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实践】九年级下册《孔乙己》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教案 新人教版
《孔乙己》课题授课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课文精巧的布局和社会环境描写。
2.认识孔乙己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时代背景,让学生更容易了解当时的黑暗社会,并同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孔乙己的艺术形象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点1.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主题。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准备课型新授教学活动教学环节补充一. 导入新课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先生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板书孔乙己)二.整体感知1.多媒体展示《孔乙己》的写作背景:《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
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土壤仍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
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
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二十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多媒体展示重点字词,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疏理重点字词。
②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丰富含义。
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的地位孔乙己的结局多媒体展示要点:困、硬摆读书人的架子、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孔乙己的地位: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5《孔乙己》教案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5《孔乙己》教案一. 教材分析《孔乙己》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一篇讽刺小说,收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材中。
本文通过描写一个穷困潦倒、受人嘲笑的书生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旧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以及封建势力和旧礼教对人性的摧残。
文章语言幽默讽刺,情节生动有趣,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但对于这篇课文,他们可能对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景,掌握课文基本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课文主题和作者的创作手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增强对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掌握,重点字词的理解。
2.难点:对课文主题和作者创作手法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基本情况。
2.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主题和作者创作手法。
3.案例分析法:分析孔乙己这个典型人物的形象特征,揭示课文主题。
4.写作法: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重点字词、人物关系等。
2.资料:收集有关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参考。
3.课后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孔乙己的形象,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课文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朗读并翻译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孔乙己》教案(共三课时)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流,分析人 △孔乙己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 物 性 格 特 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 懂不懂的。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 “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 清白……”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 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 争辩道: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 ……读书人的 事,能算偷么?” 点。
通过对课 文的分析,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理清小说的
2、按照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结构。 划分课文结构。 开端(1~3 段) :介绍咸亨酒店,交代环境。 发展(4~9 段) :孔乙己的经历和性格。 高潮 (10~11) : 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悲惨遭遇。 结局(12~13) :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二、理清线索 明确:小说以“我” (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作 为线索,选取了孔乙己一生中几个分散的,然而 又是典型的生活片段构成小说情节。 通过讨论 分析,理清
恶:培养残酷的统治者。 四、讨论交流 揭示原因 讨论归纳 造成孔乙己 悲惨遭遇的 原因
学生讨论后明确: 1、社会原因。 (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侵蚀下,民众 的麻木不仁。 (3) 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 残。 2、自身原因。 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五、理解主题 组织学生集体讨论,析。 六、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题三、四。 第三课时 课时教学重点: 理清小说结构线索,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理清结构 1、指名回顾小说情节的四个组成部分。
在鲁迅先生写的 33 篇小说中, 巴金先生曾称 课,激发学 赞说: “ 《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 ”日本有一位作 生的学习兴 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 趣。 己到底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鲁迅先生又是怎 样塑造这个形象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 小说。 二、解析课题 本文写于 1918 年冬天,发表于 1919 年 4 月 让学生了解 的 《新青年》 杂志, 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 《呐喊》 。 本文写作的
《孔乙己》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孔乙己》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孔乙己》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了解《孔乙己》的背景、内容与寓意。
2.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促进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4.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与文化素质,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和面对世界。
二、教学过程活动一:导入环节1.师生合作讨论,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孔乙己》这篇小说的印象。
2.通过提问、朗读等形式,引导学生从文本入手,进一步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活动二:学习基本知识1.师生探讨小说的省心、情节和人物塑造等方面。
2.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语言艺术手法和形式特点。
3.带领学生了解小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活动三:阅读与理解1.划分小组,采用朗读、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在展示中加深对小说中情节的理解。
2.针对小说中的人物与事件,按照教师做出的提问,带领学生进一步解读小说的文本。
3.辅导学生写出小说的主题概括,形成对小说行文结构的完整理解。
活动四:语言运用1.教学导引,带领学生审视小说中的语言与文体,分析作者运用语言的特点。
2.学生精读小说中的表述方法,分析作者运用词语呈现角色形象的效果,鉴赏作者的文学功底,并通过语言表述方式,打造属于自己的个人风格。
3.通过小说的情节,引领学生理解作家的观念和主张,从而引发思考和探讨。
活动五:延伸阅读1.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兴趣,进一步发掘课文中未揭示的核心心理与信仰多样性。
2.鼓励学生阅读与题材相关的其他文献作品,丰富阅读面向与思维深度。
3.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理解和审视文本中的世界与人性,促使学生个性化阅读,提高审美品味和思考力。
三、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视觉与听觉方式获取文学知识。
2. 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朗读等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学友间的互动与语言交流不断提升阅读和表达能力。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孔乙己》教师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孔乙己》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该作品通过描写一个穷困潦倒、受人嘲笑,但依然保持尊严的酒徒孔乙己的形象,反映了旧社会底层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冷漠。
本文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较高的文学价值,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但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和文言文还有一定的距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品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的时代背景,培养对文学的热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突破策略: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结合时代背景,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了解课文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合作探讨:课堂上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以孔乙己为例,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认识作品的社会意义。
4.情感教育: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资料:收集与课文时代背景相关的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3.问题:针对课文内容,设置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孔乙己的形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孔乙己会成为这个样子?他身上发生了哪些故事?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感受作品的时代背景,了解孔乙己的遭遇。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孔乙己》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孔乙己》教案一. 教材分析《孔乙己》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经典小说,作者是鲁迅。
本课通过讲述一个穷困潦倒、受人嘲笑,但依然坚持读书的穷秀才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性的丑恶。
文章语言幽默讽刺,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二.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近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文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式难以理解,同时对文章所揭示的封建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可能缺乏深刻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准确运用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封建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关注,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难点:对文章所揭示的封建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交流法和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激发学生对文章主人公孔乙己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通过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从文章所揭示的封建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出发,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和讨论。
6.小结(5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建议。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理解《孔乙己》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2.能够描述和分析《孔乙己》中人物形象和情节,认识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深远影响;3.培养学生对于中国传统美学的感性体验和文化接受能力;4.提高学生文学阅读能力并发掘文学熏陶的实际意义;5.帮助学生发现人与世界的关系,增强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和分析《孔乙己》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2.能够描述和分析文章中的细节,认识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深远影响;3.培养学生对于中国传统美学的感性体验和文化接受能力。
教学难点:1.深度分析文章中的哲理思想,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想分析能力;2.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抒情意味,提高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和体验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中艳芳的人物形象,然后用照片或视频展示唐伯虎的段子,让学生感受古代的幽默和喜剧。
2. 导入问题(5分钟)问学生所读过的文学作品中,有没有一部作品让你感到无法忘怀?请描述这部作品的情节、人物、背景和主题。
3. 学习课文(35分钟)授课内容:《孔乙己》学习目标:1.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2.分析小说中的艺术特色;3.掌握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学习重点:1.学会分析故事情节中的转折点;2.感受小说中的浓郁的儒家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3.探究小说的意义和对人物性格的塑造。
学习难点:1.深入探究小说中儒家文化的内涵和丰富性质;2.分析小说人物行动背后的深层意义和心理活动。
4. 分组讨论(10分钟)根据故事内容,分成小组,讨论孔乙己的性格和受到的伤害。
5. 课堂讲评(15分钟)邀请每一组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对不同意见多加倾听和尊重,鼓励组内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6. 反思(5分钟)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这节课中你感到最有收获的是什么?2.你认为你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四、教学反思开展《孔乙己》这样的文學课程能够让学生体验文学的文化传承精神和文化价值感受能力的提升。
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精品教案(优秀7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精品教案(优秀7篇)孔乙己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小说所描写的环境,理清情节结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认识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
二、重点和难点: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了解小说的基本特征及要素。
说明:为了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本文的教学侧重点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小说的基本特征,认识小说的要素。
为了了解阅读小说的一般过程,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可有意识地按照熟悉内容→理清情节→了解环境→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主旨的过程来分步进行。
由于时代的差别,加上关于科举制度的知识学生比较缺乏,可能会增加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教师应对这方面内容作适当补充说明。
又由于这篇小说是以几个生活片断组材的,情节的连贯性不强,教学时,可以以小伙计的见闻为线索解决情节结构问题。
要在学生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出有关规律性的知识,不可硬灌。
三、突破口为什么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孔乙己,而不是“我”?说明:选定这一突破口,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思维的活动,促使他们进一步钻研课文关注人物形象问题。
因为这一突破口涉及两个人物,提示学生通过作比较的方法从人物的作用,与中心的关系等方面作思辨。
了解小伙计的作用,也就解决了情节结构问题;了解了孔乙己的作用,可以学会确定主要人物的方法,同时有助于对主题的理解。
四、基本教学流程:(一)指导学生阅读理解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默读单元教学要求,并作圈画、批注。
2、交流圈画批注的内容,教师作归纳、补充。
说明:这一过程是为了使学生明确单元教学目标,指导学习的方向,把握学习重点,以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
采用默读的方法完成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去体味这一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二)初读课文,熟悉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准备复述提纲,以小伙计的口气叙述孔乙己的遭遇。
2、抽学生复述,全班补充、修正。
3、教师作引导,明确:(1)小伙计所见所闻孔乙己的遭遇,就是这篇小说的情节(小说要素之一)。
九年级语文下《孔乙己》教案(精选7篇)
九年级语文下《孔乙己》教案〔精选7篇〕九年级语文下《孔乙己》教案〔精选7篇〕九年级语文下《孔乙己》教案篇1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过程与方法1.学惯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品味小说辛辣深化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难点1.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p 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3.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反复诵读,仔细揣摩鲁迅小说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以深化理解人物形象,进而整体把握内容。
2.质疑探究法小说从多个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
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化分析^p 和考虑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3.比拟阅读法将本文与《范进中举》对照比拟,理解封建末期知识分子的心态。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孔乙己画像“咸亨酒店”的图片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
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
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
(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1、写作背景《孔乙己》写于19___年冬天,当时以《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
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根底仍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孔乙己》教案范文6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孔乙己》教案范文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孔乙己》教案范文精选6篇(一)教案范文:《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底层社会人物孔乙己的故事,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故事的含义和主题,并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技巧。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孔乙己》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 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技巧,包括揭示社会问题和塑造形象的手法。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故事的主要内容及思想。
2. 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3.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用一个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你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不公平的待遇?请谈一谈你的经历。
Step 2:背景知识介绍(5分钟)根据学生回答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并引出本课文的主题。
Step 3:阅读课文并理解故事情节(15分钟)学生们分组读课文,并回答以下问题:1. 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什么?2. 孔乙己的性格特点是什么?3. 孔乙己最终的结局是什么?Step 4:讨论故事的含义和主题(10分钟)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1. 故事中有哪些不公平的现象?2. 孔乙己为什么会成为社会的弃儿?3. 故事想要表达什么思想?Step 5: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鲁迅先生的创作特点和写作手法,如通过描写细节来塑造形象,通过对话揭示社会问题等。
Step 6:分析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的写作手法(15分钟)学生们分组讨论,分析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使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揭示社会问题和塑造形象。
Step 7:课文梳理和总结(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课的教学内容,总结故事的主要思想、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以及学生的收获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作业一:请写一篇作文,你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感受和思考。
作业二:背诵和朗读《孔乙己》故事。
《孔乙己》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孔乙己》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孔乙己》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孔乙己》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了解小说《孔乙己》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孔乙己的性格和命运。
2. 理解和体会小说所表现的现实题材和时代背景,反思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情节、人物形象的解读;现实题材和时代背景的理解。
2. 教学难点:现实题材的理解和思考,体会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和思想价值。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小说阅读(课时2-3):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孔乙己》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孔乙己的性格和命运,感悟小说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2. 人物形象解读(课时2-3):通过对孔乙己、黄四爷等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解读,让学生感受不同社会阶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和处境,了解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3. 现实题材的思考(课时2-3):通过分析小说所描绘的社会现象和矛盾,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反思,从中学会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 作品评析(课时2-3):通过对小说结构、语言、形象等方面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小说的艺术特点和价值,对作品进行评价和感悟。
四、教学方法1. 阅读教学法:通过精读和泛读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孔乙己》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师生讨论法: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和学生讨论答案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小说的主旨和思想。
3. 思维导图法:通过制作思维导图,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和归纳。
五、教学资源1. 电子教案:制作适合自己班级的电子教案,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2. 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3. 视频教学资料:可以引入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更加具体地了解小说的生动情节。
六、教学评价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反复强调小说中的思想价值,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讨论。
同时,也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有效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思考和探索。
九年级下册语文《孔乙己》教案5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孔乙己》教案5篇九年级下册语文《孔乙己》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的:一认识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罪恶,学习鲁迅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二理解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环境描写在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中的作用。
学习本文遣词造句的简炼精确。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难点:对孔乙己人物性格的理解。
教学时数:三教时。
第一教时一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本文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
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
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
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的?学习本文之后就可得到明确的回答。
过去有人说,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而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
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有道理的。
那么,孔乙己的悲剧是什么样的悲剧呢?悲剧,往往令人泪下,然而,读了孔乙己的悲剧,眼泪往往向肚里流,心里有隐隐作痛之感。
这又是为什么呢?学习之后我们可得到回答。
这篇文章是举世闻名的著作,情深意深含蓄深沉,必须认真阅读,积极思索,好好领会。
二检查预习,点出传神之笔。
谁能准确地回答:作品中的主人公姓甚名谁?文中哪一句话形象而概括地刻画了作品主角的特殊身份?这是一种怎样的特殊身份?学生回答后,点明:“孔乙己”是“绰号”,不是姓“孔”名“乙己”。
孔乙己三字出自旧描红簿,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大意是“上古大人孔氏一人而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一个人活在世上,连姓名都不知道,以“绰号”代名字,可想而知这个人物的命运不佳,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孔乙己》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孔乙己》一、教学目标1.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理解小说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性格特点。
2.理解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3.体会鲁迅批判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的深刻性,培养学生的社会批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和形成原因。
2.教学难点:体会鲁迅批判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的深刻性,培养学生的社会批判意识。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与孔乙己相关的图片和背景资料,引导学生进入《孔乙己》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点讲解(15分钟)介绍小说的基本要素,包括人物、情节和环境等。
引导学生了解孔乙己的生活背景和小说中描述的社会环境,为后续深入理解小说做准备。
3.课文阅读与问题研讨(20分钟)让学生朗读课文,针对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进行深入研讨。
设置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性格特点?他的悲剧命运说明了什么?4.课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用不超过100字概括孔乙己的故事,锻炼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5.作业布置(5分钟)让学生课下思考: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对我们有何启示?如何避免类似的命运发生在自己身上?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讲解:介绍小说的基本要素和孔乙己的背景资料。
2.讨论:通过问题研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和悲剧命运。
3.探究:通过让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让学生概括孔乙己的故事,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作业:让学生课下思考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启示,并写出自己的看法。
通过作业,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对相关问题的思考深度。
3.评价方式: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问题回答情况以及作业质量等因素,对学生的表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及时评价和反馈。
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对存在不足的学生进行指导和鼓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下册《孔乙己》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学习小说运用“与手相关”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通过“与手相关”的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的性格与形象。
【教学步骤】:
、集体忆读有关手的文学作品,并出示细节的定义作用及相关注意事项。
2、请同学们再读《孔乙己》,找找文中有哪些“与手有关的细节。
3、分组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分析其作用。
把写到手的相关内容加以解读,可以适当加入想象用具体的文笔描写出来,配图画。
老师板书,剖析人物。
4、造成孔乙己如此性格命运,难道真是这只“手”之罪吗?还有哪些无形的手将孔乙己推向死亡之路呢?挖掘主题。
出示“有形的手”“无形的手”的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上一堂关于“手”的课,老师有一双手,请前排同学观察,说说这双手的特点。
这是一双瘦小的手,一双沾满粉笔灰的手,一双因长期写字变形的手,一
双因粉笔灰而粗糙的手,一双温暖而有爱的手·····那么,我们来看一些文学作品中的手,你读出了手背后怎样的深意?《一面》中一双为革命辛勤工作身体瘦削的手,《甜甜的泥土》中离婚妈妈对孩子的思念、母爱的体现。
二、明确学习任务
师: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手中窥人。
我们读一遍:“从手看孔乙己”。
三、再读重点:请同学们再读《孔乙己》,找找文中有哪些“与手有关的细节描写”。
、找出有关手的句子。
(1)、请大家用跳读的方法圈点批注。
请同学说出写手的句子,并分析手的功用。
(2)、请同学们说说这些手的功用是什么?仿造例句说。
例子:便排出九文大钱——有了几个钱,做姿态,摆架子,写出了他的虚荣和穷酸气,是一双在短衣邦面前摆阔的手。
(3)小组讨论交流。
(4)小组展示,比一比,看一看,哪个组总结得正确而全面。
生:(小组展示)
a、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生活所迫,一双用来偷书的手。
b、便替人钞钞书———不爱劳动,不懂得营生,一双用来替人抄书的手。
c、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读书人的象征,一双连半个秀才都捞不到的手。
d.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热心教小孩识字,善良,一双用来蘸酒写字的手。
e.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善良、幽默,一双用来罩茴香豆碗碟的手。
f.先是写服辩,后来是打——偷东西被打,一双用来写服辩的手。
g.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生活贫困潦倒,一双用来摸出钱的手。
h.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受伤惨重成了残废人,处于死亡边缘,一双用来走路的手。
2、写“手”:大家能否将这些手再做细致的描绘出来,可以适当加入合理想象,一两句话即可。
3、我们挑出主要的几句来分析,同学们能不能给他配张图,简单勾勒一下就好。
饱受生活折磨,常遭欺凌侮辱,好吃懒做,追求功名,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心地善良死要面子,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师: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关手的细节描写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人物,了解他的性格特征,了解他的人生经历
甚至还可以揭示深刻的主题,这里的手是一双意蕴颇丰的手,手活画了人物的性格:或爱慕虚荣、或自欺欺人、或自命清高、或心地善良,或鄙视劳动……这是一双受到严重摧残的手。
手的功能变形是他的灵魂的扭曲,身心的变形让他的手完全丧失了正常的功能。
让我们分明看到一个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他悲苦的人生道路上留下的一串足迹。
四、拓展延伸
师问:从上面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双“有形的手”将孔乙己推向死亡的边缘,变成一个垂死挣扎的陌路人。
那有没有一些“无形的手”“隐形的手”加速了孔乙己死亡的步伐呢?
生答:周围的人,小伙计,掌柜的,酒客们。
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等级制度,封建教育制度,封建社会的种种黑暗。
在那样的社会中,人们渐渐丧失了良知和仁爱,变得冷漠无情,弱者并不值得同情,倒是取笑的对象。
不光展示了悲哀的孔乙己更让我们看到社会的众生相,哄笑之声迭起,更显出忧愤如此之烈,悲啊,悲凉悲哀悲痛!孔乙己,再见了,一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多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