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的开发与高校的文化传承责任—“湄公河次区域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个案简析
浅论在学校教育中加强民族文化传承
管 理 创 新79 都市家教浅论在学校教育中加强民族文化传承545800 德钦县教师进修学校 云南 德钦 次里卓玛【摘 要】在教育改革发展中,民族文化传承是不可忽略的工作,集中办学后应更加注重发挥学校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最佳场所、学生作为最佳主体、教师作为最佳群体、教学作为最佳方式、校园文化作为最佳环境的“五个最佳”作用,加强民族文化传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少数民族新一代合格人才。
【关键词】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对策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地处滇、藏、川三省(区)结合部,多民族多宗教和谐并存,民族文化异彩纷呈,民族文化资源深厚丰富。
尤其在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德钦县要建成“旅游文化精品县”,充分发挥当地生态优势和社会和谐的有利条件,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学校教育中加强民族文化传承,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因此,如何在学校教育工作中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就成为了德钦县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工作者们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对当前学校传承民族文化教育的分析德钦县在2012年全面实现集中办学后,点多面广、分散办学的历史局面得到了扭转。
由过去的200多个校点,调整为4所完全小学、1所初级中学。
通过教育综合改革,学校办学条件有了显著的改善,教育资源得到了优化,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
但是,传承民族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受到了影响,这在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中无疑成了一块“短板”,对学生的全面成长将会带来缺憾。
历史上,德钦因地处茶马古道,南来北往的各民族商旅在此留下了以藏文化为主体、多民族多宗族和谐共存的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形成了独具德钦特色的多元民族文化,涌现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民间艺人。
人们常说,德钦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
”德钦民间蕴藏着丰富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民族瑰宝。
集中办学之前,学校分散在雪山峡谷的村村寨寨,老师和学生能随时随地接触到民族文化的地气。
在学校所在地周围社区群众和民间艺术的熏陶下,民族文化自然融入学校教育活动中,而学校自觉地把传承当地民族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寓教于乐,像德钦江坡的弦子舞、奔子栏的锅庄,傈傈族的阿尺木瓜等集体歌舞,成为各个学校学生喜爱的课间韵律操等等。
传习馆
传习馆各位朋友,现在大家所看到的这个呢就是传说中的传习馆啦,有人呀把传习馆比作了玉溪师范学院校园风光游中的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
为什么这样说呢?接下来就由小导来给大家细细道来。
传习馆,它的全称是叫“湄公河次区域民族文化传习馆”。
大家请看“湄公河次区域”这几个大字,首先是一个区域经济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地理概念,它涵盖了湄公河流域的越南,缅甸,老挝等区域。
但“湄公河次区域”这一概念对玉溪师范学院传习馆并非限定,而是指明了传习馆的教学,研究的方向和特色-跨境艺术,在国内也是非常独特的。
咋咱们玉溪师范学院现在有两做传习馆,老传习馆是始建于2006年,是对原先咋们老图书馆的一个改造。
2007年才正式建成了现在大家所看到的这个老传习馆。
这边这座新的是今年学校花费550万才修建的。
大家请看,在传习馆外面摆放着各种各样的作品,这呢是一艘小船,它呢是来自澄江抚仙湖的,漂洋过海来到了这里,抚仙湖过去用的都是木船,后来换成了铁船,在铁船上面装着发动机,而这呢是转动的大水车,来,看这边,有没有朋友知道这是什么虫?没错,这就是传说中的三叶虫,三叶虫是距今5.6亿年前的寒武纪就出现的最有代表性的远古动物,是节肢动物的一种,全身明显分为头、胸、尾三部分,背甲坚硬,背甲为两条背沟纵向分为大致相等的三片,因此名为三叶虫。
三叶虫前后在地球上生存了3.2亿多年,可见这是一类生命力极强的生物。
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它们演化出非常多的种类,有的长达70厘米,有的只有2毫米。
其实这些都是为了体现湄公河次区域的风情及云南的民族民间特色。
那可能有朋友非常好奇,这小小的传习馆里面到底装着什么?在老馆呢有扎染和十字绣工作室,扎染可是民族工艺的一项代表,盛产于白族地区,其制作主要是先用针线将不许晕染的部分紧紧地扎起,再用染料浸泡进行晾晒,而我们日常熟知的板蓝根不止是药,同时也是一种天然染料,染出的作品有“布艺青花瓷”之称。
而这座新的传习馆一共三层楼,每一层所展示的作品都是不一样的,第一楼主要是展示铁板木刻和陶艺,古人常说“朽木不可雕也”,我们今天将见证下“化腐朽为神奇”,木刻主要分为阴刻和阳刻,阴刻为凹面,而阳刻为凸面,在众多的凹凸中都有一个画意。
开发校本课程传承满族文化
开发校本课程传承满族文化风起风落黑水在,花落花开白山雄。
且待春雨润桑梓,满日华锦耀长天。
触摸满族,融入来自白山黑水一样旷达祖先的博大精神,走入满族的细腻灵魂深处,是震惊、是峰回路转、是……所有的这些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感觉,这博大的文化现如今却很难找到她美丽的踪迹。
拯救、追溯、传承满族文化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民族自豪感是我校推行满族风情进校园的思想起点。
一、挖掘满族的历史渊源。
满族的历史,对几乎被百分之百汉化的我们来讲,已被历史的风尘洗涤将尽,在我们尚存微薄的印象中,满族是彪悍的、文化贫瘠的游牧民族,抑或是在电视剧中了解到的满人的无能与腐败,而对于她彪悍中凝练的灿烂文化,以及以五万人统治中原的历史内涵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空白,而这些恰恰是满族这个伟大民族的魅力之所在。
针对以上的情况我校从以下方面进行了追溯:1、民族起源;2、开国精神(包括学习进取精神、艰苦创业精神、包容团结精神、不断创新精神);3、满族文化(包括体育、服饰、文学作品、民俗、神话传说、文字书法、艺术品等);4、满族常用词语(将其编写成顺口溜);5、历代皇帝的兴衰史。
针对以上内容,我们编写了三本校本课程:《满族风情》、《满族风情之文学篇》、《满族风情之清朝历代皇帝篇》。
在《满族风情》一书中,主要介绍了满族的历史起源、体育项目、传统节日、服饰等。
在《清朝历代皇帝篇》中收集了从开国太祖努尔哈赤到爱新觉罗溥仪12位皇帝295年的兴衰史,从中了解到满人的包容、博大与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满族文学》是一部追溯文学作品的导读,包括两大部分:民间文学和名家文学。
民间文学中介绍了民间歌谣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
名家文学部分为皇家文学和名家名作。
名家名作中介绍了纳兰性德、曹雪芹、老舍等登峰造极的历史性文学创作人物。
这些内容为一个索引,目的是引领学生进一步去探索、研读。
在校本课程的引领之下,各项活动扎扎实实的在课堂教学中、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开展起来。
湄公河次区域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学生藏品收藏指南
湄公河次区域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学生藏品收藏指南一、藏品价值宗旨为保证藏品的质量,学生拟收集的藏品应满足如下条件之一:1、体现云南传统的本土文化特色,包括云南少数民族及汉族的独特文化和生活习俗。
2、体现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包括泰国、缅甸、柬埔寨、老挝、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
3、部分藏品可体现中国除云南外其余地域,如北方汉族或其他民族文化特色,是否收藏视具体藏品而定。
二、学生藏品收藏步骤1、有意向的学生请于校园网上自行下载《收藏指南》并了解相关内容↓2、学生利用假期或节假日收集藏品,初步选定欲收藏的藏品后,了解目标藏品的基本信息(包括文化内涵,制作年代,用材,大小,制作人等等)↓3、学生通过与藏品拥有人洽谈,对藏品进行初步的收藏价格评估。
↓4、若藏品收藏价格小于1000元,转至“6”;若藏品价格大于1000元,学生对藏品拍照或视频记录,将藏品的基本信息及收藏价格告知传习馆工作人员,若遇假期,则通过网络或传真与传习馆工作人员取得联系(注)。
↓5、经工作人员商议,确认此商品同时满足以下三项条件:①具有符合《指南》的收藏价值。
②适宜在传习馆展出。
③收藏价格与藏品价值相符合并在传习馆承受范围之内。
满足条件则同意学生收藏。
↓6、藏品由学生负责运输至玉溪师范学院传习馆。
↓7、学生与传习馆结清各项费用,至此收藏过程完成。
注①:学生应注意藏品照片或视频应有足够的精度和清晰度,以能完整展示藏品面貌为标准。
三、藏品收藏费用的相关细则1、藏品收藏价格在人民币1000元以上(含)时,学生须先与传习馆工作人员联系,经传习馆工作人员同意后,学生才能开始藏品运输。
若传习馆工作人员对于藏品收藏价格有不同意见,学生应与商品出售人再次进行商议,直至合理报价,对于价格在1000元以上而未经传习馆同意的藏品,传习馆将不承担任何收藏和运输费用。
2、藏品运输至传习馆后,学生凭发票、运输费用清单、或藏品出售人开具的证明报销各项收藏费用。
依托民族文化资源创建学校办学特色——民族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案例
依托民族文化资源,创建学校办学特色——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县民族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案例——民族小学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引言:(引用陶行知的一句话)……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陶行知融水县民族小学建于1990年秋,现有师生1677人,是一所环境幽美,设施齐全的学校,近年来,各种殊荣接踵而至,学校先后荣获:柳州市素质教育综合评估一等奖,市“文明学校”“优秀学校”、“优美校园”、“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等光荣称号,获国家级区市级团体奖达数十项,师生获奖达五百人次。
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悉心指导以及兄弟学校的大力支持,让我们这所座落在大苗山的民族小学,脱颖而出。
学校一直坚持以人为本,本着“办特色学校,育全面人才”的原则,努力探索以民族文化进校园为教育特色的素质教育之路,形成了以艺促教、以美育人、以体健身的艺体教育特色,以民族文化教育为突破口,走出了一条适合学校素质教育发展的新路子。
如今学校形成“春绿满眼,夏荫成凉,桂花飘香”的靓丽风景,绿化覆盖率为82%,是融水县名符其实的美丽校园。
背景分析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艺体特长、创建学校特色,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
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个性化学生”。
作为一所处在少数民族聚集区,有多个少数民族成分学生的学校,我们在艺体教育方面,独树一帜,敢为人先。
在实践教学中,根据地域特点和学校办学实际把艺体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特色,并确定了“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校本课程研究为主形式,以特色教育活动为载体,以校园文化为依托,突破制约发展瓶颈,实施整体推进战略”的创建特色学校的工作思路。
学校立足科学发展,以学生为本,将现代教育思想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结合学生爱活动、好模仿、自尊心强等心理特点,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形成以弘扬国学经典文化、传承科技创新文化、开发校本研究课程、打造学校“特色大课间活动”、开展“大家唱、大家跳”民族艺术教育活动及阳光体育运动等多元化发展的艺体教育特色发展格局。
基于文化传承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基于文化传承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作者:胡石弦胡蓉来源:《新课程研究·中旬》2019年第05期摘要:开发基于文化传承的校本课程,可以彰显学校特色文化,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影响力,促进学校文化建设。
文章以南武小学特色校本课程“南武风韵”的开发与实施为例,在阐明基于文化传承的校本课程开发价值的基础上,具体分析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校本课程总目标和具体教学目标的确立、校本课程内容架构的设置等实践过程,并根据“南武风韵”特色校本课程的实践结果,提出基于文化传承的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校本课程;特色文化;课程开发;文化传承作者简介:胡石弦,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南武小学副校长,研究方向为小学德育(广东 ;广州 ; 510220);胡蓉,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路小学校长,小學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德育。
(广东 ;广州 ;510260)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研究教育科研一般项目“基于文化传承的校本课程研究”(课题编号:2016YQJK00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4-0018-03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国家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当前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开发校本课程,彰显学校特色文化,是提升小学办学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积极培育学校文化,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影响力,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根”和“魂”。
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应立足学校自身,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教师的发展为宗旨,传承学校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基于文化传承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是挖掘、展现已有学校文化的过程,也是进一步提炼、提升学校文化的过程。
理想的校本课程,是在传承学校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创新的校本课程,是能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课程。
“办学校,其实就是兴文化。
我们对文化理解的深度,决定了办学的高度。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结合的研究以校本课程开发项目为个案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结合的研究以校本课程开发项目为个案一、本文概述云南,作为中国的民族文化大省,汇聚了2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拥有独特且丰富的传统文化。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是云南各民族历史与生活的见证,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许多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消失或被边缘化的风险。
如何有效地传承这些少数民族文化,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校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研究旨在探讨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如何与学校教育相结合,通过校本课程开发项目这一具体实践,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找到新的路径。
本文将首先梳理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和现状,分析当前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方面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接着,以具体的校本课程开发项目为个案,深入剖析其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创新做法和成效。
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将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教育的整体规划相结合,构建符合云南实际的文化传承教育体系。
本文还将反思和总结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可持续传承与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部,被誉为“民族文化的博物馆”,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
这些文化形态多元、内容丰富,是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下,许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消失或被边缘化的风险。
传统的音乐、舞蹈、服饰、节庆、手工艺、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都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严峻挑战。
目前,虽然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认识到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民族文化保护区、推广民族文化教育、开展民族文化活动等,但这些措施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特别是在年轻一代中,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度普遍较低,许多人甚至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感到陌生。
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相结合,通过校本课程开发项目等形式,将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中,成为当前保护和传承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民族文化传习馆区域性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新模式
文化遗产2012年第1期民族文化传习馆:区域性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新模式木黄龙光[摘要]区域性大学是区域内教育、智力、人才的聚集地,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核心内驱动力源。
今天。
区域性大学拥有地缘、智识优势,应具备文化自觉意识,主动承担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责任。
区域性大学民族文化传习馆,是一种基于地方性知识观,尊重文化差异。
倡导文化多样性理念下的新型非物质文化传习模式,它使传习者在与主流普适性知识的不断比较和整合中。
实现“美美与共”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诉求。
[关键词]区域性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习馆模式[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890(2012)01—023—06“区域性大学是区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和知识创新的战略高地。
区域性大学的发展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有着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
”④区域性大学要真正实现良性健康的科学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复合型人才培养、综合性科学研究、全力服务区域社会和先进民族文化引领四项职能,立足区域,面向未来,积极探索具有区域自身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
“文化遗产的继承有如知识的继承,是每一代人的责任。
何况继承民族文化遗产除了对国家有所贡献外,对自己也是毕生受用的。
所以这种教育,首先就应在学校中施行,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继而要通过传播媒介,使之成为广大国民教育的内容。
”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事关民生、民族精神、文化多样性,和谐国际社会创建,不能等闲小视。
2005年12月由玉溪师范学院倡导并发起的“湄公河次区域高校学术联盟”成立,中国、泰国、缅甸、老挝多所高校以及研究机构积极响应并参与,共同探讨民族文化与区域发展的课题。
在玉溪师范学院发表了《玉溪宣言》。
《宣言》强调,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教育事业尤其是民族教育是推动湄公河次区域各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共同发展的坚强动力,因为湄公河次区域是世界上最具有文化多样性的地方。
《校本课程与乡土文化相结合的开发与研究》中期报告
《校本课程与乡土文化相结合的开发与研究》中期报告一年来,本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按照课题实施计划有序推进,自从立项以来,在同组教师的通力协作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课题的各项工作正有条不紊的开展,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一、课题简介本课题是“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专项课题。
结合扶绥县历史,充分挖掘家乡的乡土文化,编写相应的校本课程,开展以“乡土文化”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以期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素养,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一)课题研究目标1.探索课程资源开发的行动研究校本课程,开发与教育教学紧密联系的课程资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课程资源体系。
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观察、访问、调查研究、分析评价、资料收集等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索、自主创新的良好习惯。
2.以地方乡土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切入点,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资源,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探索研究的方法,树立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进行热爱科学、主动创新的思想教育。
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多样化的资源选择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学会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知道小组合作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形个性的发展。
3.促使学校和老师进一步转变观念,提升课程开发和运用的能力,构建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
4.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初步探索特色课程资源的程序、策略、方法和途径,形成一些可推广的个案以及经验。
(二)课题研究内容1.对家乡乡土文化进行调查研究首先,对实验年级学生进行乡土文化、我校校本课程及各类课外活动的问卷调查;其次,组织学生走进村屯等观看或者了解本地的乡土文化;最后,分别对两项活动形成调查报告作为阶段研究成果。
2.校本课程与乡土文化——“壮乡三月三文化”相结合的开发与研究主要开发以下校本课程:(1)音乐教学与乡土文化——“壮乡三月三文化”相结合的校本课程(2)体育教学及体育活动与乡土文化——“壮乡三月三文化”相结合的校本课(3)“舌尖上的家乡”美食教学及全校性的美食活动与乡土文化——“壮乡三月三文化”相结合的校本课程。
民族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民族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作者:邱蕾李翀来源:《广西教育·B版》2010年第02期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居住着壮、苗、伽等12个少数民族。
各民族用其丰富而独特的民族体育资源进行强身健体和娱乐项目。
南宁沛鸿民族中学具有“纪念性、实验性、综合性、民族性、开放性”的办学特色,因此开发民族体育校本课程能较好地体现我校的办学特色和满足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需求,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同时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我们可因地制宜地根据自身特点与地区条件,开发和利用这些民族体育资源,并根据自身的需要拓展民族体育项目,使之成为体育教学受用的课程,这样既能丰富课程内容和课程功能,又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健身娱乐项目。
一、民族体育校本课程研究内容、步骤和进程(一)从人本主义的教学发展观和现代课程论的角度出发,对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及课程教学改革校本课程的开发等方面进行研究,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适合学校体育教学的课程体系。
1、一是自行编制问卷,以问卷调查方式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民族体育的了解、兴趣和需求。
二是通过专家访谈调查民族体育相关内容。
我们走访广西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的专家和教授,以座谈的形式,了解民族体育项目、规则、器材及场地等内容。
2、从2006年~2009年,在全校各个班级中进行课堂校本课程教学实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深入进行研究,并在校运动会中进行尝试运用。
3、参加南宁市第七届传统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毽球比赛和各种竞赛项目的观摩学习,参加广西第十一届传统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毽球比赛和各种竞赛项目的观摩和学习,参加2007年11月全国第十二届传统少数民族运动会毽球比赛和各个项目的比赛和学习。
每年参加关于壮乡“三月三”民族联欢等活动,对民族体育和器材、民族文化、民族风情和民族服饰进行考察与学习。
4、通过专家访问、文件检索、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形式,经过收集整理和重新创编,对以毽球、竹铃球、天地球、抛绣球、珍珠球、打手毽、跳竹竿、板鞋竞速、打扁担、大象拔河、跳绳、踢毽子、舞龙、斗鸡、滚铁环、跳皮筋、民族健身操、武术等民族体育运动项目进入课堂教学进行可行性研究以及民族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民族体育在校运会的运用进行研究等。
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_咸丰县大路坝民族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纪实_
“红白喜会”,并予以记
录,增强感性认识。三是把学到的
土家族常识摆给家里人听,和爷爷
奶奶,父母们
“摆古”,深化所学习
的内容,巩固教学成果。正是学校
煞费苦心的周密部署安排,校本课
程资源开发,教材编写与教学才有
条不紊地进行着,达到了
“教学质
量在活动中形成,活动又促进教学
不同于一般的阅读材料,它给学生
的是准确无误的知识。为弄清尖山
土司皇城遗址、铁血英雄温朝钟事
迹,学校多次派人到鄂渝边邻的相
关地踏堪,与百姓混成
“亲戚”,工
作的艰辛与繁杂真是难以言表。在
编写时,既不能枯燥说教,又不能
民
一味描述,既不可洋洋万言,又不
族能寥寥数语,语言要具有
“教材风
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_咸丰县大路坝民族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纪实_.txt爱情就像脚上的鞋,只有失去的时候才知道赤脚走路是什么滋味骗人有风险,说慌要谨慎。不要爱上年纪小的男人,他会把你当成爱情学校,一旦学徒圆满,便会义无反顾地离开你。加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
尤其是在落后的少数民
族地区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更具紧
编排的一台《古老民族走向新时
代》民族文艺节目逢节必演;创设
的《土家风情展示馆》逢客必展;制
作的集民族风情旅游风光
—体的
《大路坝美景醉天下》光碟逢客必
放;编排两套摆手舞与“土家娃儿
爱唱歌
”少儿舞蹈逢客必跳;搜集
整理出
“土家山民歌大联唱”逢会
必赛;挖掘整理出的《土家敬酒
歌》、《土家送客歌》逢宾必唱;土家
源开发经验可借鉴,但学校还是下
民族文化点亮校园
民族文化点亮校园作者:谢宗军米开敏来源:《广西教育·D版》2017年第12期今年5月,在南宁市举办的“自治区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成果展示暨观摩活动会上,首批验收合格的38所学校获评为“自治区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
南宁市秀田小学(以下简称秀田小学)作为获此殊荣的学校之一,接受了来自全区民族文化教育创建学校负责人及相关专家的“检阅”。
“校园处处充满民族气息,民族课程丰富多样,民族活动本土元素鲜明。
”进入该校参观的嘉宾们称赞道。
近年来,秀田小学以民族文化为载体,通过建构民族校本课程、开发民族教材、开展民族特色活动等方式,大力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点亮校园,释放出独特的魅力。
民族特色引领课堂文化刘绍佳是秀田小学五年级学生,平时喜欢音乐、舞蹈,参加校内外的文艺比赛常常获奖。
学校开展民族器乐进课堂活动后,她喜欢上了葫芦丝。
“音乐课上,老师手把手教我们吹葫芦丝,现在班上每个同学都学会了吹奏,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刘绍佳兴奋地对记者说。
民族器乐进课堂,是秀田小学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举措。
自2013年起,该校开始实施民族器乐进课堂活动,将葫芦丝确定为音乐课堂的必学乐器,要求全校一至六年级学生“人人会吹葫芦丝,人人会唱民族歌曲,力争会跳民族舞蹈”。
如今,每天下午上课时间走进该校,都能听见教室里传来悠扬的葫芦丝乐曲声。
“当初我们开会讨论后最终选定葫芦丝,除了考虑学生的购买能力,还认为葫芦丝易学、上手快。
现在,我校基本上每个学生都会吹葫芦丝,这说明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秀田小学校长张萦如是说。
张萦校长认为,在课堂中融入民族文化元素,能让学生在进行基础文化课程学习的同时,加深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在课程设置上,秀田小学要求各学科教师充分利用本学科优势,整合优质资源,分学段将民族文化渗透到课程中。
比如:语文课和思品课上,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给学生讲解民族风俗、民族禁忌等知识;体育课上,教师将抛绣球、舞龙、跳竹竿、滚铁环、踩高跷等民族体育项目引入课堂;美术课上,教师将民族工艺中的扎染、服饰等手工制作以多种形式呈现;信息技术课上,教师将民族文化融入3D设计中。
创新校本课程实践模式 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经骚I 方略辽宁教育丨2021年第4期(下半月)|管理图1 “2+x ”校本课程核心体系创新校本课程实践模式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王秀莲(阜新市阜蒙县蒙古族实验小学)优秀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代表,民族精神是 促进民族进步的重要力量。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 的。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 史影响和重要意义,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 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蒙古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之一,有着悠久的 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蕴含了丰富的艺术价值,有 利于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要实现学校教育传承 民族文化的目标,重要的路径便是校本课程建设,核 心是构建课程体系。
目前,我校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形成了完整体系,成为学校发展的名片。
_、传承民族文化视阈下的校本课程模式我校以国家级科研课题“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 学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为引擎,在民族语言 教育、民族艺术教育、经典诵读教育、益智健体教育 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以民族文化教育 资源为依托,有效开发了特色鲜明的“2+x ”校本课程 核心体系,为全校学生提供了多样性、个性化的“课 程大餐”(见图1)。
“2+x ”校本课程体系65经验I方略辽宁教育I2021年第4期(下半月)丨管理在课程文化建设的目标上,力求通过“国家课程 高质量实施,校本课程特色化推进”,把学生培养成 身心健康、知识扎实、学有所长、品行良好、勇于创新 实践的优秀人才;在课程实施策略方面,必修和选修 相结合,蒙汉双语校本课程以必修课的形式嵌入学 生的学习生活中,民族艺术、民间游戏校本课程为学 生自由选修课程;在课程实践平台方面,包括校本课 堂、校园五大节、体育大课间、兴趣社团活动等多个 维度。
(一) “2+x”校本课程模式建构“2”指的是两个语言类学科校本课程,即蒙汉双 语校本课程——“阳光阅读”“学蒙语,用蒙语”。
其 中,“阳光阅读”曾获辽宁省优秀校本课程评选二等 奖,“学蒙语,用蒙语”在全市民族小学推广应用。
将湄公河次区域泰国北部跨境山地舞蹈形态纳入舞蹈专业课堂教学(一)
将湄公河次区域泰国北部跨境山地舞蹈形态纳入舞蹈专业课堂教学(一)摘要:通过对湄公河次区域泰国北部跨境山地舞蹈在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分析,剖析走入大学课堂的必要性,并得出将其纳入舞蹈专业课堂教学行之有效的措施,发扬光大原生态的跨境山地民族村落舞蹈文化这一珍贵的世界性文化遗产。
关键词:泰国北部;跨境山地舞蹈形态;舞蹈教育;大学课程一、泰国北部跨境山地民族以及舞蹈概况泰国山地民族主要分布于北部和东北部山区,包括苗(Miao,Hmong,Meo)、瑶(Yao,Mien)、傈僳(Lisu,Lesu)、拉祜(Lahu,Mussur)、阿卡(Akha,Ekaw)、克伦(Karen,Kariang,Yang)等20多个少数民族及其支系。
山地民族寄居的地方,可以说是原始生态舞蹈的海洋,特殊的地理地域特征、气候条件、农耕经济形态等因素造就他们的传统舞蹈具有浓郁的农耕文化特征,以及宗教特征。
其舞蹈形态还处于较为原始、古朴的状态,集中体现了山地民族民俗、宗教、生产、生活的状况。
山地民族勤劳、智慧、善良而坚强,在漫长的族群迁徙途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他们用舞蹈的形式,真实、直观地记录了迁徙过程中先辈们用勤劳的汗水甚至是鲜血、生命换取的宝贵的生活、生产、战争等经验,并感召后代子孙以自强不息的顽强的抗争精神来优化生存环境:由于山地民族的聚居地大都远离都市,虽然风景宜人、山清水秀,可自然环境非常恶劣,瘟疫、疾病时常在村落里困扰着村民以及村民们赖以生存的家畜,没有现代医疗条件,就用舞蹈来“治病疗伤”、驱除邪恶;很多山地民族处于半山农耕经济状态,生产力水平底下,基本上处于靠山吃山、就地取材、刀耕火种的原始自然经济状态。
当年的气候条件决定人们的温饱,降雨量的多寡主宰着村民的衣食住行。
为了来年庄稼长势旺盛,获得丰收,人们通过舞蹈来企求风调雨顺、消除虫害。
舞蹈,还作为他们与上帝、祖先通灵对话的工具,成为人们生活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心灵的寄托。
我校历来把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作为学校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水维小学“五苗”文化进校园工作计划(2014—2015年)第二学期潘智成我校历来把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作为学校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在民族文化逐渐走向消亡的今天,我校全体教师正在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把民族文化引进课堂,不断地进行传承。
为了更好的在2015年学年度中把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工作做得更好,特制订此计划。
一、做好思想动员,调动教师积极性要想把民族文化工作做好,必须让全体教师认识民族文化工作的重要性。
尽管目前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成绩未纳入教育系统的个人考核成绩,但是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应该抛弃个人的得失,将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进行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繁荣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只有全体教师思想认识到位,才能在民族文化保护方面拿出干劲。
二、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任何工作,只有将任务细化分解,才能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
民族文化教育的内容有很多种分类,学校要根据教师的个人特长进行分工,并把民族文化教学课时计入教师的总课时,制定详细的工作制度和排出可行的民族文化课时。
同时让有民族文化功底的苗族教师带动没有基础的其他民族教师,实现全校教师团结进取,共同进步。
同时让其它非苗族的教师在民族文化教育实践中实现教学相长,积累经验。
三、实行目标责任制有了思想动员,有了细化分工,不等于就有教学效果。
民族文化教育要结出硕果,必须引教学常态机制。
我校必须把民族文化教育的成果纳入教师的教学内容,对于民族文化教育成绩斐然的教师,学校将该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纳入“德能勤绩”考核范畴,让教师之间的良性竞争形成常规化和日常化。
让教师养成主动承担工作量的良好行为习惯。
同时,对那些比较懒惰且没有责任心的教师来说,在不改变工作态度就意味着将要失去已得到的待遇,他就不得不加入到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中来。
三、争取购置12支芦笙,组建芦笙队。
四、具体分工1、民族特色绘画,由各班老师负责。
2、芦笙吹奏教学,由潘智成、龙金成二位老师负责。
千灯点亮小昆班,传统文化润梅开——小学课程文化建设案例分析
千灯点亮小昆班,传统文化润梅开——小学课程文化建设案例分析现代学校教育,以将校园文化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育关注文化、靠近文化,传承与书写文化,走出单一应试的功利和窄视,而回归到人发展的原点,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而校园文化中,最重要的就是由课程承载的人的文化。
参观上海昆山的千灯中心小学,看到储昌楼校长用一年的时间,将美好的教育愿景、思想理念、历史传承,变成了一门实实在在的课程,非常有感触。
现将千灯学校其中一门最有特色的小昆班课程开发记录成案例,带来校本课程开发的借鉴和思考。
沿袭千灯古镇和昆山昆剧文化的血脉,千灯小学抓住了这一契机,将昆曲这一传统的戏曲文化,引入到了校园文化当中,并把校园文化落实到了课程里面,这是真研究,是实课改。
他们是如何做的呢?一、昆曲入眼,目之所及,视觉文化。
从知识层面上来说,让每一个孩子和走进校园的人知道昆曲是这个学校的特色,那么视觉占了很大的比重,学校的校长很有心地将学校的标志性人物。
让昆曲人物在校园里“移步易景”“随处可见”,将这个知识性的标志雕刻进了人们的脑海里。
比如说,厕所的标识,楼道的标识,更不用说专业时的布置,以及专业室的窗帘,都是非常唯美恬静的昆曲人物造型,极具特色。
整个校园目知所及,到处都是戏曲人物,这样的设计是一种是视觉冲击,让师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就印入每一个人的脑海,让孩子们和老师们既知道昆曲,又在这种非常美的图形当中对昆曲产生美感和荣誉感。
从而对学习昆曲、接触昆曲、欣赏昆曲、赞美昆曲,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同时,学校做了很多昆曲课程及活动的宣传板面。
从墙壁到立柱、从宣传栏到文化角,用整个四校的楼道空间,都布满这个活动的资料:设计方案,执行的过程排练的过程、演出的精彩图片、阶段总结和成果一览表,丰富而齐备,让人只需走过一条走廊,就能够对这个学校对于昆曲这一项活动的历史沿革和过程经历一清二楚。
真正让墙壁说起话来,即诉说着昆曲穿越时空的光荣历程,也诉说着师生们对这些文化的热爱,更诉说着活动根植现代人心中的份量。
简析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发地域民镤艺术资源丰富校本教材——以百色壮族为个案
简析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发地域民镤艺术资源丰富校本教材
——以百色壮族为个案
冯晶桦
【期刊名称】《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年(卷),期】2015(000)023
【摘要】在小学美术校本教材中,因地制宜的开发与利用民族艺术资源一一百色壮族文化特色,可以弥补国家美术课程设计难以兼顾地方民族艺术特点的缺陷,通过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按照民族地域特点和艺术特点、民族活动和民俗风情表现形式,设计美术课程中的造型·表现、设计·运用、欣赏·评述、综合·实践四个教学领域的校本教材,是有效开发和利用地域文化资源的有效途径。
这不仅是美术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培养新一代艺术传承接班的人需要。
【总页数】1页(P248-248)
【作者】冯晶桦
【作者单位】广西百色市百胜蓝天希望小学,广西百色53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2.3
【相关文献】
1.新常态下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实践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为个案 [J], 樊正强;梁耀积;梁志宪;莫兴革
2.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运用简析 [J], 梁丹丹
3.校本课程的开发与高校的文化传承责任——"湄公河次区域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个案简析 [J], 董云川;刘永存
4.简析在初中汉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 [J], 包芙蓉
5.简析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J], 林晓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湄公河次区域民族民间艺术传习实验中心
项目
金额
用途
十、评审意见
负责人(签章): 年月日
四、 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调查内容请注明采访对象、采访地点等) 五、调查研究的目标、视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六、调查研究工作的总体安排进度、预期成果及成果提交形式
七、前期调查研究工作的基础和积累(包括已具备的研究工作基础,申请者在该领域已经 发表的论文等)
八、主要参考文献
九、经费计划 共计:
湄公河次区域民族民间艺术传习实验中心
民族艺术人类学立项申请表
项 目 名 称:
申 请 人: 所 在 单 位: 所 在 院 系: 职称及 职 务: 联 系 电 话: 电 子 邮 箱: 申 请 时 间: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一、项目申请人情况
申 姓名 请 所在单位及院系 人 项目名称
联系电话
性别
研究起始时间
Hale Waihona Puke 年月日民族出生日期 职称职务
电子邮箱
完成时间
年
月
日
调查路径与 日程安排
所需设备
名称 备注
项目组其他成员
姓 名 性别 职称 单位及所在院系
专业
项目分 工
备注
二、 项目概况(包括项目来源;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该项目 已出版书籍等媒体资料;)
三、 研究意义(包括选题的独创性,对于民族艺术人类学的传承和发展的贡献,或项目的 社会学意义)
学校民族技艺传承实施方案
学校民族技艺传承实施方案为了加强学校民族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制定了学校民族技艺传承实施方案。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将加大对民族技艺传承专业教师的招聘力度,引进具有丰富民族技艺传承经验的专业人才。
同时,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其民族技艺传承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二、建立民族技艺传承课程体系学校将制定民族技艺传承课程体系,包括传统手工艺、民族舞蹈、民族乐器演奏等课程。
并将这些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确保学生在校期间都能接受到民族技艺传承的教育。
三、开展民族技艺传承活动学校将定期举办民族技艺传承活动,包括民族手工艺品展示、民族舞蹈比赛、民族乐器演奏会等,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对民族技艺的兴趣,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四、建立民族技艺传承基地学校将建立民族技艺传承基地,提供给学生进行民族技艺传承实践的场所。
基地内将设立工作室、展示厅和实践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展示和实践的平台。
五、加强与民间艺术家的合作学校将积极与民间艺术家合作,邀请他们来学校进行技艺传承讲座和实践指导,使学生能够接触到真正的民族技艺传承大师,学习到更为纯正的民族技艺传承技术和经验。
六、开展民族技艺传承成果展示学校将定期组织民族技艺传承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民族技艺作品,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民族技艺传承工作。
七、加强宣传和推广工作学校将通过校园媒体、社交平台等途径加强民族技艺传承工作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师生和家长了解到学校的民族技艺传承工作,并积极参与其中。
八、建立民族技艺传承评价体系学校将建立民族技艺传承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民族技艺传承成果进行评定和奖励,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地参与民族技艺传承活动。
以上就是学校民族技艺传承实施方案的具体内容,希望通过这些措施能够有效促进学校民族技艺的传承和发展,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热爱和传承民族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
玉 溪 师 范 学 院传 习馆 的 开设 及课 程 运作
20 0 5年 1 2月 2 日, 玉溪 师范学 院与泰 国清 莱皇 家大学共 同主办的 “ 首届 湄 公河 次 区域 民族研 究 : 民族文 化与 区域发 展 国 际学术 研 讨会 ”在 云南 玉溪 市 隆 重开 幕 , 国教育部 部 长图 龙 ・ 桑 就 湄公 河 次 区域 的 民族 民问文 化 交 流 、 泰 差 共 享 与教 育合作 表达 了最 美 好 的愿 望 。作 为 民族 民 间文 化 传承 和 发 展 的一个 缩 影 , 溪师范 学院 “ 玉 湄公河 次 区域 民族 民俗 文化传 习馆 ” 引起 了 与会者 的 高度重 视 。院长熊术 新教 授在访 谈 中谈 到 民族 文 化 与地 方 高 校 的使 命 时 说 : 湄公 河 “ 次 区域优 秀灿 烂 的民族文 化是 区域 高校 丰 富的科 研 、 学资 源 。学 院 作为 区域 教 性高 等教育 的龙头 , 传承 和保护 民族 民 间文化 当是不 可推卸 的责任 。 ” “ 传习馆 ” 为 课 程 载 体 进 行 运 作 的 时 间 虽 然 不 长 , 酝 酿 已 久 。 早在 成 但 20 0 0年 , 院长便 带领 一个 团队就 玉溪少数 民族 文化 资源 进行考 察 和整 理 。他 熊
云南 的传 统 民族 文化 精粹 数 不胜数 , 作 为世 界 上最 具特 色 的 民族文 化 ‘ “ 集
成块 ’ 的云南 , 1 7 0 人 3达 0 0人 以上 的少 数 民族 有 2 5个 , 中 2 其 2个 民族 使 用 着 2 6种 语 言 和 2 3种 文 字 , 间 文 化 形 式 的 丰 富 令 人 惊 叹 。仅 舞 蹈 一 项 , 有 民 就 19 0 5个 舞蹈 的 品种 , 6 1 舞 蹈 的套 路 ! …但 如 此 璀 璨 的传 统 文 化 在经 济 有 7 8个 ” 全球 化 及 以西 方文化 为 代表 的强 势 话 语 挤 压 下 , 渐 被 侵 蚀 和边 缘 化 , 步 走 渐 逐
① 黄泽《 云南少数 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 的几种模式》, 思 想战线》 9 8年第 7期 。在 该文中 , 载《 1. 9 黄 教授将 云南少 数民族 文化保 护与传 承的几种模式概 括为七种 :1 .以舞 蹈艺术 为文化传承途径 , 当数 田丰 创 立的云南民族 文化传 习馆模式 ;.以音乐艺术为文化传 承途径 , 宣科 、 曾烈及一批 纳西族 民间音 2 有 杨 乐家创 立 的大研古 乐会模 式 ; . 3 以传统 民族文 字典籍 为文 化传 承途径 , 有丽 江东 巴文化研 究所模式 ;
பைடு நூலகம்
维普资讯
8 0
北 京 大 学教 育 评论
时 , 南地方 高校 竟然 缺位 !近年 来 , 些 云 南 地方 高 校 开 始在 这 方 面有 所 尝 云 一
试和 突破 , 中玉溪师 范学 院设 立 的“ 其 湄公 河 次 区域 民族 民俗文 化 传 习馆 ” 以 (
们 先 后走进元 江羊街 阿诗 党 、 门歪 头 山 、 山大 西 和新 平 大 沐 浴等 地 进 行 田 易 峨
作 者 简 介 :董 云 川 (9 3 16 一 刘永存 (9 6 17 一
) 男 , 南 大 学 高 等 教 育 研 究 院 院长 , 授 、 士 。 , 云 教 博 )男 , , 云南大学 马列部 20 0 7级博士研究生。
基 金 项 目 :云 南 省 教 科 “ 一 五 ” 划 重 大课 题 ( 0 0 2 。 十 规 GD 7 0 )
维普资讯
第 6卷 第 2期
20 0 8年 4月
北 京 大 学 教 育 评 论
Pe i g Un v riy Edu ai n Re iw k n i e st c to ve
Vo. 16, No .2 Aprl2 i 008
校 本 课 程 的 开 发 与 高 校 的 文 化 传 承 责 任
“ 湄公 河 次 区域 民族 民 间文 化传 习馆 ” 案 简 析 个
董 云 川 , 刘永 存
( 南大 学 高 等教 育研 究 院 ,昆明 6 0 9 ) 云 5 0 1
摘
要
本 文 简述 了 玉 溪 师 范 学 院 “ 族 民 间 文 化 传 习馆 ” 开 设 的课 程 及 运 作 民 所
向衰弱 , 部分 已经消 弭 。如 何 保 护 云南 少数 民族 的传 统 文 化 资 源 , 承并 弘 扬 传 云南 少 数 民族传 统 文化 之精髓 , 民族 文 化 发展 之要 义 , 是 培育 民族精 神 、 是 更 建 设社 会 主义 先进 文化 和 构 筑 和谐 边 疆 之 必需 。地 方 高校 作 为 区 域 经 济发 展 和 文 化传 承 的重要 载体 , 何有 效地 保 护 、 用 并借 以开 发个 性鲜 明 的校本 课 程 , 如 利
模 式 , 此 基础 上 讨 论 了“ 习馆 ” 保 护 、 承 和 发 展 云 南 少数 民 族 传 统 文 化 中 起 到 在 传 在 传 的 作 用 及 其 对 地 方 高校 校 本课 程 开 发 的 借 鉴 意 义 。
关 键 词 云 南 ;少数 民族 传 统 文 化 ;传 习馆 ;地 方 高校 ; 本 课 程 校 中 图 分 类 号 :G 5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7 —4 8 20 )20 7 .7 72 6 196 (0 8 0 .0 90
理 当成 为义 不容 辞 的现 实议题 。
就 当前 的现状 看 , 地方 高校远远 没有发挥应 有 的作 用 。多 年从事 云 南 民族 文 化 田野调查 的黄泽教 授 在总 结 和概 括 云南少 数 民族 传 统文 化 保护 和传 承 模 式
收 稿 日期 : 0 8 0 -7 2 0 -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