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野外实习指导
地质实习指导
地质实习指导实习指导(根据资源环境与地理科学不同专业选择授课)济南大学城市发展学院第一章实习指导大纲一、实习目的与要求1.通过野外典型地质现象、地貌景观、自然资源等的观察考察、参观、识别、描述、分析,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室内所学的基本专业知识和理论的理解。
2.初步掌握野外工作的基本技能、思维方法、分析方法和工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地质思维能力和时空观念。
3.初步掌握从野外收集资料、室内整理到编写实习报告的方法。
4.培养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增强体质,逐步适应野外工作环境。
5.通过野外实习,开阔学生眼界、激发专业兴趣,树立为地理事业献身的思想。
二、实习内容和要求自然地理实习在我校的秦皇岛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区包括秦皇岛一山海关一带的海滨地区和石门寨地区。
根据实习区的教学条件与时间要求,实习的主要内容有:1.实习区地质地貌概述。
2.流水作用与沟谷、河谷各段的地质作用。
3.潮汐及波浪作用与滨海地貌景观。
4.河口地区的地质作用与土地的使用5.沉积岩的发育特征(包括岩石、古生物、环境、厚度和接触关系)6.浅成侵入岩及其岩墙、岩脉等特征与关系的观察。
7.岩溶地质作用与表现特征。
8.断裂、褶皱的构造特征与所形成的地貌景观。
9.初步恢复实习区地质演变简史,建立地质作用的时空观念,以及地质作用与地理特征、人文景观的关系。
10. 实习还要初步掌握以下野外基本工作方法:1.地形图的使用与观察点的标定。
2.罗盘的使用(测量产状要素与确定方位)。
3.野外地质记录的内容、格式、要求。
4.采集标本的方法。
5.编写实习报告。
2三、成绩评定1.野外表现(包括实习的物质准备)10%。
2.野薄的记录10%。
4.实习报告:文字部分70%,图件部分10%。
5.实习中提出建设性意见者奖励分≤10%。
6.对缺勤路线达 10- 15%条者,按实习不及格处理。
在实习结束时,按上述评定方法,由带队老师评定优秀(90分以上),良好(80-89分),中( 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
太行山大峡谷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_转转大师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书内部资料.禁止流通太行山大峡谷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书建筑与测绘工程系二零一三年五月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书第一章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概述第一节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意义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从之前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的教育阶段。
社会对学生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注重学生实践认知能力的提高;这就需要高校积极倡导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紧密结合.以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为根本出发点。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现象形成演变过程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自然地理现象和成因复杂多变.课堂上讲授的自然地理知识是前任研究和实践总结得到的最一般普遍的原理.高度概括归纳的结果。
实际自然地理现象往往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非常错综复杂。
通过野外实习可以把抽象的自然地理学理论与实际的自然地理现象结合起来.真正理解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
因此.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环节的有机组成部分。
通过野外实习.一方面结合实际应用和验证课堂教学所学得理论与知识.加深和巩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是学习自然地理各组成部分要素的调查方法和技能.以及综合分析观察自然地理现象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键。
所以.野外实习是当代大学生素质训练的内容之一.必须认真对待.高度重视。
本次自然地理实习的专业为 09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1、2班.09级地理信息系统 1班.10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1班.10级地理信息系统 1班.共 188人。
第二节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基本工作方法与基本要求野外实习一般分为出发前的准备;野外观察、观测、调查;室内资料整理;编写实习报告等几个阶段。
各个阶段要求各不相同.工作内容也不尽相同。
一、出发前的准备工作为了保证野外地质工作的顺利进行.使野外实习取得预期效果.每次出发前.都要进行大量的技术性、事务性的准备工作。
1、指导实习的教师要确定野外实习的地点.预查和制定实习计划(包括目的要求、实习内容、方法、步骤、路线、日程安排、人员组织等)。
地质勘查实习指导书
地质勘查实习指导书实习概况1.1 实习的目的和任务本实习是地球科学相关本科专业低年级的野外认识实习,在学习了《普通地质学》等部分专业基础课之后进行。
实习的目的是:获得地球各圈层运动造成的地质、地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常见现象的感性认识;学习最基本的野外工作方法;培养野外观察和分析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独立思考等科学素质;体验野外生活;训练对野外工作的适应性;增加对地球科学工作的了解。
1.2 实习的时间根据培养计划,本实习的时间为2周。
其中前期准备工作1-2天,野外观察5-7天,整理资料和编写报告5天,总结工作1天。
1.3 实习的内容和要求根据安徽省内实习地区、南京地区及其邻近地区的野外观测条件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安排以下内容:1、认识地层。
地层是各类地球科学工作的基础。
要求建立岩层、层理、岩性、接触关系、层序、相对地质年代、组、群等基本概念;认识典型的地层单位;认识常见的化石种类;学习野外观察和描述地层的基本方法;学习绘制路线地层剖面图。
2、认识常见的岩石和矿物。
区分常见的三大类岩石,学会分析安徽省内合肥大蜀山、淮南八公山、安庆天柱山、枞阳浮山等山体岩性组成,学习野外鉴定常见岩石和矿物的方法,要求认识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石灰岩、白云岩、硅质岩、常见的侵入岩和火山岩等岩石;认识石英、长石、方解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黄铁矿等常见的矿物。
3、观察地壳构造运动造成的各种现象。
认识背斜、向斜、节理、断层、不整合等;学习用罗盘测量产状;学习绘制构造剖面图。
训练恢复地质体空间形态的想象力和恢复地壳运动历史的分析能力。
4、认识河流心滩、边滩、阶地、湖沼、滑坡、断层三角面、次生谷、平原、丘陵、山地、分水岭、溶洞、泉、黄土等各种地质、地貌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5、认识土壤。
观察土壤的组成,认识土壤的颜色、质地、结构、孔隙、温度、水分、酸碱度等性质。
观察土壤剖面,认识土壤的形成。
观察土壤与植被的关系。
6、观察几种生态系统。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五篇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五篇地质地貌实习报告篇1前言实习时间:某某年年7月7日——7月18日实习地点:国家地质公园秦皇岛市实习人员:太原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学生实习目的:1、学会地形图、地质图的使用和阅读地质现象,2、掌握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3、练习做野外笔记,锻炼野外工作技能4、能比较正确地分析和认识一些地质现象5、了解实习区地层发育情况及接触关系6、了解实习区总的构造构架和特点7、初步分析实习区矿产、地貌、水文地质等的一般轮廓实习概况:实习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并对地质地貌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提高运用能力,在杨东林等几位老师的带领下,太原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100多名同学到河北省秦皇岛市进行了为期11天的地质地貌实习。
尽管只有11天,但是在老师们的精心讲解和耐心指导下,配合一些背景资料,我们得以比较系统地了解当地的地质地貌知识,并学会了一些外出实习的基本考察方法,同时也通过实习,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目录1实习区概况2实习主要内容3结束语:实习的心得体会及总结一、实习区概况实习地点在美丽的海滨城市—河北省秦皇岛市柳江盆地周围及海滨地带,距太原市900多公里。
其中北区实习区是本次实习的主要区域,所在柳江盆地位于秦皇岛市抚宁县境内,南距秦皇岛市约23公里。
本区地处燕山山脉东段,南临华北平原和渤海湾,北依燕山,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最高峰为西北部的老君顶,海拔493.7米,最低处为大石河河谷内的南部落,海拔70米。
行政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乡管辖,有秦青铁路、地方铁路与秦皇岛市相通,交通便利。
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大,比较湿润温和。
实习区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汤河、北戴河。
沿海产鱼、虾、蟹等,是我国北方主要水产基地之一。
二、实习主要内容地层柳江盆地为一向斜构造,它位于华北地台山海关至遵化之间的一个隆起构造上,地层序列与华北地台标准剖面大同小异,见下表1、元古界龙山组分布于张崖子至东部落,南部鸡冠山等地。
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2篇
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精选2篇(一)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地貌学野外实习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地调查和观察,了解地貌生成的基本过程和特征,并掌握一些地貌要素的观测和测量方法。
通过实习,加深对地貌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实习地点本次地貌学野外实习地点为XXX地区,该地区具有丰富的地形地貌类型,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和河流等地形特征。
三、实习内容1. 地貌地形调查:实习开始前,我们组织了小组成员进行实地调查,了解该地区的地貌地形特征。
我们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貌类型进行观测和测量,包括山峰的高度、坡度和坡向,河流的水位和流速等。
2. 地貌地形测量: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利用测量仪器进行地貌地形的测量。
我们使用了GPS定位仪测量了不同地形特征的坐标和海拔高度,并用激光测距仪测量了一些峡谷的宽度和深度。
3. 地貌过程观测:为了了解地貌生成的过程和机制,我们观测了一些地貌过程,如风蚀、水蚀和冰蚀等。
我们对一些风沙地貌进行了观察和记录,研究了其形成和演化机制。
4. 地貌剖面分析:为了了解地貌的空间分布特征,我们进行了地貌剖面的分析。
我们选取了几条典型剖面进行观测和测量,并绘制了地貌剖面图。
通过对剖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掌握不同地貌地形的垂直分布和变化特征。
四、实习成果通过本次地貌学野外实习,我学到了很多地貌学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
我理解了地貌生成的基本过程和特征,并掌握了一些地貌要素的观测和测量方法。
我还学会了如何使用测量仪器进行地貌地形的测量,并熟悉了地貌过程的观测和记录方法。
我还通过对地貌剖面的分析,掌握了地貌的空间分布特征。
这些知识和技能对我今后的地貌学研究和实践工作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五、实习总结通过本次地貌学野外实习,我不仅加深了对地貌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培养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协调分工,共同完成实地调查和测量任务。
地貌实验与实习指导书 - 白城师范学院欢迎您!
地理实践教学系列参考书《现代地貌学》实习指导书许清涛主编白城师范学院地理系2006年4月地理实验(实习)课要求一、课前预习实验内容,并写好预习报告,无故不写预习报告者不准做实验二、按时进入实验室,准备好预习报告让教师检查提问,对无故迟到者教师有权取消其本次实验资格。
三、做好原始数据记录,要求每组记二份数据,将其一份数据交给教师。
四、实验报告在做下一个实验时由课代表交给教师,无故晚交者按该实验不合格处理。
五、实验成绩由以下几个方面评定:(1)实验预习;(2)课堂操作;(3)实验报告。
六、实验不及格者,可以补做一次,有一次补做不及格者,本学期实验成绩为不及格。
前言地貌是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
课堂上讲授的地貌知识,一般是各类地貌类型的典型特征,地貌形成和发展最一般、最普通的原理,是高度概括归纳、模式化的结果,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理论性。
实际上,地貌的类型众多、形态各异、成因复杂、规模大小悬殊,往往与课本上介绍的有很大差别,学生不容易识别。
通过实习有利于把抽象的理论与真实的地貌形态和过程结合起来,巩固和理解课堂上所学知识,培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实际观察技能。
地貌课堂实习,主要是利用地貌模型、地形图、航空像片、卫星像片等,观察和判断典型的地貌形态,识别地貌类型及其组合,推断地貌的成因及其形成过程。
地貌野外实习,往往选定几个典型地区作为相对固定的实习地点,并由指导教师介绍实习地区的地质、地貌概况,使学生对实习地区有一个总体认识,以利于通过野外实习启发、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课堂实习需要的资料和用具,包括地形图、航空像片、卫星像片、立体镜、描图纸、铅笔、三角尺、圆规等;野外实习需要的资料和用具,包括地形图、地质罗盘、放大镜、地质锤、气压高度计、望远镜、照相机、皮尺、野外记录本等。
配合《自然地理学》的地貌教学需要,本书选编了地形图地貌判读,以及一些常见地貌类型的野外实习观察和室内航片、卫片判读,以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基本地貌知识,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通过参与地质地貌实习活动,了解地球地质地貌演化的基本原理和过程,提高地质地貌学的实践操作能力,掌握地质地貌调查与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二、实习内容1.地质地貌学基本原理和概念的学习在实习开始前,我们首先进行了一系列地质地貌学的理论课程学习,包括地球构造与板块运动、岩石圈的分布和特点、地球内部的热力学作用等。
这些理论知识为我们后续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基础。
2.观察和记录地貌特征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先后前往了大峡谷、黄山等地进行实地观察和记录,主要观察了峡谷壁面、山脉形态、河流曲线等地貌特征,并实地测量了相关参数。
通过这些观察和实地测量,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认识地貌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
3.采集地质标本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还进行了地质标本的采集和分析实验。
我们先后采集了石英砂岩、花岗岩、煤矿石等地质标本,并通过显微镜等仪器对其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地质标本的特征和成因。
4.使用地质仪器设备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还学习了使用地质仪器设备进行地质勘测和采样。
我们先后使用了全站仪、磁力仪、地震仪等设备,进行了精确的地质测量和勘测。
通过这些实践操作,我们能够熟练地运用地质仪器设备,提高地质调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实习心得通过这次地质地貌实习,我对地球地质地貌演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发现地质地貌学的研究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持,还需要实地观察和实践操作的支持。
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地质地貌的奇妙与复杂。
在实习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是对地质仪器设备的不熟悉,我花了很多时间来学习和掌握使用方法。
其次是对地质标本的分析和识别,这需要一定的实验技巧和经验积累。
但是,通过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我逐渐克服了这些困难,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通过这次实习,我明白了地质地貌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的重要性。
地质地貌学不仅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地球的历史和演化过程,还对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实习报告】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地质地貌实习报告一、实习概述。
地质地貌实习是我所在大学地质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加深对地质地貌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本次实习活动共历时两周,地点为某地质公园。
二、实习目的。
1.了解地质地貌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学习地质地貌实地调查和测量的技能;3.认识地质地貌的形成与演化机制;4.培养实际操作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实习内容。
1.地质地貌学理论学习,在实习开始前,我们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包括地质地貌学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研究方法等。
这为我们后续的实地考察提供了理论基础。
2.地质地貌实地考察,我们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块地质地貌的调查和测量。
我们先是对地质地貌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然后进行了详细的地形测量、岩石采样和地质构造观察等工作。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地质地貌的形成过程和演化规律。
3.数据处理和报告撰写,我们将实地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并撰写了详细的实习报告。
报告中包括了实地考察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四、实习收获。
通过这次地质地貌实习,我获得了以下收获:1.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通过实地考察,我将之前学到的地质地貌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
2.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在实地考察中,我学会了使用地形测量仪器、采样工具等,并熟悉了地质地貌测量的方法和技巧。
3.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在小组合作中,我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地考察任务。
4.对地质地貌学的兴趣增强,通过亲身体验和实地考察,我对地质地貌学的研究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对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产生了动力。
五、实习总结。
通过这次地质地貌实习,我深刻认识到地质地貌的重要性和研究的复杂性。
地质地貌学是地球科学的重要分支,对于认识地球的演化历史和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我对地质地貌学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未来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范文2篇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范文 (2)地质地貌实习报告范文 (2)精选2篇(一)地质地貌实习报告一、实习单位简介我在某地质调查院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
该单位是一家专业从事地质调查、地质勘探和地质灾害评价的机构,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地质队伍和先进的设备。
二、实习任务我的实习任务是参与一个地质调查项目,研究目标是某地区的地质地貌特征和形成机制。
具体任务包括野外地质观测记录、地质样品采集和实验室分析。
三、实习过程1. 野外地质观测:我和导师一起进行了大量的地质观测工作。
我们首先对研究区域进行了整体的地貌测绘,包括地表地貌形态、地表特征分布等。
其次,我们还进行了地质构造观测,包括断裂、褶皱和岩石夹层等。
在观测过程中,我学会了使用地质仪器和测量工具,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2. 地质样品采集:根据实习计划,我在研究区域进行了地质样品采集工作。
根据地质特征和导师的指导,我选择了不同的地质样品,并进行了标记和记录。
采集的地质样品包括岩石、土壤和沉积物等,这些样品将用于后续的实验室分析。
3. 实验室分析:在实习的最后一周,我进入了实验室进行地质样品的分析工作。
首先,我学习了地质样品的处理和制备方法,例如样品的粉碎、筛分和烘干等。
然后,我进行了地质样品的化学分析和物理性质测试,包括岩石的成分分析、土壤的含水量测定和沉积物的颗粒分析等。
通过实验室分析,我深入了解了地质样品的内部结构和性质。
四、实习收获通过一个月的地质地貌实习,我收获了很多。
首先,我对地质地貌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野外观测和实验室分析过程中,我学会了许多地质工作中的基本技能,并提升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其次,我对地质地貌的形成机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通过观察和分析地质样品,我了解了地质地貌的发展过程和地质力学原理。
最后,我还锻炼了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在实习期间,我与导师和同事合作紧密,共同解决了许多地质问题。
五、实习总结这次地质地貌实习是我大学期间最为难忘和有意义的经历之一。
地貌学蓬莱实习
《地貌学》蓬莱野外实习指导蓬莱火山地貌、海岸地貌实习一、区域地质基础蓬莱地区位于华北地台之上的鲁东地盾区。
区域内出露了大面积的前寒武纪变质岩和中生代中酸性的侵入体等结晶岩系,在整个古生代处于隆起剥蚀状态。
进入中生代,在莱阳盆地及栖霞、海阳、黄县盆地形成了碎屑岩及火山碎屑岩建造。
在蓬莱火山地貌中,存在两种基本的类型,一种是火山堆(群),二种是熔岩台地或熔岩高原。
新生代以来,在蓬莱及黄县一带以及栖霞的大小方山、福山的马山等地形成了大规模的玄武岩喷发,在蓬、黄一带以及长山岛还形成了大量的黄士及黄土状堆积。
本区在区域构造上受NNE和NWW向构造控制和影响。
NNE向构造的主要控制构造是位于山东半岛西侧的郯-庐大断裂,NWW向构造的主控构造是位于北侧的威海-蓬莱断裂,新生代本区玄武岩喷发活动主要沿边两个方向进行,并多集中在两组断裂的交叉、复合部位。
蓬莱西南部地貌格局表现为丘陵向平原的过渡.泊子一迎口山一三十里店一线为丘陵与平原的交接地带:以西为平缓开阔的冲洪积台地和平原,以东为蓬莱南部剥蚀丘陵山地,海拔高度多在100 m~250 m之间.火山岩分布区形成玄武岩台地,有的地方玄武岩覆盖在山顶形成方山形态(如红山、平顶山、西山一带);局部耸立着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锥,迎口山即是其中典型的一座。
二、观察点和实习内容No.1 蓬莱城南新修206国道处玄武岩石林l、地理位置:蓬莱石林位于蓬莱城南约2km,新修建的206国道69km处。
2、实习点简介:柱状节理是玄武岩中常见的原生构造,多见于厚层熔岩中。
本区玄武岩石柱林具典型的柱状节理,形态多呈规则的多边形长柱体,截面以六边形常见。
3、实习要求(1)观察玄武岩石林分布区地貌特点;(2)观察测量玄武岩岩颈及柱状节理的空间特征、几何形态;(3)观察玄武岩的岩石特征,包括颜色、隐晶质结构、气孔构造;No.2 迎口山火山地貌及火山碎屑岩1.地理位置:迎口山位于蓬莱市西南约12 km,北沟镇以东2 km处.2.实习点简介:位于北沟镇北林院迎口山就是一典型的火山锥,火山锥海拔247.3m。
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
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一、引言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是地质学专业学生的基础性实践课程之一,旨在通过实地观察和实践活动,对地球表层的构造和形态进行深入理解和研究。
本次实习课程我选择了到某某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
本文将从地质地貌实习的目的、地域概况、实习过程和收获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实习目的通过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加深对地质地貌理论的理解,并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进一步培养我们地质学研究和地质资源勘探开发的实践能力。
此外,通过实地考察,我们还能够加深对地质地貌演化和地质灾害形成机制的认识,为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和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三、地域概况本次实习地为某某地区,该地区位于某某省,地处某某山脉的西南麓,总面积约为XXXX平方公里。
该地区为典型的山地地貌,地势起伏较大,最高峰海拔XXXX米,最低处海拔XXXX米。
该地区属于某某构造带,地质构造复杂,形成了多样化的地质地貌景观。
四、实习过程在某某地区的实习过程中,我们先后进行了地质地貌概况调查、野外地质调查、地层剖面整理、岩石和矿物采集等活动。
首先,我们进行了地质地貌概况调查,了解该地区的地势起伏、地貌类型和主要地质构造等情况。
我们发现该地区地貌较为复杂,包括峰丛、河谷、台地、溶洞等多种类型。
主要地质构造有断层、褶皱和岩浆侵入等。
接着,我们进行了野外地质调查,选择了几个代表性地点进行实地观察和采集样品。
通过实地观察,我们对地貌景观和地质构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比如,在一个河谷地带,我们发现了河流侵蚀形成的峡谷和瀑布,以及地层剥蚀形成的壁谷和层面。
在地层剖面整理方面,我们选择了一段横切河谷的地层,对其进行了详细测量和整理。
通过剖面的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特征性的地层和构造现象,对该地区的地质演化和构造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最后,我们进行了岩石和矿物的采集工作。
通过采集样品并进行实验室测试,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该地区的岩石成分和矿物组成,为进一步研究地质资源提供了数据支持。
地质地貌的实习报告5篇
地质地貌的实习报告5篇地质地貌的实习报告篇1从5月30号到6月1号,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分别在肇庆七星岩,黄埔区蟹山公园,华农树木林及教三附近进行了地质地貌学的实习。
5月30日肇庆七星岩石灰岩山峰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七星岩由风岩、玉屏岩、石室岩、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阿坡岩七座石灰岩山峰组成,排列就像北斗七星般撒落在碧波如镜的近600公顷湖面上。
从表面观察,七座山峰为灰色与少量白色相夹杂,可以初步判断为石灰质岩石;由于此地区雨量多、气温高,侵蚀严重,灰岩山表面有许多较大的裂痕。
通过这些裂痕,可观察到其解理完整。
实习指南上对七星岩的形成过程的图解,可知为先由于地质运动,在七星岩附近形成了一个褶皱背斜山脉,正是由于肇庆地处亚热带,雨量多、气温高,侵蚀严重,尤其是流水侵蚀,这些岩石的抗蚀力都比较弱,因此背斜被破坏,部分岩石受风化成土,最终土山出露和石山形成当地低矮的地形。
再由于进一步流水侵蚀,成排的背斜谷地两侧开始形成今天的七座石灰岩山峰。
溶洞肇庆七星岩地区另一个特色之处就是其岩洞。
实习过程中,老师指出溶洞形成之处是位于地表水层的水平流动带,由于流水侵蚀而形成的洞穴,这些洞穴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地下河的通道。
由于地质运动,这些溶洞慢慢上升出了地表,出现在了人们视线。
我们在一溶洞入口处观察时,老师还指出在我们所在的这个溶洞经历过4次发育,可是我们观察到洞内顶部都比较平滑相连,是因为再溶洞露出地面的漫长时间里,由外力作用使得洞内每个发育的连接处发生岩石的掉落,使得顶较为平滑,而在地上,还可以见到坍塌下来的大石块。
我们进入溶洞,里面到处都有石钟乳。
而石钟乳的成因是:由于洞顶部渗入的地下水CO2含量很高,对石灰岩具有较强的溶蚀力,呈饱和碳酸钙水溶液。
溶液下渗时失去部分CO2而处于过饱和状态,于是碳酸钙在水滴表面结晶成为极薄的钙膜,水滴落下时钙膜破裂,残留下来的碳酸钙与顶板连接成为钙环。
下渗水滴不断提供碳酸钙,钙环不断外下延伸形成细长中空的石钟乳。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一、引言地理野外实习是地理学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
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际操作,能够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本次地理野外实习我选择了某省的山地地区进行考察,进一步了解了该地区的地貌、气候、植被和人文特点等方面。
二、目标和任务1. 目标:通过地理野外实习,深入了解某省山地地区的地貌、气候、植被和人文特点,提高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2. 任务:(1) 调研该地区的地貌特征和成因;(2) 探究该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变化规律;(3) 考察该地区的植被类型和分布规律;(4) 了解该地区的人文景观和人口特点。
三、实地调研和数据采集1. 地貌特征和成因在实地考察中,我们观察到该地区的地貌特征明显,主要以山地、丘陵和河谷为主。
这是由于地质构造和水力作用造成的。
例如,该地区的山地多为非常规断块山地,具有典型的雄麦型地貌特征。
此外,还有一些丘陵地貌和河谷地貌,形成了独特的地理景观。
2. 气候特点和变化规律该地区的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多雪。
年降水量较丰富,温差较大。
我们通过测量和记录了该地区一个月的气温和降水量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发现该地区的气候变化较为显著。
例如,夏季降水量较大,气温较高,而冬季降水量较少,气温较低。
这对该地区的植被分布和生态系统有着重要影响。
3. 植被类型和分布规律该地区的植被类型多样,主要包括森林、灌丛和草地。
我们对该地区的植被进行了详细调查和采样,并进行了植被覆盖度和物种多样性的统计。
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该地区的植被分布具有一定的海拔梯度特点,高海拔地区主要以针叶林为主,中海拔地区以落叶阔叶林为主,低海拔地区以草地和灌丛为主。
这与该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地貌特征有密切关系。
4. 人文景观和人口特点该地区的人文景观多样,包括农田、村庄和城市等。
我们深入了解了该地区的农业发展和农田利用情况,并与当地农民进行了交流。
《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指导书-10天简单版
2010地理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实习指导书第一部分自然地理野外实习计划书一目的和要求:根据皖西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和教学计划的安排,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在完成自然地理各个学科,如地质学、水文学、地貌学、土壤与生物地理学等学科的学习后,应该安排2周的综合野外实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其目的是为了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加深和理解各个学科的基本理论,熟悉和掌握自然地理野外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为此,在野外实习期间,应要求达到以下几点:(一)路线调查:全面了解考察地区的地质概况、沉积特点、地貌成因、类型、发育条件等,以及调查了解各个地区不同土壤、植被类型的分布、特点、成因和水文状况。
(二)剖面观察:1对有代表性的地质剖面、土壤剖面进行观察、描述、记录,并绘制综合剖面图。
2 对典型的地质构造地区,应该对其岩性特点、结构类型、成因机制等进行观察、分析,并绘制地质剖面图。
3对典型的地貌类型,应该对其形成机制、类型特点、发育阶段等进行分析,并绘制素描图。
4尽可能的采集植物和化石标本,并按照规定收藏,记录。
(三)资料整理以及编写实习报告:对野外的观察资料、数据应及时进行统计、整理,编制成图件、表格、记录等,在野外实习全部结束后,要求每人上交一份野外实习报告(要求另行通知),作为实习成绩评定的依据。
二实习地点及内容安排:1实习地点安排:本次实习安排在巢湖北山地区、庐山山北及周边地区。
2实习内容安排:巢湖北山地区实习:三天六安-驻地—王乔洞—麒麟山驻地—距嶂山—金银山北山—扁井山驻地—凤凰山—平顶山巢湖—庐山:一天庐山山北及周边地区实习:五天驻地——西谷——飞来石——如琴湖——天桥——锦绣谷——仙人洞——花径——驻地。
驻地——园佛寺——大天池——龙首崖——电站大坝——乌龙潭——黄龙潭——三宝树——庐山博物馆——驻地。
蓬莱地貌实习(含图片)
《地貌学》野外实习大纲及实习指导《地貌学》是地理系专业基础课主干课程之一,是自然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实践性、区域性、地方性很强的科学,地貌野外实习是《地貌学》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野外实习和实践,深化学生对课堂上和书本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野外调察和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其专业和整体素质。
蓬莱东北部火山地貌、海岸地貌实习一、区域地质基础蓬莱地区位于华北地台之上的鲁东地盾区。
区域内出露了大面积的前寒武纪变质岩和中生代中酸性的侵入体等结晶岩系,在整个古生代处于隆起剥蚀状态。
进入中生代,在莱阳盆地及栖霞、海阳、黄县盆地形成了碎屑岩及火山碎屑岩建造。
新生代以来,在蓬莱及黄县一带以及栖霞的大小方山、福山的马山等地形成了大规模的玄武岩喷发,在蓬、黄一带以及长山岛还形成了大量的黄士及黄土状堆积。
本区在区域构造上受NNE和NWW向构造控制和影响。
NNE向构造的主要控制构造是位于山东半岛西侧的郯-庐大断裂,NWW向构造的主控构造是位于北侧的威海-蓬莱断裂,新生代本区玄武岩喷发活动主要沿边两个方向进行,并多集中在两组断裂的交叉、复合部位。
二、观察点和实习内容(一)龙洞咀l、地理位置蓬莱大季家镇初旺。
2、实习内容(1)地形地质图的判读(2)大理岩岩性观察描述(3)海蚀洞及其控制因素3、实习点内容简介龙洞咀一带海岸因发育海蚀洞及洞后的与之连通的狭长落水洞而得名。
组成海岸带的为张格庄组白云质大理岩。
岩石为灰白色,细晶、等粒结构,块状及条带状构造。
含燧石条带或纹带。
海岸地貌主要发育海蚀洞、海蚀崖及海蚀平台三位一体的海岸侵蚀地貌组合。
整个海蚀地貌组合受岩石构造的明显控制,海蚀崖在龙洞咀南侧呈现间隔性的伸向海中的岩石与拗入,海蚀崖背后的龙洞则沿相层理的方向及复合构造的方向侵蚀,形成一狭长的洞穴。
岩石构造的明显控制,海蚀崖在龙洞咀南侧呈现间隔性的伸向海中的岩石与拗入,海蚀崖背后的洞则沿相层理的方向及复合构造的方向侵蚀,形成一狭长的洞穴。
地质地貌学综合实习报告范文3篇
地质地貌学综合实习报告范文地质地貌学综合实习报告范文精选3篇(一)地质地貌学综合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和任务本次综合实习旨在通过对特定地区的地质地貌状况进行深入研究和调查,了解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地层分布以及地貌形成与演化过程,并分析相关的自然地质灾害风险与防范措施。
本次实习任务包括野外考察、现地调查、数据收集和实地实践。
二、实习地区概况本次实习地为XX省的某县,该县位于该省西南部,地势起伏较大,行政区划面积较大,包含山区、河谷和平原等多种地貌类型。
由于该地区地质构造的复杂性,使得地貌类型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地理景观。
三、实习过程及结果1. 野外考察:我们先后采取步行和驾车等方式,对该地区的地质地貌进行了详细的考察。
通过观察和测量,了解了该地区的地层分布、地貌类型以及地貌特征。
2. 现地调查:我们对实习地区的地质灾害风险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通过与当地政府和专家进行交流,了解了该地区的地震、滑坡和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影响,以及相关的防范措施。
3. 数据收集:我们通过查阅资料、采集样品和分析实地观测数据等方式,收集了大量有关实习地区的地质地貌信息和数据,包括地层分布图、地形图、空照图等,为后续的研究和分析提供了依据。
4. 实地实践:在实习期间,我们还组织了一系列的实地实践活动,包括地质调查、采样和样品分析等。
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我们进一步巩固了地质地貌学的理论知识,并提高了实际应用能力。
四、实习成果和意义通过本次综合实习,我们对地质地貌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通过研究实习地区的地质地貌状况,我们对该地区的自然地质灾害风险有了更为全面和准确的认识,为相关地质灾害的防范和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另外,本次实习还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科学研究能力,提高了我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五、实习总结和建议通过本次综合实习,我们不仅加深了对地质地貌学的理论知识的理解,还提高了实际应用能力。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4篇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精选4篇(一)标题: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摘要:本次野外实习是为了加深对自然地理学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并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来加深对自然地理现象的认识。
实习地点选择在某山区,通过观察山地地貌、水文地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特征,学习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一、引言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地球表层及其自然地貌、天气气候、动植物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
为了加深对自然地理学的理解,本次野外实习选择了某山区作为实习地点。
二、实习过程1. 山地地貌观察:我们对山地地貌进行了详细观察和记录,包括山峰、山谷、地势起伏等特征。
通过这次实习,我们对山地地貌的形成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水文地貌实验:我们选取了一条山间小溪进行水文地貌实验。
通过测量河流流速、水位、水质等参数,并采集河水样本进行化验,我们了解了水文地貌对环境的影响。
3. 生态环境调查:我们对山区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实地调查,包括植被、动物分布等。
通过观察和采集样本,我们了解了山区生态系统的结构与演替规律。
三、实习成果通过本次野外实习,我们深入了解了自然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方法。
我们掌握了山地地貌、水文地貌和生态环境的观察和调查技巧,并能够分析和解释相关现象。
同时,我们对自然地理学的意义和作用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四、总结与展望本次野外实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我们加深了对自然地理学相关理论的理解,并掌握了实践技能。
但是,仅凭这次实习还远远无法涵盖自然地理学的全部内容,我们希望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能够继续深化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并为保护地球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由于实习内容的具体性质和实际情况可能存在差异,以上报告仅供参考,具体报告内容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撰写。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精选4篇(二)在本周的自然教学户外实习中,我参与了一次有关生态保护的活动。
这次活动是由学校的生态保护俱乐部组织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且提供实际行动来保护生态系统。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学生建议
一、前言野外实习是地理科学专业学生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还能够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观察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然而,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改进实习工作,提高实习效果,以下是我对地理野外实习的一些建议。
二、实习准备1. 实习前,学校应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动员,明确实习目的、内容、时间、地点和注意事项,让学生对实习有充分的认识。
2. 学校应提前联系实习基地,确保实习基地的条件和设施符合实习要求。
同时,实习基地应提供必要的实习指导,如实习导师、实习路线、实习资料等。
3. 学生应提前了解实习地点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基本信息,为实习做好准备。
4. 学生应提前准备实习所需的工具和设备,如地图、指南针、笔记本、相机等。
三、实习内容1. 实习内容应与课程设置相结合,确保实习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
实习内容应包括地貌、植被、土壤、水文、气象、人文等方面的考察。
2. 实习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习导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实习过程中的细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实习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实习小组应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任务。
4. 实习结束后,学生应撰写实习报告,总结实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实习指导1. 实习导师应具备丰富的野外实习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
2. 实习导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实习导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实习导师应定期与学生沟通,了解实习进展,确保实习顺利进行。
五、实习条件1. 实习基地应具备良好的基础设施,如住宿、餐饮、交通等。
2. 实习基地应提供必要的实习设备,如地图、指南针、相机等。
3. 实习基地应保证实习过程中的安全,提供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4. 实习基地应提供实习期间的保险,确保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安全。
地貌学实习报告
地貌学实习报告实习时间,2022年7月1日至2022年7月15日。
实习地点,中国某省某市。
一、实习目的。
本次地貌学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际操作,加深对地貌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对地貌变化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为今后的地质学研究和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习内容。
1. 地质地貌调查,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了解当地的地质地貌特征,包括地形、地貌类型、地质构造等。
2. 地貌演变分析,观察当地地貌的演变过程,分析地质构造、气候、水文等因素对地貌的影响,了解地貌演变的规律。
3. 地貌测量实践,学习和掌握地貌测量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包括地形测量、地貌要素测量等。
4. 实地实验,进行地质地貌实地采样和分析,了解地质地貌的成因和演变过程。
5. 实习总结,对实习期间的所学所感进行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三、实习收获。
通过这次地貌学实习,我对地质地貌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地质地貌调查和测量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在实地考察和实践中,我对地质地貌的变化规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对地质地貌的演变过程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同时,通过和同学们的交流和讨论,我也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对地质地貌学的兴趣更加浓厚。
四、实习感想。
这次地貌学实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增长了见识,也提高了实践能力。
在实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际操作,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质地貌学的知识和技术。
同时,也意识到了地质地貌学研究的重要性,地质地貌不仅是自然界的美丽景观,更是地球演化的历史见证,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希望通过今后的努力,能够为地质地貌学的研究和实践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实习建议。
在今后的地貌学实习中,希望能够增加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的时间和机会,加强对地质地貌调查和测量技术的培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也希望能够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更好的锻炼和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貌野外实习指导(概述)在一个地区进行地貌调查时,必须收集大量有关资料,查明地貌的形态特征、成因和发育历史,填绘地貌图,以利于进一步研究地貌学的基本理论和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一、地貌调查的程序地貌调查可分为:准备工作、野外调查和研究前人的资料,制定工作计划,做好组织上、物质上和生活上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的重点应放在研究实习区的资料上。
尽可能全面地搜集前人有关该区的地貌、第四纪地质和地理方面特别是自然地理方面的文献和图件、航片和卫片,尽可能利用地形图(应比成果图的比例尺大)及其它地貌信息勾划出该区的地貌草图,便于在划出各种地貌界线,以提高工作效率,在应先查阅最新的有价值的资料,注意前人的论点和结论以及所依据的事实和具体地点。
在吸收前人成果时,要弄清资料中存在原不足和遗留问题,供野外工作时参考和进一步深入观测研究。
(一)野外调查即在野外通过观测点和观测线的调查,进行地貌和第四纪地质等自然现象的观测、记录、填绘各种图件及采集标本等工作。
野外调查一般可分为初步踏勘和全面勘查两个阶段。
初步踏勘是在较短时间内,从各个方向穿越工作区中地貌、沉积物等有代表性的地区,以便掌握该区的基本情况,找出调查中的关键地段和工作重点,布置下阶段全面野外观测的路线,提出工作方法。
该阶段的工作在教师预习时就完成了,全面勘查是在初步踏勘的基础上,按适当布置的观测点和观测线,进行全面的地貌调查(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见二)。
观测点应定在地貌上有代表性、关键性的地点(如地貌形态完整或有显著变化的地点:第四纪沉积物露头较好,层次较全、厚度较大、构造形迹清楚的剖变面:人类经济活动对地貌发育有直接影响的地点),观测线是观测点之间的连续路线,便于把观察点之间的现象联系起来、布置观测线既要路尽可能短,又要使用沿途地貌内容尽可能丰富。
在平原地区,由于地貌类型间单,观测线间距较宽,只是应尽可能穿越河谷、陡坎等地貌类型变换处;在山前地区,往往地貌类型较复杂,第四纪地层较发育,布置观测线既可沿沟谷而上垂直山地走向,也可以穿越沟谷平行山地方向,但要便于追索地貌类型和第四纪地层的变化和界线;在山地区,由于地形起伏大,在选择路线时,必须安排几条横切沟谷直到分水岭的路线,以搞清地貌类型与地质构造和岩性的关系,注意坡地地貌的发育。
布置观测线和点的疏密程度取决于工作的要求和调查区地貌的发育及其复杂程度。
(二)室内整理对野外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复核、系统整理、综合分析,并在此基础编写地貌调查(实习)报告,报告一般包括下列主要内容:1、区域自然地理概况:包括地理位置、范围、地势、水系、气候、水文和土壤植被等主要特征。
2、区域地质概况:简述本区所在的大地构造单元;地层的分布、岩性和厚度变化等情况;地质构造特征等3、地貌类型:按照地貌的成因类型、从大到小(或从高到低)分别叙述其形态、规律和分布规律,物质组成和结构特点,形成时代、发育过程和地貌组合特征等。
4、结论。
二、野外地貌观测记录的内容和方法(一)观测记录的内容如下:1、地貌形态的测量与描述地貌形态要从定性和定量(即形态描述和测量)两方面进行观测和记录,包括几何形状(扇形、U形、三角形、锥形等等),体积或面积大小,空间分布,表面起伏变化(如坡形、坡度等),切割深度和密度等,有的数据可直接从地形图和航片中量得,记录的顺序是往往是先整体后局部。
2、地貌物质组成的观测与描述找到地貌物质组成的好露头,一般都是由上而下,由表及里地逐层观测和描述。
特别是要查明岩性、地质构造形态和构造线在地貌上的反映,观测的项目如下:(1)基岩:查明地貌与岩性、构造的关系。
(2)沉积物:对沉积物分析,可以确定其构成的堆积地貌及相关的剥蚀地貌的成因和时代。
a、沉积物的沉积部位:沉积物构成的地貌类型,所在点的地貌部位及高度。
b、根据沉积物的成分、结构、颜色等分层。
然后自上而下地逐层观测记录。
记录内容包括每层的厚度;沉积物颜色(应以干燥的沉积物的新鲜面为准);沉积物的岩性(包括砾石的岩性和风化程度,充填或胶结物的成分和固结);沉积物的结构(指颗粒的粒度、组合和形状);沉积物的构造(指沉积物的层理、韵律、夹层、层间接触关系、及断裂和褶皱构造等);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其主要类型见附表);沉积物的时代(一般仍用四分法),即早更新世Q1、中更新世Q2、晚更新世Q3和全新世Q4。
颗粒粒度的分级方法很多,常用的是以2毫米作砾和砂的分界,0.05毫米作砂与粉砂的分界,0.005毫米为粉砂与粘土的分界。
但在野外很难准确估计沉积物中各粒级的数量和定名,常根据沉积物中的主要粒径情况分为:砾石层、砂砾层、砂层、泥砾层、中细砂层、砂土、亚砂土和粘土。
沉积物的颗粒形状常分四大类:球状、扁平状、椭球状和不规则状。
磨圆度在野外一般按哈巴科夫滚圆等级表分五级,0级即棱角状、几乎无磨圆痕迹;1级即次棱角状,棱角保持,但角和棱边有轻微滚圆;2级即次圆状,棱角稍展平,其原始形状尚可辩认真;3级为圆状,棱角均磨圆,仅局否残存原来的外形痕迹;4级为极圆状,呈蛋或球形,原始形状无法辩认。
表达1.2-2 粘性土的野外鉴别法3、地貌成因主要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分析:(1)从地貌形态特征,分析地貌形成与内动力(地壳升降、断裂岩浆活动等),外动力,(河流、冰川、风等)的关系。
(2)分析基岩岩性、第四纪积物和构造等与地貌发育的关系。
(3)侵蚀地貌与其相关沉积的关系。
(4)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地貌类型组合。
(二)观测记录的方法如下:地貌野外记录是最宝贵的原始资料,是分析、研究地貌问题的依据,也是地貌野外考察的重要成果。
所以记录的内容必须客观地反映实际,记录要尽可能全面、详细、准确、图文并用。
记录的格式如下:1、地点、日期、天气情况。
2、观测点的位置(如观测点多,则应编号)3、该点观测的对象4、观察的内容,审观测记录的主要部分,应把观察到的内容一项项记录清楚。
5、绘制地貌剖图、平面示意图和素描图(作法见三)。
如该观测点的堆积物杂乱无章,需要测量砾石,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在一平方米的水平面上用罗盘量出该面积内多数砾石(即具代表性)的长轴倾向向方位角。
砾石的粒径应为1厘米至于10厘米。
块数最好100-300块,最少不少于50块。
因底碛冰碛物中砾石的长轴倾向能反映出动力状况,例如冰碛物砾石中长轴总是顺着冰川运动方向的。
如堆积为冲积物质,则应测出砾石扁平面的倾向,因为扁平总是倾向河流上游。
根据所测出的砾石产状可作出玫瑰图或柱状图,用以推断冰流或水流方向。
在记录中常用的沉积物成因类型代号如下:残积—el 坡积—dl崩积—c 滑坡堆积—del洪积——pl 冲积—al湖积—l 冰川沉积—gl冰水沉积—fgl 风积—eol海相堆积—m 化学沉积—ch冲积—洪积—al—pl 未定沉积pr它们常常写在沉积物时代代号的右上角,如中更新世冰川沉积写作:Q gl2,全新世冲积物写作Q al4。
三、地貌图件的绘制常见的地貌图件包括地貌类型图、地貌剖面图、地貌平面草图和地景素描图。
(一)地貌类型图这是地貌图最基本的一种,在生产中也很有用。
它将各种地貌类型及其成因反映在一定比例尺的地形图上。
绘制这种图件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制定不同等级的地貌类型的科学分类系统。
目前国际国内尚无一个较成熟的地貌分类系统。
所以各用图单位都根据各自的工作要求初步制定。
1983年提出讨论“中国1/100万地貌图”的制图规范。
它的分类系统工程以形态成因为原则。
采用分析组合方法,依分布规模,先宏观后微观,先群体后个体地进行五级分类。
野外地貌调查时,一般填制的是大比例尺地貌类型图,不需要太多的分类等级。
但应该反映出两种现象:①地貌的形态,这往往用颜色或各种线条表示;②地貌的成因,常用符号或注记表示。
但要指出的是重要的微地貌形态(悬崖、冰斗、冲积堆、冰楔等)也常用符号表示。
实际工作中地貌类型图所用的图例系统一般是大写字母表示地貌形态,用小写字母作脚标表示地貌成因。
M s ——砂岩构造剥蚀低山M l ——砂岩构造剥蚀低山M c——砂岩构造剥蚀低山P a l —l —冲积、湎积平原、P g t ——冲、坳沟平原(二)地貌剖面图用于揭示地貌外部形态和组成物质或地质构造间的关系,是编写地貌报告和论文时经常应用的方法。
作法如下:1、目测观察对象大小,确定适当的比例尺,一般垂直比例尺要放大些。
2、先勾出地形轮廓,然后画出层间界线。
3、把基岩、沉积物等填绘在剖面上,填绘时,沉积物的类型、特征,相互间的顺序和关系应和客观实际情况一致,但其中的砾石大小和相互距离则不一定很准确。
4、注明图名、图例、方向、地物标志和高程等。
常用的地貌剖面图有三种:(1)实测剖面图:选择有代表性的或重要的地貌现象,用仪器、皮尺或测绳实测,并绘成剖面图(2)示意剖面图:一般观测的剖面或据沿途收集的资料,按目测或步测的比例,绘成示意图。
(3)综合剖面图:把几个地貌剖面的内容或有关地质、地貌、沉积物的现象综合表示在一个剖面上,表示的范围较大,这种图件可以集中地表现出地貌的形态成因,物质组成、发育过程和分布规律。
(三)地貌草图:一般指徒手画的地貌平面图。
这里还要介绍洞穴平面和纵剖面图的测绘方法。
这种测量的工具是罗盘、手水准仪、皮尺或测绳(如无手水准仪,也可用测倾角的罗盘代替)。
测量时,把测绳从洞的一壁拉向另一壁,使绳子成锯齿状钉在洞壁上。
然后测出绳子每一段的方位角、长度和倾角。
这一基线每段的长度、方位角、倾角分别用L k、αk、、βk表示。
然后从洞壁转弯处到基线作垂线,并测出每条垂线和该垂线段基线起点的距离(为了避免混乱,每段基线及其垂线可分别用注明长度的比例线段记录)。
根据这些资料就可作洞穴平面图。
应该注意,在画平面图时,基线必须按下式换算成水平度。
L′=L k·cosβk根据这条基线作洞穴纵剖面时,应进行垂直距离的测量——向上测到洞顶,向下测到洞底,这种测量最好比要用活动皮尺,或用肉眼估计。
最后还要把基线和地面相联系。
(四)地景素描图这是运用绘画技法,以线条为主要表现形式,有目的有重点地描绘典型地貌现象的一种图件,下面简单介绍它的一般绘制步骤:1、确定主题和取景首先要明确表现什么和达到的目的,然后选择表现主题最佳角度,再确定画面的范围。
这是在动笔前必做的准备工作。
2、控制比例,划出大体轮廓,确定素描对象在图上的位置。
控制比例的方法一般是用右手拿住铅笔的一端,并将手臂伸直,用铅笔量素描对象的高、宽、和斜度,并不断与适当确定的标准长度作比较。
比例控制得当,所表现对象的外形就不会失真。
3、进行块面分割。
初步充实画面。
块面是构成形体基本单位。
不管地貌形态如何千变万化,我们仍可把它们的各组成部分设想为由各种块面组成的几何体,使复杂的地形简化。
在分析块面时,要注意从整体入手,块面大致可分为:平面、竖面、不同斜度的斜面、弧面和曲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