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婺城区汤溪镇第二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 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
个》导学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 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并学会运用。
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3、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做一个具有创新
精神的人。
【学习重点】
1、准确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指出本文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1、快速寻找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2、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学生怎样成为具有创新
精神的人。
【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
罗迦·费·因格(Roger von Oech,一般译作”罗杰·冯·奥奇”),1948 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
着作有《当头棒喝》(AWhack On The Side Of The Head)、《创造性纸牌》(Creative Whack pack)等。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关于”推敲”的典故:。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同步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层层论述的写作特点,理解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发散思维。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学习过程【新课导入】苏东坡在《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其实,生活中就有许多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
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思维角度,跳出习惯的思维模式,就会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它将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预习导学】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模.式(mú) 恭.喜(gōng) 不言而喻.(yù) 持之以恒B.关键.(jiàn) 渊.博(yuān) 锲.而不舍(qiè) 同仇敌忾C.汲.取(xí) 推敲.(qiāo) 根深蒂.固(dì) 山清水秀D.素.材(sù) 创.意(chuàng) 孜.孜不倦(zhī) 日新月异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市交警大队加大了巡查整治力度。
B.学校开展地震安全常识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的安全自我保护。
C.完善食品安全法规,规范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提高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了。
D.学生能够熟练而规范地书写正楷字,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对汉字书写的要求。
3.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很难说莎士比亚和牛顿谁需要的想象力更多一点。
”这就是说,文学和科学绝不是没有联系的,莎士比亚塑造人物固然需要想象力,______________A.牛顿进行科学研究更需要想象力。
B.牛顿进行科学研究同样也需要想象力。
C.牛顿进行科学研究不一定就不需要想象力。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1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布置阅读课文,划出文中过渡句与段中的中心句。个别指导。
当堂问题思考:(发放资料)
作者提出了哪几个问题?各自所用的段落?
组织学生找出文中的过渡句及中心句,归纳文中的主要观点——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
3任何人都有创造力。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积累词语。2、思考问题:作者在本文开头设置一个有趣的问题,这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四、研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本文层次结构。
1、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
a、“事物正确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病?b、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呢?
c、创造性的思维有哪些必要的要点呢?
d、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是什么?本文列举了哪两个事例?e、“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f、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
2、学生间相互交流结果,采用问答式,师生互动,最后小结。
五.作业
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读课文,划出文中各段的中心语句及观点。
教学难点
本文的论证层次及中心论点。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札记
一.情境导入
板书问题,请同学们快速地说出答案:2+1=?3+4=?
导入本节:
从这个小练习中,你有什么启示?
归纳:
面对生活里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东西,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角度,跳出习惯的思维圈圈,就会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使不可能变为可能。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九年级语文上册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本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
1.查字典,查准字音;2、反复朗读,了解内容;3、上网查阅资料。
一、自主学习(一)识记议论文阅读的有关知识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二)基本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对具体议论文而言,其论述结构(1)有“总论——分论——总论”式,先提出论点,而后从几个方面阐述,最后总结归纳;(2)有“总论——分论”式,先提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证。
(3)有“分论——总论”式,对所要论述的总是分几个方面剖析,然后综合归纳出结论。
(三)议论文的论证方式议论文论证观点所采用的基本方式,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1)立论。
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正面阐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2)驳论。
就是通过反驳错误或反动观点,从而树立起自己的正确论点,反驳的方法主要有:直接反驳对方论点;通过反驳对方论据来驳倒对方论点;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过程来驳倒对方论点。
总之,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要弄明白中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过渡词语。
二、读一读1、给划线字注音根深蒂.固(dì)孜.孜不倦(zī)汲.取(jí)锲.而不舍(qiè)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三、议一议1、“正确答案只有一种”的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病?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2、“不满足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为什么?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3、“寻求第二种答案,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什么?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4、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一、教学目的。
1、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学习理解并运用现实论据。
4、帮助先生确立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想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鼓励先生端正态度,积极投身到创新的洪流中去。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难点:理解并运用现实论据。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1、请同学们快速地说出答案: 2+1=? 3+4=?2、看看这样的结果可能吗?2(月)+1(月)=1(季度) 3(天)+4(天)=1(周)3、从这个小练习中,你有甚么启示?4、教师评价归纳:面对生活里中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东西,只需调解一下思想方式,换一个考虑角度,跳出习气的思想圈圈,就会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使不可能变为可能。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一篇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二)先生自在朗读课文,全体感知:1、同学们能不能援用一首诗歌来阐明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请同学们考虑?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甚么?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三)新课讲授:1、默读课文,考虑:(1)作者的观点是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作者能否在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这个观点?不是。
(2)作者文章开头这样的写的目的是甚么?你认为有甚么好处?2、既然许多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作者告诉我们在分析和研讨事物时该当采取怎样的态度呢?请在文中找出答案。
3、长工夫以来,我们曾经习气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需一个这类思想模式。
这篇课文却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要求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为甚么非常重要?请在文章中找到作者给我们的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3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3篇Teaching plan of Lesson 13 "more than one correct answer to t hings" in Chinese volume 1 of grade 9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3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2、篇章2: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3、篇章3: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篇章1: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教材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语文上册。
二、设计思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阐述“创造性思维”的问题,从直观的图形入手,娓娓道来,亲切平易。
既是对读者思维的启迪,又不强加于人。
本文有较强的思辨色彩,可以帮助点燃师生理性的火苗,激发学习议论文的兴趣。
同时本文有着清晰的思路、恰到好处的事例和道理论证、强大的说服力,是一篇很耐揣摩的说理文,也是一篇学习议论文的经典范文。
在教学本文时,我首先从兴趣入手,让学生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一观点毋庸置疑,然后让学生在文中筛选信息,结合以前学过的议论文知识,了解本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并能指出一定的论证方法,最终使学生建立“我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自信,树立在生活中活用知识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九年级语文上册 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 新人教版
结
(提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择其一二来回答1、说体会2、说收获3、说不足4、说改进方法)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预习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
3、培养“格物致知”的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从实践中探求真知。
2、小组合作讨论预习中出现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完成。
3、定向自学中发现的新问题提交小组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提交全班解决。
发现的问题,处理的结果
展示
反馈
(各班可根据情况选择展示“定向自学”中的题目)
下节课预习目标:
1、学习并掌握举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2、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做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2、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是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一项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取得,往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刻苦的钻研、甚至多次的挫折之后才能取得,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素质磨砺才能具备,至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则离不开繁多的推理、 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活动。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环节
学生学习内容及要求
学情预设
学
习
目
标
重点:理清本文的结构,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学习议论文论证方法。
难点:认识创造性 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 作用,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学法指导:勾画圈点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第2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
解决问题:人人都有创造力。
二、论据: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如:文中说富有创造性的人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会运用知识去探求新思路;一旦有小灵感,就锲而不舍发展下去,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人的事例吗?
学习过程:
一.理解了课文内容后,请你列出本文的提纲。
二、本文的论据有哪些?用到了哪些论证方法?
三、列举古登尔克的例子说明了什么?其他的例子各有什么作用?
古登贝尔克:
布歇内尔:
贝多芬:
爱因斯坦:
四、有些论据我们还可以充实,试着就每一观点列举其他道理或事实论据。
一、提出问题:图性生活例子引出创新思维。
五、作者从“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起有什么好处?
六、什么是设问句?从文中找出几个设问句,体会其表达作用?
七、拓展延伸
五、具体、生动、形象,又富有针对性,容易引起兴趣。
六、、提醒注意,引起思考,产生共鸣,使行文有变化,结构上起承接过渡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你有过什么创新或有什么创新的想法?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课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第二课时)
课型
新知预展课
学习目标:1、理清本文线索,掌握本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及运用事实论证的写法。
2、学习本文新颖的开头的写法及论证方法的作用。
3、品味设问句的表达效果。
学习重点:论证方法、层递的结构、思考问题的方法和看问题的角度。
学习难点:论证方法的作用。
教学反思: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原创导学案
新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内容精选学知识要点,背诵课文,基础知识很重要!人教版初中语文和你一起共同进步学业有成!“体验型课堂”学习方案 语文(九年级上册) 班级 姓名 学号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编写者:韩高平审核者:韩高平第一课时【学习导言】大千世界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个事物,角度不同,答案也无穷。
而寻求其他答案,有赖于创造性思维。
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区分文章观点与材料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
课前尝试:读读课文、查查写写、读读资料、想想写写、评改订正 【读读课文】读通课文,全文共有( )小节。
【查查写写】1. 读一读,查一查,写一写(每词写两遍),并给加点字注音。
汲取()锲而不舍()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持之以恒不言而喻轻而易举一事无成2.本文作者是,(国籍)实业家。
【读读资料】读读课文115页《议论文的阅读(之一)》,了解什么是议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想想写写】本文作者提出的观点是什么?【评改订正】自己检查、评改、订正。
(或同桌互相检查、评改)课内对话:读读划划、想想说说、想想理理、说说议议 【读读划划】我一边读课文,一边在书上圈点勾画一些需要积累的词语或引发思考的警句、文章的关键句及设问句等。
【想想说说】课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我的看法是:想一想,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我可以在课本中划出若干要素。
【想想理理】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分三个部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和同学讨论后,我试着概括三部分内容。
提出问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说说议议】1. 开头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我来说说这种开头方法的好处。
2. 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我再举个实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理由:实例:3.“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这篇课文却提出相反观点,要求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为什么“非常重要”? 我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九年级语文上册 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
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习目标:1 熟悉课文内容,积累词语。
2 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征,明确议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三者之间的关系。
☆自主学习:1 关于作者:罗迦•费•因格 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
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和写法。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锲而不舍()3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持之以恒:不言而喻:锲而不舍:汲取:4关于文体议论文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方法,直接阐明事物本质和规律,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文章。
它一般有三个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点是作者所需要证明的观点,即作者对事物或问题的看法、主张、见解或态度。
论点要正确、新颖、有意义。
论据是议论文中说明论点的根据,是议论文的基础。
论证是议论文中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
论证的方法常见的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驳论文中还采用归纳法等。
那么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的?☆合作探究:1)文章开头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作者由此得出什么结论?2.).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要的要素呢?概括回答。
3.).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的主要依据是什么?4.).有人觉得“创造力仅仅是属于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这些名人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达标反馈....1小组检测字词2有人说过:“想像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创造力”。
同学们,你们的想像力如何呢?让我们来完成一道思维训练题。
观察图形“○”“△”,再展开联想写一小段话。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十三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并学会运用。
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3、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做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学习重点】1、准确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2、指出本文的论证方法【学习难点】1、快速寻找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2、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学生怎样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罗迦?费?因格(Rogervonoech,一般译作“罗杰?冯?奥奇”),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
著作有《当头棒喝》(AwhackonTheSideofTheHead)、《创造性纸牌》(Creativewhackpack)等。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关于“推敲”的典故: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
左右拥之尹前,岛具对所得词句云云。
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
’”3、关于“锲而不舍”的出处:《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自主学习】1、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和写法。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锲而不舍2、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持之以恒不言而喻锲而不舍汲取推敲3、初读课文,回答问题: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的?【合作探究】4、开头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作者由此得出什么结论?5、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来阐明这一事理的?6、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这里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证?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简析。
【精品】九年级语文上册《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案(含答案)2+新人教版word版
《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第二课时(一)基础练习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证和论据论点: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和主张。
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
论据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研习课文1、句段品读(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思考:虽然生活中解决问题需要创造性思维,但这种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答案:明确: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创造的意识在自己的思想里。
(2)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式来证明这个观点的?答案:摆事实、讲道理。
(3)请同学找出事实论据。
答案: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
(4)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答案:区别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的细小的想法。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做个有心人。
2、探究质疑(1)总的来说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人?齐读最后一段,然后合上书,复述作者提出的三个途径。
答案:①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②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③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2)请选择课前自学的一则格言作为论据,写一段文字来论证上述语段中的观点。
然后小组交流。
(3)以下三则事例各论证了以上哪个观点①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中学毕业后,他曾经先后在好几个大学学习。
主要学习气象专业。
大学毕业后,魏格纳到了高空气象台工作。
魏格纳曾和他的弟弟乘坐一个3 000立方米容量的大气球飞上天空,他们在空中整整飞行了54个小时,打破了当时载人气球在空中停留35个小时的世界纪录。
在飞行中,他们测量了高空的气温、气压、风速和风向,实现了魏格纳到空中亲自观云、观风的梦想。
②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却引发出一个巨大的发现。
据说魏格纳因病住院。
住院期间魏格纳从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偶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非常吻合,特别是南美洲巴西东部的突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docx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教学目标:1.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理解本文的屮心论点和分论点。
3.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课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讲智慧小故事。
比如大家很熟悉的《曹冲称象》《鲁班发明锯》等,引导同学们跳岀平庸,激发岀奇制胜的思维状态。
创新是一个球队、一个企业、一个民族得以立足不败的保证。
独辟蹊径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业绩,那么怎么才能走一条独创的道路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心神沉浸在字里行间。
默读是较快获取信息的方式之一,文章娓娓倾谈,字句比较容易进入学生头脑,启发学生心智。
九年级学生已能较好地把握一般默读要求, 自然会标好段号,勾画出给自己启发、留下深刻印象、有疑问的语句。
为进一步对话讨论作好准备。
(1)字词积累。
A.读准下面加点字的注咅。
根深蒂固(di) 孜孜不倦(zl) 汲取(ji) 锲而不舍(qie) 渊博(yuan bo)B・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议论文章成语较多,引导学生恰当地使用成语,可以使文章行文简洁,表达凝练,语言典雅有浓郁的文化底蕴。
可以采用在具体的语境中猜读的方式,根据上下文体会成语的含义,领会运用之妙。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孜孜不倦:勤勉的样子。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2)反馈默读情况:说说阅读收获。
问题设计:我的收获:文中__________________ 句子,我的理解是引导交流: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哪些语句给你启发?你有没有疑难?围绕这些语句大家谈看法,有助丁理解作者想法。
教师点拨,交流明确:A."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在今天的语境中,这个说法已经不具备振聋发嗾的效果,但作者明确地提出来,依然可以起到很好的提醒作用。
九年级语文上册 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材与学情分析:这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四单元第一课,属于“关注科学”单元。
那个单元以求知和念书为主题,有三课四篇文章都是论述求知欲念书问题的,学生能够从中取得很多教益。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讲课的依据与起点。
但学生水平良莠不齐,基础较差;无查阅除讲义、教辅之外更多的资料的适应,致使知识面较窄,思维较为狭隘;而议论文学习又比较枯燥,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教授本课时,应采取灵活多变的教法,化枯燥为生动,化呆板为灵动,还课堂以活力,尽可能使议论文教学多一些生机,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阅读和口语交际的相关要求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一、积存辞汇并学会运用;二、了解议论文的相关文体知识;3、了解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常会有不同结果的道理,熟悉本文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独辟蹊径,富于思辩色彩的特点。
能力目标:一、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材料,辨析二者之间的联系,明白得评判作者的观点;二、把握本文的论证方式及方式,慢慢培育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情感目标:熟悉制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舞学生争做一个具有制造精神和制造力的人。
教学目标1.了解看问题因角度不同,常会有不同结果的道理。
2.了解本文中心论点的提出方式:引一个具体实例,并作简要分析后引出。
3.明白得本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
教学方式:合作探讨法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重点在于把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思路,和运用摆事实论证的写法。
这一点可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教师作必要的点拨完成。
2.明白得富有制造力的人与缺乏制造力的人之间的区别是教学的难点,这一点能够通过师生补充举生活实例加以分析完成。
3.既然人人都有制造力,什么缘故有了成了科学家、发明家,而有的人却庸庸碌碌,一事无成,这是学习时,可能产生的疑点。
这一点能够通过师生对课文第1二、13节的内容进行分析,乃至能够补充一些事例来加深明白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4、说出本文的论证方式,辨析论证方法,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5、学习设问修辞并能结合例子说出其作用。
6、不拘泥于固有模式,学会进行创造性思维,富有创新的精神。
评价设计:1、通过默写、口述完成学习目标一。
(目标达成率95%)2、通过默读、辨析完成学习目标二(目标达成率98%)3、通过思考、讨论、合作、交流、辨析完成目标三、四。
(90%)4、通过交流、评价、领悟的方式完成目标五。
(90%)学习重点:1、默读课文,准确找出本文的论点。
2、浏览课文,善于寻找问题答案,口述文章主要内容。
3、说出本文的论证方式,辨析论证方法,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不拘泥于固有模式,学会进行创造性思维,富有创新的精神。
学习方法:通过默读、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说出作者观点及论述思路,学会创造性思维。
学习过程:一、导入。
头脑转转转。
请同学们计算下面两道题。
1(月) + 2(月) =1季度? 8小时 +16小时 =1天?还可以举例。
如3天+4天=1周等。
回忆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相同。
可以说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罗迦·费·因格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预习检测。
1、默写词语,并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汲取不言而喻持之以恒轻而易举2、口述汲取、孜孜不倦、根深蒂固、不言而喻、轻而易举、锲而不舍这些词的意思。
汲(jí)取:吸取。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根深蒂(dì)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孜孜(zīzī)不倦:勤勉的样子。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锲(qiè)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3、议论文知识点。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证和论据论点: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和主张。
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
论据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通过默写、口述完成学习目标一。
)三、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1、文章开头提出几何问题的目的是什么?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3、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通过默读、辨析完成学习目标二)四、问题探讨。
浏览课文,分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1、为什么“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2、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要的要素呢?3、“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4、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学生讨论后师生共同解决。
1、见课本。
2、A 有渊博的知识;B 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C 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不断地尝试)。
补充:这三个要素在5、6两段中就已呈现,那么是否能删去7、8两节呢?为什么?约翰•古登贝尔克将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创造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罗兰•布歇内尔把电视接受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这两个事例有力地证明了发挥创造力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3、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4、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关键在要做到三点:一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二是“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三是“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通过思考、讨论、合作、交流、辨析完成目标三、四。
)五、拓展延伸。
1、思维游戏: 玩24点扑克牌的游戏:用5、6、3、3、四张牌通过加减乘除的运算得出24这个结果, 每张牌只能用一次。
2、观看图片,谈谈你的收获。
(通过交流、评价、领悟的方式完成目标六。
)3、了解名人。
贝多芬,他幼年早慧,在年轻时就确立了作曲家的地位。
也许是命运的捉弄,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他却失聪了。
但是,在这之后的八年中,他依旧继续着音乐家的生命,大大发展和改变了古典音乐。
他是德国最伟大的乐曲家之一,创作了如:《英雄》、《命运》、《田园》等交响曲,《月光》、《热情》、《黎明》等钢琴奏鸣曲。
爱因斯坦,伟大的物理学家,科学革命的旗手。
他从小脑中就充满许多奇思妙想,例如4岁时就奇怪为什么罗盘针总是转向南方?它周围有什么东西推动它?爱因斯坦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创造性才智的人物之一.他一生中开创了物理学的四个领域: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宇宙学和统一论.他是量子理论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他在分子运动论和量子统计理论等方面也作出重大贡献.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诗人。
他重要的喜剧作品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等;历史剧《理查三世》、《亨利四世》;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莎士比亚被马克思誉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在过去的几千年人类历史中,最独领风骚者为成吉思汗,而最具才华者是莎士比亚。
”伟大的德国诗人歌德有一句名言“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中国戏剧家曹禺曾赞叹:“莎士比亚是一位使人类永久又惊又喜的巨人!六、问题辨析。
1、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等这些伟人才具有的,作者是这样认为的吗?2、9~12段,圈划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富有创造力的人缺乏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自信)(不自信)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进行自我压制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任何人都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3、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所有的设问句,体会其表达效果.文章开篇:四种图形的选择,如“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要是你选择的是B……”“那么,D又怎样呢?这是唯一……”。
第4段段尾:“那么,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第9段:“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有哪些呢?”。
补充: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
它的作用有:①提醒注意,引发思考,②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③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上面三例均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后两例的承接、过渡作用。
(通过思考、讨论、合作、交流、辨析完成目标三、五。
)七、课堂小结:同学们,生活中事物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解决问题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我们要坚持不懈留心生活、发现生活、思考生活、认识生活,这样我们就会捕捉到生活中最美好的瞬间。
八、评价样题:1、下面的语段,以“魅力”开头另写一个语段。
风度是大雨中为人撑开的小伞,风度是骄阳下替人遮阴的大树;风度是诸葛亮空城上坦然的琴声,风度是周总理外交中从容的回复;风度是指挥家飘逸的手势,风度是思想者睿智的头颅;风度是司仪得体的举止,是模特优美的款步;风度是卓别林的帽子,是王羲之的行书……2、阅读下面短文,完成问题。
辩证看压力邵景均人生在世,大都喜欢活得自由自在,恐怕极少有人愿意为他人所逼、受环境所迫。
但是,外界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一般来说不受人的主观意愿支配,具有某种必然性4、说出本文的论证方式,辨析论证方法,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②从历史上看,生存压力带给人类发展进步。
在恶劣环境下,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在病痛之下,燧人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在饥饿之下,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作”。
可见,外在压力迫使人类学会了盖房子、煮食物、种粮食。
人类社会能有今天这样发达的科学技术、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与人类克服外来压力的奋斗过程相关。
③对于做学问来说,压力之下能产生出重大成就。
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有很多。
史载:“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曹植的七步诗,更是在以死相逼的巨大压力下产生的。
曹植富于才学,受其父曹操赏识,然而却遭其兄曹丕忌恨。
曹丕称帝后,一日召曹植,命他于七步之内成一诗,否则处死。
曹植于悲愤之下,写成了著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面对生死而成就的诗,不但保住了曹植的性命,也为中国文坛留下一篇千古佳作。
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
4、说出本文的论证方式,辨析论证方法,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同样面对苦难和不幸,有的奋力抗争,成了强者、智者、英雄;有的则被压垮,成了乞丐、懦夫、失败者。
4、说出本文的论证方式,辨析论证方法,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1、.通读全文后,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3分)2、细读第④段,请找出本段的分论点。
(2分)3、文章第①段划线的句子起什么作用?(2分)4、第⑤段划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运用这种论证方法的好处?(3分)5、谈谈你对第④段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3分)(通过习题检测完成目标四、六)教与学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