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课件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ppt课件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共42张PPT)
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 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 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 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2019/5/15
4 作者列举王阳明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这是举例论证,列举王阳明的事例 有说服力地证明了在中国传统教育中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5 课文说:“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
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 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 的真相。”讨论一下,为什么“研究人文科学”和“在 个人行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呢?
“研究人文科学”也要重视实验精神。因为人文科学思想也是从实 践中产生的。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从实践中来的。
2019/5/15
说说你有什么疑问?其他小组 的同学或者进行回答,或者补充答 案、修改答案。不能解决的问题, 努力在后面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哟!
2019/5/15
同学们,丁肇中先生想要告诉我们怎样的 观点呢?请同学们首先倾听课文录音,然后整 体把握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2019/5/15
1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了怎样的论题?
2019/5/15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议论文《应有格物致 知精神》,与丁肇中先生一起探讨如何正确来自 待传统文化中的格物致知精神。
2019/5/15
1 理解本文的论题、论点和结论,及三者的关系。 2 学习课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 3 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 4 转变传统观念,培养实验精神。
2019/5/15
2019/5/15
4 作者列举王阳明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这是举例论证,列举王阳明的事例 有说服力地证明了在中国传统教育中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5 课文说:“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
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 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 的真相。”讨论一下,为什么“研究人文科学”和“在 个人行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呢?
“研究人文科学”也要重视实验精神。因为人文科学思想也是从实 践中产生的。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从实践中来的。
2019/5/15
说说你有什么疑问?其他小组 的同学或者进行回答,或者补充答 案、修改答案。不能解决的问题, 努力在后面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哟!
2019/5/15
同学们,丁肇中先生想要告诉我们怎样的 观点呢?请同学们首先倾听课文录音,然后整 体把握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2019/5/15
1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了怎样的论题?
2019/5/15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议论文《应有格物致 知精神》,与丁肇中先生一起探讨如何正确来自 待传统文化中的格物致知精神。
2019/5/15
1 理解本文的论题、论点和结论,及三者的关系。 2 学习课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 3 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 4 转变传统观念,培养实验精神。
2019/5/15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不能删掉。“唯一”一词指出要想寻求真理,只有对事物进行客
观的探索,别无他路,强调了实践和探索的重要意义。
3.“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眼光、勇气和 毅力”这三个词语位置能调换吗?为什么? 不能调换 ,因为一个成功的实验首先要有选择正确目标的眼光 ,当选 好目标后 ,要想使实验取得成功 ,就要有勇气尝试和有毅力坚持 , 这 三者是递进关系。
神”这一观点。 示例: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②实践出真知。③纸上得来
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6.(重庆中考)根据语境,请写一个议论性的句子总结全段。 日子太清闲,便会多些空虚无聊;日子太忙碌 ,便会多些奔波疲劳
。无论哪一种日子,如果长此以往,生活便会出现危机。空虚无聊
的或许会沉迷于某种嗜好而不可自拔 ,奔波劳累的恐怕会病痛缠身 而苦不堪言。这两种结果都不是我们想见到的,所以说:
4.比较下面两句话,说说哪一句话表达效果好一些,并说明理由。 A.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B.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探测。 A句好一些。两句话内容相同,但表达效果不同,A句的关联词“不是„„ 而是„„”,列出两种实验态度对比,强调了“积极的探测”对于实验的重 要意义。
5.从你平时的语言积累中摘录一句名言,以论证“应有格物致知精
C
)
袖 手旁观(xiù ) .
【点拨】A项“量”应读liánɡ;B项“彷”应读pánɡ,“至—致”;
D项“裔”应读yì ,“错—措”。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1)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 是因为传 .. 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结构图解
◆疑难探究 师: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生甲:(1)这是由传统中国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2) 这是被科学进展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 3)这也是应付今 天世界环境所不可缺少的。 生乙: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 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这对于今天素
观的探索,别无他路,强调了实践和探索的重要意义。
3.“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眼光、勇气和 毅力”这三个词语位置能调换吗?为什么? 不能调换 ,因为一个成功的实验首先要有选择正确目标的眼光 ,当选 好目标后 ,要想使实验取得成功 ,就要有勇气尝试和有毅力坚持 , 这 三者是递进关系。
神”这一观点。 示例: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②实践出真知。③纸上得来
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6.(重庆中考)根据语境,请写一个议论性的句子总结全段。 日子太清闲,便会多些空虚无聊;日子太忙碌 ,便会多些奔波疲劳
。无论哪一种日子,如果长此以往,生活便会出现危机。空虚无聊
的或许会沉迷于某种嗜好而不可自拔 ,奔波劳累的恐怕会病痛缠身 而苦不堪言。这两种结果都不是我们想见到的,所以说:
4.比较下面两句话,说说哪一句话表达效果好一些,并说明理由。 A.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B.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探测。 A句好一些。两句话内容相同,但表达效果不同,A句的关联词“不是„„ 而是„„”,列出两种实验态度对比,强调了“积极的探测”对于实验的重 要意义。
5.从你平时的语言积累中摘录一句名言,以论证“应有格物致知精
C
)
袖 手旁观(xiù ) .
【点拨】A项“量”应读liánɡ;B项“彷”应读pánɡ,“至—致”;
D项“裔”应读yì ,“错—措”。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1)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 是因为传 .. 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结构图解
◆疑难探究 师: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生甲:(1)这是由传统中国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2) 这是被科学进展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 3)这也是应付今 天世界环境所不可缺少的。 生乙: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 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这对于今天素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 (共19张PPT)
2.讨论: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 的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 讲一讲。
课堂小结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 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学习 这篇文章,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 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我们要有意识 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 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合格人才。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 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 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 想象力的、有计划的、积极的、主动的探 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 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 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 知”的精神。
2.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 请结合课文内容做简要分析。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
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 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 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 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 段落层次。
本文论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提出论题:学习自然科 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5):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 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第三部分(6~11):理例结合,证明真 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
(1)摆事实与讲道理相结合。列举事例时,采 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如:列举 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 事例,阐述了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 误认为探讨自己”的道理。作者用在大学念物理时, 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 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阐述了“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 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的道理。事例论证的好处: 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PPT课件
通过实地实验得到知识,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积极探测 客观世界。
精读细研
3.“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中的“眼光”“勇 气”“毅力”三个词语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这三个词语按逻辑顺序排列,一个成功的实验,首先要 有眼光,能选择正确的目标;选择目标后,要想使实验取得成功, 必须有勇气,同时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2.“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其含义是什么?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精读细研
品味第二部分 阅读第二部分,划分层次。 第一层(3—5):阐述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病——不重视格物致知, 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
第二层(6—10):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分析当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并现身 说法,深刻揭露传统教育的弊病,也表明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疑难探究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中主要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与 本文的中心论点有什么关系?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主要列举的事例为:一 是第④段举了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物”以失败而告终的事例。二是第 ⑫段中举了“我”初到美国学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经历的事例。王 阳明的事例很好地证明了在我国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淹没 了的观点。“我”的亲身经历证明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 视实验”,在“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的 观点。两个事例都作为事实论据来证明论点。
③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作者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 大青年学子来说,本身就有重要的示范和参考意义。
精读细研
品味第三部分 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精读细研
3.“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中的“眼光”“勇 气”“毅力”三个词语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这三个词语按逻辑顺序排列,一个成功的实验,首先要 有眼光,能选择正确的目标;选择目标后,要想使实验取得成功, 必须有勇气,同时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2.“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其含义是什么?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精读细研
品味第二部分 阅读第二部分,划分层次。 第一层(3—5):阐述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病——不重视格物致知, 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
第二层(6—10):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分析当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并现身 说法,深刻揭露传统教育的弊病,也表明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疑难探究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中主要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与 本文的中心论点有什么关系?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主要列举的事例为:一 是第④段举了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物”以失败而告终的事例。二是第 ⑫段中举了“我”初到美国学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经历的事例。王 阳明的事例很好地证明了在我国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淹没 了的观点。“我”的亲身经历证明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 视实验”,在“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的 观点。两个事例都作为事实论据来证明论点。
③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作者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 大青年学子来说,本身就有重要的示范和参考意义。
精读细研
品味第三部分 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人教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丁肇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 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获诺 贝尔物理学奖。1994年起领导AMS(阿 尔法磁谱仪)实验在空间寻找反物质 和暗物质,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 籍院士。
预习检查 读一读
liào
瞭望
jiǎn
检讨
miǎn
缅怀
tàn chá
探察
pánɡ huánɡ jī
合作探究
“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中 “唯一”一词为什么不能删去?
“唯一”一词指出要想寻求真理,除了对事物进 行客观地探索,别无他路,强调了实践和探索的重要 意义。
合作探究
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举自己的亲身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
我们一般写议论文时,不太可能举自己的经验为证, 但这里的情况不太一样。一来这并不是一篇严格意义上 的议论文,而是一篇演讲,演讲注重沟通、交流,用自 己的经历“现身说法”,真实而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 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演讲效果。二来演讲者作为一位 德高望重的科学家,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 学子来说,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示范和参考意义。
知识备查
文体知识
第一课时
本文是一篇说理演讲词。说理演讲词属于演讲 词的一种类型,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正 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充足、具有说服力的 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本文是作者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 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 演讲。在这篇演讲词中,丁肇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 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提倡以真正的格物 致知精神去探索世界上的未知事物。
写作特色
❷多种论证方法有机结合。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显性信息 (科学)
隐性信息 (爱国)
活动任务一:明确观点、主题
• 观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 主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活动任务二:理清思路
方法1:逐段分析,综合归纳; 找出关键,提炼重点; 前后关联,牵思成线; 理清逻辑,思路呈现。
方法2:结合助读系统,进行合理整合。
助读系统
演讲思路
1.开场白,从获奖自然转入教育问题。
教育
2.承接“传统教育”,引出“格物致知”的话题 ,并赋予它新的意义。
传统教育中的“格物致知”
3.举王阳明的例子,想要说明什么? 4.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 5.注意以上几段是怎样层层推进的。
举例印证观点 现代观为证,有什么好处?
举例印证观点
7.从“学术研究”推而广之,扩大到“应付今天
的世界环境”和“个人行动”。
从学术研究到世界环境、个人行动
8.点明意义,提出希望。
点明意义,提出希望
理清思路
提出主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具体分析:首先阐明传统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并以王阳明格“竹 ”失败为反面事例,印证此观点,然后讲现代观念中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内 涵和重要性,接着将目光放到中国学生身上,并以自己的求学科研经历为 例,告诫大家要摆脱传统教育偏理论轻实验的缺点。 进行总结: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应对当下的世界 环境也是不可缺少的,我们要重新体会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使得实验精 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2.中国学生轻视实验对学术的发展毫无帮助(观点) 自己在美国读书做研究的经验(事例)
活动任务三:模拟演讲
• 教师示范 • 学生模拟 • 提示:选择文中部分段落即可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理清文章脉络,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3.理解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4.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了解文章内容。 2.通过讨论、合作探究,归纳本文中心论点, 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 学实验精神。
阅读课文第二部分,从文中找出阐释“格物致知”含 义的句子。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阅读课文第二部分,考虑一下为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 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因为传统的中国教育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使 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 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
A、讨论: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归纳: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 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 学的观察。
B.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11段
归纳。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 偏向于抽象的 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 好不会做研究。
C、讨论: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 是什么论证?
阅读6-12自然段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 学上的重要性。 提示了这一段大意的语句是:
•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实验精神”与“格物致知”是什么关系?
•“实验精神”是“真正的格物致知”
朗读: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
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 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2)这样做的依据是: 真理是由圣人领悟并传给一般人,研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课件人教版.ppt
构
弊病,论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层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
次
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论点: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精读文本
1.作者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
解自然科学?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 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以埋头读书应 对……毫无帮助
作用
论述角 度
使论证更具体形
象生动,更具说 反面
服力。
使论证更具体形
象生动,更具说 正面
服力。
使论证更具体形 象生动,更具说 反面 服力。
拉近与听众的距离,
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 反面
动,更具说服力。
写作特色 1.全文条理清晰,说理细致严密。开篇针对中国学生提出论
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主体 部分先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从而指出现代学术的基础。然后讲 道理、摆事实,说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再从科学进展的历史、实验的过程和中国学生的弱点几方面论证 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即具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结 尾部分再次强调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表达了良好的愿望。
激 变:急剧变化。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的知识。 修身齐家:加强自身的修养,治理好家政。
第一部分(1)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
2.
解自然科学?
结
第二部分(2-12)分析问题:指出传统教育的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29张PPT)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 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 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课堂总结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堂总结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 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学习它,不只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 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我们要有意识地 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 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合格人才。
身份: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讲座教授。
成就: 发现J粒子,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 意大利政府授予特卡斯佩里科学奖。
自主学习
02 知背景
1991年10月18日,《瞭望》周刊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情系中华” 征文颁奖大会,作为获奖者之一,丁先生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为题,向与会的中国青年学生发表了这篇演讲,用自身的治学经验 向大家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大家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探索去寻求真理, 提出了新时代历史条件下的格物致知之道,对于从事现代科学研究 的人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拓展延伸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 一个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 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 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自主学习
03 夯基础
(1)读准字音,把握字形
华裔( yì ) 测量( liánɡ ) 不知所措( cuò )
丁肇中( ) 彷徨( pánɡ huánɡ ) 格物致知( zhì )
liào望( 瞭 ) 朱xī( 熹 )
课堂总结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堂总结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 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学习它,不只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 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我们要有意识地 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 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合格人才。
身份: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讲座教授。
成就: 发现J粒子,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 意大利政府授予特卡斯佩里科学奖。
自主学习
02 知背景
1991年10月18日,《瞭望》周刊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情系中华” 征文颁奖大会,作为获奖者之一,丁先生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为题,向与会的中国青年学生发表了这篇演讲,用自身的治学经验 向大家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大家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探索去寻求真理, 提出了新时代历史条件下的格物致知之道,对于从事现代科学研究 的人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拓展延伸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 一个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 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 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自主学习
03 夯基础
(1)读准字音,把握字形
华裔( yì ) 测量( liánɡ ) 不知所措( cuò )
丁肇中( ) 彷徨( pánɡ huánɡ ) 格物致知( zhì )
liào望( 瞭 ) 朱xī( 熹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
学习目标
在自主阅读中区分观点与材料,把握演讲者的主要观点。 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理解演讲中事例对观点的印证作用。 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预习检测
瞭望(liào )
·
缅·怀(miǎn )
探察(chá )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
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一读课文,提炼观点
难题1-2:串联思路
请大家使用简洁的语言,将这些零散的句子按照合理的逻辑顺序 串联起来,帮助洋洋理清文章思路。
一读课文,提炼观点
难题1-1:提炼观点
请大家帮助洋洋找出文中(包括标题)能够表达演讲者观点的句子, 不超过八句。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应
提出问题(引论):
有
格
1:
物
致
分析问题(本论)
2:
知
精
3:
神
解决问题(结论) :
二读课文,梳理结构
应
有
提出问题(引论)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格
1: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物 致
分析问题(本论) 2: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知
3: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丁肇中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
学习目标
在自主阅读中区分观点与材料,把握演讲者的主要观点。 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理解演讲中事例对观点的印证作用。 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预习检测
瞭望(liào )
·
缅·怀(miǎn )
探察(chá )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
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一读课文,提炼观点
难题1-2:串联思路
请大家使用简洁的语言,将这些零散的句子按照合理的逻辑顺序 串联起来,帮助洋洋理清文章思路。
一读课文,提炼观点
难题1-1:提炼观点
请大家帮助洋洋找出文中(包括标题)能够表达演讲者观点的句子, 不超过八句。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应
提出问题(引论):
有
格
1:
物
致
分析问题(本论)
2:
知
精
3:
神
解决问题(结论) :
二读课文,梳理结构
应
有
提出问题(引论)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格
1: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物 致
分析问题(本论) 2: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知
3: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四单元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课件(34张)
扩展迁移
丁肇中教授负责实施的欧洲核子研究中 心最大的研究项目——L3实验室
大型正负电子对 撞机加速器使用 的环状隧道,位 于地下50至170 米之间,周长27 公里,规模在世 界上独一无二
由中美等国家 共同研制的 阿尔法磁谱仪
这是为了在外层空间寻找反物质、暗物质以 及研究宇宙射线实验研制的首台太空磁谱仪。该 实验由丁肇中教授主持 ,中国承担关键部件— —永磁体系统的研制。
16.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 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 的。 17.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 么? 1.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可观的探索。 2.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 有计划的探索。
1.作者说: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 “四书”。“四书”是什么书? 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 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是儒家主要经典。 2.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 解自然科学?
具有格物致知精神。
3."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出自《四书〃大学》。原文“古 文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 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 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 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已成而 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 国治,国之而后天下平。”“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成为南 宋以后理学家的基本纲领的一部分。丁教授引用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 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10. “实验精神”与“格物致知”是什么关系?实 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实验精神”是“真正的格物致知”。实验是获 得新知的惟一途径。 11.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17张PPT)
研读课文
4.讨论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
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 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5.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研读课文
6.讨论: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归纳: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 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7.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3.“格物”和“致知”出自何处?
研读课文
合作探究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
了解自然科学?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研读课文
2.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却的原因 是什么?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
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这个目的与 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 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一 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
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研读课文
手法探究
为论证观点,作者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之 间有什么关系? 王阳明的事例 一种竹子的实验 作者本人的经历 彼此联系,互相对比
课文小结
本文是一篇漫谈式议论文,文章简短精要,
朴实通俗,深入浅出,读来亲切有味。语言明
白如话,行文灵活,说理方法多种多样,这些
都是我们在作文上值得借鉴的。
布置作业
你对这一课还有什么见解?请将
你的想法写出来。
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理解一些疑难句子。
2.通过自读讨论能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能判断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第四单元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共32张PPT)
道理论证
第13段从理论上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揭示了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对比论证
将王阳明“格”竹子的失败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 性质的例子进行对比,突出新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地实验。
写作特色
❶层层推进,思路清晰。 本文题目就是中心论点。开头紧扣题目,由“格物
致知”的出处引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 “格物致知”并不重视的原因分析,接着作者从实验过 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 经验三个方面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 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 发出号召。
精读细研
讨论: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归纳: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 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 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说明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没有理解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精读细研
讨论: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讨论: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归纳: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 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背景资料
本文是作者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 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 演讲。在这篇演讲词中,丁肇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 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提倡以真正的格物 致知精神去探索世界上的未知事物。
文体常识
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说理演讲词。说理演讲词属于演讲 词的一种类型,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正 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充足、具有说服力的 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
合作探究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
中国学生偏 向……而不 愿动手
使论证更具体形 象生动,更具说 反面 服力。
拉近与听众的距
作者在美国的学 以埋头读书应对离,使论证更具 反面
习经历
……
体形象生动,更
具说服力。
总结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 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 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 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 中心论点。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 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 通过实验真正 的格物和致知,这是为什么呢?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
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格物致 知的目的是使人达到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8、讨论: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 知的目的一样么?
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 新知识。
9、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举了王 阳明的例子。我们探讨一下:王阳明 “格”竹子为什么失败?
这位先生面对竹子硬想了七天,而不 动手实践,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从内心领悟真理。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 讨自己。
王阳明《传习录》在叙述“格竹子” 后说:“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 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王阳明的事例 一种竹子的实验 作者本人的经历 • 彼此联系,互相对比
• 本文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 道理论证:
• 如:开篇对“格物致知”的解释说明,给 读者一个明确的概念,从理论上阐述了 “格物致知”的含义。
• 对实验精神的重要性的论述,从科学进展 的历史角度,阐述精辟见解,从正面论述 实验对于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使论证 更具有说服力。
13、怎样实验?
(1)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 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
人教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学期第4单元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
2021年春季 下学期
5
课内知识优化练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1)中国学生往• 往• 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 一百分,但 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
______不__能__删__掉__。__“__往__往__”__“__常__常__”__表__示__一__般__规__律__、__通__ _常__情__况__,__不___排__除__特__殊__情__况__;__“__近__一__百__分__”__指__接__近__一__百__ _分__,__但__不__到___一__百__分__。__删__掉__“__近__”__后__与__事__实__不__符__。______
2021年春季 下学期
21
课外阅读拓展练
【点拨】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写句子的能力。认真阅读第 ③段可知,横线前边主要分析“很多人选择缩在林子里, 不肯力争上游”的原因,怕“受到别人的诋毁和诽谤”, 横线后边以爱迪生、马云为例证明“木秀于林,风必助 之”。因此,横线上应该填能够概括爱迪生和马云的事例 的观点的句子,比如:生活中还是有另外一些人,他们不 畏惧流言蜚语,不怕艰难险阻,迎难而上。
2021年春季 下学期
19
课外阅读拓展练
【点拨】本题考查文章开头段的作用。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主 要有:引出中心论点或论题;增强论述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作为论据证明中心论点。本文开头引用三国(魏)李康的名言和 俗语,写出“木秀于林”容易被困难所摧毁,与第①段后半部 分“然而在当今这个崇尚个性,鼓励创造,蓬勃发展的大有为 时代,你若是真英雄,为何要怕雨打风吹”写真英雄不怕风吹 雨打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引出中心论点;同时,文章开头引用 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俗语,增加了文采,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019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新人教版
重要的环境之一。母语就好比文化母乳,我们在母语
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虽然后续教育有 不同领域和学科之分,但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 地读、想和写,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过良好的母语训 练打下基础的。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地使用每一
名师导练
光化学烟雾是汽车、工厂排出废气中的碳氢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物经太阳紫外线照射后产生的浅蓝色的有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烟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单元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语文要素
学 1. 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篇章结构。 习 2. 学习本文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 目 标 论证方法。
语文要素
【要素1】课文链接
语 “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道理,“致知”就是
文 要 获得知识。前者是后者的手段,后者是前者的
目的。“格物致知”就是通过推究事物的原理
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 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 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
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
埋没了。
名师导练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 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 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 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 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 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 讨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述精辟见解,从正面论述实验对于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使 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举例论证:
所举例子
阐述道理
明朝大理论家王 阳明“格”竹子, 头痛失败。
传统教育不是真正 的“格物致知”。
通过实验了解 竹子性质。
实验的过程…… 积极的探测。
中国学生功课成 绩好,面临研究 工作束手无策
作者在美国的学 习经历
中国学生偏向 ……而不愿动手
激 变:急剧变化。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的知识。 修身齐家:加强自身的修养,治理好家政。
第一部分(1)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
2.
解自然科学?
结
第二部分(2-12)分析问题:指出传统教育的
10.第12段举自己的经验证明什么?
证明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11.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 物致知精神?
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 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 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12.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 有哪两个方面?
7.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 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实验的过程 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8.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实验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9.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 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但不会做研究。
分析问题
知 精
实践精神的重要性
神
解决问题: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摆事实 讲道理 对比
拓展延伸
你是怎样看待学习成绩与综合能力的?围绕这 个话题写一篇短文。
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动手标记
1.利用工具书、对照文下注释,结 合语境,扫清阅读障碍。
2.请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 次并归纳意思。
3.找出本文的论点。
1.字词疏通
瞭(liào)望:登高远望,本文中是指一种周刊的名字。 缅(miǎn)怀:深情地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 探察:探听侦察;察看。 探讨:研究讨论。 检讨:总结分析;研究。 彷(páng)徨(huáng):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构
弊病,论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层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
次
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论点: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精读文本
1.作者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
解自然科学?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 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 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 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4.第四段举王阳明的例子,想要说明什么? 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5.作者认为王阳明“格”竹子为什么会失败? 这位先生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6.按照现代科学的方法,竹子应当怎样“格”?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 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 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 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 。
2.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有机结合。 3.语言简朴通俗。多用口语,如话家常。举事论理,简洁朴 实。
文章小结
本文针对传统教育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通过举事例和讲道理,论证了格物致知的 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号召中国学生要培养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文章结构
应 提出问题: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有
格
传统知精神
丁肇中
导入新课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 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 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 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 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作者简介
丁肇(zhào)中(1936—),美籍 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出生于美国。 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 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 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 士学位。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 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合作探究
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说明。
道理论证: 如:开篇对“格物致知”的解释说明,给读者一个明确的
概念,从理论上阐述了“格物致知”的含义。 对实验精神的重要性的论述,从科学进展的历史角度,阐
创作背景
1990年5月,《瞭望》周刊等 单位组织“情系中华”征文活动, 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的《怀念》 被评为特别荣誉奖。1991年10月 18日,征文活动颁奖大会在北京 人民大会堂举行,丁肇中在会上 发表了这篇演讲。
学习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以埋头读书应 对……毫无帮助
作用
论述角 度
使论证更具体形
象生动,更具说 反面
服力。
使论证更具体形
象生动,更具说 正面
服力。
使论证更具体形 象生动,更具说 反面 服力。
拉近与听众的距离,
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 反面
动,更具说服力。
写作特色 1.全文条理清晰,说理细致严密。开篇针对中国学生提出论
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主体 部分先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从而指出现代学术的基础。然后讲 道理、摆事实,说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再从科学进展的历史、实验的过程和中国学生的弱点几方面论证 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即具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结 尾部分再次强调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表达了良好的愿望。
举例论证:
所举例子
阐述道理
明朝大理论家王 阳明“格”竹子, 头痛失败。
传统教育不是真正 的“格物致知”。
通过实验了解 竹子性质。
实验的过程…… 积极的探测。
中国学生功课成 绩好,面临研究 工作束手无策
作者在美国的学 习经历
中国学生偏向 ……而不愿动手
激 变:急剧变化。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的知识。 修身齐家:加强自身的修养,治理好家政。
第一部分(1)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
2.
解自然科学?
结
第二部分(2-12)分析问题:指出传统教育的
10.第12段举自己的经验证明什么?
证明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11.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 物致知精神?
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 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 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12.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 有哪两个方面?
7.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 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实验的过程 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8.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实验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9.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 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但不会做研究。
分析问题
知 精
实践精神的重要性
神
解决问题: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摆事实 讲道理 对比
拓展延伸
你是怎样看待学习成绩与综合能力的?围绕这 个话题写一篇短文。
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动手标记
1.利用工具书、对照文下注释,结 合语境,扫清阅读障碍。
2.请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 次并归纳意思。
3.找出本文的论点。
1.字词疏通
瞭(liào)望:登高远望,本文中是指一种周刊的名字。 缅(miǎn)怀:深情地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 探察:探听侦察;察看。 探讨:研究讨论。 检讨:总结分析;研究。 彷(páng)徨(huáng):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构
弊病,论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层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
次
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论点: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精读文本
1.作者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
解自然科学?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 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 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 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4.第四段举王阳明的例子,想要说明什么? 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5.作者认为王阳明“格”竹子为什么会失败? 这位先生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6.按照现代科学的方法,竹子应当怎样“格”?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 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 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 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 。
2.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有机结合。 3.语言简朴通俗。多用口语,如话家常。举事论理,简洁朴 实。
文章小结
本文针对传统教育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通过举事例和讲道理,论证了格物致知的 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号召中国学生要培养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文章结构
应 提出问题: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有
格
传统知精神
丁肇中
导入新课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 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 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 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 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作者简介
丁肇(zhào)中(1936—),美籍 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出生于美国。 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 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 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 士学位。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 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合作探究
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说明。
道理论证: 如:开篇对“格物致知”的解释说明,给读者一个明确的
概念,从理论上阐述了“格物致知”的含义。 对实验精神的重要性的论述,从科学进展的历史角度,阐
创作背景
1990年5月,《瞭望》周刊等 单位组织“情系中华”征文活动, 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的《怀念》 被评为特别荣誉奖。1991年10月 18日,征文活动颁奖大会在北京 人民大会堂举行,丁肇中在会上 发表了这篇演讲。
学习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以埋头读书应 对……毫无帮助
作用
论述角 度
使论证更具体形
象生动,更具说 反面
服力。
使论证更具体形
象生动,更具说 正面
服力。
使论证更具体形 象生动,更具说 反面 服力。
拉近与听众的距离,
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 反面
动,更具说服力。
写作特色 1.全文条理清晰,说理细致严密。开篇针对中国学生提出论
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主体 部分先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从而指出现代学术的基础。然后讲 道理、摆事实,说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再从科学进展的历史、实验的过程和中国学生的弱点几方面论证 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即具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结 尾部分再次强调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表达了良好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