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
血涂片的制备、染色、观察方法、复检
![血涂片的制备、染色、观察方法、复检](https://img.taocdn.com/s3/m/17cd683202768e9950e73804.png)
04
章节 PART
血涂片的复检
血涂片的复检
血涂片复检的意义,首先是复核该复检标本的血常规报告的准确性, 其次是在观察血细胞形态时,根据所观察到的外周血细胞形态,提供给临 床有效的信息,要做到保证血常规结果的准确、不漏检、不误诊、不误导。 切实的结合临床,关注已知的患者信息,查看患者的相关检查结果,了解
靠等待自然干燥章。节 PART
血涂片的染色
4、瑞氏染色是最经典,最常用的染色法,尤其对于细胞质成分,中 性颗粒等可获得很好的染色效果,但对细胞核的着色能力略差。姬姆萨染 液对细胞核着色较好,结构更清晰,但对细胞质成分的着色能力略差。采
用瑞-姬姆萨章复节合染PA液R可T使细胞质、颗粒、胞核等均获得满意的染色效果。
患者出现的体章征节、P症A状R(T 必要时要询问临床医生),在此基础上,了解临
床医生的诊断或治疗思路,然后在显微镜下有目的地进行查找,才能做到 有百密而无一疏。
红系统细胞形态
一、正常红细胞
章节 PART
红系统细胞形态
二、红细胞大小改变
章节 PART
红系统细胞形态
三、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改变
章节 PART
章节 PART
红系统细胞形态
3、卡波环
章节 PART
红系统细胞形态
4、有核红细胞
章节 PART
红系统细胞形态
5、网织红细胞:是指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的红 细胞之间的过度细胞,分为4型。Ⅰ型:丝球形,Ⅱ型:网型, Ⅲ型:破网型,Ⅳ型:点粒型(图2-165、2-166、2-167)
红系统细胞形态
章节 PART
血涂片的制备
二、将推片接近血滴处,然后轻轻接触血滴并压在血滴上,使血滴呈”一”字型展开, 充满推片宽度(如果能做到边缘血量较少,中间血量稍多为最佳)(图1-2,图1-3).
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实验报告
![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9391815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19.png)
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实验报告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实验报告简介本报告旨在介绍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实验方法及步骤,以及相关注意事项和结果分析。
实验步骤1.准备所需材料:–血液样本–血涂片载玻片–血液涂片器–双氧水–细胞染色剂–拖尾液–显微镜片2.制备血涂片:–取一滴血液样本,滴于载玻片中。
–使用血涂片器,将血液涂片器顶端垂直贴附在载玻片上。
–慢慢向后移动血涂片器,使血液样本均匀地涂布于载玻片上。
3.干燥血涂片:–将制备好的血涂片放置于通风处,自然晾干。
4.染色处理:–将已干燥的血涂片浸入双氧水中,浸泡5分钟,用来溶解红细胞。
–用显微镊子夹取血涂片,轻轻晃动10次,使红细胞充分分散。
–轻轻将血涂片冲洗干净,以去除残留的双氧水。
–将血涂片浸入细胞染色剂中,染色1分钟。
–将血涂片冲洗干净,确保没有染色剂残留。
5.拖尾处理:–取适量拖尾液滴在盖玻片上。
–将染色好的血涂片倒置放在盖玻片上,使其与拖尾液接触。
–轻轻拖动血涂片,使细胞核进入拖尾液。
6.结果观察与分析:–将染色好的血涂片放置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分析细胞形态、染色程度等指标,记录结果。
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需戴好实验手套,避免直接接触血液。
•制备血涂片时,务必将血液涂布均匀,以免影响结果。
•双氧水具有漂白作用,使用时需小心避免溅到衣物或皮肤上。
•染色剂使用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吸入或误食。
•结果分析时,应根据实验要求和标准参考范围进行判断。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制备了血涂片并进行了染色处理。
观察结果可为后续血液相关研究提供重要数据和参考。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严格遵守实验室操作规程,并注意了安全事项。
希望本报告对今后的血涂片制备与染色实验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无。
血涂片制备与染色
![血涂片制备与染色](https://img.taocdn.com/s3/m/5d208f867e21af45b207a853.png)
.
5
涂片技术是制备血液样品最常用的技术。将 血液样品制成单层细胞的涂片标本,染色后可对 血液中各种细胞形态进行形态观察、细胞计数、 细胞大小测量等工作。
.
6
血涂片制备
推片 血液
载玻片
一张满意的血涂片应厚薄均匀
头
体
尾鲜明
.
涂片干燥后用铅笔在血涂片的头 部写上姓名和编号
B 123
李 四
7
方法与步骤1:采血,挤出第二滴血置于载玻片的右侧
血涂片制备与染色
.
1
【目的】 掌握血涂片的制备和染色方法。
【原理】 将一小滴血液均匀涂在玻片上,呈单层 紧密分布,制成薄血片。用含天青B和伊红的 Romannowsky类染料进行染色。细胞中的碱性物质 如RBC中的血红蛋白及嗜酸性粒细胞胞质中的嗜酸 性颗粒等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染成红色;细胞中 的酸性物质如淋巴细胞胞质及嗜碱性粒细胞质中 的嗜碱性颗粒等与碱性染料亚甲蓝结合染成蓝色; 中性粒细胞的中性颗粒呈等电状态与伊红和美蓝 均可结合,染成淡紫红色。
.
8
2.再取另一张边缘光滑的双凹片,斜置于血滴的前缘,先 向后稍移动轻轻触及血滴,使血液沿玻片端展开成线状。
.
9
.
10
两玻片的角度以30-45°为宜,轻轻将双凹片向 前匀速推进,即涂成血液薄膜。
30~45°
.
11
3.成片,干燥
一张满意的血涂片应厚薄均匀
头
体
尾鲜明
李 四
.
12
[血涂片质量评价]
.
23
6.血涂片的观察
低倍镜观察 1.染色情况(满意、偏酸、偏碱) 2.细胞分布情况 油镜下分类计数:体尾交界处。 油镜分类时应按一定走向,不要重复计数。(共计
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
![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https://img.taocdn.com/s3/m/d8e15ba9960590c69ec376e4.png)
血涂片制备与染色血涂片是通过特定的方法将血液按一定方向均匀涂开的过程,微观上使细胞是由球形变为平面形或近平面形平铺在载玻片上。
血涂片的显微镜检查是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基本步骤,特别是对于各种血液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血涂片制备是否合格、染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的质量。
(一)血涂片制备1.载玻片的准备新载玻片常带有游离碱质,须用浓度为lmol/L的HCl浸泡24h,再用清水彻底冲洗,干燥后备用。
旧载玻片要用含洗涤剂的清水中煮沸20min,洗掉血膜,再用清水反复冲洗,最后用0.95L/L乙醇浸泡1h,干燥备用。
使用载玻片时,不要用手触及玻片表面,保持玻片清洁、干燥、中性、无油腻。
2.血涂片制作方法取血液标本一滴置载玻片的一端,以边缘平滑的推片一端,从血滴前沿方向接触血液,使血液沿推片散开,推片与载玻片保持30~45○夹角,平稳地向前推动,血液即在载玻片上形成薄层血膜。
涂片的厚薄与血滴大小、推片与载玻片之间的角度、推片时的速度及血细胞比容有关。
血滴大、角度大、速度快则血膜越厚;反之则血膜越薄。
一张良好的血涂片,要求厚薄适宜,头体尾明显,细胞分布均匀,血膜边缘整齐并留有的空隙。
(二)血涂片染色染色的目的是使细胞的主要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染上不同的颜色,以便于镜下观察识别。
血涂片染色包括两个过程:固定和染色。
固定是将细胞蛋白质和多糖等成分迅速交联凝固,以保持细胞原有形态结构不发生变化。
常用的染色方法有瑞特染色法(Wright)、姬姆萨染色法(Giemsa)等。
1.瑞特(Wright)染色法为发观察细胞内部结构,识别各种细胞及其异常变化,血涂片必须嘲行染色。
血涂片的各种染色方法大多是罗氏染色法衍变来的。
目前常用瑞特染色法。
(1)瑞特染料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亚甲蓝组成有复合染料。
亚甲蓝为四甲基硫堇染料,有对醌型和邻醌型两种结构。
通常为氯盐,即氯化美蓝。
美蓝容易氧化为一、二、三甲基硫堇等次级染料。
血涂片的制备及染色
![血涂片的制备及染色](https://img.taocdn.com/s3/m/636fc40f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24.png)
图 1 血涂片制备
·168·
20min,用热水将肥皂和血膜洗去,然后,用自来水对其反复
冲洗,擦干或烤干后备用。 取用载玻片时需用专用仪器,不
可用手接触玻片表面,以免污染玻片表面。 另外,还需对载
玻片两角作斜线标记,用剥离切割刀将载玻片两角裁去,制
成宽度约为 15mm 的推片。
( 二) 采血
准备好载玻片后,便可给受检者采血,可采用静脉采血
的着色效果较差。
( 二) 姬姆萨染色法
姬姆萨染色法染色操作基本同瑞特染色法,不同的是其
采用的染料为姬姆萨染料,这是一种由天青和酸性染料伊红
组成的复合染料,可对细胞核结构和寄生虫进行良好的着
色,从而能清晰显示出这些物质的结构,但是,其对细胞质和
颗粒的着色效果较差。
( 三) 瑞-姬染色法
瑞-姬染色法指的是将瑞氏染料与姬姆萨染料充分混
否存在血液疾病等,虽然该项检验技术在临床应用上极广,
但是,在实际检验过程中,受血涂片制备和染色不当等因素
的影响,常常会降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从而会影响该项检
验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 基于此,就需要检验人员掌握正确
的血涂片制备和染色方法。
一、 血涂片制备
( 一) 载玻片和推片准备
一般需选用高纯度、耐腐蚀性强、抗水的玻璃制成的载
缘平滑的一端从血滴前方后移接触血液,使血滴沿推片边缘
展开,然后是推片与载玻片保持 30 ~ 45° 夹角,平稳匀速地向
前推动,使血液沿推片散开,在载玻片上形成厚薄适宜、边缘
整齐的薄层血膜( 边缘需留有一定的空隙) ,且还需保证血
涂片呈舌状,头体尾三部分明显,如图 1 所示。
( 四) 血涂片干燥
完成血涂片制备后,还需对其进行干燥处理,可采用空
血涂片制备与染色临床应用
![血涂片制备与染色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eb7bb624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02.png)
血涂片制备与染色临床应用血涂片制备是临床实验室中常见的实验操作,用于观察和诊断患者的血液情况。
正确的血涂片制备与染色技术将有助于提高血涂片的质量,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信息。
本文将介绍血涂片制备的步骤以及常用的染色方法,并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
一、血涂片制备步骤1. 准备工作:首先需要准备好检测所需的材料,包括玻璃片、无菌注射器、消毒酒精、无纺布等。
确保工作台面整洁,无尘无菌。
2. 采集血液样本: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用无菌注射器采集血样,并将血样滴在玻璃片上。
3. 制备血涂片:将另一块玻璃片平行放在血样上,以45度角倾斜,缓慢向前移动,使血涂片的宽度均匀。
4. 干燥固定:将制备好的血涂片晾干,或者用火焰烘干,使细胞固定在玻璃片上。
5. 染色处理: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染色方法进行处理,使细胞核、胞质等结构清晰可见。
二、血涂片染色1. Giemsa染色:是血涂片最常用的染色方法之一,可用于观察红细胞形态、白细胞分类及寄生虫等。
染色时间和比例需控制好,避免染色过度或不足。
2. Wright染色:适用于白细胞分类和形态分析,特别是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染色效果较好。
3. 厌氧染色:用于观察寄生虫、真菌等微生物,需要较长的染色时间和特殊的操作条件。
三、血涂片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1. 诊断疾病:通过观察血涂片中各种细胞的数量、形态、分布等特征,可以帮助医生诊断贫血、感染、白血病等疾病。
2. 指导治疗:血涂片可以反映患者的血液情况,指导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监测治疗效果。
3. 预后评估:血涂片中某些指标的变化可以反映患者病情的进展和预后情况,有助于医生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综上所述,正确的血涂片制备与染色技术对于临床医学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规范操作和严格控制,可以提高血涂片的质量,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希望本文对于血涂片制备与染色临床应用有所帮助,谢谢!。
血涂片制作与染色
![血涂片制作与染色](https://img.taocdn.com/s3/m/d50c2078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27.png)
血涂片制作与染色1.血涂片的制备血涂片的制备需要用到标本采集工具如无菌化的注射器、针头、试管、硅化玻璃片以及一些实验室试剂如无菌生理盐水、巴氏溶液和电解溶液等。
具体步骤如下:(1)将患者指尖的表面清洁卫生。
(2)选择一个适合的静脉穿刺点,通常是患者的中指或无名指。
(3)用酒精棉球清洁穿刺点,使其干燥。
(4)将无菌化的注射器连接到无菌生理盐水的瓶口上,并抽取一定量的生理盐水。
(5)将针头插入穿刺点后,将生理盐水匀速注射入患者的静脉内。
(6)在生理盐水滴入试管的同时,用眼微观检查,如果有血液进入注射器和管道内,即可采集。
宜用自来水洗净试管外表面,先不带盖座放倾空液。
(7)用试管夹夹住注射针,将针头推入试管内,然后轻轻射入试管底部液面下,同时向上抽手,保持抽液缓慢,可避免气泡产生。
(8)将采集到的血液缓缓带走,同时注入试管内,让其与100ml巴氏溶液进行搅拌。
(9)将混合液倾入瓷漏斗中,从中取出干燥了的血细胞。
2.血涂片的染色血涂片染色可使用湿涂片法或干涂片法,其中湿涂片法应用更广泛。
下文将以湿涂片法为例进行介绍。
(1)取一根硅化玻璃片,用纸巾或棉球擦拭干净。
(2)用血涂片染色钳将准备好的血涂片床放在玻璃片上。
(3)将一滴适量的Wright液倒在血涂片的中段。
Wright液包含了染色剂和辅助剂,其中主要成分是吡啶基甲重氮盐和三氧二氮菲盐。
(4)用另一根玻璃片的尾部将液滴均匀地扩开,并迅速在血涂片上来回涂抹,在染液与血涂片上充分接触并混合。
(5)保持血涂片在室温下静置5-10分钟,以促进染色反应的进行。
(6)用蒸馏水冲洗玻璃片上的染料,并将其晾干。
3.血涂片的观察与分析观察血涂片需用光学显微镜,常规放大倍数为1000倍。
观察血涂片时,应注意血细胞的形态、大小、核形态、细胞质染色情况及相关细胞间的比例等。
根据各种细胞的数量和比例,可以初步评估出是否存在异常细胞,及其可能的病理性质,如感染、贫血等。
总结:血涂片制作与染色是血液检查中重要的步骤之一,它能够帮助医生判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
![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https://img.taocdn.com/s3/m/37a4e292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4c.png)
血小板
染色结果
血小板呈淡蓝色或蓝紫色,染色质呈 颗粒状或块状。
观察指标
观察血小板数量、形态、大小等,判 断是否存在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增 多症等。
04 染色注意事项
CHAPTER
染色时间
染色时间过短
染色时间适中
染色效果不佳,细胞结构不清晰,颜 色偏淡。
染色效果良好,细胞结构清晰,颜色 适中,便于观察。
染色温度过低
染色效果不佳,细胞结构不清晰,颜色偏淡。
染色温度适中
染色效果良好,细胞核和细胞质对比度明显,易 于观察。
05 染色问题处理
CHAPTER
染色过深或过浅
染色过深
可能是由于染色时间过长或染色液浓 度过高所致。为避免这一问题,应严 格控制染色时间和染色液的浓度,确 保染色过程的一致性。
染色过浅
详细描述
瑞氏染色法使用瑞氏染料和伊红染料进行染色,能够使细胞核呈紫红色,细胞 质呈粉红色,便于观察和鉴别细胞的形态和结构。该方法具有染色鲜艳、对比 度高的优点,适用于多种血细胞染色。
姬姆萨染色法
总结词
姬姆萨染色法是一种特殊的血涂片染色方法,能够更好地显示出细胞的内部结构 和核仁。
详细描述
姬姆萨染色法使用姬姆萨染料进行染色,能够使细胞核呈蓝色或深紫色,细胞质 呈浅红色或粉红色,便于观察细胞的内部结构和核仁。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染色敏 感性和特异性,适用于鉴别异常细胞和病原体。
采血量
采集适量血液,一般为 20-50微升,根据实验需 求而定。
推片
载玻片
选择清洁、无划痕的载玻片,用 纱布擦拭干净。
推片方法
将血液滴在载玻片的一端,用边缘 平滑的推片从血滴一侧轻轻推动, 使血液均匀展开成一层薄膜。
静脉采血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课件
![静脉采血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14ea389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cb.png)
血小板观察
血小板数量
观察血小板数量是否正常,判 断是否存在血小板减少症或血
小板增多症。
血小板形态
观察血小板的大小、形状、染 色深浅等,判断是否存在异常 形态,如巨大血小板、血小板 卫星现象等。
血小板分布
观察血小板在血涂片中的分布 情况,判断是否存在血小板分 布不均的现象。
血小板功能
观察血小板的功能状态,如血 小板黏附、聚集等。
静脉采血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 课件
CONTENCT
录
• 血涂片制备 • 血涂片染色 • 血涂片观察 • 血涂片诊断 • 血涂片质量控制
01
血涂片制 备
采血
采血部位
通常选择肘部静脉,确保血管粗壮、清晰,便于采血。
采血器材
使用一次性采血针和真空采血管,确保器材的清洁 和安全。
采血步 骤
对采血部位进行消毒,然后使用采血针穿刺静脉, 将血液抽入真空采血管中。
常细胞。
观察标准的统一
制定统一的观察标准,避免因观察 人员的个人差异导致结果的偏差。
复核制度的建立
建立复核制度,对观察结果进行复 核,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THANK YOU
感谢聆听
05
血涂片质量控制
制备过程的质量控制
血涂片制备的仪器和试剂
血涂片细胞分布
确保使用高品质的显微镜、推片、血 细胞计数仪等仪器,以及经过批准的 试剂。
确保血涂片上的细胞分布均匀,无重 叠、无气泡,以便于观察和诊断。
血涂片制备技术
掌握正确的血涂片制备技术,包括采 血、推片、干燥等步骤,确保血涂片 的质量。
血小板疾病诊断
总结词
血涂片检查可以帮助诊断血小板疾病, 如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增多症等。
静脉采血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课件
![静脉采血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1764b8c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38.png)
实验操作步骤
根据所使用的染色液, 按照说明书进行染色 操作。
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 后的血涂片,观察细 胞的形态和分布。
一般来说,将染色液 滴加在血涂片上,用 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染 色液。
实验结果分析
血涂片质量评估
01
评估血涂片中的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 等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03
02
观察血涂片的制备是否均匀,细胞分布是否 清晰。
载玻片
用于制作血涂片。
染色液
如瑞氏染液或姬姆萨染液, 用于给血涂片染色。
其他
酒精灯、火柴、吸水纸等。
实验操作步骤
血涂片制备 将载玻片用酒精灯火焰灭菌,自然冷却。
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用吸水纸吸取少量酒精,涂抹在载玻片的中央区域。
实验操作步骤
用推片蘸取少量血液,均匀涂抹在载玻片的酒精区域。 等待血液干燥,即可得到血涂片。
搅拌
在稀释过程中,需要轻轻摇晃或搅拌, 以促进血液与抗凝剂充分混合。
涂片制备方法
制备涂片
使用玻璃片或专用涂片制备器,将稀释后的血液均匀涂抹在载玻片上。
干燥
将涂片放在干燥处自然干燥或用吹风机轻轻吹干。
02
血涂片染色
瑞氏染色法
瑞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血涂片染色方法,能够清晰地显示出细 胞的结构和形态。
姬姆萨染色法使用姬姆萨染料和伊红等染料,通过特定的染色程序,能够更清晰 地显示出细胞的内部结构和核特征,如核沟、核孔等。该方法对于鉴别和诊断血 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骨髓穿刺和血液肿瘤诊断中广泛应用。
苏木素-伊红染色法
苏木素-伊红染色法是一种广泛用于组织学和病理学检查的染色方法,能够清晰地显示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形态特征。
红细胞形态观察
实验四 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
![实验四 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https://img.taocdn.com/s3/m/10aabe0da0116c175f0e48f5.png)
实验四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目的】掌握血涂片的制备和染色方法(preparation and staining of thin blood films)。
【原理】将一小滴血液均匀涂在玻片上,呈单层紧密分布,制成薄血片。
用含天青B和伊红的Romannowsky类染料进行染色。
细胞中的碱性物质如RBC中的血红蛋白及嗜酸性粒细胞胞质中的嗜酸性颗粒等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染成红色;细胞中的酸性物质如淋巴细胞胞质及嗜碱性粒细胞质中的嗜碱性颗粒等与碱性染料亚甲蓝结合染成蓝色;中性粒细胞的中性颗粒呈等电状态与伊红和美蓝均可结合,染成淡紫红色。
【器材】1.载玻片使用前,必须仔细清洗,并用乙醇或软布清洁。
2.推片选择边缘光滑的载玻片,在两角分别作斜线标记,然后用玻璃切割刀裁去两角,制成约15mm 宽度的推片。
3.吸耳球。
4.显微镜。
5.酒精灯或Bunsen灯。
6.采血针。
7.注射器和针头。
【试剂】1.瑞氏(Wright)染液(1)Ⅰ液:包含瑞氏染料1.0g、纯甲醇(AR级以上)600ml、甘油15ml。
将全部染料放入清洁干燥的乳钵中,先加少量甲醇慢慢地研磨(至少30min),以使染料充分溶解,再加一些甲醇混匀,然后将溶解的部分倒入洁净的棕色瓶内,乳钵内剩余的未溶解的染料,再加入少许甲醇细研,如此多次研磨,直至染料全部溶解,甲醇用完为止。
再加15ml甘油密闭保存。
(2)Ⅱ液:磷酸盐缓冲液(pH6.4~6.8),包含磷酸二氢钾(KH2PO4)0.3g、磷酸氢二钠(Na2HPO4)0.2g、蒸馏水加至1000ml。
配好后用磷酸盐溶液校正pH,塞紧瓶口贮存。
如无缓冲液可用新鲜蒸馏水代替。
2.吉姆萨染液包含吉姆萨染料0.75g、甘油35ml、甲醇65ml。
将吉姆萨染料、甘油和甲醇放入含玻璃珠的容器内,每天混匀3次,连续4天,最后过滤备用。
3.瑞-吉复合染液(1)I液:包含瑞氏染料1g、吉姆萨染料0.3g、甲醇500ml、中性甘油10ml。
实验二 血涂片及染色
![实验二 血涂片及染色](https://img.taocdn.com/s3/m/a342b29476eeaeaad0f33003.png)
钾0.3g、磷酸氢二钠0.2g、蒸馏水加至 1 000ml。
【操作】
• (1)采血 • (2)推片,推片与载片夹角30-45度平稳地向前
移动,血膜应呈舌状,头、体、尾三部分,且 清晰可见。
• (3)干燥: 晃动。37℃温箱中促干。
• (4)染色: 将玻片平置于染色架上,滴加 (Ⅰ液)3~5滴,
约0.5~lmin后,滴加等量缓冲液(Ⅱ液),摇动玻片混匀。 • (5)冲洗: 5-10min后用流水冲去染液,待干。 • (6)观察结果: 将干燥后的血涂片置显微镜下观察。用低
倍镜观察血涂片体、尾交界处的血细胞。
一张良好血涂片的要求:
5. 注意事项
① 血膜要干透后才能染色,否则染色时易脱落; ② 染色时间与染液浓度、室温及细胞多少有关, 一般染液淡、染色时间长些效果好; ③ 染液不能过少,以防蒸发沉淀;
④ 冲洗时不能先倒掉染液,应以流水冲,防染料 沉着。冲洗时间也不能长; ⑤ 染色过淡时可复染,复染时先将染料稀释好; ⑥ 染色过深可用水冲洗或浸泡,还可用甲醇脱色; ⑦ 分类最佳区域为体、尾交界处。
4. 影响瑞氏染色效果的一些因素: A. 染料放置时间; B. 溶液的酸碱度; C. 染色时间与染液浓度、室温及细胞多少有关。
厚薄适宜 头体尾明显 细胞分布均匀 边缘整齐 两端和两边留有空隙
标准血涂片Leabharlann 血涂片分布不 均主要原因:
推片边缘不齐、 用力不均匀、 载片不清洁
pH 的影响:
H+:碱性染料亲和力下降,增强伊红着色,出现红染 OH-:酸性染料亲和力下降,增强美蓝着色,出现 蓝染 PBS缓冲液:pH 6.4-6.8 以维持恒定的pH环境
血涂片制备与染色
![血涂片制备与染色](https://img.taocdn.com/s3/m/0dc97b80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8f.png)
器 建议不重复使用。
材
2.推片:推片一般选用边缘有切角且切角光滑、整齐的玻璃,推 片能否在载玻片上平稳推出是保证血涂片质量的关键。
(1)采血 :静脉采血后,使用玻璃棒、毛细管、注射针头 等在距载玻片一端1cm处加1滴抗凝血。
(2)推片 :左手平执载玻片,或放在类似桌子等平坦地方, 右手持推片从前方接近血滴,使血液沿推片边缘展开成适当 的宽度,立即将推片与载玻片呈 30~45°角,轻压推片边缘将 血液推制成厚薄适宜的血涂片,血涂片应呈舌状,头、体、 尾清晰可见。
1.采血:一般选用EDTA-K2抗凝的静脉血或毛细血管血液, 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观察避免血细胞破坏、凝集及使用长时间放置的血液 标本因渗透压改变曹成的细胞形态、数量上的改变造成错 误判断;
2.材料:载玻片及推片应干燥无油腻,光滑无缺齿,防治推 出的血片空泡状、拉丝、不均匀;
3.推片水平:血滴大小适中,待血滴顺着推片边缘移动未至 载玻片边缘处开始推片,整个推片过程应当力度适中、速 度均匀,载玻片与推片夹角一般控制在45°角左右。血滴过 大、角度大、推片速度快、推片力度小造成血片偏厚,反 之血片则越薄,用力不匀及速度不均易造成血片厚薄不匀。
1、载玻片:载玻片必须选用正规厂家生产的表面光洁得非磨砂
玻璃,新开封的载玻片需要用1mol/L的氯化氢洗液浸泡24小时以
主 去除载玻片表面的碱性物质,浸泡后用清水冲洗风干。用过的
要
载玻片和通过酸性洗液或碱性洗液煮沸消毒20-30分钟,并用毛 刷及流动水清洗干净方能重复使用,但有划伤及交叉污染风险,
5、血膜很短:血滴太小;
6、血膜边缘无空隙:推片太宽或血滴展开太宽;
7、血膜太厚:血滴大、血黏度高推片角度大、推 片速度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Wright-Giemsa染色法 WrightGiemsa染色法结合了Wright染色法和Giemsa 染色法的优点。在Wright染液配方的基础上, 每1.0g Wright染料添加0.3g Giemsa染料。染 色步骤与Wright染色法相同。
【方法学评价】血涂片染色的方法学评 价见表1-12。
(3)染色方法与结果判断:染色方 法见表1-11-1。
2.Giemsa染色法 (1)染色原理:与Wright染色法基 本相同。Giemsa染色法加强了天青的作 用,提高了噻嗪类染料的效果。 (2)试剂:染液放置越久,其染色 效果越好。
(3)染:Giemsa染色法的步骤与方 法见表1-11-2。
【方法学评价】良好的血涂片是血细 胞形态学检查的前提。血涂片制备的方法 学评价见表1-7。
【质量保证】薄血膜推片法的质 量保证项目与评价见表1-8,血涂片质 量问题及可能的原因见表1-9。
(一)染料 1.碱性染料、酸性染料和复合染料,其组成与特 点见表1-10-0。
(二)染色方法 1.Wright染色法 (1)染色原理 1)物理吸附与化学亲和作用:血涂片染 色过程既有物理吸附作用,又有化学亲和作用。 由于血细胞内不同结构所含有的化学成分不同, 对各种染料的亲和力也不同(表1-10)。
【质量保证】染色过深、过浅与血 涂片中细胞数量、血膜厚度、染色时间、 染液浓度、pH密切相关。Wright染色的 质量保证见表1-13。血涂片染色不佳的 原因及纠正措施见表1-14。
谢谢!
2)pH值的影响:血细胞多种成分属 于蛋白质,由于蛋白质系两性电解质,所 带电荷随着溶液的pH而定。因此,血细 胞染色对氢离子浓度十分敏感。
染色时常用缓冲液(pH6.4~6.8)来调节 染色时的pH值,以达到满意的染色效果(表111)。
(2)试剂 1)Wright染液: Wright染液是由伊 红和亚甲蓝溶解于甲醇而成。甲醇的作用: ①溶解伊红和亚甲蓝。 ②具有很强的脱水作用,可以固定红 细胞形态,提高对染料的吸附作用,增强 染色效果。 2)磷酸盐缓冲液(pH 6.8)
(2)厚血膜涂片法:取新鲜血液1滴于载 玻片的中央,用推片的一角将血滴由内向外旋 转涂布,制成厚薄均匀、直径约1.5cm的圆形 血膜,待自然干燥后,滴加数滴蒸馏水,使红 细胞溶解,脱去血红蛋白,倾去水,血涂片干 燥后即可染色并用显微镜检查。
本方法特别适合检查疟原虫、微丝蚴等。
2.自动涂片法 目前有许多型号的自 动血液分析仪,配备有血涂片仪和染色仪, 可以按照检验人员的指令执行自动送片、 取血、推片、标记和染色等任务。
血涂片的制备与 瑞氏染色基本原理
血涂片制备与染色 外周血涂片检查是最有益的血液系统疾病 检查手段,能为临床提供大量的信息。 因此,血涂片制备和染色的质量直接影响 血细胞形态的检验结果。 一张合格的血涂片应该是厚薄适宜,血膜 头、体、尾分明,分布均匀,两侧留有一定的 空隙,边缘整齐。
一、血涂片制备
(一)载玻片要求 制备血涂片使用的载玻片要有很好的清洁度。 新载玻片常有游离碱质,应用铬酸清洗液或10% 盐酸浸泡24h,然后再彻底清洗。 已用过的载玻片可在含有适量肥皂水或合成洗涤 剂的水中煮沸20min,用热水将肥皂和血膜洗去,再 用自来水反复冲洗,擦干或烤干后备用。
(二)血涂片制备方法 1.手工推片法 (1)薄血膜推片法(表1-4-2):临 床常用的方法,主要用于观察血细胞形态 及仪器法检测结果异常的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