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原核微生物:核很原始,发育不全,只是DNA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没有核膜,核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界限,叫拟核或似核。
没有细胞器,只有由细胞质膜内陷形成的不规则的泡沫结构体系,如间体和光合作用层片及其他内折,也不进行有丝分裂。
蓝绿细菌:是一类利用光能的原核生物.以水作为电子供体.在日光下产生板气。
蓝细菌:是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分布很广、含有叶绿素(但不形成叶绿体),无鞭毛,能够在光合作用时释放氧气的大型原核微生物。
古细菌:又称古菌,一些极端环境生物,包括产甲烷菌,嗜盐菌和嗜酸热菌等,具有独特的生物化学组成。
是一个在进化途径上很早就与真细菌和真核生物相互独立的生物群,主要包括一些独特生态类型的原核生物。
它们在生物化学和大分子结构方面与真核生物和真细菌都有明显的差异。
在分类地位上与真细菌和真核生物并列,并且在进化谱系上更接近真核生物。
在细胞构造上与真细菌较为接近,同属原核生物。
培养基:根据各种微生物对营养的需要,包括水,碳源,能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等按一定的比例配制而成的,用以培养微生物的基质,成为培养基。
细菌菌落:指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繁殖所形成的肉眼可见的菌块。
菌落:由一个细菌繁殖起来的,由无数细菌组成具有一定形态特征的细菌集团。
荚膜:是一些细菌在其细胞表面分泌的一种黏性物质,把细胞壁完全包围封住,这层黏性物质就叫荚膜。
菌胶团:有些细菌由于其遗传特性决定,细菌之间按一定的排列方式互相黏集在一起,被一个公共荚膜包围形成一定形状的细菌集团,叫做菌胶团。
微生物酶:是指起着催化作生物体系中特定反应的、由微生物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酶:由细胞产生的,能在体内或体外起催化作用的一类具有活性中心和特殊构象的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类酶和核酸类酶。
酶活性中心:是指酶的活性部位,是酶蛋白分子中直接参与和底物结合,并与酶的催化作用直接有关的部位。
辅酶:全酶中的非蛋白成分可以是不含氮的小分子有机物,或者是由不含氮的小分子有机物和金属离子组成。
与酶蛋白结合得不紧的,称为辅酶。
固定化酶:从筛选,培育获得的优良菌种体中提取活性极高的酶,再用包埋法(或交联法,载体结合法,逆胶束酶反应系统)等方法将酶固定在载体上,制成不溶于水的固态酶,可较长时间使用。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以与固定化酶相同的固定化方法将酶活力强的微生物体固定在载体上,即成固定化微生物。
细菌世代时间:细菌两次细胞分裂之间的时间,称为代时(世代时间)
微生物繁殖一代即个体数目增加一倍的时间。
对数生长期:继停滞期的末期,细菌的生长速度增至最大,细菌数以几何级数增加。
噬菌斑: 将噬菌体的敏感细菌接种在琼脂培养基上生长形成许多菌落,当接种稀释适度的噬菌体悬液后引起点性感染,在感染点上进行反复的感染过程,宿主细菌菌落就一个个地被裂解成一个个空斑,这些空斑就叫噬菌斑。
堆肥化:是依靠自然界广泛分布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微生物,有控制地促进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向稳定的腐殖质转化的生物化学过程。
EscherichiacoliK12(λ): 大肠杆菌溶原性噬菌体,Escherichia是大肠杆菌的属名,coli是大肠杆菌的种名,K12是大肠杆菌的株名,括号内的λ为溶原性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噬菌体侵入细胞后,其核酸附着并整合在宿主染色体上,和宿主的核酸同步复制,宿主细胞不裂解而继续生长,这种不引起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作温和噬菌体。
原(前)噬菌体: 在溶原细胞内的温和噬菌体。
质粒:在原核微生物中除有染色体外,还含有另一种较小的,携带少量遗传基因的环状DNA 分子,称为质粒。
降解质粒:指携带分解某种化合物酶系基因的质粒,它能赋予宿主细胞降解某种化合物的能力。
这些质粒以其所分解的底物命名,如SAL(水杨酸质粒)。
内含颗粒:细菌生长到成熟阶段,因营养过剩(通常是缺氧,碳源和能源过剩)形成一些储藏颗粒,如:多聚磷酸盐颗粒,聚β—羟基丁酸,硫粒,淀粉粒,糖原等。
反硝化作用:兼性厌氧的硝酸盐还原细菌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这叫反硝化作用。
硫化作用:在有氧条件下,通过硫细菌的作用将硫化氢氧化为单质硫,进而氧化为硫酸,这个过程称为硫化作用。
聚磷菌:是指能吸收磷酸盐,并将磷酸盐聚集成多聚磷酸盐贮存在体细胞内的一群微生物的统称。
有明显除磷能力的细菌。
它们在有氧环境中,能超量摄取磷(10倍以上)
V.P试验:二乙酰可与蛋白胨水解出的精氨酸所含胍基起作用,生成红色化合物,这称为VP 试验。
常用于区别产气肠杆菌和大肠埃希氏菌。
产气肠杆菌进行混合酸发酵,其丙酮酸经缩
合,脱羧而转变成乙酰甲基甲醇,在碱性环境中易被氧化成二乙酰。
生物表面活性剂:与一般的表面活性剂结构类似,具有表面活性,它的相对分子质量小,分子中具有脂肪烃链构成的非极性疏水基和有极性的亲水基,如磷酸根或多亲基基团。
它可改变两相界面的物理性质,如降低空气-水,油-水或固体-水的表(界)面张力,故称为生物表面活性剂。
好氧生物膜:是一种不可逆的黏附于固体表面的,被微生物胞外多聚物包裹的有组织的微生物群体。
生物膜中水分含量高达97%。
除了水和微生物外,生物膜还可含有微生物分泌的大分子多聚物(主要是多聚糖),吸附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及微生物裂解产物等。
DNA:通过磷酸脱氧核糖主链连接起来的一种核苷酸的聚合物,是细胞的遗传物质。
DNA变性:当天然双链DNA受热或其他因素的作用下,两条链之间的结合力被破坏而分开成单链DNA,即称为DNA变性。
基因:一切生物体内储存遗传信息的,有自我复制能力的遗传功能单位。
具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的核苷酸或密码的线性序列。
基因突变(点突变):微生物群体中偶尔会出现个别在形状或生理方面有所不同的个体,个体的变异性能够遗传,产生突变株。
这是由于某些原因,引起生物体内的DNA链上少数碱基的缺失,置换或插入,改变了基因内部原有的碱基排列顺序(基因型的改变),这样的变异称为突变。
移码突变:DNA分子中每一个碱基都是三联密码子中的一个成员,而且遗传信息为DNA链上排列成特定序列的密码子所控制,在这种碱基序列中有一个或几个碱基增加或减少而产生的变异,成为移码突变。
转化:受体细胞直接吸收来自供体细胞的DNA片段(来自研碎物),并把它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里,从而获得了供体细胞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转化。
遗传型(基因型):是某一生物个体全部基因组合的总称。
它反映生物体的遗传构成,即从双亲获得的全部基因的总和。
遗传密码:是存在于mRNA链上,由相邻的3个核苷酸组成,代表一个氨基酸的核苷酸序列,即三联密码子。
共生关系:是指两种不能单独生活的微生物共同生活于同一环境中,各自执行优势的生理功能,在营养上互为有利而所组成的共生体,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叫共生关系。
互生关系:(原生共生),是指两种可以单独生活的生物共存于同一环境中,相互提供营养及其他生活条件,双方互为有利,相互受益。
拮抗作用(关系):共存于同一环境的两种微生物,甲方对乙方有害,乙方对甲方无任何影
响。
一种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一些代谢产物,其中有的产物对一种(或一类)微生物生长不利,或者抑制或者杀死对方。
消毒:是用物理,化学方法杀死致病菌(有芽孢和无芽孢的细菌),或者是杀死所有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和一部分
灭菌:是通过超高温或其他的物理化学方法将所有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和所有的芽孢或孢子全部杀死的过程。
有干热灭菌法和湿热灭菌法。
水活度:表示水被吸附和溶液因子对水的可利用性影响的一种指标。
表示在一定温度(如25℃)下某溶液或物质在与一定空间空气相平衡时的含水量与空气饱和水量的比值,相当于该溶液蒸气压与纯水蒸气压的比值,用小数表示。
同化(自净)容量:是指在水体正常生物循环中能够净化有机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水体自净:河流接纳了一定量的有机污染物后,在物理的,化学的和水生物(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后得到净化,水质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和状态,这叫水体自净。
光合异养:以光为能源,以有机碳化合物(甲酸、乙酸、甲醇、异丙醇等)作为碳源和氢供体进行光合作用而生长繁殖的微生物。
自养微生物:凡是以无机碳源作主要碳源的微生物。
以二氧化碳作为主要或唯一碳源,以无机氮化物作为氮源,通过细菌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获得能量的微生物。
兼性细菌:能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适应生长和代谢的细菌。
兼性厌氧(兼性好氧)微生物:既可在有氧条件下,又可在无氧条件下生长的微生物。
化能有机异养型:能源:氧化有机物供氢体:有机物主要碳源:有机物
贫营养细菌:寡营养细菌。
第一次培养时能在含碳1~15 mg/ L 培养基中生长的细菌。
贫营养型微生物:适合于在贫营养生境中生活的微生物。
营养缺陷型:某些菌株发生突变后,失去合成某种对该菌株生长必不可少的物质的能力,从而必须从外界环境获得该物质才能生长繁殖菌株。
共代谢:一些有机化合物,单独存在时不能进行生物分解,但在与其他有机化合物同时存在时,可以进行生物分解,这种现象称“共代谢现象”
异化作用:是生物的分解代谢。
是生物体将体内的大分子转化为小分子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同化作用:是生物新陈代谢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即把消化后的营养重新组合,形成有机物和贮存能量的过程。
连续培养:是在分批培养的对数生长期时,不断添加新鲜培养基,同时排出等量的培养物(菌体和代谢产物),可以延长对数生长期的一种培养方法。
选择培养基: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对各种化学物质敏感程度的差异而设计,配制的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
鉴别培养基:几种细菌由于对培养基中某一成分的分解能力不同,其菌落通过指示剂显示出不同的颜色而被区分开,这种起鉴别和区分不同细菌作用的培养基,叫鉴别培养基。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
它主要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准性生殖:是指异核体(单个生物个体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基因型)细胞中两个遗传物质不同的细胞核可以结合成杂合二倍体的细胞核.这种杂合二倍体的细胞核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可以发生染色体和单倍体化,最后形成遗传物质重组的单倍体的过程.也就是不经过减数分裂就能导致基因重组的生殖过程
反馈阻遏:主要在合成代谢途径中,终产物或其衍生物对该途径上一个或多个酶形成的抑制作用。
光复活作用:经紫外辐射照射的菌体或孢子悬液,随即暴露于蓝色区域可见光下,有一部分受损伤的细胞可恢复其活力,这种现象叫光复活现象。
同型乳酸发酵:发酵的类型很多。
如葡萄糖可以经EMP,HMP,ED等途径脱氢产生丙酮酸,一些微生物可以在无氧条件下通过发酵作用将丙酮酸转化为各种最终产物,产物为乳酸乳酸细菌
纯培养:是指在实验室条件下,从一个微生物细胞繁殖得到的后代。
主动运输:是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方式。
他最大的特点是吸收运输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ATP.原子动势等),因此可以逆浓度差进行。
P/H指数: P代表光能自养型微生物,H代表异养型微生物,两者的比值即P/H指数。
反映水体污染和自净程度。
EMP途径:又称糖酵解途径,是绝大多数生物所共有的一条代谢途径。
它以1分子葡萄糖为基质,约经过10步反应而产生2分子丙酮酸,2分子NADH+H+和2分子ATP的过程。
因此,EMP途径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耗能和产能),三种产物和十个反应。
三羧酸(TCA)循环:又称Kerbs循环或柠檬酸循环,指由丙酮酸经过一系列循环式反应而彻底氧化,脱羧,形成CO2 ,H2O ,NADH2的过程。
这是一个普遍存在于各种生物体的重要生物化学反应,在各种好氧微生物中普遍存在。
底物水平磷酸化:微生物在基质氧化过程中,可形成多种含高自由能的中间产物,如发酵中产生含有高能键的1,3-二磷酸甘油酸,这一中间体将高能键(~)
交给ADP,使ADP磷酸化而生成ATP。
此过程中底物的氧化与磷酸化反应相偶联并生成ATP,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内源性呼吸:如果外界没有供给能源,而是利用自身内部贮存的能源物质(例如:多糖,脂肪,聚β-羟基丁酸等)进行呼吸,则叫内源呼吸。
寡污带:寡污带在β-中污带之后,它标志着河流自净作用已完成,有机物全部无机化,BOD 和悬浮物含量极低,H2S消失,细菌极少,水的浑浊度低,溶解氧恢复到正常含量。
水污染指示生物:是在一定水质条件下生存,对水体环境质量的变化反应敏感而被用来监测和评价水体污染状况的水生生物。
污泥膨胀:在曝气池运行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污泥结构松散,沉降性能恶化,随水漂浮,溢出池外的异常现象,称为污泥膨胀。
定向培育:是人为用某一特定环境条件长期处理某一微生物群体,同时不断将它们进行移种传代,以达到累积和选择合适的自发突变体的一种古老的育种方法。
即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控制微生物的生长条件,使微生物的功能向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
污泥驯化:在污水生物处理中,这种定向培育过程称为驯化。
无氧呼吸:是一类电子传递体系末端的受氢体为外源无机氧化物的生物氧化。
这是一类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产能效率低的呼吸。
PCR技术:即为DNA聚合酶链反应,是DNA不需要通过克隆而在体外扩增,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的DNA片段的技术。
微生物絮凝剂:是一类由微生物或其分泌物产生的代谢产物,它是利用微生物技术,通过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发酵、提取、精制而得的,是具有生物分解性和安全性的高效、无毒、无二次污染的水处理剂。
生物接触氧化法:是从生物膜法派生出来的一种废水生物处理法,即在生物接触氧化池内装填一定数量的填料,利用栖附在填料上的生物膜和充分供应的氧气,通过生物氧化作用,将废水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达到净化目的。
氧垂曲线:在河流受到大量有机物污染时,由于有机物这种氧化分解作用,水体溶解氧发生变化,随着污染源到河流下游一定距离内,溶解氧由高到低,再到原来溶解氧水平,可绘制成一条溶解氧下降曲线,称之为氧垂曲线。
生物富集: 又称生物浓缩,生物个体或处于同一营养水平的生物种群,从环境中吸收并蓄积某种元素或化合物,使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复习提示
一、哲学分析题的答题模板
1.先写……认为:
a 唯物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b 辩证法: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
c 认识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d 唯物史观: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2.写出材料反应的第一个原理,并写出原理的内容和方法论意义。
3.概括材料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或摘抄材料。
4.指出材料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并反对错误。
(唯物史观的错误就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科学技术决定论、人口决定论、文化决定论之一,而其余领域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错误不是形而上学就是唯物主义)
6.此外,多写几个原理但不必解释。
如果实在不会就两个万能原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和矛盾普遍性的原理),但着重考虑三个黄金原理(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质的飞跃的原理)。
7.下结论: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才能成功!!注:如果分值较小去掉第五步;如果题目给出原理,去掉第五、六步。
二、哲学原理总结(58个)
(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
1.三观: 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a 物质观: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b 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应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
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
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
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c 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原理:
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b世界的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
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④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⑤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2.两个二是指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联系: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联系的含义和特征)
②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
③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
发展:①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的原理;新事物符合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前进性,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的母体,它对旧事物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优越性;社会领域的新事物符合人民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支持
②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正,反,换)
③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而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发展是有限的,世界的无限发展是由无数个事物有限的发展过程的集合而成的。
3.三个三是指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又叫矛盾规律)见一个一
质量互变规律:①度的原理
②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质的飞跃的原理
否定之否定规律:①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②辩证的否定观的原理
4.四个四是指四对范畴:原因与结果,现实与可能,必然与偶然,现象与本质
①现象和本质(并列,都有)
②必然与偶然(并列,都有)
③原因与结果(并列,都有)
④现实与可能(并列,都有)
⑤形式与内容(从属)
(三)认识论(三个一,一观一论一方法)
1.一观—真理观
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②真理的具体性的原理
③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无渗透)
④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原理
⑤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原理
⑥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2.一论—认识论
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
3.一方法—辩证思维方法
注意:辩证思维方法,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见03.04年真题)
(四)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的因素,规律,特点和动力)
1.因素:人口—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生产方式—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3.特点: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原理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原理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原理
4.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社会革命和改革推动着社会发展
注:本章还有一个原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哲学关于辩证关系的万能公式:
哲学的辩证关系特别多(共计48对),但无非两类,一是并列关系,而是从属关系
(1)A与B并列关系(40对):
①总论:A和B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②区别:A 和B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同
③联系:A 和B 相互依存:A 离不开B,B 离不开A(有两种解释,一是一句话变三句话(任何
A 离不开B,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离开
B 的A,离开了B,A 也不存在了);二是正说说,反说说,换个说法再说说(①只有才②如果没有就不会③所以)
A和B 相互渗透:A 渗透着B,B 渗透着A
A和B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A 能转化成B ,B也能转化成A
(2)A 和B从属关系(6对: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形式与内容)
①总论:A 和B 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②区别:A 和B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同
③联系:A 决定B(A决定B的产生,发展,灭亡,性质和内容)
B 反作用于A(当B适应A,促进A 的发展,当B不适应A ,阻碍A的发展)
(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既是并列关系也是从属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