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18恐龙无处不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恐龙无处不在》的教案带原文
八年级语文《恐龙无处不在》的教案带原文恐龙无处不在选自《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
《恐龙无处不在》开篇提出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明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恐龙无处不在》的教案设计以及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语文《恐龙无处不在》的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泛大陆”等科学概念。
3、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了解这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以及作者思路。
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大约5分钟)多媒体展示世界地图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
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
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同时其他领域的科学家也拿出了证据来证明,比如考古学家就发现北美洲和非洲都有同种的蚯蚓和蜗牛化石。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2)培养学生对恐龙化石的研究兴趣;(3)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恐龙化石,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有关恐龙的相关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分享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恐龙的基本特征:恐龙的定义、分类、形态结构等;2. 恐龙的生活习性:饮食、运动、繁殖等;3. 恐龙化石的形成与研究:化石的形成过程、化石挖掘与修复、化石研究方法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恐龙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化石的形成与研究;2. 教学难点:恐龙化石的研究方法、化石挖掘与修复的技术要点。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恐龙相关资料、图片、视频等;2. 学生准备:提前阅读有关恐龙的书籍、文章等,了解恐龙的基本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恐龙化石图片,引起学生兴趣;(2)引导学生思考:恐龙为什么会消失?它们留下了什么痕迹?2. 教学基本知识:(1)讲解恐龙的基本特征,如定义、分类、形态结构等;(2)介绍恐龙的生活习性,如饮食、运动、繁殖等;(3)讲解恐龙化石的形成与研究,如化石的形成过程、化石挖掘与修复、化石研究方法等。
3. 课堂实践:(1)组织学生观看恐龙化石视频,增强直观感受;(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了解的恐龙知识;(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恐龙化石的特点,解答相关问题。
4.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化重点知识;(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搜集更多关于恐龙的资料,加深对恐龙的了解;(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然科学研究,培养探索精神。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恐龙与人类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介绍恐龙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探讨恐龙的灭绝原因。
引导学生思考恐龙对地球生态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恐龙与人类的关系。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恐龙的特点。
第二章:恐龙的分类与演化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分类和演化过程,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认识。
2.2 教学内容介绍恐龙的分类,包括蜥臀目、鸟臀目等。
探讨恐龙的演化过程,如从三叠纪到白垩纪。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恐龙化石和骨骼,了解恐龙的分类与演化。
利用图表、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恐龙的演化过程。
第三章:恐龙的生存环境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恐龙生存的环境特点,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认识。
3.2 教学内容介绍恐龙生存的环境,包括气候、植被和生物多样性。
3.3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模拟法,让学生通过模拟恐龙生存的环境,了解其特点。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恐龙生存的环境。
第四章:恐龙的灭绝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恐龙灭绝的原因,培养学生对地球历史的认识。
4.2 教学内容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如小行星撞击、气候变化等。
4.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探究法,让学生通过分析不同灭绝原因的证据,得出结论。
利用图表、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恐龙灭绝的过程。
第五章:恐龙化石的发现与研究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恐龙化石的发现过程和研究成果,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5.2 教学内容介绍恐龙化石的发现过程,如著名化石“北京猿人”。
探讨恐龙研究的重要成果,如恐龙的体温、运动方式等。
5.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恐龙化石和骨骼,了解恐龙化石的发现与研究。
利用图表、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恐龙的研究成果。
《恐龙无处不有》教案
《恐龙无处不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恐龙无处不在的科学事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的情感。
2.引导学生理解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3.学习说明文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
2.难点: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方法。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讲解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恐龙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2.朗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讲解分析: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
4.讨论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并汇报讨论结果。
5.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和说明文的特点。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恐龙无处不有》课文。
2.写一篇关于自己对恐龙或自然现象认识的小作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泛大陆”等科学概念。
3、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教学重点了解这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以及作者思路。
教学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世界地图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
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
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同时其他领域的科学家也拿出了证据来证明,比如考古学家就发现北美洲和非洲都有同种的蚯蚓和蜗牛化石。
在1986年阿根廷研究所发现的恐龙化石也能成为证据吗?那么“恐龙无处不在”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字词障碍1、介绍作者阿西莫夫(1920 —1992)出生在苏联彼得罗维奇小镇,3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纽约。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恐龙的基本概念,了解恐龙的分类和特征。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恐龙化石和骨骼,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学生能够运用恐龙知识,进行简单的科普讲解。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恐龙化石和骨骼,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和沟通能力。
学生通过科普讲解,培养表达和分享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自然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
学生培养保护文物和自然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恐龙的基本概念:介绍恐龙的定义、分类和特征。
介绍恐龙的起源、发展和灭绝。
2. 恐龙化石和骨骼:介绍恐龙化石的形成和保存。
分析恐龙化石和骨骼的特征,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化石和骨骼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恐龙的好奇心。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恐龙的了解和印象。
2. 教学内容讲解:讲解恐龙的基本概念,包括定义、分类和特征。
讲解恐龙的起源、发展和灭绝,结合化石和骨骼的证据。
3. 观察和分析:组织学生观察恐龙化石和骨骼,引导学生注意特征和细节。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四、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恐龙进行研究。
2. 学生通过观察恐龙化石和骨骼,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3.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恐龙的主要特征和习性。
五、科普讲解1. 每组学生选择一个代表进行科普讲解,介绍他们研究的恐龙。
2. 学生讲解时,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和补充。
3.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恐龙的重要性和保护文物和自然环境的责任。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小组讨论和科普讲解,评价学生对恐龙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表现。
六、教学活动:恐龙化石挖掘模拟1. 准备活动:教师提前准备一些恐龙化石模型或真实恐龙化石的复制品,并将其埋藏在泥土中。
2. 活动目的:通过模拟挖掘恐龙化石,让学生亲身体验考古学家的工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耐心和细致的工作态度。
《恐龙无处不在》 教案精选6篇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精选 6 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6 篇《《恐龙无处不在》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1.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2.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一)教学重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二)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一)导入1、恐龙的相关画面,并解说: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最重的可达 90 吨(目前的大象只有 6 吨),曾以900~1200 属类之众“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
可在 6500 万年前,恐龙却灭绝了,只在世界各地留下各种各样恐龙的化石,那么这些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2、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请你谈谈读过题目后有什么样的结论?预设:生:是说恐龙遍布世界各地师:南极也有?生: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师:在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说说。
读第二自然段。
师:如果有人告诉我们在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你的第一个想法是怎样的?真实本能的自然的想到了什么?生 1:是翼龙,会飞,飞到南极。
生 4:大陆发生了灾难。
恐龙迁移而去。
比如火山。
师:为何每块大陆都有?结合我们学过的科学知识。
生:是大陆在漂移。
把恐龙带走的。
师:你们有很多说法,你们觉得哪个理由更有说服力?师:看来还是大陆漂移猜想更有说服力。
(二)初读课文明确说明内容多媒体依次显示下列问题:1.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2.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讨论:并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回答这两个问题(三)研读课文理清说明的顺序1.思考:看看作者是怎样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得出结论的。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教案:恐龙无处不在教学目标:1. 了解恐龙的种类、特点和生活习性;2. 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3. 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内容:1. 恐龙的种类和特点;2. 恐龙的生活习性;3. 恐龙的化石和遗迹。
教学准备:1. 平板电脑或电子白板;2. 恐龙的图片和视频资料;3. 恐龙的化石和遗迹的图片和模型。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识(10分钟)1. 教师通过播放恐龙的视频资料或展示恐龙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恐龙的兴趣;2. 教师和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了解学生对恐龙的了解程度和想了解的内容。
Step 2 探究恐龙(20分钟)1. 教师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几种不同的恐龙,如暴龙、腕龙等,讲解它们的名称、特点和生活习性;2.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恐龙进行深入研究,包括恐龙的外貌、体型、食物和生活环境等;3. 学生用自己的话向其他小组介绍他们研究的恐龙,并和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Step 3 探索恐龙的化石和遗迹(30分钟)1. 教师通过图片和模型展示恐龙的化石和遗迹,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存在是通过化石和遗迹来推测的;2.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恐龙的化石或遗迹进行研究,包括其发现地点、发现时间、意义等;3. 学生用自己的话向其他小组介绍他们研究的恐龙的化石或遗迹,并和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Step 4 总结和展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对恐龙进行总结,包括恐龙的种类、特点、生活习性以及化石和遗迹的重要性;2. 学生展示他们研究的恐龙、恐龙化石或遗迹,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Step 5 小结和评价(5分钟)1.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内容,并提出问题进行评价;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回答教师的问题,完成课堂评价。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或其他媒体进一步了解恐龙的相关信息;2. 学生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恐龙的演化和灭绝原因;3. 学生可以用模型或绘画的形式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恐龙的基本概念,了解恐龙的种类、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学生能够掌握恐龙灭绝的原因,以及恐龙与鸟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恐龙化石和骨骼,培养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古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2. 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认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恐龙的基本概念,恐龙的种类、特征和生活习性。
2. 恐龙灭绝的原因,以及恐龙与鸟类的关系。
难点:1. 恐龙的分类和特征的理解与运用。
2. 恐龙灭绝原因的科学解释。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恐龙化石和骨骼的图片或实物。
2. 恐龙灭绝原因的相关资料。
3. 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指导。
学生准备:1. 前置知识的学习,了解恐龙的基本概念。
2. 准备笔记本和笔,记录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化石和骨骼的图片或实物,激发学生对恐龙的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教学内容:2.1 介绍恐龙的基本概念,包括恐龙的定义、种类、特征和生活习性。
2.2 讲解恐龙的分类,展示不同种类的恐龙图片,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多样性。
2.3 分析恐龙灭绝的原因,介绍科学研究的成果,让学生了解恐龙灭绝的背景和过程。
2.4 探讨恐龙与鸟类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恐龙的灭绝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3. 课堂活动:3.1 观察恐龙化石和骨骼,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深入了解恐龙的特征。
3.2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恐龙灭绝的原因和恐龙与鸟类的关系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通过查阅资料或观看相关视频,深入了解一种恐龙,并在下一节课上分享。
2. 学生写一篇短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恐龙的基本概念、种类、灭绝原因和与鸟类的关系。
3.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评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第一篇:恐龙无处不在教案【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2、了解本课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3、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教学过程】一、恐龙图片导入:师:关于恐龙的知识大家了解多少,我们一起来资源共享。
生:自由展示自己整理的东西,图片、玩具亦可。
如今统治地球的是人类,人类的历史也不过几百万年。
在人类出现之前曾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
恐龙是古爬行类动物,种类繁多,体型各异,小的体长不到一米,大的体长数十米,重达四五十吨。
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
它们在地球上的陆地或沼泽附近生活,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
古盗龙、尾羽龙、梁龙、翼龙、慈母龙、原角龙、鸭嘴龙、三角龙、剑龙。
恐龙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可是科学家在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呀?恐龙化石为什么会出现在南极,带着这样的疑问,一起走进阿西莫夫的一篇短文,《恐龙无处不在》。
展示目标:学生齐读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哪位同学向大家简介一下作者呢?阿西莫夫,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
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
2、给加点字注音:为了顺利学课文,看看本课的拦路虎我们有没有解决掉。
一个学生读遗骸(hái)蟾蜍(chán chú)褶皱(zhě)鸟臀目(tún)两栖(qī)天衣无缝(fèng)错了,纠正,强调,正确,过。
三、整体感知速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生: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速读课文,然后思考,再同桌讨论回答问题。
提示: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的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由此我们理出本课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四、合作探究1、这篇文章主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下列哪个可以作为答案?(1)、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基本知识,包括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灭绝原因等。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恐龙化石和骨架,学会识别不同种类的恐龙。
3.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思考生物进化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恐龙的分类:介绍恐龙的两大类——蜥臀目和鸟臀目,以及它们的主要特征。
2. 恐龙的生活习性:讲述恐龙的饮食、运动、繁殖等方面的特点。
3. 恐龙的灭绝原因:分析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如气候变化、天体撞击等。
4. 恐龙化石与骨架:介绍恐龙化石的形成过程,以及如何通过化石和骨架来识别不同种类的恐龙。
5. 生物进化:探讨生物进化的概念,以及恐龙在生物进化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恐龙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灭绝原因等。
2. 观察法:组织学生观察恐龙化石和骨架,学会识别不同种类的恐龙。
3. 讨论法:分组讨论恐龙灭绝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实践活动:设计恐龙化石挖掘模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考古的乐趣。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恐龙相关图片、化石和骨架的图片,以及灭绝原因的动画等。
2. 道具:准备恐龙化石和骨架模型,供学生观察和触摸。
3. 场地:安排一个宽敞的教室,以便进行实践活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观察报告:评估学生在观察恐龙化石和骨架时的认真程度和观察能力。
3. 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讨论恐龙灭绝原因时的思考深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4.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恐龙化石挖掘模拟活动中的表现,包括操作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播放恐龙电影的片段,激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恐龙无处不在》。
2. 讲解恐龙分类:使用课件展示恐龙的分类图解,讲解蜥臀目和鸟臀目的特征,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多样性。
3. 观察恐龙化石:组织学生观察恐龙化石和骨架模型,引导学生学会识别不同种类的恐龙。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教案:恐龙无处不在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恐龙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探索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灭绝原因;3.认识恐龙在现代文化中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 ppt课件和投影仪;2.关于恐龙的图片和视频资料;3.恐龙的模型或玩具;4.小组活动的材料,如工作表和剪刀等。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 (5分钟)在教室里展示一些关于恐龙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与他们的伙伴讨论一下看到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谈论恐龙在什么时候生活过,它们的外表特征等。
Step 2: 恐龙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15分钟)1. 通过ppt和图片向学生介绍恐龙的基本特征,如它们的身体结构、体型大小等。
同时,提到恐龙的分类,如蜥脚类、兽脚类等。
2.与学生进行互动,并请学生回答一些关于恐龙特征和分类的问题。
Step 3: 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灭绝原因 (20分钟)1.引导学生探索恐龙的生活习性,如它们是食肉动物还是植食动物,是否有社交行为等。
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和视频资料来帮助学生了解。
2.同样地,引导学生讨论恐龙是如何灭绝的,有哪些可能的原因。
教师可以给予一些提示,如气候变化、大冲击事件等。
Step 4: 恐龙在现代文化中的重要性 (20分钟)1.通过展示和讨论一些恐龙在电影、书籍和玩具等中的形象,引导学生认识恐龙在现代文化中的重要性,并讨论为什么人们对恐龙如此感兴趣和好奇。
2.分组活动:将学生分为小组,要求他们合作制作一个关于恐龙的海报或小抄。
可以提供一些模板和资料供学生参考。
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成果,并进行点评和表扬。
Step 5: 总结与检查(10分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并向学生提问一些问题来检查他们的理解程度。
-你知道恐龙的一些基本特征和分类吗?-恐龙是如何灭绝的?你认为哪一个原因最可能?-你觉得恐龙在现代文化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地方?扩展活动:1.邀请一个专家来学校进行关于恐龙的演讲。
2.组织一个实地考察,去当地自然博物馆或恐龙主题公园。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优秀3篇)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优秀3篇)《恐龙无处不在》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2、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3、了解“板块构造”“泛大陆”等科学概念。
4、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方法:讲读法,辅以讨论法四、教学时数:1课时五、预习内容和要求:(自学)读短文2——3遍,找出生字新词,并通过工具书自行解决读音和词义。
六、教学过程和内容:一、观看有关恐龙的视频剪辑及图片:出示视频《恐龙时代》;幻灯片1—9(图片)师: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什么动物?(生:恐龙)恐龙生活在约2、25亿年前——约6500万年前,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
二、导入新课:如今统治地球的是人类,人类的历史也不过几百万年。
在人类出现之前,曾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行动物是什么呢?(恐龙)然而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突然消失了。
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个谜。
如今在不同的地区发现了恐龙化石,这意味着什么呢?恐龙灭绝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对此,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分别做出了回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短文《恐龙无处不在》。
(板书课题:恐龙无处不在)出示幻灯片10三、学习新课:1、解题:“恐龙无处不在”,初看标题,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
科普论文。
2、简介作者:出示幻灯片113、请看一段新闻:出示幻灯片12假如你是一位科学家,看到以上新闻,你自然地想到了什么?“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学设计
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学设计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学设计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熟练掌握本课生字词及成语的意思;2.了解作者、文体相关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1.熟读课文,把握本文所阐述的事理;2.筛选信息,厘清文章内容和说明顺序;3.通过品析语句与字词,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科学家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敢于质疑的精神,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本文所阐述的事理难点:厘清文章结构和说明顺序【教学方法】阅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的一大谜团。
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入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预习提示导入)二、预习检测过渡语:首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1.生字词(1)指生读(学生间互相订正)老师强调易错字和重点字词臀、褶皱、两栖、追溯(2)学生解释成语意思(3)齐读生字词2.作者简介过渡语:解决了生字词之后,我们一起来走进本文的作者——阿西莫夫。
明确:阿西莫夫(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3.文体明确:事理说明文三、整体感知过渡语:解决了生字词,了解了作者后,让我们一起走进文课的第一篇《恐龙无处不有》。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1.本文阐述了什么事理(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预设:恐龙无处不有(提示学生思考:恐龙为何无处不有)【明确】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八年级语文上册18恐龙无处不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恐龙无处不在课题18 恐龙无处不在第1教时认识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次序。
领会精练、周密、生动的语言。
教课目的加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育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理解科普文章的正确、生动的语言教课过程改正建议激趣导入( 放映《侏罗纪公园》片段)大家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必定会被那奇异的想像和绘声绘色的画面所震撼。
那么你们知道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宏大的动物,为何却在 6 500 万年前灭绝了呢 ?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奥密呢 ?请看美国有名科普作家和科学想象小说家阿西莫夫是如何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 板书课题及作者)■整体感知学生阅读,检查预习。
遗骸 (hai2):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 (chan2chu2) :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很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 (zhe3zhou4) :因为地壳运动,岩层遇到挤压而形成的曲折。
追忆 (su4) :逆流而上,向江河起源地走。
比喻研究事物的由来。
十全十美: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
比喻事物没有一议论: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能否就是恐龙呢?明确: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结构理论的正确。
研读研究请同学迅速阅读一遍课文。
( 小组议论 )问题提得不正确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按什么次序说明的?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课文的说明内容波及到哪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阿西莫夫素以驾御语言和看法的能力强著称。
你能找出语言表达平实而又生动的句子吗 ?明确: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其实不适应南极天气——它们是如何超出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徙——提出大陆板块结构理论——“泛大陆,,形成时全部陆地仿佛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因此恐龙能够在“泛大陆”不一样地域舒坦地生活——以后“泛大陆’ ’又分裂成四部分一因此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word文档资料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并学会运用。
2、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泛大陆”等科学概念。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过程与方法1.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了解这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以及作者思路。
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三、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
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
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那么“恐龙无处不在”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二、预习检查1、介绍作者阿西莫夫(1920 —1992)美国科幻、科普作家,被称为美国科幻小说泰斗。
2、字词遗骸褶皱劫难追溯三、研读课文1.阅读课文,思考一道推理证明题。
已知:地球上其他大陆以及南极附近发现恐龙化石。
求证:地壳在缓慢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而不是恐龙在移动。
2.阅读课文7-12段,用自己的语言来解说大陆板块的变化。
3.从文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四、拓展延伸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请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多角度、多侧面、重联系、重沟通,力求一石击千浪而举一反三。
1、美国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涡总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呈逆时针,赤道不会有漩涡,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恐龙无处不在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①古文字系统
甲古文——钟鼎文——篆书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
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教师进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
①古文字: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
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自己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伤口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
进而得出: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节器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
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四、课堂评价: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
让学生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着重分析学生在书体形式特点和审美欣赏方面表现出的得失。
让学生懂得在欣赏书法时主要是通过对抽像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