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涉及到认知、情感、社交等多个方面。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需求。
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有助于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儿童的成长。
本文将介绍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1. 幼儿期(0-3岁)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起点,也是最关键的阶段之一。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情感发展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幼儿开始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开始形成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
他们对周围环境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也逐渐增强。
在这个阶段,家长和教育者应该给予幼儿足够的关注和照顾,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鼓励他们积极探索和尝试。
2. 学龄前期(3-6岁)学龄前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儿童进入学校前的准备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和社交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他们开始学会观察和思考问题,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
同时,他们也开始与同伴进行互动和合作,学会分享和尊重他人。
在这个阶段,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和自理能力,引导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和解决问题。
3. 小学阶段(6-12岁)小学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儿童开始接受正规教育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他们开始学习阅读、写作和数学等基础知识,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同时,他们也开始面临更多的社交压力和竞争压力,需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和应对挫折。
在这个阶段,家长和教育者应该给予儿童足够的学习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自信心。
4. 青春期(12-18岁)青春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儿童从少年向成年过渡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身体和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们开始经历生理上的成熟和性别意识的觉醒,同时也面临着身份认同和自我价值的探索。
在这个阶段,家长和教育者应该给予青春期儿童足够的支持和理解,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自我认同和积极的人际关系。
儿童心理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引言儿童心理发展是指儿童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心理方面的成长和变化。
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对于父母、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大众都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关键阶段和重要因素。
婴儿期心理发展婴儿期是指出生后的头两年。
在这个阶段,婴儿的心理发展非常迅速。
他们开始建立情感联系,学会与周围环境互动。
婴儿会通过哭泣、笑和表情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他们也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身体,并开始探索周围的世界。
幼儿期心理发展幼儿期通常从2岁到6岁。
在这个阶段,幼儿的心理发展主要集中在语言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上。
他们开始学会说话,并逐渐理解和运用语言进行交流。
幼儿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也在逐渐提高,他们开始学会解决简单的问题和进行基本的逻辑思考。
儿童期心理发展儿童期从6岁到12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进一步扩展。
他们开始建立自我认同和社交关系。
儿童在学校和社会环境中与其他人互动,学会合作、分享和尊重他人。
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开始对抽象思维和道德价值有更深入的理解。
青少年期心理发展青少年期通常从12岁到18岁。
这个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中最关键和复杂的阶段之一。
青少年开始经历身体和情感上的变化,他们的思维能力也更加成熟。
他们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并与家庭和社会进行独立的对抗。
青少年期也是性别角色认同和社会责任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儿童心理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社会文化等都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良好的家庭关系、积极的教育环境和适度的社会支持都有助于儿童健康的心理发展。
此外,遗传因素和个体特点也会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影响。
结论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
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和影响因素,有助于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儿童的成长。
通过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提供适当的支持,我们可以帮助儿童建立健康的心理基础,促进他们全面而健康地发展。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一、小学生身体发展特点小学生是指六岁到十二岁的儿童,这个时期正是他们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他们的身体形态和机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他们的身高和体重在这个阶段会快速增长。
六岁时,他们的身高约为120厘米,体重约为20千克;而到了十二岁,他们的身高则增长到约150厘米,体重增长到约40千克。
这种身高的增长速度在小学阶段是快速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增长速度会逐渐减缓。
他们的骨骼和肌肉也在快速发展。
在这个阶段,他们的骨骼重量和长度都在增加,骨骼的发育速度比肌肉快,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在做一些动作时不够协调。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肌肉会逐渐发展起来,从而增加他们的运动能力和协调性。
他们的神经系统也在发生变化。
在这个阶段,他们的神经纤维会逐渐变粗,神经元的连接会更加丰富,从而使得他们的神经系统更加发达。
这种发达的神经系统会让他们更加容易接受新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二、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也具有明显的特点。
他们的感知能力逐渐发展起来。
在六岁时,他们的感知能力还比较有限,只能通过直观的方式来认识事物。
但是到了十二岁,他们的感知能力已经比较发达,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认识事物。
他们的注意力也在逐渐发展。
在六岁时,他们的注意力还比较短暂,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
但是到了十二岁,他们的注意力已经比较稳定,能够长时间地专注于一件事情。
他们的记忆力也在逐渐提高。
在六岁时,他们的记忆力还比较有限,只能记住一些简单的事情。
但是到了十二岁,他们的记忆力已经比较发达,可以记住更多的东西。
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也在逐渐发展起来。
在六岁时,他们的思维还比较简单,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
但是到了十二岁,他们的思维能力已经比较发达,可以进行更为复杂的思考和推理。
他们的想象力也在不断发展,可以进行更为丰富的想象和创造。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明显的特点。
在身体方面,他们的身高和体重快速增长,骨骼和肌肉快速发展,神经系统也逐渐发达;在心理方面,他们的感知能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都在逐渐发展起来。
探寻小学生心理发展

探寻小学生心理发展在小学阶段,孩子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他们的思维观念、情感认知和社交行为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寻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几个关键方面:情绪与情感、自我认知、学习动机和社交能力。
情绪与情感是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阶段,孩子会经历各种情绪的波动,如喜怒哀乐。
他们可能会遇到挫折和困难,感到沮丧和无助,或者因为获得成功而感到高兴和自豪。
家长和教师应该给予孩子情绪的支持和理解,帮助他们学会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
自我认知是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在这个阶段,孩子逐渐开始形成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他们可能会思考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识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同时,他们也可能会面临到自尊心受挫和自我否定的情况。
家长和教师应该引导孩子积极认识自己,培养他们健康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学习动机对小学生心理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接触新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会面临学习上的挑战。
一些孩子可能会因为缺乏兴趣和动力而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而另一些孩子则会因为热爱学习而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
家长和教师应该帮助孩子找到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社交能力是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另一个关键方面。
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与同伴进行更多的交往和合作。
他们可能会面临到友谊的建立、合作的挑战和冲突的解决等问题。
家长和教师应该教育孩子关爱他人、尊重差异,并培养他们积极的沟通能力和合作技巧,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了解了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几个关键方面后,家长和教师可以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和需求,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和支持措施。
通过关注孩子的情绪与情感、自我认知、学习动机和社交能力,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同时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小学生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
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方面,有助于家长和教师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引言概述:小学生心理发展是指在6-12岁这一阶段,孩子的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对于教育者和家长来说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孩子的成长。
本文将从认知、情感、社交、学习和自我意识五个方面,分别阐述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认知发展特点:1.1 理解能力逐渐增强:小学生逐渐具备了较为成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并运用一些抽象概念。
1.2 注意力和记忆力提升:他们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延长持续时间,并且记忆力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1.3 推理和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小学生开始能够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解决问题,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事物。
二、情感发展特点:2.1 情绪稳定性增加:小学生的情绪逐渐稳定,能够更好地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2.2 自我意识增强:他们开始对自己的特点和能力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开始形成自我意识。
2.3 对他人情感的认知: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开始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三、社交发展特点:3.1 同伴关系的重要性:小学生开始意识到同伴关系的重要性,更加愿意与同龄人交往和合作。
3.2 规则和道德意识的形成:他们开始理解和遵守规则,对道德问题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
3.3 合作和沟通能力的提升:小学生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并且能够更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需求。
四、学习发展特点:4.1 学习兴趣的培养:小学生开始对学习产生兴趣,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4.2 学习策略的形成:他们逐渐掌握了一些学习策略,能够有效地进行学习和记忆。
4.3 学习动机的变化:小学生的学习动机逐渐从外在奖励转向内在兴趣和自我实现。
五、自我意识发展特点:5.1 自我评价的能力:小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价,并且逐渐形成自我价值观。
5.2 身份认同的建立:他们开始形成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对自己的角色和责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5.3 自信心的培养:小学生逐渐建立起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完成各种任务和挑战。
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时最重要的,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对孩子健康发展非常必要,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学校教育更加重要,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结合实际浅谈个人认识。
一、深入家庭,培养情感学校教育是有意识有计划的,而家庭的影响则是潜移默化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常言道:“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师”。
孩子出生后,首先接触并受其影响的就是家庭环境,在孩子发展历程中,家庭环境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品质或多或少都烙这家庭的印记,因此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教师必须要深入到家庭,与父母共同去教育感染孩子,此外还要求父母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不能过于顺从溺爱,也不能过于严厉甚至专制,要有民主的作风,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使孩子形成任性、自私、骄傲、烦躁、抑郁的心理,造成心理压力过大,甚至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教师要经常和家长沟通,对学生的点滴进步予以关注,引导学生学会多方面、多角度看问题。
二、欣赏鼓励,唤起自信每个儿童都具有天性向上的本能和把事情做好的自信,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当他们受到打击挫败时,他们的自信心就可能会受到伤害、摧残,可是儿童毕竟是天真的,他们的可塑性很强,一声呵斥、责备会扼杀他们的自信心,但欣赏鼓励就能唤起他们的自信心,每个人都会渴望得到关爱、肯定和鼓励,尤其儿童更是如此,在鼓励中成长的的孩子会学会自信,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对我们的学生要多一点发自内心的理解和信任、欣赏和鼓励,多以正面评价为主,多年前,我班级有个学生叫曹林,他基础较差,经过多次辅导也进步不打,他自己也很灰心,对我说:“老师,我太笨了,你就别再为我花费时间了。
儿童心理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儿童是社会中最宝贵的资源,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心理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性、特点以及影响因素。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其整个人生道路的基础。
早期的心理发展对于孩子将来的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等方面有着直接的影响。
良好的心理发展有助于儿童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的自信、自律和应变能力,为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1. 阶段性: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逐步的过程,可以分为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等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根据孩子所处的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
2. 易受环境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因素都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需要家长和教育者共同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
3. 多样性:每个儿童的心理发展都是独特的,受到个体差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有些儿童可能在情绪管理方面有困难,有些儿童可能在社交技能方面有欠缺。
因此,家长和教育者需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支持。
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1. 家庭环境: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对于儿童心理发展至关重要。
家长的言传身教、家庭氛围等都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
2. 学校教育:学校是儿童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学校教育可以促进儿童的认知和情感发展。
教育者的教学态度、教育方法等都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健康的社会环境可以帮助儿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应共同合作,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接班人。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引言概述: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他们经历着身心的快速成长和认知能力的逐渐提升。
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和需求,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教育和支持。
一、情感发展特点:1.1 情感的波动性:中小学生的情绪变化较为剧烈,常常由于外界刺激而产生情绪波动,如兴奋、愤怒、焦虑等。
1.2 自我意识的增强:在这个阶段,中小学生开始对自己的情感有更清晰的认识,并逐渐形成自我意识,有时会表现出自我中心的行为。
1.3 情感需求的多样性:中小学生对于情感的需求多样化,既需要家庭的关爱和支持,也需要同伴的友谊和认同感。
二、认知发展特点:2.1 抽象思维的逐渐发展:中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开始能够理解和运用抽象的概念和逻辑。
2.2 逻辑推理的初步形成:在这个阶段,中小学生开始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能够从因果关系和条件关系中进行推理和判断。
2.3 学习兴趣的培养:中小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逐渐增强,他们开始主动探索和学习新知识,对于成就感的追求也逐渐显现。
三、社交发展特点:3.1 同伴关系的重要性:中小学生对于同伴关系的需求增强,他们开始与同龄人建立密切的友谊,通过交流和合作来满足彼此的社交需求。
3.2 角色认同的形成:在这个阶段,中小学生开始对社会角色有更明确的认识,他们会参与到各种社交活动中,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会角色认同。
3.3 自我独立性的培养:中小学生开始逐渐追求自我独立,他们希望能够独立完成一些任务和决策,同时也需要成人的指导和支持。
四、道德发展特点:4.1 道德观念的建立:中小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能够区分对错和善恶,开始意识到遵守规则和道德的重要性。
4.2 道德判断的逐渐成熟:在这个阶段,中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逐渐成熟,能够考虑他人的感受和利益,并做出相应的道德选择。
4.3 道德责任感的培养:中小学生开始逐渐培养起对于社会和他人的道德责任感,愿意为他人付出和做出贡献。
浅谈低年级儿童心理素质培养

明的。我们可 以听一听音乐 、 读一读书 籍、 与别人进行交谈 , 来放 松一下 自己 压抑 的心情 , 恢 复快 乐的情绪 , 为 自己 解决困难做好准备。 部分儿童遇到一 点困难和挫 折就 退却 , 胆小 、 害怕 、 意 志较薄弱 , 缺乏承 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因此 , 应对儿童进 行挫折教育 。让儿童懂得 , 世界上任何 事物都不是一帆风顺 的, 但 遇到 困难和 挫折 时 , 要鼓 起勇 气 , 勇敢 、 大胆地 面 对。 引导他们碰到困难和挫折时要有一 个 良好 的心 态 , 不怯 弱 , 要对 自己有信 心 。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 树立克服 困 难、 战胜 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有一种勇 敢、 坚强 、 自信 、 乐观 的良好心理素质 。 ( 五) 指导学生在学 习生活中, 培 养 健 康 的 学 习心理 学习知识 、 掌握知识和一个 人的心 理健康的发展是 紧密相联的。 我们教 师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 中, 就要注意引发并 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在这一过程中 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 关心帮助他们 克 服学习中的困难 保护他们 的自尊心 , 提高他们的 自信心 , 帮助学生努 力培养 健康 的学习心理 。孩子虽然年纪小 , 但 同样有 自己的人格 , 有 自尊心 , 面对低 年级 的学生 , 教师更应该给予更多的尊 重, 给他们 的生活以平等 、 和谐 、 活泼 的 氛围 , 使他 们能够健康 、 快乐地学 习与 生活 。在 教 学 过程 中 , 还 要 激 发 起学 生 的好奇心 ,培养他们广泛的学 习兴趣。 学 习 兴 趣 广 泛 的人 能 够 从 很 多 方 面 的 学 习 中得 到 各 种各 样 的 知识 , 掌 握各 项 生 活学 习 的 技 能 , 并 能将 这 些 转 化 为 自 身的优势 ,运用 到 自己的学习生活 中 去, 这样 , 就会得到很多学习的快乐。 这 样, 在学习过程 中, 不仅可 以开 阔 自己 的眼界 , 增 长 自己 的见 闻 , 同时 还 能 够 磨炼人 的刻苦钻研 、吃苦耐劳的精神 。 人在学习 的过程 中 , 增长 了知识 , 培养 了 广泛 的学 习 兴 趣 , 掌 握 了学 习生 活 的 技能 , 这不正是一个人拥有美好道德修 养 的过 程 吗 ? 心理学 界 已研究表 明 : “ 个 体心理 素质对其成功 、成才有非 常重要的影 响, 其影响作用甚至比智力大得多。 ” 因 此, 努力为孩子们 营造一个 良好 、 和谐 的成长氛围,让他们拥 有健康 的心理 , 健全的人格 , 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的 能力, 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 的职责。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在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经历着许多重要的变化。
从认知、情感、社会到道德发展,都对孩子整个人格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这个阶段是孩子逐渐独立、自我意识逐渐丰富的时期,教育者需要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以更好地引导他们成长。
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1.感知与觉察–学龄前儿童时期,孩子开始形成更加复杂的感知和觉察能力,比如对颜色、形状的敏感性增强。
–在小学阶段,孩子的感知能力更加精细,能够辨别更加微小的差异,并且开始建立自己对于世界的认知模型。
2.认知结构和发展–学龄前儿童时期,孩子开始建立起一些基本的认知结构,比如时间观念、空间观念等。
–小学生时期,这些认知结构逐渐加深、扩展,开始形成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思维模式逐渐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三、小学生的情感发展1.情绪管理–小学生的情绪切换速度较快,他们可能会更加容易情绪激动或沮丧。
–教育者在教育中需要给予孩子情感的关怀和支持,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情绪波动,建立积极的情感表达方式。
2.社交关系–孩子在小学生阶段逐渐开始意识到他人的感受和观点,社交关系也更加复杂。
–教育者需要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合作、分享和互助的价值观。
四、小学生的社会发展1.社会角色认知–在小学时期,孩子逐渐开始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对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教育者应该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这些社会角色,并促进他们积极融入社会生活中。
2.社会道德意识–学龄前儿童时期,孩子主要在家庭中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
–到了小学阶段,学校和社会会对孩子的道德观念产生更大的影响,教育者需要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念。
五、小学生的心理教育策略1.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表达方式,教会他们积极应对情绪波动,建立良好的情感管理能力。
2.认知教育–鼓励学生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的认知结构和学习方法。
3.社交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教会他们与他人和谐相处、尊重差异,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小学生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儿童的心理发展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他们开始具备了更多理性思考和自主行为的能力。
下面将详细介绍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认知能力的发展小学生阶段的儿童认知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他们开始能够运用系统的逻辑推理,能够进行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并针对实际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积累对事物和现象的认知,并开始懂得运用所学知识对新事物进行推断和类比。
此外,小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操作技能,可以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和逻辑推理。
二、自我概念形成小学生开始形成自我概念,逐渐认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意识、思维、感受和价值观。
他们开始对自己的习惯、爱好、长处、缺点等进行评价和定义,并努力在社交和学习方面展现自己的特长。
小学生的自尊心开始建立,他们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扬,对于批评和挫折会有一定的敏感。
三、情绪和行为管理小学生的情绪和行为管理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他们能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并通过言语和行为表达出来。
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通过自我调节来适应不同的情境和要求。
小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断他人的情绪和需要,学会与他人进行友好的沟通和合作,培养起了社会交往的能力。
四、社交意识的提升小学生对于社交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他们开始意识到家庭、学校、朋友间的关系,并学会在团体中进行相互合作、互相支持和分享。
小学生开始愿意与同伴一起参与集体活动,学会尊重、体谅他人,对于帮助他人和与他人分享有一定的意识和需求。
同时,小学生还开始形成最初的道德判断和观念,能够区分对错,关心他人的感受。
五、价值观与责任感形成小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他们能够辨别善恶、正义和公正的观念,并对于违背这些观念的行为或事件有一定的道德评价和判断。
小学生逐渐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建立起学习的自我动机,并具备了一定的自我控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儿童心理发展对于孩子全面素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儿童心理的特点,有助于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引导和照顾孩子的成长。
本文将重点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特点。
1. 心智发展的不均衡性儿童在心智发展上存在着不均衡性,即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一致。
例如,有些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但运动协调性较差;有些孩子在逻辑思维方面较为成熟,但情绪管理能力较弱。
家长和教育者应重视并尊重孩子在各个方面的发展差异,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培养。
2. 想象力和好奇心强儿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于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常常充满疑问,想要去探索和发现。
这种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儿童积极主动探索世界的动力来源,也是其创造力的基础。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鼓励孩子保持好奇心的同时,提供适当的学习和发现环境,帮助孩子开拓思维,培养创造力。
3. 感知能力的发展儿童的感知能力在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发展。
他们会通过观察、听觉、触觉等感觉渠道获取信息,并逐渐建立起对世界的认知。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利用孩子这种高敏感期,提供丰富多样的感官刺激和体验,促进他们的感知能力的发展。
4. 认知发展的逐渐成熟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认知水平逐渐成熟。
从单纯的感知认知到逐渐形成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概念等高级认知能力。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提供适当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促进他们的认知能力发展。
5. 情绪起伏大儿童由于对情绪的掌控能力尚不成熟,常常表现出情绪的起伏较大。
他们可能会因为小事感到开心或难过,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家长和教育者应理解并认同孩子情绪起伏大的特点,通过与孩子的沟通交流,给他们提供情绪的支持和安全感。
6. 社交意识的培养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并开始构建起社交意识。
他们会渴望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学会合作和分享。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通过组织适当的社交活动,促进孩子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总结起来,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包括心智发展的不均衡性、想象力和好奇心强、感知能力的发展、认知发展的逐渐成熟、情绪起伏大和社交意识的培养等。
浅谈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浅谈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整个素质教育的发展。
小学生正处在人生健康心理形成的重要阶段,对事物理解不够准确,容易遭受挫折,心理难免会受到影响。
小学时期又是心理障碍的初期和形成期,若能准确理解其心理特点,即时科学地实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引导教育,使其身体和心理健康成长,这对提升我国的全民素质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谈谈家庭因素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家庭环境,二是父母教育方式。
家庭环境包括以下两方面:其一,家庭结构的变化。
过去儿童居住于“三世同堂”或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中,身边有很多同龄的玩伴。
而当这种家庭结构逐渐解体之后,独生子女问题就变得愈来愈严重。
独生子女存有着任性、依赖性强、意志力薄弱、社会适合力差等诸多问题,而家庭结构单一,开始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其二,父母离婚的影响。
父母离异使儿童正常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单亲家庭中的儿童暂时或永久地缺少了来自父亲或母亲的爱,这种状况可能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
而一旦再婚家庭成立,与现在的父母的交流与沟通、对已离异的亲生父亲或母亲的忠诚等问题如果处理不妥,很有可能使儿童对家庭的温暖产生怀疑、不信任他人甚至离家出走等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教育方式可分为民主型、粗暴型两种。
其中,民主型的父母能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孩子,这种教育方式最有利于儿童成长,对儿童健全心理素质的养成起到积极的促动作用。
而粗暴型的父母做事一意孤行,什么事都是我说了算,甚至会对孩子拳打脚踢,则很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使孩子产生仇恨生活、残忍、攻击性强等心理行为问题。
由以上分析可见,父母应尽量转变自己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方式,只有建立一种平等、温馨的家庭氛围才能确保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最后谈谈学校和社会因素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校教育不当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首先,因为一些教师对心理学基础知识缺乏必要的理解,往往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简单地等同为思想品德问题,以政治思想工作的方式来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标题: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引言概述:中小学生是处于心理发展关键阶段的群体,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认知、情感、社交、性格和行为五个方面详细介绍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一、认知发展特点:
1.1 中小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具体向抽象发展。
1.2 学生开始具备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1.3 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逐渐增强。
二、情感发展特点:
2.1 中小学生情感波动较大,易受外界影响。
2.2 学生开始形成自我认同和自我概念。
2.3 学生对家庭和社会环境有着不同的情感体验。
三、社交发展特点:
3.1 中小学生开始建立同伴关系,重视友谊。
3.2 学生逐渐学会合作和分享。
3.3 学生对于集体生活和群体活动有着强烈的需求。
四、性格发展特点:
4.1 中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开始显现。
4.2 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
4.3 学生的性格发展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五、行为发展特点:
5.1 中小学生的行为逐渐趋向规范化。
5.2 学生开始形成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
5.3 学生的行为受到奖惩制度和社会规范的引导。
结语: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助于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成长。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该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支持。
儿童期的心理发展

儿童期的心理发展儿童期是一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儿童经历着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能力的快速发展。
了解儿童期的心理发展对于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儿童的需求和行为,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1. 身体发展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儿童期是身体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之一。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身体逐渐长高,肌肉也逐渐变得强壮。
这种身体发展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身体的发育使得儿童能够更好地探索和认识世界。
他们可以通过触摸、尝试和移动来获取新的经验和知识。
其次,身体的发育也对儿童的情感和社交能力产生影响。
例如,儿童的身体发育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互动和交流。
2. 认知发展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儿童期是认知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之一。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他们开始能够进行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概念形成。
这种认知发展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认知的发展使得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世界。
他们能够通过观察、思考和实验来获取新的知识和理解。
其次,认知的发展也对儿童的情感和社交能力产生影响。
例如,儿童的认知发展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与他人进行合作和沟通。
3. 情感发展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儿童期是情感发展最为关键的阶段之一。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情感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他们开始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回应他人的情感。
这种情感发展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情感的发展使得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绪。
他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情绪和挑战。
其次,情感的发展也对儿童的认知和社交能力产生影响。
例如,儿童的情感发展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和合作。
儿童期的心理发展

儿童期的心理发展儿童期是一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交往能力都在不断发展和成熟。
了解儿童期的心理发展规律,对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认知、情感和社会交往三个方面探讨儿童期的心理发展。
一、认知发展儿童期是认知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之一。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建立起对世界的认知框架,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感知期(0-2岁):在这个阶段,婴儿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认识世界。
他们会通过触摸、品尝、嗅闻等感官活动来探索周围的环境,建立起对世界的基本认知。
2. 前运算期(2-7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逐渐发展出逻辑思维能力,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他们会出现“中心思维”和“静态思维”的特点,即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缺乏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3. 具体运算期(7-11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开始具备逆向思维和分类能力。
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不足的问题。
4. 形式运算期(11岁以上):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开始具备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他们能够进行复杂的问题分析和推理,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二、情感发展儿童期的情感发展是建立在安全感和信任基础上的。
在这个阶段,儿童会逐渐建立起自我认同和情感表达能力,学会处理情绪和建立人际关系。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情感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信任与不信任阶段(0-1岁):在这个阶段,婴儿主要通过与主要照顾者的互动来建立起信任感。
如果得不到足够的关爱和呵护,婴儿会形成不信任感,对外界产生恐惧和疑虑。
2. 自主与羞耻阶段(1-3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建立起自我意识和自主性,学会探索和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小学生心理

小学生心理1. 导言小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了解和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等方面展开探讨。
2.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2.1 儿童期心理发展小学生阶段是儿童期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
在这一阶段,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身份认同的形成:小学生开始逐渐明确自我身份和社会角色,在集体中寻求认同感。
•自我意识的增强:小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开始注意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
•动机与目标的明确:小学生开始具备明确的目标和动机,努力追求个人成长和进步。
•情绪控制能力的提升:小学生逐渐学会控制情绪,表达自己的情感。
2.2 社交关系的建立小学生在社交关系的建立过程中,常常经历着朋友圈层的变化。
他们可能会经历与同学间的友谊、群体认同感的形成以及与老师和家长的亲密关系。
这些社会关系对小学生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3 自我评价的形成小学生开始关注自己在学业、技能、体育等方面的表现,并逐渐形成自我评价的观念。
他们会通过比较、竞争以及他人的评价来构建自我形象。
3.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3.1 学习压力小学生面临着学业的压力,因为他们开始接触较多的课程内容和考试。
过大的学习压力可能导致小学生产生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
3.2 家庭环境不良一些小学生可能来自不良的家庭环境,如父母的离异、家暴等。
这些不稳定的家庭环境可能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3.3 情绪与行为问题小学生在情绪和行为方面也可能出现问题,比如情绪失控、攻击性行为、自闭症等。
这些问题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关注和帮助。
4. 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议4.1 家长角色的重要性家长在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应该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提供支持和鼓励。
4.2 学校的责任学校也应该肩负起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
学校可以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活动,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小学生提供心理支持。
理解儿童心理

理解儿童心理儿童心理是指儿童在认知、情感、行为和社会互动等方面的内在心理过程和特征。
对于儿童心理的理解对于父母、教师以及社会大众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行为表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儿童相处、教育、引导他们的成长。
一、儿童心理的特点1. 儿童心理的易受外界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处于敏感期,他们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他们对于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较强,同时也容易受到过度刺激或负面情绪的影响。
2. 儿童心理的需求多样性儿童的心理需求涵盖了情感、安全感、自我认同、社交等多个方面。
他们需要父母和社会环境给予关爱、支持和尊重,同时也希望在社会交往中获得朋友的认同和友谊。
3. 儿童心理的发展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点。
从婴幼儿期到学龄前期,再到青少年期,每个阶段的心理特点和需求都不同。
了解并适应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有助于更好地与儿童沟通和交流。
二、儿童常见心理问题1. 分离焦虑在早期发展阶段,儿童对于父母的依赖较强,离开父母或与父母分离时可能表现出焦虑、不安和抵抗的情绪。
对这种问题的理解有助于教育者采取适当的方式引导儿童度过分离焦虑期。
2. 自我认同问题随着成长,儿童开始形成自我认同。
这一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遇到身份认同、性别认同等问题。
理解这一过程并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可以帮助儿童建立健康的自我认同。
3. 学习困难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各种困难,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学习兴趣不高等。
理解学习困难背后的原因和儿童的心理需求,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帮助。
三、理解儿童心理的方法1. 倾听和关注与儿童交流时,我们应该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尊重。
通过沟通和了解,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和内心世界。
2. 积极引导和激励对儿童的行为和努力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信和动力。
通过引导和激励,我们能够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心理模式和行为习惯。
3. 提供适当支持儿童可能在成长过程中面临不同的困难和挑战,我们应该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标题: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引言概述:中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助于教育者更好地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一、认知发展1.1 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逐渐提高,能够进行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
1.2 学生的思维方式开始转变,能够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反省。
1.3 中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有限,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他人影响。
二、情感发展2.1 中小学生的情感丰富多样,容易受到情绪波动影响。
2.2 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对自己的情感有更深刻的认识。
2.3 中小学生对外界情感的接受和表达能力逐渐提高,需要得到家庭和学校的支持和引导。
三、社交发展3.1 中小学生开始关注同伴关系,渴望被接纳和认可。
3.2 学生的社交技能逐渐提高,能够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合作。
3.3 中小学生在社交中可能存在攻击性和孤立感,需要教育者和家长的关注和匡助。
四、道德发展4.1 中小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能够区分是非。
4.2 学生的道德认知逐渐提高,能够理解和遵守规则和规范。
4.3 中小学生的道德发展存在阶段性差异,需要教育者进行个性化引导和教育。
五、自我认知发展5.1 中小学生开始形成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5.2 学生的自我认知逐渐深化,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需求和目标。
5.3 中小学生在自我认知中可能存在自卑和自负情绪,需要得到家庭和学校的支持和指导。
结语: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助于教育者更好地进行个性化教育和引导,匡助学生健康成长。
教育者和家长应该密切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变化,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支持。
小学生心理发展指南

小学生心理发展指南引言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这一阶段的孩子们正在学习如何适应学校生活,建立社交关系,以及形成自我认知。
本指南旨在为家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关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专业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孩子们的成长。
认知发展1. 注意力与集中力- 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通常较短,教师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来维持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 教师和家长应鼓励学生进行定时任务,以提高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自我控制力。
2. 思维发展- 小学生正处于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需要大量的实践和感官体验来支持他们的理解。
- 家长和教师应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3. 语言能力- 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在这个阶段迅速发展,应鼓励他们多读书、多交流,以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 家长可以与孩子进行日常对话,帮助他们扩充词汇量和语言表达技巧。
情感与社会性发展1. 自我意识- 小学生开始形成自我认知,关注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
- 家长和教师应积极肯定孩子的特点和成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 社交技能- 小学生需要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分享和轮流,家长和教师应提供机会来练习这些社交技能。
- 在解决冲突时,应教导学生使用积极的语言和非暴力的沟通方式。
3. 道德观念- 小学生开始理解道德和伦理的基本概念,家长和教师应通过例子和情境教学来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力。
- 应鼓励学生关心他人,参与公益活动,以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建议与注意事项- 家长和教师应提供一个充满爱和支持的环境,以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发展。
- 应定期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以建立信任和开放的亲子或师生关系。
- 如果遇到心理或行为问题,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的帮助。
结论小学生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需要家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来支持。
通过理解孩子们在认知、情感和社会性方面的需求,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坚实的基础,为未来的成长打下稳定的基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6、7岁到12、13岁时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
这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而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需要掌握小学儿童的心理发证特点才能达
到教学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小学低年级,儿童还具有明显的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而小学高年级儿童则随着生理年龄的变化,逐渐步入青春发育期。
在教育的影响下,小学儿童的认知能力,个性特点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作为小学教师在这个小学儿童向青春期发展的转折时期,尤其关键,这将影响小学儿童的一生。
在这里简单的分析儿童的学习特点。
l 小学儿童的学习
儿童进入学习后,学习活动就逐步取代游戏活动而成为儿童主要的活动形式,并对儿童的心理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般来说,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学生在学习过程是一种认知或认知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世界,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并引起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结果的改革。
作为特车的认知或认知活动的学习有以下特点。
(1)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知活动是要越过直接经验的阶段。
(2)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知活动。
(3)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4)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或认知活动的动力
(5)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能力,提高思想教育水平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本质而言,和人类一般认识过程是一致的,是人类知识活动总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和阶段,但是,这种学习过程与一般认知或认知过程又是区别的,是一般认识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
作为教师要理解和运用在身所学的知识,技能技巧,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学习对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从小学时期起,学习活动开始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对儿童的心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 学校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的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
与学龄前儿童的游戏相比,学生的学习不但具有更大的社会性、目的性和系统性,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儿童必须明确认知学习的目的,使自己的活到那个服从这个目的,并对这一目的的实现情况进行检查。
(二) 学校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施的,小学儿童必须通过教学活动,掌握读写算等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为进一步掌握人类知识打下最初的基础。
(三) 学习活动是以班集体为单位的,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儿童相互交流、相互帮助,不仅发展了社会交往的技能,提高社会认知的水平,培养了合作、互助的集体精神,自我意思也进一步发展起来,儿童逐步形成了班集体和各种同伴团体,掌握了各种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形成并发展各种良好的品德。
由此可见,进入学校开始学习作为主导活动,对儿童的心理各方面发展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案例:王老师教4年级的语文课。
他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千里读书,而且能够读的很好。
但是他的学生里有相当的一部分让他头疼。
他用了所有他那个想出来的使这些学生读书感到兴趣。
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效果很好。
但还有一些顽固分子效果不那么明显、让他感动挫败感。
这些学生很难接近,而很难激励。
他鼓励他们现在努力是为了未来能够取得好的成就,他还吓唬他们不好好学习叫家长。
同时设计一些有趣的教学材料,但这些方法都不起作用。
我想有很多教师面对这样的学生没有不头疼的。
然而决定其原因多种,动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动机明确的学习行为给小学儿童的学习活动铺了条路。
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
(一) 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需要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们由某种需要而引起的对一定事物的向往(意向或愿望)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人们对学习本事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本身。
它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标,因为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动力。
外部动机是指人们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动机的满足不在活动本身,而在活动之外。
儿童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
学习动机是分层次,成系统的,其中有一种主导作用的动机,往往决定或支配儿童的学习活动,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
通过对儿童的动机内容表现特点调查,发现儿童的学习内部动机可分四类
①为了好分数,不落人后,或为得到奖励表扬而学习
②为履行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或为集体争光学习
③为了个人前途而学习
④为了祖国的前途,人命的利益而学习
调查结果表明,整个小学阶段,主导的学习动机是第一第二类,低年级以第一种学习动机居多。
这表明小学儿童一般还不善于把学习和社会需要联系起来,其动机往往是直接与学习活动联系再一起的。
教师可以在最初课上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动机,预定目标。
在日后的学习中努力。
儿童的年级越低,学习动机越具体。
外部奖励会使学生更关心奖励,而不是学习本身或者通过学习所获得的进步事业。
有经验的教师必须面对这个现实并提醒学生体验学习本身的快乐,提醒他们注意发展内在激励所带来的无形奖励。
学习动机的培养
1. 通过学习目的的教育,启发学生的自觉、
2. 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认识兴趣
3. 利用原有的动机的转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4. 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的满足和不断的引起学习的需要和学习的兴趣
5. 通过先进人物的榜样和教师的示范作用来培养学生想学习动机。
(二)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
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小学儿童最初对学习过程,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以后逐渐对学习的内容、对需要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感兴趣。
学习的兴趣从部分化到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分化兴趣。
对具体的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对有关抽象因果关系的知识的兴趣在初步发展着。
游戏将不会儿童的学习兴趣上发挥重要作用,而阅读兴趣也由课内阅读转向课外。
对社会生活的兴趣逐步扩大加深。
(三)小学儿童的学习态度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比如竭尽全力和尽力所为有许大的差别。
小学儿童对教师、集体、作业、评分的态度丢决定了自己在学习过程的努力,以后最后的结果。
我们都明白一个良好的态度决定了一切。
要学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要比过多的作业,咒骂,殴打以及其他的方式来的实际。
而在这之中不乏学习障碍的原因导致学习停步不前。
医学界把学习障碍看成是一组症状,表现出各种疾患,如:儿童多动症,特殊能力发育迟缓、发育迟缓、品行障碍的等。
学习障碍时最明显、最易被教师父母所察觉的特征就是学习成绩不好。
尽管儿童在其他领域并未显得愚笨,但就是不能学习,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龄儿童。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征是与学习障碍相联系的。
1. 感知、思维和语言方面存在障碍
如:视觉记忆受损,有空间定向障碍,听觉辨别能力很差、信息加工过程有障碍、缺乏应变能力等。
2. 在行为、情绪和社会性方面存在障碍
如:注意力受损、活动过度、问题行为、违法犯罪、忧郁、焦虑、控制点不适宜、自我概念差、自我评价低、受同伴的欢迎程度低、社会技能缺损、人及关系不良等.
3. 其他方面的问题如发育迟缓、品行问题等。
此外,一些学习障碍儿童存在性别差异。
一方面在学习障碍儿童中,男孩比例明显高于女孩;另一方面,在学习障碍儿童中,男孩的各种内向和外向性行为问题较多,但以冲动、多栋、攻击和违纪等外向性行为问题更突出。
女孩则以多动、抑郁和社会退缩为主要特征,行为更趋向内向。
教师父母及早的发现小学儿童在个方便的情况,如遇到学习障碍及早的预防和矫治。
在胎儿期就应保证母亲的营养和健康,以使胎儿大脑的健康。
避免可能造成的损伤。
注意儿童的心理健康,培养健康人格。
关心儿童的学习,及早提供对差生的帮助,使他们能跟上班级进度。
而对于发现儿童已有学习障碍的症状,也应该积极配合进行咨询和治疗,而不是放任不管。
提供特殊教育,进行行为的矫正。
学习困难儿童中大多数对学习无兴趣、求知欲低,经历失败的机会较多,容易形成自卑、自信心不足等不良的自我意识。
因此,心理支持非常重要。
通过心理咨询可调整他们的情绪,激发学习动机,改善自信和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性格。
此外,这类儿童的家长也可能存在焦虑情绪,并采取不合适的教养方法。
家长要改进处理家庭问题的方法,创造民主、祥和、欢乐的家庭氛围,改进与孩子交流的方式,树立正确的教养态度并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
同时,老师要了解并尊重学习困难儿童,帮助他们发展正向的自我观念。
(本版稿件由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儿童保健学习能力研究中心王淑玉硕士撰写)
这是一个多动症的案例,大家可以参考下:
邓xx 男 11岁多动症
患儿在五岁时开始出多动倾向,常常坐立不安哭闹,后来症状渐渐加重,常不分场合,不顾后果乱动,无法自控,对老师及家长的训斥毫不在乎,上课不注意听课,小动作多,学习困难,性格任性,情绪易波动。
在当地医院治疗,症状明显好转,后因出现头痛、头晕、失眠、食欲不佳等明显副作用而停药,病情遂反复。
家长非常苦恼,后来到我院治疗,经过专家指导和药物配合下,治疗一个多月后孩子症状明显好转,回到学校家长反应患儿现在注意力提高了,能安心上课,学习成绩上升,食欲良好,睡眠佳,没有不良反应。
已经全部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