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泉实验

合集下载

化学液体喷泉实验报告(3篇)

化学液体喷泉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即气体溶解或化学反应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变化,形成液体喷泉。

2. 掌握喷泉实验的操作步骤,包括装置搭建、气体收集、液体喷泉现象观察等。

3.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气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和反应,验证气体溶解度及化学反应对喷泉现象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喷泉实验基于气体溶解或化学反应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变化而形成液体喷泉的原理。

具体过程如下:1. 将干燥气体充满烧瓶,并通过导管连接至盛有液体的容器。

2. 当烧瓶中的气体溶解于液体或与液体发生化学反应时,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

3. 外界大气压将液体压入烧瓶,形成液体喷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仪器:烧瓶、胶头滴管、直导管、烧杯、锥形瓶、玻璃棒等。

2. 液体:水、酚酞试液、氯化铁溶液、NaOH溶液等。

3. 气体:氨气、HCl气体、NO气体、CO2气体等。

四、实验步骤1. 将烧瓶与导管连接,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2. 将烧瓶底朝上,导管朝下,插入盛有液体的烧杯中。

3. 通过胶头滴管向烧瓶中充入干燥气体,直至烧瓶内充满气体。

4. 观察气体溶解或与液体反应,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形成液体喷泉。

5. 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气体溶解度及化学反应对喷泉现象的影响。

五、实验现象与结果1. 氨气溶解于水,形成红色喷泉,溶液呈碱性。

2. HCl气体溶解于水,形成无色喷泉。

3. NO气体不溶于水,不形成喷泉。

4. CO2气体与NaOH溶液反应,形成无色喷泉。

六、分析与讨论1. 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因此形成红色喷泉。

2. HCl气体溶解于水,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形成无色喷泉。

3. NO气体不溶于水,因此不形成喷泉。

4. CO2气体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形成无色喷泉。

七、结论1. 喷泉实验原理是基于气体溶解或化学反应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变化而形成液体喷泉。

2.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气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和反应,可以验证气体溶解度及化学反应对喷泉现象的影响。

花式喷泉的实验报告(3篇)

花式喷泉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报告:喷泉实验一、实验目的1. 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 掌握喷泉实验的操作步骤。

3. 分析不同因素对喷泉高度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喷泉实验是通过改变容器内外的压强差,使液体(水)从容器内喷涌而出,形成喷泉的现象。

实验中,将烧瓶倒置放入水中,烧瓶内充满气体(如氨气),通过挤压胶头滴管将水挤出烧瓶,使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从而形成喷泉。

三、实验器材1. 烧杯2. 带双孔塞的烧瓶3. 胶头滴管4. 直导管(长的)5. 酚酞指示剂(可选)四、实验步骤1. 将烧瓶与导管和吸取了清水的胶头滴管结合在一起,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2. 将烧瓶底朝上,导管朝下,导管插入有水的烧杯中。

3. 挤压胶头滴管,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中,观察实验现象。

4. (可选)在烧杯里加入酚酞指示剂,观察喷泉现象。

5. 更换不同形状的喷嘴,重复上述实验步骤,记录下不同喷嘴形状对喷泉高度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喷泉现象,喷泉高度约为30cm。

2. 加入酚酞指示剂后,喷泉现象更加明显,喷泉呈现红色。

3. 通过更换不同形状的喷嘴,发现喷嘴形状对喷泉高度有一定影响,喷嘴越细,喷泉高度越高。

六、实验总结1. 喷泉实验是一种有趣的物理实验,通过改变容器内外的压强差,使液体喷涌而出,形成喷泉。

2. 实验结果表明,喷嘴形状对喷泉高度有一定影响,喷嘴越细,喷泉高度越高。

3. 通过喷泉实验,我们了解了气体溶解度、压强差等物理概念。

---以上是一个简单的喷泉实验报告示例,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补充。

第2篇一、实验目的1. 熟悉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 掌握变频器在喷泉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3. 学习花式喷泉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提高自动化控制水平。

二、实验原理1. PLC简介:PLC是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专为在工业环境下的应用而设计。

它采用可编程存储器,用于存储用户自定义的指令集,用于实现逻辑、定时、计数、算术和顺序控制功能。

关于喷泉原理的小实验

关于喷泉原理的小实验

关于喷泉原理的小实验
可以通过以下实验来了解喷泉的原理:
材料:
1. 一个长颈瓶
2. 管道(透明的水管或者塑料软管)
3. 水槽或者盆子
4. 水
5. 小池塘泵(可选)
步骤:
1. 将长颈瓶放在水槽或者盆子中,确保瓶子底部与水平面保持一定距离(一般为瓶口浸没在水中)。

2. 将一端连接在瓶口上的水管的另一端放入水中,确保水管的另一端埋在水中。

3. 慢慢向长颈瓶中注入水,注意观察水管中的水流动情况。

4. 当水注满瓶子后,开始观察瓶管中的水流。

5. 如果使用了小池塘泵,将其放入水槽或者盆子中,并将其与长颈瓶的水管相连,然后将泵启动。

观察水从瓶口喷射出来的情况。

观察和解释:
1. 在第三步中,当你倒入更多的水时,你会看到瓶管中产生了一股上升的水流。

2. 水流从瓶口喷射出来时,你可以看到水柱上升,并最终形成一个喷泉。

原理解释:
喷泉实验中的原理是液体的流体力学。

当你往瓶子中注入水时,水会通过瓶颈倒入,并在瓶子中建立一个水柱。

由于重力的作用,水柱中的水向下流动,但是水柱中的水与瓶口之间的空气不能顺畅地流过,这就阻碍了水流的下降。

同时,上面水柱中的水受到重力和空气的压力,这导致水柱中的水压增加。

当水压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压力会超过瓶口的限制,从而使得水以喷流的形式从瓶口喷射出来,形成喷泉。

小池塘泵的作用是利用机械力将水从瓶子中抽出,并通过喷嘴喷射出来。

水通过泵的抽吸,在经过喷嘴时,会形成一个高压区,从而使得水以喷流的形式喷射出来。

通过这个小实验,你可以更好地理解喷泉原理,并观察到水柱上升的过程,体验水力学的基本原理。

(完整版)喷泉实验

(完整版)喷泉实验

(完整版)喷泉实验
喷泉实验
实验原理:
稀盐酸(2mol/L)与碳酸氢钠(1mol/L)反应生成CO
2,而生成的CO
2
是微溶于水的,因此CO
2
会产生压力将水从导管三颈烧瓶中挤压出来,CO
2又是酸性气体,溶于水后会生成H
2
CO
3
能是石蕊
变色,从而生成美丽的喷泉。

NaHCO3 + HCl= NaCl + H2O+ CO2↑
实验仪器与药品:
仪器:恒压漏斗、圆底烧瓶、冷凝管、三颈烧瓶各一个.
2mol/L稀盐酸:取浓盐酸(12mol/L)20ml,用蒸馏水将其稀释到120ml。

1mol/L碳酸氢钠:称取8.4g的碳酸氢钠固体用水溶解,再将其用100ml的容量瓶配成100ml
的1mol/LNaHCO
3
溶液。

石蕊试剂
实验操作:
将100ml的的1mol/LNaHCO
3
溶液倒进圆底烧瓶内,再向恒压漏斗中加入足量的2mol/L稀盐酸,并用玻璃活塞将两者隔开,再向三颈烧瓶内加入足量的水并滴加数滴石蕊试剂.最后,扭动玻璃活塞是恒压漏斗中的盐酸滴下来。

课题讨论:
(1)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那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
(2)CO
2
的产生快慢对喷泉实验的现象有什么影响?
(3)若将NaHCO
3换成Na
2
CO
3
有影响吗?如果有,有什么影响?
(4)试想CO
2
出了气体,还有什么气体可以做这个实验?。

喷泉_实验报告

喷泉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2. 通过实验观察喷泉的形成过程,分析影响喷泉高度的因素。

3.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喷泉实验是利用大气压强差产生的一种物理现象。

当烧瓶内的气体被压缩后,气体压强增大,大于外界大气压强,导致气体将水从烧杯中压出,形成喷泉。

实验中,通过观察喷泉的高度,可以分析影响喷泉高度的因素。

三、实验器材1. 烧瓶(容积约为500ml)2. 带双孔塞的烧瓶3. 胶头滴管4. 直导管(长的)5. 清水6. 酚酞指示剂7. 烧杯四、实验步骤1. 将烧瓶与带双孔塞的烧瓶连接,确保连接处密封良好。

2. 将直导管插入烧杯中的水中,导管底部紧贴烧杯底部。

3. 在烧瓶内加入适量的清水,用胶头滴管将酚酞指示剂滴入水中,使水呈现红色。

4. 检验装置的气密性,确保没有泄漏。

5. 将烧瓶底朝上,导管朝下,插入烧杯中的水中。

6. 挤压胶头滴管,将水挤出烧瓶,使烧瓶内形成负压。

7. 观察喷泉的形成过程,记录喷泉的高度。

8. 更换不同形状的喷嘴,重复上述实验步骤,记录下不同喷嘴形状对喷泉高度的影响。

9. 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影响喷泉高度的因素。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现象:在挤压胶头滴管时,烧瓶内水被挤出,形成喷泉。

喷泉高度约为20cm。

2. 实验数据:更换不同形状的喷嘴,喷泉高度分别为15cm、18cm、20cm、22cm、25cm。

3. 分析与讨论:(1)喷泉高度与气体压强差有关。

气体压强差越大,喷泉高度越高。

(2)喷泉高度与喷嘴形状有关。

喷嘴直径越小,喷泉高度越高。

(3)喷泉高度与烧瓶内气体体积有关。

烧瓶内气体体积越大,喷泉高度越高。

(4)喷泉高度与外界大气压强有关。

外界大气压强越低,喷泉高度越高。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喷泉实验,我们了解了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喷泉的形成过程,并分析了影响喷泉高度的因素。

实验结果表明,喷泉高度与气体压强差、喷嘴形状、烧瓶内气体体积和外界大气压强等因素有关。

水滴喷泉实验报告总结(3篇)

水滴喷泉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水滴喷泉实验是一项经典的物理实验,旨在演示大气压力与液体表面张力在形成喷泉现象中的作用。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水滴在特定条件下如何形成喷泉,并探究影响喷泉高度的因素。

二、实验目的1. 理解大气压力和液体表面张力在喷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 探究不同液体、不同容器形状对喷泉高度的影响。

3.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实验原理水滴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是:在一定的液体中,由于大气压力和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液体可以形成喷泉。

具体来说,当液体被喷嘴挤出时,液体表面张力使得液体形成细小的液滴,而大气压力则推动液滴向上运动,形成喷泉。

四、实验器材1. 喷嘴:用于喷出液体。

2. 容器:用于盛放液体。

3. 液体:实验中使用的液体。

4. 计时器:用于测量喷泉持续时间。

5. 直尺:用于测量喷泉高度。

五、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检查喷嘴、容器等是否完好。

2. 将液体倒入容器中,确保液体量足够。

3. 将喷嘴插入液体中,调整喷嘴角度,使液体能够顺利喷出。

4. 观察喷泉现象,记录喷泉高度和持续时间。

5. 更换不同形状的喷嘴和液体,重复上述实验步骤。

6.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喷泉高度与喷嘴形状、液体种类和大气压力有关。

2. 当喷嘴形状发生变化时,喷泉高度也随之变化。

这是因为不同形状的喷嘴对液体的压力分布不同,从而影响了喷泉的形成。

3. 实验中使用的液体种类也对喷泉高度有影响。

不同液体的表面张力不同,从而影响了液滴的形成和喷泉的形成。

4. 大气压力对喷泉高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大气压力越大,喷泉高度越高。

七、实验结论1. 大气压力和液体表面张力是形成喷泉现象的关键因素。

2. 喷嘴形状、液体种类和大气压力都会影响喷泉高度。

3. 本实验验证了大气压力和液体表面张力在喷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为后续相关实验提供了参考。

八、实验心得1. 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刻理解了大气压力和液体表面张力在喷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高中化学重要考点——喷泉实验

高中化学重要考点——喷泉实验

高中化学重要考点——喷泉实验喷泉实验具有趣味性、效果性、探究性和综合性,是中学化学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也是历年高考试题中的热点,题型的设计屡有创新。

本文就喷泉实验的形成原理和试题考查方式进行归纳分析。

一、探究喷泉实验的形成原理掌握“喷泉实验”形成原理,需要搞清楚:是否只有水溶性很大的气体才能做喷泉实验?多大溶解度的气体才能做好喷泉实验?(一)氨气溶于水的喷泉实验1、实验原理使烧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利用大气压将烧瓶下面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烧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

2、实验步骤:(1)组装装置(2)收集一瓶氨气(3)挤压胶头滴管,使滴管中的部分水进入烧瓶内(4)放开夹子3、实验现象:烧杯中的水顺着导管被压出,从导管中喷出时,形成红色喷泉。

实验分析:胶头滴管中的部分水进入烧瓶中,使圆底烧瓶中的氨气溶于水(造成烧瓶内氨气的密度降低)从而引起压强减小,所以烧瓶内的压强和外压强出现压强差,压强差把水从导管中压上来,原本已滴有酚酞试液的水在喷出时遇氨气反应(NH3+H2O=NH3•H2O)生成碱性溶液,所以呈红色。

4、实验结论:综上所观,形成喷泉的着重点在于气体在溶液中的溶解性,气体在溶液中溶解性的强弱决定着压强差的大小,而压强差则直接影响着实验的成败。

因此,用于实验的气体应在该用于实验的溶液中有较强的溶解。

(二)改变压强差的两种方法1、减小容器内压强(1)容器内气体极易溶于水,像氨气、氯化氢;(2)容器内气体极易与溶液中的溶质发生化学反应而被吸收,如CO2与NaOH。

2、增大容器内压强(1)容器内液体由于受热挥发(如浓盐酸、浓氨水、酒精等);(2)由于发生化学反应导致产生大量气体,压强增大,形成喷泉!例如喷雾器、人造喷泉等就利用了此种方法。

“喷泉现象与化学实验中的倒吸现象实质是相同的,即喷泉的形成相当于倒吸的发生,喷泉的失败相当于倒吸的避免。

”(三)形成喷泉的组合:(1)常温常压下),NH3、HCl、SO2、NO2与水组合能形成喷泉。

喷泉实验的现象和结论

喷泉实验的现象和结论

喷泉实验的现象和结论一、引言喷泉是一种常见的景观,具有美观和观赏性。

而在物理学领域中,喷泉也是一个重要的实验对象。

通过喷泉实验,人们可以观察到许多有趣的现象,并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本文将从实验现象和结论两个方面,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喷泉实验的主题。

二、喷泉实验现象2.1 水柱高度与喷泉口尺寸的关系在喷泉实验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水柱的高度与喷泉口的尺寸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通过实验发现,当喷泉口的面积固定时,水柱的高度与喷泉口的直径成正比。

换句话说,喷泉口越大,所形成的水柱高度就越高。

2.2 喷泉形状与出水速度的关系除了水柱高度与喷泉口尺寸之间的关系,喷泉实验还可以观察到喷泉形状与出水速度之间的关系。

实验中发现,当喷泉口形状改变时,水柱的出水速度也会相应改变。

例如,当喷泉口是一个圆孔时,水柱的出水速度较大;而当喷泉口是一个狭长的矩形时,水柱的出水速度较慢。

2.3 喷泉高度与出水速度的关系在喷泉实验中,我们还可以观察到喷泉高度与出水速度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当出水速度增加时,喷泉的高度也会相应增加。

这是因为出水速度增加导致水柱受到较大的上升力,从而使喷泉高度增加。

2.4 喷泉形状与水流稳定性的关系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喷泉形状与水流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发现,当喷泉口形状改变时,喷泉的水流也会相应改变。

一些形状较复杂的喷泉口可能会导致水流不稳定,出现晃动或分裂的情况;而一些形状较简单的喷泉口则能够保持水流的稳定性。

三、喷泉实验结论通过对喷泉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3.1 喷泉口尺寸与水柱高度成正比实验结果表明,当喷泉口的尺寸增大时,所形成的水柱高度也会相应增大。

这是因为喷泉口尺寸的增大能够提供更多的出水量,从而增加了水柱的高度。

3.2 喷泉形状与出水速度相关实验中发现,喷泉形状的改变会导致出水速度的变化。

一些形状较复杂的喷泉口可能会降低出水速度,而一些形状较简单的喷泉口则能够提高出水速度。

中学喷泉实验实验报告

中学喷泉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喷泉实验实验目的:1. 了解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和现象。

2. 掌握喷泉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分析喷泉实验中液体压力和流速的关系。

实验时间:2023年3月15日实验地点:学校实验室实验器材:1. 实验装置:喷泉装置、玻璃瓶、橡胶管、水泵、电源等。

2. 实验材料:水、洗洁精、硫酸铜等。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将喷泉装置的喷嘴插入玻璃瓶中,确保密封良好。

2. 将水泵连接到喷泉装置,打开电源,使水泵开始工作。

3. 在喷泉装置的喷嘴处滴入少量洗洁精,以降低水的表面张力。

4. 在玻璃瓶中加入适量的水,确保水能覆盖喷嘴。

5. 在玻璃瓶中加入硫酸铜,观察喷泉现象。

6. 记录喷泉高度和持续时间。

7. 重复实验,改变水压和流速,观察喷泉现象的变化。

实验现象:1. 当水泵开始工作时,喷泉装置的喷嘴处产生水流,形成喷泉。

2. 加入洗洁精后,喷泉高度和持续时间明显增加。

3. 加入硫酸铜后,喷泉高度和持续时间进一步增加,且喷泉颜色变为蓝色。

实验分析:1. 喷泉实验的原理是利用水泵产生的压力将水从喷嘴喷出,形成喷泉。

当水的表面张力降低时,喷泉高度和持续时间会增加。

2. 硫酸铜是一种电解质,能增加水的导电性,从而提高喷泉的高度和持续时间。

3. 实验中观察到,喷泉高度和持续时间与水压和流速有关。

当水压和流速增加时,喷泉高度和持续时间也会相应增加。

实验结论:1. 喷泉实验是利用液体压力和流速的关系来形成喷泉现象。

2. 洗洁精能降低水的表面张力,提高喷泉高度和持续时间。

3. 硫酸铜能增加水的导电性,进一步提高喷泉高度和持续时间。

4. 实验结果表明,喷泉高度和持续时间与水压和流速密切相关。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确保喷泉装置密封良好,避免水漏出。

2. 在操作水泵时,注意控制水压和流速,以免损坏喷泉装置。

3.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关闭电源,清理实验器材。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和现象,掌握了喷泉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喷泉实验资料

喷泉实验资料

喷泉实验
前言
喷泉实验是一种经典的物理实验,通过这个实验可以直观地展示液体压力和喷
射高度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介绍喷泉实验的原理、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

实验原理
在喷泉实验中,液体被装在一个容器中,容器的底部有一个小孔。

当液体流出
小孔时,液体颗粒受到压力,在受力平衡的情况下,液体会以一定的速度喷射出来。

根据伯努利定理,液体在小孔处的速度和压力之间存在着关系,即速度越大,压力越小。

实验步骤
1.准备实验设备:一个透明的容器,用于装液体;一根细长的导管,连
接容器和小孔;一个标尺,用于测量喷射高度。

2.在容器中注满液体,如水。

3.将导管的一端连接到容器的底部小孔。

4.将容器和导管放在合适的位置,确保导管的末端空间足够,并且能够
测量喷射液体的高度。

5.打开小孔,使液体喷射出来。

6.使用标尺测量液体的喷射高度,并记录数据。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实验数据,可以绘制出液体喷射高度与小孔位置、容器液位等因素的关系图。

一般来说,液体的喷射高度会随着小孔位置的提高而增加,同时也会受到容器液位和液体性质的影响。

实验结果符合伯努利定理的预期,即液体的速度和压力呈反比关系。

结语
通过喷泉实验,我们可以深入理解液体喷射的原理,并通过分析实验数据,验
证物理学中的基本理论。

喷泉实验既具有教育意义,也有趣味性,可以让人们更直观地感受物理规律的神奇之处。

希望本文对喷泉实验有所启发,并对读者的物理学学习有所帮助。

喷泉实验知识点总结

喷泉实验知识点总结

喷泉实验知识点总结一、喷泉实验概述喷泉实验是液体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常用于研究流体运动、表面张力、波动和声学等领域。

喷泉实验通常通过在实验室中的容器中注入液体,然后增加气体或机械装置以产生压力来达成实验目的。

在实验中通常还需要进行一些参数的测量和变化,以便研究流体的运动规律和变化过程。

二、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1.压力喷泉实验中的液体通常是由容器中的液体通过一定方式的增压来产生的。

增压的方式可以分为机械压力和气体压力两种。

机械压力是通过某种机械装置对液体施加压力,比如泵或者活塞等。

气体压力是通过向容器中注入气体,增加容器内压力来使液体喷出。

2.流体运动液体在喷泉实验中的运动主要遵循连续性方程和动量方程。

喷射液体从喷嘴喷出后,会产生一定的喷射流,而这条喷射流在空气中的压力和速度将会产生变化。

一般来说,流体运动的规律和流体的黏性密切相关。

黏性对流体运动的影响会在实验中加以考虑。

3.表面张力表面张力是指在液体表面形成的一种能量,由于液体分子的结构以及液滴表面张力引发的拉力,液滴形状能够使液滴保持一定的形态。

在喷泉实验中,表面张力是影响液体喷射和液滴形态的重要因素。

4.波动和声学喷泉实验有时也会用于研究各种液体波动和声学现象。

特别是喷射流与空气交汇时会产生一系列的声学效应。

在实验中可以通过调整液滴的尺寸、速度和入射角度等参数来研究波动和声学效应。

三、喷泉实验的常见装置和方法1. 常用的喷泉实验装置喷泉实验常用的设备包括注射泵、喷嘴、压力表、称量天平、图像记录仪等。

注射泵是用来增加液体压力的主要设备,通过调整注射泵的出液速度和压力可以控制液体的喷射形式,比如连续射流、喷射雾化等。

喷嘴是液体喷射的出口,其大小和形状对液体喷射的效果有较大影响。

压力表用来检测液体增压程度,称量天平用来检测液体的质量变化,图像记录仪则用来记录流体的运动轨迹。

2. 喷泉实验的常见方法常见的喷泉实验方法包括测量流速,研究喷射弧线,观察空气对液体喷射的影响等。

喷泉实验设计实验报告

喷泉实验设计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 观察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及其产生的现象。

3. 掌握实验室制取氨气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喷泉实验是利用气体溶解度差异产生压强差,从而使液体通过管道喷出形成喷泉现象的实验。

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当氨气通过管道进入水中时,溶解在水中的氨气会迅速减少,导致烧瓶内气压降低,从而形成压强差,使水通过管道喷出。

三、实验器材1. 烧杯2. 带双孔塞的烧瓶3. 胶头滴管4. 直导管(长的)5. 氨气瓶6. 加热装置7. 止水夹8. 试管9. Ca(OH)210. NH4Cl11. 酚酞指示剂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将烧瓶、胶头滴管、直导管和烧杯连接好,确保装置气密性良好。

(2)将氨气瓶放置在安全位置,避免氨气泄漏。

2. 实验操作(1)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Ca(OH)2和NH4Cl,并用导气管连接烧瓶。

(2)将烧瓶底朝上,导管朝下,插入装有水的烧杯中。

(3)加热试管,观察氨气产生。

(4)关闭止水夹,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中。

(5)观察喷泉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6)在烧杯中加入少量酚酞指示剂,观察喷泉现象。

(7)重复实验,验证实验结果。

3. 实验结束(1)关闭加热装置,将实验器材清洗干净。

(2)整理实验场地,确保安全。

五、实验现象1. 加热试管后,氨气产生,并通过导管进入烧瓶。

2. 氨气溶解在水中,烧瓶内气压降低,水通过导管喷出,形成喷泉现象。

3. 在烧杯中加入酚酞指示剂后,喷泉中的水呈红色,说明氨气溶解在水中形成碱性溶液。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实验观察到,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导致烧瓶内气压降低,从而形成喷泉现象。

2. 在加入酚酞指示剂后,喷泉中的水呈红色,说明氨气溶解在水中形成碱性溶液。

3. 实验结果与喷泉实验原理相符。

七、实验总结1. 本实验成功制取了氨气,并观察到了喷泉现象。

2. 实验过程中,操作要规范,确保实验安全。

3. 通过实验,加深了对喷泉实验原理的理解,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

喷泉实验教案(5篇)

喷泉实验教案(5篇)

喷泉实验教案(5篇)喷泉实验教案篇一喷泉实验教案内容:喷泉实验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中与氨有关的喷泉实验。

在这一节的相关内容中,绝大多数都不能算是高中化学的重点,而喷泉实验是个例外,它是高中的一个非常经典的实验。

它的实验现象,原理以及由此得出的氨的物理性质历年来在各省高考中出现频率都较高。

学情分析:学生来到高中不久,一般还未经历文理分科,且由于初中化学的趣味性和实验性较强,同学们对化学这一门学科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但是,同学们进入高中,在考试中遇到一些新的实验题后,很多同学对这些实验不知怎么分析才好。

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教学目标:了解并掌握喷泉实验的基本做法根据实验现象,自己会分析实验的原理,注意事项,并由此得出结论。

引领同学们一起探讨出分析实验题目的三个步骤教学重难点:对喷泉实验的原理的分析注意事项的全面性以及完整性对该实验的升华和提升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提出问题→分析实验装置图→观看实验视频→小组讨论→同学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和学生一起总结实验的探究方法教师采用边看视频边讲解的方法使所有学生能弄清楚整个实验的过程,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进来,真正学会分析实验的方法。

教学过程:投影一张漂亮的喷泉图片提问大家看老师的ppt上是什么啊?(学生答:喷泉)老师的喷泉呀是我们在广场,公园等地可以看到的,但是其实喷泉不仅仅可以在这些地方看见,在我们的化学实验室里也是可以看到的,大家想看吗?(学生答:想看)好!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实验室里面的喷泉!板书:喷泉实验(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的97面,自己先预习一下实验的基本内容)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首先咱们就一起来看看实验的装置吧!投影:该实验的实验装置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实验装置,我请一个同学来分析一下装置啊,好,××同学!××:铁架台,装了三分之二水的烧杯,带有胶头滴管和玻璃管的塞子,装满氨气的烧瓶教师:非常好!看来大家预习的还是相当认真的。

喷泉实验

喷泉实验

1.形成喷泉的组合:(1)NH3、HCl、HBr、HI、SO2等这些在水中溶解度大的气体、NO2或V(NO2):V(O2)为4:1的混合气体或V(NO):V(O2)为4:3的混合气体,都可与水配组做喷泉实验;(2)CO2、H2S、Cl2等酸性气体可以与NaOH溶液配组形成喷泉,且NaOH溶液浓度越大,效果就越好;(3)有机气体与有机溶剂配组形成喷泉;2.各种喷泉实验二氧化氮跟水反应在500ml烧瓶内加入10ml浓硝酸(HNO3),再放入一小块铜片。

待反应产生的红棕色二氧化氮(NO2)气体赶尽空气充满整个烧瓶时,立即用尖嘴下绑有一团浸湿水的棉团的玻璃管的胶塞塞紧烧瓶瓶口,并将烧瓶固定在铁架台上,将玻璃管插入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烧杯中。

打开玻璃管上的止水夹,轻轻摇动烧瓶,即可产生美丽的红色喷泉。

反应方程式:Cu+4HNO3(浓)→Cu(NO3)₂+2NO₂+2H₂O3NO₂+H₂O→2HNO3+NO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用500ml圆底烧瓶排水法收集满氧气(O2)。

在带玻璃尖嘴管的胶塞上插入燃烧匙,燃烧匙内放少量红磷(P)。

将燃烧匙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待红磷燃烧后,迅速将燃烧匙伸入圆底烧瓶内,并将烧瓶口用胶塞塞紧(装置如图3)。

等反应完成,烧瓶逐渐冷却后,将烧瓶倒置固定在铁架台上,玻璃管伸入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烧杯中。

打开玻璃管上的止水夹,即可形成美丽的红色喷泉。

反应方程式:4P+5O₂→2P₂O₅氯化氢与氨气的反应用500ml干燥的圆底烧瓶收集满氨气(NH3),瓶口用带玻璃尖嘴管的胶塞塞紧,玻璃管的另一端通过单孔胶塞插入盛有浓盐酸(HCl)的塑料瓶中(装置如图4)。

打开玻璃管上的止水夹,用手挤控塑料瓶,使塑料瓶中的氯化氢气体通过玻璃尖嘴进入圆底烧瓶内与氨气接触,即可形成白色的喷烟。

反应方程式:NH3+HCl→ NH4Cl。

高中化学重要考点——喷泉实验

高中化学重要考点——喷泉实验

高中化学重要考点——喷泉实验喷泉实验是一种生动、简单、易于观察和理解的化学实验,可以生动地展示各种化学反应中不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

此实验涉及到氢氧化钠、硫酸铜和离子反应等方面,是中学化学知识中的重要考点之一。

一、实验原理及步骤1.实验原理(1)氢氧化钠(NaOH)与硫酸铜(CuSO4)反应,可以生成状如喷泉的物质。

具体反应式为:NaOH + CuSO4 → Cu(OH)2↓ + Na2SO4这是一个经典的双替换反应。

(2)反应中产生的Cu(OH)2是一种不稳定的化合物,其在水溶液中会迅速分解为Cu(OH)2•H2O,进一步变为深蓝色的Cu(OH)2溶液。

此反应可用以下方程式表示:Cu(OH)2 → Cu(OH)2•H2O → Cu(OH)2(aq)(3)产生大量气泡,物质形成喷泉的原因是,产生的Cu(OH)2•H2O粒子在重力和表面张力的作用下聚集在一起,形成附着在氢氧化钠的顶部的一个泡沫堆。

当气泡越来越多时,它们将形成一个喷泉状结构。

2.实验步骤(1)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NaOH)溶液到硫酸铜(CuSO4)溶液中,注意要缓慢地加入,同时不断地搅拌。

这个过程中,反应先是缓慢的,但是随着氢氧化钠的加入量越来越多,反应则会迅速加剧。

(2)等到氢氧化钠的添加完毕,就会出现一个令人惊讶的现象——喷泉形成了!溶液聚集成一个球形,而气泡在球形的中心逐渐增多,最终形成一个喷泉。

(3)观察喷泉的变化,同时也要注意安全事项。

二、反应数理基础1.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和分子之间发生了各种各样的相互作用,从而导致了物质的性质和状态的变化。

最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有: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单替换反应、双替换反应等。

2.离子反应当酸、碱或盐溶于水中时,其分子或离子便与水中的离子发生相互作用,形成新的化合物,这就是离子反应。

例如,当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于水中时,氢氧化钠中的氢氧根阴离子(OH^-)和硫酸铜中的铜离子(Cu2+)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化学反应式为:NaOH + CuSO4 → Cu(OH)2↓ + Na2SO43.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能接受一定量的电子,而还原剂能捐献一定量的电子。

喷泉实验的实验报告

喷泉实验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 通过实验观察喷泉现象,加深对喷泉原理的理解。

3. 掌握喷泉实验的实验操作技巧。

二、实验原理喷泉实验是利用大气压强将液体喷射成雾状,形成喷泉现象。

实验中,通过将液体(如水、酒精等)注入喷泉装置,利用大气压强将液体喷出,形成喷泉。

三、实验器材1. 喷泉装置:包括喷泉主体、储液瓶、连接管等。

2. 液体:水、酒精等。

3. 烧杯:用于收集喷泉液体。

4. 秒表:用于计时。

5. 记录本:用于记录实验数据。

四、实验步骤1. 将喷泉装置安装好,确保各部分连接紧密。

2. 在储液瓶中加入适量的液体,如水或酒精。

3. 打开喷泉装置的阀门,使液体流入喷泉主体。

4. 观察喷泉现象,记录喷泉的高度、持续时间等数据。

5. 关闭阀门,收集喷泉液体,称量质量。

6. 重复实验多次,取平均值。

五、实验数据记录实验次数 | 喷泉高度(cm) | 持续时间(s) | 喷泉液体质量(g)--------|--------------|--------------|-----------------1 | 50 | 15 | 202 | 48 | 14 | 193 | 52 | 16 | 21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喷泉的高度和持续时间受液体种类、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2. 水的密度大于酒精,因此水喷泉的高度和持续时间相对较长。

3. 在相同条件下,喷泉高度和持续时间随实验次数的增加而逐渐稳定。

七、实验结论1. 喷泉实验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实验,能够直观地展示大气压强的作用。

2. 通过喷泉实验,加深了对喷泉原理的理解,掌握了喷泉实验的操作技巧。

3. 实验结果表明,喷泉高度和持续时间受液体种类、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八、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确保喷泉装置各部分连接紧密,避免泄漏。

2. 实验操作要规范,避免液体喷溅造成人身伤害。

3. 实验结束后,及时关闭阀门,清理实验器材。

喷泉实验:大气压强驱动水的喷射现象

喷泉实验:大气压强驱动水的喷射现象

喷泉实验:大气压强驱动水的喷射现象在喷泉实验中,水的喷射现象可以通过外界大气压强来详细解释。

以下是一个逐步的解释过程:1.实验装置与准备:2.喷泉实验通常涉及一个密封或部分密封的容器,该容器内装有水,并且容器顶部或侧面连接有一根或多根细长的管道(喷泉管)。

在某些情况下,为了降低容器内的气压,还会在容器内设置加热装置或连接外部抽气设备。

3.气压降低:4.在实验开始时,通过加热容器内气体(如果设有加热装置)或利用外部设备抽气,使容器内的气压逐渐降低。

这个过程中,容器内的气体分子数量减少,导致气压下降。

5.大气压强作用:6.当容器内的气压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它变得小于外界的大气压强。

由于大气压强是始终存在的,并且具有将空气推向低压区域的趋势,因此在这个情况下,外界的大气压强会对容器内的液体(水)产生作用。

7.水的喷射:8.外界的大气压强作用在容器内的水面上,产生一个向容器内部的压力。

由于容器内的气压较低,这个向内的压力差就足以克服水的重力和表面张力,将水从容器内通过喷泉管推向外部。

当水被推出喷泉管时,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喷泉现象。

9.喷泉的高度与持续时间:10.喷泉的高度和持续时间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容器内外的气压差、喷泉管的直径和长度、水的量以及外部条件(如风速、温度等)。

在理想情况下,如果容器内的气压能够持续降低,并且喷泉管的设计合理,那么喷泉的高度和持续时间都会相对较长。

综上所述,喷泉实验中水的喷射现象是通过外界大气压强对容器内水的压力作用来解释的。

当容器内气压降低时,外界大气压强就会推动水从容器中喷出,形成美丽的喷泉景观。

热水喷泉设计实验报告(3篇)

热水喷泉设计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热水喷泉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

2. 学习如何利用流体力学知识进行热水喷泉的设计。

3.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实验原理热水喷泉是一种利用热水压力将水喷射到空中形成喷泉的装置。

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加热水,使其体积膨胀、密度减小,从而产生向上的浮力,使水从喷口喷出。

根据伯努利方程,喷泉出口处的流速与喷口处的压力有关,流速越大,压力越小。

通过合理设计喷泉的形状和尺寸,可以使水流在空中形成美丽的喷泉。

三、实验器材1. 热水器2. 喷泉喷头3. 水管4. 量筒5. 计时器6. 计算器7. 纸笔四、实验步骤1. 设计喷泉形状和尺寸根据实验需求,设计喷泉的形状和尺寸。

本实验采用圆柱形喷泉,喷口直径为10cm,高度为50cm。

2. 安装热水器将热水器安装在实验台上,确保热水器出水口与喷头连接良好。

3. 连接水管将水管连接到热水器出水口和喷头,确保连接牢固。

4. 加热水打开热水器,将水加热至80℃左右。

5. 调整喷头角度将喷头角度调整至最佳位置,使水从喷口喷出时呈圆柱形。

6. 测量喷泉高度将量筒放置在喷泉下方,记录喷泉高度。

7. 记录实验数据记录实验数据,包括热水器功率、水温、喷泉高度等。

8. 分析实验数据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喷泉的设计效果,并对设计进行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热水器功率:2000W水温:80℃喷泉高度:1.5m2. 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喷泉高度达到1.5m,说明喷泉设计合理,能够满足实验需求。

然而,热水器功率较高,能耗较大,可以考虑降低功率或减小喷泉尺寸以降低能耗。

六、实验总结1. 本实验成功设计了热水喷泉,并验证了其工作原理。

2. 通过实验,掌握了热水喷泉的设计方法,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

3. 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喷泉设计对能耗有较大影响,需要在设计中考虑节能问题。

七、实验改进建议1. 采用节能型热水器,降低能耗。

2. 优化喷泉形状和尺寸,提高喷泉美观度。

科学小实验报告喷泉

科学小实验报告喷泉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喷泉的原理。

2. 通过实验验证大气压的存在。

3. 掌握喷泉实验的操作步骤。

二、实验原理喷泉实验是利用大气压强将水从下往上喷射出来的一种现象。

实验中,当烧杯中的水被加热至沸腾时,水蒸气会从烧杯中冒出,并随着水蒸气的上升,体积逐渐增大,压力逐渐减小。

当压力减小到一定程度时,大气压会将水从下方的烧杯中压出,形成喷泉。

三、实验材料1. 烧杯2. 水3. 铁架台4. 酒精灯5. 火柴6. 橡皮管7. 玻璃管8. 橡皮塞9. 透明胶带四、实验步骤1. 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放入铁架台上。

2. 将橡皮管一端套在烧杯口,另一端插入玻璃管中。

3. 用透明胶带将玻璃管固定在烧杯口,确保密封。

4. 将橡皮塞塞入玻璃管中,确保密封。

5. 点燃酒精灯,加热烧杯底部的水。

6. 观察水蒸气从烧杯中冒出,并随着水蒸气的上升,玻璃管中的水逐渐上升。

7. 当玻璃管中的水上升至一定高度时,关闭酒精灯。

8. 观察喷泉现象,即水从烧杯中喷出,形成喷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在加热烧杯底部的水时,水蒸气从烧杯中冒出,并随着水蒸气的上升,玻璃管中的水逐渐上升。

关闭酒精灯后,水从烧杯中喷出,形成喷泉。

2. 实验分析:(1)大气压强:在实验过程中,水蒸气从烧杯中冒出,说明大气压强能够将水从下往上压。

(2)沸点: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当达到沸点时,水开始沸腾,产生水蒸气。

(3)压力变化:随着水蒸气的上升,体积逐渐增大,压力逐渐减小。

当压力减小到一定程度时,大气压将水从下方的烧杯中压出,形成喷泉。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喷泉实验,我们了解了喷泉的原理,验证了大气压的存在。

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喷泉实验的操作步骤,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此外,实验还让我们认识到沸点、压力变化等因素对喷泉现象的影响。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多有趣的科学现象,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喷泉实验

喷泉实验

点击画面看视频
• 方法(二):采用热捂塑料瓶的办法,用热毛巾加 热塑料瓶中的氨气,由于热胀冷缩,一部分氨气溶 于水,移开热毛巾冷却,由于 P外部大气压 P瓶内气压 ,便 在塑料瓶中看到喷泉现象。
点击画面看视频
• 方法(三):采用冷敷塑料瓶的办法,用冰水 中浸过的毛巾冷却塑料瓶中的氨气,由于热胀 P 冷缩, 外部大气压 P瓶内气压 ,导管中的水压入瓶中,不 久便在塑料瓶中看到喷泉现象。
“氯化氢喷泉”
点击画面观看视频
实验药品
• 1 高压喷泉
类别 氧气 喷泉
双氧水
二氧化 碳喷泉
碳酸氢 钠溶液 硫酸铝 溶液
二氧化 硫喷泉
稀盐酸 硫代硫 酸钠
乙炔 喷泉
水 电石
反应 物
二氧化 锰
• 2 低压喷泉
形成喷泉的着重点在于气体在溶液中的溶 解性,气体在溶液中溶解性的强弱决定着压 强差的大小,而压强差则直接影响着实验的 成败。因此,用于实验的气体应在该用于实 验的溶液中有较强的溶解性。
取100mL塑料瓶一个, 橡皮塞一个,带尖嘴的玻璃 直导管一根,玻璃直角导管 一根,100mL大针筒一个, 盛满水的烧杯一个。实验时, 用100mL大针筒抽取塑料瓶 中的空气,就可以看到喷泉 现象。
• 在化学实验中根据不同气体的物理性质 和化学性质可以设计不同的低压喷泉实 验。举例如下:
“氨气喷泉”
中央电化教育馆教育信息资源开发部
喷泉实验
实验原理
• 喷泉形成的原因,是由于烧瓶内的气体 溶于水后,导致瓶内压强的骤减,与外 界大气压强产生很大的压强差所致。 • 气体体积迅速减小是导致压强骤减的直 接原因,这是设计喷泉实验的根本所在。
• 以上实验分别利用外压、气压、水压使 环境a与环境 b的压强之差△P=P(环境a) -P(环境b)≥ 液 gh 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伸入烧瓶内的尖嘴玻璃导管直径宜 小,尖嘴口距烧瓶底3cm为宜,这 样既可保证喷水能碰到瓶底而飞溅, 又可避免尖嘴很快被液面淹没而使 喷泉现象不明显。
7. 若胶头滴管中的水倒流回胶头中,致使 胶头中的水不易挤出时,可将止水夹关 闭,然后正立烧杯,再挤压胶头,使胶头 中的水滴入烧瓶,此时再做即可成功。
改进Ⅱ 1. 实验装置
图7-91
2. 实验步骤
(1)把1根带上下两个胶塞的尖嘴玻璃管 插入盛满水的塑料瓶里(塑料瓶的容 积应比烧瓶的容积要大一些),塞紧 胶塞。 (2) 将已收集满氯化氢气体的烧瓶固定 在尖嘴玻璃管上面的胶塞上,塞紧。 (3) 用手指堵住塑料瓶上的小孔,轻挤 塑料瓶,待有少量水挤入烧瓶后松 开手指,片刻即可看到塑料瓶里的 水喷入烧瓶中,形成喷泉。
【实验目的】 1. 认识氨气的溶解性; 2. 掌握喷泉实验的原理。 【实验原理】 氨气和水都是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原理, 氨气极易溶于水。这样在烧瓶中会因气体体积急 剧减少而产生负压,水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被压 入烧瓶中而产生喷泉现象。又由于氨气溶于水后 变成氨水,从而使酚酞试液变红。
喷泉实验
【实验装置】 现象
CO2(1:1)
易溶气体: SO2(1:40)
极易溶气体:HCl(1:500)NH3( 1:700)
思考:
O2等在水中溶解度小,常温又 不易与其它溶液反应的气体是否就 无法做成喷泉实验?学生在烧瓶中充满O2,并在 反匙燃烧匙中加入一种白色固体物 质,欲做O2的喷泉实验。实验开始 后,用凸透镜将日光聚焦于反匙燃 烧匙中的固体,燃烧匙内出现一阵 火光和白烟。等一会儿,打开橡皮 管上的止水夹。甲理论分析认为, 应该看到有美丽的喷泉发生。结果 实验成功了。请问他在反匙燃烧匙 中加入了什么物质?
想一想
1、若A为HCL,B可以
选择哪些溶液?
2、若B为H2O,A可以 选择哪些气体? 3、若B为NaOH溶液, A可以选择哪些气体?
常见气体在常温常压下的溶解度: 难溶气体: N2(1:0.02) H2(1:0.02) 微溶气体: O2(1:0.2) 可溶气体: Cl2(1:2) H2S(1:2.6)
改进Ⅴ 教材中的喷泉实验在做滴管吸水操作时 很不方便,且不易吸满,当滴管倒立时, 水有可能倒流入胶头中,当做挤压操作 时,胶头中的水不易喷入烧瓶中,为避 免这一操作的失败,可将原直滴管改为 曲滴管(如图7-94所示),操作时可在胶头 端加入水,实验时挤压胶头,水会非常 容易地进入烧瓶中。
图7-94
图7-89 氨气在水中的溶解
【实验步骤】 1. 按图7-89组装仪器。 2. 在干燥的圆底烧瓶里集满氨气, 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滴管里预先 吸入水)的塞子塞紧瓶口。 3. 立即倒置烧瓶,将玻璃管放进盛 有酚酞溶液的烧杯里。
4. 挤压滴管的胶头,使少量水进入 烧瓶后,打开止水夹。观察现象。 片刻烧杯里的溶液即由玻璃管喷 入烧瓶,形成美丽的喷泉。
改进Ⅲ 1. 实验装置
图7-92
2. 实验步骤 (1) 在插有尖嘴玻璃管的胶塞上放一小 团吸水棉花。 (2) 将已收集满氯化氢气体的烧瓶塞上 胶塞,固定在铁架台上。且同时将 尖嘴玻璃管的下端伸入盛水的烧杯 中。片刻即可看到喷泉现象。
改进Ⅳ
1. 实验装置
图7-93
2. 实验步骤
(1)向平底烧瓶中注入滴有紫色石蕊 试液的水。 (2) 将已收集满氯化氢气体的烧瓶倒 置在铁架台上,塞紧。 (3) 向平底烧瓶中吹气,使水被挤入 到烧瓶中,片刻即可看到喷泉现象。
【注意事项及成败关键】 1. 烧瓶在收集氨气之前应烘干, 冷却后再收集。
2. 预先吸好水的滴管和直玻璃导管 的外部应干燥。 3.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氨气时, 烧瓶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氨气与空气 对流。当验满后,还应 再多通些时候,以保证排尽空气。
4. 应塞紧塞子,插滴管和直玻璃管的 塞孔周围也不能漏气,直玻璃导管 中部橡皮管上的弹簧夹也要夹紧。 5. 收集好气体后最好立即使用。
例题 4
如果只提供如图的装 置,请说明引发喷泉 的方法。
【实验改进】
改进Ⅰ
1. 实验装置 (如图7-90所示)
图7-90
2. 实验步骤 (1)在烧杯中加入适量水,并滴加石蕊试液 呈紫色。 (2) 将尖嘴导管吸满水,用弹簧夹夹在橡皮 管处待用。 (3) 用干燥的烧瓶集满一瓶干燥的氯化氢, 用带导管的单孔塞塞紧。倒置在烧杯 中。 (4) 挤压弹簧夹上部的橡皮管,将水挤入 烧瓶中后,再打开弹簧夹。可见烧杯中 的液体沿导管上升,形成喷泉。
例题 2
如图装置,实验前a、b、 c 止水夹均关闭。 (1)若要在该装置中产 生喷烟现象,其操作方 法是什么? (2)若要在该装置中产 生双喷泉现象,其操作 方法是 什么?
增大烧瓶外压强的喷泉实验
可以迅速反应产生 大量气体的物质
例题 3
如图装置,在锥形瓶外放一 水槽,瓶中加入酒精(易挥发) 水槽中加入冰水后,再加入足量 的下列物质,结果也产生了喷泉, 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 A、浓硫酸 A B、食盐 C、硝酸钾 D、硫酸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