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教案:平衡条件的应用
高一物理学案 平衡条件应用(一):动态平衡问题
AA /B 高一物理学案平衡条件应用(一):动态平衡问题【课前案】【学习目标】1. 知道什么是动态平衡问题。
2. 掌握动态平衡的两种处理方法——图解法、解析法、相似三角形法。
【知识梳理】1. 动态平衡问题是指通过控制某些物理量,使物体的状态发生缓慢变化,而整个过程中物体又处于一系列的平衡状态。
2. 动态平衡的处理方法(1)图解法 :通过画出不同情况下的平行四边形来判断出力的变化情况的方法。
使用条件:物体只受三个力,一个力不变,一个力方向不变,第三个力大小方向都变化。
一般步骤:①将不变的力反向延长至等长以它为对角线,②以另外两个力为邻边,做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两边长即为此时两个力的大小。
③改变第三个力的方向,再次作出平行四边形,两邻边即为此时两个力的大小;④重复几次,由平行四边形不同情况下的边长即可判断两个力的变化情况。
注意事项:①不管第三个力如何变化,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始终不变。
②方向变化的力若能与方向不变的力垂直,这时的平行四边形一定要作出来,此时有极值出现。
(2)解析法解析法即通过受力分析,根据平衡条件列方程,解出所求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式,根据变量的变化规律确定所求量的变化规律。
(3)相似三角形法①相似三角形:正确作出力的三角形后,如能判定力的三角形与图形中已知长度的三角形(几何三角形)相似,则可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求出三角形中力的比例关系,从而达到求未知量的目的。
②往往涉及三个力,其中一个力为恒力,另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均发生变化,则此时用相似三角形分析。
相似三角形法是解平衡问题时常遇到的一种方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的受力分析,寻找力三角形和结构三角形相似。
课中案例1.如图所示,电灯悬挂于两墙壁之间,更换水平绳OA 使连接点A 向上移动,而保持O 点的位置不变,则A 点向上移动时( )A.绳OB 的拉力逐渐增大B.绳OB 的拉力逐渐减小C.绳OA 的拉力先增大后减小D.绳OA 的拉力先减小后增大O α例2.如图,在人缓慢向右运动的过程中,物体A 缓慢上升,若人对地面的压力为N ,人受到的摩擦力为f ,人拉绳的力为T ,则人在缓慢运动中( )A.N 、f 和T 都增大B.N 和f 增大,T 不变C.N 、f 和T 都减小D.N 增大,f 减小,T 不变例3.如图所示,固定在水平面上的光滑半球,球心O 的正上方固定一小定滑轮,细线一端拴一小球A ,另一端绕过定滑轮,今将小球从图中位置缓慢拉至B 点,在小球达到B 点之前过程中,小球对半球的压力N 、细线的拉力T 的大小变化情况是( )A .N 变大、T 变大B .N 变小、T 变大C .N 不变、T 变小D .N 变大、T 变小例4. 如右图所示,长为5m 的细绳,两端分别系于竖立地面相距为4m 的两杆A 、B 点。
平衡问题高中物理教案
平衡问题高中物理教案
主题:平衡问题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各种平衡问题。
教学重点:
1. 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力的平衡条件,并能够通过分析解决平衡问题;
2. 强调在平衡问题中对物体受力的分析和力的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能够熟练应用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复杂的平衡问题;
2. 理解和应用平衡问题中的坐标系和合力的概念。
教学准备:
1. 课件、实验器材、活动题材等;
2. 提前准备好与平衡问题相关的例题和练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力学知识,引出平衡问题的概念,并通过实例引入平衡问题的解决方法。
二、讲解(10分钟)
教师讲解力的平衡条件的概念和使用方法,强调在平衡问题中的分析力的方向和大小,引导学生运用等效原理求解平衡问题。
三、实践(15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平衡问题的实践练习,通过实验和计算,巩固和应用所学的平衡问题解决方法。
四、讨论(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和分享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促使学生归纳总结平衡问题解决的关键点。
五、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和梳理,强调学生需要加强的部分,并鼓励学生在课下进行更多的练习。
六、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请学生完成相关平衡问题的练习题,加深对平衡问题解决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对平衡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得到了提高,并且通过实践中的问题解决,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践和案例引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平衡问题的解决方法。
高中物理平衡状态讲解教案
高中物理平衡状态讲解教案一、平衡状态的定义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平衡状态。
在物理学中,一个物体如果处于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我们就称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这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合力为零,物体不会发生加速度变化。
二、平衡状态的条件我们来探讨达到平衡状态需要满足的条件。
简单来说,有两个基本条件:1. 外力条件:作用在物体上的所有外力的矢量和必须为零。
这意味着,要么物体上没有外力作用,要么所有外力相互抵消。
2. 力矩条件:作用在物体上的所有外力关于任意轴的力矩之和也必须为零。
这一点对于非质点物体尤其重要,因为它保证了物体不仅不会平移,而且不会绕轴旋转。
三、平衡状态的应用理解了平衡状态的概念和条件后,我们来看几个具体的应用实例:- 桥梁设计:在桥梁设计中,确保桥梁结构在各种负载作用下保持平衡是至关重要的。
设计师需要考虑桥梁受到的重力、风力、车辆载荷等因素,并通过精确计算确保所有力都达到平衡状态。
- 建筑抗震:建筑物在地震时能够保持稳定,是因为其设计考虑到了地震力的作用,并通过结构的弹性或塑性变形消耗能量,最终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
- 飞行器稳定:飞机在空中飞行时,需要通过调整机翼和尾翼的角度来保持升力和重力的平衡,同时通过方向舵来保持航向的稳定。
四、教学方法建议在教授平衡状态时,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实验演示:通过简单的实验,如使用弹簧秤和物体来展示力的平衡,或者用杠杆来说明力矩的平衡。
- 案例分析:选取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平衡状态,如何实现以及破坏平衡会有什么后果。
- 问题解决: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应用平衡状态的原理来求解,如计算在不同条件下桥梁的最大载重等。
五、总结。
高中物理教案:力学中的平衡问题
高中物理教案:力学中的平衡问题一、引言:力学中的平衡问题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力学部分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
而力学中的平衡问题更是一个核心概念,具有广泛的应用。
平衡问题关注物体在各种受力条件下是否保持平衡,并且探讨如何确定物体达到平衡所需的条件。
本文旨在通过对高中物理课程中常见的平衡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概念。
二、基本概念和定律1. 平衡状态:当物体所受合外力合成为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这意味着物体将保持原有位置不变或匀速运动。
2. 矢量法则:根据矢量法则,常见的平衡问题可以通过将所有受力量进行矢量相加来求解。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合外力为零时,物体将保持匀速运动或静止。
3. 权宜之计法则:权宜之计法则主要应用于杆类结构物的稳定性问题。
该原理指出,在某个轴对称作用点的受力情况下,当两侧的力矩相等时,该结构物将保持平衡。
三、应用示例1. 静态平衡问题:考虑一个悬挂在天花板上的吊坠。
如何通过求解力的平衡条件来确定吊坠所受的拉力大小和方向?首先,分析吊坠所受合外力为重力和拉力。
根据静态平衡条件,合外力合成为零,因此拉力必须与重力相等并且方向相反,以使物体保持静止。
2. 动态平衡问题:我们将考虑一个汽车通过转弯时所受到的侧向摩擦力问题。
假设汽车以一定速度在弯道上行驶时,其惯性会使得汽车有向外甩出的趋势。
而侧向摩擦力则正好与这种趋势相抵消,使得汽车能够保持在曲线路径上行驶。
如果摩擦力不足,则汽车会失去动态平衡并发生侧滑或脱离曲线轨迹。
3. 杆类结构稳定性问题:考虑一根长度为L的杆处于一个固定支点上,并且在杆另一端有一个物体。
我们需要确定物体的质量,以使得整个杆保持稳定且不翻转。
根据权宜之计法则,只需确保支点受力的平衡,并保证两侧合力产生相等的力矩即可。
四、实践训练和应用1. 实验:设计并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以验证静态平衡条件。
为此,可以使用一根均匀杆和一个吊坠,并通过调整吊坠的位置来观察杆是否保持平衡。
平衡条件的应用教学设计
平衡条件的应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平衡条件的应用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平衡条件的基本概念和表达方式。
2.掌握平衡条件在力学问题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平衡条件的应用方法。
2.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从图像或文字中提取相关信息,得出平衡条件。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引入引入力学问题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平衡条件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例如,引入一个简单的力学问题:沉重的箱子放在桌子上,如何计算箱子对桌子的压力。
2.理论知识介绍a.什么是平衡条件?解释平衡条件的基本概念,即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物体上的合力为零,物体上的力矩为零。
b.平衡条件的表达方式介绍平衡条件的数学表达方式,例如在力的三角形法则中,合力为零的条件是力的合成为零;力矩平衡的条件是力的合矩为零。
c.平衡条件的应用介绍平衡条件在力学问题中的应用,例如通过平衡条件计算物体受力、物体的倾斜角度等。
3.案例分析与讨论a.案例一:悬挂物体的平衡条件通过一个实际例子,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平衡条件计算悬挂物体的质量。
引导学生从图像或文字中提取相关信息,建立平衡条件方程组,比较解方程组得出的结果与实际情况。
b.案例二:平衡木上的人通过一个趣味案例,让学生思考平衡木上的人如何保持平衡。
引导学生分析平衡木上的受力情况,建立平衡条件方程组,解得人的位置和重力中心的关系。
4.练习与小结a.练习分发一些平衡条件应用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完成。
练习题包括不同类型的问题,帮助学生巩固平衡条件的应用。
b.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平衡条件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
四、教学手段和辅助工具1.授课方法采用讲解、提问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2.辅助工具使用投影仪或白板展示相关问题的图像和计算步骤,便于学生理解和参与讨论。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1.教学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平衡条件的应用教案
平衡条件的应用教案【篇一:平衡条件的应用----教学设计】平衡条件的应用一、教学内容分析内容与地位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中的第二个二级主题“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中与本节内容有关的条目是:“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区分矢量与标量,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本节要求学生知道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通过实例,知道共点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会应用力的平衡条件分析解决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培养学生主动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实践的意识。
2.应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涉及到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知识,所以这一节的学习是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同时,力的平衡问题的分析涉及到:确定研究对象、分析物体受力情况、应用物理规律布列方程等的解题思路,这在今后学习过程中会经常用到,因此本节教学要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
教学目标1. 尝试运用共点力合成、分解的知识以及平衡条件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2. 通过学习,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3. 能运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生产生活中的问题重点和难点在生产和生活的具体情景中建立物体受力模型并运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条件来分析问题是本节的重点;在解决实际力的平衡问题中,正确受力分析并应用力的分解.合成知识及正交分解等知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
二、案例设计由生活现象导入新课多媒体图片展示:1.在死海中悠闲地阅读的人.2.杂技中的平衡,3.芭蕾舞中的平衡.4沿斜面下滑的人5.两人匀速向上拉起牌匾.6.沿水平地面匀速拉皮箱.7.斜拉桥图片问题1:从图片中,你们观察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那么,物体的受力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学生:物体受到合力为零.(由于上节课学了物体平衡的条件,学生一般能回答正确) 老师:请同学们画出它们的受力示意图.预测:绝大部分学生能够画出图中的二力平衡受力图,但三力.四力平衡受力图将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够画出,斜拉桥图片较多学生不能够画出.说明:运用实例和图片介绍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条件的应用,是为了使学生对物理学在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有更丰富的感性认识.对部分学生画的受力示意图.进行投影仪, 对画得正确规范的学生进行表扬, 对不规范或有错的同学指出其不足之处,鼓励他们改正不足,继续努力.并说明,日常生活中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都要遵守,但实际物体的受力平衡有简单.有复杂的,如上面的二力.三力.四力平衡就较简单.而斜拉桥等受力较为,我们可依据研究情况对其受力进行化老师进一步引导: 怎样用我们所学过的平衡条件和力的分解.合成知识来解释.tt学生1解释.并展示其受力分析图, 不足之处其他同学补充. 说明:对静态平衡的情况学生通常比较熟悉,但要在生产和生活的具体情景中运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条件来分析问题,需要老师的引导. 老师引导学生把转换成物理模型,然后应用相关的物理规律进行分析.教师分析: 牌匾的受力如图, 牌匾匀速上升,处于平衡状态,是一种动态平衡,要遵守平衡状态的条件, 即受到合力为零,所以两拉力t的合力与重力g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两t的合力是恒定的,据合力与分力与夹角的关系, 夹角越小, 分力越小,故两人靠得近时, 夹角小,两人的拉力比较小, 即较省力.学生独立研究,老师巡回指导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解答预测:物体受四个力作用,比前面牌匾受力会更复杂一些,学生会出现受力分析中漏力现象,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老师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说明.这一过程,让学生体验从具体的生活现象中提炼出物体的受力模型,利用所学的平衡条件及力的正交分解进行分析求解.最后,教师在讲解的基础上解答:老师对解答进一步讲评问题4;如果一个小球沿斜面滚动下来,那么小球的受力情况如何呢?请同学们分析。
高中物理必修一4.4平衡条件的应用教案
4.4《平衡条件的应用》教案一. 教学内容:平衡条件的应用二、教学目标:掌握求解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教学过程]1.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现实生活中,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的情况随处可见,站着的人在重力和地面支持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平衡状态,这叫静态平衡;跳伞运动员在降落过程中,当其匀速降落时,他所受的重力与降落伞的拉力及空气阻力平衡,这是动态平衡。
有时,物体就整体而言并不处于平衡状态,但它可以在某一方向上处于平衡状态。
如在海面上加速行驶的快艇,在水平方向做变速运动,可是它在竖直方向上只受重力和浮力这一对平衡力作用,因此它在竖直方向上处于平衡状态。
2. 依平衡条件列方程可对任一方向也可在某一方向(1)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则物体所受合力为零,因此物体在任一方向上的合力都为零。
(2)如果物体只是在某一方向上处于平衡状态,则该方向上合力为零,因此可以在该方向上应用平衡条件列方程求解。
3. 求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方法(1)解三角形法:这种方法主要用来解决三力平衡问题,是根据平衡条件并结合力的合成或分解的方法,把三个平衡力转化为三角形的三条边,然后通过解这个三角形求解平衡问题,解三角形多数情况是解直角三角形,如果力的三角形并不是直角三角形,能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尽量转化为直角三角形,如利用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的特点就得到了直角三角形,确实不能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时,可利用力的三角形与空间几何三角形的相似等规律求解。
(2)正交分解法:正交分解法在处理四力或四力以上的平衡问题时非常方便,将物体所受各个力均在两互相垂直的方向上分解,然后分别在这两个方向上列方程。
此时平衡条件可表示为⎪⎩⎪⎨⎧==0F 0F y x 合合 说明:应用正交分解法解题的优点:①将矢量运算转变为代数运算,使难度降低;②将求合力的复杂的解三角形问题,转化为正交分解后的直角三角形问题,使运算简便易行;③当所求问题有两个未知条件时,这种表达形式可列出两个方程,通过对方程组求解,使得求解更方便。
平衡条件的应用-鲁科版必修1教案
平衡条件的应用-鲁科版必修1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平衡条件的概念和判断方法;2.了解鲁科版必修1中与平衡条件相关的知识点;3.能够应用平衡条件解决物理问题。
二、教学重点1.平衡条件的概念和判断方法;2.应用平衡条件解决物理问题。
三、教学难点1.平衡条件的物理意义;2.复杂问题的解决。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平衡条件的概念和判断方法;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平衡条件的物理意义;3.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培养学生应用平衡条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1. 平衡条件的概念和判断方法1.定义:在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
2.判断方法:通过向物体受力分析图中添加一组合力,使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即可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2. 应用平衡条件解决物理问题1.静止问题:如悬挂物体、斜坡上滑动的物体等,通过平衡条件求解支持力、摩擦力等未知量;2.动力学问题:如绳索与滑轮组、平面机械问题等,通过平衡条件和运动方程求解未知量。
六、教学步骤1. 介绍平衡条件的概念和判断方法(10 min)1.讲解平衡条件的定义和判断方法;2.引导学生通过示例加深理解。
2. 演示实验(15 min)1.进行简单的拉力实验,感受平衡条件的物理意义;2.进行斜面实验,演示如何通过平衡条件求解未知量。
3. 案例分析(30 min)1.给出一系列静止和动力学问题;2.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所给信息,建立受力分析图,通过平衡条件求解未知量。
4. 练习题解析(30 min)1.给学生一些练习题;2.引导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建立受力分析图,通过平衡条件求解未知量;3.分析问题和解题方法,总结经验和注意事项。
七、教学评估1.课堂练习:布置一定数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2.课堂测试:通过小测验检测学生对于平衡条件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采用了讲授、实验和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相结合,既保证了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又促进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物理高中力学平衡条件教案
物理高中力学平衡条件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力学平衡的概念;
2. 掌握力学平衡的条件;
3. 能够运用力学平衡条件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1. 力学平衡的定义和特点;
2. 物体处于平衡条件下所受的力的平衡。
教学难点:
1. 平衡条件下受力分析的方法;
2. 复杂平衡问题的解题技巧。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课件、教学实验装置;
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引出学生对力学平衡的认识,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二、理论讲解(15分钟)
1. 解释力学平衡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力学平衡的条件,即物体在平衡状态下受力的平衡。
三、示范演示(10分钟)
教师通过模拟实验或者实际实验,向学生展示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下所受的各个力。
四、练习训练(20分钟)
学生进行力学平衡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解题讲解(10分钟)
教师解答练习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复习和总结今天学习的知识点。
七、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今天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复习重点知识点。
资源准备:
1. 课件:力学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2. 实验装置:模拟物体在平衡状态下受力情况的实验装置。
高中物理力的平衡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平衡教案
教学内容:力的平衡、平衡条件、受力分析
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力的平衡的概念和平衡条件
2. 能够运用受力分析的方法解决平衡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1. 力的平衡概念和平衡条件的理解
2. 受力分析方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如何进行力的分解和受力分析
2. 如何应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利用力的平衡的日常生活例子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引发学生对力的平衡的兴趣和思考。
二、讲解与示范(15分钟)
1. 讲解力的平衡的定义和平衡条件
2. 示范如何进行受力分析,并解决简单力的平衡问题
3. 介绍重要的概念和公式
三、实验与观察(20分钟)
1. 让学生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力的平衡现象
2.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
3. 引导学生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加深理解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
1. 给学生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受力分析解决平衡问题
2. 导引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五、小结与作业(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熟练掌握力的平衡的概念和平衡条件,能够运用受力分析的方法解决平衡问题。
同时,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能够加深对力的平衡现象的理解和认识。
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高中物理平衡的问题教案
高中物理平衡的问题教案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平衡的基本概念和条件;
2. 培养学生分析和求解平衡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
1. 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2. 平衡的分类和判断方法;
3. 平衡问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平衡的基本概念,比如平衡的定义和条件等。
2. 探究(15分钟):通过实验或案例,让学生探讨平衡的判断方法和常见的平衡问题,
并引导他们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和解决方法。
3. 讲解(10分钟):老师总结学生的探究结果,讲解平衡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引导
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衡问题的解决技巧。
4. 实践(15分钟):让学生在小组或个人完成一些平衡问题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5分钟):老师对学生的实践情况进行总结,并帮助学生归纳出解决平衡问题的
一般方法和技巧。
作业布置:
1. 完成所布置的平衡问题练习;
2. 自选一个实际例子,分析其中的平衡问题,并写出解决方案。
教学反馈:
1. 关注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及时纠正错误;
2. 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布置,检验学生对平衡问题的掌握情况;
3. 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加深理解。
补充说明:
1. 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平衡问题时,注重方法和思路的培养,而不是机械地应用公式;
2. 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可以引入一些相关的实际案例或新颖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学中的平衡高中一年级物理平衡教学设计
物理学中的平衡高中一年级物理平衡教学设计【物理学中的平衡】高中一年级物理平衡教学设计引言:物理学中的平衡是指一个物体在受到一系列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平衡是物理学中基础且重要的概念,它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力学、电学等。
在高中一年级物理教学中,平衡的概念是学生理解力学基础的重要一步。
本文将针对高中一年级物理平衡教学进行设计和探讨。
【教学目标】1. 理解平衡的概念,并能用简单的术语解释平衡的条件。
2. 掌握平衡的分类,包括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
3. 能够通过实例分析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平衡的概念与条件1.1 平衡的定义:物体在受到一系列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1.2 平衡的条件:- 力的合力为零- 力的合力和力矩为零2. 平衡的分类2.1 静态平衡: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合力和合力矩为零。
2.2 动态平衡: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合力为零,合力矩不一定为零。
3. 平衡的实例分析3.1 设计实验:提供一些简单的实验,如在水平地面上放置一个物体,观察和记录其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3.2 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场景中的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加深学生对平衡概念的理解。
4. 小结与延伸4.1 小结内容:总结平衡的概念和特性,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回顾本课的重点。
4.2 延伸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平衡在现实生活和工程中的应用。
如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机械的平衡等。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实例或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平衡的主题。
2. 探究: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自主发现平衡的条件和特点。
3. 讲解: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概括出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4. 实例分析:提供一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分析并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5. 总结与延伸: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平衡在实际生活与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高一物理鲁科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五章第4节平衡条件的应用含解析
《动态平衡问题的分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在有关共点力的平衡问题中,有一类涉及动态平衡。
这类问题中的一部分力是变力,力的大小和方向均要发生变化,故这是共点力平衡问题中的一类难题。
动态平衡问题分析是在共点力平衡的基础上,对受力分析更高的要求,是考查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重要题型,一直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内容,在考纲中属于II 级要求内容。
因此掌握分析这种问题的一般方法,在高一新课学习乃至高三物理复习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识别动态平衡与平衡状态。
2、会正确选择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能画出矢量三角形图,能画出动态变化过程。
掌握解决共点力动态平衡问题的图解和解析两种基本思路和操作。
3、能判断角度变化带来三角函数的变化趋势,画图中能根据“不变”确定“变化”趋势。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过程体会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分析论证、验证等科学探究要素。
2、通过处理动态平衡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层层递进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归纳能力。
3、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尝试运用画图法(三角形法)、解析法和相似三角形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物体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受力分析,让学生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2、乐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动态平衡所隐藏的物理规律,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意识。
3、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成功的喜悦,养成善于交流合作的良好的习惯,懂得如何根据不同的物理情境选择不同的物理方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找出不变的物理量和变化的物理量。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情境,如何选择处理动态平衡的问题方法。
四、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掌握了共点力平衡的概念,并会分析平衡状态下物体的受力分析。
2、已经知道了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物理教案:平衡条件的应用【】鉴于大家对查字典物理网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此文高一物理教案:平衡条件的应用,供大家参考!
本文题目:高一化学教案:平衡条件的应用
第4节平衡条件的应用之弹簧问题
在中学阶段,不考虑质量的轻弹簧,是一种常见的理想化物理模型,在弹性限度内其弹力遵从胡克定律.借助轻弹簧设置复杂的物理情景,来考查胡克定律的应用、物体的平衡.
例1:如图所示,一根轻弹簧上端固定在O点,下端拴一个钢球P,球处于静止状态,现对球施加一个水平向右的外力F,使球缓慢偏移,在移动中的每一个时刻,都可以认为钢球处于平衡状态.若外力F方向始终水平,移动中弹簧与竖直方向的夹角90,且弹簧的伸长量不超过弹性限度,则下面给出的弹簧的伸长量x与cos的函数关系图象中,最接近的是( )
[分析]思路一:通常采用解析法找出弹簧的伸长量x与cos 之间的函数关系来解题.
思路二:根据四个选项中各个图象的特点,结合本题动态平衡也可以用假设法来解题.
[解答]解法一:弹簧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时,钢球P受到重力G、水平力F和弹簧拉力kx作用而平衡,如图所示,则
有kxcos= G,即x = Gkcos ,,可见x与cos之间的关系图象是一条双曲线.
解法二:假设趋近于90即弹簧趋近于水平位置,则cos趋近于0,在这种情况下,由平衡条件可知,弹簧的拉力应趋近于无穷大,弹簧的伸长量x也应趋近于无穷大,四个选项中只有D选项符合:当cos趋近于0时,x趋近于无穷大.
答案D.
[规律小结]①用解析法来解动态平衡的图象问题时,通常是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建立平衡方程,解出纵轴代表的因变量与横轴代表的自变参量之间的的函数关系,然后根据函数关系来确定其对应的具体图象.
②对于选择题中动态平衡的图象问题,尝试用假设法解,有时快捷有效.
注意:球缓慢偏移的过程中弹簧受到的拉力变大,本题极易受到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弹力成正比的影响而错选A。
例2:如图所示,把重为20N的物体放在倾角= 30的粗糙斜面上,物体上端与固定在斜面上的轻弹簧相连接,弹簧与斜面平行.若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物体与斜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12N,则弹簧对物体的弹力( )
A.可能为24N,方向沿斜面向上
B.可能为零
C.可能为4N,方向沿斜面向上
D.可能为4N,方向沿斜面向下
[分析]因为斜面对物体静摩擦力的情况不清楚,弹簧是被压缩还是被拉伸也不清楚,所以需要讨论加以判断.
[解答] 因为下滑力F1 = mgsin30 = 10N小于最大静摩擦力Fm,所以弹簧可能被压缩、可能被拉伸、也可能处于自然状态(即选项B正确).
假设斜面对物体的静摩擦力方向沿斜面向上、大小刚好达到12N,则弹簧对物体的弹力方向沿斜面向下、大小为12N 10N = 2N,所以若弹簧对物体的弹力方向沿斜面向下,则弹力大小不超过2N,可见选项D错误.
假设斜面对物体的静摩擦力方向沿斜面向下、大小刚好达到12N,则弹簧对物体的弹力方向沿斜面向上、大小为12N
+10N = 22N,所以若弹簧对物体的弹力方向沿斜面向上,则弹力大小不超过22N,可见选项C正确,A错误.
答案BC
[规律小结]由于弹簧可能被压缩、可能被拉伸、也可能处于自然状态,静摩擦力的大小不超过最大静摩擦力,所以弹簧弹力与静摩擦力结合的题目往往要讨论加以判断.
注意:本题极易认为弹簧对物体的弹力大小F满足:Fm - F1 Fm + F1即2N 22N,因没有考虑方向问题而错选CD。
例3:在倾角为30的光滑斜面底端固定一个垂直于斜面的挡板,物体A、B用轻弹簧连接并放在斜面上静止不动,如图
所示.已知物体A的质量为2kg,物体B的质量为1kg,弹簧的劲度系数为100N/m.现将物体B从静止状态沿斜面向下压10cm后释放,g取10m/s2,则B运动的过程中( )
A.物体A不会离开挡板,A对挡板的最小压力为5N
B.物体A不会离开挡板,A对挡板的最小压力为10N
C.物体A不会离开挡板,B振动的振幅为15cm
D.物体A会离开挡板
[分析]虽然在B运动的过程中物体A会不会运动不清楚,但我们可以假设A始终不动,求出弹簧的最大拉力Fm,然后将Fm与mAgsin30进行比较来判断A会不会离开挡板. [解答]A、B的重力沿斜面的分力分别为GA = mAgsin30 = 10N、GB = mBgsin30 = 5N,弹簧的压缩量为x0 = mBgsin30k = 5cm.
下压x = 10cm时,释放瞬间B的合外力大小为k (x + x0) G B = 10N、方向沿斜面向上.
假设A始终不动,则释放后B将做简谐运动,振幅为10cm,根据对称性可知,B运动到最高点时的合外力大小亦为10N、方向沿斜面向下,这时弹簧的拉力达到最大,由F合= Fm + GB得,最大的拉力Fm = F合- GB = 10N - 5N = 5N,由于Fm GA,所以假设成立即A不会离开挡板,A对挡板的最小压力为GA - Fm = 5N.
答案A.
[规律小结]因轻弹簧两端分别与两物体连接,其形变发生改变过程需要一段时间,即弹簧的弹力不发生突变,所以释放瞬间弹簧的弹力仍等于释放前的弹力.
注意:由于受到水平方向上做简谐运动的弹簧振子的平衡位置处弹力为零定势思维的影响,本题极易认为B振动的振幅为x + x0 = 15cm而错选C。
同步训练:
1、如图所示,质量相等的A、B两物体,在平行于固定斜面的推力F的作用下沿光滑斜面匀速运动.A、B间轻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则弹簧的压缩量为( )
A.Fk
B.F2k
C.F3k
D.F4k
2、如图,一木板B放在水平面上,木块A放在B的上面,A的右端通过水平轻质弹簧秤固定在墙壁上.用水平力F向左拉动B,使它以速度做匀速运动,这时弹簧秤示数恒为F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F
B.地面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F
C.若B以2的速度运动,A受到摩擦力的大小等于2F1
D.若用2F的力作用在B上,A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仍等于F1.
3、如图甲所示,一根轻质弹簧竖直地放在桌面上,下端固定,上端放一个重物,稳定后弹簧的长度为L.现将弹簧截成
等长的两段,将重物等分成两块,如图乙所示连接后,稳定时两段弹簧的总长度为L,则( )
A.L = L
B.L L
C.L L
D.因不知弹簧的原长,故无法确定
4、一根弹簧的伸长量△L = L L0和所受的外力F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若弹簧原长L0 = 50cm,试就图线回答:
⑴要使弹簧伸长到60cm,需要多大的拉力?
⑵如果用30N的力压弹簧,则弹簧长度变为多少?
5、质量为m的物体A压在放在地面上的竖直轻弹簧B上,现用细绳跨过定滑轮将物体A与另一轻弹簧C连接,当弹簧C处在水平位置且右端位于a点时,它没有发生形变,这时OA绳竖直,Oc绳水平.已知弹簧B和弹簧C的劲度系数分别为k1和k2,不计定滑轮、细绳的质量和摩擦.现将弹簧C 的右端由a点沿水平方向拉到b点时,弹簧B刚好没有形变,求a、b两点间的距离.
[参考答案]
1、B[解析]对A、B及弹簧整体,由平衡条件得F = 2mgsin30对B,有kx = mgsin30,解得x = F2k .
2、D[解析]对A,由平衡条件得,A受到摩擦力的大小Ff1等于F1,只要A与B相对滑动,Ff1与F、B的速度均无关,所以选项C均错误,D正确;用F力作用时,对A、B整体,有F = F1 + Ff2 = Ff1 + Ff2,所以选项A、B错误.
3、B[解析]把甲图中的弹簧视为等长的两段连接起来,显然甲、乙两图中的四段弹簧的劲度系数均相同.由于甲、乙两图中下段弹簧受到的压力一样大,其长度相同;由于甲图中上段弹簧受到的压力是乙图中上段弹簧受到的压力的两倍,所以甲图中上段弹簧的长度较短,L L.
4、[解析]根据图象可知斜率的倒数表示劲度系数k,k = 6102N 20cm = 30N/cm
⑴当△L1 = L1 L0 = 60cm 50cm = 10cm时,F1 = k△L1 = 3010N = 300N.
⑵当F2 = 30N时,△L2 = F2 k = 3030cm = 1cm
所以弹簧长度变为L2 = L0 - △L2 = 50cm - 1cm = 49cm
5、解析:开始时,弹簧B被压缩长度△x1 = mgk1,当弹簧B无形变时,m上升距离为△x1,c点右移△x1.这时,弹簧C 弹力k2△x2 = mg,得弹簧C 的伸长量为△x2 = mgk2,所以a、b间距离为△x1 + △x2 = mg ( 1k1 + 1k2 ). 文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