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财政分配关系

合集下载

财政学考试重点

财政学考试重点

财政学重点复习提纲一.第一章1.财政的定义(10):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实践中,财政表现为政府的一系列收支活动或政府的理财活动。

财政概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具体含义:(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政府) 。

(2)财政分配的客体是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其中主要是剩余产品) 。

(3)财政分配的形式既有实物和力役形式,也有价值形式。

(4)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 14,了解)区分两者的标准通常是: (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 (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出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为私人产品付钱购买之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利益,排他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竞争性是这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没多提供一件或一种私人物品,都要增加生产成本,因而竞争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二个特征。

非排他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例如,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受益于国防所提供的安全保障,每个适龄儿童都有权利和义务接受政府提供的义务教育,等等。

非竞争形势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如:大学是公共物品还是私人物品?是公共物品,因为其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

我念大学不能排除其他人念,大学的成本不会因为我的加入而增加。

3.财政的三大职能(26--30)只要存在政府和财政,财政的三大职能就不会消失。

(1) 资源配置职能,广义地理解可以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狭义地理解可以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

其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O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 GDP 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三章节财政分配关系

三章节财政分配关系

间接方式:剪刀差 概念和图示
直接方式: 农业税
最新支农举措
对“剪刀差”旳评述
比重与评述 我国已经取
消延续2600 数年农业税制 度
第六节 中央与地方之间旳分配关系 (略)
纯公共物品(义务教育)旳供求均衡条件
P D
P2
P1
1.义务教育阶段旳
市场收费原则为P1, 但需求规模只有Q1;
S
2.政府免费提供义
务教育,需求规模
到达Q2,单位成本 P2,需全额补偿;
3.政府对义务教育 总支出到达Q2×P2, 即图中矩形面积。
O
Q1
Q2
Q
混合物品(高等教育)旳供求均衡条件
1.高等教育旳市场收
P
费原则为P1,需求规
S
模只有Q1;
2.在政府旳干预下,
P3
高等教育收费原则降 至P2,需求规模上升
P1
到Q2;但单位成本 上升到P3。需政府补


质属

性旳

关 系
矛盾
有产机结权合制:度两改权革分是离主、要产选权改择革
处理国家与国有经济分配关系上形成旳共识
国家必须经过国有经济保 持对经济运营旳控制力
必须为全部经济成份发明 公平旳竞争条件
国家以两种身份参加国有 经济纯收入分配
国有经济单位拥有全部法 人财产权
总体上讲国有经济单位财 政承担高于非国有经济单 位
越来越 主要旳 构成部 分
社会主 义财政 分配关 系旳主 体
全部财政工作旳关键就是怎样处理好上述分配关系
第一节 国家和国有经济单位之间旳分配关系
社 会
最 主
财政收入最主要旳缴纳者

第三章财政收入二cxmf

第三章财政收入二cxmf

2.企业奖励基金制度
(1953—1957)(1962—1977) 企业完成:产量、质量、成本、利润计划,按企 业工资总额3.5%从实现的利润中提取企业奖励基 金。 其余全部上缴财政,作为财政收入,企业所需资 金全部由国家预算拨款。
3.企业基金制度
(1978)
企业完成:产量、质量、成本、利润、品种、 消耗、劳动生产率、流动资金占用计划,按企 业工资总额5%从实现的利润中提取企业基金。
(3)主要内容
①实行税利分流、分征和分渠道管理; ②统一企业所得税率为33%; ③基建贷款改税前还贷为税后还贷; ④取消调节税,停止征收“两金” ,实行税后 利润多种办法承包。 8.税制改革与取消利润上缴(1994-2007) 9.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分配(2008)
三、国有资产管理与资本运营
(一)国有资产管理
(3)承包形式 两包一挂:包上缴利润、包技术改造项 目,工资总额同上交利税挂钩; 上交利润递增包干; 上缴利润基数包干,超收按比例分成; 微利、亏损企业利润包干或亏损包干; 行业投入产出包干:石油、煤炭、石利分流制度
(88年试点) (1)概念
国家将企业利润中凭借政治权力应征收的 所得税和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应获得的利润分 渠道征收,并改税前还贷为税后还贷的利润分 配制度。 (2)理论依据 ①国家对国有企业具有双重身份和双重职能; ②两权分离理论。
1.概念
是指国家以产权为基础,以提高国有资产运营的经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以资产占有者和使用者为 对象开展的管理活动。
2.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内容
投入的管理 存量经营的管理 收益分配的管理 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3.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目标
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确保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

2022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8课财政与税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2022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8课财政与税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对 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 税收,抑制总需求,
构,推进改革,增
策 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 降低通货膨胀率,给
收节支

经济“降温”
图示:财政政策对经济的调控过程。
4.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比较
含义
区别 内容
制定
联系
①二者都是经济政
政府通过对财政收 有关财政收入和 国 家 财 政

策,都属于宏观调
入和支出总量的调 支出的政策。如 部门制定,
• 分析:税收具有固定性,是指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 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 能随意改变,但不是不能改变,国家可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 况通过修改税法调整税率。
• 【易错6】我们每个人购买的商品中都包含了税,因此每个 人都是纳税人
• 分析:纳税人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 个人。一个人能否成为纳税人是由税法的规定以及单位或个人 所处的经济地位决定的。负税人是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或个人。 我们每个人购买的商品中不一定包含税,即使我们购买的商品 中包含税,我们也是负税人而不是纳税人。
平、改善人民 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多 助、社会福利、基
生活的物质保 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和提高人民 本医疗、基本养老、

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表现
举例
如果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投
增加对西部的投
具 有 促 进 资 入某些行业、地区的资源严重不足,
入,加强基础设施
• 第三,是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要求:每个公民在享受 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 (2)违反税法的行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偷公税职、人欠员税及、公骗税共、权抗力税的监督意识。

政府预算管理-第三章习题

政府预算管理-第三章习题

第三章政府预算管理体制一、名词解释1、政府预算管理体制2、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组成体系3、预算调节制度4、定额上缴5、总额分成6、分税制7、分税制预算体系8、无条件转移支付9、非配套补助10、单位预算二、填空题1、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是_____________。

2、1994年我国开始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从改革目标上看,是指在_________基础上,按照_________划分中央、地方财政收入的一种分级预算管理体制。

3、现阶段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形式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994年分税制改革中,确定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_________在1993年的基础上逐年增加,递增率按本地区_________和_________增长率的1:0.3系数确定。

5、预算调节包括各级预算间的_________和各地区预算间的_________。

6、政府预算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_______与_______结合的原则;兼顾______与____的原则;贯彻_______的原则;与_______相适应的原则。

7、实行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补偿_______、弥补________、保证______、优化_______、调节______。

8、财政收入能力均等化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采用_______是规范转移支付的主要标志。

10、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企业_______,_________,使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市场主体,政府须为企业创造_______的外部环境。

三、单项选择题1、从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组成体系纵向来看,政府预算可分为()A、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B、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C、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D、总预算与单位预算2、我国于1995年1月1日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是一部()A、权责法B、组织法C、程序法D、权责法、组织法、程序法相结合的综合性预算法3、下列收入中属于中央与地方共享的收入是()A、营业税B、增值税C、关税D、消费税4、我国现行的分税制中,中央与地方分享增值税的比例为()A、80%于20%B、75%于25%C、60%于40%D、50%于50%5、进一步完善我国分税制的重点是()A、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B、进一步完善工商税制C、进一步调整集权与分权的关系D、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6、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预算管理体制是()A、划分收支分级管理体制B、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体制C、以收定支体制D、分级包干体制7、分级预算体制的集权与分权主要体现在()A、中央与地方收支的划分B、地方政府是否构成以及独立的预算主体C、地方政府是否有税收立法权、税率调整权和减免权D、各税种在中央和地方间的划分8、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的主要标志是()A、公式化转移支付B、基数法C、因素法D、补助金制度9、不考虑地区的支出需求,只考虑地区间财政能力的均等化,依照某种收入指标确定转移支付对象与转移支付额的转移支付模式是()A、支出均衡模式B、收支均衡模式C、财政收入能力均等化模式D、有限的财政收入能力减支出需求均衡模式10、下列属于政府转移性支出的是()A、政府采购B、基础产业建设C、财政投融资D、社会保险四、多项选择题1、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A、中央财政调控能力与地方财政自主权结合的原则B、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C、贯彻民族政策的原则D、与经济政治体制相适应的原则2、从横向分,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组成体系可分为( )A、总预算B、部门预算C、单位预算D、基层预算3、1988年中央决定对各地区实行不同形式的包干办法,其中主要的包干形式有()A、收入递增包干B、总额分成C、总额分成加增长分成D、上解额递增包干4、我国实行分税制的原则()A、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

财政学第三章 财政职能

财政学第三章 财政职能

• 四、财政政策工具 • 1、税收 • 2、公共支出(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 ) • 3、政府投资 • 4、公债
• 五、财政政策类型 • 1、按在调节社会总需求中发挥作用 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自动稳定的财 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 2、按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时,对经 济产生的效果不同,可分为扩张性 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中性 财政政策
• 3、取得的成绩 • (1)拉动了需求和GDP的增长 • (2)办成了多年想办的大事 • (3)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活力 • ( 4 )缩小了东西部地区间的差 距 • ( 5 )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促进 了各项事业的发展
• 4、存在的问题 • (1)国债使用效益不高,出现 了大量的豆腐渣工程 • (2)会引发财政风险
文盲率(00)
• • • • 美国0.6% 日本0.3% 中国6.72%; 2010年为4.08%
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构成 (2000年)
• • • • 产业 世界平均 中国 美国 德国 第一 5.2% 17.6% 1.7% 1.1% 第二 31.4% 49.4% 26.2% 28.4% 第三 63.4% 33% 72% 70.6%
• 采用政策 工具: 政府投资
政府投资、所得 税、转移支付 社会有效需求
• 调节对象:民间投资
2、设计累进税率的所得税制和社 会救济、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 度,使其起到自动“稳定器”的 作用,使经济达到自动均衡。---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级数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速算扣除数
1
2
不超过1500元
• • • •
二、收入分配职能的基本内容 1.调节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 2.调节部门及产业间的收入分配关系 3.调节地区间的收入分配关系

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1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知识点

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1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知识点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个人收入的分配、财政与税收)什么是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指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的原因: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2)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要求。

3)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按劳分配的作用:1)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2)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级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发展,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因: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制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作用: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效率、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含义分别是什么?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公平是指收入分配的公平,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效率优先,实质是发展生产力优先,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首要目标;兼顾公平,是指社会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1.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第三章 财政支出总论

第三章  财政支出总论
p (一)财政支出控制的必要性 p 1、过度的政府财政支出会影响其他利益主体的经
济选择 p 2、产生“挤出效应”作用 p 3、过度的财政支出会导致通货膨胀
p (二)财政支出控制的形式 p 1、直接控制 p 2、刺激性控制 p 3、协调控制 p 4、政策控制
p (三)控制财政支出的具体方法 p 1、预算监管制度 p 2、政府采购制度 p 3、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特点
在市场上按等 价交换的原则 进行
不经过市场过 程而直接在分 配领域完成收 入再分配,具 有非市场性
对国民经济 的影响
扩大当期的 社会总需求, 对生产就业 产生直接影 响
对收入分配 产生直接影 响,对生产 就业产生间 接影响
我国政府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数额及其所占比重
购买性支出 数额/亿元 比重 1981-1985 5843.6 75.77 1986-1990 11023.0 71.50 1991-1995 22293.8 78.45
p 成本—效益分析法:就是针对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 提出若干实现建设性目标的方案,详列各种方案 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分析比较, 选择出最优的政府投资项目。成本—效益分析是 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其所涉及的问题点多面广, 因此在事先必须有周密的计划和科学合理的协调 与安排,在执行中要有正确的方式、方法,严谨 的逻辑演绎,最后要拿出令人信服的决策结论。
p 各国财政支出都呈现增长趋势,但财政支 出的结构不同,发达国家财政支出的增长 主要集中在转移性支出方面,而发展中国 家财政支出的增长则主要集中在购买性支 出方面。
二、财政支出增长的理论解释
p 1、 瓦格纳法则
p 认为:“现代工业的 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 的要求,社会进步必 然导致国家活动的增 加,财政支出不断增 长”。

马工程教材《公共财政概论》PPT-第三章 财政支出总论

马工程教材《公共财政概论》PPT-第三章 财政支出总论

第二节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一、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趋势
(四)财政支出规模变化趋势
2007-2018部分OECD国家财政支出相对规模
单位%
国家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年份 澳大利亚 34.4 35.1 37.8 37.0 36.3 36.6 36.5 36.8 37.4 37.4 36.4 36.8 加拿大 38.5 38.8 43.4 43.1 41.6 40.9 40.0 38.4 40.0 40.6 40.3 40.6 法国 52.6 53.3 57.2 56.9 56.3 57.1 57.2 57.2 56.8 56.6 56.5 56.2 德国 42.8 43.6 47.6 47.3 44.7 44.3 44.7 44.0 43.7 43.9 43.9 43.9 希腊 47.1 50.8 54.1 52.5 54.1 52.8 51.6 50.2 50.6 48.9 47.3 48.6 意大利 46.8 47.8 51.2 49.9 49.4 50.8 51.1 50.9 50.3 49.0 48.9 48.5 日本 34.0 35.0 39.5 38.5 39.4 39.4 39.5 38.9 38.0 37.9 37.4 37.1 韩国 20.5 20.8 21.3 19.5 19.9 20.6 20.9 20.8 20.9 20.7 20.8 21.5 西班牙 39.0 41.2 45.8 45.6 45.8 48.1 45.6 44.8 43.7 42.2 41.0 41.4 瑞典 48.3 49.0 51.7 49.7 49.2 50.2 50.9 50.1 48.7 48.8 48.4 48.7 英国 38.0 40.5 44.1 44.5 43.2 43.3 41.4 40.5 39.7 38.9 38.4 38.3 美国 34.3 37.0 41.1 39.6 38.6 37.0 35.5 35.0 34.6 35.0 34.8 35.1

第3章 分级财政体制的基本框架《地方财政学》PPT课件

第3章 分级财政体制的基本框架《地方财政学》PPT课件

第二节 政府间税收划分
•三、税收权限的划分
(三)集中型税权划分模式
• 所谓税收权限集中,并不是十分绝对的,而主要指基本 税收权限相对集中于中央。法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 从税收立法权来看,无论中央税还是地方税,其主要的 法律和政策,均由中央统一制定,地方无税收立法权, 只有一定的机动权力,包括制定某些地方税的税率,决 定开征必要的税种和对纳税人采取一定的减免措施等。
理由 全国公共产品 全国公共产品 全国公共产品 全国公共产品 全国公共产品 收入再分配 收入再分配 全国公共产品 地方公共产品 地方公共产品、外部效应 地方公共产品、外部效应 地方公共产品、外部效应 地方公共产品 地方公共产品 地方公共产品 地方公共产品 地方公共产品 地方公共产品 地方公共产品
第一节 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03
CHAPTER
第三章 分级财政体制的基本框架
第一节 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第一节 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一、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理论依据
(一)公共产品的层次性 公共产品的层次性标准是界定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首要依据。公 共产品的层次性理论不仅揭示了各种类型公共产品的区别和差异,而且也为合 理界定各级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更收为费合,适属。于非税财政收入的
第三节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
第三节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
转移支付(Transfer Payment),原意为“转移”“转账”, 一般是指货币收入主体之间非交易性的分配关系,后被应用于 经济理论分析,而成为财政学中研究政府与微观经济主体横向 之间以及上下级政府纵向之间资金转移的重要概念。政府间转 移支付是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间进行的财政资金的相互转移。

4[1].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4[1].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因此,通过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
16
效益约束。在安排转移性支出时,政府并没有十分明确和一以
贯之的原则可以遵循,而且,财政支出的效益也极难,显然, 通过转移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的效益约束是软的。
(3)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发生联系时,也须
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对于向政府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企业来说, 它们收益的大小,取决于市场供求状况及其销售收入同生产成
净投资
消费
总投资
图3-1 社会总产品的运动过程
二、接财政功能分类
该分类过去叫按费用类别分类,费用类别的
“类”,系指国家职能的区分,又称按国家职能
所做的分类。把政府职能分为经济管理和社会管 理两大职能,那么,国家财政支出也形成经济管 理支出和社会管理支出。前者是经济建设费,后 者有文教、国防、行政和其他支出。共五大类:
期付出代价。
21
五、国际分类方法
在国际上,从现有的分类方法来看,大体上可 以归为两类:一类是用于理论和经验分析的理论分 类;另一类是用于编制国家预算的统计分类。从理
论分类来看,根据分析的目的不同,可按政府职能、
支出目的、组织单位、支出利益等标准分类。例如,
以财政支出的用途和去向为标准,财政支出可分为
38.3%、 12.7%、 2.7%;76-80年为59.9% 、
14.4%、 16.4% 、 5.3% 、4.0%;96-98年为 39.6% 、26.8%、 8.8% 、 14.7%、 10.1%。
12
三、按经济性质分类
以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和服务相交换为标准, 可将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类。 购买性支出(purchase expenditure),又称 消耗性支出,是指政府以有偿购买的方式取得为实 现国家各种职能所需要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一是

财政分权理论梳理-PPT

财政分权理论梳理-PPT
财政分权理论梳理
一 财政分权理论得提出 二 财政分权综述
三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回顾 四 我国财政分权得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 财政分权理论得提出
财政管理体制
财政管理体制:国家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 各级政府之间、政府同国有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之 间在财政管理方面得职责、权利与利益分配得根本制 度。
地方政府为发展本社区得经济,也会降低环境质量标准以减轻辖区 内企业治理污染得成本,结果辖区间政府竞争会导致过度得环境恶化。
不过,在奥茨等人得理论模型中,地方政府不仅向当地居民提供作为 消费得公共品,而且也向企业与居民提供公共投入,这些投入可以提高 当地企业得生产效率,并改进当地得环境质量。所以,地方政府得竞争 所带来得利与弊都就是有条件得,如果地方政府真正代表选民得利益, 那么就要把选民对环境质量得偏好考虑进来,均衡就是选民自己选择一 个恰当得环境质量与就业水平组合。
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
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在分权框架上引入了激励相容与 机制设计学说,就是当代微观经济学得最新进展在财政学中 得运用。
钱颖一与温格斯特(1997)为代表得学者们将分权理论 讨论得中心由公共物品得有效供给拓展到对地方政府行为 得研究,特别就是地方政府行为对经济增长得影响。她们在 财政分权问题上更关注如何设计出一套机制,以实现对公共 政策制定者得激励。
财政分权得精髓在于地方政府拥有合适与合意得自主 权进行决策。
第二章 财政分权理论综述
财政分权理论就是为了解释地方政府存在得合
理性与必要性,弥补新古典经济学原理不能解释地 方政府客观存在这一缺陷而提出来得,即解释为什 么中央政府不能够按照每个居民得偏好与资源条 件供给公共品,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从而论证地方 政府存在得合理性与必要性。

财政与金融知识点总结

财政与金融知识点总结

财政与金融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财政总论1、财政的概念:财政是在社会在生产过程中,以国家为主体,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形成的集中化分配关系。

理解:(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 (2)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3)财政是一种分配关系。

2、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因为市场自身存在缺陷,所以需要政府进行调控。

但是政府要坚持适度原则,合理处理与市场的关系。

财政收入和支出占GDP的比重可以看出一个国家对市场的调控程度。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必须正确处理自己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包括:其一,政府应当创造硬件和软件条件,形成各种各样的市场。

其二,制定好的规则并且严格执行这些规则,形成公平竞争,才有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

其三,用市场化的方式配置自然和社会资源。

其四,宏观调控市场。

当市场失灵,市场自身的自净能力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政府就有必要干预市场、调控市场。

调控的方法合法、市场化。

学会用市场的方法、用法律的方法来调控市场。

其五,做诚信政府。

面对市场,政府应当讲信用,应该在市场中让老百姓意识到政府是言必信、行必果的。

3、财政的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通过对现有的社会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的合理配置,实现资产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及技术结构的合理化,使社会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收入分配职能只国民收入的分配、国民收入产生后通过分配形成流量的收入分配格局和存量的财产分配格局。

主要手段:【1】明确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2】加强税收调节;【3】通过转移性支出。

(3)稳定和发展职能通过财政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调整,使整个社会保持较高的就业率,以至于达到充分就业,并实现物价稳定、经济稳定增长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等政策目标。

4、衡量公平分配的标准洛仑兹曲线洛伦兹曲线(Lorenz curve),就是,在一个总体(国家、地区)内,以“最贫穷的人口计算起一直到最富有人口”的人口百分比对应各个人口百分比的收入百分比的点组成的曲线。

《财政分配关系》课件

《财政分配关系》课件

1 公共财政危机
2 财政分配挑战
公共财政危机指财政收入与支出之间的矛盾加剧, 出现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
财政分配面临着资源不足、利益分配不均等挑战, 需要解决公共财政危机。
财政分配和社会公平的关系
1 关系
财政分配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通过向弱势群体倾斜分配财政资源,实现社会公 平。
2 挑战
财政分配面临着贫富差距扩大、收入分配不均等挑战,需要加强监督和调节。
3
协商分配
现在,中央与地方通过协商方式进行财政分配,实现了更加灵活的财政关系。
政府财政分配的主要方式
预算分配
通过制定预算,明确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分配方向和比例。
税收分配
通过调整税制和税收分配比例,实现财政资源的分配。
转移支付
通过向弱势地区和部门提供财政转移支付,实现资源的均衡配置。
财政转移支付的类型和作用
2 效益原则
按照效益的大小和贡献度进行财政分配,激励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创新。
3 公平原则
确保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能够获得适当的财政支持,实现社会公平。
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的演变
1
集中分配
过去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以集中分配为主,中央财政掌握大部分财政资源。
2
分权分配
近年来,中央逐渐加大对地方财政自权的支持,实现了部分财政分权分配。
1 类型
财政转移支付包括一般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和项目补助等。
2 作用
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纠正地区间和部门间的财政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协调发展。
财权和事权的分离与地方政府财政自权
1 分离与自权
2 优势与挑战
财权和事权的分离是指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财政领 域权力的分割,地方政府财政自权是地方政府在 财政事务中的自主权。

西财《财政与金融》教学资料包 课后习题答案 第三章

西财《财政与金融》教学资料包 课后习题答案 第三章

第三章财政收入主要概念:财政收入财政收入规模预算外资金中央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最优财政收入规模课后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财政收入:财政收入作为财政分配的第一阶段,是政府为了履行其职能,保证财政支出的需要,凭借其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通过一定渠道和形式占有的由政府集中掌握的社会产品。

广义的财政收入包括债务收入。

我国从1994年起采用狭义的财政收入,把债务收入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一种手段。

2、财政收入规模:财政收入的规模就是指财政收入的总水平,是衡量一国财力的重要指标,表明了该国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作用的大小。

财政收入的规模可用绝对额和相对额来表示。

3、预算外资金:预算外资金是指不纳入国家预算的一种财政性收入,即按国家财政制度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的、允许地方财政部门和由预算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自收自支的资金。

4、中央财政收入:中央财政收入是按照预算法和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由中央政府集中筹集和支配使用的财政资金。

5、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是按照预算法和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由地方政府集中筹集和支配使用的财政资金。

6、通货膨胀税:货币持有者因为通货膨胀而遭受的资本(资产)损失。

7、最优财政收入规模:最优财政收入规模是以实现社会投资最大化、社会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社会福利最大化为追求目标,以正确处理公共经济与私人经济关系为基础,所形成的处于社会经济均衡状态下的财政收入规模。

(二)问答题:1、财政收入分类:按收入形式划分,财政收入可分为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按收入来源的所有制结构为标准,可将财政收入分为国有经济收入、集体经济收入、中外合营经济收入、私营经济收入或外商独资经济收入、个体经济收入等;按收入来源的部门结构为标准,可将财政收入分为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收入、轻工业部门和重工业部门收入、生产部门和流通部门收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部门收入等;按管理级次,可将财政收入分为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按是否纳入国家预算,可将财政收入分为预算资金和预算外资金。

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八课 第一框 国家财政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

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八课 第一框 国家财政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第一框国家财政情景导入学习目标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适度扩大财政赤字,减税降费,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改善民生。

什么是财政?财政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哪些作用?如何发挥好财政的作用?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堂:《国家财政》。

1.了解财政收入与支出、国家预算与决算。

2.理解财政的重大作用。

[重点]3.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重点+难点]4.了解财政收支关系。

一、财政及其作用1.财政的含义和实现过程(1)含义:国家的收入与支出就是财政,财政收入与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

(2)实现①国家预算: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

②国家决算: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

2.财政的巨大作用(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教材P64“探究问题”提示 (1)不能,因为地铁建设投入大,成本回收期长,个人无力出资修建。

(2)政府,通过国家财政支持。

(3)修建学校、医院、广场等。

教材P65“探究问题”提示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材P66“探究问题1”提示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关系,促进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反之,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1.(1)人民生活的改善要完全依靠国家财政。

财政学试题及答案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财政学试题及答案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复习与思考1. “瓦格纳法则”阐述的基本原理。

答:在资本主义经济的早期,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是比较小的。

那时,各国遵循亚当·斯密学说,提倡经济自由化,主张“廉价政府”,政府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方面很少有所作为。

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和激化,政府为了维持经济发展和克服日益频繁的经济危机,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同时,随着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和收入差距的扩大,为了防止社会动荡,政府通过财政的转移支付向广大群众和低收入阶层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障,由此导致政府财政支出的日益膨胀。

另外,由于GDP的增长,筹措财政收入措施的加强,以及增发公债作为弥补支出的手段成为可能,也从财源方面支持了财政支出的膨胀。

对于这种财政支出不断膨胀的趋势,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AdolfWagner)最先提出财政支出扩张论,他的研究成果被后人称为“瓦格纳法则(Wagner′sLaw)”。

但瓦格纳关于公共支出增长的含义究竟是指财政支出在GDP中的份额上升,还是指它的绝对增长,这一点在当时并不清楚。

按照美国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R.A.Musgrave)的解释,瓦格纳法则指的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

于是,瓦格纳法则可以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根据这种解释,瓦格纳法则可以理解为图3—1所表示的财政支出与GDP之间的函数关系。

图3—1瓦格纳法则的解释瓦格纳的结论是建立在经验分析基础之上的,他对19世纪的许多欧洲国家加上日本和美国的公共部门的增长情况做了考察。

他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扩张。

他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

政治因素是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引起了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

2019届北京专用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8课时财政与税收讲义新人教版必修

2019届北京专用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8课时财政与税收讲义新人教版必修

稳运行

促进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基本
平衡
名师点睛 1.从不同经济领域认识财政的作用: (1)财政与宏观调控: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调节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2)财政与社会公平:政府通过财政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支出,从而维护社 会公平。 (3)财政与消费: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等形式,促进消费,扩大内需。 (4)财政与经济协调发展:政府通过财政加大对农村经济建设和少数民 族地区发展的支出,从而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实现经济协调 发展目标。 2.财政政策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经济手段,国家不直接干预企业 生产,但是通过刺激消费来带动生产。国家通过财政政策,产生导向作 用,对于优化产业结构、创新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提高环保意识、增 加出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等都有相当大的作 用。
2.比较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
实施条件
经济滞缓、需求不足
经济过热、供给能力不足
措施
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实施营改增,提 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 高出口退税率,增发国债
目的 刺激总需求,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 济降温
联系
都是国家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方向与结构的变动来控制经济运行的 政策
答案 D 解析 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A、B 项会减少财政收入,导致财政赤字增加;C项会增加财政支出;D项切题。
典例2 (2017北京丰台期末,4)国家大力推进减税降费,为企业减税降费 是“放水养鱼”,减轻企业负担从长远来看是在涵养税源。“放水养
鱼”发生作用的传导路径是 ( B )
关系 衡
有盈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财政分配关系
本章主要提供关于社会主义财政分配关系体系方面的知识。

在浩繁的财政实践活动中,这些分配关系是财政分配工作的基本脉络。

掌握处理各种分配关系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做好我国的财政分配工作提供直接的理论指导,是本章的主要目的。

第一节国家和国有经济单位之间的分配关系国家和国有经济单位之间的分配关系是社会主义财政分配关系的主体。

这不仅体现在国有企业作为一个财政分配的相对主体所涉及的分配规模上,更体现在这种分配关系的处理难度上。

一、解开国有企业本身存在矛盾的方式
(一)放弃企业的国有属性。

(二)放弃国有企业的“企业”属性。

(三)通过某种方式将国家所有和企业自主经营结合起来。

这是一条折中的、探索性的、充满荆棘但不失平稳的路径选择,也是我国“渐进式”改革之路的主要轨迹。

二、国家和国有经济单位之间分配关系的处理方式
第一,国家必须通过国有经济对整个经济运行保持控制力。

第二,必须为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营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

第三,国家必须以社会管理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双重身份参与国有经济单位的纯收入分配。

第四,国有经济单位作为独立法人,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所有出资者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

第五,总体上讲,国有经济单位的财政负担会高于其他经济单位,但国有经济单位也会在财政资金的使用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第二节国家和非国有经济单位之间的分配关系总的说,国家与非国有经济单位的分配关系要相对简单、确定得多。

国家与非国有经济单位之间的分配关系也有继续完善的必要。

第三节国家与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分配关系行政、事业单位是财政分配的重要参与者。

行政、事业单位与国家财政的资金流动关系总体上是单向的――一部分资金由国家财政手中流向行政、事业单位,行政、事业单位总体上是财政供养单位。

但由于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各自生产产品的社会属性不同,它们与国家财政的具体分配关系不尽一致。

行政单位为履行自身职能所需的正常经费必须由国家财政全额保障。

行政机关是受人民委托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系统,它向社会提供的物品属于典型的公共物品,诸如社会安全、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协调等,这些物品具有明显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免费提供(少量规费收入除外)是所有国家提供行政性公共品的共有特征。

同样,对行政机关合理的资金需求,国家财政必须给予充分满足,在经济上铲除它们寻求非正常收入来源的必要性
相对于行政机关而言,事业单位与国家财政的分配关系要复杂的多,主要原因在于各种事业产品的社会属性不同。

根据事业产品与财政或与市场的关系不同,事业产品可分为三类,即公共物品、混合物品、私人物品,相应地,生产不同性质产品的事业单位与国家财政的关系也有三种类型:
1.全额保障型
2.部分保障型
3.不予保障型
第四节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
个人是社会经济的终极主体。

个人收入财政地位的未来走向主要受如下五个因素的影响:
1.个人收入水平
2.个人收入差距
3.公民自觉纳税意识
4.税收征管水平
5.税制结构
第五节国家和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
国家与农民的财政分配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农民为国家财政上缴收入
农民为国家上缴财政收入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以间接为主。

(一)直接方式。

(二)间接方式。

二、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财政支出
第六节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
中央和地方是统一的国家政权的两个层次,财政作为国家实现职能的分配工具,自然需要按恰当的比例和方式分配于中央和地方之间。

关于如何处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属于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本书将在第十八章专门讨论,在此不再赘述。

主要概念
全额保障型部分保障型不予保障型“剪刀差”
复习思考题
基础性思考题:
1.社会主义财政分配关系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2.国家和国有经济单位之间分配关系难以处理的根源是什么?
3.在正确处理国家和国有经济单位分配关系上形成哪些共识?
4.如何理解国家与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
5.决定个人收入财政地位的因素有哪些?
6.国家与农民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扩展性思考题:
1.在不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谈一下自己对处理国家与国有经济单
位之间分配的关系的看法。

2.设计一套可以使农民和国家财政同时增收的“双赢”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