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生态学考博,总结

合集下载

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生奖助标准

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生奖助标准

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生奖助标准1. 背景介绍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作为我国科学院下属的一家重点研究所,致力于高原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和适应性研究。

作为培养科研人才的重要基地,该研究所的研究生奖助标准备受到广泛关注。

2. 当前状况在当前科研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工作压力也在不断增加。

研究生奖助标准的公平性和透明度变得至关重要。

而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在这方面的措施和规定如何呢?3. 奖助标准内容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生奖助标准主要包括学业奖学金、科研奖学金、交流资助、国际会议资助、科研项目资助等多个方面。

这些奖助项目的设立旨在激励研究生在学术研究和科研创新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4. 个人观点和理解针对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生奖助标准,我个人认为,这些奖助项目的设立不仅有助于激励研究生在学业和科研方面取得优异成绩,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也起到了一定的经济资助作用。

然而,我也希望能够了解更多关于奖助标准的具体细则和评定标准,以便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术和科研生涯。

5. 总结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生奖助标准为培养科研人才和推动科学研究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对于研究生而言,也需要进一步了解和深入掌握这些奖助项目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以便更好地利用和申请这些奖助项目,为自己的学术和科研之路增添更多色彩。

6. 结语希望未来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能够进一步完善和公布研究生奖助标准的有关信息,让更多的研究生受益,为科研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生奖助标准是研究生治之间竞争的重要一环。

该研究所致力于为培养卓越的科研人才提供最好的学习和科研环境,并通过奖励优秀研究生来激励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

研究生奖助标准内容丰富多样,为研究生提供了学业奖学金、科研奖学金、交流资助、国际会议资助、科研项目资助等多个方面的支持。

学业奖学金是对研究生在学业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一种认可和鼓励。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青海云杉的谱系地理学研究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青海云杉的谱系地理学研究

分类号密级UDC 编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青海云杉的谱系地理学研究孟丽华指导教师刘建全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申请学位级别博士学科专业名称生态学论文提交日期 2008年5月论文答辩日期 2008年6月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答辩委员会主席评阅人Thesis of Doctor DegreeGraduate Universit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Phylogeography of Picea crassifolia Kom.Li-Hua Meng(Ecology)Directed by Prof. Dr. Jian-Quan LiuNorthwest Institute of Plateau Biology, CASMay, 2008, Xining, Qinghai, China独创性说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培养单位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培养单位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印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论文属于:保密□ 不保密□(请在相应方框内打“√”),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年月日中文摘要摘 要谱系地理学主要依据动植物现有种群的遗传结构去揭示一个物种历史上由于气候动荡和环境变化导致的分布格局变化。

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生奖助标准

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生奖助标准

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生奖助标准文章标题:探寻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生奖助标准的背后一、介绍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一直以来致力于高原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的科学研究,同时也重视对研究生的培养和奖助政策。

本文将就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生奖助标准进行全面评估,探寻其背后的意义和影响。

二、研究生奖助标准的制定依据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生奖助标准的制定依据主要包括学术研究、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

其中,学术研究是评定奖助标准的重要指标之一。

研究生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如果能够对高原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将有望获得更高的奖励。

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是评定奖助标准的重要依据,研究生在工作中展现出较高的科研能力和较好的综合素质,同样能够获得较高的奖励。

三、研究生奖助标准的具体内容1. 奖学金:研究生可以根据个人学业成绩和科研成果获得相应的奖学金。

学业成绩优秀的研究生将获得更高额的奖学金,以鼓励其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

2. 科研成果奖励:研究生在科研项目中取得重要成果或发表高水平论文时,将获得相应的科研成果奖励。

这既是对研究生个人科研能力的认可,也是对其在高原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科学研究中所做出的贡献的肯定。

3. 论文发表奖励:对于研究生在相关领域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将给予一定的奖励,以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并在学术论文发表方面取得一定成绩。

四、对研究生奖助标准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生奖助标准的制定是对研究生学术研究和科研能力的认可和激励。

学术研究、科研成果和论文发表都是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所需重点关注的方面,通过奖励和激励,可以有效推动研究生在这些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科研人才。

总结回顾:通过这篇文章的撰写,我们深入探讨了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生奖助标准的背后含义,从制定依据、具体内容以及个人观点和理解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招生专业及研究方向

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招生专业及研究方向

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招生专业及研究方向系统生态学:针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探讨适应高原自身环境特点的最佳放牧制度及优化放牧模式,以及鼠害防治体系的综合防治技术。

以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原理为指导,在高原各种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生产力形成机制、生态系统结构的优化等领域开展研究,建立气候、生产者亚系统、消费者亚系统模型;在生态系统和区域尺度上揭示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及驱动力,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机理,建立安全监测、评价和预警系统;研究物种的濒危机制与生态系统功能,提出重点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对策;高原生态系统的的服务功能及健康评价;生态系统碳通量、水热通量的观测研究;研究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分布格局的影响。

进化生态学:以生物进化理论为指导,从生态学角度出发,探讨物种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特征以及行为特征的进化和适应意义,阐明物种的形成机制、分异过程、种间关系等生物学重大理论问题。

利用极端生境下特殊的生物材料,围绕在个体、种群和物种对环境的进化与适应等进化生态学领域的基本问题,采用分子、细胞以及宏观的生态控制实验;利用进化生态学的原理,采用分子生物学和生态学的交叉手段来综合研究青藏高原地区物种多样性的形成过程、极端环境下物种的生存适应机制、种群动态式样、种间竞争与共存机制以及生理生态特征及其分子应答的调控机制,阐明适应性的起源和物种多样性形成的机理,开展青藏高原地区物种保护和种质资源的持续利用,特别对抗逆性基因的提取和利用。

保护生物学:通过对濒危物种的数量、分布、年龄结构、性比、繁殖力、死亡率、性成熟年龄、生态寿命、种群遗传多样性、天敌动物、疾病等种群生态学和繁殖生物学的系统研究,一方面,从理论上阐明物种的濒危机制和主要致危因素,另一方面,须估算物种的灭绝概率,并寻找一切有效的可行的种群恢复方法。

恢复生态学:以青藏高原典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生态学基础研究与试验示范为主要方向,通过受损生态系统的定位观测研究与示范,阐明青藏高原典型退化生态系统受损机理,恢复与重建途径以及适宜当地生态条件下的优化模式。

中科院生态学考试试题

中科院生态学考试试题

中科院生态学考试试题(总27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昆明植物所植物生态学问答题集锦2003年 1.简述日照长度对植物开花的影响及其在植物引种驯化上的意义。

(光因子,引种驯化) 2.简述高山植物的生态适应特征及原因。

(高山植物) 3.生态因子主要分为几类,就目前情况而言哪一类的影响最大(生态因子) 4.植物群落发育主要经历几个时期各时期特点是何(植物群落发育)2002年1.试述风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风因子)2.简述植被分布的地带规律性。

3.试述植物群落原生演替中的水生演替序列。

(原生演替,水生)4.简述亚洲热带雨林和常绿阔叶林的主要区别。

2001年1.试述欧亚大陆植被由南向北表现出的水平地带,每个带列举1-2种植物组成的科属类群。

2.试述植物引种驯化中应考虑的生态因子。

(引种驯化)3.试述昼夜变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温度)4.试述植物群落发育的各个时期及其特点。

2000年1.简述植被分布的地带规律性。

2.试述植物群落的形成过程。

3.试述植物对高温的生态适应。

(温度)4.试述盐碱土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

1999年1.为什么高山植物都较矮小且通常花色较艳丽(高山植物)2.试述亚洲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主要区别。

3.简述热带高山的山地垂直带谱。

(垂直带谱)1998年1.分述植物生态学研究传统的三大学派。

2.简述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为何说陆地上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大多在山区4.简述植被分布垂直地带性的主要原因。

(垂直地带)5.图示并简述云杉林被采伐后经历的主要演替阶段。

(演替)6.试述植物分泌物对种间组合的影响。

(种间组合)1997年1.简述群落在裸地的演替过程(演替)2.简述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组成上、群落结构和群落外貌上的主要区别。

3.简述高温和低温是怎样限制植物分布的(温度)4.谈谈你所认识的植物生态学的研究动态和发展方向。

(完整word)中科院生态学考博真题题汇总,推荐文档

(完整word)中科院生态学考博真题题汇总,推荐文档

2010年中科院生态中心考博生态学真题一、名词解释1、Climax2、Biological invasion3、Fundamental niche4、Energy pyramid5、Landscape process6、Heat island7、Ecosystem service8、Allelopathy9、r/k selection10、Direct grandient anylisis二、简答(六选四)1、简述生产力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2、简述氮循环过程。

3、简述我国森林生态系统主要类型及特点。

4、简述植物对光照因子的响应方式。

5、简述生态敏感评价方法。

6、简述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三、论述(四选二)1、论述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特征,并讨论其研究方法。

2、从碳循环的角度,论述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碳源和碳汇的影响。

3、举例说明景观生态学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或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4、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角度,举例论述污染物的产生、传输、危害过程及控制对策。

1 何谓R对策和K对策?简述 r-K选择理论的生态学意义(10分)。

2 简述演替顶极理论的三个假说(10分)。

3 简述三级营养关系的概念并举例加以说明(10分)。

4 简述物种和群落或生态系统水平上生物多样性的测定方法(10分)二论述题1 我国近年来兴建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这些工程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试举例说明并提出环保对策(15分)。

2 外来种 (exotic species) 和入侵种 (invasive species) 有何不同?如何防止一种外来种成为入侵种?试举例说明(15分)。

3 水生植物在水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有哪些?举例说明如何利用大型水生植物保护水环境(151、MacArhthur平衡说2、恢复生态学3、净初级生产量4、空间异质性5、邻接效应6、群落排序7、湿地 8、他感作用9、同资源种团 10、原生演替二、简述题(每题8分,共48分)1.岛屿生物地理学(Island Biogeography)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完整)中科院生态学考博真题题汇总(2),推荐文档

(完整)中科院生态学考博真题题汇总(2),推荐文档

2、恢复生态学
3、净初级生产量
4、空间异质性
5、邻接效应
6、群落排序
7、湿地
8、他感作用
9、同资源种团
10、原生演替
二、 简述题 (每题 8 分,共 48 分)
1.岛屿生物地理学(Island Biogeography)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2.碳(C)、氮(N)、磷(P)循环研究的重要性。(8 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湖泊的富营养化形成机制及生态修复技术。(8 分)
2010 年中科院生态中心考博生态学真题 一、名词解释 1、Climax 2、Biological invasion 3、Fundamental niche 4、Energy pyramid 5、Landscape process 6、Heat island 7、Ecosystem service 8、Allelopathy 9、r/k selection 10、Direct grandient anylisis 二、简答(六选四) 1、 简述生产力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2、 简述氮循环过程。 3、 简述我国森林生态系统主要类型及特点。 4、 简述植物对光照因子的响应方式。 5、 简述生态敏感评价方法。 6、 简述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三、论述(四选二) 1、 论述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特征,并讨论其研究方法。 2、 从碳循环的角度,论述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碳源和碳汇的影响。 3、 举例说明景观生态学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或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4、 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角度,举例论述污染物的产生、传输、危害过程及控制对策。
1 何谓 R 对策和 K 对策?简述 r-K 选择理论的生态学意义(10 分)。 2 简述演替顶极理论的三个假说(10 分)。 3 简述三级营养关系的概念并举例加以说明(10 分)。 4 简述物种和群落或生态系统水平上生物多样性的测定方法 (10 分) 二 论述题 1 我国近年来兴建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这些工程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试举例说明并提出环保对策 (15 分)。

中科院2017年博士入学考试试题及答案:生态学

中科院2017年博士入学考试试题及答案:生态学

中科院2017年博士入学考试试题:生态学简答:1、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异同点?所谓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恢复生态系统原本的面貌,比如砍伐的森林要种植上,退耕还林.让动物回到原来的生活环境中。

这样,生态系统得到了更好的恢复,称为“生态修复”。

2、人为干扰、人为调控区别与联系?人为干扰是人类生产发展过程中改变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使生态系统处于一种过渡状态,并引起生态系统发生演替的人类活动,它是把自然生态系统改造成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不可避免的影响活动。

由于干扰的强度和方式的不同,产生的效果可能是增益性的—优化结构、增强功能,对无序干扰行为产生的不良影响的补偿也可能是破坏性的—劣化结构、削弱功能,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不利于人类生产活动。

人为干扰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不断改造自然生态系统的一种影响活动。

它在人类生产发展过程中改变了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使生态系统处于一种过渡状态,引起生态系统演替。

由于干扰的强度和方式的不同,产生的效果可能是增益性的—优化结构、增强功能,对无序干扰行为产生的不良影响的补偿也可能是破坏性的—劣化结构、削弱功能,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不利于人类生产活动。

人为干扰具有广泛性、多变性、潜在性、协同性、累积性和放大性等特征和性质。

生态系统调控是指:是在人类的干预下,利用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来调节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机能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以此达到保护生态系统的目的,并且按人类的目进行生产的综合体系.3、生物群落结构及稳定性原理?群落是指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既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生物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生生态学考博指定书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生生态学考博指定书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生生态学考博指定书摘要本文档是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生生态学考博指定书的一部分,旨在帮助考生系统地了解和学习青藏高原生态学相关的知识。

本书涵盖了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重要特征、物种多样性、气候变化与生态影响、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内容。

通过本书的学习,考生将能够全面掌握青藏高原生态学的现状、问题和挑战,为未来的科研和实践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青藏高原生态学概述1.1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它研究的范围涉及物种、群落、生态系统等多个层次。

本节介绍了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1.2青藏高原概况本节主要介绍了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以及其重要性。

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边境,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和最大的冻土区之一。

第二章: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2.1高原气候本节介绍了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包括年降水量、温度变化、日照时数等。

青藏高原独特的高寒气候对其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功能起着重要影响。

2.2高原地形青藏高原的地形起伏复杂,包括高山、高原和盆地等不同的地貌类型。

本节将介绍这些地形的形成原因以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3物种多样性青藏高原是世界上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本节将介绍高原的植物和动物多样性,包括特有物种、典型物种和保护动物等。

第三章:气候变化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3.1气候变化趋势近年来,青藏高原的气候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本节将讨论气温变化、降水变化以及冰川退缩等现象,并分析这些变化对高原生态系统的影响。

3.2气候变化与植被变化青藏高原的植被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

本节将介绍气候变化对高原植被的影响,包括植物生长、分布范围和群落结构的变化。

3.3气候变化与动物迁徙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动物的迁徙行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节将介绍气候变化对高原动物迁徙的影响以及可能引发的生态问题。

第四章: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影响4.1放牧活动放牧活动是青藏高原农牧民的主要生计之一,但过度放牧却对高原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中科院寒旱所生态学博士考试科目

中科院寒旱所生态学博士考试科目

中科院寒旱所生态学博士考试科目
1. 生态学理论与方法,这部分涉及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内容,考察考生对生态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研究能力。

2. 生物多样性与保护,这一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保护策略、物种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包括对濒危物种、生态系统功能维持等方面的了解。

3. 气候变化与生态适应,这个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生物种群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机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等方面的知识。

4. 生态系统管理与可持续发展,考察考生对生态系统管理、可持续利用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包括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生态系统的环境容量等内容。

5.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这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生态学实验设计的能力以及对生态学数据进行分析、解读的能力。

除了上述主要科目外,考试科目还可能包括对考生研究方向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的考察,具体考试科目可能会根据学校要求和考试安排而有所不同。

希望以上回答能够满足你的需求。

高原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高原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高原生态学知识点总结本文为您带来关于高原生态学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帮助。

地球上的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氧气含量也随之减少,在缺氧的条件下人体的呼吸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和限制,直接影响到机体内氧的供应与利用,使机体的代谢发生障碍而产生一系列症状和病变,即“高原反应”,或称“高山病”。

高原反应分为急性高原反应、慢性高原反应两大类:(1)急性高原反应:一般指人体突然进入3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后,由于自身适应能力较差而造成的一过性高原病变。

多数患者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胸闷、气短、心悸、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失眠等症状;重症可出现意识模糊、烦躁、幻觉、抽搐等精神症状及口唇紫绀等表现;严重者可引起昏迷、虚脱或休克甚至死亡。

但患者如及时撤离高原环境,给予抗休克治疗,经过一段时间休息、调整,症状多能消除恢复健康。

地球上的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氧气含量也随之减少,在缺氧的条件下人体的呼吸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和限制,直接影响到机体内氧的供应与利用,使机体的代谢发生障碍而产生一系列症状和病变,即“高原反应”,或称“高山病”。

高原反应分为急性高原反应、慢性高原反应两大类:(1)急性高原反应:一般指人体突然进入3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后,由于自身适应能力较差而造成的一过性高原病变。

多数患者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胸闷、气短、心悸、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失眠等症状;重症可出现意识模糊、烦躁、幻觉、抽搐等精神症状及口唇紫绀等表现;严重者可引起昏迷、虚脱或休克甚至死亡。

但患者如及时撤离高原环境,给予抗休克治疗,经过一段时间休息、调整,症状多能消除恢复健康。

(2)慢性高原反应:指长期居住在高原地区的人们因对高原的特殊生理环境不适应而导致的全身性疾病,常见的包括:头疼、胸闷、气短、失眠、乏力、厌食、腹胀、消化不良、腹泻等,个别患者会有轻微发烧。

此外还有视物不清、眼睑水肿、鼻塞、血压偏低、血糖偏低等表现。

慢性高原病根据发作次数可分为:初进高原期、继续高原期、回归低海拔期三种。

高原生态系统的生态学研究

高原生态系统的生态学研究

高原生态系统的生态学研究高原生态系统的生态学研究已经成为了当今生态学领域中最热门的方向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影响,高海拔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高原生态系统的生态学研究,包括高原生态系统的特点、生态学研究的方法和一些热点问题的探讨。

高原生态系统的特点高原生态系统有很多特点,其中最重要的是高山环境、极端气候和生物多样性。

高山环境对高原生态系统的生态学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高山环境意味着气温、气压和阳光辐射等因素对高地生态系统的影响非常大。

高山环境的气候条件非常恶劣,温度低、氧气含量低、气压低、紫外线强度高等因素都会对高原生态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这些环境因素使得高原生态系统与一般的生态系统存在较大的差别。

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对高原生态系统的生态学研究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高原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也非常高,物种间存在着复杂的食物链和生态关系。

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使得高原生态系统的生态学研究更加有趣、有挑战和有前景。

生态学研究的方法生态学研究方法是借助生物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基础学科,利用实验、比较、模拟等方法来观测和研究生物群落的数量和种类,以及生态环境的互相作用关系。

在高原生态系统的生态学研究中,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样地法、野外调查法、实验法、模型模拟法和遥感方法等。

样地法是指以生态单元之间的差异为研究对象,对具有代表性的样地进行系统调查、统计和分析,以获取生态系统相应特征和机理的方法。

这是高原生态系统研究最常用和基础的方法之一,也是一种传统的生态学研究方法。

野外调查法是指同行们在野外进行系统的生态调查、实验和测量的方法。

通常涉及到野外实验、测量和监测,在野外环境下获得实际数据和实验资料,是真实反映生态系统现状和发展动态的方向之一。

实验法是指通过人为操作,控制生态环境参数、建立和模拟生态过程等技术,对生物、过程和环境进行实验研究的方法。

通过人工干预,创造不同的环境条件,来检验不同环境因素对生态系统响应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与高原生态科学学术研讨会感悟

生物多样性与高原生态科学学术研讨会感悟

生物多样性与高原生态科学学术研讨会感悟有幸参加了2014年第三届生物多样性与高原生态科学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青海省人民政府主办,青海省科技厅、青海省林业厅承办。

这次会议也是继2007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和科技部共同举办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后,青海省人民政府和科技部再次合作举办的大型国际学术会议。

在一个月前我们学校举办了师生征文活动,让我更深入地了解到这次会议的意义,并且自己在其中有许多的感悟,很想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但当时的情景已经完全不能从记忆中找寻了,所以只好另辟蹊径,找寻我的感悟。

感悟的是如何做事,也就是如何做人。

在这次会议中,我感觉到做人是最难的,它是成功的基石,没有了它,你就失去了进步的源泉。

通过此次学术交流会,我感觉到每一个人都要认真做事,否则就不会成功。

老师就应该以身作则,凡是他做过的事,都是值得你去做的,因为他是你的榜样,如果连他都没有做到,那你又怎么会做到呢?在这里我也要给我的师弟师妹提个醒,也是我自己常说的,做人要“诚实”。

什么是诚实,诚实就是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任,如果你说谎了,你将永远走不出这个“圈”,当然,说谎也要有度,过了那个度就变成虚伪了。

如果你诚实地面对别人,不怕被骗,那你将是人群中的一股清流。

再者就是做事要认真,坚持到底。

学习上不要放弃,放弃就等于前功尽弃。

还有,就是勇敢,面对困难要勇往直前,而不是退缩。

老师常说做事一定要大胆尝试,不要畏手畏脚的,要相信自己,万一成功了呢!首先是对来自西北、华北、东北、西南地区的100余名国内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知名专家进行学术报告。

由张福锁研究员,肖双进教授等九位知名专家分别介绍了各自研究方向,学术报告涉及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资源环境、化学与工程等领域,报告内容丰富、观点新颖,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参考价值。

高原生物多样性心得体会范文

高原生物多样性心得体会范文

高原生物多样性心得体会范文一、聆听了多位专家的讲座:在学习期间,我们有幸聆听了朱正威、汪忠、黄原、张迎春、安书成、马晓雄、王哲之、李高峰、陶铭等多位专家的讲座。

这些专家的讲座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有助于专业提升的,如黄原、安书成、王哲之、陶铭等专家的;第二类是课改培训类的,如朱正威、汪忠、张迎春、李高峰等多位专家的讲座;第三类是提高师德修养类的,如马晓雄教授。

二、在专家指导下参与了多项研讨:在各位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又开展了多项讨论,其中既有教学目标制定的讨论,也有针对陕西地区部分优秀教师提供的教学案例的教学讨论。

党全明老师、肖邦国老师、闫峰老师都为我们带来了优秀的教学案例或教学展示,都很值得我们学习和研讨。

三、参加了多项实践和参观活动:在陕西师大的半个月里,我们也进行了三次考察或参观,在这三次考察或参观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陕西的生物多样性和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机统一。

四、心得体会:1.专业知识得到了提升:在这半个月的学习中,我们的专业知识在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有了一定的加深和拓展,也了解了一些现代生物学的发展趋势。

如黄原老师的生物进化、安书成老师的生命活动调节等课程。

我们都是一些工作十多年、二十多年的“老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没有年轻老师快,这是我们这些所谓“老教师”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要能够像在培训期间这样,不断向给我们培训的专家请教,并要多读书,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

2.新课程教学有了新感受:通过课改专家的培训,对几节课例的研讨,使得我们对新课程教学有了新的认识,这比我们自己摸索、同事探讨提高的要快得多,得到的也更多。

我相信,通过本次培训,我们所有成员,一定会在将来的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有更多的体会,也会有更多的收获。

3.对师德修养有了新的认识:马晓雄老师给我们开设了《现代师德修养》专题讲座,对师德修养作了细致、新颖的分析,也给我们分析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有的基本的修养。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大型仪器有偿使用服务管理办法
(暂行)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公共技术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大型仪器对所内外开放实行有偿使用,其目的是打破部门垄断,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更好地发挥投资效益,为仪器设备的功能开发和实现以机养机的良性循环创造条件。

一、大型仪器设备有偿使用收费标准
大型仪器设备有偿使用,应根据仪器的各种相关因素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每台仪器的服务收费应分为基本费和管理费两项。

即:
服务收费=基本费+管理费
其中:
基本费=消耗费+折旧费+维护费+技术服务费
消耗费为试剂、气体及易耗材料等费用。

技术服务费根据实际技术服务情况而定。

管理费为基本费的5%-25%,视测试难易程度和仪器开放程度而定,仪器开放使用(持开放使用证,用户可自行操作)管理费不超过10%。

仪器责任人的科研课题用机应支付基本费(不包括折旧费和维护费)。

二、仪器收费标准的管理
各仪器收费标准需报中心业务办公室核定,每年由中心业务办公室向全所公布,所内收费不包括折旧费和维护费,原则上为
所外收费标准的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三、大型仪器有偿服务费用管理
所财务处设立中心仪器设备服务收入账号,对所收费用统一管理。

每年根据具体情况结算1~2次。

四、收费形式
在有偿服务过程中,所内采用内部转帐,所外收费统一采用中心业务办公室制定的“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对外实验收费单”一式三联到财务处交款。

五、附则
本办法由中心负责解释,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简单题 1、光合作用的生态类型简述 (1)群体生长的产生-扩展型; (2)快速碳增加-投入型; (3)安全储存-保守收支型; (4) 木本植物光合产物-季节性分配型; (5)通过寿命增加生物量-寿命增加型。 2、胁迫环境的类型 强光胁迫;紫外线辐射;极端温度;冻土、冰雪和冰;干旱胁迫、含盐生境等。
第三章 植物生理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植物生理生态学(Plant Physioecology) :是研究植物随着环境因子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生 理现象。 2、C3 植物:在光合作用暗固定过程中,CO2 首先结合于 RuBP 受体(1,5-二磷酸核酮糖)在 RuBP 羧化酶的催化下进行羧化,一个 6 碳分子的羧化产物立即分解成两个 3-磷酸甘油酸 (PGA) 。这些最初固定有机分子均含有 3 个碳原子,故此过程成为 CO2 的同化 C3 途径,具 有 C3 途径的植物成为 C3 植物。 3、C4 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所固定的产物不是 3 碳分子,而是草酰乙酸,即具有 4 个碳原 子的二羧酸,是由磷酸烯酸式丙酮酸(PEP)的 B-羧化形成的,故称为 C4 途径,具有 C4 途 径的植物称为 C4 植物。 4、 CAM 植物: 具有景天酸代谢途径的植物, 多位多浆液植物。 在夜间通过开放的孔吸收 CO2, 然后借助 PEP 羧化酶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结合, 形成草酰乙酸, 然后再苹果酸脱氢酶的作用 下还原成苹果酸, 进入液泡并积累变酸; 第二天光照后苹果酸从液泡中转运会细胞质和叶绿 体中脱羧,释放 CO2 被 RuBP 吸收形成碳水化合物。 5、 胁迫环境: 一个地区永久的或暂时的多种不利但不立即使植物致死的环境条件, 如高温、 低温、强光、弱光、干旱、严责化等环境,一般称为胁迫环境。
第二章 动物生理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动物生理生态学(Animal physiological ecology) :是研究动物有机体的功能与环境相互关 系的科学。 2、适应(Adaptation) :适应是对周围陌生环境变得熟悉的一种状态。是在新条件和新环境 中的一种功能性改变,是自然选择的特征。所有有机体的适应性特征,应该对于其生存和繁 殖是有利的。适应包括表型适应和进化适应。 表型适应(Phenotypic Adaptation) :是有机体个体水平的变化,包括生理、行为和形态 上的变化,时间尺度相对短,变化的特征是可逆的。 进化适应(Evolutionary Adaption) :是多个世代的变化,时间尺度相对较长,有些适应 特征是不可逆的,是可遗传的。 3、驯化或室内驯化(Acclimation) :有机体面对环境条件变化而进行的生理性调节,尤其是 对温度的升高或降低。 4、气候驯化或季节驯化(Acclimatization) :季节性或长期的生理性调节,一般用于描述在 自然环境下,生物在生命过程中面对自然气候因子的胁迫二产生的适应性生理反应。 5、适合度(Fitness) :是生物个体产生能够存活后代,并能够对未来世代有贡献的能力的一 个指标。 6、异速生长(Allometry) :有机体的解剖、繁殖、运动方式等特征参数与个体大小的依赖性 关系称为异速生长关系。 异速生长公式为:Y=aXb,Y 是生物学变量,X 是个体大小(一般用体重表示) ,a 为常数,b 为幂。广泛应用在一下两个方面: (1)在没有测定的有机体中预测有关特征的变化; (2)将测定的结果与预测的结果进行比较; 7、体温调节(Thermoregulation, body temperature regulation) :是动物通过物理(行为)或 生理方式,将体温维持在一定的范围的过程。 8、褐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 or brown fat) :是动物体内具有特定分布区的一类特 殊的脂肪组织,具有高密度的线粒体,因此氧化速率高,产热能力强。 9、表面积规律(Surface rule) :个体较大的动物比个体小的动物具有较小的表面积与体积的 比率。因此,个体较大的恒温动物期单位体重的热量损失较少。 10、贝格曼规律(Bergman`s rule) :内温动物在冷的气候地区,身体趋向于增大,在温和的 气候条件下,趋向于减小。 11、科普式规律(Cope`s rule) :在某些分类单元内,动物个体大小的进化趋势是趋向于个 体增大。 12、艾伦规律(Allen`s rule) :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外耳等在气候寒 冷的地方有变短的趋向。 13、化学反应器模型(Chemical reactor theory) :根据动物消化道结构及消化方式,可将化 学反应器分为三个类型,即一次性反应器、连续流动搅拌槽式反引起和栓式流动反应器。 14、最有效化对策(digestive strategy) :在最短的流通时间内,最小的消化道容积及最大的 消化率,使能量和营养的竟获得速率最大。 15、平均滞留时间(Mean retention time, MRT) :是指消化道内容物在消化道某一器官中混 合、消化、发酵和吸收所需的时间。 16、结肠分离机制(Colonic separation mechanism, CSM) :小型草食动物,实物在消化道内 发酵的时间几乎总是比食物的平均滞留时间长,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小型草食动物通常从解
4、r、K 对策者产生的机制及特征,及其在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在长期的协同进化过程中, 生物逐渐形成了对其环境适应的生态对策。 根据生物的进化环境 和生态对策把生物分为 r 对策者和 K 对策者两大类。有利于发展较大的 r 值的选择,称为 r 对策;有利于竞争能力的增加的选择,称为 K 对策。 r 对策者适应于不可预测的多变环境,具有能够将种群增长最大化的各种生物学特性,即生 育力高、快速发育、早熟、成年个体小、寿命短且单次生殖多而小的后代。一旦环境条件好 转,就能以其高增长率,快速恢复种群,使物种得以生存。 K 对策者适应于可预测的稳定环境。在稳定的环境中,由于种群数量经常保持在环境容纳量 K 水平上,因而竞争较为激烈。K 对策者具有成年个体大、发育慢、迟生殖、产仔少而大但 多次生殖、存活率高的生物学特性,以高竞争力使自己能够在高密度条件下得以存在。 因此,可以说在生存竞争中,K 对策者是以质取胜,而 r 对策者是以量取胜;K 对策者将大 部分能量用于体高存活,而 r 对策者则将大部分能量用于繁殖。在大分类单元中,大部分昆 虫和一年生植物看以看做是 r 对策者;大部分脊椎动物和乔木可以看作是 K 对策者。 5、年龄结构与年龄椎体 种群的年龄结构又称为年龄分布, 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种群的年 龄结构常用年龄椎体或年龄金字塔来表示。根据生态年龄,即生物的繁殖状态,通常将生物 的年龄分为三个时期,即繁殖前期、繁殖期和繁殖后期,据此可讲年龄椎体划分为三种基本 类型。 (1) 增长型椎体 (expanding population) 。 呈典型的金字塔, 表示当前种群幼年个体数量大, 而老年个体数量少。 这种年龄结构反应出来的该种群具有高生长率和低死亡率, 说明种群处 于增长时期。 (2)稳定性椎体(stable population)。呈倒钟型,种群中幼年、中年和老年个体数量大致相 近。种群的死亡率和出生率基本平衡,因此种群的数量处于稳定状态。 (3)下降型椎体(contracting population) :呈壶形,椎体底部狭窄而顶部较宽。种群的幼年个
第四章 种群生态学概述
1、种群(Population) :是指生活在一定空间内、同属一个物种的个体的集合。具有数量特 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和系统特征等四个特征。 2、异质种群(Metapopulation) :也称集合种群,一组种群构成的种群。 3、简述典型的集合种群需要满足的四个条件。 (1)适宜的生境以离散斑块形式存在; (2)即使是最大的局域种群也有灭绝的风险; (3)生境斑块不可过于隔离而阻碍种群的重新建立; (4)各个局域种群的动态不能完全同步; 4、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 :是研究种群数量动态与生境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2)相对密度的调查方法:动物计数法、动物痕迹的计数、单位努力捕获量、皮毛收购记 录。
2、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1)离散种群,用差分方程表示。Nt+1=Ntf(N).当种群在无线的环境中增长、世 代不重叠、无迁入迁出、无年龄结构时,可用差分方程 Nt+1=λNt 或 Nt+1=λtN0.其 中λ为周限增长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种群的增长率。 (2)重叠种群,用微分方程表示:dN/dt=f(N)N。 连续模型,假设与前同,模型为:dN/dt=rN 或 Nt=N0ert.r 为瞬时增长率。 3、种群逻辑斯蒂增长 在自然界中,种群不可能长期地指数增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中增长时, 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对有限空间资源和其他生活必须条件的钟内竞争也增加。 假设 (1) 有一个环境条件下允许的最大种群值, 成为环境容纳量 (carrying capacity) K;(2)种群的增长随密度上升而逐渐地、按比例地减少,即 f(N)=(K-N)/K。 模型有:dN/dt=rN[(K-N)/K],积分式为 Nt=K/(1+eα-rt),其中参数生物学意义为: K,环境容纳量;r,每个个体的种群增长率,瞬时增长率; 这种增长模型呈“S”型,分为 5 个时间,即开始期、加速期、转折期、减速期 和 叫结肠分离机制。 该机制指的是消化道内容物在前结肠 中发生分离, 小颗粒和水溶性物质通过结肠的逆蠕动流回盲肠, 而粗糙的大颗粒向后结肠移 动,排出体外,从而使得食物的平均滞留时间延长,微生物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发酵。 17、动物的持续代谢率(Sustained metablic rate) :是指动物在足够长的时间内,能量摄入和 能量消耗相平衡而体重保持不变的平均代谢率。在此期间,动物的能量来源于食物,而不是 体内贮存。 18、能量等价定律(Energetic equivalent rule) :种群的密度与动物体重的关系是:种群密度 -0.75 0.75 ~BW ;个体能量消耗与体重的关系是:~BW ;因此,一个种群的能量消耗与体重的关系 为 BW-0.75×BW-0.75=1。即种群的能量消耗与体重无关,这就是能量等价定律。说明在一个生 态系统中,每种动物在能量消耗上等价的。 二、简答题目 1、动物生理生态学的研究范畴。 (1)生理机制的分析; (2)生理学的变化如何影响有机体的时空分布; (3)生理变化的模 式和过程的进化与持续等。 2、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的要点。 (1)物种是可变的; (2)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 (3)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主要机制; (4)生物进化过程是渐变的。 3、动物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及其优缺点。 能量的测定方法包括直接测定法 (direct calorimetry) 和间接测定法 (indirect calorimetry) 两类。直接测定法是将动物放进呼吸室内,过一段时间后直接测定其散发出总热量的方法。 4、动物的产热类型 动物的产热类型分为两类,即专性产热(Obligatory thermogenesis)和兼性产热(Facultative thermogenesis) 。专性产热包括基础代谢产热、食物的热效应,兼性产热包括活动引起的产 热, 寒冷引起的颤抖产热, 冷诱导非颤抖性产热和食物诱导产热。 非颤抖性产热 (Nonshivering thermogenesis,NST )是恒温动物中没有肌肉活动而增加产热能力的方式。颤抖性产热 (Shivering thermogenesis)是恒温动物中通过不随意性的肌肉收缩而增加产热能力的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