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
第十四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3页]
第十四章政府间财政关系一、重要概念1. 政府间财政关系(intergovernmental fiscal relations)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在公共收支上的权责关系,其中地方政府指中央以下各级政府。
在联邦制国家,这种制度称为财政联邦制,在我国称为财政管理体制。
2. 财政管理体制(fiscal administration system)是我国的用语,也称预算管理体制。
通常指处理中央和地方以及各级地方政府之间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
其主要内容包括确定财政管理的主体与级次、公共收支的划分原则与方法、财政管理权限的划分以及财政调节制度和方法等。
3. 财政分权(fiscal decentralization)征税权和支出权向下级政府的下放,或者说,地方政府拥有一定程度的财政自主权。
4. 税收控制指数(index of tax control)地方政府各税种收入比重乘以各自权重后的加权平均指数,是反映地方政府税收自主权的一个重要指标。
5. 分税制(tax sharing system)具体安排各级政府收入责任、划分公共收入的一种制度。
大体上有四种形式,即分税额、分税权、分税率和分税种。
二、重要问题1. 财政分权的衡量指标主要有哪些?如何评价我国的财政分权程度?(1)一般来说,捕捉财政分权特征的指标有许多,比如地方政府的审批预算权、举债权、征税权、就业人数占公共就业总人数的比重、公民参与和影响本辖区财政决策的程度等。
但在大多数国家,政府间财政关系并不具备这些特征,地方政府不完全掌控它们的收入。
况且,这些指标有些不能量化,有些指标虽然能量化,但严重缺乏数据。
(2)在衡量财政分权和对财政分权程度进行国际比较时,通常采用地方政府公共收入自主权和地方政府公共支出占国家公共支出的比重这两个指标。
地方收入自主权的衡量指标又有三个:一是地方政府自身(本级)公共收入占国家公共收入的比重;二是地方政府总公共收入构成,即地方政府自身公共收入占地方总公共收入比重;三是地方政府的税收控制指数。
政府间财政关系-财政学陈共(第十版)
财政关系理论 依据
财政关系制度 规范
转移支付
西方分级财政存在的理论
•最优分权理论 •依政府职能分权理论 •按受益原则分权理论 •偏好误识分权理论 •用脚投票理论
2021/7/14
Exit
第十四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及其制度规范
press 4
第一节 政府间财政关系及处理的理论依据
财政关系理论 依据
财政关系制度 规范
财政关系理论 依据
财政关系制度 规范
转移支付
3 模式和方式
模式 • 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 • 地区间横向转移 • 纵向转移与横向转移相结合 方式 • 有条件的转移支付 • 无条件转移支xit
第十四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及其制度规范
press 12
第二节 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制度规范
财政关系理论 依据
财政关系制度 规范
转移支付
分税制改革
•必要性 •指导思想 •主要内容
2021/7/14
Exit
第十四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及其制度规范
press 13
第二节 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制度规范
第一节 政府间财政关系及处理的理论依据
财政关系理论 依据
财政关系制度 规范
转移支付
• 西方分级财政存在的理论 • 财政职能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分工 • 利益关系与行为目标的差异性 • 事权划分
2021/7/14
Exit
第十四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及其制度规范
press 3
第一节 政府间财政关系及处理的理论依据
press 17
第三节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1 概念
财政关系理论 依据
财政关系制度 规范
转移支付
• 含义: 政府一种不以取得商品或劳务作为补偿的 支出
第十四章 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2
(二)行政性分权财政体制
行政性分权财政体制是在中央统一领导和统一计划下, 行政性分权财政体制是在中央统一领导和统一计划下,由地方掌握部 财政体制是在中央统一领导和统一计划下 分预算分配权限的管理体制。主要特点是: 分预算分配权限的管理体制。主要特点是:除中央必须集中的财政资金外 给地方或大或小的机动财力和调剂权限。 ,给地方或大或小的机动财力和调剂权限。
补充:政府间公共产品事权划分的原则 政府间公共产品事权划分的原则
受益原则: 受益原则:指根据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来划分政府的事 权。 效率原则:根据公共产品的配置效率来确定事权的归属, 效率原则:根据公共产品的配置效率来确定事权的归属, 公共产品由哪一级政府提供效率更高 就由哪一级政府管理。 效率更高, 公共产品由哪一级政府提供效率更高,就由哪一级政府管理。 区域原则:根据公共产品的区域性特征来划分政府事权。 区域原则:根据公共产品的区域性特征来划分政府事权。 将没有区域性特征的全国性公共产品管理权划给中央, 将没有区域性特征的全国性公共产品管理权划给中央,将具 有区域性管理权的地区性公共产品管理权划给地方。 有区域性管理权的地区性公共产品管理权划给地方。
四、政府间收入权限的划分
无论是联邦制的国家还是单一制的国家, 无论是联邦制的国家还是单一制的国家,中央与地方收入权限的划分大 致遵循以下原则: 致遵循以下原则:
(一)与稳定国民经济有关的税种应划归中央政府 稳定国民经济有关的税种应划归中央政府 收入重新分配有关的税种应划归中央政府 (二)与收入重新分配有关的税种应划归中央政府 (三)税基流动性大的税种应划归中央 税基流动性大的税种应划归中央 (四)税基流动性较小的税种应划归地方 税基流动性较小的税种应划归地方 (五)与自然资源有关的税种应划归中央 自然资源有关的税种应划归中央 (六)进出口税收划归中央政府 进出口税收划归中央政府
政府经济学-14章政府间财政关系
➢ 二是一国国内不同的人们有权利对不同种类与不同数 量的公共服务进行投票表决,与之相适应,不同种类 与不同数量的服务要求由不同级次、不同区域的政府 来提供。
▪ 斯蒂格勒的理论贡献在于提出了地方政府存在的 必要性的两条基本原则,进而说明由地方政府来进 行资源配置比中央政府更有效率, 这就说明了地方 政府的存在是为了更有效地配置资源,进而实现社 会福利的最大化。
➢ 每个社区是一个特定的公共品-税收组合,有足够多可供选 择的不同社区;
➢ 有相似偏好的居民居住在同一社区,共同享受地方公共产品
➢ 社区间不存在外部性,财政信息是充分的;
➢ 每个社区有一个公共机构,试图让社区达到规模经济优势下 的最优人口规模,使得提供公共商品的平均成本最低。
▪ 在上述假设条件下,消费者是具有理性的,他们将会选 择居住在最能满足其偏好的地方,其具体结果是:
(一)偏好误识论
▪ 结论:
➢ 中央政府无法实现公共商品的最佳供给 ➢ 地方政府提供当地公共商品会更有效率 ➢ 地方自治更有效率 ➢ 地方政府的存在是合理的
(一)偏好误识论
▪ 乔治·斯蒂格勒(信息经济学创始人Stider,198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地方政府功能的有理 范围》最优分权模式,认为可以从两条原则出发 阐明地方政府存在的必要性:
(四)俱乐部理论
▪ 布坎南(Buchanar:1986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 俱乐部——为分享某种利益而联合起来的人们
的一个自愿协会。 ▪ 把社区比作俱乐部,地方政府如同一个俱乐部
公共品消费提供者 ▪ 假定:
➢ 俱乐部成员偏好相同、收入相同 ➢ 公共品由成员平均分享并分摊成本 ➢ 公共品拥挤系数大于零
14财政学(第十四章)--预算管理体制
第十四章预算管理体制第一节预算管理体制概述第二节中国分税制改革第一节预算管理体制概述●预算管理体制及其类型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其核心是各级预算主体的独立自主程度以及集权和分权的关系问题。
预算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包括:(1)确定预算管理主体和级次;一般是一级政权即构成一级预算管理主体(2)预算收支的划分原则和方法;(3)预算管理权限的划分;(4)预算调节制度和方法。
预算管理体制的类型:预算管理体制类型划分的主要标志是各级预算主体的独立自主程度,核心问题是地方预算是否构成一级独立的预算主体。
中国预算管理体制类型变化:(1)统收统支体制(1949-1953) ;(2)“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1953-1978);(3)“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财政包干体制)(1980-1993);(4)分级预算体制或分税制体制(1994-)。
●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简介——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要点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是实行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取的一种预算体制,在西方财政学中称之为财政联邦主义。
财政联邦主义不是专指联邦国家的财政体制,而是有关多级财政体制的概念。
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要点(1)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2)在明确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责(即事权)范围,在此基础上划分各级预算支出职责(即财权)范围;(3)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4)建立预算调节制度,即所谓转移支付制度,调节政府间收支差距;有纵向调节(或纵向转移)和横向调节(或横向转移)两种形式。
(5)各国的分级预算体制是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传统长期形成的,就体制整体而言是相对稳定的,只是集权与分权关系及其相应的调节方法可以有经常的调整。
●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简介——收支划分的基本理论依据1.社会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的层次性公共需要的层次性包含两方面的内容:(1)从支出角度分析,接受益范围为标准区分的层次性。
政府间财政关系
三、分权型预算体制
• 指财力分配比例和收支划分相对倾斜于 地方的预算体制,特别是1994年后的分 税制。
– 地方预算成为一级预算主体,较好体现了 地方财政的责、权、利相结合。
– 以税种划分收入,多收多支,形成激励机 制。
– 体制有效期相对延长。
第四节 我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一、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的主要内容
第十六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
第一节 财政管理体制的概念和内容
一、财政管理体制的概念
概念
1、广义:确定国家各级政权之间以 及国家与企事业单位之间财力支配权限的 根本制度。
2、狭义:即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指 全部财政资金如何分配于各级政权之间的 根本制度。
实质
国家各级政权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问 题。具体表现为两种关系:
事权
支出项目
收入项目
收支划分中一般将覆盖面广泛、数额大、
关系全局的归中央,将数额较小、与地方 经济密切相关的归地方。
(三)各级财政之间收支联系方式
• 收支联系方式是指各级财政核定的收入 与安排的支出之间是否存在联系。
– 收支挂钩,多收多支、少收少支。(可调 动地方发展经济、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职能必须要有相应的财力做保证。
(二)公共产品的层次性决定了分级财政体制 的必要性。
公共产品
全国性公共产品 地方性公共产品
• 与地方政府相比,中央政府不能更准确地了解该 地区居民对一定地方性公共产品的偏好程度。
• 中央政府同时面对多个地区,而不同地区居民对 一定公共产品的需求偏好常常是有差别的。
P0:公共产品提供的
级包干
• 1988—1993:财政大包干
总结:
统收统支型体制、集权主导型体制、分权 型体制
第十四章 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财政学-西南财大 王国清)
第二节 各级政府职能的实现
二、政府间财权的划分
现代各国中央与地方税权划分的一般原则
与稳定国民经济有关的税种应划归中央政府 与收入重新分配有关的税种应划归中央政府 税基流动性大的税种应划归中央政府 税基流动性较小的税种应划归地方政府 与自然资源有关的税种应划归中央政府 进出口关税和其他收费应全部划归中央政府
2 、由于集权与分权各有利弊,因此政府间事权的划分以适度分权 为宜。
3 、为保证各级政府职责事权的实现,必须将税收在中央与地方之 间进行合理划分。税收在各级政府之间划分后,还可以由各级政府进行 分享。
关 键 词
配置职能
分配职能
稳定职能
政府事权
适应原则
经济利益原则
复 习 思 考 题
1、何谓政府间的职能划分? 2、政府职能应如何在各级政府间分配,为什么? 3、为什么说政府间事权的划分既不能过度集权也不能过 度分权?
二、政府间财权的划分
塞利格曼的三原则 效率原则 适应原则 恰当原则
第二节 各级政府职能的实现
二、政府间财权的划分
迪尤的两原则
效率原则
经济利益原则
第二节 各级政府职能的实现
二、政府间财权的划分 马斯格雷夫的六原则
影响宏观经济稳定的税种应由中央负责
累进性很强的再分配税种应归中央征收
分权的弊端
不能提供全国性的公共产品和劳务 难以克服跨地区外部效应问题 有时无法得到提供公共产品和劳务的 规模经济效益 难以解决宏观经济问题 不利于解决财政收入再分配问题
《财政学》第14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
行政性分权型 经济性分权型
43
一、财政体制及其类型
(二)财政体制的类型
集权型财政体制
集权型财政体制是指财政资金分配权限主要 集中在中央的管理体制。 在集权型财政体制下,财政资金的支配权和财 政管理权由中央高度集中,地方的权限和机动 财力均很小,收支指标是指令性的,地方只有 照办,没有收支调剂权。
44
行政性分权型财政体制
行政性分权型体制是指在中央统一 领导和统一计划下,由地方掌握部分 财政资金分配权限的管理体制。
46
一、财政体制及其类型
(二)财政体制的类型
行政性分权型财政体制
特点
除中央必须集中的财政资金外,给地方或大 或小的机动财力和调剂权限。 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收支关系的 确定上,随意性比较大,且缺乏稳定性。
对同一级政府内部的事权分配应遵循公平原则,即一个政府对不同事务的事 02 权配置应相对平衡,做到权责一致,保证政府各项事权的有效使用。
政府间事权划分应保证同一政府辖区内的居民享受到相对公平的政府服务, 03 从而缩小或控制地区间和居民间的贫富差距。
19
二、政府间事权划分的基本框架
(一)政府间事权划分的基本原则
税基分享
税基分享的方法
对某一税基分别设置中央税和地方税,由两 套税制分别征收;
对某一税基只设置中央税,地方政府在中央税 的基础上附加一定的比例;
对某一税基只设一种税,由某一级政府进行征 管,征得的收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分享。
31
三、政府间收入划分的基本框架
(二)政府间税种划分的基本准则
马斯格雷夫 (1910-2007)
39
第二节 财政体制
一 财政体制及其类型 二 中国财政体制的变迁 三 分税制财政体制 四 新时代财政体制改革
中级经济专业技术资格《经济基础知识》张宁 基础精讲 第14章 财政管理体制(已完)
第十四章财政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和类型一、财政管理体制含义1、财政管理体制:国家管理和规范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的根本制度。
财政管理体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包括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公共部门财务管理体制等。
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是指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2、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中心环节(2008)。
二、财政管理体制内容1、财政分配和管理机构设置:目前我国的财政管理机构分为中央、省、市、县、乡五级。
2、政府间财政事权及支出责任划分:(1)财政管理体制作为划分各级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根本制度,其依据是政府职能界定和政府间事权划分;(2)政府间财政支出划分是财政管理体制的基础性内容;(3)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划分一般遵循以下原则(新增):受益原则、效率原则、区域原则、技术原则。
3、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新变)(1)税种属性是决定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的主要标准;(2)市场经济国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新增)集权原则、效率原则、恰当原则、收益与负担对等原则;(3)根据国际经验,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呈现出的基本特征是收入结构与支出结构的非对称性安排,即收入结构划分以中央政府为主,支出结构划分则以地方政府为主。
4、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协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的重要配套制度。
三、财政管理体制类型1、财政管理体制的两种模式(新增)(1)财政联邦制模式;(2)财政单一制模式。
2、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变化(1)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实行统收统支型、高度集中的预算管理体制;(2)(1980-1993年)三次“包干型”财政管理体制改革;(3)1994年取消包干制,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四、财政管理体制的作用(新增)1、保证各级政府和财政职能的有效履行;2、调节各级和各地政府及其财政之间的不平衡;3、促进社会公平,提高财政效率。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一、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1、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调动两个积极性,促进财政收入的合理增长。
政府间财政关系
的转移支付方式--服从效率原则。
15
M公共品
M2 M1
一般性转移支付
地方财政提供两种公 共品M和N。转移支付前 的预算线为M1N1。上级拨 付一般性转移支付,不 规定资金用途。转移支 付后地方财政预算线平 移至M2N2。两种公共品 的比例不发生变化。
O
N1 N2
N公共品
16
有条件不封顶配套转移支付
促地 进方 了理 资财 源思 优路 化转 配变 置,
中 央促 宏进 观了 调财 控政 能总 力财 的力 提和 高
事 不权 清和 楚支 、出 不责 规任 范划
分
收 入 划 分 需 进 一 步 完 善
省
以 下 分 税 制 未 建
不 尽 科 学 和 完 善
转 移 支 付 制 度
立
13
第五节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1.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2.“条条”与“块块”的关系
2
二、我国国家财政的管理级次
中央财政
国 家 财 政
地方财政
国家财政体系主体
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 市(含区市、自治州)财政 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旗)财政 乡(民族乡、镇)财政
与国家政权级次相适应——一级政权一级预算 3
三
财力分配比例
、
预
算 管
7
二、公共物品层次性决定了分级财政体制的必要性
根据受益范围
全国性 地方性 公共品 公共品
P D2 D1
中央提供地方公共
品造成的福利损失。D1区 需要Q1,却只能得到Q3; D2需要Q2,也必须得到Q3
必须分级提供
P0
1.如地方政府提供
全国公共品,不足;
2.如中央提供地方
13-1 政府间财政关系
政府间财政关系同学们好,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十四章的内容——政府间财政关系。
政府间财政关系,也通常称之为财政管理体制。
放眼全球的两百多个国家里,只有八个微小型国家只有一级政府之外,其它所有国家都面临着政府间的事权、财权和财力的划分问题。
就中国来说,每一个省平均要管十多个地级市九十多个县级单位,每个县平均要管十三个乡镇。
在这种模式下,政府间的事权、财权和财力的划分就尤为重要和艰巨。
接下来看第一个知识点,政府间职能分工和支出划分。
那么在正式讲课之前,先了解什么是“财政联邦主义”,财政联邦主义和所谓的联邦制国家有没有联系呢?在经济学文献当中,财政联邦主义和财政分权可以在大致相同的意义上来使用,泛指多级政府间关于管理分权、财政分工的制度安排,它是与政体没有关联的。
比如英国、法国、日本等单一制国家的财政体制也大多归类为财政联邦主义,有的学者也将其称之为联邦主义财政。
在学术史上,财政分权理论分为传统财政理论和第二代财政理论。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传统财政分权理论。
传统财政分权理论,发展于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其中的代表人物有蒂波特、奥茨和马斯格雷夫,因为三人先驱性的贡献,人们将传统财政分权理论概括为TOM 模型,讨论政府间职能和财政工具如何在不同级次的政府间进行合理分配的问题。
提到马斯格雷夫,我们就能想到他把政府职能或者财政职能分为三大职能,分别是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再分配职能和宏观经济稳定职能。
接下来,讨论下TOM模型是如何在政府间进行划分三大职能的。
先看第一个职能,资源配置职能。
资源配置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的职能,因为居民的偏好区域差异决定了地方政府更适合资源配置,而反过来由于规模经济和外部性等因素的存在,使得中央政府进行资源配置会更有效率。
那么不同的因素之间又是如何来平衡的呢?第一个因素是居民偏好的区域差异。
为了简化问题,我们做一个必要的假设:首先,假设经济当中只存在甲和乙两个人口子集,甲和乙它们对于公共产品的偏好是有所差异的。
1政府间的财政关系
联邦、州 联邦、省 联邦、州 联邦、州 联邦、省 各级 联邦 联邦、州 州 省 地方 地方 州、地方 各级 各级 地方
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分税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1,概念: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之间在既定 的事权、支出范围和收入划分框架下的 财政资金相互转移: • 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的拨款 • 下级财政对上级财政的上解 • 共享税的分配以及不同地区间的财政资 金转移
政府间支出责任的具体划分
1,中央政府支出责任: • 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 • 收入再分配政策的实施 • 全国性公共产品的提供 • 外部效应波及全国的混合产品的提供 • 全国性自然垄断行业的公共生产 • 对地方财政的调控:弥补收支缺口、制订最低 公共服务标准、平衡各地财政净收益等。
政府间支出责任的具体划分
财政体制 (多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
• 分税制:分权程度高 • 统收统付制:分权程度低 • 财政包干制:过渡形态
财政集权和财政分权
1,财政分权的理由: • 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更了解当地居民的偏好, 能做出较有效的提供决策。 • 有助于提高地方官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 • 使居民对如何安排支出有发言权,提高纳税自 觉性。 • 地方政府具有征管优势,有利于组织财政收入。 • 有利于形成合理人口规模。
转移支付的种类 1,无条件拨款/财力性拨款:不规定资
金用途、不要求配套资金
C
私 人 产 品 A G
Y2 Y1பைடு நூலகம்
•拨款:BI为宜 H
E1
•规定公共产品 的最低标准
E2 E3
O
X1 X2
B I
D
公共产品
2,有条件非配套拨款:规定资金用途, 不要求配套资金
道 路 桥 梁 A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第14章财政管理体制
第十四章财政管理体制【本节考点】(1)财政管理体制的含义(熟悉)(2)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掌握)(3)财政管理体制的类型(熟悉)(4)财政管理体制的作用(了解)【本节内容】一、财政管理体制的含义财政管理体制,就是国家管理和规范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和财政管理职责与权限的一项根本制度。
(1)、广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包括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公共部门财务管理体制等。
(2)、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是指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中心环节。
【例题1:单选】财政管理体制的中心环节是()。
A.财政收入制度;B.税收管理体制;C.政府预算管理体制;D.公共部门财务管理体制【答案】C二、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1.财政分配和管理机构的设置与政府管理体制相适应,目前我国的财政管理机构分为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各级财政部门内部又设置不同业务分工的机构,分别负责各项业务管理工作。
2.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的划分财政管理体制作为划分各级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根本制度,其依据是政府职能界定和政府间事权划分。
政府间财政支出划分是财政管理体制的基础性内容。
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划分一般遵循以下重要原则:3.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分税种属性是决定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的主要标准。
市场经济成熟国家一般遵循以下几个重要原则:根据国际经验,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呈现的基本特征,是收入结构与支出结构的非对称性按排。
即收入结构划分以中央政府为主,支出结构划分则以地方政府为主。
4.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例题2:单选】财政管理体制的基础性内容是()A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分;B政府间财政支出的划分;C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D政府间财权的划分【答案】B【例题3:单选】决定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的主要标准是()A收入的来源;B事权的划分;C支出的性质;D税种的性质【答案】D【例题4:2011年多选】各级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划分遵循的一般原则有()。
《财政分配关系》课件
1 公共财政危机
2 财政分配挑战
公共财政危机指财政收入与支出之间的矛盾加剧, 出现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
财政分配面临着资源不足、利益分配不均等挑战, 需要解决公共财政危机。
财政分配和社会公平的关系
1 关系
财政分配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通过向弱势群体倾斜分配财政资源,实现社会公 平。
2 挑战
财政分配面临着贫富差距扩大、收入分配不均等挑战,需要加强监督和调节。
3
协商分配
现在,中央与地方通过协商方式进行财政分配,实现了更加灵活的财政关系。
政府财政分配的主要方式
预算分配
通过制定预算,明确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分配方向和比例。
税收分配
通过调整税制和税收分配比例,实现财政资源的分配。
转移支付
通过向弱势地区和部门提供财政转移支付,实现资源的均衡配置。
财政转移支付的类型和作用
2 效益原则
按照效益的大小和贡献度进行财政分配,激励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创新。
3 公平原则
确保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能够获得适当的财政支持,实现社会公平。
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的演变
1
集中分配
过去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以集中分配为主,中央财政掌握大部分财政资源。
2
分权分配
近年来,中央逐渐加大对地方财政自权的支持,实现了部分财政分权分配。
1 类型
财政转移支付包括一般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和项目补助等。
2 作用
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纠正地区间和部门间的财政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协调发展。
财权和事权的分离与地方政府财政自权
1 分离与自权
2 优势与挑战
财权和事权的分离是指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财政领 域权力的分割,地方政府财政自权是地方政府在 财政事务中的自主权。
政府间财政关系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二) 定额上缴和一般定额补助 1. 定额上缴
在定额上缴的干预形式下,中央要求地方上缴给定数 额的财政收入,上缴额不因地方的行为变化而变化, 按既定的数额上缴。定额上缴产生的只是收入效应, 由于它没有改变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的相对价格,地 方依然在原来的价格条件下对两者的配置进行选择, 因而定额上缴对于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配置的影响是 中性的。
返回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三、 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转移支付
按照1994年分税制改革,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收入分配 格局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总的来看是地方收入净上划 中央。为了减少分税制改革的阻力,采取了保证地方 政府既得财力的方式,具体做法是将净上划中央的收 入以税收返还的方式返还给地方。
返回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返回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二、 收入分配职能
1. 地区之间的收入再分配不可能通过地方政府来实现。 因为地方政府的行为目标是维护本地区利益,地区间 的财政关系只能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地区之间 自发的援助行为不足以实现调节地区间收入分配的目 标。
2. 地方为了自身利益会弱化个人与家庭之间的收入再分 配职能。在各地区之间劳动力、商品和资金能够自由 流动的情况下,采取较强的收入再分配政策的地方将 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下一页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3. 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 中央和地方共享收入包括:增值税,中央分享75%, 地方分享25%;资源税,按不同资源品种划分,海洋 石油资源税作为中央收入,其他资源税收入划分为地 方收入;证券交易印花税,最初中央和地方各得收入 的50%,2002年改为中央收入得97%,地方得3%。
2. 税收的再分配功能:主要表现为税收的累进性。通常 来说,收入再分配功能较强的税收适宜于划给中央。 收入再分配功能较弱的税种适合于作为地方的收入来 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财政管理体制的类型
(一)集权型财政体制
集权型财政体制是指预算分配权限主要集中在中央的管理体制
。主要特点是:财权财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地方组织的财政收入
都统一上缴中央,地方的支出统一由中央拨付。地方的收入和支
出基本上不发生联系。
财 (二)行政性分权财政体制
政
行政性分权财政体制是在中央统一领导和统一计划下,由地方
第三,分权有利于发挥地方政府官员的信息优势。
财
第四,分权有利于制度创新。 第五,分权能够给人们更多的选择。
政
第六,分权有利于缩小政府的总体规模。
学
第一节 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概述
Public finance
二、分权与集权的利弊
(二)集权的长处
第一,集权有利于提供全国性的公共产品和劳务。
第二,集权有利于将跨地区的外部效应内部化。
Public finance
第三节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Public finance
一、转移支付制度的概念
转移支付制度是以各级政府之间存在的财政能力差异为基础, 以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为宗旨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 转移或财政平衡制度。
二、转移支付制度的目标与作用
财
转移支付制度是规范和调节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重要补充。 (一)缓解政府间财政不平衡
(二)以“包干”为主要特征的财政体制
(1980-1993)
第一阶段:1980年到1984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
财
政体制(又称“分灶吃饭”体制)。
财
第二阶段:1985年到1987年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
政级
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
学
第三阶段:1988年到1993年实行多种形式的财政包干体制。
学
政府稳定经济的职能是指财政具有通过一定方式促进国民经
济实现总量平衡,并适度增长的功能与职责。
稳定经济职能主要应由中央政府来进行经济调节,从而实现
经济稳定。
第一节 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概述
Public finance
二、分权与集权的利弊
(一)分权的长处
第一,分权有利于促进居民参与当地事务。
第二,分权有利于促使地方政府对居民负责。
Public finance
一、政府间的职责分工
(二)分配收入职能的划分
政府分配收入的职能是指财政具有通过对社会产品的占有、
使用来调整市场参与者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从而达致社会公平
的功能与职责。
财
收入再分配的职责应以中央政府履行为主,由中央政府在全
政
国范围内运用政策手段来实现。
(三)稳定经济职能的划分
政
一般来说,国防、外交、司法多为中央政府集权,而公安、文 化教育、经济和内部事务则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完成。为保
学 证各级政府职责事权的实现,必须将税收在中央与地方之间进
行合理划分。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销售税、资源税、遗
产税等大部分税种应由中央政府掌握,而财产税等则作为地方
政府的稳定财源。
本章小结
为
政
主的财政体制、1980-1993年的包干制财政体制以及1994年
学 以来的分税制财政体制。
5.为保证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解决纵向和横向的财政不
平衡问题,有必要建立一套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转移支付
制度可分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特殊性转移支付两种。我国现
行的转移支付制度还存在很多问题,可立足本国国情,借鉴
第三节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四、我国转移支付制度框架
(二)我国现行转移支付制度的框架 (1)返还性转移支付制度,包括增值税和消费税税收返还、所 得税基数返还。 (2)一般性转移支付,包括原体制补助、一般性转移支付、民 族地区转移支付、调整工资转移支付等等。
财 (3)其他补助,包括专项转移支付、政府性基金转移支付、彩 政 票公益金转移支付等。
Public finance
3.财政体制是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
分预算收支范围、财政资金支配权和财政管理权限的一项重
要制度。财政体制可分为集权型财政体制、行政性分权财政
体制和经济性分权财政体制。
4.我国建国以来的财政体制经历了多次变革,如建国初期的
财 “高度集中、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1953-1979年以集权
政
1.解决纵向财政不平衡。
学
2.解决横向财政不平衡。
(二)协调地区间财政经济活动
1.协调各行政辖区之间的财政活动。
2.调节各地区的财政净受益水平。
第三节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Public finance
三、转移支付制度的类型
(一)一般性转移支付
一般性转移支付是指上级政府根据不同层次政府在税收能力与
支出需求方面的差异,以及各地区在资源、人口、贫富等方面存
在的差别,按照统一的法定标准或公式将其财政资金转作下级政
财 府收入来源的补助形式。
政
可分为收入分享转移支付和均衡性转移支付。
(二)特殊性转移支付
学
特殊性转移支付是上级政府按照特定的目的将其财政资金转作
下级政府收入来源的补助形式。
可分为配套性转移支付和非配套转移支付。
第三节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四、我国转移支付制度框架
(六)进出口税收划归中央政府
Public finance
第二节 财政管理体制
一、财政管理体制的含义
财政管理体制,即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指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之 间、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预算收支范围、财政资金支配权和财政 管理权限的制度。
财 政 学
Public finance
第二节 财政管理体制
Public finance
展支出,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支出,中央对地方的各种补助支
财
出等方面。 2. 地方财政支出
政
地方财政支出有地方财政承担的本级各部门经济、社会事业发
学
展支出,地方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的税收返还支出,对下级财政 的各项补助支出,地方财政上解中央财政的支出等方面。
Public finance
第二节 财政管理体制
学
掌握部分预算分配权限的管理体制。主要特点是:除中央必须集 中的财政资金外,给地方或大或小的机动财力和调剂权限。
(三)经济性分权型政体制
经济性分权财政体制是现代市场经济中实行地方财政自治的财 政体制。主要特点是:在保持中央调控能力的前提下,地方有自 主的财政收支权与调剂权。
第二节 财政管理体制
三、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
四、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内容
(二)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
1.中央固定收入:关税、海关代征消费税和增值税,中央企业所得税 ,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铁道、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等部门集中交 纳的收入(包括营业税、所得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等。
2.地方固定收入:营业税(不含银行总行、铁道、保险总公司的营业
(一)以财权财力“集中”为主要特征的财政体制
(1949-1979)
第一阶段:建国初期财权财力高度集中的财政体制
(1949-1952)。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前大部分时期以集权为主的财政体制
财
(1953-1979)。
政
Public finance
学
第二节 财政管理体制
Public finance
三、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
财 (3)其他收入划分范围的调整。
2.税收收入划分的现有制度
政 (1)中央政府固定收入。 学 (2)地方政府固定收入。
(3)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享收入。
Public finance
第二节 财政管理体制
五、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调整与完善
(二)省以下分税制的完善 (三)完善预算调剂及转移支付方法
财 政 学
(一)配置资源职能的划分
财
政府配置资源的职能是指财政具有通过一定方式,引导人才和 物力的流向,促进资源配置趋向“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功能与职
政 责。对受益范围遍及全国的国防、外交等事务,通常只能由中央
政府提供。
学
受益范围有明显地域限制的市政建设、城市消防等事务,通常
只能由地方政府来提供。
第一节 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概述
政 权;实行分权性司法体制的国家,采用二元的司法制度,同时并
学
存两套司法系统及两套司法法律,或者兼而有之;实行集权为主、 分权为辅的司法体制下,地方仅在一定范围内享有司法行政管辖权。
第四,公安、警察等安全性事务,由中央与地方共同管辖。
第五,文化教育、经济和内部事务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负责。
第一节 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概述
第二节 财政管理体制
三、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
(三)分税制财政体制(1994-)
我国从1994年1月起在全国实施分税制。直到现在,我国分税制 财政体制仍在运行并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所谓分税制是指按事权划分各级政府间的财政支出,依据事 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主要按税种来划分各级政府的预算收入,
财 各级预算相对独立,各级次间和地区间的差别通过转移支付制度 政 进行调节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
四、政府间收入权限的划分
无论是联邦制的国家还是单一制的国家,中央与地方收入权限 的划分大致遵循以下原则:
(一)与稳定国民经济有关的税种应划归中央政府 (二)与收入重新分配有关的税种应划归中央政府
财 (三)税基流动性大的税种应划归中央 政 (四)税基流动性较小的税种应划归地方 学 (五)与自然资源有关的税种应划归中央
第二节 财政管理体制
四、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内容
(三)确定转移支付办法 原体制补助事项的处理
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制度
财 政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