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骨髓穿刺术、涂片制备及染色技术

合集下载

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实验报告

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实验报告

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实验报告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实验报告简介本报告旨在介绍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实验方法及步骤,以及相关注意事项和结果分析。

实验步骤1.准备所需材料:–血液样本–血涂片载玻片–血液涂片器–双氧水–细胞染色剂–拖尾液–显微镜片2.制备血涂片:–取一滴血液样本,滴于载玻片中。

–使用血涂片器,将血液涂片器顶端垂直贴附在载玻片上。

–慢慢向后移动血涂片器,使血液样本均匀地涂布于载玻片上。

3.干燥血涂片:–将制备好的血涂片放置于通风处,自然晾干。

4.染色处理:–将已干燥的血涂片浸入双氧水中,浸泡5分钟,用来溶解红细胞。

–用显微镊子夹取血涂片,轻轻晃动10次,使红细胞充分分散。

–轻轻将血涂片冲洗干净,以去除残留的双氧水。

–将血涂片浸入细胞染色剂中,染色1分钟。

–将血涂片冲洗干净,确保没有染色剂残留。

5.拖尾处理:–取适量拖尾液滴在盖玻片上。

–将染色好的血涂片倒置放在盖玻片上,使其与拖尾液接触。

–轻轻拖动血涂片,使细胞核进入拖尾液。

6.结果观察与分析:–将染色好的血涂片放置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分析细胞形态、染色程度等指标,记录结果。

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需戴好实验手套,避免直接接触血液。

•制备血涂片时,务必将血液涂布均匀,以免影响结果。

•双氧水具有漂白作用,使用时需小心避免溅到衣物或皮肤上。

•染色剂使用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吸入或误食。

•结果分析时,应根据实验要求和标准参考范围进行判断。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制备了血涂片并进行了染色处理。

观察结果可为后续血液相关研究提供重要数据和参考。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严格遵守实验室操作规程,并注意了安全事项。

希望本报告对今后的血涂片制备与染色实验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无。

血涂片制备与染色

血涂片制备与染色

.
5
涂片技术是制备血液样品最常用的技术。将 血液样品制成单层细胞的涂片标本,染色后可对 血液中各种细胞形态进行形态观察、细胞计数、 细胞大小测量等工作。
.
6
血涂片制备
推片 血液
载玻片
一张满意的血涂片应厚薄均匀


尾鲜明
.
涂片干燥后用铅笔在血涂片的头 部写上姓名和编号
B 123
李 四
7
方法与步骤1:采血,挤出第二滴血置于载玻片的右侧
血涂片制备与染色
.
1
【目的】 掌握血涂片的制备和染色方法。
【原理】 将一小滴血液均匀涂在玻片上,呈单层 紧密分布,制成薄血片。用含天青B和伊红的 Romannowsky类染料进行染色。细胞中的碱性物质 如RBC中的血红蛋白及嗜酸性粒细胞胞质中的嗜酸 性颗粒等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染成红色;细胞中 的酸性物质如淋巴细胞胞质及嗜碱性粒细胞质中 的嗜碱性颗粒等与碱性染料亚甲蓝结合染成蓝色; 中性粒细胞的中性颗粒呈等电状态与伊红和美蓝 均可结合,染成淡紫红色。
.
8
2.再取另一张边缘光滑的双凹片,斜置于血滴的前缘,先 向后稍移动轻轻触及血滴,使血液沿玻片端展开成线状。
.
9
.
10
两玻片的角度以30-45°为宜,轻轻将双凹片向 前匀速推进,即涂成血液薄膜。
30~45°
.
11
3.成片,干燥
一张满意的血涂片应厚薄均匀


尾鲜明
李 四
.
12
[血涂片质量评价]
.
23
6.血涂片的观察
低倍镜观察 1.染色情况(满意、偏酸、偏碱) 2.细胞分布情况 油镜下分类计数:体尾交界处。 油镜分类时应按一定走向,不要重复计数。(共计

实验一骨髓穿刺术、涂片制备及染色技术

实验一骨髓穿刺术、涂片制备及染色技术

实验一骨髓穿刺术、涂片制备及染色技术一、骨髓穿刺1.穿刺部位得选择骨髓穿刺部位选择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骨髓腔中红髓要丰富,②穿刺部位应浅表、易定位,③应避开重要脏器。

故临床上成人最为理想得穿刺部位就是髂骨上棘(包括髂骨前、髂骨后上棘),还可穿刺胸骨、胫骨等,各穿刺部位得特点为;(1)髂骨后上棘:此部位骨质薄,进针容易,骨髓液丰富,被血液稀释得可能性小,故髂后上棘为临床上最常用得穿刺部位。

(2)髂骨前上棘:此部位骨质硬、骨髓腔小,故易导致穿刺失败,所以髂前上棘常用于翻身困难、需多部位穿刺等患者.(3)胸骨:1929年德国人Arinkin首先在胸骨进行穿刺,建立了骨髓穿刺吸取术。

虽然胸骨就是人体骨髓造血功能最旺盛得部位,但胸骨后面有重要得脏器,故临床上不常用。

当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低下、白血病等情况下,其她常规部位穿刺不成功时,可考虑胸骨穿刺,但必须由操作经验丰富得医学工作者来做.(4)其她部位:小于三岁得小儿还可选择胫骨头内侧.局部有症状者,可直接穿刺有症状得部位(即定位穿刺),如局部压痛处、X线下得可疑病灶等,定位穿刺临床上常用于骨髓转移癌、多发性骨髓瘤等。

2、穿刺步骤(1)选择体位:穿刺部位不同其体位也有所不同。

如髂骨后上棘采用侧卧位或俯卧位,髂骨前上棘与胸骨采用仰卧位.(2)定位:髂骨前、髂后上棘得部位较易定位,胸骨穿刺部位穿刺点第二、三肋间所对应得胸骨,胫骨穿刺部位在膝关节下3 cm处。

穿刺位点确定后,用指甲按“十”字形,这样铺孔巾时能将穿刺部位暴露在中央,避免定位错误。

(3)常规消毒:用2%碘酒、75%酒精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消毒。

消毒后,打开消毒得骨髓穿刺包,带上无菌手套,铺上孔巾。

(4)局部麻醉:用2%利多卡因,在皮内注射形成一小皮丘,然后垂直进针,在进针得同时注射麻醉剂,直至骨膜。

拔除针筒后,局部按摩。

(5)进骨髓穿刺针:将穿刺针套上针心后,用两指将穿刺部位皮肤固定,将穿刺针垂直进针,直至骨皮质时阻力增加,再用力后阻力明显下降,此时即进入了骨髓腔.成人进针深度约为进针达骨皮质后再进入0、5~1、0cm左右。

血涂片制备与染色临床应用

血涂片制备与染色临床应用

血涂片制备与染色临床应用血涂片制备是临床实验室中常见的实验操作,用于观察和诊断患者的血液情况。

正确的血涂片制备与染色技术将有助于提高血涂片的质量,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信息。

本文将介绍血涂片制备的步骤以及常用的染色方法,并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

一、血涂片制备步骤1. 准备工作:首先需要准备好检测所需的材料,包括玻璃片、无菌注射器、消毒酒精、无纺布等。

确保工作台面整洁,无尘无菌。

2. 采集血液样本: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用无菌注射器采集血样,并将血样滴在玻璃片上。

3. 制备血涂片:将另一块玻璃片平行放在血样上,以45度角倾斜,缓慢向前移动,使血涂片的宽度均匀。

4. 干燥固定:将制备好的血涂片晾干,或者用火焰烘干,使细胞固定在玻璃片上。

5. 染色处理: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染色方法进行处理,使细胞核、胞质等结构清晰可见。

二、血涂片染色1. Giemsa染色:是血涂片最常用的染色方法之一,可用于观察红细胞形态、白细胞分类及寄生虫等。

染色时间和比例需控制好,避免染色过度或不足。

2. Wright染色:适用于白细胞分类和形态分析,特别是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染色效果较好。

3. 厌氧染色:用于观察寄生虫、真菌等微生物,需要较长的染色时间和特殊的操作条件。

三、血涂片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1. 诊断疾病:通过观察血涂片中各种细胞的数量、形态、分布等特征,可以帮助医生诊断贫血、感染、白血病等疾病。

2. 指导治疗:血涂片可以反映患者的血液情况,指导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监测治疗效果。

3. 预后评估:血涂片中某些指标的变化可以反映患者病情的进展和预后情况,有助于医生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综上所述,正确的血涂片制备与染色技术对于临床医学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规范操作和严格控制,可以提高血涂片的质量,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希望本文对于血涂片制备与染色临床应用有所帮助,谢谢!。

骨髓片染色方法

骨髓片染色方法

骨髓片染色方法一、前言骨髓片染色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用于检测血液病变和诊断疾病。

本文将介绍骨髓片染色方法的详细步骤和注意事项。

二、实验器材和试剂1. 骨髓样本2. 血液计数板3. 75%乙醇4. 碘化钾5. Wright-Giemsa染料6. 磷酸盐缓冲液(pH7.2)三、实验步骤1. 准备样本从患者或小鼠等动物的胫骨中采集约1ml的骨髓,将其分别注入两个含有抗凝剂的离心管中。

轻轻倒置离心管,使抗凝剂与样本充分混合。

然后,用血液计数板检测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

2. 制备干片取出一支离心管,将其中0.5ml的样本加入到试管中,并加入0.5ml 75%乙醇进行固定。

固定后,在试管中加入碘化钾溶液,静置10-15分钟。

然后,将样本离心5分钟,倒掉上清液,留下沉淀。

用吸管吸取沉淀,并滴在玻璃片上制成干片。

3. 染色将干片放入Wright-Giemsa染料中浸泡5-10分钟。

然后,用磷酸盐缓冲液洗涤干片3次,每次洗涤5分钟。

最后,在空气中晾干。

四、注意事项1. 采集骨髓样本时需注意卫生和安全,避免交叉污染。

2. 在制备干片时需要控制好乙醇和碘化钾的时间和浓度,以免影响样本质量。

3. 在染色过程中要避免过度染色和过度洗涤,否则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4. 染色后的干片应在阴凉干燥处保存,并避免阳光直射。

五、总结以上就是骨髓片染色方法的详细步骤和注意事项。

通过正确操作和控制实验条件,可以得到高质量的样本和准确的结果。

这项技术对于诊断血液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血涂片制作实验报告

血涂片制作实验报告

血涂片制作实验报告血涂片制作实验报告一、引言在医学领域,血涂片是一项常见的实验技术,用于观察和分析血液中的各种细胞和成分。

本实验旨在探究血涂片制作的方法和步骤,并观察不同染色剂对细胞的影响。

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血液样本- 血涂片- 血涂片玻璃片- 血涂片染色剂(如吉姆萨染色液、伊昔洛尔染色液)- 显微镜2. 实验步骤:1)取一滴新鲜的血液样本,放在血涂片玻璃片的一端。

2)将另一片玻璃片倾斜放在血涂片上,使血液沿着玻璃片的一侧均匀涂开。

3)将血涂片晾干,避免阳光直射。

4)将干燥的血涂片,分别放入吉姆萨染色液和伊昔洛尔染色液中浸泡,按照染色液说明书上的时间要求。

5)取出血涂片,用水轻轻冲洗,使多余的染色剂洗掉。

6)将血涂片晾干,然后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

三、结果与讨论1. 血涂片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 血液样本应新鲜,避免血液凝固。

- 血涂片制作时,玻璃片的倾斜角度要适中,以保证血液均匀涂开。

- 血涂片晾干时,应避免阳光直射,以免影响后续观察。

2. 不同染色剂对细胞的影响:- 吉姆萨染色液:吉姆萨染色液主要用于染色细胞核,使其呈现暗蓝色或紫色。

这种染色剂对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染色效果较好,能清晰地显示细胞核的形态和细胞数量。

- 伊昔洛尔染色液:伊昔洛尔染色液主要用于染色红细胞,使其呈现橙红色。

这种染色剂对红细胞的染色效果较好,能够清晰地显示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3. 观察结果:- 在吉姆萨染色液中染色的血涂片下,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细胞核,细胞核呈现暗蓝色或紫色。

- 在伊昔洛尔染色液中染色的血涂片下,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红细胞呈现橙红色。

4. 结果分析:- 吉姆萨染色液和伊昔洛尔染色液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细胞成分的观察和分析。

- 吉姆萨染色液适用于细胞核的染色,可以帮助研究者观察和计数细胞核的数量。

- 伊昔洛尔染色液适用于红细胞的染色,可以帮助研究者观察和计数红细胞的数量。

血涂片制作与染色

血涂片制作与染色

血涂片制作与染色1.血涂片的制备血涂片的制备需要用到标本采集工具如无菌化的注射器、针头、试管、硅化玻璃片以及一些实验室试剂如无菌生理盐水、巴氏溶液和电解溶液等。

具体步骤如下:(1)将患者指尖的表面清洁卫生。

(2)选择一个适合的静脉穿刺点,通常是患者的中指或无名指。

(3)用酒精棉球清洁穿刺点,使其干燥。

(4)将无菌化的注射器连接到无菌生理盐水的瓶口上,并抽取一定量的生理盐水。

(5)将针头插入穿刺点后,将生理盐水匀速注射入患者的静脉内。

(6)在生理盐水滴入试管的同时,用眼微观检查,如果有血液进入注射器和管道内,即可采集。

宜用自来水洗净试管外表面,先不带盖座放倾空液。

(7)用试管夹夹住注射针,将针头推入试管内,然后轻轻射入试管底部液面下,同时向上抽手,保持抽液缓慢,可避免气泡产生。

(8)将采集到的血液缓缓带走,同时注入试管内,让其与100ml巴氏溶液进行搅拌。

(9)将混合液倾入瓷漏斗中,从中取出干燥了的血细胞。

2.血涂片的染色血涂片染色可使用湿涂片法或干涂片法,其中湿涂片法应用更广泛。

下文将以湿涂片法为例进行介绍。

(1)取一根硅化玻璃片,用纸巾或棉球擦拭干净。

(2)用血涂片染色钳将准备好的血涂片床放在玻璃片上。

(3)将一滴适量的Wright液倒在血涂片的中段。

Wright液包含了染色剂和辅助剂,其中主要成分是吡啶基甲重氮盐和三氧二氮菲盐。

(4)用另一根玻璃片的尾部将液滴均匀地扩开,并迅速在血涂片上来回涂抹,在染液与血涂片上充分接触并混合。

(5)保持血涂片在室温下静置5-10分钟,以促进染色反应的进行。

(6)用蒸馏水冲洗玻璃片上的染料,并将其晾干。

3.血涂片的观察与分析观察血涂片需用光学显微镜,常规放大倍数为1000倍。

观察血涂片时,应注意血细胞的形态、大小、核形态、细胞质染色情况及相关细胞间的比例等。

根据各种细胞的数量和比例,可以初步评估出是否存在异常细胞,及其可能的病理性质,如感染、贫血等。

总结:血涂片制作与染色是血液检查中重要的步骤之一,它能够帮助医生判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3.实验报告之骨髓穿刺术

3.实验报告之骨髓穿刺术

3.实验报告之骨髓穿刺术
实验题目:骨髓穿刺术
一.实验目的:是采取骨髓液的一种常用临床技术。

二.实验原理:适用于各种血液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随访,可作骨髓培养,骨髓涂片找寄生虫等。

三.实验步骤:1.穿刺部位选择①髂前上棘:常取髂前上棘后上方1~2cm
处作为穿刺点,此处骨面较平,容易固定,操作方便安全;②髂后上棘:位于骶椎两侧、臀部上方骨性突出部位;③胸骨柄:此处骨髓含量丰富,当上述部位穿刺失败时,可作胸骨柄穿刺,但此处骨质较薄,其后有心房及大血管,严防穿透发生危险,较少选用;④腰椎棘突:位于腰椎棘突突出处,极少选用。

2.体位胸骨及髂前上棘穿刺时取仰卧位,前者还需用枕头垫于背后,以使胸部稍突出。

髂后上棘穿刺时应取侧卧位。

腰椎棘突穿刺时取坐位或侧卧位。

3.常规消毒皮肤,戴无菌手套、铺消毒洞巾,用2%利多卡因作局部浸润麻醉直至骨膜。

4.将骨髓穿刺针固定器固定在适当长度上(髂骨穿刺约1.5cm,肥胖者可适当放长,胸骨柄穿刺约1.0cm),以左手拇、食指固定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针于骨面垂直刺入(若为胸骨柄穿刺,穿刺针与骨面成30~40°角斜行刺入),当穿刺针接触到骨质后则左右旋转,缓缓钻刺骨质,当感到阻力消失,且穿刺针已固定在骨内时,表示已进入骨髓腔。

5.用干燥的20ml注射器,将内栓退出1cm,拔出针芯,接上注射器,用适当力度缓慢抽吸,可见少量红色骨髓液进入注射器内,骨髓液抽吸量以0.1~0.2ml 为宜,取下注射器,将骨髓液推于玻片上,由助手迅速制作涂片5~6张,送检细胞形态学及细胞化学染色检查。

6.抽吸完毕,插入针芯,轻微转动拔出穿刺针,随将消毒纱布盖在针孔上,稍加按压,用胶布加压固定。

骨髓涂片瑞氏染色步骤

骨髓涂片瑞氏染色步骤

骨髓涂片瑞氏染色步骤
骨髓涂片瑞氏染色步骤如下:
1. 采集骨髓涂片:通常使用新鲜骨髓或骨髓提取物制备涂片。

在采集过程中,需要使用一次性手套和消毒工具,确保不会对样本造成污染。

2. 处理骨髓涂片:将骨髓涂片放入含有酒精的消毒溶液中浸泡,以去除表面的细胞和血小板。

然后,将涂片放入含有单克隆抗体的溶液中浸泡,以识别不同的细胞类型和生物标记。

3. 标记细胞:使用标记抗体将骨髓涂片上的细胞类型进行分类。

常用的标记包括CD3、CD4、CD8、CD10、CD19、CD30、CD45、CD133、B220等。

在采集骨髓涂片之前,需要使用标记抗体进行预处理,以确保涂片上有足够的细胞类型。

4. 染色:将骨髓涂片与瑞氏染色液混合,并轻轻地涂抹在涂片上。

染色后,涂片会被染成红色或深红色,以显示不同的细胞类型。

常用的瑞氏染色液包括瑞氏试剂盒和瑞氏试剂管。

5. 分析细胞类型:将染色后的骨髓涂片放入显微镜下观察,以确定细胞类型。

可以使用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和分析。

骨髓涂片是一种常用的细胞学检测方法,可以用于诊断多种血液疾病和其他疾病。

通过使用瑞氏染色步骤,可以识别不同的细胞类型,帮助医生确定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骨髓检验的流程实验报告

骨髓检验的流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骨髓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2. 掌握骨髓穿刺术和骨髓细胞学检查的操作方法;3. 学会观察骨髓细胞形态,判断骨髓增生情况及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

二、实验原理骨髓是人体重要的造血器官,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是诊断血液病的重要手段。

骨髓穿刺术是通过穿刺针从骨髓腔抽取骨髓液,观察骨髓细胞的形态、数量和比例,从而判断骨髓增生情况和诊断血液病。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骨髓穿刺包、玻片、染色液、显微镜、无菌手套、无菌棉球、无菌注射器、无菌生理盐水等;2. 实验仪器:骨髓穿刺针、注射器、玻片夹、显微镜等。

四、实验方法1. 骨髓穿刺术(1)选择穿刺部位:髂前上棘穿刺或髂后上棘穿刺;(2)戴无菌手套,铺无菌巾,消毒穿刺部位;(3)左手固定穿刺部位,右手持骨髓穿刺针,垂直刺入皮肤;(4)当穿刺针进入骨髓腔时,抽出针芯,见有骨髓液流出;(5)用注射器吸取骨髓液,注入玻片;(6)涂片、固定、染色;(7)显微镜下观察骨髓细胞形态。

2. 骨髓细胞学检查(1)观察骨髓涂片,记录骨髓细胞的形态、数量和比例;(2)观察骨髓增生情况,判断骨髓增生程度;(3)根据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判断骨髓细胞类型;(4)结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血液病。

五、实验结果1. 骨髓穿刺术顺利,成功获得骨髓液;2. 骨髓涂片染色良好,细胞形态清晰;3. 骨髓细胞数量和比例正常,骨髓增生程度活跃;4. 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符合正常骨髓细胞特征。

六、实验分析1. 骨髓穿刺术是获取骨髓液的重要手段,操作时应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感染;2. 骨髓细胞学检查是诊断血液病的重要手段,观察骨髓细胞形态、数量和比例,有助于判断骨髓增生情况和诊断血液病;3. 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对血液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应熟练掌握各种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

七、实验结论本次骨髓检验实验顺利完成,成功获取骨髓液,并进行了骨髓细胞学检查。

实验结果表明,骨髓细胞数量和比例正常,骨髓增生程度活跃,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符合正常骨髓细胞特征。

骨髓片染色操作方法

骨髓片染色操作方法

骨髓片染色操作方法骨髓片染色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用于观察和分析骨髓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功能。

骨髓片染色操作方法主要包括制备骨髓片、染色处理和显微镜观察。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方法。

一、制备骨髓片1. 准备实验材料:需要的实验材料包括骨髓样本、无菌生理盐水、福尔马林固定液、琼脂、无菌镊子和玻璃载玻片等。

2. 取得骨髓样本:静脉采血或骨髓穿刺是常用的获取骨髓样本的方法。

采集后应立即放入无菌生理盐水中避免样本团聚。

3. 固定骨髓细胞:将骨髓细胞用福尔马林固定液进行固定处理,固定液的浓度通常为10%。

将骨髓样本与固定液混合均匀,使细胞充分浸润,固定时间一般为24小时。

4. 制备骨髓片:固定骨髓样本后,取适量的骨髓悬液利用吸管吹到玻璃载玻片上,均匀地涂抹开来。

等待玻片干燥后,用标签标记样本信息,并存放到干燥、阴凉的地方保存。

二、染色处理1. 准备染色试剂:染色试剂包括涂片染色液、酸性染色液、碱性染色液和脱水液等。

2. 定义染色条件:依据实验目的和需求,选择适合的染色方法和条件。

常用的染色方法有古脱斯染色、嗜酸染色和嗜碱染色等。

3. 涂片染色:将制备好的骨髓片先放入涂片染色液中,浸泡片面约2-3分钟,使细胞均匀染色。

将涂片从染色液中取出,倾斜待余液滴净后,置于镜面上自然风干。

4. 酸性染色:将染色好的骨髓片放入酸性染色液中浸泡片面约30秒,使酸性染料充分反应。

取出骨髓片后,用水洗净余液。

5. 碱性染色:将骨髓片放入碱性染色液中浸泡片面约30秒,使碱性染料充分反应。

然后取出骨髓片,用水洗净余液。

6. 脱色处理:将染色好的骨髓片放入脱水液中浸泡片面约1-2分钟,使样本的颜色渐变淡。

然后取出骨髓片,待其风干后,轻轻地在片面滴上明胶。

三、显微镜观察1. 准备显微镜:调节显微镜的光源,使其适合观察骨髓片。

调整目镜和物镜,使其合焦。

2. 观察骨髓片:将处理好的骨髓片放在显微镜台上,用目镜先大致地搜索细胞的位置。

实验一血涂片及骨髓片的优秀

实验一血涂片及骨髓片的优秀

实验一血涂片及骨髓片的优秀
血 小板
直径2-5um ,约为成熟红细胞的1/4--3/4 ,类圆形,星形与不规则形,淡红色,无 核。
实验一血涂片及骨髓片的优秀
实验一血涂片及骨髓片的优秀
成熟红细胞 正常形态呈双凹盘形,直径7.5um,瑞氏染色为 红色中心稍淡染
实验一血涂片及骨髓片的优秀
实验一血涂片及骨髓片的优秀
实验一血涂片及骨髓片的优秀
㈡ 骨髓片的制备
n ⒈ 将临床医生所取骨髓至玻片高端(在准备涂片 时,将两玻片倾斜放置),使过多血液流下。
n ⒉ 蘸取骨髓适量(选择骨髓小粒部分),以 30~45度角,用力推开,速度适宜。然后将玻片于 空中挥动,使之干燥,以免细胞缩小或细胞皱缩。
n ⒊ 骨髓片制备好后,用标记笔在膜的头部注明病 人的姓名、取材部位及穿刺部位。
实验一血涂片及骨髓片的优秀
实验一血涂片及骨髓片的优秀
血涂片及骨髓片的制 备及瑞氏染色
实验一血涂片及骨髓片的优秀
一、目的
n 掌握血涂片、骨髓涂片的制作及染色技术。 鉴别外周血中各种白细胞的形态特点及分 类计数方法。
实验一血涂片及骨髓片的优秀
二、原理
n 瑞氏染液是由伊红美兰所组成的复合物, 经物理吸附及化学作用对细胞进行染色。
实验一血涂片及骨髓片的优秀
n 嗜酸粒细胞 n 嗜酸粒细胞胞体直径11-16um, n 胞核多分为近似对称的两叶。 n 胞质中充密集粗大、大小均匀的桔红色嗜酸
性颗粒。
实验一血涂片及骨髓片的优秀
实验一血涂片及骨髓片的优秀
实验一血涂片及骨髓片的优秀
n 嗜碱性粒细胞
n 嗜碱性粒细胞胞体直径10-12um n 胞核分叶不明显,或融合呈堆集状。 n 胞质中有稀疏的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呈紫

医院血涂片制备及染色操作规程

医院血涂片制备及染色操作规程

XXXX医院血涂片制备及染色操作规程一、载玻片的清洁二、血涂片制备三、血细胞常用染色方法1、瑞士染色法2、染色原理3、吉姆萨染色法4、瑞士-吉姆萨符合染色法血涂片染色显微镜检查是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基本方法,主要用于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形态等检查,还可以用于白细胞、血小板的数量评估。

在临床应用极为广泛,特别是对于各种血液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如果血图片制备不良,染色不佳,常使血细胞的形态学鉴别和诊断发生困难,甚至导致错误的结论。

如果血膜过厚则使细胞重叠缩小,血膜太薄易导致细胞分布不匀,白细胞多集中于边缘。

因此,制备厚薄适宜、头体尾分明、染色良好的血涂片,是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最基本的要求,必须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注意操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一、载玻片的清洁新购置的载玻片常带有游离碱质,必须用浓度约1mol/L HCL 浸泡24小时后,再用清水彻底冲洗,干燥后备用。

用过的载玻片可放入适量肥皂或其他洗涤剂的清水中煮沸20分钟,趁热将血膜刷洗干净,再用清水反复冲洗,必要时用蒸馏水最后浸洗后干燥备用。

使用载玻片时,切勿用手触及拨片表面,以保持玻片清洁诶、干燥、中性、无油渍。

二、血涂片制备血图片的制备方法很多,有手工推片法、载玻片压拉法及棕黄层涂片法等。

血液涂片既可直接用非抗凝的静脉血或毛细血管血,也可以用经EDTA抗凝的血液制备。

由于EDTA能阻止血小板聚集,显微镜下观察血小板形态时长采用,但EDTA抗凝血有时能引起红细胞皱缩和白细胞聚集,因此最好使用非抗凝血制备血涂片。

一张好的血涂片,要求厚薄适宜、头体尾分明、边缘整齐、两侧应留有空隙。

临床上用的普通手工推片法是取血标本一滴置载玻片的一端,从血滴前沿方向接触血液,使血液沿方向接触血液,使血液沿推片散开,通常推片与载玻片保持30度~45度夹角,平稳地向前推动,血液即在载玻片上形成薄层血膜。

图片侯宝与血滴大小、推片与载玻片间夹角、推片速度、血细胞比容有关。

骨髓穿刺的步骤和评分标准

骨髓穿刺的步骤和评分标准

骨髓穿刺的步骤和评分标准骨髓穿刺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方法,用于评估和诊断骨髓中存在的疾病。

本文将介绍骨髓穿刺的步骤和评分标准。

一、骨髓穿刺的步骤1. 准备工作在进行骨髓穿刺之前,医生需要充分告知患者关于该检查的目的、过程以及可能的风险和不适感。

同时,医生还需要了解患者的个人病史、服用药物情况以及过敏史,并进行必要的身体检查。

2. 术前准备患者需要空腹,通常要求至少6小时不进食。

穿刺部位通常选择骨盆骨、胸骨或小骨盆骨,清洁穿刺区域,并对其进行消毒。

3. 局部麻醉骨髓穿刺需要局部麻醉以减少患者疼痛感。

医生会使用局部麻醉剂,常用的为2%的普鲁卡因。

4. 穿刺操作医生使用一种被称为“特纳”的器械进行穿刺。

该器械具有一把锋利的针头和一把手柄,医生将其插入事先选择好的穿刺部位,并通过刺入骨髓内部。

5. 骨髓涂片制备医生会将穿刺成功后获得的骨髓样本涂在载玻片上,并在镜下进行染色和观察。

这样可以看到细胞的形态特征,从而进行相关疾病的诊断。

二、骨髓穿刺的评分标准1. 骨髓穿刺质量评分骨髓穿刺质量评分通常用于评估骨髓穿刺操作的技术和效果。

评分标准包括:骨髓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穿刺过程中的患者疼痛感、穿刺部位的出血情况等。

2. 骨髓涂片评分骨髓涂片评分主要用于评估骨髓样本在镜下的质量。

评分标准包括:细胞完整性、细胞染色效果、细胞分布均匀性、细胞形态特征等。

评分结果有助于判断样本是否适合进行进一步的细胞学分析和病理学诊断。

3. 骨髓穿刺并发症评分骨髓穿刺是一种有一定风险的操作,可能会引发一些并发症。

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局部出血、感染、穿刺相关的疼痛、皮肤损伤等。

评分标准主要根据并发症的严重程度和发生率进行评估,以指导医生在穿刺操作中的风险控制和病人的术后护理。

通过对骨髓穿刺的步骤和评分标准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该检查的操作过程和相关指导,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然而,作为一种医学检查方法,骨髓穿刺在具体应用时还需要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和决策。

骨髓涂片实训报告

骨髓涂片实训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了解骨髓涂片检查的步骤,掌握正常成人骨髓象特征,学会进行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的判断,并能找到骨髓小粒。

通过本次实训,提高对骨髓涂片检查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器材与试剂1. 实验器材:正常骨髓片、显微镜、擦镜纸、显微镜载物台、显微镜支架、显微镜光源等。

2. 实验试剂:香柏油、乙醚乙醇液。

三、实验步骤1. 选择骨髓小粒多、涂片制备良好、染色好的骨髓涂片。

2. 低倍镜观察:(1)观察涂片情况,判断取材涂片染色是否满意。

(2)判断有核细胞增生程度。

(3)巨核细胞计数并分类。

(4)观察有无体积较大的或成堆的特殊病理细胞。

3. 油镜观察:(1)骨髓细胞分类,先浏览一下该涂片上各类细胞的形态特点。

(2)分类记数100-200个白细胞,计算各类白细胞的百分率。

(3)描述红细胞形态,血小板数量和分布情况。

(4)如见到幼红细胞按分类100个白细胞中幼红细胞的数量来报告,并说明其阶段性有核细胞分类计数。

(5)计算粒、红比值。

(6)观察有无其他特殊细胞及寄生虫。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涂片情况:本次实验所使用的骨髓涂片制备良好,染色满意,细胞分布均匀。

2. 有核细胞增生程度:根据骨髓涂片中有核细胞的密度或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的比例,判断有核细胞增生程度为增生活跃。

3. 巨核细胞计数:本次实验中,全片巨核细胞数为20个,平均值为35个,符合正常范围。

4. 骨髓细胞分类:(1)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40%,其中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占粒细胞总数的70%,嗜酸性粒细胞占粒细胞总数的20%,嗜碱性粒细胞占粒细胞总数的10%。

(2)红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60%,其中成熟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95%,幼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5%。

(3)血小板:分布均匀,数量正常。

5. 特殊细胞及寄生虫:本次实验中,未观察到体积较大的或成堆的特殊病理细胞,如转移癌细胞、戈谢氏细胞、尼曼匹克细胞等,也未观察到寄生虫。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骨髓涂片实训,我掌握了骨髓涂片检查的步骤和技巧,了解了正常成人骨髓象特征,学会了进行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的判断,并能找到骨髓小粒。

骨髓穿刺实训报告

骨髓穿刺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本次骨髓穿刺实训旨在通过模拟临床操作,提高学生对骨髓穿刺技术的掌握程度,熟悉骨髓穿刺的适应症、禁忌症、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培养临床思维和操作技能,为今后临床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训时间2023年3月15日三、实训地点XX医院血液科实验室四、实训内容1. 骨髓穿刺技术操作2. 骨髓穿刺结果分析3. 骨髓穿刺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五、实训过程1. 准备工作(1)了解骨髓穿刺的适应症、禁忌症、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2)复习骨髓穿刺的相关理论知识;(3)准备所需物品,如骨髓穿刺包、无菌手套、消毒液、棉签等。

2. 骨髓穿刺操作(1)患者取仰卧位,穿刺部位为髂前上棘或髂后上棘;(2)皮肤消毒,铺无菌巾;(3)戴无菌手套,铺洞巾;(4)用骨穿针在穿刺部位进行穿刺,进入骨髓腔;(5)抽取骨髓液,进行涂片、染色、显微镜检查;(6)拔针,按压穿刺部位,覆盖无菌敷料。

3. 骨髓穿刺结果分析(1)观察骨髓增生情况,判断骨髓增生程度;(2)分析粒系、红系、巨核系细胞形态和数量;(3)根据骨髓象特点,初步判断疾病类型。

4. 骨髓穿刺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1)预防感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使用一次性物品,穿刺部位消毒彻底;(2)预防出血:穿刺后按压穿刺部位5-10分钟,避免剧烈活动;(3)预防气胸:穿刺部位选择合适,避免损伤肺组织;(4)并发症处理:如出血、感染等,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六、实训总结1. 通过本次骨髓穿刺实训,掌握了骨髓穿刺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2. 熟悉了骨髓穿刺结果分析的基本方法,提高了临床诊断能力;3. 认识到骨髓穿刺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的重要性;4. 了解了骨髓穿刺在血液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七、实训体会1. 骨髓穿刺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技能,熟练掌握骨髓穿刺技术对临床医生具有重要意义;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3. 骨髓穿刺结果分析需要结合临床病史和体征,全面评估患者病情;4. 骨髓穿刺在血液病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诊断依据。

骨髓细胞的涂片制作及染色

骨髓细胞的涂片制作及染色

改进的大鼠骨髓涂片制备方法骨髓采集及涂片程序:①二氧化碳或戊巴比坦麻醉。

②摘取完整大鼠股骨,用骨剪从膝关节向髋关节处纵剖,使骨髓暴露,记录骨髓颜色及状态。

③用尖头镊子将骨髓左右混合均匀,用镊子尖部取出骨髓约0.5 mm 放人事先装入1.5~2 ml血清的试管中。

④再用尖头玻璃滴管反复吹打30次左右,抽吸混有骨髓的血清,使骨髓均匀分散其中,注意尽量不要将血清吹打出气泡。

⑥将骨髓液用微量加样枪取30~50 L(视所取骨髓量而定)加入细胞离心涂片机的小漏斗中,以600~800 r/min经10 min中速离心。

⑦取出载玻片,标本制作完成。

染色(Wright—Giemsa染色):①5%Giemsa染液配制:用1/150 mol/L磷酸缓冲液(pH6.8)与Giemsa 原液呈95:5稀释而成;②将骨髓玻片标本浸泡于Wright原液的染缸中静置2 min;③将骨髓标本移至5%Giemsa染液中,上下轻振数次,静置20 r/min;④水洗3~4次,干燥。

骨髓的研究方法:①总的骨髓细胞数量是否有变化;②各类细胞构成比例的变化(包括成熟阶段);③特定类别的细胞是否异常增殖或者减少和消失;④是否出现细胞形态异常等。

但是,由于应用传统的手工涂片制片方法,使骨髓片细胞分散不均匀、相互重叠、细胞皱缩,骨髓涂片中出现许多残渣、细胞碎屑、脂肪颗粒等,使我们不能观察细胞形态及分类,造成对骨髓毒性观察的失败。

上述为改进之后的方法。

The TER-119 Antigen has been used as a marker for erythroid cells from the early proerythroblast to mature erythrocyte stages of development. The 52-kDa TER-119 Antigen is associated with Glycophorin A on erythrocytes.骨髓细胞中的红系or 骨髓中的红细胞系(Ter119)人民卫生出版社《生理学》第六版P50 :CFU、BFU。

骨穿涂片的操作方法

骨穿涂片的操作方法

骨穿涂片的操作方法
1. 准备工具:骨针、针头、细长的扁棉片、涂片玻片、无菌生理盐水、无菌手套、无菌吸管等。

2. 每只动物麻醉后,取出要采集的骨髓,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洗干净,注意保持无菌。

3. 用骨针坚持骨髓,轻轻插入骨髓腔内,顺着骨髓管壁塞入细长的扁棉片,尽量避免损伤骨髓管内的细胞。

4. 取出扁棉片,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洗干净后,沿涂片玻片边缘平均涂抹,不要遮挡玻片中央。

5. 将涂片置于洁净的架子上,自然晾干或用吸风器吸干。

6. 稳定后,用火炭或酒精灯烤干10-15秒,即得骨穿涂片。

7. 将骨穿涂片送入实验室进行染色、显微镜检查等后续操作。

注意事项:
1. 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无菌,避免细菌污染。

2. 插入骨髓管时,要轻轻地,以免损伤细胞。

3. 架子、针头等工具也需要保持洁净。

4. 烤干时,要控制好时间和火候,避免烧焦。

骨髓片制备标准操作程序

骨髓片制备标准操作程序

骨髓片制备标准操作程序(一)、骨髓取材1、骨髓穿刺部位:一般取胸骨、棘突、髂骨前嵴或髂骨后嵴等部位。

两岁以内小儿主张用胫骨穿刺。

穿刺部位不同,取材可能有明显差异。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进行不同部位骨穿,可发现不同的细胞增生程度,以胸骨穿刺最好,棘突次之,髂骨最差。

故必要时应多部位取材,以便能全面地了解骨髓情况。

2、吸骨髓液:一般不超过0.2ml,否则易于稀释。

3、骨髓取材满意的几项指标:抽吸骨髓时,患者有特殊疼痛感,骨髓应含有骨髓小粒。

显微镜下观察涂片,可发现骨髓特有细胞;如巨核细胞、浆细胞、网状细胞、组织嗜碱细胞、幼稚红细胞、幼稚粒细胞。

(二)、涂片制备要求涂片均匀,有头、体、尾三部分,血膜面积约1.5×3cm,厚度以透过血膜可看清字迹为限。

选择骨髓小粒部分制作涂片,骨髓液量不宜过多。

此外,因为骨髓液中纤维蛋白含量很高,凝固较快,所以涂片过程要快。

骨髓不可用草酸盐抗凝,否则会使血细胞核变形,核染色质致密,胞浆空泡形成,出现草酸盐结晶。

(三)、染色选用瑞氏(Wright)和姬姆萨(Giemsa)混合染色。

具体方法:骨髓两端用蜡笔写明患者姓名及日期或编号。

加染液3-5滴于涂片上,静置1min(天热时间缩短),然后加5-10滴磷酸盐缓冲液,使两液混匀,约10-15min,用水冲洗髓片,冲洗时平放玻片,缓冲用流水冲洗(勿先倒去染料),待干镜检。

附注:1、涂片要新鲜,涂片后要立即进行染色,如特殊情况,一般不超过一周。

否则,细胞蛋白质变性,使染色偏碱。

2、染色时间长短与气温有关外,也与细胞增生情况,各批染液的性能有关,故要求将染色中的涂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如颗粒清楚、核浆、着色满意后终止染色,冲洗晾干待检。

3、染色过深的涂片可用瑞氏-姬姆萨混合染液滴加于涂片上,马上冲洗。

如过浅可重染,先加缓冲液,再加染色液,混合后复染到需要的深度。

骨髓穿刺实验报告

骨髓穿刺实验报告

骨髓穿刺实验报告骨髓穿刺实验报告引言:骨髓穿刺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方法,用于诊断和治疗一系列疾病,包括血液病、免疫系统疾病和某些感染性疾病等。

本实验旨在通过骨髓穿刺实验,观察和研究骨髓中的细胞组成和形态特征,以提供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实验方法:在实验开始前,我们准备了所需的器械和试剂,包括骨髓穿刺针、麻醉药物、消毒液、显微镜和染色剂等。

首先,我们选择了一只实验动物(例如小鼠)进行实验。

在实验前,我们对动物进行了麻醉,以确保其不会感受到任何疼痛。

然后,我们选择了一个合适的穿刺点,通常是胸骨或髂骨,用消毒液进行消毒。

接下来,我们使用骨髓穿刺针小心地穿刺骨髓,将骨髓液吸取到试管中。

最后,我们将骨髓液制作成干片,并进行染色,以便观察和分析。

实验结果: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骨髓液中存在着各种细胞类型,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具有明显的核和红色的细胞质。

白细胞则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

这些细胞在形态上有所差异,有些具有多个核,有些则呈现出特殊的颗粒或颜色。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了一些血小板,它们呈现出小而圆的形状,有助于血液凝固和止血。

讨论和分析:骨髓穿刺实验的结果显示了骨髓中细胞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红细胞是最常见的细胞类型,其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

白细胞则是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抵御感染和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了免疫系统的复杂网络。

血小板则是血液凝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在受伤部位形成血栓,防止出血。

骨髓穿刺实验的结果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观察和分析骨髓中细胞的数量和形态特征,医生可以判断出是否存在某种疾病,如白血病、贫血或感染等。

此外,骨髓穿刺还可以用于监测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结论:骨髓穿刺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医学检查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骨髓中的细胞组成和形态特征,可以提供有关疾病的重要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骨髓穿刺术、涂片制备及染色技术
一、骨髓穿刺
1.穿刺部位的选择
骨髓穿刺部位选择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骨髓腔中红髓要丰富,②穿刺部位应浅表、易定位,③应避开重要脏器。

故临床上成人最为理想的穿刺部位是髂骨上棘(包括髂骨前、髂骨后上棘),还可穿刺胸骨、胫骨等,各穿刺部位的特点为;
(1)髂骨后上棘:此部位骨质薄,进针容易,骨髓液丰富,被血液稀释的可能性小,故髂后上棘为临床上最常用的穿刺部位。

(2)髂骨前上棘:此部位骨质硬、骨髓腔小,故易导致穿刺失败,所以髂前上棘常用于翻身困难、需多部位穿刺等患者。

(3)胸骨:1929年德国人Arinkin首先在胸骨进行穿刺,建立了骨髓穿刺吸取术。

虽然胸骨是人体骨髓造血功能最旺盛的部位,但胸骨后面有重要的脏器,故临床上不常用。

当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低下、白血病等情况下,其他常规部位穿刺不成功时,可考虑胸骨穿刺,但必须由操作经验丰富的医学工作者来做。

(4)其他部位:小于三岁的小儿还可选择胫骨头内侧。

局部有症状者,可直接穿刺有症状的部位(即定位穿刺),如局部压痛处、X线下的可疑病灶等,定位穿刺临床上常用于骨髓转移癌、多发性骨髓瘤等。

2.穿刺步骤
(1)选择体位:穿刺部位不同其体位也有所不同。

如髂骨后上棘采用侧卧位或俯卧位,髂骨前上棘和胸骨采用仰卧位。

(2)定位:髂骨前、髂后上棘的部位较易定位,胸骨穿刺部位穿刺点第二、三肋间所对应的胸骨,胫骨穿刺部位在膝关节下3 cm处。

穿刺位点确定后,用指甲按“十”字形,这样铺孔巾时能将穿刺部位暴露在中央,避免定位错误。

(3)常规消毒:用2%碘酒、75%酒精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消毒。

消毒后,打开消毒的骨髓穿刺包,带上无菌手套,铺上孔巾。

(4)局部麻醉:用2%利多卡因,在皮内注射形成一小皮丘,然后垂直进针,在进针的同时注射麻醉剂,直至骨膜。

拔除针筒后,局部按摩。

(5)进骨髓穿刺针:将穿刺针套上针心后,用两指将穿刺部位皮肤固定,将穿刺针垂直进针,直至骨皮质时阻力增加,再用力后阻力明显下降,此时即进入了骨髓腔。

成人进针深度约为进针达骨皮质后再进入0.5~1.0cm左右。

(6)抽吸骨髓液:拔除针心,套上消毒针筒,然后抽吸少许骨髓液。

(7)拔出骨髓穿刺针:取下针筒后,套上针心,将整个穿刺针拔出。

(8)包扎伤口:用消毒干燥棉球压迫伤口,并敷以消毒纱布,胶带固定。

如需要同时做骨髓活检,可在抽吸骨髓液后,接上接柱,套上针心,再旋转进针,然后旋转360 (使取出的组织与周围的组织分离)。

骨髓活检有助于骨髓纤维化、骨髓转移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的诊断。

3.注意事项
(1)穿刺前应向患者做好思想工作,说明穿刺的必要性和安全性,以解除紧张、恐惧的心理。

(2)对于初诊的病人,骨随穿刺检查要在治疗前进行。

(3)骨髓穿刺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骨髓感染。

(4)抽取骨髓液时,量不宜过多以免稀释骨髓液,抽吸骨髓液的量以小于0.2毫升为宜。

如同时需要做其他检查时,因先抽少许作骨髓涂片,然后再抽取一定量用作其他用途。

(5)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穿刺后压迫穿刺点的时间应长些,以免术后出血不止。

(6)骨髓纤维化、骨髓中细胞极度增生、肿瘤细胞骨髓侵犯、骨髓增生减低等患者,可出现干抽。

所谓干抽是指非技术错误或穿刺位置不当而抽不出骨髓液或只得到极少量骨髓液。

(7)易穿刺的原因为骨质疏松、骨髓坏死、软骨症等,临床上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恶性肿瘤等。

(8)骨髓穿刺结果,并不能代表机体所有红髓的状态,只能代表此部位的骨髓检查结果。

(9)死体骨髓检查一般要在2~3小时内进行,因为骨髓细胞在机体死亡后不久将相继发生自溶,以红系细胞、粒系细胞、巨系细胞和淋巴细胞较明显。

二、制作骨髓涂片
1.方法:将针筒中的骨髓液打在干净的玻璃片上,用推片蘸取骨髓小粒丰富的骨髓液少许(即直径1~2mm 大小的骨髓液一滴),置于玻片右端三分之一处,使推片、玻片和骨髓液接触后骨髓液扩散成一均匀的粗线,然后使推片和玻片成30~45 角(骨髓液较浓时,角度要小,推的速度要慢;骨髓液较稀时,角度要大,推片速度要快),自右向左,均匀地向前推。

涂片制备的质量直接影响骨髓细胞形态的观察及结果的判断。

2.骨髓液及涂片的观察:观察骨髓液及未染色的骨髓涂片,有助于了解取材情况及疾病的判断。

正常人的骨髓液呈红色稍粘稠性,骨髓坏死呈暗红色血水样或棕红色碘酒样,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呈稀释、伴有白色油滴;骨髓涂片的尾部有许多骨髓小粒则说明骨髓取材好,再生障碍性贫血时涂片油滴多,白血病的涂片呈灰红色、油滴少。

3.注意事项:
(1)玻片要干净、无油腻,推片边缘要光滑。

(2)因骨髓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含量较高,故制作骨髓涂片时,动作要快,否则易使骨髓液凝固。

(3)应取骨髓小粒多的骨髓液制作涂片,至少要 6~10张,自然干燥。

(4)制作的涂片要好,同时在头部位置一般留出约2cm长的空间,用以骨髓细胞学检查完毕贴标签。

(5)在血膜干后,在血膜的头部注明患者的名字,以免出差错。

三、骨髓取材情况的判断
1.取材满意:
(1)抽吸骨髓液时,患者感到有瞬间的酸痛感。

(2)抽出的骨髓液中有较多的黄色小粒(为骨髓小粒、油滴)。

(3)显微镜下涂片有骨髓特有的细胞:幼红细胞、幼粒细胞、巨核细胞、浆细胞、造骨细胞、破骨细胞、脂肪细胞、肥大细胞、网状细胞、纤维细胞等。

(4)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大于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有核细胞数大于外周血有核细胞数。

2.取材失败(即骨髓稀释):如抽吸骨髓液时混进血液,称为骨髓部分稀释;
如抽出的骨髓液均为血液,称为骨髓完全稀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