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导则的生态控制方法初探——以厦门科技创新园为例
城市绿色生态规划建设的理念研究
城市绿色生态规划建设的理念研究【摘要】当前,生态环境迫切需要绿色建筑体系为指导各类规划设计提供核心依据。
城市生态发展充分融合科学技术,只有将二者与自然系统建立起稳定和谐的协调共生机制,才能进一步推动生态城市规划管理思路和实践的全面创新。
【关键词】城市绿色建筑、生态规划建设、理念一、绿色建筑体系的特点(一)绿色建筑体系的特点绿色建筑包括建筑个体、(内、外)环境建构安全的、健康的、稳定的生态服务与维护功能系统。
其四方面特点:①与自然共生的建筑。
从自然中吸取能源,成为能源使用的载体。
合理考虑使用者的需求,提高建筑室内环境和环境质量,使居住者有健康、舒适、高效的工作和生活空间。
②全生命周期的建筑。
建筑从项目选址、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的过程,延伸至建筑材料的开采、运输、生产过程,直至建筑拆除后垃圾的自然降解或资源回收再利用。
③全资源节约的建筑。
建筑规划设计、新(改、扩)建、改造和使用过程中,应用建筑节能标准,采用节能建筑技术、工艺、设备、材料、产品、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建筑物室内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减少采暖供热、空调制冷,控制照明、热水供应的能耗。
④适用构造技术的建筑。
采用适用技术、材料和产品,合理利用并优化资源。
表现在建筑外形设计上,强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中获得灵感,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限度的丰富建筑形态外观;在建筑材料使用上,强调推行本地材料,呈现不同的地方历史文化风貌。
(二)绿色建筑与城市生态规划建设目前,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提出创新城市规划工作机制,实行“多规融合”。
其中城市生态规划是一门基于生物气候条件的生态型城市设计或称绿色城市设计,是指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环境与生物气候条件的关系,并应用于系统工程、环境工程和生态工程等现代科学和技术手段协调城镇建筑环境与自然关系的一个综合性学科方向。
其最基础和核心的部分是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强调能源系统(水环境系统、大气环境系统、声环境系统、热环境系统、光环境系统)、绿化系统、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绿色建材系统参与城市系统与自然系统之间交换。
面向实施的城市设计导则编制思路与实践——以西安高铁新城项目为例
面向实施的城市设计导则编制思路与实践——以西安高铁新城项目为例摘要城市设计项目由于未被纳入法定规划体系,不具备约束力与指引性,在规划实施阶段难以按照城市设计空间方案落地。
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可能成为推动城市设计落地,将空间方案的亮点纳入法定规划的切入点,或成为规划管控部门的“工具箱”。
本文以西安北站高铁新城启动区城市设计项目为例,对规划导则的编制思路及导则作为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分享。
0.引言近年,城市设计在规划项目中占据了非常大的比重,规划主管部门希望通过城市设计项目更直接的看到与项目定位、目标愿景相匹配的空间蓝图。
而现实中,大量的城市设计项目最终都停留在概念蓝图阶段难以落地。
如何将城市设计的方案亮点转译为可指引实施的导则条文,如何让导则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针对各类空间要素具有管控效力,成为指引片区系统性和连贯性的发展关键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本文基于西安高铁新城启动区城市设计项目中的经验,通过研究城市设计导则的管控方式及管控要素,探索城市设计导则与法定规划体系的衔接路径,从而最大化的达到空间方案的预期目标。
1.基于示范目标下的高铁新城起步区空间方案在西安全力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背景下,高铁新城片区拥有亚洲规模最大的高铁站且位于城北万亿产业发展走廊与主城发展轴的十字中心的核心区位上,具备发展成为西安北部重要的门户窗口、城市新中心的条件。
在此形势下,高铁新城起步区的发展被寄予厚望,需要以国际化的标准进行统筹谋划及综合开发工作。
高铁新城起步区城市设计将1.39平方公里范围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重点区域:一是沿中央公园两侧的国际活力多元商务片区,二是北站站前的产研商务区,以及涵盖多元文化的中央公园公共服务轴。
片区目标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标准建设区域,通过构建三大特色空间,创造活力丰富、复合多元的公共空间,打造立体化都市典范,营造开放、创新城市核心形象。
起步区范围内的三大特色空间包括:①创新多元空间,借西安传统院落式的空间加以现代镂空的形式进行创新,将传统街区依靠塔楼及裙房围合的模式进行转变,通过创新的空间布局模式打造多样化开放空间,实现空间功能的灵活组合,并在主要城市界面强调连续的城市界面,塑造现代化国际商务区形象。
基于生态艺术的城市景观规划方案研究
基于生态艺术的城市景观规划方案研究引言:城市景观规划是一项关系到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工作。
如何在城市规划中融入生态艺术的元素,成为了当代城市规划师们面临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基于生态艺术的城市景观规划方案的研究。
第一部分:生态艺术与城市规划的关系1.1 生态艺术的概念与特点生态艺术是一种将自然与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它通过创造性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使人们重新认识和尊重自然。
1.2 城市规划中的生态艺术城市规划的目标是打造宜居、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
生态艺术的引入可以为城市规划注入更多的创造力和艺术性,提升城市的美感和人文氛围。
第二部分:基于生态艺术的城市景观规划方案2.1 生态艺术与绿化规划绿化是城市景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生态艺术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景观设计,将绿化与艺术元素相融合,提升绿化的美感和观赏性。
2.2 生态艺术与水体规划水体是城市景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生态艺术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水体设计,打造具有艺术性和生态功能的水体景观,使城市更加宜居和美丽。
2.3 生态艺术与建筑规划建筑是城市的重要标志和文化载体,而生态艺术可以通过创造性的建筑设计,将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打造具有艺术性和生态功能的建筑景观。
第三部分:基于生态艺术的城市景观规划方案的实施与效果评估3.1 实施策略基于生态艺术的城市景观规划方案需要有明确的实施策略,包括合理的资源配置、有效的管理机制和社会参与。
3.2 效果评估对于基于生态艺术的城市景观规划方案的效果评估,可以从景观美感、生态功能和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估,以确保规划方案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
结论:基于生态艺术的城市景观规划方案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将生态艺术与城市规划相结合,可以提升城市的美感和人文氛围,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合理的资源配置和社会参与,以确保规划方案的成功实施和效果评估。
厦门公园生态设计对策
4.4厦门城市公园生态设计问题的对策研究综合上述案例,作者总结出厦门城市公园在建设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生态设计的问题以供参考。
4.4.1合理构建植物群落厦门市地属亚热带气候,终年阳光充沛,夏季炎热且光照强度大,大草坪根本无法为外出行人提供绿荫,更加无法充分发挥公园绿地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且草坪易种难养,管理费用大;每年要付出比种植高2到3倍的除草、病虫害防治、浇水等费用;不但浪费水资源,养护草坪时所用农药也会极大地污染环境。
有数据表明用同面积的草比用同面积的乔灌草搭配的生态功能低8倍,经济费用却比林木高9倍以上。
在空间上,以乔木+灌木+草本地被+草地的植物搭配模式为主;在品种上,第四章厦门城市公园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根据不同季相选择不同树种搭配,不仅能最大程度提高叶面面积和绿量,且景观层次与色彩变换丰富,亦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4.4.2节水与蓄水并重厦门市的淡水资源极其匾: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40%。
如何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也是设计师应该关注的问题之一。
(1)节约水资源注重耐旱的乡土植物的种植,调整乔、灌、草的种植比例,使其形成一个生长良好而稳定的生态群落,这将大大减少正常人工养护管理的费用及工作量。
在后期植物灌溉中还应考虑节水的灌溉系统,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2)收集和利用天然降水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雨水收集的原理和技术,如修建雨水池用于截流、处理雨水;将凹地改造成水渠或池塘用以收集雨水;尽量避免使用硬质材料作为地面铺装,利用透水砖可最大限度地让雨水自然均匀的渗入地下,形成良好的地表水循环系统,以保护当地的地下水资源。
(3)利用公园湿地净化水质公园湿地对水环境的净化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湿地植被减缓地表水流的速度,使水中泥沙得以沉降,同时经过植物和土壤的生物代谢过程和物理化学作用,截流水中各种有机的和无机的溶解物和悬浮物,将许多有毒有害的复合物分解转化为无害甚至有用的物质,达到净化水质、涵养水源的目的。
《绿色生态城区专项规划技术导则》
绿色生态城区专项规划技术导则 (征求意见稿)
6.2.2 规划原则与目标...............................................................29 6.2.3 区域常规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评估...................................30 6.2.4 能源需求预测...................................................................31 6.2.5 区域建筑能源规划...........................................................31 6.2.6 能源节约策略及节能分析...............................................31 6.2.7 能源规划评估...................................................................32 6.3 分项指标....................................................................................... 33 7、可持续水系统....................................................................................... 34 7.1 技术路线....................................................................................... 34 7.2 规划编制内容............................................................................... 34 7.2.1 现状分析...........................................................................34 7.2.2 规划原则与目标...............................................................35 7.2.3 给水系统规划...................................................................35 7.2.4 污水和再生水回用系统规划...........................................36 7.2.5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和雨水回用规划...............................37 7.2.6 建筑节水措施...................................................................37 7.2.7 水的碳足迹.......................................................................38 7.3 分项指标....................................................................................... 38 8、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40 8.1 技术路线....................................................................................... 40
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规划思路与方法
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规划思路与方法摘要:在城市建设的现阶段,生态城市的规划与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实现城市化的建设和发展,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提高城市的经济发展能力。
然而,在城市规划的现阶段,生态城市的概念已成为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有城市规划都应在不违反生态环境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在城市规划工作中,从城市规划和设计的重要性的角度出发,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将其纳入区域城市规划与设计澄清,提出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和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设计;城市发展1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理念生态城市建设是生态城市规划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
科学的生态城市规划可以实现自然、经济和人的综合协调发展。
生态环境的协调是以生态协调为基础的。
此外,城市生态规划的编制,应当以国家颁布的有关政策、方针为依据。
同时要考虑城市的综合情况,包括城市的地理和自然条件。
同时,合理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使规划以最佳方式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的需要。
2生态城市规划现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生态规划存在一些不足。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生活垃圾越来越多,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内容很多,加之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城市规划效率无法提高,阻碍了城市建设的发展。
目前,一些老城市和新城市无法实现更好的功能互补。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必要运用生态城市的概念,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法。
帕克城可以促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当前城市发展中的生态文明形式,其内涵是实现生态价值。
其主要特点是建立以人与自然为基础的城市运行体系,突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
另外,在土地空间规划的创新发展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是重要组成部分,空间规划是国有土地规划发展的指南,是开展各种建设活动的基础。
3生态城市的规划思路生态城市实际上是一个综合系统。
充分利用城市的各种信息资源,能源和物力资源。
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方案设计技术导则
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方案设计技术导则一、项目简介海绵城市建设是指通过科学规划、绿色建筑和智能化技术等手段,实现城市在水资源、水环境、水管理等方面具备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的城市发展理念。
本方案旨在通过制定技术导则,指导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
二、基本原则1.科学性原则:依据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和城市现状,在确保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
2.综合性原则:将城市建设各个领域的技术要求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协调的方案。
3.适应性原则:根据厦门市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具体、可操作的技术指南。
4.创新性原则:鼓励引入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推动海绵城市建设不断创新。
三、基础设施建设1.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在城市中设置雨水收集设施,收集并储存雨水供后续使用,包括雨水花园、雨水收集桶等。
2.绿色屋顶系统:鼓励在新建、改建和翻修的建筑上设置绿色屋顶,增加植被覆盖面积,提高雨水的滞留和透水能力。
3.慢行系统:设置步行和非机动车道,优化行人和自行车交通,减少机动车污染和道路拥堵。
4.污水处理系统:建设高效、集中的污水处理厂,对城市污水进行处理再利用,减少对自然水资源的依赖。
5.河道改造和生态修复:对城市内的河道进行改造,增加河岸带植被覆盖,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四、绿色建筑设计1.建筑节能:在建筑设计中采用节能材料、设备和技术,提高建筑的节能性能。
2.雨水利用:在建筑设计中考虑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如设置雨水收集设施、雨水花园等。
3.绿化设计:在建筑周边设置绿化带、绿化景观和绿色屋顶,增加植被覆盖率,并增加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度。
4.太阳能利用:在建筑设计中考虑太阳能的利用,如设置光伏发电设备、太阳能热水器等。
5.绿色交通:在建筑设计中设置有机交通系统和绿色交通设施,减少汽车尾气和道路拥堵。
五、智能化管理系统1.数据监测与分析:通过传感器和GIS技术,实时监测城市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和水环境的状况,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从江南水乡到生态园区——以中新生态科技城为例
从江南水乡到生态园区——以中新生态科技城为例摘要:以自然为师,尝试将大自然的物理特性运用于生态环境的创造。
关键词:生态城市、绿色建筑向自然学习的生态建筑实验提到苏州,在过去给人们的印象就是苏州园林、江南水乡、小桥流水、饶富诗意的一座城市。
然而,近年来迅速地开发和对自然环境、水系的轻忽、破坏,苏州这座城市的生态环境已不复当年的想象。
中新生态科技城是本人进入现单位后参与设计的第一个大型公共建筑,设计于2006年开始,建设于2007年。
项目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阳澄湖大道和展业路。
总用地面积约六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七万七千平方米。
中新生态科技城的规划是园区青剑湖板块开发的新里程。
面对昔日开发对环境破坏的教训,工业园区的规划已深切体会并认识到生态开发对环境永续的重要性。
因此,中新科技城在工业园区既有的规划架构下,以自然为向导,尝试将大自然的物理特性运用于生态环境的创造,区内环境的尺度从外部的景观植栽、建筑配置、量体规划,到建筑内部的平面布局、材料构造、建筑立面皮层处理等。
透过此规划策略,达到绿色生态建筑的标准。
重整水文与交通的纹理中新科技城本着打造生态城市的规划理念,创造一个水纹理健全、风环境宜人,同时兼顾景观视野的健康而舒适的环境。
交通规划方面则是站在以行人为主导的尺度,考虑行人与非机动车的安全性、舒适性成为交通规划和景观设计的设计重点。
在水系纹理规划上,在基地核心区域设置了一处主湖景,透过此水域将周边通过的水道联系在一起。
一方面可以整合基地内的雨水排放及循环水净化系统;另一方面,透过水道与植物的种植可以改善基地内的微气候环境,使水环境在开发后能形成更建康、可持续的过滤系统。
基地策略建筑体量策略建筑导风策略生态环境的策略布局中新科技城的生态环境创造是以形成四大天然元素的微气候系统,即绿、水、风、日照条件的改善为目标来设计,来自于不同尺度下环境的规划策略。
这四大策略(地块与绿化、建筑量体与建筑空间、建筑导风与立面遮阳、建筑主体绿化)分别对应地块内的物理环境及地理环境条件下不同的主导因素。
绿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及策略研究
绿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及策略研究摘要绿色生态环保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共同倡导的议题,在城市规划设计当中,应当加入绿色生态的设计理念,减少城市发展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本文在简述了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针对绿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理念以及绿色城市规划设计策略进行重点研究,希望能够为城市规划提供绿色生态视角,推进城市规划设计的生态化发展。
关键词:绿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理念;策略引言在传统的城市建设当中,城市的经济发展常常是以生态为代价,在破坏或随意开发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实现了短时间内的效益。
这种城市发展的模式代价过重,忽视了绿色生态与发展之间的协作关系,缺乏长远的持续发展规划。
所以,在现代化城市的规划设计当中,应当以绿色、生态、节能、环保等方面的内容为重点,秉承绿色健康的设计发展理念,提升对生态文明的重视,强化城市规划设计同自然之间的关系,优化城市空间环境。
1绿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理念1.1共生设计理念在进行绿色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时,应首先认识到城市居民是区域生态系统当中的一分子,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应认识并尊重同一生态系统当中的其他要素,在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前提条件下,进行城市相应功能的科学设计。
为了使城市环境当中的所有生物能够在这一环境当中获得适宜的生存空间,应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城市区域当中的各类生命体的数量、种类进行计算,以互利共生为前提,保障生态系统内部的平衡与稳定运转。
1.2可持续城市发展理念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地的城市化发展如火如荼。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日益突出的城市问题,包括空气污染、生态破坏、城市交通拥堵等城市疾病。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城市规划部门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将可持续城市发展理念融入城市规划设计中,有助于优化资源利用方式,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使用比重,减少传统能源的低效利用,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不断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减少传统城市疾病无序裂变,改善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生态城市建设环境,促进城市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探讨 陈马乐
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探讨陈马乐摘要:现在人们提高了对社会环境的保护意识,对工业污染的治理也越来越重视,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也在日益突出。
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需要遵循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将生态城市融入现代城市的规划建设中,所以对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进行讨论分析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因此,本文对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城市;设计;探讨一、生态城市具有其独特的特征生态城市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环境发展比较和谐。
以前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时候,人们会对生态环境不可避免的进行一些破坏行为,现在城市进行生态规划时,必须要考虑到城市规划和生态平衡的问题,保护大自然以及人类共同的生活环境,实现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的有机结合,提高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这样才能规划建设好城市的生态环境。
②对于现在的生态城市规划,能源的消耗相比之前在不断的减少,不再是以前高能消耗的运作模式,对现在的资源要提高有效的利用率,要改变之前资源利用率不高的现象。
在现代的生态城市建设中,必须从生态城市的资源利用率方面去着手,才能提高城市能源的利用率,对资源进行分类利用,可以有效的节约资源。
③通过对人力资源的调整,在各方面的努力下,使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达到最佳的效果。
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2.1以环境为本的情况下坚持生态优先进行城市规划设计要能够综合考虑到各方的环境因素,要能够将整个环境因素综合考虑到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进行生态城市设计中,要能够将城市的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在进行城市保护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生态建设设计,不能够为了城市的设计发展而去破坏相应的环境条件,只有重视环境保护的作用,才能够将城市生态环境设计落实到更加科学的表现上去,才能够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生态环境的优势去进行生态城市环境的规划建设。
2.2与时俱进地建立生态建设保障体系进行生态城市建设,要能够将城市的生态环境综合考虑进去,只有将城市的环境资源和城市的发展规划联系在一起,通过建立一定的低碳环保体系来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传统的城市发展规划中人们更多的没有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所以在进行环境保护过程中,要能够将城市居民的意识进行改变,通过采取建设生态建设保障体系来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同时能够将生态城市的发展规划落到实处,能够保障生态环境和生态结构的健康发展。
我国城市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的空间布局
㊀第21卷㊀第3期2023年6月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JournalofChineseUrbanForestryVol 21㊀No 3Jun 2023我国城市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的空间布局∗李世东1㊀王㊀成2㊀孙振凯21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学技术司㊀北京㊀1007142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㊀北京㊀100091㊀收稿日期:2023-06-27∗基金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CAFYBB2020ZB008)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㊀㊀㊀㊀㊀㊀新合作重点专项项目(2021YFE0193200)㊀第一作者:李世东(1966-)ꎬ男ꎬ博士ꎬ教授级高级工程师ꎬ研究方向为生态保护修复㊁林草发展战略㊁智慧林业等ꎮ㊀㊀㊀㊀㊀㊀E-mail:eastworld@sohu com摘要:城市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是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网的重要组成部分ꎬ是监测城市生态系统发展演变的主要手段ꎬ与其他类型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既有共性也有独特性ꎬ其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是科学定位观测的基础ꎮ文章在分析城市生态站布局现状㊁差距的基础上ꎬ从自然㊁经济㊁社会因素全方位全要素研究城市生态站的横向总体布局设计ꎬ从国家大㊁中㊁小等不同城市规模角度研究城市生态站的纵向总体布局设计ꎻ同时ꎬ对城市内一站多点布局进行系统梯度布点㊁分类复合布点㊁区位特殊布点设计ꎻ最后提出城市生态站理想布局展望ꎬ这对推动城市生态站科学发展㊁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ꎮ关键词:城市生态系统ꎻ定位观测研究站ꎻ空间布局ꎻ总体布局ꎻ市内布局DOI:10.12169/zgcsly.2023.06.27.0003SpatialLayoutofUrbanEcosystemPositioningObservationandResearchStationinChinaLiShidong1㊀WangCheng2㊀SunZhenkai2(1 Depart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ꎬNationalForestryandGrasslandAdministrationꎬBeijing100714ꎬChinaꎻ2 ResearchInstituteofForestryꎬChineseAcademyofForestryꎬBeijing100091ꎬChina)Abstract:Urbanecosystempositioningobservationandresearchstationisanimportantpartofthenationalterrestrialecosystemresearchnetworkandthemainmeanstomonitorthedevelopmentandevolutionofurbanecosystem.Ithasbothsimilaritiesanduniquenesscomparedwithothertypesofecosystempositioningobservationandresearchstations.Itsscientificandreasonablespatiallayoutisthebasisforcarryingoutscientificpositioningobservation.Byanalyzingthecurrentsituationandgapsofurbanecosystemstationlayoutꎬthepaperstudiestheoverallhorizontallayoutdesignofurbanecosystemstationsfromall ̄aroundnaturalꎬeconomicandsocialaspectsandalsostudiestheoverallverticallayoutdesignforallsizesofcitiesfrombig ̄sizedꎬmedium ̄sizedtosmall ̄sizedcities.Forthemulti ̄pointlayoutofonestationincityꎬitisproposedtocarryoutthesystematicꎬclassifiedꎬandregionallayoutdesign.Attheendꎬtheideallayoutschemeforurbanecosystemstationsisputforwardꎬwhichisofgreatsignificancetopromotethescientificdevelopmentofurbanecosystemstationsandtheharmoniouscoexistencebetweenhumanandnature.Keywords:urbanecosystemꎻpositioningobservationandresearchstationꎻspatiallayoutꎻgenerallayoutꎻurbanlayout㊀第3期㊀李世东㊀王㊀成㊀孙振凯:我国城市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的空间布局㊀㊀㊀㊀建立长期定位观测研究站是揭示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动态变化规律和开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科学评估的有效手段ꎬ欧美一些国家在这方面起步很早[1-2]ꎬ近年来在世界各国得到了迅猛发展ꎮ伴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ꎬ生态系统观测研究已从基于单个生态站的长期观测研究ꎬ向跨国家㊁跨区域㊁多站参与的全球化㊁网络化观测研究体系发展[3-4]ꎬ从单纯的科研过程发展成为政府决策或社会服务提供依据的信息渠道[5-6]ꎮ城市作为人类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区ꎬ具有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相互交错㊁内部活动与周边活动相互影响的复杂性ꎬ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ꎬ同时也对区域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7]ꎮ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㊁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今天ꎬ亟需建立面向以城市生态系统为对象的长期定位观测研究站ꎬ以及时关注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变化和健康状况ꎮ我国林业部门开展森林㊁湿地㊁荒漠生态系统的定位观测研究比较早ꎬ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建立生态站ꎬ形成了覆盖全国㊁具有重要影响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网(ChinaTerristrialEcosystemResearchNetworkꎬCTERN)[4]ꎮ近年来ꎬ城市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受到国家重视ꎬ2016年ꎬ原国家林业局发布了«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中长期发展规划(2008 2020)»(修编版)ꎬ新增了城市生态站建设内容ꎬ将上海㊁重庆㊁深圳㊁扬州等8个森林或湿地生态站纳入城市生态站管理[8]ꎬ截至2020年已批复建立了18个城市生态站ꎮ2021年ꎬ国家科技部负责组织建设的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NationalEcosystemResearchNetworkofChina)将69个野外站列入国家野外站择优建设名单ꎬ其中就有3个以城市化为背景进行长期定位研究的生态站ꎮ目前ꎬ我国城市生态系统的基础研究还需要全面提升ꎬ特别是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㊁功能㊁价值和作用等方面缺乏系统㊁深入的研究[9-10]ꎬ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㊁经济和社会效益价值评估研究较少ꎬ难以满足政府和社会公众对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全面㊁系统㊁科学和准确评价的要求ꎬ也影响了对城市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合理利用ꎮ我国城市生态系统建设范围和研究尺度还需要提前布局ꎬ以避免城市生态系统科学研究和建设管理中 你说你的ꎬ我干我的 不匹配问题ꎬ要学会在个体㊁群落㊁建成区㊁城近郊区㊁市域行政区㊁城市群等多个尺度进行研究ꎬ回答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问题与需求[7]ꎮ我国城市生态站建设起步晚㊁发展速度快ꎬ怎样科学合理布局全国范围内㊁单个城市内城市生态站建设ꎬ是我国城市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健康发展的首要问题ꎮ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城市发展特点和城市生态站建设现状ꎬ以服务全国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ꎬ提出CTERN城市生态站空间布局建设的思路和对策ꎬ对于强化城市生态系统基础研究和实用技术研发ꎬ增强公众对城市生态建设成果的感知体验ꎬ进一步完善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网ꎬ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具有重要意义ꎮ1㊀我国城市生态站布局现状1 1㊀城市生态站布局现状截至2020年ꎬ全国已批复建立18个城市生态站ꎬ其中有2个面向城市群ꎬ即广东珠江口城市群生态站和湖南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站(图1㊁表1)ꎮ其所在城市中ꎬ有2个为直辖市ꎬ即上海和重庆ꎻ有10个省会城市ꎬ即长沙㊁银川㊁杭州㊁广州㊁乌鲁木齐㊁西安㊁太原㊁郑州㊁南昌㊁合肥ꎻ有1个经济特区ꎬ即深圳ꎻ有1个国家级新区ꎬ即雄安新区ꎮ从表1可看出:按照城市城区人口规模划分ꎬ现有的18个城市生态站所在城市有超大城市4个㊁特大城市5个㊁大型城市7个㊁中等城市2个ꎮ按照海拔和地貌区分[11]ꎬ第三阶梯分布较多(13个)ꎬ所在城市地貌类型较为丰富ꎻ第二阶梯分布有5个ꎬ所在城市地貌地类大多为山地和高原ꎻ第一阶梯未有分布ꎮ从所属生态地理分区看[12]ꎬ中温带干旱地区分布2个ꎬ暖温带半干旱地区1个ꎬ暖温带半湿润地区3个ꎬ北亚热带湿润地区3个ꎬ中亚热带湿润地区5个ꎬ南亚热带湿润地区3个ꎬ中热带湿润地区1个ꎮ35㊀㊀㊀㊀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㊀第21卷注:中国地图来源于自然资源部ꎻ审图号:GS(2019)1831号ꎻ下同ꎮ图1㊀城市生态站现状分布表1 城市生态站现状信息序号生态站名称生态站简称是否省会城市城区人口/万人城市规模海拔梯度和主要地貌所属生态地理分区所属城市群规划分区1上海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上海城市生态站是1987 31超大第三阶梯平原(临海)北亚热带湿润地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区2湖南长株潭城市群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湖南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站是554 64(长沙)特大第三阶梯丘陵中亚热带湿润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经济发展带3宁夏银川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宁夏银川城市生态站是151 92大型第二阶梯高原中温带干旱地区宁夏沿黄城市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区4江苏扬州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江苏扬州城市生态站否150 39大型第三阶梯平原北亚热带湿润地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区5广东深圳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广东深圳城市生态站否1743 83超大第三阶梯丘陵(临海)南亚热带湿润地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6广东珠江口城市群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广东珠江口城市群生态站否955 76(东莞)特大第三阶梯丘陵南亚热带湿润地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7新疆乌鲁木齐城市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新疆乌鲁木齐城市生态站是373 03大型第二阶梯山地中温带干旱地区天山北坡城市群陆桥通道8浙江杭州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浙江杭州城市生态站是874 17特大第三阶梯丘陵中亚热带湿润地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区9重庆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重庆山地型城市生态站是1634 4超大第二阶梯山地中亚热带湿润地区成渝城市群长江经济发展带10山西太原城市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山西太原城市生态站是404 97大型第二阶梯山地暖温带半干旱地区山西中部城市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区11广东广州城市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广东广州城市生态站是1487 84超大第三阶梯丘陵南亚热带湿润地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12陕西西安城市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陕西西安城市生态站是928 37特大第二阶梯半山半平原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关中平原城市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区13河南郑州城市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河南郑州城市生态站是534 48特大第三阶梯平原暖温带半湿润地区中原城市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区14浙江温州城市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浙江温州城市生态站否238 18大型第三阶梯丘陵(临海)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粤闽浙沿海城市群沿海通道15江西南昌城市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江西南昌城市生态站是334 75大型第三阶梯平原中亚热带湿润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经济发展带16河北雄安新区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河北雄安新区城市生态站否56 72中等第三阶梯平原暖温带半湿润地区京津冀城市群京津冀协同发展区17海南三亚城市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海南三亚城市生态站否69 66中等第三阶梯山地(临海)中热带湿润地区无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区18安徽合肥城市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安徽合肥城市生态站是377 76大型第三阶梯平原北亚热带湿润地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区㊀㊀注:生态站按照批复建设时间排列ꎻ城区人口数据来自2020中国人口普查ꎮ45㊀第3期㊀李世东㊀王㊀成㊀孙振凯:我国城市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的空间布局㊀㊀1 2㊀城市生态站建设差距截止2020年ꎬ全国已有10个省会城市建设城市生态站ꎬ还有17个省会城市未布局城市生态站ꎬ即石家庄㊁呼和浩特㊁沈阳㊁长春㊁哈尔滨㊁南京㊁福州㊁济南㊁武汉㊁南宁㊁海口㊁成都㊁贵阳㊁昆明㊁拉萨㊁兰州㊁西宁ꎻ这些省会城市所在的省仅有江苏省㊁河北省㊁海南省已有城市生态站ꎬ其他省还未有城市生态站ꎻ4个直辖市中ꎬ北京和天津还未建设城市生态站ꎮ从城镇化空间格局来看ꎬ每个发展区基本都有城市生态站分布ꎬ但是兰州-西宁城市群㊁呼包鄂榆城市群㊁哈长城市群㊁辽中南城市群㊁山东半岛城市群㊁黔中城市群㊁滇中城市群㊁北部湾区城市群等8个城市群还没有城市生态站分布ꎬ尽管都有省会城市分布在其中ꎮ从城市规模看ꎬ由于省会城市本身中等规模较少ꎬ没有小规模城市ꎬ所以目前的城市生态站所在城市中等和小规模城市较少ꎮ从地理分区看[12]ꎬ寒温带㊁高原温带㊁高原亚寒带㊁赤道热带未有城市生态站分布ꎬ其他生态地理分区中ꎬ中温带的湿润区㊁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未有城市生态站分布ꎮ特别是西北干旱㊁半干旱地区的城市生态站建设比较滞后ꎮ根据城市生态站资料分析ꎬ从具体每个城市生态站的观测点布设来看ꎬ主站和辅站设置情况较为合理ꎬ但是观测点网络的设置未能系统开展ꎬ未能充分体现城市化梯度以及水土气生等数据一体化ꎮ2㊀城市生态站总体布局设计城市生态站建设数量和地点直接关系到观测研究的理论科学性和实践指导性ꎮ因此ꎬ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自然条件㊁经济条件㊁社会条件和规模大小等多种因素ꎬ建设总量适宜㊁类型全面㊁布局合理的城市生态站ꎮ2 1㊀按照自然㊁经济㊁社会因素进行横向布局2 1 1㊀自然因素:按照雨热条件和地势海拔布局㊀㊀根据降雨评价法ꎬ年降雨量是划分干湿区的指标ꎬ我国干旱区㊁半干旱区㊁半湿润区的年降雨量划分上线分别为200㊁400和800mmꎬ年降雨量>800mm为湿润区[13]ꎮ除了年降雨量划分干湿区方法外ꎬ考虑水面年蒸发量换算干燥指数来判断干湿区也得到了广泛应用[12-14]ꎮ根据ȡ10ħ的天数与积温值㊁最暖月平均温度等指标ꎬ杨勤业等[12]将全国划分为11个温度带ꎬ分别为寒温带㊁中温带㊁暖温带㊁北亚热带㊁中亚热带㊁南亚热带㊁边缘热带㊁中热带㊁赤道热带㊁高原亚寒带及高原温带等ꎬ同时考虑年干燥指数㊁天然植被等指标划分4类干湿地区(图2)ꎮ在城市生态站建设过程中ꎬ要均衡布局㊁综合考虑雨热条件差异ꎬ建立不同雨热条件下的城市生态站ꎬ提高城市生态站网研究成果的指导性和全面性ꎮ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ꎬ地势西高东低ꎬ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ꎮ青藏高寒区平均海拔4500m左右ꎬ内蒙古高原㊁黄土高原㊁云贵高原㊁准噶尔盆地㊁四川盆地㊁塔里木盆地等平均海拔在1000~2000m间ꎬ东北平原㊁华北平原㊁长江中下游平原㊁辽东丘陵㊁山东丘陵㊁东南丘陵等平均海拔在500m以下[11]ꎮ需要针对不同海拔地区ꎬ选择山地㊁高原㊁盆地㊁平原㊁丘陵等不同地形ꎬ以及河谷㊁滨江㊁沿海城市等不同地理位置ꎬ设立不同类型城市生态站ꎮ2 1 2㊀经济因素:按照经济发展梯度布局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ꎬ经济发展水平也是支撑城市长期稳定发展的条件ꎮ我国的经济区域划分为东部㊁中部㊁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ꎬ不同经济区的城市发展水平和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需求不一样[15]ꎬ要考虑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ꎬ在合理布设经济发达城市㊁一般城市和欠发达城市生态站基础上ꎬ优先选择基础条件好的城市ꎬ积累研究成果和建设经验ꎮ2 1 3㊀社会因素:按照城市区位价值布局首先ꎬ优先选择省会城市ꎬ在全国23个省㊁5个自治区的省会级城市以及4个直辖市进行站点布局ꎬ发挥对当地城市生态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ꎮ其次ꎬ重点加强城市群地区的城市生态站建设ꎮ城市群是我国城市集中发展的一个特点ꎬ要关注主要城市群生态建设(图3)ꎮ继续完善京津冀㊁长三角等城市群区域的城市生态站布局ꎬ加强东北㊁西北㊁西南㊁东南沿海等城市群地区的建站步伐ꎬ并在各城市群内进行多站点布局ꎬ为国家城市群的健康发展和生态空间建设管理提供生态基础数据和技术服务ꎮ55㊀㊀㊀㊀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㊀第21卷㊀㊀注:A湿润区ꎻB半湿润区ꎻC半干旱区ꎻD干旱区ꎮ生态地理分区数据来源于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https://www.resdc.cn/data.aspx?DATAID=125)ꎮ图2㊀中国生态地理分区注: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绘制ꎮ图3㊀中国城镇化空间格局2 2㊀按照省-市-县(城市规模大小)纵向布局城市规模也是设立城市生态站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ꎮ根据2022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截至2021年底)ꎬ我国有293个地级市㊁977个市辖区㊁394个县级市㊁1301个县和117个自治县[16]ꎮ根据2020中国人口普查数据ꎬ在全国293个地级市及4个直辖市中ꎬ50万以下的小型城市85个ꎬ50~10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111个ꎬ100~500万的大型城市有80个ꎬ50~1000万的特大城市有14个ꎬ10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有7个(含4个直辖市)ꎮ城市生态站建设除了关注特大㊁大型城市以外ꎬ还要选择一些代表性的中小城市㊁县城乃至典型城镇开展定位观测研究ꎬ为中小城镇健康发展服务ꎮ65㊀第3期㊀李世东㊀王㊀成㊀孙振凯:我国城市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的空间布局㊀㊀3㊀城市生态站观测站点布局设计根据«城市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技术规范»(LY/T2989-2018)要求ꎬ城市生态站需要设置站点和观测点ꎬ站点即主站和辅站ꎬ而观测点定义为在典型城市生态系统中为开展气象㊁大气㊁游憩康养环境㊁水文㊁水质㊁土壤㊁植物群落等方面的综合观测和研究设置的观测位点[17]ꎮ主站和辅站投入大ꎬ属于研究基础平台ꎬ能够获取的数据有限ꎬ真正能够回答科学问题的数据来自于数量充足的观测点ꎮ因此需要合理布局观测点ꎬ增强数据的系统性和代表性ꎮ城市生态系统的监测样地布局需要综合考虑自然和人类活动因素ꎬ针对拟研究的生态环境问题或生态过程特点ꎬ可以按分层布点㊁按流域㊁按风向或按人类活动强度布点[5]ꎮ比如从北京城市中心向西北远郊方向ꎬ多点位连续测定地表臭氧浓度ꎬ以监测研究臭氧浓度的梯度变化[18]ꎮ本文同样基于梯度和代表性考虑ꎬ提出系统梯度布点㊁分类复合布点㊁区位特殊布点三种具有普适性和互补性的观测布点方法ꎬ使得每个城市生态站的观测站点布设ꎬ既考虑观测内容的需要ꎬ也兼顾城市森林㊁湿地㊁草地等多种生态空间类型ꎬ以及城乡环境梯度的变化等因素ꎮ3 1㊀系统梯度布点从市中心向城市郊区放射状系统布点ꎮ一般沿城市化梯度 十字形 或 米字形 设置轴线ꎬ沿轴线延长线的不同方向ꎬ等距离选择观测点ꎬ在城区内部至少有3个梯度ꎬ在城区外围至少有近郊和远郊两个梯度ꎮ例如广州城市生态站已建成以白云山主站点(梅花谷㊁麓湖)㊁越秀公园㊁海珠湿地公园㊁黄埔科学城体育公园㊁南沙滨海公园㊁浔峰山生态公园㊁马鞍山生态公园㊁花都湖湿地公园㊁石门国家森林公园9个长期定位观测站点及7个流动监测辅助站点ꎬ形成 一站多点 梯度分布的广州城市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ꎮ上海城市站在崇明岛观测点的基础上ꎬ增加了城区公园㊁外环和滨海的观测点ꎬ形成中心城区-近郊-远郊观测梯度[19]ꎮ3 2㊀分类复合布点在沿着城市化梯度系统布点时ꎬ由于城市是一个森林㊁湿地㊁草地㊁沙地㊁农田㊁街区等多种类型生态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ꎬ市域内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空间异质性较强ꎬ观测点的布设在生态系统类型上可能会有遗漏ꎮ本着能够反映城市生态系统整体状况以及城市化梯度变化状况布点原则ꎬ要有目的地在森林㊁湿地㊁草地㊁沙地㊁农田㊁街区等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布设观测点ꎬ以便于全面认识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状况ꎮ比如ꎬ美国巴尔的摩城市生态站在设置城市森林长期监测点时ꎬ结合不同土地利用权重及网格法ꎬ建立商业区㊁工业区㊁林地㊁单位㊁居住区㊁公园㊁交通㊁未利用地等8类样地[20]ꎮ3 3㊀区位特殊布点区位布点是关键区域布点ꎬ是对系统布点和分类布点的进一步补充ꎬ是基于城市的社会㊁经济㊁生态㊁文化发展背景等自然和人类活动特点考虑[5]ꎬ针对城市热点区㊁敏感区㊁重要区等特殊关键点布设观测点ꎬ服务于城市居民休闲游憩和生态旅游的发展需求ꎬ增强生态感知的服务能力ꎬ比如旅游城市需要在人流量较多的景点设立观测点ꎮ4㊀展望4 1㊀城市生态站的理想数量和布局我国城市生态站布局要综合考虑自然条件㊁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条件等因素ꎬ优先选择全国22个省㊁5个自治区㊁4个直辖市的省会级城市ꎬ发挥对当地城市生态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ꎬ需要建设31个城市生态站ꎻ在京津冀㊁长三角㊁珠三角㊁环渤海等主要城市群需加大布局密度ꎬ增加10个生态站ꎻ为服务中小城市生态建设ꎬ需按照中国四大经济区域及气候带分区ꎬ选择山地㊁丘陵㊁平原㊁绿洲等不同类型城市设20个生态站ꎮ因此ꎬ总体上我国城市生态站建设数量达到61处比较理想(图4)ꎬ四大经济区域和三级阶梯的每个省㊁自治区至少有2处城市生态站(宁夏除外)ꎬ并且每个城市群均有城市生态站ꎬ各级城市规模数量也较为均衡ꎮ4 2㊀近期城市生态站建设十四五 时期ꎬ继续完善省会级城市布局ꎬ重点从东中西部㊁南北方㊁海拔高低㊁地貌类型㊁大中小规模㊁发展速度等多个角度综合考虑ꎬ并75㊀㊀㊀㊀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㊀第21卷图4㊀城市生态站理想布局图5㊀ 十四五 时期城市生态站建设布局图(参考«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发展方案(2023 2025年)»绘制)根据城市群发展战略ꎬ完善京津冀㊁长三角等城市群生态站布局ꎬ增强全国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的均衡性和代表性ꎮ重点建设北京㊁石家庄㊁哈尔滨㊁呼和浩特㊁福州㊁厦门㊁南宁㊁昆明㊁贵阳㊁成都㊁武汉等省会级城市生态站ꎬ推进岳阳㊁吉林等中小城市的城市生态站建设ꎬ建议新建16个ꎬ使城市生态站的总量由2020年的18个ꎬ增加到34个(图5)ꎮ4 3㊀每个城市生态站的站点布设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从2016年开始单独设立城市生态站ꎮ前期的上海㊁深圳㊁重庆等生态站是由传统的森林生态站改建ꎬ因此需要按照城市生态站的建设要求㊁观测指标持续完善ꎬ特别是要增加完善不同类型观测点的数量和空间布局ꎬ按照城乡梯度㊁涵盖多种绿色生态空间类型等要求加密布设观测点ꎬ增加观测内容ꎮ对于新建的城市生态站ꎬ要结合城市自身特点和需求ꎬ突出服务所在城市生态建设和市民美好生活的总体定位ꎬ科学布设观测站点ꎬ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ꎬ增加研究力量和完善团队人才结构ꎮ85㊀第3期㊀李世东㊀王㊀成㊀孙振凯:我国城市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的空间布局㊀㊀4 4㊀城市群地区生态站的协作研究城市群是我国城市发展的主要特色和重要方向ꎬ其生态建设需要有中国自己的科学理论和技术ꎮ目前城市群生态站只有珠江口城市群和长株潭城市群2个ꎬ京津冀㊁长三角两个城市群还没形成面向城市群的研究体系和布局ꎬ是传统意义上单类森林问题的研究ꎬ在研究内容和区域耦合上比较欠缺ꎬ所做的研究工作还未能体现城市群特色ꎬ需要加强城市群监测点布局㊁基础数据构建ꎬ以反映城市群生态系统过程与功能ꎮ4 5㊀城市生态站的研究力量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ꎬ城市生态站关注的重点是森林㊁湿地㊁草地等城市生态空间ꎬ需要生态站的人才队伍拥有森林㊁湿地㊁生态学㊁风景园林㊁动物学㊁昆虫学㊁社会学㊁美学等多学科知识和研究技能ꎬ因此生态站建设要尽量选择科研机构数量多㊁科研人员充沛的城市ꎬ并在后期不断强化生态站的技术力量ꎮ4 6㊀城市生态站的服务能力城市生态站既是一个科学研究站ꎬ也是一个科普教育㊁自然体验站ꎬ是一座城市生态建设的窗口ꎮ要围绕城市可持续发展㊁绿色生态系统建设㊁居民生态福祉需求㊁森林感知服务㊁政府决策需求等开展针对性的研究[21]ꎬ提供接地气的理论㊁可落地的技术㊁易感知的服务ꎬ更多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ꎬ写在公众的心里ꎮ城市生态站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的八类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网之一ꎬ是直接服务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美好生活的科学研究站ꎬ对于全面支撑我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ꎬ随着城市生态站建设布局的不断完善ꎬ理论和技术成果的不断应用ꎬ将会为中国城镇化绿色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做出重要贡献ꎮ参考文献[1]GRIMMNBꎬGROVEJGꎬPICKETTSTAꎬetal.Integratedapproachestolong ̄termstudiesofurbanecologicalsystems:urbanecologicalsystemspresentmultiplechallengestoecologists:pervasivehumanimpactandextremeheterogeneityofcitiesꎬandtheneedtointegratesocialandecologicalapproachesꎬconceptsꎬandtheory[J].BioScienceꎬ2000ꎬ50(7):571-584.[2]MIRTLMꎬKRAUZEK.Developinganewstrategyforenvironmentalresearchꎬmonitoringandmanagement:theEuropeanLong ̄TermEcologicalResearchNetwork s(LTER ̄Europe)roleandperspectives[M]//ChmielewskiT.Natureconservationmanagement:fromideatopracticalresultsꎬ2007.[3]于贵瑞ꎬ何洪林ꎬ周玉科.大数据背景下的生态系统观测与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ꎬ2018ꎬ33(8):832-837. [4]卢康宁ꎬ段经华ꎬ纪平ꎬ等.国内陆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发展概况[J].温带林业研究ꎬ2019ꎬ2(3):13-17. [5]王效科ꎬ欧阳志云ꎬ任玉芬ꎬ等.中美城市生态系统长期监测的内容和方法[J].地球科学进展ꎬ2014ꎬ29(5):617-623. [6]刘国波ꎬ戎恺ꎬ唐力ꎬ等.深圳城市生态大数据智慧管理和服务平台技术集成与应用研究[J].生态学报ꎬ2022ꎬ42(24):10051-10059.[7]王成.中国城市森林建设范围与研究尺度[J].中国城市林业ꎬ2021ꎬ19(4):1-5.[8]国家林业局.«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中长期发展规划(2008 2020)»(修编版)[Z].2008. [9]王效科ꎬ欧阳志云ꎬ仁玉芬ꎬ等.城市生态系统长期研究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ꎬ2009ꎬ24(8):928-935.[10]杜乐山ꎬ刘海燕ꎬ徐靖ꎬ等.城市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双向影响综述[J].生态科学ꎬ2017ꎬ36(6):233-240.[11]冯绳武ꎬ徐德馥ꎬ雷新彦.中国自然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ꎬ1989.[12]杨勤业ꎬ郑度ꎬ吴绍洪.中国的生态地域系统研究[J].自然科学进展ꎬ2002ꎬ12(3):287-291.[13]赵宇铭ꎬ邱新法ꎬ朱晓晨ꎬ等.1971 2010年中国干湿区降雨资源变化特征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ꎬ2019ꎬ36(5):34-41. [14]惠庆华.中国全新世大暖期盛期气候带区的划分[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ꎬ2021ꎬ37(3):60-65.[15]李秉成.中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ꎬ2006ꎬ20(2):1-6.[1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22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ꎬ2022.[17]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ꎬ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ꎬ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定位观测网络中心ꎬ等.城市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技术规范:LY/T2989 2018[S].北京:国家林业和草原局ꎬ2018. [18]张红星ꎬ韩立建ꎬ任玉芬ꎬ等.北京城市与西北远郊地表臭氧浓度梯度移动监测研究[J].生态学报ꎬ2019ꎬ39(18):6803-6815.[19]韩玉洁.基于叠置分析的上海城市森林长期定位观测网络布局[J].中国城市林业ꎬ2022ꎬ20(2):85-90.[20]姜莎莎.城市森林结构与服务功能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以美国巴尔的摩为例[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ꎬ2022. [21]裴柏洋.城市森林生态系统长期观测研究及服务管理:以许昌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为例[J].绿色科技ꎬ2020(9):132-134.95。
生态城市的基本理念与规划原理和方法
收稿日期:2007-10-19作者简介:毛锋,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区域发展规划。
生态城市的基本理念与规划原理和方法毛 锋 朱高洪(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871)摘要 生态城市是当今国内外众多城市发展的新追求,而以何理念和规划方式促进其健康发展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从系统学角度探讨了生态城市的基本理念与目标要求,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所须遵循的基本原理;利用系统生态学方法论,构建了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模拟模型;进而,形成了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内容、过程和方法综合集成体系,较好地解决了生态城市或区域综合协同发展的科学规划问题。
关键词 生态城市;基本理念;建设规划;模型方法中图分类号 Tu 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8)01-0155-05随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普遍恶化和区域生态支撑能力的持续衰退,建设生态城市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一种新理念追求。
国外诸多城市和都市区纷纷开展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如美国的伯克里、克里夫兰和波特兰都市区,丹麦的哥本哈根市,澳大利亚的怀阿拉市等。
国内已有14省(区)百余座城市编制了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其他省份也逐步将生态城市建设纳入其发展议程。
虽然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均已取得了蓬勃发展,但迄今全球尚未有一个公认的生态城市,甚至对于生态城市也没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概念。
纵观国内城市编制的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其所依据的思维观念、基本原理和采用的模型方法多有缺失和弊端。
因此,完善生态城市的概念内涵,探究规划编制的基本原理和适宜的模型方法,乃是当前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 生态城市的基本理念与目标要求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城市是一个人为改变了自然结构、物质循环和部分能量转化的、受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需求影响的人工生态系统。
她以人为本,即以人的生存、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为核心[1],通过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界,且能与之和谐相处的社会 经济 自然复合系统。
谈谈生态技术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见解
谈谈生态技术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见解张兆宇(唐山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河北唐山063000)摘要:人类现代文明的开端起源于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给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带来了质的飞跃,但是与此同时我们的生态环境却遭受到了严重破坏。
我国近年来提出的经济和环境同共发展,就是针对目前环境情况的总体对策,习主席提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说的就是环境与经济之间关系。
城市环境是一个地区的缩影,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引入生态技术,对于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都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生态技术;城市园林设计;应用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19)04-0165-01在20世纪60年代,由德国的生物学家海克尔首次提出了“生态学”的概念,从此生态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工业和科技发展到今天,我们不得不面对环境污染和能源紧张等问题,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本身。
在生态学理念中园林景观设计就是改善环境、在最大程度上保持自然原貌,然后通过科学绿色的手段,让环境更有利于人们生活,所以生态技术对于园林设计工作有着非凡的意义。
1城市园林设计概述1.1城市园林发展现状城市园林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城市规划的重要部分。
在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当代,城市环境是我国完成四个现代化建设基础上,提高居民生存环境的更高需求。
城市园林建设主要涵盖了市政建设绿化和居民区园林绿化,可以让人们在路上享受风景,也能在休闲之余感受自然之美。
目前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市区里高楼林立,道路不断加宽,汽车的保有量也成倍增长,但是我国一直注重城市园林建设,为人们在城市生活提供了一个能享受自然的舒适环境。
1.2城市园林设计的重要性在我国自古人们就追求自然风光的美感,著名的苏州园林就是古代园林的精华体现。
现代城市园林设计包含城市环境生态、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园林建筑设计、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方式等方面。
在城镇规模日益扩大的道路上,自然资源在不同程度上都出现短缺现象,要让城镇百姓享受到自然环境,就要注重城市园林的规划和设计,完善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链,更有利于城市节能减排、促进生态环境的提高[1]。
总结t市生态宜居建议的主要理念和做法
总结t市生态宜居建议的主要理念和做法1.引言1.1 概述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建设一个生态宜居的城市成为了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T市作为一个发展迅速的城市,也面临着诸多生态环境方面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提出一些主要的理念和做法,以实现T市的生态宜居目标。
本文将首先介绍T市目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例如空气污染、水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等。
然后,我们将提出两个主要理念,即“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优先”,来指导T市的生态宜居建设。
在解释这些理念的同时,我们将分析其背后的原理和价值,并说明它们对T市生态宜居建设的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一些具体的做法,以支持上述理念的实施。
这些做法包括改善城市交通体系、加强环境保护政策、推动能源节约与利用、鼓励绿色建筑和倡导低碳生活等。
我们将对每个做法进行详细的解释,并提供相应的数据和案例来支持其可行性和效果。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T市生态宜居建设的主要理念和做法,并强调其重要性。
同时,我们将针对T市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以引导和促进T市生态宜居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本文的撰写,我们希望能够为T市的相关部门和决策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促进T市在生态宜居建设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
同时,我们也希望这些理念和做法能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推广和应用,以促进全球城市的生态宜居发展。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编写: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概述文章的背景和目的,为读者呈现一个整体的视角。
然后,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阅读路径。
最后,明确文章的目的,即总结t市生态宜居建议的主要理念和做法。
其次,在正文部分,将重点介绍t市生态宜居建议的主要理念和做法。
其中,主要理念1将覆盖某方面的核心观念和原则,例如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等。
而主要理念2则会呈现另一种角度的理念和做法,例如生态修复、环境监测等。
生态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体现与融合王佳
生态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体现与融合王佳发布时间:2021-09-08T07:42:03.731Z 来源:《防护工程》2021年16期作者:王佳[导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态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作用愈加凸显,但是城市土地利用不合理、环境差、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较为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
城市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充分利用生态城市理念对城市规划设计工作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幸福感,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还可顺应时代变迁,促进城市的整体发展,使城市功能更好地发挥出来,满足人们需求。
王佳身份证号码:41078119900301xxxx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态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作用愈加凸显,但是城市土地利用不合理、环境差、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较为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
城市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充分利用生态城市理念对城市规划设计工作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幸福感,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还可顺应时代变迁,促进城市的整体发展,使城市功能更好地发挥出来,满足人们需求。
目前,很多城市更重视经济发展,忽视了生态规划,因此应加强生态城市理念与城市规划设计的融合。
关键词:生态城市理念;城市规划设计;融合途径1导言根据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要求、实际情况,深入探讨相应的措施,可使规划设计思路更清晰,高效完成具体的设计工作,为生态城市建设效果增强提供科学保障。
在细化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内容的过程中,应注重设计措施的合理选择及使用,制定并实施具体的工作计划,使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效果更显著,完善具体的设计方案,为后续作业计划的高效实施提供科学指导,满足生态城市的科学建设及长效发展要求。
在此基础上,有利于降低生态城市规划设计问题发生率,丰富设计过程中的实践经验。
2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措施中应遵循的相关原则 2.1经济性原则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应改变居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引领城市居民在工作与生活朝生态、绿色、健康的方向靠拢。
生态控制措施在城市园林病虫害防治的应用研究
XIANGCUN KEJI 2018年7月(中)63生态控制措施在城市园林病虫害防治的应用研究潘玉梅(厦门海沧城建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福建厦门361000)[摘要]在现代化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的生活追求日益提高,因此诸多与人们生活有关的建设备受关注,城市园林就是其中之一。
在城市园林建设中,病虫害防治工作是极为关键的。
为了提高这一工作质量,专家学者提出了生态控制措施,当前这一措施已经被应用于实际。
本文就生态控制措施在城市园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生态控制;城市园林;病虫害防治[中图分类号]S436.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18)20-63-2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园林建设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园林建设中,不仅要注重园林的观赏性,而且需要注重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
就以往的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现状来看,所采用的病虫害防治措施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在城市园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应用生态控制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既可以实现病虫害防治目标,又可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一举两得的。
1合理配置植物,构建园林绿化生态环境在城市园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以往主要采用喷洒农药的方式来进行,此种措施在病虫害防治中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
面对这种情况,在人们环境保护意识逐渐提高的情况下,就需要对园林病虫害防治措施进行改善。
在进行病虫害防治时,应通过对植物的合理配置来构建园林绿化生态环境,以此来削弱病虫害防治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力。
简单来说,采用生态控制措施进行园林病虫害防治时,工作人员需要在病虫害防治前后对植物的生长需求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前后不同状态下土壤、湿度等要素的变化,然后以此为依据,在对植物进行病虫害防治之后,采用科学的手段来对生态环境进行恢复,保证生态平衡。
同时,工作人员在进行生态控制病虫害防治时,应保证园林植物的多样性,合理配置植物,确保不同层次的植物都能在园林中找到,以此来打造层次化的园林植物景观,促使城市园林绿化系统能够平衡发展。
《上海城市规划》2020年总目次(第150—155期)
总目次 | 139 《上海城市规划》2020年总目次(第150—155期)2020年第1期(总第150期)主题:国土空间生态规划1 适应城市发展需求与风险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以太原市“城六区”为例 | 王云才 黄俊达8 环都市区乡村生态景观重构、规划理论与建设模式研究 | 李景奇13 新型立体化国土空间功能区划“红线”研究框架 |李 晖 李志英 熊爱谊 徐建平 王 浏 高 伟18 空间治理视野下城市公园活化价值与策略研究 | 宗 敏 蔡耳发 李秋萍 杜文武23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性评估框架研究 | 管青春29 基于多元利益主体行为和权益的生态保护红线实施与管理策略 | 陈长虹 刘 颂34 中国特大城市空间规划中生态系统服务概念的应用状况、原因及对策研究——基于北京和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文本分析 | 孙 伟 李 昆 谢玉静 王祥荣42 自然资源整合视角下泰山区域生态网络构建研究 | 肖华斌 张慧莹 刘 莹 况苑霖48 基于“三生”协调的郑州森林生态系统评价管理 | 张 煜 张淑梅 何瑞珍 邢露华 王 莹 赵晓玉 田国行55 面向空间规划体系变革的资源型城市生态转型规划策略研究——以徐州市为例 | 冯姗姗 罗萍嘉61 新时期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创新实践与方法探索——以杭州为例 | 马 璇 张 亢 张一凡69 基于出租车GPS数据的居民出行行为和城市空间结构分析——以北京市为例 | 魏海涛 肖天聪 胡宝生 王 薇 王晨曦77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管理视角的上海高质量土地储备的思考 | 王玲慧82 上海市中近期住房发展思路及规划策略探索 | 黄 砂88 基于“城市人”理论的文化基因视角下传统村落空间特征研究——以张谷英村为例 | 郭谌达 周 俭93 基于“创新街区”理念的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研究 | 刘 帅99 人本视角下墨尔本中心区可步行街道空间营造经验与启示 | 吴泽宇105 街道城市主义:武汉市街道活力量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 黄生辉 王存颂2020年第2期(总第151期)主题:公共卫生与规划响应1 上海社区应对重大公共卫生风险的规划思考 | 张 帆 张敏清 过甦茜8 公共卫生导向下城市社区治理应急模式研究 | 伍 静 田宝江 肖 扬14 塑造韧性社区共同体:生活圈的规划思考与策略 | 赵宝静 奚文沁 吴秋晴 王 睿20 超大城市卫生设施专项规划研究:上海的探索 | 金忠民 陆圆圆 申 立27 浅议新基建背景下城市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趋势 | 赵丽虹 王 鹏31 健康城市背景下大空间公共建筑的建筑设计防疫预案探讨——以大型体育馆建筑为例 | 龙 灏 薛 珂38 建成环境对公共健康影响的尺度与方法研究 | 李经纬 欧阳伟 田 莉44 建成环境对行人安全性和步行性的影响: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 | 张 昊 尹 力49 健康街道设计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 葛 岩 沈 璇 蔡纯婷57 健康城市视角下的城市中心区滨水空间:理论机制、科学证据、关键要素 | 杨雨雯 董叶文 刘雪鸣 姜 斌64 技术与城市:泛智慧城市技术提升城市韧性 | 李伟健 龙 瀛72 高效响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规划议题 | 黄 怡80 新冠肺炎疫情对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启示 | 骆 悰 刘 龙87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上海市发热门诊空间分布研究 | 刘 璐 王 兰94 区域协调视角下的区域级传染病救治中心规划设想 | 路 旭 徐苑苑 王一博 金 芋99 郊野单元规划:高度城市化地区国土整治和用途管制的重要抓手 | 林 坚 陈雪梅104 成都乡村规划师制度的实践与展望 | 张 佳109 城乡融合视角下乡村地区郊野单元规划编制实践探索——以杭州郊野单元规划编制为例 | 余建忠 江 勇115 论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村庄规划的关系——以武汉黄陂区村庄规划为例 | 郭伟鹏 黄晓芳122 上海市郊野单元规划的实施矛盾分析及对策——以祝桥镇为例 | 张璐璐 仇昕晔 付 航140 | 总目次2020年第3期(总第152期)主题:儿童友好型城市1 现代主义城市中的儿童与儿童友好型空间 | 刘 磊 雷越昌 吴晓莉 魏立华8 建成环境对儿童独立活动性的影响综述及研究趋势探索 | 刘 堃 高 原 李茹佳 胡肖涵14 在游戏中成长:英国的儿童游戏环境营造经验 | 董 慰 闫慧中 董 禹20 儿童友好导向的生态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 | 陈 天 王佳煜 石川淼29 儿童友好视角下街道空间安全设计策略实证探索——以北京老城片区为例 | 梁思思 黄冰冰 宿佳境 张鹤鸣38 基于儿童友好城市理念的天津市旧居住区儿童安全出行路线比较研究 | 曾 鹏 奚雪晴 蔡良娃47 儿童友好型城市生活性街道空间品质识别研究——以武汉市南京路与尚隆路为例 | 贺 慧 戴梦缘 李婷婷 杜 涛54 住房市场化背景下我国社区儿童游戏场营建模式及其问题初探 | 徐 苗 龚 玭 张莉媛63 城市社区中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规划实施方法和策略研究——以上海长宁区新华路街道为例 | 杨晰峰69 平原河网城市滨水空间更新改造实践——以上海青浦环城水系公园为例 | 陈庆江 季永兴75 城市建成区色彩规划与治理——以上海市普陀区为例 | 褚 欣 叶锺楠 黄莎莎82 提升乡村风貌开展村庄设计 |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提供84 “时空过程”视角下上海郊区半城市化地区的格局演变及其对地区发展的作用 | 陈 晨 刘 爽 颜文涛93 上海撤制镇创新田园社区发展模式探索——以佘山镇天马社区规划为例 | 王梦亚 黄 婧101 基于公众视野的城市街道更新评价研究——以上海为例 | 刘江德 徐磊青109 街道设计引导体系构建初探——以《厦门市街道设计导则》为例 | 祁 艳117 基于手机上网数据的体育设施规模测算——以上海徐家汇体育公园城市设计为例 | 王 燚 李 涛 李振耀 周 锐 王新军123 风貌保护道路户外招牌(牌匾)审美评价量化研究——以上海市福州路为例 | 张 辉 钱 锋 梁 夏 袁 铭129 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外围城镇发展的互动模式研究——以上海为例 | 樊鸿伟 汪思慧137 促进自行车交通发展的美国规划经验与借鉴 | 蒋希冀 叶 丹144 法国可持续城市化理念和实践经验借鉴 | 金 岚2020年第4期(总第153期)主题: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1 长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城际出行特征研究 | 钮心毅 岳雨峰 李凯克9 长三角城市群与美国东北走廊地区的机场群比较:密度空间与功能分工 | 张 蕾 孙 伟15 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城市公共服务的空间差异研究 | 郭素玲 陈 雯20 长三角旅游一体化的发展历程及路径探索 | 郭 强 尹寿兵26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视角下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 王梓懿 张京祥 周子航33 生态型节点城市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路径思考——以湖州市为例 | 陈 晓 杨彦妤 王瑛琦 陈博文 沈凌晨39 长三角复制推广上海全面创新改革举措的可行性及措施研究 | 王 玥44 临港新片区先进智造区发展演进与规划实施经验探索 | 孙 萌52 产城景融合发展下重庆乡村地区的规划探索 | 钱紫华 辜 元 熊 兮57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详细规划编制实践与思考——以上海吴淞工业区和南大地区为例 | 徐 瑾62 移动互联网时代我国城市营销的变革与地方效应 | 项婧怡 罗震东69 城市更新政策的治理结构与长效机制构建 | 杨 璇76 “城市人”视角下的社区体育设施配置与优化——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 | 魏 伟 邓 蕾84 广东省域城市网络的“核心—边缘”结构再解读——基于“流动空间”视角的实证研究 | 王启轩 张艺帅91 超大城市沿河地区规划编制方法研究——以上海市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地区建设规划为例 | 赵 爽98 工业地区更新的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机制——以上海为例 | 陈 韵 黄 怡106 我国城市防灾规划研究40年——基于中国知网期刊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 王志涛 王晓卓113 国外自行车友好设施规划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 何卓书120 城市通风廊道系统构建及管控探索——以合肥市为例 | 黄 闯 魏宗财 曹 靖 邓汗青126 精细化管理视角下的上海轨道交通车站管线综合规划 | 王 瑞总目次 | 1412020年第5期(总第154期)主题:建成环境与行为研究1 城市建成环境对儿童体力活动的影响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 路改改 殷江滨 黄晓燕8 中国乡村建成环境对肥胖的影响:基于村民BMI数据的实证 | 姚夏劼 孙斌栋 仲 政 尹 春15 户主视角下医疗资源可达性对就医行为的影响研究——以上海市郊区为例 | 李 亮 申 悦22 春节期间的PM2.5污染短期暴露健康效应评估——以长三角地区25个城市为例 | 戴劭勍 李佳佳 杨维旭 陈方煜 江辉仙30 居民个体出行行为聚类及出行模式分析——以三亚市为例 | 陈 仲 杨克青36 大数据在评价有关公共健康的建成环境中的应用:文献综述 | 张 昊 尹 力41 共享单车与公共交通的关系:文献综述 | 王珏玉46 黄浦江45公里滨水公共空间贯通开放的规划回顾与思考 | 邹钧文52 上海世博文化公园综合体空间形态布局策略研究 | 臧 亭 郑思俊 张 浪57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发展模式与空间对策研究 | 熊 健63 我国国家层面国土空间规划目标与战略的若干研究 | 郑德高 陆容立71 街道空间步行适宜性测度与设计导控——以上海静安寺片区为例 | 施 澄 袁 琦 潘海啸 叶 宇80 城乡一体化地区的乡村振兴路径探究——以上海市为例 | 孙 奇85 五位一体:企业语境下的乡村振兴之道 | 赵力生91 上海中心城区购物中心闲置屋顶调研及再利用研究 | 董小玲97 TOD模式下轨道交通站点运行情况的评估研究——以上海轨道交通7号线顾村公园站为例 | 姚存卓104 欧美智慧区域建设模式及其经验启示 | 仲济玲 沈丽珍111 阿姆斯特丹“自下而上”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及启示 | 周 静 梁正虹 包书鸣 于 立117 城乡融合视角下的美国乡村发展借鉴研究——克莱姆森地区城乡体系引介 | 郭志刚 刘 伟124 重塑城市街道活力:丹佛市“生活街道”规划的启示 | 杨伊萌2020年第6期(总第155期)主题:老年友好社区1 老年友好社区的评价体系研究 | 于一凡 朱霏飏 贾淑颖 郭禹婷 胡玉婷7 中国大城市保障房住区的“适老性”及其空间优化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 赵 捷 李志刚15 营造良好社交氛围的老年友好型社区室外环境设计研究——以北京某社区的持续跟踪调研为例 | 周燕珉 王春彧22 基于行为差异性的社区公共空间适老化调查研究——以大连市为例 | 周 博 刘石磊 申 威30 社区可步行性对老年人地方依恋及就地养老意愿影响研究——以哈尔滨市香坊老工业区为例 | 董 慰 娄健坤 董 禹36 老年友好型住区构建中面临的挑战与思考——基于《住宅设计规范》局部修订研究工作 | 王 羽 尚婷婷 赫 宸 王祎然42 英国老年友好城市建设经验 | 姜 颖 关家印 董 华48 基于乡村旅居养老的苏南乡村适老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 潘 斌 何君毅 黄林杰 石 娟55 “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回顾与展望”规划笔谈 | 本刊编辑部64 2004—2019年上海新增工业用地时空分布与成因分析 | 罗智丰 宋小冬70 城市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发展与规划策略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 汪明峰 宁越敏 康江江 赵玉萍79 上海城市色彩的空间特征初探 | 沈 璐85 共享单车出行的建成环境影响机制——以上海市为例 | 严亚磊 于 涛 沈丽珍92 上海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回溯与未来转型探讨 | 李书音 王 剑 周晓娟99 基于绩效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实施评估方法研究——以济南市为例 | 潘 鑫105 综合防灾规划中多灾种风险评估技术研究 | 夏陈红 王 威 马东辉 苏经宇112 面向实施指引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划方法探讨——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 | 邵 蓓117 基于火灾风险评估的城市消防设施选址优化研究——以广东省高州市中心城区为例 | 徐志标 萧颖莹124 资源紧约束背景下超大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规划策略——以上海市为例 | 金 昱 陈 鹏130 上海公交枢纽场站用地标准评估及修订建议 | 许 佳 何洪波。
城市“四线”规划管控方法探索——以东莞生态产业园为例
城市“四线”规划管控方法探索——以东莞生态产业园为例【摘要】城市“四线”是指蓝线、绿线、紫线、黄线,分别是城市各类绿地、水域、历史文化遗产以及重大基础设施的控制线,是城市发展底线,是城市规划的核心管控要素。
本文以生态园“四线”控制规划为例,探索细化“四线”规划管控要素,创新规划管理的方法,对类似地区的规划管控提供借鉴。
一、加强城市“四线”管控的重要意义东莞生态产业园(简称“生态园”)位于东莞市区以东,面积约31平方公里,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工业园区,以城市湿地为特色、发展高端产业及配套服务业的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目前已与松山湖统筹发展,被纳入了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承担生态修复、区域统筹、低碳示范、创新发展等任务。
我国已出台了城市蓝线、绿线、紫线、黄线管理办法,提出了原则性管理要求,通过本次生态园“四线”管控规划,探索细化管控要素,创新规划管理方法,对类似区域提供经验借鉴,具有重要意义:1、严格管控底线要素,以“四线”作为城市发展的前提。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建设用地快速扩张,如东莞2014年底建设用地比例已接近47%,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和利用力度有待提高,基础设施空间预留有待加强。
因此,有必要开展“四线”规划与管理,严格保护城市的安全线、记忆线、生命线,作为城市建设的前提条件,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2、由传统“建设用地”管理为主向“非建设用地和建设用地”综合管理转变。
传统规划管理重点在建设用地,已有较为完善细化的控制管理体系,而对非建设用地则相对不足,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侵占绿地、河道等现象时有发生。
生态园总规确定了50%用地为非建设用地,并生态修复和整治,目前完成了中央水系、湿地的建设,因此,加强非建设用地的管控办法十分重要。
3、整合相关规划成果,促进“一张图”的综合管理。
生态园已完成了总规、专项规划、控规以及相关部门规划,但有关规划衔接关系模糊,实施与管理存在部门交叉与重叠,有必要通过“四线”管控,进一步的提取与整合,明确核心要素的管控原则,并制定相应的管理细则,促进“一图式”管理。
004.厦门市生态控制区建设管控策略研究
厦门市生态控制区建设管控策略研究周晓然,魏立军,李晓刚,叶嵩摘要:厦门市通过“多规合一”工作划定了生态控制区,出台了《厦门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厦门市生态控制线管理实施规定》等政策法规。
但这些政策法规偏重于整个生态控制区的划定与管控,生态控制区内部的建设管控仍存在许多问题,包括各类要素管控边界不统一、管辖部门各自为政、管控权限交织,现状建设用地处置方式不明确,新增建设项目缺乏明确的准入机制等问题。
文章对相关研究及地方实践进行分析总结,提出厦门市生态控制区内建设管控策略:①生态控制区分级划定与管控,实现“划管结合”;②对于现状建设用地采取分类分区处置,实现“控用结合”;③对于新增建设用地采取分级分类准入,实现“刚弹结合”。
关键词:生态控制区,建设管控,生态保护,厦门市十八大以来,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中央正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强调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建设全过程,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①。
2017年,住建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试点明确要求转变以往重建设轻保护的发展理念,重点关注生态空间的保护与开发管控,实现全域统筹发展。
划定城市生态控制区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及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1]。
城市生态控制区是为了保障城市基本生态安全,维护生态系统的科学性、完整性和连续性,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在尊重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和合理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划定的重点生态保护要素的范围界线,线内区域即为城市生态控制区[2]。
目前厦门市通过“多规合一”划定了生态控制区,出台了《厦门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厦门市生态控制线管理实施规定》等政策法规,规范生态控制区的规划与建设管理。
但是厦门市当前的政策法规侧重于生态控制区整个区域的划定与管控,对于生态控制区内部的各类生态要素及各类开发建设的精细化管控不足。
使得生态控制区内的建设管理出现诸如各类要素管控边界不统一,管辖部门各自为政、管控权限交织,现状建设用地处置方式不明确,新增建设项目缺乏明确的准入机制等问题。
论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 朱恒培
论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朱恒培摘要:伴随我国社会的迅猛发展,城市中生态环境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比如说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就引发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的下降。
因此,这就需要相关的城市规划者在开展规划工作之时,秉持生态化相关原则,维护好城市生态的稳定性,为城市的良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此,笔者将以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原则作为切入点,根据现如今城市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隐患,更深层次地提出有关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构建措施。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规划;设计方法一、生态城市的概念及基本特征1.1 生态城市的概念Eco- city 生态型城市这一概念是在20 世纪70 年代,由联合国的教科文组织在发起的“人与生物圈”活动研究中所提出来的,目前,在学术界对生态城市理解为:“生态城市是一个社会文明、经济高效、技术先进、自然和谐融合,空间优美、环境舒适清洁,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人的生产力和创造力,其空间和环境有利于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和提高,是稳定、协调、能可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系统。
”1.2 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同现代城市相比,生态城市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主要表现特征有:生态城市具有高效性、整体性、和谐性、全球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1.3 生态城市规划中景观设计的原则景观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中最基本的因素,景观规划设计原则是进行设计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同时也是能形成最佳设计方案所需要具备的必要条件。
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遵循以下原则:1.3.1 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中心来调整环境,以实现人所达到的目的。
生态城市中的景观设计的实质是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满足人们对各种不同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
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城市规划中,要将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设计和规划的基本原则,要从满足人的需求这个出发点上来进行规划、设计,以此来营造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和空间。
1.3.2 生态原则生态原则是景观规划的必要原则。
生态景观设计就是要解决这类问题,要通过自身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来实现保护环境和自然景观,增加人文景观和绿地景观,使之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共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连兴, 男, 硕士, 厦门市城市规划 与 可持 续发展 思 想相 适应 的一 种 规划 方法 , 也 设计研究院l 主 任规划师, 注册规 越 来 越 受 到 社 会 各 界 的 重 视 。本 文 通 过 对 厦 划师 【 修改日 期l 2 O l 4 - 0 8 — 1 4 门科 技 创新 园生态 城市设 计导 则的实证 分析 , 探 讨 了如 何 将 生 态 规 划 方 法融 人传 统 城 市设
术性语言 ( 如 图 则) 以 更 有针 对 性 的引导 和 控 制 设 计 者的 设 计行 为 , 从 而提 高 其作 为后 续 规 划和 建 筑设计工作 的指导 依据 的实效 性 。 2 . 2 控 制内 容
现 代 的城 市设 计 理 论 趋 向于 以物 质 空 问
快和人口、 资源、 环境 问题的加剧而提 出来的
2 . 1 . 2 国内对城 市设计导则的定 义
1 前
言
传 统 的城 市 设 计导 则 偏 重于 通 过 对 城 市 社 会 的空 间环 境 设 计 来 改 善 人们 生 存 空 间 的
环 境 质量 和生 活 质量 , 主要与 “ 美”的塑 造 、 或 “ 城市美化” 相 关…。 随 着 可持 续 发 展 思 想
城市设计导则的生态控制方法初探
以厦门科技创新园为例
连 兴
【 摘要 】 随着生 态丈明时代 的到来 , 城 市的发 展
将 由现 代的 工业城 市向可持 续发 展 的生 态城市 转 变: 城 市设 计 的理 念、方法 等也将 从功 能、美
计 导则 之中 , 希望 可 以对 丰 富生 态城 市 设计 导
加瓦。
“ 城 市设 计 导则 ”一语 , 源 出于 英语 中 的
“ UR B E N DS f GN G Ul DE L f NE ”或 “ UR B E N
DE S I GN GUI D ANCE ”, 也译 为 “ 城 市设 计导
引” 、“ 城 市设 计指 引” 或“ 城 市设 计准则 ” 。
图的抽 象化 文 字条 款 , 还 应包括 适 当的 具象 技
理论 和 规 划 建设 实践 却 有一定 基础 , 可 以从 中 探 寻生 态 城 市的发 展 规律 , 以求 对生 态 城市设 计导 则 的编制有 所启发。 黄 光 宇认 为 , 生 态 城 市是 2 O 世 纪8 0 年代 以来 , 随着全球化、 信 息化 、 城 市 化 进 程 的 加
【 关键词 】城市设计导 则 生 态控 制方法
厦 门科技创 新 园
2 . 1 . 1国外对城市设计导则 的定 义
旧金 山城 市设 计 文件 中对 设 计 导 则 的描
述是 “ 对 整体 环 境 形态 建 立 起 最低 的标 准 , 而 不 是 对 设 计提 出最 高 的要 求”, 目的是 给 各项 具体 设 计 留出较大 的创 作 余地 。 波 特 兰市 中心 区城 市 设 计 导 则 的 作 用是 “ 重 点考 虑 建 筑、空 间和 人 的 关系 , 用来 加强 和 协 调 城 市 中心 区活 动 的 多样 性 ”, 导 则并 不 是 提 出解 决办 法 , 而是 提 出概 念要求 。
在世 界范 围的 传播 , 可持 续发 展理 论 也开 始 由 概 念走 向行 动 , 人们 的环 境 意 识正 不断 提高 。
( 1 )为保证 城市 物 质环 境 质 量 , 对 特定 地 区和 特 定 设 计 元 素规 定 的指 导 性 综 合 设 计 要
求。 ( 吴松 涛 、 郭恩 章) ( 2 )是 对 城 市 设 计 意 图 及 表 达 城 市 设 计
从某种 意义上讲 , 下一 轮 的 国 际 竞 争 实 际 上
是 生态 环 境 的 竞争。哪 个城 市生 态 环 境 好 , 就 能 更 好地 吸 引人 才、 资金和物资, 处 于 竞争 的 有利 地 位 。因此 , 建 设 生 态 城市 已成为 下一 轮 【 文章编号】 城 市竞 争 的焦 点 , 许 多国 内城市 把 建 设 “ 生 态 1 6 7 4 — 2 5 0 8( 2 0 1 4 ) 1 9 — 0 0 6 8 — 0 6 城 市”、“ 花 园 城市 ”、“ 山水 城市 ”、“ 绿 色 城
【 中图 分类号l T U 9 8 4
I 文献标识码】 A
市” 作 为奋 斗 目标 和 发 展模 式 , 例如天津中
新 生态 城 、深 圳光 明 新 区、河北 唐 山曹 妃 甸生
I 作者简介】
态 城、 无 锡太 湖 新 城 等等 。 城 市 生态 规 划 作 为
性 控 制框 架 , 是将城 市设 计 的构 想 和意 图用 文 字条 款 的形式抽 象化 。 ( 金 广君) 综 上所述 , 城 市 设 计 导 则作 为城 市设 计
则 的编 制方法添 砖 加瓦 。
观 等价 值取 向逐 步向生 态价 值转 换 。 本 文以厦
门科技创新 园为例, 从 基 础 研 究、 控制 体 系、 控
2 传统 城市设计导 则
2. 1 定 义
制 要 素 和表 达 方式四个 方面 , 探讨了 如何 将 生
态规 划方 法 融入传 统 城 市设 计 导则之 中, 希 望 可以对 丰富生 态城 市设计导 则的编 制 方法添 砖
意 图的 城 市 形 态环 境 组 成 要 素 和 体 系的 具体 构 想 之描 述 , 是 为城 市设 计实 施 建立 的一 种技
术 性控 制框 架 和模 式 。 ( 卢济威 、 庄宇 )
( 3 ) 是 城 市设 计 成 果 的一 部分 内容 , 是 对 未 来 城 市形 体 环 境 元素 和 元 素 一 种 技 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