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李陵附传》非窜伪考 - 江南大学杂志社

合集下载

天津市部分地区 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

天津市部分地区 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
C.故迟而不以书对者 敢以烦执事
D.知与行两事耳 秦伯说,与郑人盟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务为朧侗宏阔之/言好同而恶异/喜大而耻小/延平皆不之许
B.务为朧侗宏阔之言/好同而恶异/喜大而耻小/延平皆不之许
C.务为朧侗/宏阔之言/好同而恶异/喜大而耻小/延平皆不之/许
D.务为朧侗宏阔之言/好同而恶异/喜大而耻小/延平皆不之/许
D.后来,武帝对当时没有及时救援李陵感到后悔,就派使者慰劳赏赐李陵军中逃回的士兵,之后又派公孙敖率军深入匈奴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李陵。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
(2)今举事一不当,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诚可痛也!
13.司马迁在皇帝面前为李陵讲情时提出了哪些理由?请简要说明。
C.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
D.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郎,汉代专指皇帝的侍从官。依汉朝制度,凡职位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吏可以保举子弟一人做郎官。
(选自《礼记·大学之道》)
材料二:
某之才之学不逮于足下远矣,而且以是来,盖将警省其昏懦,鞭驱其驽怯,真不屑之教诲也。奉教以还,三复吟诵,初跃如其喜,且惕然而惧,故迟而不以书对者,有所不敢也。今足下以此为疑,盖深惜暗投其珠耳。姑诵闻之于师者以复足下。
昔文公(朱熹)初登延平之门,务为朧侗宏阔之言好同而恶异喜大而耻小延平皆不之许。既而曰:“吾儒之学,所以异于异端者,理一而分殊也。理不患其不一,所难者分殊耳。”朱子感其言,故其精察妙契,著书立言,莫不由此。足下所示程子“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之两言,固学者求道之纲领。然所谓致知,当求其所以知而思得乎知之至,非但奉持“致知”二字而已也,非谓知夫理之一而不必求之于分之殊也。朱子所著书,盖数十万言,巨细精粗,本末隐显,无所不备。方将句而诵,字而求,竭吾之力,唯恐其不至。然则举大纲、弃万目者,几何不为释氏之空谈也?近日学者盖不免此失矣。吾侪其可踵而为之乎?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潍坊市2018-2019学年下学期期中测试高二语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史记》为后世史家崇奉,影响深远。

除了司马迁超凡的史识和文笔之外,其创立的纪传体体例,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因为这一体例更为全面地包罗了人类历史的诸多侧面,顺应了史学的发展。

与早前出现的记言、纪事、国别、编年等以事为主的体例不同,《史记》的大部分“列传”以及部分“本纪”“世家”,皆以人为主。

从史学意义上讲,这一体例大大扩张了史学的研究视野。

虽然旧有体例间或也记载文化、风俗等内容,然就其主体而言,能通过纪事表现的往往只能是政治、军事人物。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在非政治、非军事领域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越来越多,将这些人物摈于史书之外是非常不合理的。

此外,随着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交往日渐增多,其历史自然也成为史学家需要记录的内容。

纪传体史书的出现解决了这些问题。

像东周诸子这些学者,屈原、司马相如这些文学家,扁鹊、仓公这些医者,都得以进入史书;而分布在中原地区周围的匈奴、两越、西南夷等诸少数民族的历史,也终于有了系统的记载。

司马迁通过独特体例呈现的历史观告诉后人,历史学家面对史料也应有主体意识,历史本身和如何叙述历史并非一回事。

典章制度以及社会风俗、思想文化,是旧有体例难以覆盖的又一部分重要内容。

尽管《左传》《国语》也涉及了一些关于典章制度的内容,但皆浮光掠影,不成系统。

毕竟史事虽与典章制度等有关,但想通过史事系统反映这些内容是不现实的。

《史记》所创造的“书”这一体例,使这些既难从事中反映、亦难在传人时体现却又无比重要的内容,终于在史书中有了依凭。

其体例为班固《汉书》继承,改名为“志”,对后世正史影响极深远。

到了现代,随着社会科学的兴起与“人”的淡出,这部分内容更成为当今史学研究的核心。

由是观之,“书”之设立可谓超越时代,体现了司马迁深邃的史学眼光。

编年体吸收了早期的记言、纪事体的优点,而纪传体亦吸收了编年体的优点。

《史记》“本纪”部分即是编年的。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史记-李陵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史记-李陵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史记·李陵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于人出居延北可于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

陵既至期.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

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

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

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

汉闻,族陵母妻子。

(节选自《史记·李陵传》)材料二:及贰师击匈奴,上诏陵,欲使为贰师将辐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

”上曰:“将恶相属邪!吾发军多,无骑子女。

”陵对:“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于人涉单于庭。

”陵于是出居延,至浚稽山止营,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

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

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汉军追击杀数于人。

.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余骑攻陵。

汉军南行,未至块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狭谷。

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

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太息曰:“兵败,死矣!”于是尽斩旌旗,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久之,上悔陵无救,乃遣使劳赐陵余军得脱者。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三》)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复A得B数C十D矢E足F以G脱H矣I今J无K兵L复M战N天O明P 坐Q受R缚S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期,日期,与《陈情表》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的”期”字意思不相同。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断句指导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断句指导

【真题引领】
【参考译文】 材料二:李陵投降匈奴,罪行显著而不可掩盖。如果说他孤军奋战而无援助,那么他率领五千
步兵出塞,是他自己炫耀勇敢,而不是汉武帝命令他无法推辞的。李陵的家族因此受祸,他将灾祸转 嫁给了李绪;等到后来李广利征讨匈奴,李陵率领三万多骑兵追击汉军,转战九天,难道也要把罪责 推给李绪吗?如果说李陵受单于的控制,不得不追击转战,那么匈奴难道没有可信任的人吗?如果李 陵有两面讨好的心思,单于又怎么能信任他并委以重兵,让他深入敌境与汉将对峙呢?司马迁为李陵 文过饰非好像不够,却不断地称赞李广,以此来奖掖其家族世代相传的事业。身为将领却向敌军投降, 投降以后又为新主效死作战,即使想要洗涤自己身上的污点,可已经染黑的白布,不可能重新变白。 大节已失,则其余的都没法洗干净了。李陵说“我是想找一个适当的机会来报答汉朝”,只不过是见 到苏武义举感到惭愧而找的借口。他的背叛,本来就不是司马迁所能文饰的。
(《世说新语·德行》)
【典例讲解】
示例2: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 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分析】找出其中的动词“置、浣、驰、沉、避、戏”,就能判断妇人、 虎、二小儿分别做了什么事,就可以断开 答案: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 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典例讲解】
示例1: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 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分析】上面语段中,人名“管宁”“华歆”反复出现,应视为断句的重 要标志。再根据动词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答案】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 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 子非吾友也。

《汉书·李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汉书·李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汉书·李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汉书·李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汉书·李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汉书·李陵传》原文及翻译汉书原文:李陵字少卿,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①以备胡。

天汉二年,贰师②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

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③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上曰:“毋骑予女。

”陵对:“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

”诏陵以九月发。

陵将其步卒五千出居延,至浚稽山④,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

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

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

单于召八万余骑攻陵。

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

单于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

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杀虏二千余人。

虏不利,欲去。

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矢且尽。

单于大喜,四面射,矢如雨下。

汉军南行,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下,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

昏后,陵叹曰:“吾不死,非壮士也。

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

今无兵复战,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

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

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

后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

迁盛言:“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

身虽陷败,然其所摧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上以迁诬罔,下迁腐刑。

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节选自《汉书•李陵传》)【注】①酒泉、张掖:地名。

②贰师:即贰师将军李广利,武帝所宠爱的李夫人的哥哥,武帝遣其伐大宛,因大宛境内有贰师城,故号为贰师将军。

无功而还。

历年(2020-2024)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多文本文言文阅读)汇编(附答案)

历年(2020-2024)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多文本文言文阅读)汇编(附答案)

历年(2020-2024)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多文本文言文阅读)汇编一、(2024ꞏ新高考Ⅰ卷ꞏ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

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

及贰师击匈奴[注],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

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

”上壮.而许之。

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

陵搏战攻之,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

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

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

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

士卒多死,不得行。

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上怒甚,群臣皆罪陵。

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

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

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

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上以迁为诬罔,下迁腐刑。

久之,上悔陵无救。

上遣(公孙)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军无功还,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

”上于是族陵家。

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

陵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

大阏氏死,乃还。

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

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

(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击匈奴。

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

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

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

《史记》《汉书》韩信史事比较研究

《史记》《汉书》韩信史事比较研究
( 河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外。 通过比较《 史》 《 汉》 中与韩信有关的历史撰述可发现,班固在摘录旧文时因材料取舍标准不同及个人治史思想差异而 进行改动,其变更表现为增、删、改三方面,并于文字变化中呈现出与司马迁不同的史事认知和人物评价。 同时, 两位作者 的语言文笔各有特点,这在记写韩信相关史实时表现鲜明。 从细微处入手, 以韩信为切入点剖析班马异同, 有针对性地分 析所考篇章不同处的史学内涵。 收稿日期:2015-01-20 关键词:《 史记》 ;《 汉书》 ;韩信;对比;记载差异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15)07-0067-06 究;王雪娇(1992—) ,女,河南长垣人,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 作者简介:李峰(1973—) ,男,河南社旗人,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秦汉史、 宋史研 摘 要:《 汉书》 记载汉武帝以前纪传,多在引用 《 史记 》 原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增删补充, 其对于韩信的记述也不例
20 世纪以来,《 史 》 《 汉 》 对比研究日渐深入, 成果
一、《 汉书》 对《 史记》 中相关史料的增删变动
论及《 史》 《 汉 》 的叙事, 赵翼指出:“ 《 汉书 》 武 帝以前纪传, 多用 《 史记 》 原文, 惟移换之法, 别见 翦裁。” [1]23 征诸二书关于韩信史事的叙述, 可知此 论甚确,但是, 由于班固在撰述 《 汉书 》 时, 掌握有 新的汉初史料,且班固与司马迁的史学思想颇相歧 异,故而《 汉书》 在叙述韩信史事时, 不仅有新增的 史事记载,并且于史料的 “ 移换 ” “ 翦裁 ” 也别具深 意。 ( 一) 对《 史记》 原有记载的增补 作为史书的继承者和更新者, 班固能见到司马

《史记》勘误拾补十四则

《史记》勘误拾补十四则

2017年1月第32卷第1期渭南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Jan. 2017Vol.32 No.1【《史记》文本研究】《史记》勘误拾补十四则尉侯凯(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武汉430072)摘要:文章使用本校、他校以及少量的理校,对《史记》(修订本)仍然存在的倒衍讹夺现象进行考 订。

本校以本纪、列传、表、志的相关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他校以《汉书》《后汉书》等校勘《史记》,理校则 运用了训诂、断句、语法、词例比勘、历史地理等知识,确定异文的是非问题。

内容涉及《高祖本纪》《孝武 本纪》《封禅书》《梁孝王世家》《五宗世家》《淮阴侯列传》《樊郦滕灌列传》《张丞相列传》《吴王濞列传》《匈奴列传》《汲郑列传》等,共14则,对《史记》的使用和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史记》;修订本;校勘;《汉书》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5128(2017)0卜005卜04收稿日期=2016-10-25作者简介:尉侯凯(1987—),男,河南永城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先秦秦汉文献 研究。

2013年9月,中华书局出版了《史记》(修订 本),由于整理者的态度严谨,考证精确,最终处理 文字约3700字(增1693字,改1241字,删492字,移298字),并改正原点校本排印错误300多处,极 大地推进了《史记》的研究工作。

但校书如扫落 叶,遗漏之处实所难免,笔者在阅读旧版《史记》时,曾对该书做了一些校勘工作,今除去已被修订 本改正的部分,整理出14则勘误札记,希望对《史 记》的修订工作有所裨益。

不当之处,敬请学界指 正是盼。

《高祖本纪》:“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

,’⑴450校勘记云:“‘足’字疑衍,按《汉书》卷一上 《高帝纪》无‘足’字。

《说文•水部》:‘洗,洒足 也。

,,’[冰93按《说文解字》云:“洗,洒足也。

,’[印69“洗”已有“洒足”之意,则其下不当复有“足”字,“足”字盖涉下文“足下必欲诛无道秦”而衍。

《后汉书·李元素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后汉书·李元素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后汉书·李元素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后汉书·李元素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后汉书·李元素传》原文及翻译后汉书原文:李元素,字大朴,邢国公李密之孙。

任侍御史,时杜亚为东都留守,恶大将令狐运,会盗发洛城之北,运适与其部下畋于北郊,亚意其为盗,遂执讯之,逮系者四十余人。

监察御史杨宁按其事,亚以为不直,密表陈之,宁遂得罪。

亚将逞其宿怒,且以得贼为功,上表指明运为盗之状,上信而不疑。

宰臣以狱大宜审,奏请覆之,命元素就决,亚迎路以狱成告。

元素验之五日,尽释其囚以还。

亚大惊,且怒,亲追送,马上责之,元素不答。

亚遂上疏,又诬元素。

元素还奏,言未毕,上怒曰:“出俟命。

”元素曰:“臣未尽词。

”上又曰:“且去。

”元素复奏曰:“一出不得复见陛下,乞容尽词。

”上意稍缓,元素尽言运冤状明白,上乃寤曰:“非卿,孰能辨之!”后数月,竟得其真贼,元素由是为时器重,迁给事中。

时美官缺,必指元素。

迁尚书右丞。

元和初,征拜御史大夫。

自贞元中位缺久难其人至是元素以名望召拜中外耸听。

及居位,一无修举,但规求作相。

久之,浸不得志。

见属官必先拜,脂韦①在列,大失人情。

李锜为乱江南,遂授元素浙西道节度观察处置等使。

元素少孤,奉长姊友敬加于人,及其姊殁,沉悲遘疾,上疏恳辞,从之。

数月,以出妻免官。

初,元素再娶妻王氏,石泉公方庆之孙,性柔弱,元素为郎官时娶之,甚礼重,及贵,溺情仆妾,遂薄之。

且又无子,元素寝疾昏惑,听谮遂出之。

妻族上诉,乃诏曰:“李元素病中上表,恳切披陈,云‘妻王氏,礼义殊乖,愿与离绝’。

初谓素有丑行,不能显言,以其大官之家,所以令自处置。

访闻不曾告报妻族,亦无明过可书,盖是中情不和,遂至于此。

胁以王命,当日遣归。

不唯王氏受辱,实亦朝情悉惊。

如此理家,合当惩责。

宜停官,仍令与王氏钱物,通所奏数满五千贯。

”元和五年卒,赠陕州大都督。

(旧唐书《李元素传》)注:①脂韦:油脂和软皮。

后因以“脂韦”比喻阿谀或圆滑。

《春秋》书法修辞与《史记》一家言从《李将军列传》谈起

《春秋》书法修辞与《史记》一家言从《李将军列传》谈起

·专题研究:史记研究·枟春秋枠书法修辞与枟史记枠一家言———从枟李将军列传枠谈起许恺容(台湾大学中文系,台湾台北10016)摘 要:在孟子对枟春秋枠微言以明王事的提挈后,司马迁是揭示枟春秋枠书法并给予高度评价的又一人。

枟春秋枠书法不仅用来解读枟春秋枠大义,而且是理解枟史记枠的指南针。

枟春秋枠与枟史记枠非唯体裁有别,宗旨也异趣:前者以明王事昭戒为目标,后者旨在究天人、通古今,成一家之言。

缘此,司马迁于继承中有新变,做了相应的改良。

文章结合“属辞比事”与枟春秋枠“四例”,论析枟李将军列传枠如何运用枟春秋枠书法。

关键词:枟春秋枠书法;枟史记枠;司马迁;枟李将军列传枠中图分类号:K20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15)01-0007-05 一、前言枟春秋枠书法①,应兼具枟公羊枠枟榖梁枠所倡微言大义、枟左传枠所示凡例义例之书写艺术(何以书),及表达方法(如何书),当合内容思想与形式技巧言[1]3。

枟左传·成公十四年枠君子论“侨如以夫人妇姜氏至自齐”,提出“枟春秋枠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2]870。

杜预本之,揭橥“枟春秋枠五例”[3]29-30。

简括枟春秋枠242年事,枟春秋枠五例前四者为载笔之体,后者为载笔之用,系解读枟春秋枠的密钥。

在孟子对枟春秋枠微言以明王事的提挈后,史公②(司马迁敬称,以下同)是揭示枟春秋枠书法并给予高度评价的又一人。

从时代学术看,汉代人对微言大义的经解方式,是熟悉且运用自如的,史公亦然,由反复申说枟春秋枠“辞微而指博”[4]2318“其指数千”[4]2485可见;再如汉明帝对枟史记枠“微文刺讥,贬损当世”[5]21的评价,得见汉人对史公微言褒贬的表现手法亦有所指认[6]182-190。

由此类推,枟春秋枠书法不仅用来解读枟春秋枠大义,而且是理解枟史记枠的指南针。

枟春秋枠犹有弟子口授其指,枟史记枠的旨趣只能透过史公提示,如在枟十二诸侯年表序枠枟儒林列传序枠等论赞和枟孔子世家枠叙事中多次提及枟春秋枠及其大义微言,让读者契会,作引譬连类的思考。

倾倒李将军 血泪铸名篇——《史记》语言艺术探求

倾倒李将军  血泪铸名篇——《史记》语言艺术探求

作者: 易国杰
出版物刊名: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64-68页
主题词: 李广;匈奴;司马迁;《李将军列传》;《史记》;语言艺术;中贵;专传;大将军;单于
摘要: <正>《史记·李将军列传》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位叱咤风云、智勇双全、光彩耀人的大将军形象。

作者司马迁通过选取典型事例,充分展开描写,圆满地完成了对这一可歌可泣的形象的塑造。

应当说,随从卫青抵抗匈奴的将领,在《史记》中未立专传的不少,他们的事迹,司马迁采取了在《卫将军骠骑列传》后立“附录”的形式来记叙,简明扼要,寥寥数笔,唯独给李广立专传,这既反映了司马迁深深地为李广的才气所倾倒,也说明了作者深深地为李广的遭遇而不平。

《史记·李陵附传》非窜伪考

《史记·李陵附传》非窜伪考

《史记李陵附传》非窜伪考
王敬儒;史继东
【期刊名称】《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06)004
【摘要】《史记·李将军列传》后附的李陵的传记历代很多学者都认为并非出自司马迁之手,至今仍有很多追随者,文章就此观点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通过多方求证认为《史记·李陵附传》确实出自太史公之手,并集中反映了司马迁在被祸之后,其思想、人生观、及创作态度发生的急剧而深刻的变化.
【总页数】4页(P49-51,55)
【作者】王敬儒;史继东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汉语言文学院,山东,烟台,264025;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7
【相关文献】
1.唐前李陵接受史考察——兼论李陵作品的流传及真伪 [J], 丁宏武
2.高渐离附传于《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传后的意义 [J], 黄美铃
3.《史记·李陵传》梁说质疑 [J], 张仲良
4.老子之辨与《史记》的书法体例及附传(续)——《史记·老子传》析疑之一 [J],
李贤臣
5.老子之辨与《史记》的书法体例及附传——《史记·老子传》析疑之一 [J], 李贤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史记》本纪异文考校

《史记》本纪异文考校

《史记》本纪异文考校吴昱昊【摘要】《史记会注考证校补》中很多材料可以订正今本《史记》.该文以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为底本,吸收《校补》的相关成果,参考相关文献,对本纪部分的正文异文进行考校.【期刊名称】《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28)001【总页数】3页(P37-39)【关键词】《史记》;本纪;考校【作者】吴昱昊【作者单位】南京外国语学校,南京2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07说明:(1)本文以中华书局1982年版点校本为底本,为方便读者,标出点校本正文与三家注的页码行数,并用“□”标识所校之字,“^”标识补字之处。

(2)《校补》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史记会注考证校补》所附校补,也标出页码行数。

如“18·2·10”指《五帝本纪校补》18页2版10行,以“[]”表示补字。

(3)下文“考证”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中的案语,标出页码行数,如“88·7”指《五帝本纪》第88页7行。

1.《五帝本纪》:使舜上涂廪。

(34·2)《正义》:《通史》云瞽叟使舜涤廪。

舜告尧二女,二女曰,时其焚汝,鹊汝衣裳,鸟工往,舜既登,得免去也。

(35·1)《校补》:《英房》《南化》《枫》《三》《梅》《狩》《中彭》《中韩》,无涂字。

(28·1·10)案:有“涂”字是。

王叔岷引《金楼子·后妃篇》作使涂廪[1]49。

《孟子·万章》云:“父母使舜完廪。

”太史公采《孟子》为说。

涂,《说文·木部》:“杇,所以涂也。

”段注云:“涂者饰墙也。

”涂即完义。

又此文观《正义》云涤廪,当有涂字是。

涤、涂义近。

《后汉书·寇荣传》“故大舜不避涂廪浚井之难”注、《竹书纪年》《列女传》《新序》《孟子·万章》“万章问曰诗云娶妻如之何”正义、《册府元龟·帝王部·神助》《帝王部·孝德》“帝舜侧微”小注引《史记》皆有涂字。

李陵之祸对司马迁史记的影响

李陵之祸对司马迁史记的影响

关于“李陵之祸”与《史记》的关系,前人多有论述, 但多粗略带过。

纵观司马迁一生, 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频频出现。

细读《史记》文本,多次出现的“功成身退”的字眼和隐含于文本的这种思想与建功立业思想却是矛盾的, 这引人深思。

本文再一次将《史记》与“李陵之祸“密切联系起来。

1《史记》中的“功成身退”现象《史记》中大量出现司马迁大力推崇“功成身退”的例子。

鲁仲连( 《鲁仲连邹阳列传》) 、淳于髡( 《滑稽列传》) 、郦生( 《郦生陆贾列传》) 、蒯通( 《张耳陈余列传》) 、安期生( 《田儋列传》), 都或多或少地暗含了“功成身退”的思想, 而最为突出的形象, 则是张良、萧何、范睢。

《留侯世家》中的张良, 屡建战功之后,却放弃了可以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 “愿弃人间事, 欲从赤松子游”; 然后“学辟谷, 道引轻身”; 会高帝崩, 吕后强留, 不得已, 才“强听而食”。

张良最终“后八年卒, 谥为文成侯, 子不疑代侯”。

《萧相国世家》中,萧何跟随高祖打下天下, 在高祖“距楚数岁, 陈豨、黥布反”,高祖“自将而往, 当是时, 相国守关中, 摇足则关以西非陛下有也”的情况下, “相国不以此时为利”, 如此忠心不二, 高祖竟然也会怀疑萧何,萧何听从鲍生“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的计策, 才使“汉王大说”。

之后又“让封勿受, 悉以家私财佐军”, 甚至“多买田地, 贱贳贷以自污”,得以寿终。

《范睢蔡泽列传》中不断地反复强调“功成“而后要“身退”, 否则就会如商君、白起、吴起、文种、苏秦、智伯等人一样落得悲惨的下场: “身不退者, 恐患之甚于三子”, 最后总结出“此四子者, 功成不去,祸至于此, 此所谓信而不能诎, 往而不能返者也”。

此外还有伍子胥( 《伍子胥列传》) 、韩信( 《淮阴侯列传》) 等人。

2 “功成”与其抱负《史记》中出现如此多、而且如此直露地崇尚“功成身退”思想的例子绝不是历史的偶然。

季镇淮《司马迁》中说“至于他叙述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往往根据《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书, 整篇节录, 词句很少更动”。

山东大学古典文献学考博题

山东大学古典文献学考博题

山东大学古典文献学考博题1、古代汉语2、先秦两汉文学3月22日上午古代汉语一、标点30分吳王夫差敗越于夫椒報檇李也遂入越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會稽使大夫種因吳大宰嚭以行成吳子將許之伍員曰不可臣聞之樹德莫如滋去疾莫如盡昔有過澆殺斟灌以伐斟鄩滅夏后相后緡方娠逃出自竇歸于有仍生少康焉為仍牧正惎澆能戒之澆使椒求之逃奔有虞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於是妻之以二姚邑諸綸有田一成有衆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謀以收夏衆撫其官職使女艾諜澆使季杼誘豷遂滅過戈復禹之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今吳不如過而越大於少康或將豐之不亦難乎句踐能親而務施施不失人親不棄勞與我同壤而世為仇讐於是乎克而弗取將又存之違天而長寇讐後雖悔之不可食已姬之衰也日可俟也介在蠻夷而長寇讐以是求伯必不行矣弗聽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敎訓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三月越及吳平吳入越不書吳不告慶越不告敗也二、翻译40分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聞之胡齕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隠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逺庖廚也三、文言文写作30分《隋书经籍志》曰:“汉时刘向《别录》、刘歆《七略》,剖析条流,各有其部,推寻事迹,疑则古之制也。

”请根据对这段话的理解,写一篇文言文,要求观点鲜明,层次清楚,符合文言行文规范。

不少于300字。

3月22日下午文献学基础一、名词解释15分鲍廷博平津馆鉴藏书籍记石渠阁封泥朱丝栏二、写出下列书籍的编纂者及其时代20分广清碑传集清代禁书知见录清秘述闻至正直记宝文堂书目群书治要古今逸史三鱼堂日记山左金石志七略古夫于亭杂录群书拾补列子集释语石雕菰集六十种曲出三藏记集天学初函中兴馆阁书目还一个不记得了三、谈谈你对《四库全书》的认识20分四、谈谈你对序跋的认识20分五、标点翻译20分夫書者人君辭誥之典右史記言之䇿古之王者事總萬㡬發號出令義非一揆或設教以馭下或展禮以事上或宣威以肅震曜或敷和而散風雨得之則百度惟貞失之則千里斯謬樞機之發榮辱之主絲綸之動不可不慎所以辭不茍出君舉必書欲其昭法誡慎言行也其泉源所漸基於出震之君黼藻斯彰郁乎如雲之后勲華揖讓而典謨起湯武革命而誓誥興先君宣父生於周末有至徳而無至位修聖道以顯聖人芟煩亂而翦浮辭舉宏綱而撮機要上斷唐虞下終秦魯時經五代書總百篇採翡翠之羽毛㧞犀象之牙角罄荆山之石所得者連城窮漢水之濱所求者照乗巍巍蕩蕩無得而稱郁郁紛紛於斯為盛斯乃前言往行足以埀法將來者也暨乎七雄已戰五精未聚儒雅與深穽同埋經典共積薪俱燎漢氏大濟區宇廣求遺逸採古文於金石得今書於齊魯其文則歐陽夏侯二家之所説蔡邕碑石刻之古文則兩漢亦所不行安國注之實遭巫蠱遂寢而不用歴及魏晉方始稍興故馬鄭諸儒莫覩其學所注經傳時或異同晉世皇甫謐獨得其書載於帝紀其後傳授乃可詳焉但古文經雖然早出晚始得行其辭富而備其義宏而雅故復而不厭乆而愈亮江左學者咸悉祖焉近至隋初始流河朔其為正義者蔡大寶巢猗費甝顧彪劉焯劉炫等其諸公㫖趣多或因循怗釋注文義皆淺略惟劉焯劉炫最為詳雅然焯乃織綜經文穿鑿孔穴詭其新見異彼前儒非險而更為險無義而更生義竊以古人言誥惟在達情雖復時或取象不必辭皆有意若其言必託數經悉對文斯乃鼔怒浪於平流震驚飊於静樹使教者煩而多惑學者勞而少功過猶不及良為此也炫嫌焯之煩雜就而刪焉雖復微稍省要又好改張前義義更太略辭又過華雖為文筆之善乃非開奨之路義既無義文又非文欲使後生若為領袖此乃炫之所失未為得也清华大学08博士入学试题(中国古代文学史+古典文献阅读)古代文学试题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写出下列文体的文体特点和基本写作要求,要适当举例(六选四)赋歌行律诗八股铭骈文二、论述阮籍的咏史诗对后世的影响三、论述下列故事在叙事文学中的演变及其思想文化意义(四选一)《莺莺传故事》《长恨歌故事》王昭君故事包公故事古典文献阅读:一、两大篇古文(一篇是李翰《三名臣论》全文,另一篇为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第一段)要求:1、用繁体字抄一遍,句读2、翻译全文3、给你认为必须注解的典故等做注4、给入声字做记号5、写读后感想二、结合自身学术经历,谈谈文献学在古典文学研究中的作用。

辽宁省本溪市桓仁五里甸子镇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辽宁省本溪市桓仁五里甸子镇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辽宁省本溪市桓仁五里甸子镇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忆韦素园君鲁迅现在有几个朋友要纪念韦素园君,我也须说几句话。

是的,我是有这义务的。

怕是十多年之前了罢,我在北京大学做讲师,有一天。

在教师豫备室里遇见了一个头发和胡子统统长得要命的青年,这就是李霁野。

我的认识素园,大约就是霁野绍介的罢,然而我忘记了那时的情景。

现在留在记忆里的,是他已经坐在客店的一间小房子里计画出版了。

这一间小房子,就是未名社。

未名社的同人,实在并没有什么雄心和大志,但是,愿意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的意志,却是大家一致的。

而其中的骨干就是素园。

于是他坐在一间破小屋子,就是未名社里办事了,不过小半好像也因为他生着病,不能上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去读书,因此便天然的轮着他守寨。

我最初的记忆是在这破寨里看见了素园,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青年,窗前的几排破旧外国书,在证明他穷着也还是钉住着文学。

然而,我同时又有了一种坏印象,觉得和他是很难交往的,因为他笑影少。

“笑影少”原是未名社同人的一种特色,不过素园显得最分明,一下子就能够令人感得。

但到后来,我知道我的判断是错误了,和他也并不难于交往。

他的不很笑,大约是因为年龄的不同,对我的一种特别态度罢,可惜我不能化为青年,使大家忘掉彼我,得到确证了。

这真相,我想,霁野他们是知道的。

但待到我明白了我的误解之后,却同时又发见了一个他的致命伤:他太认真;虽然似乎沉静,然而他激烈。

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的么?至少,在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

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

我到广州,是第二年――一九二七年的秋初,仍旧陆续的接到他几封信,是在西山病院里,伏在枕头上写就的,因为医生不允许他起坐。

他措辞更明显,思想也更清楚,更广大了,但也更使我担心他的病。

李陵字少卿文言文翻译

李陵字少卿文言文翻译

李陵字少卿文言文翻译1. 《后汉书》李陵传文言文翻译,全文,急用,谢谢一、译文李陵,字少卿,少年时任侍中建章监。

善于骑射,爱护关心他人,对部下谦让,很有好名声。

武帝觉得他有李广的风度,让他带领八百骑兵,深入匈奴领地二千多里,经过居延地区察看了地形,不见匈奴,返回。

拜官骑都尉,率勇士五千人,在酒泉、张掖地区教射箭,以防备匈奴侵犯。

过了几年,汉派贰师将军讨伐大宛,派李陵率五校兵随后。

行军到边塞时,遇到贰师将军返回。

皇上赐书李陵,李陵留下军官和士兵,与轻骑五百出敦煌,到盐水,迎接贰师将军还师,然后驻屯张掖。

天汉二年,贰师将军率三万骑出兵酒泉,在天山攻击匈奴右贤王。

皇上召见李陵,想让他担任贰师将军的辎重运输任务。

李陵在武台被召见,叩头自请说:“臣所率领的屯边士兵,都是荆楚的勇士奇材剑客,力大可扼虎,射箭能中目标,希望独立带领一队,到兰干山南去吸引单于的兵力,不让匈奴集中兵力攻击贰师将军。

”皇上说:“哪里能拨给你人马呀!我派出了很多部队,已经没有骑兵派给你了。

”李陵回答说:“无须派骑兵,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就可以开进单于王庭。

”皇上认为他勇壮便答应了,于是令强弩都尉路博德率兵在途中迎接李陵军。

路博德原是伏波将军,也耻于为李陵的后卫,上奏说:“正当秋天匈奴马肥之际,不可与之交战,臣愿留李陵到春天,同时率酒泉、张掖骑兵各五千人,一起出击东西浚稽,一定可以擒获单于。

”书奏上以后,皇上大怒,怀疑李陵后悔不想出兵,而让路博德上书,便下诏对路博德说:“我想派给李陵骑兵,他说‘欲以少击众,。

如今匈奴进入西河,我军应率兵奔西河,你要去钩营阻挡敌军。

”又下诏对李陵说:“从九月出发,出兵遮虏鄣,到束浚稽山南龙勒水边,来回寻找匈奴,要是没有发现敌军,便从浞野侯趟破奴的旧路抵受降城休整兵士,按骑兵驿站安排休整。

与路博德讲了些什么话,全都写出来上报。

”于是李陵率领步兵五千从居延出发,北行三十13,到浚稽山驻扎,将所过山川I地形全部画出来,派部下骑将陈步乐上报朝廷。

国故论衡中卷文学

国故论衡中卷文学

国故论衡中卷文学文学总论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凡文理、文字、文辞,皆称文。

言其采色发扬,谓之彣。

以作乐有阕,施之笔札,谓之章。

《说文》云:文,错画也,象交文。

章,乐竟为一章。

彣,戫也;彰,文彰也。

或谓文章当作彣彰,则异议自此起。

传曰“博学于文”,不可作。

雅曰“出言有章”,不可作彰。

古之言文章者,不专在竹帛讽诵之间。

孔子称尧舜,焕乎其有文章。

盖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谓之文。

八风从律,百度得数,谓之章。

文章者,礼乐之殊称矣。

其后转移施于篇什。

太史公记博士平等议曰:谨案诏书律令下者,文章尔雅,训辞深厚(《儒林列传》)。

此宁可书作文彡彰耶?独以五采彰施五色,有言黻言黼言文言章者,宜作文彡彰。

然古者或无其字,本以文章引伸。

今欲改文章为彣彰者,恶夫冲淡之辞,而好华叶之语,违书契记事之本矣。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盖谓不能举典礼,非苟欲润色也。

《易》所以有“文言”者,梁武帝以为文王作《易》,孔子遵而修之,故曰“文言”,非矜其采饰也。

夫命其形质曰文,状其华美曰彣;指其起止曰章,道其素绚曰彰。

凡彣者必皆成文,凡成文者不皆彣。

是故榷论文学,以文字为准,不以彣彰为准。

今举诸家之法,商订如左方。

《论衡·超奇》云: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

又曰:州郡有忧,有如唐子高、谷子云之吏,出身尽思,竭笔牍之力,烦忧适有不解者哉?又曰:长生死后,州郡遭忧,无举奏之吏,以故事结不解,征诣相属,文轨不尊,笔疏不续也;岂无忧上之吏哉?乃其中文笔不足类也。

又曰:若司马子长、刘子政之徒,累积篇第,文以万数,其过子云、子高远矣!然而因成前纪,无匈中之造。

若夫陆贾、董仲舒论说世事,由意而出,不假取于外,然而浅露易见观,读之者犹曰传记。

阳成子长作《乐经》,杨子云作《大玄经》,造于助思,极窅冥之深,非庶几之才不能成也。

李陵及班婕妤诗研究

李陵及班婕妤诗研究

《 怨歌行 》则托 意寄情 ,借物喻情 。 《 怨歌行 》又名 《 团扇 诗 》,诗 中旬句 以扇 喻人 , 其 活用 团扇意象 ,对后世文学作
品影响深远 ,在后世 中 ,团扇成为红颜薄命 、佳人失 时的象 征 。两诗相 比之 下 ,李陵的诗可谓较为平铺直述 ,而班婕 好
之诗借扇拟人 ,巧用 意象 ,艺术气息更为浓烈 。 ( “ 团扇 短
不遭辛苦 ,其 文亦 何能至此”李陵的一生实在充斥着不幸 ,
而诗 中的悲怨 与其 身世密不可分。李陵本是西汉将领李广之
将百年间 ,有妇人焉 ,一人 而已。”钟嵘不但对班婕好诗评 孙 ,奉命 于天汉二年 ( 公元 前9 9 年 )出征匈奴 ,可惜 以寡敌
众 ,两 者势力 悬殊 ,而 且朝廷 不派援 兵 ,最后李 陵陷于绝 境 ,不得 以向匈奴投降。在其投降 以后 ,在 中原 已经 “ 声 颓
传约有三首班婕妤之作品 ,但本研究会集 中以其 《 怨 歌行 》
( 亦为团扇歌 )作研究对象 ,此诗乃唯一一 首收录录于 《 文
选 》的班婕妤诗 ,并被收录于南朝 《 玉 台新 咏 》。笔 者之选 材 ,盼望 能贴近钟 嵘所 取 的版本 ,以探 讨钟 嵘之 说法及 依
据 ,因此取材亦以此为依归。 二 、诗 中的 怨
1 9 7 9 .
的观念 ,致使 “ 富健”的特质并不 明显 的情 况出现 。
参考 文 献 :
[ 1 3 ] 曹旭 : 《 诗品集 注》,上海 : 上海古籍 出版 社,2 0 1 1 .
【 1 】 刘 大杰 : 《 中学 文 学 发展 史 》 ,上 海 :上 海 古籍 出版社 ,
骑校尉班况之女 ,东汉史学家班 固及班彪 之姑母 、祖姑 ,出 生不 平凡 ,有 才学 ( “ 新 裂齐纨 素 ,皎洁 如霜雪 ” )。后 来被 选人 官 ,汉 成帝 立为 妃嫔 ( “ 裁 为合 欢扇 ,团 团似 明 月 ” ),被宠信无 比 ( “ 出入 君怀袖 ,动摇微风发 ” )。好

经学的统一与变异

经学的统一与变异

经学的统一与变异经学开展到唐代,进入了一个总结和变异的时代。

安史之乱前,经学从分立走向统一,同时出现“疑古〞、“惑经〞倾向;安史之乱后,啖助、赵匡、陆淳舍传求经,形成一个有影响的学派。

一、经学的统一与“惑经〞的出现经过400多年的社会变动,到唐太宗贞观年间实现全面统一。

贞观二年〔628〕,唐太宗君臣在讨论“近代君臣治国,多劣于前古〞的原因时,王珪提出:古之帝王为政,皆志尚清静,以百姓之心为心。

近代那么唯损百姓以适其欲,所任用大臣,复非经术之士。

汉家宰相,无不精通一经,朝廷假设有疑事,皆引经决定,由是人识礼教,治致太平。

近代重武轻儒,或参以法律,儒行既亏,淳风大坏。

[1] 唐太宗“深然其言〞。

于是,百官中“学业优长,兼识政体者〞多进官阶,累加升迁。

同时诏停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于学堂,以仲尼为先圣;大收天下儒士,令至京师予以提拔。

“学生通一大经以上,咸得署吏。

〞然而,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明经〞科却面临一个问题,儒家经典经汉魏数百年的变异,不仅文字互有异同,注疏更是多种多样,无法确定“标准答案〞,给考试阅卷带来许多难以解决的困难。

更为重要的是,前代流传下来的经典已经渗入形形色色的思想观点,有的包含着浓厚的天人感应色彩,有的那么夹杂着谶纬神学的印记,还有的倾向虚无的玄学思想,加之今古文之争、南学北学差异等等,不完全符合唐初“大一统〞政治的需要。

统一儒家经典,实际上也是统一官方意识形态,统一教育方针。

贞观四年〔630〕,开始了统一经学的第一步――统一儒家经典的文字。

唐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讹谬,诏中书侍郎颜师古于秘书省考定?易?、?诗?、?书?、?礼?、?春秋?“五经〞。

这五部经书,是儒家经典的主体。

“五经〞的说法,早在西汉时就已经出现。

颜师古〔581-645〕,名籀,字师古,以字行于世。

少时即继承家学传统,博览群书,尤精文字训诂。

受命之后,经过三年的核校,将“五经〞文字校定完毕。

由于各家“传习师说,舛谬已久〞,对于颜师古的校定不以为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卷第4期2007年8月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angnan U niversity(H um anities &Social Sciences) Vol.6 No.4Aug. 2007 [收稿日期]2006211220[作者简介]王敬儒(19812),女,陕西汉中人,汉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史记・李陵附传》非窜伪考王敬儒1, 史继东2(1.鲁东大学汉语言文学院,山东烟台264025;2.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 要]《史记・李将军列传》后附的李陵的传记历代很多学者都认为并非出自司马迁之手,至今仍有很多追随者,文章就此观点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通过多方求证认为《史记・李陵附传》确实出自太史公之手,并集中反映了司马迁在被祸之后,其思想、人生观、及创作态度发生的急剧而深刻的变化。

[关键词]史记;李陵;窜伪;人生观;创作[中图分类号]K 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973(2007)0420049203Identif ication of Shiji 2History of Li Ling as an AppendixWAN G Jing 2ru 1,SHI Ji 2dong 2(1.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L udong University ,Yantai 264025,China ;2.School of Litera 2ture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 ’an 710062,China )Abstract :There has been a common opinion t hat Shiji 2History of Li Ling as an Appendix was not written by Shi Maqian himself.The aut hor held a different opinion t hat t he story reflected Shi ’s dramatic change in his attit ude towards life and writing style after his p unishment.K ey w ords :Shiji ;Li Ling ;false work ;attit ude towards life ;writing 《史记・李将军列传》后附有李广的孙子李陵的传记,这是有关李陵最原始的材料,相当宝贵。

而历代学者很多都认为这段文字并非出自司马迁之手,而是后人窜补上去的,是伪作。

比如崔适、梁玉绳等人都持有这种观点。

直到今天仍有很多追随者。

由于司马迁是因李陵投降匈奴之事而被祸的,被祸之后司马迁的思想、人生观、及创作态度都发生了急剧而深刻的变化。

所以,《史记》中李陵传的真伪对研究《史记》以及司马迁的创作思想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必须进行澄清。

出于讨论的方便,我们把《李将军列传》中对李敢、李陵的记载命名为《李敢附传》和《李陵附传》以别于《汉书・李陵传》。

崔适在他的《史记探源》中认为,《史记》讫于麟止,罗列了八条理由。

谈到《李将军列传》时说:“各本下述李蔡为丞相在元狩二年,李陵降匈奴在天汉二年,赞言李广之死亦麟止后语,今删。

”[1]此论点不但认为《李陵附传》是假的,就连李广之死都认为是后人所续,殊不合情理,而怀疑《李陵附传》真实性的集大成者是梁玉绳,他在《史记志疑》中说到:案,此下皆后人妄续也,无论天汉间事史所不载,而史公因陵被祸,必不书之,其详别见于《报任安书》,盖有深意也。

观赞中但言李广而无一语及陵可见。

且所续与《汉传》不合,如族陵家在陵降岁余之后,匈奴妻陵又在族陵家之后,而此言单于得陵即以女妻之,汉闻其妻单于女族陵母妻子,并误也。

且汉之族陵家因公孙敖误以李绪教单于兵为李陵之故,不关妻单于女。

又杭太史云:“子长盛推李少卿,以为有国士风,虽败不足诛,彼不死,欲得当以报汉。

何云李氏名败,陇西之士为耻乎?断非子长笔。

”在此段文字中,梁玉绳大致提出了五条证据,下面逐一来看。

一、关于“天汉间事史所不载。

”这牵涉到了《史记》记事的下限问题,关于这一问题历来有四种说法:1、讫于麟止说;2、讫于太初说;3、讫于天汉说;4、讫于武帝之末说。

张大可教授在他的《史记研究》一书中94有《史记断限考略》一文,对上述四种说法逐一进行了辩证考论,而在最后的结论中说:“‘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是司马谈效法《春秋》而发凡起例的计划;‘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是司马迁修改原计划以成一家之言的实际断限。

”并由此认为“它以历史发展的自然断限而‘咸表终始’、‘综其终始’,‘至太初而讫’乃是一个时代的断限,并非绝对年代”。

讫于太初说确实比其他三种说法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当前学者也大多赞同此说。

李陵投降一案发生在天汉二年,即公元前99年,确实超出了《史记》的下限。

然而“咸表终始”是司马迁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史记》写于太初元年而最晚写成于太始四年,长达十二年之久,在创作过程中,他一定会对《史记》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载入新出现的材料,以求传记的完整性。

所以从黄帝至太初的框架就会经常被打破。

陈直在他的《史记新证》中也说:“一般学者每指太初四年以后,征和二年以前之事,皆为后人附益,未必符合实际情况。

”[2]关于太初以后之事,《史记》记载了很多,不独《李将军列传》一篇,其他篇章如《外戚世家》、《曹相国世家》、《田叔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等等都是如此。

尤其是《匈奴列传》记载了李广利降匈奴之事,王国维认为“得信为出自公手者”。

[3]此事发生于征和三年,上距太初已有十一年,而李陵叛降匈奴还在李广利之前,司马迁对此加以记载并不足为怪。

另外,《史记》七十列传中,极少只记载传主一人或一类人,只要他们有后代或兄弟,大多会顺便提到。

而行文的繁简依据他们的重要性而定,比如《苏秦张仪列传》中提到了苏代,《万石张叔列传》中提到了石建、石庆等人,那么作者对于心目中仰慕的英雄李广,对其后代怎么会不提呢?李广有子三人,而以李敢最为出众,作者在“右北平之战”中已对李敢有出色的描写: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

告广曰:“胡虏易与耳。

”军士乃安。

寥寥数语,一个少年将军的形象就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威风凛凛。

而李敢为霍去病所害在元狩六年,也在《史记》纪事的下限之内,所以《李敢附传》为太史公手笔当无任何疑议。

在此部分作者对李当户之子李陵和李敢的子女做了这样的记载:当户有遗腹子名陵,……敢有女为太子中人,爱幸,敢男禹有宠于太子,然好利,李氏陵迟衰微矣。

李陵、李禹为堂兄弟,李禹虽亦有勇,但无论从勇武上还是从品德上都差李陵很远。

然而太史公在《李敢附传》中对李禹尚有一句简略的生平介绍,而对李凌,除说他是遗腹子之外,无半字提及,是何原因呢?在《李陵附传》中对李陵的仕途、生平有如下介绍: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拜为骑都尉,……数岁,天汉二年秋,二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二师也。

李陵为汉朝最后一次出兵在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那数岁之前呢,这个数岁至少应在三年之上,也就是说,李陵做骑都尉最晚应在太初年间,那李陵做建章监则更早,这些事迹完全在《史记》的下限之内,作者对那个仅仅有宠于太子并且好利的李禹都加以记载,怎么可能不记当时已任建章监,继而任骑都尉的李陵呢?作者之所以没有把李陵任建章监一事放在《李敢附传》中和李禹相提并论,就是因为在作者看来,有必要为这个有其祖父遗风,并与自己的人生有莫大关系的名将李陵单独列个小传,让读者能够更加清楚地看清李陵的人品和其叛降的始末,做出一个公正的评价。

二、关于“史公因陵被祸,必不书之,其详别见于《报任安书》,盖有深意也。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司马迁替李陵辩护,遭到残酷打击。

如果他又为李陵立传,就会再次触犯汉武帝,再次遭到迫害。

另外,作者因李陵受到宫刑———这一人生莫大的耻辱,必不愿再揭开旧伤疤,重提此事。

所以,只有把李陵的事迹放在《报任安书》中,这就是其中的深意。

首先,梁玉绳大大低估了司马迁的反抗精神和其执著的性格。

据《汉书・司马迁传》记载,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态度极为鲜明,因此受了宫刑。

在司马迁的心目中,宫刑比死还难以忍受,那么既然司马迁当着汉武帝的面都敢替李陵辩护,那还有必要在《史记》中回避吗?所以,司马迁在为李陵辩护五年之后的《报任安书》中仍然坚持原来的观点,还说:“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这哪里有丝毫回避的意思?再说,《报任安书》是写在任安“抱不测之罪”而被审查之时,这个时候,给任安信件的内容是很容易被人知道的,司马迁如果真的想回避的话,大可不说到李陵,最起码也不会这么声色俱厉。

其次,既然不是司马迁不敢写,那么会不会是他不愿写呢?这就牵涉到司马迁写《史记》的创作态度问题。

李陵之祸前,司马迁漫游考察,收集史料传闻,并接受父命,决心写一部史书,并于太初元年开始修史。

这一时期促使司马迁创作的原因主要有三点:1、司马氏时世代为周史,当继承祖业而修史;2、司马谈欲“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编著一部史书,论载“汉兴,海内统一,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并在临死时将这一宏大愿望嘱托给司马迁,司马迁为实现先父遗愿而修史;3、司马迁自己欲“述故事,整齐其世传”,为论载汉兴以来“明圣盛德”,述“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而修史。

看来,不论是司马谈还是司马迁,其最初的修史目的不外乎总结历史,为汉代统治者提供兴亡之借鉴,以及彰显汉兴以来的君臣功业。

李陵之祸以后,司马迁修史的目的发生了质的变化。

一方面,在受过宫刑之后,他经过了艰苦的思想斗争,他“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从而舍死取义,为完成《史记》而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

以希望完成未竟之业,彰表文采于后世。

他又在《报任安书》中说:“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所以,在写作过程中,不虚美、不隐恶,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对社会人世的看法,敢于提出对传统的、现实的和别05人不同的思想和观点来,这正是《史记》的可贵之处。

另一方面,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之时,想到了古代许多以著述称焉的“倜傥非常之人”,所以,他“退论书册,以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又说“……不得通其意,故述往事,思来者。

”司马迁至死都认为自己为李陵的辩解没有错,以此蒙受宫刑更是莫大的冤屈与耻辱。

司马迁之所以选择生,其目的之一就在于有朝一日能洗刷自己的冤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