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与中国

合集下载

谈国际贸易新理论及其对中国贸易发展的启示

谈国际贸易新理论及其对中国贸易发展的启示

国际贸易新理论及其对中国贸易发展的启示导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际贸易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已经无法完全解释现实世界的贸易现象,因此,学界不断涌现出一些新的贸易理论。

本文将讨论国际贸易的新理论及其对中国贸易发展的启示。

新理论的出现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有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和要素比较理论。

然而,这些理论无法解释贸易中出现的一些现象,比如贸易逆差、垂直分工和多边贸易。

因此,学者们开始提出新的贸易理论来解释这些现象。

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认为,经济中存在着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企业之间的差异化和规模经济是推动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

该理论主要关注企业之间的竞争,并将国际贸易视为企业之间的竞争行为。

新新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基于新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技术差异和产品分工的概念。

该理论认为,技术差异和产品分工是决定国际贸易的关键因素。

不同国家在生产中存在着技术差异,这些技术差异会影响到产品的相对成本,从而影响国际贸易的方向和规模。

新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认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的主要驱动力。

该理论强调创新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认为技术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而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

对中国贸易发展的启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之一,国际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新理论的出现对中国贸易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提高企业竞争力新理论强调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因此,中国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加强品牌建设和技术创新。

只有具备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优势地位。

加强产业链合作新理论中的垂直分工概念提醒我们,中国企业应该加强与其他国家企业的合作,构建更完善的产业链。

通过在全球产业链中发挥各自的优势,中国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贸易机会和经济利益。

注重技术创新新增长理论的重要观点是技术创新对贸易的促进作用。

中国应该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只有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才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当代中国国际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及趋势

当代中国国际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及趋势

当代中国国际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及趋势当代中国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及趋势国际贸易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和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并在全球市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当代中国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一、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实施,中国的国际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中国的制造业优势使其成为世界工厂,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和国际贸易。

据统计,2001年中国的出口总额仅为6200亿美元,而到2019年已经增长到超过2.5万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

二、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贸易规模上,还表现在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上。

中国从过去的低端加工贸易逐渐向高技术、创新驱动型贸易转变。

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装备制造业产品的出口额不断增加,增长速度超过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一趋势将继续加强。

三、服务贸易的快速增长除了商品贸易,中国的服务贸易也在快速增长。

旅游、金融、咨询、教育和文化等服务贸易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中国的旅游业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金融领域的开放也为外资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随着中国不断推进服务业改革开放,服务贸易将持续增长。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了贸易自由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APEC)、中国—东盟自贸区(CAFTA)等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推动了贸易便利化和投资自由化。

同时,中国还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与互利共赢。

五、贸易保护主义的崛起随着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贸易保护主义的声音也在上升。

一些国家采取贸易限制措施,给中国的国际贸易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中国积极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挑战,坚持多边贸易体制,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对话与合作。

六、数字贸易的快速发展随着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贸易在中国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完整word版)国贸热点问题

(完整word版)国贸热点问题

1、请运用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和分析工具,具体分析当前国内外经贸领域中的某一热点问题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也是我重要经贸伙伴。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产业链分工日益细化的条件下,此次大地震引发海啸和核泄漏事故,不仅严重冲击日本经济,影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也对我国经济产生一定影响。

(一)对中日经贸关系的影响一是贸易往来受到冲击。

地震发生后,我国与灾区的正常商务活动一度中断,部分已签进出口合同不能履约,进口所受影响更大。

此次地震损失惨重的电子信息、汽车等产品,恰好是我国自日进口的主要商品,地震导致我国自日进口下降,我国对日逆差收窄。

二是部分国内企业供应链受到冲击。

日本是我国芯片封装测试企业上游产品主要来源,是我国第一大汽车电子进口来源地。

日本关键零部件供应短缺,直接影响到我对日零部件高度依赖的企业尤其是加工贸易企业和在华日资企业正常生产,同时也间接影响到韩国、台湾等地区对我国零部件供应。

三是双向投资和服务外包受到影响。

目前,部分有意来华投资的企业也暂时推迟投资计划。

同时,我国在日投资企业经营也受到较大影响,在谈项目基本停滞。

此外,日本是我国离岸服务外包业务第二大来源地,地震不仅导致现有业务难以交付,还严重影响新业务商签。

四是对日劳务派遣合作受到影响。

此次日本震区是我国外派研修生较为集中的地区,我国在这些地区的水产加工业、农业、畜牧业和渔业等研修生合作受冲击较大。

除上述影响之外,日本对华农产品、纺织服装的即期需求大幅增加。

很多国内企业反映,日本进口商要求加大即食食品和方便食品供应量。

近期,由于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对食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影响程度不断加重,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地区也在不断加强防范措施。

为确保日本输华食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我国自2011年4月8日起对进口自日本的农产品和食品扩大限制范围。

中方要求日方出具证书的目的是要让中国消费者放心食用日本食品,不是要限制日本食品对华出口。

2010年中日贸易接近30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论当代国际贸易方式创新及对我国的经济影响

论当代国际贸易方式创新及对我国的经济影响

论当代国际贸易方式创新及对我国的经济影响【摘要】当代国际贸易方式创新对我国的影响日益凸显。

本文从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跨境电商的发展与影响、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当前,电子商务已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方式,促进了贸易便利化和全球化。

跨境电商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蓬勃发展,为我国的外贸带来新的增长点。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作用进一步拓展了国际贸易的边界,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外贸的发展。

当代国际贸易方式创新对我国的经济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我国外贸的快速增长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展望未来,我国应继续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强创新能力,推动当代国际贸易方式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当代国际贸易方式创新、电子商务、跨境电商、新一代信息技术、经济影响、启示、发展趋势。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国际贸易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和演变。

当代国际贸易方式创新已成为国际贸易领域的热点话题,对于推动全球经济的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普遍。

跨境电商的出现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多选择的机会,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使贸易更加便捷和高效。

当代国际贸易方式的创新不仅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的构建,使得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

新型贸易形式的出现也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机遇,促进了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意义当代国际贸易方式的创新对我国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不断变化的国际贸易方式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和国际竞争力。

当代国际贸易方式的创新能够为我国的外贸企业提供更多样化、更高效率的贸易方式,有助于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和促进贸易便利化。

谈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经济论文

谈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经济论文

谈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经济论文一、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及其解读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其《资本论》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花费了很大的篇幅详细讲解了国际贸易理论,最终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

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分为以下四部分:国际分工理论、世界市场理论、国际价值理论、贸易政策理论。

马克思的理论全面系统,逻辑性强,从各个方面阐述了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与消亡。

随着当今国际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对指导现实的意义越来越凸显。

因此有必要重现并再次解读其理论。

一国际分工理论。

关于国际分工的产生,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导致国际分工的直接原因,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以及科技革命为代表。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知识经济迅速发展,因而也带来了国际分工的变化,资本主义国家从事知识密集型产业,相对落后国家不仅要从事原材料的供应,还要从事工业品的加工。

这使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越来越悬殊。

发展中国家在农产品资源以及劳动力成本上的比较优势,使发展中国家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导致发展中国家贸易结构不合理,进一步影响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落后国家“专业于”贫困。

二世界市场理论。

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世界市场形成。

世界市场生来就是为资本主义服务的。

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更大的市场,突破国界的限制,通过向落后国家倾销商品来转嫁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引起的经济危机。

二世界市场作为国内市场的延伸与补充,可以弥补国内市场空间的不足,为本国产品寻找更广阔的市场,缓解经济危机,但作用是很有限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可能就此解决。

三贸易政策理论。

马克思外贸政策的两个组成部分:自由贸易政策理论和保护贸易政策理论。

马克思认为自由贸易为资产阶级倾销商品开辟了道路,自由贸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加剧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并且将这一矛盾由一国内扩展到世界范围。

国际贸易学专业介绍

国际贸易学专业介绍

国际贸易学专业介绍一、专业概况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是1987年从世界经济专业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新兴专业,198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1999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是具有从学士、硕士到博士学位授予权力的学科。

国际贸易专业是目前中国人民大学最热门的专业之一。

随着中国入世,国内有越来越多的高校设立了国际贸易专业硕士点甚至博士点,对我们形成越来越大的压力与挑战。

面对竞争压力与挑战以及我们存在的问题,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加入WTO新形势、新环境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与科研及人才培养上,提出了“四化”,即国际化、电子化、数字化和规范化。

为了与国际接轨,我们在重视对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学习研究的同时,加强了对现代西方国际经济学的学习研究,在重视理论规范分析研究及定性分析研究的同时,加强了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实证研究及应用数学模型与经济计量学的定量分析研究。

体现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就是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的精神,对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教学进行不断调整,不仅优化了传统课程设置,而且加强了基础理论与前沿理论的学习,如开设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国际经济学、专业理论主文献研修课等,同时还开设大量的新课程,如,商务外交、中国对外贸易专题研究、国际贸易问题实证分析、服务贸易专题研究等,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前沿问题及发展趋势,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重视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和知识的运用能力,而且还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部分基础与专业课程中还开展双语教学,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国外最新教材的引进,很多课程如高级国际经济学等使用英文原版教材以更好地培养掌握国际经济学前沿理论的国际化通用复合型人才。

二、主要研究方向1.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2.国际市场营销3.国际金融与投资4.国际商务外交与WTO5.国际贸易实务三、研究内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对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发展前沿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专题性研究,包括国际分工理论的演进、产业内贸易模型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未来发展方向探索等。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其特点是:企业的规模大,生产的产品有差异,需 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由于厂商之间的产品可替代,企业之间也存在相当 的竞争。 有利润,会吸引厂商进入,价格下跌,利润减少至 于经济利润为零。 有亏损,会导致部分厂商退出,价格上升,亏损减 少直至没有,经济利润为零。
2021/7/19
21
在长期竞争条件下,企业的AC线,与需求 曲线相切,产品价格等于其平均成本,利润 为零。
2021/7/19
24
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垄断竞争企业短期有 垄断利润,随着进入或退出的出现,长期竞 争的结果会导致垄断利润消失,厂商只能获 得正常利润。
上述结论如下图所示:
2021/7/19
25
P,C P1=LAC1
P3=LAC3
D3
MC MR3
O
2021/7/19
MR1
D1
Q1
Q3
Q
26
双向贸易的基础是规模经济,而不是技术不 同或资源配置不同所产生的比较优势。
2021/7/19
33
三、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2021/7/19
34
1、国际贸易中的不完全竞争环境
完全竞争:指没有任何干扰和障碍的自由市 场竞争。
完全竞争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大量的买 者和卖者,没有一个买者或卖者能够单独影 响价格;(2)许多厂商生产同样的产品, 任何买者都不会对一个卖者的产品产生偏好, 从而排除了卖者垄断;(3)所有生产要素 可以自由流动厂商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
27
从社会福利角度考虑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 整个社会福利水平都高于没有贸易的时候。
2021/7/19
28
(3)内部规模经济、垄断竞争企业与行业 内贸易
如何解释发达国家之间工业产品的“双向贸 易”?或者说行业内贸易为何存在?

试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试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北北贸易”
8
工业化国家之间的 贸易量占其总贸易的份额(2000年)
美国 英国 加拿大 日本 德国 意大利 法国 全部工业化国家
出口到工业化国家的比例 0.56 0.81 0.95 0.51 0.75 0.73 0.77 0.70
从工业化国家进口的比例 0.51 0.76 0.82 0.39 0.72 0.69 0.80 0.70
发展中国 家
印度 巴西 墨西哥 土耳其 泰国 韩国 阿根廷 新加坡 平均
1970
22.3 19.1 29.7 16.5 5.2 19.4 22.1 44.2 22.3
1987
37.0 45.5 54.6 36.3 30.2 42.2 36.4 71.8 44.3
1999
88.0 78.8 97.3 82.2 94.8 73.3 48.7 96.8 82.5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出现了许多新的 现象:(1)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2)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3)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
2
5.1.1 挑战之一
——同类产品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传统的古典 新古典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是 不同行业(产业) 贸易的基础 产品的贸易活动
对传统贸易理论 提出挑战!!!
300 97
397
BACK7
GO
5.1.2 挑战之二
——发达工业国家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
资源禀赋差异比较大的国家 比较容易发生贸易
现实
对传统贸易理论 提出挑战!!!
“南北贸易”
20世纪50年代,贸易主要是发生 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南北贸易”
20世纪60年代以后,贸易主要是 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3)从区位角度看,两国地缘关系越近, 则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越大。两国较近的 地缘关系、相似的生产特征和相似的消费 习惯,加之运输成本低廉和便于开展边境 贸易等这些有利于两国产业内贸易开展的 因素,从而,使它们的产业内贸易比重相 对较大。
(4)从产业或产品角度看,产业内贸易的 规律是,具有异质产品产业的产业内贸易 比重会大于具有同质产品的产业;具有先 进技术和工艺革新较高产业的产业内贸易 比重高于具有简单和技术相对停滞的产业; 在存在大量中间产品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 重会大于中间产品较少的产业。
• 知识密集型产品与传统的有形商品的不同之处:

●价格需求弹性较高

●价值增值效应非常显著

●使国家间比较优势动态化,由比较优
势向竞争优势方向转化。
• 3. FDI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加速器
• 4. 电子商务引发了国际贸易手段的革命
5.发展中国家贸易发展迅速,但发达国家继续在 国际贸易中占据统治地位,且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比 重迅速上升。
(2)从需求角度看,如果两个国家中的人均收入较高,
并且两国的人均收入差别较小,则两国间的产业内贸 易比重较大。因为相对于高收入阶层而言,低收入阶 层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具有简单化和标准化的特点, 对产品品质不会有特殊的要求。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 消费者的需求会变得追求多样化和个性化,从而表现 出对异质产品旺盛的需求;另一方面,收入水平决定 消费结构,两国人均收入差异不显著,会导致两国间 的需求结构有很大的相似性。相似的需求结构和追求 差异化的个性产品,必然使两国间产业内贸易内容广 泛,比重较大。
部分国家制造业部门行业内贸易指数(%)
工业化国家 美国 日本 德国 法国 英国 意大利 加拿大 西班牙 平均

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经济学理论探讨

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经济学理论探讨
中国经济不仅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 结构、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压力,同时还要
应对单边主义、逆全球化等复杂的外部挑战。习近 平总书记分别在 2020 年 5 月 14 日在中共中央政治 局常委会会议上和 2020 年 7 月 30 日的中央政治局 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 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和内需潜力,加快形成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 新发展格局。2020 年 8 月 2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 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时又进一步强调 “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 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装设计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图形设计是商品包装 视觉传达的主要构成元素,是想象力同现实的完美 结合。要想实现一个个性鲜明、独具创意的品牌形 象设计,就必须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不断丰富其知 识储备,将图形设计同商品品牌形象进行有机结合, 进而通过独具创意的图案设计吸引更多消费者。
参考文献 [1] 张放 . 图形创意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策略 [J]. 包装工程 ,
一、 大市场与规模经济效应:内部的可循环性 斯密经济学范式和马歇尔经济学范式在对大国 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上具有共性,两者都指出了大 国经济发展具有的规模性、多元性和内生性特征, 因此大国经济发展可以依托以上特征,走以内需为 主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2]。斯密经济学范式以专业化 分工和自由交换为理论基础,强调分工和交换是生
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从大市场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和当代国际贸
易理论三个角度阐述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经济学逻辑,分析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内需为主,国外国内
两个循环互为依托,双循环联动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扩大内需;对外开放

当代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贸易

当代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贸易

当代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贸易在当代社会,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成为了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本文将从不同的视角来探讨当代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现状、挑战和机遇。

首先,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和服务在不同国家之间流动自由。

跨国企业的兴起和发展也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

比如,中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以中国制造为代表的商品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

这种经济全球化的联系使得各国在经济领域更加互相依存,共同发展成为了共同利益。

然而,经济全球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全球经济不平衡发展、贸易纷争和保护主义风潮都给全球贸易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一些发达国家担心自身利益受到侵害,加强了对外贸易的限制和保护措施。

这种保护主义风潮可能导致全球贸易的衰退和经济的不稳定。

此外,全球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也加剧了贫富差距,使一些发展中国家难以获得公平的贸易机会。

然而,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许多机遇。

全球市场的扩大使得各国企业可以更容易地进入其他国家市场,寻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使得跨国贸易更加便捷,电子商务的兴起给中小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此外,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还促进了国际合作和资源配置的优化。

各国可以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带来的挑战,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和沟通。

各国之间应遵循多边贸易制度,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贸易争端,避免贸易战的升级。

同时,各国还应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总之,当代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在全球经济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它既带来了国家间经济联系的加强,也面临了一些挑战。

然而,只有通过合作与沟通,才能充分利用全球化和贸易的机遇,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

新新贸易理论研究对我国外贸的启示_熊超

新新贸易理论研究对我国外贸的启示_熊超

新新贸易理论研究对我国外贸的启示□熊超新新贸易理论将企业的异质性作为研究对象,引入了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通过收集单个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经济数据,具体考察单个企业的经济行为。

它以独个企业自身的差异为出发点通过微观视角研究企业在对外贸易中蕴含的经济规律,对企业开展跨国贸易的成因以及对应贸易策略的选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对指导现代贸易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从单个企业的微观视角着手进行贸易理论研究,相对于过去的贸易理论而言,新新贸易理论在这一点上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对于企业的异质性,新新贸易理论要求分析搜集微观经济数据,从企业的各项生产成本指标到企业生产率的高低,从总体贸易额的增长到贸易过程中的价值增值问题,从单个企业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到如何改善贸易条件,新新贸易理论都要对此进行具体研究。

除此之外,它极为重视和强调创新在企业贸易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基于单个企业层面的创新,不仅驱动单个企业创造贸易价值,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都能产生溢出效应,有助于行业整体生产率的提高。

过去的贸易理论都没有考虑到企业的异质性,所有的贸易理论研究都是基于企业同一的假设,新新贸易理论改变了传统的研究视角,它充分考虑到单个企业的生产差异,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研究,推理出关于异质企业的贸易理论,通过异质企业贸易模型的研究以及得出的相关结论,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一项新的贸易理论的产生都是随着经济社会的推动而发展,当运用过去的贸易模型得出的推论不足以解释现实中产生的新的经济现象时,相关的贸易模型就需要被改变,需要加入新的约束条件,需要改变一些假设条件,拟出更符合现实经济情况特别是贸易行为的经济变量,然后从模型推理出新的结论。

由贸易模型的发展而推动了贸易理论的发展,从新的理论出发衍生出相关的贸易决策行为,为企业在更复杂的经济环境下作出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同时贸易理论也在另一方面为公共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随着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贸易全球化的逐步深入发展,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国际贸易也呈现出新的发展动态,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国际贸易带来了很多新的机遇和挑战。

谈国际贸易新理论及其对中国贸易发展的启示

谈国际贸易新理论及其对中国贸易发展的启示

谈国际贸易新理论及其对中国贸易发展的启示谈国际贸易新理论及其对中国贸易发展的启示摘要:首先对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新理论进行了概述,通过对其经典论文的解析得出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几点启示,认为我国应采取战略性贸易政策,鼓励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竞争优势。

关键词:国际贸易新理论;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保罗·克鲁格曼在国际贸易、贸易地理及国际金融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而他的理论的核心就是围绕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领域,提出了“国际贸易新理论”,引入了规模报酬和不完全竞争,用非比较优势的观点解释了当今国际贸易出现的新特点。

新贸易理论也成为国家贸易理论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一、新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二战后,国际贸易活动出现了新特点、新现象。

首先,1960年代末开始,由于日本、西欧在国际经济领域的地位迅速上升,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起来,使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受到极大动摇,并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客观存在的贸易不等价交换,国际贸易活动在二战后大幅度增加,不是发生在经济互补的国家,而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这种贸易的相似性,改变了传统的对国际贸易的看法。

这就需要有一种新的贸易理论对世界贸易现象作更为客观和切合实际的解释。

其次,伴随国际贸易大幅增加的同时,贸易中增长最快的不是要素互补的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而是要素禀赋极其相似的工业化国家之间,各国之间进行的贸易之大多数也不是产业间贸易,而是发生在同一产品内部的产业内贸易。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已不再完全取决于各国之间的资源优势差异,而更多的取决于一个国家在某个行业所具有的规模优势,比较典型的是大部分国际贸易活动是“飞机式的贸易”。

飞机制造所需要的经济规模使整个世界就只有为数不多的国家制造者,而且世界上也只有少数几个飞机制造中心,即使日本和美国两国之间没有差异,似乎也只有其中一个国家才会生产宽体喷气式飞机。

“新贸易理论认为,相当一部分国际贸易,特别是经济特征相似国家之间的贸易,其产生原因主要是报酬递增形成的国际分工,而不是国与国之间在资源禀赋上存在的差异。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

4)需求偏好相似论
A:国内需求是产品出口的重要条件 B:需求结构是影响国际贸易规模的重要因素,需求结构越相似,贸易 量越大。而决定需求结构的是收入水平。 需 d 求 结 c 构 b


a

1000
2000
3000
4000
Y(收入)
结论:

首先产品异质性提供了同一产业内产品的 多样化,各国根据规模经济理论选取规模经济 产品专业化生产,然后根据需求偏好相似论, 再将这些产品出口将到收入水平相当的国家, 这就发生了产业内贸易。
3、主要观点
1) H—O理论:一国出口的是本国丰富的 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进口的是本国稀缺 的要素所生产的商品。
推导:
K要素丰裕 P要素低 生产商品成本低 出口
L要素稀缺
P要素高
生产商品成本高
进口
日本的纺织品较多地使用了便宜的生产要素,即劳动, 而美国的机器较多地使用了便宜的生产要素,即资本
日本的纺 织品具有 比较优势 ,美国的 机器具有 比较优势
提出——H-O 模型验证却出反论
解释:劳动熟练说 人力资本说 技术差距说
熟练劳动 人力资本 技术 资本
资本密集型商品
2、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生产要素导向 投资导向 创新导向 财富导向
3、产业内贸易理论
1)产品异质性——物质基础 Trade mark, brand, pattern, package, specification 2)规模经济理论——重要原因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在规模经济收益递增阶段,单位产品成本递 减而取得成本优势,因此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这一产品。 3)经济发展水平是重要因素 经济 分工越细,异质产品规模越大,异质产品供给市场形成 发展 水平 购买力越强,需求强烈,异质产品的需求市场形成 越高

中国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与贡献

中国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与贡献

中国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与贡献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中国在全球贸易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中国以其庞大的市场规模、丰富的资源、低成本的劳动力和日益提升的技术实力,对国际贸易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与积极的贡献。

首先,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制造工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力不可忽视。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在全球范围内驰名,中国的纺织、电子、家电、汽车等行业已经成为全球市场的主要供应商。

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逐渐降低了贸易壁垒,提升了产品质量标准,使国际贸易更加公平和便利。

中国的制造业产能大幅增加,大大降低了全球商品制造成本,从而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了更多、更便宜的选择。

其次,中国的国内市场规模巨大,为全球各国提供了良好的贸易机会与合作空间。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口,且有着庞大的中产阶级消费群体,这使得中国市场成为全球各国企业扩大销售规模与实现利润增长的最佳选择。

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通过合资、独资或合作伙伴的方式,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

中国的消费者需求不断提高,进口商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为各国企业进一步拓展市场提供了机遇。

再者,中国积极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成为国际贸易体制改革的支持者和推动者。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促进全球贸易和合作,打造一个更加开放、包容、普惠的经济共同体。

国际多边贸易体制面临崩溃的压力下,中国坚定维护自由贸易原则和多边贸易体制,提出了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主张。

中国参与了多个自贸区的谈判和签署,包括与东盟、韩国和澳大利亚等地区的自贸协定,为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作出了积极贡献。

此外,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建设与分工,对国际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加入使得全球产业链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国在全球范围内分工更加细化与合理。

中国在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竞争力强,这促使其他发达国家专注于技术、研发和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一个更加高效、合理的全球产业链。

总而言之,中国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与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中国与世界贸易的关系和合作

中国与世界贸易的关系和合作

中国与世界贸易的关系和合作如今,中国已成为了世界上最为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中国的巨大消费市场和不断增长的中产阶级群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家来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

这种贸易往来不仅对中国自身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同时也对全球贸易和经济有着深刻的影响。

首先,中国的消费市场对世界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有着庞大的消费市场,尤其是在中产阶级和年轻消费者方面。

这些消费者对各种商品的需求日益增长,推动了全球贸易的发展。

因此,世界各国企业都纷纷涌入中国市场,通过生产和销售各种商品来满足这一庞大的消费需求。

这使得中国成为了世界各国企业都愿意与之合作的对象之一。

其次,中国的投资和技术合作也对世界贸易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一直在迅速发展,其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因此,世界各国企业愿意与中国进行技术合作和投资。

通过这种方式,世界各国企业可以与中国共同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进而进一步促进全球贸易的繁荣。

除此之外,中国也在积极参与全球贸易规则的制定和改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已成为了国际贸易组织的成员国之一,可以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和改革。

这些规则的改变和制定有着深远的影响,能够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同时,在世界经济格局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中国也在不断地寻求新的贸易合作和机会,与世界各国展开广泛的贸易往来合作。

然而,中国与世界贸易合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出现。

在当前全球贸易环境中,一些国家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试图限制中国产品的进口。

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出口贸易和国际贸易环境,同时也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人们也普遍关注着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环境问题。

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知识产权侵犯等。

同时,环保问题也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

在全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中国也需要积极应对环保问题,推动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作为世界上最为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其与世界贸易的关系和合作已经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程作业题 目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与中国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10级8班 江沿国际商务系2010013558陈菲菲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任课教师 系 别 学生学号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超过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制成品内部的贸易比重上升,初级产品的贸易下降;发达国家之间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上升;跨国公司内部贸易额越来越大。

这些现象都与传统贸易理论相悖,于是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这些变化从各个方面影响着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并推动着国际货易迅速进入了一个全面的、立体式的创新时代。

从理论上总结和分析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探讨新的国际环境下我国外贸发展政策,是一项具有紧迫性的研究课题。

1.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及发展二战后,国际贸易的产品结构和地理结构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

同类产品之间以及发达工业国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跨国公司内部化和对外直接投资兴起,这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认为的贸易只会发生在劳动生产率或资源禀赋不同的国家间的经典理论是相悖的。

古典与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都假定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这与当代国际贸易的现实也不相吻合,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当代国际贸易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产业内贸易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迅速增长。

所谓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iry trade)是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解释的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相对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同一产业内的产品之间的贸易,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既进口又出口同一类产品。

这些现象的出现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提出了挑战。

占世界贸易额相当大比重的一部分贸易并不是因为比较成本的差异或者资源禀赋的差异而发生的。

为了解释这些国际贸易的新现象,以克鲁格曼、雷蒙德·弗农等为代表的大批经济学家提出了各种新的学说。

这些学说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我们把这些学说称为新国际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大致可分为新生产要素理论、偏好相似理论、动态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 我国的对外贸易现状我国国有外贸公司在改革开放后直至加入世贸组织前夕,一直担负着为国家出口创汇的重任。

而从产业发展前景看,经营对外贸易这一行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是大有可为的。

但问题在于,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关税不断调低、外贸经营权门槛降低、私营和民营公司对外贸领域的快速介入,国有外贸公司很快进入了微利时代,“国营”贸易产品的品种和数量大幅减少,意味着我国专业外贸公司在计划经济下所享有的垄断地位将彻底丧失。

2011年4月12日,商务部发布《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1年春季)》,回顾2010年及2011年一季度中国外贸运行特点。

报告认为,2010年中国外贸实现了恢复性快速增长,进出口已经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并再创历史新高,为“十一五”外贸发展规划目标的胜利完成画上圆满句号。

2011年一季度,中国进出口贸易总体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结构进一步优化,平衡状况进一步改善。

报告指出,2011年全年中国外贸发展环境总体有所改善,但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预计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将继续平稳发展,但增长速度比2010年可能略有回落。

2010年中国外贸月度进出口增长情况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3. 新贸易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的启示1.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在于国家的竞争优势。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不同的概念,但具有比较优势并不意味着具有竞争优势。

长期以来,国际分工按照劳动生产率和资源禀赋差异形成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发展中国家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我国目前的贸易结构基本上也是这样。

但是从动态的角度看,各国的比较优势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结构是不能长期化的,如一味地单纯以自己的资源和成本优势来确定国际贸易的结构,势必会陷入“比较利益陷阱”。

我国这种贸易结构还存在如下问题:(1)面对发达国家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劳动密集型产品并不具有竞争优势;(2)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收入,会由于进口技术密集型产品和投资品而漏出一部分到国外,大大削弱出口对国内经济增长的贡献;(3)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有其脆弱性,优势容易丧失。

这样我国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双重夹击中可能陷入既丧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又没有在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上确立优势的境地。

所以,我国不能满足于按简单的比较优势原则确立自己的外贸战略,而要把比较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

2. 国家竞争优势要以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为基础,应大力发展高科技、优化产业结构。

创造产业的竞争优势,首先需要用科技对原有的比较优势产业进行改造,使其具有竞争优势,但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成为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领头产业;其次是发展新的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带动全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获得国家的竞争优势。

所以,我国的对外贸易,不管是实施出口替代战略,还是进口替代战略,都始终要把提高产业结构水平做为重点。

3. 要重视国内市场。

巨大的国内市场可以形成企业的规模经济,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可以缓冲出口不利时的风险,也可以容纳下大量进口商品以免国内产业受到毁灭性的冲击。

对国内市场的适度保护有利于培育本国战略产业的竞争能力。

我国的外贸发展必须以努力保护而非损坏国内市场为代价,即在努力扩大出口的同时,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对国内市场进行适度保护。

4. 要重视规模经济的作用。

从实际情况来看,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加以培养和获得:资源禀赋竞争力、规模竞争力、资本竞争力和技术竞争力。

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优势可以增强国际竞争的能力,但目前我国多数企业规模小、相互分工缺乏、平均成本很高,这削弱了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使国际竞争能力下降。

所以,培育我国外贸企业的规模经济迫在眉睫。

5. 重视发挥政府的作用。

政府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可以创造出新的比较优势。

国家对主导产业的支持,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有利于培育产业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国家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可以保护国内市场,促进外部经济产业的发展,重视对高级要素的培育,有利于尽快获得强大的国际竞争能力。

4.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对中国的现实指导意义1.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我国应在原有的比较优势基础上形成自已的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来源于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国家竞争优势的基础是产业的竞争优势,要在对外贸易中获得更大的比较利益,必须致力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扩大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规模。

第一,扩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资本和技术投入,提高其知识、技术密集度。

第二,在市场选择上,国家要通过技术引进和高科技投入等途径有重点地培植一批技术含量高、出口前途好的产业部门,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第三,通过兼并和联合等方式,扩大我国外贸企业的规模、节约成本、形成规模经济,走规模经营之路。

第四,对外资进入我国要逐步提高技术含量的壁垒,鼓励高技术产业进入我国。

2,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相结合,培育优势产业出口导向工业的发展对我国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作出了显著的贡献,并对外向性产业结构转换以及经济增长的推动具有积极效应。

我国的大国经济特点,使我国不能过度依赖出口替代,而要同时重视进口替代,不过进口替代也是为了培养出口替代的能力。

所以,我国应实行出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相结合的战略,二者缺一不可。

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目标是提升自己的产业结构和国际竞争力,其立足点是培植优势产业。

具体而言:(1)实行进口替代的产业部门一般应是关键的幼稚产业部门,并对其保护的期限有明确的规定,促使其发展成熟,具备出口替代的能力。

(2)通过利用外资,同外商合资、合作或独资发展现代创造的产业部门,有效地实现进口替代与出口替代的结合。

(3)国家应选准战略产业,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对其加以强有力的扶持和保护。

3.适度贸易保护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缺乏国际竞争优势,客观上要求实行适度贸易保护。

但是贸易保护要在国际贸易惯例和规则下灵活运用,避免引起别国的报复。

在加入WTO以后,要重视利用对发展中成员国的一些优惠条款,尽快使被保护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规模经济,提高竞争力。

保护不是无限制的保护,而是一定范围的保护,一定程度的保护和一定时期的保护。

即只对那些具有发展前途而目前尚不成熟的少数产品如汽车、电子计算机等进行保护;度的设置以其免受国外产品的强大攻击和围困而又能充分感受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从而激发其技术创新、降低成本的动力为准则,逐渐通过自身努力培育强大的国际竞争力,最后作到成熟一个开放一个,将国际交流和国际经济合作推向一个新高度。

贸易保护的手段包括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类。

过高的关税壁垒的负面效应越来越明显,保护关税日益受到限制,所以要灵活运用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政府采购和技术壁垒等非关税壁垒手段来对国内产业进行适度的保护。

[1] 樊瑛.新新贸易理论及其进展[J]. 国际经贸探索. 2007(12)[2] 马慧敏.西方新贸易理论与我国对外贸易的思想和政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1)[3]中国外贸的现状和发展趋势[EB/OL]/s/blog_49052853010005ut.html, 2 006.10.06[4][经济学]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进展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EB/OL]/thread-1255465-1-1.html,2010.04.26[5][经济学]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与我国外贸发展对策[EB/OL] /thread-1263230-1-1.html,2010.4.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