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合集下载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能力培养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本文探讨了如何通过设定个性化学习目标、提倡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注重实践与实践能力培养、倡导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以及重视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等方式,来有效培养学生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了更多元化、灵活性强的学习途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不断探索和完善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新方法,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培养出更具有创新意识和竞争力的学生。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教育界和社会各方关注和支持。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学生能力培养、个性化学习目标、多元化学习方式、实践能力、团队合作、交流能力、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全面发展、有效途径、探索、完善、新方法。

1. 引言1.1 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性新课程理念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贯穿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和价值取向。

新课程理念不再将学生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这一理念在当前教育领域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的,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而新课程理念通过设定个性化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使学生更加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新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当今社会,单一的知识和技能已经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具备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倡导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注重实践与实践能力培养,倡导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重视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新课程理念在学生能力培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能力提供有效途径。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不断探索和完善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新方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化学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成为了化学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围绕基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展开研究,探讨如何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与保障。

一、探究能力的培养意义和现状分析探究能力是新课程理念下强调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高中化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独立思考、能动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和职业的发展需求。

当前我国高中化学教育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方面,教师仍然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缺乏自主探究的机会和平台;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够强烈,缺乏对知识的探究和深入理解,只注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对学科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较为薄弱。

1. 搭建探究平台,突破实验教学的局限。

实验是化学学科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但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着固定的实验内容和步骤,缺乏学生主动探究的空间。

可以通过组建学生实验小组、开展探究项目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2. 开展课程项目学习,促进学科整合和交叉应用。

化学学科与生活、科技、经济等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通过设计跨学科的项目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创新意识。

通过化学与环境、材料、医药、食品等领域的项目学习,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创新评价方式,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传统的考试评价往往是对学生知识的检验,而对学生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相对较少。

可以通过开展探究性实验报告、项目学习成果展示、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交流,充分展现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探究化学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探究化学问题的能力
于 1 o。 o tl
科学探究意识的驱使和支配.学生难 以主动地发 现和提出问题 , 并积极与老师、 同学讨论、 交流、 合
作。 努力地寻找解决 问题 的途径。所以说 , 的 学生 科学探究欲望是影响探究学习的最基本的因素。 为 了不 断激 发学生 的探究 欲望 和热情 .教师首 先 应创设高水平的问题情境 , 问题情境创设恰当。 能 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发其探究欲望。 实践证 明. 与学 生 的现实生 活 和社 会生 活紧密 联系 、 近 贴 他 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 的探究兴 趣。 : 如 蛋白质溶液的性质探究时,如何在白纸上 “ 显现你的指纹” 。 等 都能引发学生较大的兴趣。一 旦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 , 学生就能自觉的进行探 究式学习
氧化铝 .须 由氢氧化铝在 10 10 的低温环境 4 — 5 ̄ C 下脱水制得活性氧化铝 . 但是该条件在 中学实验 室很难达到。 经过反复实验发现 。 通过铝毛刷实验 制得的氧化铝有很好的活性 , 既能和稀盐酸反应 ,
纯净的氧化铝是 白色无定形粉末 . 俗称矾土。 氧化铝主要有 o型和 ^型两种变体 , 【 y 工业上可从 铝土矿中提取。在 型氧化铝 的晶格 中, 氧离子 为六方紧密堆积 . I f A ̄ 称地分布在氧离子围成的 X 八面体配位 中心 , 晶格能很大 , 故熔点 、 沸点很高 , 型氧化铝不溶于水和酸 。 型氧化铝是氢氧化 铝在 10 10 的低温环境下脱水制得 .工业上 4—5 ̄ C 也叫活性氧化铝、 铝胶。 其结构中氧离子近似为立 方面心紧密堆积 .l 规划地分布在由氧离子围 A坏 成 的八 面体 和四面体空隙之中, 型氧化铝不溶 于水 ,能溶 于强 酸或 强碱 溶 液 。将它 加 热至 10  ̄就全部转化为 仅型氧化铝。 20C 平时 中学化学教学中在进行铝的化合物教学 中.需要通过氧化铝的性质介绍两性氧化物的定 义。 没有实验的纯理论 的讲解显得很是苍 白, 但是 我们又很难开展氧化铝和盐酸与氢氧化钠 的反应

浅谈新课改的理念下的探究性教学

浅谈新课改的理念下的探究性教学

21学习版当前,基础教育课程已经走进中学校园,基础教育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使学生学会质疑、探究,学会合作、发现和创新,这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热点。

一、唤起学生探究的本能追究是做一切学问的必要保证和成功的要素。

“探究”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最生动、最活跃的思维活动。

探究存在于一切学科领域之中,在数学中则更为普通。

数学的“探究”也是学生和教师共有的一种对未知或知之甚少的事物或真理产生认识,以及更多认识的好奇心和欲望,它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外在形式上。

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努力走出“条件--演译--结论”这样一个封闭的模式之中,在创设的教学情景中,要寻求师生双方的最佳结合点,利用猜想、分析、比较、归纳、推理等各种思维方式,在不断质疑、探究、满足中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增强科学的探究欲望。

思维正常的人都有探究的潜能。

娃娃坠地半月就开始用眼观察、探究充满神奇色彩的周围事物和大千世界。

渐渐地又学会动手触摸探究,尚需抱在大人手中的孩儿,虽还不会说话,但他们已会模仿或探索着堆积木玩玩具。

会爬行坐得稳的小孩有时把笔筒中的钢笔拿出来先痴痴的“看”上一会,接着便在桌子上胡乱摆弄:忽而使钢笔在桌子上打滚,忽而又用钢笔敲打桌面;想把钢笔象笔筒一样竖在桌上,一放手,钢笔倒下了……;两只小手偶尔拔出钢笔套,会让小孩端祥、好奇这“一分为二”的钢笔好一会,最终总想试着又把“分家”的笔与笔套合回去,凑巧笔进了笔套,尽管是进了一部分,小孩子也已感到很成功,小脸露出很满足的样子。

这种小孩子玩笔的过程,也是他们观察、质疑、探究、满足好奇心的过程。

因而,每一位思维正常的人与生俱来就有探究的潜能。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学生提问能力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学生提问能力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摘要:新课程实施后,大力提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就必须重视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要教会学生学会观察,通过预习增强提问能力,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提问能力,通过老师的巧妙点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关键词:提问能力观察预习和谐氛围点拨abstract: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advocated that the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in the teaching, 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students to question ability. to teach the students to learn how to observe, through the preview enhance question ability, good at creating harmonious classroom atmosphere, stimulate students’ questions ability, through the teacher’s clever inspiration, and guide students to ask questions.keywords: questions ability observation preview harmonious atmosphere for inspiration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近几年新疆开始实施新课改,我感觉新课改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要从接受式学习向探究性学习转变,要探究一个问题,必须先发现一个问题,因此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是进行探究学习的关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摘要:在新课标下教师要首先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育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提问”意识的教学方法。

在“问题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教师的角色要从“提问者”向“被提问者”转变,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发现问题的主体、提出问题的主体、解决问题的主体,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物理教学;提出问题能力高中物理课程的教育目标是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培养学生,使其今后能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

新课标更是在课程上强调更新教学观念,促进学生发展。

不仅注重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应重视学生经历的过程与学到的方法,注重内容的多元化和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发展。

那么,这些要求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得以实现,如何实现学生在物理课堂中主动学习?我想可以从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方面进行努力。

一、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意识,让学生主动学习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在物理课堂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围绕教学内容畅所欲言,不但增强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同时也为学生的积极探索提供充分的空间,这也是实现当前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有效性的体现。

除了在日常教学中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敢于提出问题、最终成才的事例,进行适当的鼓励外,还要教育学生对各种权威不盲从,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探究我们不知道的自然规律。

如对课本进行质疑,课本在编写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些概念、规律并不严密;对各种媒体进行质疑,有些报纸杂志经常犯一些科学错误,有意识让学生纠正;对权威进行质疑,如亚里士多德能撬动地球吗?判断王冠搀假是否属实;在习题讲评中质疑,该题是否有漏洞,考查什么知识点?……二、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进行提问,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物理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科学学科,历来各项发明创造无不是来源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摘要】在中学化学新课程的实践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教学观,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自主探究的科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关键词】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探究兴趣在新的教学理念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最为主要的。

以学生为本,完全区别于传统的以教师为本的观念,其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其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其行为观是全面培养学生。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为重点,真正成为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指导者、合作者、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和服务者。

在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贯彻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1.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兴趣是一切创造性学习的基础和前提,轻松和谐的气氛,能有效的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导课时,教师可运用激趣引入的方法,把学生带入新鲜活泼、富有趣味的情境之中,激发他们的兴趣。

如做实验、猜谜语、讲故事等或利用音响、录像、幻灯、多媒体等现代电教手段,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与思维,使学生快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之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运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或设计富于趣味性的教学环节,把教学活动组织得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从而使学生对学习过程产生兴趣。

例如,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节,采用多媒体播放“屠狗洞”视频,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狗进入山洞中为什么会悄悄死亡,而人却安然无恙?带着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学生主动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和物品,进入自主探究。

某小组设计了下面的实验:将一个装有活蟑螂的烧杯放在投影仪上,屏幕上立即出现可恶的蟑螂形象,然后往烧杯内通入二氧化碳,学生在屏幕上可以看到蟑螂在烧杯内先是到处乱窜,然后抖动身体,最后奄奄一息的全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探究式教学之我见

新课程理念下探究式教学之我见

新课程理念下探究式教学之我见长汀一中丘红英教学改革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以改变过去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爱护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大力开展探究性课堂教学。

那么,应该怎样展开探究性课堂教学,存在着许多不同看法与争论,本文根据我个人的一些学习与思考,与大家共同探讨。

探究性教学的形式可以有多种多样,但是由于我国的教育实际还是以班级上课为主,所以只能是以主修课为主,校本课程为辅;以课堂教学为主,课题研究或其他探究活动为辅。

因此要实行教学改革,关键是课堂教学改革。

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仍旧停留在一张嘴、一支笔、一本书的阶段。

教师满堂灌,学生死记硬背。

为应付考试,一字写十遍,一题算十次,一卷定乾坤。

读死书,死读书。

尽管有改革的大环境,但课堂教学依然“我行我素”。

可见,课堂教学的改革刻不容缓。

根据新课程理念,我们必须努力创建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形成良好的科学基本素养。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对大量物理事实、现象进行科学探究和概括的一门自然科学。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应该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实验探究为核心,推出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交流与评估。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问题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问题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布鲁纳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一切创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物理上或试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新物理课程标准强调,必须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必须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传统课堂教学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教师讲授、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

主要表现在:教师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在教学中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忽略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

课堂教学以知识为本,学生问题意思淡薄,学生消极地、被动地接受知识,无独立思考活动。

课堂教学忽略学生的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忽略学生探究、实践、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氛围沉闷、压抑。

教育学理论认为,学生在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时,还要掌握该学科的基本方法;其中,发现的方法和发现的态度是最为重要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形成一种学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

因此,物理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由于知识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学生在学习中不喜欢现成的结论,而善于自己研究发现问题。

因此,学生有主动探究的潜能,而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是能够培养的。

学生都有探究的欲望,教师要善于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去探究发现问题。

一切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

那么教学实践中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能使人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地工作,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所以,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是启发学生思考,自己提出问题的动力之一。

激发学生的兴趣方式很多,除了实验演示和丰富多采的教学活动外,在讲授概念、验证定律或习题求解时,还应该考虑学生提问可能出现的困难,采用适当方法,调动他们的学习情绪,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获得成功,从而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产生源源不断的问题。

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验现象 ,增 强实验 的可 见度 ,更易于学生认 真 、细腻有序 的 观察 。例如 ,教学 《 分子运动 》时,把 一 培养皿放 在投影 器 承物玻璃 面上 ,在培养皿 中加 入约2/3 积水 ,然后用药匙 体 取一 小粒品红 ,放人到培 养肌 中。品红是一 种红色染料 ,最 初在水 叶缓缓溶 解 ,渐渐地 明显分成两支 ,待 片刻后 ,扩散 l 完成 。此时 ,分子运动 的全过 程通过投影仪 投影 到银幕上 ,

般 情 况 下 一 个实 验 可 以用 多种 不 同的 实验 装 置 来 完 成 。
化 钠 溶 液 ,原来 导 管 内左 有 两 端相 平 的液
柱 出现左 高右低 向 图 3 盛 有 二 中 氧 化 碳 的 广 口 瓶 中 L 滴 人 氢 氧 化 钠 溶 液 后 , 瓶 内 原 来 干 瘪
【l 冬 3
的气球逐 渐膨胀起来 通 过探究实验 的装置可 以培养和诱导
如 ,根据木炭具有 吸附能力 的性质 ,让 学生 制作一 个简单 的 通过 探究 实验 条件 ,培 养学 生的观 察 能力 在化 学教学过程 中,教9 注意对学 生观察力 的培 养 ,不 家庭小净 水器等实验 这 些小小的制作 ,小小的发 明,为将 币 断用实验 启发学生积极感觉 、知觉事物 的变化 ,自觉地 进行 来学生成为科学的创造者奠定了良好 的基础 。 观察实验 中表现 出来 的现象 ,在大脑 中留下深刻印象 ,并透 四 、通过探 究演示实验 的电教化 。培养学生 的观 察力 过现象 ,抓住 事物的本质 。在不 同的实验 条件下做实验 ,往 在化学 教学过程 中 ,教师注意对学生 观察力的培养 ,不 往得到不 同的实验现象或 不同的实验产物 。比如我们在探 究 断用实验启 发学生积极感 觉 、知觉事物 的变 化 ,自觉地进行 铁在潮湿 的空气中 生锈 的实 验。将 ~ 团钢 丝把 其表面 上的油 观察实验 中表现出来 的现象 ,在大脑 中留下深刻印象 ,并透 ・ 污清洗干 净 、凉干 ,放 入一支洁净 的试管底部 ,倒扣在 装有 过现象 ,抓住事物 的本质 借助摄影 演示 实验 ,即能放 大实

新课程理念下的分析和解读

新课程理念下的分析和解读

新课程理念下的分析和解读新课程理念下的分析和解读新课程理念是对传统课程理念的一种更新和改进,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它强调对学生的多维度发展和个性化的需求,并通过开放、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实现。

首先,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科知识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结合。

传统课程更侧重于学科知识的灌输和机械记忆,而新课程理念将学科知识与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更多的动手实践和探究式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其次,新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传统课程往往把学生塑造为被动的接受者,而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设计和实践,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提出问题、探索和实践等方式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第三,新课程理念强调跨学科的整合和素质教育。

传统课程往往注重于学科之间的划分,学生学习的内容往往是孤立的,缺乏整合性。

而新课程理念通过跨学科的整合,使学生能够将各个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的复杂性。

此外,新课程理念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使之具备全面发展的素质。

最后,新课程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传统课程往往过于关注教师的授课和评价,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发展需求。

而新课程理念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就感。

总结起来,新课程理念是一种积极改变传统课程模式的理念,它的出现,从一方面来说是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教育界对传统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的反思。

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通过开放、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实现。

新课程理念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方向和机遇,但同时也需要我们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使之真正能够培养出具有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主体参与热情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去学习、思考,让其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从而迸发出积极参与的热情。

1.寻找事物和现象间的接合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备课时,要努力寻找、思考和理解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接合点和线索。

只有抓住这些思想的交接点,才能在认识周围世界的真理和规律中提出新颖的东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为学生创设知识运用的机会,挖掘学习兴趣的源泉。

人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但是,如果不让它与事实和现象进行生动的接触,不让它体验到认识的欢乐,这种需要就会枯萎,而对知识的兴趣也会随之熄灭。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享受运用知识的乐趣。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调动主体参与热情陶行知先生说:“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要使问题成为他们感知和思维的对象,要在他们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使他们能注意力高度集中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学生有了问题意识,特别是强烈的问题意识,他们的认识才会有冲动性,思维才会具有活跃性,并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三、融洽师生关系,创设愉悦的民主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的前提,是激活学生情感、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此,教师应首先要求自己作学生情感的楷模。

教师应注重自己对学生的潜移默化和激励作用,对教学持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并倾注极大的热情。

这样长期感染学生,就能使学生在老师情感的熏陶中,逐步强化对学习的情感,就会越来越喜爱学习。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的 。 当然 , 何 尽 可 能 如
将 多的时间 留给学生 ,
关 键 取 决 于 教 师 的 教

学 新理念 。 重视学
学功底 , 即收放 自如与 驾驭 课堂的教学能力。 例如 : 学 “ 角形 面 教 三
积 公 式 ”这 一 课 时 , 我
生 自主探究学 习 自主探 究是 指学 生运
积 的 公 式 , 予 充足 时 给
方式, 生学 *知识是接 受 学 - 7
的 过 程 , 是 发 现 的 过 程 、 造 的 更 创
足的理由。有 的说 : 既不是素数 , 间让他 们 自己去探 究尝试 。同学们 1 与众 不同; 是 素数 中 通 过剪 剪, 2 过程 。 师应 如何 引导 学生 自己去 也不是 合数 , 教 拼拼 , 想想 , 算算等 实践 与众 不同; 最小的 活动后 , 4是 发 现 、 动 地去 探 究呢 ?我认 为 , 主 首 唯一的偶数 , 有一 个 学生发 现 : 两个 完
念下的数学 , 不再是传统意 义上 的 交流后 , 向全班 同学汇报 。 同学 现 象, 再 学生花 了很 多 的时 间 、 力 精 数学 ,而是 自主探 究学 * - 7的数学 。 们个 个积极性 甚高 , 自主探 究的气 之 后 ,结 果 探 究 并 不 是 很 理 想 , 时
标 准认 为 : 动 手 实践 、 动探 究 和 氛很 浓 , “ 主 汇报 时异彩纷呈 , 出这 6 间耗 费也 不少。但 这种现象从促使 得
不如 授 人 以 渔 场 ”,则 可就 是 当前
( 给 学 生一 个 时 间 , 他 自 2 ) 让
己去 活动 。
剪 图形 , 观察 、 理 , 同样得 出 了 推 也 计 算三角形 面积 =b÷2的公式。 a

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况 , 师应该帮助学生学会观察 , 教 鼓励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 出问题 ,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 , 在做 “ 大气压 强” 托里拆 利实验 时, 同学们在测出了大气压的值后 , 师提 出“ 教 若把玻
出, 而是一边前进 、 一边下落呢?学生 必然会从力的角度去研 究与推导 , 从而得 出正确 的结 论 : 水平 方向不受力 , 匀速直 作 线运动 : 竖直方向只受重力 , 自由落体运动。然后教师用平 作 抛运动演 示器 ,演示出平抛 运动 的确是水平方 向的匀速直线
l教 改探 索
。 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河 北 涿 州 中学 李 勇 华
【 摘
要】 设计 实验的 目 的有利 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 实践能力 , 它应该具有 “ 新颖”“ 有趣 , , 的特点 , 并有助 于对学生进行

发散 性 思 维 的训 练 。
【 关键词】问题意识 提 出问题
璃管向上稍提一提 , 结果会不会变呢?” 生说法不一, 学 教师可 鼓励学生亲 自动手做一 下, 这样无需过多的讲 解 , 结论 不言 自
明。 教师随即再问:稍按一下, “ 或换用一根稍粗或稍细的玻璃
管。 结果又如何呢?” 这样, 一连串的问题会激活学生 的思维 ,
展 的, 教学过程中 , 过对学生提 问能力 的训 练 , 通 能够激发学
究的欲望 , 师要 善于激 发与维持 学生 的学 习动机 , 教 促进学
生 去 探 究 发 现 问题 。一 切 都 始 于 问题 的 发 现 , 发 现 问题 又 而
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那么教学实践中如何 激发学生的问题
意识?
从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 意识 ,还要从实验教学中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综合5小学教学参考走进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不难发现,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往往都是教师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好若干问题向学生发问,而不是想办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

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淡薄了,课堂上也就难以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创新,自由发展的空间也就逐渐的缩小。

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一、创造良好氛围,让学生敢问、乐问学生不敢提问题,是传统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究其原因,主要是两种不良的心理:一是自卑心理,二是惰性心理。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求知氛围,帮助学生消除这两种不良的心理。

如我在教学《骄傲的孔雀》一课中,大家就“为什么说孔雀很骄傲”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有的说:“它散步时昂着头。

”有的说:“花喜鹊向它问好,它理也不理,好像谁也不如它。

”大家纷纷数落着骄傲的孔雀,仿佛在开一场“批斗会”。

突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不同意你们的看法。

你想,孔雀看到强者,不是退缩,而是勇敢地上前比试,多像男子汉。

这有啥不好?我觉得这种自信,恰恰是我们做不到的。

”我当时愣了一下,但是我马上伸出大拇指说:“你真了不起!爱动脑!你就有这种男子汉的自信和勇气。

其他同学对此有什么看法?”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同学之间展开了热烈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最后有一位同学说:“孔雀那不是真正的自信。

真正自信的人首先是虚心的!光不服算不上自信。

”大多数同学都附和。

我相继问道:“不是自信,那是什么呢?”“那是自高自大!”“那是目中无人!”……我对学生善于思考的精神给予充分的肯定,把课堂变成了师生思维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课堂。

二、培养学生学会发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因此新课程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基本切入点。

于是,在学生有了敢问的勇气时,我就尝试着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从多种形式、多种层次求得多种答案,使学生不仅“爱问”,而且“会问”,形成较强的质疑解疑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的学 习积 极性 和 主 动 性 , 高课 堂 教 学 效 提 果 , 学 生 自学 的欲 望 。 促进 二 、 立 朋 友 般 的师 生关 系 , 设 轻 建 创
松愉 悦 的 学 习环 境 建 立 朋友 般 的 师 生关 系 , 让 学生 感 能
法, 获得广泛 的数学 活动经验 ; 培养学 生
利 用 数 学 知 识 分 析 问题 和 解 决 问题 的 能
在教学 中多留~ 些时 间让 学生 思考 , 培 养学 生的创新意识 。学 好数学既要有好
奇 心 , 要 有 好胜 心 。若 能 适 当地 利 用好 也
2 1 ・8 0 0 1
力, 以及培养学生 多种思考 问题 的方法 ,
激 发 学 生 的 创 造潜 能 i帮 助 学 生 找 到 正
立学 习数学 的 自信 心 。 具体 实 施 的过程 在
使学生有效地学习。
三 、 导 学 生 自主 探 索 。 挥 学 生 的 引 发 主体 作 用 以培 养 学 生 的数 学 创 新 意 识 、创 新 精 神 、 创新 能 力和 解 决 实 际 问 题 的 能 力
为 宗旨 , 数学实验为主要教学方法 , 以 以
设 轻松 愉 悦 的学 习环 境 的 前提 , 激 活 学 是
好胜心 , 可以使学生多动脑 、 勤钻研。学
生 的主 体 作 用还 体 现 在 对所 获 得 的 知 识
数学学 习的主人 ,有效 的数学学 习活动 不 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 动手实践 、
自主 探 索与 合 作 交 流 才 是 学 生 学 习 的 重
要方式。
模 。 师 应该 注重 自己对 学生 的潜 移 默化 教 和 激励 的作 用 ,对 数 学 和 数 学 教 学 持 科 学 、 谨 、 真 的 态 度 , 倾 注 极 大 的 热 严 认 并 兴趣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策略【摘要】化学问题提出能力的提高,可以促进学生化学其它知识的获得;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不管是成绩优、中、差学生都有效果,而且对中、差程度的学生效果更好,实践表明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学习高中化学的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化学问题能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化学教学问题提出能力【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193-01问题是思考的结果,又是思考的开端,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但是在目前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课堂提问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问题越少,那么制约学生提问能力差的因素究竟是什么呢?根据笔者的调查得知:在课堂上当发现老师讲的内容有疑问时敢当时提出的学生只有10.4%而有89.6%的学生不敢提出。

据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1)是有些学生出于虚荣心理,总害怕问错了会引起同学的讥笑,对提问有后顾之忧;(2)是有的老师不鼓励不支持学生提问。

怕被学生问住,会降低自己的威信,因而不喜欢那些“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学生,久而久之,学生逐渐形成了迷信权威、书本、老师的思维定势,不敢对有疑问的知识提出问题,从而限制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发展。

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思考和乐于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点,遇到过的各种化学情境脑子里能不断出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之类的问号,关键在于怎样使学生质疑,让学生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教学策略:1 指导学生运用化学思维方法去提出问题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种重要方法。

求同思维法,也就是“收敛思维”。

即在多种事物中寻求相同的规律,或寻找解决多个问题的相同方法,如:哪些可以多题一解?哪些可以多仪一用?哪些可以多物一性?求异思维法,?即“发散思维”,解决某一问题时提出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并比较得出最佳途径和方法。

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反复 学 习浪 费 时间.③ 缺少 独立 思 考 问题 的 能力 . 比
了解 学生 、 帮助学 生 、 要会倾听、 会 组织 、 会 引导 学 生 , 比如 小组 中学 习角 色 的分 配 , 引 导学 生 如 何相 互 沟 通 讨论 交流 , 如何 协 调小 组成 员 问的分 歧等 . 综上 所述 , 目前 我 国 高 中物 理 教 学 过 程 中 , 由于 受到 教学 技术 手 段 、 文化背景、 教 师 综 合 素 质 等 多 种
趣 和 自主 能力 , 这不 仅 为新课 程 理 念 下 的物 理课 堂教
方面 , 很 多 学 生 明显 缺 乏 自主 学 习 的动 机 , 主
学设计 提 供理论 支 撑 , 也 为 推 动教 学 改革 提 供 实 践 经
验. 如, 在 实际教 学 过程 中 , 通 过支 架 式教 学 模 式 引入
究 既是 学生 的学 习 目标 , 又是 重 要 的 教 学 方 式 之 一 ”
此, 学生 学 习 的动 机 至 关 重 要 , 教 师需 要 通 过 丰 富 手 段, 提高 学生 的兴 趣 : ① 多媒 体 交互 式训 练 加入 单 元 练 习与实 验 . 多媒 体交 互式 的课 程设 计 能 够将 学 生 带 人 具体 的教 学情境 中 , 让他 们 按 照 意愿 和 学 习 内容 主 动参 与.② 将 理论 与实 践结 合加 入课 外 作业 . 比如 将
如在 作业 中如果 遇到难 题 , 大 多 数 学 生选 择 求 助 于 同
学或 者老 师 , 而非 独 自思 考 , 寻找 解 决 的 办法 , 这充 分 说 明 了很 多学 生 的 自主学 习意识 不 强. 3 ) 自主 学 习方 法单 一 , 时 间较 少
2 提 高学 生 自主合 作探 究能 力 的建议 1 )激发 学生 学 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摘要:本文讨论物理课堂教学创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以充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探究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物理素质。

关键字:问题意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英国的贝尔纳都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物理上或试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新物理课程标准强调,必须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必须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传统课堂教学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教师讲授、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教师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在教学中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忽略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

(二)课堂教学以知识为本,学生问题意思淡薄,学生消极地、被动地接受知识,无独立思考活动。

(三)课堂教学忽略学生的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忽略学生探究、实践、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氛围沉闷、压抑。

教育学理论认为,学生在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时,还要掌握该学科的基本方法;其中,发现的方法和发现的态度是最为重要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形成一种学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

因此,物理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布鲁纳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一切创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由于知识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学生在学习中不喜欢现成的结论,而善于自己研究发现问题。

因此,学生有主动探究的潜能,而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是能够培养的。

当今社会需要多种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学生的学习需要,从思维发展的特点来看,中学生已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面对事物加以分析和批判,以问题为核心的探究性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合作讨论、相互交往以及师生互动中开发潜能,从而增强时代所要求的各项素质。

学生都有探究的欲望,教师要善于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去探究发现问题。

一切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

那么教学实践中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从初中考试的压力中升入高中的学生,他们在“题海”中泡大,只适应“应试教育”,不善于提出问题。

开学之初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发现的现象,任意提出问题,诸如会游泳的人在水中为什么不沉、人为什么长两只眼睛等,培养问题意识;然后强调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如提出昨天会下雨吗?(无价值),明天会下雨吗?(有价值);再针对教学中的某种对象提出问题,如高速公路的夜景照片中为何有那么多条灯带、灯带为何有长有短等。

学生不敢提问,除未掌握方法外,更重要的是思想方面的原因。

一是怕别人说自己的水平低,二是怕说错了被别人讥笑,三是怕提出不同看法得罪老师。

为此,教师自己首先要端正态度,以实际行动真诚欢迎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提出质疑,课堂上允许学生“插嘴”,以消除学生的顾虑,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要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并让全班学生进行讨论。

在讨论的过程中,对学生讨论的结果作适当的总结和归纳。

这种以问题解难为中心,以课堂讨论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问题活动的主体,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对于那些提问水平较低,提出一些肤浅的甚至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的学生,尤其需要鼓励,切忌讥笑,讽刺挖苦,以免给学生造成心理障碍,影响其提问的积极性。

对那些提问水平高,问题提得多、质量高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并作为典型,立为榜样,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以激发学生的提问兴趣,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焕发学生提问的自信心。

久而久之,学生提问的数量就会增加,质量就会提高,能力就会增强。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能使人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地工作,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所以,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是启发学生思考,自己提出问题的动力之一。

激发学生的兴趣方式很多,除了实验演示和丰富多采的教学活动外,在讲授概念、验证定律或习题求解时,还应该考虑学生提问可能出现的困难,采用适当方法,调动他们的学习情绪,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获得成功,从而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产生源源不断的问题。

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实际情景:输送带送物、刹车滑行、跳水运动、小孩滑滑梯、荡千秋、亮度可调的台灯、光导纤维传送光信号、原子弹爆炸等。

启发学生将这些真实的实际情景设计成对应的物理问题,如:摩擦力问题、匀减速问题、竖直上抛问题、斜面动力学问题、单摆问题、电路调压问题、全反射问题、核裂变问题等,穿插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寻找问题──提出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性,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

学生的提问习惯和提问能力是逐步培养起来的。

开始时学生往往对教师还有很大的依赖性,要么提不出,要么提出一些肤浅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引导。

如:引导他们通过课前预习,认真读书,仔细思考,从教材中寻找疑点,发现问题;通过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发现并提出自己尚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课后复习,整理知识,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纵横关系,使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联系实际,认真思考,发现问题。

同时,教师还要把学生的提问作为经常性的作业来抓,在提问中学习。

通过提问增加知识,提高能力,培养觉悟,真正养成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的习惯。

课本中给出的情景,对引入课题、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有着重要意义,要充分利用,并尽可能给学生展示图片、音像实物等,给学生必要的体验,但还远远不够。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自主开发一些联系生活的情景,增加学生的体验与探究,效果会更佳。

根据心理学知识,知觉具有恒常性。

在知觉中由于人们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参与,使知觉往往不随条件变化而变化,表现为相对稳定性。

当解决某个问题时,常会用解决类似问题的思维模式,造成思维定势带来的消极影响。

教学中通过引出悖论,使学生处于思维矛盾状态之中,由于对同一问题推出两个互相矛盾的结论,他们的推导似乎逻辑严密、论据充足、原则合理但结论又互不相容,在比较中必然会发现问题,从而产生解决矛盾的求知动力。

例如: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若汽车所受阻力不变,当牵引力增大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增大,速度也不断增大但有人提出相反的观点,因发动机的功率一定根据功率公式P=FV推断,当牵引力增大时,速度应当减小。

你认为那一种分析正确?该如何解释上述矛盾。

教学中教师有意地导致悖论,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讨论中,通过说理和辨析的结合,正确和错误的交锋,不仅能消除错误概念,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还能促进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提问的能力。

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学生习惯于面对教师或教材提出的问题,去思考解决问题,学生不习惯也没有机会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下发现并提出问题,正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最重要的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比学生解决问题还重要,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

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现实的问题情境,并且这一情境不仅有提出问题的必要性,而且还要联系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能较容易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其次,教师还要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满堂灌”自然不好,而“满堂问”也未必可取,因为学生在“答”的过程中,实际上还是作为一个“信息受体”而出现,搞得不好,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的诸多问题只能成为牵着学生鼻子走的一种手段。

相反,如果我们能营造出一种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因为“发问”总是以思考为前提的。

正是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传授知识,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教师习惯于面面俱到,一节课几乎被教师的讲授给“垄断”了,甚至有时出现拖堂的现象。

由此助长了学生的依赖性和懒惰性,严重制约了学生提问能力的发展。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关键是教师必须坚决抛弃传统的注入式而代之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

启发式教学法是诱导学生沿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认识道路前进的一种主动探索知识的方法,实施“启发式”教学,教师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去思考问题,可以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例如:在“平抛运动”的教学中,教师用一小锤水平敲击放在水平面上的小球,请学生观察小球的运动轨迹,学生观察的结果是小球作曲线运动,即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自然提出问题:为什么小球不一直飞出,而是一边前进、一边下落呢?学生必然会从力的角度去研究与推导,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水平方向不受力,作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只受重力,作自由落体运动。

然后教师用平抛运动演示器,演示出平抛运动的确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准确地揭示出了平抛运动的实质及研究方法。

最后引导学生归纳,一定会总结出来“平抛运动”是只在重力作用下的两种运动的合成,其运动轨迹应是抛物线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应该是逐步发展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提问能力的训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自信心,逐步养成自学的习惯,提高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1、《物理教学探讨》2005.92、《物理教学探讨》2006.33、《中学物理》 2006.54、《物理教师》 2006.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