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选修一1
二、梭伦改革旳主要措施和特点
主要措施
基本特点
经 颁布“解负令”,要求占有土地 目 旳 : 消 除 社 会 矛 盾 ,
济 旳最高限额;制定“遗嘱法”
稳定社会秩序
领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扩大下层平 措 施 : 带 有 “ 折 中 ”
域 民旳就业机会
色彩,对贵族和平民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公民按财产多 采 用 了 不 偏 不 倚 旳 中
看法: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较为彻底旳改革。为秦统一 全国、建立中央集权制政权奠定了基础。许多变法内容影响深 远。但因严刑峻法而使变法带有一定不足。
【高频预测】有关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2023年海南高考选择题第9题考察了 梭伦改革旳内容,2023年海南高考选择题第9题考察了梭伦改革旳原则,2023 年浙江高考文综自选模块非选择题第9题考察了商鞅变法旳经济措施及影响和
军事措施及原因。近三年高考有关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命题不多,估计在后来 旳高考命题中将会出现,要点将会突出两次改革旳内容。
措施
特点
废除“世卿世禄制”。普遍推 • (3)是战国时期最
行县制
彻底、对旧贵族
政治 • 建立严密旳户籍制度, 打击最有效、变
制定连坐法
法措施最全方面、
• 烧毁不符合新兴地主 利益旳儒家和其他学
为期最长久旳改 革
文化 派旳诗书
• (4)影响最为深远, 不但为秦统一全
习俗 推行秦律及一夫一妻小家庭政 国奠定了基础,
——《荀子·议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何要“诱”三晋 之人,三晋之人为何会受商鞅之“诱”,成果怎样?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分析】本题经过“商鞅变法”这一知识点,旨在考察学生 阅读史料,了解材料,最大程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旳能力,同步需 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精确、合理旳解读。回答第(1)题要精读 材料,最大程度地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归纳。第(2)题考察商鞅变 法旳影响。 答案:(1)原因: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利其田宅”, 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 成果:经过几年旳努力,秦国到达了国富兵强旳目旳。 (2)是商鞅变法实施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等措 施旳成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以用心应敌于外。
高三历史联考知识点归纳
高三历史联考知识点归纳在高三历史联考中,考生需要掌握大量的历史知识点。
下面将对高三历史联考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 封建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组织体制,由君主、贵族、庶民等层级组成。
主要有皇帝、王侯、士农工商等身份。
2.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制,重用法家思想,推行一系列改革,如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等。
3. 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史学家,其著作《史记》是我国首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我国古代史学之宝库”。
二、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与冲突1. 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东周时期的末期,各国之间发生了频繁的战争和政治动荡。
著名的战国七雄是:齐、楚、燕、赵、魏、韩、秦。
2. 秦朝的统一: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建立秦朝,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
3. 汉朝的兴起:刘邦建立的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大一统王朝,它的建立开创了长达400多年的汉族政权。
4. 西汉的强盛:西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皆达到新的高度,丝绸之路的开通也使得中国与西方国家有了更加密切的交流。
三、中国古代经济与文化的繁荣1. 经济繁荣:秦朝统一中国后,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如统一货币、度量衡,加强交通等措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 农业技术的进步:中国古代农业发达,出现了很多先进的农业技术,如水利工程的建设、农具的改良等。
3. 文化成就: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文化成就,如战国时期的孔子和儒家学派、韩非子和法家学派、汉朝的文学、艺术等。
四、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与文化交流1.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国际贸易路线之一,连接了中国与西方世界,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2. 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在东汉时期达到鼎盛,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3. 文化输入与融合:中国古代不仅吸收了外来的文化,同时也将自己的文化输出给世界,如汉字的传播、儒家思想的影响等。
高三历史复习课教案(15篇)
高三历史复习课教案(15篇) 高三历史复习课教案精选篇1一、同学总体状况:高三12-25班是我校文科班,三个班共810人,其中12-15班为史生班,16-21班为史政班,22-25班为史地班。
本届相当一部分同学历史基础学问不扎实,学习层次参差不齐,对历史的学习方法还不能比较好地把握,二卷答题不规范,历史基础学问很不扎实,理解运用力量较差,与高考的要求和学校的要求还有肯定的差距。
在对同学全面强化督促的同时,如何抓好基础,强化针对性,有的放矢,提高讲与练的方法及效益,成为一轮整体复习中的一大挑战。
二、定好基调,做好方案:第一轮复定下的基本基调是:“踏实、精确、稳步”。
踏实:依纲据本梳理课本学问,穿插小专题。
延长和加深要适度,照看全体同学,注意夯实基础,扎扎实实,讲得实在,练到实处,达到实效。
基础学问、基本技能要求把握讲到位、练到位。
训练中突出重点,讲究效果。
除了重点内容要训练外,要求重点抓好基础题和中档题的训练,狠抓错题过关,提倡“小题大做”。
在基础学问的学习过程中,注意总结规律,不断提高。
我们要求同学自己在复习过程中总结提高,让同学通过自己的总结,探究解题规律,把老师的教学思路内化为自己的自觉意识。
精确:就是要瞄准考纲,精确定位,把准难度,讲练精确。
稳步:稳步推动,稳中取胜。
不单纯追求进度,以学问是否把握到位为基本依归。
三、教学任务:1、进行第一轮复习把握单元基础学问,巩固学问点,强化学问体系。
2、加强综合训练,讲练结合,全面提高同学的解题力量及思维力量。
四、教研组活动的主要内容:1、仔细学习新课标和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的基本目标和要求。
2、开展重点章节、重点内容、难点内容的教学争论,轮番主备。
3、统一教学进度。
4、统一考试的要求与范围,进行考试质量分析,共同总结考试中以及教学中的问题。
5、准时学习新高考的相关理论和最新信息与要求,做到教学目明确,有的放矢,提高实效。
6、集备要求:第一轮复定下的基本基调是:“踏实、精确、稳步”。
高三历史(通史版)三轮冲刺复习人口问题与人口迁徙+导学案
专题三人口问题与人口迁徙【热点链接】三孩政策,是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而实行的一种计划生育政策。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并指出,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2023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
2022年,中国人口出现近61年来的首次人口负增长。
2022年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
近年来高考不回避热点,中国人口问题的历史也由来已久,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人口政策的调整,也逐渐成为高考关注的热点,我们在复习时应给与更多关注,特别是实施原因、卫生计生部门的职能转变、相关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等。
【知识链接】一、古今中外的人口问题(一)古代人口问题1.政策:鼓励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数量成为考核官员的标准。
2.原因:宗法观念影响;农业(耕)文明,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者的数量多少决定农业盛衰;人口的多少关系到赋税的征收、兵役和徭役的征发,是国家强盛与否的重要标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3.特点:人口总量呈螺旋式上升;东部地区一直是中国古代人口密集区;南方人口发展迅速,并逐渐超过了北方;明清时期人口增长迅速。
4.明清人口激增的原因: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精耕细作,农业经济高度发展;耕地面积的扩大;外来高产物种的引入;粮食产量的提高;统治者的政策和制度调整(如康熙时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时摊丁入亩)。
5.明清人口激增导致的问题:人口增长速度快于耕地、粮食的增长速度,导致人地矛盾突出;土地过度开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导致国穷民困,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
(二)近代西方人口问题1.新航路开辟后,美洲人口锐减的原因:欧洲殖民者的屠杀政策,残酷的剥削压榨;伴随欧洲人到来的疾病传播。
专题09++高频考点篇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三轮复习专题指导与典例分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世纪中国政府惠民政策的特点。(6分)
特点:以民为本;全面、系统、具体;保障政策侧重“三农”。(6分,言 之有理即可)
注意:稳定 是特点而非
内容
【典例分析】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为了巩固政权的基础,发展农业经济,尤其重视县以下的基层组织建设。夏商时
d.《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仁政。
2、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基本含义和现实价值 (1)基本含义 ①重民爱民。民众、庶黎在国家中处于基础地位,是国之根本,本固方能 邦宁,治理国家要以人民为主导。 ②利民富民。统治者只有采取有利于民生的措施,使人民生活富裕而安居 乐业,才能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安宁。 ③忧民恤民。执政者要考虑人民的忧与乐。与民同乐,与民同忧,这样才 能得到人民的支持与响应。 (2)现实价值 ①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为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了文化渊源。 ②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为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历史依据。 ③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为建设清廉俭朴、务实担当的干部队伍提供了历史借 鉴。
社会保障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有利于缓和矛盾、稳定社会
(1)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中国古代 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 建为基础,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 社会稳定。 (2)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主要由政府 主导,社会参与。在封建社会后期, 宗族及社会公益性组织的作用越来越 大。
【典例分析】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2024届黑龙江五地联考) 材料一
【提示】注意先秦君民关系, 民制约君,君依赖民;教化于 民,辅以依法治民;背景是生 产力发展,社会巨变
先秦时期,“天”对于“君”与“民”都具有朴素的本原意义,认为“天”设立君主的目的是解除“民”的“无主之乱”,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提纲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提纲一、太平天国运动1. 太平天国的兴起- 天地会与拜上帝教的合并- 洪秀全的理念与宗教背景2. 太平天国的政治与军事活动- 推翻清朝统治的宣言- 太平天国军的组织与战术- 太平天国军对清朝统治的威胁3.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外援与清朝的反击- 太平天国内部的分裂与内讧二、戊戌变法1. 戊戌变法的背景- 清朝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对外侵略与国家危机2. 变法派的理念与措施- 赵炳鑫与康有为的改革思想- 设立新政府与改革方案的提出- 经济、教育及军事改革的推行3. 反对派与变法失败- 保守派的反弹与政变- 康有为的自废职位与废除改革三、五四运动1. 五四运动的起因与背景- 刘永福被迫签订《凡尔赛条约》 - 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不满与抵制- 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与变革2. 运动的主要内容与影响- 清华学生游行抗议与爱国主义情操 -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 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与政治的影响3. 五四运动的启示与意义- 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的觉醒- 提升女性地位与性别平等的呼声 - 推动中国近代化与现代化的进程四、中国共产党的建立1. 中国共产党的前身与背景- 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兴起2. 党组织的成立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一、二、三次代表大会 - 中共的组织原则与党员培养3. 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 党员的秘密抵抗与革命行动- 在工农运动中的领导与组织- 党对国共合作与土地改革的贡献五、抗日战争1. 日本侵略的背景与原因- 九一八事变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日本对中国的经济控制与霸权政策2. 抗日战争的爆发与全面抗战的开始- 盘古会议与中共的抗日主张- 温州会议与西安事变的影响3. 抗日战争的进行与胜利- 渡江战役与淞沪抗战的胜利- 八路军与新四军的抗日战斗- 中国军民的抗战精神与牺牲精神总结: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提纲主要包括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以及抗日战争。
专题四+西方的文官制度 高三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
(3)1855年:文官委员会;书面考试制度
英国政府接受《关于建立常 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的建议, 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派干 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 候选人进行考试
(4)1870年:最终确立
◎格拉斯顿
文官制度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出现?
(1)18世纪初:初现 限制王权任免官吏 (2)19世纪初:两官分途 (3)1855年:文官委员会;书面考试制度 (4)1870年:最终确立
政党分肥制时期(1729-1833)
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可以任命高级官员,还可 以在国家授权下任命中下级官员。
——《美国1787年宪法》
两党竞选获胜后都将政府官职分给自己的亲信。
1881年因分官不均美国总统加菲尔徳被杀
文官制度完善(1833-至今)
1883年议员彭德尔顿提出以英国文官制度为蓝本,结合美国自身特点的文官制度 法案,打破了政党分肥原则,逐步形成了以考绩制为基础的文官任用原则,1883 年国会通过《美国文官法》,标志着美国文官制度的正式建立。
2.影响:阅读P37“探究与拓展”进行分析 本质:为资产阶级服务 (2)消极影响 材料:……因为实际的管理工作掌握在一支庞大的官吏队伍手中。 这支官 吏队伍浸透了反民主的意识,同地主和资产阶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各 方面都依附他们。这支队伍被资产阶级关系的气氛所笼罩,他们呼吸的就 是这种空气,他们凝固了,变硬了,僵化了,摆脱不了这种空气,他们的 思想、感情、行为不能不是老样子的。对上司毕恭毕敬的习气和某些 “公” 务特权把他们拴住了,通过股票和银行,这支队伍的上层分子完全成了金 融资本的奴才,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它的代理人,它的利益的代表者和影响 的传播者。
三、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全国卷高考历史第33题专项复习课件2023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三轮冲刺复习
【解析】题干中国民议会的相关禁令和规定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子女个人权利,体现
了国家肩负起保护个人权利的责任,符合社会契约精神,故选B;材料强调的是国
家对个人权利的保护,A排除;材料主旨并未涉及男女政治地位的内容,排除C;材
料中政府强制干预家庭和家族内部事务,显然是国家高于家族,排除D。
3.(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III)美国建国初期,制宪会议的参加者麦迪逊认为,新宪
2023年高考考前冲刺复习
全国高考33题专项复习
----近 代 资 本 主 义 文 明 的 发 展 (1500年前后——20C初)
错题精讲
1.(2022年新课标全国乙卷)16世纪中叶,法国人帕斯基耶写作《法国研究》时说 ,“我用俗语(而非拉丁语)写作”;布代的《论钱币》处处流露出捍卫法国文化并 与意大利人竞争的意识。有学者因此认为,16世纪是“法国意识”萌发的世纪。据此 可知,“法国意识”的萌发缘于 A.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B.新兴阶层摆脱宗教神权束缚 C.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 D.“人民主权”学说深入人心
2024届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36: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附答案)
专题复习36: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汉初,朝廷让功臣和他们的子弟们占据要津,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
由此可知,汉初()A.选官重视品德才能B.将儒学作为主导思想C.注重任用专业吏员D.皇权与士族相互依赖2.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
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A.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B.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C.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D.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3.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
正德年间,官员徐文溥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
”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A.士子应考投机取巧B.书商刊刻时文牟利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D.八股文体日益僵化4.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
这些规定旨在()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5.20世纪初,英国建立文官分类管理制度,采用品位分类的办法。
品即官阶,代表等级、地位和报酬;位即职位,代表权力、职资和任务。
官阶不随职位变动而改变。
这反映了()A.贵族传统的延续B.官员地位的降低C.党派干预的加强D.政府职能的扩大6.19世纪下半叶,在清政府的倡导、默许下,捐纳入仕成为一种常态。
“内则京捐局,外则甘捐、皖捐、黔捐等,设局遍各行省”,捐纳人持有的原籍地方官出具的“身家清白册”可由各省捐局授权的金融机构代办,“实官执照”由各省捐局签发。
这表明当时()A.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冲击B.官僚政治体制面临危机C.列强入侵制约官僚选任D.选官用人制度灵活高效7.春秋时期出现人才跨国流动现象。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资料总结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资料总结在高中的学习中,历史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是文科生高考必考的科目之一, 想要取得好成绩,备考期间就要全面系统地巩固好所学知识点。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三历史专题复习资料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手工业1.官营手工业:发展概况:夏商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直到明代前期,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主要特征:主要生产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生产规模大,分工细致,代表着古代生产技艺的水平2.纺织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①原始社会:纺织业开始萌芽,原料主要是以麻和葛为主,但也出现了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②汉:远销海外,被称为丝国(开辟丝绸之路).③唐朝:中期以后,私营作坊兴起.④宋元:棉纺织业兴起,元朝时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
⑤明:纺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苏州和杭州是丝织业的中心。
3.冶金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①新石器时代:已经出土了小件铜器,②夏商周:青铜铸造业进入繁荣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
.③春秋战国: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出现了铁器④汉: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风形式发生革命性变化.⑤东汉时期: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借用水力作为动力鼓风.4.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①原始社会:彩陶出现.②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陶发展过渡到瓷.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
③唐朝:釉陶制品的精品唐三彩,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④宋元:宋代的景德镇到元朝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烧制出青花瓷器。
.⑤明清: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中后期五彩瓷,清代珐琅彩。
5.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①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并且劳动分工越来越细②生产技术不断进步③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并且出现工场手工业④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⑤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⑥长期于世界,产品远销海外。
商业1.市的形成与发展:①秦: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进行严格管理.②汉: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十分严格.③六朝时:城镇之外形成了草市.政府对草市进行行政管理,设草市尉.④唐朝时:草市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夜市也非常繁荣.⑤宋: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⑥明清:商业经济繁荣,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三 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三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专题提示第一部分内容:本专题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三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矛盾斗争等。
第二部分主要内容: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是指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在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
它是世界近代现代史上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尖锐的产物,也是社会主义国家为争取生存、发展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斗争的产物。
本专题主要包括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变成现实、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由单一模式到多种模式的发展历程。
知识梳理一、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1、手工工场时代近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开始于工场手工业经济,其特征是手工劳动,商业资本控制着手工业生产,重商主义盛行。
商品经济的发展日益瓦解冲击着自然经济和封建制度。
在国际格局中,经济中心先由农业经济发达的亚洲转到商业经济发达的地中海地区,再后转到工业经济发达的大西洋地区;经济领先的国家先是意大利,后是荷兰,再后是英国。
16世纪前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历史产生重大转折,历史从各方面体现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鲜明特点。
⑴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阶段(14~16世纪)14~15世纪世纪在意大利和西北欧产生了以雇佣劳动为基本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这一经济领域的深刻变革,引起了欧洲思想文化和社会政治领域的深刻变革,其表现有三:第一,在社会经济方面,葡萄牙、西班牙率先开辟新航路,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国际市场开始逐渐形成,世界开始打破封闭状态,走向统一,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成长开始形成趋势。
同时,西欧国家开始了对亚非拉地区的殖民扩张,它一方面给当地带来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残暴的资本原始积累也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史一、中国古代的统一与分裂———祖国统一大业的强力粘合剂1、分裂时期我国封建社会有三个分裂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时期。
其中分裂时间最长的是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时期,长达三百多年,最短的是三国时期。
2、统一时期我国封建社会有四个大统一时期,即秦汉时期、隋唐时期、西晋、元明清时期。
西晋建立的虽是全国性统一政权,但短期而亡。
其中统一时间最长的是唐朝。
统一的原因:(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巩固多民族国家的作用。
(2)"中国独特的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条件,(3)文化传统方面的原因:古老的中国文化中,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后经儒家学派的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渊源。
这种思想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维护和促进国家统一发挥了巨大作用。
" (4)民族融合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与统一国家的发展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民族之间的关系不断发展,关系越密切,民族间的凝聚意识就不断增强,历史文化认同就不断扩大和深化,这些都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5)中原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
正如马克思所说:“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规律。
”认识:l 统一的历史时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稳定和统一多l 民族国家的巩固,也有利于科技文化教育和艺术的发展繁荣;l 统一时期往往是国家富强繁盛的时期;l 统一是历史的主流:从表面上看,分裂时期很多,但这只是一种现象,分裂是暂时的,是历史的支流,统一才是历史的本质和主流;"反对分裂,维护统一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我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
专制主义是指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统治;中央集权则指全国的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各级政府一律服从于中央政府,受中央政府的领导和监督,执行中央政府的法令、政策和命令。
2023年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限时集训5:救亡图存——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抗争探索
专题限时集训(五)救亡图存——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抗争探索(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2·枣庄高三三模)具有近代意义的世界历史,主要体现在世界交往普遍发展基础上的劳动方式的改变。
作为世界历史的一个缩影,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解体是劳动方式变革的必然结果。
这揭示了()A.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源B.闭关锁国导致传统贸易体系解体C.中国对外交往趋向近代化D.开埠通商对中国经济的巨大冲击A[根据材料“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解体是劳动方式变革的必然结果”可知,中国朝贡贸易体系解体的原因是自然经济不敌工业文明下的自由贸易,即揭示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源,故选A项。
]2.(2022·潍坊高三三模)下面为对近代某一历史事件影响的描述。
该事件是()C.洋务运动D.第二次鸦片战争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随着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与题干内容相一致,故选B项;在鸦片战争中并没有出现私家军队,排除A项;洋务运动是清政府开展的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自救运动,也没有出现私家军队,排除C项;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并没有出现“由满人占据的重要督抚位置逐渐落入汉人之手”的现象,排除D项。
] 3.(2022·德阳高三三模)1861年,英商宝顺行顺记运送洋布赴山西售卖时,在运货车上“高插钦命通商大臣黄旗一杆,手执天津海关崇(即崇厚,当时为北方三口通商大臣)照单”。
车队一路畅行无阻,获利颇丰。
这一个案可以说明() A.通商口岸带动周边地区发展B.中国经济主动融入世界市场C.清政府已经沦为洋人的朝廷D.条约体系成为列强侵华工具D[根据材料“高插钦命通商大臣黄旗一杆,手执天津海关崇(即崇厚,当时为北方三口通商大臣)照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平等条约为英国商人在中国经商大开方便之门,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选D项;根据材料“英商宝顺行顺记运送洋布赴山西售卖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西并非通商口岸,且材料主旨是英商获利颇丰,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经济是被动卷入世界市场,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是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专题复习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练习
专题复习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
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材料结论A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的青铜器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区B 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C 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D 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镞(箭头) 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2.春秋战国时期,很多思想家、政治家主张增加人口(如下表)。
这些主张( )人物主张管仲“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半者霸”商鞅“今以草茅之地,徕三晋之民而使之事本,此其损敌也,与战胜同实,而秦得之以为粟,此反行两登之计也”A.解决了当时人少地多的矛盾B.加剧了各诸侯国之间的冲突C.体现了重建政治秩序的需要D.说明地主阶级治国思想趋同3.阅读下表。
时间事件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废掉晋静公,并将晋国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公元前354年魏国进攻赵国,齐国围魏救赵,魏国大败公元前303年齐、魏、韩联合讨楚,楚国请得秦国救兵,三国方才退兵公元前284年燕、秦、韩、赵、魏五国攻齐,齐国只剩莒和即墨两城上述历史事件( )A.反映了宗法制度的崩溃B.体现了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C.利于诸侯割据局面结束D.表明齐国丧失春秋霸主地位4.老子认为“大道废,有仁义”,“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孔子则说“仁者,爱人”,“君子义以为上”,“闻义不能徙”。
这反映了二者( )A.阶级立场的迥异B.治世理念的分歧C.道德修养的高低D.所处时代的不同5.《墨子》有云:“古者国君诸侯之以春秋来朝聘天子之廷,受天子之严教,退而治国,政之所加,莫敢不宾。
”这反映出( )A.春秋时期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B.宗法制积极的政治作用C.墨家对地方治理的理想化追求D.天子直接处理地方事务6.商鞅曾强调“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韩非子也提出“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少数民族政权的制度
..专业. 少数民族政权的制度:1、“蕃汉分治”制度(辽):(1)原因:由于辽统治下的南北广大地区的汉族、契丹等族的经、文的发展水平及人民的生活方式不同。
为了适应被统治地区不同情况,辽行政管理机构分设“北面”和“南面”两个系统。
(2)内容:中央设南面官和北面官。
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沿用唐以来的官制,统治汉人和渤海人;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权比南面官大,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
(3)特点:“因俗而治”,即民族分治。
(4)实质:仍然是阶级统治。
思考:辽和西夏政治制度的共同特点是什么?都较多地吸收了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内容;对本民族和汉人实行不同的统治制度。
2、猛安谋克制(金):(1)演变:氏族部落组织(以血缘为纽带)——军事组织——地方行政组织(2)主要内容:原为氏族部落组织(以血缘为纽带),后突破血缘关系,以户为计算单位,300户为一谋克,设百夫长一人,十谋克为一猛安,设千夫长一人。
猛安谋克都是部落的壮丁,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征。
(3)性质:兵民合一、军政合一的制度,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
(4)作用:对金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
3、八旗制度(清)(1)主要内容:按军事组织形式(三百壮丁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旗),把女真人编制起来,在贵族控制下进行战争和生产活动,具有行政管理、军事征战、组织生产三项职能,旗人“出则为兵,入则为民”。
(2)性质:兵民合一、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
(3)作用:把涣散的女真各部形成为一个严密的社会机体,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
(对女真的统一、满族的形成和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思考:历史上女真族建立的猛安谋克制和八旗制度有哪些相同点?(1)内容相同:都按军事组织形式,把女真人编制起来,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征。
(“出则为兵,入则为民”)(2)性质相同:都是兵民合一、军政合一的制度;(3)作用相同:都对本民族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加速了封建化进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史一、中国古代的统一与分裂———祖国统一大业的强力粘合剂1、分裂时期我国封建社会有三个分裂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时期。
其中分裂时间最长的是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时期,长达三百多年,最短的是三国时期。
2、统一时期我国封建社会有四个大统一时期,即秦汉时期、隋唐时期、西晋、元明清时期。
西晋建立的虽是全国性统一政权,但短期而亡。
其中统一时间最长的是唐朝。
统一的原因:(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巩固多民族国家的作用。
(2)"中国独特的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条件,(3)文化传统方面的原因:古老的中国文化中,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后经儒家学派的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渊源。
这种思想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维护和促进国家统一发挥了巨大作用。
" (4)民族融合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与统一国家的发展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民族之间的关系不断发展,关系越密切,民族间的凝聚意识就不断增强,历史文化认同就不断扩大和深化,这些都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5)中原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
正如马克思所说:“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规律。
”认识:l 统一的历史时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稳定和统一多l 民族国家的巩固,也有利于科技文化教育和艺术的发展繁荣;l 统一时期往往是国家富强繁盛的时期;l 统一是历史的主流:从表面上看,分裂时期很多,但这只是一种现象,分裂是暂时的,是历史的支流,统一才是历史的本质和主流;"反对分裂,维护统一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我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
专制主义是指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统治;中央集权则指全国的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各级政府一律服从于中央政府,受中央政府的领导和监督,执行中央政府的法令、政策和命令。
也就是说中央统率地方,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
这种制度的核心是皇权的至高无上。
2、形成原因经济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井田制的瓦解、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政治条件:随着经济力量的增长,新兴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以维护其政治和经济利益。
理论基础:法家思想的产生,韩非子等提出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思想,为这一制度的形成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和周王朝的软弱无力是历史的教训,也是这种制度产生的客观的历史背景。
3、演变历程(战国时期————萌芽)(1)秦朝的建立: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确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
(2)两汉时期有所发展(巩固):通过“ 削藩”、平定“ 七国之乱”和颁布“ 推恩令”等措施,基本解决了地方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实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控制;改革官制(察举制),大力选拔人才。
(3)隋唐时期进一步完善:政治上采用三省六部制,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使中央机构更加完善,从而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开设科举制,广罗人才,从而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4)宋时期进一步强化:北宋时(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教训),削夺了朝中大将的兵权和地方节度使的权力;然后又设“三衙”和枢密院,使其互相牵制;实行更戍法,防止武将专权;禁军。
通过这些措施,达到了集中军权的目的。
"北宋还设参知政事、三司等职,以分割相权;派文臣到地方做知州,从而集中了行政权。
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并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从而把财权和司法权收归中央。
(5)元朝时实行行省制度,有效地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
(6)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达到顶峰):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从而加强了君权;地方废行省,设三司,三司互不统属,互相牵制;设立厂卫等特务机构,加强对官吏和百姓的监督和控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加强文化专制。
清朝:继续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设立军机处,强化君权;实行更严酷的文字狱。
4、认识特点:一是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独断专行;二是中央统率地方,地方服从中央;三是中央与地方、君权与臣权的矛盾和统一贯穿这一制度的始终;四是我国这一制度较之欧洲更漫长。
评价:一方面是积极性。
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对于维护国家统一、防止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组织公共工程建设、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社会经济等方面都起了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是消极作用。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毕竟是以个人的极端专制为特征的一种封建制度,权力的高度集中,缺乏监督和制约机制,往往导致专制独裁、苛政和刑杀以及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
总而言之,在封建社会的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在封建社会的后期则主要表现为消极作用。
三、我国古代的中央行政制度和地方制度———中央集权1、中央官制(1)三公九卿制:形成和演变:秦灭六国后,在确立皇权至高无上的基础上,建立三公九卿制度,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官职。
其中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他们都由皇帝任免,都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
汉承秦制,汉朝继续沿用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只是某些官职在名称上有所变化,职权范围变化不大。
影响:秦汉时期三公九卿制的确立和完善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开创了新局面,对以后历代王朝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三省六部制:形成和演变: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在继承魏晋以来中央行政制度的基础上创立的,唐朝时继续沿用。
其运作程式:中书省(政令草拟)、门下省(政令审核)、尚书省(行政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他们相互牵制和制约,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宋、元、明、清在沿袭隋唐官制格局的基础上稍有变化,但变化也只是局限于形式。
影响: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央行政机构的建立,表明我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官僚制度趋于成熟;该制度有效地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使中央政权更趋巩固,并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安定繁荣,成为唐朝强盛的政治保障;三省六部制对后世影响巨大,唐以后的中央行政机构的格局一直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3)内阁六部制:明初,朱元璋为解决相权和君权的矛盾,废除丞相制度,权归六部,并设殿阁大学士,充当皇帝的顾问;后明成祖在殿阁大学士的基础上设内阁,最终形成内阁六部制。
清内阁职权下降。
2、地方行政制度(1)分封制:西周建立后,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周天子把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形成分封制。
受封的诸侯王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还要派兵随周王作战;但受封的诸侯王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行政、军事、经济上的相对独立性。
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条件下,分封的诸侯国环绕王室,形成众星捧月之势,起到了拱卫王室的作用;分封制使周朝的势力扩大到边远地区,从而扩大了疆域。
但分封制维持了诸侯国的相对独立地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周王室的衰落,他们乘机称雄割据,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2)郡县制:秦统一全国后这种制度在全国推广,并被后世所沿用,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郡县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与分封制不同的是,郡守和县令不是世袭,而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且各郡县在政治、经济上没有独立性,也没有自己的军队。
所以郡县制的实施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3)行省制度:元朝时疆域空前广阔,为了加强统治,元政府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在地方设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中书省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行省制度适应了元朝疆域空前辽阔的需要;各行省直属中书省,与中央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从而巩固和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古代的选官制度1、察举制:是汉朝汉武帝实行的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东汉时则注重孝廉一科,察举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 乡举里选”。
随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声望影响逐渐被官僚家族所支配,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举荐人和门生、故吏相结合,形成官僚集团,助长了豪强地主的势力。
2、科举制:开创于隋朝,一直沿用到“1905” 年。
这种制度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使一些有才学的寒门子弟能够参与到国家政权中来,有利于统治阶级笼络人才和扩大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
但这种制度毕竟是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到明清时期,其弊端日益突出。
八股取士的实施,使得科举制丧失了积极性,严重束缚了思想文化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五、我国古代重要的变法和改革1、主要类型:奴隶主实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管仲改革);促进社会形态(性质)变革的改革(如商鞅变法);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
2、改革的原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缓解社会危机,巩固统治,富国强兵;顺应历史潮流;受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
3、内容:调整生产关系,改革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采取措施,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整顿吏治,惩处贪官污吏;开源节流,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改革军制,加强军备;吸收先进文化。
4、成败的原因分析(1)失败原因:改革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用人不当或操之过急,反而危害百姓等,如王安石变法;改革势力弱于保守势力等。
(2)成功原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改革者或为最高统治者,或赢得最高统治者的充分信任和支持。
六、治乱兴衰1 、治世:文景之治、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
其类型大体有两类:一类:新王朝建立之初的盛世,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等;另一类:某一王朝在前期发展的基础上进入鼎盛状态或在社会危机出现后,经过改革或调整而出现的“中兴”,如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
必须注意到,在封建的治世之下,仍存在着严重的封建剥削和压迫,并在一定的时期存在社会矛盾激化的情况。
2、动乱: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许多动乱局面,这些动乱多出现于某一王朝的中后期,多是统治阶级为争夺中央领导权而发生的叛乱,如七国之乱、安史之乱、八王之乱、三藩之乱。
3、治乱兴衰局面出现的原因和规律(1)治、兴局面出现的原因:统治者吸取前朝覆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即部分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这是最主要的原因;统治者自身良好的政治素质,如善于纳谏、用人等,以及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相对良好、安定、统一的社会环境;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科技、对外交往和民族融合的互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