染③对传染病的预防④滚滚浓烟⑤员工培训4.市场经济中政府的政治作用和经济作用在本质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政府的经济作用主要有( )①反对垄断,鼓励竞争②维护经济稳定③克服外部性④控制风险和不确定性⑤促进社会公平5.综合现有的政府失灵理论和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真实存在,政府失灵的表现和成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垄断②政府决策失效③“寻租”④投票悖论⑤政府决策执行失效5.导致收入分配不公平的原因有( )①个人的初始禀赋差异②垄断③劳动能力的丧失④商业欺诈⑤产品品质6.财政职能是指财政的内在功能与职责,市场经济制度下的财政职能包括:( )①维护国家②配置资源③分配收入④稳定经济⑤监督管理三、名词解释题1.财政2.社会总产品3.国民收人4.外部性5.帕累托最优6.价格分配四、简答题1.简述财政是如何产生?2.简述财政分配与工资分配的相互关系。

27869 经济学基础 第三章 分配结构 重点

27869 经济学基础  第三章 分配结构 重点

第三章分配结构1.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按生产要素分配”,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结构的依据: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所有权时决定分配关系的法权基础,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必然决定收入分配分配关系的多样化。

第二,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对财富的创造作出了实际的贡献。

那么,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就可以依据投入要素的多少和实际贡献的大小参与收益分配。

第三,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则。

要素价格的实现过程,也就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过程,市场经济本身就包含着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在必然性;第四,体现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统一,要素所有者按要素投入的多少及实际贡献的大小获得相应的收入,体现了投入与收入相一致、贡献与报酬相统一的公平原则。

总之,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经济条件所决定的。

3.在处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时,需要注意:1)在整个分配关系中,要始终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这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所决定的。

2)两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有条件的,首先要有经济基础。

其次,要依赖于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和完善;3)两种分配方式具有内在一致性,其一,两者本质上都是按要素所有权及实际贡献进行的分配。

其二,两者的作用和目的是一致的。

4.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条件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5.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第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时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决定社会主义阶段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第三,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并且是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由单一的个人劳动直接参加社会消费品分配,而是先通过企业参与社会消费品分配,再由企业对劳动者个人进行分配;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不是通过劳动券直接进行个人消费品分配,而是采取货币工资的形式实行按劳分配。

第三章财政收入概述

第三章财政收入概述
26
二、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 (二)生产技术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 (三)收入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对财政收入规
模的制约 (四)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27
二、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
经济决定财政,可见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 的影响具有基础性的制约作用。经济发展水平 反映了一个国家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 益的高低,它是用该国一定时期的国内生产总 值和国民收入等几个指标表示的。
23
目前,国际上统计宏观税负有两种口径,一个是经 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统计,中国与之相 近的指标是“税收收入+社会保险缴费收入”占 GDP比重。另一个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 界定,政府收入包括四类:税收、强制性社会保 障缴款、赠与、其他收入,中国与此相近的指标 是大口径宏观税负。
第三章 财政收入概述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财政收入的分类 财政收入的规模分析 财政收入的结构分析
1
第一节 财政收入的分类
一、财政收入的含义 二、财政收入的形式 三、财政收入的分类
2
一、财政收入的含义
它是财政分配
一个过程 的第一阶段,

即组织收入, 筹集资金阶段


它是国家通过一定形式

和渠道集中起来
按照OECD统计口径计算,2007年美国、日本、德 国、法国宏观税负分别为27.9%、28.3%、36.0%、 43.5%。按此标准,2009年我国宏观税负为21.7%, 比上述国家均低。
根据IMF统计口径计算,2007年,发达国家全部政
府收入占GDP比重的平均值为45.28%,发展中国家

《财政分配关系》课件

《财政分配关系》课件

1 公共财政危机
2 财政分配挑战
公共财政危机指财政收入与支出之间的矛盾加剧, 出现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
财政分配面临着资源不足、利益分配不均等挑战, 需要解决公共财政危机。
财政分配和社会公平的关系
1 关系
财政分配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通过向弱势群体倾斜分配财政资源,实现社会公 平。
2 挑战
财政分配面临着贫富差距扩大、收入分配不均等挑战,需要加强监督和调节。
3
协商分配
现在,中央与地方通过协商方式进行财政分配,实现了更加灵活的财政关系。
政府财政分配的主要方式
预算分配
通过制定预算,明确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分配方向和比例。
税收分配
通过调整税制和税收分配比例,实现财政资源的分配。
转移支付
通过向弱势地区和部门提供财政转移支付,实现资源的均衡配置。
财政转移支付的类型和作用
2 效益原则
按照效益的大小和贡献度进行财政分配,激励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创新。
3 公平原则
确保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能够获得适当的财政支持,实现社会公平。
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的演变
1
集中分配
过去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以集中分配为主,中央财政掌握大部分财政资源。
2
分权分配
近年来,中央逐渐加大对地方财政自权的支持,实现了部分财政分权分配。
1 类型
财政转移支付包括一般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和项目补助等。
2 作用
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纠正地区间和部门间的财政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协调发展。
财权和事权的分离与地方政府财政自权
1 分离与自权
2 优势与挑战
财权和事权的分离是指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财政领 域权力的分割,地方政府财政自权是地方政府在 财政事务中的自主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要公平 竞争条件---产业进入障碍、融资 障碍、财税障碍
非国有经济要 提高自己的素质 遵纪守法,强化自觉 纳税意识。
第三节 国家与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分配关系
总体上是单向流动关系-财政资金流向行政事业单位 全额保障型 (相对于合理资金需求) 行政机关的“产品” 属性是公共物品
位国 之家 间财 的政 财与 政行 关政 系单

经国 济家 纯以 收两 入种 分身 配份 参 与 国 有

公必 平须 的为 竞所 争有 条经 件济 成 分 创 造

持国 对家 经必 济须 运通 行过 的国 控有 制经 力济 保

第二节 国家与非国有经济单位之间的分配关系
非国有经济财政地位、社会经济地位愈益重要
非 国 有 经 济 的 构 成
非国有经济与国家财政的关系相对比较简单 非国有经济与国家财政的关系尚需完善
不予保障型
事业产品属 纯公共物品 比如义务教 育,基础性 科学研究等
事业产品属 混合物品, 比如高等教 育等。
事业产品属 私人物品, 比如一般性 图书、报刊 等。
事业体制改革的总趋势是增强其市场属性
第四节 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
个 人 是 财 政 分 配 的 终 极 主 体
作 为 财 政 收 入 缴 纳 者 目前比重较低,但未来会不断升高 收 入 水 平 上 升 收 入 差 距 扩 大 纳 税 意 识 增 强 征 管 水 平 提 高
放弃国有属性:全部、个别、局部
最 难 处 理 的 分 配 关 系
放弃企业属性:机关或事业单位
有机结合:两权分离、产权改革 产权制度改革是主要选择
处理国家与国有经济分配关系上形成的共识
位政 总 负体 担上 高讲 于国 非有 国经 有济 经单 济位 单财 人国 财有 产经 权济 单 位 拥 有 全 部 法
一 缺期 个 乏内 生 弹, 产 性供 给周
市蛛 场网 型
连基 锁础 反产 应品
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的内容
农业财政支出
农民上缴财政收入
间接方式:剪刀差 概念和图示 高 工 工 高业 价 收企业 入业品购 买 低 工 农 低业 价 成产产 本品品销 售 直接方式: 农业税
农间 业接 生服 产务 的于 支农 出民 或
越来越 重要的 组成部 分
社会主 义财政 分配关 系的主 体
全部财政工作的核心就是如何处理好上述分配关系
第一节 国家和国有经济单位之间的分配关系
社 会 主 义 财 政 分 配 关 系 的 主 体
最 重 要 的 参 与 者
财政收入最主要的缴纳者
财政支出的重要的接受者
国家 所有 与企 业本 质属 性的 矛盾
两 点 具 体 要 求
行政机关除按规定收取少量规费外, 不许擅自收取任何其他费用—权钱交易、 寻租设租---腐败的本质定义
国家财政必须保证行政机关合理的资金 需求,否则会导致两个不良后果(P65)
国 系
事业产品属性不同,具体分配关系也不同
全额保障型
部分保障型
P1
O
Q1
Q2
Q
混合物品(高等教育)的供求均衡条件
1.高等教育的市场收 费标准为P1,需求规 模只有Q1; 2.在政府的干预下, 高等教育收费标准降 至P2,需求规模上升 到Q2;但单位成本 上升到P3。需政府补 贴 D 3.政府对高等教育的 补贴总额为(P3-P2) ×Q2,即图中矩形 部分。
P
第三章 财政分配关系
财政分配关系的构成
中 央 与 地 方 之 间 的 分 配 关 系
国家与 农民之 间
国家与 个人之 间
国家与 行政事 业单位 之间
国家与 非国有 经济单 位之间
国家与 国有经 济单位 之间
社会主 义财政 分配关 系中极 其重要 的一环
所有财 政分配 关系的 本质关 系
最重要 的财政 支出分 配关系
税 制 结 构 调 整
个人也是财政支出的重要接受者
构成项目和功能
对公务员工资 “高薪养廉”的评述
第五节 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
该 分 配 关 系 的 重 要 性 之 所 在
农民人口众多---58%,基本决定事物的状态 农民整体上比较贫穷---人均纯收入和城乡差别 农业和农产品的基础属性
没需 有求 弹巨 性大
S
P3
P1 P2
O
Q1
Q2
Q
“剪刀差”的再分配原理

P/V
工业品价格/价值
1
农产品价格/价值
O 年份
假定经济领域只生产两种产品:工业品和农产品。随着 时间的推移,工业品价格与价值比越来越大于1,农产品 价格与价值比越来越小于1,形成剪刀张开状。
农直 业接 生用 产于 的农 支民 出或
最新支农举措
对“剪刀差”的评述
比重与评述 我国已经取 消延续2600 多年农业税制 度
第六节 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 (略)
纯公共物品(义务教育)的供求均衡条件
P D P2 S
1.义务教育阶段的 市场收费标准为P1, 但需求规模只有Q1;
2.政府免费提供义 务教育,需求规模 达到Q2,单位成本 P2,需全额补偿; 3.政府对义务教育 总支出达到Q2×P2, 即图中矩形面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