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七周一)》教学设计
核舟记教学设计(精选13篇)
核舟记教学设计(精选13篇)核舟记教学设计篇1核舟记【目的要求】⒈学习文章采纳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挨次,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⒉文言虚字的用法。
【课文分析】一、加点字注音⒈罔不因势象形:wǎng⒉尝贻余核舟一:yí⒊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jī⒋其两膝相比者:xī⒌而计其长曾不盈寸:céng⒍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hé二、解释加点字⒈高可二黍许。
大约⒉其两膝相比者。
并⒊神情与苏、黄不属。
类似⒋其船背稍夷。
平⒌曾不盈寸。
还⒍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选择三、翻译下列句子⒈罔不因势象形。
无不能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着那些要制作的东西的外形来雕刻。
⒉舟首尾长约有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小船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大约两粒黄米那么高。
⒊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他们两个的膝盖并在一起的地方,隐蔽在画幅下边的衣服折纹中。
⒋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抬头仰视,他的神情与苏、黄不一样。
⒌其人视端客寂,若听茶色然。
这人正凝视着茶壶,神色安静,似乎在听壶中的水开了没有。
⒍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这是选择桃核中狭长的刻成的。
四、结构本文是一篇实物说明文,结构清楚。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奇巧人”王叔远的雕刻技巧,交代核舟和王叔远的关系及其雕刻的主题,给读者一个总印象。
其次部分(第2—5自然段)写核舟及舟上的全部情景。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总计核舟上的人、物的项目和数目,以赞美核舟的艺术技巧结束全文。
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分说部分按空间挨次写。
五、中心文章细致地说明白“核舟”构思奇妙,雕刻精细的特点,赞美了艺人的超群技艺,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文言字词】⒈“为”“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的“为”是“是”的意思,其余11个,“为”是“做”“雕刻”的意思。
⒉通假字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习题】用原文作答⒈文中从哪几方面写“明人”的“奇巧”?⒉用哪两句话写核舟的大小和船舱的格局?⒊文中哪两句话表明小舟是停放着的?【习题答案】⒈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核舟记》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核舟记》教学设计(通用10篇)《核舟记》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倡导:阅读使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的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对象分析:本班级学生共有50名,其中男生23人,女生27人,全部为住读生。
优生约占10%,基础较差的学生约占15%,中等生占大部分。
从班级整学生的知识体情况看:他们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普遍较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分析:《核舟记》选自苏教版教材,中学语文八年级下册,它是一篇说明文,它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一个著名的掌故——大苏泛赤壁;课文细致地描绘了核舟和舟上人物的形象,表现了核舟的“奇巧”,赞扬了雕刻家的高超艺术,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文常用实词:贻诎属等;积累常见文言文虚词:之而等,初步认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二)能力目标: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三)德育目标: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民族自尊心。
教学策略:1、读想法。
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绘制示意图。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画出来。
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2、发现法、探究法。
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在学生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
核舟记教案优秀篇
《核舟记》教案优秀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核舟记》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魏学洢的写作意图。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细腻的描绘和独特的艺术手法。
(3)能够理解核舟的象征意义,以及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核舟记》。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倡导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核舟记》的主要内容及其写作背景。
2. 分析并欣赏文中细腻的描绘和独特的艺术手法。
3. 理解核舟的象征意义,以及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2. 分析并欣赏作者独特的艺术手法。
3. 深入挖掘核舟的象征意义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核舟记》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细腻描绘和独特艺术手法。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欣赏与评价:引导学生欣赏核舟的象征意义,探讨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6. 拓展延伸:联系现实生活,讨论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核舟记》的理解。
2. 搜集有关核舟的资料,了解其在传统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深入理解核舟的象征意义。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核舟记》教学设计
《核舟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核舟记》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文学习,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2.通过本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思维能力,如观察、分析、推理、判断等;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内容及背后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能力有限,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阅读1.导入(5分钟)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教师:你们知道《核舟记》这个故事吗?学生:知道/不知道。
教师:那你们猜一猜,《核舟记》是关于什么的呢?2.阅读(30分钟)教师让学生们用30分钟时间阅读《核舟记》,并提醒学生尽量理解故事的整体内容。
第二课时:讲解+思考1.讲解(10分钟)教师对《核舟记》进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内涵与背后的思想。
2.思考(15分钟)教师和学生共同思考以下问题:c)故事中的“核舟”与现实生活中的哪些事物有类似之处?第三课时:讨论+解答1.讨论(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并回答上一课时思考的问题。
2.解答(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和观点进行解答,引导学生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第四课时:写作1.写作指导(1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一篇关于《核舟记》的读后感或议论文的写作。
提供写作的框架和思路,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去思考现实生活。
2.写作(3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完成自己的文章,可以在课后完成。
四、教学评价1.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通过对《核舟记》的阅读,学生能够了解一种传统文化形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生能够理解课文背后的思想:通过思考和讨论,学生能够理解故事中的象征意义,并思考其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3.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通过写作的指导,学生能够用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通过文学作品去思考现实生活。
五、教学建议1.准备充足的教学资源,如课文的教学材料、教辅资料等,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阅读课文。
初中核舟记教案
初中核舟记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 能够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 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 能够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和描绘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绘制示意图,帮助学生建立对核舟的空间概念。
-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1. 帮助学生建立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 品味语言,感受文章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1. 读想法: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通过绘制示意图来加深理解。
2. 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微雕艺术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核舟记的兴趣。
- 简介文章的出处和作者简介。
2. 整体阅读,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一到两遍,注意生字词的注音和释义,标出疑难句。
- 教师辅导学生解决生字词和疑难句。
3. 分析课文结构:-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主体部分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说明顺序。
第二课时:1. 深入学习课文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特别是对核舟的描写和雕刻技艺的介绍。
- 教师辅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品词析句:- 学生分组讨论,挑选出课文中的精彩句子进行品析。
-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文章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3. 总结与拓展:- 学生分组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 教师进行点评,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肯定和指导。
- 学生进行拓展思考,讨论古代工艺品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能够绘制出核舟的示意图,表达出对核舟空间概念的理解。
3. 学生能够通过讨论和总结,表达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核舟记教学设计优秀7篇
核舟记教学设计优秀7篇课文《核舟记》优秀教案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认识我过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雕刻技艺,增进对我过古代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说明事物的写法。
3、了解课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
二、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F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定觉得很惊奇吧?这就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
(板书课题)2、检查预习正音:罔贻黍糁褶篆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3、学习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起(1)翻译(朗读句子—逐字解释—将该句直译成现代汉语)(2)概括第一部分的内容明确:交代核舟的作者及其精湛的技艺,并点明核舟的主题。
4、学习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分述(1)翻译(方法同上)(2)思考:这4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船的哪些部分,这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明确:空间顺序:船舱——船头——船尾——船背(3)细读第3自然段,感受核舟上所刻人物与事物有何特点,找出依据加以说明。
例如:“佛印绝类弥勒……神情与苏、黄不属”这句对人物的神态和外貌的描写,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可见,雕刻者技艺的精湛。
例如:“珠可历历数也”说明雕刻的东西精巧细致。
5、小结:作者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的精湛技艺,与开头“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相照应。
6、情境表演让学生自由组合,分演鲁直、苏东坡、佛印,并让“观众”点评。
7、学习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总结(1)翻译(2)思考:课文最后一节是怎样对雕刻家的技艺进行赞美的?明确:通过把核舟之小与所刻内容之丰富作对比,来表现雕刻者技艺的。
8、全文总结9、作业布置(1)词语积累(2)选择核舟的某一部分画出来,体味文章语言准确的特点。
《核舟记》教案篇二第一课时设计思路:本节课为第一课时,重点放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上。
课文《核舟记》优秀教案设计优秀10篇
课文《核舟记》优秀教案设计优秀1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白话文整理的课文《核舟记》优秀教案设计优秀10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核舟记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2、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并为适应开放,振兴中华而读书教学设想可运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灯(核舟图片)配合教学,以便学生有直观印象,加深理解并记忆。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
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
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
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2、布置课内预习请大家运用字典并结合黑板上的预习题自读这篇文章(有些题目需在自读本上笔答完成)2.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罔、贻、轩敞、篷等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3.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语精炼,各不超过十个字)。
4.思考下列问题:(1)核舟大小如何?(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4)本文虽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5)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6)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三、朗读课文1.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每位同学朗读两段。
《核舟记》教案(精选13篇)
•••••••••••••••••《核舟记》教案(精选13篇)《核舟记》教案(精选13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核舟记》教案(精选1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核舟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1、掌握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课文。
3、学习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4、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课文。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教学方法】自学点拨。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入在《活板》这一课中,我们已经了解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其实,在我国古代,像毕昇这样有才智的人很多,明朝的雕刻家王叔远也是其中一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介绍他雕刻技艺的课文。
二、板书课题三、简介作者及作品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
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
著有《茅檐集》。
四、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和文言语句的停顿。
五、自学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以及已有的文言知识,解释文言实词和虚词,翻译课文。
将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集体解决。
六、集体解疑七、检查自学情况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魏学洢()器皿()罔不因势象形()尝贻余核舟一()长约八分有奇()()二黍许()篛蓬()石青糁之()多髯()手卷()衣褶()矫首()不属()诎右臂()舟楫()椎髻()叔远甫()篆章()2、解释加点词语:明有奇巧人罔不因势象形尝贻余核舟一八分有奇中轩敞者为舱峨冠而多髯者其两膝相比者佛印绝类弥勒神情与苏、黄不属题名其上又用篆章一其船背稍夷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3、辨析词义:罔不因势象形孔子云:“何陋之有?”无案牍之劳形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每一字皆有数印珠可粒粒数也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左手抚鲁直背佛印居右左手抚炉启窗而观其两膝相比者中峨冠而多髯者而竖其左膝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其人视端容寂而竖其左膝其船背稍夷计其长曾不盈寸4、划分停顿: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2.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3. 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2. 难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问答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展示核舟图片,引发学生对微雕艺术的兴趣。
2. 知识讲解:
介绍作者魏学洢和《核舟记》的创作背景。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分析文章结构,理清说明顺序。
3. 小组讨论:探讨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核舟的细致描绘,展示出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
4. 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我国其他的微雕艺术作品,如象牙微雕、竹雕等。
5. 课堂总结:总结本文的主旨,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6. 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核舟的示意图。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对古代艺术的欣赏能力。
同时,要让学生明白,艺术来源于生活,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核舟记》教学设计(7篇)
《核舟记》教学设计(7篇)核舟记教案篇一《核舟记》教案单元教学目的要求:1、能正确并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和默写重点段落。
2、借助工具书与解释,能比较精准的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能比较精准的说出课文重点段落的意思。
3、理解和把握课文中部分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了解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课文的出处、适时代背景。
二十六核舟记教学要点:1、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依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实在细致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
2、理解课文的一些句子中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词序特点,了解文章语言的精准、简明。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认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慧才能和杰出技艺。
课时布置:4课时第一课时新授课教学目的:1、检查预习情况,简介及相关学问。
2、学习生字,熟读全文。
3、在把握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1、把握字音,熟读全文。
2、借助书下解释独立疏通文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同学熟悉的一些雕刻素材导入,激发爱好。
二、题解1、:魏学洢:字子敬,明朝末年知名散文作家。
著有《茅檐集》。
本文选自清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2、文体及内容:(p.250)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全面实在的介绍了“核舟”的形象,热诚称赞了我国明代的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慧才能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
三、范读全文四、检查重点字词理解情况,引导同学自读理解课文。
1、生字注音:yīmǐnwǎngyíyujīxuānrusǎnrán洢皿罔贻有奇轩箬糁髯zhětǎnjiǎozhǔqūjìrénxūyúfǔ褶袒矫属诎髻壬戌虞甫2、重点词:罔贻泛相望类不属诎衡了了墨又盈简灵怪五、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1)罔不/因势象形(2)盖/大苏泛赤壁云(3)楫左右/舟子各一人(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六、作业:1、生字2、朗读全文第二课时理解分析课教学目的及要求:1、疏通文意。
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 核舟记》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欣赏、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 核舟记》的艺术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
1. 核舟记》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2. 核舟记》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
三、教学方法
1. 讲解法:教师讲解 核舟记》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2. 欣赏法:教师播放或朗诵 核舟记》的经典片段,引导学生欣赏其艺术魅力。
3. 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核舟记》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 核舟记》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 核舟记》的兴趣。
2. 讲解新课:教师讲解 核舟记》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3. 欣赏新课:教师播放或朗诵 核舟记》的经典片段,引导学生欣赏其艺术魅力。
4. 分析新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核舟记》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 核舟记》的文化价值。
五、教学评价
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欣赏和分析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结果评价:通过测试或作业,检查学生对 核舟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核舟记》的教案
《核舟记》的教案一、教材分析1. 教材背景《核舟记》是一部科幻小说,作者是刘慈欣。
这部小说充满了科技感和未来感,讲述了人类在末日时刻使用核能源,开展太空探索以及对地球环境的拯救的故事。
这部小说既紧张刺激又富有哲学思考,是一部值得引导学生阅读的材料。
2. 教材简介本教材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核舟记》中的重要情节、人物以及作者的思想,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本教材采取多角度分析,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小说背后的各种文化内涵,启迪学生深入思考人类科技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小说中的科技概念以及相关表述。
•理解小说中的人物角色及其个性特征。
•掌握小说中的主要情节和发展脉络。
•了解小说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理解小说中的哲学思考和文化内涵。
2. 能力目标•通过阅读理解、归纳总结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认识到人类科技进步对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
•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对于未来的发展做出合理的预测和想象。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减少对自然的侵害的意识,关爱环境、绿化家园。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小说,感知人类关于科技与未来的不同看法与思考,进一步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课前预热介绍一下未来科技的发展?让学生自己回答未来科技有哪些发展方向、有可能发生哪些事情?2. 导入通过演示《核舟记》进行宣传介绍:让学生对小说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并抛出几个提问来让学生思考,比如:这部小说是关于何种主题的,作者在小说中提出了哪些问题等等。
3. 教学主体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角色和个性特征–请学生认真阅读小说,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行为特征以及形象化的描述,了解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
2.了解小说中的科技概念和相关表述–请学生仔细理解小说中的科技概念及相关表述,比较这些科技概念在现实中的发展情况,以及它们在小说中的表现和真实世界的差异。
《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3.了解我国古代微雕艺术和核舟的制作技艺,体会古代匠人的智慧和技艺。
4.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空间顺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核舟的空间结构,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感受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理解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核舟的图片和相关视频资料。
2.《核舟记》原文及相关注释资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3.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核舟的图片和相关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对微雕艺术和核舟制作技艺的兴趣,引出课题《核舟记》。
4.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停顿等方面的指导。
5.整体感知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6.讲解重点词句结合注释和上下文,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含义和表达技巧。
第二课时1.深入探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理解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可以通过绘制核舟的示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核舟的空间结构和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特点让学生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感受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可以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语言魅力。
3.拓展延伸介绍我国古代微雕艺术和核舟制作技艺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匠人的智慧和技艺。
可以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学习。
4.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重点难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3.搜集我国古代微雕艺术和核舟制作技艺的相关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核舟记》教案(优秀5篇)
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字音、句读念准确,读通文章。
2.讲解文章1、2段。
教学过程一、学生各自阅读课文。
要求:一、借助注释、字典,弄懂文句。
二、想一想每段主要是写什么。
三、阅读中有不懂之处可随时举手发问。
二、学生朗读课文。
叫三个学生各朗读一部分。
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可当即解决,或留待串讲时解决。
三、讲解课文1、2段。
第1段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
木石,木,树。
罔不因势象形。
各具情态,罔wǎng,没有;因,根据;具,具有。
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í,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
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提问二;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讲解: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一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第2段讲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jī,零数,余数。
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望,通方,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
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
提问二: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讲解: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
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七年级语文教案 核舟记9篇
七年级语文教案核舟记9篇核舟记 1核舟记魏学洢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一些字词的正确读音及书写。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二)、过程与方法:1、在教师引导下探究:疏通课文的字词句,理解全文。
2、合作学习的过程:主要通过一些有关课文问题的讨论解答,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用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的卓越技艺。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振兴中华而读书。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
2、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
3、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学习文章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
二、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部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定觉得很惊奇吧?这就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
(二)、整体阅读,把握课文基本内容要求学生自己散读课文一到两遍,注意以下内容: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
2.查字典,给文章的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3.思考下列问题:(1)核舟大小如何?(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四)、朗读课文,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每位同学朗读两段。
朗读后,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赞其成功之处。
(五)、学习课文第一、二段1.学习第一段。
2.疏通重点字词,注意以下词句。
手把手教你教《核舟记》教案
手把手教你教《核舟记》教案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如何用“手把手”的方式教授《核舟记》的教案。
一、教案概述(1)目标:让学生通过本次教学,了解《核舟记》的作者、主题、人物形象等基本情况,并能独立解读该篇文学作品。
(2)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中涉及的词汇,掌握文章的结构、思想和风格特点。
(3)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通过对细节的描述来推断出作者对人生和自然的理解。
(4)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演讲等方式来完成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老师通过介绍《核舟记》的作者杨显惠先生和他的创作背景,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老师可以放一段与核能、动力等有关的视频,展示核能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核舟记》这篇文学作品的关注度。
(2)知识讲解接着,老师将以课文为蓝本,结合自己的解读和学生的讨论,一一讲解词汇,解释人物形象描写,深入分析文章中的细节和情感,帮助学生逐步领悟文章的深层含义。
讲解过程中,老师可以交给学生一个任务:记录下学习过程中的重要观点和感受,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活动设计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观察力,老师可以开展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活动,如小组讨论、辩论、演讲等,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加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同时,老师也可以在活动中适当加入一些游戏性元素,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4)课堂总结在教学结束之前,老师需要对本节课程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思考问题和反思,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老师也可以通过小测验等方式来检测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三、教学评价老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上的表现和听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课堂氛围。
完成教学过程后,老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答卷和学生成绩来进行课程评估和改进。
四、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和安排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同时,老师也要注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避免纯粹靠听课和记忆,保证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实用的《核舟记》教案三篇
实用的《核舟记》教案三篇《核舟记》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二)能力目标。
1、学习掌握__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__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三)德育目标。
__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__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__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1、读想法。
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绘制示意图。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画出来。
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2、发现法、探究法。
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在学生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__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
3、点评法。
__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
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六、课时安排。
3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弄清__的写作顺序,并探究思考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课堂训练,强化文言知识积累和运用。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
设计1: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
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
《核舟记》教案设计
核舟记教案设计一、教学背景《核舟记》是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
该作品以丰富的科技元素和独具特色的想象力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未来世界,引发了无数读者的想象和思考。
此外,《核舟记》作为一篇科幻小说,也具有非常多的教学价值,可以用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思想启示和文学欣赏等方面的活动。
二、教学目标通过《核舟记》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如下内容:1.了解未来世界中的科技发展趋势和可能展现出来的社会状况2.学会探究和分析科幻小说中的科技元素和逻辑3.理解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反思4.接触到科幻文学的独特风格和思考方式,学会欣赏和理解科幻小说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次教学的重点:《核舟记》中的科技元素和社会状况,以及如何欣赏和理解科幻小说的独特风格和思考方式。
本次教学的难点:《核舟记》中的一些科技元素较为复杂,需要学生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究和分析。
四、教学模式和方法本次教学采用“讲授+探究+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精神。
具体教学方法如下:1.讲授:通过讲解文本中的科技元素、分析文本的情节和社会状况等,深入探究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反思2.探究: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并根据教师提供的研究方向进行探究和分析,探究结果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展示3.小组讨论: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和研究方向,学生进行小组互动和讨论,分享个人想法和探究结果,从而加深对科幻小说的理解和欣赏五、教学内容第一课:科技元素1.课程目标:了解《核舟记》中的科技元素,分析科技对社会的影响和人类的面临的问题2.课程环节:–讲授:科技元素的基本特点和类型;–探究:学生自主探究《核舟记》中的科技元素,如核舟、脑机接口等–教师点拨解读:对学生的研究结果进行评价和指导3.课程作业:总结《核舟记》中的科技元素,以小组为单位总结科技元素及对社会和人类的影响。
第二课:社会状况1.课程目标:探究《核舟记》中的社会状况,分析科技带给人类的改变和问题2.课程环节:–讲授:社会状况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式;–探究:学生自主探究《核舟记》中的社会状况,如社会等级制度、人类命运工程等;–教师点拨解读:对学生的研究结果进行评价和指导3.课程作业:总结《核舟记》中的社会状况,以小组为单位总结社会状况及科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舟记(七周一)》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正确译讲一、二段。
3、能理解一、二段内容。
一、板题,出示目标,介绍写作背景(屏幕显示)
二、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1、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生轮读课文,有错即停,指名正音,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
估计易错的字音。
罔()贻()有奇()黍()糁()
髯()褶()膝()楫()篆()修狭()
3、勘查读错字,自由读两遍。
4、听录音小声跟读,注意读音和节奏。
5、全班大声地朗读课文
三、正确译讲课文第一、二段
1、教师投影出示“自学指导”,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学。
2、生自学,师巡视,了解学情,搜集、整理学生自学后存在的问题。
3、检查自学效果。
(1)译讲方法:(1)先读一句原文(2)再解释重点词(3)最后连起来翻译。
(2)依次一人译一句,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有错请举手帮助更正,并在书上做好笔记。
(3)估计有疑难的词语: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 ),为( )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 )因势象形( ),各具( )
情态( )。
尝( )贻( )余核舟一,盖( )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 )二黍许。
中轩敞者( )为舱,篛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 )而观,雕栏相望( )焉。
闭之
( ),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 )。
四、理解第一、二段内容,质疑和讨论:
第一段的思考题:
1、这段文字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
2、本段的大概内容如何?哪一句点明“核舟”的主题?
3、哪一句说明他构思精巧,技术高超?(本段从哪两个方面来介绍匠师技艺的高超?)
第二段的思考题:
1、本段的主要内容如何?是如何具体说明的?从此可以看出来说明的顺序如何?
2、本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五、当堂训练:
生熟读一、二段直至能背诵,师当堂抽查学生背诵情况。
(背诵指导:先分好层次再背诵)
六、布置作业:
1、翻译文章第一、二段以及抄写第一、二段的重点词语的解释(作业本)
2、预习课文三、四、五、六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译讲第三、四、五、六段。
2、理解第三、四、五、六段内容。
3、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二、读课文,正确译讲课文第三、四、五段
1、教师投影出示“自学指导”,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学。
2、生自学,师巡视,了解学情,搜集、整理学生自学后存在的问题。
3、检查自学效果。
(1)译讲方法:(1)先读一句原文(2)再解释重点词(3)最后连起来翻译。
(2)依次一人译一句,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有错请举手帮助更正,并在书上做好笔记。
(3)估计有疑难的词语: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 )而多髯者( )为东坡,佛印居( )
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 )卷端,左手抚( )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
东坡现( )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 ),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 )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
卧右膝,诎( )右臂支( )
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 )——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 ) 啸呼( )状( )。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
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 )端容( )寂( ),若听茶声然
( )。
其( )船背稍夷( ),则题( )名其上,文曰( )
“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 )
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 )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
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 )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 )
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艺灵怪矣哉!
三、理解三、四、五、六段内容
研读第3、4、5、6段,思考并讨论:
第三段的思考题:
1、这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2、作者在写船头三人时,重点写的是谁?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