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怎样解答语文阅读鉴赏题中的“作用(好处)

合集下载

现代文阅读中“作用”“好处”的解答

现代文阅读中“作用”“好处”的解答

现代文阅读中“作用”“好处”的解答一、首段的作用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如2001年高考卷选文《门》的首段:“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

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或引出下文。

如徐志摩的散文名篇《藏根草》的首段:“好一座颇有古堡风度的万佛阁,被人遗忘在大殿的背后,断了香火,受了冷落。

”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如《峭壁上的树》的首段:“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的跳下悬崖?是为了避免那场被俘的耻辱,于弹尽粮绝之后你才义无返顾的投落这峭壁?”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如《野菊花》的首段:“野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它不仅总括全文,开篇点题,而且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和对野菊花的赞美之情。

根据上述思路来解答2004年全国卷Ⅱ的第18题,答案也就迎刃而解。

既然《老家》表现了孙犁先生既思念家乡却又不想回乡的矛盾心情,并在开篇就引用诗句:“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

”那么,文章第一段详细描写了各式各样有关回家的梦境,其作用当然就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作者对故乡难以割断的感情”,“使文章更形象生动,更真实可信”,因为“这种思乡之情萦绕在意识的深处,自然会形成不断的梦境”。

二、末段的作用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如2004年北京卷《普希金之画》的末段:“我忽然想起俄罗斯作家协会主席尼古拉耶维奇说过的一句话:‘上帝给你一种才能,一定还会给你所有的才能。

’这是俄罗斯谚语,很耐人寻味。

我想,才能应包括人的灵性与悟性。

人对各种艺术是有通感的,从通感到‘通才’并不是一件难以理解的事。

”这一段正是作者对全文的总结以及对题旨的点化。

有时候,试题只针对最后一句发问,这一句偏偏又很含蓄,一眼看不透,即学生说的“看不懂”。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整理版)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整理版)

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题型一:“词语或句子的含意是什么?或有什么意蕴?解题方法:考查词句含意的往往是:1、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2、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3、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

「规范答题」1.标明句子出处。

2.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

3.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

抓关键词+分解句子+整合答案(结合主旨)题型二:人称类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A.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小说除外——小说中“我”未必就是作者本人,一些散文也是如此),加强见闻和感受的真实性。

B.第二人称:以对面交流的形式,加强了互动效果,亲切(有亲和力),强化了抒情作用,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C.第三人称:作者从旁叙述,增强了客观性,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题型三:分析作品结构语段在文中的结构作用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从全文看,××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分析作品结构,考查某句(段)话或某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方法:结构作用(专用术语):(1)文首:①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情感;③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照应后文。

(3)文末:①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②收缩全文(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题型四:鉴赏艺术手法类。

题型表述方式通常为:1.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2.作者是如何写“……”?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妙处)?4.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的艺术手法和作用或表达效果。

5.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

答题模式:手法+分析+艺术效果(注意叠词:)+表达感情方法: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高考语文答题公式及技巧(完整版)

高考语文答题公式及技巧(完整版)

高考语文答题公式及技巧(完整版)1语文基础题先说时间的分配。

第一大题的3个选择题,一般同学可控制在5分钟。

这部分题目因题型稳定,平时训练也多,基本套路考生应该是相当熟悉的,因此在审题清楚的前提下可大胆作答,中等速度解答为宜。

另外,答案要看重第一印象,没有充分的依据,不要擅自改动。

答题策略:1.看清题干要求。

选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项,有没有其他可供答题参考的信息等,务必看仔细,看清楚。

2.先排除最有把握排除的选择项。

如“词语、成语(含熟语)辨析题”可从感情色彩、范围大小、程度轻重、搭配得当与否、是否重复累赘等方面考虑。

3.几点常规的提醒。

读音正误辨别时,注意越是你平常最有把握、人人似乎都这么读的字越要谨慎;错别字正误辨别,看题不宜太长久,时间长了原本是正确的反而会觉得像是错的,如无把握,可先放一放不去做它;选词填空题宜用“排除法”,而且要注意“搭配”问题;成语使用题忌“望文生义”的理解,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有时试题中那“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2自然科学和社科类文章阅读这两部分的内容考查,一般采用单项选择的形式,共设四个小题。

做好这四道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思考的严密、周详。

2.务必找到与试题选项对应的词、句、段,反复对照理解,仔细判断选项正误;依据原句进行推理要合理,否则成为“无中生有”。

3.了解设置干扰项的几种情况: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扩大或缩小概念的范围,缺乏依据,因果颠倒,先后错乱,张冠李戴等。

4.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有时选文可能枯燥,要保持大脑清醒。

静下心仔细阅读,力求准确理解。

答题技巧:一是锁定题目的阅读区间,在第几段第几行,特别是涉及到第一、第二自然段的词语、句子的理解题。

二是一般第1、2题比较容易,可以直接找到原文中的位置,根据题干指向。

表述一般与原文一致的,大都正确。

三是第3、4题的设题难度稍微大一点。

设题的错误项大都与原文有些偏差。

细微处要搞清楚。

现代文阅读中“作用”“好处”怎样解答

现代文阅读中“作用”“好处”怎样解答

现代文阅读中“作用”“好处”怎样解答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中学赵孝云分析高考语文试卷地现代文阅读试题,不难发现,“作用题”出现地频率相当高.但由于出题地角度多变,“作用”地范围较广,这就使不少学生面临“作用题”时,或茫然无知,一筹莫展,或听凭感觉,任意作答..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作用题地命题表达式一般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如年全国卷Ⅰ地第题:“根据你地体会,分析‘由于阳光地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地光泽,农夫地皮肤染了一种强悍地铜色’这句话在文中地作用?”如年全国卷Ⅳ地第题:“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地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如年山东卷第题“结合原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第自然段中,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地是苏东坡地雕像,而说是苏东坡.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第自然段:“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又如年湖北卷第题:“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示手法描写羊群时家后地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笔者以为,“作用题”地设题角度及其范围一般包括以下个方面:首段地作用,末段地作用,中间段地作用,第二人称地作用,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地作用,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反复)地作用,插入史实某一事件地作用,引用诗文或格言地作用,以某一物象作标题地作用,写作上由实而虚地作用.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首段地作用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地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地某种感情.如年高考卷选文《门》地首段:“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地动作.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地奥秘!”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地作用就是开启或引出下文.如徐志摩地散文名篇《藏根草》地首段:“好一座颇有古堡风度地万佛阁,被人遗忘在大殿地背后,断了香火,受了冷落.”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地作用.如《峭壁上地树》地首段:“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地日子,你才无可奈何地跳下悬崖?是为了避免那场被俘地耻辱,于弹尽粮绝之后你才义无返顾地投落这峭壁?”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地抒情作用.如《野菊花》地首段:“野菊花!漫山遍野地野菊花!”它不仅总括全文,开篇点题,而且表达了作者地惊喜之情和对野菊花地赞美之情.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根据上述思路来解答年全国卷Ⅱ地第题,答案也就迎刃而解.既然《老家》表现了孙犁先生既思念家乡却又不想回乡地矛盾心情,并在开篇就引用诗句:“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那么,文章第一段详细描写了各式各样有关回家地梦境,其作用当然就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作者对故乡难以割断地感情”,“使文章更形象生动,更真实可信”,因为“这种思乡之情萦绕在意识地深处,自然会形成不断地梦境”.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末段地作用末段地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如年北京卷《普希金之画》地末段:“我忽然想起俄罗斯作家协会主席尼古拉耶维奇说过地一句话:‘上帝给你一种才能,一定还会给你所有地才能.’这是俄罗斯谚语,很耐人寻味.我想,才能应包括人地灵性与悟性.人对各种艺术是有通感地,从通感到‘通才’并不是一件难以理解地事.”这一段正是作者对全文地总结以及对题旨地点化.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有时候,试题只针对最后一句发问,这一句偏偏又很含蓄,一眼看不透,即学生说地“看不懂”.那么,“看不懂”正是写这一句地作用.当然,我们不能直截了当地回答“作用是看不懂”,而要换一种委婉地说法.例如,“作用(或好处)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此外,既然这一句放在末尾,又被命题人相中,那么,根据“卒章显其志”地传统技法,说明它可能与揭示主旨有关,只不过因其含蓄,所以它地作用不再是点明题旨,而是暗示主题.除了上述两点,最后一句往往还具有强化作者感情地作用.如年浙江卷第题“简析篇末‘就会跪下来……’这句话在文中地含义及其表达上地作用”,根据上述概括,其答案“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地余味;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地感情”应当在意料之中.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中间段地作用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地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地作用一般是衬托.在较短地中间段中,如果描写地物象(即散文写作地对象)并非选文地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地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衬托(或烘托、铺垫).如年上海试卷第㈢题地甲段,描述地主要对象是“大江流日夜”地气势及意味,而在描述之前,先在第段中赞美大海地宽广与汹涌,那么,面对第题“从写作角度看,甲段写海地作用是什么”地提问,其作用恰如参考答案所说:烘托“大江流日夜”地气势及意味.如果中间段描述地次要物象与选文地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如年全国卷Ⅳ《痛哭和珍》第题:“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其作用肯定就是反衬.再联系选文中“烛光照着你地遗容,使渺小地我不敢抬起头来”,“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等描写作者自己地语句,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以自己地渺小衬托出和珍地伟大,以自己地胆怯衬托出和珍地英勇无畏.”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地是选文地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地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如年全国卷《乡土情结》第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地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地作用和好处.”根据题目,先找到第四段,发现它是选文中最长地一段,当属较长地中间段,而且叙写地正是选文地主要物象——乡土情结,所以,它地作用和好处应当是在“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地基础上再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发挥.那么看看答案,果然如此: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地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地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地悠远(历史)和空间地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地主题得到深化.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四、第二人称地作用第二人称一般都兼有拟人地意味,因此能使语言生动;而在表情达意方面,运用第二人称往往便于直抒胸臆,或直接对话.如年卷第题第()小题“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地好处是什么?”地参考答案即为:“将长城拟人化:①便于与长城对话,②便于抒发感情.”又如年辽宁卷第题“文章对牡丹等花木地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地参考答案即为: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地质问之势,使作者地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地厌恶之情.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五、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地作用写人叙事类散文一般不写景物,如果整局甚至整段地描写景物,那么,景物往往构成环境或背景,所以写景地基本作用就是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某种气氛.而景物更重要地作用是以景衬人,它又可细分为两类: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正衬:即以景物之优美衬托人物心灵之美好,或以景物之凄凉衬托人物命运之悲惨.如年重庆卷选文《山峦》第段开头有一句景物描写:“那一年地冬天,日照极短,枢密院广场地落日惨红,如同一环火漆,永不启封地封存了轻盈地过去.”其作用正好是用“落日地惨红”衬托十二月党人地妻子苦难而悲惨地命运.而《那一束伴地莲》在写母亲背着孩子寻找伴地莲地过程中,突出描写了明月和积雪,其作用之一就是“用明月积雪地明亮洁白衬托母爱地纯洁无瑕”.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反衬:即用景物之美好或气氛之欢快来反衬人物悲惨地命运或人物凄凉地境遇.如《那一束伴地莲》地明月积雪,固然因其明亮洁白而堪称美景,但在数九寒冬地深夜,它又何尝不是突出了环境地艰苦呢?因此,其作用之二就是表现母爱地伟大,而这正是景物勾勒环境与反衬作用地综合.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六、修辞地作用修辞种类虽多,但用来设题地往往是比喻、拟人、对比、排比与反复.比喻使语言形象具体,通俗易懂;拟人使语言生动活泼,同时还便于直抒胸臆;排比可以增强语势,同时还便于语义地层层递进或语境地步步扩大;反复可以突出语义或强调情感.只要掌握了上述修辞地基本作用,准确答题应当不成问题.如果答题要求中没有字数限制,那么结合文章地具体内容发挥一句,其保险系数就更大了.参照以上简析,再对照年全国卷Ⅲ第题“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地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便可知它正是考查比喻地作用,其答案“通俗易懂,极富讽刺意味,起到生动形象地批评作用”也就在情理之中,而并未超出修辞基本作用地范围.至于“极富讽刺意味”,虽然并非比喻地固有作用,但是,结合选文《快乐地死亡》地主旨,这一句正好属于“结合文章地具体内容发挥”之范畴.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在各种修辞中,以比喻设题地频率是最高地.诚然,一般比喻句地作用是使语言形象具体,但是,如果是以题目作喻体,而这个喻体又蕴涵丰富地象征意义,且比喻句后面还有比较深刻地议论句,那么,这种比喻地作用至少有三点.其一,呼应题目;其二,揭示喻体地象征意义;其三,表达作者与之相关地感情.如年重庆卷选文《山峦》第题:“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地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地作用和好处.”根据前文地提示,“照应题目”地作用是容易答出地.至于象征意义,只要结合“山峦”地内涵或特点,再参考比喻句后地议论“就让病弱者和受难者靠在她们肩头吧,她们地臂弯里,不是有一种浴雪地乔木在生长么”,就不难答出“赞叹这些年轻地妻子突遭厄运时,意志像山峦一样坚忍,爱像山峦一样博大”.而作者与之相关地感情,则分明是“歌颂她们甘愿为自由而受难地精神,表达作者对它们地赞扬和仰慕之情”.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对比既是修辞方法,也是表达手法.如果只是两种事物地简单对比,那是属于修辞方法,其基本作用是为了塑造反差鲜明地形象,使读者印象深刻.如果是多种事物地分项对比,而对比地内容占全文一半以上,那就属于表达手法地对比,它地基本作用应当是丰富文章地思想内涵,使表达层层深入而更加集中.如年江苏卷选文《草堂•诗魂》第题第()小题:“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对比)地好处.”因为选文中地对比多达六个方面,因此它属于表达手法地对比,那么,这种写法地好处就正如参考答案所说:“通过多方面地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地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达更加集中.”比较本文地归纳和参考答案,可以看出,除了“文章憎命达”这五个字是结合选文主旨而发挥地以外,参考答案地所有要点都没有超出本文地归纳.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七、插入史实或某一事件地作用插入史实一般是为了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如果在史实前后有总括性语句或总结性语句,那么,插入地史实往往就具有例证地作用.如《微山湖上静悄悄》,开篇就提出"这(指微山湖)是个在野地湖"地基本观点,然后连续插入“收留殷微子”、“接纳张子房”、“汉朝出高士”三段史实,那么,这三段史实地作用就是举例证明开篇地基本观点.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插入某一事件一般是为了引出下文地议论或抒情,所以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地过渡作用,同时还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一般表示对生命、生活或事业地积极而深入地思考.如年天津卷选文《春从心出》第题:“从全文看,第六段‘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其结构上地作用无疑是“起过渡作用”,并“引发议论以深化作者地思考”;其内容上地作用则是“启示人们要热爱生命,感悟生活,诗意地看待生活”.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八、引用古典诗文或格言地作用从论证地角度分析,引用诗文格言属于引证法,一般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地作用.如年卷《报秋》引用南宋词人朱敦儒地《西江月》,正是要用《西江月》中“领取而今现在”一句来阐明作者“领取生活”地人生态度,最终论证文章地基本观点.又如面对年上海试卷第题(“第②段引用了《闲情记趣》并加以分析阐发,目地是说明什么?”),首先要考虑地就是“论证观点”四字.既然第②段地基本观点是“假山大都种树木,盖亭子……这就显得非常不相称”,那么,“说明”地就只能是这一句.不妨看看参考答案,果然是“假山与上面地亭、树不相称”.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此外,对引用史实和古诗文而言,它还有丰富文章地内涵,,增加文采等方面地作用.九、以某一物象作标题地作用在写人地散文中,如果用某一物象作标题,一般具有两方面地作用,一是作为贯穿全文地线索串起主人翁地一生,二是象征某种哲理,表现某种情思.例如在《井绳》一文中,有一个问题是这样地:通观全文,简要分析作者以“井绳”为题地用意.那么,其用意有二:其一,以“井绳”为题,可以串起父亲追求美地一生;其二,象征审美距离,表现中国人独特地审美情趣.又如在《向日葵》一文中,以“向日葵”为题目,不外乎串起作者不同地人生阶段和人生感悟,同时借向日葵表达自己对生活地热爱.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十、写作上由实而虚地作用由实而虚符合人们认识地一般规律,也是散文写作地一般技法,尤其是近几年高考试卷现代文阅读《长城》和《门》,更是具有典型地由实而虚地哲理意蕴,看来,在高考试卷中读解哲理散文有可能成为趋势,而从虚实角度命题也就顺理成章,年(江西、山西、天津)试卷第题即为明证:“作者笔下地门,有地是生活中实实在在地,有地则赋予象征意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般而言,由实而虚地基本作用是:从人们熟悉地实体写到蕴含哲理地象征体,符合认识地一般规律,便于读者地理解逐步深入.只要掌握了这个基本作用,再结合具体语境,把“实体”和“象征体”变换成具体地写作对象(例如,在《门》中可分别换成“实在地门”和“具有象征意义地门”),答案便呼之欲出.以此对照第题地答案“生活中实实在在地门,是读者最熟悉地;赋予象征意义地门,蕴含深刻地哲理.从最熟悉地讲起,便于读者理解和认识深化”,表述虽不同,实质却一样,完全符合“意思对即可”地评分标准.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值得强调地是,有些句段往往具有多方面地作用,而限于题意和字数,我们不必要也不可能把这些作用统统答出来,因此,就必须在众多作用中选择最切合题意地作用.如《一盏油灯》第四段有这样几句描写:“晚自习地时候,学生们便点起一盏盏大小不一地油灯,暗淡地光辉映出一双双求知地眼睛,几十盏灯汇集在一起,宛如一片星星.”分析这几句描写,可以发掘多种作用:其一,塑造山区学生勤奋求知地感人形象;其二,表现山区办学条件地艰苦;其三,形象地强调知识能把人引入光明地象征意蕴;其四,突出小油灯地可爱,为下文“我”做灯拿灯做铺垫……应该说,上述作用都言之成理,但是,联系后文乃至全文,最切合题意地自然是第四种作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现代文阅读中“作用”“好处”的解答

现代文阅读中“作用”“好处”的解答
三、中间段的作用
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在较短的中间段中,如果描写的物象(即散文写作的对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衬托(或烘托、铺垫)。
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十、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
一般而言,由实而虚的基本作用是:从人们熟悉的实体写到蕴含哲理的象征体,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便于读者的理解逐步深入。
高考现代文阅读三步法
第一步:观其大略
第二步:剔肉存骨
第三步:定点扫描
一、首段的作用
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二、末段的作用
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这一句偏偏又很含蓄,一眼看不透,即学生说的"看不懂"。那么,"看不懂"正是写这一句的作用。当然,我们不能直截了当的回答"作用是看不懂",而要换一种委婉的说法。例如,"作用(或好处)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此外,既然这一句放在末尾,又被命题人相中,那么,根据"卒章显其志"的传统技法,说明它可能与揭示主旨有关,只不过因其含蓄,所以它的作用不再是点明题旨,而是暗示主题。除了上述两点,最后一句往往还具有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在各种修辞中,以比喻设题的频率是最高的。诚然,一般比喻句的作用是使语言形象具体,但是,如果是以题目作喻体,而这个喻体又蕴涵丰富的象征意义,且比喻句后面还有比较深刻的议论句,那么,这种比喻的作用至少有三点。其一,呼应题目;其二,揭示喻体的象征意义;其三,表达作者与之相关的感情

高考语文散文答题技巧;散文阅读答题套路

高考语文散文答题技巧;散文阅读答题套路

高考语文散文答题技巧;散文阅读答题套路题型一:“词语或句子的含意是什么?或有什么意蕴?解题方法:考查词句含意的往往是:1、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2、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3、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

「规范答题」1.标明句子出处。

2.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

3.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

抓关键词+分解句子+整合答案(结合主旨)题型二:人称类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A.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小说除外——小说中“我”未必就是作者本人,一些散文也是如此),加强见闻和感受的真实性。

B.第二人称:以对面交流的形式,加强了互动效果,亲切(有亲和力),强化了抒情作用,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C.第三人称:作者从旁叙述,增强了客观性,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题型三:分析作品结构语段在文中的结构作用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从全文看,×× 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分析作品结构,考查某句(段)话或某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方法:结构作用(专用术语):(1)文首:①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情感;③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照应后文。

(3)文末:①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②收缩全文(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题型四:鉴赏艺术手法类。

题型表述方式通常为:1.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2.作者是如何写“……”?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妙处)?4.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的艺术手法和作用或表达效果。

5.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及技巧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及技巧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及技巧基础知识: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3、文章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4、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5、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6、结尾议论性句子的感化:总结全文,呼应开头,点明中央,深化主题7、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热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8、容易弄错的术语:(1)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3)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XXX(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4)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引用、反复……(5)语言特点=通俗易懂/严谨/优美、生动、鲜明/充满感情色采(常与修辞手法合用)9、在哪儿找线索: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10、引号的感化: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表强调。

记叙文阅读:1、记序文根蒂根基知识:(一)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二)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三)记序文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四)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1)情况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情况,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开展作铺垫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开展作铺垫二、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1、快速浏览全篇文章答题前应快速浏览文章,弄清文章的人物、事件、结果。

高中语文“作用”题答题技巧及示例

高中语文“作用”题答题技巧及示例

一、句子段落的作用文首:①开篇点题,统领全文。

②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

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文中:①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②前后照应。

③总结上文,开启下文。

④为下文作辅垫。

⑤衬托作用。

⑥渲染,烘托气氛。

⑦推动情节的发展。

文末:①总结全文,归结主旨。

②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

③卒章显志,点明题旨。

④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

⑤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

⑥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示例:1.2009江西卷《木车的激情》张炜本文写“木车的激情”,作者开头用较多笔墨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有什么作用?【答案】引出下文,为下文写“木车的激情”作铺垫,与文中孔子及其弟子乘坐缓慢的木车艰难求索而不知疲倦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木车的激情”的强大和值得信赖。

2. 08北京卷《碧云寺的秋色》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尾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回答下面问题: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答案】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

3.2007全国1 《总想为你唱支歌》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写“戈壁石”的作用是: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出大西北的美丽;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二、人称的作用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

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

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示例:1.2006年辽宁卷《杨柳》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答案】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形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高中语文必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必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必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不管是阅读时,还是写答案时,都要抓住重点。

在阅读题目时,把重点文字做好标记,在写答案时,把最重要和关键的点说清楚。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中语文必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希望对你有帮助!1.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5.联想感悟型:a.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b.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6.句子的作用:a.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 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b.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8.写 x 为什么要从 y 写起:揭示 x 与y 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一、时多积累:平时看得多,读得多,在考试的时候才能有思路,平时的积累很重要二、考试认真分析:1、对重要词语的理解2、对重要句子的理解3、对标题含义的理解4、对修辞手法的理解5、注意转折,尤其是“但是” ,“可是”这样的词,出现这样的词,作者的观点往往就要出现了三、做完题之后,再通读一遍,并将前后问题对照看看。

一、抓重点:不管是阅读时,还是写答案时,都要抓住重点。

在阅读题目时,把重点文字做好标记,在写答案时,把最重要和关键的点说清楚,不要为了凑字数,在答案上面写好多废话,第一是浪费时间,第二是老师改卷时只会看与准确答案相吻合的答案给分。

二、叙述清晰:遇到文言文题型时,可能是好多人的盲点,不管是解释字义还是翻译句子,都会碰到些许难点,在答这种题时,重要的就是要语句通顺,叙事清晰,实在不会的就往大意上靠吧。

三、不空题:在绝对不空题这一点上,可能所有的语文老师都提醒过吧,因为做语文卷子,尤其是阅读,空题那可是大忌,即使完全不会也不能一字不答,多多少少能写什么,就写什么。

高考诗歌鉴赏题万能答题模板

高考诗歌鉴赏题万能答题模板

①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排遣。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②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16.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雪”隐喻了白发(1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层(1分)。
4、答题模式: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5、答题示例
2007年陕西卷第12题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2分)
答案: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
分析句意型
1、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2、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春日即事 李弥逊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现代文阅读“作用和好处”题答题指导

现代文阅读“作用和好处”题答题指导

现代文阅读“作用和好处”题答题指导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罗秋菊“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C级。

作品的基本特征是指作品就整体而言表现出来的最突出、最重要的特点,比如作品的体裁、叙述方式、语言风格、时代特征等等;表现手法则指作者为强化表现效果在作品中所运用的各种表达技巧和方法。

这一考点能体现出文学作品的文体特征;同时,它有着较强的包容性,从语言特征到篇章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等,都被纳入它的命题视野,考查的方式也十分灵活,并且体现出了较强的综合性。

在这一考点中,问某方面有何“作用和好处”则是一种常见的题型。

2005年全国各地各省市16套高考语文试卷中就有11套直接考到此种题型。

2006年全国卷Ⅰ、安徽卷、重庆卷、江西卷、山东卷、湖北卷都涉及了此题型。

在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1-5中,关于“作用和好处”的课后练习也是不在少数。

下文略举几例:必修1:《华罗庚》练习二、请找出文章中引用的华罗庚的诗句,说说它们对表达华罗庚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受所起的作用。

必修2:《渐》练习二、课文引用了“抱犊跳沟”的故事,这种写作手法对于说明“渐”的道理有什么好处?必修4《拿来主义》练习三、揣摩下面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分别指出它们各自使用了什么修辞格,有什么作用。

必修5:《城南旧事》练习二、《麻雀与小孩》和《送别》的歌声反复出现,请结合故事情境,比较小英子在不同歌声中的情感反应和心理变化。

你能领悟这两首歌在整个故事的叙事中所起的作用吗?而纵观广东省近四年来的高考试卷,现代文阅读中有2年的试题出现了“作用和好处”题型。

2007年其它省市的命题也有不乏此种类型的题目。

(1)2005年高考试卷第17题: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2007年高考试卷第16题: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3)2007年福建卷第14题: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现代文阅读中“作用(好处)”题如何解答

现代文阅读中“作用(好处)”题如何解答

现代文阅读中“作用(好处)”题如何解答分析语文试卷的现代文阅读试题,我们不难发现,“作用(好处)”题出现的频率相当高。

但由于出题的角度多变,“作用(好处)”题的范围较广,使不少学生面临“作用(好处)”题时,或茫然无知,一筹莫展;或听凭感觉,任意作答。

“作用(好处)”题的命题方式一般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如“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第一自然段中,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

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第五自然段:‘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又如“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

”我以为,“作用(好处)”题的设题角度及其范围一般包括以下十个方面:一、首段的作用;二、末段的作用;三、中间段的作用;四、第二人称的作用;五、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的作用;六、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反复)的作用;七、插入史实或某一事件的作用;八、引用古典诗文或格言的作用;九、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十、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

一、首段的作用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如《门》的首段:“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

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或引出下文。

如徐志摩的散文名篇《藏根草》的首段:“好一座颇有古堡风度的万佛阁,被人遗忘在大殿的背后,断了香火,受了冷落。

”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如《峭壁上的树》的首段:“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地跳下悬崖?是为了避免那场被俘的耻辱,于弹尽粮绝之后你才义无反顾地投落这峭壁?”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高考“作用题”答题方法分析和比较

高考“作用题”答题方法分析和比较

高考“作用题”答题方法分析和比较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带有“有何作用”(或“有何好处”)的考查颇多,但考生的得分情况却不容乐观。

笔者以近三年高考试题为例,试将其设题类型归纳成三大类、十小点,细说其答题方法。

希望能给大家复习备考带来帮助。

一、考查句段的作用作用题,一般可从结构、内容以及情感三方面来组织答案。

句段在文章中的位置有三种情况:开头、中间和结尾。

位置不同,作用有别。

1.句段在开头其作用有:开门见山,点明主题,总领下文,引出话题,为下文写某一内容做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或思考;能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例1.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2010年全国卷Ⅱ第14题)结合句段在开头的作用和文本的内容,答案可以组织如下:参考答案:①结构上: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点明写作缘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总领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结构,当下的感念与往昔的情景相互交织。

②内容上:展现了深沉的思想、饱满的情感。

③情感上:奠定了文章的抒情基调。

2.句段在中间其作用是承上启下,前后呼应。

如:例2.第⑥段“又见鹭鸶!又见鹭鸶!”在文中有何作用?(2011年上海卷第9题)第⑥段在文章中间,主要起到过渡和照应的作用;同时,还要考虑反复这一手法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结构上:承上启下,从回忆又回到现实生活;照应了文章的题目“又见鹭鸶”。

②情感上: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阔别多年又见鹭鸶的惊喜。

3.句段在结尾有呼应上文、总括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主题和升华情感等作用。

例3.请分析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妙处。

(2011年四川卷17题)明确文章最后一段的一般作用,再结合画线句子所叙述的内容和蕴涵的情感,不难写出答案。

参考答案:以勉儿泪落铃铛这一想象生动的细节描写收束全文,呼应题目,深化主题,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抒发了勉儿对爸爸的怀念和伤痛之情。

二、考查景物的作用高考现代文阅读中,选文以散文和小说为主。

高考语文阅读中的作用题如何答

高考语文阅读中的作用题如何答

高考语文阅读中的作用题如何答年河北省《昙花终于怒放》第22题:“选文第⑨段在全文内容与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如2007年陕西省课改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第13题:“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涉及‘我’帮助程海修改作文一事,从全文结构来看,这样写有哪些作用?又如2022年福建三明市第3题:文章结尾写到:“他说是的,但是我要先去趟附中。

请你写出这样结尾的好处。

本文就此谈谈现代文阅读中最难理解的记叙文阅读段落“作用题,探讨这种题型的命题特点及解题技巧。

一、注重整体阅读意识,是解答“作用题的前提学习任何一篇课文,第一步都应该“通读课文,知道文章之大概,观点、情感和思路,然后从宏观上大致描绘文章的轮廓,概括文章的基本内容。

就单一的而且还有助于我们在短时间内把握文章的重难点。

因此,不管考查的段落是在文章的哪个位置,都必须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切忌只阅读被考查的段落内容或只看它的位置就急于答题,因为每个段落都是文章有条理的组织者,阅读时空缺任一个段落都容易造成对文章内容理解的失误。

注重整体阅读是解答段落作用的前提。

二、把握段落在文章结构中的位置,是解答“作用题的关键段落在文章不同的位置主要是从结构上讲,它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也往往是不同的,但还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

(一)开头段的作用1.考查开头语段的作用是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

开头语段的作用大致为:(1)内容上:①渲染气氛,揭示主题。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或思考。

③开篇写景,为故事设置背景。

④开篇写景,由眼前景物引起下文的回忆。

⑤开篇点题,总领全篇,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⑥交代故事起因,为下文作铺垫,是全文故事的大前提。

⑦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⑧概括介绍人物的性格品质(或事物特点),总领全篇。

⑨概括介绍人物特点(或开篇写景),与下文的某一内容形成对比。

结构上:①照应开头(照应题目,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严谨。

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②收束全文,使文章结构完整。

三、了解段落在文中的表情达意,是解答“作用题的立足点解答段落作用题除了把握段落在文中的结构作用,还必须把握段落在文中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高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一、现代文阅读(一)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答题程式【解题思路】散文(小说)开头,形式不拘一格,作用也多种多样:或开门见山,点题明目;或宕笔引题,铺垫后文;或总括全文,点题明旨;或描写景物,渲染氛围。

结尾是一篇文章的总收束,好的结尾能给人深刻的印象,或如“豹尾”“撞钟”,引人振奋;或如“临去秋波”,含蓄隽永,耐人回味。

无论开头还是结尾,都可以从“内容”“形式”两方面分析其作用。

【备选术语】开头语段的作用: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结尾语段的作用: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等。

【答题规范】这些仅是术语,答题时需根据文章从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

(二)文中内容有什么作用答题程式(赏析文中重要的语句或如何理解重要语句在文中的作用)【解题思路】首先确认指定内容在文本中的位置,然后分析它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议论、叙述还是描写,使答案更有针对性,如属议论文体中举例论证,答题思路则可概括为“论点+作用”,具体事例一般有“丰富内容,突出中心,增强说服力的作用”。

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

弄清楚承上启下的具体内容,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一致,那么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或烘托、铺垫)。

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答题时就应注意从思想内容和结构上两个方面入手。

1、从“思想内容上”入手:(1)联系本句的含义。

(2)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

(3)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论点、特征)与作者的态度、感情。

(4)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

句子作用答题技巧

句子作用答题技巧
3、谈谈自己的体会。
这类句子多是文章的论点、观点、议论句、抒情句、主旨句等,多以主观题出现。
常见设问形式有:
请联系你的生命体验,谈谈你对画线语句的理解。
联系全文,你如何理解画线句,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4、指出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这类句子多是在文章结构中起着关键作用,比如过渡衔接、前后照应、揭示主旨、升华主题等。
8、虚实相生(联想或想象、虚写)(诗歌):A、联想回忆往昔之境,与现实形成鲜明对比,抒发了物是人非、凄凉落寞的感慨。B、设想未来之境,想象别后的孤寂,抒写别离的忧伤、前途的迷惘;或想象他日相聚的的欢乐,反衬眼前的孤苦,抒写浓厚的思念之情。C、不写自己怎么样,而想象别人怎样,含蓄地抒发了自己……的感情。D、想像他乡之景色怎样了,抒写对故乡的思念或对某地的向往之情。
解析:这句话有多种理解,即它有在文中的表层含义,还有在文中的深层含义。表层含义一般指在文章里字面上写的是什么,多指现象,深层含义一般指在文章里真正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多指本质。结合全文来看,题为“说树”,实际上是借树为喻,指出成熟的艺术风格要来源于深厚的生活与创作积累。因此,回答时要力求全面完整,必须把这两层意思都答到。
3、表达类:设问、反问 ——效果:自问自答,引发思考;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标题在文中的作用
1、与情节的关系是否概括了故事情节
2、与线索的关系是否是行文的线索,贯穿全文,使行文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3、与主题的关系是否概括了本文的中心思想,深华了主题。
一个词或事物在文中反复出现的作用
1、是行文的线索,贯穿全文,使行文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答案:含义:表明对大自然的敬意,祈盼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表达对观实的忧虑,渴盼恢复大自然的原貌。作用: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语文作用类的题解题思路

语文作用类的题解题思路

语文作用类的题解题思路
语文作用类题目通常要求考生分析某个文本或语言现象在特定情境下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解题思路:
1. 明确问题:仔细阅读题目,确保理解问题的要求。

确定是要求分析文本的整体作用,还是某个具体元素的作用。

2. 分析文本特点:考虑文本的体裁、题材、语言风格等特点。

不同类型的文本可能有不同的作用。

3. 考虑作者意图:思考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意图。

作者可能试图传达某种信息、表达观点、引
发思考等。

4. 考虑读者反应:思考文本对读者可能产生的影响。

它可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启发思考、提供信息等。

5. 结合具体情境:考虑文本所处的具体情境,如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

这些因素可能对文本的作用产生影响。

6. 多角度分析:从不同角度思考文本的作用。

它可能在文学、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具有作用。

7. 使用具体例子:为了更好地说明作用,可以
引用文本中的具体例子或细节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8. 组织思路,清晰表达:在回答问题时,要有清晰的结构和逻辑,将分析结果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以上是一些语文作用类题目的解题思路,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在实际解题过程中,要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灵活运用这些思路。

高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好处与作用”概述

高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好处与作用”概述

高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好处与作用”概述一、散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1.比喻:①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具体。

②使深奥的、抽象的事理变得浅显易懂。

③化平淡为生动、形象。

④重要的审美作用,使人产生美感。

2.排比:①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气势或感染力。

②排比句结构整齐匀称,音律铿锵,使语言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③在议论、说明文中,可以使论点阐发得更严密、更透彻,使条理更清楚。

3.借代:①突出特征。

②使语言新鲜活泼。

③可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爱憎分明,从而感染读者。

4.对偶:①具有形式美。

②更凝练、更集中地表现思想。

③使语言参差错落,生动活泼。

5.夸张:①可以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或者揭示事物的本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②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用以讽刺或歌颂、感染读者。

③可以引起读者的联想、深思和共鸣。

6.比拟:①能托物言志。

②表达强烈的爱憎感情。

③增强讽刺幽默。

④使叙述生动形象。

7.设问:①引人注意,发人思考。

②承上启下,过渡衔接。

③提掣全篇,带动全文。

④用于篇末,余音不绝。

8.反问:①加强语气。

②引起思考以求共鸣。

9.反复:①有气势,增强表达效果。

②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主旨。

二、散文常用的谋篇布局技巧及其作用1. 开头段作用: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设悬念。

2.过渡段作用:①承上启下;②铺垫作用。

3.结尾段作用:①感情升华;②主题深化;③言有尽而意无穷;④呼应前文。

4.伏笔悬念作用:①伏笔能推动文章情节发展,暗示事件的发展方向与结果;②悬念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5.物象作用类:起勾连上下文的作用,通过物象对内容加以充实,升华主旨,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渲染气氛。

三、散文的各种表现手法及其功能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其特征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2.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什么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

现代文阅读?“作用”类题答题思路(资料汇总)

现代文阅读?“作用”类题答题思路(资料汇总)

现代文阅读?“作用”类题答题思路(资料汇总)现代文阅读“作用”类题答题思路2007年高考的硝烟已经散尽,但是对比全国二十来份语文高考试卷的现代文阅读题,不难发现,有十几道作用类题目,“作用题”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因此在备考2008高考时,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然而,由于出题的角度多样,“作用”的范围较广,解题的思路也不同,就使不少学生面临“作用题”时,无从下手,不会答题,或答不全。

因此,认真探讨一下“作用题”的设题角度和规范答题思路,是很有必要的。

这类题通常情况下会涉及到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表达技巧),很多同学意看到这三个概念,脑袋都大了。

这三个概念怎么区别呢?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费心费力去做严格细致的区分,只要掌握三个基本方面就可以了。

第一方面,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我们在初中就掌握的东西。

就近几年高考热点来看,要重点掌握描写、抒情。

描写要注意动与静、虚与实、正与侧、点与面,抒情要注意直接与见解,尤其要注意景物与感情的关系(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这在古诗鉴赏中也经常出现。

第二方面,修辞:常见的修辞作用一定要清楚:比喻,生动具体,给人鲜明深刻印象,以浅显常见事物说明深奥道理,深入浅出;比拟,生动形象,引起情感共鸣;借代,突出形象,具体生动,引人联想;夸张,引起读者感情共鸣,给人启示,因人联想;排比,整齐匀称,语势强劲,说理透彻,抒情酣畅;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有音乐美,概括力强;设问,引人思考,文起波澜,反问,与其强烈,激发感情。

第三方面,象征、联想、照应、悬念、伏笔等等写作手法,《高中语文知识手册》有详细介绍。

以上可以作为理论性的东西,大家一定要清楚掌握。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嘛,有了粮,如何做成饭呢?很容易,具体作题时,首先判断,作者用了什么表达手法(技巧、写作手法),这应该不是难事。

然后分析这一手法作者如何用的,比如作者把什么比做什么,作者把什么拟人化。

作用好处题怎评说

作用好处题怎评说

“作用好处题”怎评说高考现代文阅读在鉴赏“表达技巧”的考题中,有一种基本的题型,即“作者(文章)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作者(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种题型自1998年发端,便屡屡在高考卷中现身,成为高考卷中的“常客”。

所谓“作用”,是就表达技巧而言的。

表达技巧主要指文学技巧,它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而又独特的艺术技能。

而“好处”是就技巧所产生或达到的效果而言的。

二者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密不可分;作用是手段,好处是目的。

如何解答作用好处题?我们通过对典型题例的分析,整理解题思路,总结作题技巧。

一、修辞手法类修辞手法作用效果题的命题,多半以“某句某段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形式直接设问,如2006年福建卷13题“文中’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也有以表现手法设问而实际仍要从修辞手法作答的,如2007年全国一卷第16题“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类题目答题步骤可以有三:第一,明确指出该文(段或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并指明该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体现;第二,点明这种修辞手法的一般性作用;第三,结合文本,就文章主旨、作者感情、强调重点等内容具体阐释该修辞手法的作用。

【例1】2006年高考福建卷第13题即可按以上步骤答题-----【答案分析】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一步,指明手法)生动形象地(第二步,点明比喻的一般性作用)表达了作者的感悟: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因素把我们弄得无可奈何,只好痛苦地承认自己的失败(第三步,联系比喻的具体意思进行阐述)。

二、艺术技巧类艺术技巧包括的内容较多,主要有对比、衬托(正衬、反衬)、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白描、抑扬、渲染。

这类题目常以“运用何种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为什么要这样写”来设题,例如2006年高考江西卷第17题“作者写秋天的落叶,为什么要联系孩子和老人来写”,2007年高考四川卷第14题“作者写象征喜庆的焰火,为什么要从平静的湖水写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抑——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托物言志——假托某种具体事物在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意义表达出来)含蓄,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白描——不设喻、少修饰的方法,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鲜明生动的形象。它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四)插入史实或某一事件的作用
插入史实一般是为了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如果在史实前后有总括性语句或总结性语句,那么,插入的史实往往就具有例证的作用。
插入某一事件一般是为了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所以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同时还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一般表示对生命、生活或事业的积极而深入的思考。
安徽 《我与地坛》史铁生 散文 22 4 主观题 语言赏析、要点概括
江苏 《纯朴的嗜血者》《晚清学人杨守敬》 人物评论/人物传记 18 4 主、客观题 理解含义、概括
浙江 《乌米》高尔基(苏联) 小说 18 4 主观题 表现手法及作用、人物赏析
福建 《吟风》张绪佑 散文 17 3 主观题 表现手法、作用
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两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活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悬念——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理活动,引人入胜。

一、2008年高考语文卷(17套)中涉及的“作用”题:
题目、作者、国别 体裁 分值 题量 题型 设题特点
全国Ⅰ 《阳关古道苍凉美》寅公 散文 22 4 主观题 理解含义、思想情感、作用
全国Ⅱ 《马缨花》季羡林 散文 22 4 主观题 理解含义、表现手法及作用
北京 《碧云寺的秋色》 散文 18 3+1 主、客观题 理解含义、表达效果、结构作用 格言属于引证法,一般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
2、此外,对引用史实和古诗文而言,它还有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加文采等方面的作用。
(六)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
在写人的散文中,如果用某一物象作标题,一般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起主人翁的一生,二是象征某种哲理,表现某种情思。
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表现手法的主要作用:
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它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广东 《河的第三条岸》罗萨(巴西)《绝妙的错误》托马斯 (美) 小说/科普文 15 3 主观题 赏析语言、形象分析
江西 《朦胧的敬意-悼念鲁迅先生》(萧乾) 散文 21 3+1 主、客观 表达手法、结构分析
湖北 《雾》季羡林 散文 18 4 主观题 表现手法及作用、行文思路
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涉及以下五方面的内容:
1、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2、修辞方法——比喻、夸张、比拟、对偶、对比、双关、借代、反问、设问等。
3、表现手法——象征、烘托、用典、虚实、抑扬、赋比兴、以小见大、联想想象等。
4、结构形式——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
5、语言特色——含蓄、长短交错,整散结合、韵脚、辞简意丰等。
回答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类阅读鉴赏题,就必须关注以上五个方面。复习时注意培养以下四点能力:
一、要培养多角度答题能力:
让自己的答题思路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景到人等等。
二、学会分点解答问题:
在答题时分解题目,进而分项解答,尤其对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要明确地用1、2、3等序号分列回答,这样思路清晰、表述明白,可以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多分点绝对不吃亏,写错了不扣你的分,写对了就给你分数,为何不分点?
高考语文大阅读中经常涉及“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的鉴赏题目,请注意,回答“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类的题目千万不能“我的眼中只有你”,如果只回答用了什么修辞,或只回答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就会导致“挂一漏万”,严重失分。那么究竟何谓“表现手法(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表达技巧),顾名思义,是呈现文章内容,表现题旨、情感或观点的手法(技巧)。而这是这个知识点的本质,把握了这个本质,许多问题会迎刃而解。
(七)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
从人们熟悉的实体写到蕴含哲理的象征体,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便于读者的理解逐步深入。
三:语文阅读鉴赏题中“作用(好处)”答题思路及答题格式:
1、答题思路: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某某)的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伏笔——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在不大引人注意的地方预先作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当的时机给予呼应,以收到前后连贯、结构严谨的效果。
联想想象——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动静结合——动衬静,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1、表达方式的主要作用:
肖像描写——以形传神
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蕴藉含蓄
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5、对偶——句式结构整齐,节奏鲜明;有音乐美,便于吟诵,易于记忆;在内容上表意凝炼,抒情酣畅(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补充)。
6、排比——前后联结,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语气强劲;说理透辟,条分缕析;内容集中,增强气势;长于抒情,淋漓尽致。
7、设问——提示注意,突出强调,启发思考,使自己的回答具有说服力,增强表达效果。
12、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13、顶真——总的说来,环环紧扣,引人入胜。具体地说: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状物叙事,条理清晰。
14、反语——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2、答题格式:手法 + 内容 + 表达作用(好处) + 情感
文学类现代文阅读鉴赏答题方法指津:
标注段码,通读全文;找到题干,关注相邻;
揣摩句意,上下联系;逐段筛选,注意赋分;
分点归纳,避免重复;兼顾虚实,力求答全;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概括主旨,格式规范。
“表现手法(表达技巧)”释义
2、借代——使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引人联想,具体生动。
3、比拟——使语言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描绘形象,启人想象。
4、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揭示本质,给人启示;表达感情更强烈,态度鲜明,引起共鸣;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增强联想,烘托气氛。
湖南 《谈静》朱光潜 散文 17 4 主观题 诗句赏析、概括
四川 《我爱水》张秀亚 散文 22 4 主观题 含义、情感、作用
二、语文阅读鉴赏题中涉及哪些“作用(好处)”?
(一)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的作用
1、正衬:即以景物之优美衬托人物心灵之美好,或以景物之凄凉衬托人物命运之悲惨。
2、反衬:即用景物之美好或气氛之欢快来反衬人物悲惨的命运或人物凄凉的境遇。
虚实结合——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直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衬托或渲染——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三、要尽量用原文的话答题:
因为用原文的话有利于在阅卷中形成比较统一的评分标准。
方法1、直接用文章中现成的词语或句子作答;
方法2、找不到现成的语句,就得综合文章中的词或句作答(从全文来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
一般情况下,高考语文大阅读题目中至少有两道题可以直接用原文中的文字来解答的,只有两道题需要对原文的词语或句子进行间接概括归纳后方可回答。
(二)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真实可信,便于直接叙事议论抒情
第二人称:一般都兼有拟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语言生动;而在表情达意方面,运用第二人称往往便于直抒胸臆,或直接对话。
第三人称:情感内敛,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三)修辞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深入浅出。
解决综合性题目,可用以下方法:
①看题目,了解其含义
②看开头、结尾
③看过渡句、有特殊含义的句子
④看每段的开头或结尾
对这些词语或句子进行间接概括归纳即可回答相应问题。
四、确立三种答题意识:
1、整体意识;
2、语境意识;
3、鉴赏意识。
表达技巧的作用(好处)归类分析
8、反问——语气强烈,加重语势,表达鲜明,强化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9、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