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泉实验
(完整版)喷泉实验
(完整版)喷泉实验
喷泉实验
实验原理:
稀盐酸(2mol/L)与碳酸氢钠(1mol/L)反应生成CO
2,而生成的CO
2
是微溶于水的,因此CO
2
会产生压力将水从导管三颈烧瓶中挤压出来,CO
2又是酸性气体,溶于水后会生成H
2
CO
3
能是石蕊
变色,从而生成美丽的喷泉。
NaHCO3 + HCl= NaCl + H2O+ CO2↑
实验仪器与药品:
仪器:恒压漏斗、圆底烧瓶、冷凝管、三颈烧瓶各一个.
2mol/L稀盐酸:取浓盐酸(12mol/L)20ml,用蒸馏水将其稀释到120ml。
1mol/L碳酸氢钠:称取8.4g的碳酸氢钠固体用水溶解,再将其用100ml的容量瓶配成100ml
的1mol/LNaHCO
3
溶液。
石蕊试剂
实验操作:
将100ml的的1mol/LNaHCO
3
溶液倒进圆底烧瓶内,再向恒压漏斗中加入足量的2mol/L稀盐酸,并用玻璃活塞将两者隔开,再向三颈烧瓶内加入足量的水并滴加数滴石蕊试剂.最后,扭动玻璃活塞是恒压漏斗中的盐酸滴下来。
课题讨论:
(1)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那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
(2)CO
2
的产生快慢对喷泉实验的现象有什么影响?
(3)若将NaHCO
3换成Na
2
CO
3
有影响吗?如果有,有什么影响?
(4)试想CO
2
出了气体,还有什么气体可以做这个实验?。
高三化学喷泉实验
如图所示,锥形瓶内盛有气体X,滴管内盛有液体Y。 若挤压滴管胶头,使液体Y滴入锥形瓶中,振荡,过 一会儿,可见小气球a鼓胀起来。气体X和液NH3 H2O
B
SO2 NaOH溶液
C
CO2 6mol/L H2SO4溶液
D
HCl 6mol/L Na2SO4溶液
分析:当滴入的液体Y将锥形瓶中的气体X溶
按图安装好仪器。松开弹簧夹A,通过导管C向盛溴水的锥
形瓶中鼓入空气,使约10毫升溴水压入烧瓶,再把
弹簧夹A夹紧。振荡烧瓶,溴水很快褪色,有油状
乙烯
物生成,烧瓶内形成负压。松开弹簧夹A,溴水自
动喷入。喷入约10毫升溴水后,再把弹簧夹A夹
紧,振荡烧瓶,溴水又很快褪色。如此重复操作 C A
B
几次。当喷入的溴水颜色不能完全褪尽时,说明
烧瓶中的气体已经完全反应。松开弹簧夹B, 溴水
水
让蒸馏水喷入烧瓶也可形成喷泉。只要反应完
全,液体几乎可充满整个烧瓶。
四、根据实验中的生成物拓展:
?喷泉实验是不是只能喷液体,能不能喷出
别的什么呢?
如图装置,实验前a、b、 c活塞均关闭。若要在该装置 中产生喷烟现象,该怎样操作? 若想在该装置中产生双喷泉现 象,该怎样操作?
(加几滴紫色 石蕊试液)
分析:挤压胶头滴管,滴管中的水溶解右瓶中
的部分NH3使瓶内压强减小。打开活塞a、b, 左瓶中的HCl进入右瓶生成NH4Cl固体而产 生喷烟现象。若此时打开活塞c,则烧杯内 的水会压向左右两个烧瓶,在左瓶中产生 红色喷泉,在右瓶中产生蓝色喷泉。
五、关于生成物浓度的计算拓展:
能进行喷泉实验的 物质通常有以下几组:
气体(a)
NH3
HCl CO2 SO2 Cl2
高中化学重要考点——喷泉实验
高中化学重要考点——喷泉实验喷泉实验具有趣味性、效果性、探究性和综合性,是中学化学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也是历年高考试题中的热点,题型的设计屡有创新。
本文就喷泉实验的形成原理和试题考查方式进行归纳分析。
一、探究喷泉实验的形成原理掌握“喷泉实验”形成原理,需要搞清楚:是否只有水溶性很大的气体才能做喷泉实验?多大溶解度的气体才能做好喷泉实验?(一)氨气溶于水的喷泉实验1、实验原理使烧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利用大气压将烧瓶下面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烧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
2、实验步骤:(1)组装装置(2)收集一瓶氨气(3)挤压胶头滴管,使滴管中的部分水进入烧瓶内(4)放开夹子3、实验现象:烧杯中的水顺着导管被压出,从导管中喷出时,形成红色喷泉。
实验分析:胶头滴管中的部分水进入烧瓶中,使圆底烧瓶中的氨气溶于水(造成烧瓶内氨气的密度降低)从而引起压强减小,所以烧瓶内的压强和外压强出现压强差,压强差把水从导管中压上来,原本已滴有酚酞试液的水在喷出时遇氨气反应(NH3+H2O=NH3•H2O)生成碱性溶液,所以呈红色。
4、实验结论:综上所观,形成喷泉的着重点在于气体在溶液中的溶解性,气体在溶液中溶解性的强弱决定着压强差的大小,而压强差则直接影响着实验的成败。
因此,用于实验的气体应在该用于实验的溶液中有较强的溶解。
(二)改变压强差的两种方法1、减小容器内压强(1)容器内气体极易溶于水,像氨气、氯化氢;(2)容器内气体极易与溶液中的溶质发生化学反应而被吸收,如CO2与NaOH。
2、增大容器内压强(1)容器内液体由于受热挥发(如浓盐酸、浓氨水、酒精等);(2)由于发生化学反应导致产生大量气体,压强增大,形成喷泉!例如喷雾器、人造喷泉等就利用了此种方法。
“喷泉现象与化学实验中的倒吸现象实质是相同的,即喷泉的形成相当于倒吸的发生,喷泉的失败相当于倒吸的避免。
”(三)形成喷泉的组合:(1)常温常压下),NH3、HCl、SO2、NO2与水组合能形成喷泉。
喷泉实验
某校化学实验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在实验室制备Cl2的过程中有水蒸气和HCl挥发出来,同时证明氯气的某些性质,甲同学设计了 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支撑用的铁架台省略),按要求回答问题。
(1)若用含有0.2 mol HCl的浓盐酸与足量的MnO2反应制Cl2 ,制得的Cl2体积(标准状况下)总是小于1.12 L的原因是 。 (2)①装置B中盛放的试剂名称为 ,作用是 , 现象是 。 ②装置D和E中出现的不同现象说明的问题是 。 ③装置F的作用是 。 ④写出装置G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3)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有缺陷,不能确保最终通入AgNO3溶液中的气体只有一种。 为了确保实验结论的可靠性,证明最终通入AgNO3溶液的气体只有一种,乙同学提出在某两个装置之间再加一个装置。你认为 该装置应加在 与 之间(填装置字母序号),装置中应放入 (填写试剂或用品名称)。
I
A、D
稀 盐 酸
II
III
澄 清 石 灰 水
IV
澄清石灰水
盐酸
澄 清 石 灰 水
A
B
I
稀 盐 酸
II
只根据图I、II所示实验,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是 (填装置序号) Ⅱ ;
III
澄 清 石 灰 水
IV
澄清石灰水
(2)图III、IV所示实验均能鉴别这两种物质,与实验III D ; 相比,实验IV的优点是(填选项序号) A.IV比III复杂 B.IV比III安全 C.IV比III操作简便 D.IV可以做到用一套装置同时进行两个对比实验,而 III不行 (3)若用实验IV验证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稳定性,则试 NaHCO3 管B中装入的固体最好是 .
无水CuSO4 。(4)装置②中所加的固体药品是_______, 水蒸气 可验证的产物是_____,确定装置②在整套装置中 由于产物气流通过①、③时会带出 位置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水蒸气,所以②必须在①③之前 (5)装置③中所盛溶液是____________,可 澄清石灰水 CO 验证的产物是___ 2 。
喷泉实验的现象和结论
喷泉实验的现象和结论一、引言喷泉是一种常见的景观,具有美观和观赏性。
而在物理学领域中,喷泉也是一个重要的实验对象。
通过喷泉实验,人们可以观察到许多有趣的现象,并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本文将从实验现象和结论两个方面,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喷泉实验的主题。
二、喷泉实验现象2.1 水柱高度与喷泉口尺寸的关系在喷泉实验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水柱的高度与喷泉口的尺寸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通过实验发现,当喷泉口的面积固定时,水柱的高度与喷泉口的直径成正比。
换句话说,喷泉口越大,所形成的水柱高度就越高。
2.2 喷泉形状与出水速度的关系除了水柱高度与喷泉口尺寸之间的关系,喷泉实验还可以观察到喷泉形状与出水速度之间的关系。
实验中发现,当喷泉口形状改变时,水柱的出水速度也会相应改变。
例如,当喷泉口是一个圆孔时,水柱的出水速度较大;而当喷泉口是一个狭长的矩形时,水柱的出水速度较慢。
2.3 喷泉高度与出水速度的关系在喷泉实验中,我们还可以观察到喷泉高度与出水速度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当出水速度增加时,喷泉的高度也会相应增加。
这是因为出水速度增加导致水柱受到较大的上升力,从而使喷泉高度增加。
2.4 喷泉形状与水流稳定性的关系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喷泉形状与水流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发现,当喷泉口形状改变时,喷泉的水流也会相应改变。
一些形状较复杂的喷泉口可能会导致水流不稳定,出现晃动或分裂的情况;而一些形状较简单的喷泉口则能够保持水流的稳定性。
三、喷泉实验结论通过对喷泉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3.1 喷泉口尺寸与水柱高度成正比实验结果表明,当喷泉口的尺寸增大时,所形成的水柱高度也会相应增大。
这是因为喷泉口尺寸的增大能够提供更多的出水量,从而增加了水柱的高度。
3.2 喷泉形状与出水速度相关实验中发现,喷泉形状的改变会导致出水速度的变化。
一些形状较复杂的喷泉口可能会降低出水速度,而一些形状较简单的喷泉口则能够提高出水速度。
喷泉实验资料
喷泉实验
前言
喷泉实验是一种经典的物理实验,通过这个实验可以直观地展示液体压力和喷
射高度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介绍喷泉实验的原理、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
实验原理
在喷泉实验中,液体被装在一个容器中,容器的底部有一个小孔。
当液体流出
小孔时,液体颗粒受到压力,在受力平衡的情况下,液体会以一定的速度喷射出来。
根据伯努利定理,液体在小孔处的速度和压力之间存在着关系,即速度越大,压力越小。
实验步骤
1.准备实验设备:一个透明的容器,用于装液体;一根细长的导管,连
接容器和小孔;一个标尺,用于测量喷射高度。
2.在容器中注满液体,如水。
3.将导管的一端连接到容器的底部小孔。
4.将容器和导管放在合适的位置,确保导管的末端空间足够,并且能够
测量喷射液体的高度。
5.打开小孔,使液体喷射出来。
6.使用标尺测量液体的喷射高度,并记录数据。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实验数据,可以绘制出液体喷射高度与小孔位置、容器液位等因素的关系图。
一般来说,液体的喷射高度会随着小孔位置的提高而增加,同时也会受到容器液位和液体性质的影响。
实验结果符合伯努利定理的预期,即液体的速度和压力呈反比关系。
结语
通过喷泉实验,我们可以深入理解液体喷射的原理,并通过分析实验数据,验
证物理学中的基本理论。
喷泉实验既具有教育意义,也有趣味性,可以让人们更直观地感受物理规律的神奇之处。
希望本文对喷泉实验有所启发,并对读者的物理学学习有所帮助。
喷泉实验知识点总结
喷泉实验知识点总结一、喷泉实验概述喷泉实验是液体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常用于研究流体运动、表面张力、波动和声学等领域。
喷泉实验通常通过在实验室中的容器中注入液体,然后增加气体或机械装置以产生压力来达成实验目的。
在实验中通常还需要进行一些参数的测量和变化,以便研究流体的运动规律和变化过程。
二、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1.压力喷泉实验中的液体通常是由容器中的液体通过一定方式的增压来产生的。
增压的方式可以分为机械压力和气体压力两种。
机械压力是通过某种机械装置对液体施加压力,比如泵或者活塞等。
气体压力是通过向容器中注入气体,增加容器内压力来使液体喷出。
2.流体运动液体在喷泉实验中的运动主要遵循连续性方程和动量方程。
喷射液体从喷嘴喷出后,会产生一定的喷射流,而这条喷射流在空气中的压力和速度将会产生变化。
一般来说,流体运动的规律和流体的黏性密切相关。
黏性对流体运动的影响会在实验中加以考虑。
3.表面张力表面张力是指在液体表面形成的一种能量,由于液体分子的结构以及液滴表面张力引发的拉力,液滴形状能够使液滴保持一定的形态。
在喷泉实验中,表面张力是影响液体喷射和液滴形态的重要因素。
4.波动和声学喷泉实验有时也会用于研究各种液体波动和声学现象。
特别是喷射流与空气交汇时会产生一系列的声学效应。
在实验中可以通过调整液滴的尺寸、速度和入射角度等参数来研究波动和声学效应。
三、喷泉实验的常见装置和方法1. 常用的喷泉实验装置喷泉实验常用的设备包括注射泵、喷嘴、压力表、称量天平、图像记录仪等。
注射泵是用来增加液体压力的主要设备,通过调整注射泵的出液速度和压力可以控制液体的喷射形式,比如连续射流、喷射雾化等。
喷嘴是液体喷射的出口,其大小和形状对液体喷射的效果有较大影响。
压力表用来检测液体增压程度,称量天平用来检测液体的质量变化,图像记录仪则用来记录流体的运动轨迹。
2. 喷泉实验的常见方法常见的喷泉实验方法包括测量流速,研究喷射弧线,观察空气对液体喷射的影响等。
喷泉实验教案(5篇)
喷泉实验教案(5篇)喷泉实验教案篇一喷泉实验教案内容:喷泉实验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中与氨有关的喷泉实验。
在这一节的相关内容中,绝大多数都不能算是高中化学的重点,而喷泉实验是个例外,它是高中的一个非常经典的实验。
它的实验现象,原理以及由此得出的氨的物理性质历年来在各省高考中出现频率都较高。
学情分析:学生来到高中不久,一般还未经历文理分科,且由于初中化学的趣味性和实验性较强,同学们对化学这一门学科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但是,同学们进入高中,在考试中遇到一些新的实验题后,很多同学对这些实验不知怎么分析才好。
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教学目标:了解并掌握喷泉实验的基本做法根据实验现象,自己会分析实验的原理,注意事项,并由此得出结论。
引领同学们一起探讨出分析实验题目的三个步骤教学重难点:对喷泉实验的原理的分析注意事项的全面性以及完整性对该实验的升华和提升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提出问题→分析实验装置图→观看实验视频→小组讨论→同学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和学生一起总结实验的探究方法教师采用边看视频边讲解的方法使所有学生能弄清楚整个实验的过程,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进来,真正学会分析实验的方法。
教学过程:投影一张漂亮的喷泉图片提问大家看老师的ppt上是什么啊?(学生答:喷泉)老师的喷泉呀是我们在广场,公园等地可以看到的,但是其实喷泉不仅仅可以在这些地方看见,在我们的化学实验室里也是可以看到的,大家想看吗?(学生答:想看)好!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实验室里面的喷泉!板书:喷泉实验(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的97面,自己先预习一下实验的基本内容)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首先咱们就一起来看看实验的装置吧!投影:该实验的实验装置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实验装置,我请一个同学来分析一下装置啊,好,××同学!××:铁架台,装了三分之二水的烧杯,带有胶头滴管和玻璃管的塞子,装满氨气的烧瓶教师:非常好!看来大家预习的还是相当认真的。
喷泉实验
1.形成喷泉的组合:(1)NH3、HCl、HBr、HI、SO2等这些在水中溶解度大的气体、NO2或V(NO2):V(O2)为4:1的混合气体或V(NO):V(O2)为4:3的混合气体,都可与水配组做喷泉实验;(2)CO2、H2S、Cl2等酸性气体可以与NaOH溶液配组形成喷泉,且NaOH溶液浓度越大,效果就越好;(3)有机气体与有机溶剂配组形成喷泉;2.各种喷泉实验二氧化氮跟水反应在500ml烧瓶内加入10ml浓硝酸(HNO3),再放入一小块铜片。
待反应产生的红棕色二氧化氮(NO2)气体赶尽空气充满整个烧瓶时,立即用尖嘴下绑有一团浸湿水的棉团的玻璃管的胶塞塞紧烧瓶瓶口,并将烧瓶固定在铁架台上,将玻璃管插入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烧杯中。
打开玻璃管上的止水夹,轻轻摇动烧瓶,即可产生美丽的红色喷泉。
反应方程式:Cu+4HNO3(浓)→Cu(NO3)₂+2NO₂+2H₂O3NO₂+H₂O→2HNO3+NO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用500ml圆底烧瓶排水法收集满氧气(O2)。
在带玻璃尖嘴管的胶塞上插入燃烧匙,燃烧匙内放少量红磷(P)。
将燃烧匙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待红磷燃烧后,迅速将燃烧匙伸入圆底烧瓶内,并将烧瓶口用胶塞塞紧(装置如图3)。
等反应完成,烧瓶逐渐冷却后,将烧瓶倒置固定在铁架台上,玻璃管伸入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烧杯中。
打开玻璃管上的止水夹,即可形成美丽的红色喷泉。
反应方程式:4P+5O₂→2P₂O₅氯化氢与氨气的反应用500ml干燥的圆底烧瓶收集满氨气(NH3),瓶口用带玻璃尖嘴管的胶塞塞紧,玻璃管的另一端通过单孔胶塞插入盛有浓盐酸(HCl)的塑料瓶中(装置如图4)。
打开玻璃管上的止水夹,用手挤控塑料瓶,使塑料瓶中的氯化氢气体通过玻璃尖嘴进入圆底烧瓶内与氨气接触,即可形成白色的喷烟。
反应方程式:NH3+HCl→ NH4Cl。
喷泉实验专业知识
试验原理
• 喷泉形成旳原因,是因为烧瓶内旳气体 溶于水后,造成瓶内压强旳骤减,与外 界大气压强产生很大旳压强差所致。
• 气体体积迅速减小是造成压强骤减旳直 接原因,这是设计喷泉试验旳根本所在。
• 以上试验分别利用外压、气压、水压使
环境a与环境 b旳压强之差△P=P(环境a)
-P(环境b)≥ 液gh ,从而产生了喷泉
③拔出导管b,可乐瓶 中水面回落,广口瓶中 水面上升。打开止水夹a, 立即在导管口处点燃, 可看到淡蓝色火焰。证 明生成气体是H2。
操作及现象
①取两个蒸馏烧 瓶,切断支管,留 5cm左右,在烧瓶中 分别集满 氨 气 和 氯 化 氢 气 ,如图连接 好装置。水槽中装 入水,滴加几滴紫 色石蕊试液。
②打开止水夹a, 能够看到有白烟生 成。烧瓶内压强降 低。
现象。
取100mL塑料瓶一种, 橡皮塞一种,带尖嘴旳玻璃 直导管一根,玻璃直角导管 一根,100mL大针筒一种, 盛满水旳烧杯一种。试验时, 用100mL大针筒抽取塑料瓶 中旳空气,就能够看到喷泉 现象。
• 在化学试验中根据不同气体旳物理性质 和化学性质能够设计不同旳低压喷泉试 验。举例如下:
③关闭止水夹a, 打开止水夹b、c, 能够看到蓝色和红
色喷泉。
中央电化教育馆教育信息资源开发部
“氨气喷泉”
“氯化氢喷泉”
点击画面观看视频
试验药物
• 1 高压喷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类别
氧气 喷泉
二氧化 二氧化 碳喷泉 硫喷泉
乙炔 喷泉
反应 物
双氧水
二氧化 锰
碳酸氢 钠溶液
硫酸铝 溶液
稀盐酸
硫代硫 酸钠
水 电石
喷泉实验设计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 观察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及其产生的现象。
3. 掌握实验室制取氨气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喷泉实验是利用气体溶解度差异产生压强差,从而使液体通过管道喷出形成喷泉现象的实验。
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当氨气通过管道进入水中时,溶解在水中的氨气会迅速减少,导致烧瓶内气压降低,从而形成压强差,使水通过管道喷出。
三、实验器材1. 烧杯2. 带双孔塞的烧瓶3. 胶头滴管4. 直导管(长的)5. 氨气瓶6. 加热装置7. 止水夹8. 试管9. Ca(OH)210. NH4Cl11. 酚酞指示剂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将烧瓶、胶头滴管、直导管和烧杯连接好,确保装置气密性良好。
(2)将氨气瓶放置在安全位置,避免氨气泄漏。
2. 实验操作(1)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Ca(OH)2和NH4Cl,并用导气管连接烧瓶。
(2)将烧瓶底朝上,导管朝下,插入装有水的烧杯中。
(3)加热试管,观察氨气产生。
(4)关闭止水夹,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中。
(5)观察喷泉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6)在烧杯中加入少量酚酞指示剂,观察喷泉现象。
(7)重复实验,验证实验结果。
3. 实验结束(1)关闭加热装置,将实验器材清洗干净。
(2)整理实验场地,确保安全。
五、实验现象1. 加热试管后,氨气产生,并通过导管进入烧瓶。
2. 氨气溶解在水中,烧瓶内气压降低,水通过导管喷出,形成喷泉现象。
3. 在烧杯中加入酚酞指示剂后,喷泉中的水呈红色,说明氨气溶解在水中形成碱性溶液。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实验观察到,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导致烧瓶内气压降低,从而形成喷泉现象。
2. 在加入酚酞指示剂后,喷泉中的水呈红色,说明氨气溶解在水中形成碱性溶液。
3. 实验结果与喷泉实验原理相符。
七、实验总结1. 本实验成功制取了氨气,并观察到了喷泉现象。
2. 实验过程中,操作要规范,确保实验安全。
3. 通过实验,加深了对喷泉实验原理的理解,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
高中化学重要考点——喷泉实验
高中化学重要考点——喷泉实验喷泉实验是一种生动、简单、易于观察和理解的化学实验,可以生动地展示各种化学反应中不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
此实验涉及到氢氧化钠、硫酸铜和离子反应等方面,是中学化学知识中的重要考点之一。
一、实验原理及步骤1.实验原理(1)氢氧化钠(NaOH)与硫酸铜(CuSO4)反应,可以生成状如喷泉的物质。
具体反应式为:NaOH + CuSO4 → Cu(OH)2↓ + Na2SO4这是一个经典的双替换反应。
(2)反应中产生的Cu(OH)2是一种不稳定的化合物,其在水溶液中会迅速分解为Cu(OH)2•H2O,进一步变为深蓝色的Cu(OH)2溶液。
此反应可用以下方程式表示:Cu(OH)2 → Cu(OH)2•H2O → Cu(OH)2(aq)(3)产生大量气泡,物质形成喷泉的原因是,产生的Cu(OH)2•H2O粒子在重力和表面张力的作用下聚集在一起,形成附着在氢氧化钠的顶部的一个泡沫堆。
当气泡越来越多时,它们将形成一个喷泉状结构。
2.实验步骤(1)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NaOH)溶液到硫酸铜(CuSO4)溶液中,注意要缓慢地加入,同时不断地搅拌。
这个过程中,反应先是缓慢的,但是随着氢氧化钠的加入量越来越多,反应则会迅速加剧。
(2)等到氢氧化钠的添加完毕,就会出现一个令人惊讶的现象——喷泉形成了!溶液聚集成一个球形,而气泡在球形的中心逐渐增多,最终形成一个喷泉。
(3)观察喷泉的变化,同时也要注意安全事项。
二、反应数理基础1.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和分子之间发生了各种各样的相互作用,从而导致了物质的性质和状态的变化。
最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有: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单替换反应、双替换反应等。
2.离子反应当酸、碱或盐溶于水中时,其分子或离子便与水中的离子发生相互作用,形成新的化合物,这就是离子反应。
例如,当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于水中时,氢氧化钠中的氢氧根阴离子(OH^-)和硫酸铜中的铜离子(Cu2+)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化学反应式为:NaOH + CuSO4 → Cu(OH)2↓ + Na2SO43.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能接受一定量的电子,而还原剂能捐献一定量的电子。
喷泉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2. 通过实验观察喷泉的形成过程,分析影响喷泉高度的因素。
3.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喷泉实验是利用大气压强差产生的一种物理现象。
当烧瓶内的气体被压缩后,气体压强增大,大于外界大气压强,导致气体将水从烧杯中压出,形成喷泉。
实验中,通过观察喷泉的高度,可以分析影响喷泉高度的因素。
三、实验器材1. 烧瓶(容积约为500ml)2. 带双孔塞的烧瓶3. 胶头滴管4. 直导管(长的)5. 清水6. 酚酞指示剂7. 烧杯四、实验步骤1. 将烧瓶与带双孔塞的烧瓶连接,确保连接处密封良好。
2. 将直导管插入烧杯中的水中,导管底部紧贴烧杯底部。
3. 在烧瓶内加入适量的清水,用胶头滴管将酚酞指示剂滴入水中,使水呈现红色。
4. 检验装置的气密性,确保没有泄漏。
5. 将烧瓶底朝上,导管朝下,插入烧杯中的水中。
6. 挤压胶头滴管,将水挤出烧瓶,使烧瓶内形成负压。
7. 观察喷泉的形成过程,记录喷泉的高度。
8. 更换不同形状的喷嘴,重复上述实验步骤,记录下不同喷嘴形状对喷泉高度的影响。
9. 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影响喷泉高度的因素。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现象:在挤压胶头滴管时,烧瓶内水被挤出,形成喷泉。
喷泉高度约为20cm。
2. 实验数据:更换不同形状的喷嘴,喷泉高度分别为15cm、18cm、20cm、22cm、25cm。
3. 分析与讨论:(1)喷泉高度与气体压强差有关。
气体压强差越大,喷泉高度越高。
(2)喷泉高度与喷嘴形状有关。
喷嘴直径越小,喷泉高度越高。
(3)喷泉高度与烧瓶内气体体积有关。
烧瓶内气体体积越大,喷泉高度越高。
(4)喷泉高度与外界大气压强有关。
外界大气压强越低,喷泉高度越高。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喷泉实验,我们了解了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喷泉的形成过程,并分析了影响喷泉高度的因素。
实验结果表明,喷泉高度与气体压强差、喷嘴形状、烧瓶内气体体积和外界大气压强等因素有关。
形成喷泉实验的原理
形成喷泉实验的原理
我的科学实验是形成喷泉实验,它是通过烧杯中的水发生的现象来证明水受热时会变成蒸汽,所以形成喷泉实验。
下面就让我来介绍一下吧!
我们首先要准备好:烧杯、量筒、玻璃棒、烧杯和温度计。
烧杯中装满热水,量筒中放入少量的水,温度计插入水中。
温度计示数升高,说明水中有气泡产生。
然后把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中,量筒中的水慢慢增多。
我们要耐心地等待一会,可以看到量筒中的水变少了。
我们把烧杯放在桌子上,看到烧杯中的水又变多了,我们可以看到烧杯里有一个小喷泉冒出来了。
那么为什么水会变成蒸汽呢?它和什么有关呢?其实“喷泉”就是水蒸气遇到冷凝管壁时发生冷凝而形成的,当它遇到冷凝管壁时,它会凝结成水滴,水滴一滴一滴地往下掉,最后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了。
这个实验也是我做过的实验中最有趣的一个。
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有关形成喷泉实验的原理吧!我们知道,当一种物质受热时会变成气体,而冷却时则会变成液体。
—— 1 —1 —。
氨气的喷泉实验现象和结论
氨气的喷泉实验现象和结论1. 实验背景1.1 什么是氨气?氨气,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其实,它就是那种有点刺鼻、让人想打喷嚏的气体。
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清洁剂里就会有它的身影。
氨气的化学式是NH₃,简单来说,它是氮和氢的结合,常常在实验室里见到。
1.2 喷泉实验的由来说到氨气,咱们今天来聊聊一个很有趣的实验——氨气的喷泉实验。
这个实验简单又好玩,能让人眼前一亮。
说到底,就是利用氨气和水的亲密关系,创造出一个“喷泉”效果。
是不是听起来就很神秘?2. 实验过程2.1 准备工作好了,咱们进入正题。
首先,你需要准备一些氨水,也就是氨气溶解在水里的产物。
别小看这个氨水,它可是实验的主角。
然后再准备一个透明的容器,比如一个小瓶子,当然,记得要注意安全,手套和护目镜可少不了,安全第一嘛!2.2 开始实验接下来,就是真正的实验时刻了。
把氨水倒进瓶子里,然后轻轻加入一点水。
这个时候,你可能会发现,瓶子里开始冒出气泡,像是喝了碳酸饮料的感觉。
不过,这还不是高兴,咱们再加入一点食盐,看看会发生什么!随着盐的加入,氨气会迅速产生,瓶子里的气泡越来越多,最终喷出一股“泉水”。
这时候,你会感受到一种“哇,太神奇了!”的兴奋感,简直让人心潮澎湃。
3. 实验现象与结论3.1 实验现象在实验中,喷出的“泉水”就像是一条小瀑布,潺潺而出,十分壮观。
其实,这就是氨气与水、盐发生了化学反应,释放出了气体。
看着这奇妙的现象,心里那叫一个乐开花,真是让人惊叹自然的力量。
3.2 实验结论通过这个喷泉实验,我们得到了一个很有趣的结论:氨气不仅能和水结合,还能通过化学反应产生气体,形成喷泉的效果。
这不仅是科学的魅力,更是自然界的神奇所在。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生活中的科学无处不在,关键是你愿不愿意去探索、去发现。
在这个过程中,或许你能感受到一种“科学就是生活”的真实体验。
谁说科学不能轻松搞定呢?只要你敢动手,就能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4. 结语总的来说,氨气的喷泉实验不仅好玩,还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气体与液体之间的关系。
科学小实验报告喷泉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喷泉的原理。
2. 通过实验验证大气压的存在。
3. 掌握喷泉实验的操作步骤。
二、实验原理喷泉实验是利用大气压强将水从下往上喷射出来的一种现象。
实验中,当烧杯中的水被加热至沸腾时,水蒸气会从烧杯中冒出,并随着水蒸气的上升,体积逐渐增大,压力逐渐减小。
当压力减小到一定程度时,大气压会将水从下方的烧杯中压出,形成喷泉。
三、实验材料1. 烧杯2. 水3. 铁架台4. 酒精灯5. 火柴6. 橡皮管7. 玻璃管8. 橡皮塞9. 透明胶带四、实验步骤1. 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放入铁架台上。
2. 将橡皮管一端套在烧杯口,另一端插入玻璃管中。
3. 用透明胶带将玻璃管固定在烧杯口,确保密封。
4. 将橡皮塞塞入玻璃管中,确保密封。
5. 点燃酒精灯,加热烧杯底部的水。
6. 观察水蒸气从烧杯中冒出,并随着水蒸气的上升,玻璃管中的水逐渐上升。
7. 当玻璃管中的水上升至一定高度时,关闭酒精灯。
8. 观察喷泉现象,即水从烧杯中喷出,形成喷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在加热烧杯底部的水时,水蒸气从烧杯中冒出,并随着水蒸气的上升,玻璃管中的水逐渐上升。
关闭酒精灯后,水从烧杯中喷出,形成喷泉。
2. 实验分析:(1)大气压强:在实验过程中,水蒸气从烧杯中冒出,说明大气压强能够将水从下往上压。
(2)沸点: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当达到沸点时,水开始沸腾,产生水蒸气。
(3)压力变化:随着水蒸气的上升,体积逐渐增大,压力逐渐减小。
当压力减小到一定程度时,大气压将水从下方的烧杯中压出,形成喷泉。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喷泉实验,我们了解了喷泉的原理,验证了大气压的存在。
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喷泉实验的操作步骤,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此外,实验还让我们认识到沸点、压力变化等因素对喷泉现象的影响。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多有趣的科学现象,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喷泉实验操作步骤笔记详细说明
一、实验目的1. 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2. 了解气体溶解度与压强的关系。
3. 掌握喷泉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喷泉实验是利用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压强的关系,通过实验观察气体溶解后产生的喷泉现象。
实验中,气体在水中溶解,导致烧瓶内压强降低,从而使水通过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
三、实验器材1. 干燥的圆底烧瓶一个2. 带尖嘴的玻璃管一根3. 橡胶管一段4. 滴管一个5. 酚酞试液少量6. 烧杯一个7. 铁架台一个8. 铁夹两个9. 水10. 酒精灯一个(可选)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1)将干燥的圆底烧瓶充满氨气,可用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氨气。
(2)取一根带尖嘴的玻璃管,玻璃管的另一端用橡胶管与另一玻璃管相连,并用止水夹夹住橡胶管。
(3)将有喷嘴和止水夹的长玻璃管、吸满水的胶头滴管,先后插入双孔橡皮塞。
(4)用带有玻璃管和胶头滴管的双孔橡皮塞紧瓶口。
(5)立即倒置烧瓶,使下端的玻璃管插入盛有水的烧杯里(水中事先加入酚酞试液)。
(6)将圆底烧瓶用铁夹固定在铁架上。
2. 进行实验(1)打开橡皮管上的止水夹(或将止水夹移到下端玻璃管上)。
(2)挤压滴管的胶头,使少量的水进入烧瓶,从而引发喷泉。
3. 观察现象(1)观察喷泉的形成过程,注意喷泉的高度和持续时间。
(2)观察烧瓶内液体的颜色变化,酚酞试液遇氨气变红。
(3)观察烧杯中水的颜色变化,酚酞试液遇氨气变红。
4. 实验结束(1)关闭止水夹,使实验装置恢复原状。
(2)整理实验器材,清洗实验用品。
五、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烧瓶内氨气的收集,避免气体泄漏。
2.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喷泉的形成过程,记录喷泉的高度和持续时间。
3. 实验结束后,及时关闭止水夹,避免水倒流。
4.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酒精灯等易燃物品的误操作。
5. 实验过程中,注意实验器材的清洁,避免交叉污染。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喷泉实验成功,喷泉高度约30cm,持续时间约10s。
喷泉实验:大气压强驱动水的喷射现象
喷泉实验:大气压强驱动水的喷射现象在喷泉实验中,水的喷射现象可以通过外界大气压强来详细解释。
以下是一个逐步的解释过程:1.实验装置与准备:2.喷泉实验通常涉及一个密封或部分密封的容器,该容器内装有水,并且容器顶部或侧面连接有一根或多根细长的管道(喷泉管)。
在某些情况下,为了降低容器内的气压,还会在容器内设置加热装置或连接外部抽气设备。
3.气压降低:4.在实验开始时,通过加热容器内气体(如果设有加热装置)或利用外部设备抽气,使容器内的气压逐渐降低。
这个过程中,容器内的气体分子数量减少,导致气压下降。
5.大气压强作用:6.当容器内的气压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它变得小于外界的大气压强。
由于大气压强是始终存在的,并且具有将空气推向低压区域的趋势,因此在这个情况下,外界的大气压强会对容器内的液体(水)产生作用。
7.水的喷射:8.外界的大气压强作用在容器内的水面上,产生一个向容器内部的压力。
由于容器内的气压较低,这个向内的压力差就足以克服水的重力和表面张力,将水从容器内通过喷泉管推向外部。
当水被推出喷泉管时,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喷泉现象。
9.喷泉的高度与持续时间:10.喷泉的高度和持续时间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容器内外的气压差、喷泉管的直径和长度、水的量以及外部条件(如风速、温度等)。
在理想情况下,如果容器内的气压能够持续降低,并且喷泉管的设计合理,那么喷泉的高度和持续时间都会相对较长。
综上所述,喷泉实验中水的喷射现象是通过外界大气压强对容器内水的压力作用来解释的。
当容器内气压降低时,外界大气压强就会推动水从容器中喷出,形成美丽的喷泉景观。
第二节 微专题二 喷泉实验原理及应用
微专题二喷泉实验原理及应用1.喷泉实验原理喷泉产生的本质原因是烧瓶内外形成压强差,由于烧瓶内气体的压强小于烧瓶外的压强,所以液体会被压入烧瓶内形成喷泉。
产生压强差的方法有:①减小烧瓶内气压,如液体将气体吸收或与其反应等;②增大烧瓶外压强。
2.常见装置图(1)如图甲(或乙)烧瓶内的气体极易溶于水(或易与溶液中的溶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烧瓶内气压迅速降低,在大气压作用下,烧杯中的液体迅速向上流动,从而形成喷泉。
(2)如图丙锥形瓶内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气体,从而使锥形瓶内压强迅速增大,促使锥形瓶内液体迅速向上流动,形成喷泉。
3.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1)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2)圆底烧瓶要保持干燥。
(3)圆底烧瓶内要充满气体。
(4)烧杯内装入足量的水或某种溶液,以防止因液体量不足而造成喷泉停止或不发生。
4.常见能形成喷泉的物质组合气体HCl NH3CO2、Cl2、SO2、H2S、NO2NO2或NO2与O2吸收剂水或NaOH溶液水或盐酸NaOH溶液水5.喷泉实验的有关计算(1)实验完成后,溶液充满烧瓶,溶质的物质的量与气体的物质的量相同(由体积换算确定)。
标准状况下若烧瓶体积为V L,则有V(aq)=V L,n B=V L22.4 L·mol-1,c B =n B V (aq )=V L22.4 L·mol -1V L =122.4 mol·L -1。
(2)若溶质由部分气体转化而成,则依实际情况判断。
如V L NO 2与O 2按4∶1混合后做喷泉实验,发生的反应为4NO 2+O 2+2H 2O===4HNO 3,则有V (aq)=V L ,n B =45×V L 22.4 L·mol -1, c B =45V L 22.4 L·mol -1V L =128mol·L -1。
1.(2020·驻马店第一中学质检)如图装置中,干燥烧瓶内盛有某种气体,烧杯和滴管内盛放某种溶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喷泉实验原理及其应用
喷泉实验是一个富有探索意义的实验,实验的基本原理是使烧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利用大气压将烧瓶下面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烧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如图1)。
这类实验的要求是:①装置气密性良好;②所用气体能大量溶于所用液体或气体与液体快速反应。
能进行喷泉实验的物质通常有以下几组:
气体(a)液体(b)液体(c)实验原理
NH3水水NH3溶解度为1:700
HCl 水水HCl溶解度为1:500
CO2NaOH溶液NaOH溶液2NaOH+CO2=Na2CO3+H2O
SO2NaOH溶液NaOH溶液2NaOH+SO2=Na2SO3+H2O
Cl2NaOH溶液NaOH溶液2NaOH+Cl2=NaClO+NaCl+H2O
NO2水水3NO2+H2O=2HNO3+NO(不能充满)
喷泉实验能形象地说明某些气体极易溶于水(或特定溶液)。
根据其原理进行拓展还可以探讨喷泉实验的多种应用。
一、根据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拓展
例如,某同学用HCl气体做喷泉实验时,喷入烧瓶内的水不足烧瓶容积的1/3,其原因不可能是()。
(A)烧瓶潮湿(B)装置气密性不好(C)水里没有加石蕊试液(D)烧瓶内未集满HCl
二、根据实验中发生的现象拓展
如图3所示,甲学生在烧瓶中充满O2,并在反匙燃烧匙中加入一种白色固体物质,欲做O2的喷泉实验。
实验开始,用凸透镜将日光聚焦于反匙燃烧匙中的固体,燃烧匙内出现一阵火光和白烟。
等一会儿,
打开橡皮管上的止水夹。
看到有美丽的喷泉发生。
请问他在反匙燃烧匙中加入了什么物质?
三、根据实验中的生成物拓展
喷泉实验是不是只能喷液体,能不能喷出别的什么物质呢?
如图4装置,实验前a、b、c活塞均关闭。
若要在该装置中产生喷烟现象,该怎样操作?若想在该装置中产生双喷泉现象,该怎样操作?
分析:
四、根据实验中的反应物拓展
是不是只有无机物气体才能产生喷泉现象呢?
把充满乙烯的圆底烧瓶用带有尖嘴导管的橡皮塞塞紧,按图5安装好仪器。
松开弹簧夹A,通过导管C向盛溴水的锥形瓶中鼓入空气,使约10 mL溴水压入烧瓶,再把弹簧夹A夹紧。
振荡烧瓶,溴水很快褪色,有油状物生成,烧瓶内形成负压。
松开弹簧夹A,溴水自动喷入。
喷入约10 mL溴水后,再把弹簧夹A夹紧,振荡烧瓶,溴水又很快褪色。
如此重复操作几次。
当喷入的溴水颜色不能完全褪尽时,说明烧瓶中的气体已经完全反应。
松开弹簧夹B,让蒸馏水喷入烧瓶也可形成喷泉。
只要反应完全,液体几乎可充满整个烧瓶。
五、关于生成物浓度的计算拓展
例如,同温同压下两个等体积的干燥烧瓶中分别充满①NH3②NO2,进行喷泉实验,经充分反应后烧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①<②(B)①>②(C)①=②(D)无法确定
六、根据实验原理反向思维拓展
通常的喷泉实验是设法减小烧瓶内压强形成负压,使液体喷入烧瓶。
能不能增大外面的压强将液体压入烧瓶呢?请看以下两个例子。
①如图6装置,在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能产生喷泉现象的是()
A、碳酸钠和稀盐酸
B、氢氧化钠和稀盐酸
C、铜和稀硫酸
D、硫酸铜和氢氧化钠溶液
②如图7装置,在锥形瓶外放一个水槽,瓶中加入酒精,水槽中加入冰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产生了喷泉,问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
A、浓硫酸
B、食盐
C、硝酸钾
D、硫酸铜
因此,通过化学反应或某些物理方法使烧瓶外面的压强大于烧瓶里面的压强也能形成喷泉。
以上两例的原理实际上就是人造喷泉和火山爆发的原理。
七、喷泉原理的迁移拓展
如图8所示,锥形瓶内盛有气体X,滴管内盛有液体Y。
若挤压滴管胶头,使液体Y滴入锥形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