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4课时道家和法家思想每日一题
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等学生自我觉悟。 等学生自我觉悟。
“百家争鸣”的意义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 础 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深远
④保守思想:恢复周朝的礼仪制度,“克己复礼” 。 保守思想:恢复周朝的礼仪制度, 克己复礼” (3)评价: 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 (3)评价: 开创儒家学说, 评价 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主流思想。 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问题1、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 “德” ?
2).老子及其道家思想
(1)唯心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 (1)唯心:老子的思想核心是 唯心: 认为在 “道”。认为在变幻无常的世 界背后 有不变 存在, 界背后,有不变的“道”存在, 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人 要顺应“ 而生活。 要顺应“道”而生活。
(2)政治主张:主张“无为而治” (2)政治主张: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政治主张
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是指 王夫之②黄宗羲③李贽④ ①王夫之②黄宗羲③李贽④顾炎武 A.①②③ B.①②④ . . c.①③④ D.②③④ . . B
黄宗羲、顾炎武、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的共 同点包括 ①反对君主专制统治 ②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③彻底批判传统儒学的思想体系 ④主张物质是第一性的 A.①② B.①②③ . .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
C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 君者 水则覆舟。 出自《荀子·王制 王制》 水则覆舟。”出自《荀子 王制》。
原创8: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3.荀子的思想
① 核心思想—— “仁义”和“王道”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② 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③ 战伦国理时观期—,—孟“子性、本荀恶子”发展了儒学,体现了新兴地主
阶级的要求。 ④“礼法并用” ⑤朴素的唯物思想 “天行有常,不为尧舜,不为桀亡”。
三、道家和法家
老子(约前571年-前471 年),姓李名耳,字聃,是 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 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 世界文化名人。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请思考:上述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1)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因时而变。 (2)“以法治国”。 (3)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君主利用权术驾御大臣,以 权威震慑臣民。
适应了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主要学派 代表人物
1.“百家争鸣”的背景
“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结构图)
生产力发展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社会大变革
(奴隶制瓦解 封建制确立)
土地制度 政治制度
(1)经济: 土地私有和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 (2)政治: 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坏,诸侯争霸与兼并。 (3)阶级关系: 士阶层崛起。 (4)思想文化: 私学兴起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人 (今山东省曲阜市)。他是春秋末期 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 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儒家思 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 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 为儒家文化圈。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高一历史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18张PPT)
“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早期儒学:孔子、孟子、荀子
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何为仁? 爱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何仁? 宽容、推己及人
礼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仁为内在精神,礼为表现形式
德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
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以德治民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
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
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取信于民
孟子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性本善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
仁政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贵君轻
荀子
“仁之性恶,其善者伪之。”
性本恶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所不为。”
仁义、王道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君舟民水
思 想家 思想 比较 同 仁的思想
政治思想
异 人性论
孔子
爱人 为政以德
性相近
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荀子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三、道家和法家
老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世界万物本原为“道”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思维脉络
-2-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3)阶级上,“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若干边疆国家,如秦、晋、齐、楚等,因开拓疆土、并兼异族,使经济和文化产出好
些新方面。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
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傅乐成《中国通史》
互动探究(1)史料中的“封建社会”是指什么时期?“封建”的含义是什么?
(2)根据史料,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 历史背景以及儒家思想 的形成过程。 2.识记春秋战国时期,我 国主要的思想流派、代 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 3.认识春秋战国时 期,“百家争鸣”局面形 成的重要历史意义。
-8-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百家争鸣”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
2019-2020新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1单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点一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1)道家:老子和庄子。
(2)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
(3)墨家:墨子。
(4)法家:商鞅、韩非子。
3.意义(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孔子和早期儒学 1.儒学创立:孔子(1)思想核心:“仁”,即爱人;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政治主张 ①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3)教育思想: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儒学发展:孟子和荀子(1)思想主张①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②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1.道家(1)创立:老子①世界观: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②政治观: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
③辩证法: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①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韩非子(1)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2)影响: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史料一,贵族的后裔降为平民的日渐增加,知识也因而流入民间①。
加以王室衰微,政治无主②,传统的文化渐已不能支配人心③,因此独立的思潮开始抬头。
——傅乐成《中国通史》[解读]①③反映了文化方面的因素。
②反映了政治方面的因素。
[思考]根据史料,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
【提示】分封制遭到破坏,学术下移;王室衰微,旧的礼乐文化已不适应时代需要。
史料二“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归纳
第1 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本课标题“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泛指众多学派或学者;争鸣主体,是代表不同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士”;争鸣主题,是救世(为君主提供治理国家的方法),争鸣实质是各家救世方案之争;争鸣内容,主要是学术问题与社会问题,如世界万物的本源是什么,人的本性是什么,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怎么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怎样治国理政——德治、法治还是兼用,等等;争鸣形式,包括口头述说(述)和著书立说(作);争鸣特点,是互相批驳和彼此吸收。
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历史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变革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基础和前提。
①政治上:其一,从贵族政治(世袭)到官僚政治(选任)。
夏商周是早期国家,是贵族政治,官员由世袭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世官制遭到破坏,官员“选任制”逐步确立,即贵族政治逐渐走向官僚政治,由重血缘到重才学,贵族对政治的垄断被打破。
其二,“士”的崛起——养士、用士之风盛行。
西周时期,“士” 是最低等级的、没有封地的贵族,不受重用。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士” 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来自受到教育的平民。
“士的崛起”是指“士”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用。
外因,是各国争霸争雄,争抢人才,不看血缘看才学,如士争凑燕、楚才晋用、秦王嬴政收回“逐客令”;内因,是“士”有才学。
综上,政治变革为百家争鸣提供了议政机遇和人才基础。
国之大事由“肉食者谋之”到下层的士亦可谋之。
“士”作为不同阶层或政治派别的代言人,周游列国,积极建言献策,希望获得重用。
②经济上:从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铁器、牛耕的推广,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迅速发展,贵族阶层衰落了,出现新兴地主、自耕农、个体手工业者、职业商人等不同阶层。
综上,经济变革为百家争鸣奠定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士”可以成为一个脱离生产的阶层或群体而大量的存在。
众多新旧阶级或阶层的代言人“发声”,才有可能“百家争鸣”。
如有人认为孔子、老子、庄子代表没落贵族,孟子、荀子、商鞅、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墨子代表平民百姓(手工业者)等。
高三历史课件:“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014·海南单科·T1)有先秦思想家 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 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 家强调 ( )
A.君主无为而治 C.推行礼乐仁政 B.强化血缘等级 D.实行严刑峻法
(2010·海南单科·T1)‚欲求兴 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 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 观点出自先秦 ( )
老子 庄子
法家 韩非 兵家 孙膑
• ‚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 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上述材料说明荀子 ( )
• A.重视礼仪教化 • C.强调严刑峻法
B.主张礼法并施 D.提倡为政以德
(2012·山东文综·T9)有学者评论 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 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 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 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 人。‛这一学派是( )
——《读史有智慧》作者冷成金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的演变
单元线索:
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3课 宋明理学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思想家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春 秋 战 国 秦 朝 西 汉
魏晋南北朝-隋唐
孔子创立,奠定基础 孟子荀子发展,蔚然大宗 焚书坑儒,遭受打击 董仲舒改造,正统独尊
三教合一,面临挑战
儒学复兴,形成新体系---理学 批判继承
宋 明 明 清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 1.含义: ‚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春秋战国社会发生大变革 2.原因: ①经济上:井田制瓦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③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兴起 3.派别:(九流) 儒、道、墨、法、名、阴阳、纵横、杂、农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庄子 继承和发展老子的学说
孔子 “仁”、“以德治国”、“有教无类”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荀子
“仁义”、“王道”、“君舟民 水”、“性恶论”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 、“节俭”
韩非子 以法治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三、“百家争鸣” 的历史影响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 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孔林 孔子及家族专用
墓地。
相传孔子死后,
他的学生从四方带奇 木异树来此种植2000 多年来不断增植,已 达3万余株,为我国最 大的人工园林,园林
内栖息着多种禽鸟, 为旅游观赏胜境。
孔府 位于孔庙东侧,有 “天下第一家”之 称,是孔子嫡系长 期居住的府第,也 是中国封建社会官 衙与内宅合一的典 型建筑。
2、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1)、孟子
材料一 :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材料二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三 :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 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 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 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 有之也。”
仁政 仁义
民贵君 轻
性善论
君舟民 水
性恶论
《西游记》中太上老君形象
老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 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确切出生地不详, 但史记记载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 著有《道德经》一书,是道家学派的经典 著作,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到了唐朝 武宗时期老子被定为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 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但是早期的道士认 为老子是太清神的手下。老子与后世的庄 子并称老庄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 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 局面。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 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 当时社会、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展 开争论。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 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 展的基础。
请在上述材料中概括出“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
因
(重点)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变动: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
在民间”,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
宗旨的学者和思想学派。
根本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变革时代;
直接原因:
各家学派代表著书立说,互相批驳, 形成“争鸣”局面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所处时期
春秋 战国 春秋
战国
主要流派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材料: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原来社会地位较 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贵族垄 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 接受教育。这样,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 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 家”。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单元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4.有人研究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道德经》帛书后,总结了以下内容, 你认为可信的是( )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B.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C.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D.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 A [A 项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B 项是儒家的德治思想,C 项是法家 的严刑酷法思想,D 项是墨家的兼爱思想,故选 A 项。]
[课堂小结]
时空坐标
答题术语 1.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儒家学派。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家思 想。 2.儒家提倡“德治”“仁政”;老庄之学崇尚自然,主张“无为”; 法家主张奖励耕战,推行严刑峻法;墨家提倡实践精神,在逻辑学 方面做出较大贡献。他们都影响了中国文化进步的历程。 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导致“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促进 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5.有学者评论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代表人物“殆(几乎)仅知有
政治,而不知有文化。仅知有国家,而不知有人生。仅知有君主,而
不知有民众”。该学派代表人物应是( )
A.孔子
B.墨子
C.韩非子
D.老子
C [根据材料“仅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众”可知该人物注重
加强君主集权,但忽略了民众,A、B、D 三项都注重民众的利益,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 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学派之间相互争辩、取长补短, 进而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百家争鸣” 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3.儒学思想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逐步丰富发展,逐 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信息:
①教学不受地点限制,说明在孔子看来,教育应融入生活当中 ②学生年龄相差悬殊,说明孔子遵循“有教无类”的原则 ③孔子与对面的学生进行交流,反映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④孔子坐于席,弟子跪围于四周,说明孔子在以自己的行为向学 生传授“礼”
③ 文学贡献:其言论《论语》,编订整理出《诗 经》、《尚书》、《春秋》等“六经”。
C、孔子思想的影响
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为 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 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孟子的思想
“仁政” 、 “民贵君 轻”、 “性本善” (3)荀子的思想 “仁义”“王道”“君舟民水” “性恶”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 孟子 荀子
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 生产的发展。 (2)具有进步性: 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 社会稳定
(3)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② 教育思想
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创办私学。
此外:在教学方法、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方面孔子都 提出许多对后世的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主张
•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 语·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为政);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 政)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
三、百家争鸣的代表 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1、儒家学派
(1)孔子
孔子的思想
①政治思想:
“仁”(核心)、“礼”、 • 子曰:““德仁”者爱人。” •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
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同步强化: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论语》中,孔子门徒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孔子死后,“儒分为八”。
这反映出当时儒学的特征是( )A.思想内涵的丰富性 B.核心理念的多样性C.治国措施的深刻性 D.传播阶层的广泛性2.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宗法制度逐渐崩溃,“天”的权威也随之难以维持,“人”的地位日益突出。
《孝经》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周易》也提到“天地之大德曰生”,《礼记》更明确提出“人”是“天地之心”。
这反映春秋战国时期( ) A.天人合一意识尚未形成B.儒家反对神权主义C.王权与神权实现了分离D.已具有了人文精神3.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孟子、荀子分别主张“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韩非子主张无神论;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
这表明当时 ( )A.唯物思想初步形成 B.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C.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D.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4.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 ( )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C.以“仁”为思想核心 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5.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
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由此可见,道家 ( ) A.反对掠夺,拯民疾苦 B.追求平等,无为而治C.避世出尘,提倡包容 D.遵循规律,和谐处世6.春秋战国之际,一部分没落贵族从旧体制中游离出来,部分知识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即所谓“士庶合流”,士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处于游离状态——即“士无定主”的游士。
这一现象( )A.表明分封制逐渐崩溃B.推动了当时社会思想解放C.导致了社会秩序动荡D.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孔子主张强公室,抑私门。
曾对统治者提出要求:“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只有‘上好礼’”,才能“下好义”:对民众则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高二历史上册高效课堂资料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儒 家
仁、礼、 敬鬼神而 为政以 远之
德
教育思 历史影响 想
有教无类 中国传统文化
因材施教
的主流;在世 界文化史上有
注重学习方 重要影响
法
老子 道
道是万物本原 无为而治
家
辩证法
第一个探讨宇 宙本原;对中 国文化产生深 远影响
巩固反刍
1.整理探究案,巩固下面的问题
孔子、老子的思想主张及意义
2.拓展《学案导学》“课时跟踪检测 (一)”
小国寡民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
福。”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
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结合教材思考:老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保守一面
2.礼的含义:“克己复礼” 礼的实质:维护奴隶
主阶级的统治秩序。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 父,子子。”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
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
声相和,前后相随。
2.辩证法思想
—《道德经》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
盾的双方可以自然地相互转化。只要能“守静”,就
可以以弱胜强。
辩证的看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但是它也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老子的治国思想
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
必修三知识点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出现原因: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根本原因)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崩溃;③阶级关系:“士“阶级的活跃和受任用;④思想文化:“学在官府”“学在民间”2)含义(表现):代表人物: 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3)影响(地位/意义):①“百家争鸣”是历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孔子和早期儒学孔子:⑴“仁”,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有积极作用。
⑵ “礼”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的历代统 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
(局限)孟子和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有利于缓 和阶级矛盾,对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道家和法家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
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儒学成为正统措施:①思想方面: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②政治方面:启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小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③教育方面:在中央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天下文人都学儒家经典。
2020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
单元学习指南
课程标准
学法指导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 学习本单元,一要注意从整体 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 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演变的基本线索,构建基本的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孔子曾问道于老子,下列观点不可能是老子讲授的是 ()
①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②以德治民 ③世界万物的本原 是“道”,“道法自然” ④利用权术驾驭大臣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 人,他主张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 的状态。②项是儒家思想,④项是法家思想,老子不可能讲授。 故选 B 项。 答案:B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2)其他原因: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私人 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
2.代表人物:道家学派的_老__子__和庄子;儒家学派的__孔__子__、 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__韩__非__子___等。
2.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 社会大变革时期,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 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另外,新的统治 阶级还未建立起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还没有受到任何的束 缚和制约,可以畅所欲言。
3.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活跃并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 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此特别地礼贤下士。 士们也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愿望。
②政治思想: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 杀;主张“_克__己__复__礼____”。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4课时道家和法家思想每日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4课时道家和法家思想每日一题新人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4课时道家和法家思想每日一题新人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4课时道家和法家思想每日一题新人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道家和法家思想(2017—2018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下列与魏征这一主张最为相近的思想是A.老子无为而治思想B.韩非中央集权思想C.孟子民贵君轻思想D.孔子为政以德思想【参考答案】A【名师点睛】本题重点是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文言文阅读是考生学习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难点,需要平时注意积累,因为缺乏上下语境,一般就是从史料中截取其中的一句或几句,来考查考生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这种情况下,考生不必非要追求将材料像语文学习一样逐字逐句的翻译,只要明白大概意思即可,然后与所学相关知识或者通过选项寻找蛛丝马迹,建立起材料与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准确作答。
【解题必备】正确理解“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本意是不妄为,并不是不为,这一点值得注意。
无为:自然;治:治理.顺应自然变化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从治国理政的角度研究无为而治也是有现实意义的。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4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目标】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模块】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学什么?(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确立。
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在阶级关系上,“ ”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在思想文化上, 的兴起。
“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春秋战国时期 发展。
(2)表现:众多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诸子百家);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争鸣);各家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①第一次 运动②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 的基础③对后世封建王朝治国理念的形成有巨大影响④促进中华民族价值观和民族精神的确立怎么学?请同学们在完成以上填空题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百家争鸣”局面形学会了吗?《汉书·游侠传》记载:“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 皆借王公之势,竟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汉代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B .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重视搜罗各种人才为己所用C .没落奴隶主贵族亲小人,远贤臣,生活腐朽D .魏、赵、齐、楚四国是战国时期恐怖黑恶势力的策源地二、孔子和早期儒学学什么?(1)孔子的成就思想:核心是“仁”(含义:)如何实现“仁”:对于所有人对于统治者;教育:首创;教育思想上主张;学习方法上文化:续接文明:整理。
伦理上:性相近(2)孟子:思想上:仁政,民贵君轻伦理上:性本善(3)荀子:思想上:仁义,王道;君舟民水伦理上:性本恶怎么学?请同学们阅读第二子目内容,了解三位思想家处于两个时期,在总体上都属于儒家,但是思想主张上又有所不同,注意后者对前者的发展。
学会了吗?请同学们结合所学,完成下表的填空二、道家和法家学什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完成下表填空学会了吗?“吾是以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可以治国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和法家思想
(2017—2018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下列与魏征这一主张最为相近的思想是
A.老子无为而治思想B.韩非中央集权思想
C.孟子民贵君轻思想D.孔子为政以德思想
【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本题重点是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文言文阅读是考生学习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难点,需要平时注意积累,因为缺乏上下语境,一般就是从史料中截取其中的一句或几句,来考查考生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这种情况下,考生不必非要追求将材料像语文学习一样逐字逐句的翻译,只要明白大概意思即可,然后与所学相关知识或者通过选项寻找蛛丝马迹,建立起材料与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准确作答。
【解题必备】正确理解“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本意是不妄为,并不是不为,这一点值得注意。
无为:自然;治:治理。
顺应自然变化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
后泛指以德化民。
从治国理政的角度研究无为而治也是有现实意义的。
所谓无为而治,就是通过无为而达到天下大治。
什么是无为?从字面上看,无为似乎是无所作为、消极无为的意思,其实这是望文生义。
老子所说的无为,决不是什么也不做。
他说过:“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这里的“必作”“治”都是有为的意思。
“无为”并非是无所作为,而是以无为而有为。
某思想家提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了儒家学派提倡仁爱的价值观B.体现了普通民众尚贤节用的要求
C.满足了统治者维护礼乐制度的需要D.表达了道家因循自然的处世方法
有学者认为:法家不别亲疏,不分贵贱,给重视血缘和等级关系的社会以强烈冲击;它以君主和国家为中心进行思考,强调尊君卑臣,在某些时候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这体现了法家思想的积极作用是A.建立了无差别等级的社会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建立了尊君卑臣的等级社会D.提出改革社会的主张
韩非子对君臣关系的看法是:“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
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
”这一看法反映出
A.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B.君臣之间的关系毫无诚信可言
C.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D.儒家伦理道德正统地位的确立
1.【答案】D
2.【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法家主张冲击了血缘和等级社会,“以君主和国家为中心进行思考”的主张实际上是提倡加强君主和国家的权威,这些主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故答案为B项。
A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法家主张“尊君卑臣”是为了突出君主的地位,排除C项;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3.【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